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的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2 16:35:14

企业发展的措施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1)

从六、七十年代建厂到九十年代中期,我们是计划经济时期优秀企业的杰出代表,我们的管理模式适应了计划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当市场经济到来时,我们仍然沉浸在计划经济带来的喜悦中,不论是企业的发展思维还是员工的意识都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由于外因和内因的侵蚀,我们不断被市场经济的重拳击中要害,最终导致我们如同一支漂浮在大海上的孤舟一样,当巨浪来临的时候,很容易被其掀翻。

一、阻碍企业发展的几点外因

1.严重的政府行为,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裹。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可地方政府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不论企业效益好坏不断要求企业支持政府的税收任务,而企业自身为支持地方发展,即使在连年亏损严重、职工工资发放困难等情况下,仍然在完成应纳税的基础上多交甚至成倍多交各项赋税。并且,有些政府部门从不同方面向企业摊派任务、要求赞助,以保证其权威性和“政企亲如一家”。2.高额的银行信贷利息,也使企业不堪重负。

二、阻碍企业发展的几点内因

1.投资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当企业经济效益好时,花钱如流水,大量购置与生产无关的物资;即使投资上项目,也未经有关专家科学论证,花高价上项目,甚至有的项目刚建完就成一堆废物,且事后不去追究相关责任。2.管理工作缺乏协调与沟通,管理效率低下。当前我们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仍大量沿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部门管理、车间管理各自为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市场在变,企业机制在变,而现代管理的理念却只停留在口头上,实际工作以前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3.人才作用的忽视,造成大量人才的流失或变形。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当前市场经济时期,我们企业的管理层一向认为“有饭大家吃、有粥大家喝、向一线倾斜”,什么是一线,现代企业管理不分一线二线三线,每一个岗位都是企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只是分工不同、作用方向不同而已;“政治经济学”中也提到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体力劳动者中有人才,脑力劳动者中更有人才,所谓人才就是有能力创造出比周围人更多财富的人。然而有部分企业房子分给有门路的员工、涨工资论资排辈、奖惩评关系等等原因,致使人才流失。4.研发工作的忽视,使企业失去发展的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科研发展工作也就是围绕着科技进步和企业创新来进行的。但是,由于我们过于依赖现有产品及缺乏对市场的了解,不断减少对研发工作的经费支持,不断弱化研发工作的重要性,疏于对其管理,导致研发工作流于形式,使企业失去创新动力,也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一方面,既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支持,还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以吸取大量资金、尖端技术及高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不断整合企业结构,调整企业战略,从现有的人、财、物上深入挖潜,采用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管理效率。在这里,仅将自己对未来企业方向提出几点见解。

