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建筑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4 16:42:07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1)

    与此同时,国内建筑界的学术活动也开始广泛展开,专题学术交流如火如荼。1978年5月,中国建筑学会和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广州共同举办了“旅馆建筑设计经验交流会”,会议成果《旅馆建筑》出版。同年10月,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恢复活动大会上,讨论了建筑现代化及建筑风格等相关问题。建工总局设计局、卫生部和中国建筑

    学会联合召开“全国医院建筑设计学术交流会”,会议在总结工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就县级医院建筑设计、医院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建工总局设计局组织召幵了图书馆建筑设计学术交流会此后,还扣继举办了休育、医疗等建筑设计的交流活动。

    改革开放之前,中旧建筑学界受意识形态约束,著书立说者常被指为“一本书主义”或有“名利思想”,因而与建筑学相关的著作出版很少。改革开放之初,中老年建筑师在十年动乱中耽误了许多宝贵时光,在老一辈建筑师中,著作较丰者已为数不多。学术荒芜的建筑界急需出版物来传播建筑思想,许多建筑师也急需了解建筑实践的例子,获得建筑理论方面的营养。面对这一现状,建筑学界也开始解放思想,积极行动,整理和编辑了一批建筑理论著作出版。首先,出版社对“文革”期间去世的老一代建筑师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然后结集出版。1982年先后出版了《梁思成文集》、《刘敦楨文集》等。同时,卓有成就的老建筑师如童雋也在开始了有关建筑史和建筑理论的写作。1979年,陈志华编写的《外丨11建筑史》出版;1982年,由四所院校教师合作编写、由M济大学罗小未主编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也出版了。这些®础建筑历史著作的出版,初步改善了中国建筑教育长期缺乏外U3建筑史相关教科书的轩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西方建筑大师的名著也开始被引进翻译出版,出版社还出版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前沿建筑理论。一些西方建筑名荠的中文译本也汗始在书店面世。1981斤:,就翻译出版了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吴景祥译)、PL奈尔维的《建筑的技术与艺术》(黄运升译)等。1986年6月,汪坦主编的《建筑理论译从》出版,这是山13本专荠组成的丛书,许多建筑界研究外[1建筑的专家学者都参加了从书的翻〖筆工作。这一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还组织出版了《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fi批共12册),介绍了世界公认的12位国际著名建筑大师。值得注意的是,丛书的许多作者都是与这些外国建筑师有直接联系的学者,他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甚至还有大师言传身教的经历。因此,介绍起来不仅内容真实可信、案例分析很专业,而且还有建筑的学术深度。另外,这些作者本身大都是从事建筑工作的,所以,书籍的内容在专业上分析很到位,在国内建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85年,清华大学教授汪坦主持召开了“中ffl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开始了卓有成果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一些中青年教师或建筑师,也陆续出版了研究成果,如彭一刚出版了《建筑画与表现图》、《空间组合论》等。这些著作的出版,无疑对促进中国建筑文化在新时期的建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筑设计竞赛是国际上十分常见的建筑文化活动,对建筑专业的发展具有极为有效的推动作用。世界许多国家经常开展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设计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扩大建筑领域的学术交流范围、探讨设计发展趋势、征集优秀的设计方案、培养设计师的创新意识等,

    从而推动建筑设计整体水平的提升。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前也曾经举办过多种建筑设计竞赛,但十年动乱中断了这些活动。建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建筑学术环境的重建,设计竞赛不可或缺。从1980年代初起,各类建筑竞赛活动也开始逐步开展。1980年2月,

    受国家建委及农委委托,国家建委农村房屋建设办公室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举办了全国农村住宅设计竞赛,各地提交了6500多个设计方案。同年4月,中国建筑学会、国家建委设计局、文化部艺术局和国家建工总局联合举办了全国中小型剧场设计竞赛。在此次竞赛中,许多中青年建筑师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亟待发展的建筑行业的新生力量。1981年6月,全国农村房屋设计竞赛方案揭晓,优秀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深入农村访问了农户的需求,考察了农村的建筑环境和建筑材料,建筑设计方案充分利用了地方资源,以钢代木,推广钢筋混凝土构件,为农村新住宅建设提供了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方案。

    1981年,创刊不久的《建筑师》杂志成功地举办了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1983年,该杂志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论文竞赛,优秀论文结集成《1983年全国大学生竞赛论文集》出版。参加竞赛的论文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显露出中国未来建筑师所具有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1985年5月,《建筑师》杂志又以“高等学校校庆纪念碑”为题,在福建举办了全国高校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国际建筑界的交流越来越多,国外一些设计竞赛也吸引了国内高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中国建筑师的作品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好评。1980年,同济大学讲师喻维国、张雅青、卢济威、顾如珍合作设计的中国乐山博物馆,就荣获日本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佳作奖。据不完全统计,1980-1986年间,中国建筑师在国际竞赛中共获奖30余项。^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为鼓励建筑师在实际工作中多出优秀作品,完善建筑文化结构,开始从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综合指标上评选优秀建筑作品,改变了过去30年中国建筑界罕有建筑作品评选活动的局面。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2)

世界著名的城市人文特色是在该城市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只有在过去传统的以及历史的文化遗产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认清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现居于何处,以后能够且应当干什么,以及未来应当走向何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著名城市建设向更加人性化方向发展,日趋形成为一种人文精神的管理,它依靠思想文化的灌输,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情的互动和良好风气的熏陶。

在世界著名城市的发展中,放在城市发展首位的是以“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因素核心作用,是对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关注。如:在新加坡的“心件”建设中,除了包括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外,还包括市民合作精神、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等内容。此外,美国的“再城市化”研究以及亚特兰大的“城市再生”计划都是城市人文精神塑造理念的充分体现。由于当今世界中著名的都市作为人文城市,因此,都十分注重自己的人文品味和人文魅力。如:纽约、巴黎以及法兰克福等人文城市都有着巨大的文化流通量。伦敦不仅是文学城市和戏剧城市,更是大学城市;巴黎不仅是服饰城市,又是文学城市;维也纳作为一座音乐城市,更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的城市。此外,根据美国、日本以及韩国的经验表明,通过人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竟会形成强大的经济竞争力。由于纽约具有以“硅谷”为代表的文化创意、软件开发和风险资金共栖的良好环境,因此又被称作“世界数据之都”。

1 世界人文城市建筑风貌的启示

21世纪的城市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相同,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能够让人充分感受到不同城市的文化韵味。如:城市的建筑不仅具有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绘画以及实用的雕塑,作为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以及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统一,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的、地域的以及时代的丰富文化内涵,更是形成不同文化氛围社会情调的重要因素。虽然纽约和上海都具有摩天大楼,但是作为现代化的建筑物却有着不同的文化韵味。北京的紫禁城和巴黎的凡尔赛宫虽然都曾经是皇宫,但是却有着东西方不同的气派和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文化理念十分重视历史,因此,为了增加城市建筑的文脉性,实用性的采用建筑构造、建筑符号以及建筑比例和建筑材料等历史建筑元素。注重人、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反对将城市建设成人造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一些文化名城如伦敦、法兰克福、巴黎、莫斯科以及威尼斯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城市形象文化。在莫斯科,很多建筑都受到了意大利建筑、西方建筑思潮以及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响,虽然在莫斯科各个建筑流派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但是任何一个建筑流派也没有成为莫斯科的主流建筑。莫斯科的建筑就是莫斯科的风格,由于它综合了许多建筑的优点并接受了历史建筑思想和流派的熏陶,在结合本国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汇集了各种建筑风格,从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虽然莫斯科这座城市拥有五花八门的雕塑,但是通过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这些雕塑大多都以历史为题材且是国家历史的真实描绘和反映。

世界上各个著名的城市对于自己的形象文化都是十分重视的。所谓形象文化主要是指城市的外观形象,主要包括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如:对于城市的空间布局、风格色彩、建筑造型以及广场、道路、公园和路灯栏杆,甚至是路牌广告等都要井然有序,不能凌乱无章、残缺不全,不仅要讲究城市的整体和谐和审美情趣,更要具有文化个性和艺术感。

