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美学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3 17:01:55

中学生美学教育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1)

2. 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 由于中学生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浅表层的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次的内在美。他们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又深刻的涵义。因此,许多中学生在刻意修饰外在美方面大下功夫,以致于校园中出现了“港台发型”、“时装模特”现象。这些学生几乎认识不到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对于形成内在美的必要性和恒久作用、认识不到内在美较之于外在美更深沉、更具有财力,认识不到内在美是外在美的灵魂和本质。

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是迫切的、必要的。为了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把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纳入培养人才的轨道,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来指导学生,把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我们时代美的最高准则,加强美育,寓德育于美育之中。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共同开创一个清新自然、健康向上的美育天地。

从社会因素来看,应当紧抓社会环境的“净化”,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同时,引导人们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形成中学生美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家庭是中学生美育的直接课堂。家长的言谈举止对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主动配合学校和社会做好中学生的品行教育工作。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向中学生灌输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使中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奋发向上、遵纪守法,尊敬他人的优良品质;要在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中,引导中学生逐步认识到内在美与外美的统一。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2)

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因此,对于什么是美则容易产生错觉。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校园追星现象。他们把港台歌星、影视红星视为自己的偶像加以迷恋、崇拜,有的甚至达到了癫狂的程度。再有一种现象,就是误以丑为美。由于特殊的家庭、或社会环境,一些中学生年龄虽小却非常世故,他们主要以江湖义气和“英雄主义”为特征,把广交朋友、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但影响却极深,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中学生来讲,这类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第二,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

由于中学生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浅表层的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次的内在美。他们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又深刻的涵义。因此,许多中学生在刻意修饰外在美方面大下功夫,以致于校园中出现了“港台发型”、“时装模特”现象。这些学生几乎认识不到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对于形成内在美的必要性和恒久作用、认识不到内在美较之于外在美更深沉、更具有财力,认识不到内在美是外在美的灵魂和本质。

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是迫切的、必要的。为了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把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纳入培养人才的轨道,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来指导学生,把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我们时代美的最高准则,加强美育,寓德育于美育之中。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共同开创一个清新自然、健康向上的美育天地。

从社会因素来看,应当紧抓社会环境的“净化”,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同时,引导人们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形成中学生美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家庭是中学生美育的直接课堂。家长的言谈举止对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主动配合学校和社会做好中学生的品行教育工作。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90-02

一位古代的学者曾这样说过:“人的头脑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在学生们最需要美的年龄,他们的思维能力趋向成熟,对美的认识由感性变为理性,由外表逐渐走向本质,开始追求完美,希望自我更加完善,此时教师应用人格的魅力去影响 他们,给予他们一些启示,点燃他们心中的火把!

1 通过欣赏中国美术作品,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的底蕴和素养,让他们胸怀祖国,气质表现得更高洁优雅

在美术欣赏课中,借助欣赏优秀的中国美术作品,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用生动、形象的作品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我们知道,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观点和中国整个文明史是分不开的。尤其与中国的哲学、论理学、文学、书法、音乐、舞蹈等关系密切。中国绘画渗透着儒、道各家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如不知道中国儒家的思想,就不可能理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如果不读一点老庄哲学著作,就不可能理解“元四家”会以“平淡天真”作为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就不可能理解何以会在“丝绸之路”上出现莫高窟这样惊人的佛教艺术宝库,如果不读一些中国的古典诗词,就不会体会到中国绘画中有着诗歌般抒情的优点、含蓄蕴籍的情趣、形象生动的比兴法,抑扬顿挫的音韵、节奏。可见中国绘画作品的背后,蕴藏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此,现在的孩子们若是不闻不问,只知道跟潮流、随时尚,势必会流于肤浅、浮华。所以对中学生来说,更是要主动获取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加自己的内涵。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更多是注重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和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阅读有关资料、了解相应文化。比如在欣赏顾恺之的《女士箴图》时,首先讲解这幅画曾经的遭遇以及现在还漂泊在外的事实,使学生在惋惜之余对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产生深深的热爱,然后逐渐讲解画中所表达的那种规劝女子应有的一些美德,普天下女子都可以借鉴。在讲解的过程中,我看到许多女生不知不觉的端坐起来,表现出来的某种仪态和气质。我体会到了艺术给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是珍贵的,是可以引起共鸣的。难怪有些人说:一个人如果听上三个月高雅音乐并且欣赏一些名画,气质马上会变。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从艺术作品中体会到它所包含的文化的时候,是文字无法表达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具有冲击力的改造。

