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2 17:37:20

校园教育论文

校园教育论文篇(1)

前 言

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生活的环境,美育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两者之间的互动对高校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美育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1、美育教学与校园文化

美育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更与美育教学息息相关,它能使我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获得知识;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美育与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主阵地的两项重要任务,二者在核心价值理念和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利用美育形象生动、以情动人、潜移默化等优势,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美育实践,为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注入鲜活的“美力”。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提振精神、凝聚人心,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品位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大学的社会美誉度与核心竞争力。美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健康成长。美育做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份,不仅渗透到德、智、体之中,而且与德育、智育、体育密切联系、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校园文化与美育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在美育中起着独特的作用,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1.1校园文化是美育的承载体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美育教学和课余多种类型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实施美育的最佳载体,这是由其自身的内涵所决定的。

①首先,历史证明,校园文化、风气对高校形象、学生性格的养成、教师品位的提升十分重要。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充满朝气,教师充满活力,学校富于创新。校园的精神文化对一个学校的文化品性起着主导作用。②校园精神文化为高校美育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的“精神文化”指那些抽象的、观念性的文化软件,如校园精神、校训、校风传统、学术氛围、各种艺术活动等。这些活动侧重于对学生精神方面的教育与养成,是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特定群体性文化,具有高尚、文雅等美好特征。③通过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青年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控能力等进行培养提高。由于教师的参与,还能密切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团结、和谐、民主、友好合作的人际环境,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和高尚人格,从而促进美的发展。

1.2美育丰富了校园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美育优化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促进了校园环境的美化。从本质上说,美育给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内核和评价标准。学校的特殊文化地位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内在特性,校园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高品位。

美育以个体的人为起点和归宿,其一切作为都围绕“人”来展开,可以说,所有能够体现人文性的有形无形之物都可成为美育的“教具”。当校园内人人都拥有人文情怀,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时,则表明校园美育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思想观念,渗透到师生员工的心灵世界;其次是一种行动准则,体现在日常管理和校纪校规中;第三有助于塑造完美人格。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里长期受到美的熏陶,个性品质得以不断提高,完美人格得以成功培养,对学生健康成长可产生积极作用。学校应充分重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治校原则,加强对全校师生员工的宣传引导,切实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体现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制定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规章制度,形成更为科学民主的人文管理服务机制,让校园内所有的人都生活在饱含人文气息、运作规范有序的和谐环境里。美育的过程是创造魅力的过程。为了追求校园文化建设的最佳效果,必须使之具有魅力;获得魅力离不开美育理论的指导。

2、校园文化建设中美育的实施

校园文化建设中美育的实施要合理安排各种校园文化资源,要符合大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他们的审美动机。只有让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建立起审美情感,校园文化才能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并在审美活动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审美素养。

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学校应建立完备的美育课程体系,注重引导美育理念进入不同的学科课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美育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强化美育意识。不仅追求较低层次的形式美,更要追求较高层次的艺术美、社会美和科学美。②建立完善的制度文化。校园里的一切规章制度,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规范全校师生文化意识的作用。校园规章制度体现出一所学校全体成员的组织纪律性和整体精神面貌,以及学校最本质、最有特色的文化,它可以外化进而成为学校的校风。使学生按照美的规律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③审美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了学校美育的功能,有利于完成培养符合新文化道德标准、科学标准、审美标准“新人”的历史使命;审美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了社会美育的功能,有利于学校实现个体塑造、社会整合、文化建构三者的有机统一。④培育大学自身的精神品质。充分挖掘大学的历史传统,将所在地的固有风土人情与时代赋予的新面貌结合起来加以有效阐发,扩展大学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积淀;在此基础上提炼真正能体现大学自身精气神的校训、校歌使之成为校园所有成员的心灵依托。

3、美育实施中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美育教育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创造美的双手,使他们成为一个能感受美、传播美的具有高品位的人。

①实施美育应充分考虑利用鲜活的校园资源,善于将这些资源转化为能够感染、陶冶、激励师生员工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美的形态。因此,应充分挖掘大学的历史传统,将所在地的固有风土人情与时代赋予的新面貌结合起来加以有效阐发,扩展大学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积淀;②校园美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持久的耐心,也需要紧密的配合,还需要有效的管理。为此,可成立专门的美育运作部门,负责领导、组织和管理美育的实施,并将美育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层面予以重视,由此增强美育运作部门的职能和工作绩效。③加强校园内外的各种联系。实施美育应加强校园内外的各种联系,应以立足校园资源为主,以合理利用校外资源为辅,将校园美育的舞台延伸至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中,结合地域性、时代性开展有声有色的美育实践。由此,学校与所在地可相得益彰,学校亦可在贡献地方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④然而校园的美育功能务必体现于细节上。教师言谈之美、课堂设计之美、管理人员的管理与关怀之美等都是应该注意的。当然作为教育的接受者,学生与校园文化之间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将是十分重要的。

