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0 14:50:06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篇(1)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河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种:

本:

国际刊号:1673-1069

国内刊号:13-1355/F

邮发代号:18-169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200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篇(2)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管理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最具潜力和最为活跃的群体,是国民经济中的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主力军,普遍存在科技含量高、初期建设耗资少、建成周期短、决策机制灵活等一般特点,还具有高研发投入、高成长性、高风险性、获利能力强、竞争优势强、技术创新强等具体特点;但受资源不足的限制,也存在融资难、市场集中、生命周期明显、发展举步维艰等特殊的经营特点。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而言,其特征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规模和投资较小,机制和业务相对较为灵活,管理与生产成本低,满足市场需求的地区性与多样性,组织结构简单、职能缺乏明确性,管理创新上过于保守和盲目冒进并存,忽视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改进,更加关注中短期目标,家长制管理作风明显,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或滞后。企业管理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开展不同程度和水平的管理创新,才能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不断成功。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结构缺陷,忽视管理创新及成果应用,创新绩效差

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一股独大”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技术权威、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合一使得其决策非常迅速及时,并能够以非正式的方式在企业得到认可和执行,如遇决策环境变化,管理者能够轻意更改之前决策,因而其管理具有明显的家长制作风,不受特定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制约,不利于科学决策。也有一些企业为了留住技术人才和激发创新的活力,将股权分散于各技术骨干,因其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或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造成管理控制弱,影响企业重大决策。另一方面基于“科技型”典型特征,企业主要管理者多是技术型人才出生,重视技术创新、强化科技,轻视管理作用、弱于管理;在实施创新管理的过程中,有时局限于只关注单一或有限的要素,未能有效整合与协同各要素,造成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脱节化,创新管理片面化,从而束缚了创新绩效,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导致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效益不高或存活率较低。

(二)产品研发生产受限,情况复杂,管理控制弱

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产品研发设计模式上看,如涉及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企业围绕既有的核心技术,不断开展纵向和横向拓展性的研究和开发,往往前瞻性研究不够导致竞争优势削弱;如与配套企业合作设计,由于合作企业提供整体技术顶层指标,企业进行拆分细化为产品技术指标,则受合作企业影响较大。从采购模式上看,如材料进行自主采购,采购价格按市场价格确定,企业利益能得到保证;而在进行指定采购时,是按各合作企业的具体要求采购相关的原材料及零部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生产模式上看,如果企业产品种类较多,标准化程度低,产品的种类和供货量往往面临着较大变化,因此采取订单导向型生产模式,根据客户的订单组织产品生产,成本控制难。

(三)营销受限,客户集中,市场风险大

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借助大型企业的优势来发展自身,配合与大型企业取长补短,形成中小企业围绕大型企业共同发展的方式开展营销活动。从营销模式上看,采取直接面对客户进行销售,在国内市场,主要通过招投标或直接商务谈判等方式获得销售订单。带来的客户较集中,赊销政策难严谨,有效催收手段少,导致应收账款较多、兑现难、呆账率高。由于主要客户的相当集中,一旦一两家主要客户流失就会对企业业绩造成重创。而且有些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如遇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企业的市场占有、销售业绩和盈利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四)受限资金瓶颈,资金匮乏,融资困难,财务风险大

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风险防御能力弱,经营体制不健全,信誉度低,融资困难问题较为突出,一般主要依靠企业自我滚动发展,发展艰难;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投入不断增大,占比走高,同时人才待遇优,薪资水平也较高,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已很难满足,面对企业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经营风险倍增。在已有较高资产负债率情况下,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进行外部融资筹集资金,?^续扩大的债务融资规模将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资金瓶颈既约束了企业产能的扩大,又影响了企业在研发及产业化方面的投入,影响企业收入,增加财务风险。

(五)资产浪费,投资效率低,营运能力水平低。

由于企业负责人技术出身较多,缺少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未把财务管理融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导致财务管理丧失其应具备的功能。部分企业过多存有现金,未及时参与生产周转,现金闲置严重;部分企业应收账款周转迟缓,占比较高,资金回收难,严重影响资金周转效率和满足业务所需;部分企业不能科学合理安排,超限购置不动产,不能妥善应对经营资金需求,使企业坠入财务困境;存货控制也存在短板,发生问题没人追究,致使企业资金呆滞或损失,造成严重浪费。众所周知,同时具备“存货占比过高、应收账款高和资产负债率高”的“三高”已是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负影响;造成企业“三高”的直接原因很多,企业营运控制弱的问题较为突出。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促进思路

(一)树立全面创新理念,尤其重视管理创新及应用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企业业务、人员、资产等方面的规模显著扩大后,在市场开拓、人力资源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及时完善与其发展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及时引入发展所需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完善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才能不断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和业绩,才能促进其快速发展。因此企业要树立全面创新理念,正确理解管理创新过程包含的多种活动,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管理、渠道创新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更要重视组织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文化创新管理等。在树立先进理念的同时,企业要重视并加快管理创新的应用,优化配置创新管理各活动所需要素,促进要素间有机组合,发挥协同创新作用,不断摸索和改进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升企?I持续竞争力,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二)改善股权结构,优化治理结构,健全组织结构

企业要有效地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利于企业发展的股权结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职业经理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在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中,应构建股权多元化、股权制衡等治理机制监督约束控股股东;同时增加信息透明度,保证中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有效防止大股东自利行为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充分重视管理与技术人才,可对此两类人才同时采用股权激励等方式,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治理环境。要健全组织结构,积极采取与其他中小企业不同的管理创新模式,逐渐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机构统控全局,丰富和发展管理内涵,有效地协同与整合创新活动,充分挖掘各部门对创新管理的绩效潜能。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重新搭建企业组织架构,缩减信息传递层次,突破传统的管理层次过多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能够使指令畅通无阻、高效传递,提升管理效率。

(三)拓展业务范围,扩大客户群,创新市场

摈弃“以产品和厂商为核心”,片面强调规模化的生产模式等传统企业管理理念,树立“以顾客为基础,开放、共赢,融合顾客需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新管理理念。努力拓展业务范围,扩大客户群。借助大型企业的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寻找并占领大企业没有发现或者无法灵活占有的市场,不断拓展目标市场来发展和壮大自身;联合众多中小企业,在共生过程中相互学习与交流,彼此借鉴,充分发挥各企业的自身优势,共同追逐市场经济的浪潮,实现在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中的整体价值扩大化,促进企业进行营销创新,扩大市场占有。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篇(3)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概念及特点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

所谓的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的,可以概括为那些依法设立,内部组织机构简单,自主开展生产经营,在相关产品市场中不具有垄断力量,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并且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范畴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1]。针对不同的行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不同的。

(二)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也称创业投资,是指具备资金实力的投资家对具有专门技术并具备良好市场发展前景,但缺乏启动资金的创业家进行资助,帮助其实现创业梦想,并承担创业阶段投资失败风险的投资[2]。

(三)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

风险投资是一种投资和融资相结合的新型投资方式

1.它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行为:风险投资主要的投资对象是创新型技术性产品,其投资,生产,销售等存在的风险不能提前知晓只能靠经验分析预测,对风险投资专家的依赖性较高,最终仅约10%的风险投资项目能成功退出并获得收益。

2.它是一种组合投资:为了保证风险投资的有效供给,风险投资公司不仅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获得资金,而且需要同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3]。事实证明组合投资是降低风险的重要选择,即把投资风险分散在多个项目和各个阶段上,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是选择性的多投几个项目,将风险降低,利用成功项目所取得的高回报来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4],避免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情况。

3.它是一种需要投资人积极参与的专业投资:风险投资不仅提供资金,还可以提供市场分析、经营管理、生产规划、法律方面的咨询, 风险投资家丰富的管理经验弥补了一些创业家管理经验的不足;风险投资家在社会上有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可以帮助企业获取第一手信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必要时甚至可以亲自接管公司,尽力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取得成功,因此风险投资要投资的好,需要有够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