2 结合欣赏表现人物美的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他们去发现内在的美,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人物美的内容。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感受作品的造型美、结构韵律美、色彩美、形态美、均衡美、和谐美等形式美;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去发现作品中的人文美、气质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深层的、内涵的美。帮助他们站在高起点上来鉴赏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如在欣赏西方作品中,古希腊建筑体现出人和神高度和谐统一的雅典神庙,充满了人的气息。在象征男性刚毅、雄浑的帕蒂农神庙的衬托下,象征女性的伊瑞克仙神庙显得那么端庄典雅。又如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再也没有了中世纪时期高高在上的冷漠神情,而是由和蔼可亲、充满关爱之情的人间母亲所代替,让我们体会到了人文精神的美。再如,荷兰画家维米尔,在他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俑》,让我们感受到纯纯的奶香和质朴的气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兹用他的画笔描绘宫廷中最底层的纺纱女,画中妇女勤快的身影,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美的内涵;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在他的画中歌颂勤劳淳朴的劳动妇女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以一幅《泉》,向人们展示了女性的纯静美;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在《自由引导人民》一画中表现了女性不畏牺牲、大义凛然的美;印象派女画家卡萨特,用她女性特有的细腻,表现了人间母与子、母与女的亲情美。

3 以艺术家优秀的艺术品质,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良好的气质应以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文明程度、思想品质为基础,再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事业结合起来,才会感到充实,才能在气质上表现为振奋精神、神采飞扬,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我们的美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为了理想和信念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如西方有常年站在脚手架上,仰头画拱顶画,使得背变駝的伟大画家、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有放弃优厚报酬而尊重艺术规律却穷困潦倒的荷兰画家伦勃朗;有一生追求光和色,却几乎将眼睛画瞎的莫奈;有在画中表现阳光、鲜花、欢乐,而生活却是在穷困中度过的雷诺阿,还有凡高。在我们中国美术史上,也有许多的事例。如不甘与黑社会同流合污的王冕,有怀才不遇处境凄凉,却不屈不挠的徐谓、朱耷、郑板桥。欣赏大师的作品,走进大师的心灵,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将他们的理想同祖国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勇敢面对。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倘若没有理想的追求,也就谈不上什么优雅的气质了。只有美与理想的一致,才能使人性充满魅力。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4)

美学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其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开设专题讲座,如行为美,外在美和内在美等;可贯穿于各学科教育中,如语文的语言美,数学的线条美等;可寓于美术课中,如山水画的意境美、色泽美,人物画的形体美、动作美等;也可推广到班主任工作中,教室的环境美,学生的心灵美都可对班级管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呢?

首先,加强学生人体美教育。让学生明确外在美和内在美,知道什么是美的言行,什么是不美的言行,从而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人体美包括外在美和心灵美,但关键是后者。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也是不美的,只有一颗美的心灵加一个美的外表才是真正的美,正如荀子在《非相》篇中写道"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对中学生来说,外在美就是体质健全,五官端正,衣着得体适合,要求穿适合中学生的服饰,留适合中学生的发型。心灵美就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面的美。表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就是爱祖国;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时,要爱集体、公而忘私、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团结同学。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严于律已、自尊自爱、刻苦学习、奋发图强。通过这种理论教育,实施者再贯穿关于人体美的幻灯片于其中,启发引导学生来判断分析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人体美教育的目的。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这要求上美育课的教师在课前要设个好的意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激情和余地。如音乐课,革命歌曲气势磅礴,可通过相关的录相带和讲解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的热情。民俗歌曲清朗委婉,可通过录音或实践(歌颂祖国的可让学生在室外亲身感受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寓教于乐"。通过创设意境,间接的激发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意识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趣,进而达到审美创造。

