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发展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4 16:48:08

制造业发展趋势

篇(1)

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加强, 企业 竞争中技术创新

的主导地位突显。

1.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

整个20世纪,跨国公司一直是 经济 全球化的生力军,尤其在第二个50年里,跨国

公司更是飞速扩张,实力之强占据了全球经贸的“半边天”。据统计,经合组织成员

国之间的贸易额近一半都是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构成的。而在全球大

型跨国公司中,制造业无论从企业数量、经营规模,还是利润额等指标来看,都占据03年上升为240家左右。从500强前十名的变化可以看出,十年来世界制造业规模进一

步扩大:1994年名列前十名的企业有四家是制造业企业,1995年、1996年均占五家,

1998年上升为六家,到2003年已达到九家(注:根据历年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

0强”名单整理。)。因此,可以说,作为21世纪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的

战略意图就代表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全球化战略

已经成为各个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当然,这种全球化战略不再等

同于过去通过异地生产或销售来占领市场的传统战略。

2.制造业全球化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传统的制造业跨国公司生产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

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给东道国或其他

国家。其特点是:自己拥有生产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

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 方法 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跨国公司,特别是制造业跨国公司中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发挥,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

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

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制造业全球化方式主要形式

有两种:一是制造业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国外生产厂商按其要求生产

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 网络 ;二是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

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

在优先考虑利润最大化、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近

年来日、美、欧跨国制造公司实行了新的分工,在亚洲建立零部件生产商,加速推进

企业联合和技术合作;此外,还建立越来越完整的生产、销售和出口的产业链,加强

了连接发达国家企业和亚洲企业的网络。

然而,随着跨国公司纷纷加强对制造技术的控制及将生产、组装工作外围化、外

部化,使得“制造中心”的涵义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材料和 工业 设备行业的跨国公司

在全球范围内都表现为普遍的技术来源的母国中心趋势(Dalton and Serapio,1999

)。

3.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正与制造业中心分离

21世纪的“制造中心”已经不再完全基于某一国市场的发育。全球技术创新中心

正与制造业中心分离,制造中心地位不再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制造中心

依附 科技 中心的趋势正在形成。如美国作为知识经济的发源地,几乎在所有重大技术

创新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美国并未谋求恢复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而是利用全球

技术创新中心地位和综合国力来控制全球制造业中心,从而使得制造业规模、制造业

中心地位与产业能力的关系明显弱化。

世纪之交,美国在信息、通信技术和半导体技术领域以及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

能源技术领域都确立了领先优势。美国不仅利用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优势

完成了制造中心与科技中心的相对分离,更为重要的是开创了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中心

的新 时代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东亚地区的信息产业在技术、生产

及市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依附性。在实际运行中,全球科技中心对制造中心的控制,

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

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控制以及市场需求等方式来实现的。

4.跨国公司技术创新途径多元化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在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的国际化生

产和国际化 研究 开发机构网络,这是跨国公司由东道国当地市场导向投资转向国际一

体化战略的必然结果。第二类是跨国公司积极参加的厂商之间的网络,如与竞争对手

缔结技术战略联盟;建立和扩展将其供应商、顾客与其国外子公司沟通起来的网络体

系。尽管这些体系的目的不同,但其动机却是相同的,即共同的 学习 过程能够提高跨

国公司创新速度,进而成为增强其国际技术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跨国公司在

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阶段性标志,表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重

点已经从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转向技术资源的全球配置。

对于制造业特别是诸如生物、制药和化工这样的行业,企业知识基础的发展是核

心能力的关键,因此,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的主要原因是获取技术创新的重

要源泉—— 科学 知识和科学研究人力资源。 目前 ,从这些行业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

化的情况看,其海外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世界相关领域知识高地附近。而从东道国的

角度,鉴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又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所以积

极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国设立研发机构,就可能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升自身的科

技创新能力。

中国 制造业现状 分析

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发展之迅速,举世瞩目,“以至于工业家们现在都必须转向中

国,这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想收益于中国的低生产成本,而且是因为他们的顾客在中国制造公司比较差距又在何处?通过对贸易结构、企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外商在

华研发机构等方面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以制造业为支撑,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

中国经济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飞,一直实行以建立强大的、能够给为数众多

的农业人口提供就业的工业部门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目前,中国GDP排名已经上升

到世界第六,制造业贡献过半。同时,中国也成为引资大国,2002年吸引国际直接投

资达530亿美元,外资投资中制造业的项目数目比重达72.96%:2003年达570亿美元

,占到亚太地区全部FDI的57.6%。此外,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占有了一定优势地位

,出口总额占世界总出口的5%,其中制造业产品占九成。2003年进出口额更达8512.

1亿美元,其中出口4383.7亿美元,进口4128.4亿美元,十余年来一直保持贸易顺差

(2002年顺差为303亿美元,2003年为255.3亿美元)。

2.中国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低环节

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份额仅在5%左右。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

、组装为主,在全球的比重与地位、产业结构与市场集中度、核心技术与国际竞争力

等方面,与先进的工业国相比差距甚大,发展道路还很漫长。从贸易方式来看,近年

来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制造业的加工贸易。与其他亚洲国家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贸易上的比较优势也是从初级产品逐渐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进一步向资

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化的。这种贸易结构逐渐向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可以通过

跟踪主要产业的特化系数(注:特化系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数值越大

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的变化来观察。关志雄(2002)对1999年亚洲各国

主要产品的有关测算值显示出中国在以服装产品为首的杂货产品方面竞争力较强,机

械、原料类产品的竞争力居中,在化工类方面竞争力较弱。(注:联合国SITC分类,

特化系数 计算 值分别为:中国内地化工产品-0.40、原料分类产品-0.02、机械类产品

-0.08、杂货产品0.76。)在竞争对手方面,目前中国同东盟、拉美等部分低收入国

家竞争性较强,而同欧美、日本、“四小龙”的互补性较强。

3.中国制造业还没有产生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

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排名榜的前100名中有57家制造业企业。有33家制造业企业

属于后50位,有24家制造业企业打进前50名,仅有3家制造业企业挤进了前10名的行年12月1日数据整理。)从前10名的行业分布特点看,能源业、电信业以及 金融 业蓬

勃发展,充满活力,而机电、化工等制造业则相对实力较弱。

再将中国500强企业的前10名制造业企业与全球500强的前10名企业相比较,则可

以看出二者主要差距:首先,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规模庞大,中国企业的规模实力与之

相差甚远,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全球500强的榜单上也仅排名第8

1位,营业收入换算后为41499.1百万美元,仅相当于同行埃克森美孚公司营业收入的

21.66%;而中国一汽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仅为通用汽车的7.47%;其次,就制造业二

次行业划分看,能源和汽车及相关产业仍然是世界制造业的重头,虽然中国企业排名

也显示出了这一结果,但是进一步比较国外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产品构成,(注: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不仅规模不断扩大,其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口总额中工

业产品所占的比例在20年里从50%上升到了90%。但是,进口中用于委托贸易的中间

产品的比例较高,每增加100万美元的出口必须进口50万美元的中间产品。而且,由

于出口的主力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中国的贸易结构还远未达到那些在机械等

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国家的水平(关志雄,2002)。)就不难发现,

中国企业同类产品的技术含量要低得多,相对于国外高附加值的同类产品而言,仍然

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4.缺乏规模导致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以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 电子 业为例,2003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

