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存在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39

产业链存在问题

产业链存在问题篇(1)

一、前言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风电是新能源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极具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

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中,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消费能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我国出台了《中国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中风电等新能源所占比例将大幅提高,行业前景可观,为整个风机行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二、目前现状

1.中国有效风力资源分布调查

根据国家气象局的资料,我国陆地10米高的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KW,其中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2.53亿kW,50米高度的风能资源约为5亿多kW。

另外,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2)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沿海近10公里宽的地带。(3)内陆个别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形成一些风能丰富点,如鄱阳湖附近地区和湖北的九宫山和利川等地区。

2.装机容量

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的全球风电市场装机数据显示,中国2011年新增装机1800万KW,占全球新增装机的44%,累计总装机达到6273.3万KW,位居全球第一。近十年中,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不断上升,处速发展阶段。

由于我国风力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在2011年度新增装机总量中三北地区占全国新增装机总量的67.78%,而三北地区的装机总量则占到全国的75.47%。

3.风电装备制造

受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中国风电设备行业也快速增长,从风电机组整机制造来看,大体分为内资和外资两大阵营。内资阵营中居于龙头地位的企业有华锐、金风、东汽和联合动力,2011年这四大厂商新增装机容量合计占市场整体58.6%的份额。外资阵营中的企业主要有VESTAS、GAMESA、GE,2011年这三家企业占中国风机新增装机容量的8.2%。

在风电产业中,比较重要的零部件有风电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轴承、变流器等。其中风电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的国产化率较高,配套体系比较完善,而轴承和变流器的主要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市场由国外企业占据。

4.并网发电

据2012年1月国家能源局披露,中国2011年并网风电总容量增长16GW至47GW。同时,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1年风电装机总量约为63GW。根据上述两组数据估算,2011年风电并网总容量仅占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的74.6%,这一数字较2010年高出了5.6个百分点,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三、问题及对策

1.风力资源评估

根据以探明的风力资源分布来看,我国显然是风力资源大国,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风力资源利用的重视,我国风能资源勘探技术明显落后于开发利用,主要依赖于国外技术,风能资源缺乏详察,风力资源数据库发展建设不够完善,政府和风电投资者无据可依,易产生盲目性,甚至会有误导。

因此,针对风力资源勘测的问题,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系统的风能资源勘探理论和技术,建设自己专业化的探测团队;(2)加快开展风能资源的普查工作。既要省政府有关部门筹集资金用于风力资源勘测工作,同时也要求各地自筹资金开展本地区风力资源的勘察;(3)建立完善的全国风力资源数据库,统计并组织完整的各地区和全国的风力资源分布,建立地区内和国家各个年度总体风力分布图。

2.风电设备制造业产能过剩

2007年全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只有30多家,在风电龙头金风科技上市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有40多家企业进入风机整机制造领域。风电装备产能超过2000万KW,而未来每年风机需求仅有1200到1500万KW。这种盲目跟风,导致了风电产业的产能过剩。

在过剩明显的当口,政府还应出台制造商准入标准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抑制过剩产能作用显著。同时依靠市场的自我消化,因为如果管得太严太狠,则有可能限制新兴产业发展,使其错失发展良机。

3.风电设备缺乏核心技术

虽然我国在风电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这些零配件上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但风电产业中的关键零部件轴承和变流器的主要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缺乏风电设备的核心技术也成为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可以尝试在一下两个方面入手:(1)在今后大型风电厂建设时,建议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制造技术,通过设备购买协议强制要求购买技术;(2)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研发,使引进的技术再创新。

4.并网问题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由于电网建设跟不上,很多风电场弃电现象严重,仅2011年全国有100亿KW时左右风电电量被弃。针对此情况,建议制定风电建设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风电,建议主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规定电网允许风电就近上网,并收购全部上网电量;(2)合理补贴风电高出电网平均价的部分,同时实行风电价格动态管理制度,每年对电价进行核算和调整。

参考文献:

[1]张扬健.风电产业前景展望[J].特别报道,2010(10).

[2]刘晓翠.风电行业面临洗牌[J].产经,2011(10).

产业链存在问题篇(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36-03

一、福建省茶产业集群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全国茶叶年产量为179万吨,福建省茶叶产量为32.1万吨,占比17.9%,产量位列全国首位。同时,全国茶园面积为2 280千公顷,福建省茶园面积达到221.46千公顷,占比9.7%。福建省茶类品种繁多,是绿茶、红茶、白茶及青茶(又称乌龙茶)的发源地[1]。最著名的当属以闽南的安溪铁观音、闽北的武夷岩茶为代表的福建乌龙茶。

(一)福建省茶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广泛

1.福建省茶叶产量增长迅速

茶叶产业在福建省农业中,是具有明显优势且生命力旺盛的蓬勃产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政府、社会各界及农业工作者的关注。福建省茶叶的生产在种植面积及产茶产量方面一直是不断进步的,取得了十分傲人的成绩。

2012年福建省实际拥有茶园面积为221.46千公顷,比2003年的138.58千公顷增加了59.8%。茶叶总产量达32.1万吨,比2003年产量增加了17.08万吨,涨幅达113.7%。近10年来,种植面积及总产量都都是保持连续增长态势,种植面积平均增长率达到5.23%,总产量平均增长率达到8.44%。除2003年及2010年,10年内福建省茶叶产量增长率都保持在7%以上,峰值出现在2005年及2007年,分别达到12.41%、11.89%。

2.福建省茶叶生产分布广泛

福建省产茶区域广泛分布于九个地级市。根据福建省各地级市统计局整理得出,2013年,福建省各地级市茶叶总产量由多到少的顺序如表2所示[2]。九个地级市平均增长率为6.99%,其中福州、泉州两地,相比上年增长率超过10%。

数据来源:通过福建省各地级市统计局整理得出。

宁德市茶叶产量占全省茶叶产量的23.31%,泉州市茶叶产量占比全省茶叶产量的19.19%,漳州市及南平市分别占比达17.02%。泉州市茶叶产量占19.19%,比上年增长10.5%,双高指标,是九个地级市中最突出的。

(二)福建省茶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特色鲜明

福建省茶类繁多,生产有青茶、绿茶、红茶以及白茶4种茶类。

青茶(又称乌龙茶)盛产于福建省的安溪、武夷山等地。铁观音及大红袍为福建省青茶的代表作。

福建省绿茶主要产自闽东的宁德市、福州市,闽北的三明市、武夷山市,以及莆田市等地区。顶峰毫、雪峰白毛猴、云峰毛峰、莲心茶等为福建省绿茶的代表[3]。“世界名茶”描述的就是来自福州市的茉莉花茶,乃福建省绿茶的特色。

福建省白茶较为集中区域为政和县及福鼎地区。福建省白茶具有保健及药用价值,近年来受到关注度上升。白毫银针是白茶中最为典型的茶类。

(三)与福建省茶产业集群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为了更好促进茶产业集群的发展,福建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探索,逐步制定出与福建省茶产业有关的政策法规,如《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是全国首个关于茶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对福建省甚至全国茶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福建省《关于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培育2家以上茶叶企业在国内上市,3家以上茶叶企业在境外上市。福建省财政厅因此对福建省茶产业集群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积极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等部级品牌的茶叶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对南平、三明、宁德3地市的茶叶深加工企业进行财政补助。

二、福建省茶产业链现状

福建省的茶叶产业除了乌龙茶、绿茶等多茶类的生产与加工外,与茶相关的各式茶具以及茶旅文化等也已成为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与产业链。2012年,全省的茶叶企业有10 000多家,精制茶加工类企业900多家,初、精制加工厂有9 000多家,主要分布在泉州、宁德、南平和福州等市。其中,泉州市的占比最大为35%,其次是南平市18.3%、宁德市17.7%、福州市14%,还有15%分布在厦门、龙岩、莆田等地。此外,福建省知名的龙头企业有174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有181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有12个、省著名商标有57个[4]。安溪茶区、武夷山茶区、宁德茶区等几个重点茶产业集群区的茶产业链都有起步,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一)安溪茶区

安溪县有悠久的产茶历史,是福建古老且影响力充足的产茶区域。茶叶产业对安溪全县的经济、就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重要推动作用。2013年,安溪县产茶总量达到5.1万吨,同比上年增长幅度为10.43%。安溪茶区形成了种植户只负责种植,加工户进行采购加工,分工合作形成了一体化的的产业链结构。茶叶产业主要经营模式为内外相连,农户、加工户一体化、共同发展[5]。安溪县茶配套商品生产企业已有500多家,从业人员数万人,涵盖茶工业、茶旅游、茶会展、茶学教育等领域。例如八马茶业是安溪著名的龙头企业之一,拥有独立的生产基地,可集中加工茶产品,同时注重文化传播,品牌建设[6]。近几年设立的海西茶业基地与中国茶都、茶叶深加工区等,使安溪成为全国重要的茶产业链集散地。

