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革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44

医疗技术革新

医疗技术革新篇(1)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81-01

一、提高教学质量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进一步发展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加强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教材建设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医疗美容专业的教材建设是提高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教材是教学灵魂,是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组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内容,也决定了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学习,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知识和技能,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只有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载体和支撑。

二、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系列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医疗美容系列教材各门课程,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的系列课程。然而,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系列教材存在一定缺陷。

(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系列教材选用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专业的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教材主要是为了培养临床医生和技术为目标,注重中医学各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中医临床各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知识内容的构架上缺乏中医美容知识的介绍和中医美容技能的培养,更缺乏现代美容市场上不断更新的中医美容的新项目、新技能和新的诊疗手段,不适合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人才的培养。随着医疗美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医疗美容事业对中医美容专业人才的需要,有很多中医药类院校都增设了此专业,有很多学者和专家投入到医疗美容的教育事业上来,也着手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编写和改革创新,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实训教材和中医学理论教材分裂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实训教材和中医学理论教材分裂,中医学教材讲授的是中医理论知识,而医疗美容的实践技能培训应单独成体系。实训教材独立形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无法配套,不能衔接,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步调不一致,不能达到“教、学、做”为一体,达到理论与技能操作的融合。

(三)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建设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以各个学校内部教师参加编写为主,所以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学派、各种系列的中医美容教材。这些教材的撰写者是为了评职称编写,东拼西凑,缺少实际运用。并且年轻教师大都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没有工作过程和工作经验,对中医美容技能把握不准,要编写中医美容教材,缺少职业技能支撑。部分年轻教师对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知之较少,要编写中医美容系列教材,缺少高职理论支撑。

三、讨论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虽然是中医学专业的边缘学科,与中医学在教学内容上有大量相同的内容,但是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更突出于中医美容教学,培养学生对损容性皮肤问题、皮肤的亚健康问题、型体缺陷问题、身体亚健康问题、养生保健等医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这是针对目前医疗美容市场的需求而设定的,随着医疗美容事业的发展,这个行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专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医学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专业知识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而随着行业的发展,用于美容、美体、养生的技术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中医、现代医学、物理、心理等多个学科,必须将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编写更加适合于医疗美容(中医美容方向)的创新型、实用型系列教材。

【参考文献】

医疗技术革新篇(2)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竞争力 医疗器械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持续不断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没有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和运用,就不能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经济对其依赖性越大;经济发展起点越高速度越快,必然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从而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成分比重就越来越大,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

一、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受科学技术推动,人类创造了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所没有过的伟大奇迹 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科技进步带动生产力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的无数事实证明,每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进步则是科学发现和产业革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以美国经济为典型代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国家高度重视研究投入大幅度增加,其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美好前景。

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特别是一些战略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与医学进步

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革命性地解决了许多以往诊疗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促进疾病诊治和医学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当前,现代医学加快向早期发现、精确定量诊断、微无创治疗、个体化诊疗、智能化服务等方向发展,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面向基层、家庭和个人的健康状态辨识和调控、疾病预警、健康管理、康复保健等方向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进一步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二、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无论产业与科技的一体化进程,还是技术进步带动生产力发展所占其比例仍然存在着不平衡。建国以来,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各级医疗器械部门的努力下有了长足地发展与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医疗器械的功能拓展、质量提高、品种增加,使用效率和效能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某些产品领域展露出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为满足与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是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期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其特点是起点低,发展快。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并且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商情报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底,全国共有规模以上医疗器械企业1276家,医疗器械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为998.4亿元,同比增长124.52%。2005-2010年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27.4%%;中商情报网分析师预测到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收入可达到1900亿元左右的产业规模。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13亿多人口,中国不断地寻求义多又好的医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5%,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急剧增加。2009年,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强调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政府将加大全民医疗卫生投入,建立覆 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009-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 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医保制度的 完善与健全给医疗器械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科技创新是提高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平均增速在25%左右,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平均增长水平。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的医疗器械研发体系,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一些地区呈现集群发展态势。随着新医改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对基层卫生体系建设投入的大幅增加,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2010年,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赵于前,汤井田,桂卫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高技术通讯.2003(09).

医疗技术革新篇(3)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医疗改革,医疗领域竞争加剧,行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形势,如何提升医院在行业改革与竞争中的发展实力成为重要发展课题,对医院而言,做好内功积极进行管理改革无疑是最佳选择。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涉及多个方面,档案管理作为医院丁作的重点,要顺应新时期新发展形势积极在变革中寻求发展。前医疗改革深化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其可为医院医疗、科研活动提供重要参考资料,为医院内部各项管理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医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目标高质量的实现,是新时期医疗改革背景下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要通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促进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下面简要分析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1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1、社会进步发展要求对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创新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潮流的进步要求。创新作为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力量,要求全社会范围内各行各业都积极进行开拓创新,以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探索新的思想武器与技术成果,以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改善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正是基于这种大社会背景顺应时展要求作出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管理工作转型、开放与共享的必然要求。

2、医院管理工作进步要求档案管理创新是医院工作改革与进步的必然选择。当前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快速发展,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率加快,尤其是档案管理方面,信息化改革步伐加快。档案管理作为肩负着医院诸多信息资料保存、收集及开发利用的部门,本身也面临着信息化及网络化方面的改革挑战,若不坚持与时俱进做到管理改革创新,无疑会影响医院整体管理工作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档案资料与信息就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使用价值,从而落后医院改革步伐,不利于医院工作服务质量的提升。

3、档案管理工作进步要求档案管理创新是基于本身内在发展规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加强对医院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可为医疗工作提供诸多助益,推动医院管理工作进步与学术创新,有利于全面提升医疗水平与服务水准。档案管理正是因为不仅仅固守传统做重复性_丁作,伴随时代进步与革新不断推动自身发展,因此才能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步,为自身服务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多全新的可能性,为医院整体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与动力。

2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途径探究

1、树立全新档案管理价值观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首先要从理念创新入手,要引导工作人员树立全新的档案管理价值观、动态观、效率观与现代观。价值观方面,要让管理人员深刻意识到档案服务的价值,将其视为潜在高价值资源,从而为提升医院工作效益及服务水准提供支持,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动态观方面,要引导管理人员树立档案管理动态化观点,走出以往传统管理模式窠臼,改变守旧观念,积极推动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观方面,要引导管理人员树立竞争意识与效率观念,在工作中积极提升管理服务利用效率,为医院长久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现代观方面,深刻认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等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提升信息化水平与管理意识以适应新时期工作转型与改革需要。

2、应用新理念新技术督促创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中要积极应用现代管理理念及技术从管理手段上督促创新。要改变以往纸质档案的管理模式,推动信息化管理的普及与推广,从档案收集、整理、入库、鉴定、保存、利用、检索、编研等各个环节人手提升计算机与网络融入水平,施行文档一体化管理,做到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的同步发展与创新。要注意筛选档案中信息价值较高的一类档案做专门电子归档,将以往诸多纸质化档案电子化、信息化,实现档案实体与信息分离。建立专门的医院档案查询系统及服务共享平台,为医疗工作及学术科研提供服务支持。管理上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医院的先进经验,与科研机构、其他机构联合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及全文数据库,在保证数据安全性及保密性的基础上,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从而提升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与信息化水平,为国内医疗工作的进步、改革与转型提供支持。

3、持续推进档案服务改革档案管理中要持续推进档案服务改革,走出以往重管理轻服务的发展模式,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充分拓展档案服务领域,最大限度的开发档案资源,以便为医院医疗丁作及学术科研工作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专业服务,为医疗服务改革创新提供帮助。服务方面要变被动为主动,构建全新的服务模式,围绕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树立超前服务、主动服务意识,了解医疗工作及学术科研的进步l展方向,建立优质的服务平台与体系,提升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与水平,从而将服务这个全新的核心理念作为档案管理不可或缺的发展选择。

