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20 17:52:19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篇(1)

前言

我国古代建筑可以说是东方的文化以及哲学的载体,不但本身有着非常高的文化底蕴,同时在其平面以及外观上也能给人们一种生动并且实际的美的感受,在全球的建筑史的中所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特点。我们国家的建筑学界对于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及时有一些关注,可是对古代建筑文化特色的研究和探讨还是很不常见的。积极的总结我国古代的建筑特点,对我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以及继承还有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以及对民族传统建筑的弘扬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

一、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主题

中国古代淡于宗教、浓于伦理的旧的文化传统,主要是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相互统一的,我国人文化中有着一种支配的地位神一般都是属于一种自然神,所以以伦理代替宗教,也就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种基础的品格。主要讲的是上下尊卑的一种礼制,在旧的文化中是包含了极大的影响力,以及有着最大的文化范畴。我国古建筑的不同门类也都展现出了相应的伦理文化的主题,可以说在一定程度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也属于是一部开展于东方大地的伦理学的鸿篇巨制,也是伦理的宗教化和审美化。到封建社会的末期,这样的一种制度在社会每个方面都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宋代的营造法式以及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可以说属于建筑著作的代表,规定了严格甚非常严厉的建筑工程的做法,这也是按照伦理的原则作为最高的文化思维尺度进行的。

二、风水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非常巨大

中华人们把大自然当做是母亲和故乡,普遍的理解为人和自然是血肉联系的、并且是相互对应的,人离不开自然,所以也就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和自然相亲和的这种哲学思想。如《周易》关于天和地以及人相互协调的思想以及老庄的道法自然和我自然以及返璞归真的思想。在古代的人们只可以栖息在山洞土穴的时候,按照需求就选择了临水和向阳以及背风的地方进行居住,主要是为了方便保温和防潮以及防兽还有防火,一直到了当代,人们在进行房屋的选择和建房屋也都要看风水,在山区则主要是以山为主,选择枕山和环水还有面屏以及向阳的地方;在平原则是以水为主要的依靠,选择四面水绕和背河的地方,就是说要选择整体的环境较好的地方,也就是风水好的地方去进行建筑。这是符合科学的选择。可以理解为风水学中有不好的东西也有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比如强调建筑还有其设计一定要注意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以及协调的关系,特别是是在风景秀丽的地方进行建筑,选址以及建筑物的体量和高度以及色调等,都一定要和景区的整体气质进行协调统一,不然可能就会产生对景区景观的人为的破坏。对风水术的科学内涵以及它的封建迷信外衣一定要进行区分。风水术在一定的含义上说就是通俗化的中国易学理论。在这样的深厚文化的影响下,我国历史上的兴国建邦和城市选址,和相宅都运用了风水术,佛教寺院的选址以及古代建筑的每个方面也都有风水理论渗透其中。

三、农业的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文化的材料模式以及组成的语汇。我国古代建筑通常都是都比较平缓,又能够让建筑群体在地面上向周围进行有序的展开,以象征严肃的人间的伦理秩序并且时我国古人又受阴阳和五行说的限制,觉得木头盖的房子就是阳气的体现以及生命的所在。这就让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流域的中华先民,不但有着取之不尽的森林木材以及适合用不同的方法建筑房屋的黄土,也更喜欢用木头建造房子,于是土和木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使用的主要材料。而以土和木两种材料的掺和选择,也就决定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技术和结构以及空间组合还有艺术的形象。

四、以诗的性情做为主要的思想的自然风景式

园林可以说在我国古建筑中有着主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风格独特的建筑之一。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和掘地造山,布置房屋和花还有木,并选择环境,组织借景,组成有着自然情趣的园林。还通过对大自然风景素材的概括以及精炼,建造出的理想意境,是自然景观的展现,不只对自然的单纯仿造。它总是把玲珑小巧的建筑物巧妙地组织在山和水之间,令之每一景都有诗情画意,任何空间空间都有浪漫的情调。这种诗情画意通常都展示着主人以及士大夫阶级的思想情调,以追求悠闲雅逸的意趣为原则,并且也让我国古代园林的布局还有一些具体作法有着山水画式的独特的风格,这正如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讲,中国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这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特点。这也是它和别的国家的自然风景式园林唯一不同的地方。并且,老旧的建筑形式和装饰以及色彩,还有绘画和文字、雕刻以及诗词的方面也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着不能分割的关系,通过它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以及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些特征。更加准确的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掌握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是研究以及设计还有保护和抢救、弘扬民族传统建筑的主要组成。