(二)武夷山茶区

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武夷山国民经济的增长。2013年,武夷山茶区实有茶园面积达13.8万亩,全市注册茶企1 215家,从事茶叶相关工作近6万人。武夷山茶产业集聚明显,但经营规模小,通过现有几家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初具规模的生产基地,依托旅游业推动,从而使武夷山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增强。武夷星于2001年10月创立,已发展成为武夷山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及加工厂,致力于传播茶文化,产销结合,主要生产青茶、绿茶、白茶、红茶等茶类。通过武夷山规模茶企引领较小企业,竞争与合作并重,通过市场调整茶叶价格,维持在合理且稳定价位,同时保证茶叶品质[7]。

(三)宁德茶区

福建省最大的茶区是宁德市,茶叶产业已成为其重中之重的产业,对财政、企业及农业工作者的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2012年,宁德市涉茶总值近27亿元人民币,全省年产茶量有三分之一来自宁德茶区。宁德市茶园经营分散到一家一户,农户经营规模小,产业链条形成较为完整。近年来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加工能力增强,品质不断提高,内外销售并举,构建起完善的销售网络,品牌层次分明。例如,福建新坦洋茶业集团,1996年建立于福建宁德福安市,常年来打造独特的红茶品牌,致力于将坦洋工夫茶推广至世界。该公司包含种植、加工制造、销售体系,科研开发等多项业务[8]。

三、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视角下的福建省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茶产业已然发展为特色与实力并行的产业,集群规模初具,产业优势较为明显,成为福建省经济的重要来源。但是在产业的生产种植、加工制造、销售网络等多个环节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全省茶产业的集群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一)茶园开发缺乏规划

由于茶叶行情走俏,产量与价格居高不下,许多农业工作者为提高收入,肆意开垦山林种植茶苗。茶苗种植过程中需要松土,土壤稀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继而使土壤失去生产的能力,种植户加大农药投入,使茶园土壤循环利用价值。在这样肆意妄为的开辟茶园及大量使用农药的过程中,不仅对茶叶品质产生强烈影响,也不利于茶园的长远发展。

(二)茶叶产业链不完整

福建省广泛分布的小规模作坊是目前主流的经营模式。由于企业规模等一系列问题,真正拥有茶园基地的企业屈指可数,目前茶叶来源分散于众多家庭经营作坊。该模式下使得茶叶的数量、质量都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对茶叶加工、销售、运输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

茶产业链应由较具规模的企业牵头,吸引与茶叶相关合作组织加入,结合成追求共同利益的团体。而福建省以家庭式经营为主,难以形成规模;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不够,使加工企业集中程度低。加工企业与客户间供需难以平衡,时而导致茶叶囤积,时而导致满足不了;相互间存在不对等的利益需求,没有良好的组织规划,对茶产业链及茶产业的竞争力有损害作用。

(三)茶叶单产值低

2011年福建省茶叶达到1 401千克/公顷的单产值,略高于全国其他省份。但是对比与世界其他产销茶叶的国家,福建毫无优势[9]。各主要产茶国的单产值远高于福建的1401千克/公顷。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不足,生产模式较为传统。目前的产业现状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茶产业中的新兴技术难以实际运用[10]。

(四)茶叶产品附加值少

福建省茶产品附加价值低,例如武夷山大多数茶企受资金投入不足影响,生产设备较为陈旧,生产工艺较低,管理水平落后。大多数为家庭式作坊,茶叶加工主要是初加工、制成成品茶,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如药用茶、保健茶、液体茶等较少。逐渐成熟的茶叶市场,引发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利润有所下降。因此开发茶叶产品的附加价值,成为争夺茶叶行业利润的必要手段。

(五)农药含量过高

在福建省茶叶的生产过程中,由于部分茶农为了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成为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素,极大地影响了福建茶叶的出口贸易。近年来,许多国家为了打击中国的茶产品,相继对中国实施贸易壁垒,通过农药含量标准的提高来阻碍中国茶产品进入他国市场。农药问题已然成为阻碍茶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六)茶文化氛围有待加强

对比其他产茶省份,福建省茶叶氛围相对浓厚,福建人民在茶道及日常饮茶方面都是很重视的。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规律、习惯的变换,对茶文化关注度明显下降。想要将福建省建设成为世界闻名的“茶省”,仅靠目前的文化氛围是不够的。如何使更多群众加入茶文化的建设中来,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仅仅依靠媒体和企业是不足以塑造优质茶文化的。

(七)茶产业的物流结构缺陷大

区域化茶产业发展,物流是否能够有效且合理运作起到重要作用。茶叶产业有极强的时效性,保存不慎将会导致品质急剧变化,贬值迅速。因此需要使用有冷藏柜的车辆进行配送。目前这类型车辆的严重缺失,是茶产业物流结构中的重大缺陷。茶企的物流体系中缺乏系统且完善的标准,运输过程中遇到问题难以及时处理,从而造成企业的损失。同时,第三方物流没有建立专门针对茶产品运输的体系,使得信息延迟,生产、运输及销售相关资讯传递受阻。对种植户、加工制造企业等造成极大的压力,对产业链的发展极为不利[11]。

四、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视角下的福建省茶产业竞争力的策略选择

(一)全面拓宽茶叶产业链

两岸间关于茶叶的交流日益密切,许多有经验的茶商开始在福建省创业。先进技术的引进,新颖的经营模式、品种的更新对福建省茶产业有突出影响。但是,福建省茶叶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偏少,为了追求市场有限的利润,将茶叶产业链延伸是必然的选择。如把与茶叶相关的茶食品、茶具、茶工艺,茶文化等产业相互融合,全面拓宽茶产业链。

(二)开发茶产品多样用途

延伸产业链可以从拓宽产品拓宽产品用途入手,挖掘当前未被重视的产品功能。例如风味茶、功能茶、保健茶、科技茶等等,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系列的产品。茶叶的药用价值是原本应该被人们重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被人们轻视甚至是忽略的地方。因此,重视茶叶的药用价值研发是延伸茶产业链的方向之一。重视茶的保健作用,重视保健茶的开发,开发新的茶叶品种。通过不断的提高行业标准,引领茶叶发展的世界潮,实行茶叶链的绿色生产[12]。

(三)建设生态、休闲茶业

除了产品链的延伸,对茶园景观的构建、茶文化节的塑造、茶艺比赛的推广等,都是延伸茶叶产业链的方法。茶产业的发展趋势应为结合休闲、生态、娱乐的综合型旅游。例如,台湾建设的观光休闲茶旅,在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融合多样茶类文化的活动,将新兴的经营理念与茶业发展相结合[13],将茶产业当成一种文化进行建设,对其予以宣传,加以推广。将福建省的茶文化深入发展,充分提升茶产业竞争力,并与旅游业相互结合,使三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四)构建农村合作社,加速产业组织化

福建省茶产业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适当地发展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引领农民进入市场中的组织作用,引导和改变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合作社的建设,逐渐形成规模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合作社促进,农户支持的模式。三方结合,共同追求利益、分担风险,提高产业组织化,从而促进福建省茶产业综合竞争实力[14]。

(五)实体营销与电子商务营销齐头并进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或建立网站,将企业文化和茶叶产品通过互联网拓宽渠道,从而推动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在这个数字信息时代,除了运用淘宝等网络平台进行简单销售,运用新型的自媒体营销已成为主流。如利用微信、微博等运营,可以达到培养特定目标人群、针对性进行推广、收集一手数据、品牌宣传、茶文化氛围渲染等多重作用[15]。

(六)茶叶企业密切加强与加工户合作

企业在整个茶产业链中担当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力量,是影响力十足的环节,在整个茶产业链中最有活力。通过加强茶叶企业与加工户的合作,带动加工户进行茶叶的加工制造,为其提供技术、设备等,使加工户制作出满足企业及市场要求的产品,既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及数量,又对茶叶品牌起了促进。

(七)建立高校与茶叶产业合作

茶叶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技能是使用“土方法”传承下去的,即父女、父子间的传承。这种传播方式容易造成技能的失传。因此,建立高校学生与制茶专家的联系,发扬传统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壮大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2014年安溪开展的首届大学生茶叶初制赛,通过学生与制茶高手结对子的形式参加比赛。该赛事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年轻群体注重茶叶产业,为培养新一批有文化懂茶道的人才打下基础。

建立科研实践基地对高校及茶叶产业能起到双赢效果。高校师生实地考察学习,进行土壤观察、检测、分析等。将分析结果进行反馈,可以为该地区茶园建设提供建议,为种植户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徐枫.武夷山岩茶品牌建设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2] 钱伟强.基于产业链拓展的闽台茶业合作深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3] 赵冬梅.找准产业化发展的路子[J].农村经营管理,2009,(8):46.