三、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和校园环境的美的创造的培养。学生白天在校时间长,一个幽雅和谐的校园,安静整洁的教室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得到美的享受。因此,校园环境的美化,是实现审美理想达到审美创造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开辟或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让学生亲自参与种花种草的园林工作和修理桌椅粉刷墙壁等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给予美的感知和享受。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爱惜校园环境及其财物的品质;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和想象的天地,营造一个美伦美奂的室内外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以"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5)

摘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德、智、体、劳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忽视美育,必将影响人才的全面发展,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美育的位置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应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中,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本文介绍了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几种方法,即如何在教学中发现美、展现美、想象美和创造美。关键词:生物教学 美育 渗透 挖掘美 创造美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德、智、体、劳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忽视美育,必将影响人才的全面发展,甚至会造成恶果。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因此,没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可见,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美育的位置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应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中,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生物教学应在美中进行生物教学里有美育吗?回答是肯定的,爱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是人的本能,美也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达尔文如不热爱大自然中的生物,能在浩瀚的大海上漂泊五年吗?如果不被生物美所吸引,他能用毕生的精力研究生物进化,进而成为科学进化的奠基人吗?李时珍如果不在群山深处看到树根草皮里的知识美,能写出《本草纲目》吗?孟德尔如果不热爱植物,能成为现代遗传学的鼻祖吗?他们对自己的事业都是感到很美的。他们从很深的知识层次上看到了生物美。同样,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研究美的艺术,让生物知识与美脱节,能教好生物课吗?二、教学中努力挖掘美美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不同,审美的层次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抓住学生对美的追求的心理倾向,努力挖掘生物知识中的美育因素,通过有目、有组织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在对生物美的感受中,在精神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强化兴趣,深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层次,进而挖掘更深层次的生物美来。(一)生物学教学中可通过各种教学媒体,引导学生发现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是体现生物美的重要手段,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借助图片、声音或者视频等电教手段,就可以把广阔无垠的空间,古往今来的时间、生生不息的生物界尽收眼底。远古绝迹的恐龙,近代稀有的大熊猫、活泼的企鹅、憨厚的北极熊,就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既激发了学生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情趣,又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二)生物学教学中运用美学艺术展现美大量的生物美是从教材内容中挖掘出来的,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的,教师运用美学艺术,即使是很抽象的内容,通过教学中美的加工,也能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如在学习植物新陈代谢和哺乳动物新陈代谢时,教师可以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一棵大树和一只白兔生活在草地上的情景。这样,学生仿佛投进了在自然的怀抱,心中涌起了美的浪花,陶醉在美的享受中,但这只是浅层次的美。然后,教师应与学生围绕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问题展开对话,教师还应边对话边引导,将学生头脑中的“问号”打在简图上,从而师生共同归纳出“绿代”和“动代”的具体内容,揭示出生物美的内涵和美的内在联系。(三)生物学教学中创设美的情境,启发想象美生物种类繁多,形态结构各异,奥妙无穷。长期以来,人们在探索这些秘密中总结出了让人喜闻乐见的谜语、歌诀、诗词、故事等,这些都是创设美的情境的好材料。如在学习《环境保护》中草原植被时,教师可给学生吟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学习鸟类资源和保护时,在课堂上吟诵“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这些都受到学生的欢迎。生物美除存在教学内容中,也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其他方面,如教师的外在美和内蕴美、课堂结构的美、教师语言美、教态美、板书板画美。以上种种如能实现,定是成功的教学。正如人们所说:“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教师可以在校园中利用生命创造美。学校是重视美化环境的,有嶙峋怪石,树木婆娑和绿茵草地。而生命之物是点缀校园景观的主角,所以生物教师就能强化自己的影响,让学校环境为生物教学服务。再有教室也有美化问题,怎样美化呢?比如在窗台上、走廊里放几盆花草,就有益于美化和净化教学环境。而且,春夏秋冬,生物在生长代谢,从而使学生在美中学到动态的生物学知识,也提高了审美能力。总之,生物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无不包含美的因素,关键在于生物教师应具有美育素质和修养,才能重视美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才能抓住时机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责编 张宇)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6)

1中学生美术想象力教育现状调查

如何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当前美术教育面临的主要教改课题之一,为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针。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深入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12、13、14三个班进行了调研,调研的内容包含三项:第一,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因、学生对教师上课采用做范画教学的态度、学生希望了解绘画作品艺术内涵的积极性。调研中共发放了125份问卷,实际收回120份有效调查问卷。现将调查的统计数据及相关分析列举如下:

1.1 中学生学习美术动因的调查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认为,中学美术是一门副科,很多家长认为美术成绩并不能影响到孩子的升学,因此对美术教育关于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注重应试教育、忽略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得大多数学生家长对中学美术课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也使得中学美术教育流于形式,偏重于功利性。

从上表中可以清晰地发现,上饶市二中高一年级3个班的学生中,大多数对美术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一比例占到了58%;热衷学习美术的学生中,也有38%共45名学生是为了应付等级考试;仅有4%的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因是为了培养自身的艺术素养。学生如此的学习态度成为了教师美术想象力教学的重要阻碍之一。

1.2学生对教师上课采用作范画教学的接受情况调查

作范画是美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传统授课方式之一,此种授课方式的特点是:教师首先将课堂授课内容亲身作范绘画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绘制的图案进行模仿绘画。

(1)学生对教师一味地采用临摹书上范画进行教学的方式较为反感,且响应性不高。

(2)对老师采用根据课本内容进行适当改编和给出几种关于题目的参考样式进行教学的方式,学生的相应程度较高。

(3)对老师采用不作范画,由自己根据课题,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情况下进行创作的教学模式,学生十分欢迎,且相应程度颇高,在调查中达到了84%的肯定答复比例,同时,学生对采用此种教学方式所完成作品的满意程度也十分高,达到了91%。

1.3学生希望了解绘画作品的艺术内涵情况调查

教师在美术课的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绘画技巧,还需要结合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作品内涵的艺术信息,这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作想象力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

(1)学生喜欢探究与美术作品相关的问题,对不了解的美术作品信息普遍怀有很强的好奇心。

(2)教师应积极改变授课方式,在教授学生基本绘画技能的基础上,应将关于绘画作品的艺术内涵教授给学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美术想象力。

2提升我国中学生美术想象力教育的对策

2.1改革美术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素质全方位发展

根据前文对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学生美术学习状况的调查可知,目前,中学美术教学多流于形式,很多学生多美术学习多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即使有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持热衷态度,但目的往往是出于应付美术等级考级或打发业余时间,功利性很重。长此以往,中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且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教育教学政策,从全面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加强美术教育在学生学习中的比重与重要性。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

(1)加强中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比重。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中学美术教育教学在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比重,给予足够的课时量,以此保证学生能够从课堂上接受到充分的美术素养教学常识。

(2)改革美术课堂教学体制。目前,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往往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学生对美术课提不起兴趣,且在课外进行美术考级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各级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大力革新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向与美术等级考试、美术综合素质提升和学生美术想象力拓展结合的更为紧密。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从美术课堂教育中及时获取想学的知识,会大大提升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拓展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也会从根本上使学生学习美术功利性强的局面得到改善。

2.2 提升中学美术教师的想象力

教师的想象力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美术想象力的发挥和拓展。而中学美术教师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不足与缺失,也会成为影响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想象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中学美术教师想象力的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显得至关重要。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1)教师应多注重自身想象力素养的提升。教师想象力素养的提升是进行美术想象力教学的基础,为此,教师应采取多种途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成自身想象力拓展的进修。例如,多看些关于拓展美术想象力教学的书籍、多进行户外考察以拓展自我的视野,并将生活中接触到的点点滴滴融入到日常的美术想象力教学中去,以实践教学对理论学习进行必要的检验。

(2)多参加美术教学培训。教师应多进行美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培训,通过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为自身日常想象力教学效果的提升给出提示。在实践教学中,应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成果等多方面对自身的教学创新点进行总结,努力做到“堂堂课有创新,节节课有想象”。

2.3 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美术想象力

兴趣是培养学生美术想象力的源泉。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喜爱,让他们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享受美术教育,提升他们想象力的源泉。为此,教师应多采用贴近生活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对学术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点滴事物进行想象,例如,让他们观察窗外的落叶、地上的石子,这些事物简单易看,且很容易进行绘画,便于深入想象,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将这些事物绘画出来,从中找到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想象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4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美术想象力

