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体育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2:21

优秀体育教案

优秀体育教案篇(1)

一师范专业认证与教育情怀概念的提出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构建了“纵向三级递进、横向三类覆盖的分级分类认证标准体系”。“教育情怀”这一概念也成为认证标准之一。《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认证标准的第三级也同样有)“二、毕业要求”包含“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个大的方面,其中“践行师德”又包含“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两个方面。“教育情怀”是指“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教育情怀首先体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即具有从教意愿,热爱教育事业,是一个人对教育职业的高度认同;教育情怀其次体现为对学生的情感,即愿意做学生的引路人;教育情怀最根本的作用在于能够赋予我们的工作以意义。有情怀与没有情怀是不一样的,情怀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教师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没有教育情怀的人,只会把教师职业当作一个可以维系生存的手段,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而一个具有教育情怀的老师,绝不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情怀的有无,对于教师来说意义深远。“显然,教育情怀不是操作层面上的技术特征,更不是肉眼可见的‘量化’指标,但它的存在却丝毫没有被怀疑过。它是一种超验的‘行动意识’,是渗透于教育者教育行动过程中的意念,是对教育者的行动产生深刻影响的精神力量。”总之,培养合格与优秀的教师,教育情怀的有无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如何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情怀成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2]。

二当前高师学生美术教育情怀的现状调查

据一项调查显示,地方高校的美术学专业中只有41.7%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师职业,这种择业心理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也是影响其择业心理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一些学生认为教师从事的是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劳动,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和新意,更谈不上乐趣。对事物的认识是决定一个人对待某事物的态度与情感的主要因素,有一种认识我们称之为陈见,那就是当事物已经发生了改变而我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位置,缺乏对这一事物现状的调查与了解。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后,接受的多半是专业训练,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发生在专业领域的事情,比如画展、画家等,而对于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关注很少,除了自己对曾经的中小学经历的记忆外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因此很难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正确认识。这样就成为了学生今后从事教育职业的一种障碍,消除这一障碍已经刻不容缓。改变学生头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成见,重新认识新环境下的教师工作特点,激发其成为教师与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向应该成为美术教师教育的首要目标,而最有力的武器即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应该是那些在教改浪潮中涌现出的优秀的教学案例,事实胜于雄辩,这些课例是基础美术教育最形象的代言人。正如艺术的本质规律体现在一系列标志着人类艺术最高成就的经典名作之中一样,美术教学的本质规律也必然体现在那些优秀的经典课例当中。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相同的时间里,其得到的收获和进步要大得多,多读经典才能形成一个人高层次的品味和追求,进而在行动中以高标准来塑造自我。

三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作用

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实践、作品(论著、电影和小说)中存在的,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事件或教学故事。[3]”好的教学案例一般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所谓“有教育意义”是指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够从中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方法或技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专业要以引导师范生‘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通过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教育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4]”其中“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都可以通过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观、学生观的引导,所以,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未来美术教师的教育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

观摩学习优秀的美术教学案例,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是因为:优秀的教学案例首先是充分体现出了当前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改革意识的教学成果,代表当前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普遍现状与趋势,是优秀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体现,因此能形成学生对于基础美术教育现状的正确认识。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发以及新版教材的编写和应用,使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精神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涌现出了一堂堂精彩的教学课例。笔者有幸到中小学观摩现场美术教学,对一些优秀的教师和课例感受很深:那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气氛,结构谨然流畅的教学组织,踊跃表达丰富情感体验的快乐学习的学生,教学姿态与风度游刃有余的老师,还有孩子们创作出的一幅幅充满童稚和无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无不体现出教学已经成为了艺术,聆听一节美术课犹如欣赏一件精彩的艺术作品,使人神情舒畅而愉快。另一方面是能让师范生重新认识美术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为什么传统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留给大家的是单调乏味的印象,而如今课改后的美术教学则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工作乐趣与价值呢?那是因为教学中的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新课程观念给予了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广大空间,这种空间的获得使教师的工作更具有创造性特点:首先,课程标准只对学生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与建议,教师与学生为达到这一结果的途径是多样的、不确定的,这就为教师提供了选择方式与途径的自由空间;第二是教材观念的转变,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其作用只是起到沟通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联系的媒介,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不局限于教材,可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甚至重新设计教学方案,课程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创意,其他教学资料的收集与运用能体现每个教师的特色,这样,同一个课题由不同的美术教师上其效果都是不同的,都深深地打上教师本人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三个转变是教学过程的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单向传授式的,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灌输式教学是最贴切不过的:“人都成了哑巴,只有真理在说话。”教师即是真理的代言人,而学生都被剥夺了话语权。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索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智慧等智力因素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感受、态度、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程。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场所,从而产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远离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教学的呆板与乏味,而充溢着师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还有一个转变是教师的作用与师生关系的改变,过去的师生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接受,而现在的师生关系强调民主、平等、合作,这种转变也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过分的严肃与冷漠,而增加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使课堂充满愉悦与乐趣。总之,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广泛的自由空间,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营造生动的课堂。通过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重新认识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肯定将增强他们毕业后从事教育职业的意向,从而在读书期间注重自身教育知识的储备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态度将得到极大的改变:从不得不学到不能不学和乐于学习。正如有一位同学在学习了一系列优秀教学案例之后写道:“在我看来,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原有的单一的教条式教学模式被打破,师生互动,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吸收与学习他人优秀方面的能力,而这次的《优秀教学案例赏析》课程,正是以这样的新式教学,让我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在老师的教学和引导下,我这次课程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教学案例赏析的知识,也见证并学习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是如何上好的。……在还没有上这个课之前,我其实打算毕业后不从事教育类工作的,我总觉得小孩子太调皮了,我不想去引导和教导他们,但现在我看到这些优秀教学案例后,我觉得教师是一个很幸福的职业,当你把孩子们都教育好,你们相处如一家人,那该是何种成就感能够比拟的呀!所以,我现在应该提高自我意识,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自我与职业认知,树立高尚的教师专业价值观,向做一名好老师奋斗。[5]”

