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5 16:26:03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篇(1)

一、我国机械制造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发展情况特殊,机械加工与制造行业开展时间较晚,存在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欧洲,美国等国家地区技术封锁等困难,中国的制造业与其他国家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几个环节:

1.基础加工环节落后

在加工制造过程中,机床,夹具,刀具等设备对加工精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加工过程中,许多核心部件我国目前无法生产,相当依赖从国外引进,客观上延迟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制造技术与工艺环节十分不符合当今潮流,企业没有掌握核心科技,高新技术含量过低。

2.制造技术及工艺环节薄弱

当今科技发展十分迅猛,高新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精密加工与超精密加工,微型机械与微米纳米技术,电磁加工等技术在先进工业国家日益成为主流。但我国在此方面意识不够,仍处在研究阶段,这使得我国制造水平难以提高。

3.自动化程度较低

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刚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理念在工业发达国家流传十分广泛。而我国的自动化理念仍处于研究与试验阶段,很多制造业内的大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此仍不以为意。

4.制造与管理技术落后

计算机应用的推广,思想与制度的不断更新,帮助了合适的管理理念与更为实用的技术出现萌芽。我国由于企业数量过多,企业部门规模分散等原因,大多未形成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没有科学安排管理计划,只重视相关技术的应用,却忽略了管理效率底下的情况。

5.自主技术研发程度不高

我国大规模推广工业化之后,为提升产品质量,积极从国外购买相关仪器与设备,却不重视自主研发核心科技。根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的调查报告,我国的自主产品应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中国社会,具有完全自产能力的产品市场表现低迷,仿制产品销路广,这样做除了会降低自主科研能力,还容易被外来企业指控,例如中国自主生产的”“CM1海豚”机车技术,就被一些资本记者指责为创意抄袭。

6.产品回收再利用程度低

一直以来,我国的加工模式都是按照“生产--流通--废弃”的开式循环循环模式进行的。整个制造链中,是没有废弃产品再利用环节的。除此之外,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升,相关加工设备如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的改造问题也日益成为我们关心的重点。

7.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料不能有效处理

在现代企业的产品加工过程中,企业的首要目的是以最廉价的投入获取最高额的利润,却从不关心加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由于中国在科技领域表现沉默,我国的制造业仍未彻底改变粗糙发展这种方式,高污染,高排放,低收入仍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标签,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难以忽略。

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1978年来,我国制造业飞速发展,无论是从生产加工数量还是产品加工质量上来说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企业的加工设备,产品研发与制造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但大都摆脱不了对外资企业技术的依靠。例如:东南,哈弗,比亚迪等企业也是国内企业的佼佼者,但是当消费者购买车辆时,导购仍会告诉你变速箱,发动机是日本的。基于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与相关问题的研究,界内有一个广泛的观点,我们国家的机械制造工业比世界发达国家至少落后30年。进入2000年后,我国制造行业有以下情况要注意。

1.国外企业的技术入侵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加强我国的自主技术,中国喊出了已市场换取技术的愿望,积极地从国外引进外资企业进行投资建厂与购买设备,这一举动确实使我们的制造业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也为我们埋下了危机。2005年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机械设备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以不可思议的低价买下山东重工近半的股份,充满心机的卡特彼勒公司是否已制定了详尽的方案,以实现其蚕食中国工程机械的目的。1990年来,世界大型跨国公司无一例外在中国投资建厂,活跃在汽车,电器,通用机械和重型机械等领域并始终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近年来,跨国企业还悄无声息地收购各优势领域内的潜力型企业,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

除了外资企业的威胁,我国制造业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不仅是外国来的企业在中国大行其道,诸多企业内部的进口设备也成为了卖点,例如现在的各大汽车企业厂商,都已使用国外的技术设备为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国人也都在一片惊叹声中纷纷点头并到处宣扬:“只有外国进口的生产设备与产品的质量是有保障的,我们国家自己造的产品质量不好。”后来,振兴中华民族企业这一口号响起之后,我国涌现出一批民族品牌例如长安,长城,海尔等,品牌虽是中国原创,但核心部件却大多来自国外,这也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一大特色,其集中表现为对外来技术过于依靠,这表现了我国制造工艺的脆弱。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如果一个国家的自主制造技术不强,那么这个国家便不能健康生长。

2我国制造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忽视

机械制造行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全球工业的转型速度,也引发了能源,环境等领域的事故。我国现仍处于发展的阶段,因此我国企业大都应用高输入式粗犷型的发展模式,有资源与能源消耗大,生产率低,废物排量大的特点。传统制造以经济利益为中心,以产品的功能与制造效率为基本点,以达到最优的效果。同时,根据市场上不定时更新的生产技术为契机,不断优化加工过程,并且同时进行产品的升级与淘汰,这也意味着会废料的处理需要我们操心,我们生活的环境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会破坏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展望

回望过去,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取得了惊喜的成就。虽然成长过程过程困难不断,但不可反对的是,其确实对中国特色社会做出了非凡的推动。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中国制造占领世界制造的比例已经显现出显著地攀升势头,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因此传统制造也逐渐融合机械,信息,电器,能源与产品营销等成果,将其整合后表现在产品设计,生产直至销售,使用的全过程,以实现生产高效,低损,清洁的目的,这种制造技术被称为先进制造技术,毫无疑问,先进制造技术为机械制造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思路,它具有以下6个特点:

1.以思想或人为核心,发挥个体特长,树立公司态度

不要单项追求过高的产量,要树立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加强品牌效应与自身意识,形成自身企业风格,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形成自有的发展方式与理论。

2.大力扶持一专多能式人才培养,使人才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优势

随着人类消费观点的改变,个性化已成为产品的卖点。例如早期福特公司的流水线制造系统,其生产效率在当时被广为称赞,而日本佳能相机在日后的生产中发现圆桌生产线更加适合这个个性化的时代,因而得到更高的产能,因此,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才更适合现代市场的需求。

3.改变我国制造业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

我国现阶段的管理模式具有层次分明,逐层递进的特点,整体结构偏向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的信息传递环节过于复杂,不利于企业有效地处理信息。因此,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批判的接收国外优秀的管理模式,改变原先“重技术,轻协调”的理念,建立符合我国管理机制,提升企业的潜在实力。

4.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绿色制造模式

进入21世纪来,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世界潮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破坏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绿色制造主要包括绿色材料选择,绿色设计,绿色管理几个方面,其中的绿色设计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着眼于发展的持续性,改变原先高成本,高排放的制造方式,将重点放到环境友好,有效利用资源的领域内。绿色制造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它还代表了人类对工业发展的反思与改进,这不仅关乎企业,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四、结语

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在过去的几十年内飞速发展,在国际社会上影响力日益巨大,这无疑给了我们值得期盼的未来。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们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早日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

参考文献: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篇(2)

