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经济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9 16:34:51

石油经济论文

石油经济论文篇(1)

1.1物流资源较为分散的问题

1.1.1在运输成本上花费过大

石油企业的生产地点大多数处于高山峡谷地区,或者是戈壁荒原、沼泽地域,这些地域的路途都较为长远,并且路障较多,运输环境较差。每个石油企业在每个开采地点附近都有二级单位,但是所处的地区都较为分散,在勘探石油原料的时候,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资来建设施工场地,品种繁多,并且每个单位在运输时都有属于自己的车辆,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运输车辆的装货总量足够,但是在调度和指挥上无法做到统一,反而导致了单个车辆的装载量不高,使用的频率也较低,也存在很多的车辆没有载重的情况,导致石油企业的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1.1.2在仓储和保存上存在问题

企业为了保证生产效率,一般都会实行不间断生产政策,但是在仓储上存在占地多、设备较为老旧、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在仓库的布局上也极为不合理。根据对物流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整体的物流成本中,仓储的成本就占了三分之一,并且仓储的成本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上升,这就导致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就目前的仓储情况来看,大多数的仓库都只是对生产出来的物品进行简单的保管,但是每年花费在维护仓储和物品上的成本较大,而服务的层次又比较低,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无法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1.1.3在信息化程度上存在问题

虽然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让计算机走入了家家户户,但是在企业的物流平台中,计算机的应用还不够完善,远没有做到将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进行统一,并且各自建立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将管理信息统一化,就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1.2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1石油企业对物流管理的理论认识上存在不足

在经济时代,物流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这也导致我国对物流理论的研究更加重视。但是在石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对于物流的管理在认识上存在不足,也就无法有效地意识到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在这方面的观念较为薄弱,无法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发挥出物流应有的作用。这就导致了对物流管理的忽视,无法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1.2.2在物流管理的体制方面存在缺陷

石油企业虽然在整个结构上较为完善,但是其内部的结构却异常复杂,由于其内部的分支多、二级单位多,就导致了管理模式的冗繁,对企业的总体管理也比较分散。就现阶段的石油企业物流管理情况分析,整个物流的管理呈现出间断式管理,物流的服务功能和组织机构的设置是独立的,无法进行有效地控制统一。例如,石油企业在采购、仓储和运输部门上都是独立的,在收到上级的命令之前,都是被动地等待,这就导致了物流管理在改革和管理上都有滞后的特点,不够重视改革的后果就是没有健全市场的竞争和物流管理法规,从而导致了企业在运行的机制和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2如何加强石油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2.1合理地改善运输和配置

由于石油企业在地区上较为分散,可以利用共同运输这个方式来进行联合的配送,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到车辆,避免出现交叉运输和空车返程的现象,从而节约了运输成本;与此同时,在对不同的规模进行运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将物流的成本降低,只有充分地利用规模的优势,才能够最大化地将物流集约化和系统化。在运输的过程中实行监控和调度,这样才能让物流运输走在最优线路上,也方便进行统计、查询等工作,这就要求在运输的车辆上,将地球定位系统和电子信息系统以及可视化的监控系统统一安装在运输车辆上。

2.2合理地对仓储进行规划

仓储作为一个现实运行系统,由补充、存储和需求这几个环节组成,因此,要将仓储用地进行合理地规划,这样才能有效地整合仓储资源。在石油企业中,要尽量减少库存的据点及库存,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库存补充频繁和运输次数增加的情况。只有将货位的利用最大化,才能加快对货位的周转,从而实现二级单位零库存。

2.3采用外资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

在我国的石油企业中,物流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企业涉及的范围太广,也就无法在物流管理方面做到精湛。但是我国目前几乎没有专门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石油企业在进行运输工作的时候,可以效仿外资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采用第三与第四方物流来提供物流服务的模式,帮助企业降低持续运作的成本。

2.4实现标准化的物流

要实现标准化的物流,就要建立起石油企业的标准体系。在此之前,要结合其油田企业的实际情况。石油物流企业所运输的物品较为繁杂,不管是运输小的钻头还是大量的成品油,都需要企业有统一的标准。只有在标准化的模式下,才能够规范地进行企业物流管理。

2.5不断地降低物流的成本

石油经济论文篇(2)

2财务管理目标多重化

实现股东财务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员工通过劳动获取相应的工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员工的创新性活动,而且企业中的劳动人员中不仅要以劳动为主,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不仅要实现股东财务最大化,还要使员工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还要满足与企业关系密切的集团利益,促使这些集团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回报,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多重化是必要的。

3企业风险防范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企业风险防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经营风险,石油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因此在石油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油价的波动较大,因此会加剧市场竞争,不利于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2)金融风险。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各种金融工具的影响下,企业可以从金融市场上获得相应的资金,并合理使用金融工具,避免发生金融风险,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生产和发展与金融市场息息相关,虽然金融市场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财务管理人员是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因此要做好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要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鼓励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创新,并积极学习理财创新工具,充分掌握理财的方法和技巧,保证企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财务管理人员应树立新的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财务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明显增强,因此石油企业应协调好企业之间的发展与合作,共同实现双方利益。(2)风险理财观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树立风险理财观念,科学预测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3)信息理财观念。为了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收集的信息应更加的准确和全面,因此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树立正确的信息理财观念,加强对有效信息的收集能力,从而为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提供重要的依据。(4)知识化理财观念。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且关乎着财务管理的创新,因此石油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树立知识化理财观念,提升财务管理的工作能力,完善自身的不足,从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石油经济论文篇(3)

当前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加之具有不确定性的国际石油价格,使我国的石油进口出现了买涨不买跌的怪象。石油进口量因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就大量减少了用于石油进口的外汇储备量;持续上涨的国际石油价格会使世界经济整体衰退,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减少,降低了我国出口总额;严重影响我国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

1.2配置传导机制

1.2.1在消费需求方向的传导。市场总体价格因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被推高,消费者对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外的商品消费需求减少;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更加谨慎;间接影响消费支出结构,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

1.2.2在投资需求方向的传导。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对于石油产业链下游及相关行业的生产性投资更加谨慎;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趋缓,使公共产品投资减少。

