中医养生课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8 15:53:38

中医养生课堂

中医养生课堂篇(1)

1在医学院校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

1.1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医学课程教学以“信息传递”为主。教师负责讲解医学理论知识,同时就课程知识向学生提问,师生在互动中展开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后进行消化和吸收,对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于医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存在困难,造成学习积极性不足,进而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医学院校构建了课前“信息传递”、课中“消化吸收”和课后“巩固训练”的学习模式。在课前,教师将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制作成相应的微课视频并到网络上,作为学生预习时的参考资料。这种在课堂教学之前就完成的“信息传递”,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在课中,教师主要针对学生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解决,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记忆。在课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更好地巩固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1]

1.2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医学院校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提升课堂互动性,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中的演示学习医学知识技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手术情境,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互动,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接受实践锻炼。

2医学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两步走”策略

2.1按照需求设置课程

按照需求设置课程,可以对医学课程实施整体化处理。如设置专业类课程时,应根据医院的具体工作需求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领域,将医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医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融于一体后形成的课程形态体系,将学生的生活和职业体系看作一个整体,包含了多个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1]

2.2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一般要通过以下五个步骤来诠释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1)展示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2)设计资讯分析计划;(3)设计检索计划;(4)设计具体计划;(5)分析和评价计划的执行情况。这五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探索、分析和归纳等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常在课前进行资讯的检索和分析,在课程教学中设计和展示计划,在课程教学后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师要在课程教学结束前5分钟左右布置好下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辅导资料。

3医学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3.1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

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医学院校在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时,要将专业能力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工作,并一一罗列出来。学生培养方案中不仅要有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更要重视对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包括文化课、医学专业课等,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

3.2彻底改造医学课程形态

为了让医学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情境导入和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形态方面必须进行彻底改造。在改造之前,首先要转化相应的课程,根据医生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对专业课实施合理排序,做到从易到难、从小到大,将任务目标与医生专业成长的基本规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我学习。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辅助作用,各种图片、视频、文本等资料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好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学习和讨论。[2]

3.3全程把控教学过程

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按照阶段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师通常在课前布置教学任务,明确下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学生在预习时对课堂上教师要讲解的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计划。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基本学习任务或整套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或是学习心得和实践报告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师生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共同讨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负责答疑解惑。

4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医学院校课程教学质量

在医学院校日常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教师在课程讲解之前组织相应的学习活动;(2)教师针对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制作教学课件和视频;(3)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传统的自习班演变为“小组自习讨论班”,更适合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更加充裕。在课前,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在线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活动,有针对性地预习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制订小组学习计划,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课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实施教学计划提高小组学习的质量,重点解决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困惑和疑虑,采取集中讲解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教学效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医学专业教师要深入分析和考察翻转课堂的具体应用效果,全面调查和考核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机制,在充分掌握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翻转课堂实践活动,优化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为翻转课堂的成功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医学院校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要结合医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对医学知识进行总结,更全面地设计翻转课堂,增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使学生能更加高效地掌握医学知识,推动医学院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5结语

构建医学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验教学丰富医学专业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推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医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实现教学改革目标,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创医学教育的新局面。

中医养生课堂篇(2)

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中医———作为我国四大国粹之一,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备受关注。党的报告中就专门提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由此可见,健康中国的实现,离不开中医的支撑,离不开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提升教学素养,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过程中重点与焦点,必须引起广泛关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更需要中医教师结合中医教育发展历程以及当今社会发展实际,不断与时俱进提升教学素养,进而提高中医教学效果,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

一、中医教育发展历程中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素养”是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的简称。关于素养的含义《辞海》的解释是: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锻炼和培养而达到的一定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发展中医教育,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中,教师具有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活力一名优秀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能够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因材施教,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素养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要素。一般来说,教学素养包括对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特点等方面的理解掌握能力、设计和准备教学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知识传授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助于教师提高对教学整个过程的把控能力,从教学设计到授课,能够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以巧妙的方式方法讲明白、讲透彻,学生听得轻松、听得懂,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传播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在发展中医药教育,培养继承创新的卓越中医药人才中,中医药院校教师具有重要作用。具有较高教学素养的教师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同时教师自身良好的中医学素养也会感染学生,促使学生更好地向老师学习,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弘扬“大医精诚”精神,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二、中医药院校教师在中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教师教学素养、综合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在中医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这严重制约中医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医理论的抽象性、医理的思辨性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教师纯粹的理论灌输讲解,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现行中医药院校仍存在一定的教学失衡,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理论灌输为主,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枯燥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良性互动。学生在课堂中被动输入抽象的中医理论,晦涩难懂的中医辨证思维,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效果一般,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医学素养,也影响中医学生培养质量。

(二)实践教学相对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深度融合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一名优秀的中医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要有突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中医药院校持续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安排中低年级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只有在毕业前一年才会安排教学实习,但是大多数学生因面临考研复习的压力,精力有限,实习效果及时间无法保证。由此可见,在低年级教学中缺乏将理论和实践教育深度融合,课堂理论教学偏多,没有每周或每月安排实践教学如医院观摩、师从经验丰富医师学习等,而只是在升入高年级时集中实习。