制造业是所有和制造有关的企业机构的总体,制造技术是完成制造活动所需的一切手段的总和。现代的信息制造是将制造过程看成一千对制造系统注入生产信息,从而使产品信息获得增值的过程。

1 制造业信息化的目的和内涵

制造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加快信息的流动,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增强企业的生产竞争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制造业信息化就是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是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实现信息化,包括产品设计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诸多方面。

制造业信息化内容主要体现在:

(1)利用CAD/CAPP/CAM/PDM等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

(2)利用MRP/MRP II/ERP等信息管理技术提高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

(3)利用CMOS等进行企业的信息集成,形成设计、制造和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集成制造系统;

(4)通过网络技术,将企业内部信息扩展到企业外部,实现电子商务等。

2 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现状

( 1)CAD/CAPP/CAM/PDM的推广应用

CAD/CAPP/CAM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与现代设计、制造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设计、制造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特征。CAD/CAPP/CAM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信息技术,它的实施对推动企业发展、提高竞争力都有很大的作用。

在我国,CAD/CAPP/CAM技术的普及应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增值效益。自1996年以来,CAD应用进入大面积的普及和推广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多家示范企业,结合各自的特点,投入到CAD的应用中。许多老企业焕发新的活力,提高竞争能力。一些亏损的企业借助CAD技术扩大产品线、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走出困境,同时应用CAD系统在网络下与CAD系统集成,充分利用CAD几何信息,按专业化分工,使企业实现智能控制,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MRP/MRP II/ERP的推广应用

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是在物料清单BOM(Bill ofMaterials)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资源管理技术,是现代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发展起步的标志。闭环MRP是在MRP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有反馈功能的闭环MRP理论。制造资源计划MRP 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是将企业的生产制造、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工程管理、采购供应以及信息管理等各个部门纳入总体管理之中,构成企业的完整运作系统。在MRP II的基础上,于1990年进一步发展为企业资源计划ERP (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进而将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客户看作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供应链,通过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集成管理。

(3)CIMS的推广应用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S(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是以企业信息为基础,强调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优化,将计算机集成制造发展为以信息集成和系统优化为特征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MS是一项集产品过程设计、制造和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自动化制造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手段,把企业内各个部分、各种技术集成为一个整体优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4)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Commerce)是指采用网络技术实现数据的交换,从而完成整个的商业交易过程。电子商务不仅包括商业交易,还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电子化服务、电子银行、跨企业共同协作、网络购物等。此外,通过信息技术将企业、用户、供应商以及其他商贸活动涉及的职能机构结合起来,完成企业之间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转移。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篇(3)

Difficult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Yach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WANG Xiao

( Shangh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Shanghai 201600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yach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is fast, but they are also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petition, lack of private brands, professional talent shortages and financial inadequacy. In order to obtain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yach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houl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reate private brands, carry out correct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to attract professionals home and abroad and invite more investment.

Key words: Yach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Difficulties, Recommendations

1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游艇工业阔步发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产供公园、人工湖及海边用的玻璃钢划桨艇、机动小艇和机动游览艇,玻璃钢建造技术的引进是那一阶段的主要标志,发展相对缓慢,还没有真正进入私家游艇领域。进入80年代,沿海和内陆一些游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料加工与外商合资合作,以OEM(贴牌生产)为主要形式,开始生产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游艇,包括豪华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随着休闲经济的升温,大量世界游艇企业选择以独资、合资、合作的形式来华建立游艇制造企业,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看好游艇产业,进军游艇制造领域,在游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类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暂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游艇产业也未能幸免,国内的游艇制造业及时调整战略,转换思路,吸取经验,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制造企业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与福建、海南岛珠三角地区,湖南、湖北、重庆等中西部的地区,大连、天津、威海、烟台等环渤海湾与北方地区,江浙沪的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地区有知名游艇生产厂近20 家,常州地区有知名企业30 多家。2007年年销售收入1 000万以上的企业就有28家,其中广东有12家。目前,广东的珠海、深圳和东莞,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为我国游艇工业的重要基地。

从近几年我国游艇产业的销售收入、出货值、出口额等指标来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见,我国游艇产业同造船业一样也是外向型产业,其市场主要在国外。我国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最主要的是美国、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还有英国、挪威、法国、俄罗斯、荷兰、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几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万艘,即使在金融危机还在深度影响着世界经济的2009年仍然有177万艘的出口。出口金额也几乎以同样的比例在增长。

2面临的问题

2.1 国际企业的竞争

国内的游艇制造企业有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开辟新领域投资建设,如上海红双喜游艇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造船企业转制,如厦门翰盛游艇公司、无锡江阴东方公司,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如佛山宝达,珠海江龙,青岛蓝波,威海竹内,上海珐伊等,大约占到我国游艇制造企业的一半,当然还有外商投资和合资企业。中国的游艇制造虽然在摸爬滚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世界400亿美金的贸易值,我们仅仅占了1/130,面对国际级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美国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国圣斯克以及一些台湾企业,我们的整个游艇制造产业在竞争中显得还是相对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的游艇制造业发展,很多国内游艇企业在从事为国外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的工作,仅有少数企业买断国外游艇品牌在中国的生产销售权而进行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结果,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们只能“蚕食”少得可怜的贴牌加工费,却要看着外方合作商“鲸吞”设计、科技和品牌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远离游艇消费中心、缺乏自主研发设计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业壮大的真正瓶颈,缺乏品牌才最为致命[2]。没有自主品牌使我们很难在国际企业的竞争之中立足。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们的制造技术完全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设涉及到整个行业、产品的质量、设计、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

2.3专业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支撑游艇产业未来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游艇产业需要有掌握前沿技术的技工和熟练工人、有具有国际眼光的游艇外观和内装设计人员、有服务意识的维修维护人才。然而,目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矛盾比较突出。长期招聘的技工数量少,导致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恶性竞争,而针对一些特殊工艺,国内又没有技术精湛的技工,只能到海外借助外援。国外的游艇设计有专业机构,我国的游艇设计专业人才少,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国内企业只能聘请外籍人士,大部分从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地聘请。由于游艇产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国内有众多船舶、海运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鲜有开设游艇专业和课程,导致我们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维修维护人才的培养,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3]。

2.4经济实力的不足

国内游艇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进军国内外游艇市场方面表现出了积极开拓的精神,但是大多数企业依靠自有资本,融资渠道不畅。由于私家游艇此类商品不是公共消费品,市场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经济下滑,消费收紧,很多企业销售不畅,订单受挫,资金链断裂,面临亏损和倒闭的风险。由于这种行业发展的特殊性,要吸引风险投资融资也相对困难。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各种危机,游艇制造企业很难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3对策建议

3.1加强合作团结作战

游艇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游艇制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必须摒弃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自私”思想,借助于游艇发展的行业环境,和诸多游艇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生存”。只有合作交流团结作战,才可能避免恶性竞争。只有整个行业做大做强,才会有企业的长足发展。