三、实行体系管理,使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协调一致

1.明确方针和目标。企业方针是由最高管理者正式的组织总的意图和方向,企业目标是建立在企业方针基础上所追求的或作为目的的事物,每个管理体系可根据体系管理的需要围绕企业方针在企业目标的基础上建立本体系的方针和目标,以便能有目的、有方向地完成各项工作。2.优化组织结构,以部门为单位建立相应管理体系,实现集约化管理。2.1建立、实施相应的管理体系。(1)文件要求。①根据体系管理要求,将相应管理程序形成文件;②文件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③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④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⑤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⑥应建立并保持相应的台帐、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2)权限与沟通。①权限界定。a.职能部门的权限应得到适当规定,并经批准后形成文件;b.职能部门之间发生权限纠纷或管理区域出现空白时,相关部门及时向工厂汇报,并经批准后形成文件加以界定;c.必要时根据权限范围规定职能部门的职责②内部沟通。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a.部门之间可依据管理程序及其它有效性文件进行适当沟通;b.部门内部应形成必要的请示、汇报制度,部门领导应对本部门关键工作直接负责,部门其他成员应对本人工作的结果进行确认;c.合理利用有效的沟通工具。(3)内部体系审核。为使部门工作能够满足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要求,保证持续改进本部门各项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体系管理需要对其进行内部体系审核。①编制审核计划。审核计划给出审核工作的日程安排和分工协作的情况,它包括:a.审核的目的;b.审核准则和引用文件;c.审核的日期和地点;d.审核范围;e.审核组成员的职责说明;f.审核报告的格式、结构。②编制检查表。a.对照标准和其它指导性文件的要求;b.结合受审核部门特点;c.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检查内容。③现场审核。a.可依据检查表中的检查内容,要求受审核方提供有关的客观证据;b.对被访问的、被审核的活动负有责任的人的谈话作为审核的客观证据;c.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导致不合格时,应追溯真正原因,并在检查中详细记载;d.与被审核方共同确认审核事实。④编制审核报告。a.审核部门、受审部门及负责人姓名;b.管理体系在审核范围内是否符合审核准则;c.管理体系在审核范围内是否得到有效实施;d.若有不合格项,应对不合格事实进行描述,并确定建议采取的纠正措施计划及完成日期;e.审核报告形成后应得到批准,并是适当分发。(4)改进。①纠正措施。a.针对审核报告中提出的不合格项,受审部门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b.对纠正措施实施计划的实施期限一般规定为15天,即发现问题应立即在15天内完成。若有特殊情况需延长期限时,应经审核部门同意,双方重新确定期限;c.受审部门将纠正措施以书面形式报审核部门,经确认有效后可作为下次体系审核的复检事项。②预防措施。部门通过自我评价机制发现存在可能影响正常工作的潜在不合格事项,可采取适当措施。2.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组织提供以事实为基础的指南,指导组织向何处投入改进资源。(1)明确自我评价的时间范畴,如季度、半年、一年、二年等。(2)自我评价内容:①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是否有效沟通、协调一致;②在评价期间的工作目标是否已经分解落实;③是否适合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④管理过程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⑤是否调动所有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各项工作并有实效;⑥是否能够保证每个人的能力水平满足当前工作需要;⑦部门基础实施是否得到有效利用;⑧部门工作环境是否有助于提高其员工的能动性、满意度、发展和业绩;⑨是否能够通过获取外部信息来促进本部门工作;⑩是否能不断地创新改进本部门工作。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2)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中,低速增长态势仍然延续,主要经济体总需求仍然低迷,要真正摆脱危机目前还无法确定时间。国际经济形势还在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走出阴影。中国去年GDP增长7.8%,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在发展中也面临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增大、产能相对过剩、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等问题。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8%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既要面对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带来的压力,又要承受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对中小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反映在中小企业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生产成本上升,主要反映在原材料、土地、能源上涨的同时人工成本快速上涨,这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二是税费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负担重是企业和社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结合改革加强制度设计,另一方面就是要落实现有税收政策。三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素质和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四是外贸订单减少,产品出口受阻等现象。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仍然具有独特优势。去年,我国GDP增长了7.8%,这里面有中小企业的巨大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具有难得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国家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内广阔的市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给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扩大内需、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也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环境,中小企业的产品和市场也将不断扩大。加上我国中小企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这是我国中小企业生命的源泉所在。党的十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要增强大中型企业竞争力,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今年的“两会”明确了今年的工作任务,这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形势下,做好中小企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稳定经济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以落实国发14号文件,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为核心,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为支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促进创新型、创业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为工作重点,努力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和水平。

(一)进一步增强创业创新活力和吸纳就业能力

鼓励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落实并完善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服务,切实放宽市场准入。坚持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中小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把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作为提高成长质量的主攻方向,力争到“十二五”末在优化产业分布结构、优化企业规模结构、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以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三)进一步提高“专精特新”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坚持把走“专精特新”之路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把集聚发展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着力点,建立起企业间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努力形成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加强产业集群环境建设,改善产业集聚条件。

(四)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坚持把推进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作为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基础,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较为完善、易于实施、行之有效的中小企业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一大批战略管理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节能环保意识、诚信意识强,质量管理、品牌管理、安全管理、营销管理水平高,财务管理规范,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

(五)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坚持把完善服务体系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力争到“十二五”末中小企业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和优化配置服务资源,推动形成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核心,以行业协会(商会)和专业服务机构等为依托,各层级服务机构纵向贯通、各类服务机构横向协同、各类服务资源开放共享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金融支持

在资金方面,要逐年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并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在税收方面,提高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政策延长到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的技术类服务平台纳入现行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等。在政府采购方面,各部门政府年度采购应当安排不低于项目预算总额18%的份额,专门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在政府采购评审中,对小型微型企业产品可视不同行业情况给予6%—10%的价格扣除等。实际上,给中小企业市场往往比给资金更重要。在解决融资难方面,按照党的十提出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精神,研究建立小微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信贷产品创新。加大对小微企业创业(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多方位满足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在减轻企业负担方面,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加大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对小型微型企业要少取多予,不合理的负担要坚决取缔。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支持

中央预算内投资扩大安排用于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资金规模;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计划、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和信息化推进工程;实施中小企业管理提升计划;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和质量检验检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和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鼓励中小企业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发展运用电子商务、信用销售、信用保险,培育商贸企业集聚区,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等。采取多种措施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不仅要针对当前融资难、税费负担重、生产成本上升快等问题,而且紧紧抓住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缓慢、创新能力弱、管理粗放、自身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主要矛盾,在推进结构调整、提升创新能力、健全服务体系、提高企业素质、加大财税支持、结构性减税、改进金融服务等方面,研究制定一揽子政策措施,重点通过财税、社会保障及监督考核等手段建立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早期创业企业,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向基金捐赠资金的,给予一定比例的所得税税前扣除;研究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扶持;完善职工社会保障政策;研究制定防止大企业长期拖欠小企业资金的政策措施。继续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

(四)营造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3)

