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40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1)

一、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

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进行的评价,并通过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它是对企业生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有效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二、国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和必然性

(一)国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2)

创新和管理是现代企业保持发展的必备要素,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一个监理企业想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就必须创新企业管理。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自身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对自身的经营管理进行创新,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

一、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企业创新管理指的是企业按照市场的形势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变化来改革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以便保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材料,不断创新自身的产品或服务,最终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它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技术升级的目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采取的管理改良活动。

企业不断创新管理能够使在经营理念、科学技术、设备工具等方面始终与时俱进,保持一种锐意进取的发展态势,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得以有效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二、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企业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方面,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与此对应,进行管理创新也必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包括管理制度创新、理念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多领域的创新,并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整体,最终构成企业管理的整体创新。在当前形势下,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充分将市场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在整体提升的情况下求同存异,使企业在整体管理能力提升情况下依然保持国有企业的自身特色。

1.创新企业管理理念,促使原来的“粗放型”管理逐渐向“精细化”转变

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在于管理理念和思想的创新,其他方面的创新都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是其的外在具象化表现。国有企业想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管理人员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只有管理者在理念上和思想上认可管理创新,这项工作才能进一步在整个企业顺利开展。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使国有企业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运营能力和效益。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经济体制和社会正在进行转轨和转型,而国有企业的政企分离改革仍然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所以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和管理模式仍然会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有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思想严重滞后,他们不积极学习甚至抵制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导致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很难开展。所以对于监理企业来说,企业管理创新一定要先实现管理理念的的创新。

2.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强化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理念的具象化表现,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状况。一个没有完善制度的企业的日常管理必然会是杂乱无章的,也就无法使企业保持长久的发展。对国有监理企业来说,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完全固化的管理制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当前变化莫测、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国有监理企业想要创新管理制度,就必须要在保持企业管理制度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基础上,及时的根据市场和自身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调整,保持管理制度拥有良好的动态性,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具体来讲,国有监理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制度。在很多国有企业中,由于管理的松散,出现了“人浮于事”、“人岗分离”的乱象,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逐一的将每一项工作安排到相应的部门,并将工作具体的分解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然后编制出清晰明了的岗位职责制度,使责任明确到岗,明确到人,实现用制度来管理员工的目标。(2)建立员工激励制度。过去国有企业实行“”以岗位定工资”的制度,员工工作的再好也都只能拿到一样的钱,所以造成了国有企业员工工作态度散漫、毫无积极性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建立员工激励制度后,企业根据员工工作表现进行考核与评价,对于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会极大的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3.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构建创新型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准。所以,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要重视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加快构建创新型信息化管理。国有监理企业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网络之后,就能够更加及时的将企业的监理业务与经营报告汇报给管理层,从而使公司能够更加精准的掌控市场发展动态,做出更加科学的发展决策;另外,创新型信息化管理的构建,能够使企业各个监理项目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最大限度的运用企业的各项资源,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4.创新企业文化,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运用企业文化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是每一个企业所追求的,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随着人们对企业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创新逐渐成为很多企业提升自身市场核心竞争力一种重要手段。对我国国有监理企业来说,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任务,所以国有企业不断创新其企业文化,打造具有国企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更加重要的。想要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首先必须清晰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使企业与外界联系实现信息交换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要结合市场发展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大力度努力拓展国企文化的塑造与创新工作,并不断消除对企业发展形成妨碍的落后的文化,提升文化创新的广度和内涵,最终形成与内外环境发展相匹配的独具特色的国有企业创新文化;(2)坚定“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所以创新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企业员工,“以人为本”。只有秉承着这种发展理念,企业才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员工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给企业发展提供源动力。(3)创新企业制度要与创新企业文化良好结合。良好的企业文化覆盖了企业的各个层面,所以在创新企业文化时要结合企业制度,从而使创新的企业文化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和执行中,提升员工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创新企业发展理念,促使企业由“单一型”发展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型

企业理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理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发展作用,它指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企业要想继续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形式变化逐渐创新自己的发展理念。当前,越来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很多企业都开始推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模式能够很好的分摊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在恶劣的环境中国较好的保存自身的实力。国有监理企业也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发展理念,推行“以监理工作为主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战略,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创收渠道,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结论

创新和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不变的主体。在目前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于国有监理企业来说,必须从思想意识、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使其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3)