结 语

实践证明,校园文化与美育的相得益彰,对于培育和弘扬学校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校园教育论文篇(2)

1.1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建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会在这个时期形成。道德教育工作可以很清楚地告诉青少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并且通过众多的教育实例以及理论分析,可以让青少年透彻地理解,为什么这样是对的。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量变促成质变的过程,只有在青少年时期通过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保证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此,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1.2有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青少年时期是学知识、学文化的重要时期,古语有云:幼学如漆。古时有孟母三迁,可见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氛围对现代教育十分重要。德道教育工作能够结合具体事例不断教育、不断感染我们的青少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从而形成群体效应,构建起良好的学习氛围。

1.3有助于青少年正确审美情趣的形成审美情趣是一个具体的自然人在长期的观察、判别、思考过程中形成的审美鉴赏能力。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十分重要,若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偏离主流审美,就很容易“变态”,进而形成不正确的、畸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展现人性美、社会美是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只有正确地看美、审美、品美,才能够构建起健全的人格。

1.4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人是社会性动物,只要有人就会有群体;相反的,群体的行为也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面对整个青少年群体,每个人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所有人的共同成长的结果就是构建起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2当前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网络发达,充斥各类不良信息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网络上健康信息、不良信息鱼龙混杂。而青少年时期正是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很多学生分辨不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迷恋网络,并在垃圾咨询、不良信息的影响下,形成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校园环境复杂,不良社会人员较多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员构成越来越复杂,校园也不例外。几乎每个学校校园中都会充斥着这样那样的人群。很多青少年在社会不良人员诱导下,逐渐认同他们的做事行为准则,道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2.3青少年思想前卫当前,九零后、零零后已经“崛起”,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和八零后、七零后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也有所不一。很多青少年觉得道德教育工作讲述的都是老古董,“不入流”,不认同道德教育工作的内容。

2.4传统文化缺失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国,有着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当前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传统文化的缺失也越来越严重。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想凝合剂,传统文化的缺失也是当前道德教育开展的一个阻碍因素。

3如何加强道德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加强措施。

3.1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不能丢,要深入研究历史,要挖掘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正面的文化因素,摒弃文化糟粕,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只有在文化上形成高度的认同感,才能够有效地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道德教育工作。

3.2强化道德教育师资力量道德教育工作专业性、正对性很强,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要加强道德教育师资力量建设,要从专业教育、培训的角度入手,着重加强队伍业务能力,同时要着力于研究新时达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动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3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当前青少年都喜爱网络,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增长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网络是另外一个世界,只有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坚决扫清不良信息,还青少年一个纯洁的网络世界。另外一方面,校园网,校园FTP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共享平台,各个院校如果能够最大程度上丰富自身的信息量,也是构建良好网络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

3.4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我们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这个十分重要。要让青少年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认同什么样的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明白自己当前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对自己将来的人生来说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能够有效避免青少年在最重要的时期无所事事,让他们的每一天都活得充实,有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做好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认真分析研究、有效有力执行才能够做好。

校园教育论文篇(3)

当前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空间运用范围还不够广泛。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等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脱节的情况,这就导致高校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难以形成一套完善的空间体系,难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也很有限。

2.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主体不够明确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主体并不明确。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虽然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往往还存在着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脱离学生实际,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完善的实际情况,导致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也难以有效的体现出来。

3.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

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高等教育院校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提供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设置的课时数也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这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将真正的理念发挥出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的学生思政教育路径分析

1.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教学针对性,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并在后续的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过程中,和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在进行对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相关的知识理念的过程中,拥有了比过去更多的渠道,也为大学生群体进行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针对这样的情况,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要充分的考虑到大学群体的全面发展已经开始逐步的拥有更加多的新的内涵知识。

2.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整合创新

作为为社会输出高端质量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院校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将高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真正的发挥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充分的意识到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相结合的作用,构建出一个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让大学生群体通过对校园文化的主观思考和分析研究,总结出更多的观点和想法,促进高等教育院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用效率的提升,进而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校园教育论文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也日益突显。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这种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校园教育论文篇(5)

艺术可以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来定义:哲学是挑起争论的,科学是能终止争论的,艺术就是哲学与科学的抽象实体。艺术有时被称为精致艺术或美术,指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与意识的、人类用以表达既有感知的且将个人或群体体验沉淀与展现的过程。艺术是由各种门类构成的,艺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同构建了文化的整体,没有艺术以及其他文化的共同构建,整体的大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可以说是二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艺术文化有重要的位置,艺术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门类中都蕴涵有文化因素;整个人类文化史中离不开艺术文化,它是人类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文化与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根据事物传承和发展的规律,艺术催生了艺术教育,没有艺术教育,艺术就无法传承与发展。因为文化和艺术的不可分割性,在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中,艺术教育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艺术教育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效通道,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中明确指出:“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泛指高校除专业艺术教育之外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切非专业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简称为艺术教育。