1.3利率传导机制。

1.3.1投资需求受基准利率调整的影响面比较广泛。利率上调会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影响资金高投入产业,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增强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冲动,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在金融市场方面可对流动性过剩予以抑制、上市公司成本得到提高、降低了股票、基金市场的投资需求等等。

1.3.2消费需求受利率调整的影响。基准利率上调使居民储蓄增加,市场消费受到抑制,但居民会因人民币升值而使商品消费和出国消费增加。利率下调会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增加。国际石油价格和我国的存款、贷款基准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波动趋势比较一致,利率的调整及波动幅度要滞后并小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它们之间的指数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1.4汇率传导机制

利率政策通过经常项目影响汇率,通过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影响汇率。国际油价会通过国际收支的渠道传导到人民币汇率,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对汇率传导的效应较小。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宏观经济,对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会产生较大压力,较大的冲击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会冲击国内市场,抑制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存在负相关性,汇率的变化和石油价格波动相反,二者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对策

2.1开源节流,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基础

首先,加强建设国内石油生产供应能力。加大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原油增储稳产,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其次,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规划风电发展,加强经济性研究,做好和电力规划相协调的发展。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其发展极具潜力,是要高度重视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政策、技术、金融三大要素的支持。适度推进生物质能发展,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再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电力工业结构优化的实现,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积极推进节能型国家建设。战略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创新技术,强化重点消费领域的用能管理;树立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全民节能;关注三农,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

2.2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要全面加强

为保障石油储备建设要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布局科学地制定石油储备发展规划,为实现多主体参与石油储备的发展格局要放松管制,为石油储备建设要拓宽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石油储备品种和方式的多元化。

2.3对能源金融体系要不断健全并完善

首先要改革国内石油价格定价机制,使其更趋于合理化。发展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其关键是要放开市场。加强石油金融工具创新,建立石油银行、石油外汇储备、设立石油基金。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放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制度。

石油经济论文篇(4)

2007年5月28日,上海期货交易所举办“第四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金属、能源与橡胶”。论坛主题为:经济全球化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期货市场。新浪财经作为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独家网络战略合作伙伴,对本次活动进行全程直播。下面为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助理褚玦海发言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下面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对石油市场的看法,特别是亚洲经济增长,石油定价方面的一些想法。应该讲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对石油市场的影响是非常强劲,而且亚太金融格局的定价体系会发生一些积极的健康的变化,那么同时能源市场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一定会让亚洲地区的话语权增加。大家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亚太经济发展非常的迅速,反映非常的迅速,中国06年达到10%。而印度也不低,非常高也是8.3%,中东也达到5.8%,应该讲,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非常强劲的。那么这个经济的发展强劲他一定对于原材料的需求是有影响的。大家可以看到04年05年06年原油,钢材、金属等等一些产品,市场占的需求比例非常大。那么包括基础原材料的消费的情况,也都是增加的非常多,应当讲铜、铝、天然橡胶这些增长也是非常快,那么就资源消费这些来看,能源消费,煤炭消费,钢材消费,这几年消费也是非常多。那么应当讲这些数字可以得出一个非常明显的结论。中国和亚太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基础的工业的发展都非常快。那么除了刚才介绍到的这些以外,亚太地区的石油增长也是非常快的,05年到07年大家可以亚洲这一块增长应该讲,每天消费已经达到590多万桶,那么这个增长方面,可以看到中国这一块的增长,的确非常显著。从这些图上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亚洲经济和他的材料的消费有一定的关系,那么亚太石油消费的氛围不断增长。除了亚洲的OECT国家,日本、韩国以外,年度增长都是比较快。那么中国年度增长速度达到6.4%,消费的份额占到8%,这些数据应该讲起来,我相信还会继续增长。 这个就是我们几年的预测,都是超过我们原来的一些预测。那么亚太地区不仅仅是中国,大家可以看一下主要的石油消费国的排名,排在全球前7位,亚太地区就是中国、日本、印度和韩国都排在前7位。这个数据也是充分的显示亚洲经济的发展和他的石油消费的增长。那么刚才讲到各方面的一些数据来看,的确亚洲的资源一些基础性的产品,消费他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增长的比例越来越多,但是亚洲地区的格局就是说定价的格局相对而言,还比较弱。而现在全球从石油、金属来看,都是在伦敦和纽约作为基准定价,当然亚太地区也有其他的一些国家有一些石油的定价中心和金属定价中心,但是从影响力来看,伦敦和纽约呢还是相对地位比较高。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亚洲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他规避风险,对于价格影响方面的一些要求。 那么现在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主要的一些品种,就是有色金属系列和化工、橡胶系列,和石油系列,石油主要是燃料油,那么有色金属系列里面,应当讲上海期货交易所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座的各位的贡献,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已经世界上三大定价之一,从成交的规模来看,2002年超过纽约,成为了世界上仅此与伦敦的一个定价中心,当然这三个定价中心互相制约,互相发展。应该讲对于石油这个格局来看,现在还是伦敦,纽约两个地区,亚太地区呢,还没有一个可以真正反映亚太地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价格信息。能够反映有很多的价格,但是他的代表性可能还是不够。但是客观上又需要这样的一个中心的产生。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期货发展的历史。不管是芝加哥交易所纽约交易所还是伦敦交易所,都是跟他的工业革命和经济阶段性的飞跃发展,和他的大量消费原材料的是交相辉映的,比如说伦敦交易所他的发展,就是跟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美国也是这样的。也就是说金融格局和他的定价体系,一定是在快速发展的经济过程当中,大量的消费的需求当中产生的。因此我前面讲了这么多话,我想得出一个结论,亚洲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亚太地区会产生一系列的定价机制。 但是亚太地区相对而言,资源而言,就是除了中东一枝独秀,除了中东以外,亚太地区的资源量还是相对偏小,这个数据也来自于BP,但是就是说,刚才也讲到亚太金融市场的影响还是相对滞后,虽然燃料油上市以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发展比较好,但是总体上讲起来,亚太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那么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来,就是说从全球的交易所,石油交易所的分布和布局来看,可以看到亚洲地区都在积极的发展。应当讲欧美的一些交易所也看到了亚洲必然会产生他

石油经济论文篇(5)