创新和管理是现代企业保持发展的必备要素,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一个监理企业想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就必须创新企业管理。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自身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对自身的经营管理进行创新,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

 

一、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企业创新管理指的是企业按照市场的形势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变化来改革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以便保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材料,不断创新自身的产品或服务,最终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它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技术升级的目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采取的管理改良活动。

 

企业不断创新管理能够使在经营理念、科学技术、设备工具等方面始终与时俱进,保持一种锐意进取的发展态势,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得以有效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二、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企业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方面,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与此对应,进行管理创新也必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包括管理制度创新、理念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多领域的创新,并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整体,最终构成企业管理的整体创新。在当前形势下,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充分将市场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在整体提升的情况下求同存异,使企业在整体管理能力提升情况下依然保持国有企业的自身特色。

 

1.创新企业管理理念,促使原来的“粗放型”管理逐渐向“精细化”转变

 

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在于管理理念和思想的创新,其他方面的创新都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是其的外在具象化表现。国有企业想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管理人员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只有管理者在理念上和思想上认可管理创新,这项工作才能进一步在整个企业顺利开展。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使国有企业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运营能力和效益。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经济体制和社会正在进行转轨和转型,而国有企业的政企分离改革仍然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所以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和管理模式仍然会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有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思想严重滞后,他们不积极学习甚至抵制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导致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很难开展。所以对于监理企业来说,企业管理创新一定要先实现管理理念的的创新。

 

2.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强化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理念的具象化表现,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状况。一个没有完善制度的企业的日常管理必然会是杂乱无章的,也就无法使企业保持长久的发展。对国有监理企业来说,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完全固化的管理制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当前变化莫测、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国有监理企业想要创新管理制度,就必须要在保持企业管理制度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基础上,及时的根据市场和自身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调整,保持管理制度拥有良好的动态性,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具体来讲,国有监理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制度。在很多国有企业中,由于管理的松散,出现了“人浮于事”、“人岗分离”的乱象,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逐一的将每一项工作安排到相应的部门,并将工作具体的分解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然后编制出清晰明了的岗位职责制度,使责任明确到岗,明确到人,实现用制度来管理员工的目标。(2)建立员工激励制度。过去国有企业实行“”以岗位定工资”的制度,员工工作的再好也都只能拿到一样的钱,所以造成了国有企业员工工作态度散漫、毫无积极性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建立员工激励制度后,企业根据员工工作表现进行考核与评价,对于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会极大的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3.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构建创新型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准。所以,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要重视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加快构建创新型信息化管理。国有监理企业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网络之后,就能够更加及时的将企业的监理业务与经营报告汇报给管理层,从而使公司能够更加精准的掌控市场发展动态,做出更加科学的发展决策;另外,创新型信息化管理的构建,能够使企业各个监理项目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最大限度的运用企业的各项资源,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4.创新企业文化,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运用企业文化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是每一个企业所追求的,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随着人们对企业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创新逐渐成为很多企业提升自身市场核心竞争力一种重要手段。对我国国有监理企业来说,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任务,所以国有企业不断创新其企业文化,打造具有国企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更加重要的。想要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首先必须清晰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使企业与外界联系实现信息交换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要结合市场发展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大力度努力拓展国企文化的塑造与创新工作,并不断消除对企业发展形成妨碍的落后的文化,提升文化创新的广度和内涵,最终形成与内外环境发展相匹配的独具特色的国有企业创新文化;(2)坚定“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所以创新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企业员工,“以人为本”。只有秉承着这种发展理念,企业才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员工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给企业发展提供源动力。(3)创新企业制度要与创新企业文化良好结合。良好的企业文化覆盖了企业的各个层面,所以在创新企业文化时要结合企业制度,从而使创新的企业文化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和执行中,提升员工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创新企业发展理念,促使企业由“单一型”发展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型

 

