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组织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4 16:47:56

课堂组织教学

课堂组织教学篇(1)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提出,在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了变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也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等,都有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的这一改变,使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统一,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也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教师掌握的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的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方式来呈现,表现为教学行为的策略理性认识方式,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课堂教学组织的技巧

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学识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知道的必须在课堂上讲的多十倍、二十倍。如果我知道的比我传授给学生的多十倍,我在课堂上表达的思想和语言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教师的‘创造的痛苦’没有打扰学生,学生就能一点都不紧张的接受教材。” 可见要使学生愉快、高效的学习,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从容而镇定的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其次,教师要增强管理意识,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效果相关程度很低。就是说如果教师自己的知识残缺不全,不能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那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当老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以后,不再因为教师的知识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而教师的另类素质却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这就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尤其是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发现,学历高的教师不一定教得好,学历较低的教师未必都教得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教学管理能力不同。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认识到:在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重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质疑,使其个性彰显和主体得以弘扬。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认识到要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同时,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增加学生的主动性。

3.课堂组织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是互动的,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如:目光注视法、声音控制法、行为控制法、情感暗示法、表现形式变换法、设疑吸引法、竞赛刺激法等等,组织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组织是每个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基本措施,是教学技术中最综合的一项技术。因此,提高课堂的组织管理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课堂组织教学篇(2)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观念的培养,让他们知道学生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并且,让他们树立教学课堂“主人翁”的观念意识,积极参加到课堂中,由一定程度的自学、待学转为受教,参与教学实践。再次,意识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必须的,力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

2.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如能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3.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要把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及对认识教材的情感尽快融入学生的情感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形成和谐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感染每一位学生,促使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另外,还要注意掌握多种导课的技巧,可以由已知引出未知,如从复习检查旧课中引出这堂课要讲的未知,或者根据学生作业中错误多的反馈信息,给予直接的更正与解答,在此基础上引出未知或者新的教学内容,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此外也可以设疑引出,依据授课的内容及其课后的问题练习设置悬念,以任务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与要求。此外,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达到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的境界。

4.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分组

学习尽管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但学会合作也是学习做人和做事的一个基本素质。课堂教学是一个整合的空间,也是一个小社会,需要合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时机,让学生去探索知识规律和运用技巧,在学生之间的合作中增进信任和友谊,达到共同提高。要组织好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安排教学活动,这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一般分组以就近原则,4-6人一组为最佳。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譬如性格、知识结构、特长等因素,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合作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如将性格内向的学生与外向的学生分在一组可以帮助内向的学生克服性格上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这样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课堂教学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或娱乐,而是一个团队,要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培养其合作的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较弱、成绩较为不理想的学生,善于且乐于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争取共同进步。总之,目的都在于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内能自主、合作的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在互补互助中反省深化,在讨论探究中提高;能获得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

5.有效管理、监控和维持课堂秩序

课堂组织教学篇(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如何使课堂教学兴趣化呢?

1、导入课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我在导入课堂时(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有时的场地采肜的是多方位、或半园形的、梯队形的、五角形的、马蹄形的、梅花形的等不同常规的场境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热身活动时,有时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运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一起自编自舞、或模仿各种动跳跃的随乐活动和无拘无束的唱游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2、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教学中,要改变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存在的现象,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有:垫子的用处?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这时学生便围绕着教师的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再用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最后教师再运用近问与远问的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

课堂组织教学篇(4)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肃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自觉行为习惯,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如何使课堂教学兴趣化呢?

(1)导入课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一开始就要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心理状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我在导入课堂时(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的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活动平台。有时的场地是多方位、或半圆形的、梯形的、五角形的、马蹄形的、梅花形的等不同常规的场景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热身活动时,有时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运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一起自编自舞、或模仿各种动物跳跃的随乐活动和无拘无束的唱游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2)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好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是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前滚翻"内容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有:垫子的用处?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这时学生便围绕着教师的问题提出一连串的疑问。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用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最后教师再运用近问与远问的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

(3)安排练习时有趣味性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前滚翻练习时,我安排了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练等方法,期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恰当点拨、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派即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较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

体育教学时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体育教学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行,自学得之"的目的。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练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这是体育教学的根本。

课堂组织教学篇(5)

以姜雪静老师出示的五年级语文《鸽血染红的求救信》一课为例。

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三大版块。

(一)创设情境,倒叙入课

姜老师首先为同学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动物与人类之间的故事的结局,引出碑文,让同学们说说从碑文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让学生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姜老师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使学生了解故事的梗概:课文讲了一对军鸽在危难中营救6位军人生命的感人故事。

(三)精品细读,感悟主旨

姜老师以六位军人陷入了怎样的困境?他们为什么向一对军鸽行军礼?在送信的途中两只军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危险?这几个问题为主要线索,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通过自由读、个别读、速读、引读、接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走进文本,升华情感。学生在读、思、品、悟中进行评议的藕花深入,踏上与作者心灵对话的通幽曲径。