世界著名城市都有符合国际标准又有自己风格的信息和识别系统,如市内的道路、桥梁、公园、街区、路标、路灯、门牌、垃圾箱、邮箱以及各级政府、公园、商店、广场、医院等公共设施名称、标志、符号等均有特殊样式的要求,这些可作为城市整体规划中城市景观形象的一部分来设计。纽约城市从中心区到曼哈顿到近郊四区,信息识别系统可谓全方位的。曼哈顿的主要街道呈十字行,南北为道、东西为街。它像一个巨型坐标系,人们不管在何处,都会在坐标上迅速找到自己的所在,曼哈顿主要街道都标上阿拉伯数字为序号,如第42街、第6大道。公共建筑以伟人的名字命名,如林肯艺术中心、肯尼迪国际机场、乔治・华盛顿大桥等等。数字符号便于人们识记,伟人的姓名又使人终生难忘。有些公共建设设施除了名称以外,还附有表明自身特征的图案,如医院、电话亭、厕所等,这些识别系统五花八门,既有识别功能又有艺术美感,和城市整体风格和谐一体,使城市具有可感的外在形象和内涵特质的抽象概念有机地融为一体,引起人们产生注意、兴趣、记忆、认同等一系列反应,达到塑造城市形象,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城市全面发展的目的。

新加坡国土建设规划及功能布局在1969年就完成,并以法律程序加以确立,近四十年来相关的建设按规划有条不紊进行,从根本上避免了乱拆乱建和重复建设,使“花园城市”得以实现。另外十分注重对传统历史的保护和延续,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贯穿在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和建设规划工程管理之中。英国人早先建造的总督府和高等法院,拉福尔大饭店老楼、火车站以及许多老教堂等历史建筑原样保留,并整理一新。

现代著名城市的发展,非常注重城市管理法治化,制定严格的城市管理措施。如法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在城市规划中实行法治化管理,当时规定巴黎的城市建筑不得高于艾菲尔铁塔,并为城市建设定下中轴线。英法两国在治理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时,致力沿岸文化景观保护,制定了严格的法规。

以人类与自然协调为宗旨的城市园林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多种要求。1962年法国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运动,将植被森林以及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编入20年规划,有效保护了整个大巴黎地区的绿色森林系统。

新加坡60年代,在道路、空地上大力种植高大的乔木,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较高的覆盖率。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了环境绿化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的空间绿化。80年代,种植果树,引进更多的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到90年代,发展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通过不懈努力,建设“花园城市”由最初追求的理念一步步变成生动的现实。

2 世界人文城市独特文化风格的启示

一些世界人文城市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去显示城市的个性化,城市空间和人居环境完美结合的独特魅力。如:纽约的华尔街、包年汇歌剧院、现代艺术博物馆、自由女神像以及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塞纳河以及凡尔赛宫等。

在巴黎,人们除了可以看见埃菲尔铁塔等独具风格的现代建筑、红磨坊等炫目刺激的现代娱乐中心以及年年翻新甚至以季节或月度为周期的时尚服装表演、先锋音乐表演和五花八门的后现代行为艺术,还能够看见星罗棋布的各种艺术馆、博物馆以及纪念性的建筑,还有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人文社科研究机构以及国际性权威文化机构等。对于巴黎而言更重要的是其拥有各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学术流派和哲学思想,众多享誉全球的思想家、史学家以及艺术家和文学家等,他们与各种高层次的大学以及研究员等一起构成了巴黎的精神文化标志。正是由于巴黎拥有这么多综合的因素,才使得其成为西方古典人文主义精神传统的坚固堡垒,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乃至“超后现代主义”的前沿阵地。

古典与现代元素的结合统一,这方面伦敦也有很好的体现。在伦敦这个古老而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人们不仅可以从古老狭长的街道中感受17-19世纪纺织工业、国际贸易以及世界金融中心昨日的辉煌,还能从顶级大学和世界博物馆、古典建筑中感受伦敦这座城市具有的深厚的历史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文化韵味,还能从保留皇家宫殿和古老仪式中感受这个城市乃至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精英气质。但是这一切并不排斥爵士乐以及先锋艺术等现代文化元素。

教育才是文化的基础,科技乃是文化的精华,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离不开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在世界上,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就是教育和科技,尤其在一些由移民发展起来的现代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等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在波士顿,首先看见的就是书形玻璃大厦,此乃波士顿的城市标志,这是因为波士顿拥有哈佛、麻省理工学院以及耶鲁大学等世界顶级大学,因此,波士顿一直坚持并突出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城市的定位和城市特色。麻省理工学院不仅设计了“爱国者导弹”,还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项获得者;哈佛创造了实用主义等美国哲学,为丰富西方的思想体系并为美国输送了各种高端人才;哈佛和耶鲁大学被成为培养美国总统的两大摇篮。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波士顿的重要文化元素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由于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着都是市民,因此,市民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形象。此外,城市需要完善的城市文化硬件设备,如图书馆、美术馆以及展览馆、俱乐部以及体育馆和学校等培养高素质的市民。

3 世界人文城市人文社区发展的启示

国际上的人文社区发展大都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

第一,韩国的人文社区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的作用。

韩国例如在保存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方面能够有所成就,因此,在吸收西方式文化投资规模和市场开发技巧方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物力,由于结合这两方面十分成功,从而在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韩国社区居民尤其是处于现代西方文明渗透下青少年亲近传统民族文化的机会。

第二,法国的人文社区具有协调社区事务的重要作用。

法国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之都,有着十分浓厚的艺术氛围,因此,居民们在社区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浸染,从而培养出了良好的兴趣爱好以及高雅的风度气质。在该市的80个社区中,拥有数量客观的丰富类型的艺术人才。社区文化组织不仅是社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协调社区事务的重要力量。

第三,美国的人文社区具有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功能。

从整体来看,美国的社区自治模式还比较成熟。居民在美国的城市社区中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组织,这些组织由于经常开展活动,从而能够加强会员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和学习的机会。

第四,日本人的人文社区,具有促进社区文化、提升人文素质以及利于社区居民自治的特点。

在日本的城市里,每个社区都具有充足并且优越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建设,尤其在东京一些城市,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3)

作为发展崛起的大国,其建筑市场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大有万里建筑疆土争风流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仅1979年至1995年15年间住宅建筑面积就达127亿m2,其总面积相当于22个新加坡或近似一个科威特的国土总面积,再续加到目前的建筑面积,就会更令人吃惊可观。另外,再加又有众多相匹配的建筑院校、设计研究机构和规模宏大的建筑、工程专业人员的参与,按理说应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精品的大好机遇时光,也理应相应地具有某种完整的建筑世界话语权的称颂,推崇文本内涵而闻名(名家、名建筑作品、名理论课题)诞生并钦誉世界。但事实上却令人失望,似乎我国目前仍然是建筑世界话语权的少语、失语者,占有一席之地的位置尚没有确立,实在令国人失望和百思不解。对此并非空穴来风,单从国际建协(UIA)的几届大会这个世界建筑论坛最高平台,就是对中国的建筑世界话语权做了很准确的折射和映象。

通过1999年北京国际建协(UIA)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交流也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既没世界认同的优秀建筑作品,也没有出现有世界影响的知名建筑师”。会上有的建筑师还批评“中国正走向一个误区……盲目地追求现代、追求形式……”没有“把精神融入建筑中”。并批评“北京的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抄袭西方盒子或建筑的结果,太缺乏自己的东西”②“其要害是走最省力的搬运西方司空见惯的美丽外壳的捷径,没有植根本土将民族的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为一体,产生出有民族之魂的作品……。”③从一个侧面映像出我国缺损了的建筑世界话语语境基础的支持。

事隔六年于2005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国际建协(UIA)第22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我国的建筑世界话语权仍然没有改善。大会邀请了领引当代世界潮流的著名建筑师28人做主题发言,并将2005年国际建协(UIA)最高奖――UIA金奖授予日本建筑师安滕忠雄。这样截止今年再加过去21年共有8位建筑师获得UIA金奖的殊荣。以上均未见到我们这可称得起当代东方万里建筑疆域上的儿女们。