[4] 杨江帆.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12:48-51.

[5] 张磊,吴志丹,杨如兴,邬龄盛,尤志明.2009年福建省春茶产销概况与启示[J].茶叶科学技术,2009,(2):1-4.

[6] 马军,李秋晨,张锦华,林影.准确定位市场 加快坦洋工夫红茶发展――记福建新坦洋茶业集团[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10,(12):55-59.

[7] 王丽敏.福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8] 余文权.安溪县茶叶产业链的整合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9] 张文锦,王峰,翁伯琦.武夷山市茶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福建农业学报,2012,(11):1264-1268.

[10] 程长琴.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特征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3,(3):225-226.

[11] 王建华.供应链管理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3.

[12] 刘春腊,徐美,刘沛林,穆松林.中国茶产业发展与培育路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1,(12):2376-2385.

[13] 彭禧阳.中国茶叶贸易环境及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刍探[J].农业考古,2012,(5):204-208.

产业链存在问题篇(3)

中图分类号F3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343-01

有机大米是在栽培过程中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等,按相关有机农业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经有资质的独立认证机构认证并许可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其完全采用自然农耕法种植,经专用的优良碾米机械设备,以达到全香、全黏和无怪味的高品质[1]。有机大米加工产业链包括从种植到栽培管理再到收割加工等一系列过程,其附加值的创造也是有机大米加工产业链的重要内容。

1我国有机大米加工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1有机大米产业技术尚未成熟

中国是最先种植水稻的国家。中国很多的乡镇已经开始有机大米种植的探索,如江苏省兴化市获垛填千亩(有机水稻)稻鸭共作工程、海南填千亩(有机水稻)稻鱼共作工程。但地区差异很大,有机大米若要实现现代化生产,必需因地制宜,改善大多数地区落后的有机大米生产方式[2]。

1.2有机大米产业链分离

中国有机大米的产业模式大部分是:农民负责有机大米的生产,中间商负责有机大米的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商负责有机大米的销售。各环节从事者各司其职,导致产业链的分离,影响有机大米的发展。

1.3有机大米产业链断层

很少有企业研究开发以有机大米为原料的深加工,导致上餐桌成为有机大米唯一的出路,单一的渠道必然会制约有机大米的进一步发展。有机大米营养丰富,如将其开发成老年人、婴幼儿及特殊人群需要的各类口服液,并且该途径在国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这样可使有机大米产品系列化,延长有机大米的产业链条。

有机大米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基本被浪费。据测算,有机大米的稻壳占水稻的比重为20%左右,米糠为8%左右,加工过程中还会产生碎米。在有机大米加工厂里,米糠和碎米基本都以极低的价格处理掉,而大部分稻壳均被扔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原料的浪费。实际上,稻壳可以用来生产香醋,镇江恒顺香醋已经领先一步,从有机米糠里提炼出来的米糠毛油可以卖到5 000元/t左右,而有机碎米可以用来加工米乳,1 t碎米可以生产8 t米乳,一罐250 mL的米乳价格在10.5元左右。中国有机稻谷加工后的产品只有有机大米一项,米糠、稻壳没有被充分利用,导致有机大米的附加值很低[2]。

2我国有机大米加工产业链的发展对策

2.1提高有机大米品种综合农艺性状

一是提高有机大米品种的抗逆性;二是提高有机大米品种的抗病虫性;三是推进有机大米品种的优质化发展;四是推进有机大米功能品种选育;五是提高有机大米品种的耐重金属性[3]。

2.2注重把握有机大米加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有机大米因其味美营养高,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产业链的形成为有机大米的销售提供了平台,在种植―栽培―管理―收获―加工―销售这一条龙的运作过程中,前4项对于销售这一环节有本质的影响,而加工这一环节对有机大米的附加值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比如可引进膨化食品如雪饼生产线,提高粮食加工增值环节。通过兴办粮食加工小区,提高米业加工的产业链,并可带动运输业、饲料业及禽苗业发展。在加工这一环节上,要求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将稻谷含水量控制在15%~16%(配备烘干和加水设备),破碎率和损失率控制在最低限度,产品选用真空包装,包装袋大小以2.5~5.0 kg为宜[4]。加工精度达到国家二等以上。整精米率要符合国际标准,碎米率控制在10%以内。精米中留胚率在80%以上。应制定符合国家或地方卫生管理法规的加工卫生管理制度。每季加工前和每天加工前都应及时对厂内重点部件进行卫生整理。制定和实施质量控制措施,关键工艺应有操作规章制度和检验方法,并记录执行情况。建立原材料、加工、储存、运输、入库、出库和销售流向的完整档案记录,原始记录应保存3年以上。每批加工产品应编制加工批号或系列号,批号或系列号一直延用到产品终端销售,并在相应的票据上注明加工批号或系列号[4]。在销售这一环节上,应迎合人们购买有机食品越来越强烈的需求愿望,逐步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和不同购买力的人群开发出不同系列的产品,提高销售量,提高产品竞争力[5-7]。

2.3加大种植设备和种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目前,我国有机大米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普遍落后,科技普及率低。应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种植设备、种植技术,加大科技投入,以提高质量为最终目的,引导绿色消费潮流。

3参考文献

[1] 张志刚,韩玉珍.有机大米加工技术规程[J].垦殖与稻作,2004(4):56-57.

[2] 王宏燕.全球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对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3):223-227.

[3] 陈成斌,张烨,梁云涛,等.有机大米产业化与野生稻种质利用[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11(3):263-265.

[4] 吴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4):67-68.

产业链存在问题篇(4)

abstract: game theory focus on the status analyze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modern enterprises, game theory is widely used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 this paper classified the applications of game theory in scm into two groups: applications in traditional problems of scm, and applications in scm network equilibrium. the paper made a depth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se two categories and gave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key words: game theor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network equilibrium

0引言

博弈论所研究的是多种决策情况(博弈)中,每位决策者的最优决策和这些最优决策所构成的可能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相关特性[1]。wWW.133229.cOM博弈论关注于包含冲突与合作的状态分析[2],目前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供应链管理是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消费整个过程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信息、物流等进行管理,以改善顾客服务和增加经济价值的流程[3]。近年来,随着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博弈论作为一种分析企业间相互竞争及相互合作的工具再次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决策、产量/价格博弈、多决策分析及供应链网络的均衡等问题。

1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供应链由不同的企业组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同时也相互合作,随着供应链由“链”向“网”的转变,企业间关系越来越复杂,不仅存在着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还包括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纵观供应链管理弈论的应用研究,本文将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分为两大类: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1)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

cachon和netessine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将博弈论分为四种类型:非合作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合作博弈和贝叶斯博弈[2];leng通过对130多篇供应链管理中运用博弈论的文献进行总结,认为博弈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主要有五种类型:固定单位采购成本与库存博弈、数量折扣下的库存博弈、产量和价格竞争博弈、其他属性的博弈(能力决策、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等)及联合决策博弈(能力、服务/产品质量、产量/定价、广告/新产品开发等决策内容的组合博弈)[2]。

在供应链的传统问题中,博弈论主要用于解决单阶段或两阶段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间存在的决策博弈,parlar分析了单阶段,两个零售商出售同质可替代产品进行订货决策以使各自利润最大化的问题[4];cachon研究了两阶段情况下,一个供应商与一个零售商的库存决策问题[5];monahan针对数量折扣现象,研究了供货商和购买者在顺序决策情况下,供货商的最优折扣决策[6],而kohli和park就供应链两阶段成员间基于数量折扣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7];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和产品,gans研究了m个供应商之间的服务质量竞争问题[8],而cohen和whang研究了售后服务质量决策问题[9];最近10年来,随着供应链问题研究的深入,多决策博弈问题也受到了重视,例如bernstein和federgruen研究了两阶段下,单个供应商和n个零售商在库存和产量/定价联合决策下的零售商利润最大化问题[12]。