(二)有利于师范生反思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二、毕业要求”中的第四点是“学会发展”,包括“学会反思”与“沟通合作”两个方面,“学会反思”是指“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尝试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6]”一切的教育最终要变成自我教育,而反思正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形式。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与获得进步。学习优秀教学案例能让师范生了解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使其产生紧迫感,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与改变学习态度。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绘画功底不错,已经足够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了,而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绝非仅仅是能教学生画好画这么简单。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有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广泛地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引导、启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而这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只教学生画好几幅画,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完善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当师范生认识到这一点时便会在心理产生紧迫感和差距感,这种紧迫感能激发学生抓紧在校时间努力学习的动力,也会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一位学生在赏析了一系列优秀的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后,产生了这样的反思:“由左斌老师上的那堂《品析父亲》的鉴赏课,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让我惊叹,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让未来会成为教师的我深感不足,同时也激发了我加强理论知识与专业外知识的心理……还有一堂小学美术课《傩戏面具制作》开始导入的环节也让我眼前一亮,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导入方式,但这种表演式的导入方式一下子将我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7]”优秀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优秀的教学案例也是一种美的熏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价值与使命,从而产生乐于从事教育的情感与意向。

四以优秀教学案例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方式与途径

学习优秀教学案例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案例,另一种是来自于文艺作品如论著、电影和小说等中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

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实践中的教学案例主要是指美术教学的课堂实录,学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现场观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师范生到附近中小学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现场观摩的好处在于身临其境,感受真切而深刻,课后还可以与上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二是通过多媒体观看教学录像课。比如各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美术教材,教师教学参考书往往都配有教学视频,一般都是由有经验的老师就教材中的某一课题上的一堂完整的美术课。另外还有全国或各省份举办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比赛的一些录像课,都是来自实践中的教学案例。由于时间与空间条件的限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观摩录像课是我们进行教学案例赏析的主要方式。录像课具有可重复观看的特点,因而可以对某一课例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互联网与现代数码摄影摄像技术的发达为我们进行录像课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教学课例,也可以自己深入基础美术教学的现场进行拍摄和录制,高校教师应密切关注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与之保持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生动直观地学习其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很多同学都表示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对其微格训练很有帮助,微格训练课程的安排是让师范生学以致用的平台,让她们能从在这些案例中学习到的优秀教学形式灵活改变借鉴于自己的上课训练中,通过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知道教师应该如何朝着正确的方向培养学生,如何教育、管理学生,及老师教学的不足之处应该怎样避免,这对她们将来的教育实习也能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由于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经典熏陶,学生在进入教育实习后会自动地以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来要求自己,使其教育实践在开始阶段即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为其毕业后选择教师职业提供优势。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学习,还可以让师范生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位师范生在赏析了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材配套视频中黄静老师的一堂课后,发表了这样的感慨:“其中我最喜爱的优秀教师黄静老师的教学案例,她给我的印象与众不同,上课风格独特,深深吸引了我。她上的是八年级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这一单元,老师的声音很好听,使我觉得她去配音一定也不差。从她上课的内容、谈吐可以发现黄静老师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她例举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引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就连她说话时的肢体语言也如此优雅,板书上的字体也刚劲潇洒……[8]”从中可以看出,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会为师范生学习与前进提供榜样力量。当然,学习优秀教学案例并不意味着盲目崇拜和模仿,优秀的课例也会有其不完美之处,在赏析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知识、教学案例赏析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和改进。

(二)文艺作品中的教学案例

优秀体育教案篇(2)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20-04

为了使所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能成人、成才、成功,从2007年开始,江苏省改革沿用多年的普通中学“三好”学生评选表彰标准,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三创”为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学生评选表彰工作,形成了江苏职教领域素质教育的新亮点。[1]“三创”优秀学生的评选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和职校生特长,着力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更多的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投入实践,投入创造。在江苏“三创”精神的背景下,笔者所在学校从“三创”实践出发,细化了省“三创”优秀学生评选标准,独创了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优秀学生量化考核体系,创新了德育的评价方法。

一、创优教育的理论基础

创优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着眼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体现发展性的评价观,秉持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一种教育形态。创优教育就是让学生明确优秀学生的标准,以及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的教育。

(一)创优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成功

“帮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是创优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背景和实际,我们必须应用成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即使看来驽钝的学生,也都有他杰出的一面,我们要把他们的那一面找出来,夸赞他、鼓励他、指导他,他会渐出成绩,然后就会信心倍增。可见,“成功是成功之母”更适合于职业学校学生。根据这一理念,创优教育和实践应非常关注学生发展,给学生以积极的期望,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机遇和平台,给学生发展和成功的评价。