    论文研究的是石油与西欧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段时期的关系,论述了石油在战后至六十年代逐渐取代煤而成为西欧主要能源的过程和原因,探讨了它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爆发的原因,它对两欧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和西欧国家为此采取的应对之策。论文以经济为主线,涵盖政治、社会等方面,根据石油与战后西欧之间关系在不同时代的主题,分两个阶段展开论述:第一,二战结束至七十年代初,石油在西欧能源消费结构中如何成为两欧最主要能源,以及它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第二,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期,两次石油危机对西欧造成的冲击,以及两欧为此采取的应对措施。文章共七章。 第一章扼要介绍了现代石油业在二战以前的发展概况,以及石油在西欧的消费状况。现代石油业建立于美国,建立后便得到迅速发展,二战以前基本上保持着每十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石油业的发展伴随着高度的垄断,先是标准石油托拉斯对美国市场的垄断,后是“七姊妹”对国际市场的垄断。二战以前,以美国为主的西半球在石油业的发展上更为领先,西欧的发展要落后得多。 从第二章到第四章论述石油如何发展成为西欧最主要的能源,以及它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分析了战后西欧石油工业的初步发展。战后初期,西欧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恢复经济的任务十分迫切,而作为恢复经济前提之一的能源供应却极为紧张。面对困局,西欧国家利用进口石油作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的一项策略。在进口石油的过程中,西欧各国政府、国际石油公司从各自利益的角度出发,掀起了战后西欧炼油工业发展的第一次热潮,西欧石油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第三章论述了石油成为西欧主要能源的过程。五六十年代,中东石油产量出现了跳跃式增长,美国为保护国内的能源生产而对进口石油实行“强制进口限额”政策,苏联为获取硬通货而向西欧出口石油的政策,使得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供应充足的局面。同时,美国和西欧众多独立石油公司的加入,使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主体大大增加。供应的充足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加上五十年代初,墨西哥湾加价制废止,扫除了石油价格向其实际成本靠拢的制度障碍。这些因素使得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价格不断下跌。此外,技术上的突破和新工艺的采用,使得石油的用途扩火。也增加了石油的需求。在众多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西欧石油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逐渐成为西欧最主要的能源。 第四章分析西欧石油消费的增长对这一时期西欧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带来的问题和隐患。石油消费的增长对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的高速增长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西欧石油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地理布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石油在西欧能源地位中的上升和对煤炭的替代,导致了在西欧具有悠久历史的煤炭工业无可挽回的衰落,而西欧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石油的高度依赖则给其经济安全带来了隐患,同时,廉价石油还带来了对能源的巨大浪费。从第五章开始到第七章论述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和它对西欧造成的冲击,以及西欧为摆脱过度依赖进口石油的状况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后收到的效果。 第五章分析了两次石油危机对西欧造成的冲击。20世纪七十年代初,当西欧经济已经陷入对进口石油,尤其是中东石油高度依赖的时候,欧佩克在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大提价,终于使西欧长期积累的对中东石油过度依赖的风险爆发出来。西欧受到了石油涨价的严重冲击,经济增长率下降、国际收支恶化和通货膨胀加剧。 第六章介绍了两欧国家面对石油危机的打击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几个方面,如加强能源节约,增加替代能源的生产、推行能源多元化战略,分散石油来源地,降低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等等。 第七章介绍八十年代以后石油与西欧之间关系出现的新变化。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西欧对石油问题的态度更趋理性,过去那种不顾政治和战略风险而过分依赖进口石油的做法逐步得到纠正。同时,西欧的经济结构也开始了新一轮调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部门迅速增长,而传统的高耗能产业如钢铁、石化、汽车、电力等部门的发展趋缓,甚至走向衰落。西欧经济对石油的依赖降低,消费趋于稳定。 最后,文章在结语中介绍了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石油与西欧之间关系的一些新变化。由于经济结构已经成功转型,以及石油在西欧能源消费结构中地位的下降,西欧(这一时期西欧本身也在发生更大的变化,发展成为一体化程度更高的欧盟,并且向东扩展)对石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比起八十年代以前已经大为下降。另一方面,石油所涉及的环境、人权等问题越来越成为西欧社会关注的热点,石油与西欧的关系也从以往以经济安全为核心转向更广泛、更复杂的社会领域。

石油经济论文篇(6)

石油资源是人类能源领域的一大发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石油已经成为了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当石油资源成为一种战略资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成为世界政治局势变换最具敏感的因素之一,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工业企业的发展与创建,例如:钢铁产业、机械制造业、化工产业、汽车产业等,其中在石油工业的支持下,汽车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石油作为一种能源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与其想关联的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1. 石油产业的特点

石油工业自从出现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开发与应用正在塑造着整个世界。

第一、资源限制性。与普通的制造业不同,石油作为一种资源需要开采,这就使得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约束性,石油资源产量随着开采时间的增加会逐渐减少,而且石油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油田油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必然影响某一地区的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石油产业是一项高风险产业,这是由于石油资源特殊的地位空间位置,一般深埋于低下几千米,这样的自然条件就导致了石油勘探的风险性,石油产业经营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危机。

第二、产业关联性。从众多的产业发展特征分析,石油产业对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的依赖与影响程度最低,然而,对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与制造业、采掘业等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产业组织的方面来讲,石油产业集勘探、开发、储藏、运输、加工与销售为一体,石油的这一生产过程体现了石油产业是一个关联性产业,详细的石油产业划分体现为:石油开发与采集,石油的加工与运输,石油化工等企业类型。其中的石油的开发与采集就是对油田的勘探与发展,这一类型的企业具有上游地位;石油的加工与运输也就是对石油原料的深加工,通过深加工来获取石油产品,然后再将生产出的石油产品或者天然气进行储存与运输,这一环节与石油的销售环节处于下游地位。随着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化工产业与石油产业实现了融合,形成了石化产业,这就使得石油产业链进一步获得了延伸。石油产业的发展会产生行业波及效应,影响着其他行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石油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式,工业结构,运输状况,以及对外贸易方式等,甚至涉及到实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石油是一个基础产业,具有燃料与原料的双向功能,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资源,在第一产业,农、林、牧、副、鱼业,第二产业工业,采掘业与机械加工制造业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与影响力,石油可以作为一种原料直接应用于各大行业生产中,对其进行深加工可以成为化工产业的原材料,加工制造出大量的化工产品,例如:成品油、纤维制品、塑料制品-------石油产业满足了不同的产业生产的需要,在当前的石油工业发展的程度来看,石油工业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 石油经济的产业关联性研究