现代建筑世界话语权的主流基本都属于西方世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少主义、有机建筑等等都是出自欧美各国,也是和社会科学领域一样,英、法、美、意是社会科学大理论的主要输出国,社会经典学说主要也是按照这五个强权民族国家的历史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理念、学派、流派、风格的理论思想体系。不难看出,表面上具有普世性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实质上带有先发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强权性质。也很自然容易形成欧美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倾向。④建筑学术领域的建筑世界话语也是以欧美中心为主导地位,他们同样也会自然形成建筑“话语霸权”倾向。我们的任务不是疏远欧美等先进发展国家的建筑话语主导地位,而是积极吸取、学习其先进科学文化内涵,补充自我的不足,力争积极对话交流,变他者为自我。并认真地进行异国建筑世界话语理论的解读、悟读(甚至是误读),结合我国具体建筑实践建立自己的建筑世界话语体系方式。

如何建立自己的世界建筑话语权地位问题,已摆在我国建筑理论学术界面前,应通过自己的长期奋斗,以开放的视角总结出符合国情又有利国际接轨的理论,甚至是科学假说和中国的建筑之'道';应“走出最省力地搬运西方司空见惯美丽外壳的捷径”模式,创造出具有新的民族时代精神的鼎峰之品;应积极地开辟、搭建建筑评论通道与评台,活跃繁荣建筑评论,提倡不同层次参与的广泛性、常态化,做到不同形势理论类型紧密结合。④做到不唯名、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众,对建筑作品进行品头评足的评价、批评,推出佳作、精品、经典鼎峰之品。贬弱欺世骗众、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败笔媚俗之作。同时也应将‘民主政治’原则引入建筑评论学术领域,允许学派、流派、风格的不同审美价值取向各领千秋,也允许对某些建筑工程项目、作品的不同看法、评价,像对北京国家大剧院及中央电视台新楼的争论。对于前者有的认为是严重地破坏了长安大街建筑风格、景观的和谐,有的则认为这是难得的新突破,为北京增添了光彩;对于中央电视台新楼建筑方案有的认为这是新北京建筑国际接轨的前卫标志,反之有的认为其方案如工厂丢弃的加工件图像显得粗、重、笨、拙,看不到有民族文化的标记之处,其复杂结构难题势必靠超预算资金支撑,在经济上也得不偿失。综合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建筑世界话语仍处在被动的话语阶段,与建筑业发展规模宏大的世界地位极不相称,其建筑世界话语地位也仍处于复读、解读、模仿、迁移西方建筑图像的状态,还没有自己建筑思想者的建树理论、作品、成果出世,也缺少形成蕴含具有开拓性、首创性、输出性的规范、启迪、支持建筑关联领域发展的建筑世界话语宏观战略规划措施,距离主动建筑世界话语,占有世界建筑话语主动权,当需漫长时日。

附 注:

① “世界建筑话语权”做为一个宏观建筑语义学的认识空间概念,其表述的话语权范畴应划分为:国际、区域、国家(民族)、行业(应包括院校、设计、期刊等学术行业部门)、个人五个层次级别,本文主要从国际与国家层面上探索。

② 支文军《世纪的回眸与展望――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大会综述》时代建筑1999第三期第97页。

③ 宋建华《建筑评论的深层观》建筑史论文集第13期第170页清华大学 出版。

④ 参看华勒斯坦《开放的社会科学》刘铎泽,三联书店出版第52-64页。

⑤ 按照作者在《建筑评论的深层观》文中关于建筑评论理性构想体系,评论类型应划分为:原发型、干预型、学院型、公众型、游记型、专业撰稿型等六种。

参考文献: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4)

王文章院长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也受到了中法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认知,对于文化价值观的相互尊重,以及对于葆有人类精神、情感的丰富性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阿尔诺・多德里夫秘书长在答谢辞中说,举办“中法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这种形式的文化合作能够加深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在尊重双方文化的不同和多样性的时候,应该学会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对方。希望通过邀请专家、艺术创作人员的方式和利用报告会、研讨会、进修和展览的机会来融合两国艺术人才,共同丰富我们的文化,发挥各自的文化艺术遗产价值,这些对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开幕式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黄格胜和桂林市领导分别发表讲话,对论坛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开幕式后,中方专家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画家范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以及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阿尔诺・多德里夫秘书长和伊夫・米勒冈执行主席先后做了主旨发言。之后中法双方代表分别从各自学科和专业出发,就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新世纪以来,在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国艺术研究院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国内外举办大型展览和演出,研究、撰写和出版重要学术著作等,受到社会各界和国际舆论的充分肯定。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法国巴黎成功地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受到了法国各界和公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5)

呼唤建筑文化的复兴在业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共识,但如何复兴,确是必须讨论并从实践上予以关注的。这里有一个该如何寻找复兴内容的问题,中国的建筑文化之复兴究竟能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力。现在被媒体炒得火热的是“大国崛起”,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的建筑师能为世界建筑界提供了哪些新思想及创造力。即不能光读“圣贤书”,光学诸子百家,还要分析并借鉴西方人的经验。

2007年6月23日是北京第五届奥林匹克文化节,在和路今铧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古代体育诗文选》的编后记中说“为什么我们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来一次热情的讴歌呢?奥运会虽然主要是在一个城市举行,但它代表并动员的绝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整个国家;它所展示绝不仅仅是中国的文明,更要代表整个世界的文明”。所以借“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建设向世界展现中国奥运场馆设计创作的理念及北京奥运文化是非常适宜的事,本期杂志为此做出新的专刊。新西兰当地时间6月26日中午12:40,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21国代表一致通过了对我国云南“三江并流”的整治方案,并提出将在2008年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再度“验收”,否则,将可能列入“濒危名录”之中,至此我国已有六处“世遗”被亮黄牌,这则事件深刻地反省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已经“复兴”了的世界遗产。可喜的是6月28日,代表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第35项世界遗产。7月1日正直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本刊早于2007年春即与团中央中青国际共同策划主办“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评选活动,以此作为对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建筑文化纪念活动;此外7月1日是中国著名建筑大师张先生逝世八周年纪念,它再次提醒人们生关注文化复兴时要以特殊的情感去关注那些建筑界的名家“瑰宝”。近来读了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香港赋》惑触颇多,香港得兼中西方交汇之利,实施自由港外贸之制,可喜的香港精神是夹缝生存、自强不息。回溯记忆中的香港,不仅有都市文明的素描,更有维多利亚港湾的光芒:现代的建筑非常现代,而传统的建筑非常传统,这里有中国银行大厦及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新十大建筑,更有香港太平山上的云霄阁及诸多保留着内地建筑风格的飞檐和窗棂。

进入7月更不应忘记的是北京申奥成功6周年及备战奥运的研讨,尤其不可忘记那属于时代悲壮的”七七事变”的联想。今天在“七七事变”七十周年之际再驻足宛平城下的抗日雕塑园,会唤回记忆、忠魂不朽的现实感。作为对国际化建筑文化复兴的思考,要充分认识日本对中国武力的侵略,更要反思迄今不止的文化“占领”,以唤起国人永恒的警世精神。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6)

1月

1月15日,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主办了“第三届建筑师与建筑传媒新年论坛暨中国建筑图书奖”评选启动活动。目的在于梳理中国建筑科技文化艺术出版现状,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图书出版精品;提高建筑师及业内外人士对建筑文化的关注度,鼓励建筑评论,搭建读者、编者和出版社之间的平台扩大优秀建筑著作的社会认知度,依托公众对建筑文化的热爱与参与,培养青少年建筑学兴趣及审美能力。通过宣传中国建筑图书,展示中国建筑学术与文化,在建筑师,公众与建筑图书之间架起桥梁。

2月

2月29日北京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建筑创作》于2月在国内率先推出百页篇幅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专辑”,并在T3航站楼投入使用当天赠与有关各方嘉宾,此举广受业内外好评。

3月

《建筑创作》与《中国建设报》联合发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筑设计发展论坛征文”,旨在总结过去30年中国社会的震撼、铭记感动,品评事件、探索新路,并启动《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的编撰。

4月

4月23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3个“世界读书日”,《建筑创作》在这一天与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于国家图书馆文津厅联合推出了“第一届中国建筑图书奖颁奖暨奥林匹克场馆建筑文化展开幕式”。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出席活动。同时载有第1届~第29届奥运场馆建筑文化图景的展览更使“4.23”阅读主题彰显奥运理念。