4.它是一种中长期投资:风险投资取得收益所需的时间比较长,资金流动性较差,一般要经过3-7年以上,且具有连续性,随着企业的发展对有成功希望的项目分期投入资金。

二、高科技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关系

三、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

对风险投资家来讲,他投入资金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回报,企业发展的好坏决定了风险投资家的盈利和亏损[5];而对中小企业来讲, 风险投资给予了中小企业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即使失败,也不会背上债务。一般而言,企业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 :研发阶段、创建阶段、早期发展阶段、加速成长阶段。风险投资活动在不同的时期为其所投资企业的提供不同的帮助。

(一)研发阶段

第一阶段是技术的发明阶段,发明家有了新的创意,这一时期需要的资金量很少,但常常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因此就会向社会募集资金。主要来源有个人积蓄、家庭财产、朋友借款、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等,通过这种方式一般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维持产品的研究发展,但财务上属于纯亏损阶段。

(二)创建阶段

创建阶段是技术创新和产品试销阶段。发明者完成产品开发之后就要准备投入市场,因此所需资金就会逐渐增加。融资渠道就要进一步扩大,可以请求银行给予贷款,但往往因为无抵押品等原因被拒,有些幸运的企业有机会会获得金额不高的短期贷款 ,但若短期贷款越多,其债务负担就越重,这样很难获得下一笔银行贷款。如果风险投资公司觉得投资目标有发展潜力,同时在经营管理与市场开发上也可以提高效率,则会进行风险投资。

(三)早期发展阶段

从这一阶段开始,产品开始正常出入市场,公司销售额一般能达到一定满意值。若市场接受公司产品,则公司需要再次扩充来增加市场竞争力,然而这需要更多的新资本[6]。此时,由于公司的营业状况仍不足以达到发行股票的地步,其主要的资金提供者仍为风险投资公司。在风险投资公司的帮助下,企业的创业风险降低,有利于调动创业家的创业积极性。这一阶段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分界点。

(四)加速成长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需引入新生产线 , 正式成立公司组织,这一阶段将决定公司是否能继续成长为大、中型企业。公司的经营记录达到预期水平之后,就要计划在公开市场筹集数额巨大的新资金,公开上市获得长期资本 ,同时改善资产负债比率,增加资本流动,获得庞大的新资本。 四、我国风险基金投资高科技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

五、风险基金投资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建议

中小企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吸引风险投资,而作为风险投资专家更需要敏锐的未来风险预测能力和洞察能力,来降低投资的失败率,提高成功率,风险投资主要参与以下四个阶段:选择阶段、协议阶段、协助阶段和退出阶段。

选择阶段:选择项目风险投资的起点,是对所有项目进行筛选,从中选择具有发展潜能的几个项目进行投资,在这一阶段,需要风险投资家有准确的超出一般的判断分析能力。

协议阶段:如果风险投资机构对该项目产生了兴趣,就要对企业做进一步的考察,进行价值评估与尽职调查。

协助阶段:投资确定后就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组织计划,法律服务等进行协助。同时风险投资可以将企业推向上市,通过股票继续筹集资金,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退出阶段:经过几年的投资发展,无论被投资企业是成功还是失败,风险投资公司都将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外部金融环境的不同,通过上市、被并购、资本重组、被企业回购等途径实现风险资金的退出[7]

六、高科技中小企业赢得风险投资的建议

风险基金的运作与管理不仅需要风险投资企业良好的选择能力,还需要高科技企业有自我完善和推荐意识,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共创未来。

(一)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风险投资主要的投资对象是创新型技术性产品,因此对于拥有核心技术和独立自主产权的项目更能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技术缺乏的情况,国际竞争能力总的来说还很薄弱。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想要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应继续全面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集中科研力量大力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培育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在加强风险掌控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优势提高竞争力。

(二)构建统一规范的信息交流平台

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及时性对风险投资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的脱节往往会导致投资的失败,在网络快速发展的现代,对于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构建统一规范的信息交流平台,让投资者及时了解投资企业的动态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市场行情,提供更多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而创业者可以及时产品开发进程和资金缺口,这样通过在线的产品展示能更广泛地吸引外来投资,也算是一个新的融资方式,供需双方不用面对面交流就能了解彼此所需。

(三)积极宣传和推销本企业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如今这个信息化快速更新的时代,若是发展不及时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应该要做好对本企业的宣传和推销工作,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来实现,例如在产权交易所挂牌、参加高交会,或者通过有影响的中介机构推荐,甚至可以直接上门等方式吸引风险投资。但前提是要做好充足的企业介绍和产品介绍,并根据风险投资机构的要求不断地补充相关资料,还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篇(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国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但是其发展一直受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因素的困扰,尤其是人才与管理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缺少高层人才,一些领域的自主创新难以开展,或创新成果质量不高;在自主创新推进中往往重视技术引进、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而忽视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简称HRM)之间的联系,导致员工创新积极性不高,无法持续创新。

实际上,中小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必将对其自主创新起到关键的推动和制约作用。因此,如何结合人力资源的特点,实施有效的HRM策略,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潜在性、创新性、能动性和增值性,不仅关系着中小科技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进程。所以,本文将HRM构型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引入中小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研究中,探索解决中小科技企业目前所面临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低,HRM无法支撑其持续创新等瓶颈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构型与自主创新契合的重要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构型与自主创新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构型,是指在中小科技企业HRM系统中,由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的HRM实践活动组合而形成有效的子系统,当这些人力资源实践措施协同方式类似,或有相似的多项实践束( bundle)时,将有固定的作用方式与支持效果。HRM构型的实质是通过HRM实践之间的互动,形成横向匹配的特定HRM系统型态,同时与组织战略和外部环境纵向匹配,从而实现最大化的内外一致性,以有效促进组织绩效目标的实现。

HRM构型一般由人力资源流、工作系统、薪酬系统、员工影响等4个构面组成,在不同管理情境下,其系统构成要素会有不同的构面组合及其表征。Baron等(1999)指出,高科技行业同时存在工程型、明星型、承诺型、层级型和独裁型5种基本的HRM构型;Lepak与Snell ( 2002)根据控制的类型、资源的获取方式等维度对HRM构型分为:承诺型、市场型、控制型、参与型。HRM构型往往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即对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原有管理基础及成长周期的依赖。

大多数观点认为自主创新是“独立开发”“自主开发”或是“内生创新”,而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创新认为是“二次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对自主创新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明确,认为其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原始创新,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总的来看,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新活动,以集成创新和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为主要实现形式,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管理构型与企业自主创新契合的重要意义

资源基础观认为,知识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本中嵌入的知识促使企业增强核心竞争优势并发现创新机遇。中小科技企业开发新产品、改善管理流程时,需要发挥人力资本的动机和能力以产生创造性想法,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而HRM实践是企业影响并塑造员工技能、态度与行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方式。可是促进创新的HRM措施,并非是孤立的或是某些个别方面的人力资源实践,而是一个具有高度内部一致性的HRM系统,各HRM措施彼此契合并相互支持才可能促进组织创新,并且组织很少只有单一的HRM系统,可能会拥有多重系统(Tsui,1997)。HRM构型观强调组织现象间的“整体本质”及 “殊途同归性”的假设,暗示了多种HRM系统的组合在相同条件下都可能达到高绩效形态。由于构型理论不是关注单一自变量与因变量如何关联而是涉及整合的自变量系统,因此其理论核心在于“契合(fit)”。契合是指一种成分的需求、目标和结构与其它成分的需求、目标和结构一致的程度,“契合”理论的基点是有效的契合能提高组织效率。HRM构型强调内外一致性,契合成为其核心概念,而战略HRM思想就是把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进行整合,而非把人力资源独立地作为一个优先战略,这样将更有效管理员工,组织的运作效率也能得到提高。但在中小科技企业管理实践中常存在HRM与自主创新战略或经营环境无法协调一致等情况,而导致企业自主创新失败。因此,中小科技企业必须高度重视HRM构型与自主创新的动态契合。