(三)专业课授课中课程思政力度不够,缺乏思想引领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医养生也越来越受欢迎,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是,社会上仍有不少对中医药质疑的声音。如中医师的水平良莠不齐、部分患者在接受多次中医治疗没有显著效果、中医药药品和保健品存在虚假、夸大宣传等。因此,部分学生缺乏中医药文化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大医精诚”精神。

三、新时代中医教育发展中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主要措施

在新时代,在中医教育发展中我们要培养一代代中医学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医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对作为中医药文化重要传播者的中医药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中医药院校教师必须不断努力提升教学素养,做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传播。

(一)充分尊重学生,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授课,学生听讲,课堂枯燥,缺乏师生互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作为应用型学科的中医药专业授课教师更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素养,不断提高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探究中医药理论的精髓,深刻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

中医养生课堂篇(3)

医学教育承载着培养医学卫生人才的使命,与全民健康息息相关。《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指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科学和学术、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等四个领域[1],涵盖了布鲁姆知识教育目标分类中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2]。其中医学生职业素养目标指的是在医学教学活动中,从医学专业知识、临床技能、职业道德规范、医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等多个领域对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3]。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教与学的模式已逐渐由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老三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新三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和以学习效果为中心)[4]。为实现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发展,并在“新三中心”理论指导下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指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主动学习过程[5]。自2008年起,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在首届八年制学生开展以器官和系统为中心的课程融合,将七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学,并启用PBL学习模式。十几年来,PBL学习法进一步应用到多门课程,适用对象也扩展到临床医学5+3一体化和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课程融合打破了学科界限,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学习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助于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能力目标的实现。

1目前PBL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限制学生发展的问题

比对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这一目标,不难发现目前的PBL课堂模式仍然存在着与“新三中心”不协调的问题,归结为以下两方面。

1.1在课堂组织形式上,传统固定的上课模式和考核方案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优秀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PBL课程大规模展开,相对固定的PBL课堂形式会使经历过PBL学习过程的同学失去神秘感,在课堂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应付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这一特征;另外,由于PBL是参与式学习,需要进行过程性评价,学生的到课参与度在评价过程中占有重要比重。然而在当前形势下,优秀学生在读期间有参加国内国际的技能大赛、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等机会,而恰恰是这些能够充分展示其优秀性的活动会影响PBL课堂的到课率,导致过程性评价结果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和职业素养,不能很好地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等目标。

1.2PBL学习的内容偏重于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对学生在人文、社科、道德、法律等职业素养的提高作用略显不足该问题可能源于不同层面:①案例层面:案例内容与撰写时的时代、社会背景相适应,随着时间的发展,不仅专业知识会更新,与医学职业素养相关的人文、社科、道德、法律等各种理念也会随之发展;②教师引导层面:学生在PBL学习过程中对医学专业信息较为敏感和重视,如果教师未能适时给予引导,学生很容易忽视案例中隐藏的其他学科领域问题;③课堂活动层面:不同于专业的科学问题,人文社科等领域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争论不休或者沉默不语这样极端的结果。

2基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多元PBL课堂探索

针对目前PBL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限制学生发展的问题,以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PBL课程组将2015级齐鲁医学八年制学生作为试点,对传统的PBL课堂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更加富于趣味性、能调动全体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率的灵活多样的新形式。

2.1远程互动

PBL课堂这种课堂模式通过应用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和平台,以远程视频互动的方式进行PBL学习,用来解决部分学生因各种客观原因不能到场讨论从而影响其发展和评价的问题,也可解决PBL教室空间不足、学生长期在固定的地点上课兴趣性降低等问题。具体形式为:预先建立视频讨论群,设置好学习流程和规则。小组成员自行选择上课地点,利用各种通讯工具在指定时间进入群视频模式同步进行讨论,分享学习成果。秘书负责电脑录屏和记录、整理问题。Tutor所起的作用为预先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即时远程观察、记录、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及时引导,并对讨论的节奏进行总体掌控。

2.2情景剧式

PBL课堂将情景模拟教学法融入PBL学习过程,主要适用于提出问题后的交流学习成果环节[6]。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后,基于案例内容和待解决问题设置不同人物角色,如患者及家属、接诊医生、特检医生、管床医生、上级医生等,小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演绎从发病、就诊、查体、诊断和处理的全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剧式PBL不仅由医患之间发生的疾病过程组成,还融入医学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心理及法律等问题的讨论。根据学习目标可分别设置科学家角色,解释相关的难点知识、疾病发病进展和药物作用机制等;设置法律专家来解读医患纠纷、事故处理等问题;设置社会心理专家讨论案例所涉及的社会问题等。其中,剧本是整个情景剧质量的核心,剧本撰写时应强调与布鲁姆三维学习目标相结合,不仅要将待解决问题以合理的方式置于其中,进行知识层面的学习,还要注意医患沟通方式、不同身份角色的语言选择、动作表情等,提高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平等、和谐、互助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等职业素养。在此过程中,小组同学扮演编剧、导演、剧务、演员、观众等多种角色,教师则承担制片人、改编、审核、场地和道具准备、协助摄像等辅助工作,尤其要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撰写的脚本进行审核,并随时根据教学需要对剧情发展提出修改建议。

