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教育方式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2:20

高中的教育方式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1)

【基金项目】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15JY111);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51491);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16JY10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22-01

几年前不被看好的高职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高职院校不断地为社会培养专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大学数学作为各个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作用非常广泛,不仅为学生的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的数学知识及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应用性、思维的开放性、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自觉性等,是学生再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遗憾的是,在高职教育中数学并没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高职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很弱,使得高职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碰到很多问题。文章从MM教育方式着手对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进行分析探讨,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运用数学知识。

1.现行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数学基础差

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生源扩招。学生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①高职院校进行自主提前招生,来参加招考都是高中文化基础比较差的学生;②通过对口单招考试录取的中职学校的“三校生”;③通过高考,大学择优录取后的第三、四批次的学生。通过学生的来源可知,学生的文化基础很薄弱,而数学又是一门较抽象的文化基础学科,在高职数学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是畏惧的、排斥的,根本没兴趣,甚至上课期间都是睡觉、玩手机应付了事。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潜意识里就告诉自己是来等毕业,混个毕业文凭而已,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1.2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识不正确

高职的学生总体素质偏低,在他们看来自己进入职业院校,只需学习职业技能,认为数学课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根本没有用处,在数学上面只需掌握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就行,而这些知识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学会了。因此,借于这种思想,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课都是应付了事。这样,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学习也没有成效。从而,数学在职业院校的课程中渐渐的被忽视。

1.3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先进

职业院校的教育方针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院校,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是通过本科教育,然后研究生教育,一直是接受以知识理论目标为主的学历教育方式。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很少组织教师参加数学教学方面的培训,因此,他们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所需求的数学认识不足,进而将自己接受到的中学和大学的传统教育方式去教授高职学生。

1.4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落后

在很多的高职院校,数学的教学仍然采用的是“注入式”、 “填鸭式”的教师“一言堂”的课本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忽视了教授的对象是高职学生,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提高综合素质和强化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应与专业结合,知识应与实践统一。数学来源于生活,源于实践,数学就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教师在授课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从数学的源头抓起,将数学知识的来源给学生进行讲解,降低数学的抽象、枯燥、乏味,增加数学的趣味性。

2.MM教育方式在高职数学中的实践应用

2.1高职数学如何实施MM教育方式

MM教育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1][2][3]。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MM教育方式注重数学自身规律的挖掘,也注重数学概念的源与流的讲解,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很大作用,也使数学的教学更富有情趣。由MM教育方式的特色,数学课堂教学可设为:情景的创设问题的探索猜想论证应用拓展。

2.2数学观与数学教育观

教师只有树立了合理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才能转化MM教育方式的因子来实施MM数学教学。数学既是工具,也是文化,具有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双重功能。高职数学是锻炼学生理性思维的载体,既要重视其实用性,更要重视其对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高职数学教师除了应了解现代数学的知识、解题的方法外,还应掌握数学的发展历史和专业应用,在教学当中应尽量介绍数学概念的源与流,将授课内容和相关的数学史、专业应用结合。教师应用历史发展和专业应用的角度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培养出兼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科学、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3MM教育方式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现在比较主要的教学模式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微课教学等。不管哪种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各种教学方式中,教学设计又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宏观设计、微观设计、情景设计。宏观设计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考虑。对于概念课,采用MM教育方式中的返璞归真教学、美育教学,给学生介绍概念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过程。微观设计主要是对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分析MM教育方式的因子,采取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思考如何将数学思想、数学的美以及数学的应用在MM教育方式的教学因子中反应出来。情景设计主要是对调节课堂的教学氛围设计的,旨在强调数学的应用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课堂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利治.徐利治论数学方法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徐沥泉.教学・研究・发现―MM方式演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2)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2.016

室内理论课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有的内容与形式,不同于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室外体育课,也不同于其它文化学科的课堂教学。针对这一特殊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采用什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这是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有效实施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方式两个方面。在此,本文从高中室内理论课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方式来分析与探讨室内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一、室内理论课的教学思维方式

不管何种体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有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当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作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方式时,主要体现在师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两方面。教学活动的认识方式是师生反映“教”与“学”的存在方式,主要通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对学习活动过程的认知,其核心是教学思维方式。对于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操作而言,教学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式、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等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方式

如何选择室内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基于目前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特性,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一,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来看,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需要完成1个学分(18学时)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多年的课程标准实施经验得知,有很大一部分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内容,是不能进行室内理论课教学的,这些内容必须与具体的动作技术、运动技能、练习方法相联系,在具体的身体练习过程中进行体验,才能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技能。但有一部分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内容,由于体育学科的特点,加上学生对体育学习存在的一些思维定式问题,需要在室内进行系统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第二,通过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能让学生系统地认识和了解高中的体育学习,能从中领悟到体育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对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积极的影响。其内容主要是为完成高中阶段体育学习,达成学习目标所必须具备的进行体育学习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对学生锻炼身体、科学健身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价值。第三,室内理论课内容的系统性要强。也就是说在室外身体运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教学中,很难采用渗透策略进行教学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内容,再就是需要通过以系统讲解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活动才能完成的内容。在此前提条件下,依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框架,确定“以形成学生健身知识技能为主线,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目的,考虑高中学生高考实情的内容框架。”[1]在具体的内容选择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以“科学健身”为教学内容的主题线索

高中学段是在初中学段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一个特殊阶段。就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而言,高中教育是从国民教育阶段转入专门人才培养阶段的关节点;从知识技能教学上讲,高中阶段是从一般知识技能走向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转接点;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高中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发展成熟和道德伦理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教育恰好处在人的认知发展和道德发展的重要环节。高中教育具有“基础加选择”的基本特性。因此,对于高中室内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说,需在初中所学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增强体育意识,能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健身方法,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树立终生体育意识。因此,在确定体育室内理论课内容的主题时,以“科学健身”的主题,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选择与按排,以健身知识技能学习为主线来串联所选择的内容。