三、人力资源管理构型与中小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态契合路径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小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由于不同内部条件和外在环境,决定着中小科技企业具有不同的创新活动和能力特征。同时组织中“人”的问题也会随组织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化,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创新战略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中小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基于时间的动态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实现方式,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累积过程,一系列演化并不是时间序列上简单的承接过渡,而是一种战略层次的累积跃升,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因此,中小科技企业要实现自主创新,就必须掌握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动规律,及时调整企业创新方式,并使HRM构型与自主创新动态契合,处于不断协同演进中。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小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HRM构型与自主创新的动态契合路径,如下图所示。

(一)初创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家长型人力资源管理构型

在初创期,中小科技企业常常既受自身规模、技术、产品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又受竞争对手、客户或经济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此阶段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生存下来,会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策略,即以率先创新者为示范,通过引进、购买等手段吸收其核心技g,并进行改进和完善。该模式可充分利用创新领先者的成功经验与成熟技术,进行跳跃式技术积累,在降低自身风险的同时形成后发优势。与该创新策略相契合的是家长型人力资源管理构型,该构型中组织机构较为简单且不正规;包含HRM在内的大多数管理工作及决策基本由企业所有者实施,其“家长”角色较为明显,“人治”大于“法治”;会依靠情感和义气的投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管理者较重视对员工面对面的直接监督,利用个人权威直接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由于组织内部工作标准化和程序化不足,会基于事先确定的工作要求挑选员工,对员工能力与技能要求较高;绩效管理常常是基于管理者对员工面对面的观察和产品数量的考核,再直接给予员工金钱作为奖励。

家长型HRM构型与中小科技企业初创期的内外环境及其创新策略相契合,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组织创新效率,使组织内部行为与目标趋于一致,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当企业规模不断扩张,需实现规模经济时,便难以继续采用该构型,来支撑自主创新战略。

(二)成长期:集成创新――层级型人力资源管理构型

随着中小科技企业业务增长,组织不断壮大,对员工和领导者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专业化的HRM等职能部门及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企业取得了市场竞争的初步成功,这时进入成长期。在此阶段,由于前期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策略,已积累了一定技术创新能力,但进行原始创新实力又显不足,企业会采取集成创新策略,即将知识产权与创新技术系统化组合成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新技术方案。通过集成创新模式,企业可在资源协同利用的基础上创造全新的技术方案,也可与科研机构、虚拟企业等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形成更强的核心竞争力。与该创新策略相契合的是层级型人力资源管理构型。该构型的主要特点是:(1)依靠挑战性工作和发展机会吸引员工,基于特定角色的要求选拔员工。(2)工作任务明确具体,员工必须按照标准规范执行。(3)开展员工培训与标准化的绩效考评,目的只是为确保员工工作的标准化和高效率。(4)建立起与员工绩效表现相挂钩的薪酬制度与晋升制度,但这种绩效表现却只考察员工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及其具体工作成果。(5)采取自上而下的沟通模式,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运作的可靠性。

层级型HRM构型与集成创新策略的契合,能够促进组织结构逐步规范化,确保员工行为的可靠性及高效率,使整个企业自上而下、各个层面的人与岗的更新与匹配,这也为企业步入成熟期奠定基础。但此时企业并没有形成激发员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举措,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也欠缺,这些都不利于员工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中学习与创新;另外,组织是建立在职能专业化基础上的,需要通畅的沟通,但实际沟通模式无法满足。

(三)成熟期:原始创新――工程型或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构型

当中小科技企业进入成熟期时,各方面的发展较为稳定,经前期积累具备了一定研发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定地位。这时其最关心的问题,一是研判市场变化及其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二是如何避免走入衰退期并引导企业进入二次发展阶段。这些特点决定了此阶段的企业会采取原始创新策略,即企业依靠自身探索产生核心技术,完成后续的创新环节,最终向市场推出全新的产品或工艺。支撑该创新策略的是工程型或承诺型HRM构型,这两种构型的共同点是更崇尚民主,更注重沟通,力图构建交感互动式的HRM模式,但二者还是有差别的,需根据企业的原有管理基础及文化传统进行选择。

工程型HRM构型的主要特点是:(1)通过挑战性工作来吸引有能力的员工,赋予员工更大的工作自、决策权与更大工作责任,以提升员工满意度,并使组织更灵活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创造出新知识与新产品。(2)建立跨职能工作团队与异质性人际网络,使不同领域的知识信息得以交流传播,从而有利于激发员工新想法及其企业探索式学习与创新。(3)构建同事间相互合作与监督、无等级差距交流的水平沟通网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4)员工绩效考评常采用360度评估体系。(5)员工招聘与任用是以专业技能和职业化发展为标准,这有利于创新知识产生,但因员工技能是高度岗位专用而非组织专用,易造成人员流动程度较高的困境。

承诺型HRM构型与前面几种不同的是,其主要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强有力的家庭式文化来控制和协调员工行为。主要特点是:(1)强调新员工应具有与企业相匹配的价值观和能力,而对与特定工作相关的技能要求低一些。(2)建立基于企业价值观和专用资本形成的员工培训制度。(3)建立雇佣安全机制来保证员工与企业间的长期雇佣关系,使核心员工能够安心进行研发创新。(4)建立异质性员工组成的跨职能团队,以利于知识的分享和创新。(5)构建纵横交错的立体化沟通网络,以利于员工彼此互信,敢于提出创新性想法,推动自主创新实现。

总之,契合企业自主创新的HRM构型应既强调内部各项措施、职能相互契合的横向一致性,又要强调外部与企业创新战略、组织文化、生命周期等契合的纵向一致性,并根据动态环境特性不断调适演进。

参考文献:

[1]丁宁宁, 孙锐. 人力资源实践构型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业务单元层的双重中介作用[J]. 山东大学学报, 2015,(1).

[2]Baron, J N, Burton, M D, etc. Engineering bureaucracy: The genesis of formal policies, positions, and structures in high technology firm [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99, 15,(1).

[3]Lepak,D.,Snell,S.A. Examining 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The relationships among human capital,employment,and human resource configurations [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28,(4).

[4]李海超,杨杨.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实现路径研究[J].企业经济,2016,(8).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篇(5)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3)09-0101-05

科技型小微企业被视为经济发展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经济细胞”,中共十报告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如何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当前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大难题在于融资,而笔者认为最大瓶颈仍是技术创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的地位。GrahamBeaver(2001),张保胜(2008),曹兴、陈琦、郭然等(2010),陈晓红、彭子晟、韩文强,王勇、程源、雷家骕(2010)认为,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成长的基本驱动力,处于绝对的核心与支配地位,技术创新能力对不同阶段的企业影响不同。

2.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李晓锋、夏来保(2007),张鹏(2008)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研发资金不足、人才储备和技术资源短缺、产权保护不力、科技管理体制不健全、市场环境不优和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

3.技术创新的现状。周雪梅(2004),黄志民、郭海燕(2010)立足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梳理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4.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邱曼丽(2008),陈云、谭淳方、俞立(2012)根据其不同成长阶段的组织特征,提出了不同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

5.技术创新的策略。关于创新策略和政策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提供可靠的融资渠道和财政支持、加速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风险机制、健全信息保障系统以及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观点。

上述系列研究虽然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但多数在传统技术创新观下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很少从人文技术创新观的角度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功能。

(二)关于技术创新的文化驱动与传承

1.文化创意与技术创新的关系。Reilly(1997)、Buckler(1998)、Frohman(1998)和胡晓鹏(2006)认为,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具有强烈的互动性。

2.企业文化驱动技术创新的模式和路径。李垣、范诵、赵永彬(2005),刘元芳(2006),李艳芝、孟庆伟(2001),易显飞、李兆友、张扬(2009)认为,技术创新直接影响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并分析了其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和对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