(二)创优教育体现发展性的评价观

“发展性评价”是创优教育的重要推动力。所谓发展性评价,就是根据一定发展性目标,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评价对象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解释。它关注个体间的差异和个性发展,注重学习过程和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恰当地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实行多主体评价。创优教育正体现了这种评价观,要求我们不仅从整体去评价学生,而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实施单项评价;不仅评价品德、学业和身心,而且把体现学生职业素养要求的通用职业能力列入评价目标;不仅评价学生的成果,而且对学生在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和发展进步进行评价;不仅有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评价,而且有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来自企业、家长的评价意见。这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教学评价凸显了发展性评价的“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特点,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更是“三创”教育与实践的主线与推动力。

(三)创优教育秉持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在调查、测试、研究、分析、诊断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和每个学生潜质特征、自我目标和家长期望,从多方面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咨询、指导、策划,“量身定制”教育的目标、计划、方案、方法、资源,进行“适合”“公平”和“有效”地教育与管理的过程。[2]个性化教育继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成功机会。创优教育就是要致力于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和适合的教育,重新厘定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真正实现关爱、尊重、设计、引导、哺育、评价每一个不同特点、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为学生寻找最适合的成长道路,体现对每个学生的教育公平。

二、创优教育与德育评价

随着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新三好”、“多好”等评选优秀学生的标准和引导、教育、培养的途径也在与时俱进。江苏省“三创”教育文件中提到的创优中的“优”就是品质优秀、成绩优良、身心健康;放在职业学校创优中,“优”就是创业有实践、创新有成绩、技能有特长。

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我们可将“三好”、“高素质”、“全面发展”、“新三好”、“多好”等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标准,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参照。但是,我们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以上这些所谓的“标准”,应该创立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具有现代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特点、体现专业和职业岗位特色的优秀学生的标准,探索和实施引导、教育、培养优秀学生的方法与途径,让“老三好”变成“新三好”和“多好”;“全面发展”变成全面发展目标下的“个性发展”;“结果评价”变成“过程与结果评价”;“单元评价”变成“多元评价”;“少部分学生优”变成“大多数学生优”等。[3]

说到底,创优教育本质上是对德育评价方法与手段的一种变革。所谓德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和科学的评价标准,在系统广泛地搜集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德育工作所产生的或即将产生的学生行为和思想变化进行价值上的考查、判断、评估,以确定其社会价值。[4]德育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笔者所说的德育评价有着明确的指向性,指的是职业学校学生评价。德育评价离不开科学评价标准的探讨,而创优教育就是在进行优秀学生评价标准的探索实践。

当前,笔者所在学校在“三创”教育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优秀学生考评体系为主的德育评价标准,对职业学校创优教育进行了有效的路径探索。这让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正确地理解、研究、实践好“三创”,就能让每个职业学校学生认识自己、创新自己、成为理想的自己,这就是最好的创优教育。

三、创优教育理念下的德育评价改革途径

(一)施行德育学分制度,构建优秀学生量化考核体系

“德育学分制”是指借鉴学分制的管理模式而创设的有关学生德育过程的管理机制。具体而言,就是设计并实施在一定的德育目标指导下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德育学习和实践方案,统一管理学校德育系统中的理论学习、行为养成、社会实践、道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身心发展等诸方面内容的教育过程、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从而加强学校德育活动的制度化、课程化和系统化。[5]

笔者所在学校于2011年颁布了《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德育学分制试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建立了优秀学生量化指标体系。德育学分指标体系由基本学分、奖励学分和附加学分三个模块组成。基本分反映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情况。考核体系总分为100分, 实行基础分及奖励学分制(加、减分制)。根据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特征,通过对学生个人情况的综合分析,建立涵盖思想素质、行为规范、比赛获奖、显著进步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和弹性项目。特色就是把创新、创业成果列入考核体系,实行动态量化取分法。其核心就是把学生在实践活动、行为规范、素质拓展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全部纳入统一的德育评价中。

《方案》细则还规定,德育总分不达标者不能参加市、校级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德育学分不及格,需培训学习,参加公益活动来重修学分;多次不合格要进入该生档案,毕业时不予推荐就业,不予颁发或缓发毕业证书。

《方案》旨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打破旧的主观评价学生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活动制度化、学分化,德育目标细致化。德育学分的评价体系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评价于一体,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评选“职教之星”,体现学生差异

职业学校的德育评价应该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环保意识、实践能力等都应是考量项目。评定学生优秀的标准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特点而改进与完善,既重视个体差异,又重视个体努力的评价体系才是科学的。优秀学生需要适合他们的评价,应该建立一种多元、多面的评价体制。

创优中的“优”就是品质优秀、成绩优良、身心健康;就是创业有实践、创新有成绩、技能有特长。学校当然希望学生在品德、成绩、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希望学生在创业、创新、技能各方面齐头并进,达到“三创”的要求和目标。但我们也应该承认,只要学生在某方面达标、突出,也是“优”。因此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从“三创”的整体去评价学生,而且从三方面的多个角度去实施单项评价;不仅评价品德、学业和身心,评价创优、创业、创新,而且把学生奉献、劳动、进步、合作、自强、环保等体现职业素养要求的通用职业能力列入评价目标。