石油产业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对每一个产业类型都具有巨大的依赖性与影响作用,以下通过石油产业与其他产业经济之间的联系来推测不同的产业经济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可以把石油产业单独列举出来,制造一个不同部门的经济分类,下面的表格分析了石油产业对不同产业的直接消耗量,对不同的产业部门的依赖程度。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石油产业与第二产业密切相关,关系最为密切,石油产业的发展直接需要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的支持,对于第二产业的消耗系数为:0.194646,处于第二位的就是第三产业,对其依赖程度达到.0.084251,依赖性与影响力最小的是第一产业,对于第一产业的需求量仅为:0.0000002,说明对于第一产业的依赖度最小。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石油行业每生产10000元的产品,就要耗费农业产值0.02元、第二产业产值1946.46元,第三产业的产值842.51元,对于石油产业本身的产值消耗量为98.72元。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油产业虽然需要过高的经济投入,大量的能源消耗,但是整个的生产过程比较简单,主要的生产程序为:采掘—炼制加工,在这两个生产领域的主要投入为:机械装备、采掘器具、炼油设备,这些机械设备全部来自于第二产业,而且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开采后不可再生的特点,导致了对勘探与加工的技术设备呈现出更加精化的要求,石油产业对第二产业机械制造业的依赖会保持持续的势头。

从横向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其他产业对石油产业的依赖程度当属第二产业,依赖数值达到0、021152,其次是石油自身数值量达到0.009872,影响最弱的当属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这样的调查结果是与人们的评估相一致的,石油作为一种能源资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在第二产业中,诸多的生产领域例如:石油深加工,石油装备,以及化学材料、肥料已经燃料等都是以石油工业产品为生产原料,其他的一些机械制造产业,例如:汽车行业、金属冶炼行业------则都是以石油作为燃料,燃料动力资源,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石油是与各个行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其他各个行业对石油工业的依赖程度会逐渐提高。

总结:

石油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石油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经济结构的更新与优化,要不断加强对石油经济的产业关联性研究,利用石油产业的特征,来大力开发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许荣胜.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我国石油消费需求预测研究[J].国际石油经济,2005.4.

[2] 秦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石油储备基地布局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 陈锡康.投入占有产出的理论及其应用[J].见:李强,刘起运主编.当代中国投入产出实践与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石油经济论文篇(7)

沙特阿拉伯(以下简称沙特)因其强势的石油王国地位,深邃奥秘的文明以及保守政治和开放经济的完美结合,吸引着全球关注的目光。尤其是素有“黑金子”之称的沙特石油,更是在国内外经济、能源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石油收入能够占据到沙特出口总收入的90%,预算收入的75%-85%和GDP的45%;并且非石油生产部门如建筑业、运输业、制造业等以石油导向为基础的投入已超过总投资的55%。[1]而且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量国和出口国,其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2.1%,储采比长达67.8年;日出口量为6813.1桶,占欧佩克日出口量的31.56%。沙特石油价格的变化不仅对沙特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构成影响。由此更需要我们加深对沙特石油问题的认识。

从沃勒斯坦的“中心-”理论来审视沙特的石油经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石油经济因其初级原油生产及其地租特性而成为世界经济圈的经济;但在阿拉伯经济圈中,石油经济又因其“衍生依附”(derivative dependency)和“潜父权制”(preoccupied paternalism)优势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中心经济。所谓沃勒斯坦的“中心-”理论,主要是认为世界经济由不同的区域经济圈所构成,世界经经济圈的中心经济、经济时间结构上是历史地延续,空间结构上是适时地变化。[2]

本文所指的石油经济,主要是指以石油工业发展为基础,所形成的前向、后向相关联系产业。为清楚阐明沙特石油经济的双重特性,本文主要以20世纪70年代石油繁荣时期为考察段限。

沙特石油经济—世界经济圈的经济

关于经济的特征,沃勒斯坦曾指出国家由于专业化生产融入到世界经济圈,但又因专业化生产而被边缘化;经济的生产只是一种简单生产再重复。[3]如果我们以此来分析沙特的石油经济,就会清楚地看到石油经济所处的依附地位。沙特依靠原油出口和世界保持联系,但对原油出口的依赖,很容易形成简单再生产。我们可以参看沙特的石油出口比例表。

沙特石油出口比例表

(单位:百万桶)

年份 原油(Crude) 提炼油(Refined) 1970 1174.论文2 207.9 1971 1528.2 193.9 1972 1988.0 207.2 沙特石油出口比例表(续表)

(单位:百万桶)

年份 原油(Crude) 提炼油(Refined) 1973 2557.0 212.4 1974 2819.7 210.6 1975 2409.4 175.3 1976 2939.6 205.8 1977 3142.1 188.4 1978 2812.7 178.4 1979 3218.5 178.4 来源:SAMA, Statistical Summary, 1st issue, 1978. P.43; Annual Report,1979. P.20;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Ministry of Petroleum and Mineral Resources,Economics Department, Petroleum Statistical Bulletin, 1979.PP.31-32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70年代沙特的石油经济是典型的依靠初级产品出口的资源型经济。1970-1978年,原油出口从1174.2百万桶增加到了1979年的3218.5百万桶。相比之下,提炼油的出口却从207.9百万桶下降到了178.4百万桶。按照资源禀赋论,我们不难理解沙特的原油生产具有比较优势。据估算,如果沙特原油生产的成本指数为1,那么委内瑞拉的成本指数就为1.6,美国为4.1,墨西哥湾为7.2,北海为9.7,阿拉斯加湾为12.5。再加上沙特石油易开采,种类多,具有“级差地租”优势,也使得沙特轻质原油价格1970年仅为1.30美元(下同),1971年为1.65,1972年为1.90,而同期北海原油价格则分别为2.23、3.21、3.61。[4]