3.技术创新与社会文化。夏保华(2006),王睿、李兆友、吴伟(2008)认为,技术创新既是社会文化实践的积累,又是社会文化实践的创新。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注重探讨文化对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而较少涉及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与融合,忽视对文化通过技术创新传承的研究。

(三)关于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1.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巨大作用。潘植华、李洪、张翔(2012)认为,能否实现科技与文化的良好融合逐渐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

2.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路径和机制。朱峰(2011)国,雷舜东、熊源、袁神(2012)分析了文化和科技创新的相互作用,并分析了具体的体制融合方法。

目前,很多研究者在论述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的问题时,往往倾向于以某一具体的特例为说明对象,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探究两者的关系和融合方式,没有结合实际分析我国科技创新落后和文化创新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也没有探索我国的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基本模式和相关模型。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文化驱动与传承: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表现形式

(一)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作用机理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正加速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就是指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辩证统一、相互作用,以文化创新的科技化、科技创新的文化化促进融合发展。其作用机理表现为以下两点。

1.文化用理念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文化作用于科技创新主要表现为文化因素渗入创新文化之中,以意识形态影响科技创新,通过激发创新理念、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等手段,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保障科技创新顺利完成,促进科技进步(如图-1所示)。

(二)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的表现形式

1.宏观上,表现为社会文化与区域创新的高端协同。区域创新环境是提高区域创新效率、促进区域创新顺利完成不可或缺的动力,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文化环境是区域创新环境的核心,区域创新的成败和效率很大程度决定于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培养。这就要求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在区域发展层面上融合统一。因此,社会文化与区域创新的高端协同,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在宏观上的表现形式,也体现着社会文化和科技创新的一种相互驱动的辩证关系。

2.中观上,表现为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生态耦合。在产业层面上,表现为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生态耦合,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带动作用,提升公共文化事业科技服务能力,以基地为依托、项目为载体,优化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外部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上竞相发力。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生态耦合的突出典型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最能体现科技功能和依赖科技支撑的文化产业,是指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通过技术、创意等方式开发和产业化,从而着重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3.微观上,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驱动和传承。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双轮驱动”。企业可以坚持“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发展战略,既能提升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又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微观上,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驱动和传承。企业文化的驱动表现为通过培育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团队精神、人性化创新管理、市场营销理念促进技术创新价值的实现;企业文化的传承表现为企业的文化精神、文化元素、文化品质通过创新成功后的新产品源远流长。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驱动与传承的模式和路径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驱动与传承的必然性

科技型小微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中文化驱动和传承实践企业层面“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1.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文化性。科技型小微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知识密集型的小型经济实体。它与传统的中小企业有一个根本的差异,就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产生和成长是一个始终伴随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文化息息相关。也就是说,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具有强烈的文化性。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文化性,将传统小微企业“企业是机器、市场是战场、管理是统治、激励靠威胁、工作是劳动”的高压成长模式,转变为“企业是人的集合体、市场是生态系统、管理是服务、激励来自于前景、工作也是娱乐”的生态成长模式。

2.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的文化性。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文化性决定了其管理的文化性,从柔性管理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文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它通过企业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文化管理重视人和文化的作用,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全面显示出来。在方式上,文化管理侧重于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驱动模式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主要包括企业使命、企业形象、企业道德、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价值观念和经营哲学。企业文化主要影响创新动机、创新人才、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进一步驱动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其路径如图-3所示。

1.企业文化影响创新动机的具体表现。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使员工产生创新思维,敢于突破前人,敢于破除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超越自我,萌发生机活力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构想,进一步确定创新方向和创新目标,为企业技术创新顺利成功奠定思想基础(如图-4所示)。

2.企业文化影响创新人才的具体表现。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赋予员工荣誉感、实现员工的成就感,增强员工的创新事业心和积极性,从而增强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如图-5所示)。

3.企业文化影响管理理念的具体表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开放、创新、合作、人性化等管理理念融入管理制度,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增强管理的导向作用和整合作用,强化创新系统运作、R&D项目管理和科研人员管理,从而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完成(如图-6所示)。

4.企业文化影响营销理念的具体表现。将企业文化与营销融合,充分发挥由优秀企业文化产生的优秀企业形象的吸引力(包括企业名称、标志、标准字、造型等),形成企业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形象代言作用、方向指引作用、凝聚作用和超越作用,把企业和企业产品介绍给社会公众,维护老用户对本企业品牌的忠诚,并不断吸纳新客户,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创新价值。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传承路径

1.文化元素的传承。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传承路径之一就是传承文化元素。这是物质层面的文化传承,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将文化元素注入技术创新的成果(新产品)中,然后经过广告设计和包装设计将文化元素彰显于消费者和全社会,使该文化元素得以传承(如图-7所示)。

2.文化品质的传承。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传承路径之二就是传承文化品质。这是制度层面的文化传承,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将文化理念浸入管理制度,通过一系列考核指标、责任制、规章、条例、标准、纪律等管理量标,传承涵盖精细化、人性化、柔性化的优秀管理文化品质(如图-8所示)。

3.文化精神的传承。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传承路径之三就是传承文化精神。这是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承,在技术创新顺利完成之后,通过不断积累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使正确的创新价值观、团结合作和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和谐的创新氛围等优良文化理念得以传承(如图-9所示)。

四、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中文化驱动和传承的运行策略

(一)建设创造性企业文化

可以说,绝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正处于企业成长期或快速发展期。创造性企业文化的“积极、开放、合作、创新、热情”五大原则,有利于最大程度培育员工的创造性和技术创新中文化驱动与传承。

1.培育创新价值观。创新价值观是创造性企业文化的核心元素,培育创新价值观自然成了科技型小微企业建设创造性企业文化的中心工作。在创新性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创造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促使全体员工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意识、智慧才华、精神气质和心理性格。

2.建立创新激励办法和机制。科技型小微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创新激励办法和机制,制订创新奖管理办法,并成立创新奖评选小组,激励员工在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发展模式创新的积极性。

3.培养协作品质。通过召开休闲茶话会和联谊活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组织跨部门虚拟团队等多种方式,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和完普沟通机制,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和合作;同时,培养员工“协作共赢,携手并进,共同发展,同创辉煌”的协作精神。

(二)完善现代化管理

1.管理人性化。人性化管理要求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为己任。推行人性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尊重全体人员尤其是科技人员。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实施感情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和文化管理,制定磋商性措施、激励性措施、竞争性措施和错位性措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管理精细化。精细化管理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本质上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它是对企业战略及其目标加以分解细化和落实以及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管理过程,明确各自责任、重视过程管理、坚持制度管理、加强监督力量是它的实施准则。

3.管理柔性化。“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其管理核心在于: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偏好为经营导向、以虚拟实践社团作为创新的源泉、以激发灵感和洞察未来作为管理的最基本职能、以企业再造为手段、以网络式组织取代层级组织。

(三)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篇(6)

关键词:

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违规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容易发生违规问题,面临较大的违规风险。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流程简单,经营决策、管理决策也更注重短期效益。另外,科技型小微企业由于投入资本低,经营方向很容易发生变化,遇到较大的外界经济影响和冲击,很容易导致企业破产或者转行,也就是目前科技型小微企业产生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双高”局面的原因。因此,科技型小微企业更容易在经营期间通过违法财经法规的活动,来获得高额利润,使企业面临高违规风险的原因。二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对企业违法财经纪律行为的警觉性和抵制性不强,也容易让科技型小微企业处在违规的风险之中。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管理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资本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运营与管理风险的原因。科技型小微企业一般要面临较大的利息偿付压力,一旦经营效果不理想,会造成资金链断裂,产生企业破产等严重的经营管理风险。另外,科技型小微企业创立之初,自有资金的投入量有限,银行贷款的比例较高,资本结构也不合理,已经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再加上经营期间的更高的借贷成本,科技型小微企业经营将如履薄冰。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者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对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视程度有限,对财务人才的培养和财务制度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而受到企业成员间的裙带关系,同学关系的影响,也无法实施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内部经营控制,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内部资金管理控制等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也无法发挥作用,使得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管理风险。