(2)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随着供应链成员的增加,供应链中“流”的复杂化,供应链由链状结构逐步发展成网络结构,而供应链网络的均衡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nagurney对由制造商、零售商以及市场组成的三层供应链建立了单一产品下需求确定的网络均衡模型,指出供应链网络均衡是其中的产品流、资金流等满足所有决策者的优化条件,即控制供应链网络的有限维变分不等式的解[11];dong在nagurney的研究基础上对单一产品的随机需求情况进行了研究,以三方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非合作)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12];张铁柱对需求确定情况下的多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3];藤春贤对多产品随机需求的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4]。以上这些研究都是基于静态博弈进行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博弈问题研究,由于企业间的博弈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停变化,如何解决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的动态博弈成为研究的下一个方向;此外,在供应链网络中,不仅仅存在上下游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同供应链之间的核心企业之间也普遍存在竞争与合作。李春发假设需求受时间影响,针对单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上下游企业间的动态博弈研究[15];黎继子针对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博弈进行了相应研究,但仅局限于同质产品的情况[16]。

2总结与趋势

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证明了博弈论在帮助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多种问题的有效性,包括库存决策、产品定价与产品数量、库存/定价/质量/广告等多决策问题,以及供应链成员间的竞争合作问题等,而且随着供应链网络的复杂化,也需要利用博弈论来解决相关网络均衡问题。

在当前研究中,nash均衡和stackeberg均衡常常作为解决非合作博弈的方法被广泛使用,而旁支付方法较多地运用于解决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问题,核、shaply值及核仁的运用相对较少;而且多数研究是针对供应链的静态博弈进行分析,而在现实的供应链网络运作中,企业更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根据其他供应链成员的决策进行动态决策,因此如何将动态博弈理论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研究也将是下一个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杨荣基,彼得罗相,李颂志. 动态合作——尖端博弈论[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2] leng, m. and m. parlar. game theoretical application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review[j]. infor,2005,43(3):187

-221.

[3] b.j lalond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yth or reality?[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1997(1):6-7.

[4]m. parlar.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substitutable product inventory problem with ramdom demands[j].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1988(35):397-409.

[5] g.p. cachon, et al.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inventory policies in a two-stage supply chain[j]. management science,1999,45(7):936.

[6] j.p. monahan. a quantity discount pricing model to increase vendor profits[j]. management science,1984(30):720-726.

[7] b. kohil and h. park. a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model of quantity discount[j]. management science,1989,35(6):693-707. [8] n. gans. customer loyalty and supplier quality competi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48(2):207-221.

[9] m.a. cohen and s. whang. competing in product and service: a product life-cycle model[j]. management science, 1997,43(4):535-545.

[10]d.j. reyniers and c.s. tapiero. the delivery and control of quality in supplier-producer contracts[j]. management science, 1995,41(10):1581-1589.

[11]nagurney a, dong j, zhang d. a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model[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2(38):281-304.

[12]dong, j., d. zhang, et al.. multitiered supply chain networks: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5,135(1):155.

[13] 张铁柱,刘志勇,滕春贤. 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的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7):61-68.

产业链存在问题篇(5)

关键词:新经济;供应链企业;委托;道德风险

一、引言

委托(Principal—Agent)概念的最早提出是为了研究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自193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一书提出著名的“管理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命题以来,委托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重点。在现代公司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公司的经理阶层代表股东行使经营管理职权。由于股东和经理层在利益上往往会不一致,而且经理比股东拥有更多的关于公司的信息,因此经理可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问题就是研究委托人如何进行机制设计,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中,最大程度地实现委托人的利益。而委托问题主要是由当事人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或比对方更具信息优势,拥有信息或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人(A.gent),缺乏信息或不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Prinei.pa1)。信息不对称可以从时间和内容上划分。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从非对称的内容上看,非对称可以是某些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指某些参与人的信息或知识。委托问题在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只要当事人双方在拥有的信息上具有不对称性即存在委托关系问题,如服务型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公司和员工之间、市场上买方和卖方之间等都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在当今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新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它指的是供应商一制造(supplier—manufacturer)关系或制造商一经销商(manufacturer—seller)等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契约协议关系。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引发委托问题,一般而言,供应商比顾客更了解自身产品的质量,而顾客只能根据供应商所提供的形如广告之类的宣传工具来了解有关商品的特征,而在这样一系列的宣传造势过程中容易出现供应商欺骗顾客的行为,从而产生问题。国外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Nelson(1970)研究认为,许多产品和服务具有经验属性其质量只有在购买之后才能被发现。由于顾客通常不能够正确地辨别产品的质量,这可能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供应商不具备提供某种质量水平产品或服务的能力,而可能做出错误的质量承诺,顾客不能正确辨认供应商的能力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AdverseSdection)N题(Akerlof,1970)。第二,供应商可能在签约后采取欺骗行为,我们称之为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Holmstrom,1979)。DebiPrasads}Ⅱa(1998)指出,逆向选择问题通常可以采用信号传递理论的方法解决,利用某种信号来揭示参与者的私有信息。例如在汽车修理市场上,供应商可以通过进行某些不可回收的投资如标志等,来显示其拥有较高的质量。因为低质量的供应商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Kelein&1.effer1981),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把高质量的供应商和低质量的供应商区分开来。道德风险问题则可以通过采用激励机制(如价格补偿),来约束供应商的欺骗行为。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

1.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着委托问题

根据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的活动是其中不同企业的采购、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物流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达最终用户的过程,它是一个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直到最终用户的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由原材料、半成品、在制品、存货、产成品构成的物流和企业间数据信息组成的信息流在供应链上流动。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产品(这里的产品可能是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或产成品),下游企业再向它的下游企业提供产品,由此构成了以物流为中心的一条供应链。在供应链中,位于上游的提供产品(或零部件)的企业叫做供应商(suppber),位于下游的购买产品(或零部件)的企业叫做采购商(Purchaser)。

供应链企业间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由于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也就存在着委托问题。供应链上的企业虽然是以最终用户的满意为目标,协同组织生产。但是与纵向一体化不同,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因而具有自利性的法人必然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向企业的投资者负责(其实这中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在此不再深究)。企业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供应链上企业的行为也可能会损害其它企业的利益。根据波特(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与其供应商和采购商存在着竞争关系,为了在谈判中获得优势,企业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如原料或产品的成本、产品质量、企业的生产能力等。因此,供应链企业问的信息不对称就引发出了委托问题。根据张维迎的有关理论,我们可以从供应商一采购商的供求关系出发,将委托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起的逆向选择问题(AdverseSelection)和由于事后隐藏行动或信息的道德风险问题(MoralHazard),我们在后面将祥细论述这两种形式的委托问题。

2.供应链企业问委托问题的特征

产业链存在问题篇(6)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文章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问题分析及控制策略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下面就让我们深入的了解下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背景,以方便对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背景

库存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本质上是减少物流对资金流的影响,是两者达到最优化结合,库存管理已逐渐成为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利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生产过程中,有效的库存管理将起到调节供需余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使库存管理费用达到最低效用。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寻求综合优势,提高管理绩效的重要内容。

库存以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的形式存在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由于库存费用占库存物品的价值的20%-400%,因此供应链中的库存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和传统的企业库存问题有许多不同之处。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从单一的库存角度看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看,这显然不够。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大类:信息类问题;供应链的运作问题;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综合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三、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问题

库存以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的形式存在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由于库存费用占库存物品的价值的20%-400%,因此供应链中的库存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和传统的企业库存问题有许多不同之处。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从单一的库存角度看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看,这显然不够。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大类:信息类问题;供应链的运作问题;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综合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没有供应链的整体观念。

2. 对用户服务的理解与定义不恰当。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好坏应该由用户来评价,或者用对用户的反应能力来评价。许多企业采用订货满足率来评估用户服务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用户服务考核指标。但是用户满足率本身并不保证运作问题,也不能评价订货的延迟水平。

3. 不准确的交货状态数据。交货状态数据不及时、不准确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传递系统的问题。

4. 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

5. 忽视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很多公司并没有认真研究和跟踪不确定性的来源和影响,错误估计供应链中物料的提前期,造成有的物品库存增加,而有的物品库存不足的现象。

6. 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化。许多公司对所有的物品采用统一的库存控制策略,物品的分类没有反映供应与需求中的不确定性。在传统的库存控制策略中,多数是面向单一企业的,采用的信息基本上来自企业内部,其库存控制没有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7. 缺乏合作与协调。

8. 产品的过程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上库存的影响。现代产品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出现,使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但是供应链库存的复杂性也常被忽视,结果所有节省下来的成本都被供应链上的分销和库存成本给抵消了。

四、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模式VMI、JMI库存管理策略

1.VMI库存管理VMI是很好的库存管理策略。关于VMI的定义,可表述如下VMI是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来优化产品的可获性,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目标框架被经常性监督和修正,以产生一种连续改进的环境。关于VMI也有其他的不同定义,但归纳起来VMI的主要思想是,供应商在用户的许可下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策略,拥有库存控制权。

2.联合管理库存(Jointly Mnaaged Inventory JMI)。基于协调中心JMI从分散和集中型系统得到启发,对现有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进行新的拓展和重构。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是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联合库存管理强调供应商和用户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测保持一致,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五、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