游艇企业可以通过协会这样的平台加强交流,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及时了解产业链的配套信息,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游艇展览会,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寻找新的需求和发展空间,在联合采购谈判中争取主动权。同时,通过协会的力量,可以进一步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科研、人才培养、招商引资、税收、法规法律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整个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游艇是海外舶来品,以中国造船的思路制造世界级的豪华游艇,很难在世界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因此,作为中国游艇制造企业要拥有世界性的眼光,高瞻远瞩,紧跟世界潮流,研究世界市场,在对游艇和产业的认识上做到和世界同步。树立自主品牌,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建设之路。

在国内,要狠抓内功,提升企业自我管理能力,推动产品结构的升级,尤其要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面做文章,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一流的产品品质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在国外,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开辟欧洲、美国和亚洲等消费市场,在获得市场关注后,建立起营销网络,对特定的客户群体进行品牌营销,逐步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品牌的建设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短期的资金投入或是广告只能风光一时,因此,树立品牌的道路还应该步步为营,持之以恒。

3.3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政策

国内游艇企业应该以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接纳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尽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机制,带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大胆从国际上引进“外才”,涉及管理、技术、品牌和营销等各方面。通过“借脑”,加快提高国内游艇设计、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本质量。同时,企业也应为来自国外的设计、研发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积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软实力。

当然,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根本,还在于立足本土“育脑”,构建游艇产业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特别是专业的技能型人员,要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提升本土人才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能一味靠引进海外技术和人才,而应该在学习和引进的基础上,培养新人,创造新技术,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另外,可以尝试“订单培养”的模式,形成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政、校、企三方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培养一批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尽早解决游艇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3]。

3.4 创造一切机会拓宽融资渠道

头顶中国“游艇第一股”光环的珠海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28日在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在发行市盈率高达96倍的情况下首日涨幅仍达到17.38%。严格意义上讲,游艇业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并不是始于太阳鸟的上市。在去年年中,以船舶设计为主业的创业板企业上海佳豪宣布成立游艇发展公司[4]。两创业板的收益令其他游艇企业颇感振奋,也为中小型游艇企业的融资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借用资本市场,走资本经营之路,企业才能更快的做大做强。拥有一定高新技术的游艇企业不妨创造条件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寻找机会,也可以在适当的阶段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或风险投资。当然,任何融资渠道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的贷款扶持、上市公司的审批等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游艇制造企业可以联合起来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 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09 -2010年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综述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篇(4)

[DOI] 10.13939/ki.zgsc.2015.24.021

1 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也是贵州省发展重点。贵州通过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构建了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特色T业体系,包括以能源和磷化工、煤化工、铝等贵州省优势原材料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烟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贵州工业经济增长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2010-2014年期间净增1447户,达到3496户,净增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核定2000万元口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1.6%,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制造业是推动贵州省工业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制造业对地区生产总值有较高的贡献率。

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物流业作为支撑,而贵州省制造业白营物流占绝对的比重,企业物流业务外包不多,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以及在销售中的运输、仓储都由企业自身来做,弊端渐显,业务外包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物流业务外包会显著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有助于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2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义

2.1 有利于发挥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生产企业的业务是研发、原料购买、加T、仓储配送等环节。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现代化生产要求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发挥核心竞争优势。一般当制造企业规模比较小时,往往会采取“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企业全部承担诸如原料采购、加工、销售以及物流配送等活动;随着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加剧,协作分工的要求更加迫切,企业专注于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好钢用到刀刃上”,集中资源于技术研发、加工以及营销等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如长途运输、物流配送和简单加工、仓储等外包。强化两业联动有助于制造企业发挥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制造企业竞争力的跃升。

2.2 有利于制造企业加强成本控制、促进市场推广

一般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成品的全过程,加工制造耗时不超过10%,而在物流各环节总耗时却达到90%以上。发达国家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为8%左右,在日本只有5%,而我国普遍在10%~15%,物流成本是国外的2~3倍。实施两业联动利于优化生产流程、缩短流通时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效益,加速市场推广;物流企业面对制造物流社会化和物流服务专业化不足而出现专业化发展阻碍因素难以调和的现实状态。因此,两业联动在促进制造物流社会化的同时,也促进物流企业网络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走上专业和精细化发展之路。

2.3 有利于物流企业创新

制造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比重最大,是物流业的需求基础。历史上出现的诸如汽车精益制造理念和计算机按单制造思想等重大变革都与物流业有关,最初都不是针对物流系统而是以其为前提进行的变革,前所未有地推动了现代物流业的进步。所以,物流业发展依赖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必须与物流业实现联动发展。

2.4 有利于增强两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物流业正处在规模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但仍障碍重重,实现双方稳定可持续发展需要仰仗产业优化和升级。所以,实现两业联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意义重大,借助两业互为延伸和需求相互匹配,着力培育两业全球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2.5 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两业实现顺利发展需要各种资源作为支撑,但全球竞争加剧而带来的资源稀缺状况严重阻碍两业核心业务的发展。两业联动能够大大缓解物流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压力,还能够实现双方跨产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 贵州两业联动发展现状及原因

3.1 现状

(1) 联动意识弱。目前人们普遍对现代物流业的重大作用认识不足,“大而全、小而全”的旧思维仍大量存在,制造企业内部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缺乏完善、高效、有序、便捷的物流市场服务体系与政策环境,种种因素导致两业联动积极性不高,两业联动发展仍步履维艰。

(2) 自营物流比例偏高。贵州省制造物流社会化程度低,大部分制造类企业仍以白营物流为主。我国物流外包的比例是16%左右,而贵州省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低于10%。

(3) 物流企业服务缺乏一体化、能力弱。省内物流企业规模都偏小,全国共300家A类物流企业,贵州省占19家,企业普遍缺乏制造业所需的一体化、专业化的比如物流规划和物流方案的设计、基于供应链的全程服务、物流信息化等增值物流服务,在传统物流领域粗放经营、同质低价竞争。

(4) 行业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缺乏完整的网络系统平台,信息孤岛、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大量存在。一方面,众多物流企业在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领域低价竞争,缺乏提供高端物流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制造企业对物流企业的能力缺乏了解和信任,找不到合适的提供一体化等现代高端物流服务供应商,只能耗费大量资源来组建物流中心,效率低下。

3.2 主要原因

(1)体制因素。由于计划经济和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由来已久,各自为政、政出多门,难以形成合力,致使物流企业的办事流程繁杂、运作管理复杂、业务周期长,从而也必将成为两业联动发展的障碍,而且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分散在各个企业、部门中,制造物流社会化、物流资源集成度低。

(2) 对竞争的变化认识不足。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内陆,两业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竞争方式的转变认识不足,危机意识不强,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和谋划。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方式都难以跟上竞争环境变化的节奏。

