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练习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9 16:09:36

高效课堂练习

高效课堂练习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177-01

课堂练习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有计划、有目的、有侧重点地组织学生进行的训练活动,它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领会、巩固、运用以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堂练习可直接观察到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知识掌握程序、以及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等能力,从而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发现许多优点和巧妙的解题方法。下面,谈谈如何设计课堂练习,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

1、课堂练习的针对性与基础性

在设计课堂练习中,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每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和教学目的,然后根据这些知识点和教学目的来设置有针对性和基础性的课堂练习。并且在选择有针对性和基础性的课堂练习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知情况,结合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好原有知识与新的知识之间联系。通过完成有针对性和基础性的课堂练习,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感,并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课堂练习的重点性与差异性

在设计课堂练习中,教师要抓住各部分内容的知识重点,同时要认真总结学生在学习中较难理解掌握、易产生混淆的地方,以及与上下知识点联系较强的内容。并对这些重点进行精心的练习设计和安排,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教学要求,突破教学。并且通过重点性的练习的设计,做到以点带面,目的明确,恰当典型,达到“一石数鸟,一举数得”的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同一水平的练习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同一问题对于数优秀学生则可能索然无味,因此,优质的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具有差异性。既要让差生“吃好”,又要让优等生“吃饱”,练习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习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为所有学生发展提供帮助,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

3、课堂练习的层次性与多样性

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情况,设计“阶梯性”的课堂练习,以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练习要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呈坡度、出层次,使学生从感知认识熟练掌握创造性地运用,循序渐近,逐步加深。一般来说,我们每次应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一般指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第二层一般指对基本题有较大变化或带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这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对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第三层一般反映在思考性、创造性方面要求较高的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强化、优化的过程。

理论与实践都能清楚的说明,单一形式习题的反复练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达到巩国知识的目的,但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设计课堂练习不仅在题型上力求多样性,填空、选择、解答、证明分别运用,而且应注重实践、创造性,同时要将平淡乏味的数学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4、课堂练习的挑战性与提高性

课堂练习的设计如果不具有挑战性和提高性,学生很难保持持久的兴趣。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在学生确切掌握了所学基础知识后,有计划、有目的、有侧重点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拓广性练习:这类练习是知识的纵向引申,横向扩展或者解题思路的拓广设计而成的。作用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可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等方法,通过这样的练习同中求异,异中求活。使学生在“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和证明”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

二、课堂练习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课堂练习设计要避免过多重复操作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特征及个性,数学的学习应包含着一个交流、反思、改进、协调的过程,所以,课堂练习设计要避免过多的简单的重复性操作,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练习量的大小和练习的层次感等因素,从而改变低效课堂的现状。

2、课堂练习要及时反馈精辟点评

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对课堂练习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策略。对错误的问题分析要具体、有针对性,点评要一针见血。

高效课堂练习篇(2)

1、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推理,去解决问题。在不断进行思维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2、及时反馈调整教学。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数学知识,可能形成正确的数学认知结构,也可能形成错误的认知结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检查和了解学生所学的知识,获得反馈信息后达到对学习知识的全面了解,而教师此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更进一步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

3、积极巩固消化新知。“练习”就是指再次学习以求熟练。它直接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及时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技巧与智力。

二、练习的设计

课堂练习,它是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别,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使之能有层次性、趣味性、开放性等,能从质、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学生对课堂练习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练习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

2、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为此,在练习设计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设计上,要努力改变传统练习中“千人一面”的做法,要设计出难易不同、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的练习。

3、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并概括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进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因此课堂练习设计中,应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人人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自己的身边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课堂练习不要局限于现成的教材,要拓展思路,扩大视野,将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现实素材改编成有新意的练习。如在教学四年级《认识角》时,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经历圆柱的滚动的远近与斜面的角度有关,这样的练习设计来源于生活,实践性课堂练习强调亲身经历,在观察、操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4、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致使同一道题目具有多种解答方法。教学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多解的条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和多式样的尝试,寻求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解法。对同一道题目有多种答案的可能性,这样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避免思维的片面性、单一性,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加强对习题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练习,克服考虑问题的单调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良好习惯。设计突破教材的束缚,敢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性的题目,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知识的空间,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效课堂练习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06-02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的设计还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