2.以“全面发展”为教学内容的结构布局

基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特殊性,体育室内理论课内容选择与设计的结构需要包括:其一,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阅读,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能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理论知识对锻炼身体的意义和价值,并能进一步认识自己身体发展与生命存在的关系,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锻炼。其次,有利于使学生明确身体锻炼与健康的关系,能知道营养和能量对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以身体练习的体育学习对身体的完善和发展的价值。第三,能使学生关注健身知识技能,了解健身知识技能的内容与方法,学习我国传统的养身健身理论方法,并能指导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因此,以健身知识技能为主线,选择“如何把身体运动、营养卫生措施、生活制度、自然力(空气、阳光和水)、心态调适等作为健身的手段,及如何使身体运动与其它健身手段协调配合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定量为主进行健身效果评价的相关知识。”[2]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结构布局。

3.以“考前调节”为教学内容的操作策略

高中阶段学生大都需要面临来自高考的压力,如何缓解,需要进行相应的考前身心调节,这为体育学科如何为学生的高考服务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为此,在体育室内理论课内容选择时,需要考虑整个室内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进行“高考前身心调适”主题活动内容。让学生能在考前的身心调适活动中,针对自己高考前身心紧张的问题,依据身心调适的相关原理,用健身知识技能进行高考前的身心调适。主要内容分别从身体运动、营养卫生、生活制度、自然力、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选择。

(二)教师教学的思维方式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3]教师对于体育室内理论课的教学思维,主要是通过自身所形成的体育思维方式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室内理论课这种特殊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体育思维方式“是指使用体育思维工具(体育语词概念)对体育素材进行装置,以形成素材运用时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对人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4]在进行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体育及相关的“运动”、“竞技”、“娱乐”、“健身”、“健康”等名词概念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教育过程中,需要随顺人的生命本源,尊重个体实情,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为前提。因此,需要教师在正确体育概念的思维下,选择健身知识技能为主线来串联各种对身体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形成室内理论课内容,结合学生身体发展的阶段性,选择恰当的时机传授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应的健身知识和方法,为自己的身体发展和完善服务。

(三)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

在高中体育室内理论课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体育学习方式而言,主要是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的思维方式是学生大脑活动的内在学习程式,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5]而思维方式的基本元素是概念,正确概念的生成源于对体育正确认识。在体育室内理论教学实践中,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体育概念。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并选择和运用相应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对于高中生而言,需要认识这样一些与体育相关的概念。如,知道体育是发展和完善人类身体的教育,主要包括父母对孩子的身体教育,学校对学生的身体教育,社会团体对成员的身体教育,国家对国民的身体教育;竞技是以获得名次和物质利益为目的的竞技运动,主要是培养运动员、教练员,开展竞技比赛,提高竞技水平,为个人、团体、地区和国家所争得利益;身体娱乐是以满足人在心理上获得最大快乐刺激为目的的身体娱乐,主要包括:在娱乐、文化、教育中的游戏、消遣、解闷、散心等活动,与工作生活相关;健身是从人的身体出发,又归结于人的身体,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逻辑起点。体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健身,是发展和完善人的身体,需要采用身体运动、营养与卫生措施、生活制度、自然力(空气、阳光和水)、心态的调适等多种健身手段,才能达成健身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体育课堂教学概念,明白和清楚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是做什么的,需要做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

二、室内理论课的教学行为方式

从教学的功能上讲,“教学思维方式深刻地制约着师生对教学存在的选择、整理、评价等过程。”[6]教学思维方式使师生有选择地接受有关教学存在的信息,并以一定的知识去同化、整理这些信息,并转化成能具体表现的行为方式。对于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而言,在选择和设计了教学内容,并在适当的教学思维方式基础上,如何采用适当的行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需要在教学时段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选择等方面来进行思考。

(一)教学时段的安排方式

室内理论课的教学时段安排,要从自身的特殊性出发,注重体育室内理论课的灵活性特点,针对高中阶段的不同年级的特性进行安排。

1.相对稳定的时段安排

高中阶段分为高一、高二、高三等阶段,在安排体育室内理论时,可进行如下分类。新生入学(最好是新生军训时);第一个学期的中后期(天气冷时);第二学期开始,高二的第一个学期,高三高考“一模考试”前。这些阶段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需要在固定的时段完成。如,“走进高中体育学习――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指导”,“健身跑(耐久跑)与生命发展”,“身体运动与高考前的身心调适”等。

2.顺应天气变化的安排

南方地区天气变化大、雨天多,而室内体育场地有限,难已满足雨天体育课场地的需要。为此,可利用这些时段来进行室内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其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可以分散进行。如,“健身与‘饮’”,“健身与‘食’”,“健身与生活制度”,“健身与‘自然力’”,“利用‘徒手操’进行健身的知识技能”,“借助器材进行健身的知识技能”,“学习生活中的健身知识技能”等。

(二)教学组织的形成方式

体育室内理论的组织非常重要,其组织形式与室外体育课和其它文化课不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教学地点的多样性,如,有时在行政班的课室,有时在室内运动场馆,有时在“电教室”,有时在会议室等。其次,学生人数的随机性,会因不同的课次情况有多有少。因此,在思考教学组织形式时,需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选择适合的理论课教学地点

选择适宜的教学地点,是进行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的首要条件。特别是对于因天气原因需要进行的室内理论课,如何就近就快地选择教学地点非常重要。从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对体育室内理论课的地点选择,主要有这样三种类型。其一是,自然行政班课室,主要是对于相对稳定的教学时段安排的教学内容。第二是,在学校会议厅或较大的电教室,主要是教学内容需要全年级或多个班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第三是,在体育运动场馆附近的室内场地,主要是针对室外课中突然遇到天气变化而需要进行室内理论课教学的情况。

