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5 10:26:39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71-01

在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中,游戏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地位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关注与尊重。家长与社会一直注重幼儿的学习,而忽视幼儿的游戏活动与游戏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通常充当了配角,有的甚至被完全忽视。然而,近现代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向人们证明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

一 游戏教育在国内外幼儿园教育的历程

日本在创建幼儿教育初期,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主要受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影响。但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日本教师在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渐渐形成了自有的幼儿教育理念与培养体系,也成了儿童游戏的“世界中心”,它的游戏活动也是自成体系与独具一格的。

中国幼儿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陈鹤琴先生,中华民族的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的先驱者。陈鹤琴提出了儿童游戏的理论,它奠定了我国游戏教育研究的框架与基础,并在幼儿园的教育课程中逐渐融入了游戏。尽管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的幼儿教育法规就提出了游戏必须作为幼儿园的一种基本活动,但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幼儿园更多地关注幼儿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游戏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二 游戏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容不断丰富与实效,社会、家长与幼儿教育工作者逐渐地认识到知识至上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的局限,从事幼儿教育研究的学者们纷纷提出了游戏的教育功能、游戏的认知功能等教育理论。游戏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体现如下:

1.寓教于乐的学习体验

从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中,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活动。它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与体验过程,并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师幼之间的教学关系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2.自主学习的活动状态

幼儿天性喜欢游戏,玩是幼儿发自于内心的一种自主活动。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游戏,幼儿能在其中自主地进行活动与学习。

3.生活体验的认知手段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游戏内容和游戏方法,给予幼儿不同的认知进程。受到幼儿家庭和周围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与周围同伴之间的交往和认知行为,往往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实现。

三 开展游戏教育的手段

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新时期的变化,转变幼儿教育的理念,推行幼儿教育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游戏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教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首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社会变化的日新月异,使得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了。它融合了家庭资源、社会资源、信息技术资源与人力资源,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把游戏与教育有机结合,创设游戏的良好氛围,探索幼儿教育的游戏模式与方法。

其次,信息化技术要逐步引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上的优势,有利于拓展幼儿的活动情景,有利于优化幼儿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但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合理与适度。它并不是幼儿教育的唯一手段,应与其他的教育手段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再次,幼儿园游戏活动场地的规划与建设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略的,它肩负着幼儿园教学的重要职责。然而,当前的幼儿园的游戏环境普遍存在区域狭窄、功能单一、私密性不足与防护设施简陋的弊端。游戏场地不能充分提供幼儿教育的吸引、刺激与激励的作用。

最后,传统的游戏活动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所以才会经久不衰。传统玩具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制作简单,充满童趣。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需要发掘传统游戏与玩具各自的优点,彼此有机结合,促进儿童在游戏中快乐、健康与聪明的成长。然而,任何事物具有正反两面性,幼儿教师要引导儿童辨识游戏的积极与消极因素,使得儿童能自觉抵制一些游戏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四 结论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游戏与教育的角色肩负着同等重要的责任,任何一方都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游戏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与教育的融合,从而推动幼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英、努尔沙拉.从历史角度看游戏在日本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J].外国教育研究,2004(10)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篇(2)

以《学前教育研究》期刊为对象,搜索2009年以来的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文献,对其进行分析、解读,目的在于鉴往知来。

一、文献资料的基本状况

经检索,摘取刊载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近5年的文献共计27篇,文献主要来源于华东师大、西南大学等省部级师范大学和江苏、广东、湖南等中东部地区的幼儿园,其中2012年和2013年发表的约占5年来的50%,2010年大幅上升,总体数量呈增加趋势。

二、《学前教育研究》视界下2009年以来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内容分析

(一)关于具体领域或不同类型的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如表演游戏、假装游戏、体育游戏等。2009年但菲、冯璐等的《表演游戏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认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发展儿童自尊、交往能力等的前提,表明表演游戏中同伴交往的重要成分为幼儿所喜爱,通过实验证明表演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往能力。[1]王、杨宁的《假装游戏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则以4-6岁儿童为被试,借鉴假装游戏的干预方式,对幼儿进行假装游戏训练,以此探讨假装游戏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二)以文化、哲学等视角,对儿童游戏进行历史和理论的阐述,强调游戏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如2011年杜继纲的《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的历史与理论分析》以历史的线索剖析了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其本土化要求我们应始终坚持把这一理念作为解释原则的理论地位。值得解释的是杨晓萍、李传英的《儿童游戏的本质――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认为儿童与游戏都是文化性的存在,儿童是“游戏人”同时又是“文化人”,游戏本身就具有文化的本质,儿童游戏是儿童在文化习得。[2]

(三)着重于分析民间游戏、传统游戏逐渐被忽视乃至抛弃的原因以及如何采取有效地策略以充分应用民间、传统游戏,从而合理开发利用本土游戏造福后代儿童,同时有益于保存传统文化。如2012年刘丽群、沈良的《乡村传统游戏流失的原因分析》着重分析和阐述了乡村传统游戏流失的原因,并分析导致乡村传统游戏流失的主要原因。秦元东的《幼儿园民间游戏的阶段与转化:儿童角色的视角》把儿童视为民间游戏的参与主体和创造主体,从儿童游戏角色发展的视角阐明幼儿园民间游戏包含的三个阶段,并强调教师应顺应幼儿的兴趣以促进幼儿从参与者向创造着转化。由平谭、冯林林的《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构建》基于一种课程观的视角,阐明了民间游戏的重要价值,民间游戏课程建构的原则和策略。罗红辉的《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阐明了当前幼儿园的民间体育游戏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出,为改善这一现状幼儿教师应采用的有效策略。