4、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不能忽视制度方面的改革与进步。制度方面首先要积极完善档案管理岗位工作制度,根据新时期管理需求明确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职责,以督促他们认真、负责做好档案的归类整理、编研统计及利用工作;其次是归档及借阅制度,要明确各类档案的归档时间、范围、期限及其他相关要求并明确执行,借阅审批、登记要严格,以保证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及完整性,更好的发挥其服务医疗工作的价值;再次是档案保密、鉴定与销毁制度,对保密等级不同的档案作好分类管理,对于电子档案及纸质档案要严格入库管理,定期检查档案情况及有无泄漏,对违反保密规定者明确究责,鉴定销毁也要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坚持审慎原则完成入库及销毁;最后是库房管理制度,要做好库房内部防火、防盗、防虫、防潮、防尘、防光、防有害气体等工作,以保障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做到妥善保存与处理。

医疗技术革新篇(4)

思路决定出路。确定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只有坚持从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和我军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大局出发,掌握军队医院发展建设特点和规律,立足于单位实际,才能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思路。结合军队医院的实际来讲,确立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必须从四个方面人手:

一是放远眼光,把握大局。始终瞄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和我军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任务的新变化,结合医疗市场迅猛发展,特别是国家医药卫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在科学决断中坚定“服务市场、保障战场”方向,在把握大势中争取主动,认清军队医院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可能拓展的发展空问。

二是吐故纳新,树立新观念。结合深入学习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理论体系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努力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需要出发,进一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创业观、管理观、发展观,打牢谋划发展目标的思想基础。

三是把握实情,科学定位。全面分析研究国情、军情、院情、社情,特别是卫生资源、综合实力、学科人才、技术设备、体制机制等事关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深人研究,找准在国内、军内、地区所处地位,理清工作头绪,科学决策,调整发展规划。

四是着眼长远,创新思路。坚持与时俱进,着眼运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框架,才能描绘出军队医院长远和近期发展蓝图,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提出创新工作思路。我们西南医院党委正是在科学判断形势,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确立了“做行业典范、建一流名院”的长远发展目标和“目标牵引、主题经营、培育增长点、走跨越式发展道路”这一工作思路,把“主题经营”的现代化医院发展新理念成功引入医院实际工作中,已经顺势推进了“管理质量年”、“优势发展年”、“文化建设年”、“标准规范年”、“品质提升年”等

阶段性目标,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医院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硬件、软件、效益整体提升,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日益凸现。

二、深化改革要谋求新突破

加快可持续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三个解放出来”和“三个反对”的要求,敢于打破传统的过时的体制,在继承和发展中确立起与时代相适应、与单位发展实际相吻合的新机制。推进军队医院制体编制调整改革逐步深化,应从三个方面力求突破,为实现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创新机制求突破。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积极与国际接轨,全面推行IS09000标准,确立现代管理体系;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科技管理和医疗流程控制力度,构建现代化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新模式;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调整改革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劳动用工机制,坚持依法办事,合理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等等。这些有效机制的逐步完善和成功应用,有利于形成医院管理运行规范化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搭建支撑平台。

二是选拔任用求突破。深化改革第一难是用人制度的改革。从军队医院的角度讲,科室主任任用改革是推动改革深化的突破口,要大胆起用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年富力强的优秀中青年科技干部,才能激活医院科室领导干部任用机制。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推行多角度、大纵深、全方位的管理、人事、科研、医疗、后勤等各个方面一系列的改革,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制度化管理的转变,也才能激发起科技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是抢抓机遇求突破。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发展,加快发展又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抓住了机遇就能赢得发展空间。从加快军队医院发展的需要出发,要紧紧抓住四大机遇。即,紧紧抓住进入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调整军队医院发展规划和工作思路,一心致力于医院的建设改革,确定一系列军队医院发展的重大举措,积极营造发展创新的浓厚氛围;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主动投身西部大开潮,利用我们西南医院学科技术资源优势支持“三峡库区”、“山区”、“老区”、“边区”的医学卫生事业,建立技术指导关系,每年派遣科技干部进行指导服务,进一步扩大西南医院影响力和辐射力,为构建医疗集团、建设长江上游医学航母的网络打牢基础,为可持续发展开发稳定的卫生资源;紧紧抓住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机遇,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重并举的路子,进一步加大引资合资、技术合作、成果转让等方式的合资合作开发力度,形成独具特点的新优势和新特色,使之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紧紧抓住调整改革的机遇,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全面推进军队医院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创新发展。

三、科技创新要拿出新举措

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军队医院的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上,具体包括学科人才、科技创新和医疗质量等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学科人才。学科人才是军队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服务市场,保障战场,关键在于加强学科人才建设。注重发挥重点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加快“院中院”建设步伐;积极挖掘和发展新兴前沿学科,形成军队医院新的学科经济增长点,创建军队医院品牌学科群;推出培养引进人才特殊政策,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不断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同时,放宽眼界,多渠道引进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方阵。

二是深化科技创新。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紧跟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优化组合科技资源,围绕“大项目、大课题、大协作、大攻关、大成果”的构想,实施“科技兴院”、“科技强院”战略,提高军队医院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高新技术代表了当代世界医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展示军队医院诊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医院夺取市场“制高点”的需要。始终瞄准国际医学前沿和发展趋势,加大引进高新设备力度,拓展医疗领域,高筑临床救治“平台”。我们西南医院要依托已经形成的“大器官移植”、“系列微创”、“基因技术”三大特色优势技术格局,不断推出新业务、新技术,形成由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军内首创、地区独有的诊治技术,构成优势技术学科群,成为军队医院发展的特色品牌优势。

三是优化质量体系。医疗质量是军队医院品牌的内核,是增强军队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支柱,必须把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医疗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医疗竞争愈演愈烈。抢占医疗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最终体现在综合质量的竞争上。实现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两个取胜”的办院方针,以鲜明的质量特色增强军队医院综合竞争能力。努力适应“以医疗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医疗管理由行政行为向依法办事转变,医疗定向消费向选择性消费转变的新变化,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理论,把握医疗市场运行规律,研究病人消费需求,找准军队医院发展方向;加强质量监控力度,把标准质量、环节质量、终端质量纳入质量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及质控网络;围绕降低医疗成本,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成本核算制度,把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全面建设要开创新局面

结合医院实际,稳步推进全面建设的协调发展,必须着眼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和“两大历史性”课题,按照军队基层建设“五句话”总要求,始终抓住军事医学“龙头”,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人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必须立足于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大局,用活、用好、用足国家与军队及总部出台的配套政策,在精简中锻造精兵,通过精简,减少数量,保留骨干;在调整中铸造精制,通过调整,科学编成,强化功能;在改革中打造“精品”,通过改革,提升品质,内涵发展。必须以超前的眼光、负责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坚持感情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夯实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围绕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结合调整改革的思考,开创全面建设新局面,务必正确处理好影响军队医院协调发展的“八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加快发展与适度规模的关系。科学把握加快发展与扩大规模的比例关系,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又要调控好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规模,使军队医院的各项建设走上协调、和谐、全面、持续的发展轨道。

二是处理好经济效益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经济效益是衡量医院发展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是经济效益的有力支撑,在追求高效益的同时,加大学科建设投入,以高水准的学科品牌效应提升经济效益,相互促进,互为支撑。

三是处理好提高效率与注重质量的关系。面对医疗市场竞争,提高效率成为必然选择,而高效率对保持医疗质量提出了更高标准,处理好效率与质量的关系,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