2.“年级体育课”的组织形式

“年级体育课”是对于同一年级的全体学生,“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汇集于自然行政班、运动选项教学、体育能力差异分组、多个自然行政班组合的一种组织形式。”[7]在进行体育室内理论课的教学组织时,要从全年级的整体出发,采用“年级体育课“的组织形式,用全年级、多个自然行政班、自然行政班、选项教学班等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相应的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活动。在授课时,依据同一年级体育教师的学识特点,安排适合于每个教师自己的内容进行教学。

(三)教学手段的选择方式

要上好体育室内理论课,得到学生的认同,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室内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就需要进行室内理论课的准备,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的准备不同于室外常规课的准备,也不同于其它文化课的准备,因为这种课在很多时候是不定时的,大多需要随天气变化而定。为此,需要采用如下的教学手段。

1.每次体育课都要备好理论教案

如果不考虑进行室内体育理论课的事,对于大多数体育教师来说,体育课备好一个教案已是常规,无需考虑什么理论课的事。但要想保证每次体育课不受天气因素和场地器材的影响,都能正常进行,就需要一次体育课准备两个教案,特别是准备好室内理论课的教案,以便在天气变化这种特殊情况下,能进行体育室内理论课的教学,确保体育教学的课时。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

“要上好室内体育理论课,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储备足够的室内体育课教学资源,已便教学中及时调用。”[8]这其中需要做好:年级组的教师要作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准备,特别需要依据本校的教学资源条件,建立开放式的软件系统,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虚拟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法库和教学策略库。

3.做好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记录

很多的体育室内理论课不是在相对固定的时段进行的,同一年级,有的班上了某一内容,有的班还没有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了不使教学进度出现错误,需要进行体育室内理论教学的随课记录。这一点非常重要,体育教师需要施教多个班,而天气的变化是不定时的,难以预测。因此,要将不同教学班上课的时间、地点、教学人员、讲授内容、教学效果等情况进行记录。

参考文献:

[1]庄宏远等.高中体育室内理论课内容的选择与安排[J].体育教学,2012(11):45-46.

[2]邓若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健身知识技能[J].中国学校体育,2012(11):40-43.

[3]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6):1290.

[4]邓若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有正确的思维[J].中国学校体育,2013(1):40-43.

[5]邓若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基本维度[J].中国学校体育,2012(3): 39-42.

[6]李森,王天平.论教学方式及其变革的文化机理[J].教育研究,2010(12):66-69.

[7]邓若锋等.“年级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有效性[J].中国学校体育,2010(8):40-43.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3)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一、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模式及评价

自2000年教育部为中职生升学解禁以来,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和实施多种机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希望为中职毕业生构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国内观行“中高职衔接”教育主要有“对口招生”、“分段贯通”和“五年一贯制教育”三种常态模式。它覆盖并包含着招生、办学和运行等多个环节。

(一)对口招生模式[1]

1.模式特征

该模式是指完成3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三校生”),通过春季高考升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目前高职招生普遍采取3+x考试方式。“3”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文化基础课,一般由高职院校所在省、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x”指专业综合考试,由招生高职院校确定,并根据招生特点及培养要求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

2.模式评价

“对口招生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这不仅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由于中高职分别实施培养计划,生源素质结构差异又十分明显,要开展实质性衔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衔接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或重复等问题。

(二)分段贯通模式

1.模式特征

“分段贯通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先在中职学校学习,毕业后经考试按一定的选拨比例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但中高职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计划。

2.模式评价

“分段贯通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仅使面临生存与发展压力的中职学校焕发青春,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又减轻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压力,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对于稳定中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十分有利。“分段贯通模式”打破了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中职阶段能较好地将学生对专业认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把重复课程及教学内容删去,高职阶段拓宽专业面,注重先进技术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设计实习。分段贯通式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有利于发挥现有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有利于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为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就读高等职业教育打开通道,以适应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推迟就业的需要;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变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知识体系不规范,教材版本混乱,知识衔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状况;有利于激发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深入钻研专业理论和技能,更好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当然,分段贯通模式需要以系统、有效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为依托,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为保障,不仅要保证升入高职的学生质量,还要考虑分流学生的就业要求,防止走入以升入高职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歧途。还需要中高职院校紧密合作,统筹安排,从大局长远着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的投入比。

(三)五年一贯制模式

1.模式特征

“五年一贯制”是我国较早试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该模式包括由部分高等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举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下伸式)及在部分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式)两种情形。其入学考试与普通中专相同。一般分两个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主要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5年学习期间,通常前3年按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后2年按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对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

2.模式评价

“五年一贯制模式”在教学和课程衔接方面操作性较强,同时因为5年贯通避免了高考的压力,对学生与家长也颇具吸引力。但也正是因为5年贯通,由一个学校承担了中职与高职的教育任务,不论是高等院校下伸举办还是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提升举办,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筹办实践性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等,事实上浪费了教育资源,形成了重复建设,没有发挥出教育资源应有的效益。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中职办高职,其师资队伍建设,对培养目标的把握,如何发高职毕业证以及高等教育所具备的人文环境等软环境问题并不能一朝一夕解决。这些都限制了“五年一贯制模式”的发展[2]。