但是对初级产品的过度依赖,必然会加深沙特对世界经济的依附,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得石油生产成为一种为获取利润的简单再生产。尽管石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初级产品,但由于不同的劳动分工所形成的经济差距和资本转移,沙特无力改变。更多情况下沙特也只是依靠温和石油政策,实现妥协性地依附发展。沙特石油经济的最明显表现就是“地租经济”的形成。

所谓地租经济,是指国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外部,比如石油租金,而非国内生产的过剩资本。”[5]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石油地租是供给弹性相对不足情况下的石油收益。对沙特而言,租金收入包含着稀缺租金、差异资源租金和垄断租金三种租金形式。稀缺租金是指沙特石油资源的非弹性供应所带来的收益;差异资源租金,是源于沙特石油质优、储油层浅、油井自喷率高、外运方便所形成的差异收入;垄断租金,则是70年代沙特石油民族主义成功后的国家垄断收入。据此,有学者指出沙特的地租成分能够占到85%以上。[6]但是租金的获取,却严重依赖于外部。据统计,沙特人口的经济参与率仅为22.2%,其中男子为43.3%,女子为0.5%。相比之下的外籍人口经济参与率却远高于沙特人,1970年男子为67.3%,女子为3.6%。[7]这样,石油地租经济在形成食租阶层的同时,并没有产生生产阶层,形成不了赫希曼所说的“联系效应”。石油产业反而成为了“飞地型”经济,也即石油经济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缺乏前向、后向联系,成为了依附于世界经济的独立个体;也因此成为了美国的第51个州。[8]

石油经济的确立,也就意味着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依附经济。那么石油经济究竟是不是工业经济的反应,并受到后者的制约呢?对此阿拉伯学者曾给出了一系列的衡量标准。诸如外资结构、引用技术状况、进出口比例,以及满足自身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相对价值、出口范围等。[9]按照上述标准,我们也不难发现1970年阿拉伯国家的总进出口值占GDP的比例从50%上升到了1982年的84%,仅沙特一国就上升到82%,并且进出口地区也仅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沙特的对外依存度也是居高不下,对外依存度是指一国外贸额占GDP的比重,正常范围应该是15%-20%;但据统计,沙特的对外依存度,却从1970年的63.3%上升到了1980年的85%。此外沙特也不具备成为经济中心所应拥有的土地、劳动力、市场和技术优势。即使是70年代沙特所推行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只是世界经济对沙特长期低价提供原油的一种滞后性回馈。随着80年代财政紧缩的到来,资本优势也就宣告结束。因此,一定意义上沙特的石油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圈的经济。[10]

沙特石油经济—阿拉伯经济圈的中心经济

沙特石油经济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经济,形成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沙特石油经济“衍生依附”的形成;二是沙特“潜父权制”地位的确立。

沙特石油经济的“衍生依附”,主要是指阿拉伯非产油国家对沙特石油经济的依附。阿拉伯地区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匀,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很大。沙特等产油国极为富裕,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劳动力缺乏,形成了大量的过剩资本。相比之下,约旦、埃及、也门、巴勒斯坦等国家,却是劳动力过剩,资本匮乏。苏丹、叙利亚等国尽管耕地丰富、水源充足,但也同样缺乏发展农业的资金。于是大量劳动力纷纷流入到沙特等石油国家,赚取工资以外汇的形式将其转寄回国内,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对沙特石油经济的“衍生依附”。[11]

按照桑托斯对依附经济的定义,如果一种经济是另一种经济扩张的反应,并受到后者的影响和制约,那么这种经济就是依附经济。根据此依附经济的定义,有助于我们理解阿拉伯非产油国家依附经济的形成。阿拉伯非产油国家由于资源有限、经济基础脆弱,自身经济的发展无疑要受到工业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在世界经济圈中处于边缘位置,形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初级依附”(primary dependency)。但在阿拉伯经济圈中,又由于资源差异和阿拉伯民族主义,地质论文阿拉伯非产油国家又形成对沙特等石油国家的“衍生依附”或“二级依附”(secondary dependency)。[12]主要表现为对石油经济的资本依赖、商品需求和劳动力输出。70年代沙特资本充足时,其他阿拉伯经济也日益繁荣。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70年代沙特分别对埃及、苏丹、约旦和也门等非产油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援助,资本总额约占阿拉伯GNP总和的3.2%。而当80年代沙特石油经济紧缩时,其他阿拉伯国家经济也日益萧条。另外,大量的阿拉伯劳力在为本国赚取外汇的同时,也将石油国家的消费理念引入到了本国,但是落后的经济基础无力提供各种耐用消费品,从而加深了对沙特和其他工业国家的商品依赖,形成了所谓的“石油美元传输带国家”。[13]第三,阿拉伯非产油国家的劳力输出,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对沙特石油经济的依附。如果沙特经济“感冒”,其他阿拉伯国家必然也会跟着“伤风”。80年代初,当沙特等石油国家决定驱逐约150万的阿拉伯劳工的时候,阿拉伯劳力输出国马上就遭遇就业危机和经济紧张。[14]

二是沙特“潜父权制”地位的确立。所谓沙特的“潜父权制”地位是指70年代的沙特依靠其石油大国地位和伊斯兰盟主的影响,在主导地区经济发展和海湾国家团结,以防范共产主义扩张和新伊斯兰主义复兴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潜在领导地位。[15]沙特“潜父权制”地位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是基于阿拉伯共同的历史、语言、宗教等文化认同,沙特成为了阿拉伯国家共同的精神家园。其次是沙特为推进阿拉伯国家间的合作,做出了诸多让步和妥协,换回了其他国家对沙特的支持和拥护。1971年沙特对伊朗占领海湾三岛,即大、小通布岛、阿布·穆萨岛,表现出克制态度,换取了伊朗的好感。1974年沙特又和阿曼就布赖米绿洲争端,作出妥协;并且停止对阿曼伊玛目独立政权的支持,以缓和对阿曼的关系。第三则是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海湾国家需要加强团结,共同维护石油利益。沙特则依靠丰富的石油储量主导了OPEC温和石油政策的形成,减缓了可替代能源的开发,保证了产油国的石油收入,从而确立起石油大国的领导地位。