1.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节点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就会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角度考虑其库存管理战略,坚持以信息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分担的原则共同参与库存的管理活动,打破了各自为政的局面,这样就能推动供应链库存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进化,最终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益,供应链的综合成本、整体性能和竞争优势。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密切联系链上其他企业,共同推动其发展。建立利益的分配和激励机制。一套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对参与的各个企业进行有效激励,防止机会主义行为,有利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的有效运行。

2.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平台

供应链库存管理能否做到准确、合理,取决于信息能否准确、实时传递。有核心企业建立一个信息沟通的渠道或系统,连接各企业的信息系统 使链上各企业共同参与完善优化,可以保证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的畅通和准确性,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需求信息的一致性、稳定性和供应链各方的协作效率,从而使所有的供应链成员步调一致,共同采取行动,实现库存的合理化,从而消除由于需求预测修正、价格波动、订货批量、短缺博弈、库存失衡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平台可以由链上核心企业管理,也可以由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统一管理,各企业共同参与监督。

3.库存货物管理方法 ABC分类管理方法,就是对产品的重要性进行分类管理,找出占用大量资金的少数物品,对它们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而对占用资金较少的部分,相对的管理控制得松一点。通常,企业根据这一原则,将产品划分为ABC三类。对价值较低和价值变化很小的产品,比如C类,应该维持相对较高的库存数量以避免缺货,而对于价值变化较大、占用价值较大的产品,如A类,则应利用节省下来的精力、时间、资金等资源,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分析和控制,从而做到大量压缩库存量、减少资金占用,建立合理和优化的库存结构。这是简单又使用的管理货物的方法。(具体如表)

六、案例分析

几年前,有两个数字让宝洁的高层寝食难安。一个是库存数据:在宝洁的分销体系中,有价值38亿美元的库存。另一个是脱销量。在零售店或折扣店中最重要的2,000种商品中,任何时刻都有11%的商品脱销。宝洁的产品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有时没找到所需商品的客户会推迟购买,但很多客户会买别的品牌或干脆什么都不买。

令人不解的是,系统中的大量库存并未降低脱销量。事实上,货架上脱销的商品常常堆积在仓库中。虽然库存系统表明有货,库存管理人员却无法找到佳洁士牙膏或Charmin纸巾的包装箱。库存堆积如山,而顾客却经常买不到宝洁的产品。

虽然尽了很大努力,公司尝试过的对策都无法永久地改变这一矛盾。于是,宝洁的经理们开始探索更激进的、突破性的解决方法。宝洁定下了目标:在不恶化脱销问题的前提下,减少10亿美元库存。

这是在三年前的故事。去年,宝洁的库存成本下降了,并预期今年会进一步下降6亿美元。不仅如此,宝洁在通往动态生产、规划和供应系统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离成为具有适应性的企业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了。如果说宝洁过去采取的是"批量"流程,生产周期很长并造成库存堆积,新的宝洁则更趋向于根据需求来生产。

七、结束语

本文在对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问题分析及控制策略分析方面采取了举一反三的方法,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论述,对我们今后在库存管理问题的分析及控制策略总结上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产业链存在问题篇(7)

一、引言

委托(Principal—Agent)概念的最早提出是为了研究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自193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一书提出著名的“管理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命题以来,委托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重点。在现代公司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公司的经理阶层代表股东行使经营管理职权。由于股东和经理层在利益上往往会不一致,而且经理比股东拥有更多的关于公司的信息,因此经理可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问题就是研究委托人如何进行机制设计,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中,最大程度地实现委托人的利益。而委托问题主要是由当事人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或比对方更具信息优势,拥有信息或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人(A.gent),缺乏信息或不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Prinei.pa1)。信息不对称可以从时间和内容上划分。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从非对称的内容上看,非对称可以是某些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指某些参与人的信息或知识。委托问题在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只要当事人双方在拥有的信息上具有不对称性即存在委托关系问题,如服务型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公司和员工之间、市场上买方和卖方之间等都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在当今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新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它指的是供应商一制造(supplier—manufacturer)关系或制造商一经销商(manufacturer—seller)等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契约协议关系。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引发委托问题,一般而言,供应商比顾客更了解自身产品的质量,而顾客只能根据供应商所提供的形如广告之类的宣传工具来了解有关商品的特征,而在这样一系列的宣传造势过程中容易出现供应商欺骗顾客的行为,从而产生问题。国外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Nelson(1970)研究认为,许多产品和服务具有经验属性其质量只有在购买之后才能被发现。由于顾客通常不能够正确地辨别产品的质量,这可能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供应商不具备提供某种质量水平产品或服务的能力,而可能做出错误的质量承诺,顾客不能正确辨认供应商的能力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AdverseSdection)N题(Akerlof,1970)。第二,供应商可能在签约后采取欺骗行为,我们称之为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Holmstrom,1979)。DebiPrasads}Ⅱa(1998)指出,逆向选择问题通常可以采用信号传递理论的方法解决,利用某种信号来揭示参与者的私有信息。例如在汽车修理市场上,供应商可以通过进行某些不可回收的投资如标志等,来显示其拥有较高的质量。因为低质量的供应商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Kelein&1.effer1981),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把高质量的供应商和低质量的供应商区分开来。道德风险问题则可以通过采用激励机制(如价格补偿),来约束供应商的欺骗行为。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

1.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着委托问题

根据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的活动是其中不同企业的采购、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物流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达最终用户的过程,它是一个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直到最终用户的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由原材料、半成品、在制品、存货、产成品构成的物流和企业间数据信息组成的信息流在供应链上流动。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产品(这里的产品可能是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或产成品),下游企业再向它的下游企业提供产品,由此构成了以物流为中心的一条供应链。在供应链中,位于上游的提供产品(或零部件)的企业叫做供应商(suppber),位于下游的购买产品(或零部件)的企业叫做采购商(Purchaser)。

供应链企业间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由于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也就存在着委托问题。供应链上的企业虽然是以最终用户的满意为目标,协同组织生产。但是与纵向一体化不同,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因而具有自利性的法人必然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向企业的投资者负责(其实这中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在此不再深究)。企业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供应链上企业的行为也可能会损害其它企业的利益。根据波特(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与其供应商和采购商存在着竞争关系,为了在谈判中获得优势,企业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如原料或产品的成本、产品质量、企业的生产能力等。因此,供应链企业问的信息不对称就引发出了委托问题。根据张维迎的有关理论,我们可以从供应商一采购商的供求关系出发,将委托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起的逆向选择问题(AdverseSelection)和由于事后隐藏行动或信息的道德风险问题(MoralHazard),我们在后面将祥细论述这两种形式的委托问题。

2.供应链企业问委托问题的特征

供应链企业存在着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委托问题,但是由于供应链的一些特有的性质,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具有以下的特征:

(1)供应链的企业间是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供应链的本质强调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间的合作,强调企业集中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而对非核心业务则往往通过外包等与其它企业以协作的形式来完成。供应链的思想与传统企业模式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改变了对供应链上的其它企业的看法,供应链企业不再把它们看作是竞争对手而是当作合作伙伴,为实现最终顾客满意的目标而进行协同生产,生产活动按整个供应链实行优化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本企业的利益。供应链企业间虽然强调合作,但是利益冲突也是存在的,企业之间为分配合作带来的利益会展开竞争。因此说,供应链企业的基础和目标是合作,但是它们由于利益主体的不同也存在竞争。研究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关系,就是希望在通过分析其理论基础上,通过企业间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2)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是多阶段动态模型。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供应链企业问的合作强调建立一种持久稳定的关系,这与传统的委托模型有所不同。例如:在一般的商品交换市场上,买卖双方之间就构成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委托关系,一般而言,卖者对商品的信息掌握的比买者多,买者是委托人,卖者是人。买卖双方的交换关系是一次性的、暂时的,买卖双方会采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卖方会尽可能以次品或抬高价格等方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买方作为消费者则会想方设法与卖方讨价还价,以达到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但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与一次性交换关系不同,企业需要进行长期交易,道德风险的问题相对而言不是很严重。企业或许可以从短期的欺骗中获得好处,但是从长期看,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企业会发现短期的欺骗虽然得到了好处,但是合作关系也会随之终结,而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所带来的收益的贴现值会远远大于短期利益。因此,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是多阶段的、长期的动态博弈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制度设计和激励才显得更为重要。