(3) 需求不足和服务能力不强矛盾同时并存。省内制造企业很多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僵化,管理创新、改革动力不足,制造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业“吃”不到制造物流这个“蛋糕”而显得“饥馑”;贵州现代物流起步晚、起点低,且多数是民企,规模较小、物流设施陈旧、标准化建设落后、资源利用不当、信息沟通不足,服务单一、仅限供应链个别环节,难以满足制造业物流的需求,需求不足和供应能力不足的矛盾共存。

4 有效措施

4.1 政府强化认知,实施行业联动

积极制定推动贵阳、安顺等贵州制造基础较好的地区两业协调的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发挥贵阳大经济核心区作用,实现域内各物流设施有效衔接利用,力争形成高效、便捷、完善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如抓住贵广高铁等大交通项目为契机,选择重点行业的品牌企业开展联动发展示范项目试点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加业务指导,有重点稳步高标准地开展联动。

4.2 完善配套政策

出台扶持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可由政府牵头成立两业联动发展专项基金鼓励联动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考虑政府财力,对符合规划要求、列入重点扶持的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加大资金支持。二是统筹安排,加强调研,研究两业联动项目投融资政策和途径,鼓励各类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联动项目投资担保,减轻两业在生产制造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压力。

4.3 提高制造物流社会化水平

制造物流社会化是两业联动的关键,只有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得到整合、释放,第三方物流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因此要鼓励制造企业摒弃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观念,加强物流管理创新,整合业务流程、分离物流资产,逐步深化物流业务外包;鼓励制造企业对内设立物流管理部门,加强标准化建设,完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推进两业联动顺利发展。

4.4 增强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能力

支持现有的运输、货代等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业务扩展,加快转型;鼓励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等方式资产重组,联合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强做大;中小物流企业做精做细、专业化;物流企业主动深入制造类企业,基于供应链运行模式,发挥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加强管理创新提升效率,从根本上增强第三方物流企业一体化服务能力。

4.5 打造信息平台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篇(5)

1 前言

制造业是贵州工业的主体,其中原材料、烟酒等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机械、冶金、化工、烟酒、食品及制药为主的传统产业及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军工基地,构成了全省工业发展的基础,为贵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在贵州的工业体系中,制造业企业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63.1%,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2.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贵州传统制造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趋严重,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差,总体经济效益低,已成为制约贵州省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已成为促进和加快制造业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紧迫任务。

信息化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我省制造业信息化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水平、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现状与问题

2.1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省积极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方针,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创新体系;以培训基地和中心为骨干的应用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的应用服务推广体系等支撑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三大体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2.2 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平衡,需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应用水平

地方企业与军工企业相比,在应用上仍存在较大的技术落差。全省大多数地方中小型企业对4CP技术的集成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还局限于单元技术的应用,普及应用率较低。

2.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效益还需要提高

部分制造企业虽然投入大量信息化建设资金,却不能有效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提高生产效率,达不到精益生产或精细化管理、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信息化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作用还未全面显现出来。

3.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

由于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尤为欠缺,致使大多数企业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或产业优势。

4.人才缺乏状况依然严峻

现有信息化人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企业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专业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应用技术人才短缺仍是制约我省制造业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和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3 对策

根据上述问题,我们给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部门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充分发挥省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管理和服务功能,统筹规划我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建设,研究出台有关指导政策和管理制度,协调解决存在问题,针对重点领域和行业,整合资源,组织抓好重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发展。

2.营造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整合资源,推动制造业信息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推广信息化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作用。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持续和健康发展。

3.引导企业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进一步加强政府资金引导,重点支持以数字设计、数字生产、数字装备和数字管理为目标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实施。鼓励和支持已具有较好基础的企业,加强在系统应用集成、产品创新、人才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努力向数字企业目标迈进。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我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在办好现有信息技术本、专科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申办硕士、博士点,扩大本土信息化高中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同时,加强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培训中心建设,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训。

综上所述,贵州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个环节,走自主创新之路,通过自主创新促进制造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贵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围绕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着力提高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加快构建我省特色产业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策略[J]. 中国工程科学, 2001, 3(7):7-11.

[2]杜平安. 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03, 14(13):1126-1130.

[3]汪琛君, 孙兴.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4):206-207.

[4]杨小兰, 孙兴.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设计[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5):63-66.

[5]陈厚义. 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点认识[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2):68-71.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篇(6)

摘要:传统的农业机械制造业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技术挑战,创新已经成为现今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促进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更好更快地发展,本文对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兵团与内地该技术进行了比较,针对性地提出了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农业机械制造;智能化;现状;发展

1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

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是工业智能技术的衍伸,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制造技术手段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等一系列职能程序,并能将这些职能中的程序与智能机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其贯穿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的各种分系统,实现整个制造企业经营运作的高度柔性化和集成化,从而替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制造业中人的智能信息进行采集、记忆、计数、互动、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先进制造技术。

智能化是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方向[1],很多专业性机械制造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而在农业制造领域,还在起步阶段。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是专门研究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售后乃至维护维修的整个技术过程,并将提高产品质量、效益、竞争力作为最终的目标。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包含了生产对象、生产资料、能源、人力资源、生产和质量信息等内容。其中,生产对象、生产资料与能源属于硬件范畴,生产和质量信息则是软件范畴,而人力资源则是两者都属于。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之中,人的要素处于主要地位。

2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现状及其与内地的差距

2.1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现状

近年来,虽然很多企业在农业制造业方面不断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像北疆的科神数控设备已占企业机加工设备的30%以上,且已经引进了CNC加工中心,企业的机加工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公司已经启用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和服务。南疆的天诚对企业设备也进行了较大投资,且已经在某些焊接生产线采用了焊接机器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焊接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这些进步与内地专业化农业及机械制造业相比,仍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2兵团与内地在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上的差距

2.2.1管理

内地优秀的农业机械制造业广泛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对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更新与发展都较为重视,并对生产模式加以完善,力求达到准时、快速、高效的生产制造。比如采用MES(制造执行系统),该系统包括计划排产、过程纠偏、质量控制、资源优化、数据采集、电子看板、ERP集成等模块。系统依据ERP或手工输入的生产任务,通过精细排产,得到可执行的工序级生产排程,并通过对生产执行过程的详细进度、用料、用时及质量等信息实时跟踪统计,以数字化的方式、智能化的形式直观地展现生产全过程。而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采用计算机管理的水平还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企业仍然处于陈旧的经验管理阶段,是兵团农业机械的制造业发展步伐缓慢的原因之一。

2.2.2技术设计

内地优秀的农业机械专业化厂家对设计方面要求严格,且更新速度较快。由于大量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部分大型企业甚至已经开始脱离图纸进行设计和生产制造。而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使用尚比较局限,使用水平有待提高,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技术发展推动力不足。

2.2.3制造工艺

内地农业机械专业厂家比较广泛的使用数控加工,许多新型的加工方法,例如:激光切割、高精密加工、复合加工技术等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这些新型技术在兵团农机制造企业基本没有应用,有的甚至还在企业议程之中,使得兵团农机机械制造技术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