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世界上的建筑文化的发展上,研究中国的古老建筑的平面外形还有其自身的深刻文化内涵,对我们继承以及弘扬民族传统建筑和民族精神,并且更好地吸纳一些外国优秀建筑的建筑特点,丰富还有发展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创新现代建筑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哲文.论中国建筑文化中国建筑文化大观[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32

新中国从成立开始,就为了人们美好的生活建造家园。从“一五”计划开始恢复了大量建筑群,又重新建设工厂、商店、学校、办公场所、道路桥梁和民用居住房。发展至今,已有辉煌的历史,不仅建造了高楼大厦,还修建了巨型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将大量的电力输送到国际化都市――上海。鸟巢的诞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瞩目,小蛮腰式的广州电视塔颇有艺术风格等等,均体现了中华儿女具有聪明的智慧和强大的国力。

1 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基本建设全面展开,我国建筑设计行业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建筑设计单位扩大规模、增加人员,经营方向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宽,营业项目不断增多,企业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在众多产业部门中GDP总量排列前茅,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年年提升。完成了国家投资、民营投资等多方投资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设计任务。设计了一座座美丽的桥梁,打通了南来北往的交通道路,设计了一座座精品的建筑,完善了各类公共设施的建造,使全国各地处处是新建筑、处处是新面貌,一片繁荣景象。建筑设计样式越来越多,越来越国际化,建筑设计风格越来越现代化,建筑设计水平越来越高。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改善了国民的居住环境,缩短了城乡差别,带动了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2 在我国建筑设计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不足

2.1 传承意识不强,发展认识不足

长久以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建筑设计领域中一直都在进行研究并且相当重视。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一些建筑物、建筑群也都加以修缮保留完好。但一些城市、一些建筑设计者、一些业主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大有追求名利的行为,使得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看到很多雷同相似的建筑、单一、呆板无生机。加上一些业主、一些设计工作者对在建筑设计中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方面认识不深,没有较强的传承发展意识,使一些建筑设计不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没有传统文化的气息。

2.2 专业素养不高,创新理念不强

新世纪,我国为了赶超世界,加快了建设发展的步伐,使建筑行业飞速向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一些院校扩大招生规模,降低招生标准,使一些学生毕业时专业水准不够好。一些设计单位为了完成任务、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不再按高要求招募人员,降低了门槛,致使建筑单位设计人员整体素养下降。一些有经验的设计者,虽对建筑设计颇有研究,但由于肩上担子较重、工作任务较多,已没多余的时间去思考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没时间去继续深造参加业务培训,更没时间去祖国的大好河山游历并参观先人的杰作,只是机械化的工作,每天都在想尽快的出成果,建筑设计数量增多,但无暇创新,无力去发展具有传统文化理念的建筑设计作品。

2.3 体系制度问题

建设系统管理单位体制改革还在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之中。每个省市都没有放弃保护古代建筑,都没有放弃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但面对到处都是高速建设的大环境,难免出现一些比拼思想,要建筑最高的楼、最大的商贸广场、最多的住宅。要最快的设计速度,最快的拆除速度,最快的建造速度。为求快,标准化、规范化的建筑模式应运而生。现代化国际式的建筑格局比比皆是,它们面无表情、长相都一个样、没有细腻之处、没有传统文化的气息、没有传承古老民族文化的精神、没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复制复制再复制,一些建筑依然失去自己本身应有的灵气、应有的精神和魂。

3 在我国建筑设计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建议

3.1 提高认识发展传统文化

我们在高科技年代,在建筑设计方面不仅应注重学习世界先进思想、先进技术,还应进一步加强对本地文化、本土建筑的深入研究,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一些建筑物、建筑群不仅要好好修缮保留,还应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不能一味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应积极主动去挖掘我国建筑设计领域中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特点,提高在建筑设计中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淡薄功名利益追求的思想观念,吸取西方好的思想、好的经验,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格好的建筑作品。

3.2 提升专业素养,增强创新理念

无论是学院还是建筑设计单位都应注重人才的素质培养,只有提高业务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才能赶超世界,改变自己,才能创新。学院应加强对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严格毕业程序,对专业课程不符合毕业要求的应暂缓毕业,直到达标才能走出校门。设计单位应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合理安排设计小组工作,最好安排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带教刚入门的年轻人,以提高设计技能。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组织他们参观学习,提高设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他们的设计视野和思路,才能加快行业建设发展的步伐,才能以高质量、高标准满足市场需求。设计单位应注重研究设计、发展创新具有传统文化理念的建筑设计作品,使祖国的大好河山依旧美丽、依然具有民族特色。