约合691亿美元,相当于IBM公司同年营业收入(831亿美元)的83%;百强企业排首

位的海尔集团的营业收入为85.8亿美元,仅为IBM公司同期的10.3%。(注:数据引

自eNews.com.cn。)由此可见,中国电子行业总体规模远远难与跨国公司匹敌。

缺乏规模直接导致中国电子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不足。2000~2002年百强电子企业

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2%、3.8%和3.8%,而2002年思科、英特尔、

微软、诺基亚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则分别达到25.3%、17.5%、15.5%和,仅相当于IBM公司2001年一年申请的专利数,所以中国企业所申请的专利也无法与

国际跨国公司相比。

而对作为国家支柱型产业的汽车行业,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汽车企业只有达到年

产30万辆才可以支撑车身开发,年产50万辆的企业可以支撑发动机开发,年产100万

辆的可以支撑整车的开发。在美国,通用、福特等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就高达50亿~01年,18年轿车市场规模才达到72万辆。目前,国内汽车研发费用不足销售额的2%

。所谓“纯国产”的一汽红旗也仅是奥迪的车身,加上克莱斯勒的发动机。中国汽车

正在进入“越依赖越没有能力,越没有能力越依赖”和“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

后”的恶性循环。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热销,更是让许多汽车企业去倾力赚取基

于“高起点”上的高利润,将开发自己的产品抛到了脑后。

当然,中国制造业也并非一概缺乏创新,摩托车和家电、小型机械产品等行业就

值得肯定。目前中国民用摩托车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已经销往世界150

多个国家,年出口300万辆,居世界第二。从技术创新角度上,中国摩托车产业近两

年取得的各类专利已经超过了日本。

5.外资及其研发机构是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实力的补充

考察亚洲特别是东亚的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长期支撑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无

一例外地来自制造业。各国和各地区的制造业借助外国直接投资,保持了良性循环,

促进了扩大出口主导型生产和引进技术。设备投资的稳步增长有助于扩大生产,增加

就业、个人收入和个人消费。就中国而言,外国直接投资及设立研发机构在相当程度

上确实可以弥补中国政府和企业研发投入及力量的不足、扭转不够合理的科研导向,

还能够唤醒、增强本土企业的研发意识,重视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入世”以来,跨国公司尤其是制造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日

益活跃,目前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中有400家已经或正在积极准备来华投资和追加投资

。20世纪80年代,外资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特别是纺织业和服装业机器制造、运输设备、电子与电信等部门。在90年代下半期,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十家外资企业都属于制造业,其中电子及计算机、通信行业生产企业占五家,汽车

生产商占四家。(注:国际金融时报,2002-11-11)

在积极对华投资与设立研发机构的同时,跨国公司还一改过去不涉及真正的核心

技术的做法,纷纷在华设立原创型的研发机构。据原外经贸部统计,到2003年已经有

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了研究开发中心,其中规模较大的有30

多家,包括微软中国研究院、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朗讯中国实验室等世界知名的研

究机构。随着外商投资的质量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

当然,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发展在行业间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Pearce

(1989)和Kuemmerle(1999)的研究指出电子和医药行业研发活动的国际化程度相

对较高。而薛澜等人对跨国公司在华独立研发机构行业分布差异的研究(2002)也表

明,跨国公司的独立研发机构在中国目前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行业,而在医药、化工

等行业较少。从这个侧面也可以说明国内医药、化工等行业科技进步相对于其他制造

业行业而言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更大。

除了行业分布差异外,地区分布差异也不容忽视。近30年来,东南沿海地区一直

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投资额始终占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85%以上。其中引资

最多的是广东、江苏、福建和上海,除了地理因素外,其优势主要还在于当地市场大

、工业基础较好、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政府的服务意识。据统计,

到2000年,东南四省一市(广东、江苏、福建、山东和上海)约占全国全部累计实际

投资的2/3。从1994年起,江苏取代上海成为第二大引资省份,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

上海外资很大一部分进入的是投机性强的房地产业,而江苏外资则主要集中与制造业

。仅几年广东在引资中所占比重有了显著的下降,江苏和上海成为中国当前两个最重

要的外商投资地区(赖平耀,2002)。

6.技术创新不足导致中国制造业远离“世界技术创新中心”

技术创新是决定制造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技术创新能给中国制造

业带来的首先是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乃至制造设备等,随之而来的是先进的制

造产品和著名的制造企业,最终,作为一个统一的品牌,“中国制造”可以在世界范

围享有巨大 影响 。技术创新贯穿于中国制造业发展始终,无论中国今后在成为“世界

制造中心”的同时是否也能够成为“世界技术创新中心”,有一个结论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中国要想在世界制造价值链中占据高端的重要地位,在世界制造的分工中占据

有利的地位,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就必须重视和依靠技术创新。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逐步崛起,科技实力却没有显著提高,终于日渐成为

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在他们编写的《

2002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制造与技术创新》一书中认为,存在的 问题 主要

有两个方面:一是普遍的基础技术水准比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近几年发展速度

不快,没有跟上国际潮流,造成差距越来越大;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与“中国制

造”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没有以制造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由于国内技术创

新的发展状况违背了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原理,致使技术创新成为中国制造

业发展的制约瓶颈。《美国制造》一书曾经指出,在美国,几乎每一次技术进步,都

与制造业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制造业水平的同步跟进,高新技术研究会受到障碍,研

究成果的产业化也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制造业为高新技术提供了巨大的 应用 市场

,成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力。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原理,就应该而且必须改善技术创

新的发展状况,使之适应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就是说,要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中国制

造业的竞争力。

中国 制造业 发展 对策

在中国,伴随着产业制造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产业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断增长,

但中国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有限,存在着产业制造能力与技术能力不对称的现象。这

种不对称现象是中国 经济 增长方式的一个写照,它蕴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因此,提高中国 企业 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未来数年的艰苦任务,需要企业与政府的共

同努力。

首先,政府的当务之急要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把对创新的支持贯穿整个创

新链。根据本国国情,采取政府直接支持企业研发活动的政策,由此可以激发和引导

企业在研发上更多地投入,并与 研究 部门及学校的创新价值链挂钩。加强与完善中介

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它们是创新系统中加速 科技 成果转化和提高中小企业技术能力

的重要途径。此外,政府还要特别注意培养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

,建立产、学、研合作培育人才的新机制,加强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

其次,把适应我国“入世”后国内外产业发展新形势作为目标,制定当前制造业

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各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市场集中度

,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激励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健全制造业的法制化管理体系,

促进制造业与关联产业及 社会 环境的协调发展。现阶段实现和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有两

大契机。一是伴随着国务院国资委的成立和国资监管条例的出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这将意味着相当部分的存量国有资产要从许多领域退出。当前