以前,学生评优往往只是针对少数人,也过分重视“全面发展”,忽略了对多数学生的激励。现在,我们吸取了北京市教委将“三好”变“多好”和广西象州县“新三好学生”评选以及国外学生评价的经验,研究和创新了学生“三创”评价标准:在省“三创”优秀学生评选的基础上,开展学期“职教之星”的评选,设置了12个单项的“个性奖”――奉献之星、学习之星、技能之星、创新之星、创业之星、劳动之星、体育之星、艺术之星、进步之星、合作之星、自强之星、环保之星等。只要学生某一方面表现突出,都可以自主申报,参加“职教之星”的评选,目的是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三创”,发现和培育更多的高素质、有特长、有进步的学生。

“职教之星”评选不要求用一种模式去限制原本是丰富多彩、各具特征的个人的发展,否则就意味着我们对某些个体的不公正,要让学生根据个性发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6]

(三)创设“月度优秀”,体现过程评价

传统的德育评价注重终结性评价,未能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略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道德素质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波动性和反复性,运用传统的德育评价机制,往往很难准确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变化的轨迹。

笔者所在学校打破传统评价模式,构建了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根本目的,以学生的道德实践的改善和品德的提高作为衡量道德发展、评估德育效果的根本准则,形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全过程的综合评价,突出了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

学校评选“职教之星”,还特别注重过程评价。评定优秀的标准与时俱进,既重视学生差异,又看到和发现学生进步,增设了“月度优秀学生”的评选,每月表彰各班级在诸多方面表现突出,得到大家公认的学生,予以公示(附有照片),宣传事迹,放大亮点。这激励了大多数学生创优的热情。

这种过程性评价是以学生个体的自身状况作为参照系,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评价类型。而在评选的办法上,我们更应建立一种自主申报、多元评价的体制,并打破传统名额的限制,让更多的学生享受表彰之乐、成功之乐。

(四)细化评价标准,突出“三创”实践

2007年开始,江苏省开展了以“三创”为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学生评选表彰工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在此基础上细化“三创”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尤其突出了创新和创业实践。这种特色体现在德育学分制的评价体系中,同时体现在学校制定的创新、创业的制度文件中。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技能、创新大赛制度的意见》《关于建立学生创业制度,推进学校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文件要求技能、创新大赛覆盖到每位学生,每位学生都要结合所学专业和个人特长以及创业实践参加技能、创新大赛。这样,技能、创新大赛与技能、学业考试结合起来,与创业实践和素养提升结合起来,技能、创新大赛考试就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由学生工作部牵头,在学期“职教之星”评选中增加“创业之星”,获奖学生同时作为校、市、省级“三创”优秀学生候选人。同时评选“优秀创业团队”,表彰在各类创业设计和创业实践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团队。评选结果计入学生个人档案,也可以参照技能和创新大赛的奖励方案,适当给予“创业之星”和“优秀创业团队”以物质鼓励。

(五)配套制度改革,施行个性化培养

为完成在创优教育理念下德育评价方法的改革,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实施以个性化教育为特点的配套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首先,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参考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地区、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实际,认真研究、设计和制定班级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个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两份方案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体现三创精神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别,实现普适性与选择性、基础性与灵活性、多样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结合。其次,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学校配套以学分制、弹性学制和选修课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尽可能地扩大了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师和学习时空的选择权,适应学生间断学习和工学结合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自主、自由乃至自助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以学分奖励制度为特色的学分制改革,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创新竞赛,参与创业,全面发展,通过获得荣誉来获得奖励学分。学生取得各类竞赛奖励学分后,可申请免修相应课程。技能竞赛、创新发明、文明风采等奖励学分可替代必修或选修课程学分。

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增加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即学习科目有限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其最终目标就是满足学生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允许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取得毕业资格。

学校积极探索灵活的选修课制度,增加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选择性,将必修课的门类、课时作了大幅修订,对某些课程设立两到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配以不同的学分,供不同基础的学生自由选择,使绝大部分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前提下,腾出时间、拿出余力选修升学和就业方向的文化、专业定向性选修课,选修职业素养方向的通用技能选修课,以及学生特长方向的限选课。

参考文献:

[1][3][6]章亦华.赢在三创[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优秀体育教案篇(3)

1.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为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其中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最具典型意义的项目和内容,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前提条件;本项目研究成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原则、方法及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在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多途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多途径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包括课内与课外,而课内又包括专列的传统文化类课程和其它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课外又包括大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素质拓展活动等;多维度主要体现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包括理论阐述、技能操作、实践训练等多种方法;多层次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认知程度要求,包括熟练掌握、基本了解、感知体验等。

2.为高职其他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大学阶段,《纲要》提出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可见,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势在必行,本项目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将为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3.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

供参考路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培养人的需要,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本项目研究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供方式与方法,同时也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打造师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

二、项目实施方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首先要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和特色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等;其次是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验班,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第三是根据实验班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本项目实施后所取得的人才培养效果;最后,将项目进行总结与完善,并予以推广。

三、项目实施过程

1.组建研究团队

本项目研究跨学前教育、古代文学、中国传统艺术和中国传统武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2012年项目实施之初,便组建了由以上各学科领域专家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两年的分工协作,研究团队成员不管是在各自领域的研究,还是在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上,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模式。

2.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本项目研究的核心,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和预期达到的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包含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包括课程体系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设计等。比如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门类众多,哪些内容可以构建成一门课程进入课程体系、哪些内容则可以作为素质拓展以活动形式呈现,都是需要斟酌研究的。所以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结合,首先必须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人才培养方案。

