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的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4 16:48:04

产业发展的趋势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1)

所谓商业地产是指除了住宅及工业地产以外的地产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如开发经营购物中心、超级市场、商业步行街、酒店式公寓、写字楼、娱乐健体中心等,但本文此次分析的商业地产仅限狭义的商业地产,即用于零售业的地产形式。

商业地产的投资主体为房地产开发商,然而,绝大多数开发商并没有配备商业专才,而且亦不打算介入纯商业中的商品买卖。但作为商品买卖的场所提供者,开发商有必要设立与商业机构对接的独立经营管理公司或部门,并配备相应的商业管理专业人员。通常的做法是房地产开发商设立或委托专业的公司进行选址、功能及市场定位、招商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达到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的。

不同的商业地产有不同的条件及其所处的区域、商圈,如何在多种经营模式中选择合适的模式往往是开发商很头痛的问题。而且商业地产的经营模式将直接影响其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好坏,这里对常用的几种商业地产经营模式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进行分析。

1 整体出租模式

整体租赁是指开发商不将物业出售,而将其整体出租给一家商业企业,由这家商业企业进行商业规划及经营,开发商每年向商业企业收取约定的租金。租金一般在第三或第四年起开始递增,而之前则主要是帮助商业企业培养市场,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商业企业向开发商交纳相当于2~3个月租金的押金。比如深圳的宜家家居广场就是采用的这种经营模式。

其优点:不需设立专门的经营公司和配备专业的商业人员;交易简单,结算方便;物业可进行抵押贷款,有利于开发新的项目;物业的升值空间较大;带租约更有利于日后整体销售或设计产权式商铺。

其缺点:收益低,其投资回报率在3%~5%之间;租期长,物业即便升值,其套现的难度也很大;不排除租户经营失败而没法交租的可能,国而对租户的评估要求准确。

适用类型:无商业专才的开发商;资金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经营相对保守的开发商;售后返租的产权式物业开发商;物业面积一般不超过30000平方米。

2 分层或分片出租模式

与整体出租模式相似,只是开发商按市场需求,将各层或各片区分别出租给不同租户。比如深圳的茂业百货和天虹商场就是采用的这种经营模式。

其优点:租金相对整体出租要高一些;风险分散,租金相对有一定保证;物业可进行抵押贷款;比整体出租更适合日后带租约出售物业或设计成产权式商铺;某一层经营失败时,开发商能掌握主动权,并进行重新招租。

其缺点:需重视前期的商业策划(业态组合、功能定位、市场定位等);需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及配备有关的商业专才;各业态环环相扣,一家经营失败,影响到其他租户的经营,要求开发商建立储备租户资源库,并具备极强的招商能力。

适用类型:资金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售后还租的产权式商城;物业面积在20000~50000平方米。

3 分散出租模式

分散出租亦称零租,开发商在确定某一主题功能下对各个铺位进行招租,租期相对短些,一般为2~5年;开发商应帮助租户统一办理相关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甚至代开具销售发票、财务结算等。许多成功运用模式的案例多数为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如深圳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华强电子世界等。

其优点:租金很高,开发商收益可最大化;物业升值空间大,容易出售;租期短,容易改变功能或调整经营。

其缺点:需设立专业的经营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需充分重视前期的市场定位,功能定位的策划工作;招商能力要求极高;日常经营能力要求高;经营风险最大。

适用类型:商业区或城郊的大型商业物业;面积在10000~500000平方米停车场及卸货区的面积足够大;售后返租的产权式商城。

4 层(或片)与散结合出租模式

此模式是将上述第2种和第3种模式结合。在确定了功能后,采用第2种模式引进若干主力店,之后再利用主力店的品牌效应,对各类中小店进行招租。目前多数大型购物中心采用此模式。深国投名下的嘉信茂购物中心就是通过引进山姆会员店来实现这一经营模式。

其优点:大小租户的结构使项目稳定性提高;主力店的进驻有助于将部分物业设计成产权式铺位,并容易取得销售的成功;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租户资源库,为以后开发商业地产项目创造成功运作的条件;为开发商创造经常性收益。

其缺点:要求开发商具备很雄厚的自有资金实力;需设立专业的经营管理公司和配备相关的商业专才;对主力店的招租能力要求极高。

适用类型:主要是50000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

二、政策对商业地产价值的影响

1 严厉的购房调控政策引导投资资金流向商业地产

近两年来,房地产市场投资热情高涨,房价居高不下,为控制房价,2010年政府出台了严厉的调控政策,从4月17日的“新国十条”到9月30日的“新国五条”,再到限购、加息、叫停房贷、土地问责等,住宅市场被迫降温,观望气氛渐起,但如此严厉的调控政策却未对资金进入商业地产加以限制,因此令商业地产焕发出勃勃生机,不少投资者因住房限购而转向商业投资,商铺的成交价格一路攀升,例如近期深圳湾等地商铺的旺销就体现出资金流入商业地产的比例正在大幅增加,新一轮的淘金狂潮已经开始显现在商业地产的投资上。

2 城市更新改造增加商业用地供应

旧城改造已渐成各大城市求解土地困境的救命稻草之一,2009年12月1日《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部系统、全面规范城市更新活动的规章,在鼓励权利人自行改造、可协议出让土地等诸多方面作出了制度突破。深圳市政府对该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的调查显示,在考虑生态环境约束和现行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仅有142平方公里的新增建设用地扩张潜力。而深圳全市需要进行城市更新的总用地面积约为240平方公里,这也意味着通过城市更新改造“要”到的土地资源面积比可以新增的建设用地还要大。根据《办法》,所谓的城市更新,包括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城中村及旧屋村等区域的更新。城市更新的

种类则包括综合整治类城市更新、功能改变类城市更新,以及拆除重建类更新,其中功能改变类城市更新政策更是提供了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成商业用途的可能性,进一步提供了商业用地的可能供应量。

3 规划影响片区商业地产地位

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正式写入201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之中。根据规划初稿,深圳前海1851万平方米总开发规模中,商务办公规模821万平方米、超级商业中心90万平方米、配套商服业180万平方米、住宅规模550万平方米、其他160万平方米。从规划方案看,住宅占总开发规模的29.7%,商业占总开发规模的14.6%,商务办公占总开发规模的44.4%。城市发展中心西移,特别是前海规划清晰、超前,有巨大的想象空间。片区的规划、配套好,消费能力强,这是商业地产的发展最现实的市场基础。因此,大前海将成为深圳商业地产的重要一极。

2010年6月1日,国务院就广东省《关于延伸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的请示》作出批复,同意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将宝安、龙岗两区纳入特区范围,这标志着深圳城市一体化将加速发展,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将有利于促进特区外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促进特区外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与有效利用,提高住房供应规模和效率,它也将成为深圳商业市场的助推器,在它的影响下,宝安、龙岗两区商业将得到迅猛发展。