【案例赏析】

课堂组织教学篇(6)

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下的教学是围绕考试展开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是从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出发的.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唯本主义.教师以教材作为指挥棒.按部就班.一字不差地传授给学生.成了知识的传声筒.根本不需要去研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牢记知识,完成作业.抓住考试点,正确对答就万事大吉了.就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这种观念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误人子弟。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被动、机械、死板,毫无兴趣可言:学生没有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高分低能,过分依赖教师和教材.缺乏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受体.而是活生生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探究者。教师不再包揽学生的一切,要学会放开。教学上不再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要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或牵手者这就需要教师去组织教学.抓好教学的切入点.教给学生如何去学习.完成从“授人以鱼”者到“授人以渔”者的角色转变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这是他们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人性的关怀.要让学生从主观上改变对学习的看法.有着对学习的渴求和向往.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切实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事情.学习的情感是积极的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任何教育措施都难起作用。

二、写作教学

语文教学离不开写作.写作对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选材构思、思维逻辑等综合训练.最能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可以说写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可是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小学生都害怕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疼.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不知道从何下手.有的字数不够等等.这都是语文教师写作教学面临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作文,提高写作的能力是写作教学的关键。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写作需要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流露在笔端.是在观察时触动内心的共鸣要用学生独特的视角写出个性.这才是我们的学生作文需要的因此.平时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的形式.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学生要用观察的眼睛.用心体悟,反复琢磨,提高感悟能力。比如,让学生观察植物的成长,从出土、发芽、灌溉、长大、开花、结果,让学生仔细全面地去观察成长过程.进一步让学生深思.自己的成长学习过程也需要不断努力。

2.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写作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价值。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样才有话写.才能写得好.让学生感觉“有米下锅”

3.看图作文看图作文.是起步作文.一直贯穿于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始终,是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看图作文要求学生围绕图的中心表达.准确而有层次地写清楚图的内容。首先.让学生仔细看清楚图画.确定图文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确定写作的中心。其次.对图画的局部进行观察和分析.抓住重点和细节再次.进行深入的构思和想象,挖掘素材,丰富表达。

三、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接触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课堂教学。

1.指导朗读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与大脑共同参与的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朗读训练沟通着听说读写,连接着知情意行。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更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朗读要读出感情,去感受作者描写的意境.进一步理解:泛读指导,在学生朗读前.或者当学生读得不合适的时候,起到启发的作用;借助多媒体,由于学生认知有限,生活阅历浅,对于课文中涉及的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内容.不能很好地投入我们可以运用录像这种声形并茂的信息载体.让学生进入形象的世界.使他们身临其境.激起他们的朗读兴趣:借助音乐.小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声音能引起他们的联想.并使他们陶醉其中。

课堂组织教学篇(7)

一个易于亲近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常言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和感受,寻求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给学生自信,给学生鼓励,从而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进而将这种满足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力量,迸发出无穷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自是事半功倍。与此同时,也可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课外多接触、多关心学生,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及对课堂的喜好程度,以此走进学生的心灵,和他们交朋友,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一个亲切的微笑可以使他们愉快地投入课堂,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激发他们参与互动。

一个精于设计的老师是学生迸发学习热情的保证。一节有声有色的优秀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所授课题的理解、把握和设计。作为设计者,关键是要抓住过程与方法这个把手,把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等要素整合在一起,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个性特点、学习程度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过程目标。比如同样的一节英语课,对那些程度较好,又比较大胆的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课堂形式,比如采取辩论、小组探讨小课题、学生做专题报告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充分而深入地展开,从而在融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组织好课堂,服务好学生

组织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艺术。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设计、安排和组织直接相关。根据《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注重和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特点,英语课堂一定不能是照搬书本的课堂,而应是一个铺设了语言环境的模拟社会交际的课堂,因此这一课堂一定要具有实效性,要解决三个问题,即要把学生引到哪里去、怎样把学生引到那里去、怎样知道是否把学生引到那里去了。作为组织者,教师可借助于精心设计的课堂让学生活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1.三分钟复习。对于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和复习。对于课文,既可用问答式,也可用复述式,穿插单词的听写或造句练习,还可通过检查上节布置的作业来回顾要点,或者解答作业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

2.三分钟热身。主要是让学生的口脑都动起来。比如,让学生做一次值日报告,内容包括一两条新闻或就某个话题的看法或讲述一个故事等。还比如进行随意地师生交谈,像是如以学校即将举行的运动会等学生关心的校园热门话题为“导火索”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情况又让学生开了口、热了身,一举而多得。