3.研究制定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主要服务于以高文化素养、深道德涵养为目标的一线幼儿教师的培养,所以在各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宽度与深度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上都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

在研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实施人才培养,进行实践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在对实验班的培养期间,将实验班学生,从待人接物礼仪、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生活态度、职业素质状况、文化修养水平等多个维度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实验班的人才培养评估,进一步反思和完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素质拓展活动内容。

5.对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学生毕业后,通过跟踪调查,将实验班学生,从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等两个方面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6.形成项目研究总结报告,并进行项目推广

研究总结报告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传统文化类课程标准、传统文化主题类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以及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等。

优秀体育教案篇(4)

一、成长第一周――“名师示范周”

名师示范周,旨在通过优秀教师的示范,帮助青年教师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学校首先按低、中、高年级组和学科,各选出两名优秀教师围绕某个主题上示范课,并要求其他教师全部参加听课和交流会。示范课后将优秀教师的教案、课例分析与反思、交流信息汇集等材料放入《教师专业成长手册》中,并上传至校园网“教师专业成长”的“名师示范”专栏中,所有参加听课及交流的教师将发言稿内容整理出来跟帖。同时,教研组把本组优秀的课堂教学写成教学案例,优秀的教育教学故事形成文字,上交教师专业成长领导小组,印发给全体教师学习。

接着,把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录制成课堂实录,形成可重复播放的影像。这一方面,上示范课的教师通过影像可以自我反思和提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年轻教师可以观看课堂实录影像进行学习,甚至还可以模仿教学,促进专业成长。

“名师示范周”通过案例上传、案例观摩等教研活动,实现个人成长向集体成长的转换。将优秀教师个体教学实践的资源,通过课堂录像、教学故事、教学设计方案上传至学校网站,分享给全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通过观摩、模仿和亲身实践等途径寻找到符合自身个性的成长蜕变模板。

二、成长第二周 ――“新秀成长周”

新秀成长周,旨在通过新教师自我个性课堂的展示,并在优秀教师的交流指导和连续一周高强度授课压力下,得到快速成长。

所有青年教师(教龄5年以下的教师,含5年),学习优秀教师示范课,准备教授一周的新课。这节课是青年教师在大量调阅了成功课例以及与同年级同学科的所有教师研讨后,形成的一堂课,例如师徒结对、同事互助、同课异构、案例研讨等。青年教师的第二堂新授课在听取同科教师意见和建议后,改进设计,再上课。“新秀教师”将其示范课的教案、课例分析反思、交流信息汇集等材料放入《教师专业成长手册》中,同时上传至校园网“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秀成长”专栏,所有参加听课及交流的教师将发言稿内容整理跟帖。

“新秀成长周”通过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等教研活动,实现了学校优秀教师成长示范模板向个体成长的转换。在青年教师对专业成长示范课进行案例分析、评论、研讨等活动中,通过比较、演绎、推敲和内化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让学校示范课引领青年教师个性成长发挥作用。

三、成长第三周――“青蓝共秀周”

青蓝共秀周,旨在通过青蓝教师的互相学习和模仿,通过“一对一”的帮助、指导和督促,让青年教师成长更扎实,更稳健。

学校在“校级名师”中确定“蓝”教师名单,并与青年教师形成“青蓝结对”。为了使“青蓝共秀”的效果更好,通过两种形式来达到。一是课堂指导,指定“青蓝教师”同上一节示范课(同课或同一单元内容异构),“蓝”教师为课堂指导教师。“蓝”教师听一节青年教师的课后,根据此堂课的实际效果提出指导意见,帮助青年教师完善课程教案,并再次由青年教师上课展示。同时,所有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听课,并参加交流会。二是课后指导,青蓝教师在平日教学工作中相互听课不少于10节,“蓝”教师在其他业务能力方面对青年教师都要加以指导和帮助。青蓝共秀的所有活动材料统一汇集至《青蓝共秀手册》,同时上传至校园网“教师专业成长”的“青蓝共秀”专栏中。学期结束后,对青蓝教师进行捆绑式考核。

“青蓝共秀周”通过青蓝互助、交流研讨等教研活动,青年教师在与“蓝”教师的比较、选择、模拟和实践的过程中,再一次完善升级为成熟的教师。

优秀体育教案篇(5)

德育工作是学校主要的工作环节,作为实施德育的班主任,对德育工作质量和效率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优秀的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对学校整体德育工作也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

一、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一)树立德育模范

优秀班主任的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能够为其他班主任树立榜样,供其他班主任借鉴和学习。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带动整体学校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质量,进而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层次,满足德育需求。

(二)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资源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个案和规律,也是开展德育的参考资源。首先,可以利用优秀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个案和规律,对其余班主任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整体的德育水平;其次,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将以往的个案和规律引入,丰富德育的内涵和层次。因此,通过对优秀班主任德育个案和规律的探索,可有效实现学校整体德育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二、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的探索

(一)使用合适的工作方法

1.在工作中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将学生作为主体,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文化活动,让校园文化充满特色。校园作为学生活动的主场地,应该让校园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德育工作质量。这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让班主任与学生都充分参与进来;也能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影响师生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2.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是让学生能够掌握适应社会的多重能力,与开展德育工作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在平时的教育中,重视日常行为的规范,让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行为都得到正向发展,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体现出班主任引导学生的重要作用。3.让学生接触到合适的信息内容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身边充斥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这些信息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对学生来讲,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不当,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班主任有责任帮助他们处理这些不良信息,净化教学环境,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德育。