3.3 完善管理体制传承民族文化

在深化建设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每个管理阶层的领导干部,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打出本省市的品牌,还应注意保护古代建筑,在建筑设计中还应大力宣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应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不仅要有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水平,还要有自己特色的、民族精神的、又细腻又有生机,还有灵气和非常精神的建筑设计作品,将传统文化民族的魂传承下去。

4 总结

在我国建筑设计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重点在设计工作者上,关键点在决策者之中。只有加强全民具有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知晓其重要性、必要性,才能在建筑设计中更好的展示中华儿女伟大的民族精神,延续不同特色的民族风格。

参考文献

[1]王洁明.浅谈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科技资讯,2015,(11).

[2]刘思源.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中华建设,2015,(02).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篇(3)

印度尼西亚地处亚洲东南部,俗称“千岛之国”,公元3世纪,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就与印尼古奴隶王国毗骞国互派使者来往,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也陆续与南亚的种族融合,将中国文化带入到东南亚各国,公元15世纪初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更是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传播到印尼各岛,对印尼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1.印度尼西亚木结构建筑风格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1印尼的木结构房屋则随各民族的习惯而建造不房屋同式样的住房,如爪哇人、巽达人的住房,一般是方形的,多数建在抬高的地基上,但也有高脚屋,不过离地面不高;米南加保人的住房,屋顶两端翘起来,形成马鞍形,房屋内部很宽敞,分为好几间屋,供年长者、孩子、新婚夫妇居住;巴厘人的住房,一般都盖在一个小院内,院子用土墙围着,院内有住房、附房和家庙;因为雨季时雨水多,印尼大多数民族的木结构房屋都是高脚屋,地板离地面高2米或更高。一般木结构住房内也会分为几间屋,有卧室、有厨房,房子门前都设有梯子,大部分木结构房屋建筑能体现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斗拱结构,崇尚自然,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轻巧通透、淡雅明快。

1.2中国唐朝时代的商船常在马六甲海峡与古印尼人交换香料和珠宝,同时中国的斗拱结构形式也传入印尼,印尼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多风雨。不适合建造多层的木结构房屋,因此多为一层或两层房屋,采用过渡搭接方式连接支撑方木或圆木柱和横梁,形成上下层柱和屋顶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保障了木结构房屋的牢固安全。

1_3印尼木建筑在结构并不非常复杂,房屋支撑住支撑顶部骨架,既满足不同地域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精美的具有民族特色建筑形体,显示不同建筑风格,房屋构架以支撑立柱和纵横梁搭接后使用藤条缠绕加固组合成不同形式的房屋骨架,使木结构建筑物上部受力荷载由屋梁架、支撑柱传递到地面,房屋木墙就是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基本不受力,就算是有几面的墙倒了,房屋也不会倒塌。

1.4印尼木结构建筑其外观由基础、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下面有的是短圆木支撑木地板。有的木地板直接铺在砖石砌筑的基础上;用木制柱支撑屋顶骨架,木板或者竹板钉制成墙面,墙面上预留安装门窗,上面是木结构屋顶架,屋顶可以做成柔和雅致的不同曲线,有的层叠高耸,有的层叠展开,有的四面起脊,有的两面起脊,上面覆盖着棕榈茅草、细密竹席、或者青灰瓦片。

1.5印尼木结构建筑的室内隔断可以用隔扇、门、屏等便于安装和拆卸,能随意划分,随时改变,使房屋内布局既满足当地人生活习惯,又能及时迅速改变空间布局。有的还建有走廊,和很大的盖顶庭院,甚至有的庭院就和房屋屋顶一体化,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的过渡段,或是室内和室外空间的有机结合;有的运用木片或竹片雕刻出不同花纹图案装饰木结构建筑的墙面和门窗;有的在屋顶结合地方民族特色起脊,有的如马鞍,有的如宗教佛塔,有的如灯塔,更好的展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

2.郑和下西洋推动印尼宗教建筑建造

2.1中国的航海家郑和在1405—1430年间曾率领舰队七次远航’}氐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许多地方.每到一地都要举行仪式并宣传伊斯兰教义,并建立华人穆斯林社会区以传播伊斯兰,使得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使伊斯兰教迅速地发展起来。