四是处理好高新技术与基础医疗的关系。采用高新技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基础医疗是提高诊疗水平的基础,二者不可偏废,在推广高新技术手段的同时,必须加固基础医疗。

五是处理好重点固强与坚持扶弱的关系。强势学科是军队医院的特色和优势,弱势学科是大型综合医院必不可少的学科布局需要,在重点加快强势学科发展的同时,要关注弱势学科的建设,做到强者更强,弱者变强。

六是处理好加大投入与产出回报的关系。加大投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需要加强市场研究和投入论证,确保加大投入能够倍增收益。

七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安全稳定压倒一切”,当安全稳定与工作任务产生冲突时,坚持把安全稳定摆在首位,“保持零距离,确立零起点,追求零缺陷,实现零目标”。在稳定大局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大局稳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医疗技术革新篇(5)

经历了十几年IT高速发展后,我已深深地质疑单纯以技术驱动的变革能否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当从商业模式变革的角度去审视云计算时,我就逐渐转变为一个坚定的医疗云计算倡导者。

云计算究竟是一种技术的变革还是商业的变革?如果仅仅从技术的角度去探寻云计算, 云计算与过去产生过的技术变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如此自信地认为这种技术未来会大行其道?我咨询了众多云计算技术专家,依然无法解决我心中的困惑, 归根到底,经历了十几年IT高速发展后,我已深深地质疑单纯以技术驱动的变革能否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近年来我一直在潜心研究医疗行业的信息化。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日益认识到医疗行业的信息化需要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在建设模式上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当从商业模式变革的角度去审视云计算时,我就逐渐转变为一个坚定的医疗云计算倡导者。

去年我选择了中国西部的一个城市的某个区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医疗改革的实际情况, 信息化的历史和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这个区有60余万户籍人口,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未来两年还将新建/改造上百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

目前全区卫生系统没有一个专职的IT人员,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个简陋的机房。过去全区卫生系统每年的IT投资不足百万元,信息系统建起几年后由于缺乏维护,大多处于瘫痪状态,IT系统对他们的工作帮助有限。由于新医改的推行需要配套的信息系统, 卫生局管理层及基层业务人员产生了大量而急迫的IT需求。目前他们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没有专业人员来规划IT,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设IT,没有合理的机制来运行IT。

这只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现状的一个代表,类似这样的区县中国有很多。未来中国将有数万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中的大多数在IT人员、建设资金及运行机制上面临的挑战是相同的,而新医改所带来的卫生行业IT建设的迫切性日益强烈,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果用传统的IT建设模式,信息系统是各卫生局控制的内部系统, 需要各卫生局独立规划、独立建设,这样就要为每个区配备足量的IT人员,建设数不清的数据中心,让他们各自考虑业务需求,找极为分散的IT厂商开发相近但不标准的应用。这就造成各区之间信息系统难以连通,信息难以跨部门,跨地域共享,未来整合为统一有序的网络成本极大。这是我国的实际国情,短期之内难以根本改变。在新医改的背景下,中国数万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挑战。

云计算契合医改需求

中国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反而可成为实践这种颠覆性商业模式的沃土,进行一次破坏性创新。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医疗信息化的问题。今天基础网络已十分发达,基层医疗机构在缺专业人才,缺充足资金的情况下,是否可考虑放弃自建系统,而转向购买成熟的信息服务?如果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都愿意转向购买服务,这样就可以产生规模效应,汇集零散的资金,建设对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都有吸引力的信息服务,从而使基层医疗机构能够使用更高质量、更可靠、更成熟的应用。这就是我认真思考云计算商业模式在医疗应用的开始。

云计算所带来的首先不是某种特定的技术,而是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在云计算的模式下,用户从自建信息系统走向购买相对标准的信息服务。中国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反而可成为实践这种颠覆性商业模式的沃土,进行一次破坏性创新(利用技术进步效应,从产业的薄弱环节进入,颠覆市场结构,进而不断升级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到达产业链的顶端)。

为什么说云计算适合基层医疗机构?首先,基层医疗机构是整个医疗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信息化需求强烈,固有的信息系统包袱很小,也没有传统的势力,比较适合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其次,基层医疗机构的系统与大型医院相比相对简单,比较容易进行标准化建设。再次,新医改政策的推行对基层医疗机构有很多标准化的业务及管理要求。最后,云计算模式从客观上也提供了一个进行标准化的外部环境。从管理体制上看,按照新医改的设计,基层医疗机构都归属地方政府统一管理,从而为推行标准提供了很好的机制保障。

云计算是否只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呢? 我认为这只是开始。区域医疗机构间的互连互通是困扰行业很久的课题。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考虑或正在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化,力求解决区域医疗机构间信息的共享,因此标准化的需求强烈,然而标准化的成本很高,推进标准化的难度很大。

各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的需求十分类似,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如果我们不把区域医疗信息化视为每个区域自己的内部系统建设,把易于标准化的共性部分用云计算的模式进行建设,考虑一个开放共享的架构,由可信的第三方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对各区域进行开放,提供服务接入,而各区域只对自己特有的部分进行补充建设,将有可能从总体上大大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建设的质量,大大推进医疗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程度,为大范围的互连互通奠定坚实的基础。

医疗云的技术体系要求

在云的商业模式下,我们可考虑将应用软件中大多数可变的部分平台化,引入流程引擎等高端中间件技术,通过多租户的模式,使这些高端的中间件能够在多个用户间进行可靠而又隔离的共享。

如果说云计算的商业模式顺应了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在医疗行业实践云计算的挑战。

中国的医疗体系目前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虽然国家有统一的改革方向,但各地区在落实各项改革措施方面有很大的地方特色,从卫生局到各级医疗机构, 内外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都在一个摸索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动态变化需求。如何让云平台提供的相对标准的服务适应不同地区用户可能存在的差异性需求,将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

这样的差异性将体现在系统的外部接口及系统的内部流程及管理模式的方方面面。归根到底,云计算要求应用的软件化程度很高,灵敏性和适应性要很强。传统以工程项目实施为导向,通过大量实施人员在现场修补应用的模式将不能适应云计算的要求。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从应用系统的架构入手,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法。首先需要建立的是应用平台的观念。

在过去40年中业务应用的敏捷度和适应性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早期将数据访问管理从业务应用中分离,使数据的访问与业务应用代码相对独立, 从而产生了数据库技术;然后发展到业务应用的参数化,将局部可变的业务内容定位为可调整的参数,实现应用的参数可配置,套装软件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业务灵活性的压力;随着业务灵活性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仅仅参数可配置也不能很好满足要求,又进一步抽象出业务流程的概念,产生了流程可配置的要求,从而导致业务流程引擎技术的出现;当业务的复杂性进一步发展,应用中的业务规则成为影响应用适应性的关键挑战时, 业务规则的管理也逐渐从应用中独立出来,力求实现不同用户的业务规则动态可配置,从而导致业务规则引擎技术的出现。

在过去的应用演进过程中,如何平衡平台化的成本与其所提供应用敏捷度及适应性的价值,一直是众多应用提供商面临的矛盾选择。在云计算的商业模式下,每个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数据、自己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规则,但不必自己独立拥有数据库、流程引擎、规程引擎等中间件平台,而是使它们成为公共的设施。可实现平台化的部分在大多数用户间进行共享,而配置后的个性化部分由不同的用户独享,从而达到成本与效益的最大化。

今天大多数的医疗软件采用的是简单的应用架构,由于大多数是以项目的模式进行部署实施,而每个项目的经费有限,所以几乎没有引入能提供应用灵活度的高端中间件技术。业务流程、业务管理报表及业务规则都是通过手工编程的方式进行实现。一旦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或不同地区用户的需求有较大的差异,应用软件就难以自动适应。