的国有资产处置可谓中国制造业企业实现自身规模化的一大重要机会。据中国工商联

2002年的调查,8%的私营企业已通过兼并收购国有企业获得壮大,14%的私营企业

则正在作这方面的准备。另一个机遇就是 电子 商务, 网络 经济使企业规模 影响 竞争力

的基础发生改变,中小企业可与某个大型企业结盟,建立高效的“无缝”供应链,形

成战略联盟,也可利用网络,组成虚拟企业,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及早制定行业知识产权政策和中国自己的技术标准。优先考虑那些对中国

经济发展有影响的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汽车、家电、传统医药等,应当在

这些重要领域中强化行业协会或企业联盟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知识产权管理

机制,强化企业联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策,避免国内企业的自相消耗,避免在国际贸

易竞争中发生重大失误。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充分利用中国市场巨大的

特点,积极把握制定产品技术标准的主动权,避免重蹈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

第四,转变科技投入结构,实现科技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 目前 中国的科技投入

体系仍是典型的“封闭分立型”,即政府资金与非政府资金相互分立,另外还有国内

资金和国际资金、民用科研资金和军用科研资金相互分立等等,造成大量科研资金浪

费和闲置。政府应向民间资本开放国家科研基地,允许非国有资本投资、租赁或者有

条件地买断国家实验室等。在利用好国内科技资源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国际科研资

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研究与开发

资源,为公司全球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知识与技术支持。利用跨国公司谋求全球利益

的动机,利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加大对国际研发资源的利用,将是对中

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补充。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 学习 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加快

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直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及时跟踪国际科技最新动态,鼓励国

内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中心,就可以充

分利用欧美信息渠道多、信息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有利条件,提升产品和技术

开发能力,适应高新科技不断创新的形势。

篇(2)

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制造业是现代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其生产总值一般在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很大比重。以机械制造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 ,对这个国家的技术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世界机械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中,我们一方面必须依靠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来改进制造水平;另一方面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也必须依靠制造技术来取得新的拓展。因此现代制造技术已经颇具规模,它的系统包括了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等。它也是集机械、电子、光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等为一体的产业集合体。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他的发展趋势。(1)自动化方面。自动化技术开发和应用有效地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还可以去代替人完成一些具有危险性和损伤性的操作。这种跨时代的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技术也在自我完善和更新,早期的“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概念已经被取代,未来的自动化技术将会更加重视人在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同时自动化技术已经开始慢慢的普及,逐步走进中小型企业,以经济实用的优势不断满足发展的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需要。(2)精密度方面。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是当今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精密工程、超精密工程、微细工程和纳米技术被称为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在民用工业中有广泛应用。(3)柔性化方面。柔性化是指机械制造业对各种外界因素的适应能力或是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多型化、高参数和高可靠性的产品应接不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柔性化的思想应运而生。此能力是建立在对市场需求认真调查和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产品的技术更新来达到人们的需求。针对柔性化的发展趋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提出的“灵捷制造”,它的主线就是高度柔性化生产。(4)最佳化方面。现代社会各方面都强点最优配置,制造业也不可避免,这里的最优配置不仅是指加工参数方面,而且是指影响制造技术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组织管理等等,从而增强产品的其竞争力。具体表现为制造系统在不断适应市场环境过程中,不断的反馈有用信息,持续对系统结构进行适应性改良,对系统内部各模块进行重组,以达到模块的最佳组合,发挥制造系统最佳效益。(5)集成化方面。随着市场的全球化接轨,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整个市场处于一个持续变化而不可预测的状态。激烈的竞争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全所未有的机遇。为了抓住这一机遇,科学家开始重新考虑应用集成化的开发思路。他们用系统工程理论的方法将各种技术、物料、信息等实现集成。换句话来说,现代化的集成不仅仅是技术功能的集成更是技术经营和人力资源的集成。

二、我国机械制造新技术改革的浅见对策

我国的制造产业最先是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但和先进国家的制造技术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技术改造投入不足、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制造业产品落后、信息含量低、更新换代慢等方面。以至于产品总体上缺乏国际竞争能力。(1)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人才是先决条件。科技人员不仅要精通制造技术而且要了解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经济法。这要从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开始慢慢的推行与改进,尽力去培养一支了解和掌握机械工程科学的前沿技术人才,加速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为市场需求服务。(2)加强政策与法规建设。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机制,以法律的道德的手段预防市场上的不法分子。国家必须制订科学的制造产业规划和制造技术进步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市场竞争。避免浪费资源的事情发生,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市场盲目竞争造成的损失。(3)建立并发展我国自主的NC、MC、CAD、CAM、FMS、CAT、CIM、IMS等制造技术。结合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的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对于引进的科学制造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改良,目的在于开发创新出适合我国国情和生产模式的新技术。(4)提高制造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管理、物质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和市场信息管理,企业在加强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必须看准市场与国际接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3)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35-03

一、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发展概况

早期的产业集聚理论可以从韦伯说起,1909年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明确提出了集聚和集聚效应的概念,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对集聚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研究。韦伯认为集聚是在某一地点集中产业而带来的成本降低或节约,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从分工的角度描述集聚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为群体。最早对产业集聚问题进行直接研究的是马歇尔,在1920年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产业集聚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主要提出的是集聚的好处,并没有指出导致产业集聚的过程。俄林(1933)认为生产集中的作用甚至可以大过运输条件,佩鲁(1955)指出可以靠国家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建立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增长极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现代的产业集聚理论可以从新产业区理论说起。新产业区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劳动分工具有外部性,而社会文化支持了区内企业间的互动。后来又针对工业化后期和信息社会提出了柔性生产方式。1995年保罗·克鲁格曼发展了集聚经济的观点,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市场潜力都可能是集聚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偶然因素导致了集聚之后,又会产生“路径依赖”。迈克尔·波特(1998)用钻石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他认为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是产业集聚的核心内容,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也在产业集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前国外关于企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企业集群的关系、基于企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中国对产业集聚的大量研究主要在2000年以后,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朱英明、梁琦、罗勇等。学者们分析了中国产业集聚的经验数据,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并运用各种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基本上都证明了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实证分析偏少,近几年才逐渐增多。

二、指标选取

纵观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赫芬达尔指数、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艾莉森和格莱赛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EG指数)。这几种指标各有优缺,相比较来说EG指数具有较高的优越性,但由于数据的难采集,使用者并不是很多。本文选取EG指数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集聚进行测量,其公式如下:

γEG=

指数越大,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其中,si表示i区域某产业就业人数占该产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xi表示i区域全部就业人员数占经济体就业总数的比重。赫芬达尔指数H=z2j表示该产业中以就业人数为标准计算的企业规模分布。其中zj=Xj/X,X代表市场总规模,Xj代表第j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代表该产业内部的企业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并没有企业员工人数分布的详细统计数据,本文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各省历年统计年鉴提供的从业人员数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了大致测算,并于罗勇计算的2003年制造业集聚指数进行对比,其结果相差极微小,因此笔者认为该计算结果不妨碍对产业集聚程度的评估和比较。

三、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根据上述EG指数说明,笔者运用Excel计算了2003—2011年中国20个制造行业EG指数,篇幅所限截取部分年份数据如下:

EG指数分为三个区间:第一个区间为γ0.05,表示该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聚集程度最高。