2.2郑和下西洋沿途经过了印尼的泗水、雅加达、三宝垄、北苏门答腊、亚齐,所到之处宣传穆斯林教义,备受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尼的发展,印尼华人为了纪念他建造了郑和清真寺。郑和清真寺位于印尼泗水市戛丁街2号,那是一幢5层楼宇,飞檐画栋,红墙碧瓦,赤柱镂窗,装修堂皇,左前方矗立着一座色彩鲜艳的八卦亭,雄伟壮丽,风格独特,清真寺的建筑模式,以绿、红、黄为主色调,体现华人穆斯林特点。清真寺右侧绘有郑和宝船和郑和下西洋的巨幅浮雕像,寺内主建筑屋顶呈八角形。长11米,进深9米,其规格有来历:l1米系天房最初的长度和宽度,9米象征印尼9位伊斯兰教圣哲。清真寺一楼刻有碑铭,碑文分别用印尼文、华文、英文镌刻于花岗岩上,碑文歌颂郑和在28年间七次下西洋亲善万国、传播伊斯兰教、开展中外文化经贸交流,郑和清真寺,奇特处在于三教合一,融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于一体,它不仅是印尼华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启蒙圣地,也是印尼华族与其他族群交流、沟通并促进相互了解的桥梁。它将成为印度尼西亚各民族融为一体的象征,促进了中印尼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印尼华人致富起步的排楼建筑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篇(4)

二、重庆地区古建筑的主要特征及现状

重庆地区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缩影,它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基本构造,还有它自身的特色,虽然保存至今的很少,但是留下来的仍然具有很大的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一)古建筑的类型

重庆古建筑的类型有军事设施、公用设施、民用设施、园林设施和其他的古建筑形式。

1.军事设施。重庆因为地理环境特点的原因,有着非常丰富的军事建筑,如城墙、城门、碉堡等,这些军事建筑及设施分布在许多古城镇之中。重庆历来都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如巴南区的丰盛古镇在古代是通往南川、涪陵的必经之地,其在清代修有数十座用于防御的碉楼,现今保存完好的有10座。

2.公用设施。历史上重庆地区的公用设施有寺庙、道观、会馆、墓葬群、古镇村落老街和道路等。寺庙有很多,包括双桂堂、慈云寺、罗汉寺等;道观有老君洞、张飞庙、南山老君洞、沙坪坝龙泉洞等;会馆有湖广会馆、禹王宫、文昌宫等;墓葬有岩墓、砖墓、土坑墓等,古镇村落老街有磁器口、涞滩、双江古石板街、清西沱云梯街、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罗氏宗祠、巴县衙门等。

3.民用设施。重庆民用设施有民居、书院等。民居大多是传统的中式建筑,特色民居是吊脚楼。吊脚楼依山坡就势而建,因地制宜,是为了防洪防灾而建的,遍布于重庆各大古镇及重庆主城区。书院在产生之初,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中。古老的书院体系从中国唐代开始,到清末退出历史舞台,存在了1000多年。重庆书院大都是由寺庙或有钱人家的大院改建而成的,如磁器口古镇的翰林院。

4.园林设施。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的一种,讲究的是自然山水,融合了中国的各种建筑小品于一体。重庆的园林多属于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区园林,寺庙园林与寺院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园林的形态,又反映出宗教的特征。构成寺庙园林建筑群的有亭、台、楼、阁、雕窗柱廊、桥梁和牌坊等,结合书法、牌匾、绘画、雕塑、建筑、家具等艺术底蕴,更便于寺庙与园林的完美结合。这些寺庙园林大多又处在风景名胜区内,与重庆山水相结合,通常是背靠山面临水的风水绝佳宝地,如华岩寺、老君洞等。5.其他。重庆地区还有其他的建筑类别,如窑址、戏台、石刻雕塑和盐泉等。窑址,如涂山窑,清溪窑等;戏台有偏岩古镇禹王庙前名为万年台的戏台;石刻有涞滩摩崖石刻、路孔的千佛洞、北山摩崖造像、宝顶山石刻;盐泉有宁厂盐泉中的白鹿盐泉。