在云的商业模式下,我们可考虑将应用软件中大多数可变的部分(业务流程、业务管理报表及业务规则等)平台化,引入流程引擎、报表平台、业务规则引擎等高端中间件技术,通过多租户的模式,使这些高端的中间件能够在多个用户间进行可靠而又隔离的共享,降低每个用户使用高端中间件的成本,同时使用户可配置自己的流程、管理指标及业务规则,尽量减少代码的修改。不同用户的最佳实践经验可以流程库、指标库和规则库的形式沉淀下来,便于经验的分享。采用这种模式将可大大提高医疗行业应用的敏捷度和适应性。

医疗行业应用整合

云计算的模式,更有可能通过经济规模的力量使医疗行业的各类应用间的整合遵循一定的架构和技术规范,从而产生各方都能采纳的医疗行业整合框架。

如果从行业架构的角度来思考云计算模式对技术应用的影响,则更多地需要思考医疗领域所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挑战――医疗行业应用的整合。新医改要求各级医疗机构间进行深度的协作,实现双向转诊等多种跨机构业务的协同,这就涉及到不同医疗机构间应用的整合与互操作。

从单个业务功能的角度看,任何具体的业务功能都是可实现的,关键的是如何实现才能够有业务的扩展性和灵活的适应性。点对点的集成实现比较简单,但架构可扩展性很差,业务变化的适应性也很低。随着整合集成深度的提升,这种整合互操作的趋势逐步发展为基于总线架构的应用互操作,关注消息及接口的标准。当应用间相互协作的需求越来越多,各应用间需要共同访问的数据日益增多,支撑的业务流程日益紧密时,将各应用间需在业务运作层面共享的数据独立出来管理,使之成为开放的服务就是必然的趋势。这也将系统间的整合和互操作推到主数据管理的阶段,同时反向影响原有业务系统的深层次改造。

在传统的模式中,行业整合架构的演进基本是延着点对点的集成,到总线互操作,然后到主数据管理的发展路径进行。每上一个台阶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然而在云计算的商业模式下,如果采用第三方整合服务的模式,将复杂的协作和整合作为一种服务提供,从而使整合的需求从一个地区的内部工程项目需求转化为更大范围服务外包需求。从虚拟的架构看,每个地区都有一个自己的区域整合平台,但所有这些平台都由后台一个统一的基于云的物理架构来支撑,提供基于标准的服务。由于服务对象规模的扩展,传统的模式将被打破,跳过点对点集成和总线互操作的发展, 直接进入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设计主数据管理的平台整合模式。

为了真正实现云中软件服务的互操作性,架构标准是必需的。云计算的模式,更有可能通过经济规模的力量使医疗行业的各类应用间整合遵循一定的架构和技术规范,从而产生各方都能采纳的医疗行业整合框架。很显然从长远及更大范围来看,基于标准和开放架构的整合是总体成本最低的。云计算的模式将提供引入第三方资源的空间,进一步促进专业化业务应用与通用共享平台的分离,大大推进医疗行业标准及开放架构的实施和推广。

云计算重塑医疗行业

这不仅仅是产品与技术的革新,更是一个重塑行业并开创新的产业的机遇。如果抓住这次机遇,中国的医疗及医疗软件业将有可能实现真正跳跃式的发展,成为未来的领先者。

这不仅仅是一个标准化的促进过程,开放的架构及标准在行业被逐步采用,将会为越来越多创新型的公司进入市场打开大门。利用开放的信息资源,开发大量有针对性的专业医疗业务应用,通过云计算的平台形成足够的经济规模,这将如iPhone的Appstore一样,催生全新的信息价值链和商业模型,使信息化的努力从进一步完善单个任务的自动化转移到管理端到端的商业流程优化,走出机构的边界来进行开放式创新。

医疗技术革新篇(6)

昂首阔步,医疗行业喜迎wto(论文) 文章作者:小嘉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4日23:59 昂首阔步,医疗行业喜迎wto ――锐意创新,打造新时代的医疗行业 摘要:随着wto的走近,医院将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挑战,医疗行业必须认清形势,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锐意改革,促进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wto、挑战、发展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秩序和市场竞争的规范

,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院管理也将逐步与世界接轨,打破 垄断,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实现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医院作为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窗口”,其工作 又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最为紧密相关的,推进医院的改革,不仅有利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更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 高。 一、加入wto对医疗行业的重要性 1999年中国卫生部门承诺开放牙医领域。允许外资机构与中 方合作一起设立中外联营合作医院或诊断,并允许外方控股。加入wto后,外资医院必然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参与国内医疗市场的竞争, 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迎接挑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在一个国 际化的竞争环境中不仅要保证我国医院的生存,还要保证进一步的发 展与壮大。 加入wto对医院应该说是有利的,主要方面表现在:有利于引 进适宜的、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促进学科建设和医学科学 的发展以及扩大对外交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有利于以公有制医 疗机构为主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医疗服务体系新局面的形成; 有利于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适应社会多层次的需求;有利于推进医 学模式的转变,丰富医疗服务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二、现阶段我区医院面临的挑战 面对wto,我们不得不深思,求发展,就要看到我们自身存 在的问题。据1999年城镇居民社会心理调查报告,27.4%的 受访者认为生病住院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位居下岗失业、物价上涨 等问题之首。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当前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的 问题有: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给国家、企业和职工群众都造成了较大 的负担,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运行成本高,总体利用效率低;医疗 机构经济补偿机制不合理,“医药养医”助长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缺乏公平竞争,医疗服务质量并不能让广大患者满意。 (一)政府的投入、补偿不足严重制约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对医院投入不足,使这一政策真正落实举 步为艰。一方面,维持医院生存的经营性收入受各种价格制度限制, 另一方面,医院又无法得到政府的政策性补助,这些严重影响了医 院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医院的服务成 本不断上升。医院单纯依靠自身来发展的道路是越走越艰难,在“政 策“不到位的情况下,医院只好“自找出路”,将医生个人收入与经 济效益直接挂钩来带动医院的经营收入,由此导致了一些有违医务 人员医德的不规范行为,加上卫生材料、药品、设备的市场价格不 断上涨,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时不得不提高这些物品的收费,以致 医疗费用大大超过社会和居民的部分承受能力,群众普遍都反应“ 看病贵”,其结果又反过来抑制了正常的社会医疗保健需求。 (二)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导致医院收费的恶性循环 现行的医疗服务收费大多低于成本,据了解,我区医院普通外 科手术收费和住院收费都低于成本。在医院业务中收入中,药品收入比例过大,医务人员劳动报酬太低,“药值钱,医生不值钱”的现象 较为突出。 (三)旧的传统分配体制影响着医务人员的工作作风 我国现阶段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比以往更深刻地触及了 体制性、结构性、机制性等深层次问题。在分配制度上,大多数医院 还在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等级工资制度,没有把员工的待遇报酬与个 人业绩、风险责任、技术能力、服务质量等直接挂钩,造成了医务人员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缺乏上进心