近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有的教师误解了这一观点,设计出来的练习往往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有的教师往往把精力放在课的导入和新授上,对于课堂练习通常用现成的习题应付了事,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只是流于形式的。所以出现了盲目多练,过分注重书面练习而忽视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动手练习、社会实践等很少,甚至是没有,还有就是练习题目的设计“一刀切”,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样势必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而有些学生又“吃不了”的状况。

鉴于以上认识,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优化课堂练习,是促使学生学习高效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优化课堂练习呢?下面就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练习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要有的放矢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学导入5分钟左右,新授教学20分钟左右,再加上教学评价和课末总结5分钟左右,真正用到课堂练习上的时间不过10分钟左右,短短的10来分钟的时间不可能把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都一一练到,所以一定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将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当然教师在备课时还要预见教学内容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提前设计题目进行针对性练习。

如我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记住8的乘法口诀,设计了以下练习:

1、儿歌游戏(数螃蟹):

小朋友,快快来,数数螃蟹几条腿;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一只螃蟹8条腿;

两只螃蟹几条腿,两只螃蟹16条腿;:

三只螃蟹几条腿,三只螃蟹24条腿

…… ……

2、对口令。一人说口诀的前半句,一人说口诀的后半句,这个对口令练习既可以同桌对,也可以师生对。

3、看数说算式。如:教师说48,学生说6×8=48、8×6=48。

4、利用教具“转盘表”看数说口诀写算式。

我相信这些练习的设计会让学生们更快地掌握本节知识,记住“8的口诀”。

二、课堂练习要灵活设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练习要因内容而异,因学生年龄而异。与学生的年龄、生活相贴近的练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效果。

如在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时,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以下练习: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表现的特别出色,老师要奖励给大家一个故事,在老师讲故事的过程中需要你们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帮忙3次,故事才能讲完整,你可要注意听呦!

1、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再过3个星期,就是白雪公主的生日了,七个小矮人想给她准备生日礼物,可他们不知道还有多少天,你能帮帮他们吗?

2、他们想送一个漂亮的大花篮给白雪公主,每个小矮人要准备5支鲜花,你知道这个漂亮的花篮一共有多少朵鲜花?

3、白雪公主也早有准备,想送给七个小矮人每人2块蛋糕,白雪公主一共要准备多少块蛋糕?

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中蕴含着用7的口诀解决问题的练习,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一时间课堂上小手如林。

三、课堂练习要贴近学生生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练习设计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有用,自然学习的兴趣倍增。比如,我在教学“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内容时,设计了如下练习:

你知道鞋子的码数是怎么来的吗?它和你的脚长有什么关系?

然后出示公式:鞋子的码数=脚长的厘米数×2-10。

根据你的脚长,你能算出你的鞋子是多少码的吗?

学生马上一个个忙碌起来。

很显然,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更为学生所喜爱。

四、课堂练习要有开放性,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

开放题的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我这样设计练习:

老师任意报出三个数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编文字题,看哪组编得最多,最有价值。一改以往由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出题、解题。可谓条件、问题、方式全部开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优化了课堂练习,可谓一举数得。

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练习:在表格中填上合适的度数。

∠1 ∠2 ∠3

直角三角形 30°

锐角三角形 30°

钝角三角形 30°

在学生感到答案有很多组时,我提问:填写时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种一题多解式的练习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五、课堂练习要有一定的梯度,富有挑战性

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要由浅至深、由单一到综合进行分层设计,一方面是由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能力决定的,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难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让学生选作:

1动物园要建一个熊猫馆,熊猫馆长20米,宽12米,四周用铁丝网围墙,围墙长多少米?

2动物园要建一个熊猫馆,一面靠墙,三面围上铁丝网,熊猫馆宽是12米,宽比长短8米,最少要围多少米的围墙?

3动物园要建一个熊猫馆,一面靠墙,三面围上铁丝网,熊猫馆长20米,长是宽的2倍,最少要围多少米的围墙?如果每隔2米栽一根石柱,至少需要多少根石柱?