(二)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1.班主任应重视利用言语感化学生通过语言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和情感沟通,增进师生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作为班主任,决定其工作成效的往往是语言水平,也在另一种角度上展示着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在实际的教育中发现,往往幽默的语言方式会更容易吸引学生,提升德育的质量。2.班主任要保持正向的态度,用积极的态度来不断感召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思想比较消极的学生。而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对学生保持信心,能够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实施教学活动,并不断的感召学生。在班主任的影响下,学生也能逐渐改变自己,甚至于将班主任当作自己模仿和学习的对象。3.班主任应保持宽容心态,建立容错机制作为班主任,我们面对着的是还在不断成长的孩子,这些孩子就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要用宽广的胸怀来对待这些孩子,要给他们犯错误并且改正自己的机会。只有班主任宽广的胸怀,才能保障德育的作用,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的必经之路。4.班主任需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不仅要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能力,也需要尽可能地掌握更广泛的知识,随时关注和了解最新的教育成果和新生事物。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感受到班主任知识渊博的美丽,推动自身不断学习和发展,也能在以班主任为榜样的过程中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5.班主任应当廉洁自律,正直无私中学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班主任往往是他们前进路上的明灯。班主任要保持廉洁自律和正直无私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不断受到教师的感染,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树立正向的道德观念,从而推动学生的人格发展。

(三)用耐心来开展学困生的正面教育

对于班主任来说,爱学生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础。因此,对学困生开展教育,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帮助学生摆脱“学困”头衔,实现显著进步。例如笔者的班级当中,有几个男孩子经常发生争执,有时还会出现打架的不良现象。在平时的班级管理活动中,笔者曾尝试与他们进行深入沟通,还开展了几次家访工作,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于是笔者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搜集了一些网络上相关的法治报道,针对青少年犯罪情况设计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法治教育,带着全班的同学一起来观看相关视频内容。笔者连续多次开展了相关主题的班会,并且带领着班级里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和分析,尝试提升他们的相关意识。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逐渐认识到了暴力行为的严重性,几次班会后,这几名学生再也没有出现过打架的情况了。对此,笔者也对这几名学生提出了及时的表扬。而通过这一次实际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学困生的教导,班主任应付出足够的耐心,力图找寻到最合适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时代不断进步,班主任的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用优秀班主任的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来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指明方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三、结语

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完成自己的根本使命,践行自己的初心。注:本文为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对学校德育工作影响的研究”(课题立项号:LZ[2019]GH932 )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唯珈.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科技展望,2016.

[2]包双宝.班级管理无小事:高校班主任工作感悟[J].人才资源开发,2016(22).

[3]唐雪梅.班主任工作是德育工作的平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01).

[4]张萍.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柔性管理策略[J].考试周刊,2021.

[5]陈宇.让管理更有效――提升班级管理质量的理念、方法与实践[J].新班主任,2021.

[6]张莉.班主任德育工作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

优秀体育教案篇(6)

关键词:授业;优秀授业;教学案例;优秀授业条件实现

[⇩]提出问题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授业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以教材为媒介将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看则是通过习得种种知识发展人格的过程,但在现实的过程中这两种过程难以获得统一. 一种是授业被还原为教授过程. 表现为教师单向地讲授教材,学生是一味地接受记忆所授之教材,甚至在这种单向关系中毫无反馈之言;一种是将授业还原为学习过程. 表现为尊重学生的自发性、自主性,授业的展开委之于学生的自由. 把授业作为教与学的统一过程,即正确的认识授业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活动关系. 针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状况我们也取得了许多进步. 但在现实教育中,仍然会出现所谓的“教育荒废”的说法. 授业活动占据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每一天,每一课,每一时都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迄今为止,尽管许多人学习了授业的种种方法,但何为“正确的授业”仍然缺乏一个清晰的概念,处于盲目迷乱状态. 要打破这一现状,就得揭示实现“优秀授业”的具体授业条件. 本文将基于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对“优秀授业”作简单阐述.

[⇩]案例简单介绍: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启示

1. 怎样设定出色的授业条件

(1)根据授业论,就授业应具备的本质条件、目标条件、学力条件、主体条件、方法条件等做出假说.

(2)将以上述假说为条件的授业方法条件付诸于授业实践,证实其有效性,从而确立已证实了的条件.

2. 何为优秀授业的条件

(1)授业的本质化条件: 是否反映了教育与授业本质的目标?

(2)授业的学力形成与人格形成一体化的条件:是否充分体现了学力形成与人格形成的一体化?

(3)授业中作为主体的三者活动的协调条件:如何使授业成为学习的主体性协调活动?

(4)授业内容的深化与内化的条件:如何实现学习内容的深化与内化?

(5)授业过程的理解化的条件:如何使学习者通过课题解决过程达到理解使其形成的学力终身受用?

(6)授业过程中的巩固化与熟练化的条件: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巩固学力?

(7)以授业内容为基础作为基础学力加以运用的综合化条件:如何使基础学力运用于新的学习环境中?