2.3辩论式

PBL课堂是将辩论式教学法引入PBL学习过程,尤其适用于人文、社会、伦理等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讨论[7]。具体过程为:小组成员共同分析,选取部分问题作为辩题。参考辩论赛的标准流程和规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于本组同学参与的简单易行的辩论规则。通过抽签方式把小组成员分为正反两方,在查找问题的基础上,各方同学撰写辩论词并进行辩手分工和准备,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和学习目标进行辩论和阐述。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扮演辩论组织者、辩词撰写者、辩手及主持人等多种角色;而Tutor需要在学生辩题选择、辩词内容和方向、辩论流程的设置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把控,还要以辩论嘉宾身份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点评。

2.4案例撰写式

PBL课堂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医学职业素养,PBL课程组经多次备课讨论,尝试把案例撰写作为PBL课堂内容之一,包括:①案例补充:将原有案例部分内容隐藏,在提供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个人兴趣和方向进行内容补充;②案例续写:在案例学习过程结束后,让学生对该案例今后可能的发展和转归进行头脑风暴,自行设计新的教学目标进行案例的续写;③案例改写:保留原案例的必达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增加社会、心理、人文、法律、医患沟通、医德修养等相关内容,扩展学习目标并改写案例。总之,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PBL课程组在总结多年PBL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这一目标,针对目前PBL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思考,探索出更为灵活的PBL课堂形式。与传统PBL课堂相比,新型课堂模式不但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培养临床思维和综合应用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德修养、协作精神,并帮助其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7:3-5.

中医养生课堂篇(4)

1.1大学生入学的年龄小、多为独生子女,吃苦耐劳性不强 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对于怎样学、学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考虑不足。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或心态浮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难于静下心来学习。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该课程具有名词多、容量大、难懂、难记易忘的特点。而人体解剖学第二课堂通过学生制作标本,使他们对所学的解剖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对未涉及正常及变异的解剖知识进行学习。在开展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将制作标本看成一种简单的复习,没有把看到及学习的知识做系统的总结和进一步的拓展。同时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和知识交流较少,没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解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解剖学是一门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据统计,医学临床课程的专业名词有80%源自解剖学。人体结构复杂、形态多样,在学习解剖课程的过程中,需学习、掌握的医学专业名词较多[1],因此解剖学知识学习的好坏对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及今后的临床实践会产生重要的影响[2]。实验室教师的技术强,专业知识扎实,但是解剖学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掌握解剖学知识,同时也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更要求与临床进一步联系和融合,这样才能使学习的知识便于记忆,也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现在的第二课堂教学还是在制作标本的老模式下运作,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由于第二课堂的活动大多在周六、日,教师牺牲休息时间指导学生制作标本,非常辛苦,不利于第二课堂的有利进行。

1.3学校对于第二课堂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 对怎样开展第二课堂、开展效果如何缺乏监督,各实验室在开展第二课堂的工作上参差不齐,使得在第二课堂教师的人员组织,时间配合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对第二课堂的教师缺乏本专业之外的培训等。人体解剖学第二课堂教师缺乏临床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等的培训,不利于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改善第二课堂的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的沟通能力。第二课堂没有相关的考评制度,同时学校相关部门缺乏对第二课堂教师及第二课堂优秀学生的相关激励制度,致使第二课堂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降低,主观能动性不足。

2对策

2.1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对人体解剖学第二课堂的认识 科学地给予新入学生学习生活、理想信念、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尽快进行心理调适和角色转变。通过聘请有关专家举办解剖学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阐明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尤其是在外科疾病诊断、治疗以及术式设计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定期由学生自己组织相关知识的总结和经验交流,以此来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老师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各类课题,通过申报项目、科研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环节的实践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得[3]。

2.2重视对实验室教师的培养,制定第二课堂的管理规定 实验室要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训,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的培养措施,更好地促进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使他们具有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知识[4],来更好地解决第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室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邀请学生代表参与制定第二课堂的相关规章制度,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人翁意识。合理安排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日程,对完成培训的同学进行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综合素质考核认定,通过考核的人员由实验室发证,优秀学生报主管部门进行奖励,以此增强其荣誉感,加强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模式,PBL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反映效果较好,是否可以将其扩展到解剖学的第二课堂,现在我校人体解剖学实验室正在积极进行相关的探索和论证。

2.3学校要充分重视第二课堂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融知识、能力、科研素质为一体的高质量的科技人才。第一课堂固然重要,但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操作方面的教育,而第二课堂则能够从多方面、深层次地进行培训,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5]。

3讨论

素质教育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机整合[6],体现整体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大"教育理念,它不仅包含德、智、体、美教育,更重要的是包含创新教育、实践教育和能力培养。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是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丰富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对于巩固第一课堂教育成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实现医学院校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医学院校在加强医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7];要着眼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以素质教育的理念设计和规划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内容,明确教育目标,改革运行机制,切实发挥第二课堂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学祥.解剖学教学实验化的尝试[J].解剖学杂志,2005,28(2):246.