(3)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是多任务委托。传统的企业间的购买策略是以价格为基础而展开的竞争,企业通过在众多供应商之间通过价格竞争来获得最低价格的产品。然而随着竞争全球化、产品需求多元化、技术创新加快,市场对产品质量、服务、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不可能单凭价格获得竞争优势。同样,供应链企业间的供应商不仅仅是提供价格低廉的产品,而且还要在技术创新、质量改进、缩短产品周期、提供服务等方面做出响应。供应商在采取行动时可能会产生冲突,如降低成本与质量改进、提高服务。因此,在有限的经济资源和时问资源约束下,供应商需要在多目标问作出权衡。而采购商的评价和报酬标准则是供应商决策的依据。例如,如果采购商把价格作为最重要的决策因素,那么供应商将会对技术创新和改进质量等方面缺乏积极性,因此采购商对供应商的绩效评价和报酬激励应该具有综合性。

(4)供应链企业问的委托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类问题并存。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关系客观上要求减少供应商的数目,建立稳定的供应体系。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涉及到逆向选择问题,如果供应商希望加入供应链那么它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向采购商传达信号,采购商根据这些信号对供应商的资格进行甄别。这就是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供应商与采购商目标的不一致,供应商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谋求利益,这在客观上会一定程度地损害采购商的利益,因此,订立最优激励合约的对供应商和采购商双方来说都有必要。

三、供应链企业委托机制设计

信息不对称引起供应链企业问的委托问题,在合作协议的框架下,对供应商一采购商的关系进行管理并设计最优的机制,以解决双方的委托问题,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供应链企业的委托机制设计问题

1.供应链企业问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根据上面的介绍可知,事前信息不对称包括逆向选择、信息甄别和信号传递等方面。实际上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信息甄别和信号传递同逆向选择是一回事,因此我们用逆向选择总括这三种模型。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委托问题中,人完全了解自己的信息,知道自己的类型(如是高能者还是低能者),委托人不了解人的信息。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人选择发出某种信号,委托人根据观察到的人的信号并据此判定人的类型并与其签订合同;或者是委托人提供多个合同供人选择,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合同,并根据合同采取行动。在供应链企业间,逆向选择是供应商将自己所具有的私人信息向采购商传递。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事后的信息和行动不对称,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人的行为,人可能做出有损委托人利益的行为。道德风险问题在供应链企业问也是存在的,当供应商按自身利益行动时,有时会给采购商带来损失,如供应商采用低劣的原材料以获得成本降低的好处。特别的是产品存在经验属性,产品的质量在短期内难以辨别时供应商更有可能采取这种方式;供应商不愿意加班而采取延迟交货,因为加班可能增加额外的成本;在供不应求时供应商故意隐藏其技术和质量水平,不愿意为改进质量做出努力。Kelein和Leffer(1981)在研究汽车修理商和顾客的委托行为后提出,道德风险可以通过顾客给予修理商一定的价格补偿(Premium)来解决。对供应链企业,由于联系更加紧密,减少道德风险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不确定性和供应链企业的风险分担

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从来源上划分,供应链企业的风险有两个方面:来自供应链源头的供应风险和来自顾客最终需求的风险。在供应链上,企业之间以订单的方式进行生产的委托。以“订单”形式的信息传递会引起信息的扭曲,特别的是,订单的变动程度往往大于销售量的变动,扭曲趋势随信息向上游的移动而扩大,这种现象称为“放大效应”,当上游企业以订单为需求信息时,会误导上游企业的生产和库存决策。需求变动会影响供应商和采购商的决策,为了消除不确定因素企业之问必须分担风险。

3.采购商对供应商的激励机制

产业链存在问题篇(8)

一、引言

委托(Principal—Agent)概念的最早提出是为了研究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自193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一书提出著名的“管理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命题以来,委托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重点。在现代公司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公司的经理阶层代表股东行使经营管理职权。由于股东和经理层在利益上往往会不一致,而且经理比股东拥有更多的关于公司的信息,因此经理可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问题就是研究委托人如何进行机制设计,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中,最大程度地实现委托人的利益。而委托问题主要是由当事人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或比对方更具信息优势,拥有信息或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人(A.gent),缺乏信息或不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Prinei.pa1)。信息不对称可以从时间和内容上划分。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从非对称的内容上看,非对称可以是某些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指某些参与人的信息或知识。委托问题在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只要当事人双方在拥有的信息上具有不对称性即存在委托关系问题,如服务型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公司和员工之间、市场上买方和卖方之间等都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在当今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新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它指的是供应商一制造(supplier—manufacturer)关系或制造商一经销商(manufacturer—seller)等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契约协议关系。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引发委托问题,一般而言,供应商比顾客更了解自身产品的质量,而顾客只能根据供应商所提供的形如广告之类的宣传工具来了解有关商品的特征,而在这样一系列的宣传造势过程中容易出现供应商欺骗顾客的行为,从而产生问题。国外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Nelson(1970)研究认为,许多产品和服务具有经验属性其质量只有在购买之后才能被发现。由于顾客通常不能够正确地辨别产品的质量,这可能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供应商不具备提供某种质量水平产品或服务的能力,而可能做出错误的质量承诺,顾客不能正确辨认供应商的能力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AdverseSdection)N题(Akerlof,1970)。第二,供应商可能在签约后采取欺骗行为,我们称之为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Holmstrom,1979)。DebiPrasads}Ⅱa(1998)指出,逆向选择问题通常可以采用信号传递理论的方法解决,利用某种信号来揭示参与者的私有信息。例如在汽车修理市场上,供应商可以通过进行某些不可回收的投资如标志等,来显示其拥有较高的质量。因为低质量的供应商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Kelein&1.effer1981),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把高质量的供应商和低质量的供应商区分开来。道德风险问题则可以通过采用激励机制(如价格补偿),来约束供应商的欺骗行为。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

1.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着委托问题

根据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的活动是其中不同企业的采购、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物流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达最终用户的过程,它是一个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直到最终用户的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由原材料、半成品、在制品、存货、产成品构成的物流和企业间数据信息组成的信息流在供应链上流动。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品(这里的产品可能是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或产成品),下游企业再向它的下游企业提品,由此构成了以物流为中心的一条供应链。在供应链中,位于上游的提品(或零部件)的企业叫做供应商(suppber),位于下游的购买产品(或零部件)的企业叫做采购商(Purchaser)。

供应链企业间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由于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也就存在着委托问题。供应链上的企业虽然是以最终用户的满意为目标,协同组织生产。但是与纵向一体化不同,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因而具有自利性的法人必然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向企业的投资者负责(其实这中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在此不再深究)。企业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供应链上企业的行为也可能会损害其它企业的利益。根据波特(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与其供应商和采购商存在着竞争关系,为了在谈判中获得优势,企业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如原料或产品的成本、产品质量、企业的生产能力等。因此,供应链企业问的信息不对称就引发出了委托问题。根据张维迎的有关理论,我们可以从供应商一采购商的供求关系出发,将委托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起的逆向选择问题(AdverseSelection)和由于事后隐藏行动或信息的道德风险问题(MoralHazard),我们在后面将祥细论述这两种形式的委托问题。

2.供应链企业问委托问题的特征

供应链企业存在着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委托问题,但是由于供应链的一些特有的性质,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具有以下的特征:

(1)供应链的企业间是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供应链的本质强调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间的合作,强调企业集中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而对非核心业务则往往通过外包等与其它企业以协作的形式来完成。供应链的思想与传统企业模式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改变了对供应链上的其它企业的看法,供应链企业不再把它们看作是竞争对手而是当作合作伙伴,为实现最终顾客满意的目标而进行协同生产,生产活动按整个供应链实行优化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本企业的利益。供应链企业间虽然强调合作,但是利益冲突也是存在的,企业之间为分配合作带来的利益会展开竞争。因此说,供应链企业的基础和目标是合作,但是它们由于利益主体的不同也存在竞争。研究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关系,就是希望在通过分析其理论基础上,通过企业间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2)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是多阶段动态模型。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供应链企业问的合作强调建立一种持久稳定的关系,这与传统的委托模型有所不同。例如:在一般的商品交换市场上,买卖双方之间就构成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委托关系,一般而言,卖者对商品的信息掌握的比买者多,买者是委托人,卖者是人。买卖双方的交换关系是一次性的、暂时的,买卖双方会采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卖方会尽可能以次品或抬高价格等方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买方作为消费者则会想方设法与卖方讨价还价,以达到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但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与一次换关系不同,企业需要进行长期交易,道德风险的问题相对而言不是很严重。企业或许可以从短期的欺骗中获得好处,但是从长期看,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企业会发现短期的欺骗虽然得到了好处,但是合作关系也会随之终结,而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所带来的收益的贴现值会远远大于短期利益。因此,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是多阶段的、长期的动态博弈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制度设计和激励才显得更为重要。