高效课堂练习篇(4)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58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教学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如何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打造高效课堂是教师面临的问题。随着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的开展,我们组织了教研活动、教学沙龙、听常态课、学生问卷等实践活动。随着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完成,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问题日益突显,归纳起来有以下四方面:(1)练习的设计没有目的,常常是重复单调,杂乱无章的;(2)多是“一刀切”,没有层次性的练习;(3)侧重书面练习,很少创造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4)重视技能训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潜在知识点,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精心设计简约的练习,让练习丰盈内涵

莎士比亚说:“精练是智慧的灵魂。”为了能够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能轻松愉悦地学习,不被题海所淹没,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简约的课堂练习,即有针对性、递进性、综合性的题目,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变,力求达到在简约中求多变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一道题:

(1)小区内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圃,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求出边长为5m的这条边所对应的高。

(3)这道题的第(1)、第(2)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小区物业要给这块平行四边形的花圃重新铺上草坪,每平方米需要6元,铺这块地一共需要多少元?如果要在这个花圃里种月季花,每4平方米种一株,一共可以种多少株?

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是让 学生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一组相对应的底和高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图所示,已知一组相对应的底和高,学生通过审题和思考,很快就能求出第(1)问。第二个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已知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于第(2)问,根据已知条件,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通过题中给的另一底边的长,求出对应的高。第(3)问让学生反思:这道题的第(1)、第(2)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可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并将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有趣的练习,让练习充满活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由于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因此在结课阶段,学生的积极性减弱,注意力也不够集中。这时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并有一定趣味性的练习,才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把“要我学”的心态调整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2、3、5的倍数”时,我在课堂上设计这样的练习:放一把豆子在桌子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几分钟后,我问:“豆子数完了吗,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数的。”生1:“老师,我认为2个2个地数又快又对。”“不对。”生2站起来说,“5个5个地数更快。”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2个2个地数更快”“5个5个地数更快”,两种声音此起彼伏。这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人认为3个3个地数又快又对的?”生3说:“3个3个地数不好数,容易出错。”我趁机再问:“为什么会觉得2个2个或5个5个地数又对又快,而3个3个地数却不容易呢?”学生陷入了沉思,忽然生4站起来说:“2和5的倍数,个位上都有特征,我们好记、也好数,可3的倍数个位上没有特征,我们不容易数。”大家听完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在这里,数豆子的方法把枯燥的练习变得有趣,课堂变得特别活跃。

三、精心设计综合性的练习,让练习彰显成效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所有的题目都用乘法做,学习了分数除法应用题,所有的题目就用除法做。然而当不同类型的问题综合在一起时,学生就手足无措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考虑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瞻前顾后,做到新旧知识不断交替出现,使学生能把掌握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又能让旧知识得到巩固,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学习“分数除法”后,学生做题时往往不分析条件,就直接用数量除以分数得出总量。因此,我设计了两道题:

为了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找到分数乘法应用题与除法应用题的异同,加深理解,我运用画线段图和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给学生讲解,达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设计练习时,就要设计一些对比性强的练习,让学生辨别、分析、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认识,使知识达到内化的程度。

四、精心设计阶梯性的练习,让练习彰显时效

在设计练习题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而且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与生活实际。不但要有基础训练,还要设计综合型的、拓展型的题目。这样,后进生能巩固基础,中等生不断提高,优等生综合能力更强,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出练习的最佳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一)判断。

1.圆的半径越长,圆的面积就越大。 ( )

2.周长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也一定相等。( )

(二)只列式不计算。

1.半径是3分米,求圆的面积。

2.直径是8分米,求圆的面积。

3.周长是12.56米,求圆的面积。

(三)解决问题。

1.一个圆形旱冰场的直径是30米,扩建后,半径增加5米。扩建后的旱冰场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2.在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里剪下一个最大的半圆,这个半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这几个类型不同、难度逐层递进的练习,学生加深了对圆面积的理解,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增加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更加积极主动。