[2]宗波.创新教育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2002,11(24):374-375.

[3]李文奇,何晓静,付升旗,等.开展解剖学第二课堂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J].解剖学研究2010,32(5):389-340,.

[4]陆国明,韩永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40-51.

中医养生课堂篇(5)

【关键词】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英语;听说

The study of education model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medical English of advanced nurse

【Abstract】Objective:The education search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medical English of advanced nurse.Methods:Improving English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advanced nurse by many ways with based on TBL. Results:Constructing the adapted culture model of improving ability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medical English of advanced nurse. Conclusion:We improved the ability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medical English of advanced nurse by the model, which has helped us walk into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 Advancednurse ,Education model,Medical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中图分类号】R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45-01

为解决护理人员与国外患者及与外籍(韩国)医生手术配台时的沟通问题,我院对国内、国际护理现状予全面深入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护理英语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进行优化整合,目标是以提高岗位能力为主线,培养护理人才医学英语交流能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1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背景

近年来全球对护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仅就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出现护理人才短缺状况来看,呈现以下现状(见表1), 故许多国家把提高护理人员

表1 主要发达国家护士短缺情况统计[1]

英语能力列为日程。自20世纪80年代起,部分非英语国家或地区,如泰国、韩国、等护理学院,护理本科教程一律采用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毕业生均具有较强英语听、说、写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我国加入WTO,医疗服务渐与国际接轨,许多高等院校已开设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但我国护理教育层次和水平仍偏低,与世界先进护理教育仍有很大差距[3],尤是我院护理专业师资队伍中,英语素质普遍不高,给护理人员用英语和外籍人士沟通带来困难。故我们必须建立护理人才医学英语听说素质培养模式,使作为与顾客接触第一线,与外籍(韩国)医生接触第一线的护理人员具备良好语言(英语)沟通能力。

2 国际化护理人才医学英语听说素质培养方法

我们以提高岗位能力为主线,将人文精神贯穿于教学中,注入文化内涵,构建创新型开放式课堂。因护理这种职业主要是以人为工作对象,故教师在知识传授时更要注重贯穿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4]。融入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在课堂上创造宽松自由气氛,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宽松自由、展翅飞翔状态,授课时遇到问题,老师与学生积极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判断、自由选择、自我表现、自在发挥空间。让其充满自信的去面对英语学习[5]。

采取以TBL教学为主的授课(第一课堂)与实践(第二课堂)等多种教学法(如在手术配台时与韩国医生跟读医学英语以提高医学英语的听说能力,分层次教学等)相结合,开发护士英语学习潜力,让护士掌握护理专业英语的精髓。TBL教学法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提倡进行课前预习,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团队讨论,以促进学生利用团队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团队中学习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促进主动学习。英语第一课堂可被看作是指导性课堂、输人性课堂,英语第二课堂为实践性课堂、输出性课堂,是对英语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实践。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6]。

3 结论

在医疗市场国际化的当今时代,作为服务一线的护理人员在面对外籍患者及外籍医生时必须具备医学英语听、说最基本能力。培养高端护理人才必须重视英语教学改革,并切实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这不仅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更是时代的呼唤、社会和人民的渴望,培养出具备良好的语言(英语)沟通能力的护理人员,对我院及全国各大医院走进国际化具有铺路石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际护理人才需求情况研究分析[EB/OL].ww.省略/news-view.asp?newsid5727.2007-04-16.

[2] 李迎春.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初探[J].读与写杂志,2008(10):33―34.

[3] 张少华,梁琼芳,杨晨,等,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6),45―46

[4] 张淑玲,胡波,时晨。构建护理英语教学和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20―21

中医养生课堂篇(6)

“第一课堂”是指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各种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课外实验、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目前,高校第一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第二课堂教学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开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参与第二课堂,是培养本科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如何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已成为现阶段医学院校各教研室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2]。特别是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各院校尚待探索与完善[3,4,5,6]。几年来我们大力开展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取得了一些经验[7,8,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自2004年开始至今,选择2004级、2005级、2006级、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每届学生分别采用自愿报名、随机分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总人数达517人。

1.2 研究方法 包括社会实践,自查自检,案例分析等。利用自习和周末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查资料处理研究报告或论文。