此外,沙特大量的资本外援,也确立起它在阿拉伯世界的“潜父权制”地位。70年代,沙特在伊斯兰普世主义影响下,通过赠款、低息贷款、慈善捐助等形式,对其他阿拉伯国家进行了大量的资本援助,凸显了沙特的领导地位。[16]1974年以后,沙特发展基金(SDF)和其他一系列外援机构的成立,更是将外援规范化、组织化,外援数额也逐年增多。1976年最多时达到24.07亿美元,成为阿拉伯地区最大、世界第五的资本外援国。而且援助的阿拉伯国家相当广泛。1975-1977年,沙特就通过SDF分别贷款给埃及13.6、110、50百万美元,以帮助埃及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并发展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弥补因“十月战争”所造成的经济创伤。1976年8月,沙特援助叙利亚75.3百万美元,用以扩建塔特斯(Taitus)和拉塔克(Latakia)港口,并维修建设军事医院和连接黎巴嫩的高速公路。1975年援助突尼斯30.3百万美元,以改建突尼斯的排水系统。1979年沙特给约旦提供22.9百万美元,用以建设阿卡巴(Aqaba)港口和南方的希贾兹(Hijaz)铁路。并加大对约旦农业发展的援助。1975年沙特曾提供28.2百万美元的贷款,以修建阿拉赫(Al-Rahd)灌溉系统。1976年再次提供36百万美元,以建设苏丹港口和卡萨拉(Kasala)公路。并且沙特推行软贷款政策,即贷款期限长达20年,3%的低利息和5年的缓和期。1977年,沙特又对阿曼和摩洛哥分别贷款48.1和100.4百万美元,用以帮助他们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除此经济发展援助外,沙特还对其他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慈善捐助。1978年沙特对伊朗塔巴斯地区的地震灾民,提供了36百万美元的捐助。同年又对苏丹洪灾灾民援助2.9百万美元。1979年沙特又对北也门因进口高价原油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大量的贴补。事实上,沙特也正是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外援,确立了它在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

结 论

综上所述,石油经济因其初级原油生产,形成了石油生产的简单再重复;石油经济的地租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沙特对世界经济的依附需求,从而使得石油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圈的经济。但在阿拉伯经济圈中,石油经济又因其“衍生依附”和“潜父权制”优势,成为了中心经济。运用“中心-”理论来审视沙特的石油经济,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却拓宽了我们研究问题的视野,有助于我们获得知识上的自觉和认识上的拓深。

参考文献

[1]Anthony H. Cordesman.Saudi Arabia: Guardingthe Desert Kingdom [M]. London: Westview Press.1977:51

[2][3]Terence K Hopkins, I.Wallerstein.eds. World-System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M]. Beverly/London/New Delhi: SagePublication.1982:11、125-128

[4]靳凯.1970年以来沙特阿拉伯经济发展与停滞的原因分析[EB/OL].lsg.lcnkil.net/2005/2005-11-18.经济管理论文23-24

[5]Lisa Anderson. Policy-making and TheoryBuild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Islamic Middle East [A]. HishamShurabi. eds,. Theory, Politics and the Arab World: Critical Responses [M]. NewYork: Routledge. 1990:61

[6]Thomas Stauffer. Income Measurement in ArabStates [A]. Hazem Beblawi and Giacomo Luciani. eds,.The Rentier State [M].London: Croom Helm Ltd. 1987:31

[7]Ibraheen A. Assaf. The Economic Impact ofGuestworkers in Saudi Arabia [M].Ph.D.diss. Colorado StateUniversity.1982:57-58

[8]George Lenczowski. Oil andState in the Middle East [M]. New York: Hoskins the ANNALS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60:113

[9][10][11][12]Abbas Alnasrawi. Arab Nationalism,Oil,An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pendency[M]. New York, London: Greenwood Press1991:165、1、155、163

[13]Bassam K. al-Saket. The transfer of migrantworkers and their uses: the case of Jordan [M]. Al Mustaqbal Al Arab. No.35.January.1982:107-120

[14]League of Arab States etal[R]. Joint ArabEconomic Report.1986:85

石油经济论文篇(8)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石油作为当今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源。解决好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也是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能源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着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发展方式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效益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能源安全观。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观应包括两方面内容:确保石油经济合理的持续供应和高效使用;减少与石油生产、使用相关的环境污染。

石油企业承担着国内石油的供给、生产、销售及引导消费的职能,因此,必然肩负着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历史使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势必影响石油的供给与使用效率,也必然影响石油安全的保证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石油安全形势的前提下,给出了新的石油安全概念;借助价值链理论提出了石油安全链分析方法;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了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能力安全观”。

二、石油安全概念的拓展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石油安全概念的内涵也不断拓展。从以能够在数量和价格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石油供应为主要内容的石油安全概念,逐渐演化为考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概念。例如,崔新健把石油安全的概念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定义为: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一国拥有主权、或实际可控制、或实际可获得的石油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李树芳、潘懋探讨了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认为现阶段的石油安全概念已经发展到了关注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有限性,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保障阶段。

石油作为支持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资,石油安全供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前提;同时,石油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能源约束,它的使用效率和消费安全与环境问题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实现石油安全供给、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和谐是石油安全概念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石油安全是指能够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该概念强调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其终极目标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三、石油安全的相关理论

1.传统的石油安全观。传统的石油安全理论是建立在仅关注石油供给安全概念下的安全观,主要有2种:一是“储量安全观”,认为有了储备和储量就能保证石油安全;另一种是“资本安全观”,认为依靠资本运营,通过在石油市场上购买石油,可以获得石油安全保证。但是,通常本国内的石油储量是自然天赋,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在短期内单纯依靠增加储量获得石油安全是不现实的。而储备是应急措施,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对于“资本安全观”,石油市场一向风云变换,晴雨无常,所以,单纯依靠石油市场,也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因此,从供给角度来看,二者对保证石油安全具有一定作用。但是,从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角度来看,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2.石油企业与石油安全。国内的石油生产,由国家控股的几大石油企业集团主导。由于勘探权的登记制度,我国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被授予原油勘探开发权。这种开采业的垄断经营,决定了石油企业肩负着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使命。同时,我国的石油企业集团多为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掌握着国内绝大多数的炼油厂,它们控制着国内成品油供应的主渠道,拥有近80%的市场零售份额。所以,几大石油企业集团经营业绩的好坏,其整合资源、开拓市场能力的大小,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与国家的石油安全息息相关。