组织保障是发展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高效的组织不仅能够有效分配内部资源,还为其适应外部环境提供了有利支持,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多以职能型为主,这种结构按职能划分各部门、按专业划分各企业,主要还是以满足市场经营需要为主,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提高经营效率,业便于控制整个大局,对企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就不同企业的特点和现实状况而言,存在各部门职能分散、专业管理难以整合和工作协调困难的问题,个别企业存在机构臃肿、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因此,应对施工企业组织机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其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在对主要业务部门企业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对相近职能的综合部门进行整合组建“大部门”,减少部门及部门工作人员设置,明确新部门的管理职能与权限,理顺好各部门间的关系,使每一个部门都能够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同时,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和用工分配制度,形成工作人员能上也能下、论文格式收入能增也能减、上岗依靠竞争、收入要看贡献的良好机制。通过以改革建机制,靠机制强管理,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分级分层管理相协调,绩效考评考核相一致,通过组织保障来实现企业良性运转和发展的目的。

2 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发展战略的灵魂所在

一个企业的主流文化就是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个企业的产品、技术都可以被别人所掌握并予以应用,可唯独企业文化是不能够被复制的,企业文化的差异才是竞争差异的根本所在。企业文化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规范作用,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已经明确,而各项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组织内每一名员工的努力,所以必须充分重视独有主流文化的建设,对内要凝聚队伍,对外通过这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所塑造的独有品牌来赢得市场。首先,从企业发展的历程中提炼总结具有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动用动员一起舆论工具和力量,大力加以宣传,主动利用员工的从众心理,使全体工作人员形成对企业品牌、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的共同认识,树立全体员工的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价值观,使广大干部职工能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企业的更好发展上来,为实现企业战略而扎扎实实地工作。其次,构建正向激励为基础的员工管理模式,增强员工对企业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突出管理的正面引导、正向激励作用,促使每个工作人员认识到终身学习、从严管理和规范自我的重要性,引导员工更加珍惜岗位、热爱企业,有效解决管理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从严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融合,尽而实现员工价值、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与最大化。第三,把企业主流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组织行为、员工行为与企业的主流文化要求相适应,注重培育市场品牌,坚持共赢理念,使企业的品牌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提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有意识的培育主流文化并长期进行建设,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正向引导,调动全体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4)

引言:

工会是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工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建设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加强工会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教育和团结广大职工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企业工会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工会法》中明确规定,中国各种企业、事业单位中通过工资收入得到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没有职业、种族、教育程度上的分别,均有参与到工会组织中的权利,任何组织都不能进行阻挠。但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很多其中始终存在着工会组织建设落后、工会职权弱化等问题,使工会发展陷入到困境之中。下面就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对工会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1.工会组织建设严重弱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积极体制中主要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发展的目标,一些不能创造利润的单位则会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门,工会组织建设被无视。与此同时,近年来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很多企业都在面临停产,企业工会建设之中存在很多困难。例如:企业改制之后将工会组织合并,还有一些私营企业严重忽视工会组织,甚至根本没有工会组织,为了达到精简结构的目的,很多企业单位将工会组织合并或者撤销,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工会的职能发生了弱化。

2.管理中存在严重缺陷

在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工会的管理模式以主、跳块结合为主,在工会属地化管理中,很多地方都取得了相应成绩,但是始终存在着众多问题,例如:有上级组织要求一些企业建立起工会,但是众多企业都是一番推诿,他们多数不愿意建立起企业工会,还有一些企业工会建立之后就算万事大吉,几乎不运行工会组织,导致企业工会形同虚设。

二、企业工会建设发展措施

1.工会组织要大力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当好“黏合剂”

工会应当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依托,起到“黏合剂”的作用。针对企业中职工队伍的思想实际,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树立共同的理想,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培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精神,齐心协力,共谋企业发展。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工会作为企业最大最活跃的群众组织,具有严密的组织网络,广泛的群众基础,独特的活动方式,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首先,组织职工开展高雅、文明、参与面广、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陶冶职工情操,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将组织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台球赛、春季职工长跑等体育活动,充分展示职工的活力与激情;组织职工郊游活动,展示职工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进一步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次,要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创建“优秀职工之家”、“模范职工之家”的活动,建立职工评议建家工作制度,增强工会凝聚力,提高工会工作水平。

3.大力提高职工职业道德素质

大力弘扬企业精神,不断激发职工树立忠于企业、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团队作风,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进取意识,开拓创新、务实求精的科学态度,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提高广大职工的综合素质,为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发挥积极作用。要坚持以服务生产、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为主线,在职工中加强企业理念和《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宣传贯彻,使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管理理念、质量理念、安全理念、人才理念等在职工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提高工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企业在进行工会建设时,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才能,从而达到管理目标,提升企业工会的服务质量,赢得更多职工的信任。提高工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能力,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管理问题,并且制定相应的调整方案,从而减少管理问题,让职工能够通过工会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工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为工会输入更加新鲜的血液,在工会的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工作中能够加强工会的党建工作,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为职工群众提供良好服务,满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三,要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能够本着对企业、对员工负责的态度进行工作,站在广大员工的立场上来为他们解决问题,维护他们的权益,让他们感受到工会给予他们的关爱。