五、精心设计实践性的练习,让练习凸显数学的价值

设计练习不应只停留在巩固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实践性作业主要有:(1)动手操作型。教学“圆的面积”一课后,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卡纸,用来剪裁直径是4厘米的圆形,最多能剪几个?我让学生先动手在本子上画一画,试试能画几个,再让学生拿出纸张来剪一剪。通过动手操作,避免了学生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的面积来解题的错误。(2)调查整理型。如调查家中的各项开支情况,或是调查一分钟内学校门口经过的车辆,再从调查得到的信息中进行整理与分析,想想从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研究记录型。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用写日记或手抄报的形式记下来。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小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六、精心设计留白练习,让练习彰显精彩

教师要适量地设计课堂练习,必要时可适当留白。留白是教师在某些环节留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去探索、体验、思考和解答。巧妙的留白,能起到无声胜有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后,我让学生听着音乐,感受不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验证方法,并让学生再想想还有什么问题?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另一个学生很快答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个直角加起来是360°,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四边形,所以说四边形的内角和应该是360°。”于是我说:“你能用这种方法分析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真不错!还能在本子上画一些非特殊的四边形进一步验证吗?”学生经探究和讨论后得出:把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由于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接下来学生在操作、分析、讨论中,还得出了五边形、六边形等内角和的特征,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高效课堂练习篇(5)

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备课、批改、辅导已经占据了许多的时间与精力,因而常态课的练习应精心研读课本安排的习题,理解编者意图,挖掘习题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一)习题选择关注针对性

众所周知,新教材内容呈现的特点是“情境+问题串”形式,如有教师执教的一年级新教材“左右”一课(教材内容见下图),教师在深入研读每道习题编排意图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设计了练习的次序和安排的时间,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练习程序。

将教材安排的习题1“说一说”和习题5“做一做”的内容合二为一,集中到新授部分的“我说你做”环节进行随课练习;将习题2“做一做”和习题3、4的“说一说,指一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都融合到新授部分第三环节“摆一摆,说一说”,最后安排“玩一玩,想一想”的挑战趣味练习。这样化整为零的习题安排,既避免了按部就班的呆板练习形式,又在逐层深入的说、做、玩中轻松、有效、“无痕”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二)练习形式关注多样性

单调、呆板的练习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降低,使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形式应力求变化、多样,使学生的兴奋中枢受到不断刺激,活跃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练习方式上力求游戏式、竞赛式、口头与笔头结合、纸上练习与操作实践结合。习题运用上体现灵活性,不拘泥于一题一解、一问一答,在“活”字上下功夫。一题多变,同一道题,叙述方法不同,所反映问题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可以设计顺向性和逆向性的习题,也可以是求同性和求异性的习题,还可以是同类习题的对比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如丁杭樱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她在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关系后,安排了如下练习题:

在学生独立完成各题后,教师组织反馈:能摆成三角形吗?选择一对一错两题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此举并无新意,一般教师也都会安排此种判断辨析练习,然而绝妙的在后面:想象第(5)题围成的是个怎样的三角形?想象第(6)题又会围成怎样的三角形?

这样的教学是“一石多鸟”之高效练习典范:(a)复习整单元的内容,系统整理知识;(b)引出等边三角形;(c)导出直角三角形以及渗透勾股定理,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基。

“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数据中,怎样换一下其中一根小棒就能围成三角形?”

整组“一题多问”“一题多用”练习,学生通过自我测试、自我检查、自我监控等活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的第一次建构、解构和重构过程作出相应的判断与反思,肯定与否定的交替出现,进一步加强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值得的一提的是,每一道习题背后离不开教师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独特理解和诠释,使习题变得分外有价值:从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关系的简洁判断方法到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勾勒,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的调换到三角形第三边范围的猜想,教师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把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存在决定意识,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体现得越充分,也是该题成为习题运用的经典之例的理由。

一题多问。同一道题,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达到了“练一题,带一串”的教学效果。

二、尊重教材,适度加工

为了提高习题的应用价值,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工”,采取“增补”“替换”“改编”等方法,使习题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真正让练习为我所用,为课堂所用。

(一)加一加

依据教材内容,针对“有些知识比较重要,但教材中练习的题目不多或练习不够到位;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初次接触,不易掌握,但教材中的习题轻描淡写,没有跟进练习”等情况,教师阅读相关教材,取长补短,针对本节课的关键点,或学生可能出错的地方增加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本质。如教学一年级新教材的“前后”一课后的练习2,教材原本安排的内容如下图:

在练习时考虑对此练习还可作些补充和拓展,于是教师在教学时作了以下内容的增加。

(1)先给每个小朋友加了名字(见下图)。

(2)除了提出教材上的问题“我前面有几个人”之外,增加了“小明、小东前面有几个人”的问题。

(3)增加了问题:“( )的后面有( )个人?”