3发展建议

3.1系统优化

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对速度、精度和效率以及柔性化和智能化的要求较高。在采用高速控制系统的同时又改善了机床的特性,使得机床的速度、精度及效率大大提高。而柔性化不仅仅指机械本身,还有群控系统的柔性,数控系统的本身就是采用模块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裁剪与组合性比较强,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设计和需求;群控系统则是根据制作流程的要求不同自动进行修正和调整,使得群控系统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市场环境,仅有柔性化是不够的,机械制造智能化也需要不断升级改造[1]以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只有具备了智能化才能应对更加复杂的市场发展环境。

3.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智能化的数控系统中要做到用户界面的图形化、科学计算的可视化与多媒体的结合和应用。用户界面是系统与使用人员之间的桥梁与窗口,由于使用人员的要求不同和专业性差异,给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研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采用图形化用户界面后,使用者在使用时较为方便。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可使可视信息直接使用,比如说图像、动画演示等。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与计算机的虚拟技术环境结合起来,使智能化领域又进一步得到拓宽。而计算机、声像以及通信技术完整的结合便形成了多媒体技术,它使计算机拥有了综合处理数据的能力。多媒体在智能化数控领域中可综合化、智能化地处理信息,在现场监控系统中也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3.3体系结构的优化

在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改善和发展体系结构较为重要。首先,企业数控机床占用比例应不低于50%,使智能制造系统应用效率达到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集成企业CPU资源系统来提高集成度和运行速度。采用高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PRD、CPRD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的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并应用LED平板显示器平台,以实现超大尺寸的显示传导和发散信息。采用增强集成电路的密度来改进性能,使组件的尺寸减小,可靠性提高。其次,硬件的模块化使数控系统的集成和标准化更加简单和方便。如显示器、CPU、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存储器等最基本的模块,都可成为独立的载体,在通过不同方法的组装、搭配以及减持和增加以便构成档次和功能不一的数控系统。最后,通过系统中心枢纽对机床进行网络化,通过机床联网的手段,可以在任意一台机床上进行多台操作,使不同机床的画面在同一台机床的屏幕上出现,实现对机床的远程控制或者是无人化操作。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网络技术、CAD/CAM、伺服系统、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使产品制作过程灵活多变,以适应当前农机市场多品种、多批次的市场需求。

4小结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篇(7)

(1)上世纪七十年代,原粮食部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碾米设备选定型工作。通过这项工作,使得我国的碾米机械水平大为提高,当时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东南亚已处领先地位。我国的砻谷机技术至今仍不失为世界同类产品中的先进技术。

(2)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陆续引进了数百套国外先进的面粉、碾米、饲料等成套加工设备和技术,通过长达近十年的消化吸收攻关工作,全面提高了我国的粮食加工机械制造水平,缩短了我国的粮食加工机械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是,受当时体制和条件的制约,粮食加工机械设备的消化吸收工作主要是山原生产厂家承担,力量分散,缺乏国产设备成套化和规模化生产方面的考虑,使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失掉了一次产业整合、规模化发展的好机会。可喜的是,饲料加工机械制造、碾米加工机械领域也出现了成套设备和技术生产厂家一汀苏牧羊集团、江苏正昌集团、湖南郴州粮机厂、浙江诸暨粮机厂一等,成为首批掌握成套设备和技术的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企业。这些成套化、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向全国同行展示了技术水平、设备质量、售后服务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3)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如同其它机械行业一样逐步走向市场。特别是自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使粮食加工管理放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许多国营粮食加工机械制造厂因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系,纷纷陷入困境。经过国有企业改制浪潮,大部分通过管理层承包或整体出售,成了集体、个体及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的工厂。他们凭借老厂几十年的人才资源、技术力量和品牌优势的积累,加上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一些有胆识的民营厂领导注重科研与科研院所合作,花费重金引进先进机械加工设备,提高了粮食加上机械制造质量,逐步向成套化,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同时注重打造名牌产品,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例如:

1998年,原安陆粮机厂的十多名骨十,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湖北永祥粮机公司,公司迅速壮大。到2005年,水祥公司资产超过亿元,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上交税金500万元,远远超过原厂的业绩。水祥粮机公司的崛起引发了群起效应,现在安陆的民营粮机企业已发展到近三十家,粮机产业总资产已近3亿元,从业人员近3000人。粮机产品已拓展到碾米、榨油、面粉、仓储运输、膨化、脱粒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粮机的销售额超过4亿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行业界限,一些国防工业体系的企业,借助军转民的优惠和企业加工装备方而的优势,投人很大的力量开发生产粮食机械,如天津核理化院、哈飞公司等。这些企业目标大都瞄准技术难度高的设备,如:面粉加工设备中的磨粉机、高方筛、清粉机和大米色选机等。

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提供的‘份最新资料显示,开前,中国粮油和农业机械工业企业约为8000余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1470家,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487家,民营企业916家,三资企业67家,分属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饲料生产专用设备、畜牧机械、机械化农具等。截止同前,粮油和农业机械企业资产669.6亿元,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资产为358亿元,占总计的53.5%;民营企业资产为274.6亿元,占总计的41%;三资企业资产为36.8亿元,占总计的5.5%。行业从业人数为41万人。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企业纷纷采取合资、独资的方式走入国门。瑞士布勒公司在向我国销售了几百套面粉、大米加工设备后,在无锡、深圳投资创办了独资粮食加工机械、电子设备制造厂,最近又收购了“陕西粮机”等企业,占据我国粮食加工机械高端市场的意图显而易见。日本佐竹公司借日本进口我国东北大米,成功向我同推销了数十套碾米机械设备,并于1998年在苏州建立了粮食加工机械生产基地,2004年在厦门建立第二工场,先后成立了北京、哈尔滨、沈阳、成都、厦门等多家事务所,同时利用其收购的英国西蒙公司技术在我国推销剥皮制粉设备和技术意大利GBS公司在我国也有70多条面粉生产线的成套设备,2004年该公司进军北京,成立了吉必圣粮食机械公司。美国皇冠公司1997年在北京建立办事处,2001年与武汉友谊成立合资公司,成为国内最有竞争力的油脂加工设备生产厂商之一。

综上所述,我国粮机制造领域已经汇聚了拥有世界上最先进制造技术的国际跨国公司,我国粮机企业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正努力奋斗,进行行业内的技术升级和组织整合,一些龙头企业已拥有数控车床、数控加工中心、激光切割机和喷涂流水线等先进设备和加工手段,粮机制造业已有了值得客户信任的名牌产品。

二、国外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国外拥有先进粮机制造技术的企业大都有儿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十年米,国际上粮机制造业发生了一系列大的企业兼并活动,完成了产业整合,出现了全球性跨国公司。1972年,布勒公司通过收购德国的米亚格公司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粮机制造供应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生产面粉加工机械但更以饲料加工机械见长的贝尔加公司收购本国知名的面粉加工机械企业圣加蒂,再于2000年兼并另一家同样知名的面粉加工机械企业圣高尔菲特公司,形成最大的面粉加工机械生产商GBS集团。原英国的西蒙公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与另一老牌粮机生产商罗宾逊公司合并,不到十年就被以生产碾米机械闻名于世的日本佐竹制造所收购。