4月30日,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和《建筑创作》杂志社共同发起的“红十字天使计划――博爱卫生站”设计方案竞赛在京揭晓评选结果并举行了颁奖典礼。此次公益活动得到了各个设计机构及高校建筑学院的大力支持,共有6项设计方案荣获特等奖。颁奖活动结束后,《建筑创作》还制作完成了《灾后重建设计方案作品集》。

5月

5月9日,“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颁奖典礼在深圳华夏艺术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等建筑界知名人士出席了颁奖典礼。此活动自2007年1月18日在“建筑中国”主题系列活动组委会的倡导下,在团中央中青国际(香港)有限公司、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以及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协助下正式启动。2008年3月2日经由海内外著名华人建筑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进行评选,最终评出了10位获奖建筑师。组委会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国际性传播,提高华人建筑师的知名度,为华人建筑师与国际间的合作提供更广泛的机会和交流平台。

“5・12”汶川地震后,《建筑创作》投入到有关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中,5月24日《建筑创作》与北京院BIAD和中央美院共同推出了《痕迹・艺术》展。此后,还联合北京减灾协会共同为灾区制作了《用艺术抚慰心灵》一书,该书旨在用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及防灾科学的知识和实例抚慰一个个需要关爱的心灵,百名艺术、建筑、传媒人士在书中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该书还被赠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10 000册,作为奉献给灾区进行灾后文化重建的礼物。

6月

6月20日,由《建筑创作》与淄博路意砖雕艺术研究院共同策划、历时3年编研的《中国古代体育诗歌选》举办了首发式。该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全国文联等多方肯定,被认为是一部在人文奥运的挖掘上非常有深度和具有广泛意义的体育诗文集。在日后举行的“中国古明创造展”上该书被赠与北京奥组委副主席陈至立等领导,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88岁的萨马兰奇先生。

7月

7月,为纪念北京申奥成功7周年,同时又适逢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建筑创作》特别推出《建筑创作典藏版》,以此铭记中国建筑师关于奥林匹克的百年梦想。

6月29日~7月3日国际建协(UIA)第23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于在意大利都灵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演变中的建筑”,包括中国建筑师在内的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建筑学人及建筑师出席了这一盛会。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派出专访团抵达都灵大会现场,向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宣传《建筑创作》杂志并见证了UIA60周年的历史时刻。

7月11日

为纪念第三个“世界文化遗产日”,《建筑创作》杂志社在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隆重举行了《义县奉国寺》一书的首发式。该书是继《蓟县独乐寺》之后《建筑创作》杂志社推出的又一有关中国古建筑学术研究重要成果。它的出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好评。他们认为《建筑创作》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合作的这本书不仅为传统古建筑作了全景式的总结与挖掘,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辽代木构建筑总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序幕。

8月

8月中旬,《建筑创作》考察组一行在5・12汶川地震百日纪念之时,来到四川汶川地区进行实地探访。

8月30日,由北京东城区东四街道办事处,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庆祝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圆满成功暨《奥林匹克在东四》新书首发式”在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举行。该书是继《胡同里的故事》、《东四名人胜迹》之后,BIAD传媒与东四街道办事处共同奉献给大众的一份厚礼。

9月

9月25日,在《建筑创作》承办下,北京院(BIAD)在延庆妫河举办了“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园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创意使生活更美好:人与艺术、山水、空间”。来自艺术界、建筑界和创意产业的著名学者、艺术家,建筑师在一起共同商讨建筑创意产业园未来的前景。

10月

10月初推出单霁翔先生的第三部专著《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10月17日,为庆祝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59周年同时也为欢迎来京参加“中日韩建筑师交流会”的嘉宾,BIAD特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交响音乐会。与此同时,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推出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008奥运建筑设计作品集》和《BIAD的奥林匹克建筑之梦》邮票纪念版,此外还与香港凤凰卫视合作推出了72分钟电视纪录片《北京奥运建筑记忆》及其电视文学脚本。这种“四位一体”的多维传播方式在

行业内颇具影响力,堪称是BIAD人用作品见证城市发展、诠释精彩奥运建筑的典范之作。

10月23日,《建筑创作》一行在社长张宇的带领下,随胡越大师参加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建筑节。在此期间,应西班牙著名建筑师里卡多・波菲先生的邀请,《建筑创作》一行还访问了里卡多・波菲建筑事务所,并参观了其最新作品巴塞罗那机场、W巴塞罗那海湾酒店等项目。

11月

11月26日~27日,受邀参加了在西安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的“西安2008绿色城市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座谈会”。本次会议由西安市规划局主办,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作为协办单位之一同时也是本次会议的特邀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座谈会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统筹城乡建设,发展新农村经济,创建绿色生态城市。包括张锦秋大师在内的海峡两岸200多位建筑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此次座谈会。

11月末,由本刊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参与策划编撰的《2008奥运・城市》、《2008奥运建筑》两书正式出版。

12月

12月12日《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一书进行深度加工。12月19日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喻萍一行来到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调研。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和主编金磊在座谈会上向喻萍处长汇报了《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的工作概况。喻萍处长非常肯定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的工作,并对《建筑创作》杂志社即将公司化的体制改革表示赞赏,她希望今后双方能够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

(何 蕊)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2008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宁成功召开

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和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联合主办、南宁市规划局,南宁市建设委员会,南宁市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院和勘测院承办的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2008[南宁]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22~23日在南宁市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南宁市人民政府市长黄方方、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长、全国政协香港特别行政区委员潘祖尧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厅长宋继东,南宁市市委副书记覃孟征、南宁市副市长周家斌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

此次研讨会以“建筑未来”为主题,来自英国的建筑师、畅销书《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作者Charles Jencks先生在主题演讲《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的建筑界》中讲述了当今世界建筑界主要的革新派别:爱尔兰建筑评论家、世界竞赛――埃及大博物馆设计获奖人、美国注册建筑师彭士佛先生(Shih-Fu Peng)向会议介绍了埃及大博物馆的设计构思和过程,加拿大专题研究数码建筑设计的青年建筑师、世华建协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加籍委员陈寿恒先生向与会者介绍了数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最新应用和数字工具的发展与建筑设计进步的互动作用;新加坡规划与城市研究机构主席、世华建协第一届理事郑庆顺先生(Tay Kheng Soon)讲述了可持续城市化进程与设计理念的革新问题,韩国著名思想分析家、哲学家韩太东(Hart TaiDong)教授以84岁高龄风尘仆仆来到南宁以多国语言与诙谐的语调讲述了人们建筑认知体系的一些瑕疵,并以北京奥运场馆为例做了生动的说明,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所长夏铸九教授(Hsia,Chu-Joe)生动地称全球都会区域中的建筑为建筑的好莱坞,讲述了全球信息化的技术革新使网络社会崛起,带给建筑创作革命性的变化。与主讲人的学术论述相呼应,各路学者龙斌,庞波,张应鹏。吴伟、郑光磊、王桂博、黄健、张健、赵小钧、张辉、黄金弟、顾涛、赵墉、尹彤(女)、刘纲等15位知名设计师,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员与地方专业人员30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世华建协(WACA)召开了2008(第五次)会员年会,第二届第一次理事会议和第二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会议确定了协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会议召开之际,世华建协(WACA)为了表达对南宁市人民筹办会议的支持,特意制作寓意深刻的雕塑――“卧牛载斗”赠送给南宁市,作为协会与南宁市友好合作的见证。雕塑上部为两个中国传统木结构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之重构,下部为一形似卧牛的天然整石,整个雕塑寓意世界华人建筑师承继中华建筑文化,力求天人合一,与世界和谐,开拓进取,生生不息的精神。雕塑坐落在南宁市内最大的生态广场南湖公园内的名树博览园,11月22日,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员和南宁市有关领导共同为该雕塑揭幕并在雕塑周围种植“未来之树”。

(世华建协秘书处供稿)

“2008北京奥运工程照明论坛”在京召开

由中国照明电器协会主办的“2008北京奥运工程照明论坛”于12月6日在北京国二招召开,来自全国的电气工程师及电器厂家代表逾三百人参加了论坛。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名誉理事长步正发及2008北京奥运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技术部部长丁建明分别致辞。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2008年奥运工程回顾总结与展望”。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理事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洪元颐以“2008北京奥运照明建设”为题总结了照明设计行业及电器企业藉奥运工程的契机取得的长足进步。2006年奥运中心区确定照明全部采用国内设备,在明确要求不能仿照其他国家的产品的同时还对技术和艺术上都提出了创新要求。经过奥运工程的检验,国内照明技术水平在光源,灯具,控制、供给的电源这四大方面无一漏缺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奥运工程对照明技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0余万套自主创新自主生产的中国照明设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对此都有巨大的贡献和收获。