二、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中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激增,几乎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中高职的招生渠道和方式及中高职之间的衔接程度,制约了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重视普教轻视职教”的思想观念[3],从上到下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都认识不够,而且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不足,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职业院校文凭证书缺乏“含金量”。有资料显示,目前大多数城市中职学校陷入招生困境,来自北京考试院的数字显示,2011年北京市初中毕业生为8.5万人,比去年减少3千多人。而中职校招生规模只有3.1万人左右,平均下来每所学校只能招收到200多人,这样的形势令部分中职校陷入了无生可招的困境;另外,“2011年北京市3万余名本科落榜生中有近三成考生宁可落榜也不读高职院校。从这两个资料传递的信息可以看出,中国的职业教育在规模发展、内涵发展的进程中,依然存在“接受和信任”危机、“吸引力”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这是由“崇尚精英教育”、“鄙视职业教育”这一根深蒂固的教育“贵贱”价值观、预存立场所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导致。

(二)区域教育经济发展程度

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地方区域差异性使得各个城市招生对象的基本知识素质参差不齐,同时一些发展地区的高职院校受经济发展水平、校园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招生名额大幅缩水,而有条件的中高职院校(包括国家示范性院校,骨干院校等)每年都招得盆满钵满。有最新研究显示,2012年全国高职学校数量1285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在高职学校毕业生中,仅有12.7%来自于贫困地区,22.2%来自于西部地区,16.2%来自于民族地区,来自发达地区或城市的高职学校毕业生却占据绝大部分。这种区域差异也是制约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陈旧招生标准模式的影响

目前,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标准的模式呈现多样性,有中职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模式,各省市教育部门组织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招生模式,实行五年制中期择优分流升学模式,中职补习高职衔接模式,专业自学衔接模式等。这些招生模式制度的出台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就拿对口招生模式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性、技能型的人才。但是,这些升学模式基本上复制了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的模式,以纸笔考试为主,以统考成绩决定录取,基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这与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是矛盾的。因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知识基础上的职业能力培养,而学生对具体职业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是不能通过笔试考核方式完全表达出来的。这种陈旧的招生标准模式严重阻碍了中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步伐[4]。

三、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方式的完善

为了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衔接,达到资源共享,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必须创造条件,为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度。

(一)转变观念,提高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同,为中高职衔接提供理论依据和观念基础

消除人们鄙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二流学生”的错误观念。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鼓励人们自觉自愿接受职业教育,调动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形成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同性,为中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衔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要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增加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世界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

(二)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统筹和政策导向,为中高职衔接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必须借助法律、法规的力量严格执行,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政府统筹和宏观调控,确保衔接顺利进行。首先,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法》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是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监督执行。政府必须改革现行的一些不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政策,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政策,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最佳模式,加强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形成完整的职教法规体系,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提供法律保证。其次,加强政府的统筹管理和政策导向。政府对职教的管理应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调整结构布局,增强办学效率。加强政府的统筹,除了统筹投资,统筹学校布局外,还应抓好统筹专业布局、统筹招生、统筹督导评估等。政府在政策导向上,目标是建立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经济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扶助职业学校建立起职业资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式。通过监督、评估来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内部的改革,积极发挥政府的行政和政策的干预,促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健康发展。

(三)摈弃陈旧的招生模式,加大招生力度,辐射全国跨省市网罗吸收中高职学生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调整发展战略,切实将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办学基点,切实扭转攀附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意图,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渠道,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保障。应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中高职衔接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包括中高职“对接”的招生考试制度等。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多渠道、多机制的中高职衔接探索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各地确定一些试点单位。在2~3年内有步骤地开展直接升学、保送升学、考试衔接、补习衔接、课程衔接等各种衔接模式的实验,探索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多种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使广大有志于继续学习的中职毕业生能够继续深造。其次,无论中等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不应该只招收应届毕业生,而应该拓宽学生来源,“不拘一格降人才”,放宽甚至取消招生年龄限制,允许工学交替和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招收成年学员,允许按专业大类招生。第三,实行辐射全国,跨省市无阻碍式地吸收对职业教育感兴趣的学生。各省市中高等院校应协力合作,建立职校联盟,共享教育资源,分享教育成果。重点扶持西部等贫困地区,落实资助和免学费的政策,减轻学生及家庭经济的负担。也就是要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逐渐扩大中高职免学费的范围,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首先,在一定范围内率先实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政府应成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岗位等级考核机构,负责等级考核,颁发相应的职业岗位等级证书。改革企业与行业的用人、用工制度,依法制定各级各类职业岗位标准,真正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和“择优录用”制度[5]。其次,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等级考核制度,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同时可以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多种方式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深化用人制度改革,还要建立重能力、重贡献的用人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

中高职衔接教育培养模式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突破招生瓶颈,壮大招生规模,最大限度地推动中高职衔接教育朝着正规、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启定.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J].中国职业成人教育,2003,(7).

[2]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4)

1高中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方式的由因

高中新课标中模块教学是它的关键词及一大亮点。选择模块是为处理好“均衡与差异” 的关系。在模块内容中,可分为必学的与选学的两部分,前者是合格的标准,后者是发展与个性的需要。

在体育教学的11个模块内容中,田径、健康教育及我省(浙江)规定的体操(或游泳)为必教内容,其余的8个学分为自选项目。什么都学,只能是蜻蜓点水,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以教为主与被动接受,在某教材教学时数不多的情况下,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其代价是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就是为了纠偏。

为了贯彻“健康第一”等素质教育理念,新课标要求在高中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发展运动能力。故在体育教学的11个模块内容的自选项目中(田径、健康教育、及我省规定的体操或游泳,为必教内容,其余的8个学分为自选项目),选择1-3种运动项目,在高中阶段进行1-3/8的选项课的较系统学习,即:某个学生在高中阶段,在完成必教内容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包括田径及我省规定的体操或游泳项目在内的1个项目,或至少一学期只选1个项目,高中阶段共选2至3个项目,进行8个模块(以篮球项目为例:可设计篮球模块Ⅰ、篮球模块Ⅱ……每个模块18学时)学习,是贯彻新课标素质教育切实可行的方式。而了解与尝试某一运动项目,与专修某一运动项目,其学习的目标与要求、学习的时数与内容 、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都会有巨大的差别。