(二)重庆地区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重庆地区的古建筑属于紧凑型山地建筑,有着本地的个性文化特征。重庆地区的建筑多以穿斗结构为主,少量抬梁式;砖木竹土为墙,竹作筋相当于现在的钢筋,再夹土或者碎石作夹壁墙;桃檐形式多样,有庑殿、悬山等;城镇街道多以青石铺之,因此很多古镇都有石板街之称;斗拱较简单,以实撑撑拱居多;吊脚楼设有阁楼、临街面的单挑或双挑外廊;窗有空花窗饰和镂空雕饰等,门主要是以合页门、搓板门为主;建筑群中都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用水主要是以打井取水。

1.建筑原料。重庆地区建筑原料主要是就地取材,如竹、木、砖、石等都是重庆本地方便取用的建筑材料。特别是竹子,此地竹料丰富,为这一地区建筑增添了独有的特色,竹的运用是重庆地区古建筑材料的一大特征。

2.建筑构图。重庆的建筑构图要从建筑个体和群组平面布局上分别来看,个体建筑还是以中国传统建筑为模式,坐南朝北、木砖瓦结构为主;群组建筑中布局非常灵活随意,建筑物与园林常常结合在一起。中国的院宅讲究的是规矩礼制,而园林讲究的是自然。在重庆地区寺庙园林中,宅没有特别讲究对称,而是随地形而建,空间形态中重庆古建筑物中通常分为单开间、间和三开间,宅与宅的关系变得主次不明,讲内讲外。

3.艺术特征。建筑美是设计美和功能美的组合,建筑的形成由于受到思维的局限性,有其不完美性。建筑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构建而成的,不能随意地建造,建筑除了要满足精神的需求外,还需要稳定的结构。精神世界需用物质所表现,建筑是精神世界的物质产物。建筑形态通常由点、线、面、体、质、色构成,并运用光、阴影的作用,带给建筑的是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建筑所处的位置、构成的形式都要遵从于功能。艺术特征由装饰、造型、山水文化、写意山水、诗意、文人墨宝等方面组成。装饰类别有门、窗、撑拱、脊饰、檐枋、拦板、雀替、家具、石桌石凳等。文人留下了很多诗、画形成了山水文化。重庆古建筑所处的环境各异,也因功能意境而不同,所表现的艺术特征具有独特性。在整体与单个建筑的关系中存在对比关系,单个的建筑具有节奏感,多样的单体建筑构成了整个建筑群,它又具有整体性。

(三)重庆地区古建筑的现状

通过对重庆地区的古建筑的走访及调查,重庆现存古建筑群,如古镇、老街和古城有数十个,里面的民居、商铺、牌坊等建筑群保留得相当完整,遭到破坏的古建筑也有许多。其中寺庙建筑也有几十座,但多数存在不少的损伤,因为白蚁噬咬、自然风化等原因还在不断地受到侵害。宗教建筑多存在于古镇中,市中心也有不少,多数都经过几朝几代的维修与重建而得以保存,当然也有很多毁于战争、等非自然因素。重庆地区古军事建筑文化保存最完好的是合川的钓鱼台,也有逐渐消失的重庆古城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古建筑,它们多集中在一处,有的已经被考古发掘出来,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尚未发现的还需要考古队调查研究。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篇(5)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国际通融性

“WTO”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法制建设和增加法律的透明度。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的一些协议,使得各成员国政府修改竞争规则变得非常困难,在几乎每一个涉及贸易环境的领域,成员国寻求多变、歧视性和保护性的政策都将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制约。虽然中国已加入“WTO”几年了,但仍需尽快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我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其一,要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双边和多边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有关规则及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开创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局面。要适应“WTO”规则和我国政府对外承诺的要求,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清理、修改和新的立法方面的工作。其二,中国加入“WTO”后,一切必须按“WTO”的规则办事,如国民待遇、透明度,使我国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不能完全自己做主,要与国际接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增强依法经营观念。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协定与协议和有关的国际惯例将成为约束和规范中国企业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同时,中国应加强建筑业法制建设。强化《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建筑行业法律法规的实施,认真规范国内建筑市场,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整体推进、逐步扭转建筑市场无序的局面。建立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推动建筑市场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风险担保制度,维护承发包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建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初步建立中国建筑业法律体系框架,切实提高与世贸组织的通融性。