2.特色校园文化。

特色校园文化指一个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所建设出独特的、得到认可的、取得卓有成效的、值得借鉴推广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化存在于其独特性,根据校园文化的内涵,其生存和发展应该有其独特的价值。一是特色校园文化彰显育人功能。文化是一种概念,某种程度上涵盖了“校园的所有”,正是因为其全面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显得若有若无,漂浮不定,在育人上体现得不充分、不贴切。特色校园文化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应将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展现,存于每个人的身边,与生活、成长息息相关,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二是特色校园文化体现强大凝聚力。强大的凝聚力来源于高度的认同,特色校园文化应该尊重学校发展历史和积淀的成果,汲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让每个人在其中享受和生长,增强文化自信,带来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三是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方向正确和动力不竭的体现,特色校园文化因为其具体的目标和主体、科学的程序和完善的保障,解决了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问题,因而实现了持续的生长和完善。

二、艺术教育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加强艺术教育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要内容,艺术教育对特色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教育丰富了具体内容。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校园文化是艺术思想的延伸和艺术作品高度浓缩。艺术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其门类和形式丰富多样,校园中的艺术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与表现形式。艺术内容的丰富性、超强的表现力、积极的感染力使得校园文化在内容上显得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在表现上显得直观有力、摄人心魂,在思想上显得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在形式上显得充满活力、惹人喜欢。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让校园文化精彩纷呈,充满生机和活力,吸引和感召着大学生自愿、主动地参与其中,推动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

2.艺术教育完成了美的教育。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教育中的基本知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美的基本知识和元素,掌握美的基本规律,能正确鉴别美与丑的实质;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发现和欣赏美的活动,将学生的知识逐步提升为艺术的基本能力固化在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中。在进行高层次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将已有的艺术知识和元素通过不同的形式、顺序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区别于其他的艺术作品,实现了创造。美育对人的思想、知识、素质、情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美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学习体验、实践完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承表达艺术,创造创新艺术,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3.艺术教育提供了创新源泉。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精神和情感的具体表现,艺术教育就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导到如何了解生活、走入社会,并且用艺术的语言和形式去分析、设计、创作表达生活的原貌和自己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形成其自身的创造思维,最后升华成为创造能力。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勇于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追求个人独特的风格与色彩,以及在施行技术时的构思和表现方法突破技术的极限。艺术教育独特的教育和表现形式及其过程,让学生在充满挑战和活力的环境中自由生长,不断发现和创造,始终让校园文化保持向上发展势头,不断更新充满活力。

三、创新艺术教育形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1.艺术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人人参与特色。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性的艺术教育活动。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对接,用课程的理念来管理艺术类活动,开设如舞蹈、声乐、戏剧、器乐等文化艺术类活动课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从中选择,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在完成活动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技能。艺术活动课程化解决了校园文化活动面向人人的目标、全面发展的内涵等问题,普遍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其次,面向特长学生进行提高性的艺术教育活动。针对有艺术潜质或者艺术专长的同学成立艺术专长实验班,为学校艺术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证。在全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中遴选有潜质的、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组建舞蹈、声乐、话剧、戏曲等艺术门类艺术专长班,采取独立设置、集中管理的模式进行三年一贯制的综合培养,在保证其自身专业学习以外,通过讲座、集训等方式完成每周固定课时的艺术类系统培训实践,让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能看、能听、能说、能演、能教”,从而掌握艺术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表达和传承艺术的能力和精神。专长班通过提高性质的培养为学校提供了一批艺术教育核心人才。

2.艺术教育坚持民族与地方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特色。

地方高校多处于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这些不可复制的优势,为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学校可以主动挖掘民族和地方文化,根据学生的来源和民族的习惯,举行少数民族文化节、少数民族风情展、集体锅庄舞会、少数民族风俗知识竞赛等活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间的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吸引师生广泛参与,使学校师生加深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精品化路线提供了优厚的环境。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坚持民族与地方相结合,就是将民族元素和地方元素大胆引入到校园文化的作品创作中来,形成一大批高层次的艺术作品。民族元素中的勤劳勇敢、奋发上进、热情大气等元素和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活泼、向上的要求,以及青年大学生热情、开放、包容等特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完全不同于课本、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传统、原始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引入到高校,经过先进的理念指导、前沿的方法等再次创作赋予其时代性和流行性,更加脍炙人口、具有感染力,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精品。艺术教育中与民族和地方相结合的做法,让校园中的精品层出不穷,经过积累慢慢形成了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又一特色。