故新课程的改革,特别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呼唤新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轨;从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移。

2对“自主” 学习方式的理解

国内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1)对自己学习活动事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自我监督、评价、反馈;(3)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调解、修正和控制。目前国外使用自主学习的术语很多,如主动学习、自律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计划等等。

对体育而言,自主学习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目标、选择内容与学习步骤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一个整体。

3对贯彻“自主” 学习方式的思考

3.1 自主学习的一些要求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但学生的自主要建立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及一定的外在机制下。首先,自主学习方法需在掌握了一定运动知识与技能为前提,作为运动技能学习方法的补充。且在不干扰其它课程的学习的前提下,在课外的练习,或体育健康知识的课外学习,要大量的自主学习活动。其次,自主学习主要贯彻在模块教学的深入学习中。如果是一般的介绍性项目,则不必要进行自主学习,因为学时较短,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再次,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评价,合理的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及时的指导。教师通过价值分析、合理归因、目标具体来建构意义,激发动机,通过引导学生及时反馈、相互鼓励及关注进步来营造氛围,调动情绪,通过目标、内容、水平等分组,进行分层教学分设要求,及提供时空、提供路径、提供场器来指点学生自主学习的迷津。

3.2自主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的误区及对策

自主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在:(1)放任自流型:在自主学习的时间段,让学生自学,任其自由。(2)无事可做型:没有目标设置,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3)形式主义型:为了追求新课标的时髦,在一些展示课中动不动就安排一些自主学习,人云也云,搞一些有形式、无内容的自主学习。(4) 喧宾夺主型:自主学习是运动技能教学的一个辅助教学方式,而不能成为体育教学方法的主体。在一般的运动技能教学中,我们还是以传统的技能教学方法为好,只有运动学习到了一定的程度,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明确运动技术的关键和学习的要领,才开展一些自主学习是有必要的。但不能时间过长,安排过多,否则会主次不分,并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走出学生自主学习误区的几个思考:(1)正确理解自主学习的含义与作用。“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个人的自身条件和需要,由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自选学习方法、自行进行评价,并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过去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缺乏热情前提下提出的,但不能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无限扩大,因为教师的教法始终是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则是教学方法的补充。(2)正确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的控制之下,是一种有序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如果失去了教学的控制,将会变得杂乱无章,无所事事。(3)设立自主学习目标与要求。(4)在学生困惑时给予引导。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必然会遇到困难,体育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自主学生的情况,并在学生困惑时及时给予引导,才能使学生走出困境,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与效果。(5)控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首先,从一节课45分钟的角度来看,开展自主学习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但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也不能过短,因为自主学习需要一个学生开动脑筋,进行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领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时间太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就会刚进入就收尾,起不到什么效果与作用。其次,从单元教学的角度说,学习自主学习应安排在每个运动技能单元学习的后期,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学生自身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达到巩固与提高运动技术,其安排次数可以控制在每单元2-3次。

3.3 自主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1)教学内容:篮球原地投篮小单元。(2)前期教学情况: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投篮的正确姿势与用力顺序。(3)场地条件:篮球与篮球场地比较充足。(4)第二节课中自主学习时间安排:后10分钟左右。(5)自主学习目标与要求:①目标:复习与巩固已学篮球投篮姿势和用力顺序;重点体会和领悟在不同的位置条件下调整不同的姿势和用力,命中率达到40%以上。②要求:在“三秒区线”上各点依次定点原地投篮,并计算一个 过程中的投篮命中率,要求在40%以上。(6)教师引导:在各个场地中边观察边指出学生的错误,巡回指导。

4结语

自主学习是选学模块教学的依托,严格意义上:自主学习,只有当学生对某个选学模块,达到一定程度(例只有在运球、投篮基础上才可进行两者的组合),才可能达到。这样看来,目前,高中阶段只有1-3/8的选项课模块教学的中后期,自主学习才可能达到。所以,自主不能仅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还应把它作为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的表现(特别是非选项课模块教学,及选项课模块教学的初期),来理解及操作。笔者相信:随着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广大师生的努力,高中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5)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高校中的教育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的体育课程已然成为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根据近年来高职体育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高职体育教学方法仍然需要改进,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践行人文关怀理念,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断深化体验式教学在高职体育中的应用。

一、高职体育教学的影响

体育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体育活动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对身体的锻炼,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高职体育教学中一般包含较多活动项目,通过这些活动项目的开展以及学生的参与,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增加学生对团队意识以及荣誉感的了解,从而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比如,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设计乒乓球比赛,以此来对学生的反应能力以及奔跑速度进行锻炼,通过羽毛球比赛来实现学生身体协调的锻炼,使學生的应变能力得到提升。

二、高职院校教学特性

(一)课程安排较合理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成绩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计与安排上也与本科院校有所不同。高职院校在课程的安排上注重岗位的专业性、技能的专业性以及方向的专业性,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将学生打造为专业性较强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通过对岗位专业性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就业时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解决日后的就业问题。此外职业定向较为明确也是高职院校教学特性之一,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技能的发展,也就是需要对学生的技术以及实操能力不断的进行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对职业的定向非常明确,也就是定向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具有职业道德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型人才,能够胜任多个领域的工作,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注重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更加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也就是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是教学安排还是教学内容等都比较注重实践,其最终目的都是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使学生能够对课堂知识掌握熟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根据相关人员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来看,一般专业性技能掌握较为熟练的毕业生往往更加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以实践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基础。在践行实践教学理念的初期应当将就业与教学相结合,这样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就业环境、业内需求以及相关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招聘需求等,通过就业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就业中较快适应办公环境。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一)加强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个企业近年来的招聘情况来看,综合型人才在就业中较受欢迎,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支注重体育教学的开展,体育教学也已然成为了高职院校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职业定向教学是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此种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多种就业技能。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当从就业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学生在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所以,体育教学内容应当与实际生活相互结合,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提前做好预防工作,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设计。比如,对于计算机系的学生来说,应当具有较强的耐心以及创新精神等,所以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为此设计桥牌以及围棋等项目,从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耐心,为日后敲代码、写程序等枯燥的过程奠定基础,因此高职体育在开展中应当加强设计内容的实用性。