1.从上表可以看出,2011年集聚程度最高的行业有5个,从高到低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与2003年相比,少了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该行业从2003—2011年的EG指数逐年下降,从原来的第三个区间降至第二区间。2003年该产业主要集中在山西、山东、辽宁、黑龙江,至2011年,河南、河北、陕西、新疆等省份该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均有较大提升。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EG指数在2004年后逐年下降,但仍排在第一名。2011年该行业40.36%的从业人员集中在广东,22.6%集中在江苏。

化学纤维制造业2005年后集聚程度逐年上升,至2011年EG指数为0.1512,比2003年上涨了123.26%,排名第二。该行业2003年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山东,后山东省从业人员数量和占比渐趋下降,至2011年主要集中在江苏和浙江两个省份。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的EG指数变化不太大,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广东三个省份。

2. 2011年处于第二区间的有8个行业,EG指数从高到低有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2003年相比,多了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强烈的集聚性和规模经济性,该行业EG指数2003年后逐年提高,2009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之后两年又有提高。其中江苏、广东从业人员占比有较大提高,吉林有所下降。

纺织业的集聚程度是较高的,EG指数是0.0491,略低于0.05,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四省。2004—2006年有下降趋势,2006—2008年上升,2009年后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2004—2010年一直处于第三区间,2011年由于成本持续走高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江苏、浙江纺织业从业人员数量及占比下降,同时河南、福建等省份从业人员数量及占比增加,EG指数降至第二区间。

烟草制品业由于其垄断性,EG指数一直比较稳定,主要集中在河南、云南、湖南、湖北、贵州等省份。2011年由于安徽省该行业从业人员大幅下降,EG指数突然提高,但一直处于第二区间。

通用设备制造业的EG指数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广东、上海、河南等省市,其中辽宁、广东两省的从业人员占比比2003年有相对较大的提高。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EG指数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河北、辽宁、江苏、四川、山东、山西等省份,其中江苏省从业人员占比比2003年上升较为明显。

中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空间集中度在2005年前是不断上升的,并在2005达到最大;2005年后开始逐步回落。2011年EG指数比2003年下降了37.16%。除了山东始终占据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第一的位置,其他各省产值比重的名次都在发生变化,中国农副产品加工业正逐步从东南沿海省份向东北和中部地区转移。

造纸及纸制品业EG指数变化不大,2011年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浙江、江苏、河南、福建几省,比2003年多了福建少了河北。

3. 2011年处于第一区间的有7个行业,EG指数由高到低分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山东、河南、浙江、湖南、辽宁等,比2003年多了湖南和辽宁,但由于2003年其他省份分布平均,因此EG指数提高了28.8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11年从业人员最多的是江苏、山东两省,浙江、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的从业人员占比均达到5%以上。从业人员占比比起2003年来说,四川有所提高而河北下降了。

饮料制造业2011年从业人员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四川,其余达到5%的省份有山东、河南、福建、广东、湖南。而2003年占比最多的是山东,达到5%的省份有四川、河南、江苏、安徽、河北。虽然EG指数变化不大,但集聚省份改变较大,出现了明显的产业转移。

食品制造业2011年EG指数比2003年下降了37.27%,其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广东、福建、四川、湖南,与2003年相比,上海、江苏、浙江从业人员占比有所下降,河南、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有所提高,也呈现出产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EG指数处于逐年下降的态势,2011年比2003年下降了38.24%。甘肃、山西从业人员占比出现了明显下降,而河南、山东、江西、广东出现了增长。

医药制造业的EG指数变化不大,其中吉林、四川的从业人员占比有增长,河北、湖北有下降。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2007年前有增长趋势,之后下降,2011年比2003年EG指数下降了20.11%。从业人员占比达到10%的有山东、河南、广东,其余达到5%的有江苏、福建、四川。与2003年相比河北下降较为明显,福建河南有所提高。

四、结论

从EG指数三个分区来看,2011年比2003年的变化并不是很大,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从第三区间和第一区间移至第二区间。有9个行业的EG指数在上升,11个下降。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上涨幅度最明显,比2003年上涨了123.26%。处于第一区间的7个行业虽然集聚程度低,但其省份分布变化较大,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产业转移。

EG指数的平均值从2005年后逐年下降,而中位数2008年后逐年下降,这一时期的集聚和地方化并没有呈现增长趋势。但技术含量较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集聚程度都较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聚程度异常突出,反映了现实中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情况,其EG指数略有下降,其他三个均有所上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参考文献:

[1] 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罗勇.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基于中国的实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王业强,魏后凯.产业地理集中的时空特征分析——以中国28个两位数制造业为例[J].统计研究,2006,(6).

篇(4)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49-02

1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加上资金不足,资源短缺,以及管理体制和周围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这些都给我们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当今,制造业的世界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欧、亚、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转移已出现征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模式也在迅速变革之中。所有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正视现实,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 世界机械制造业发展出现的特点

21世纪,世界机械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对比其他行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这些主要特点:

(1)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也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2)地位基础化。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3)机械制造业跨国并购加剧。现代并购不再一味地强调对抗竞争,强强联合成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这是机械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谋求生存发展的一大特点。而且趋饱和的市场,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资建厂的风险增大,也使得更多企业开始采用联合并购的手段。在建厂的前提下,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以达到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的目的。以高技术为内涵的行业来自技术创新的威胁,使跨国公司走上了联合之路,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机械制造业大企业间的战略并购,导致了机械工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世界机械工业的竞争格局出现了协作型的局面。

(4)机械制造业全球化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全球化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特点是:自己拥有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3 机械制造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根本性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跨国公司,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机械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建立零部件的加工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原材料调配、零部件采购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四种重要趋势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1)机械制造业技术的融合。在机械制造业的许多领域,电子控制和软件技术变得同机械工程同等重要。德国格第巴赫机械制造公司是世界最大的为大型玻璃制造厂生产玻璃处理系统的公司,目前该公司的软件控制装置、电子机械装置占据了其产值的1/3。

(2)机械制造业服务性思维。在从电梯到工厂设备等的各个领域,生产厂家的利润增加已不再是因为按固定规格生产产品,而是要求制造厂家能按用户的要求生产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特殊的需求。

(3)机械制造业全球产品开发。企业的产品开发,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面向开放的公共平台和社会资源。如美国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惠而浦公司,对由2000名工程师组成的全球产品开发小组进行改组,以集思广益开发新产品,缩短某些产品的开发时间。

(4)机械制造业更新生产策略。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振兴我国机械制造业,把我国的机械产品源源不断地推向国际市场,并牢固地占有国际市场,有必要重新认识机械制造业,认清21世纪初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机械制造工艺装备的特点以及我国机械制造工程师应掌握高新技术的主要方向。

篇(5)

1、面向未来的机械制造。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是面向未来的机械制造技术。

2、注重实际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统一。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4、技术面向全球竞争。市场的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5、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与产品质量相统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1、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敏捷制造、精益生产、并行工程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2、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这类的技术比例较低。

3、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4、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

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三、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

2、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3、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篇(6)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世界性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其高渗透性、高带动性和倍增性,不但使得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而且也对传统制造业进行了重新塑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带来新的产业革命,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其影响都非同小可。