5.建立、健全工会工作机制

无论国有企业如何改制,都要深入贯彻《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确保在改制中工会组织不断层、工会工作不断线,坚持不能随意撤并工会组织或将工会工作机构合并归属到其他部门。

6.转变、创新工会工作方法,发挥工会组织应有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工会只有彻底摆脱旧的工作模式,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工会组织应该紧扣企业发展的主题,紧跟时代步伐,在求新中不断开创新局面。首先,不断提高工会干部自身素质。面对企业工会职能拓展,任务加重,难度加大的客观现实,工会干部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创新,掌握和运用好法律武器,用法律知识去指导工作,在参与制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时,能够及时、准确、科学合理地提出法律依据。其次,在工会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工会工作要在多样化经济格局中发挥作用,找准位置,寻求最佳结合点,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确立工会的工作内容、活动方式、工作重点,体现出针对性、特色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更好地把握工作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把当前企业工会的工作内容和领域不断扩展和延伸,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再次,工会组织要立足大局,依法承担起维护客观上处于弱势地位的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通过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激发职工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干党政所需、职工所求、工会所能的实事。

三、结语

总之,企业工会工作是一项与职工紧密相连的工作,肩负着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实现好、发展好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重任。只有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工会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工会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切实做到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帮助职工发展、关爱职工身心健康、解决职工实际困难,才能在构建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的进程中,更好的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健杰.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发挥企业工会作用――访中华全国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部副部长杨洪林[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05:55-63.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5)

二、坚持分类指导、定点帮扶和扶优扶强原则。注重培育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重点培育和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鼓励民营企业利用外资,兴办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定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由各市商务主管部门、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扩权县(市)商务部门审批。需由省商务厅审批的外商投资,省商务厅在5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为来我省投资发展的外向型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提供畅通渠道和良好平台,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四、鼓励外向型民营企业向外商转让股权、产权和到境外上市。积极帮助外向型民营企业理顺产权关系,完善对外合作方案,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推动外向型民营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向外方转让股权、产权。对经营业绩好,符合条件的外向型民营企业,指导其到境外上市融资,加速外向型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五、帮助民营企业落实外商投资进口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已设立的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先进技术型和产品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改造,在原批准的生产经营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技术、配件、备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省商务厅将及时为其办理国家鼓励发展的外资项目确认书或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更新设备、技术及配备件减免税证明手续。

六、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向型民营企业“走出去”。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进行资源开发和跨国并购,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协调有关部门和机构,在财政资金、银行贷款、风险保函、企业用汇、出口退税以及人员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给予扶持,在国别对策、风险防范、政策导向、信息服务等领域加强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引导。

七、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从事技术进出口业务。省商务厅在收到有效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技术进出口合同进行登记,颁发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证。申报单位凭技术进出口登记证办理外汇、银行、税务、海关等相关手续。

八、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扩大出口。外向型民营企业进口的小额机械设备,可自主进行国际采购;进口的大型成套设备,我厅指导其采用国际招标方式采购。鼓励和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利用国家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及出口产品研发资金,开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民营企业与与国有、集体等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九、支持和鼓励外向型民营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积极推荐业绩优良的外向型民营企业进入加工贸易AA类、A类行列。

十、进一步加大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优先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申请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引导外向型民营企业利用该项资金,对其产品进行国际认证许可和质量认证工作。积极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探索使用保险保单贷款,缓解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

十一、引导外向型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观念,加大对外向型民营企业自创国内、国际品牌的支持力度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帮助外向型民营企业扩大商标注册领域,搞好出口商标的注册。引导外向型民营企业运用品牌效应,促进营销工作,提高商品的市场占有率。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微企业大量涌现,它们规模虽小,但数量庞大,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小微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它们在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自身原因以及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影响,目前一些小微企业处境非常困难,它们的困难既包括自身原因造成的:如:经营粗放,管理落后;缺乏品牌意识,创新能力差等,也包括外部环境造成的如融资难,税费负担重等。如何推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我认为推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加强自身管理,规范企业财务制度。信用是小微企业能否生存的根基所在。如何才能得到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的信任呢?关键是要规范企业财务制度。大部分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财务核算真实性差,所以银行很难判断小微企业真实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自然也无法放贷。所以小微企业想要获得银行业的信贷支持,就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增加企业经营情况的透明度。

2.加强人才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储备。在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人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首先,小微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不断完善福利保障制度,并建立灵活的、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其次,小微企业要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密切结合,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再次,小微企业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同时也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有效手段。