(4)扩展问题:“( )的前面有( )个人,( )的后面有( )个人。”

(5)最后增加:“一共有( )人排队买票?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如此补充拓展,习题所承载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的突破都迎刃而解,发挥习题价值的最大化。

(二)减一减

大胆删减重复模仿性质的习题,或移至其他时间完成。(慎重对待)

(三)改一改

虽然教材上的练习是经过诸多的专家几番的考量设计呈现的,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不同,练习内容也应有所不同,需要教师进行设计,比如教师可以添加一些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一些密切联系生活的练习。如教学“认位置”一课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做左手、右手的游戏。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他用手摸桌子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并说出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这样的练习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课后游戏成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延伸活动。通过独具匠心的练习设计,使学习内容在练习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让练习发挥最优化的效果。

(四)拆一拆

变静态为动态,将所学内容的难度降低。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量铅笔长度”这一内容时(教学内容如下图),教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刚接触长短比较,会对五个对象的长短比较和排序感到困难,因此,改变教材的静态形式,进行步骤分解,采用“二度呈现”甚至多度呈现,给学生的学习“铺路架桥”。

当然这些都是应在充分读懂教材、理解每道习题的作用与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与学生的需要作出的处理。

三、优化教材,有效整合

(一)与其他学科整合

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比如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学习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后,笔者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问“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你还能用其他古诗来进行这样的数学练习吗?又如学习了二年级“7、8、9的乘法口诀”后,笔者安排这样的口诀填空练习:《西游记》一书中的孙悟空武艺非凡,有八九( )般变化,猪八戒也有( )三十六般变化,师徒四人经历九九( )难,取得真经。练习的初衷只是为了提高学生记忆口诀的兴趣,巩固对乘法口诀的掌握,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不但很快记熟了口诀内容,课后还纷纷找来《西游记》读本,进行饶有兴致的阅读。当然数学练习也不缺与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整合的例子。

(二)与数学思想、德育因素整合

高效课堂练习篇(6)

中图分类号:G6231 5 文献标识码:A

经过探索笔者认为,这主要与许多教师对教材中提供的习题不够重视,缺乏有效运用有关,导致目标模糊,练习随意。纵观平时的数学教学,很多老师十分注重情境创设,忽略了课后习题的分析与研究;重视了课外资料的练习,忽略了课后习题的开发和利用。难道教材中的这些习题真的毫无作用吗?

1立足教材,有效使用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备课、批改、辅导已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因而课后练习的合理安排变的尤为重要。教师因深挖课本习题资源,用好用足教材,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1.1选择习题关注针对性

在教学一年级教材“左右”一课(教材内容),教师并没有按照教材习题的编排顺序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一练,而是在深入研读每一道习题,在理解编者编排意图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设计了练习的次序,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练习程序。

教师将教材练一练中的习题做以下调整:安排第习题1“填一填,说一说” 作为第一环节;习题5与习题3“想一想,说一说”的内容二合为一,作为第二环节;习题4单独为最后一个环节;第习题2“写一写”放到课后完成。笔者认为这样的习题安排,即避免了重复练习、按部就班的呆板练习形式,又在层层深入的说、做中完成习题,使学生能在轻松、有效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1.2习题形式关注多样化

单调、呆板的习题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是提高练习效率的唯一途径。练习形式上以游戏式、竞赛式、口头与笔头结合、纸上与实践结合。习题运用上也要体现“活”字,一题多变,训练学生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2尊重教材,适度加工