3.艺术教育坚持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创新特色。

坚持开放办学,艺术教育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校内外结合的发展思路,确立“创作以智力引入为主,提高以艺术实践为本”的艺术教育策略,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艺术教育的活力,形成校园文化的创新特色。坚持“请进来”,以智力求支持。根据地方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在师资培养、演员提高等方面与省、市地方文化系统等单位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邀请知名专家根据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创作经典作品。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学生通过聆听大师的声音,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高水平的艺术活动与学生的理论学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坚持“走出去”,以开放求活力。抓好艺术教育校外进修和采风两个重点。制订艺术教育教师进修计划,派出老师到相关专业知名高校进修,提高艺术素质和能力。组织艺术教育教师校外采风,通过“行万里路”式的观摩研习让艺术教育始终保持活力。

校园教育论文篇(6)

1.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课堂渠道及班会、团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做好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征进行分层次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伟大的成果。

3.注重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校园里的时事政治专板(黑板报)及学生的阅报长廊里有二十多种报纸可供学生阅读。

二、构建美丽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了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

在这同时学校还加大投入进行校园设施建设,校内拥有花坛、假山、雕塑、古树参天,大片的绿地,环境优美,构成了花园式的校园。学校教学设施先进,不断充实更新专业电化教学设备,建立校园网络,在张掖市中学中率先进入互联网,与世界进行广泛了优良的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配套化,达到一流水准,创造了优良的育人环境。学校拥有藏书23000多册,并有电子阅览室,可通过上网查阅全国各大图书馆图文资料。有移动语音设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系统,建立了现代化的闭路电视系统,各教室配置了电视机、投影仪等。有专门的多媒体演播厅、电子备课室、移动多功能演播厅、学生微机室等形成了完善的专业设备,保证了教学,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了育人环境。在2003年张掖市教育局的评估检查中我校被评为"花园式信息化示范学校"。

三、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我校一贯重视艺术教育和教学工作,除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灌输艺术知识外,我们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

自1998的以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成了舞蹈、合唱、器乐、文史、英语、绘画、数学、各种球类等兴趣队。六年多来,艺术团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成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2004年我校在临泽县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大合唱、舞蹈分获一二等奖。

我校每年有二次艺术节,第一次安排在6月份,我校结合"班班有歌声"活动开展歌颂党"歌咏大赛,每逢此时,我校政教处和音乐老师、校团委、年段长、班主任都要精心策划组织这声活动,使我校的"班班有歌声"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与"班班有歌声"活动同期,我们还开展了"班班有美展"活动,内容包括书法、绘画、美工作品等,今年是第三届,我校连续两届美展活动均有佳作向县级以上单位推荐。

第二次艺术节安排在年底,连续十年来在元旦之前我校都要组织一场深受全校师生欢迎的"元旦"文艺汇演。这场演出,无论是参赛班组的人数,节目数量表演水平,一年比一年更上一个台阶,越办越精彩,生动活泼,形式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无论是对学生演员,学生观众都是一种宣传和教育熏陶和感染。

我校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师生的体质,如:教师的篮排球赛、学生的趣味排球赛、篮球赛、师生合作的篮排球赛、拔河比赛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

为发挥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及特长,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及写作水平。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在语文老师及年段长的指导下,办了一个文学社,标题为《黑河浪花》,并有了学生自己的刊物,学生们通过写作,既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又能抒发自己的情怀,交流思想。

四、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和校园法制教育

校园教育论文篇(7)

(一)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学生眼里,世界往往是缤纷多彩的,在校园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体验美术的魅力,不仅是体现美术教师智慧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美术教育工作成效提升的关键所在。所以,在中职校园中,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地将美术教育活动作为“艺术大餐”呈现在学生面前,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在中职美术教育活动中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重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互相渗透,有助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二)校园文化的改善离不开美术教育的支持只有着力营造优美而又良好的校园环境,才能给学生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结合校园文化活动,致力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使其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劳动。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好学生的引导者,使其动手设计校园环境标志,或者给草坪设计出提示性的标语,并动手制作和安装,从而为校园增添缤纷的色彩,使整个校园变成美丽的画卷。

(三)美术才华的展示必须依赖校园文化这一平台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因而在美术活动开展的同时还应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利用校园文化这一平台,使学生更好地展示其美术才能。例如学生的各种美术作品,可以用来对学校的环境进行美化,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创造的激情。

(四)美术教育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美术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研究美、观察美、创造美和应用美,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创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而学生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主体,鉴赏美和感受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校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

二、对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有机结合的思考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在中职学校美术教育工作中,作为教师应如何确保二者之间得到有机的结合呢?笔者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思考。