3.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没有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支撑,一个企业很难持续发展。目前大部分小微企业仍沿用家族型管理模式,家长式的一言堂、随意性的情况严重。管理者的学历层次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科技创新及品牌意识较差,这些都成为了制约小微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小微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摒弃过去的粗犷经营管理方式。为此企业管理者要加强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以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重视质量、品牌、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1.明确目标市场,树立品牌意识。小微企业首先需要清楚自己的成长目标是什么,目标明确了,才能在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大部分小微公司缺乏品牌意识,从开始成立时就只想着替别人加工或模仿市场,很少注重开发、积累自己的品牌。品牌在企业提升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盈利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巨大,所以我们要鼓励小微企业由“贴牌”向“创牌”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逐渐让小微企业自主品牌的产品走向市场。

2.积极创新,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要在市场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当然小微企业对创新也有顾虑,因为目前对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力度不够、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所以小微企业不愿创新。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小微企业经营者自主创新,培养他们树立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指导小微企业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推动产业升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应注重提升小微企业的发展质量,助推小微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型有两种,第一种是在这个产业上往高端做,做精、做细、做品牌。第二种是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产业,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家政服务业、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这些产业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新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小微企业投资少、经营灵活的优势,这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

三、政策加落实,变输血为造血,为小微企业创造健康的生长环境

1.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来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但要缓解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就必须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切切实实落到小微企业的身上。现在好政策挺多,但关键还在于落实、细化。没有好的制度保障和执行力,再好的政策,运作起来都会走样,所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不能仅仅给企业“输血”,应建立长效政策体系,不断提升小微企业的“造血”功能。

2.提供专项金融服务。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小微企业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在金融业领域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形成“门当户对”的融资体系。首先,银行要制订出一套符合小微企业特色的业务服务流程,帮助小微量身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金融方案;其次,银行要细分客户群体,主动进行小微企业贷款的品种创新,积极开发适合小微企业需求的、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信贷产品;第三,银行要健全小微企业档案,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及时关注企业风险预警信号,逐步建立完善持续、长效、有序的贷款服务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3.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小微企业当前凸显的“融资难”、“税收重”等问题,其背后隐含的是小微企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事实。所以政府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应把重点放在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上来,切实打破垄断,为小微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此外,政府还要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松绑,为小微企业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总之,想要打赢小微企业“保生存谋发展”这场硬仗,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努力,更需要小微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只有这样小微企业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桂芳.对当前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和分析.中国商贸,2012年第10期

[2]唐悦恒,陈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对策浅析.今日财富,2011年第12期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7)

[中图分类号]F3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07-03

一、S377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为农业人口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由于受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发展限制,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农业弱质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有高度依赖性,靠天吃饭的特征明显,自然风险大;生产周期较长,对市场需求难以有效把握,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市场风险大。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落后;农业发展方式依属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附加值少,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随着国家支农政策力度不断提高,我国也已进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健康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和载体,一头联结农产品市场,一头联结分散的农户。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在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农产品深加工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实现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优势,同时能够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小城镇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迅速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前,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在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更是如此。农产品深加工业集合了当今先进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等,科技含量高成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最显著的特点。但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和装备成为企业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近年来。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日益受到重视,但整体来说,当前我国农产品技术的发展还远远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科研院校单位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人才紧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加上和农产品深加工加工企业的联系松散,科研成果也难以有效转化为企业直接生产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难以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深加工相关技术的科研创新工作,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进程缓慢,科技创新能力差,导致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层次开发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同时,对于国外引进的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在技术的吸引、消化上也较为被动。没有先进科技和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难以真正实现跨越性发展。

2 企业品牌意识不足,核心竞争力弱

21世纪是品牌的时代,市场竞争优势的取得在于品牌的力量。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品牌建设薄弱,品牌多而杂,将进一步阻碍了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未能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上,主打区域特色牌,品牌建设意识缺乏或不足,更谈不上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作为传统农耕大国,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赋予了许多农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也成就其难以模仿的独特魅力。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我国众多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此优质资源却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也未对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以形成企业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加以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整体上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都缺乏明确的核心竞争力及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只局限于把企业养活,而不是做大做强,争创优质名牌,造成企业和品牌影响力广度小和深度浅,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缺乏品牌意识和核心竞争力的劣势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深加工企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 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有对市场信息的敏锐掌握,同时也要与农产品原料的供应者――农户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国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主要是采用“企业+农场”的形式,与农场主签订正式合同。并积极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技术服务,两者间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我国农业生产受条件限制,农业生产分散化,以家庭为单位,数量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不成规模,造成供应与需求的明显的断层,企业+农场(农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尚不完善。整体上讲,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间还未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而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既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同时也制约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有序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对策分析

1 政策支持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需要政策倾斜,特别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为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企业、银行、担保公司、政府的联动机制,对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企业集团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其加快上市。积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承担的高税率,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通过各种方式退还多年来超标准征收的税款。同时,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产品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各地政府也可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特色产品进行招商引资,既可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本地,促进企业的集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可吸引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兴趣的投资者前来洽谈,增加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