为了使课后练习更有效,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习题进行适当的“加工”,取“增补” “替换” “改编”等方法.使习题具有针对性,形式多样性,内容更为丰富,真正为学生所用,为课堂所用。

2.1加一加

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教材中的习题练习有些不够到位,有些又轻描淡写,没有跟进等情况,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后,因取长补短,适当的对练习进行增补。如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课后习题6,教材原本安排如图:

笔者认为原习题的提问没有针对性,发挥不出习题的真正价值。在练习时教师对此练习作了补充和拓展,内容如下(1)增加了问题: “哪把钥匙能开万宝箱,看谁最先找到钥匙?”(2)拓展题: “你是用什么方法确定这两把钥匙可能打开万宝箱?”(3)最后增加:“讨论:你们今后解决什么类形的习题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经过如此的补充和拓展,学生对本的习题不仅仅是练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么简单,他们可以先通过把每一道算式的个位与个位相乘,初步确定28?9、18?4有可能打开万宝箱,再通过列乘法竖式确定28?9可以打开万宝箱,最后讨论这样的解题方法适合什么样的习题。这样的改编使原习题的价值得到了升华。

2.2减一减

在习题出现大量的重复或模仿时,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删减,或可将习题移到其他时间完成。

2.3改一改

由于我国地大人多,经济、教育等发展很不均衡,城乡差异、地域差异一时难以缩短。而作为全国通用蓝本的教材,肯定会出现“众口难调”的现象。因此,对于教材习题的利用,教师首先要吃透它,用好它。而当教材习题确不适合我们学生的情况时,我们就应该进行合理改编或替换,以弥补其不足,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2.4拆一拆

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将所学的内容降底难度。如教学一年级“比一比”这个内容时,这是五枝笔进行比较长短,教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解到比较长短,五个对象一起比较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对习题的静态形式进行分解,采用“二次呈现”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当然,在此之前教师必须充分研读教材,在理解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根据课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处理。

3优化教材,有效整合

3.1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还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的成语:十拿九稳、百发百中、九死一生、百战百胜、十全十美。”除了与语文学科的完美整合外,在数学习题也不缺与科学、音乐、美术整合的例子。

高效课堂练习篇(7)

高效课堂的构建已成为现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的一种潮流。哪么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我认为“高效”即一节课的课堂效率高,学生学习效果好。我们在课堂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的环节,有效合理的利用时间,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学各个环节的合理设计尤为重要,特别是练习的设计。我们知道,教与学的优化在于不断的调节、校正之中,而练习的设计是减少错误、掌握知识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练习的有效性呢? 一. 练习的设计要目的明确。 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在设计练习题时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另外还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教学数学的概念、公式后,先要安排巩固性练习,如填空题、选择题;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可以安排发展性的练习,比如判断题;最后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适当设计综合性练习题。 二. 要注意练习的步骤。 每个学生的素质各不相同,接受能力也有强有弱。所以在设计时教师要注意练习的步骤,对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习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层次阶梯。我们知道学生接受知识总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在进行完新知识的传授后,先设计和教材模式相同或相近的题,让学生模仿完成,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逐步提高要求,设计一些有变化的练习题,当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拓展或提高。这样设计练习不仅适应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适应少数优生和差生的需要,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 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以教材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 以教材习题为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先完成课本中习题,当学生对课本中的习题已经掌握,教师可以对教材习题进行适当地改编和组合。最后,教师可以适当提高教材习题的难度,进行综合训练。如果当教材习题处理完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再进行适当的补充练习。 四. 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针对性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容易出现的、经常出现的错误,设计一些知识点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内涵。通过练习让学生避免或减少此类错误提高课堂的效率。除此之外,在课堂练习中,还应经常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解法灵活的练习,通过练习,举一反三。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练习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五. 要合理安排练习的份量和练习时间。 课堂练习要讲究技巧,练习的份量多,盲目地练习是低效的,这样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为完成作业,草率完成,降低练习效率。如果练习份量少些,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才能认真完成作业。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练习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361-01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效”很重要。这个“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高效率的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位名师就告诉我们,最关键的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精心设计课后练习。用他的话说:“一定要让学生‘正餐’吃饱,‘正餐’吃饱了,何愁学生长不胖,何愁学生学不好。”我们做妈妈的都知道,如果孩子“正餐”不好好吃饭,孩子是长不结实的。我们做老师的也知道,如果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他是学不好的。所以我们老师对于宝贵的40分钟,一定要精心准备、精心烹调,要有荤有素,尽可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吃饱,消化好。颜老师的每节课,“上半堂热闹闹,下半堂静悄悄”,每节课用差不多20分钟的时间来教学新知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都在思维,都参与到课堂中来;20分钟的时间来做针对性的练习,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一边做练习,颜老师一边巡回改作业,对学生的错题进行个别辅导。我想,这应该就是高效课堂和有效练习的紧密结合吧。