,妨碍了整个医疗行业的服务质量快速提高,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市场竞争能力。这些都严重妨碍 了医院的改革与发展。 (四)旧的人事管理制度影响着医院人才队伍建设。 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其核心还是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的竞争。而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医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的改革才能实现,而管理运行机制改革的核心是人事制度改革。现 在医院管理中对医务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对一个单位,甚至一个系 统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据了解,我区卫生系统医疗单位 行政管理班子中,40岁以下的医务行政管理人员占比例不到20%,所以将来只有保证不断地提拔大批素质高技术精的年轻医务人 员到管理层中去经受实践考验,才能使我区医疗系统的明天会更好。 (五)由于医院内在设备的落后和外在环境条件的不足,影响着 医院的发展。 过去,有许多医院不重视医疗环境的改善,普遍存在着“脏、乱、 差“的现象,病人到医院还没有治病,就对环境产生了一种厌恶感, 这直接影响了医院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削弱了公众对医院医疗 技术质量的信任感。目前我区卫生院和社区站普遍存在医疗基本设备 落后和就医环境差等问题,部分检验仪器是50年代的产品,根本无 发保证医疗检验质量和正常医疗需要。 (六)部分缺乏良好医德的医务人员给医疗行业带来了不可预期 的损失。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医院的宗旨。医院所进行的改革都不能背离这个宗旨。一些医务人员为了想方设法让自己创收, 结果出现了在病人身上乱检查、滥用药的现象,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 的经济负担。这是一个医德医风的问题。因此,在为病人治疗的过程 中,不仅要求医务人员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医 德医风,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三、锐意改革,打造新时代的医疗行业 (一)加强医德教育,树立良好医风 我们知道,医院的标志,中间一个白十字,被四颗红心紧紧围 绕着,这说明并要求广大医务人员要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为病人 提供优质服务,白十字代表以病人为中心,四颗红心代表对病人的 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因此,医院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医务 人员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廉洁行医,无私奉 献的精神,端正医疗行业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未来的竞争,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凝聚力 的竞争。医院的管理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培育团 对精神,重视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利用工会和团组织,营造一种积极、 健康、向上、和谐的人文氛围和环境,让职工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与 幸福,让团队创造出效益和财富。 (二)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提高医疗队伍整体素质 1、树立人才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 优秀医疗人才队伍 人力资源的概念体现的管理思想与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思想 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在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和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也越来越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在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新世纪,必将是一个人力 资本积累的世纪,一个人力资源开发的世纪。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 件下,把“人”作为一种资源,忽略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人” 仅仅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工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树立人 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依靠人才来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当今 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大量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 创新能力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促进医院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建立和形*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体制和机制,培 养一批高精尖的医疗技术人才,特别是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医院 的一项十分紧迫而有重大的战略任务。 2、争取职工对医院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的认同,实现医院与员 工共同发展 过去,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只强调医院的自身发展,而忽略了 职工个人的发展,只强调职工对医院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的认同,而 忽略了医院对职工个人发展的支持和对员工个人价值观念的尊重。因 此,出现一些职工不热爱医院,不敬业爱岗,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甚至敷衍了事。因此,医院在追求利益和效益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职 工的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只要职工的个人追求是合理的,医院就应想方设法予以满足,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他们才有 可能把精力集中到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上来,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 医院创造出双赢的效益。 (一)推动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1、建立技术优势,增强医院实力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医院管理体制多元化和经营机制的多样化,医疗市场的竞争显得异常激烈,医院要想吸引病源,提高效益, 必须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首先要重视医院的基础建设。基础建设 是一切工作的根本,没有一个好的基础,改革和发展很可能就是纸 上谈兵。医院的基础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业务技术建设等。业务技术建设是重点和核心。要高度重视技术创 心,营造“拳头产品”,创建独具特色的技术优势。在建立自身的医 疗优势和特色时,一定要结合本院实际,同时要考虑现代医疗设备 的综合应用,以求得科学、合理的优化和重组。医院建设只有根据 病人的需求,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 长,才能体现出自身的竞争实力。 2、强化质量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医疗质量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和医院整个工作的生命,医疗服务如果不讲质量或者说没有质量,那么医疗服务也就失去了最终的意义。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医疗服务监督机制的加强,将推进医疗技 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所以说,不管医院的 体制怎么改革,机制怎么运行,质量仍是最基本的,医院在推进各 项改革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略了内涵建设。相反,还要树立一个 越是加快改革步伐,越要强化质量管理的观念。真正杜绝医疗事故 的发生,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四)注重成本核算,降低医疗消耗 面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必须注重成本核 算,降低医疗消耗,树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优的服务和最大的效 益的意识。要合理组织收入,严格控制支出,降低各项费用,重视 医院整体运营状况和综合效益的分析,医院整体运营状况和综合效益的分析,同时要把降低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结合起来,创 造最佳效益以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出处: 自创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医疗技术革新篇(7)

影像医学是利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进行检查的一门科学,如放射学科、心血管病学科、神经系统学科等,。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医学技术包括线片、造影技术、电脑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技术、融合成像技术等。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将影像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价值做如下阐述。

一、影像医学常用的检查方法

常规线成像常规线成像技术的发展经历了非数字化线摄影、计算机线摄影技术、数字化线成像技术等阶段。影像接收器使用屏胶结构已有多年的历史,随着数字化线成像技术的出现,板、平板接收器取代了传统的屏胶结构,数字化线成像技术成为线成像技术发展的必然。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这是将常规线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联合形成的医学影像系统,目前常用于关节、肝肾胰脾及诸多软组织的检查,其具有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对微小病变敏感等优势。年世界上第一台扫描仪设计成功,年螺旋扫描仪出现,随着技术的革新,多层螺旋不断更新。造影技术造影影像技术包括血管性造影技术及非血管性造影技术。非血管造影技术自从线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不久就被应用于疾病诊断,钡剂的发明与应用,促使影像医学实现了功能与结构的结合,如消化道钡剂检查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碘剂被发明并应用于影像医学,实现了血管性造影技术,再随着技术的革新,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出现,具有很高的密度及空间分辨率,甚至可以将血管结构动态地显示出来。磁共振成像技术技术能够将人体各解剖组织及相关的关系清晰显示出来,对病灶具有良好的定位及定性效果,尤其对早期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检测图像清晰,对人体无辐射,安全可靠,目前在临床医学多种疾病的诊断中被广泛应用。融合成像技术世纪,诸多影像医学新理念、新思维模式形成,如将或技术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田技术同机融合。

脑磁图属于一种无创的脑功能影像检测成像技术,其与磁共振成像技术叠加整合后,能够对大脑的解剖及功能学进行准确定位,还可以实时反映大脑功能的瞬时变化,且具有灵敏度高、时间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影像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价值促进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可对微小病变、功能及代谢异常疾病进行准确诊断,使得疾病的早期治疗、超早期治疗成为可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其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如相比于常规胸部线筛查而言,螺旋筛查能够准确、敏感地发现早期肺癌,使得重度吸烟患者因肺癌而造成的死亡率降低近两成。又如随着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多层技术的应用,血管栓塞性疾病可在早期被准确诊断,且诊断简单、快速、可行性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判断肿瘤分期及评价疗效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可准确评估肿瘤的大小变化。功能与分子影像学的应用使得恶性肿瘤的分期取得了更为准确的判断依据,如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能够在早期发现病灶内由于胞膜完整性改变或组织细胞数量增加所致的水分子弥散受限,为肿瘤淋巴结转移提供了早期准确的判断依据如葡萄糖代谢成像对肿瘤的入分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功能与分子影像学能够在肿瘤形态变化之前测量病灶内部的水分子弥散情况,反映肿瘤组织细胞的数量及细胞膜完整性是否发生变化,还可对肿瘤的灌注参数进行测量,间接反映微血管的密度及通透性是否发生改变,甚至还可以评估在治疗过程中肿瘤代谢物的变化,为肿瘤的疗效评价提供参考。获得诊疗证据影像学检查可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完整、详实的诊断依据,大大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