三、深圳市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

深圳商业地产的经营成本比香港、上海、北京都低,但强劲的消费力促使深圳的品牌迅速成长,然后向其他区域辐射,整体的发展趋势向好。根据目前深圳商业地产发展现状以及内外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等的影响,笔者认为,深圳商业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下所述。

1 “产权式商铺”日渐势微,整体持有型物业大幅增加

近两年大行其道的产权式分割商铺,尤其是售后返租等衍生的营销形式,将会逐渐退出市场。原因是这类概念或模式常常被一些开发商当作物业促销手段滥用,给商业项目的后期运营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了对中小投资者的回报,正在或已经触发中小投资者与开发商之间越来越多的纠纷。而以出租为主,长期整体经营的商铺,或是整体购买物业产权,再分配收益权的商铺,其投资价值会高于产权分租的商铺。因此,未来市场上整体持有的商业物业比例将会增加,基本上整体持有分为两类:一种是开发商自己持有,只租不售;另一种是大商家整体收购后统一经营。

2 项目开发形态多元化

总的来说,目前商业地产很少有单一的业态,在大多数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都会根据项目城市现有业态情况和对未来商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充分利用本身可能整合的各类资源,进行一定的业态组合,开发形态日趋多元化。

3 高端商业综合体成为主流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膨胀,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个人生活成本加大、经济运行效率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综合体逐渐成为高端商业地产开发的主流模式。城市综合体的(英文为HOPSCA),是酒店(Hotel)、写字楼(Office)、公园(Park)、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会议中心(Convention)、公寓(Apartment)首个英文字母的缩写。也就是说,每个城市综合体至少组合了上述功能中的3种,在各部分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是以一种功能为主、多种功能配套的多功能、高效率综合体。城市综合体引领了集约型城市开发的浪潮。各种经济活动在城市综合体内互动,各种资源有效整合,物业资源获得优化配置,从而发挥更大的空间效益,既省地又节能。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城市综合体内的各种业态和物业的运转效率,往往能提高36%,而节能收益则可以提升42%。此外,还可以带动大量就业和巨额税收,带动一个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起到巨大作用。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巴黎的拉德方斯、东京的六本木,每一个“城市综合体”都是一个与城市高度融合的开放式街区。作为目标成为国际中心城市的深圳,其未来规划的人口将达到3000万,解决如此大规模人口的居住和生活需求,必须走集约型城市开发之路,城市综合体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4 社区商业成为热点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2)

前 言

房地产的物业管理,不仅是房地产投资、开发、建设与流通的自然延续,也是房地产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子行业。一个机能是否健全及是否可以运行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系统,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房地产物业管理的未来发展工作,深入分析、研究和挖掘房地产物业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1 研究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发展趋势的意义

近几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随之也愈来愈高。同时,我国在房地产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场面,全国房价普遍增高,而且增高的幅度大,出现房价上涨的区域越来越广泛。物业管理对房地产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良好的物业管理是我们买房的后勤保障。房子是我们生活中最可靠的家,最温馨的地方,因此房价的上调和下降以及物业管理的完善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百姓的敏感神经。

1.1 研究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发展趋势有利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

目前,随着我国房地产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房屋商品化进一步得到推进,房地产经济体制改革也在纵向发展,并由此形成了产权多元化和管理社会化的新格局。我国传统的房地产物业管理行业面临着较大的困惑。虽然我国的房地产物业管理经过长期发展与经验积累,房地产物业管理行业已取得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对于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却相当模糊。为了促进该行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就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趋势展开研究能够帮助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行业清楚认识到房地产物业管理的未来发展目标,以此把握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的未来方向,同时及时的抓住发展机遇,促进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的健康活力的发展。

1.2 研究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发展趋势有利于物业管理行业承担社会责任

房地产物业管理的主要任务及责任就是通过对房地产的管理,以此为居民住户提供文明、整洁、安全的居住环境,使房地产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居民住房带来最大的使用价值。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要考虑因素就是物业管理,在房地产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倘若房地产开发商拥有属于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就能通过优质的物业管理水平吸引更多业主的眼球,还能免除一些业主在买房后的忧虑。良好的物业管理能够使业主和房地产开发商获利的同时,有利于城市的管理,从而提高我国城市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1.3 研究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发展趋势有利于城市化进程加快

为了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必须加强,人们的生活环境必须得到改善。实现城市化不仅能提供给人们一个快捷、健康、优良的工作和生活坏境,还能满足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城市房屋得到规划是城市化的重要体现,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整体面貌可以通过城市房屋管理的好坏展现出来,而房地产物业管理主要就是对城市的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管理,只有将这些场地管理好了才能加速城市化进程。

1.4 研究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发展趋势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近几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随之也愈来愈高。人们在满足对住房大小的要求之后,逐渐对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比如住房周边的环境,物业管理水平的好坏,整个社区的服务质量等。我国的房地产物业管理市场初步形成,消费者可以选择自己信任的、物业管理水平高的物业公司来管理自己的家园。就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展开研究,能够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收费是否合理、企业信誉的好坏。

2 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发展趋势研究

房地产物业管理作为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在很早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高销售利润,许多的买房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居住环境,城市管理者为了规范社区的管理和加快城市化进程都对物业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报以很高的期望。

2.1 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规模化趋势研究

未来我国的物业管理正在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业内人士早就开始关注我国物业管理的规模化经营。在不久的将来,房地产物业管理将充分的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将卖房后的物业管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扩大自身的管理领域和管理面积,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明确经营的目标,使其在物业管理市场竞争中占有最大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是众多商家必争之地,只有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才能比别人经营的更好。而我们所说的物业管理的规模化发展是在追求最大利益的经营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扩大在生产。规模化经营还充分考虑房地产物业管理的投入产出比率,也就是随着对房地产物业管理投入的增加,房地产物业管理的规模就会扩大,其单位的房地产物业管理的增量所产出的管理与服务效益应逐量增高,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物业管理的规模经济效益。

2.2 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专业化趋势研究

专业化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的一个趋势。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也在提高,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日常的维护保养也将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倘若物业管理公司只是重视增加服务人员,购买专业设备,而忽略了业主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房地产物业公司将增加自己的负担,降低公司利润,浪费专业设备的使用价值,最终导致公司盈利低、员工服务质量差和资源浪费。然而若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司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配备专业的公司对业主服务,不仅能解决业主的问题,还能实现公司资源的最大化使用。未来的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司必然会向着专业化发展,这样能极大的提高小区的安全性和对业主的服务质量。

3 总 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们正在往城市里发展,城市人们的增多促进了我国房地产的发展。然而伴随着城市房市的崛起,物业管理的发展空间相应地一定会有所扩大,再加上我国物业管理市场的竞争正在以白热化的趋势呈现在人们面前,所以我们要提前做好房地产物业管理未来发展工作,深入分析、研究与挖掘房地产物业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尹锋.加强管理促进物业管理健康发展[J].中国房地产,2005(11).