如今这些世界级粮食加工机械制造公司都在我国落了户,并建立起了完整的粮食加工机械、电子设备等制造体系,设立销售公司,有计划地逐步收购我国粮机制造行业内的强势企业,以求垄断国内市场。我国粮机制造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国内粮机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3.1技术装备水平低

我国粮机制造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国外著名粮机制造公司的差距显著,拥有的 技术力量和先进制造装备数量、档次相去甚远,机械产品在设计水平与制造工艺方面还达不到国外先进水平。在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能力上更是无法与其相比,自主创新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仿制产品多。不少民营企业自己没有加工能力,采取外协加工再进行组装来生产设备,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自1998年来,由于缺乏行业管理,大多数产品没有统一标准可依,设备造型落后,外观粗糙,稳定性和可靠性差,工艺性能低、能耗高,无故障时间短,使用寿命短。

国内制造企业只能生产一两个品种,厂与厂之间互相恶性竞争。这在国内面粉加工机械制造业表现最为突出,虽然单机生产堪称全球之冠,但却没有一个具有能完整生产面粉生产线能力的食业,甚至没一家能同时提供磨粉机、清粉机、高方筛三大主机的厂家。使用国产设备配套新建的面粉厂,试车时,有多达一、二十个厂家的技术人员参加调试,众多厂家参加调试人员沟通协商不畅,调试工作大打折扣。相比之下,国际跨国公司提供的是包括工艺设计的完整配套生产线,设备质量有保障,车间整齐有序,工艺成熟可靠。试车时,技术人员配合默契,不扯皮,调试工作效率高。

3.2品牌意识薄弱

国内粮机制造行业目前有数以千计的生产厂家,大都未形成规模优势,产品类同严重,如去石机,振动筛这样的单机设备,据中华面粉网的统计,生产企业超过40家以上;就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磨粉机,在国内也有超过10家以上的厂生产。

然而国内粮机制造业除了几个知名企业比较注重创建和保护自己的品牌外,不少中小型粮机制造厂家为了迫求眼前利益一味仿造;为争订单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只把主要精力放在人际关系的拓展和公关上,没有品牌效应意识。由于销售价格低,利润低薄,又形成企业无力负担售后服务工作,售后服务的欠缺使得国内的粮机产品在用户心日中一直摆脱不了低档货的地位,不能和国外品牌同等产品处于平等竞争地位。导致整个行业经济效益下降,技术水平难于提高,逐步丧失市场竞争力。

牧羊集团是集饲料、仓储、粮食机械等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制造、安装与服务为一体的著名企业集团。公司现有总资产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2亿多元,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其中山口1200万美元,目前是最人的国内粮食加上机械制造企业。但与瑞士布勒、日本佐竹这样的国际跨国公司相比,规模实力相差就太人了,国内粮机制造业企业已经感受到来自国际品牌强人的压力。树立现代国际市场的竞争观念,在竞争的同时加强合作,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效率更高,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创建自己的品牌,是组建航母型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企业的必由之路。

3.3经营观念有待提高

瑞士布勒进军中国粮机市场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占领中国面粉加工机械的高端市场。为实现这个目标,布勒公司制定了一套市场发展的战略。自1982年,布勒公司进入中国,在北京成立办事处。至2006年1月,布勒控股与汀苏保龙农牧机械有限公司合资创建了第四家生产基地、专业饲料机械制造商一布勒(常州)机械有限公司。

布勒公刊在经营策略上始终坚持:注重品牌,设备制造质量第一,以用户为本。根据中国的国情,推出层次不同的产品,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加强同客户的沟通,大力宣传品牌。

二十多年来,布勒公司根据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情况,对其在中国的企业进行了战略整合,同时兼并国内行业的骨干企业,既消灭了高端的竞争对手,又拓展了市场,减少了投资风险,大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逐步实现了其对中国面粉加工机械的高端产品和技术垄断的目标。

在市场的争夺上,国内有些企业不是以产品质量取胜,而是靠拉关系促销。而国际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是提供上百页内容详尽的合同,首先赢得客户的信任;再以高质量产品利可靠的技术、完善的售后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的竞争结果必然是我国企业将丧失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面粉设备加工厂失去竞争力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四、我国粮机制造业发展思路

根据统计资料,2002年底全国大米加工企业8991个,年生产能力7324万t,年生产大米1878万t,开工率25.65%。1998年底我国已拥有生产能力为50t/24h-1200t/24h设备的大、中、小各类面粉加工企业近千个,其中采用50t/24h以下的小型机组约4万个。面粉全行业目前的年加工能力已达3.5亿t左右,而整个行业的年加工量不到1.3亿t,面粉行业的开机率已不足40%。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粮食加工能力已达饱和状态,粮食加工厂的大规模建厂提升技术水平工作已告一段落,国内粮机制造业面临产业整合阶段。

挑战和机遇总是共存的。近年来,国外设备和技术进入国内市场,挤压了国内粮机制造业的生存空间,但是也促进机械制造工业开拓新市场,寻求出口,走向世界。据海关统计,2006年1-4月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及零件出口1578万美元;畜禽饲养机械出口2274万美元。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篇(8)

1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先进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产业形态。先进制造业主要包含三个类别,分别是装备制造业、钢铁冶炼及加工、石油及化工行业。众所周知,江门市是广东传统的工业大市,2009年1月,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赋予了江门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定位。先进制造业在江门市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在未来我市经济发展中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

1.1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整体实力

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江门市有先进制造业企业共110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74家的33.87%。其中,装备制造业795家,占72%;石油及化工行业有230家,占21%;钢铁冶炼加工业84家,占7%。近一半企业集中分布在蓬江区和新会区,分别为274家和252家。开平市、江海区、台山市、鹤山市分别有152家、134家、130家、122家,恩平市45家。[1]2010年末先进制造业拥有资产697.24亿元,占规模以上总额的31.08%,比上年增长21.63%,增幅高出规模以上企业2.4个百分点,资产规模扩张较快。先进制造业户均资产为0.63亿元,略低于规模以上户均资产0.06亿元,表明我市先进制造业尚处成长阶段。

1.2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优势行业

有数据显示,江门市有7种工业产品划归先进制造业品种。建筑涂料、民用钢质船舶和金属集装箱等工业产品在全省占有一定地位,其中建筑涂料占全省近三分之一,民用钢质船舶占五分之一强,金属集装箱占六分之一。从占全国的比重来看,集成电路的比重最大,为0.7%。从出口情况来看,我市先进制造业企业中有出口业务的有231家,占其总数的20.83%。2010年出货值224.74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占先进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17.48%。