3.相关的竞争力理论。主要就价值链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介绍。

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价值链由价值活动构成,而价值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就是找出企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合理的控制这些驱动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成本和收益,最终使整条价值链得到最大增值,同时总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

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Hamel)提出的,是指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核心竞争力已日益成为企业追求的战略目标,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四、从“价值链”到“安全链”:新的“能力安全观”

1.基于价值链的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企业是集油气开采、炼化、销售以及辅助性服务等为一体、具有完整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条的企业。结合石油企业的特点,我们给出石油企业的价值链,见图1:

价值链中价值活动的核心是创造企业利润,这也正是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整合的目的所在。整合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能力即为核心竞争力,由上图我们发现,石油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贯穿整个产业链条,在每个价值活动中都可进行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整合,创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可以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资源因素、能力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反过来,石油企业具备了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后,再以这些影响因素为媒介,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工作效率,最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石油安全保障。

转贴于

2.基于安全链的石油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安全问题是个系统问题,要综合考虑,不能片面,其解决途径贯穿石油生产的各个环节。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给出石油安全链(见图2)。石油安全链是将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而石油安全保障活动贯穿于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安全链由安全保障活动构成,安全保障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安全保障活动和辅助安全保障活动。

从石油安全链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油安全贯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链管理就是在企业安全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生产和消费,最终在整条安全链上保证石油最大限度的供给和最有效率的使用。我们按照石油安全链的各个环节,逐一分析如下:

(1)上游开采部分。上游油气开采是石油企业生产的基础。由于油气资源是在千万年乃至上亿年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富集起来的,它深埋于地下,而且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目前石油资源有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依赖进口。因而,石油企业在上游开采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就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获得资源的能力,包括国内现有储藏的勘探开发能力及开拓国外石油市场、整合国际石油资源的能力。其次是创造效益能力。在现有科技水平下,油气勘探、开采的不确定性很高,进而造成油气生产成本也很高。如果石油企业在油气开采方面拥有资源和技术优势,在有利的外部环境下,其油气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从而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这样不但能为中下游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保证,更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利润空间。最后是海外经营能力,包括适应当地文化,获取国际人才,熟悉海外市场。上述三种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整合资源能力的提高和技术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即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中游炼化部分。石油企业是典型的规模效益型企业,影响炼化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为:首先是企业规模。炼厂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规模优势,易于与上游的原油供应和化工企业一体化。其装置结构易匹配合理,生产方案易于优化。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各种不同品质的原油,无形中扩大了原料的来源,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又相当于增加了原油的供给,有利于保证石油安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相当于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原油的供给,同时,也降低了废气、废料和废水的生产环节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环境。总之,石油企业中游炼化部分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原油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过程更加环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增强,这些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3)下游销售部分。下游(销售)部分是企业与外部经济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石油产品的销售一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是保证石油企业正常生产的有效需求的关键。下游(销售)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首先是保证石油有效供给的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的企业,能够有效降低库存,加快产品周转,相当于增加了石油供给。其次是市场占有能力。如果企业销售网络完善,产品品种齐全,无疑会保证供给效率。企业的效益直接与市场占有率相关,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通常意味着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是企业拥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外部表现。企业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才能完成产品的销售,进入下一个生产循环,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

(4)辅助服务部分。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是指研究与开发以及与油气开发和炼化、销售相关的服务性部门。影响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因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开发资源还是节约资源,都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程度不高,探明储量中只有20%-30%可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商业储量,并且其中70%都是复杂性的非常规油田。因此,提高勘探储量要依靠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创新;提高采收率要运用先进的开采手段。此外,科技创新还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主要表现,是增强企业效益和保障石油安全的主要手段。

总之,石油安全链上各个环节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决定了石油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

五、结论

由上述分析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密切相关。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因此不仅对于提高国内石油产量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其跨国投资控制境外石油资源的能力。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中国石油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国石油企业与跨国石油公司竞争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贯穿于企业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表现为企业的各种能力,正是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能力,决定了安全链各环节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而决定了整条石油安全链的石油安全保障能力。由此我们得出新的“能力安全观”:通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石油安全保证程度是长久的、全面的和现实可控的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真正的石油安全在于不断增强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J].财经研究,2004,(5).

[2]李树芳,潘懋.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经济学诠释[J].经济师,2004,(5).

[3]葛家理,胡机豪,张宏民.我国石油经济安全与监测预警复杂战略系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2,(1).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4).

石油经济论文篇(9)

关键词:库存;石油储备;安全

Key words: inventory;oil reserves;security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020-01

作者简介:余海民(1970-),男,湖北孝感人,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张超(1972-),男,河南杞县人,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个物流链中,石油的地位举足轻重,从库存管理理论看,我国是否需要石油库存?还是实行零库存?与国家石油储备联系起来考虑,就是是否需要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的问题,储备量多少为佳?

1 从库存管理理论看国家建设石油战略储备至关重要

1.1 库存管理理论 库存是一种无奈的结果,它是由于人们无法预测未来的需求变化,才不得不采用的应付外界变化的结果。库存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为保持供应链的正常运转,适当的库存又是十分必要的。国际石油战略储备的经验表明,建立一定规模的国家石油储备是应付突发事件、防止石油供应中断的重要手段和举措;其另一个好处在于,国际油价走低时可以持仓或逢低吸纳,高价时减持或出手转卖,不仅可以减少外汇支出,而且可以稳定国内油价波动,稳定国内经济。

1.2 “牛鞭子效应”要求增大石油储备 “牛鞭子效应”是指特定产品的顾客需求量的变动并不大,但他们供应链中的库存和延期交货水平却波动很大,这种供应链上游需求变动程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牛鞭子效应”,也就是说我国国民经济对石油的需求量有很小的增加,石油的库存量要有较大程度的增加。据分析,由于能源工业处于国民经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因能源供应不足所引起的国民经济损失约为能源本身价值的20-60倍,而油价每上涨1美元,整个国家工业的生产就会有7美元的价格泡沫。因此,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被迫有更多的安全库存量。