1、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通过建立起自动化系统,不断提高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管理、决策、营销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以应用计算机为主,实现研究开发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通过增加信息含量而增值的最终产品,以及适应这种高效、快速物流、信息流的新的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组织形式,并最终使得新的生产方式和提高竞争力成为可能。在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中,技术、信息及人力资本在提高竞争力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它使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递可以在瞬间完成,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提高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可能;它扩大了企业的外部交流范围,为企业提供沟通客户交流的桥梁,帮助企业发现更具价值的客户或更有价值的市场空间,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完善企业经营方式。据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奥利那等人的测算,到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劳动生产率增加中有1/2到2/3是由信息技术带来的。

2、先进制造技术的兴起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出现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制造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在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开发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础上,通过人机对话实施计划与控制,从物料资源规划(MRP)发展到制造资源规划(MRP-II)和企业资源规划(ERP);在生产和营销上,有集开发、生产和实物分销于一体的适时生产(JIT),有不断消除浪费的精良生产,也有供应链管理中的快速响应和敏捷制造,以及通过网络协调设计与生产的并行工程、虚拟企业和电子商务等。这些新的生产方式把信息技术革命和管理进步融为一体,使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营销层次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适应需求的个性化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且能够得到快速响应,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生产层次上,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根据顾客需要,任意批量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成为可能;在设计层次上,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从设计开始就产生出一套整合供应商关系、生产过程、经营过程、顾客关系以及产品使用和最终处理的方法;在组织层次上,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无需额外增加投入,可以从企业内部与外部来整合生产所必须的优质资源(员工的专业技能、设备的有效利用),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在管理层次上,以指挥和控制为主的现代管理思想,转向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企业组织结构由垂直型的科层组织,向扁平的网络型组织转变;在人力资源层次上,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企业员工强化知识、技能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出现了柔性和自动化程度很高、由计算机控制的生产设备,通过过程控制、准时生产、授权工作、质量管理等制造过程革新的精益制造,瞄准更小的市场、提供范围更广、更新换代寿命期更短的产品等新的营销战略,使得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改进产品的质量、提供更广泛的选择和快速响应成为可能,因而,新的生产方式同时具备了质量的可靠性、个性化的设计和合适的价格,并出现了准时制(JIT)、精益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SIMS)、敏捷制造、虚拟制造与虚拟企业等新型制造模式。

1、准时制。准时制(JIT)生产追求无缺陷质量、持续地降低在制品库存、实行生产同步化、推行标准化作业、提高生产系统柔性、推行以“人为中心”等的工人自主管理。

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IMS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制造领域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生产模式,是企业全过程信息化的综合系统。

3、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提供了让企业在TQCS上全面提升竞争力的先进制造技术。

4、敏捷制造。敏捷制造就是指制造系统在满足低成本和高质量的同时,能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

5、清洁化生产。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 ISO14000的诞生,绿色制造和清洁化生产是未来制造业必须实现的生产方式。

6、虚拟制造。以计算机支持的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前提,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建模,并在计算机上“虚拟”地运行整个企业,在求得系统的最佳运行参数后,再据此实现企业的物理运行。

二、以加工制造为主转向更加重视营销和研发,向两端延伸的趋势

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加工制造技术的可获得性大为增加,加工制造环节的竞争非常激烈,利润空间呈下降趋势。在此条件下,从以加工制造为主转向更加重视营销和研发,向两端延伸是现代制造业开拓市场价值空间的普遍选择。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在目前制造环节利润空间较有限的条件下,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加附加价值,企业将更加注重研发投入。这有两种趋向:一种是企业自身提高研究开发投入;另一种趋向是研究开发的专业化,形成了一些专门从事技术开发的公司。在世界领先企业中,企业内部制造环节地位有所下降、相关人员比重减少,而从事研究开发、市场开拓方面的人员比重大幅度上升;同时,加工制造环节与研究开发、市场开拓与营销等环节逐步相分离,甚至将技术成熟或要求不太高的加工制造进行外包,企业重点强化核心竞争力,如核心制造能力、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后进地区有可能通过强化加工制造环节,而将研究开发、营销等环节更多地依赖专业性研究开发公司和营销公司,而无需自己面面俱到。

从需求角度来看,伴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收入差距的扩大、收入水平的提高使消费者的个性特征越来越突出,需要更加关注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要求企业开始重视生产环节以外的竞争,如对不同收入阶层消费者需求变化特点的调查、消费环境的营造等等。在此条件下,以往单纯强调加工制造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营销和市场开拓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且更加注重通过定制和及时响应来挖掘顾客的购买价值,广告、销售、售后服务和客户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重塑

1、公司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型”变化

过去大型企业是多层次的管理结构,容易产生“公司内部的”和管理低效率。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组。原有的塔型结构被精良、快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取代中层监督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以团队为特征的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放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这不仅使信息沟通及时,也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与决策中心之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有效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2、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集成基础上的企业经营过程重组(BPR)

新技术需要新组织结构来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在调整组织结构及经营方式的同时,也需要管理手段和技术的更新。企业过程重组,即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的结合,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生产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的职能运作)的重新研究和设计,简化或省略重复性、非增值过程,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例如,应用基于网络通信的数据库共享技术将原来串行的业务环节改为并行处理,提高响应速度;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的低效、高成本会议以及电话等人际沟通方式改变成为高效、廉价而有效的电子通信方式等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企业组织变化的更高形式将是虚拟企业,多个相关企业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有机地联系起来,延伸成为企业的一个“虚拟组件”。针对不同产品的开发生产,可以与不同的企业组成动态联盟的“虚拟企业”, 企业通过建立在动态联盟基础上的外包与社会化的资源优化配置,内部集中核心能力,有效地降低了各企业的资源浪费和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向顾客提供质优、价廉、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3、企业的经营管理功能与生产过程的分离成为可能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可以完全不考虑距离的远近,将生产地点放置在任何满足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等目标的地方。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全球管理网络,将其经营管理活动合理地分散到世界各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这些可能性可以应用在价值链的绝大多数环节上,使得各价值环节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在过去迁移相对较慢的R&D,现在也开始出现全球化的趋势。

四、生产者与消费者和供应商的紧密关系改变着市场运营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为企业开发全新的营销方式奠定了基础。过去的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的行销模式正在改变,出现了由生产商提供元件给分销商,再由分销商组装成产品出售给顾客,营销结构趋于更直接和高效。尤其是网上营销和网上银行的发展和应用,可以实现在办公室处理营销业务和国际贸易。

企业可以利用因特网直接与供应商、销售商以及网上潜在的层出不穷的客户打交道,它们既可将这一网络用作广告宣传,又可用作市场推销、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支持工具。此外,配合相应的客户信息数据库,企业还可利用网络随时与客户群保持联系,从中获取由客户反馈回来的建议和意见,并利用这些有用的信息改善自己的经营方式。因此,以顾客为中心来创造新的市场满足顾客潜在需求,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方面。依靠服务增值,不仅要实现生产质量的“零缺陷”和服务质量的“零抱怨”,做到质量、服务一体化,还要通过对顾客服务和信息跟踪,深入了解顾客的潜在需求,做到超前开发。