2 第二课堂主要教学内容

2.1 透明胶纸法查蛲虫卵

检测对象为80名长江大学附属幼儿园(学前班)小朋友。主要方法:将透明胶纸剪成长6厘米,宽1.7厘米之长条;把胶纸贴在载玻片上备用;检查时揭起胶纸黏擦幼儿园小朋友周围皮肤;取下胶纸,将有胶面平贴玻片上,带回实验室行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结果。

2.2 鱼肉压片检查华支睾吸虫囊蚴 准备实验材料:到集贸市场采集鱼样本,带回实验室,从鱼上剪取米粒大小的鱼肉34块,常规制成压片后,显微镜下观察与记录结果。

2.3 自然沉淀法检查蔬菜污染线虫卵 取集贸市场采集各种季节性蔬菜样本(每份约500 g)带回实验室用水刷洗,将刷洗用水倒入锥形量杯中反复水洗沉淀,取每份留下100 ml的沉渣和沉淀液涂片镜检。

2.4 透明胶纸法自我检查蠕形螨 准备实验材料:发给学生贴有5 cm×1.7 cm 两条透明胶纸载玻片,请参与课题组的学生临睡前洗干净脸,然后将胶纸揭下来贴在面部鼻唇沟处或颊处或额处,次晨将胶纸揭下贴于载玻片上,带回实验室镜检。

2.5 案例分析 收集人体寄生虫病典型病例,印成材料发给课题组学生,查阅资料,剖析误诊的原因,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3 讨论

3.1 第二课堂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 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安排同学们按照在第一课堂所学关于人体寄生虫学检验方法进行自查自检。经过自己动手,2004~2007临床医疗专业少数同学查出了蠕形螨,根据实验结果,要求每人课后整理资料,写出有分析、体会内容的总结报告,我们还诱导检测阳性的学生学习性选择防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蛲虫的生活史特点,设计实验方案,到本校附属幼儿园进行社会实践,包括向幼师宣传防治蛲虫病知识,根据结果撰写检验报告,受到学生与家长好评。学生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要走出实验室,走进社会,走进调查现场,进行实验操作,这就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3.2 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国内许多地方都对当地的集贸市场寄生虫的污染进行过调查分析,而荆州市尚无此方面资料。通过组织学生到农贸市场检查鱼、蔬菜的寄生虫污染情况,形成调查论文,为制定荆州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填补了荆州市此项研究空白。从文献的查阅、资料的收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到文章的撰写,这种早期的科学研究训练,培养了同学们研究设计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第二课堂增进了学科知识交叉渗透 “学以致用”是医学教育的目标,如何将同学们所学的书本知识、掌握的临床技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一直是临床医学教育者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我们把收集到的寄生虫病典型病例,印成材料发给同学们,在2004级、2007级期末考试中引入案例分析题,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做出诊断,以考查同学们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从而加深对寄生虫及寄生虫病的理解和掌握。

3.4 第二课堂促进了学生适应社会需求 “第一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第二课堂”的主体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广泛的社会群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在校医学生直接参与社会调查,缩短课堂与社会的距离,为医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尽快适应工作、独立上岗打下了良好基础。

总之,我们根据《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体系与临床寄生虫病的特点,通过探索有效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续、促进和补充作用,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 考 文 献

[1]周钰,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3):4243.

[2] 庄青竹.谈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商业时代,2008,20:6566.

[3] 何昌浩.在寄生虫学科教学中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尝试.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88,1:4041.

[4] 杨静.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第二课堂的开展.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6):632633.

[5] 黄昌盛.解剖学第二课堂的开展与能力培养.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4:685686.

[6] 刘彦华,李晋川.参与式教学在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中的应用.实用预防医学,2009,16(1):283284.

中医养生课堂篇(7)

1概述

“第二课堂”的概念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正式提出,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新词语大词典”中解释到:第二课堂,亦称第二渠道,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而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而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education,liberal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目前,美国、台湾、香港及我国国内很多高校已将“通识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而以上通识教育所阐述的教育目标仅仅通过目前高校的专业教育是无法全面实现的,而很多学科的知识能力往往蕴含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因此通识教育改革必须大力依托“第二课堂”。

2研究意义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改革与运用大部分只限于课堂的理论课,很多高校虽然目前在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创新改革,一是将“翻转课堂”带进高校通识教育课堂,二是借助高校“双院制”体制,在书院中也加大了第二课堂的活动特色化。但是“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那么要全面实现此目标,高校不仅仅是将通识教育限定在课堂上,而应该真正的完善第二课堂的规范性。目前医学院校的第二课堂建设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对第二课堂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部分高校没有从人才素质的全面性角度来认识第二堂的重要价值,在强调第一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认为第二课堂是“不务正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且使得书院没有充分发挥其在第二课堂育人中通识教育的主导作用。

2.2对第二课堂的建设缺少资金投入。主要是在人员配备、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导致第二课堂处于“边缘化”境地。

2.3最主要的是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体系不够规范完整。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课程化管理体制与理论体系,没有深入探索和构建第二课堂的框架体系,使得医学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严重脱节,导致第二课堂没有充分的发挥为通识教育理论课程补充完善的重要作用,致使第二课堂处于低效状态,使得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呈现偏重理论,忽视了通识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