(3)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是多任务委托。传统的企业间的购买策略是以价格为基础而展开的竞争,企业通过在众多供应商之间通过价格竞争来获得最低价格的产品。然而随着竞争全球化、产品需求多元化、技术创新加快,市场对产品质量、服务、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不可能单凭价格获得竞争优势。同样,供应链企业间的供应商不仅仅是提供价格低廉的产品,而且还要在技术创新、质量改进、缩短产品周期、提供服务等方面做出响应。供应商在采取行动时可能会产生冲突,如降低成本与质量改进、提高服务。因此,在有限的经济资源和时问资源约束下,供应商需要在多目标问作出权衡。而采购商的评价和报酬标准则是供应商决策的依据。例如,如果采购商把价格作为最重要的决策因素,那么供应商将会对技术创新和改进质量等方面缺乏积极性,因此采购商对供应商的绩效评价和报酬激励应该具有综合性。

(4)供应链企业问的委托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类问题并存。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关系客观上要求减少供应商的数目,建立稳定的供应体系。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涉及到逆向选择问题,如果供应商希望加入供应链那么它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向采购商传达信号,采购商根据这些信号对供应商的资格进行甄别。这就是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供应商与采购商目标的不一致,供应商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谋求利益,这在客观上会一定程度地损害采购商的利益,因此,订立最优激励合约的对供应商和采购商双方来说都有必要。

三、供应链企业委托机制设计

信息不对称引起供应链企业问的委托问题,在合作协议的框架下,对供应商一采购商的关系进行管理并设计最优的机制,以解决双方的委托问题,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供应链企业的委托机制设计问题

1.供应链企业问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根据上面的介绍可知,事前信息不对称包括逆向选择、信息甄别和信号传递等方面。实际上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信息甄别和信号传递同逆向选择是一回事,因此我们用逆向选择总括这三种模型。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委托问题中,人完全了解自己的信息,知道自己的类型(如是高能者还是低能者),委托人不了解人的信息。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人选择发出某种信号,委托人根据观察到的人的信号并据此判定人的类型并与其签订合同;或者是委托人提供多个合同供人选择,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合同,并根据合同采取行动。在供应链企业间,逆向选择是供应商将自己所具有的私人信息向采购商传递。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事后的信息和行动不对称,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人的行为,人可能做出有损委托人利益的行为。道德风险问题在供应链企业问也是存在的,当供应商按自身利益行动时,有时会给采购商带来损失,如供应商采用低劣的原材料以获得成本降低的好处。特别的是产品存在经验属性,产品的质量在短期内难以辨别时供应商更有可能采取这种方式;供应商不愿意加班而采取延迟交货,因为加班可能增加额外的成本;在供不应求时供应商故意隐藏其技术和质量水平,不愿意为改进质量做出努力。Kelein和Leffer(1981)在研究汽车修理商和顾客的委托行为后提出,道德风险可以通过顾客给予修理商一定的价格补偿(Premium)来解决。对供应链企业,由于联系更加紧密,减少道德风险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不确定性和供应链企业的风险分担

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从来源上划分,供应链企业的风险有两个方面:来自供应链源头的供应风险和来自顾客最终需求的风险。在供应链上,企业之间以订单的方式进行生产的委托。以“订单”形式的信息传递会引起信息的扭曲,特别的是,订单的变动程度往往大于销售量的变动,扭曲趋势随信息向上游的移动而扩大,这种现象称为“放大效应”,当上游企业以订单为需求信息时,会误导上游企业的生产和库存决策。需求变动会影响供应商和采购商的决策,为了消除不确定因素企业之问必须分担风险。超级秘书网:

3.采购商对供应商的激励机制

产业链存在问题篇(9)

传统的工业生产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全球生态的破坏,资源、能源的浪费和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等。为解决这些问题,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 ”项目组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研究如何从供应链自身的角度来提高环境绩效,具体说是通过上下游纵向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从产品设计、生产、包装、营销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经济绩效、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强调供应链内部的绿色化,但它没有解决供应链外部废弃物与自然界进行交换的问题。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它以横向的视角,通过供应链链与链间的协作来进一步解决供应链外部绿色化问题;在供应链纵向内部绿色化的基础上,通过供应链之间的废弃物再利用来达到减少或避免废弃物向自然界排放的目的,从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进一步实现供应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一)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双重绩效的情况下,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废弃物(除主产品以外的产出物,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共生品以及残余物)再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见图1。

如图1所示,在供应链1中,核心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甲的同时也会产生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或燃料等被供应链2再利用,围绕这样的供应关系的供应链1和供应链2就组成了横向绿色供应链。其本质在于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再利用,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赢。

例如,燃煤火电厂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过程产生的巨量工业废渣粉煤灰,如果将其收集,作简单的工艺处理可用作生产水泥、空心砖的混合材料,也可应用于混凝土,获得良好的环保、经济绩效。又如,以芦苇为原料的造纸厂对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在于造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浓度高、毒性强的废水(黑液占90%,中段水、白水占10%),处理困难,难以达标排放。其实造纸仅取用芦苇40%的纤维素,而其它约占25%的木质素与约占28%的半纤维素以及木糖、钾、氮、磷等物,则随黑液废弃;如果通过对黑液做一定处理,其所含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以及木糖、钾、氮、磷等物质,在工农业生产中都是有很高利用价值的,其他废水可用作水泥厂的生产用水。这样既为中小造纸企业节约污水治理费和运行费用,又可大量节约水资源。

(二)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综合优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和企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横向绿色供应链强调的是链之间的横向合作,通过组建供应链联盟,化废物为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系统性。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现的是链与链之间的互惠互利、协调优化。在图1中,供应链1涉及到废弃物的环保处理问题,而供应链2则面临原材料或燃料的采购,在横向绿色供应链内部解决了这一矛盾,体现了系统观的思想。

集成性。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供应链、横向绿色供应链三个层次的多协作问题,体现的不仅是本企业、本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考虑到了整个系统的环境效益,是信息、过程和效益的集成化。

复杂性。横向绿色供应链体系比单个供应链复杂,优化以及协调的难度增加。

企业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障碍分析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大多涉及的是环境问题严重的生产能源或生产资料企业,如燃煤火电厂、水泥厂、冶金厂、造纸厂等。成功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能使企业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但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三个层次的问题:企业层、供应链层、横向绿色供应链层,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一些问题。

(一)横向绿色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及脆弱性

横向绿色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最终的目标是改善环境绩效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要考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核心生产企业的协作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供应链内部的协调问题,因而,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加。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生关系,因而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而且,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核心生产企业之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关系。因此,如何平衡横向绿色供应链中各生产企业的收益与损失,以及如何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协调机制,是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

(二)信息的获取与共享问题

由于多协作的复杂性,横向绿色供应链内部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信息的获取是横向绿色供应链获得良好绩效的关键。所以,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设计以及如何构建一个集成的信息平台来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是横向绿色供应链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区域性和时间性问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残余物、副产品以及共生品往往不易于储存和运输,具有一定的区域和时间限制,因而决定了横向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横向绿色供应链中核心生产企业在地域上尽量靠近,在生产上必须趋于同步进行。例如蒸汽和余热、余气的再利用便要求在地域上邻近。

(四)废弃物输送问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残余物、副产品以及共生品往往不易于储存和运输,例如蒸汽和余热。而且废弃物如粉煤灰在输送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会引起二次污染,增加环境副效应。因而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必须协调好输送方式、输送成本、废弃物价值以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策略

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资源递享关系,因而可以建立横向绿色供应链。通过优化横向绿色供应链系统,可以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绩效。

(一)重视废弃物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的作用

废弃物既作为上游供应链的环境负荷物存在,又作为下游供应链中的资源存在,因而上下游供应链之间协作具有特殊性。且横向绿色供应链体系比传统供应链复杂,涉及到更多的利益主体,因而需要具体分析各个成员的利益要求,设计激励机制,实现合作总收益的分配和行动激励,使得供应链核心企业成员密切合作,保证废弃物的充分供给和再利用。

(二)加强核心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开发

要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就要求有经济可行的分离再生技术。而开发新技术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投资大,技术储备要求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凭借横向绿色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分担开发成本和风险,通过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利用以及降低废弃物再利用成本。目前,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减少,废弃物越来越受到全球企业的关注,我国企业如何提高废弃物再利用技术,抢占市场先机,关系到我国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废弃物输送过程中的特殊性,应该采取一定的输送策略,选择恰当的输送方式,在提高废弃物输送技术,完善输送体系的同时协调好输送成本、 废弃物价值以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在集团公司内部构建横向关系