企业理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理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发展作用,它指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企业要想继续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形式变化逐渐创新自己的发展理念。当前,越来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很多企业都开始推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模式能够很好的分摊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在恶劣的环境中国较好的保存自身的实力。国有监理企业也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发展理念,推行“以监理工作为主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战略,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创收渠道,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结论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4)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占据着核心地位,国有企业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 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家很重要的一种财政来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依托,它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国企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1.1 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比较差,其发展的状况很不符合其现在所处的地位和它所占用的大量而优异的社会资源。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但对它改革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致使不仅没有有效利用其所占据的资源,反而导致了其资产的流失及经营的破产等不良后果。1.2 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原因从国有企业自身结构的角度分析,影响其效益提升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其一,国有企业的机制比较落后,缺乏经营活力。也就是说,企业缺少激励职工及领导者的机制,尤其在责任、产权和职业这些方面,约束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二,企业重复性建设导致规模结构缺乏合理性。其具体的表现是企业不管大小,都追求“全”,这就导致企业在分工协作上的水平较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导致规模不经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主要是粗放型的,零散的经营模式使之缺乏规模效应,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并缺少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及一些高附加值和低耗能的产业,又由于其低端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国有企业缺少与自身产业相关的一些产业链接,难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及升级。其三,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差。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国有经济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就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总体上都比较弱,企业的主营业务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而对那些新型经济增长的领域而言,也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未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

2 提升国企经济效益以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式

2.1 认真抓好主业的生产经营

主业是企业主要的、基本的业务或产品(商品),一定要认真抓好, 但主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搞好主业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来源。一是抓品牌,争创名牌,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好的品牌是无价之宝,要有创新精神,有追赶时代潮流的勇气和信心,敢于创新才能出好品牌、名牌;二是抓好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企业产品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三是抓好产品质量,以质量为中心,有了质优价宜的产品,企业才有竞争力。

大胆开展多种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需要与可能一致的原则,努力搞好主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争取抓一种成一种,抓一片成一片,看准一些,量力而行,一时看不准,或市场需要但企业无力办的就不办。目前许多企业的潜在优势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土地、仓库、场所、设备、技术、人才等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必须合理布局,全面安排,在发展主 业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如房地产业、种养业、酒店餐饮业、租赁业、加工业、旅游业、贸易业等,可选择1-2个行业发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其形式方法应灵活多样,独资、合资、经营、股份合作均可。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国际市场是一个广大的空间,潜力巨大。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我国有更多的条件和更好的环境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作为企业,不论其性质如何,也不论是经营主业或多种经营,都应积极投入到这一大范围、多领域、高水平的竞争中去。要把这些引导到国际市场上,积极研究国际市场需求,掌握信息,既慎重认真、又勇于开拓。企业进一步开放、扩大业务、增加市场份额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经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大胆开创。

积极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是缩小我国西部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决策和重大举措。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实现河南崛起鹤壁腾飞千载难逢的奇迹,对企业来说,这是发展自己、提高效益的良好机遇,应抓住这一良机,投入到这一潮流中去,以内容、规模、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西部的开发,谱写企业新篇章。

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企业不管搞主业或搞多种经营要在竞争中取胜,靠什么?一靠质量好的产品,二靠品牌,三靠服务。服务是赢得顾客与效益的重要手段。

3 提升经济效益应坚持的原则

就目前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来看,国有企业由于多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如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使得我们必须再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这同时也是和谐企业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3.1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首要任务经济的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因此,只有实现经济的快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在目前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真正达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2 要坚持经济利益为第一发展目标利润对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企业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一个企业如果利润得不到增长,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有企业更是如此,它们虽然看上去比较强大,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因此,国有企业也应该将利润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也应该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以此来确保国有资产和企业的保值增效。3.3 要坚持三效合一的原则三效合一指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效结合。虽然国有企业要强调经济效益,但并不是说要因此排斥环境和社会效益,而是要求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主动去承担一定的和会责任,并保护好生态环境。3.4 以和谐为宗旨,推进国企发展这里的和谐包含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和谐指国有企业内部干群关系和上下结构的和谐,外部和谐指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和谐。国企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工作:第一,正确认识和谐二字的真正内涵。和谐从本质上讲实质上是指包容性格、坚定原则并互让利益,国有企业只有珍惜和建设和谐,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实现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实现好、发展好并维护好国企全体职工的利益,将其作为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始终坚持共享、共赢的经济发展理念,广泛听取广大员工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意见,并自觉的接受员工的监督,将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果和广大员工共同分享。第三,要充分发挥出党委的核心作用,对于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间的关系加以妥善的处理,使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最终实现国企的又好又快发展。要想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应该根据国企的实际情况,对其未来的发展作出统筹规划,吸收各种有利因素,敢于创新,综合的运用各种手段,最终使其经济效益得到切实地提高。综上可知,国企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应做到不拘一格,要在探索中发展并加以创新,最终实现做强国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城市经济.2010(8).