(刘江峰 文图)

第十五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开幕

12月10日,由北京市规划委主办,北京市2008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市交通委,市园林绿化局,市环保局、新奥集团,世奥森林公园、市城雕办协办以及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第十五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在市规划展览馆开幕。北京市副市长陈刚等市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展览以奥运工程规划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总结以及后奥运城市规划展望为主题,为市民提供了一次了解奥运规划建设,参与首都规划建设的机会。到2009年

1月10日前,该展览都将免费对公众开放。

在展览现场,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赵知敬告诉记者,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每年举办一次,这届展览集中展示的是奥运工程中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园林绿化,环境整治方案,汇集了首都城建行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成果。展览分为7个展区,有奥运场馆布局展区,交通展区、园林绿化展区,城市雕塑展区等。《建筑创作》杂志社作为承制参与部门之一,与新奥集团、北京风景园林研究中心,北京水利设计研究院、市政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了奥运中心区的编辑设计与布展工作。

(何蕊 文 陈鹤 图)

第二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京举行

12月6日,第二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京举行。峰会上了《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公布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活力城市、典范企业,动力工程和优秀农民工评选结果。

本次峰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办,数百名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国内外专业人士受邀参加了本届峰会。

(林 娜)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领导来本刊调研

2008年12月19日,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喻萍一行来到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调研。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B1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和主编金磊在座谈会上向喻萍处长汇报了《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的工作概况。

张宇首先介绍了BIAD自成立以来的总体概况。他说:“BIAD长期以来秉承‘建筑服务社会’的企业理念,以‘高完成度’的要求对待每一项承接的工程项目。多年来BIAD不断在‘建筑创作’领域努力钻研探索,设计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并且始终将‘中国最卓越的建筑设计机构’作为企业自身的奋斗目标。除此之外,BIAD还以《建筑创作》杂志社为窗口,致力于建筑学术与文化的建设与传播。近20年来,《建筑创作》杂志社积极聚合国内外建筑师,为增强建筑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说《建筑创作》已成为一本在全国颇有影响力专业期刊。此外,《建筑创作》杂志社广泛地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拉近了建筑界与文化界、文物界和艺术界的关系,推动了建筑文化的发展。2009年,在BIAD的大力支持下还将对《建筑创作》杂志社实行改制,使之成为一家涉及多领域的建筑文化传媒公司。因此,在外来的发展中,《建筑创作》杂志社特别期待能够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加强沟通,在相关领域得到行业主管单位的关心和支持。”

主编金磊向新闻出版局的领导作了题为“专业化传播――为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品牌”的工作汇报。他说:“20年来《建筑创作》依托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搭建的广阔平台和BIAD强大的专业实力和品牌信誉,由半年刊,季刊发展为月刊,并逐步扩大发行量,走上了快捷的建筑学术及建筑文化传播之路。特别是在2004年快速崛起后,《建筑创作》通过改版进一步形成了。原创性‘和’个性化’两大突出特点。杂志内容不断丰富,栏目扩展到十余个,容量达每期200页。精美的原创建筑摄影图片帮助本刊在建筑摄影领域逐渐确立了权威地位。在2008年的发展中,《建筑创作》杂志社继续向着传媒公司的方向迈进,并按照BIAD集团公司的方向不断调整对外宣传视角。通过杂志及各类活动在国内外建筑业界宣传BIAD设计品牌、大力传播行业内具有卓越影响力的作品和人物。副刊《建筑师茶座》更是以加强与院内外建筑师的沟通,为建筑师们搭建交流平台为宗旨,不但为广大建筑师赢得了话语权,还使之成为行业内颇受认可的品牌。”随后,金磊通过期刊、图书、学术交流活动等一系列工作展示了《建筑创作》杂志社在2008年取得的工作成果,并希望在今后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建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使《建筑创作》成为能代表北京乃至中国的卓越建筑设计学刊,尽快走向世界。

喻萍处长将此行的感受总结为“两个感动”。一是为此行受到《建筑创作》杂志社全体成员如此隆重而热烈的欢迎而感动,二是《建筑创作》杂志社在这些年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令人感动。得知《建筑创作》杂志社2009年将进行企业化改革,喻萍对此非常欣喜,她说:“目前北京的市属期刊大致分为企业类型、事业类型,以及存在于企事业单位中的编辑部三种类型。《建筑创作》杂志社目前属于第三种形式,应该说这种形式在体制改革上是最困难的,因为较为安逸的工作环境使得工作人员不愿突破旧有的形式。所以BIAD大力推进《建筑创作》杂志社成立传媒公司的这种魄力十分令人赞赏,这不仅能加大改革的步伐,还能更加有力地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她最后表示,对于《建筑创作》杂志社今后在期刊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将尽自己的努力予以帮助,希望双方共同为北京市的期刊行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何蕊 文 刘锦标 图)

改革30年上海优秀建筑奖评选结果公布

2008年12月22日,改革开放30年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获奖项目名单公布,并召开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颁奖暨发展论坛。令人意外的是,“平阳新村四街坊”,“曲阳居民区”、“新福康里”等老百姓的居住建筑,与金茂大厦,东方明珠,东海大桥这些申城标志性建筑“平起平坐”;“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与“陆家嘴中心区规划”同获规划类金奖。

改革开放30年上海的城市建设成果是辉煌的,上海的交通住房环境整治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令上海市民欢欣鼓舞,也令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瞩目。今天发起和举办这次活动就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舒展情怀的平台,来歌颂改革开放30年辉煌的建设成果。改革开放30年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获奖项目一共164项。

金奖共30项。其中公共建筑12项,金茂大厦,上海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1、2期,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体育场,上海博物馆,上海商城,上海光源工程,上海图书馆,上海新天地,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铁路上海南站主站屋,居住建筑4项上海万里城古北新区,万科郎润园,“平阳新村四街坊”;园林景观3项,上海延中绿地,大观园,东方绿洲。同时,上海市民可在此次评选出的建设成果金奖中,投票选出10个“市民最喜爱”奖。

评选委员会成员之一的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拿着这份最终的榜单与自己当初的投票结果作了一番对

比后露出欣慰的笑容:“我希望下次类似的评选,有更多民居建筑能获奖。记得最初提供给评委的榜单里,有很多高级酒店,现在看来,大部分酒店都被‘挑’掉了。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城市是给人居住的,建筑不完全是表面的外观,它是和人的生活最相关的,应该体现对民生的重视。我感到惊喜的是,此次评选并不局限于最近30年内建造的实体建筑,像衡山路、山阴路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保护也参与进来,充分体现了对历史和对传统的尊重。”

中科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在发言中感慨地说:“从1978年到2007年,上海建造了6亿多m2的建筑,其中大概1.4亿m2左右是公共建筑,这种状况极大地改变了城市。上海的城市绿化覆盖率从1978年的8.2%增加到2007年的37.6%。原来的人民广场现在也变成了一个重要绿地。从我们原来手法的单一,创作思想的保守到创造性的发挥,在筹备世博会的过程中,中国建筑师正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主导力量,上海正在建设世界性城市,全面综合地实行城市更新。”

这次的评选活动是一项历史阶段性的社会公益活动,目的是形象直观地宣传30年来与广大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上海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表彰为上海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广大建设者和设计者。通过这次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的城市建设更好地保护和彰显上海的城市个性促进在若干年以后涌现出更富科技元素。更具人文关怀,具有一流的建筑特色。激发了上海市城市建设者投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建设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热情。

(林娜)

2008酒店建筑,室内与灯光设计论坛在京召开

2008年12月19日,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阿拉丁照明网联手打造的“2008酒店建筑、室内与灯光设计论坛”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报告厅隆重举行,着力探讨了酒店建筑,室内与灯光的关系和下一步酒店设计的新方向和新形态。