[2]陈浴新.物业管理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策略[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3)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产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产业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并参与到国际市场分工中,开始适应国际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同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国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战略的转型调整。经过实践研究证明,产业经济战略调整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为此,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1.国际上对我国科技发展带来的压力

近几年,虽然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但是和国外科技相比,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科技竞争力不高,加上国外科技对我国科技发展打压,使得我国科技发展面临层层阻碍。科技发展受阻使得产业经济战略无法实现,制约了我国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

2.我国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障碍

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的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严格的产业市场竞争秩序,产业集群发展缺乏必要的诚信和良好的环境支持。第二,企业之间的发展没有实现专业化分工,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零散、缺乏配合,由此使得企业内部存在重复施工建设的问题。第三,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各部门各自为政,在发展的时候只考虑部门利益,忽视了对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

3.企业人才的缺失

受我国 工资水平不高的影响,工人在工作之后无法定期是受到专业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人的基本素质普遍偏低,由此导致我国一般工程技术性人才较多,但是高端技术性人才较少。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在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的背景下,产业经济发展将会显得更加困难,一般工程技术人才也会被国外跨国公司吸引,加速人才的流失。

4.产业经济生态化的薄弱

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虽然开启了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区,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表现在思想理念、技术应用、体制等方面的差距,产业经济循环生态化发展实力比较薄弱。

二、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分析

1.实现全球化产业转移

受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产业体系也融入到全球经济范围内,产业竞争优势的彰显不仅表现在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而且还表现在企业自身发展和上下游产业国之间的关系上,即上游企业的发展优势能够为下游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另外,企业产业和相关产业之间的配合也能够帮助企业在经济大潮中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地位。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体现之一就是产业转移全球化。

第一,产业转移全球化的实现能够使企业发展打破自身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加强企业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国际化。另外,产业分工从不同产业全球分工朝着企业内部的全球分工转变发展,在企业生产要素的不断积累下,企业内部也会发生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其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受到世界性产业转移的影响。第二,产业转移全球化影响国家结构经济调整。国际性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受国际贸易和技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在国际性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际资本往往是从高流向低,同时会带动产业其他资源的转移,影响国际分工布局和国家的世界经济地位。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控制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并以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传递过剩生产力,能够带动发展中国家的个新发展。同时,发展中国家也会利用自己在国际分工上的优势,积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带来的一切资源和力量。

2.实现全球化产业升级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开始进行交叉投资,实现了本国贸易的国际化发展。通过跨国流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全球性产业体系。在全球性产业体系的影响下,能够促进产业内部各环节、要素和技术的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下产生的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表现在产业调整和转移带来产业数量的扩张性发展,在产业数量增长下带来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和更大规模的产业。之后,在国和国之间的交流下,产业升级进度加快,呈现出全球性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主要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在全球范围中寻找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资源,跨国公司对分散的资源重组优化,降低了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成本,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国际化发展,并逐渐渗透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承接发达国家在产业转移中的剩余技术,并结合自身发展将这些技术转换为自己的高新技术,由此技术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3.融合化的产业经济

受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世界经济运行发展主体从侧重制造业和自然资源利用的企业向侧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企业过度,以往的环境要素开展向内置化的企业系统要素发展转变。原来以国家为边界的产业系统朝着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转变。

全球产业体系的形成对世界各国独立产业体系产生了冲击,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制约的产业经济体系。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融合发展程度加强,产业经济显示出了融合发展趋势。

4.知识化的产业经济

世界产业结构开始从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转变,即表现在从生产重型化生产技术结构向以服务、知识、信息和服务等为主的软型化生产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金融业、信息行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加大,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呈现了知识化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知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促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对知识和服务的需求。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加,促进了世界各国科研教育的扩张。在知识力量的作用下,教育和科研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为此,知识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进行发展。第二,从事研发、管理、咨询服务等知识型人才所占比重加大。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是第三服务业,包括各种经营管理活动、信息处理、财务会计、后勤保洁等。在生产力不断提升和产品知识密集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自我服务发展无法满足更高效率的要求,一些服务生产从加工制造业中脱离出来,由专业的公司和机构管理,由此知识产业在产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产业经济呈现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5.绿色化的产业经济

产业经济绿色化主要是指产业在发展的时候根据自然生态规律来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类别的产业部门要结合发展实际建立资源循环再利用发展模式,从而在发展产业的时候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下,人们加强了对绿色产业经济的追求。产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绿色化发展。通过对产业生态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可以实现产业领域和生态环境的融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建设下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要求下,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战略,实现企业市场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齐发展,从而不断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发展的影响下,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表现在全球化产业转移、升级、融合、知识性、绿色化发展几方面,基于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特点,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经济新趋势分析,结合实际探讨出适合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 论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J]. 经营管理者,2016,(29):239.

[2]任兴洲.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01):5-7.

[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谷建全. 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为例[J]. 中州学刊,2014,(11):44-48.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4)

煤化工是以煤为主要的基础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工序使煤转化成为各种状态燃料及化学产品的过程。世界上煤化工的最大生产国家是中国,但是相比于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生产流程较长,技术更加复杂且生产的产品过于单一。

1.现代煤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大约有100多家工厂以煤化工为基础,有将近400座大型的现代化化工气炉,分布在全球各地。煤化工的原料以煤炭为主,生产的产品中大多数为化工产品,只有少部分用来发电。

传统的煤化工程以煤气制品为主要的产品,而现代煤化工是指将煤液化成为生产化甲醇然后进行再加工制成天然气等产品的过程。这两种煤化工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的区别。现代煤化工将传统煤化工的基本流程作为生产基础,在开发规模上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向清洁能源方向发展,并带动传统化工产业的成功升级。

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关于能源方面的发展计划,以节约为主,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优化煤化工的生产结构,使能源体系逐渐发展稳定。同时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煤化工程在以后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此期间,煤化工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技术突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煤炭深加工方面。

2.现代煤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2.1.煤化工主要产品发展预测

随着我过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国内市场对于石化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其供应量与实际需求的矛盾越来越大,天然气的很难实现自给,而其替代产品的需求量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为现代煤化工的快速发展带来美好的前景。根据当前煤化工的发展趋势,甲醇的发展将会有很宽广的市场。因为甲醇作为现代煤化工的重要生产原料,对燃料的应用有积极的影响。另外煤质二甲醚的产量也会大幅度增加。