强化管理机制,构筑中国建企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建筑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中国建筑业应把提高竞争力的重心放在管理体系的建立方面,进一步转换企业的内部机制,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加强三项制度改革,建立适应“WTO”要求的管理体系。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经济竞争也出现了新态势。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建筑企业的影响将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刀,它既有利于国际范围内建筑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建筑企业利润的提高;又将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弱势国家的建筑业,在竞争中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国际上,体现建筑业水平的国际认证,主要包括: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环保项目应运而生,如污水处理、危险品废物处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项目要求承包商必须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文明施工,减少过去施工工地尘土飞扬的现象并尽量减少噪音污染,同时,在使用的建材方面要符合环保要求,不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建筑业应抓紧三大国际标准认证,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能力。

建立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动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将会有更多的建筑工程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传播。中国建筑业应当及时捕捉和掌握国际承包市场的信息,制定相应对策。建筑企业应及时有效的得到第一手信息。同时,信息要有覆盖面,这就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网络,要通过海外机制和以世界各地的承包商、商、供应商及驻外使馆、经商处等为中心,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同时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以便及时准确反映世界建筑市场情况,增加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的机会,为中国建筑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创造条件。企业要高度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时扑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快速科学的经营决策。切实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提高中国建企的国际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中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约3600万人,是美国建筑从业人员的4.5倍,而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20%,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我国2004年劳动生产率约28200元/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一流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中国建筑业应加大建筑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提高建筑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建筑企业要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大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建设部推广十项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科学含量。加大建筑企业科技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步伐,采用国内外新机械、新设备,淘汰落后的建筑机械设备,减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不断提高建筑队伍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施工能力。要有计划地推进建筑工业化,制定标准,合理布局,使构件、配件生产标准化、通用化,建筑制品生产专业化、商业化。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建筑企业应大力推广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收集市场信息,投标报价、施工设计、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应普及应用计算机,提高经营决策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国内少数特大集团已开始尝试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期更好地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增强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构筑人才优势,建立以人为本的国际化人资体制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国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冲击国内的人才管理模式。许多国际跨国建筑集团将进入中国建筑市场,而这些建筑集团推行的是“本地化”策略,即建筑原料采购供应本地化和人才本地化。特别是后者,不仅使外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地人的优势,也为中国建筑人才提供了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契机和舞台。而外企丰厚的薪金、良好的福利,较好的发展前途深深吸引了大批国内优秀的建筑人才。因此,对中国建筑业来说,加强用人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中国建筑企业应舍得投入,一方面在学校和社会上招聘一些人才,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包括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国际著名建筑企业培训。有的企业可能认为企业培养人才,一旦成材,就会出现流失的现象,得不偿失。不可否认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企业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人才的培养。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用好人才,这应成为中国建筑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实施灵活策略,不断加速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进程

中国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准确定位,合理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并根据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中国建筑业应加强与国外著名建筑企业的合作。目前,运用“优势联合”,这是近几年大型国际工程中常用的方式。举世闻名的英吉利海峡第一条海底隧道工程,参加竞争的承包商,有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公司之间联合,也有西方国家建筑企业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其目的是发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期在竞争中获胜。中国建筑业应根据本身特点,适应潮流,加强联合,在联合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中国建筑业为了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抓好对外承包劳务这个主业的同时,应走经贸结合,承包劳务与境内兴办实体相结合,对外承包劳务与海外投资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增强综合实力,提高效益。中国建筑企业应立足发展大局,接受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协定与协议,改变被动状态,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活动,在参与多边贸易基础上,积极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建筑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

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国际集约化发展战略

目前,国际建筑业宏观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中国建筑企业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既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又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和发挥区域优势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不断调整结构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认真研究国内外建筑市场发展规律,挖掘建筑市场发展潜力,找准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以建筑市场为向导,把区域优势充分发挥起来,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通过加快中国建筑企业结构调整,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强强结合,形成一批具有综合总承包能力、融资能力强的大型、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提高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建设部出台的建筑企业综合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的实施步伐。中国建筑业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多元化产权结构的混合经济,提高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增强建筑企业的发展后劲。当然,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在“小而精”、“小而强”的道路上,在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上下功夫,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而且也是今后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得以生存的良好选择。中国建筑业应抓住当前的良好时机,通过“激励机制”规范经营成果的利益分配;通过“监督机制”监控中国建筑企业管理者行为;通过“制约机制”实施有效的控制。通过“三大机制”的运用,不断优化结构布局,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快集约化进程。

加强经营开拓,努力提高国际建筑市场的占有率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篇(6)