对学生美术想象力的培养,实际上也是对教师教学手段创新的考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网络教学、室外教学、想象力激发教学的方式融入美术教学中,进步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采用开放式教学手段是一种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很好方法。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如一味地采用课堂式的教育手段,会限制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容易使他们产生乏味、无趣的感觉,从而对他们的美术想象力培养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融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在自然中找寻最原生态的美术情境,如小鸟的歌唱、娟娟的流水等,这些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出来的极美画面正是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最好导师,他们能够在自然的嬉戏中发掘出对美术最浓厚的兴趣。

3结论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他们进行美术想象力的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平时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开发一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以多元化的手段培养学生的美术想象力,让他们在美术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永新.中国教育缺什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24-01

奥林匹克运动的故乡――古希腊的山岩上刻着这样的文字:你想变得健康吗?那就跑步吧!你想变得聪明吗?那就跑步吧!你想变得美丽吗?那就跑步吧!这是多么脍炙人口的名言,简单有力地说出了体育对于智育和美育的促进作用。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心理之外,更需要利用体育教学锻炼学生健美的体形、优美的动作、坚毅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积极锻炼,塑造健美的体形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是他们每天至少有六小时的时间在教室里保持坐姿,这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比如眼睛近视、脊柱弯曲等。人的生长发育是一种自然美的表现,但是如果人的四肢无法得到有效伸展,身心无法得到及时地舒放,人的骨骼将会畸形地发育,那种自然美无法将无法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动作技能和连贯的行为动作,而是要在教学中融入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情感,也正是在他们忘我的投入中,向他人展示坚实的肌肉、轻盈的身形和匀称的线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结合当地的实际,采取适合他们生理特点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身体练习,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要求学生坚持锻炼,以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健美发展。

二、学会锻炼,展示阳光的气质

人的健美的体形向来是艺术家耕耘的沃土,因为“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其实,健美的外表下内涵的一种健全的精神才是艺术家发现并追寻的美的矿源。正是因为他们不懈的追求,才让这种美成了体育运动的最高境界,也正是精、气、神是人们在体育运动中释放出来的光和热,才给了艺术家们足够的热情和灵感。俗话说得好“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种精神气质的培养,应该是体育教学首要的美学观照和目标建构。通过运动中对抗、竞争和协作等,达到专注精神和磨练意志的目的,方能“劳其筋骨”和“苦其心志”,最终达到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统一。

对于学生而言,体育教学要锻炼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培养他们强大的内心世界。这种美是需要在后天塑造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战胜自我”的顽强意志,从而迁移到其他的学习活动中去,才算是完成美育的任务。

三、经常锻炼,培养优雅的素质

通过体育锻炼,就是要向人们展现良好的身心素质。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8)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品质教育 重要性

高中美术教学内容以鉴赏为主线,强调学生“心到”、“眼到”。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久而久之美术课开始走过场,一堂美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又说又表演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合,美术课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从现阶段来看,美术大纲鼓励教师灵活机动。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有礼、爱心、乐观、责任、独立、自信的品质教育,运用美术塑造人的品质人格,通过品质人格的提高促进美术作品创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高中美术教育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素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生都应享受这种教育,它是一种素质教育、专门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品质教育,即运用美术塑造人的品质人格,通过品质人格的提高促进美术作品创作。

美术教学应与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两者应相互渗透,相互辉映。我结合在美术教育中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感想,谈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品质教育问题。

一、加强学生有礼、有爱心的品质教育

美术往往通过典型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活情景,从而认识真理,认识历史,认识现实,分辨美和丑,评价优和劣。欣赏,可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爱好美术作品的心境,甚至是在陶冶崇高品格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美术欣赏课适宜选择一些反映高中生活较具象的作品;与学生生活接近,并且容易接受和理解的作品;视觉效果较好,有一定技能技巧的作品给学生欣赏。在欣赏教学中,学生对于较为“具象”的画面基本能讲出自己的感受,也能将感受转化成自己的画。而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画,学生是不能理解的。要让学生接触除书本以外的更多画家和作品,在多看、多读、多交流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审美力。在欣赏作品时,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谈感受,理解作品,找出自己对作品理解中的满意或不满意之处。敢于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鉴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从中分析出形象特征、历史背景、表现手法等,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老农的勤劳、朴实、善良的内在品质。知道他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父亲左耳夹了一支圆珠笔”是文革期间最为流行的艺术思想,一切艺术品都贴上了政治标签,是那个时代抹不去的标记。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讲,有很强的吸引力。又如拿一张写意作品,让学生分析感受。等学生有了很强的绘画欲望后,再让他们动手画,适时点拨,自然水到渠成。教学中充分运用美术欣赏有效地灌输博爱精神,切实影响学生的行为,积极引导学生待人大方、热诚有礼、与人分享宽仁厚度的处世态度。当学生觉得自己也受人尊重之后他也会成为坚强、自尊、有能力和有价值的人。