1.3 减少石油储备库存量以及实行零库存对国家来说十分危险 减少库存量以及实行零库存就是要采用准时生产,准时生产的四个关键因素分别是:减小每批供应数量;频繁可靠的交货计划;缩短计划的提前期;持续稳定的高质量水平。

石油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所能获取的石油资源持久、稳定、足量、经济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状态。然而,无论一国的石油消费类型如何、进口量多少,只要供应渠道是稳定而通畅的,就应该没有太大的石油安全问题。尽管国际石油市场日趋成熟、资源相对充裕,但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国际市场石油稳定供应的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所以,对石油保持储备性的库存显得十分重要。

2 从库存控制理论看国家石油储备的规模

2.1 国家石油储备的国际标准 按照国际能源机构(IEA)制定的标准,当石油供应中断量达到需求量7%的时候,就是能源安全的警戒线。按照国际能源署对国家石油储备的标准,一般是要能保证全国90天的石油供应。目前20多个IEA成员国总储备量超过40亿桶原油,相当于114天的进口量。中国只能维持三、到四天,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数字。

2.2 我国的石油储存现状 中国于2004年正式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经国务院批准,于2007年12月18日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以应对石油供应中断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国家有关部门已初步选定浙江宁波镇海、浙江舟山、山东青岛黄岛、广东大亚湾等,作为建立第一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基地。根据初步规划,我国建立的是30天的石油储备数量。

3 库存成本与石油储备成本

3.1 库存成本 保持一定库存会产生以下相关成本:定购成本、购入成本、持有成本和缺货成本。缺货成本是指因存货不足或用尽、供应中断而导致不能满足生产经营上的需求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缺货成本的高低与库存量相关:当库存量较大时,缺货的次数和数量就相对较少,缺货成本就可能较低,但储存(持有)成本必然较高;另一方面当库存量小时,缺货成本可能较高,而储存成本可以较低。这些成本之间存在悖反关系。要确定定购量补足各种产品的库存,就要对其相关成本进行权衡,如图1所示。

3.2 石油储备建设的库存成本 石油储备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包括储备设施成本、维护费用以及原油成本等。石油储备设施建设资金,是指建设石油储存设施所需要的投资。按照目前中国石化企业建设原油储罐投资情况测算,单位库容的综合造价约700元泣方米,如果储备1000万吨原油需建设库容1400万立方米,需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储备原油采购资金,也就是购物成本。如果原油按照22-25美元/桶计算,单位原油采购资金为1420-1770元/吨,如购买1000万吨,需要142-177亿元人民币。

储存费用。包括设施折旧、采购资金银行贷款利息和日常管理费用三部分。初步测算,储存一吨原油年需要113元人民币。按照以上的测算,政府储备1000万吨原油所需各种投资和费用情况如下:储备建设投资约100亿元人民币,采购资金约142-177亿人民币,储存费用11.3亿元人民币。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供需缺口不断加大,中国经济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将加大,且国际形势多变,从库存管理的理论来看中国建设国家石油储备是必需的,但说费用是巨大的,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支撑。石油储备工程的建设,必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安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杰编著.生产与运营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石油经济论文篇(10)

一、国际的石油价格发展状况

1.近期国际油价走势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各种自然及经济社会因素影响,国际油价走势逐年攀升,油价历史记录被不断刷新。在2006年,世界油价突破了80美元每桶的历史最高水平,之后虽一度回落至50美元~60美元每桶,但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又再次飚升,到年末WTI期货交易价格已达到100美元每桶。

2003年1月到2007年11月的原油期货价格表现出在曲折中前进的特点,局部时段虽有“跳水”,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例如2007年1月原油价格一度回落至55美元每桶,但年末跃升至95美元每桶。

2.国际油价不断上涨的原因分析

造成油价不断上涨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社会因素和突发性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发达国家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发展中国家加速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引致大量石油需求,这些变化无疑会通过市场运行机制对油价产生深刻影响。石油属不可再生资源,在供给相对有限,以及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发展周期、石油需求日益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油价呈上升趋势具有必然性。以下两个因素,是造成目前石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1)石油消费量大幅增加,供求关系处于紧平衡。近年来全球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石油消费量相应大幅增加,石油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石油价格对供求关系的敏感性明显增强,较小的供求波动可能会导致石油价格大幅变动。2006年全球每天消费的原油量比2001年多706万桶。据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目前世界主要工业国家9个月的原油商业库存已降到5年来的平均值以下。

(2)美元的持续贬值,造成了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油价上涨。2002年以来,根据贸易额加权的美元指数下跌了25%,美元对许多国家货币汇率已创多年来的最低。由于OPEC国家均以美元进行定价和出口,一旦美元贬值,石油输出国就相应提高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同时,美元贬值也使石油需求国的进口成本下降,刺激进口需求,支撑石油价格上升。

二、我国的石油价格发展状况

1.我国对于国际原油的依存度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经济上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不大,同样,外部世界对中国的需求也不大。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能源危机对我国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国开放了国内市场,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接轨,对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也在不断加大。

1991年,我国进口原油0.11亿吨,到了2005则逐步上升为1.27亿吨,15年间上升了11倍多。在1991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不到10%,到了2005年则逐步上升为42.4%。这说明,无论是从原油进口数量还是从原油进口依存度上看,我国都越来越依赖于国际石油市场。

2.我国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情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发展成一个经济强国,但是在石油价格方面,我国仍然没有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能源价格没有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政策是一个带有较强时滞性的方法,即根据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综合加权的“一篮子价格”来进行调整油价,也就是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当月波动幅度超过8%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在下个月调整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

表列出了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对于油价的一些政策的变化,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正在逐渐的调整本国对于油价涨落的政策,而且正在不断地与国际油价接轨,但是由于我国自身有着自己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情况,我国的油价一时之间难以与国际一致,而且还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与国际油价倒挂的情况,这是由于,如果调整成品油的价格,对于我国其他行业的影响巨大,容易引起全国性的通货膨胀。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对于国际原油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强,而且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对于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应该在努力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经济,减少其对于我们的造成损失的同时,把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变为让我们能够不断努力去开发新能源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树杰 陈 扬:我国基础能源的价格改革.宏观经济研究,2005,(12)

[2]李明芹: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探讨.理论探讨,2007(3):9

上一篇: 计算机实验论文 下一篇: 正确消费议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