(一)利用中职美术教育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中职生在小学和初中学习了一定的基本美术知识,而中职美术教育,更加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因此,作为中职美术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并结合中职美术教学特点,着力加强对中职美术教学的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致力于教学空间的拓展,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同时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生机。所以,美术教育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又有利于熏陶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作为建设的主体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美术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出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其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并确保所建设的校园环境更加符合中职生的特点,更能满足中职生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性,从而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下提升美术学习的成就感。所以,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必须在美术教育中,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实践中应用起来。例如在校园环境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设计活动中来,不仅能对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验,还能是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例如为了迎接学校运动会的召开,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运动会的看法、想法自由地设计运动会的标志、吉祥物,并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跑道两边的宣传栏中,通过开展类似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调动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

(三)利用校园文化加强对学生的美术教育由于美术教育和校园文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所以在通过美术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美术教师,还应学会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契机,致力于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找寻所在美术专业的特色,在美术教学中结合学校和当代中职生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切实促进美术教育的开展。尤其在到处都是钢筋水泥和瓷砖的校园中,更应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教学的实际,致力于特色课程的开发。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改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经常举办个人艺术展和优秀作品展,让学生耳濡目染,从而使得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自身专业技术知识水平的提升。美术教育一方面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新要求;另一方面又通过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目标,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二者理解为互生、互荣、互依的互动性关系。

校园教育论文篇(8)

高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是以学习者和教职员工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网络环境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一种现实校园文化与虚拟网络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形态,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种文化形态。高等远程教育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门户网站、网络教学平台等各种教学管理软件、信息资源环境以及师生在教学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网络文化环境等。远程教育校园制度文化是指远程教育的各种管理制度以及为确保制度落实而制定的监督、检查和惩戒等制度。高等远程教育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通过教学活动所形成的价值体系、道德风貌以及人文气息等,它是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远程教育校园行为文化是指作为主体的师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学术交流以及其他有益的活动等。高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具有虚拟性、多元性、复杂性以及不可控性等特点。高等远程教育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上不会有太大的差距,相反,远程教育校园精神文化以及在大学精神引领下的高等远程教育校园行为文化既是影响高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重点所在。因此,本课题重点对高等远程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进行研究。

二、高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三重”困境剖析

(一)高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处于“两难”窘境

1.时空分离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难以让师生有身临其境的校园文化感染与熏陶。时空分离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使他们无法像普通高校师生那样,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着校园物质文化所隐含、记载和传播着大学精神的感染和熏陶,远程教育的教师也无法像普通高校教师那样,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同样,远程教育的学生不可能近距离接触教师,不能耳濡目染感受教师的良好道德风范,因此,缺少了实体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

2.高等远程教育合作办学模式难以将办学母体特色校园文化得以有效传承与延伸。高等远程教育主要是通过与校外学习中心的双向合作开展教学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经济利益”上的共同体,还没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共同体,因此,他们不会积极组织或主动引领学生参加主办高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目前很多试点高校通过奥鹏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延伸办学,这种三层次的合作办学,更是增加了学习中心有效传承和延伸试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难度,从而导致远程师生缺少对高等远程教育办学母体的归属感。

(二)高等远程教育实施主体存在“二重二轻”现象

1.重视高等远程教育技术革新,轻视其校园文化内涵建设。高等远程教育实施主体主要是指高等远程教育的各级办学实体,包括远程教育的主办高校、学习中心以及奥鹏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等。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远程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条件,注重技术装备和技术手段的建设无可厚非,但许多试点高校仅仅充当教学组织者和资源建设者、者的角色,而对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严重缺位。虽然有些试点高校开始逐步认识到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缺少一支既有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经验、又熟悉远程教育的发展规律、熟悉网络文化和掌握网络技术的专业化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师资队伍,从而造成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很大的缺失。

2.重视高等远程教育招生数量的扩张,轻视其教学质量的提升。现代远程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有效抓手,理应注重培养学习者全面素质的提高。但随着高等远程教育的产业化,经济效益方面的追求成了目前许多试点高校最根本的利益追求,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因此,各高等远程教育在招生工作上下足功夫,许多试点高校将招生的数量视为学习中心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既然忽视教学质量的提升,自然也就忽略了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三)高等远程教育受教主体陷入“两种矛盾”之中

1.受教主体对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低参与度与高意愿度之矛盾。高等远程教育受教主体就是指接受高等远程教育的广大学生。造成受教主体对远程教育校园文化低参与度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远程教育大多为在职成人,存在着工学矛盾,很多学员存在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二是部分学员拿文凭等功利性学习动机,使他们没有足够重视校园文化;三是学习中心的教师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的远程教育学生,他们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更难有机会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更为弥足珍贵;同时,阅历丰富、思想相对比较成熟的远程教育学生,对校园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比普通高校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因此,在高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受教主体对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低参与度与高意愿度之间的矛盾。

2.受教主体对校园文化的低满意度与对校园文化高期望值之矛盾。造成受教主体对校园文化低满意度的主要原因:一是高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缺失;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学生对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要求更高;三是现代人对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现代化等趋势,单向度导向的远程教育校园文化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是思想、理性、道德的诞生之所,身为社会人的远程教育学生,尽管对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实然”满意度低,但依然对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应然”充满高期望值。