练习是每节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的关键。怎么样做到高效课堂与有效练习的完美结合呢?今天我坐在这里班门弄斧,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练习形式的多样呈现和练习后的及时反馈。

一、练习形式的多样呈现,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动力

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数学练习形式要注重多层次、多样化,要有一定弹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思维的发展。主要以基础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形式体现练习内容,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实现各种练习形式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和搭配使用。

1、基础性练习,重在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因此,在课堂中要以各种形式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1)新知识及时练。我们在教完一个新概念或新法则之后,应及时针对概念的本质特征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这样的练习题针对性要强些,达到及时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2)相关知识结合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在学生学习一个新知识后,应把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练习,促使学习迁移往正向发展。减少单一的练习时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主要知识加强练。对教材中的一些重点的、难点的、关键的知识,我们应在题目的数量和质量的选择上下功夫,不要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让学生练习。一般来说,在讲了一个新的重要概念之后,应选配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习题用以增强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些稍复杂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应用性练习,重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学生能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加强相关学科的整合,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把握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策略。

(2)巧设操作练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我真切的感受到“实践出真知”,这句话讲得非常的好。对于学生的学习,我觉得也是这样。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感悟特深刻。

(3)指导探究练习,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百分数》这个单元中,涉及到利息、折扣、成数、纳税等知识,上完新课后,让学生去研究如何合理地存款,如何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足够多的有关存款的信息,并在实践中感悟知识,提高数学素养呢?我在课前通过与电脑老师合作,有意识的教学生上网查询理财的方式、近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到银行查询核实,设计调查表询问周围成人的理财方式及理由。在课堂中通过交流,通过“争做小小理财师”活动,让学生充分运用课前获得的知识,经历自我了解,交流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开放性练习,重在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练习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只有在对问题的思考探索中,学生才会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

(1)条件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选择性。当遇到条件多余、不足或隐藏的题目时,我们要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去寻求适当而合理的条件,促使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高效课堂练习篇(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6―0074―01

高效课堂成为学校追求的生命线。而在创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效的练习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练习是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效的练习设计不仅能使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师指导下及时得到弥补,而且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课堂教学必须研究课堂练习的优化。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从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做到重点突出、精益求精、机动灵活、逻辑性强,使课堂练习优化。本文试探讨如何来设计课堂练习。

一、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还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练习,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立足课本教学,注意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三、抓住重点教学,要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平常,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四、循序渐进地练习,注意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表明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是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到综合练习,再到实践练习、开放练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高效课堂练习篇(10)

“学案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以课本为例,以导学案为媒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它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练习模式。

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笔者首先把预先设计的先学案分发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独立完成。在第一节新授课时让小组合作交流先学案。然后,第二课时选一小组依“合作展示六步法”展示先学案,其他小组认真倾听随时进行纠错补充与评价。如:第一步说主要内容、简介作者。第二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第三步理解课文内容。第四步说知识点。包括基础知识、写作特点。第五步检测。第六步谈收获。

为了突出语文课堂的文本情、作者情,第三步理解课文内容由教师引领根据先学案完成教学内容。如在第三步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题中有这么一句:“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黑洞洞的”、“碰壁”的深层含义,首先笔者用课件播放了几张统治下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图片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用图片兼文字加声音的形式讲述了鲁迅先生以笔当枪揭露的黑暗统治,从而遭受迫害的故事。经笔者这一演示学生们不用讨论马上就理解了。