3. 基于以上条件分析案例

(1)案例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积极评价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最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爱因斯坦曾引用过劳厄的一段名言: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忘光了,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 这里的“真正成果”可以理解为“知识之外的东西”,指人的素质能力. 这就是“优秀授业”的第一条件,即抓住学科和教材的本质,通过学力形成来求得人格形成,实现教育目标.

(2)案例中设计了猜价格游戏(角色扮演性活动)和实验计算(伙伴式活动),不论是猜价格,思考误差,还是用二分法求方程解的过程,无不渗透着对学生的基础学力的培养. 活动一开始就带着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两人一组共同完成实践表格填写,布置课外思考等都体现了对学生问题解决型学力的培养等. “优秀授业”即培养各种学力的综合――自我教育力,这种学习应当是在每日的授业中反映出来的,也是谋求人格形成与学力形成一体化的授业的真髓.

(3)案例中学生是主体,班级作为教师与学生的中间连接体,教师通过启发、提问、鼓励与学生互动等,发挥了导航、调动的辅助作用,学生由被动接受的配角转为主动探究、实践的主角,老师由“满堂灌”的主角转化为“积极引导,及时评价”的配角. 很好地证实了“优秀授业”不是传统的教师中心型学习和学生中心型学习,而必须转变学习指导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协调的授业.

(4)案例中的整个过程可以简述为“游戏引入――概念学习――复习知识――观察思考――细心计算――得出结论”的过程,可见授业知识是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逐渐深化,学生也由简单到复杂带着问题思考互相合作,最终将这节课内容逐渐消化,发生意识上的变革. “优秀授业”就是通过这种授业内容的不断深化和内化过程形成学力,从而积极求得人格的发展.

(5)案例中“如何才能在误差允许的情况下,最快猜出物品的价格?” “你还能想到二分法思想体现在生活中的例子吗?”我们常说凡事要问为什么,只有通过问才能投射出学生在思考,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使学生对问题在认知的基础上得以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自我建构得到新的认识和解决方法.

(6)迄今为止多数的授业是借助复习、练习,尤其是家庭作业来巩固学力,而“优秀授业”超越了这个境界,它要求在每日每时的授业中通过反复地运用所学知识,当堂巩固. 本案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画图和计算繁杂的问题,为解决复杂计算干扰重点内容的教学,所以借助信息技术,学生现场使用计算器,分组合作,一人计算一人填写,老师用Excel表格演示起辅助作用,除了知识理解之外,技术、方法及态度等工具性也被动员起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完全巩固.

(7)在授业中为使学力得以巩固和熟练,就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上,而应该作为一种基础学力运用到新的学习环境中. 所谓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就是要将所学的知识上升到一种理论高度,在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知识时,能够将新老结合,形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同时在授业中要发挥授业功能的过程化、综合化. “作为授业目标的人格形成功能的确立――自我形成力的培育”等授业自身的诸功能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完整的体系,从而更好地形成更有效的授业方法.

优秀体育教案篇(7)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强化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意义

1.理论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等。

依据“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原则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还会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实践意义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为培养迎接全球化挑战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三、实施原则

1.要坚持《纲要》中确立的几项原则,即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2.面要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贯彻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2)全体性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使全体学生受益,努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3)发展性原则: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依据学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呈一定的发展性。

四、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指导思想,达成共识,制定实施方案。

2.中期目标: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逐步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风格独特,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名师。

(3)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我校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水平、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的创建目标。

五、主要内容

低年级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六、实施途径

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实行综合评价;依据肥西县教育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评选规定》对教师实行考核;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组织好各种节日、纪念日的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具体途径:

具体安排如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的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1)将《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写字》作为校本课程,纳入课表。每天早晨20分钟诵读课,下午15分钟写字课。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大课间的活动中。

(2)开发校本课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发2―3种校本教材。

优秀体育教案篇(8)

由于过度强调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管理第一线从事生产或经营管理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仅仅从社会职业的需求入手,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有关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由此形成了提法不一的各种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但总结种种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都可以概括为“三合一”的结构形式: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应用三个部分组成。这种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理论课时进行大幅度削减。“必需、够用”的尺度如何把握,全凭专业的师资力量来衡量,因此“必需、够用”就少了许多教学科学规律的成分,少了许多人文素质的成分;对于专业技术能力,由于片面地强调专业技术能力的掌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只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考虑眼前培养指标的完成,而忽略了专业技术能力中的情感因素;对于专业技术应用,强调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而真正顶岗实习的实际效果却很少顾及,忽略了学生成长过程的健康人格培育。造成许多高职学生美德观念淡薄、生存观念扭曲、诚信意识缺乏、耐挫能力低下、相处之道拙劣的困境难以摆脱。在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出的人缺乏健康人格的“才”、缺乏人文关怀的“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才”。

二、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必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如何转变目前高职人才培养中急功近利的状况,就要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不论哪个层级的教育都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如果只强调实践而忽略理论、只强调本领而忽略人文,只强调技育而忽略德育,复旦研究生的投毒悲剧还会发生。那么,如何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德育教育,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进行空洞的说教,因为这样的德育教育我们从没有间断过,并且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应当从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优秀文化积淀,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德育文化”,它如同空气一样,和我们须臾不离、息息相关,但我们又浑然不觉未加重视。[2]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明确了人与自然相处的规律;贵和持中的精神表现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自强不息的典范抒发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践行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务实品格;重德尚义的理念展现出崇高的理想境界;有容乃大的风范树立起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都是高职教育中培养人才不可忽略的重要成分。可见,整体思维、和谐稳定、自强不息、勤劳务实、道德仁义、团结协作等中华优秀精华对于塑造高职学生的优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培养职业创新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因此,我们在构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时,必须融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分,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四、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构建方式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需要寻找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高职教育的契合点,既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又不使优秀传统文化游离于高职教育之外,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使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得以体现:

一是在教育方针上明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基于我们的国情,人才培养体系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动力来源于政府与院校的支持。在高职的教育方针上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不能片面的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不可割裂了技术与人文的内在联系。我们的教育核心是育人,而非制器,[3]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我们最终的教育目标,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懂技术的人才,而不是只懂技术的“机器”。

二是创设体现传统人文因素的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需要在课堂之外的更广泛区域协调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职业技术的二者关系。要将院校的环境建设与传统人文精神联系起来,通过校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的设施培育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高职文化完美结合的肥沃土壤,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理想,把高职教育的培养过程引导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是构建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注意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构建承续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伦理、艺术、科技、文学等文化瑰宝作为课程体系的内容,通过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传播,使学生具备独立健康的人格、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正直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鲜明的是非观念,并使之转化为外在的行为,从而成为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优秀体育教案篇(9)

贯彻落实《xx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首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诗词大会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将诗词大会活动与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社团活动、特色高中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全市普通高中师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提高核心素养,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活动对象

全市普通高中学生。

三、竞赛内容

x省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内的诗词篇目,以及符合高中生认知、理解和掌握的中华优秀古典诗词及毛泽东诗词。详见附件2《xx省首届高中生诗词大会推荐篇目》。

四、组织安排

(一)组织领导

成立首届xx市普通高中学生诗词大会组织委员会,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教育宣传处、德育处、高教处(语委办),市教育研究院高中教研中心,辽宁电视台公共频道等有关单位组成,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统筹协调竞赛实施。

(二)赛制及时间安排

按省方案要求,首届xx市普通高中学生诗词大会分为初赛、复赛,最终参加省决赛。10月底前,全市完成初赛、复赛,11月份参加省决赛。初赛、决赛的时间、地点待省教育厅另行通知。

初赛由各普通高中学校组织实施,省统一命题,统一时间进行闭卷考试。市教育研究院高中教研中心组织统一评卷,选拔6个学校、每校5人参加全市复赛。

复赛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以学校为单位现场竞技(参考决赛流程),最终选派2支队伍(每队5人)参加省决赛。

决赛由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实施,分为集体诵读、必答、抢答、冠军争夺赛四个环节。比赛题型为对句、填字、判断、背诵、选择、看画猜诗题、飞花令等,参赛队伍采用积分制累计成绩。

五、奖项设置

1.初赛设团体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名额分别为2、4、8、20个;个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名额分别为10、20、40、100个。颁发市级荣誉证书。

2.复赛设团体一、二、三等奖,各2个名额;个人一、二、三等奖,各10个名额;优秀指导教师奖6个。颁发市级荣誉证书。

3.决赛奖项由省教育厅确定,设团体一、二、三等奖,名额分别为1、2、3个;个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名额分别为1、2、3、15个;优秀指导教师奖5个;优秀组织奖5个。

六、活动要求

1.各区、县(市)教育局和普通高中学校要充分认识省、市举办“普通高中学生诗词大会”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要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并将活动的开展与学校教育教学、社团活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调动广大师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主动性。

2.各高中学校要处理好活动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既要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又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要做好活动的各项预案,积极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优秀体育教案篇(10)

2、夯实体育理论基础。

体育教学理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根据。体育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很多体育教学的基础理论在不断研究、发展、完善。21世纪,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教育中的人力、物力也不断增强,投身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人也在不断增多,体育教学研究成果丰富,出版了大量的体育教学基本理论书籍,如《体育教学论》《简明体育课程教学论》等。体育学法研究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体育老师更好地设计学法提供了帮助。学术交流平台的扩大,使一些教师和体育理论研究者有了发表各自观点的平台,繁荣了学术思想。大量的教育网站为交流提供了广阔的互动平台,如中国体育教师在线。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夯实体育理论基础,把前沿理论、新成果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因此,一线体育教师在原有知识结构和理念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夯实理念基础,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

3、观摩优秀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卫生分会定期举行一些体育教学研究活动,其中全国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这些参加体育教学展示活动的方案是从各省、市、区的体育教学竞赛中选的优秀作品,由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分会组织专家评选后,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参加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这些作品基本上代表了不同省、市、区的体育教学现状和水平,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同时,各省、市、区也会举行不同专题的体育教学研讨会。这些示范课或展示课都会被记录成光盘,教师可以通过各级教研室获取这些资料。这些优秀体育教学案例通常代表一个省、市、地区或某一专题近段时间的研究成果,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设计都达到优化状态。体育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不断研究每节课的优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在研究优秀体育课堂教学录像后,教师选择一些内容进行模仿设计。

4、研究优秀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研究优秀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课后,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以一节课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好后,可以与不同群体开展说课研讨,这些群体可以是同行专家,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可根据研讨者提出的意见或者建议修改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说课或上课的形式检验修改后的设计方案,邀请同行专家研讨人员对该课的设计进行点评,再次对方案做出修正,直到大家满意为止。这个教学设计实践将有效提升一线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上一篇: 高中的教育方式 下一篇: 颈椎病的治疗和预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