三、化解高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三重”困境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建立“虚实”结合的校园文化环境

1.明确办学理念,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CDE)秘书长兼首席执行官瑞德•罗尔指出:“现在开放和远程教育已经成为被全世界接受的教育手段,成为21世纪全世界人民获得高质量教育机会的重要途径。”可见,对远程学生的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层面上,而更应该关注他们全面素质的提升。加强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因此,高等远程教育必须明确办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远程教育试点成败的认识高度,扎实做好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2.完善机制,建立一支虚拟校园文化建设团队。完善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校园文化活动,引进既有创新意识又有组织能力,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文化建设的教师;形成开放的工作机制,汇聚多方的资源和力量,成立一支虚拟校园文化建设团队;成立远程教育学生会,各学习中心设立远程教育学生会分会,将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及时对参与活动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视为学习中心考核、评估、评优的重要依据。

3.虚实两手抓,做好虚拟校园文化和实体校园文化两大文章。桑新民教授指出:在信息化和网络时代,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是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同时起步的,一所学校网站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该校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形象。因此,作为以网络平台为学习依托的高等远程教育,更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网站建设,增强校园文化网站的特色性、互动性和吸引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实体校园文化建设,支持鼓励学习中心开展各类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学院牵头、学习中心协助,努力开发和推广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精品活动项目。虚拟校园文化和实体校园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增强高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实效。

(二)增强吸引力,建立“动静”交融的校园文化形态

1.赋予虚拟静态的校园文化网站以生机活力。双向交互的网上自主学习是远程教育学习的基本形态,这就要求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网络校园文化建设上。因此,应想方设法将网上校园文化做得有声有色,让虚拟的校园文化网站变得充实、富有,让静态的文字和图表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从中领略到一种浓郁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氛围,增强了他们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2.开发实时互动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实时互动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建立网上诗友会、棋友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等网上虚拟社团;还可以开辟网上学术报告厅,让学生在浓郁的网上校园学术文化中拓展知识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等。

3.寓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于娱乐之中。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可借鉴网络游戏的模式,开发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让学习在愉悦的气氛中发生。建立聊天室,让学生可以通过文字、音频甚至视频进行远程交流,使学生能敞开心扉抒发感情、增进友谊、共享信息、开阔视野、探讨学习、消除远程学习的孤独感,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提升凝聚力,建立“上下”联动的校园文化体系

1.加强系统建设,调动学习中心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双向合作办学模式决定了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校外学习中心的积极性。当前许多试点高校每年都会召开工作年会、招生工作会议以及教务工作会议等,但很少有试点高校将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事实上,文化具有引领、凝聚、教育等诸多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有效提高学校的凝聚力。试点高校应加强系统建设,培养一支凝聚网院与学习中心力量的校园文化工作者队伍,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开展校园文化的能力和水平。

2.推出文化精品,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校园文化,会让一所大学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应密切结合试点高校的大学精神,推出校园文化精品。如浙大“求是、创新”杯“远程骄子”评选活动;人大举办的“网上人大之星”等评选活动,这些活动既弘扬了大学精神又展示了学生良好的风貌,更是在学生中树立了榜样,有效激励了同学,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是值得长期延续的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校园教育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087-03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文化热的悄然兴起,校园文化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身处21世纪第二个十年,面对文化多元与整合发展的新趋势,一路高呼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也必须从文化的维度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与“化”的连用曾见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时的文化多指自然、质朴。近代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界的独特生存方式,涵盖广泛;而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及其结果。从文化的维度出发,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校园文化概念的引入及发展

1986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中首次提出了“校园文化”的概念,此后从不同视角对校园文化理论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理论界不断深入。[2]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视角广泛,内容丰富,已经在理论和实践多个层面取得显著成果。多元化的研究趋势,从基于基础理论层面出发的包括校园文化内涵与外延、内容的组成、特征与功能、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从实践层面出发的校园文化的组织策划、载体选择以及新媒体运用也都渐成体系。

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校园文化功能的体现,就必须先明晰校园文化的概念。迄今为止,理论界尚未对校园文化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归纳多方意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把校园文化等同于课外活动的狭义论,认为校园文化“主要指开展学校教育所短缺的艺术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包括学生中的各种社团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4];第二种是涵盖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各个层面的广义论,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载体,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第三种是综合了广义与狭义的中间观点,认为校园文化包括长时间以来形成于学校,被全体师生员工接受并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信仰、作风和行为准则,同时还包括培养这种校园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以及大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总和。鉴于本文立足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故从综合的角度界定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校园文化凭借自身的文化特性,客观地创造独特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当代大学生以景入情,以形入理,有助于其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