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所长金卫钧,中国著名艺术家,2008北京奥运会焰火核心创作团队之一马文,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灯光工作室总照明设计师郑见伟分别从建筑、艺术,室内、灯光的角度对酒店设计做了精彩阐述,点线面四位一体将酒店设计的精髓进行了糅合。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到会听众高达400多人,成为历届会议之最。综观本次论坛,呈现五大特色强强组合、资源共享;阵容强大,嘉宾云集;精彩对话,互动性强,引爆现场,座无虚席,画卷签名,诊断未来。

(张 燕)

设计机构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获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奖

2008年11月14日,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IStructE)2008结构大奖各奖项评选结果在伦敦揭晓,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次参评项目“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获教育与医疗项目类优秀奖。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工程师王启文博士,作为该项目的结构专业负责人和学会资深会员,应邀赴伦敦参加了颁奖典礼。

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在国际结构工程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总部设在伦敦,现有会员23 000人,分别来自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从1968年开始,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每年举办年度结构大奖评选活动,以表彰结构设计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并展示引领世界建筑行业发展的项目。设立的奖项共分12个大类,包括:文物遗迹建筑、文物遗迹基础设施,人行桥、交通建筑。商业建筑,教育与医疗建筑、住宅建筑,艺术与娱乐建筑、体育休闲建筑、工业建筑、可持续发展和小项目。每类项目中设一个优胜奖(Winner)和一个优秀奖(Commendation)。在各类项目的优胜奖中再评出一个年度综合大奖。结构奖的评选由学会下属结构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进行,委员会成员包括大学教授,科研机构学者和国际著名设计顾问公司的资深专家。今年的评委会主席由世界著名的伦敦帝国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主任David Nethercot教授担任。

共有来自欧洲,北美和亚洲的80多个项目参评,其中,著名的项目有:北京的水立方、伦敦希思罗T5航站楼,德国洛克维茨峡谷的公路桥、欧洲之星高速铁路伦敦车站等。其中,年度综合大奖被奥雅纳公司(ARUP)设计的伦敦希思罗T5航站楼夺得。我院“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获教育与医疗建筑类结构设计优秀奖。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是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科院设计所与RMJM香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完成的。该项目获奖并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是项目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也是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次跨出国门,参加建筑工程设计领域国际大奖的角逐。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连续五年获ENR“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称号

2008年11月27日,由《建筑时报》和表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McGraw Hill Construction)联合主办的“应对危机赢得先机”研讨会暨2008ENR/《建筑时报》“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颁证盛典在上海隆重举行。中国中元再度荣膺2008年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这已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连续五年上榜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企业名单。

连续五年入榜并保持较好名次,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这些年业绩和实力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业界对我公司发展潜力的认可,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相信这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拓市场,做优做强,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化工程公司稳步前进。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崔总建筑师在韩国釜山领取“殷墟博物馆”项目亚建协金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总建筑师于2008年10月27日~2008年11月1日在韩国釜山参加由亚洲建筑师协会主办,韩国注册建筑师协会承办的第13届建筑师大会。2007-2008年度建筑奖颁奖仪式也在本次会议举行,崔代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领取“殷墟博物馆”项目亚建协金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航院中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津基地规划设计项目

由中航院设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津基地规划项目,经过专家评审一举中标。该项目基地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占地1034亩;以神舟创新大厦主楼为景观中心,以卫星发射轨迹

为主要骨架,对整个园区进行景观组织,并使其景观元素向外发散,整个园区景观组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方案“巡天”内涵的构图来源于卫星发射轨迹,建筑群体规划体现出的“空间站单元对接”的理念,符合航天五院分区发展的管理模式,极具航天企业的文化特色。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云南省建筑设计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在丽江召开

2008年11月20日~23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主办,云南省建筑设计协会,云南省设计院共同承办的2008年学术年会在云南丽江召开,来自全国的各大设计机构和院校的80多名代表。分会理事,学会会员以及我省的设计单位代表围绕年会主题“可持续发展与建筑师执业能力”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热烈的互动讨论,并就学会工作和“汶川地震影响”等议题进行讨论。11月20日,云南省建筑设计协会在丽江还召开了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会议中李光熙理事长作了协会理事会工作报告,云南省设计院等单位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会议决定明年举办第二届《云南卡瓦格博优秀建筑创作奖》评选活动。

(云南省设计院)

海外资讯

建在树上的餐厅

这是新西兰正在建设的一家餐厅,曲线的使用营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氛围,建筑物的形状就像是什么植物的水晶袍子。使用了菠萝,白杨及红木材等材料。走过地上36m的步道就可以进入其中。

(周有芒编译)

居住单元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变换的建筑

终于有一座不可思议的建筑出现在了迪拜以外的地方。这座名为“Sky Village”的积木形状的建筑将建于丹麦哥本哈根的郊外,是一座多功能复合大厦,内有公寓,酒店,商场、写字间等,并还设有空中庭园。

该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结构。积木形状建筑的四角是居住单元,可以建筑物的轴心为中心变动位置,即谁也无法清楚地判断建筑物的结构,因为该建筑物的外观会经常变化。建筑物最下面的地上部分,由于必须确保广场面积的缘故,因此设计得比较纤细,而上部则逐渐膨胀起来。这种设计确实让人有一种不稳定的担心,只能期望基础工程足够坚实牢固。

(周有芒编译)

由10层螺旋楼梯和扶梯合围成的百货商店

由荷兰著名建筑师集团“UNStudio”设计的台湾百货商店“Star Place”于前不久竣工。该建筑极为讲究的设计性体现在由螺旋状楼梯和扶梯合围成的10层高的共享中庭,外立面闪闪发光的像云纹绸一样的圆点花纹。

(周有芒编译)

英国的地方法院

Denton Corker Marshall事务所在英国伯明翰设计的地方法院获得了规划许可。伯明翰地方法院(Birmingham MagistratesCourt)共13层楼,面积约20600m2,包括24个法庭以及附属设施,如为员工,法官,证人,辩护人、律师和公众提供的住所。24个法庭设于一至六层,每层有4个法庭。顶部的四层是行政和法院住所所在地。这些空间都围绕着中间的一个中庭展开,形成富有活力和互动的工作环境。

设计者Barrie Marshall说:“这座建筑用一个简单的银色曲线金属‘礼服’封闭起来,表层有一系列不规则的水平细缝和切口,让阳光照进审判室和公共咨询处。在位于法庭的楼层上,咨询和休息室设于半透明的白色玻璃盒内,并悬垂于弯曲的表层外,反射出内部格局的直线型产生更为复杂的外部形状。我们希望使之有个性和特征,因此创造了一个雕塑版的外形,并采用穿孔和切口的形式,使其在周围的商业和住宅建筑中间更加具有亲和力。”

这座新的建筑靠近市中心,将成为Masshouse总体规划中的地标。新建筑计划于2009年年底开始施工。

(许松华编译)

维也纳经贸大举的图书馆和学习中心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在国际设计竞赛中战胜了其它几家国际公司,赢得了设计维也纳经贸大学的图书馆和学习中心(LLC)。

由Coop Himmelb(1)au公司WolfPrix领导的评委会选择了由哈迪德设计的解构主义建筑,并位于由BUSorchitecture公司设计的新校园总体规划的中心区。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文化教育物质载体———大学校园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高等教育发展浪潮的推进以及多学科之间横向联系的加强,一些社会学家和建筑师运用相关的环境行为理论和城市设计理论共同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些因素积极影响着校园建设的发展。

1.2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由于社会对大学校园建设的重视,出现了丰富的校园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国外著名的美国规划专家理查德道贝尔在所著的《CAMPUSPLANNING》一书中提出了校园建筑及空间的一些设计准则,并强调了校园的规划应更注重其过程。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所著的《外部空间设计》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该书提供了一个认识建筑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方法,对我国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价值。他提出的著名的“十分之一理论”和“外部模式理论”为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有效的指导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实践。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研究的意义首先,从大学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不再是象牙塔中封闭自我的一个群体,大学精神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新的含义。人与环境互相影响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证实,校园外部环境的更新与设计对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交往、学习、生活模式的重要影响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其次,从我国大学校园环境现状来看,许多大学校园的外部环境出现了不适应新时展的要求的现象。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外部空间环境层次单一难以提供多元化交往的需求、外部空间环境缺乏对人行为的考虑、外部空间设计脱离校园整体规划结构。长期以来,大学校园外部空间为主的校园环境只被看作是由建筑切割出来的剩余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往往被忽视。随着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人们不断开始关注校园外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引发的多样性的交往活动。1.3.2研究的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中心外部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引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方法并由此引发对大学校园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正确认识和思考。