[2]洪银兴.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转型升级.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1).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5)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特有产物,是一种新兴的审计类型,在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实践中较为多见,它属于委托性的审计,是一种就地进行的、事后性的全面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审计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形式之一,也是我国审计界的创新与创造。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五条,在法律上确认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经过十多年的推广,经济责任审计在整治领导干部违法乱纪和,促进领导廉洁自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为科学合理的考察任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十二五时期,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对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民族凝聚力都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为提高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质量,与效益审计的结合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产生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国民经济体中,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在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是在决策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制约机制,而且也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基本保证。但是,在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这种牵制关系带有较明显的虚构性,在实践中操作困难重重,董事会和经营者之间的互相牵制也只是制度设计者的一厢情愿。在这种情况下,当企业内部权利又处于高度集中的压力下,通过加大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力度,对我国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现阶段审计的一个重要审计类型,它与效益审计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审计目的是查证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主要负责人个人的经济责任,也就是审计对象主要针对领导者个人,而效益审计的特点是它的审计对象是单位,审计重点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实行经济效益的程序和途径为内容,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效果、投资效果、资金使用效果做出判断和评价,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与效益审计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其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效益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的是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所以二者的结合会更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的必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利用审计资源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要求高、责任重的综合性审计工作。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多数在领导班子换届时进行,需要审计人员尽快提供出高质量的审计评价报告,所以任务要求时间紧,所审计的内容涉及面广、审计期限长。随着这项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时间紧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更加的突出,势必难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审计环境,难以保证审计质量。而随着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部分企业的效益审计已经实行常态化,效益审计已作为每年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所以审计机关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合理借鉴效益审计成果,将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很好的结合起来,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还主要停留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管理、决策活动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的层面上,缺乏对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其他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深入查证和分析。效益审计作为对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审计工作,可以在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管理、决策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审计。如果说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管理、决策的执行过程的行为审计,那么效益审计则可实现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决策的能力评价。搞好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3、是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需要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制约的一项重要措施,关注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经济责任中的效益问题,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效益情况进行审计,是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必然要求。经济责任的效益审计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更高阶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效益审计,搞好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对领导干部业绩进行深层次审计,不仅有助于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监督领导干部权力的行使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评价、任用干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健全对领导干部业绩责任的考核机制,完善干部管理机制,而且更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投资决策水平,推进管理的现代化。

四、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几个方面

现阶段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时,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的主要应是以揭露问题为主,无法进行全面的效益评估,审计的重点是从经营决策审查、资金管理、使用效果等几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审计。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效益审计进行结合:

1、经营决策审查

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经济责任。以重大投资项目为审计重点,对经营决策程序进行跟踪审计,从立项科学性、决策程序、项目进度、决策效益等各个环节,查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决策程序合法、决策结果科学,并注重对领导决策是否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审查。通过审计,发现和揭露由于领导决策错误造成的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促使领导干部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市场规律和客观实际,实现科学的、符合国家政策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决策,避免因短期行为以及管理不善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

2、资金管理审查

主要是利用效益审计中对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评价,对重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进行详细的跟踪检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即使有好的项目,最终也不一定就能产生好的效益,由于管理不善、资金调配不合理、人员任用不当等都有可能影响到项目效益的发挥,而最终形成亏损的局面。效益审计中一个重要的审计内容就是要查明被审项目的所耗和所得,加以分析对比,评价其是否节约,是否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企业单位改善经营管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借用效益审计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审查结果,可以对企业领导人经营管理能力有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6)

一、国有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作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角色,国企直接体现了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力量。尽管我国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国企改革,但是目前而言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核心竞争力意识不足,很多大型国有企业都存在着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的情况,没有完善的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观念。到目前为止,很多国有企业的高层都还没有认识到需要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和培养,

更不懂得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无法长期的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没有实质性的企业制度,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曾经的行政性质的公司或者行政机构逐渐演变为上市公司,但是依然是存在着浓厚的行政特色,企业与行政尚未能完全的脱离关系,之间的关系没能够妥善处理,之所以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缺乏效益不好的情况,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所有者。