通过以上实践笔者发现,课前预习使学生一改往日敷衍的做法,而是积极、主动、认真的完成先学案。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讨论激烈精彩,互不相让,谁都想一展身手。热烈而有序的新授课堂优化了学生听、说、读的练习,扎实的培养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生硬的说教,而是孩子发表个人见解的地方,这样的课堂教师只起点拨、强调、指导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旋律。

二、充分利用小组展示法,激活语文复习课堂练习模式

(一)激活语文课堂练习模式

旧的练习模式是让学生先把练习题独立完成,然后教师一道题一道题的依次讲解,帮学生纠错。或学生边做教师边讲,一起完成。这样的做法容易形成学生的依赖心理,缺乏探究能力的培养且对后进生照顾不周。

笔者的做法有二:其一对疑难习题,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作业,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进行查漏补缺,最后再抽一个小组合作展示。每组四人,每个成员依层次按题的难易程度依次展示,其他组的成员认真倾听,随时对答案进行纠错补充。其二是对简单习题,教师为了掌握学困生情况,不要求小组合作交流,其他程序不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一个裁定、强调、补充的作用。这样的练习,整堂课几乎人人参与。

(二)激活语文家庭作业检测模式

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潜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但这一措施的有效落实,还在于家庭作业的检测力度是否真正起到了监管、督促的作用。

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起初,每天布置好第二天要听写或默写的内容,要求只听默写一遍,家长签字,第二天抽几分钟时间再对所布置的作业进行测试,然后在小组内把测试作业以差优对调的形式互批,最后由组长把情况反馈给老师。刚开始同学们作业完成很积极,而且家长监督到位。后来,根据测试情况,不特别要求学生书面完成,只强调记会准备第二天的测试,并依学生层次确定测试要求。后来,逐渐出现了不书面完成作业的学生,但他的测试成绩很好,笔者对他们的行为大加赞赏,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学生,渐渐地不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逐渐增多,测试成绩也一天优于一天。

随后笔者进行了调查:一部分学生利用作业后的大量时间阅读课外读物或做自己想干的事,而且,经家长反映:现在孩子做作业不需要他们看、管、促了。月底进行了检测,通过每次分析笔者发现:成绩逐日提高。

三、充分利用师生互动法,启动语文课堂练习批改模式

面对众多的学生,每位教师每日要伏案翻、批阅多少本学生作业!尽管批阅得头昏眼花,效果也未必达到批阅的初衷。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挖掘潜能,充分利用,让课堂的实效性渗透点滴。

就拿教师们头疼的作文批阅来说。以往教师批阅学生作文:错别字找出来,标点符号划出来,语句不通的前添后加,最后首批行批尾批写了一行又一行,结果是一部分学生拿到作文本置若罔闻,另一部分学生倒是细看,可就是领会不了教师评语的真正含义。就是面批,尽管你不停的圈点钩划、说说叨叨,心存惊惧的学生也频频点头,可其后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况且,这样的批阅方式面对的学生少之又少。

笔者的做法是先听后看。在习作课上,写完后首先用红笔进行自我修改,并依学生完成先后,让他大声读自己的作文,我边听边修改,让提笔良久难以下笔的同学借鉴模仿(每次轮换读)。隔天,再把作文本发下去,让学生再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然后写出“自我评价”(依据听别人的作文和第二次修改写),写完后再把“自我评价”朗读。接着,再把作文和其他同学一对一进行交换,再进行修改,并依据文章、修改、自我评价写出他人评价。最后,写出自我感悟(依据自己的作文、修改、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写出收获与感受)后朗读。朗读不仅是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别人学习借鉴模仿的过程,教师依据他的读做出修改及评判。

作文批阅流程是这样的:自我修改——读自己习作——写读自我评价——修改并写读他人评价——写读自我感悟——教师查阅。

这样的修改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督促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维、积极练笔。不仅有效朗读,而且通过交换批阅更大限度的从作文技巧、自我修改及评价等方面获取得失,从而取长补短。

上一篇: 个人所得税避税方法 下一篇: 循证医学临床实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