(二)注重教学情景的设计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6)

备课时挖掘课文蕴涵的德育元素。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相当丰富,但它丰富的内容并非系统,往往上下课文之间、上下单元之间在德育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没有系统的安排,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宏观把握全套教材,有意识地去发现各册各篇课文的德育内容。

介绍背景材料时联系德育元素。高中课本有不少杰出人物的著作,在介绍这类课文的背景材料时,可以联系他们的高贵品质进行教学。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一文时,介绍青少年时代的思想经历,介绍其诗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小立大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拼搏。教读《荷塘月色》时,介绍朱自清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事迹,教育学生树立民族气节,自尊自信,发愤图强。

利用相关知识点延伸到德育元素。例如在讲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延伸到鲁迅同瞿秋白的挚交,鲁迅送瞿秋白的著名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教导学生珍惜友谊,善于与人相处,培养与人为善、宽容待人的情怀。在学习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铁生《我与地坛》时,指导学生联系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霍金、张海迪等杰出人物的事迹,鼓舞青少年直面逆境,勇敢顽强,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捕捉学生大胆质疑的时机,辩论碰撞中渗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学生大胆质疑的情况,如果能抓住这种时机,因势利导,引发辩论,那么将是渗透德育的大好时机。因为真理越辩越明,有时还可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自己找到真理,而非老师空洞的说教。教授苏轼的千古名篇《石钟山记》时,学生围绕几个问题讨论:作者在石钟山遇到的第一件事是小童扣石,作者看到这件事为什么笑?作者夜泊绝壁时,景色可怕,可在考察中作者为什么还会“笑”? 在辩论中让学生感知“一切应从事实出发,不迷信,不轻信,在学习上应该有大胆质疑的态度;要追求真理,应该不畏艰险,甘愿冒险”。

在课后作业批阅中延伸。在作业批改中适时点拨、指导,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批改作业,特别是学生平时的随笔,完全可以作为与学生交流的重要途径,用心灵唤起心灵,评语坚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的原则。教师可以通过评语,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为学习进步的动力。

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如课前几分钟讲诗歌讲故事、课本剧表演、读书讲座、书画展览、办手抄报、征集对联、写作比赛、即兴演讲、辩论赛、讨论会等,尽量选择现实性、针对性强的话题。

二、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引导

首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比如让学生发掘身边的“小人物”及其身上的闪光点。如办公室里的教务员、实验室里的实验员、校门口书报亭的老板、街道拐角处的补鞋匠、路边修自行车的师傅等等。他们都是学生容易接触到,又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普通的“小人物”的人生也有闪光点,有倔强的生命力,有值得学生学习的优良道德品质。

其次,教育学生用心去关注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要引导学生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为生活艰辛而不辍劳作,为环境破坏而忧心忡忡,为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为英雄壮举而呐喊助威。

第三,在写作指导中引入辩论机制,也是很好的思想锻炼机会。如在进行《逆境与成才》的写作教学时,先请学生讨论成才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在讨论中,有人认为逆境可以成才;有人说只有顺境可以成才,还举出不少纨绔子弟到头来成了败类的实例。经过讨论,大家形成了共识: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成才的关键在于立志和勤奋。这样,对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就有了一定的指导性。

第四,关注时下大众热门话题,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性,认识到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如“杜甫很忙”、“日本人武汉丢车”、“道德信仰危机”等,激发他们,思考探索其意义和反映的社会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如“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正比吗”、“德育重于智育”、“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等等。学生在热烈讨论中,激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到作文选材中。

三、在课外阅读时适时点拨

阅读名人名著,陶冶情操。许多作家那种不平凡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活教材,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受到作家精神的感染,自觉地以主人公为榜样,陶冶自己的情操。如学习了《合欢树》、《我与地坛》,不妨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病隙碎笔》,作品对哲理的阐发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从中可以获得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对待自己生身父母和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启迪。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7)

选择好的时机进行谈话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谈话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谓恰当的时机我认为实际就是在学生心理上最需要帮助和鼓励的时候,如果在此时谈话给予他帮助教育和鼓励,那么效果会好的多。今年6月,班里有个男生在老师因别人丢钱向他了解情况时,他觉得老师怀疑他,故而大发雷霆。当即我就批评了他的错误态度。但以后的几天里他对老师不予理睬,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立即找他,因为此时他的逆反心理是非常强的,既使谈话也不会有成效。一周过去了,他自己转变了态度,这时我才找他进行了谈话,气氛和效果都比较好。可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谈话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谈话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谈话形式和地点。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最常运用的是个别谈话的形式,地点一般都是一僻静之所,进行单独对话。尤其是在批评学生时,在无第三者的环境中更容易减少或打消其惶恐心理或戒备心理,从而有利于谈话的进行。在个别谈话中最多的是批评性的谈话,以纠正学生的缺点为目的;有时是接近了解性的谈话,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班级情况、沟通情感为目的;有时是解疑性的,以解决学生思想中的疑难困惑为目的。今年3、4月间,班内有名学生面对即将迫近的毕业升学问题,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和许多顾虑,出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我先后两次与他进行深谈,帮助他分析客观情况及其想法的利与弊。通过这种解疑性的谈话使他明白了一些事理,并能够比较坦然地面对客观现实了。除了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之外,我还与学生进行分组谈话和集体座谈。分组谈话是针对班级特点所采取的一种形式。由于班内男女生水平分化严重,而男女生内部又存在一些共性,因此我把男生女生分开进行分组谈话,解决其共同问题。这种谈话多为总结性或警告性谈话,以总结前一阶段情况和提出新要求为目的。这样谈话先后搞过4次,基本达到了促进团结共同进步之目的。集体座谈是根据特殊情况安排的一种谈话形式。它不同于班会中班主任唱独角戏的状况,是师生共同探讨某种问题的一种形式,可以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前些日子,我班一名学生在买饭时与炊事员发生了争执,主要原因是他认为炊事员应该按他的意愿去做事。而事实并末如此,于是矛盾产生了。事后我发现班内其他学生对这个总是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是因持有类似观点而同情他,或是没有能力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于是我召开了班级座谈会,先解除学生的顾虑:不论对错、畅所欲言。于是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一时间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了多向交流,老师在其间给予适时适度的点拨与引导,使学生从中明白了一些整理。由此不仅解决了一桩纠纷,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只考虑个人主观愿望,不顾客观实际情况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可见集体座谈可以由点带面解决共性的问题。