如血管造影能够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对于冠状动脉性疾病,如冠状动脉斑块、钙化及心肌桥的诊断具有巨大的优势。冠状动脉软斑块属于不稳定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无法将其直接显示出来,而血管造影可对的极小软斑块具有高度敏感性。此外,、可以实现心脏功能及心肌灌注显像分析,获得心功能参数及心肌毛细血管水平的灌注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证据。促进诊疗模式变革随着影像医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影像诊断及治疗技术发生了不断革新,诊疗模式也因此发生率较大改变,如复合手术室、多学科协助相继出现。目前,影像诊断室与临床各科室的沟通与交流日益密切,临床诊疗已离不开影像检查资料,影像诊断资料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参考依据。影像设备的实时成像特点促使临床治疗的视野延伸到普通外科器械,甚至药物所不能触及的领域,从而使微创医学不断发展。诊疗技术微创化是临床医学未来发展的趋势,外周血管介人、心脏介人等微创治疗技术目前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首选手段,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这是影像医学促进临床医学诊疗模式变革的典型案例。所以说,影像医学对诊疗模式的变革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结语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革新,医学影像技术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诊断技术、造影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融合成像技术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不断发展,为多种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参考依据。影像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影像医学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范振中医学影像学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中国医药导报

[2]王胜先医学影像学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医疗技术革新篇(8)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存在的缺陷日益凸显,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对医疗价格体制进行改革至关重要。医疗价格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医院经营的效率和质量,将医院从政府定价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完善医院的补偿机制,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下面本文就针对医疗价格体制改革对医院经营的影响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医疗价格体制改革对医院经营的影响

1.提高了技术劳务价格,有利于推进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

在本次医疗价格体制改革当中,较大幅度的提高了一些可以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项目价格,如诊疗费用、手术费用等,这一改革措施有效缓解了技术劳务价格较低的情况,它体现了国家对科学和知识的尊重,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医疗科学研究的热情,从而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有效缓解了一些费用比价不合理的现象

在原先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当中,医院存在着多种费用比价不合理的情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药品、材料和劳务比价不合理;二是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以及治疗费比价不合理,而医疗价格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了这两个方面比价不合理的情况。在新的医疗价格服务体系当中,大幅度调低了药品的价格,减少了药品收入在医院收入当中的比重,使医院的收入结构更加合理,并且还对卫生材料使用费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费用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从而使费用比价不合理的情况得到改善。

3.大大改善了医院的补偿机制

虽然医院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但是仍然属于一个经济实体,要想使一个经济实体正常经营,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要保持它的收支平衡,这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缺陷等原因,导致医院的服务成本远远高于医疗价格,使医疗服务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收支的平衡,医院不得不选择利用药品的价格进行补偿,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药养医”,给患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并且在这种经营理念之下,医院的发展也举步维艰。

在本次医疗价格体制改革中,对医疗服务采用了全成本核算的方式进行核算,将手术治疗的成本纳入重点测算的行列,全面而充分的考虑了手术治疗当中所耗费的全部成本,进行了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如使用的医疗器械费用、医用消耗品费用、医护人员费用等,并且对手术的时间和手术的难度、级别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在收费上也采取了打包收费的方式,这些所有的改革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医院的补偿机制,改善了“以药养医”的情况,大大缩小了医疗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差距,保证医院可以持续发展。

二、医疗价格体制改革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的方法

由于医疗价格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要想短时间内彻底完成是不可能的事,需要国家和有关单位的长期努力。目前,虽然随着医疗价格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的医院经营向着更健康、更规范、更有序的方向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医疗服务价格与医疗卫生成本差距悬殊的情况依然存在

虽然在新的医疗价格服务体系当中,采用了全成本核算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疗服务价格和成本存在的不平衡的情况,但是仍然无法完全对成本进行补偿,部分医疗服务价格与医疗卫生成本差距悬殊的情况依然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医疗价格体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不仅要考虑医疗成本,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如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等。

2.医疗收费价格等级差异不够明显

不同等级的医院,在医疗机械设备、医疗环境、服务等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医疗收费价格上也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收费较高的费用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不同等级的医院在很多方面的收费上都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差别。针对这种情况,在医疗价格体制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对医院进行分级,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原有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存在的弊端日益显露,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发展,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因此,对医疗价格体制改革刻不容缓。医疗价格体制改革不仅有效改善了医疗服务价格比例失调的问题,而且还使医院的补偿机制得到完善。但是,医疗价格体制改革还不够深入,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家和有关单位应该进一步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卫生医疗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詹国彬.新加坡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南亚研究,2013(1):17-23.

[2]胡天烨.医药价格变动对医院经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经济视野,2013(4):270.

医疗技术革新篇(9)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3-0009-04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ZHU Yulia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is a main treatment measure i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gradually grows up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the impac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on it and the prospect of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under the impetu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intellectual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新技g传统(技术的理论基础、结构、活动方式及方法、规范及标准、应用形式及规模等)取代旧技术传统的活动或过程正在进行中。这种技术传统的变换意味着人类实践手段或方式的飞跃。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18世纪中叶,与英国的产业革命同时发生,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使用为标志,使工业生产完成了从手工作坊式到机械化式的转变,把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推进到了机器时代。第二次技术革命始于19世纪末,以电力技术的开发、应用为中心,并由此促进了各个技术领域的全面发展,涌现了一系列以电能为动力的新兴技术,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电气工业体系。此外,在此期间电话、电报、无线电等初期的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这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 60年代为第一阶段,期间核技术、计算机、空间技术逐步走向成熟;20世纪70年代至今为第二阶段,期间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兴技术群的发展引发了当代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较,这次技术革命具有科学化、群体化、智能化、生态化等特征,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潮流,正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 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

作为康复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康复治疗技术是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并在继承古今中外传统医学治疗手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康复医学在我国渊源古老,成书于约2 500年前的中医学经典著作《皇帝内经》中就已记载了关于功能恢复的理论及方法。古代中国有功夫、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治疗性康复锻炼手段,且现仍然是科学的康复治疗技术。有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服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再配合太极拳运动,他们的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6 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值均较单用药物治疗患者有更显著的改善[1]。另有研究指出,长期进行八段锦锻炼能够提高老年人动静态平衡能力,增加老年人下肢及腰腹部的肌肉力量,提高老年人前后方向上对机体平衡的控制能力,提高老年人步态的稳定性[2]。

此外,在公元前2 000多年前,古埃及的书中就记载了体育训练可配合医术治疗疾病,此可谓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雏形。在公元前400多年的古希腊,人们使用药物和物理的方法治疗疾病。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在他的有关著作中还论及医疗康复,谈到利用矿泉、日光、海水及运动来防病健身、延缓衰老、保持健康,运动具有治疗和预防疾病两方面的价值,可应用的手段包括散步、骑马、格斗、呼吸体操等。在古希腊的某些神庙里还立有锻炼的规程,要求练习规定的体操,并与现代一样,治疗性运动由医生和体操家指导进行。随着体育锻炼从古希腊传入古罗马,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运动在疾病治疗中的效用,教士、医生高度评价体育运动治疗疾病的价值。在第一次技术革命前,康复治疗技术基本上是以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力学的、自然的因素为媒介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第二次技术革命将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人们开始不再满足于临床医学的“被动的”的治愈,因为实质上仍存在功能障碍,从而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学以人为主体,以恢复功能为主、提高生活质量为主,使有功能障碍的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回归社会,患者在康复医学中是主动的参与者。正是由于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促成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一起构成了现代医学体系的四大支柱。在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物理治疗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各类运用电能研发出的具有治疗作用的物理疗法仪器,如消炎镇痛用的低、中频治疗仪,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用的牵引器等,都是科学技术在临床康复治疗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已是现代康复医学中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综合、协调地运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等各种方法,如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疗法、职业疗法、中国传统康复疗法、康复工程技术等,使病、伤、残者已丧失了的功能尽快地、最大程度地恢复和重建,从而使患者重新走向生活、走向工作、走向社会。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具有科学化、群体化、智能化、生态化等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也正深深地引领和加快着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