3解决途径

3.1完善学院通识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第二课堂。围绕医学院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形成系列化的、正规化的、课程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学培养计划与相关标准。首先,规范化管理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按照活动的开展形式,设计医学院校活动的划分标准,明确各类活动的形式与开展范围。其次,结合医学院校学科层次,按照不同学年的学情特点,活动的适用性,挑选出能够实现学年培养目标实现的活动,将校级活动与书院级或院系活动进行性质的划分,明确育人目标,归并同类项,将基础性活动划分成必选层次,结合正规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管理与实施,使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具备规律性、层次性、专业性、实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而不再是随意性的、无规律性的,并实现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面引导,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性。

3.2完善第二课堂建设的“教师教学、考核管理”评定体系。主要包含两块内容,一块是第二课堂的师资建设,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第二课堂的部分活动导师可由辅导员来承担,另外可聘请校内专业老师,将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的通识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另一块是活动导师制度及相关考核评定,可结合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活动导师针对各项活动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可设定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相结合的大纲模式,按照课程的标准学时制定各项活动的教学学时,教师的课酬可按照指导活动实际工作量,结合学校专职教师的课酬认定,并形成一套正规的活动导师教学、考核评定体系,保障第二课堂的有效运行。

3.3设计通识教育改革中第二课堂建设的“学生活动考核、学分认定”保障体系。学生的活动考核认定及学分管理,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到人才培养总学分,以“课程化”、“学分化”为抓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规定的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锻炼、拓展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活动的“学分化”就是要在“课程化”的基础上根据第二课堂的活动分类,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综上所述,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对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创新意义,使学生不仅在高校“通识教育”中丰富其理论知识,还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中的优越性,通过第二课堂教育的自主性、创新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使医学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延伸到拓宽视野、沟通文理、增强技能、健全人格等方面,最终,进一步的做好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系统衔接,将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管理转向“课程化”管理,使“活动”逐步形成正规的课程,对于医学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涛.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5):120.

[3]郝明.关于高校第二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8):32.

中医养生课堂篇(8)

课程思政是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观念的深化和拓展,是高等教育中教书与育人、育德与育才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建设者的重要保障。明确课程思政概念,积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应当成为今后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1]。

1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高校办学的核心命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的讲话为课程思政的提出、贯彻、落实指明了方向。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拟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表和路线图。

2方剂学课程属性及课程思政目标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其临证应用的一门学科[3],其上承于中基、中诊、中药等基础课程,下启于中医内、外、妇、儿等临床专业,贯穿着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渗透着儒、道、佛、法等各家思想,是连接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桥梁课,更是中医学的基础课、主干课、中医药各专业的必修课[4-7],不仅承担着传授中医药学知识的育才要务,更是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育人重任。方剂学教学既要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还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因此,新时代方剂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3方剂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载体

3.1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路径,更是教师的育人职责。每位老师(包括理论、实验教学老师,毕业专题指导老师,研究生导师等)都必须建立课程思政理念,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更要形成育人责任的格局。因此,一支“课程与思政交融、教书和育人互促”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主力军”。

3.2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更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依托。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案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审定、教材的选用、一流课程建设等应早入手、多角度、全方面融入课程思政,明确教学重点,科学设计教学体系,让课程思政有本可参,有规可依,有焦点可聚,有内容可讲,让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

3.3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以例示人、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职业情操,更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政治,强化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真正用好课堂“主渠道”的“宣传窗口”作用。

3.4实验实践是课程思政的增强点

实验实践是医学教育的学科要求和特色,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学科中为数不多开设实验课的课程,应充分利用方剂学的动物实验课,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爱护动物、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以及善于动手的大匠精神。

3.5远程网络是课程思政的云平台

利用互联网+的远程平台优势,打造时时可思政、处处能育人的方剂学云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形成“堂内、堂外”齐驱,“线上线下”并驾的全方位课程思政格局。

3.6第二课堂是课程思政的拓展区

充分利用教学主课堂之外的第二、第三课堂,将方剂学相关知识与应用融入团学育人、文化育人、生活育人、体育育人等,拓展方剂学课程思政的区域和范围,全方位、无死角开展课程思政。

4方剂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4.1抓好课程思政任务

根据方剂学课程思政构建的总体设计,团队所有老师人人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人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1)根据职称、学历、教学阅历及成效等分配课程思政任务,大纲修订、内容精选、教材编写、平台建设、实验实践、“第二课堂”协作等全面落实到个人,每个老师既是课程思政的建设者,也是建设成果的享受者。(2)根据具体教学任务开展课程思政,针对不同专业,开展差异化课程思政,如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教育,并褒扬中医药国粹的博大精深等;中药学专业培养学生的“神农尝百草”品质,中药制药专业注重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等。