(四)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选择融资渠道较少,信贷途径供给量不足,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只占到1%左右;二是融资成本高,银行融资不行,只能转向民间借贷机构,而其借贷成本非常高,年息大约在20%-40%之间,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利润也就在20%左右,难以承受高昂的利息成本,使得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融资活动中举步维艰,风险增大。

(五)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信用管理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风险主要是受企业销售理念和销售方式的影响。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不断放宽信用额度,来获得销售量的增加。而对赊销客户的审查工作滞后,带来的就是巨大的应收账款回收的问题。随着近几年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内企业都面临着资金紧张,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这给科技型小微企业追要应收账户增加了难度,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坏账损失压力,阻碍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经营管理水平低

科技型小微企业经营灵活,既是优点,也是缺点。科技型小微企业转行相对容易,企业管理者容易忽视管理水平的提升。这种松散的管理思维和形成的较粗的管理制度,很容易使科技型小微企业从事违规的活动,从而引发较高的违规风险。企业内部相互之间的监督约束力也差,加剧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资金与生产管理困境

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稳定性差、无形资产占比较高,可利用的抵押标的物有限,使得企业通过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增大,导致科技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资金紧张就更加无法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与进行产品创新,使得较高产品附加值的生产项目无法实施。这样形成的资金与生产管理困境,是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管理难题,需要通过扩宽融资渠道,来满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财务力量薄弱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财务核算上更多的是采用聘用兼职会计或者专业技能不高的专职会计人员担任。这些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较差,风险管理手段也相对单一。在建立一套适合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时,不能提供相对专业的意见,并且在实施财务管控过程中也不能发挥出较高的财务管理水平。科技型小微企业薄弱的财务力量困境,增大了财务管理风险。

(四)融资困难

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的金融市场不仅不能如实反映小微企业的总体价值,而且也不能及时发现有价值的小微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无论是发展初期,还是成长阶段,资金缺乏使小微企业无法实现产品创新与扩大再生产。一旦遇到较大的经济波动,企业很容易因资金链的断裂而破产。

(五)信用管理手段落后

科技型小微企业一般并不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对于赊销的客户的资料档案也没有专人进行管理。当实施急于求成的市场营销策略时引发的就是大量的应收账款。而较低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使得企业资金周转缓慢,有些甚至成为呆死账,这就给科技型小微企业原来单薄的资金存量状况,增添了危险因素。所以,科技型小微企业要重视信用管理系统的建设,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关系,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提升经营行为的规范性

调整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就是要捋顺内部管理层级,改变松散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内部的规范程度。从内部控制角度,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重置和改进,特别是在重大管理决策和重大资金使用决策方面,增加可行性分析与风险评估活动,从不同角度提升决策的有用性与科学性。财务部门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及时提出财务专业意见,并适时调整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策略,从而满足相应的发展要求。

(二)建立匹配的资金和生产管理计划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筹资计划要与生产计划相匹配,一方面,避免冒进地进行生产扩张,实现资金与生产的适度配比。另一方面,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积极地从多角度获得资金,满足生产经营需求。首先,还是需要国家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和奖励扶持政策等方面,提高政策惠及的范围,让更多有潜质,短缺资金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财政资金的帮助。也要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帮扶作用,减少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纳税压力,提高企业经营利润的留存比例。其次,科技型小微企业本身也要拓宽融资渠道,不拘泥于银行借贷来弥补营运资金的不足,通过积极需求国内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的帮助,利用参股合资等方式获得生产所需资金,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保证了资金链的完整性和企业的经营安全。

(三)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养

鉴于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工作与财务人才培养的现状,企业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对本单位的财务人才进行培养,要将财务人员的培养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计划中,逐步培养具有较高财务技术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并赞同企业价值观的专职会计人员,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发挥出财务人员的聪明才智,通过财务核算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财务风险,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同时,财务人员也要不断加强学习,适应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要求,树立与企业同发展的自我完善意识,做出财务人员应有的贡献。

(四)科学解决融资问题

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较好地解决。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和奖励扶持政策等方面,提高政策惠及的范围,让更多有潜质,短缺资金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财政资金的帮助,更要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帮扶作用,减少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纳税压力,提高企业经营利润的留存比例。另一方面,科技型小微企业本身也要拓宽融资渠道,不拘泥于银行借贷来弥补营运资金的不足,通过积极寻求国内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的帮助,利用参股合资等方式获得生产所需资金,既能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也能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保证资金链的完整性和企业的经营安全。

(五)加强综合的信用风险管控活动

科技型小微企业应该提升企业风险管控的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建立并强化风险意识,有计划地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评估和防控体系,让企业全体人员都参与到风险防控建设事业中,通过全民参与的风险防控,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事项,并从中获得减少风险损失的有利建议,不断提高风险识别、风险应对措施的有用性,最终形成一个适合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风险防控网络。较大的应收账款规模也会给科技型小微企业带来管理成本损失,不适合资金紧张的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因此,科技型小微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信用政策,来降低信用损失风险。科技型小微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产品特点和客户的企业性质,因地制宜地制定合适的信用政策,在信用期限、信用额度等方面针对不同客户设计不同的方案,并规定销售经理认真执行。同时,强化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工作,认真调查客户的信用水平,评估可以采用的信用政策方案,并由单位主要领导审核批准。在应收账款管理中,添加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对账龄较长,额度较大的客户,减少或者停止赊销货物,避免较大坏账的产生。

四、结束语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对企业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保障作用。鉴于目前科技型小微企业出现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企业经营者应该从企业战略、内部管理关系和流程、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大调整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的力度,从而适应企业的经营成长阶段的发展实际,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篇(7)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在管理思想方面,由于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是技术人员出身,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理论的训练,因而不太精通经营管理之道;加上这类企业受规模和财力等条件的限制,几乎不能外聘到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经理人,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容易陷入困境。

2. 在管理制度方面,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受产权不清和制度不健全之苦。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主要靠自筹资金建立起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曾经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安全感和获得公平的经营环境和优惠的政策而纷纷挂靠国有或集体单位,造成产权不清并进而导致责权不明和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此外,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会、分配、劳动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管理很不规范,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常处于混乱状态。

3. 在管理方式方法方面,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泰勒式”、“军队式”等管理方法。这类方法在企业成长的初期可能会有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它们具有的先天性缺陷就逐渐显现出来了,成为发展的桎梏。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我国著名学者芮明杰认为,“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管理创新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基于这一观点,再结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管理创新。

1. 走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之路,积极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手段和方式。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受资金短缺、技术实力不足、风险防范能力弱、缺乏创新动力机制等诸多不利条件的制约。(1)关于资金短缺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依靠自有资金滚动积累来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二是善于利用外部资金,具体办法有:争取科技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自然科学研究发展基金;申请国债贴息的政策优惠;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给予高新项目的低息贷款;出售产权再租赁融资;吸纳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争取上市发行股票债券筹资等。(2)关于技术实力不足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利用好并留住现有人才和招揽新的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使企业具有原创性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财力允许并经过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进而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实行改进型创新;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展与其他企业的联合攻关及加大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的合作来提高自身技术实力。(3)关于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增强技术实力、搞好信息收集和创新项目的事前调研论证工作等途径来规避和降低风险。(4)对于主要因产权问题造成的企业缺乏创新动力这一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借鉴四通、联想等企业解决产权问题的成功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在时机成熟时果断地加以改革;同时,那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等手段来激发创新人员的创新激情。