国有企业的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全球五百强企业的科研经费一般占据销售收入的5%-10%,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更是比例达到了20%~30%,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一般只能达到不到1.5%的比例,自然就导致我国的工业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发展非常缓慢,整体不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国有企业管理层并未能认识到企业的存在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较低的战略管理水平导致企业无法长远发展。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受到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出现逃避风险、厌恶创新的情况,企业自身因为逐渐落后而无法顺应社会发展,逐渐的失去了竞争力和企业凝聚力,自然无法与其他私企进行有效竞争。

二、因子分析法的含义和应用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竞争力逐渐的被国有企业的改革程度、经济效益等所影响,所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改革国有企业,这就需要重点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测度。本文是借助因子分析法帮助国有企业构建其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是按照原始变量所生成的、,构造的因子得分模式,其权重是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这种方式可以为更加的合理和客观。所以,下面我们开始尝试构建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不同年份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按照其盈利能力以及未来的成长能力进行评价。

1.因子分析法的含义

因子分析法属于降纬技术的一种,可以将实际中存在的诸多变量使用极少的几个因子来替换,除了能够保证原有的大部分信息不会丢失之外,还能够很好的解决变量因为过多出现的重叠情况。

2.因子分析法的应用

(1)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要对国内外上市公司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从其中所选择的财务指标应当是能够将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经营绩效变动准确反映出来的,具体包含盈利能力,下属销售毛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二级指标;偿债能力,下属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两个二级指标;营运能力,下属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两个二级指标;发展能力,下属利润总额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两个二级指标。

(2)构建主因子和综合评价模型

因子分析法需要应用到SPSS16.0软件,借助因子分析,对研究对象上市前、中、后3年的综合绩效进行考察,若KMO测度值大于0.5,Bartlett球星检验的卡方统计值显著性概率Sig.小于0.01,则表明该对象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处理。因素分析的过程中,抽取方法主要是主成分分析法,旋转采用的是Varimax。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小于85%的标准,从8个二级指标中确定四个因子。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影响程度,又被称作是载荷,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获得。采用方差最大旋转的方式的UI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处理,分化载荷矩阵中的系数为0~1区间,加强对于因子的解释。从SPSS16.0软件的运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利润总额增长率组成第一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的成长能力;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组成第二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运营方面水平;销售毛利率主要为第三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企业盈利方面水平;资产负债率以及流动比率是第四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偿债方面的水平。然后借助SPSS16.0软件将不同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权重计算出来,进而基于各个因子获得评价国有企业当年绩效综合评价公式,进而获得国有企业当年的综合绩效评分。

(3)借助因子分析获得的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分分析国有企业近年来经济效益状况

分别将每一个分析对象的分析期限内的综合绩效评分进行定位到坐标图中,对比每一个分析对象在同个时间的走势,通过其出现的综合得分走势的上下波动判断国有企业当年度的经济状况,对其经济效益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三、总结

尽管在近几年来国家逐渐加强了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出台了多项措施和政策,加强了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调整、创新以及管理等多个重点环节的管理工作,确保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去了,实现了显著促进国有企业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目标。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对国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培养国有企业全体员工的核心竞争意识和对资源进行集中,实现差异化经营等,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急需解决。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7)

一、进行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

1.产权激励机制

国企经济效益想要得到提高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其首要的便是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国企进行改革产权、创新产权制度的主要任务与内容为:能够真正的做到政企分离,将政府、企业各自的范围明确,调整企业结构构,完善与健全约束与激励机制,使得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与管理水平,强化在市场上企业的竞争力。产权激励机制是指采用对使用者与拥有者进行界定权益与分割产权的方式进行划分人们在稀缺资源上的配置权,使得经济主体的资产能够得到高效的运用,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2.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途径