2大学校园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界定和特点

2.1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指出:“建筑外空间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延伸的自然空间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有意义的空间”。作为校园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空间节点,本文认为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可以引申为:是具有教学功能的建筑实体所围合的、人为创造的、有目的的人工环境;另外外部空间这个空间是相对于教学建筑实体而言,它是存在于教学建筑实体之外,校园环境之内的一种物质形态。

2.2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

芦原义信把外部空间领域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除人之外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的领域”。人的空间领域里又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止空间。克莱尔•马库斯在伯克利校园外部空间研究中采用基地空间(前廊、前院、后院)和公共绿地(入口广场空间和主要广场空间)。通常意义上,我们根据外部空间的使用性质或界面形态把外部空间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或根据空间的确定性把外部空间分为“肯定空间、模糊空间和虚拟空间”。本文根据卡克莱尔•马库斯的分界方法,把教学建筑外部空间分为基本空间(建筑外走廊、雨棚下的空间等建筑灰空间)、共享空间(公共绿地、中心广场、建筑中庭)、交通空间。这些空间在实际的设计中互相叠合、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层次丰富的外部空间整体。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8)

王其亨其人

王其亨,1947年出生,河南博爱人,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工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教授,中国建筑风水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天津市政府授衔古建筑学家。王其亨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尤以大规模的古建筑测绘研究、明清皇家陵寝研究、皇家园林研究、古代建筑图学及传统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获得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著有《风水理论研究》、《古建筑测绘》、《明代陵墓》等学术专著。自1992年以来,主持并组织落实了大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测绘,将教学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直接同文物保护事业和相关科研等工作密切结合,适时转化形成经济效益。他基于测绘成果,完成大量文物建筑的修缮、复原设计、保护规划以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已培养硕士、博士(包括美、日、韩等国)研究生40余名。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并曾成功阻止韩国将风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风水不是迷信

在王教授看来,有些学者片面地理解中国文化,认为风水不能和西方的思想体系接轨就是迷信的。对建筑风水不加研究就加以否定,这本身就是一种迷信。从某种意义上说,风水学与建筑生态学的步调是一致的。

中国的古代学科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它是不分科的。象天文、数学、建筑这些学科,在古代都是归在“建筑风水”中的,如村落,民居,城市的选址和风水紧密相关。建筑风水为什么几千年能够保留下来,是有它的道理的。建筑风水中的“气”和“水”,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思考后总结出来的,是在大量的经验基础上,以统计概率的形式表达的。

生态建筑学把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看作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建筑必须和人一起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环,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而建筑风水关于建筑思想的主旨是把宅合作为大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建筑与自然,及周围环境的和谐。

讲座中,王教授还特地提醒,有一些人冒充教授、学者出版关于建筑风水与建筑的书,那是欺骗人的,大家不要上当。

风水是中国古建筑理论之精华

王教授认为,堪舆学(风水学)之内核实是中国古建筑理论之精华,是集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美学于一体的古建筑设计理论,强调大自然伟力直接影响着人们健康与后裔繁衍,使聚居于该地的人们光前裕后,获得世代平安。传统风水学确实含有一些符合现代生态学的科学因素,但它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的文化信仰,风水学可以作为学者们的一种传统文化研究,或者建筑、园林、生态学专业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在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中体现中国的建筑传统。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9)

建筑的发展自古以来都伴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每个时代的建筑都与之所处的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曾经,在社会物质不发达的年代,各地的建筑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然而时展至今,世界的信息网络已经连成一体,整个世界都已经是一个"地球村",世界的建筑发展似乎开始趋同,不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可以说现在建筑的发展已经到了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时代。

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以知识产权为主导的发展形式。建筑的发展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发展,建筑更可称得上时代的标杆。如果说文学艺术要文人墨客才能品评,那建筑的艺术性与技术性是每一个人都可直接感受到的,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可以直接让人了解这个社会的技术与艺术水平。

一.案例介绍

建筑作品相关的诉讼纠纷在案例中并不多见,根据时间的轨迹,本文选取了在建筑纠纷中三个典型案例作分析,让我们对建筑的发展一探究竟。

1、土楼纪念章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评价座落于我国福建省永定县的传统民居"客家土楼",不仅是中国一大建筑奇观,更为"世界一绝"。

本案中,钟格林认准了土楼的旅游良好发展形式,于1992年以单独创作和部分委托创作的形式完成了以"振成楼"为主背景的土楼纪念章图案和文字"中国土楼,世界奇观"的创作,并且通过支付相应对价取得了纪念章的著作权,之后钟格林便联系了工厂,将由他设计的纪念章投入生产,并委托当时已是振成楼楼主的林日耕进行代售。但是从1995年起,林日耕开始销售由永定县官方提供的土楼纪念章,不再为钟格林设计的纪念章进行代销,同时林日耕个人委托另一家工厂定做镀金纪念章,自行出售,该纪念章与钟格林的纪念章外表极其相似。钟格林得知此事后,先与林日耕交涉,无果后对簿公堂。福建省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本案进行了一审的审理,审理后认为,被告林日耕确有侵权的故意,因为其曾在三年的时间内对钟格林设计的土楼纪念章进行销售,之后却未经原告钟格林的同意,委托其他工厂制作与原告极其近似的土楼纪念章并出售,所以判决被告林日耕败诉。①林日耕对一审判决不服,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钟格林的行为是对土楼的合理使用,其制作的土楼纪念章具有独创性,应享有著作权。因为钟格林虽以振成楼为背景素材,但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表达和设计,已经赋予了纪念章新的思想内涵。林日耕虽是土楼著作权的所有人之一,但未能提供其是土楼著作权继承人的证明,所以认定林日耕对土楼不享有著作权。林日耕擅自制造和销售与钟格林纪念章图案几乎相同的纪念章行为侵犯了钟格林的著作权,应承担侵权责任。福建省高院于1999年7月1日做出维持原判的判决。②

2、保时捷案

为了统一保时捷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汽车销售中心,本案原告保时捷公司于1999年开始向全世界的设计师征集新风格的汽车销售中心建筑物的设计方案,方案选定后便快速投入建造。北京保时捷中心建成于2003年底,保时捷公司于2006年向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对北京保时捷中心本身的三维建筑物进行了版权登记,在版权登记文件中详细描述了该三维建筑物的主要特征。本案的被告北京泰赫亚特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则主要从事对保时捷汽车改装的业务,本案中原告保时捷公司诉称被告于2005年底建成其北京总部的建筑,建筑外观非常相似,后在建筑的室内装潢上开始擅自使用保时捷公司的名称和商标,通过广告和网络推广的方式,宣传其为"保时捷4S+T"中心。

保时捷公司于2006年12月一纸诉状将北京泰赫亚特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同时提起了针对"保时捷"商标侵权和建筑作品著作权侵权的两个诉讼。在著作权侵权部分的诉讼中,保时捷诉称其为北京保时捷中心建筑的著作权人,泰赫亚特公司未经许可擅自复制原告的建筑作品,致使"泰赫亚特中心"与"北京保时捷中心"建筑外形非常相似,引起了公众的混淆,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③在商标权侵权部分的诉讼中,保时捷公司诉称,泰赫亚特公司未经许可,在其公司建筑物名称、产品宣传册和网站中使用了保时捷公司的注册商标。保时捷公司认为,泰赫亚特公司的行为使消费者误认为该公司是保时捷公司授权经销商,或与保时捷公司之间存在某种特定联系,因而侵犯了保时捷公司注册商标专用权,并侵犯了原告对保时捷这件驰名商标享有的相关权利。④2007年4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同年12月判决保时捷公司胜诉。

3、世博会法国馆案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法国国家馆以其时尚的外观设计和极其丰富的珍品展示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世博园区最受欢迎的热门场馆之一。而在2010年3月,王群认为法国国家馆的建筑设计侵犯了其名为"高架立体建筑物"(专利号为ZL200410033851.2)的发明专利,遂将法国国家馆及其承建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诉至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原告王群认为,在建的法国国家馆包含了原告专利"高架立体建筑物"的权利要求,其全部技术特征已经落入了原告所持有专利的保护范围,所以请求法院判令停止使用法国国家馆,同时要求两被告通过上海世博局的官方网站,向原告进行公开赔礼道歉,并且要求将原告的姓名和专利标识在法国国家馆建筑物上进行标明,同时要求两被告共同赔偿经济损失421万元。