2. 推动企业内部成员学习,探索建立学习型组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知识尤其有关技术、技能的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要求企业积极推动内部成员的学习行为,建立 “学习型组织”。从整体上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企业中所有或一部分人共享的知识,如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共有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另一部分是个体成员的知识储备,保留在成员的头脑中,并可以再分为两部分:与组织有关并直接为组织所用的部分以及潜在的难以被组织调动和利用的部分。因此,为了使组织中的知识尽可能多地被利用和发挥作用,企业可采取以下几种途径:(1)扩大共享的部分。具体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个人先进的经验、工作方法和观念等广泛推广宣传,使之上升为共识;二是借助信息沟通过程和决策过程把个别、零散的知识综合加工成为系统知识。(2)扩大个体成员储备的知识。这一途径是基于“分配比例不变而总体增大同样能增加各分配方利益”的原理。鼓励企业成员学习并为之创造条件是该途径的具体实施方法。(3)扩大个体成员知识储备中能为企业所用的部分。具体方法是借助有效的激励手段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改变个人对企业的态度和加大个体与企业的一体化程度。

3. 建立健全企业各项制度,实施规范的制度化管理。鉴于目前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的仍是“家族式”、“泰勒式”管理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通过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来实行制度化管理。其实质是以科学的制度规范作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其实施的前提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并承认这些制度规范的权威性;其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克服了以往管理方式的随机性、易变性、主观性等弱点,使管理具有了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由于制度化管理依靠的是一整套严密而科学的制度体系,从而充分发挥了管理的科学性。但是,由于纯粹的制度化管理只强调规律、科学和理性,在实施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好以制度化管理为基本手段,同时辅以文化管理等其他手段。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控制手段,它起作用的力量来源于人们对于归宿感和认同感的需要。具体而言,企业文化是通过一套价值标准来规范成员行为的,由于惧怕受到其他成员的孤立和谴责等惩罚,企业成员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企业的价值观。这就使得依靠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可以弥补纯粹的制度化管理的不足,实现制度化与人性化的平衡,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绩效。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找到为大多数人普遍珍视的、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的基本价值观,并将其与时代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汇与兼容,最终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将其用作一种有效管理手段。

4. 重视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实行人本管理模式。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拥有各种技能和技术的“知识工作者”,对这类人的管理具有特殊性。加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作已不再单纯的是谋生手段,同时也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推行人本管理模式,在充分重视人力资源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围绕满足个体需要和促进个体发展来展开管理活动。一般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实行人本管理模式时,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其所能提供令成员满意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及创造和谐的企业文化以满足企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2)通过多种形式的员工参与来激励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行员工持股制、员工董事制,组建自律性工作小组等让企业中的人员在不同层次上参与管理的方法正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被实践。(3)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促进企业成员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所有人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需要和实现自身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保持和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也必须对其成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岗教育培训、工作轮换、半脱产培训、脱产学习等是企业培训的常见手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培训方式。

5. 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针对产权不清这一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加快企业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即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如:财会制度、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以及企业的各种制度环境(如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职能的转换等)的统称。其中,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是企业制度的核心,需要企业给予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以四通、联想等为代表的一些科技型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各种类型的股份制企业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的解决产权问题的好方法。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在结合实际建立起明晰的产权制度后,企业的利益、管理者的利益才会清晰,企业才有长远的发展动力,进而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组建出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表现为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职责和功能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其本质是企业产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制度归根到底只不过是提高经营效率的手段,其本身并不值得作为追求的目标。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制度建设应该从实用出发,应该着重内容,而不是纠缠于形式,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环境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既使已经在形式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也不等于这一制度就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行为应该是时机成熟时的水到渠成之举,而不应该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盲目之举。

目前,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它是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产业规模化、组织集团化、资产股份化、融资多元性、管理现代化、运营国际化为目标的群体创业实践。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前提、以技术创性为途径、以管理创新为保证,通过运用好这驱动企业发展的3只轮子来实现二次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篇(8)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投入是研发投入。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具有计划性和探索性。其研究是否能为企业获取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开发是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或产品等,也具有不确定性。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根据市场调研开发的产品,可能遭遇市场失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层出不穷,产品成本可能显著下降,新产品可能没有推广就遭到市场的淘汰。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投资规模大、融资渠道不畅,极有可能遭遇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二)高知识型员工比例较大

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组织方式创新、原材料创新、产品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市场创新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环保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产品技术含量较高,需要在研究、开发、试制和质量检验等方面投入大量的智力资本。基础研究和开发团队的形成需要一批专业造诣深邃、占领技术高点、深谙技术应用的知识型员工。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员工队伍中,高学历、高技术、高职称的知识型员工所占的比例较大。知识型员工专有投资较多,人力资源的专用性程度较高,有利于专门创新。

(三)重技术轻管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者通常是拥有专有技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科研技术人员,其对企业拥有绝对控制权。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等要素投入中,技术是核心要素。在股权结构中,拥有技术的人才处于控股股东的位置。因此,企业章程、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治理结构的设计必然造成“重技术轻管理”。即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精于管理善于经营,如果科技人才掌握绝对控制权,其管理才能也难以有效发挥。

二、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

风险投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微软、苹果、英特尔等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在其产生和发展中,风险投资功不可没。风险投资在优化融资结构、激励知识型员工、完善内部治理和降低上市成本等方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一)优化融资结构

企业资金来源于债权人或所有者的投入。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合理匹配可以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有利于企业的价值创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者通常拥有雄厚的技术,但缺乏企业发展必需的资金。初创期,基础建设、研发投入、新产品的试制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产品销售等主营业务收入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企业内部积累杯水车薪。企业内部管理尚不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尚未形成、内部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导致决策随意性强、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财务信息不透明、缺乏信誉积累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专有技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较多,有形资产较少,可抵押财产较少。高科技企业初创阶段通常面临技术、管理、市场等风险。这些因素均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由于信息不透明、缺乏信誉积累、长期资产较少、高风险等原因,导致外部资金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受限,优化融资结构的空间缩小。政府投资的风险基金或政府扶持风险投资公司,可以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与此同时参与管理与监督,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风险投资增加企业有形资产,促使企业规范管理,增加信息透明度,可以减少金融机构的甄别成本等,从而为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条件。因此,风险投资可以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

(二)激励知识型员工

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立与发展的动力,知识资本的形成是创新的根本。知识的有效获取和知识资本转化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重点和难点。无论是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外部获取知识,还是内部研发形成知识,其关键因素是拥有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具有追求自主创新与团队意识的融合、挑战风险与把握机遇并重、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忠诚度低流动性强等特点。因此,激励知识型员工既需要显性的“劳动契约”又需要隐性的“心理契约”。风险投资利用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相机控制权、对赌协议和离职限制等方法激励知识型员工。规定员工持股比例是采用“劳动契约”激励知识型员工。股票期权、离职限制等是利用“心理契约”激励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对风险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可以通过相机控制权、对赌协议等改变风险分担,调节知识型员工的风险偏好,增加知识型员工的收入。

(三)完善内部治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是创业者一股独大,享有绝对控制权,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导致内部控制不规范、内部管理混乱、决策随意性强、缺乏监督机制。风险投资企业拥有成功的创业者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有能力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投资企业参与管理对风险企业的业务经营、公司战略、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有全面的促进作用。风险资本家通过委派财务总监等高管、财务报告等重要信息的知情权、重大决策的参与权与表决权等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有效地行使对风险企业的监督权。风险资本家如果拥有控制权,那么就有动力聘请业绩优良的职业经理人来提升企业的价值。风险资本家持有优先股或可转换证券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分阶段投资中,采用可转换债券可以遏制风险企业家偏向短期业绩的行为。

(四)推动企业上市

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有管理层回购、股权转让、收购与兼并、清算、首次公开发行(简称IPO)等。2012年,风险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共有177笔退出案例,其中:IPO方式退出124笔,股权转让退出30笔,并购退出9笔,管理层收购退出8笔,股东回购退出6笔。①IPO退出方式占总退出比例约为70%,是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风险投资家为了高质量尽快收回投资,通常采用筛选、分阶段投资、参与管理、监督等方式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由于风险投资具有筛选、认证功能,向市场传递被投资企业优质的价值信号,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使被投资企业迅速壮大。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帮助企业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团队管理专业化水平、建立战略运营等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完成企业价值增值,培育和扶持企业发展,使被投资企业首次公开上市。