江门市拥有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江门)、中国五金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中国五金卫浴生产基地、中国水龙头生产基地、中国麦克风行业产业基地等16个部级产业基地和5个部级产业园区。在《纲要》的推动下,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迅速兴起。

1.3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短板

近年来,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但从2010年及过去几年的发展情况看,我市先进制造业仍存在着以下几个发展短板。一是虽然这几年我市投资增长迅猛,但制造业投资总规模仍不够大,先进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偏低(占全市工业投资三成左右),影响到产业规模的扩张。二是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先进制造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79%,低于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0.84%的平均水平。三是高技术总量不高,产业优势不强。2010年,我市有高技术企业256家,仅占全省总数的5.57%。

2010年末我市先进制造业拥有资产697.24亿元,占规模以上总额的31.08%,比上年增长21.63%,增幅高出规模以上企业2.4个百分点,资产规模扩张较快。先进制造业户均资产为0.63亿元,略低于规模以上户均资产0.06亿元,表明我市先进制造业尚处成长阶段。[2]

2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遭遇人才瓶颈

先进制造业是长期以来支撑江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在后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大环境中,江门市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升级与发展困境,这也迫使企业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寻找发展机遇。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涉及到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而江门市的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企业的升级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打造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需要。

据江门市人才市场相关负责人在一次江门民营企业人才招聘活动介绍,参加此次民营企业招聘活动的企业一共有147家,提供就业岗位3590个,其中产品设计师、电气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高技术岗位需求旺盛,虽然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但企业与求职者能达成录用意向的却并不多。江门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但这些人才在江门却很难招聘到。

2.2 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式,真正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目前,江门市经济增长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模式,经济增长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靠粗放式扩大再生产来实现。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依靠外资和外力以及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发展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的低成本扩张模式已经遭遇了产出效益日益下降的问题,各种要素投入的获利空间将受到进一步挤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谋求新的发展模式成为江门市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江门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存在“聚”而不“群”现象。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虽然江门市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但是这些集群产业的规模都还不够大,辐射能力不强,金属制品、化纤纺织服装制造业总产值仅在300亿元左右。如果从专业镇的角度来看,江门的大部分企业集群年产值都在10-30亿元左右,规模都很有限。在产业集群内部的产业链前后联系不明显,纵向分工程度不高,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主导产品集中于产业链某个阶段,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衔接不紧密,产业配套不完善,如纺织、水暖卫浴、机电、电子等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

2.3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江门市先进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低,核心技术太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核心技术,江门市就难以完成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跨越,也难以完成“江门市制造”向“江门市创造”的蜕变。从营销的角度看,名牌就是市场,名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力。现阶段,我市优势企业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但与同类城市相比数量偏少。目前,我市已拥有14个中国名牌产品,有11个属于优势传统产业,占79%;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都属于优势传统产业;有 61个省名牌产品,属于优势传统产业有44个,占72%;有50个省著名商标,属于优势传统产业有38个,占76%。在这些品牌中,如造纸产业中的“维达”纸巾,机电产业的“豪爵”摩托车、“金羚”洗衣机,食品产业的“李锦记”、“味事达”酱油、“嘉士利”饼干,成为家喻户晓的优质产品。但是,江门市目前拥有的名牌产品比起珠三角其他兄弟城市来说还有较大差距。

3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促进对策

3.1 强化人才引进,推动校企联动,培养先进制造业急需人才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江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江门市政府相关部门制订人才发展战略,特别是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人才战略。

第一,要借鉴国外以及沿海其他省市人才环境建设的一般做法和有益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构筑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

第二,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江门市有五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等高、中、低相配合的人才培养学校。广大先进制造企业也在部分领域内缺乏高科技人才。政府相关部门要促进企校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2 加强规划指导,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产业规划要先行。要把江门建设珠三角一体化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应该制定一个总体的战略发展规划,要涵盖战略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以及主要战略发展措施等。一是要清楚分析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比如它的规模、结构布局等;二是结合实际,分析发展制造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三是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既要有总体的目标,也要有各个产业的目标;四是整个产业布局的优化。其次,要抓重点产业。要重点做大做强石化、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造纸和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如银洲湖纸业基地到2012年,年产能将达到578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465亿元。2020年建成后可实现工业总产值2206亿元,利税502亿元。最后,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前提。一般可以从产业集群的广度、强度与外向度三个方面来衡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在广度上,要协助大型企业就近延长产业链,集聚产业群,壮大先进制造业基地;从强度上看,要积极搭建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在产业集群内共享创新平台、研发机构以及职业技术培训,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外向度上看,本地集群要积极融入全球商品链,沿链条扩展移动。[3]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中,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江门市政府应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和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应重点从财政、投融资、税收三个方面制订政策。

第一,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在整合原有工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预算安排或其他渠道筹集,设立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社会投资流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领头项目等;积极帮助支持重点企业向省申请每年安排10亿元的引导产业高端化的专项资金资助。

第二,在投融资方面,对国家指定的鼓励类项目以及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所规定的优先发展类项目,要优先立项,积极支持;要积极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协调金融机构,在同等资信条件下,优先考虑对先进制造业项目的贷款;要运用专项资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项目。

第三,在税收方面,凡是符合环保节能项目的经营收入应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政府服务上,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同时,还应该建立积极的激励政策,健全并切实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并制定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评价、考核和奖励制度。落实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免税、高新技术企业税前扣除等国家和省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生的研究费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税前扣除。[4]

参考文献:

[1]江门市统计局.江门市先进制造业2010年发展报告[R].

[2]蔡明奕.江门将全力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基地[N].江门日报,2011,7(27).

[3]伍安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江门先进制造业[N/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篇(9)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模式和社会组织机构和文化。随着信息和电子等高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世界各国都开始将机械制造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工作作为技术发展的关键。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技术研究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先进科学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合理的方式及管理方法进行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凸轮及其机构为基础采用专用机床、专用夹具、专用刀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二、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做好基础自动化的工作仍是我国制造企业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但加工中心无论是数量还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很有限。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看到国际上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

1.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4.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世界性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应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应是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

三、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尺度,纳米技术是指实现纳米级精度,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与运动,并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和纳米测量技术等。

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在2000年已达到纳米级,在21世纪初开发的分子束生长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和材料合成、扫描隧道工程(STE)可使加工精度达到0.0003~0.0001μm,现在精密工程 正向其终极目标——原子级精度的加工逼近,也就是说,可以做到移动原子级别的加工。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术,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将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二是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1.精密成形技术成形制造技术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湿膜精密成形铸造、刚型精密成形铸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锻压(冷湿精密成形、精密冲裁)、精密热塑性成形、精密焊接与切割等。

2.无切削液加工无切削液加工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机械加工行业,无切削液加工简化了工艺、减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废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成形技术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RPM),其设计突破了传统加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则,而采用添加、累积的原理。其代表性技术有分层实体制造(LOM),熔化沉积制造(FDM)等等。