为了查明事实,法院对比了双方提供的书面证据的基础上,又前往在建的法国国家馆进行现场勘验。经过现场勘验对比后,法院发现原告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技术特征之一"空间支架四周空间及表面设置有若干房屋单元"与法国国家馆的结构既不相同,也不等同。因为法国国家馆内的房间均设置在其主体结构坡道的表面,并没有延伸至坡道的四周空间。法院认为,实现原告发明目的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是将房屋单元从坡道型空间支架表面延伸建造至四周空间的建造方式。但是法国国家馆的建造方式不足以实现原告在专利文件中所描述的拓展建筑空间的功能和效果,因为其房间的设置并没有延伸至坡道的四周空间,而只在坡道表面进行了建造。所以,两被告建造法国国家馆的技术方案与原告的技术方案不近似,使用法国国家馆的行为不构成对原告专利权的侵犯,综上法院驳回了王群的诉讼请求。⑤

王群对一审判决不服,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海市高院认为一审法院对于本案的侵权认定没有错误,于2010年12月3日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⑥王群对上海市高院的判决依旧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⑦

虽然目前此案尚未审结,但在2011年4月24日,最高院公布了"2010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其中"王群诉上海世博会法国馆侵犯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亦在此列。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对此案的评价来看,我们大概可以获得一些信号,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本案发生的时间和影响的范围决定了其注定受到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审理法院在比对书面证据的基础上,还对涉案建筑物进行了现场勘验,详细了解被诉侵权技术特征,再依法准确解释了原告拥有的专利权利要求,公正地做出了本次判决,最终维护了上海世博会的正常运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案例小结

以上三个案件从1999年至2011年,横跨12年。虽然从数量上来看,与建筑作品相关的民事案件,占法院受理的所有民事案件的比例并不高,但各个案件都是各具特点,可以品究一番的,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建筑作品纠纷的走向趋势,更为我国建筑艺术的发展指引了前进的道路。

第一个案件是一起有关建筑作品的著作权纠纷。法律上的讨论在于土楼著作权的归属、钟某土楼纪念章和林某制作的纪念章之间的权利纠纷、所侵何权之间的讨论。

而第二个保时捷的案例则不同。在"标志性"建筑泛滥的今天,很多人会通过建筑造型或是特征来彰显自身的特色,比如说本案的保时捷公司。保时捷公司在世界性的范围中都运用这个设计进行公司的建造,但这个建筑设计本身并不是建筑学意义上出类拔萃的作品,但其拥有鲜明的外部特征来告诉世人:即使你没有看见我们的商标,即使你没有看见我们的公司名称,但你看见了我们的建筑,这幢房子就告诉你这里就是如假包换的保时捷!建筑在此时已经作为一种"注册商标"在进行使用,只不过它"注册"在了版权局。笔者认为,保时捷作为车类一线品牌公司,不会纠缠于其公司的建筑作品受到侵权,而到法院大动干戈,被告泰赫雅特公司如果曾经不是其合作伙伴,不进行与保时捷公司相同的业务,保时捷公司亦不会展开这场诉讼。而泰赫雅特公司里是通过建筑--这个"超级大商标"使消费者产生了混淆,让消费者以为这里就是保时捷公司!并且在公司内使用了保时捷公司的商标进行宣传。所以,这场建筑作品的侵权诉讼是伴随一场商标侵权诉讼一起展开的。建筑从本身的使用已经向标识性转变,其功能已经扩大,如果说是第一起案件仅限于著作权内讨论的话,此案的诉讼意义已经扩大到商标法内相关领域了。

高科技时代的来临,使建筑也卷入了专利的纷争。笔者注意到原告的委托人为某专利机构的专利人,而法国馆的委托人为两位律师,虽具有丰富的庭审经验,但在专业知识上的缺乏,也使交锋不显优势。同时,能否有专业人士来判定法国馆是否侵权是本案的一个遗留问题。当建筑越来越向高科技靠拢,产生的纠纷也越来越专业化。建筑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建筑作品越发彰显个性,也使知识产权对建筑作品的保护向专利慢慢靠拢。

三.结语

特别是在世界绿色建筑发展的大形势下,对建筑作品的保护已经不能仅停留在著作权相关领域分析,在建筑物专利问题上,也要加以重视研究。在绿色能源与节能模式提倡的现代,未来高科技建筑一定会成为将来建筑发展的必然,对能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在实验室、工业和建筑物内的运用都不尽相同,建筑物作为能源的消耗大户,如何减少其能源浪费和如何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一直是全世界研究的课题。技术的创新通过专利法来进行保护,而我国在技术研究深入的情况下,也有必要研究与建筑科技相关的专利布局。专利先行,对我国深入自主研究是重要的保障。

笔者查阅了近几年的《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发现我国对节能建筑的重视逐年加强,并且为推动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在当今世界,建筑艺术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对技术的把握和运用才能体现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是建筑艺术之美,更是建筑技术之魂。当艺术与技术齐头并进之时,我国的建筑发展就会屹立于当今建筑业之林。

注释:

①详见福建省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1999)岩知初字第01号

②详见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闽知终字第06号

③[美]彭明.一个保护三维建筑作品版权的经典案例--"保时捷诉北京泰赫亚特案"分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10-14.

④于梦.保时捷北京维权一审胜诉[N].中国知识产权报, 2008-2-14.

⑤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10)沪一中民五(知)初字第40号

⑥详见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2010)沪高民三(知)终字第83号

⑦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在2010年6月29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对涉案专利的无效请求,同年11月5日专利复审委作出决定维持该专利权有效。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论(第三版)[M].法律出版社,2007.

[2]郑成思.版权法(修订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梁思成.拙匠随笔[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10)

该书主编费正清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费教授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考察中国,他的研究著作和主要观点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

本书其他作者也都是知名汉学家,包括杨联升、陈大瑞、全海宗等。在书中他们阐述中国古代的中国中心主义,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同时对各朝代的朝贡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书中指出,中国^在处理外交事务中,常带有中国中心主义和中国优越的色彩。中国八,往往认为,--外交关系就是向外示范中国国内体现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相同原则。因此,中国的外交关系也像中国社会一样,是等级制的和不平等的。久而久之,便在东亚形成+大致相当于欧洲国际秩序的中外关系网络。因此,该书认为,中国外交关系用“国际”甚或“邦际”似乎都不恰当,称它为中国的世界秩序似乎更适时。《外交与建筑:

美国海外使领馆建造实录》

(美)简・洛菲勒著

袁海滨、赵雪澜译

作者简・洛菲勒是美国马里兰大学荣誉课程客座副教授,讲授历史景观和建筑课程。

这是一本用文字和图片构建“外交”和“建筑”两个宏大主题的优秀专著。在简・洛菲勒的阐释下,“外交”不再是谈判桌上的唇枪舌战,也不是战场上的兵戎相见,而是如此含情脉脉又温文尔雅地,化身为那些“象征美国民主和理想主义却又常被人们忽视的”外交建筑里的一砖、一瓦、一窗、一檐,在设计者的智慧和情绪,以及建设者的辛勤和汗水里灼灼闪光。这些“耀眼的珠宝盒”或奢华、或内敛、或开放、或封闭、或靓丽、或平庸,既是母国“艺术、文化、政治理念的展示场”,也l和所在国的本土文化水融,相得益彰,它们既是母国向全世界昭示自我形象的文化名片、政治广告、宣传工具,也是所在国人民通读建筑主人的一本教科书、一面镜子、一座桥梁。作者以其深厚的建筑学功底和对于外交史实的了解,帮助我们学习建筑艺术和特色的同时,或探究不为人所知的外交事件和历史疑云,或体味二战以来美国外交建筑的历史进程中,建筑、政治和权力之间看不见硝烟的暗中角力。文字无声,却进发出刀光剑影,照样令人惊心动魄。《权力与责任:构建跨国威胁时代的国际秩序》

上一篇: 插画设计论文 下一篇: 装配式建筑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