(1)企业产权的明确界定,股权结构的合理构建。企业制度进行创新,其核心是主体为公有制的产权制度的构建。其根本目的为:以对大中型国企的产权进行重新界定企业法人与出资者的财产权与所有权为基础,用公司化的方式改造企业,将其改造成涵盖多元化的财产利益的经济主体,从根本上变革企业制度,通过企业实行法人制度将企业改革为公司制企业。调整股权结构,通过合理的构建股权结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2)国有股流通。通过国有控股公司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的设想对国有股权在运作的主体与层次上进行了明确,国有股在市场中进行流通是进行规范实施中一定会涉及到的,同时平等的与企业其他股权入市交易方面的也会被涉及到。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所拥有的全民资产量的最大的,国有股由国家进行管理的部分是非常庞大的,国有股形式的运用在资产的社会属性为全民所有方面的权利不会有所改变,并且国有股进行流通能够使主导为公有制的全民所有制更好的得到体现。国有资产进行价值形态上的管理是通过对全民资产运用股份资本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因此能够更好的实现资产全民所有的社会属性。这是能够达到的产权制度主导为公有制状态下的理想结果。

(3)公司科学治理结构的建立。现阶段在国内因为企业没有理顺各种内部关系,组织几个在建立与运作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在公司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治理结构的建立过程中,对公司法的进一步完善与制度的建设是重点,通过这些对各类存在于公司内部的边界与归属进行明确。

二、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

1.国企经济效益审计

国企进行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由内审机构或者内审人员通过特定审计方法,以一定的标准作为依据,进行审查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以及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相关的证据的整理与收集,来对企业的业务经营以及管理活动进行判断其效果性、效率性以及经济性,对开发与利用经济效益途径进行评价。通过对国企经济效益的审计达到发现与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良影响因素的目的,发局企业的潜在经济效益,同时提出整改措施,使得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得到加强与改善,进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2.国企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进行国企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包对企业的特点进行把握,进行效益审计的开展时其目标应当是减少浪费与损失;其次要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中心,达到发掘潜力、提高效益;最后面对存在于企业内控制度上的问题,有针对性的 通过制度的健全,弥补漏洞,服务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审计工作。

进行国企的经济效益审计的时间,主要在于三个方面:(1)事前审计。主要是对项目的方案、预算以及可行性等进行审查,进行强化未来项目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2)事中审计。通过分析比较所实施的项目与计划、预算的差距,寻找问题所在,然后对相关部门进行督促,使其能够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对计划与预算进行修正,使之与实际相符;(3)事后审计。进行评价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以及经济性,为国企经济效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寻求新的途径。

三、树立国有企业核算管理意识,提升其经济效益

我国现行国有国有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应致力于加强材料采购、人工费支出以及项目预算等环节的管理上,切实保证国有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包盈不包亏”。一方面,我国国有国有企业对其全体员工积极开展核算管理培训与教育,使其在实施核算管理时能够全面贯彻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确保每一位职员均能够树立起核算管理意识,并充分认识到核算管理为国有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我国国有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约束和审计监督机制,切实将该机制全面落实到位,尽可能减少不合理资金的开支,最大限度上提升资金的运作效率,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

四、构建优秀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团队

高素质、高质量的经济管理团队是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基础。因此,这就需要我国国有企业加强经济管理团队建设,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加强经济管理人员选拔力度,切实保证筛选出有能力、从业道德优秀的人员承担经济管理职责;另一方面是定期加强经济管理人员的相关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训,使其能够接收到国外先进的相关管理技能,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从业素质,确保能够胜任国有企业给予自身安排的岗位,在有限的岗位上发挥出自身无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子和:关于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1,(13).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8)

从目前来看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情况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以后便进入了高速发展状态,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从整体上来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要保证它能够与现代化经济发展接轨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深入发展。

一、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1.经济效益审计意识淡薄。国有企业内部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专业知识出生,因此对于财务会计以及内控都掌握得较为透彻。然而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审计工作也与网络信息技术接轨,但很多审计工作人员并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进行处理,并且相关意识不强。另外部分人员特别是管理层领导自身的经济效益审计意识较为淡薄,并未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这种意识的缺失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制约。

2.缺乏经济效益审计的统一评价标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自发展以来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正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目前并未形成一个统一化的标准评价体系,同时评价体系出现了一定的滞后,这就让评价体系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2]。首先评价指标并不能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达成一致,两者贴合程度不够,因此不能准确地将企业的实际竞争能力凸显出来。其次评价指标未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完整地体现出来。另外评价指标未突出现金流量的作用。