3.设置情景,进行趣味性教学。在课堂中,教师组织驾驭课堂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的互动效果。教师应当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状态对已设计好的课堂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删减,决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我们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时刻都有情绪状态等主观上的变化,这就要求作为组织者的教师要有缜密的心思、敏锐的观察力及应变的能力。譬如,在高三第三轮复习期间,因为考试压力、复习疲惫、大量做题等原因,不少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即所谓的“高原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调整了复习内容和复习形式,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做某类题的心得及成功做法,在课堂上穿插跟重点词汇语法点有关的谚语或笑话,调剂课堂,帮助学生重新振奋起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4.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散发出来的各种“学习信号”,及时对其给予帮助和服务。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与否,听懂与否都能在师生互动中一目了然。而作为组织者同时也是服务者的老师,就要在捕捉到这些信息后迅速做出反应。比如,碰到较难的问题时,学生可能会有所气馁而产生放弃的念头,这时老师就要适时给予提示或讲解,从而化解难点,增强学生继续探索的信心,保证师生互动课堂的顺利进行。

三、激活集体合作的主体意识,满腔热忱地给予学生积极的有指导意义的评价

教学中的激励机制是不容忽视的。中学生大都喜欢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教师不仅对于课堂中的个体积极分子予以夸奖,更应多采用集体性奖励方式,鼓励学生合作,这样既可使基础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好评,也可排除竞争气氛带给他们压力而更加退缩的现象,进一步树立其集体合作意识,认识到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要适时、恰当,抓住每一个闪光点,捕捉每一点小进步,哪怕一个简单的“Good”Well done”“You are very clever”都能让他们心里兴奋,从而调动和激发他们在课堂上参与问答活动的积极性。

课堂组织教学篇(8)

显而易见,课堂教学结构得以优化,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若不然,教者只是生硬的讲述,身处下游的学生对此会不感兴趣,会开自己的小差,会不买你的“帐”,此时你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因为你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没有组织好这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没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没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没有引发学生渴求知识的积极情趣,又谈何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呢?

课堂组织教学篇(9)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

新课程使数学教学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体现当今教学改革的特点和要求,更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如何组织好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经过不断尝试、探索和实践,总结如下。

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即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才能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面向全体学生,不但要关注数学成绩好的“优等生”,而且要关注学习成绩差的“学困生”,使他们的数学才能都得到充分地发展;不但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喜爱数学,从而使他们的数学知识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遵循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认识过程是从实践开始的。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也应按照“实践――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中,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不搞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放任盲目的不切实际的思维活动,又不压抑佼佼者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遵循认知规律,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组织数学课堂教学。

三、转变教师角色,授之以渔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也就是说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课堂上,应关注学生发生的可能反应并积极思考,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对我们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因为在学生的一生中,教师的教是短暂的,只有使他们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终生受用,才是长远之计。“输血不如造血”、“教是为了不教”的深刻含义就在于此。

四、运用探究法组织课堂教学

由于传统的教学原则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不负有发现真理的任务,只是记住一些现成结论,因而死记硬背、满堂灌充塞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诚然,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前人的成果,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就具有“发现”、“探究”的因素。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他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进行探索、发现,通过观察、分析等多种思维方式,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新知识,而这种通过探索所获得的知识的方法是正确的,所获得的知识是长久的。

课堂组织教学篇(10)

分组时以前后两排相临的四人一组为宜。这是一种随机组合,避免了纯合的单一性,使小组成员具有多向性。自由组合的小组虽然相容度提高,但由于组合的互选性,可能有人出现多次组合,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这势必把课堂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组合上。况且,自由组合的成员,往往有一定的默契,或性格相似,或爱好相同,或认知水平接近……有时甚至出现纯性别组合。这有可能使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具有同向性形成一孔之见,甚至群言堂。发言不能包括一定范围的知识和见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极为不利的。另外,自由组合也可能组合掉个别学生,这有悖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二、讨论问题的提出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讨论也应做到“不愤不议”。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也认为:学生的认识水平分为两个阶段——目前认识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能独立理解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和潜在发展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在他人的帮助和指导下能够达到的认识水平)。因此课堂讨论就应该杜绝表面活跃热烈的教学作秀。问题的提出就必须做到有效,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避免封闭性的课题。如果问题是封闭性的,这无异于重蹈传统预设性教学的覆辙,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显然,这将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所讨论的问题应是开放的而且有较深层次,符合篮球架高度原则。在讨论之前,学生应该对题目的内容有一定深度的了解,但深度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切合实质的看法,离教学目标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三、讨论气氛的控制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疑课堂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对话平台,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载体,带着富有个性色彩的经验感受、见闻知识、思想灵感,兴致勃勃的参与活动,他们在相互的心灵沟通、思想交流、智慧碰撞中,得到各自的吸纳、丰富和提升。因此,小组成员就学习的意义来说,其地位是平等的。我们鼓励各抒己见,欢迎创新思维。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避免那种尖锐的对抗性活动,使他们坦诚相待,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大家学会倾听别人发表的意见,学会批评,尤其是自我批评。让学生懂得:苹果与苹果交换,双方得到的仍然是一个苹果,而思想与思想交流,双方得到的不仅仅是两种思想,还有他人的思维品质、思维方式、思维逻辑等。

四、讨论方向的稳定

上一篇: 初中的数学教育 下一篇: 煤矿档案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