2.2.煤化工产业的装置规模呈现大型化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以及能源的节约,力求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因此装置大型化的发展是我国现代煤化工的主要发展趋势。2009年期间,我国的甲醇产增加大约450万吨,当中产能每年在50万吨以上的占大约56%。在2010年到2012年期间,我国计划每年的甲醇产量大约在1300吨,每年65吨以上的产量大约占15家,而每年甲醇产量在50万吨的占5家左右。从这个项目可以看出,我国甲醇产品的生产正在逐渐向装置大型化方向发展。

2.3.技术不断进步和装置国产化的趋势明显

相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国产的应用技术,如:煤炭的煤气化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另外,我国成功研发出了水煤浆气化技术,并在应用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国产的甲醇合成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大型装置已经投入生产并使用,而且目前煤化工的生产需求在国产技术的支持下,完全可以达到产量要求。除此之外,独立的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都不断深入,在烯烃技术方面的进步是巨大的。但是在生产设备的单套规模处理量方面,国产技术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与国外先进技术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国产化技术重点还是要放在装备的加强上。

2.4.产业的布局更趋于合理

近几年,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甲醇的开发项目方面。国内只要出现煤炭资源的地区,就会有煤化工项目的建成投产,但是煤化工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现代煤化工的快速发展,一定会引起相应的环境问题,供求矛盾更加严重。因此,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布局是当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将会成为之后政府部门进行项目审查的重点观察方面。

2.5.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是行业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煤化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很大程度上的污染问题,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因此尽可能减少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对资源实现最大可能的利用是以后煤化工发展的重点战略。未来的煤化工要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主要目标,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大力推行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并进行妥善处理。煤化工要争取实现与建筑、化工等行业的合作关系,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及阶梯利用。

2.6.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

现代煤化工最大的生产特点就是技术相对密集与投资的相对密集。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减小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争取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要坚持生产中的大型化和现代化的大力推进,集中经营。

2.7.“横向联合”是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必然选择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是目前资源利用的必然发展趋势。煤化工大量供应的石化产品,缓解了石油资源过度紧张的局面。但是煤化工的生产受限因素太多,煤岩资源供应量不足及水资源的缺少对会对其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煤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发挥规模效应,增加其产业附属品的价值

3.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石油供应愈来愈紧张。而煤炭作为安全可靠的能源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将清洁煤技术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具有更大的发展市场。我国需要在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道路上认清局势,合理布置生产计划,严格按照生产要求进行,才能使煤化事业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临山,唐福生,薛利平.洁净煤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02).

[2] 初茉,李华民.褐煤的加工与利用技术[J].煤炭工程,2005(05).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5)

通过对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往昔解析,预测未来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状况。未来工业产品设计发展方向不仅体现在最基本的需求层:生理需求;相对应即“以人为本”的需求理念。还体现在对消费者心理的关怀与诉求,即“情感诉求”,让产品本身折射出的人文气息与消费者的精神认知层面相互交融,让消费者从产品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一、工业产品设计未来发展趋势之“以人为本”

在20世纪就已经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设计是为人而设计,人是设计最终的消费者。“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是人―机―环境―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之上,产品设计师将其理念进行探索与分析,深入转化为“普适设计”“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

“普适设计”与我们当下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和谐社会理念相似。产品的最终受益人是大众,大众是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只有设计出最广大人民适用的工业产品,大众的最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普适设计”的内在含义就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绿色设计”在设计中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绿色设计理念的提出是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相并行,其根本出发点是基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施,社会的持续发展道路对于我们的产品设计师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设计师有责任引领人们走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和资源环境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地球资源的不断损耗与浪费让我们的生存环境只会日益受到破坏,倡导环保生态、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绿色设计最终的理想与追求。

“生态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资源,以其为核心的设计程序与方法。在创造我们社会经济价值的同时,环境资源要得到充分的保护,设计的核心要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统一性。产品满足了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精神需求,与此同时对环境的依赖要达到最低的影响。生态设计的范围不仅涉及的是生态环境,还要满足我们的自身生存发展、繁衍生息、享受大自然等生态需求。

二、现代工业设汁趋势之“情感诉求”

情感设计主要通过设计师对人的情感、心理活动、思绪波动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以上涉及的种种因素,激发人内心的渴望诉求,深层次挖掘消费者内心意念,从而创作出符合人内心需求的产品。在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中大致可以通过从产品造型、色彩、材质等因素来指导消费者对产品的精神诉求即情感诉求。

产品的造型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固定存在的形态与外观造型,因此它势必会给使用者造成一定的生理以及心理的特殊感受,产品本身的形式美和造型外观给予消费者一定的亲近感觉。

色彩所表达的形式美最为鲜明,消费者对色彩的感觉最为敏锐,产品首先给消费者的直接视觉刺激就是其色彩,所以色彩的情感体验最为迅速与直接。产品特有的色彩可以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记忆识别能力,产品固有的色系会给予消费者对产品色彩鉴别的能力。色彩的明度、纯度,以及配色都能触及消费者内心的渴望,根据色彩的形式美而达到产品ο费者的情感诉求。

材质的形式美所表现出的情感诉求是通过材质本身固有的特性折射出的情感诉求。不同质感的工业材料不仅给人的感受,还会引发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想象空间,这种想象空间上升为情感上的诉求。产品表面粗糙的材质会让消费者感受到强烈的原生态、粗犷、自然,表面光滑的材质又会让人联想到精细、柔软、亲近之感。

三、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设计方法与趋势

传承和创新:创新是要立足于产品的形式,把握其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核心力量。运用传统元素的创新研究,探究其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从而进行创作上的创新,而不是硬套。创新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模仿与东拼西凑,只有对传统的东西不断研究与细化,探求其更深层次的运用意义才能探索出符合自身的创新发展之路。

借用和超越:借用并不是在看到其他产品设计的优势从而借用,借用只有设计出比原先更为精彩的设计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借用,若只是一味地模仿便谈不上是成功的设计。设计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加法与减法”,设计并不是单一累加,相反之下,一件好的设计却给人简洁、一目了然之感。借用并不是“拿来主义”,产品设计师要分解其现代设计的精髓,在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形”的设计创造,思其“意”,悟其“神”。

虚拟技术:人机交互系统的空前繁荣的发展状况无疑为未来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VR系统的设计研发让用户在数字虚拟世界里观察、使用和操作产品模型,感受工业产品传递给用户全新的反馈,如视觉、触觉。因此给产品的研发和评价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让未来产品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与发展方向。

叙事设计:叙事产品设计并不是单一的产品,其中有其叙事故事情节,用讲故事的形式把产品的形式传达给使用者,让消费者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有故事情节的体验,从而使得消费者与产品之间有非物质特性的信息交流,叙事是为产品的物质与精神功能所服务的一种设计手法。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是社会历史实践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只有具备深厚文化根基的设计作品才会让人更回味,对于工业产品设计是一笔巨大的宝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并不是一句空口号,作为现代设计师要合理地开发这笔民族财富,设计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优秀民族文化产品,体现设计的人文精神与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才是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正确方向。

注释:

*基金项目:2015年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资助项目:明清时期“徽州帮”古家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A2015054)。

参考文献:

[1]苏文奎.我国产品生态设计法律保障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严家齐,肖培烽,王永刚.浅谈工业设计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5(7).