对于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环境问题突出,而某一子公司废弃物可为另一子公司循环利用的集团公司,可以考虑构建具有横向关系的企业集团。所谓企业集团,是指以居于控制地位的法人企业为核心,通过一定的联结纽带把众多的企业联结在一起的多层次的法人联合体。所有产生或者利用废弃物的企业都属于同一个集团公司 ,有利于信息的获取和协作,降低信息和通讯的交易成本,并且容易平衡各个公司的收益与损失。

例如,广西贵糖集团已形成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以及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回收两条主线的工业生态链。此外,还形成了制糖滤泥-制水泥,造纸中段废水-锅炉除尘、脱硫、冲灰,酒精发酝产生的一氧化碳-制轻质碳酸钙等副线工业生态链。这些工业生态链相互利用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材料,使废弃物消除在工艺过程中,不但有效治理了工业污染,而且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四)建设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是指在园区内,运用工业生态学的原理,使企业之间形成代谢与共生关系,形成一条产业的生态网络链条,不仅能够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而且能够产生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工业生态园中,企业内清洁生产与企业间废物交换相结合,从整体上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物质循环,使园区向外界排放的废弃物趋于零,实现环境、经济效益最大化。

火电厂是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厂际多级利用,及通过市政当局为居民提供供暖服务,为制药厂、炼油厂提供所需工艺蒸汽,发电部分冷却水供给养鱼场养适合在温度较高的水中生长的鲑鱼;发电厂的脱硫装置每年产生20万吨石膏,卖给园内的石膏材料厂。

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发电厂输送,作为发电机组的冷却水,炼油厂多余的可燃气体,通过管道输送到发电厂、石膏板厂生产使用。用土豆皮、玉米淀粉为原料的制药厂发酵生产所产生的废渣、废水,经杀菌消毒后被农场用作肥料。整个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已经得到公认,尤其是在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废料的再利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结论

面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已不再局限于由原料加工成产品,并送达客户的纵向过程。论文提出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旨在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的协作来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从而减小环境副效应,获取经济效益。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供应链、关联供应链三个层次的多协作关系,体现的不仅是本企业、本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考虑到了整个系统的环境效益。因而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采用重视废弃物、加强合作研究开发、在集团公司构建横向关系、建设生态工业园等多方面策略。

参考文献:

产业链存在问题篇(10)

传统的工业生产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全球生态的破坏,资源、能源的浪费和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等。为解决这些问题,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 ”项目组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研究如何从供应链自身的角度来提高环境绩效,具体说是通过上下游纵向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从产品设计、生产、包装、营销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经济绩效、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强调供应链内部的绿色化,但它没有解决供应链外部废弃物与自然界进行交换的问题。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它以横向的视角,通过供应链链与链间的协作来进一步解决供应链外部绿色化问题;在供应链纵向内部绿色化的基础上,通过供应链之间的废弃物再利用来达到减少或避免废弃物向自然界排放的目的,从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进一步实现供应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一)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双重绩效的情况下,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废弃物(除主产品以外的产出物,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共生品以及残余物)再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见图1。

如图1所示,在供应链1中,核心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甲的同时也会产生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或燃料等被供应链2再利用,围绕这样的供应关系的供应链1和供应链2就组成了横向绿色供应链。其本质在于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再利用,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赢。

例如,燃煤火电厂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过程产生的巨量工业废渣粉煤灰,如果将其收集,作简单的工艺处理可用作生产水泥、空心砖的混合材料,也可应用于混凝土,获得良好的环保、经济绩效。又如,以芦苇为原料的造纸厂对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在于造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浓度高、毒性强的废水(黑液占90%,中段水、白水占10%),处理困难,难以达标排放。其实造纸仅取用芦苇40%的纤维素,而其它约占25%的木质素与约占28%的半纤维素以及木糖、钾、氮、磷等物,则随黑液废弃;如果通过对黑液做一定处理,其所含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以及木糖、钾、氮、磷等物质,在工农业生产中都是有很高利用价值的,其他废水可用作水泥厂的生产用水。这样既为中小造纸企业节约污水治理费和运行费用,又可大量节约水资源。

(二)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综合优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和企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横向绿色供应链强调的是链之间的横向合作,通过组建供应链联盟,化废物为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系统性。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现的是链与链之间的互惠互利、协调优化。在图1中,供应链1涉及到废弃物的环保处理问题,而供应链2则面临原材料或燃料的采购,在横向绿色供应链内部解决了这一矛盾,体现了系统观的思想。

集成性。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供应链、横向绿色供应链三个层次的多协作问题,体现的不仅是本企业、本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考虑到了整个系统的环境效益,是信息、过程和效益的集成化。

复杂性。横向绿色供应链体系比单个供应链复杂,优化以及协调的难度增加。

企业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障碍分析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大多涉及的是环境问题严重的生产能源或生产资料企业,如燃煤火电厂、水泥厂、冶金厂、造纸厂等。成功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能使企业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但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三个层次的问题:企业层、供应链层、横向绿色供应链层,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一些问题。

(一)横向绿色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及脆弱性

横向绿色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最终的目标是改善环境绩效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要考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核心生产企业的协作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供应链内部的协调问题,因而,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加。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生关系,因而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而且,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核心生产企业之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关系。因此,如何平衡横向绿色供应链中各生产企业的收益与损失,以及如何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协调机制,是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

(二)信息的获取与共享问题

由于多协作的复杂性,横向绿色供应链内部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信息的获取是横向绿色供应链获得良好绩效的关键。所以,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设计以及如何构建一个集成的信息平台来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是横向绿色供应链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区域性和时间性问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残余物、副产品以及共生品往往不易于储存和运输,具有一定的区域和时间限制,因而决定了横向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横向绿色供应链中核心生产企业在地域上尽量靠近,在生产上必须趋于同步进行。例如蒸汽和余热、余气的再利用便要求在地域上邻近。

(四)废弃物输送问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残余物、副产品以及共生品往往不易于储存和运输,例如蒸汽和余热。而且废弃物如粉煤灰在输送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会引起二次污染,增加环境副效应。因而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必须协调好输送方式、输送成本、废弃物价值以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策略

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资源递享关系,因而可以建立横向绿色供应链。通过优化横向绿色供应链系统,可以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绩效。

(一)重视废弃物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的作用

废弃物既作为上游供应链的环境负荷物存在,又作为下游供应链中的资源存在,因而上下游供应链之间协作具有特殊性。且横向绿色供应链体系比传统供应链复杂,涉及到更多的利益主体,因而需要具体分析各个成员的利益要求,设计激励机制,实现合作总收益的分配和行动激励,使得供应链核心企业成员密切合作,保证废弃物的充分供给和再利用。

(二)加强核心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开发

要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就要求有经济可行的分离再生技术。而开发新技术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投资大,技术储备要求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凭借横向绿色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分担开发成本和风险,通过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利用以及降低废弃物再利用成本。目前,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减少,废弃物越来越受到全球企业的关注,我国企业如何提高废弃物再利用技术,抢占市场先机,关系到我国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废弃物输送过程中的特殊性,应该采取一定的输送策略,选择恰当的输送方式,在提高废弃物输送技术,完善输送体系的同时协调好输送成本、 废弃物价值以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在集团公司内部构建横向关系

对于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环境问题突出,而某一子公司废弃物可为另一子公司循环利用的集团公司,可以考虑构建具有横向关系的企业集团。所谓企业集团,是指以居于控制地位的法人企业为核心,通过一定的联结纽带把众多的企业联结在一起的多层次的法人联合体。所有产生或者利用废弃物的企业都属于同一个集团公司 ,有利于信息的获取和协作,降低信息和通讯的交易成本,并且容易平衡各个公司的收益与损失。

例如,广西贵糖集团已形成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以及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回收两条主线的工业生态链。此外,还形成了制糖滤泥-制水泥,造纸中段废水-锅炉除尘、脱硫、冲灰,酒精发酝产生的一氧化碳-制轻质碳酸钙等副线工业生态链。这些工业生态链相互利用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材料,使废弃物消除在工艺过程中,不但有效治理了工业污染,而且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四)建设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是指在园区内,运用工业生态学的原理,使企业之间形成代谢与共生关系,形成一条产业的生态网络链条,不仅能够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而且能够产生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工业生态园中,企业内清洁生产与企业间废物交换相结合,从整体上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物质循环,使园区向外界排放的废弃物趋于零,实现环境、经济效益最大化。

火电厂是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厂际多级利用,及通过市政当局为居民提供供暖服务,为制药厂、炼油厂提供所需工艺蒸汽,发电部分冷却水供给养鱼场养适合在温度较高的水中生长的鲑鱼;发电厂的脱硫装置每年产生20万吨石膏,卖给园内的石膏材料厂。

上一篇: 合同管理的流程 下一篇: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