在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方面,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供应商;另一方面,企业又可以通过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与要求供应商按适时原则供货,减少库存,如某些制造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与原材料供应商及时地保持联系,而原材料供应商则可根据制造商的生产进度随时调整供货的时间和数量,利用这一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制造企业可以实现零库存的目标。同时,可以吸引供应商进入产品质量改进和研究开发等环节中来。通用汽车公司采用EDI后,每辆汽车成本降低250美元,库存从30天减少至6天。这样就要求建立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

五、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竞争已经由原来的国内竞争为主转向了国际竞争。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国际化是所有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这不仅是企业生存所处的环境,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国国会曾对本国企业作过专门调查,比较进行全球化生产的企业和没有进行全球化生产的企业,发现进行全球化生产的企业比没有进行全球化生产的企业存活率高50%、营业额增长速度高60%、利润率高32%。因此,全球化、国际化则可以使企业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资本、技术和经验所获得的效益达到最大化。成功的企业应该在全球化中整合资源,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表现在:一是全球化采购,二是全球化销售,三是全球化生产,四是全球化研发。企业将采购、生产、销售与研发的范围扩大到全球。

整合全球资源,我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但比重还不大。比如我国一些经营较成功的家电和通信设备企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吸取全球化思想的精髓,使获得外来技术的方式从单纯依靠技术引进转向“技术外取”,即在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设立专门的技术信息收集和技术开发机构,跟踪外国同行的技术发展动态,即时地掌握技术最新信息。并且,成功的技术外取在我国一些家电龙头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海尔集团就设有10多个海外信息站和5个海外设计分部。我国彩电生产规模最大的长虹公司在发展中,通过技术外取为其成为“中国彩电大王”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为尽快推出大屏幕彩电,长虹公司派出一批科研人员赴日本东芝公司进行合作研究与设计。在不太长的时间里,长虹公司陆续推出了中国自己设计与制造的第一台29英寸彩电、第一台34英寸彩电。为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国内通信设备企业华为、中兴、大唐等大公司都在信息产业发达国家建立了研发基地。

六、市场竞争上升为品牌竞争和服务竞争;制造与服务既分工又融合

篇(7)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1 工业设计在工业制造2025大环境下中研究设计

工业产品设计体现了产品性能在经济与文化上的结合,将市场与产品技术进行了紧密的衔接。现阶段,一些企业在工业产品设计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工业产品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在时展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更加多元化的需求,本文针对工业设计的发展,对其在我国工业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对制造创意产业技术演进中的作用趋势进行了分析。

1.1 研究方向

工业设计本身作为一种提高产品之间差别的重要方式,在产品演进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所以,面对我国的产业发展环境,全面分析工业设计在产业技术演进中发展的不同趋势,探索工业设计的变化规律,以此为工业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提供支持。

1.2 研究方式

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工业设计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文章中笔者为了能够详细地对工业设计在产业技术演进中的作用趋势进行分析,使用了定量分析的方式。立足于发展完善的产业设计周期,对工业产品设计的创新效率以及设计技术进行测度,对产业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同阶段进行演示。

1.3 明确目标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1.4 明确研究样本

在工业设计研究的背景下,明确产业技术演进中作用趋势的样本要满足以下要求:其一,保证工业设计核心技术已经历经完整的严谨周期;其二,为了使测算更加便捷,要能够较长时间地获取序列数据。

2 工业设计在工业制造2025大环境中的作用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同时工业设计也在产业技术的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工业发展初级阶段,核心技术作为工业产品设计的重要核心,在推动工业产品创新上占据了重要作用,工业设计在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满足人们因为时展不断提升的需求,但是人们对于工业产品外观与性能等设计的关注却比较少。[1]现阶段我国的工业产品设计技术逐渐趋于完善,在此基础上产品的性能也逐渐稳定,如果降低产品的技术效应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那么提高产品生产样式多元化则成为进行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为此,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于工业产品日益增加的需求,提高产品设计的个性化成为重要的手段。但是工业产品自身由于不受技术手段的限制,因此在提高工业产品之间差异化方面具有优势,从而实现满足人们对于工业产品设计多元化的需求。以生产核心技术为主的产品创新不需要利用技术变革,可以直接了解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设计出更加新颖的创新性产品,由此也推动了工业产品设计核心技术的日益成熟。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要在产品样式、特色上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样要满足人们对于产品风格、性能等多方面的需求。为此,也为工业产品的设计带来了一些挑战,产品设计时要将人们的主观喜好因素作为重要的设计要素。[2]由于市场中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早在20世纪后期,手机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人们的交流与沟通逐渐实现同步化,然而在当时却被视为高档的消费产品。在当时,我国比较受欢迎的手机款式主要以滑盖与翻盖为主,而在国外一些地区却将直板机视为主流。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更加富有个性的工业产品逐渐成为人们追捧的主流,而市场也开始受到人们年龄、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逐渐细分,所以,工业产品的设计也因此得到创新,并且将市场竞争逐渐立足于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以此便通过细分市场推动了工业产品设计的创新,并且通过市场细分的不同层次特征,生产出不同性能的更加多样化的工业产品,以此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现阶段,市场中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且在市场中工业技术逐渐增多的基础上,各个企业中的竞争逐渐形成区别,而企业技术核心经过整合的企业也逐渐形成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企业利用工业技术的集合衍生出其他领域的知识,对于工业产品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推动工业设计的发展,同样也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 结语

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升级,“中国制造2025”成为最有力的战略驱动。面对现阶段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工业设计也在不断发展。针对我国工业制造2025目标以及工业设计的发展,对其在产业技术演进中的作用趋势进行了阐述,希望以此为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提供技术以及信息支持,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卫东,岳中刚.物联网核心技术链演进及其产业政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

篇(8)

中图分类号:F4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3

Abstract: With the proposal of “Made in China 2015”, China began the transi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made intelligently in China”. The chain of manufacturing began to reconstruct. Meanwhile, new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hilosophy contributed to the change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tradit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o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As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accounts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overall logistics on society,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 China has been introduced combined with Internet and community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about how to innovate the business model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in the end of the paper.

Key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business model, Internet, community

一、前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就是使“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智造”转型,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过去的中国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随着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经济发展放缓,中国经济“高成本时代”逐渐来临,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这种背景正是传统物流开始改变的动力[1]。

近年来,在智能化的压力下,国内物流装备技术行业已有企业在物流智能化领域进行了探索,或其智能化战略,或实施了智能物流项目。不久前,圆通速递获得阿里巴巴联手云峰基金的战略投资,此次战略投资完成后,菜鸟网络将与圆通开展更深层面合作,依托双方的地位和品牌,打造整个互联网和快递行业的升级版,以满足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因此,中国物流企业必须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来应对制造产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二、智能制造的背景

智能制造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系统,是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综合[2]。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3]。

物流是制造业的重要一环,因此制造业的变化也深深影响着物流领域。企业开始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以及网络众包、协同设计、精准供应链管理等商业理念也启发着管理者对物流产业商业模式的思考。新的技术与商业理念的结合使得物流产业商业模式有了多种的发展趋势。