第三,在谈话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谈话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尊重、理解、信任是做为一个社会的人的一种需要。职高生虽然涉世不深,但这种需要却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如果老师在谈话中处处尊重他、理解他、信任他,他会觉得自已在这个社会中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是那么不可救药,其结果必然能激发其积极性,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谈话中情感的沟通也是不容忽视的。有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说过:"思想教育之船,只有借助感情之水,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是的,如果老师能用自已的情感和爱心来嬴得学生的信任,那么谈话的效果就会好的多。其实,尊重理解也好,沟通情感也好,都可以建立在一个原则之上。即:心理换位原则。心理换位是指:"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把自已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择取有针对性的最佳方法来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摘自〈〈思想教育心理学〉〉P172)实际上就是平常所说的"高身处地"、"将心比心"。教师这样做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思想、了解其需要,情感也更容易沟通。这样尊重理解学生沟通师生情感才不成为一句空话。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8)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现实的德育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为切入点,以爱、关心、尊重、理解、责任等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形成目标,培养其感恩情感,发展个体的感恩行为能力,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回报的亲和态度和人格特征的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要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要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和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要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

一、高职院校要开展感恩教育必须首先明确其基本思路

①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②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应该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开展工作,使之成为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③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关键。④让学生感恩于行是目的。

二、高职院校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基本方式

(一) 教育学生感恩父母

“百善孝为先”,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一个人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高校教育可以从感恩父母为突破口,结合实际,宣传一些子女孝敬父母的优秀案例,树立好的榜样,还可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

(二) 教育学生感恩社会

人的自我价值是在对社会一次次的付出之后不断被肯定的。因此,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感恩、对他人的奉献,施恩而不图报。对社会上冷漠无情、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忘恩负义等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同时给人们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榜样。

(三) 教育学生感恩师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会因老师的谆谆教导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而对恩师充满感激之情,从而也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学校应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给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向老师表达感恩之情,多开展一些师生互动,为学生对老师感激之情的传达提供多种渠道,形成师生和谐的良好校风。

三、 高职院校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基本做法

(一)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恩教育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感恩教育的必要条件。

(二)利用传统的文化进一步正面引导

传统文化历来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在传统文化中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我国有不少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在现实中树立良好的典型,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一个互动的动态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主动养成良好的德行,培养感恩意识。

(三) 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学校在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要化抽象为具体,改说教为行动,必须多开展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让更多同学通过活动感受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四)以助学活动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

近年来,社会和国家助学的力度不断加大。学校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日常的助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同学的感恩意识,让感恩深入人心。

(五)注重形成感恩教育的立体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要注重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积极动员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校内外协调一致,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工作网络。

(六) 针对不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切入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开展因人而异的多水平、多形式的感恩教育

四、 对高职院校中学生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一) 更新感恩教育理念,倡导多维教育观念

首先,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高校感恩教育也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最后,高校感恩教育还是一种情感教育。

(二)拓宽感恩教育途径,多渠道进行感恩教育

高校感恩教育应跳出课堂教学这一单一途径,积极拓展新的教育途径,将感恩教育有效地贯穿、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并力求多种教育途径的结合与互补,以求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要起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强调德育的情感关怀、体谅和感情移入,积极发挥学生工作者的表率作用,常怀感恩心,自身充满人文关怀,并将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立足本职,贡献、奉献。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调查研究,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将感恩教育融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9)

关键词 高中体育 互动教学 应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尤其在当下社会中,全面发展更体现出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作为一门能够增强学生体质的课程,其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互动教学就是对高中体育教学的模式的创新应用,通过这种教学上的创新,不但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互动教学的基本形式

高中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即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1]。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非常普遍,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某一动作,在教学中指出其动作不规范之处等等,将教与学在互动中完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互动教学使学生克服了胆怯的心理,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教师与学生的群体互动也是一种主要的互动方式,由于学生数量较多,有些体育项目及动作要领教师无法逐个进行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开展与学生群体进行互动,比如在百米赛中,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接力棒的方式促进体育运动本身的趣味性,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二、互动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保证学生的时间和空间

在高中体育的教学中,要重视教师作为教学者的任务角色,要将教师的主导性原则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明确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的同时,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但这种互动需要掌握好一定的度,必须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师威严形象的前提下进行[2]。此外,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保证学生足够的自由问答的时间。通常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只对积极性较高的学生进行详细指导,这样大部分时间只停留在一个学生上,对其它学生的指导和疑问的解答就很有限甚至有时会照顾不到,在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原则,力求达到使全部学生都有机会提问并得到相应的解答,而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加强师生互动的效率,还能够间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保证了教学质量。