3.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尽管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具有较为丰富的时间方法,例如审阅法、观察法以及基本审计法等,但在实际审计过程当中并未将这些方法整合起来,换句话说上述方法过于零散化,并未构成一个方法体系,同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上述情况无疑加大了审计的实际风险。而在审计程序上并未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也给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4.缺乏审计人才。从国有企业内部情况来看专业审计人才的缺乏给审计工作的落实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它除了承载了普通的财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审计对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这就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性要求。但是相关人才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强化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若要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首先应该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进行强化。通过加大宣传让工作人员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观念的重要性,同时将这种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以企业文化为导向让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得以扩散。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下让工作人员将这种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带入到平时工作中并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及氛围从而推动相关审计工作有序进行[3]。

2.建立统一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从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形式来看主要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在进行实际审计评价时部分国企可能会以私企标准作为参考,但事实上私企标准并不见得能与国企需求匹配,易出现偏差。因此国有企业应适当参考国际标准或结合客户需求构建出一些特殊标准来适用于实际工作。从宏观上来看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地区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应当统一化,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应对标准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3.制定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和程序。为了让国企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取得成效应当遵循以适应性、创新性、经济性以及系统性的等原则,让方法可与工作人员及其能力匹配并逐渐形成一个有规律性的方法体系,让各方法彼此间可相互穿插,产生互相作用。对于传统审计方法需进一步完善从而突破其局限性,这就要求加强财务数据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要充分发掘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当中的应用,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审计方法。在审计程序方面对监管给予强化,严格按照审计规范步骤进行并落实,让审计工作可有条不紊的实施。

4.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企业内部应该善于吸收各类人才并招揽部分复合型人才,另外可聘请相关专家组织成一个咨询委员会来优化人力资源。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强化,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针对性培训加强其专业性知识,多组织交流会议让工作人员可相互吸收经验。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来增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构建出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让审计工作水平可达到更高层次。

三、结语

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审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同时对于企业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应当给予经济效益审计充分重视,通过相关的手段及方法对其进行优化让其发挥成效性。

参考文献:

[1]毛雁.健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指标及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5)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9)

1.经济效益审计意识淡薄。国有企业内部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专业知识出生,因此对于财务会计以及内控都掌握得较为透彻。然而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审计工作也与网络信息技术接轨,但很多审计工作人员并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进行处理,并且相关意识不强。另外部分人员特别是管理层领导自身的经济效益审计意识较为淡薄,并未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这种意识的缺失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制约。

2.缺乏经济效益审计的统一评价标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自发展以来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正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目前并未形成一个统一化的标准评价体系,同时评价体系出现了一定的滞后,这就让评价体系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2]。首先评价指标并不能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达成一致,两者贴合程度不够,因此不能准确地将企业的实际竞争能力凸显出来。其次评价指标未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完整地体现出来。另外评价指标未突出现金流量的作用。

3.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尽管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具有较为丰富的时间方法,例如审阅法、观察法以及基本审计法等,但在实际审计过程当中并未将这些方法整合起来,换句话说上述方法过于零散化,并未构成一个方法体系,同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上述情况无疑加大了审计的实际风险。而在审计程序上并未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也给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4.缺乏审计人才。从国有企业内部情况来看专业审计人才的缺乏给审计工作的落实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它除了承载了普通的财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审计对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这就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性要求。但是相关人才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强化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若要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首先应该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进行强化。通过加大宣传让工作人员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观念的重要性,同时将这种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以企业文化为导向让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得以扩散。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下让工作人员将这种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带入到平时工作中并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及氛围从而推动相关审计工作有序进行[3]。

2.建立统一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从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形式来看主要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在进行实际审计评价时部分国企可能会以私企标准作为参考,但事实上私企标准并不见得能与国企需求匹配,易出现偏差。因此国有企业应适当参考国际标准或结合客户需求构建出一些特殊标准来适用于实际工作。从宏观上来看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地区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应当统一化,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应对标准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3.制定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和程序。为了让国企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取得成效应当遵循以适应性、创新性、经济性以及系统性的等原则,让方法可与工作人员及其能力匹配并逐渐形成一个有规律性的方法体系,让各方法彼此间可相互穿插,产生互相作用。对于传统审计方法需进一步完善从而突破其局限性,这就要求加强财务数据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要充分发掘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当中的应用,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审计方法。在审计程序方面对监管给予强化,严格按照审计规范步骤进行并落实,让审计工作可有条不紊的实施。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和90 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 年6 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 年1 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 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 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 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 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 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 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上一篇: 产业链存在问题 下一篇: 关于安全的感想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