由于以上工艺和技术不仅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耗用量或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成本,而且有些工艺的改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被称为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制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制造业中的体现。这一切除了工艺革新外,还必须依靠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仿真,才能实现。

四、结论

现代制造技术是现代技术和工业创新的集成,是国家制造业的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工业的基础和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了解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现代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篇(10)

 

1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游艇工业阔步发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产供公园、人工湖及海边用的玻璃钢划桨艇、机动小艇和机动游览艇,玻璃钢建造技术的引进是那一阶段的主要标志,发展相对缓慢,还没有真正进入私家游艇领域。进入80年代,沿海和内陆一些游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料加工与外商合资合作,以oem(贴牌生产)为主要形式,开始生产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游艇,包括豪华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随着休闲经济的升温,大量世界游艇企业选择以独资、合资、合作的形式来华建立游艇制造企业,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看好游艇产业,进军游艇制造领域,在游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类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暂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游艇产业也未能幸免,国内的游艇制造业及时调整战略,转换思路,吸取经验,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制造企业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与福建、海南岛珠三角地区,湖南、湖北、重庆等中西部的地区,大连、天津、威海、烟台等环渤海湾与北方地区,江浙沪的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地区有知名游艇生产厂近20 家,常州地区有知名企业30 多家。2007年年销售收入1 000万以上的企业就有28家,其中广东有12家。目前,广东的珠海、深圳和东莞,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为我国游艇工业的重要基地。 

从近几年我国游艇产业的销售收入、出口交货值、出口额等指标来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见,我国游艇产业同造船业一样也是外向型产业,其市场主要在国外。我国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最主要的是美国、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还有英国、挪威、法国、俄罗斯、荷兰、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几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万艘,即使在金融危机还在深度影响着世界经济的2009年仍然有177万艘的出口。出口金额也几乎以同样的比例在增长。 

 

2面临的问题 

2.1 国际企业的竞争 

国内的游艇制造企业有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开辟新领域投资建设,如上海红双喜游艇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造船企业转制,如厦门翰盛游艇公司、无锡江阴东方公司,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如佛山宝达,珠海江龙,青岛蓝波,威海竹内,上海珐伊等,大约占到我国游艇制造企业的一半,当然还有外商投资和合资企业。中国的游艇制造虽然在摸爬滚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世界400亿美金的贸易值,我们仅仅占了1/130,面对国际级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美国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国圣斯克以及一些台湾企业,我们的整个游艇制造产业在竞争中显得还是相对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的游艇制造业发展,很多国内游艇企业在从事为国外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的工作,仅有少数企业买断国外游艇品牌在中国的生产销售权而进行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结果,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们只能“蚕食”少得可怜的贴牌加工费,却要看着外方合作商“鲸吞”设计、科技和品牌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远离游艇消费中心、缺乏自主研发设计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业壮大的真正瓶颈,缺乏品牌才最为致命[2]。没有自主品牌使我们很难在国际企业的竞争之中立足。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们的制造技术完全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设涉及到整个行业、产品的质量、设计、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 

2.3专业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支撑游艇产业未来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游艇产业需要有掌握前沿技术的技工和熟练工人、有具有国际眼光的游艇外观和内装设计人员、有服务意识的维修维护人才。然而,目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矛盾比较突出。长期招聘的技工数量少,导致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恶性竞争,而针对一些特殊工艺,国内又没有技术精湛的技工,只能到海外借助外援。国外的游艇设计有专业机构,我国的游艇设计专业人才少,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国内企业只能聘请外籍人士,大部分从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地聘请。由于游艇产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国内有众多船舶、海运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鲜有开设游艇专业和课程,导致我们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维修维护人才的培养,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3]。 

2.4经济实力的不足 

国内游艇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进军国内外游艇市场方面表现出了积极开拓的精神,但是大多数企业依靠自有资本,融资渠道不畅。由于私家游艇此类商品不是公共消费品,市场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经济下滑,消费收紧,很多企业销售不畅,订单受挫,资金链断裂,面临亏损和倒闭的风险。由于这种行业发展的特殊性,要吸引风险投资融资也相对困难。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各种危机,游艇制造企业很难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3对策建议 

3.1加强合作团结作战 

游艇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游艇制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必须摒弃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自私”思想,借助于游艇发展的行业环境,和诸多游艇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生存”。只有合作交流团结作战,才可能避免恶性竞争。只有整个行业做大做强,才会有企业的长足发展。 

游艇企业可以通过协会这样的平台加强交流,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及时了解产业链的配套信息,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游艇展览会,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寻找新的需求和发展空间,在联合采购谈判中争取主动权。同时,通过协会的力量,可以进一步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科研、人才培养、招商引资、税收、法规法律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整个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游艇是海外舶来品,以中国造船的思路制造世界级的豪华游艇,很难在世界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因此,作为中国游艇制造企业要拥有世界性的眼光,高瞻远瞩,紧跟世界潮流,研究世界市场,在对游艇和产业的认识上做到和世界同步。树立自主品牌,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建设之路。 

在国内,要狠抓内功,提升企业自我管理能力,推动产品结构的升级,尤其要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面做文章,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一流的产品品质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在国外,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开辟欧洲、美国和亚洲等消费市场,在获得市场关注后,建立起营销网络,对特定的客户群体进行品牌营销,逐步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品牌的建设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短期的资金投入或是广告只能风光一时,因此,树立品牌的道路还应该步步为营,持之以恒。 

3.3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政策 

国内游艇企业应该以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接纳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尽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机制,带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大胆从国际上引进“外才”,涉及管理、技术、品牌和营销等各方面。通过“借脑”,加快提高国内游艇设计、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本质量。同时,企业也应为来自国外的设计、研发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积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软实力。 

当然,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根本,还在于立足本土“育脑”,构建游艇产业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特别是专业的技能型人员,要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提升本土人才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能一味靠引进海外技术和人才,而应该在学习和引进的基础上,培养新人,创造新技术,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另外,可以尝试“订单培养”的模式,形成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政、校、企三方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培养一批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尽早解决游艇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3]。 

3.4 创造一切机会拓宽融资渠道 

头顶中国“游艇第一股”光环的珠海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28日在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在发行市盈率高达96倍的情况下首日涨幅仍达到17.38%。严格意义上讲,游艇业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并不是始于太阳鸟的上市。在去年年中,以船舶设计为主业的创业板企业上海佳豪宣布成立游艇发展公司[4]。两创业板的收益令其他游艇企业颇感振奋,也为中小型游艇企业的融资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借用资本市场,走资本经营之路,企业才能更快的做大做强。拥有一定高新技术的游艇企业不妨创造条件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寻找机会,也可以在适当的阶段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或风险投资。当然,任何融资渠道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的贷款扶持、上市公司的审批等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游艇制造企业可以联合起来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 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09 -2010年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综述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 理财投资比例 下一篇: 妇产科创新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