2 现代技术革命对康复治疗技术的影响

康复治疗技术虽脱胎于古今中外传统医学,但在数次技术革命的背景下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已超出之前的狭义的概念和范围,涉及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生物学、医学、工程技术,乃至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涉及学科与技术领域则包括生理学、康复医学、康复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力学、机械工程、辅助技术、康复咨询、康复评价、神经科学、言语病理学、作业疗法、物理疗法、特殊教育、法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学等。

2.1 对康复治疗技术之康复评估的影响

没有康复评估就没有康复治疗,这是我国著名康复医学专家卓大宏教授的至理名言,可见康复评估的重要性。早先的康复评估都以目测、问卷和量表等徒手的方法进行,进入电气化时代后开始有简单的、量化的计时和计量的评估方法及结果,如可获得显示神经肌肉传导的肌电位数据、利用力学作用精确测量关节活动度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人类文明发展之车从“慢车道”驶上了“高速公路”。生物工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时代进入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这一切都为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能使康复评估的方法及结果更趋精确、科学。例如,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等可对人行走的功能状态进行全程监控和对比分析,此能用于评定患者的残疾程度,为其制定康复计划提供客观的依据。王桂茂等[3]利用三维步态解析系统研究发现,脑卒中后偏瘫步态患者的步行速度减慢、步频降低、步宽加大、步长缩短,且健侧步长缩短更为明显。患侧双支撑期在步态周期中所占比例提高,单支撑期所占比例降低;健侧单、双支撑期在步态周期中所占比例都提高,摆动期所占比例降低,健侧在步行中起代偿作用。偏瘫步态患者的骨盆运动表现为骨盆横断面上的旋转度和矢状面上的倾斜度都增加。

对步行功能异常的机理研究导致近年来模组化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理论认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是通过模组来实现的。模组的定义是,在给定时间内多块肌肉的固定的共同收缩模式。模组在许多运动或活动中可被用来描述肌肉间的协调性。Neptune等[4]通过步行中的动态肌电图等数据描述了步行过程中基本的4个模组。Routson等[5]以肌电图数据结合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研究发现,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步行中有模组数量减少和出现时间改变的现象,它们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步行表现。Shin等[6]通过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研究发现,4周的步态训练结合节奏听觉刺激可有效改善偏瘫患者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和时空步态模式,同时还对有关步行辅助用品(具)和仪器的性能进行了鉴定和评价。Katsuhira等[7]通过三维动作捕捉系统结合测力板研究发现,一种新设计的躯干矫形器可通过在胸口产生一个弹性阻力而使躯干伸直的力矩,从而有效纠正偏瘫患者步行中的躯干排列(trunk alignment),但与佩戴矫形器时相比,患者双侧肢体更多的动力学和运动学参数的改善出现在解除矫形器之后。

2.2 对康复治疗技术之康复治疗的影响

现代技术革命推动了康复治疗技术的现代化。可以说,具有特殊的、系统的理论及方法体系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正是在现代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在20世纪逐步形成、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加速发展起来的。例如,等速技术既可用于力量训练、也可用于监测被测试者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改变了以往单纯的等张、等长肌肉力量训练的弊端,如不可测、不安全等。Chen等[8]对脑卒中后6周内的偏瘫患者分别进行每周5次、共计4周的等速和等张肌力训练,结果发现等速肌力训练组患者在屈膝90°时的等长力矩峰值、角速度为60°/s和120°/s时的偏瘫侧膝关节的屈膝力矩峰值、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上都较等张肌力训练组患者有更显著的改善,且两组患者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分数和白介素-6水平都提高,但α-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仅等速肌力训练组患者有所提高。Eid等[9]的研究发现,在传统物理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等速肌力训练能较单纯物理疗法更好地提高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膝关节屈、伸肌力矩峰值和姿势平衡能力。

最初产生电刺激的方法是通过电子线路来获得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也可利用计算机程序并经数/模转换器输出来获得,即先将多通道的刺激参数存储于计算机存储器内,然后按顺序将它们读出,经多通道刺激电极对选定的神经肌肉系统进行刺激,使刺激更趋精准和有效,改变了以往单纯通过电子线路来进行电刺激的治疗方法。微机控制的功能性电刺激助行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步行每一阶段各肌肉的活动细节进行分析而研发出的由微机控制的多通道复合电刺激装置,可使肢体瘫痪患者实现接近于正常人的自然步态。一项研究对8例男性偏瘫患者进行了为期4周的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主动收缩的步行训练,结果发现患者患炔匠ぁⅤ坠亟谧畲蟊城角度和膝关节屈曲角度、胫骨前肌和股直肌的最大收缩力量都显著提高[10],提示此种训练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足下垂和划圈患者的步态模式。

自20世纪末以来,自动化装置开始帮助康复治疗师增加治疗强度、减少工作时间,特别是家庭康复机器人及各类康复机器人的诞生:下肢康复机器人可用于训练下肢步行功能障碍患者或替代这类患者步行,上肢康复机器人可用于训练失去上肢功能的患者或替代这类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效果都较令人满意。孙丽等[11]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偏瘫导致的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结果发现他们在6周后有较单纯常规康复治疗患者更小的肩峰至肱骨头间距、更低的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分、更高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提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状况并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Han等[12]的研究发现,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和单纯常规康复治疗都可提高亚急性行走完全依赖的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行走能力和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但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患者的血管僵硬状况和最大有氧能力的改善程度更好。

对存在认知和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进行计算机游戏及模拟训练,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将计算机转换成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选择或编制计算机游戏软件,如拼图游戏、拼字游戏、图像识别游戏等,可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认知功能训练模式,使患者感到训练既有趣又有效。朱静[13]的研究发现,采用人工和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的脑损伤患者的LOTCA认知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都有明显提高,两种方法都可有效改善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但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更为便捷、客观,适宜临床推广应用。Lee等[14]的研究发现,每周3次、共6周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明显提高老年人的韩国版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分,降低由平衡测试仪所测得的摆动面积和摆动路径的长度,提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提高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平衡能力。

2.3 对康复治疗技术之康复工程的影响

康复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人体康复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人-机-环境一体化和工程仿生,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种服务于康复目的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从个体和无障碍环境两个方面研发康复设施、装置及辅助用品(具),并通过辅助技术服务门诊的方式将康复及其辅助技术产品推荐给用户。个体化辅助器具和公共环境无障碍设施的研发以及与辅助技术服务的结合形成了现代康复工程产业。环境控制系统的研发使得各种伤、残、病者能将自身的残存功能和身体动作转换为各种电信号和其他控制信号,从而自如地操作各种独立生活辅助器具并参与社会生活。下面以颈椎高位截瘫患者为例来看一看环境控制系统的功能及作用。在生活上,这类患者可通过头控装置、甚至利用声音输入系统发出口头指令来操纵周围的器物,如门、窗、家用电器的开启,室内温度的调节等;也可利用移动辅助系统、洗澡辅助系统等日常生活辅助系统来实现日常生活的自理。在工作上,患者可通过计算机或可视电话对部下发出指令,也可直接与贸易伙伴进行网上谈判,还可通过网上银行取得贷款,达成交易。此外,患者还可通过信息传递辅助系统和互联网随时与家人和朋友进行联系和交谈,并可及时了解并掌握全球最新的商业情报和贸易行情。这样,虽然现代医学和康复治疗技术不能完全恢复该患者的四肢功能,但依靠计算机技术和环境控制系统的帮助,他同样过着与健全人一样的生活,完全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生活之中。