建筑是人类的重要文明之一,不同地区的建筑形态不仅体现了很强的地域风格,而且也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以我国建筑来讲,源远流长且深入身心的传统文化就对我国的建筑风格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在各类型的古建筑以及现代建筑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子。

一、儒家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以孔、孟为领导人物的儒家思想历来被史学家誉为正统思想,它通过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伦理制度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这种儒家思想在传统建筑的布局和造型等方面也均有体现。

例如,我国古典建筑中多以中轴线布局,将主建筑放在中心的位置上,而将次要建筑整齐排列在两侧,给人以明显的左右对称感觉。这种以众多单体建筑有序组成,其中有核心建筑,有方向性严格的布局,有等级,有层次感的建筑群体,是严格按照儒家思想中的“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理念而来的。究其细节,纵向通常以以北为上,以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将建筑方位象征了地位和身份,这同样是源自于儒家思想。在建筑屋檐、梁枋等造型方面,其等级色彩似乎要更浓重一些。中国传统的屋顶可分为九个等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宫廷或者孔庙的殿堂才有资格使用,其次是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往下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硬山顶为最低的一个等级。根据清朝时期的有关规定,六品以下的官吏及百姓住宅的正堂只允许使用悬山顶或者硬山顶。

在建筑室内色彩装饰方面同样有鲜明的等级区分。《白虎通义》中提到:“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因此历来以黄色代表最高贵的颜色,代表着中央,如皇帝身穿的黄袍。黄色以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我们经常见到的古代宫殿中通常都是以金、黄、赤为主色调,而普通的百姓却只能以黑色、灰色以及白色来进行室内装饰。

二、道家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道家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观念即便是在现在来讲,也是非常合乎适宜的,同绿色建筑、环保节能观念极为符合。古代建筑很早就有了这种依靠自然生态环境来装点建筑的意识,从建筑选址、布局、室内环境设计以及取材及营造技术方面等都遵循着“通天接地”的原则。

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结合道家崇尚自然的观念,院落以能承接阳光雨露、通风纳气为主,而过厅、穿堂把院落和室内联接在一起,借助于木质结构框架的优势,使得墙体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这样就可以任意开窗。尤其是在南方地区,通向庭院的一边经常开满一排排的落地长窗,打开窗户边可以使得室内外空气进行转换和流通。在人口居住密集的环境中,成功的协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合理的解决了通风、日照、隔热以及保温、防噪等问题。这种建筑构造及设计理念,在目前的环保建筑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在建筑取材方面,古代建筑是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较之石土材料来讲,木质材料是自然界的天然产物,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人们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木材坚韧而且便于加工,适合于在房屋建筑中做成各种构件。在建筑外部造型方面,古建筑外部造型虚实结合,轮廓柔和,曲线丰富且较多变化,体现出了很强的与自然协调的观念。古代建筑体系还坚持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筑原则,以人体尺度为依据,既要求有“大壮”,同时又要求“适形”,将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寸之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在皇宫、寺庙等建筑中也经常使用小尺度的“院”不断有规律的衍生来产生雄伟建筑群。

三、佛教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佛教文化自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之后,很快便和我国的土生土长的儒家、道家文化相融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晚唐诗人杜牧有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文化对于当时建筑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古代建筑中留存下来数量丰富的佛教的寺塔,是我国蔚为壮观的建筑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庙多以方正格局为主,通常是大雄宝殿在最中间,在寺院的最深处,两侧是左右护法菩萨殿堂,同佛教文化极为吻合。而提到寺庙,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清净、禅林等远离尘嚣物欲的情景,寺庙中也同样以苍劲的古树,仿古的青砖来营造这一气氛。可以说,我国现在每座城市都有几座大小不一的寺庙,以供不同类型的人们休闲时前去净化心灵。而塔的修建则更是受到了审美心理的影响,在建筑文化中塔的艺术价值甚至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我国明清时期修建了大量的风景塔,不少都直接借用了佛塔的造型,其形象颇能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感情,而这一切无疑来自于传统的佛教文化。

结语:中国的建筑不仅仅是源远流长历史的见证,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建筑文化包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它一边向我们传递着“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精神的内涵,一边又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并且还将会一直持续下去,指导着我国建筑艺术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篇(7)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篇(8)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篇(9)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1 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1.2 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 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2.1.1 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1.2 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2.1.3 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 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 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 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 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 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篇(10)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上一篇: 安全社区论文 下一篇: 农业经济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