[3]朱煜明.中国工业洗涤机械制造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1.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6)

1.住宅地产投资下降,商业地产投资上升

此次楼市调控的焦点是住宅地产,受打压的都是住宅方面的再投资。在住宅市场受政策打压降至冰点的情况下,商业地产则成为投资者关注的新投资方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办公楼销售面积同比增长53.2%,销售额同比大涨逾九成,达到91.5%,商业营业用房的销售业绩也非常好,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1.6%,销售额同比增长57.1%。

2010年的楼市新政后,国内商业地产将会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从新国十条出台的背景看,对住宅市场投机炒作严格限制及打击会成为一个长期目标而不是一个临时性政策,国内住宅市场一定会改变成一个消费为主导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相同的信贷条件,当然商业地产风险及投资回报要比住宅投资要好。

2.商业地产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在房地产调控新政的压力下,众多房企都举起了转型大旗,其转型方向是进军二、三线城市。新政出台后,包括万科、远洋等在内的地产巨头在二、三线城市的布局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上半年,万科在一线城市中仅于上海、北京及广州获得了4个项目合计66.7万平方米,占总获取项目的5.66%,而截至上半年末,在二、三线城市的权益土地储备已达到3179万平方米。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有些城市还存在老式的国营百货,而没有一家集购物、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商场。从人口数量来看,二线城市的人口在700万至1000万,三线城市的人口也在百万左右,商业需求多,购买力强。

此次出台的楼市新政,从中长期来看,使得二、三线城市楼市增长空间明显大于一线城市。而且除了二、三线城市中一些局部的热点城市房价虚高外,在新政调控下二、三线城市中房价下降的并不多,因为那里的供需处于平稳状态。在一线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和市场日趋饱和的背景下,商业地产开发已呈现普遍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趋势。所以二、三线城市渐成这些商业地产企业的主要战场。

3.宏观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有利于商业地产的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在中长期内不会发生变化,虽然在过程中会遇到人民币升值与暂时的高通胀难题,破解这一难题一定依靠缓步升值、控制投资与激发国内消费需求相配合的方式完成,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放缓,但不会影响到个人消费,甚至个人消费还会有所提速。具体到零售市场,其发展速度将与个人消费同步,我们预期中国未来几年的零售市场平稳增长,不会有大幅度波动。对于商业地产市场而言,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物业一定会得到租户的青睐,其租金、售价以及长期持有价值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中长期发展趋势对住宅物业市场不利影响较大,而对于商业地产市场而言,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短期不会有较大影响,中长期发展趋势有利于商业地产的发展。

二、商业地产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住宅市场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对商业地产的需求越来越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对商业城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这样的一些商业城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传统及日常消费,而且可以将新商业网点及服务为城市不同层次的居民创造出新消费需求。新国十条的出台,使得住宅市场撤出的资金进入商业地产。再加上房地产信托基金的发展并参与商业地产的运作,中国城市化成为经济发展之动力。这些重要因素将推进我国商业地产进入新一轮的发展与繁荣期。在现行宏观政策下,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1.绿色生态商业地产――独立生态写字楼

商业地产也有低碳的问题,包括环保、节能商业格局的设计。特别是伴随CBD经济的兴起,应用节能低碳排放和绿色生态潮流要求的新型多功能单元低碳生态办公室日益受到追捧。绿色办公、生态办公、健康办公的理念,在现代大都市快节奏、高压力的生存环境中,已成为时尚办公的新潮流。写字楼市场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已从传统的不注重办公环境转而注重商务以及生态环境。所以独立生态型写字楼将成为绿色生态商业地产的先行者。

2.在消费模式上,体验式消费带动商业购物中心的发展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已出现了新的调整和变化。消费者在购物时不仅追求方便性、多样性,注重个人品味的需求,同时更注重体验整个购买经历的愉悦,这就是体验式消费模式。这种趋势促成对购物中心的需求不断增强。

体验性消费将成为现代商业地产开发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特色性、文化性、舒适性、互动性及业态的丰富性越来越重要。而购物中心是零售商业地产的核心形态,并且属于持有型商业资产,具有较高的持续经营价值。在体验性消费的推动下,加上开发商做好其规划及定位,购物中心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7)

一、中国服装产业集群的地位

1.产业集群已成为构建服装行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化服装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的新兴产业体系。根据2005 — 2009年144家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数据显示: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好于规模以下企业,且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速与统计局产值趋势相近,呈“N”型,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企业发展水平的贡献(图 1)。

1. 服装产业集群的国际融合度将得到加强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承接转移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更深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当中,中国服装产业要抓住机遇,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谋划全球资源配置的新格局。

中国政府和服装企业应该积极开展与国际经济区域和新兴市场在服装业的多层次、多方式、多领域的合作,构建多元化的国际经贸合作格局。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下,探寻与东盟国家对口行业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具有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拓展东盟国家市场,鼓励服装产业向东盟市场拓展,扩大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扩大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在服装领域的合作,大力开拓印度、俄罗斯、巴西和中东等新兴市场,加强与澳大利亚、南美、非洲各国的合作,开创多元化的国际经贸合作局面;有目的的引进一些具有带动作用的国际品牌或者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服装业的技术与经贸交流与合作。2012年我国服装出口的数据显示,其出口情况明显好于前端纺织品:2012年1 — 12月,我国服装出口额为1 601.55亿美元,同比增长4.53%;而同期纺织品出口额为1 024.08亿美元,同比增长1.49%。

2. 服装产业集群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在服装产业集群地,先后建立起一批公共服务平台,虽然其发展水平和层次各不相同,服务水平差别较大,但仍为相当多的企业提供了服务,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福建省石狮市、广东省佛山市均安镇、广东东莞市茶山镇、河北蓉城等多个产业集群还成立了专门的纺织服装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今后,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会长足发展,在人才交流与培训、技术进步、信息传播、增强企业的服务力等方面大有可为。特别随着行业的发展,服务平台的同质化现象会得到充分整合,在规模和效率方面会取得长足进步,集群之间平台建设差别化,相近集群之间优势互补会得到体现。“高、专、精”的服务项目会越来越多,彻底改变供给多但需求少的局面。