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必须有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依托。科技作为影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加工技术创新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见效。一是政府层面,加大力度支持特色农产品和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攻关工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开发、引进和宣传推广工作。改造传统技术,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和现代高新技术加工转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企业自身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难以替代的战略作用,积极投入科研资金,做好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创新工作,增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的高科技人才,作好人才的梯度建设和储备工作。坚持自主研究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强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具备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可尝试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科技贡献率。

3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积极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充分利用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方面的深度挖掘,强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加大品牌的创建和争取力度。制定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结合企业的现状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进行品牌的推广和宣传,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品牌策略做必要的调整。提高企业知名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让品牌始终处在企业发展的最高处,引领企业的发展,让品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各级政府要围绕本地主导和区域特色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统筹规划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鼓励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挑选实力强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确保品牌建设发展的良好局面,并对品牌建设优秀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

4 创新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

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是农户和企业的共同要求和选择。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村委会+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强化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连接,真正建立起契约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达到多赢效果。企业要发挥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的优点,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特别是在技术服务方面为农户们提供最直接方便的指导,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深加工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庆然,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路琪,产业链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决策关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

[3]刘永悦,景段春,黑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1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

[4]王树锋,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8)

一、树立“顾客是上帝”的理念

把顾客当上帝,是葛洲坝集团机电建设有限公司在工地赢得声誉和工程项目的重要原因。领导经常向员工灌输这种思想,并指出:“业主是我们的顾客,监理是我们的顾客,联营体是我们的顾客,合作的兄弟单位也是我们的顾客,我们不但要干好,还要让别人说你好。”具体来说,联营体、监理或业主一旦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不管事大、事小,哪怕是一块垫片方向正反的事,或是一个职工工作态度的事,只要是正确的意见,我们的第一反映不是解释或争辩,而是改正,而且是立即改正。正是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企业的形象在业主和监理中逐步得到了提升,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口碑,在后续的项目中,业主和监理及联营体才想到了我们。例如在“左岸布料机安装工程”、“机电设备堆场龙门式起重机安装工程”等项目刚完成之后,我们又顺利拿到了龙滩水电站CⅢ-2标压力钢管及闸门埋件安装工程的项目。

二、注重质量管理

铁道部新规定,把铁路工程的安全质量事故,与铁路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挂上钩,在铁路工程的施工中发生一般责任事故,要停止5次投标的资格,对企业信誉、效益的影响极大。所以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己成为当务之急。

葛洲坝集团机电建设有限公司在龙滩压力钢管施工过程中,未出现过一起质量、安全方面的事故,这主要得益于我们注重对质量的管理。工程伊始,项目负责人被派往水利部郑州焊接技术监督检验中心学习质量管理,组建并培训了一支经验充足、作风过硬的质检队伍。这些质检人员能够认真按照《红水河龙滩水电站引水压力钢管制造安装施工技术要求》、《龙滩水电站CⅢ-2标压力钢管焊接工艺指导书》、等要求对CⅢ-2标压力钢管安装工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严格执行内部“三检”制,对CⅢ-2标压力钢管安装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工作能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严格控制、检验每一道工序质量,使CⅢ-2标压力钢管安装工序质量一次性验收合格率在99%以上,避免了因工序质量验收不合格而引起的返工现象。

此外,公司建立健全了施工前的技术交底会制度,以使职工在单项工程开工前,明确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要求;建立健全了班前的工作安排会制度,以使职工明确每天需要干什么?怎么干?要注意什么?要把握好什么;建立健全了工作中的及时汇报制,要求职工在工作中遇到什么情况、发现什么问题,如果自己不懂,解决不了,不得擅作主张,而是应把问题尽快及时的汇报到相关负责人,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快最直接的办法;深刻开展“质量就是速度”、“质量就是效益”的“质量第一”教育。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活动的实施,很快的提高了职工的质量意识,也很好的控制了施工的质量水平。

三、注重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在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要做大、做强靠什么?当然要靠技术,靠技术创新。说到底,市场的竞争就是技术的竞争。现代建筑的功能、品质风格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随之施工难度也越来大,新材料,新技术推陈出新,谁掌握了新材料、新技术,谁就占有了市场优势。因此,企业要发展就要重视全体员工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提高,特别要激励技术人员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攻克施工中的技术难题,做到每一个工程项目都能总结出应用一个或多个新或创新的亮点。

我们在做龙滩工地的项目时,在6#机压力钢管安装过程中,凑合节的设置位置成了一个难点,一般凑合节都设置在平管段或斜管段,凑合节前后管节形式应相同。但6#机压力钢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对工期最有利的位置正好是渐变段与上弯管段交汇的位置,而且这个位置前后的钢管厚度不同。这样的位置设置凑合节在国内还没有先例,能不能在这给位置设置凑合节,设置凑合节以后安装质量能不能保证成了最大的问题。经过反复核算,查阅大量凑合节施工的资料,毅然决定在这个位置设置凑合节,并制定出6#机凑合节施工专项措施。经过现场实际测量,采用双向联接板固定凑合节的位置和整个管道的走向,并对这位置的焊接也采取特殊手段处理,保证了焊接质量。最后,凑合节拼装、焊接一次性合格。填补了国内在渐变段和弯管段不同板厚之间设置凑合节的空白,使项目部在凑合节的施工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龙滩压力钢管伸缩节整体安装施工也是水电站伸缩节施工不多见的,我们成功地将37吨重的高强钢伸缩节整体安装到位,有利的保证了伸缩节的安装精度和伸缩功能,为龙滩工程创造了又一个佳绩。