二、加强学生乐观、责任的品质教育

高中美术教育并不一定要教学生多么高深的绘画技法,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艺术充满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让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之余,引导学生搞一些收藏,如邮票、精美图片、书法作品等,这些东西收藏成册就是一种资料,也是一种爱好,收藏的过程本身就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适当的时候再组织一些收藏展览,进一步激励学生,坚持下去,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陶冶了情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提高绘画技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进行漫画一课教学时,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看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关注世界。让学生根据所看新闻,学会用画面表达事件,传达见解。以精彩的画面表现新闻场景,一件平凡小事,一张简单图画,在学生身上种下一棵有责任心的种子。我感受到学生们都拥有一颗火热的心,他们对美与丑、善于恶也有正确的评价,由此我也尝到了利用学科调动学生情感因素的甜头。

在美术教学中还应加强学生独立自信的品质教育。在绘画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按自己想法画,使学生保持独立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绘画比赛,用鼓励代替责备;鼓励学生在绘画比赛中培养夺标精神和团队合作态度,建立完成任务的信心;总之,让学生多看、多想、多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艺术才华,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找寻乐趣,抓住闪光点,创作作品,参加比赛,长期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都感到非常自豪,也促使他们逐渐独立起来。

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美术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相互沟通的过程,只有加强学生品质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付出,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9)

高校的新生教育改革已经是一个为人们熟悉的问题了,很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怎么改,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争论。在笔者看来,通过与美国大学的新生教育对比,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美国大学的新生教育提供了一种与中国大学教育不同的方式和思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经过几十年的变化,美国大学新生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但总体上是保持在个体意识培养的这条道路上。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新生教育的目标是要关注“社会需要和个人需求”,到了60年代左右的时候则是变成了“学术原则”,此后再变化为强调要实现“社会方面”“智力方面”,总体目标都是要让学生在学术适应和社会交往上获得充分的指导。

再从内容上看,美国大学的新生教育总是立足于生活化的需求,从“迎新日”或“迎新周”到“新生教育课程”“新生研讨课”等等,呈现着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从课外兴趣活动中学习,并回归到课程中。“新生研讨课”往往是在教授主持下,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突出了角色和心理的变化意识。美国大学有一支专门化的教育队伍,有明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特点,效果和专业意识是非常高的。

再从中国的教育来看,我国的新生教育就显得非常的教条化,非常的死板。比如,开学往往会有各种形式的专业成才教育、校史校规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甚至还要接受军训国防教育,突出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淡化了生活和学术教育。从人员上看,往往都是行政人员为主,辅导员、各系主任为辅,很多人都是在谈论自己的经验,缺少专业化和灵活性。

从原因上看,这也是和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决定的。美国因为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对于劳动力的素质总是不断地提出要求。“自由”“平等”“参与”是美国文化的核心。高校担负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服务学生,个人成就不可埋没于集体里,从而造就一个良好的公民。这种教育突出了自我需要、自我兴趣。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高校教育工作就是为了政治,为了国家,所以过分强调了管理体系,展开对学生的集中式管理和教育。这种新生教育突出了集体色彩,忽视了个人的能动性,将学生束缚在条例、纪律、制度中。

中国的大学新生教育目前就是处在中西方不同范式的夹缝里,一方面迫于市场压力,知道教育需要改革,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又不愿意下大力气进行改变,总是一拖再拖。对于处于最基层的大学新生教育的承担者来说,最需要的就是从积极的理念入手,更新这种僵化的理念,认清大学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服务国家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价值观,能够积极地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不应该像过去那样,作为一个行政任务来执行。新生教育者的角色不应该是管理人员,而应该是一个服务人员,这是一切新生教育的出发点。