通过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集成创新”的服务能力,最终服务于服装产业,促使传统落后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逐步向高效率、现代化转变,在市场与管理上实现对服装品牌的孵化,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和中介服务,有效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 科技进步将成为推动服装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源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而这些都离不开科技进步。产业集群要支持重视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产品开发,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现阶段,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公共服务的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对推进服装行业的科技进步显得尤为重要,而产业集群地的龙头企业已经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此外,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装备的自动化水平也有利于缓解当下用工不足的矛盾。据统计,2012年1 — 11月,我国服装行业从业人员为980.96万人,同比下降2.04%,这也说明了科技进步降低了服装产业的用工强度。

4. 服装产业集群地的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8)

一、集聚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

当前,国际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的类型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四种:①以人为本的集聚区,如美国纽约的soho、北京的798艺术区等;②依市相生的集聚区,如洛杉矶的好莱坞;③划园而治的集聚区,我国多数采取的就是这种园区式的发展模式,如潘家园;④综合型文化集聚区。集聚化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大量出现对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它不仅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得以实现,而且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脚踏实地。集聚化趋势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分析如下:

(一)从价值链的视角来看

依据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活动顺序,创意产业可划分为文化创意设计业,文化产品生产业,文化产品营销业三个互相衔接的部分。创意设计产业集群为创新环境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促进了行业的专业人员,企业家,自由作家设计师和厂商等新和成广泛协作,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与知识交流,为公司间互相学习,比较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基础。

(二)从创意产品生产业来看

产业集群是由具有市场导向与经济灵活性的中心公司组织而成,创意产品生产业聚集区不但为集群企业提供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而且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节省管理费用,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流动及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创意产品营销业集群是实现创意产业全部环节价值的终端。生产环节内的小厂商形成的当地生产网络能通过嵌入全球的交易网络而把穿衣产品向各地销售,形成了通过当地集群生产向全球消费网络销售的特征和趋势。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趋势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组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团,但这些集团在规模上与发达国家还具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产业集中度仍然较低。生产要素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微。

(一)认识和定位不清,规划和特色缺乏

有些地方领导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就是跑马圈地,是硬件建设,没有充分认识到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才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根本,没有认识到创意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同时,对于集聚区内的主导产业、创意孵化、商业化开发等问题定位模糊,不能真正把握住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及市场的需求特点,急功近利,盲目跟风,不作整体规划,从而导致各集聚区产业趋同现象严重,这不仅加剧了竞争,而且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直接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服务平台不够完备,辐射与带动能力不强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发展,需要整合、集成各种资源,共享共用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但综观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真正能提供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支撑、推广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几乎没有,真正具有完备的政府支持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仍寥寥无几,这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很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集聚区内很多创意企业多处于离散状态,创意企业规模较小,效益差,缺乏龙头品牌企业,影响力偏弱,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三)产业链不够完整,大多没有实现有效延伸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其重要特点就在于创意的产品要通过版权授予或技术转让进行衍生开发,通过产业链的不断拉长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从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各大集聚区之间还是在区内部企业之间,大部分都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基于某一文化符号的产业链,无论是品牌产业链还是产品的产值还都比较短、比较小,都需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拉长自己的产业链。

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趋势的措施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各集聚区规划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既要提供运输、电讯、公共服务等一般园区建设所需要的效率基础结构,又要提供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法和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等创意基础结构。比较而言,效率基础结构不完备的集聚区的发展将十分困难的,但是没有创新基础结构的保证,集聚区将没有任何前途。创新基础结构是保证集聚区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集聚区区别于一般工业园区的重要区别。集聚区的建设,对创新基础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足这种要求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将决定集聚区的发展速度。

(二)培育育宽容的社会氛围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集聚区不可缺少的就是创意。创意的集聚也是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宽容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沟通,吸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有创造力的人才的集聚。集聚区的规划应体现以人为中心,集聚区不应当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厂,而是一个推动产生创意的地方,一个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合一的地方,一个享受工作的地方。

(三)突出特色资源优势,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形成产业集聚

“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显示,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是设立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因此,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建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应当以文化资源禀赋深厚的地方为依托,积极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拉动相结合,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刺激,政府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构成了两股力量,促使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共生优势。

以苏州市为例,苏绣历史悠久,素以“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绣之首。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对苏绣实行生产性方式保护,使其不断发挥着积聚与延伸的双重作用,逐步形成了集生产、销售、展示、研究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保护基地。2006年,在国家文化部命名的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苏绣被命名为“苏绣文化产业群”。目前苏绣的年销售额已达到近10亿元,仅镇湖街道一年的产值就有5个亿。有关苏绣的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取得初级资格以上的各类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近300人,生产企业近100家,产品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

(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文化产业园的价值在于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全产业链的环境,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孵化氛围,其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链。文化产业园只有建立完整、合理的产业链,才能发挥出产业园的价值,否则只能停留于形式,非但对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真正的拉动作用,而且很可能造成投资血本无归。产业链的完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以文化产业园的主题为核心,合理选择产业链的类型,不同的产业链形态会产生不同的集聚效果;其次,适当调整政府角色,发挥企业的能动性,通过市场“无形的手”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良性健康发展;最后,培养一些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文化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才能集聚大批关联企业并形成产业链。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9)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1-0042-05

[收稿日期]2009-09-16

[作者简介]张明哲(1983-),男,河南南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世界经济。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现代产业体系最早是由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是一个中国语境下的概念。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

1.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但对于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十七大报告中并没有明确的论述。中国政策研究部门和理论界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下面将对其中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评述,进而探讨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

2007年11月新华社发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解读十七大报告。该文对“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初步的回答:“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2]该文比较清晰地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2008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公布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该决定明确界定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定义:“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3]该定义开创了全国省级决策部门的先河,体现了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进步和发展要求。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中心陈建军教授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可以被认为是产业体系的一个子集合,即被纳入“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那些产业,应该具有更多的“现代元素”;这些“现代元素”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即符合“两高两低一自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自主创新)的那些产业。[4]

向晓梅从系统论的角度定义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可以看作是产业在横向联系上具有均衡性和协调性,在纵向发展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具备良好的制度素质、技术素质和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形成良好互动,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国际产业发展相衔接的产业链完整、优势集聚、竞争力强的产业系统”。[5]该定义强调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特殊的产业系统,这个产业系统具有产业链完整、产业优势集聚、竞争力强等特征。

综上所述,现代产业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其目的是实现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其核心是一个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是中国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

2.国际视角下的现代产业体系

国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等发达国家兴起的产业体系,实际上就是现代产业体系。

国际视角下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发达国家的产业体系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而在第三产业中,包括金融中介服务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生产服务性产业的比重在50%以上;其次,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所占比重不大,但是绝对量不小,科技含量高。比如,尽管美国工业比重只有16%,但产业科技含量非常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基本上都已经转移到其他国家。

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在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服务业的价值链越来越长,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将是大势所趋。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促使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因此,从国际视角看,现代产业体系是一种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占较大比例、第二产业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体系。