四、建立严格的安全制度

施工企业属于事故高发行业。在生产性行业中仅次于煤炭业,居第二位。其具有生产岗位不固定、流动作业多、手工作业多、劳动强度大、人员流动性大、作业技能参差不齐、作业环境不断变化等特点,然而工程施工安全是一个工程是否成功的基本保证,因此不能不注重安全问题。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9)

一、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

循环经济可以说是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运作模式,是我国当前大力追求低耗能、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传统钢铁企业的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面对当前大力倡导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呼声,钢铁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摆在钢铁企业面前的头等大事,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解决受到资源制约的瓶颈,推动企业实现持续、快速以及健康发展。还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并且适当降低钢铁生产成本,转化经济增长方式,提升钢铁企业产品的质量以及使用年限,进而做到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推动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为此,研究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合理措施,不仅对企业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来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合理措施

1.钢铁企业科学协调好循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钢铁企业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真正处理好经济和循环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与节约资源不能简单的划等号实现,也不能将其凡是节能环保的都界定为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包含循环与经济两个层面的内容,这里的循环指的是投入资源,然后生产产品,最后消费的整个过程,实现全部资源的回收以及综合利用再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循环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依托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这主要包括三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保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对难以使用自然力循环经济模式,可以认定为是循环经济工业模式。其中,在物质层面上来讲,可以认定为是循环但是从财务方面来说,是不经济的,可以将其认定为是循环经济被动模式;反之,则为循环经济的主动模式。对循环经济中的被动模式,可以充分营造并实施具体的条件,清除循环障碍,将被动模式转化为主动模式;这对主动模式来说,应该讲循环经济所认可的工艺路线当成是技术政策,并且对其实行多个方面的政策保障措施。

2.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钢铁行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

循环经济是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不能在社会发展中自发出现,各大按经济主体或者是部门也不能全部自觉实施并且实现自身的强有力的协调配合,这需要坚持从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钢铁行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首先,经济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国家,其资源问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循环经济发展的侧重点是存在差别的。例如经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减少并且对废物进行再次循环使用;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我国还处在中级阶段,重点是有效减少资源上的浪费,提升资源的整体利用效能,并适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因此,我国钢铁工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话,需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坚持走适合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其次,法律与制度形成了一个国家基本的社会游戏规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并不是对因为人的行为所造成的,根本原因是制度与法律不健全的后果。为此,法律为经济发展的外部强有力保障,但制度和制度上的创新能力确实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系统来说,需要坚持形成市场推动、政府主导以及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综合性推进机制。还需要指出的是,因为政府主要是对市场失衡进行校正,经过对制度创新来进一步探寻循环经济不断成长的发展空间。在产业政策、政绩考核、城市规划以及转移支付等多个方面可以形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的制度空间。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是钢铁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备保障。

3.大力推广使用新生产技术,钢铁企业源头减量化

钢铁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全面综合利用资源,循环使用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实现钢铁企业资源消耗达到减量化,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对再生金属的重复使用。钢铁企业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进行转化,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集约化,对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传统技术及时加以淘汰。下大力气发展企业循环经济共性,尤其是大力推动关键技术以及推动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钢铁企业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以及节约资源,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并且适当提升机械设备本身的技术含量,采用清洁生产等技术方式对单位产品的能耗量进行控制,提升生态设备技术在整个企业经济发展中的运作率,比如当前大力倡导的现代生态技术,就能较好实现经济的发展中有关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在最初的工艺设计以及后期产品的研发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去全面考虑到生态与经济间的协调关系,让产品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达到最小甚至是忽略不计。绿色钢铁生产技术应下大力气往新工艺、新流程方向发展,也即是生产流程短、生产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生产的整个过程能实现往新的流程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该寻求针对当前资源使用方面的替代技术,能够代替当前的有害材料,从而实现最大程度降低钢铁生产者过程中能源资源的能耗。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减少原料的用量,与此同时,在生产大量钢铁产品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废渣排放,进而实现走精品战略的目标。