1.启发疏导与思想引领

面对文化全球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创设一种积极的物质、精神氛围,启迪、规范、引导和提升师生员工对美好人格的追求。[5]在这个科学飞速发展,理性规范渐为主导的时代,人们看重认知的同时往往轻视了情感,重智育教育的同时轻视了创造性的培育。借助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启发学生审视现实、分析现象、思考人生。信念的缺失,无疑会导致教育意义的丧失。借助校园文化的亲和力,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文化成果武装到学生头脑,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形象感染与自我塑造

《荀子·劝学》篇中就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说法。学生融入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似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反之就如融于黑色染料的白沙,纯洁的光芒不复存在。学校提倡的、宣扬的会于无形中感染和塑造师生,它比任何强制的规定、生硬的命令来得更有效。反之,如果不良风气抢占了校园高地,势必混淆师生的价值观,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思想危机、道德危机和学术危机。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大学生本身的自我塑造力是不容小觑的,全面提升个人修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都需要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助力。

3.榜样力量与凝心聚力

在校园文化各个层面中凸显出来模范与榜样,会成为其他师生思想和行为的典范,激励教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感召学生刻苦钻研、矢志成才。校园文化又似一种特殊的黏合剂,把其独特魅力换化为一种群体意识,形成凝聚力,使师生视学校为家园,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己任。这种强大的客观外在精神力量对师生的行为起着巨大的整合作用。这种归属感与认同感也正是高校建设的不竭动力源泉。

4.文化传递与传播辐射

高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师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取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如果把高校比作加工厂,它的产品主要是科研成果和专门人才。科研成果主要指进步的学术方法和自由探索的氛围,这一部分将由大学扩展到全社会。专门人才主要是指大学所培养的,分布于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学子,他们之于新岗位有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更有所涉及的文化熏陶。因此,高校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既包含对高等教育体系自身的垂直型影响,也包含对全社会的放射型影响。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不仅是一种自发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文化行动)。[6]校园文化受社会主流文化影响,具有主导性和多元性相结合、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稳定性和可塑性相结合、独立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等特点。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主要表现在:

1.主流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一直占据着主要位置

高校的思想品德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等不但在理论上对当代大学生予以引导,同时结合科学发展观及时代的要求,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逐渐消化课本知识,让马列主义从课本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指导学生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

2.网络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捷发展,网络把这个世界连在了一起。网络传播的迅速、快捷,其庞大的、多样的信息量,迎合了现代人对传播的需求。对此,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利用好互联网,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现实中,高校积极利用互联网,如有的高校建立了互联网德育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微网络等,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丰富多彩。

3.传统文化回归高校校园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走入大学校园,如有的高校大学生入学第一课是组织“成人礼”仪式,让学生意识到成长的重要性;有的高校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礼仪教育等,这对于将来大学生走向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些同样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文化建设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社团文化等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以社团为单位,高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文化活动。通过寓教于乐,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使校园文化建设变得生动、丰富、活泼,这种形式切合大学生实际,这样才能达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校园文化建设并非尽善尽美。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呈现主流与非主流、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状况。如今的信息社会使我们正在进入“文化反哺”时代,传统的老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同时以纷繁型网络、快餐型书籍为载体的多元文化充斥校园,孕育的“互相冲突和矛盾的观念震撼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7]。高校校园文化在逐步发展与壮大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多元文化冲击着主流文化。第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同样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第三,形式文化如何与内涵文化相结合,也是存在的问题。目前,有的高校为了迎合学生心理,注重文化建设的形式而忽视了文化建设的内涵建设要求,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不佳。

四、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有效途径

我们说,高校校园文化不是孤立封闭的,其本身是开放复杂的,与社会神经息息相通。[8]从管理理论的角度考察,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工作中并非同一范畴,但从文明建设战略布局出发,两者本质上内在一致,密不可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存于校园之中,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深厚的历史积淀,不断的创新创造,才汇聚成各高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实现飞跃发展的支撑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整体社会文化背景为依托,立足大学校园文化实际,在对传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进行合理的吸收、借鉴的同时,整合、创新既有的校园文化,如此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并不断使其丰富和得到完善。

如何有效实现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新校园文化载体,实现服务育人

校园文化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广泛认同和参与,只有内化于每一个个体的本心,才会影响其行为。师生员工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增强校园的人文底蕴。信息时代以及数字化的迅速发展,迫切呼唤学校要积极创新,发挥网络、微信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创新校园文化载体;积极利用互联网等网络文化新平台,主动构建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学校要合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对理论型社团热忱支持,对学术科技型社团倾力扶持,对兴趣爱好型社团合理引导,对社会公益型社团积极倡导。

2.营造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

良好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高校应该加大物质环境建设的步伐,加强营造积极向上文化环境建设的力度,努力创造文明、健康、高雅的育人环境。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符合学校传统的个性设计,完善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完备流畅的校园网络,将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出学校的形象,真正做到润物无声。

3.构建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实现管理育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主要由管理机制、引导机制、整合机制、保障机制和考评机制等构成。[10]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这些主要机制协调运转、充分发挥其功能,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持之以恒,彰显功用。高校校园文化制度是其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全校师生员工活动的行为准则,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健全的制度机制,规范的学校管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政司.教育部思政司关于2006年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R].教思政司函〔2006〕6号.