4.2写好课程思政剧本

课程思政总体规划、具体建设的工作任务、教学大纲、教案等都要写成可遵循实施的方案。(1)制定课程思政的总体规划。项目负责人牵头组织团队讨论,商定课程思政的总体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为课程思政的具体建设画好蓝图。(2)修订教学大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大纲,课程思政也不例外。大纲中要融入、聚焦甚至规定课程思政的内容,旗帜鲜明地开展课程思政。(3)编写教案。在具体的班级教学中,规划课程思政内容,拟定精准的实施方案,既有的放矢又灵活自如。(4)建设教材。团队要积极推选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部级规划教材的编者,将我校课程思政的亮点带入国家教材,同时学生使用的教材也要选用部级规划教材,“十四五”规划教材几乎都融入了课程思政内容,更便于课程思政的多角度、广范围开展。(5)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根据方剂学的特色和我校教学实践,充分挖掘方剂学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医德医风,职业情操、协作互助、社会公德等,全面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出版方剂学课程思政案例的专著。

4.3讲好课程思政故事

将各种载体和渠道发展成课程思政的“宣传窗口”,以例示人,以文化人,以理晓人,以情动人,全面讲好课程思政故事。(1)在课堂讲好课程思政故事。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充分利用师生、生生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既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具体的教学内容以细雨润心田,更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引导学生强化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①理论课堂是方剂学教学的主课堂,是师生接触最多的场所,教师在课程总体的课程思政体系与构架的指导下,根据既定的教学方案将课程思政实施于学生。课程思政要细化精准到具体的方剂甚至具体的知识点,虽然不要求做到每首方剂都有思政点,但要尽量挖掘元素,拓展范围,让课程思政渗透于方剂学的各个内容。②实验课堂是医学教学很有特色的课堂,方剂学的实验课都是分组动物实验,针对实验动物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爱护动物,针对实验操作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练习的大匠精神,针对分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针对实验后实验室清洁整理,锻炼学生的服务意识等。③学术课堂也是课堂教学,课程思政必不可少。方剂学专业的知名学者、优秀校友、陇人骄子、最美人物等的学术讲座富有榜样的激励和楷模的宣扬,本身就是课程思政,学科组会、开题报告会、毕业答辩会等纯专业的学术课堂也处处蕴藏着课程思政。(2)在课间讲好课程思政故事。充分利用课间10分钟,以聊天交流、故事串讲、视频语音等方式陶冶情操,端正三观,宣扬正能量,激发奋斗情。(3)在课外讲好课程思政故事。利用互联网+的远程平台,第二、第三课堂等随处讲好课程思政故事。①基于云班课、钉钉直播、腾讯会议、微信直播等网络平台,建设远程云课程思政,构建“时时可思政”“处处能育人”的课程思政格局。②在方剂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方剂学重点学科、教学团队、一流课程等网站开发“课程思政”专栏,载入文字、语音、短视频等形式的课程思政内容,学生可以随时随处无数次的点击强化。③利用方剂学趣味知识竞赛,经典医籍诵唱中方剂学内容的引入、食堂中膳食方剂的开发、体育中放松减疲方剂的使用等广泛的第二、三课堂,以实践育才,以事实育人,理直气壮地融入课程思政,旗帜鲜明地开展课程思政。

5方剂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展望

方剂学课程思政是千万课程思政中的沧海一粟,而我校方剂学课程思政是众多院校方剂学课程思政中的九牛一毛。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课程特点,每个学校更有自己的教学特色,针对我校办学特色和方剂学教学积淀提出的课程思政设计只是大量模式中的一种,只为抛砖引玉,共勉同仁。虽然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独有的课程思政路径,每个院校的方剂学教学都有各自的思政体系,但所有的课程思政都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8],在思想上是同心的,在目标上是同向的,在行动上是同行的。方剂学课程思政必须置身于新时代中医药学、医学、高校教学的大环境中,无论专科、本科教育,还是硕士、博士培养,都必须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努力实践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理念,为培养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中医药事业接班人而“教书育人”,为铸就“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而“传道受业”[9-10]。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新华社,2016-12-08.

[2]焦连志.“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4):71-74.

[3]李冀,连建伟.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4]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5]王虎平,吴红彦,张艳,等.方剂学“三段式”冶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意义[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131-132.

[6]王虎平,吴红彦,刘喜平.《方剂学》“三段式”教学法应用探析[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3):124-126.

[7]王虎平,吴红彦,明海霞.多因素综合发展,全方位提升方剂学教师教学能力[J].现代中医药,2015,35(5):207-208.

[8]韩宪洲.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N].人民日报,2019-08-18.