三、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创造能

力的制约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创造还存在风险资本来源与投资风险不匹配、风险投资与企业融资错位、参与企业治理不积极、上市渠道不畅等问题。

(一)风险资本来源与投资风险不匹配

政府财政、国有投资公司和未上市公司的投资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政府财政投资的重心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但资本量有限,国有投资公司的投资缺乏效率,未上市公司的投资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较少关心企业的科技创新,而个人、上市公司、外资、各类金融机构等投入占比较低,风险投资来源渠道狭窄。由于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高、资金量大、回收周期长,这就需要风险资本的来源广泛、资本雄厚、可用周期较长。显然,我国风险资本来源与投资风险不匹配。

(二)风险投资与企业融资错位

中小科技型企业由于高投入性需要大量的资金,而风险资本家拥有大量的资金需要优质的投资资源,风险资本如果能与高技术融合,既有利于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又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然而,风险资本家在追逐“暴利”与规避风险的原则指导下,往往把资金投入具有优秀的管理团队、核心竞争力、高成长性、投资回报率高、产权明晰和内部控制规范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需要大量资金的初创阶段,通常产权不明晰、内部控制不规范。这就造成风险资本大量配置个别优质企业,大量需要资金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得不到发展急需资金的尴尬局面。风险资本与企业融资的错位阻碍了风险投资和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三)参与企业治理不积极

风险资本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资本、技术、管理和人才融合为一体的金融创新。风险资本家通过实施对被投资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与约束、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与控制风险、构建并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等措施,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这就需要创业成功、懂技术精通管理的人才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而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建立的时间较短,缺少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人才,风险资本家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投资,主要解决创新型企业的资金问题,它们无能力也没有意愿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国有投资公司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具有很大的成本,规避风险意愿强烈,不愿意投资于创业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更不用说参与其治理。未上市公司的投资目的是获取利润,投资对象通常选择成长快、风险小、回收周期短的企业,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也不强。

(四)上市渠道不畅

中小科技型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规避等因素造成这部分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有限。企业上市可以筹措企业发展新的资金。企业上市后,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需要披露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治理和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增加企业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被投资企业IPO是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退出渠道畅通有利于风险资本家的发展、壮大。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历史短、发展快、收益波动大等,很难获得上市资格。发起人股东的股份在股改前不能全流通、禁售期长,风险资本难以及时退出。

四、完善风险投资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路径选择

(一)拓宽风险资本融资渠道和优化资本结构

政府资金和国有资本的投入是风险资本的重要来源,在风险资本市场建立初期,这种模式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所需风险投资不断增加,融资渠道狭窄、资本结构不合理越来越阻碍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居民个人储蓄居高不下,存入银行收益低,投资于股票风险大,投资于房地产滋生泡沫经济,可以尝试引导个人投资者投入风险投资基金,然后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大型上市民营公司可以建立专门的风险投资部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富民强国的根本,应引导各类捐赠基金参与风险投资。社保基金、保险基金面临保值、增值的压力,应借鉴美国等风险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国家的经验,适时、分阶段、渐进引入风险资本市场,以拓宽风险资本融资渠道和优化风险资本结构。

(二)政府引导风险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

2007年,财政部与科技部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税收的优惠客观上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激励风险资本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但法规的规定没有细化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初创期,研发投入大,收益少,风险大,政府创业投资应引导基金大力扶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发展期,高成长、高投入、高回报,政府应引导民营风险资本投资,为风险投资提供一定担保,逐渐减少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辅以适当的税收优惠;成熟期,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全部退出,取消全部税收优惠。此外,政府应为PE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与管理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或规定政府采购中采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的比例等。

(三)建立风险投资评价体系

建立风险投资评价体系,可以甄别不同风险投资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贡献度,从而引导社会资本的合理配置,以及为税收优惠、政府引导等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清科公司与投中集团分别从募资、投资、退出、业绩等方面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其指标通常是数据易于获取的静态指标,没有针对风险投资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设计的详细指标。借鉴福布斯等成熟风险投资评价机构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排名指标,风险投资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包括:最近5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的投资数量、投资总额、参与治理度、贡献度等指标;最近5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投资的成功率,成功的标志是进一步引进较多的风险投资;被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上市情况等指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篇(9)

1、实施知识管理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的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企业,涉及的知识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高新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与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对知识与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只有提高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含量,产品的附加值才可能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越强,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加的对新产品的需求,企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实施知识管理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资源的特点决定的

知识可分为显形知识与隐性知识。显形知识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隐性知识是技能知识与人力知识。一般来讲,隐性知识比显形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因此显形知识必须在知识创新与应用中转化为隐性知识,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其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用的知识一部分来自企业的内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始终保持关注,随时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另一部分知识来自企业的生产实践,需要员工不断积累和归纳。再者,知识不会因为使用的人多而每个人分到的越少或产生损耗,而是产生作用的范围越大,对企业越有价值。最后,员工是否愿意把自己头脑的知识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取决于他个人的意愿,不能强迫进行。知识的这些特点,使企业必须实施知识管理。

3、实施知识管理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正确决策和持续创新的基础历史与实践证明,不实施知识管理,当员工需要某类知识时,他可能得不到或无法及时得到所需的准确知识。若他得不到所需知识,那么他做出的决策可能是“拍脑袋”式的;若他无法及时方便地得到所需知识,那么企业无法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若他得到的是过时的或错误的知识,做出失误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当这些无法满足员工的需求时,根本谈不上持续创新。而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灵魂,所以不实施知识管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然会在知识经济中被淘汰。

二、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高层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模糊,片面或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得到企业高层在战略上,制度上,组织结构建立上,资金上,文化上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从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高层认为知识管理只不过是一个新名词,是一种追赶时髦。他们始终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研实力雄厚,知识技术密集,员工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是知识技术的“生产者”。这种管理模式不就是知识管理吗?有的企业高层虽然提倡知识管理,但是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号召企业员工在平时要多学习新知识,但这些知识对企业有没有用则不去研究。还有些企业高层对企业需要什么知识,哪些员工需要这些知识,什么时候需要这些知识等情况根本不知道。这些问题暴露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层对知识管理认识不全面,不深刻,没有对知识管理的实施给予大力支持。

2、企业的管理者对自己在知识管理中的职责不清楚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是推动知识管理的重要力量,必然要求各级管理者对自己的职责有明确的认识。有些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设知识主管,首席知识官,知识经理等。有些企业虽然设了这些岗位,但图有虚名,没有明确的职责。而没有明确的职责就不可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就达不到知识管理的效果。

3、企业在知识管理的具体运作中存在很多误区,导致知识管理的成本高昂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资源的动态管理,企业需要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管理系统软件平台。许多领先的厂商都开发了支持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软件,于是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将知识管理的重心放在知识管理系统上,他们希望购买一套现成的包含一切的知识管理系统软件,可以“包治百病”。事实上厂商已经捕捉到这些系统软件的广阔市场,再加上工厂技术迅猛发展,厂商的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厂商们为了在市场上大捞一把,不管产品对客户有没有用,通过广告大肆宣传,鱼目混珠。结果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停地购买系统软件,但是知识管理的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同时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于是企业得出一个结论:知识管理的成本太高了,没有必要进行知识管理。

三、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对策

1、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适应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巨变的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永葆创新的活力,那么组织必须具有灵活反应的能力,组织结构也就需要不断调整。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型组织结构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1)有利于员工相互影响,知识交流与共享(2)有利于企业知识的更新与转化(3)有利于增强员工团队合作的精神(4)有利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5)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完成知识的商品化。 根据组织结构的特点,知识管理型组织结构应按照以下原则来设计:

1、 以核心能力为中心的原则:拥有自己独特的,很难模仿的,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2、灵活性原则:在组织设计思想上以“满足新需求”为中心,创设一种能够迅速集中全体员工技术和决策的灵活的具有可塑性的组织。 3、信息化原则:通过系统地利用信息和专门技术,最大限度地将企业传统经验与员工拥有的知识资产有效整合,实现组织机构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技能素质的有效改善,提高企业竞争力。

2、重塑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准则和行为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重塑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营造一种知识管理的氛围。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企业高层的认同,倡导,推进与激励,高层管理者应该带头参与知识管理文化建设。(2)要求企业的知识管理者积极地为企业营造一种全员共享学习的宽松组织环境,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快乐理念。(3)建立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赋予员工知识共享与创新的责任。(4)培养员工相互学习的态度相互信赖的关系,树立以合作促竞争,以竞争促合作的关系,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5)要求企业中的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结合,强调共享的团队精神并不排斥个人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6)要求共享与交流不仅在具有相同知识结构的人员之间进行,更应该积极倡导和推动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成员之间的随时随地的共享与交流,还可以组织跨部门,跨学科的团队攻关,这样就能拓宽知识创新的空间。

3、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是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体。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出发,重构与这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突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功能;强调以企业文化为主导的“柔性化”管理,鼓励员工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以企业全局利益为重,将自身的隐性知识奉献出来让其他员工共享,扩大企业的知识储备。2、以人为本,实行弹性工作制,实现分散式管理;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主要从事思维性工作特点,在工作设计上不要将员工束缚于企业原来的僵硬的规章制度而被动地工作,实行可伸缩的工作时间和灵活多变的工作地点。 3、注重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除了给员工提供丰厚的报酬外,更要重视给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技能不断提高,同时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4、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建立明晰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员工的知识创新成果;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为后面的员工奖惩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建立短期与长期,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激励模式。

4、 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1)改善薪酬福利制度使其具有激励功能

一是用拉开档次的方法将同样的总工资水平制造出最高工资来,并且高报酬者是不断变化的;二是员工的薪资高于或大致相当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如所需人才一旦被聘用,就会享受优于同行业外资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三是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者提供报酬(使这一部分的收入占员工收入的相当比例);四是可实行福利沉淀制度,留住人才。

(2)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篇(10)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控制能力及监管能力薄弱

1.账务处理混乱。研发项目核算和费用归集不清晰,影响相关资质和税收优惠的申请。自1988年国家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开始,国家为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陆续出台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自获利年度起“两免三减半”、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软件产品销售增值税即征即退、技术转让和开发收入免征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费用”在管理费用的二级科目中进行核算,有一部分企业将与研发项目无关的管理和销售费用归集进研发费用中,或者有多个研发项目的未分项目进行独立核算,或是多个研发项目共同发生的期间费用没有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项目分摊,还有一些企业的软件产品销售的进销项税金没有独立的科目进行核算等等,这些账务核算的不规范现象最终会影响到税收优惠申请的顺利通过。

2.财务管理控制能力薄弱。财务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仍然处于初始的记账阶段,对资金活动和资金关系的管理为事后控制的落后模式。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持续性的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因此技术创新投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的主要领域,目前在产品研发的可行性研究、立项、设计等前期阶段,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并未介入技术开发风险的前期防范,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也未对开发项目的实施成本进行控制,事前和事中的控制严重不足,影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盈利水平甚至带来更大的投资风险。

(二)融资渠道不通畅,企业发展受到约束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由于科技领域发展很快,科技型中小企业须持续不断地加大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需求很大,因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企业高速成长又形成了规模生产的资本需求,仅仅靠有限的自有资金无法满足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科技型企业技术投入的高风险性,我国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高,而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门槛也不低,再加上证券市场的容量有限,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另一方面,由于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总资产中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占了较大比例,可用于抵押贷款的实物资产太少,通过银行获得融资贷款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无论是股权性融资,或是债权性融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融资难度大,企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约束。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的流失已严重威胁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当前高科技企业间对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由于供需不平衡,高科技企业每年纷纷进驻高校招贤纳士,为招聘到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薪酬标准轮番上涨,但也阻挡不了高毁约率的发生。据统计,2012年科技专业的学生毁约率高达40%。同时,高科技企业互挖人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人才流动率比较高,人才的流失,特别是关键技术人才的流失,不仅使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付诸东流,而且企业的核心技术也有被带走的可能,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起步规模较小,为节约成本,大多选择传统的管理方法,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项目评估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而且企业领导者大多是技术人才,企业管理意识特别是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他们往往将精力集中在科技项目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上,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认为财务部门就是负责管理资金和费用报销的部门,忽视科技项目管理中财务人员的参与,导致项目的资金投入缺乏计划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资金使用也没有得到实时监督和控制。由于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企业自有资金、政府拨款和债务性融资。由于企业的自有资金比较有限,而研发场地、研发设备以及吸收高级技术人才的人力成本等前期投入比较大,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往往不足。虽然近几年政府增加了对高科技研发项目的扶持,但科研经费的申请往往耗时几个月的时间,国家拨付的专项经费也要求企业必需配套一定比例的自筹资金,取得的国拨科研经费比较有限。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仍来自银行,但很多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主要原因一是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无赢利记录,经营风险大,信用状况不确定;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总量少,可用于抵押、质押的资产不足;三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资产中拥有较大比重的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等价值评估不确定,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银行机构取得的资金往往很少。另一方面,我国的创业板上市条件过于注重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忽视了成长能力等非财务指标,不利于真正有潜力但盈利金额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股票形式进行融资。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流动率高既有行业特点的原因也有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落后的原因。一方面,与传统产业相比较,科技型中小企业因为经营风险大,在企业初创期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技术人才流动性较大。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员工以年轻的知识型员工为主,通常具有独到的见解,对职业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值,内心也有较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相对比较落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比较匮乏,对员工的发展和职业规划不够重视,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建立一套留住人才的人力资源政策。

三、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突出财务管理的战略地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规范财务核算制度,严格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制定规范的研发项目核算制度。同时,还必需建立完善的资金活动、资产管理、研究与开发和全面预算等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人员应参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形成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考核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促使企业经营高速稳健运行。此外还必需加强企业财会队伍的建设,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吸收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加强财会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其监督意识。

(二)积极拓展各种融资渠道

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增强自身筹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主要包括:1、规范企业财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使用,优化资本机构和负债结构,提高商业信用,开辟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融资渠道。2、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研究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及核算制度,加强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充分利用国家的财政扶持政策,争取国家科研课题、省级科技项目的拨款及创新基金等资金支持。3、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规范企业研发项目的管理和核算,积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项资质,做好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登记及技术开发合同登记备案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取得减、免、退等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减少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4、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盈利能力,首先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然后等条件成熟后再积极争取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

(三)财务管理的理念逐渐从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中,知识已经成为了企业主要的资源,高科技企业的最大特征是智力密集,企业只有不断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才能在市场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其对于人才的依赖性比传统产业大得多。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企业10%以上、生产型高新技术企业20%以上、投资型高新技术企业50%以上。可见,优秀的技术人才能确保企业的技术优势,是科技型企业最大的生产力,也是最主要的资产。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树立起人才价值以及知识效益的观念,将以人为本这一种理财的理念进行强化,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重视对技术人员的管理,建立起将责权利三者相互结合的全新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重视对于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与此同时,还要预防知识资源的外溢,用“绩效股”、“股票期权”、“年薪制”、“利润分成制”等激励机制留住主要的经营管理者和核心科技人才,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弓锋伟.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财会研究.2008(01).

[2]郑琼.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之我见.湖北社会科学.2008(07).

[3]屈志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下税收筹划的方法及其运用.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9).

[4]周国芹,梁锦玲.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不足及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11).

上一篇: 路径规划典型算法 下一篇: 宅基地档案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