[2] 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R].教社政[2004]16号.

[4] 吴修艺.中国文化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35-60.

[5] 葛金国.校园文化建设导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67.

校园教育论文篇(10)

二、当前我国校园数字电视网络存在着的问题

(一)营运数字电视网络的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不够过硬

目前各大高校中的数字电视网络的大多都不设置专职人员,而是以学生兼职的方式来运营,电视网络的正常运转依赖学生群体也是校园电视网络的一个很大特点。从各个角度讲,吸收学生参与都是应该的、必须的。但是由于学生在知识、阅历、经验、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相对不足,不能使新闻的质和量得到有效保证。特别是学生的流动性,使媒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二)校园数字电视网络存在着硬件设施跟不上科技发展步伐的困境

校园电视的优势在于视觉感染力强,易留下深刻印象,但很多学校是每周播出一次节目,时效性比较差。许多高校的校园电视台硬件和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一些高校的教室、学生宿舍没有电视设施。电视台受到资金投入限制,导致设备不完善,诺大的演播室可用设备少得可怜,而且由于设备趋于老化,更新换代慢,经常导致节目制作的仓促,影响了节目的质量和实效性。有的高校采用校园网络的方式播放校园数字电视节目,但是园囿于网络速度等问题,很多学生并不能收看到节目。还有的高校虽然有一套数字电视采集的设备,但是年老不经修,已经不能实现快速采播节目的能力,或者是有些高校采用的是线性编辑系统,而不是快速采集新闻的非编系统,采集回来的新闻事件不能很快地传达出去。

(三)校园数字电视网络播放的节目过于单一,内容不丰富

目前大多数的校园数字电视网络播放的大都是学校各大会议,传达某些政策及会议的精神之类的内容,对学生日常生活、教学实践、校园新闻等关注度不够,脱离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的实际,缺少来自基层学生的内容。还有些高校尽管学生采写了校内新闻,但是普通学生却不能很方便地查看到最近的新闻。有的高校校园网络电视纯粹就是一个国内各大媒体的转播台,就是播放其他媒体的新闻来充版面。播放的内容单一不能很好地反应校园生活、校园新闻、学生生活、日常教学等情况。

三、完善校园数字电视网络运营更好地服务校园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将校园数字电视网络运用于日常教学中来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利用校园数字电视网络走向课堂教学的模式,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科教学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是创立了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教书育人的新天地。

(二)改进校园数字电视网络的硬件设施,对校园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校园网络的传输质量

针对校园网络技术、设备等存在的各种问题,出现的网络速度较慢不能较快实施网络教学出现的困境,需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技术,对校园网络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校园网络系统。采用三层C/S与Browse/Server相互结合的网络架构:采取直播现场的直播工作站作为第一层,主要是用于音视频及电子信息的采集;服务器集群作为第二层,主要是用于音视频信息与电子文档信息的同步;第三层是用户层,主要是用于学生、教师浏览。三层分工合作,将网络平台建设得更合乎校园的实际情况。同时,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校园电视对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校中心工作和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性,统筹协调,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对校园电视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校园数字电视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在每个教室配置一台电视,让教学实践中能随时随地享受到数字电视带来的丰富信息与资源;在每个饭堂配置几台电视,在转播国内各大媒体的电视节目的同时,播放校园内的新闻,让学生能在休闲时间也感知到校园内发生的新闻;在学校网络中连接校园数字电视的内容,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可以观看的校园电视节目。

(三)丰富校园数字电视节目的播放内容

通过对校园内发生的新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教学科研、教学实践的采访;通过对先进的大学生典型事迹的报道,比如身残志坚的生活强者、志愿服务边疆的优秀毕业生、在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楷模等进行宣传报道,将他们的事迹制作成专题片,来影响和鞭策其他学生;通过盲目消费、破坏环境、虚度光阴等不良现象适度曝光,发挥校园电视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使学生加强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尽量减少类似行为的发生。同时,还通过对《新闻联播》、《新闻三十分》、《焦点访谈》等栏目的转播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情,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局势,引导他们关注社会人生,形成是非观念,提升评价能力。校园电视的教育作用与教师课堂教育的作用有很大差异。校园电视通过对信息的选择与编排,进行客观的分析,形成正面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并对其进行教育,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四)加强与当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合作

上一篇: 办公室职称论文 下一篇: 中文本科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