中医养生课堂篇(9)

语文学习完整的结构由3个部分组成:

(1)语文课堂教学;

(2)第二语文教学渠道;

(3)语文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是主体,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和语文学习环境是“两翼”。尤其是在后示性时代,学生在信息的获取上丝毫不滞后于教师,甚至多于教师,以往教师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削弱了。如果语文教学仍然秉承“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观念,只会与当今变化迅猛的信息时代格格不入。“大语文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冲破“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的牢笼,要以课堂为基地,并延伸至广阔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因此,“大语文教育”观具体化到操作层面,即为“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

2受大语文教育启发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思考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是唤起医学生敬畏生命的理念,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医德素质和职业价值观、丰富的医学伦理知识、良好的医学伦理意识和较强的医学伦理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相比,医学伦理学教育更注重信念的培养,而信念的培养是道德主体经由他律到自律、内化为主体生命一部分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的开放性。这与重在培养学生情感、信念等的语文学科在教学目标上具有相似性。受“大语文教育”的启发,笔者试图从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出发,为医学伦理学教学提出建议。

2.1大教材观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既要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体系,又要研究在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医患关系问题、医疗卫生资源分配问题等,还包括医学科学所特有的道德问题,如人体试验、器官移植、克隆等。因此,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医学伦理学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要以一切适合的素材作为教材,包括课本、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相关热点、相关的影视作品及医学人文著作、临床案例等,其根本特点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学习当成唯一的学习任务,而是把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作为教学的目的。例如,大多数教材对知情同意权的论述主要为知情同意权的概念及理论上如何应用,缺乏与现实应用对接的桥梁,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介绍患者知情同意权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时,要应用一切有价值的素材,包括通过教材以了解其理论应用、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了解学术前沿及动态、影视资料如《死亡工厂》以明白知情同意权的起源、医学临床领域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以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其临床应用。在介绍其他内容时,同样需要将一切与之相关且有价值的素材引入课堂,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相关内容的全方位的理论介绍;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与实践往往有差距,进而通过多种素材的结合生动地呈现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以提升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效性。

2.2大课堂观大课堂观就是打破传统的有限课堂的时空观念,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进行学习。通过上述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介绍可以看出,与医学专业课相比,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培养医学生理念、素质、价值观、情感等更为柔性的素质,这些素质的提升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传授,更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般的人文氛围的熏陶。如果只是局限在一个学期固定的教学时数中,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不能只以课堂为医学生唯一接受医学伦理素养培育的基地,而应当贯穿于医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笔者认为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以讲座形式进行启蒙教育,内容主要为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医学生誓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与死意义的求索等思想教育,以端正学医的动机和学习目的;

(2)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开展理论教育及实践教育,即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进行医学伦理学的医德、临床决策能力、生命高新技术应用出现的伦理问题等内容的教育,并进行专题讨论;

(3)医学生进入临床见实习阶段:加强实践教育,以床边教学、案例分析、调查讨论等形式,提升医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在学生动手亲身实践过程中内化为其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2.3大教法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教法观是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的程式结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因(自我教育、内心陶冶)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外部约束)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外部教育和约束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才能产生教育意义。道德准则只有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医学伦理学教学要运用一切能提升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如CBL教学法、PBL教学法、叙事教学法、故事引入法、模拟讲座法、专题论辩法等,减少说教式的灌输,以增强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促使医学生在社会交往与实践中进行自我伦理教育;实践教学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课堂,创设更多接触患者及医疗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开展各类专项调查。调查可以是座谈式、访问式、问卷式等,让学生深入到医疗实践中去,与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人群直接打交道,根据调查目的搜集第一手资料,掌握实际情况。目前部级、省级、校级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及科研的课题中。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选题可以共同讨论,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分组调研,将调研结果汇总整理并分析,写出调研报告,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并了解到医疗领域的问题所在。我校思政部每学期组织1~2次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基地选择一般会倾向于红色革命基地、基层医疗、基层教育等。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义务支医活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感触,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运用医学伦理学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中医养生课堂篇(10)

2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及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项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仍离不开教师这个教学主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同等重要。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既来自教师也来自学生,如果二者配合得当,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1教师的隐性知识及教学实践

教师的隐性知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而来,与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技巧等融合,不同于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因此,对于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不同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有所差异。就医疗保险学课程来讲,笔者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帮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1)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医疗保险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与经济学、保险学、社会学、管理学及医学等都有密切联系,其部分理论更是借鉴了相关学科观点建立起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便于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医疗保险学基本理论。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和相关课程已有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结合国内外医疗保险改革实践来介绍各类医疗保险改革的特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医疗保险制度,拓宽视野;同时运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案例,督促学生关心医疗保险制度实践,形成客观思考问题的习惯。

(2)课堂教学中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知识点可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对于比较枯燥的基本理论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对于基本制度方面的知识可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PBL教学法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最终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3)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对学生学习能力、社会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其在步入社会后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具有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客观认识和处理问题。

2.2学生的隐性知识及教学实践

将不同背景的学生集中在同一个课堂中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多种文化融合的过程。学生的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思维习惯、性格特征、知识储备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学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其对课程知识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

(1)通过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实质上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学生也都有参加医疗保险的经历,教师在介绍医疗保险基本理论时,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医疗保险制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也会加深学生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解。

上一篇: 社会工作发展理论 下一篇: 工程经济学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