三、商业模式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中期Konczal和Dottore[4]在讨论数据和流程的建模时,首先使用了商业模式这个术语。C.Zott,R.Amit(2007)[5]提出商业模式是超越单独企业和其参与要素的一个活动系统,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专注于自己的伙伴,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Stewart&David&Zhao(2000)[6]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我国学者李光斗[7]认为商业模式视为实现顾客的价值最大化,能使企业的内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在互联网时代,罗珉和李亮宇[8]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在充满不确定性且边界模糊的互联网下,通过供需双方形成社群平台,以实现其隔离机制来维护组织稳定和实现连接红利的模式群。

从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来看,商业模式是在价值网络之后一个企业创造以及获得价值的核心逻辑。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商业模式不仅要将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而且需要企业与消费者连接,企业与消费者共创价值、分享价值,以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赢。

四、智能制造如何对物流行业的商I模式产生影响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目前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18%,该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可降低物流成本1000亿元以上[9]。目前我国制造业物流总额在社会总物流总额中占到74.7%,可见,制造业在物流领域可以挖掘最大的潜力。

(2)大众物流

互联网时代下的社群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依靠网络平台,企业与外部人群能方便地进行交流沟通。比如,DHL将大众商业模式运用于物流,在瑞典推出了众包模式送货的移动应用MyWays,人们可以通过移动应用报名投递自己行动路线附近的包裹,并获取报酬。大众商业模式是大众物流和分享经济物流的概括。大众物流基于社交网络和人群,通过强调众包和众筹,物流供应商能够加快市场创新周期,提升物流服务。众包物流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所谓众包物流,是指把原由企业员工承担的配送工作转交给企业外的大众群体来完成。分享经济物流基于全球化带来的“分享文化”,即共赢,物流公司与其竞争对手共享物流的基础设施与服务。

四川创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人人快递”业务模式可以概括为此商业模式,其业务场景是,发件人通过APP寄件单,订单除了包括预约取件时间、货物名称、声明价值外,还包括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地址和联系方式,软件会根据上述信息自动核算出快递费用。在平台注册的自由快递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路线进行“抢单”并从中获得报酬。

(3)全渠道物流

随着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商和传统的实体店已不再是互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电商开始筹划实体店,而实体企业开始筹划利用互联网平台,比如苏宁易购,小米开设实体店,各大品牌在天猫开设旗舰店等,这些企业的商业行为都意味着全渠道商业模式的兴起。

全渠道商业模式有两个核心[14],一是全渠道。消费者在其购买的整个过程中,与商家的“接触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受时空约束的媒介,而是在各种“接触点”大量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互联网工具,从而可以利用全渠道获得交易信息,最终完成购物。二是O2O。这个概念的起源于团购,online(线上)交易、offline(线下)完成,形成一个完整的交易闭环。

由于全渠道商业模式的特性,若顾客要获得良好的购物体验,不管是孤立的线上和线下销售,还是融合打通的线上、线下销售,物流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将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实现全渠道物流,在仓储、配送各环节不同程度的融合打通,提高企业的全渠道服务能力,给顾客提供随时、随地、方便又快捷的购物体验。目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互联网企业主要是与线下商店合作,比如京东为了实现“最后一公里”跟达达物流、唐久便利店等合作,扩充京东的O2O生态圈,为京东建设全渠道商业模式的发展服务[15]。

4.对比分析六种商业模式优缺点

5.建议

物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物流企业要在其中保证自身的存活于发展,创新商业模式势在必行,中国的物流行业可以从以上的6种商业模式介绍中获得启发。

(1)现有的物流企业应该选取符合自身条件与本身的商业定位的模式来设计创新商业模式。物流企业可以不局限于其中一个商业模式,在现实的商业运营中,针对自身的优势和弱势,物流企业可以将多种商业模式融合运用,创新设计最切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比如制造业的供应链环节可以应用实时物流与预测物流相结合的模式;大型的互联网企业,例如京东在构造自身的全渠道物流外,可以考虑构建自身的超级网络物流,同时利用本身的网络平台优势,也可采取一些大众物流的模式,从而构建符合京东自身的独特的物流商业模式。

(2)对于新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由于其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若要迅速的占领物流市场大众商业模式是很好的选择。“互联网+分享经济2.0”理念的出现,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普通大众能够参与进物流环节,将闲置资源集中利用,一方面,调整了物流成本结构,有利于行业新进入者早期的市场扩张;另一方面,新进入者可以与电商进行合作,尝试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六、结语

智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我国顺应趋势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智造”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物流领域开始成为制造业新的盈利点,在此背景下,物流行业商业模式创新至关重要。物流装备技术行业在智能物流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一些互联网公司也率先进行了物流产业商业模式的改革创新。本文在结合我国互联网技术和物流行业商业模式的发展现状,并联系我国大众群体特点,分析了未来中国物流产业商业模式将会向超级网络物流、实时物流、预测物流、城市物流、大众物流和全渠道物流6种商业模式。提出我国物流企业可以在结合自身优缺点的情况下,融合运用这6种商业模式,设计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物流商业模式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冰漪.“中国制造2025”与物流智能化[J].中国储运,2015(7):72.

[2]王晓明.从三个维度认识“智能制造”[N].经济日报,2015.

[3]中国制造2025.

[4]ST.HLER P. Business Models as an Unit of Analysis for Strategizing D r a f t 1 [E B]. D r a f t 1 e d . , 2 0 0 2 : 2 0 0 9 - 1 1 - 0 3 , h t t p : / / geschaeftsmodellinnovation. de/english/definitions. htm.

[5]C ZOTT, R AMIT.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 Activity System Per- spective [Z]. Long Range Planning DOI: 10. 1016 / j. lrp. 2009 - 07- 04.

[6]STEWART D W,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business models,and public policy [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2000,19 ( 2) : 287 - 296.

[7]王廉.商业模式是企业第一生产力,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8]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322):95-107.

[9]中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18%[J].中国经营报,2015.

[10]王惠芬,赖旭辉,等.产业融合机制下商业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137-139.

[11]Dr. Nedialka Bubner ,Dr. Nikolaus Bubner .Logistics Trend Radar .2014:17.

[12]王付娇.阿里巴巴的“超级物流网”计划.新浪科技,2015.

[13]胡云超.城市物流可持续发展[D].2013.

[14]刘向东.移动零售下的全渠道商业模式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4(5):13-17.

[15]陶娅洁.京东合并达达:打响物流O2O之战[J].中国产经新闻,2016(4).

作者简介:张文娟(1970-),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研究。

篇(9)

Abstract: th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s not only the focu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measure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symbol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as a traditional area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many years, accumulated a lot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various aspects of the personalized needs of increasingly strong. As has been deeply into all walks of life and has become a basic industry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faced with severe challenges. Therefore only by constantly to keep up with the advanced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to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an impregnable position. In this paper, at present our country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re analysed.