(二)重视教师的指导原则

互动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互动教学中也不应忽视教师的指导,不论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创新,始终不变的是教师作为教学者的主导地位。尤其是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寓教于乐,真正实现与学生的互动,同时,要注意把握教学的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现自主学习。

(三)互动原则

在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方面,更应注意情绪上的“传递”,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外,还应留意到在教学中的情绪,因为这种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

三、互动教学的应用方法

(一)通过新颖的方式来增加互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我国目前体育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及相应的体育专业课程,在实践中应注重创新,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兴趣等方面来完成体育教学,采取适当的方式以激励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如,高中女生普遍不爱运动,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将男女同学分到一起,通过男同学的带动来帮助女生积极投入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去,这样不仅增强了同学间的互动,还能够提高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建立轻松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高中体育教学也是如此,良好的教学环境能让学生身心放松,由此可见,教学环境对于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限制,使得体育教学环境建设方面的硬件设备无法得到较高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注意提升软环境来弥补其不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它作为高中体育教学的软环境对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一个能够使学生平等受益的教师必然会在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加之体育教学没有升学压力,所以教师也不需要用具体的条条框框等形式的目标来教育学生,也就使学生可以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完成相应的学习。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互动教学作为高中体育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对于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更有利于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高中的教育方式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6

高中体育教学中,相同的项目教学,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外形特征的学生会产生差异性结果。要充分的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估标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既满足体育教学课程开展的科学性,同时也保证学生接受参与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1 高中体育教学中“处方式”分层教学的价值

“处方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针对性学生情况做个性化教学设置安排,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满足学生体能、兴趣与生长发育情况需要,保证教学的安全性、高效性与有效性。由于采用针对性分类教学,可以依据学生自身喜好做对应运动项目内容的选择,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依据学生不同情况差异出发,提出符合学生身体情况的运动安排,保证课程开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让学生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同时有较好的成果达到效果,提升学生活动开展自信心。由于充分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能够有效的让学生在沉重的课业压力之下,在体育课堂中找到轻松愉悦感,得到心理压力的有效释放,达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治疗作用。调试好患者心理精神状态,促进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此外由于针对学生体能情况做对应的运动安排,有效的激发学生体能潜能,提升学生综合体能状态,依据学生个性做个体化的调整安排。

2 高中体育教学中“处方式”分层教学运用方法

2.1 针对性学生情况做有效分层

学生在体育项目兴趣点、体能与脑力水平上都存在一定差异性,不能笼统的通过一套评价标准与教学内容做教学安排,该充分的了解学生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情况给予更多体育教学选择空间。例如对于日常运动量较大的学生,可以提供一定运动强度大与难度高的运动活动,可以充分有效的发挥其体能优势;对于日常运动量较少,体质虚弱的学生,可以采用更温和性且难度较小的体育活动,有效的保证学生可以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保证其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如果采用传统一刀切的学标准与内容,不适宜该项目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感,甚至因为自身无法达到标准要求而采用放弃和消极应对的态度,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积极调动。在学生体育项目完成目标上,依据不同体能条件做对应划分,一般可以划分为A、B、C级,其中A级与C级学生较少,分别代表优质与基本合格的学生,而B级学生较为普遍,属于中等生状况。依据不同的分级,可以做对应体育项目具体内容、操作标准与目标的制定,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则属于符合体育学习的要求,保证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特别是属于传统体育考核合格线徘徊的学生,在心理上会认为自身存在体育能力缺陷,会导致不良的心理暗示作用,甚至会遭到学生的讥笑,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发展。体育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体能与心理健康建设,不能忽视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通过相关问题,要充分的强调学生对于自身体能状况的科学理性看待,不可以造成对他人的歧视,要有全面看待个人优缺点的态度。

2.2 针对教学任务做分层处理

高中体育教学中有对应的教学考核与教学任务,要对相关教学安排做分层管理,依据不同班级、不同时代教学要求与不同年级学生做区别性对待,从宏观上把控教学安排开展的合理性。针对学习学生生理与心理情况,学校学习氛围状况做对应的教学工作安排,力求通过体育教学能够辅助学生良好校风的打造,积极的辅助学生做好学校教学的身心建设。在学校情况上,要依据教学设施、环境等基本硬件条件做对应的教学活动展开,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避免设计超过教学环境能够承载的教学项目,为学校节约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价值。基本性的分层开展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以班级特点情况做针对化处理,也要依据班级整体学生个体情况的综合状况做实际情况掌握。依据数量、体能与精神状态等整体情况做对应的场地、器械设施、运动材料和运动项目的选择。例如男生较多,活跃性强,可以多开展篮球运动,如果场地较大,有专业的足球场,可以开展足球运动;如果女生群体多,可以开展羽毛球或者排球运动,多提供学生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同时不同球类运动中,可以依据学生不同水平做对应的教学项目与任务指导。对于初级学生,可以联系基本的收发球动作训练,对于技术纯熟的学生可以在球场上做实际的比赛活动开展。甚至可以依据班级学生情况做内部的再细化分组,依据各学生不同项目水平做分组条件。基础学生分为一组,优质高水平学生分为一组,而后让各组学生得到基本能力上的提升。同时相近水平学生集中可以保证学生有较为平衡的学习心态,避免小组间的不融合不和谐问题,同时也保证学习效率的提升,确保学生有较好的学习兴趣。

3 结束语

“处方式”分层教学充分的考虑到高中体育教学的个性化问题,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让教学效果得到有效保证,学生满意度度更高,避免了笼统一刀切带来的教学积极性削弱。让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有更饱满的热情,同时也有利于体育课程达到学生身心调节的作用。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身心状态以及班级状况出发,让教学充分贴合学生与班级情况需要。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初中音乐课堂 下一篇: 优秀体育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