此外,从教育内容上看,很多的大学新生都有各种的心理焦虑,比如为高考不理想发愁,为就业发愁,为各种课程的学习方法发愁等等。新生日益增长的学习、成长需求与有限的有效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而高校新生教育在这方面涉及的太少,往往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缺乏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为新生教育提供各种灵活的指导,能够积极地应对学生的需求。新生教育有必要淡化思想教育色彩,增加职业色彩,激发起学生的就业意识,能够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从而在以后的课程选择上能够更有针对性。教育者还应强调学生对技能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技能。

教育者应从新生教育开始,就要积极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教育。我们国家的心理教育往往都是比较简单的,如设立一个心理咨询机构,发放几个简单的小知识等,效果不佳,无法解决根本的心理问题。过渡性、社会性、闭锁性、动荡性是大学新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心理特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树立起他们的目标感。没有动机就没有动力,教育者可以多列举一些从坎坷走向成功的例子,邀请一些心理教育者进行交流会,而不要办成讲座,这样更有指导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心理,并有根据地进行调整。

新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个性,参与实践。为了增强新生教育活动的参与性,教育者需要建立各种有效的机制。美国大学在这方面总是调动很多的部门,像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等一起来合作,并给予教授及相关人员精神或物质奖励。中国的大学可以建立适当的刺激机制,提供给学生必要的研究经费和活动经费,加强校内外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在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万新生涌入大学校园,这个群体既庞大又复杂,新生教育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而且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随着社会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大学生只有实现智力和能力的全面提高,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倩仪. 美国新生体验计划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10)

1 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可能性

从生物学科与教学自身的特点,我们发现实际教学中生物的美来自:

1.1 生命之美。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生命性是生物科学的本质特征,也是生物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根本的特点。这一特点就要求生物教学应具备“活”性,要求教师必须要把生命“活”的本质贯穿于生物教学的始终,以免将生物讲成“死物”。

1.2 实验之美。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

1.3 自然之美。生物学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就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由于研究对象的普遍性,从而使生物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放性,课堂不会拘于教室内,可以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大自然中。这一特点使生物教学紧贴生活实际,教学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和美的直观感受。

2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把美育寓于生物学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生物学教学,使美育和生物学教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1 寓美育于生物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在生物学中充满了自然美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些美,从而把保护自然、改造自然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2.2 寓美育于生物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生物学中不仅充满自然之美,而且有着丰富的社会美。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精神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的思想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能给学生良好的熏陶。

2.3 寓美育于生物学教学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如,通过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及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分析,以及生物进化等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论观点及对立统一的观点。

3 高中生物课中美育资源的开发和实践

高中生物课程中有丰富的美育资源。生物学本身充满了自然之美、科学之美。千姿百态的生物界构成了生物学的外在美,物体的和谐与统一构成了生物学的内在美,而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对真理执著的追求和艰辛的探索则表现了美的品质和精神。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要挖掘生物教材中潜在的美育资源,充分发挥出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美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把美育资源充分利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3.1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生物》教材中,有优美的彩图,有简洁的表解,有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有通俗易懂的比喻例证……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让学生在欣赏生物界外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领略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二是在领悟生物科学理论的时候,感受其中的科学美,如,遗传定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三是在学习生物学发现史时,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所表现出的人格美。总之,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多一些对自然界和科学本身的审美思考,会使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3.2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美、心灵美、外在美。中学生对形象美的理解,很大程度表现在对外表形态的看法上。在生物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言行向学生展现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好形象的感染,更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开发教材中的美育资源,深化形象美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形象美观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

如,在讲“运动系统”时,学生们了解了骨的成分和骨骼发育特点之后,应进一步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要求学生端正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才能保证体态的健康美;在讲“呼吸体统”时,根据某些疾病产生和传播情况,教育学生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抽烟,不喝酒,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以上行为美的培养,又可以促进学生绿化校园,美化教室和寝室,使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朴素美观,这些对于养成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具有积极意义。

4 在教学中展示美,让学生陶醉在美的情境中感受美的魅力

上一篇: 贫困学生资助论文 下一篇: 安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