4.优化工艺流程,回收利用能源

不能将循环经济简单认定是节能和环保,要从根本上实现循环经济,需要减少资源的整体投入量,减少有关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并且还需要进一步既加大对废弃物的整体回收使用率,最大程度对循环使用中的资源进行再次回收利用。钢铁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是生产工艺复杂、系统庞杂的大型工业生产系统。包括了炼钢等主体生产工序的同时,还包含大量的蒸汽等辅生产系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是钢铁生产企业需要对能源资源进行最佳的配置,对工艺流程加以优化是实行资源配置的前提,只有做到优化工艺流程,就能做到对相关因素利用的最大化。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能源的回收利用。钢铁企业属于能源资源相对密集型的产业,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企业能源的管理水平,对资源能源进行全方位的利用,提升资源能源的回收利用率。钢铁企业为了回收利用能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强化对能源资源的回收利用;二是,最大限度将制造的流程缩减到最短,并且采用新的节能技术;三是,切实利用好能燃烧的塑料等来代替生产用燃料,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四是,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比如石油,大力研发新的清洁能源;五是,对企业钢铁生产结构进行全方位的调整。

总之,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认清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为此,钢铁生产企业需要钢铁企业科学协调好循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钢铁行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大力推广使用新生产技术,钢铁企业源头减量化,优化工艺流程,回收利用能源等措施,推动钢铁生产实现再次实现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程君. 浅析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J]. 河北冶金. 2011(02)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10)

一、引言

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具备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日常生产流程进行提升和优化,对日常的管理目标进行明确,对管理任务进行细化,注重企业形象的提升,加强企业资源的合理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确保企业日常工作模式的合理化。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工作管理效率,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日常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

二、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企业的和谐稳定需要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实际上是实现企业管理理念的统一,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的认识和管理理念,对于形成企业凝聚力有重要推动作用,也就保证了企业管理的和谐,步伐一致地应对外界的市场竞争。

(2)企业精细化管理推动企业实现改制。通过改革,企业淘汰落后的管理理念,人才队伍进行整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团队的管理和创新能力。因此,进行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推动企业的体制改革,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3)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执行力。通过更加创新的方式来落实管理措施到位,注重企业的管理效益和发展效益,直至实现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在进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企业团队的合作非常重要,这对于提升企业的执行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4)精细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有效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推进精细化管理,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最终使得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三、精细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1)针对人力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宝贵资源,也是核心资源,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在选、用、育、留等关键环节加强管理,有利于提高人员队伍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安全管理的加强是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安全管理通常是企业生产的基础保障,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必然不能忽视这一重要方面,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企业生产安全的科学、规范、安全,全面对企业安全生产隐患进行改善,逐步细化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和责任落实,推进企业生产制度标准化和安全化,力保企业安全生产。

(3)企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是企业的核心,通过对企业生产的订单下达、原料准备、生产过程、订单交付等环节进行细化管理,落实各个环节的管理,通过对生产指标和生产效率等细化指标的分析,来推动企业生产整体效率的提高,在生产环节通过细化分工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企业生产环节的自我监督,最终促成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

(4)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关键。企业的经营者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承担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寄托,开展精细化管理十分关键,通过精细化管理,科学合理的判断市场,通过有效手段来提升企业管理和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四、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精细化管理在企业实施,要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为依据,以提高企业效率与效益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对管理对象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精细化管理是标准化的管理,对每项工作都必须要有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改变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将量化标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使无形的管理变成有形的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不断提升的管理,利用量化的数据失去企业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1)用理念导航。树立“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细化管理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树立精益求精的产品质量理念对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是一个核心观念,也是开展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

(2)充分利用现代管理理论,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实现。1)利用绩效管理、360度考评工具等实现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为员工队伍科学规划职业发展、帮助员工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激发人的潜能,充分发掘人力资源,组织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劳动效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2)进行流程化管理。将工作程序化,实行流程再造,减少管理中赘余的管理环节,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3)进行标准化管理。明晰岗位、明确责任,减少互相推诿,制订明确的工作标准,实行工作广告牌管理,可以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率。4)将6S管理与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结合起来,实现生产、设备的精益管理。5)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等,实现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精细化管理。6)实行预算管理,成本分解到基层,实行目标控制,实现企业的利润、成本精细化管理。

(3)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企业技术水平。企业精细化管理遍布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将新的科技应用投入到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中,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自动化、企业信息化等的引入,以自动化代替工手,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和信息的处理效率,企业为适应自动化、信息化的要求,对自身管理流程的梳理、再造有利于企业管理提升。

(4)优化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流程。从根本上来说,精细化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流程化”管理,企业在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控费流程,改进管理方法,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流程,这应当成为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最为重要的工作。这就需要企业从自身财务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出发,各学编制各种流程图、流程工作标准和关键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一名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与控费工作密切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特别是要对他们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时候干、干到什么标准做出具体的规定,切实通过流程化的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制定和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流程,确保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和持续性,特别是要根据企业自身规模、实力、资金以及未来发展等情况,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避免面面俱到而没有效果。

五、结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越来越深入人心,精细化管理也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在企业控费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推动企业的体制改革,有利于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在企业的安全管理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生产管理方面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加强精细化管理工作,具体的话企业要在思想上给予重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加大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的投入,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要求,这样才可以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

(作者单位为天津市对外服务公司)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初中生高效学习方法 下一篇: 不动产档案管理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