Keywords: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 TD4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世界机械制造业发展的特点

从21世纪开始,全世界各个行业都开始飞速发展,其中机械工业更是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对比其他行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这些主要特点:

(1)地位基础化。不仅是发达国家,就连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2)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模式。在不断联合重组,增强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也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3)机械制造业全球化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全球化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特点是:自己拥有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而今,单一的全球化模式已经被世界潮流所淘汰,机械制造业全球化成功的实例无不都是两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只有做到两种模式的优势互补,才能使产业覆盖没有盲点,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二、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加上资金不足,资源短缺,以及管理体制和周围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这些都给我们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当今,制造业的世界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欧、亚、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转移已出现征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模式也在迅速变革之中。所有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正视现实,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三、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机械制造产品发展趋势。机械制造产品领域, 特别是加工与测试设备, 自动化、 数控技术、 机器人等技术的深化应用一直是全球制造业技术进步所追逐的目标。 由于柔性制造技术的兴起, 对各种加工设备的柔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芯片成本的不断降低, 在机械制造中大量的数字化技术已广泛采用。

(2) 机械制造企业营销发展趋势。在机械制造领域, 由于新技术不断采用,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运营成本的下降,促使企业不断开发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 提高机械产品性能。在机械制造行业对成本有不断要求降低的趋势, 并且要求的交付周期也日益缩短, 因此,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运营要求。同时由于技术趋同化, 使产品差异缩小。 机械制造企业纷纷寻求其他方面的竞争差异, 提供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 例如, 在服务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 随着使用者要求服务的越来越多, 要求配件供应及时, 为了缩短服务半径, 出现了专业化服务分工。以往机械制造企业的主要销售模式即自产自销方式, 将与专业机械商结合,提供本地化、 专业化的设备安装与维修服务。近 20 年来, 随着经济实力与技术力量的发展, 一些中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一些核心技术,产业布局开始向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方向扩张, 实现上下游开始对接。 同时已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量输出机械设备及技术。

(3)对企业管理系统提出的要求。机械制造企业由于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工艺阶段多, 相对其他企业而言, 在管理方面有较高的难度。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 传统人工管理的模式下, 开始出现管理上的 “供应黑洞” ,“销售黑洞” 等等, 使企业难于继续提高生产率和整体管理水平。 难以控制管理 “漏洞” 的扩大与增加, 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对业务过程的适时控制。 由于没有建立集成化的企业 ERP 管理系统, 业务状况信息往往不能及时掌握, 这说明企业对于业务过程有了管理和控制的迫切需要。同时,由于机械制造行业一般率先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 使生产周期进一步缩短。机械制造企业在在缩短生产周期和增加品种规格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努力方向。 以上这些发展趋势, 要求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系统具有反应快速、 控制严格和信息畅通等特点。

综上所述,从机械制造产品、机械制造企业营销、对企业管理系统提出的要求等方面来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未来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把握住经济、技术发展的大潮,实现两者的结合统一,使我国机械制造业顺应世界经济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再创辉煌。

篇(10)

中图分类号:Q944.67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农业机械在研制理念上是需要利用网络化协同技术来实现的绿色设计与制造,建立高标准的数据库系统,从机械设计、制造、运输、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环境负担最小、资源利用最高的技术研制,把绿色制造技术引入农业机械行业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 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但由干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落后,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其主要表现有:

(1) 设计方案及制造工业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完整经历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改革,传统制造工艺手法成熟,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时期也高于我国。相比工业强国的制造业技术,我国的制造业工艺粗糙,现在化水平较低,尖端技术仍在开发中。比如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普及纳米技术、微激光加工技术、复合型加工技术等,而我国大部分的制造业仍是农间作坊的模式,虽有一定的机械工艺雏形,但仍缺乏高新技术。

(2) 制造行业的落后。工业强国经过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制度,在体制内的所有制造业企业都具备相应的准则,而且企业的管理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生产系统运行精确高校,生产模式更新换代的周期短。二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大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只有少数的企业运用了计算机管理模式,而大部分小型企业仍然处于人工管理阶段。

(3) 自动化生产程度低。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自动化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全自动机械,实现了生产自动化、集成化以及智能化。而我国仅有极少的大型企业采用柔性制造系统,大部分民间的制造企业处在刚性自动化阶段,非常依赖人工管理。

(4) 企业管理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发达国家将计算机运用制造业管理中。国外的企业更加重视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组织管理,提出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高效生产都全新的管理思想。而我国进入信息时代较晚。计算机管理模式运用并不广泛。

二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特点

我国对于农业发展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农业发展的进程,也同时为农业机械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在传统机械生产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先进微电子、仪器等信息控制技术,综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基本环境,创造出的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应用机械设备,对农业绿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到电子信息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农业以及气象环境等多方面领域,整个生产制造是多领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除了具备一般机械生产的共性特征与需求条件,农业机械绿色制造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作业速度快的优势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农业复式作业机具与专业化生产机械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促进了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进步,提高自动化水平,也同时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等方面的提升。提高自动化程度,改善了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使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为推广使用新技术、进一步降低作业成本创造了条件,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2.2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具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的优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消耗掉大量的自然能源,并造成一定的能源再利用不足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人们关注度的不足,大量的开发生产作业产生的废气物质对周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污染世界环境。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进一步收集和积累农业发展信息,对于肥料、农药、以及能源的使用上利用绿色环保的观念精确使用份量和时间,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在农业绿色可持续经济观念的正确引导下,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

2.3 对于现阶段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机械生产使用产生的原材料与能源的浪费

传统农业机械产品周期缺乏全局性与一致性,在使用年限后不能继续作业,废旧或者闲置设备的回收率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造成了每年均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废弃的农机产品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机械的绿色制造,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以上难题,节约人力、物质、能源和财力的投入,从而在全生命周期意义上实现资源利用率高和环境污染小的绿色设计制造,以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技术投入,在农业机械制造上产生明显的“绿色经济效应”,提高信息共享度。

三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

对于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来说其是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主要因素的系统结构出发,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和方式,实现 3 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科学、环境等多方领域的综合研究和发展,因此,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的情况中。在带动农业,甚至国家经济发展同时,还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上具有非常好的前景,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更加完美的发展趋势。

根据对我国目前以及国际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分析研究,其在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方面将不断的呈现出全球化、社会化、集成化、并行化、智能化以及产业化等发展趋势。随着近年来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各个国家相继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产品环境指标,使得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将是越来越体现全球化的特征和趋势;在绿色制造涉及的立法、行政规定以及需要制定的经济政策等方面涉及大量的技术等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以形成绿色制造所需要的社会支撑系统;绿色集成制造技术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将成为今后绿色制造研究的热点。会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制造业中早期的自动化系统通常只能对理想情况下进行简单的操作来调度任务,使任务可以顺利完成。而智能系统则是基于计算机模型来模拟人类的思想行为然后得出最优命令并执行。随着科学的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系统已经可以相互结合,智能化系统发出的指令通过机械自动化系统可以完成各种人类工作,智能自动化系统正朝着更复杂、更精确的方向发展。同时,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并行工程相结合,其相关的所有技术都有待于今后进行深入的研究。

另外,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决策目标体系是现有制造系统目标体系与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集成,农业机械绿色制造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并且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实施将导致一批新兴产业的形成,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装备制造业、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服务产业、绿色产品设计与制造业以及实施绿色设计与制造的软件产业等。

四 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机械制造技术。唯有跟上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潮流,做好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技术的改革,并使其得到有利的实施,才能尽快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小,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参考文献

[1] 刘飞,曹华军,何乃军;绿色制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中国机械工程;2000 年

上一篇: 对外贸易的分类 下一篇: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