二、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

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性、市场适应性等特征。

1.创新性

创新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特征,创新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第一推动力。现代产业体系的创新不是在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中完成,创新一方面同具体的产业状态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创新又要受到相关的支持系统发展情况的制约。一个完整的创新系统应该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通过多维度的创新来化解产业发展中的瓶颈。

所谓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6]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并实现产业化。技术创新通过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的兴起和落后产业的淘汰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传统的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的]化。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新产业的不断出现无一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继而引起产业体系的重大变革,形成一定时代语境下的现代产业体系。

制度创新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产业创新能否获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企业大幅度地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促进了企业制度创新。许多企业打破传统的组织分工理论,将企业最关键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和作业程序进行再设计,从而使成本、品质、服务、速度等方面的绩效大幅改进,增强了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2.开放性

开放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效能特征,开放性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目前各国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整体,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使区域间的产业体系联结的紧密度大大提高,一个区域产业体系的升级也就与区域外的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关联度增强,凸显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开放性。

当前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紧密联系的金字塔结构。[7]美国等发达国家位于国际分工的最顶层,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另一方面, 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 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战略目标。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比如,新加坡充分利用跨国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经历三次结构转型,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融合性

融合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特征,也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这种融合首先是表现在信息技术对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在内的所有产业的渗透和嵌入;其次是服务业对工业、农业的融合和渗透,从产业的发展到产业链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以及农业的融合已经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第三是各产业内部更低层次部门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第四是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文化为基本元素的软资源的投入将成为创新的主要源泉和产业发展主要动力,如品牌价值提升和创意产业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产业间的融合互动将会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层次更高,产业更具生命力。

4.集聚性

集聚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特征。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产业的空间结构不断调整、产业集聚化、最终形成产业集群的过程。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8]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基于产业链的联系、运输成本的节约、公共设施成本的分摊、信息沟通的便捷和包括技术扩散效应和学习效应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正的外部性,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区域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之一。

高新技术园区是现代产业体系集聚性特征的重要体现。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直接导致了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出现。这些产业在一定的地域内聚集,形成上、中、下游机构完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机体系,就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台湾新竹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创办高新区,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挑战,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是连接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纽带。在高新区中创新的思想可以得到孵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更为频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可以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地区竞争优势。

5.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标志性特征。现代产业体系通过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高质量、高效益和低消耗、低污染是现代产业体系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发展必须强调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力争做到制造业所提供的产品全寿命周期少污染和无污染、资源低耗及可回收和循环利用,用最小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来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形态如信息产业、创意产业均有助于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量,降低人均废物排放量,有效缓解人口通货膨胀率所带来的能源紧缺、资源枯竭与生态环境危机。根据有关计算,互联网使全球劳动生产率提高300%,信息的自由交流和更大范围内的共享,提高了政府企业公众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等目的,由此节约能源近50%。[9] 现代产业体系强调知识、信息、智力的作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减少了资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成为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9]

6.市场适应性

市场适应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不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跟随需求层次的升级规律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和动态性。[10]现代产业体系不断适应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在满足市场需求新潮流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高效益和高增长。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进步速率的加快、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多样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市场需求也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多变性和动态性, 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不断适应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的上述发展趋势,使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更具有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近年来不断得到发展的模块化生产方式和网络化组织形式,可以理解为对需求多变性的一种适应性变革形式。

三、产业结构软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

如前所述,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的系统。产业结构软化(the Soften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消耗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知识的消耗增长,与此相适应,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被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结构软化至少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是指在产业结构的]进过程中,软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所谓“经济服务化”趋势;第二是指在整个产业结构]进过程中,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因此,我们着重从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产业结构融合化和产业结构国际化四个方面分析和把握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软化的发展趋势。

1.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减小,第二产业比重也逐步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从世界平均水平看,1995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为65%,2006 年则上升到69%。美国服务业在GDP 中所占比重从1995年平均72%上升到2006年的77%,提高了5个百分点;同期欧元区和日本服务业所占比重均提高了4个百分点;而中国服务业在GDP 中所占比重仅提高7个百分点,2006年平均为40%。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服务化趋势非常显著(见表1)。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推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是指以专业知识或技能为基础的、服务产品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服务行业,具有顾客专业化、雇员知识化、手段高科技化、产业高增值性、高渗透性等特征。1986年~2005年20年间,全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4.9万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9.8万亿美元;其中,市场导向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全球收入增长了两倍多,从1986年的4.5万亿美元增长到2005 年的11.5万亿美元(以2000 年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高达4.8%,远高于其他服务业2.7%的增速。以美国为例,1995年~2006年,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升了4.4个百分点,2006 年达到76.5%。而其中,包括金融、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在内的知识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美国知识产业中83%以上集中于金融、保险、信息与通信、企业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2.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

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是指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一方面,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见表2);另一方面,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加速了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目前,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使制造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以至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

过去十几年中,科技发展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广使用推动了经济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经历了20 世纪90 年代末的爆炸式发展后,以更稳健的步伐得到推广普及。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在组织、技术方面创新的战略性工具。据统计, 25个OECD 国家中有89%的企业使用互联网。OECD 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依靠信息通信技术和企业服务。1995年~2005年,澳大利亚、丹麦、瑞典、英国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的0.3%~0.7%归因于对信息通信技术的投资和使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全面升级,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制造业成为推动美国经济扩张的第一大产业。事实证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但使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正在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使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可使其日趋信息化和知识化。新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传统产业的衰落速度,使部分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命力。 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进行工业化,必须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新兴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致力于长期培育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而另一方面,短期更为有效的则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知识化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新型工业化,以便缩小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

3.产业结构融合化

产业结构融合化,简称“产业融合”,又称“产业结构重叠化”或者“产业边界模糊化”,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11]传统的以单一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界限在产业融合中越来越不清晰,原有的以单一知识及其技术作为产业的划分标准遇到了强大的挑战,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变化势不可挡的潮流与趋势。

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并构架出融合型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渗透融合是指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生物芯片、纳米电子、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延伸融合是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的自然延伸部分;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如第三产业中相关的服务业正加速向第二产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金融、法律、管理、培训、研发、设计、客户服务、技术创新、贮存、运输、批发、广告等服务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日趋加大,相互之间融合成不分彼此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现代产业体系下的重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新产品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模糊智能洗衣机、绿色家电的出现就是重组融合的重要成果。

4.产业结构国际化

产业结构国际化又称“产业结构无疆界化”,它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通过产业构成的核心要素的国际流动,冲破国家疆界限制,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转换的过程。[12]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知识产业的兴起,逐渐出现了全球性产业,发展突破了地区和产业的界限,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现代产业的发展,引起了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和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浪潮。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变动的这一特征打破了产业结构变动局限在一国国内的传统格局,出现了产业结构变动无疆界的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赖越来越强,产业结构的开放度不断提高,任何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都不再可能局限在一国一地来完成,而必须依据要素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参与国际产业大循环,借助产业国际化转移来完成。产业国际化转移是指产业在国家或地区间转移的经济现象,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13]为取得全球竞争优势,发达地区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将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到全球,以产业海外转移为手段,进行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和升级;发展中国家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战略,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以加快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互动发展的共同需求为产业国际化转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规模在扩大,发展在加快。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7-10-15.whj.smx.省略/ReadNews.asp?NewsID=3082.