康复治疗技术的实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康复工程的一部分,其可将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图、文、声、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存储、加工、传输和呈现并实现人―机对话,从而提高康复医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也可通过设置康复医学教学的试题库系统和练习系统,有效而客观地评估康复医学教学的成果。众多的医学数据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多媒体方式在互联网上提供在线康复医学继续教育服务和资料查询。远程教学和虚拟图书馆就是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新型教学、培训和资料查询方式。康复工作者还可利用互联网上的康复医学交互学习课程和专题讨论组进行学习和交流,且可建立康复医学数据库,使康复治疗专业人员能用y一、可信的方法来评测残障者的残障严重程度和康复治疗效果,甚或对他们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进行大数据收集和初步评测,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帮助。利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模式也可实现远程教学、互动交流和资源共享,可很好地帮助开展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教学[15]。

3 对康复治疗技术发展的未来展望

3.1 康复治疗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

现代技术革命在科学理论方面最有可能的突破是:在微观领域,突破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理论,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物质结构观;在宇宙观领域,突破宇宙大爆炸理论,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宇宙结构及演化观;在宏观复杂系统领域,揭示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规律,解决人类对宏观世界许多认识上的谜团。康复治疗技术是围绕服务于残疾人和外部功能障碍者而发展起来的,其主导基础技术主要集中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制造和“绿色”等技术方面。笔者认为,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康复治疗技术发展的重大趋势。

3.2 对康复治疗技术发展的展望

可以预见,现代技术革命将为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可能,当然也会为临床提供更先进、更安全、更可靠、更智能化的康复治疗训练及评测系统,从而提高残障人员的生活质量;还会为广大群众提供更科学、更便捷、更有效的健身产品,强化人们身体的各项机能、延缓衰老。生物科学的发展将会在“现代文明疾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基因技术的发展也将为疾病治疗、器官移植等带来革命性的突破。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可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形式的康复医学教学、康复治疗技术交流、远程康复医疗等,从而大大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

4 小结

随着康复医学向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在康复治疗技术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康复治疗技术的兴起;②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康复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康复治疗技术向精确性、科学性方向发展。可以预见,康复治疗技术定将继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向着更精准、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成栋, 李福, 马毅兵. 太极拳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的作用[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0, 19(4): 364-367.

[2] 张丽芬. 八段锦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D].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 2012.

[3] 王桂茂, 严隽陶, 刘玉超, 等. 脑卒中偏瘫步态的时空参数与骨盆运动学分析[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 25(12): 1148-1151.

[4] Neptune RR, Clark DJ, Kautz SA. Modular control of human walking: a simulation study [J]. J Biomech, 2009, 42(9): 1282-1287.

[5] Routson RL, Clark DJ, Bowden MG, et al. The influence of locomotor rehabilitation on module quality and post-stroke hemiparetic walking performance [J]. Gait Posture, 2013, 38(3): 511-517.

[6] Shin YK, Chong HJ, Kim SJ, et al. Effect of 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 on hemiplegic gait patterns [J]. Yonsei Med J, 2015, 56(6): 1703-1713.

[7] Katsuhira J, Miura N, Yasui T, et al. Efficacy of a newly designed trunk orthosis with joints providing resistive force in adults with post-stroke hemiparesis [J]. Prosthet Orthot Int, 2016, 40(1): 129-136.

[8] Chen CL, Chang KJ, Wu PY,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between isokinetic and isotonic strength training in subacute stroke patients [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5, 24(6): 1317-1323.

[9] Eid MA, Aly SM, Huneif MA, et al. Effect of isokinetic training on muscle strength and postural balance in children with Down’s syndrome [J/OL]. Int J Rehabil Res, 2017. doi: 10.1097/MRR.0000000000000218.

[10] Qian JG, Rong K, Qian Z, et al. Effects of a multichannel dynamic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 on hemiplegic gait and muscle forces [J]. J Phys Ther Sci, 2015, 27(11): 3541-3544.

[11] O丽, 张艳明, 王伟. 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3(6): 302-306.

[12] Han EY, Im SH, Kim BR, et al. 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 improves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and peak aerobic capacity in sub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totally dependent ambulati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L]. Medicine(Baltimore), 2016, 95(41): e5078. [2017-02-03]. https:// 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072950/pdf/medi-95-e5078.pdf.

医疗技术革新篇(10)

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是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构建较为规范、科学的管理体制、运行体制、监管体制、考核体制,实賴院的长远发展。在医院籠工作中,借助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与三级综合医院评价评审工作,藤院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与完善,逐渐提高医院医疗能力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医院医疗作用。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可以采取分类髓的方式进行’将全院科室分成临床管理、职能管理、医技腋务管理、后勤服务管人…也^理这4个级别,并且进行定期考查,主要包括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工作鮮、髓_、断龍、自身賺龍等’_核成绩作为评优选先、年终奖細依据,提高医护人员工作_极性与创造性,实现医院管理的人性化、规范化,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2创新万法’增强服务质量

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对医院分开管理成果予以巩固,强化合理用药管理,并且对开具处方进行定期检查,将一些不合格处方、不规范处方、超常处方等纳人医生绩效考核P]。在开展具体管理工作的时候,由主管院长对没有落实管理制度的科室进行管制,要求其限时整改,禁止滥用抗生素,对开具处方进行抽査统计,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医护人员与药剂人员进行监督,保证患者的安全用药,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3创新技术,提出全新措施

在医院工作中’鼓励医护人员进行新业务,掌握新技术,落实奖励机制,充分挖掘与激发医护人员的潜力与积极性,对亚健康人群进行宣教工作,特别要重视心理调适工作的展开,逐渐减轻其心理压力,设立心理门诊咨询室、宣教室,主动为人们提供服务,强调预防工作的开展,降低人群发病率,减少住院患者人数与诊疗次数。除此之外’加强对医疗技术的研究与创新’通过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提高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技能,充分发挥医院公共服务能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4优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在医院工作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丰要包括理论知识、业务技能、自身修养、医德医风等,以此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自身素养,并且更新理论知识,规范操作流程,主动和患者沟通,面对患者保持微笑,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用心关怀、照顾患者,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让患者可以越来越信任医生,进而积极配合医院治疗,树立良好的医院医疗形象。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就要完善优质护理,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打造医院品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且逐渐获得患者及社会的认可,促进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实践

2.1管理、技术两手抓

近些年来,医院管理人员越来越与时俱进,在贯彻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对医院进行了大力改革,在加强管理理念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管理、技术两手抓的局面。针对管理工作而言,在满足医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尽可能让患者群体收益,将管理目标定为以事业发展为主,充分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坚持经营管理准绳,实现管理质量的有效控制,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精准的设备、到位的服务、先进的技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计对技术工作而言,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树立品牌理念,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目标,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效益、质量同等重要

效益是医院生存的根本,质量是医院立足的基础。医院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是医院长期经营过程中,医疗劳动与服务成果的比值,通过对现代化管理手段、理论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实现人员的合理配置,提供最佳的优质服务,积累工作经验,促进医院长远发展,提高医院经济实力。社会效益是E院提供社会医疗服务期间,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可能提高社会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生命质量,其主要就是卫生事业人性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医院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医院服务效益也是社会效益的一个方面,与患者就诊情况、病情变化有着一定的关系,对社会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在医院工作中,必须遵循以患者需求为核心的原则,为患者提供舒适、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成本,强调质量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上一篇: 道路施工三级安全教育 下一篇: 农村电子商务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