[2]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 [N].南方日报(网络版), gd.省略/gdgk/gdyw/200807/t20080728_60362.htm,2008-07-28.

[3]陈建军.关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考――以杭州为例[J].浙江经济,2008,(17):43-45.

[4]向晓梅.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J].港口经济, 2008,(9):42.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华 民.“入世”后中国如何参与国际分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4):9-14.

[7][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陶长琪, 陈文华.新概念经济[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9]李 .文化经济跨越增长的极限[J].思想战线,2007,(1):60-66.

[10]李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经选择: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及其支撑要素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1]马 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2,(5):78-81.

[12]MBA智库百科[EB/OL].网址省略/.

[13]游霭琼.产业转移的国际化与广东产业结构调整[J].南方经济,2005,(5):37.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odern Industry System

Zhang Mingzhe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10)

2014年,尽管大部分航运上市公司借助低油价实现业绩翻身,但航运业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并未好转。依托航运联盟、产业互联网、价值链整合等新模式,培植发展新业态,实现航运产业的发展转型和服务升级,成为业界共识。

1 航运业发展趋势

1.1 船舶大型化

大型船舶运输具有运量大、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马士基航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班轮公司先行接受运营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基于单船成本的迅速下降,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和更强的竞争力。继马士基航运公司之后,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班轮公司加入了订造“万箱船”的行列。

船舶大型化已成为航运企业发展大势,其投运船舶运力越大,单箱成本就越低,市场竞争力也随之提升。大型船舶的运营在降低单箱成本的同时,在节能降耗方面相较于普通的1万TEU级别的集装箱船可节省约20%的能耗。[1]

国内航运业包括原中国远洋、原中海集运在内的大型班轮公司也在订购运营大型船舶。2014年11月,原中海集团正式运营从现代重工订购的新集装箱船“中海环球”,创造了新的大型船舶运营纪录。

1.2 运营联盟化

随着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班轮运输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船舶运输企业无法独自完成低成本高质量的航运服务。[2] 世界主要班轮公司通过舱位互租、码头共享等形式联合经营,组成战略联盟,实施大规模联营。自1995年以来,航运联盟成为航运市场的主旋律,先后经历多轮联盟重组,几个大型航运联盟集团控制着全球东西主干航线80%以上的货源。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国内大型航运企业积极参与联盟构建,并发挥优势。2014年2月,原中远集运参与组建CKYHE海运联盟,与4家航运巨头合作运营亚洲至北欧、地中海的10条航线。同期,原中国远洋和原中海集运建立战略联盟,确立了资源共享的发展机制。我国航运企业的联盟化运营实现了优势互补,有效扩大了航运企业在国际航运业的影响力。

1.3 垄断化动向

航运联盟通过舱位互换和共同派船等方式,增加了航线密度及服务频率,提高了运营效力,但随着产业资本的集中,战略联盟出现了垄断趋向。

为强化在亚欧航线的运营,全球航运业排名前三的马士基航运公司、地中海航运有限公司和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在2013年计划达成组建名为“P3联盟”的长期联盟运营协议。基于P3联盟在亚欧航线的总运力规模超过45%的影响力,其组建需要获得北美和欧亚多国监管机构的审核通过,其中,美国和欧盟监管层已先后于2014年的3月和6月作出批准。借助事先申报审查制度,中国商务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于2014年6月17日公告认定经营者过度集中具有排除和限制竞争的后果,对P3联盟作出了禁止决定。

P3联盟计划采取通过一个实体统一实施成本控制和价格确定的方式,使单箱成本非常低,因而未能获得我国监管部门的审批通过,这映射出联盟垄断化发展的新动向。作为国际航运大鳄与发展中国家货主之间的首次较量,我国以经营者过度集中为由对P3联盟的组建作出禁止决定,对航运业产生深远影响。

1.4 产业信息化

在航运市场运力供求总体失衡、企业盈利空间承压的新常态下,航运业开始通过新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突破传统航运产业服务边界,尤其是借助产业互联网,推动航运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思路已萌芽并逐步付诸于行动。

航运企业将销售渠道拓展到网络,开展网上订舱和物流服务,线上做交易线下做服务,航运信息透明化和中间环节减少使得交易更便捷,进一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遵循互联分享的互联网思维,航运优势企业或联盟正致力于打造专业化的航运搜索引擎。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商业务给航运业带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国内航运联盟及原中远集团、原中海集团、中国外运等大型航运企业应借力产业互联网,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开放型、共享式的航运电商服务平台,协调发展线上线下销售体系,提高服务能力,有效整合各类航运资源,发展供应链生态系统,全面重构航运企业的人、财、物及服务理念,实现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

1.5 价值链整合

随着以航运订舱服务为主体的班轮公司电商平台的兴起,航运业出现了价值链大整合的趋势。例如马士基、铁行渣华、地中海航运等班轮公司组成的“INTTRA”集装箱承运人联合体平台,实现了每周可处理超过30万TEU的集装箱订单交易量,形成了基于航线和运力的货物、人力、资金、服务等数据信息的价值链大整合。

我国国企的发展模式已从增量发展变为存量组合,国家航运产业战略意志的实现,需要航运国企的开拓先行。在新常态的航运产业背景下,无论从国家还是企业自身来说,航运产业呼吁进一步整合发展拥有航运主业的原中远集团、原中海集团、招商局集团和原中外运长航集团等4家央企集团的业务。2015年年底,国资委批准原中远集团与原中海集团通过实施重组强强联合,这代表航运业价值链整合的国企重组对本轮国企改革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结 语

航运业呈现出运力供求总体失衡、运价低水平波动、企业盈利空间承压的新常态。把握船舶大型化、运营联盟化、产业信息化、价值链整合是当今班轮运输的发展趋势,以互助互补新模式、互联信息新技术,整合提升传统航运产业的价值链,实现航运产业的低成本、高效率和优服务,同时关注国际航运出现的垄断化动向。我国航运企业需审时度势,响应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培育国家航运产业的价值增值点,并以点带面创新机制,发挥航运联盟和产业互联网的杠杆作用,做实做强,为国家海运强国建设和航运业健康、有序发展贡献力量。

上一篇: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下一篇: 教育经济及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