(四)基于进化论、发展说以及心理学的理论视角,从理论上论证了游戏与儿童的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和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如杨宁的《儿童游戏:行为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之间的桥梁――三论进化、发展和儿童早期教育》阐述了把儿童游戏作为行为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之间的桥梁这一隐喻的核心思想,并解释这一命题的教育涵义,同时阐述了“鲍德温效应”。杜玉珍、邱学青的《大班幼儿追逐打闹游戏行为信息加工过程的假设与分析――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模型的视角》提出追逐打闹游戏行为与攻击的不同本质,阐明这两种行为具有截然不同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并进行了区分和比较。以“假设――假设不成立――重新假设――论证”的思路来推测大班幼儿在追逐打闹游戏中信息加工的每个阶段与攻击的不同取向。[3]

(五)针对幼儿教师对游戏进行科学介入、组织与指导的重要性,从幼儿教师的角度进行策略性分析和论证。如2012年孙嫣红、姜雯的《游戏活动中教师角色的错位与归位》阐明了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角色错位的主要表现,为幼儿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准确定位角色指出了改进方法。刘慧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分析了游戏本身所具有的特质,说明这些特质在幼儿园活动中起着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的亲身体验,实现儿童学习经验的分享与交流的作用,阐明了幼儿园活动的游戏精神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4]朱翠平的《幼儿园组织和开展高质量游戏的条件》分析了高质量游戏的特征及其给幼儿带来的探索机会,指出应在幼儿园活动中力图实现这些特质,从而更好地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开展高质量游戏。

三、《学前教育研究》视界下2009年以来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态势

(一)从文献来源和分布来看,研究者主要来源于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而研究者从事的职业、具有的文化素养和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导致他们从事研究的出发点、方法、思路、内容等的多元化。

(二)从研究方法和内容来看,来源于高校教师的文献主要通过理论的分析、实验的研究和思辨的方法阐述学前儿童游戏的历史、原理等;而幼儿园教师则多采用实证和案例的方式研究幼儿游戏的具体问题,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但菲,冯璐.表演游戏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9(8):13.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篇(3)

一、理论依据

依据瑞吉欧教学理论:幼儿教育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强调儿童自主的活动,又要将儿童的活动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轨道,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教学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区域游戏的活动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家园之间、社区与园所之间的互动,为幼儿教育服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即社会、自然现象、家乡特产、人情风俗、民歌童谣等作为幼儿教育的内容。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儿童学习的真谛。游戏活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指导的时机要适当,为幼儿留有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动手操作、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孩子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地获得发展。

二、研究目标

1.建构民族游戏活动的园本化课程,创设有民族文化特色游戏活动环境,形成园所特色。

2.提升教师对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教育价值的认识,提高教师开发、运用、研究民族游戏的能力。

3.感知、体验社区的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过程

1.游戏环境的规划与材料投放。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如空间、光线、隔断选择、动静分离、场地之间的互动等;材料的投放注意到安全合理,具有渐进性与层次性等。

2.游戏内容体现生活性和联系性:(1)提供既能兼顾幼儿发展个体差异性又考虑幼儿综合发展性的游戏内容;以孩子的游戏兴趣与综合主题课程为依据预设游戏内容;另一方面,从民族文化资源中寻找游戏的素材和内容。(2)生成:由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与材料等生成新的游戏内容,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挖掘民族文化元素与游戏融合,帮助教师树立新的儿童观、课程观,把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融入到游戏活动中,由静变动,多角度、多方法融合拓展。例如:不同民族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风俗融入游戏中,通过游戏植入到孩子记忆和情感深处,游戏中的童谣诵唱成为孩子了解民族文化的又一条途径,实现游戏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3.教师依据幼儿的游戏水平及生活经验将幼儿园、家庭、社区丰富的资源加以运用、有机整合,对幼儿的游戏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例如在服装城游戏中,先带幼儿参观社区的“民族一条街”“民族服装加工厂”,孩子们收集民族服饰花纹、图案等,大班创设“民族服饰展示厅”,通过“时装秀”“设计师”等游戏,让幼儿感受、表现民族服饰的特点和美。

4.游戏规则的制定。通过幼儿个体、小组、集体共同游戏需要确立规则,促进他们与同伴交往、合作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行为习惯等社会性的形成。

5.游戏的评价。使游戏场地、材料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教师的指导或新材料的投放能激发新的游戏需要;教师能在游戏活动中进行观察和有效介入,关注幼儿情绪和需要,倾听幼儿的想法,给予幼儿各种玩法尝试的支持;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方法促进游戏的拓展。

四、研究方法

1.实践体验法。组织幼儿到回族、满族、壮族小朋友家做客,让幼儿在观察、欣赏、感受和交流中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如带幼儿到区穆斯林清真寺感受民族文化,利用回族家长资源参加民族节日,在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中进行微缩和再现。

2.环境熏陶法。帮助幼儿创设不同民族文化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习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幼儿。小班的 “民族歌舞秀”; 中班孩子们喜欢的“民族美食街”和“特产超市”;大班的“民族服饰T台表演和DIY作品展示”。

3.情绪感染法。幼儿游戏中感知体验民族文化,在表演、操作、交往的游戏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绪,在游戏活动中同伴、师生之间相互传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4.多形式创造法。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多种尝试、表现情景的认知经验和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在比较不同风格的文化,领悟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大胆运用绘画、泥工、制作、歌舞、语言等各种创造活动表现民族文化。

5.家园协同法。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搜集民族图片资料、声像资料、手工艺品等,请少数民族家长来园为幼儿讲述本民族风土人情、礼仪、节日,弹奏民乐器、唱民歌、跳民族舞蹈;帮助幼儿多通道了解民族文化。

6.观察欣赏法。通过游戏活动对民族文化进行观察、欣赏、感受、体验,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多种方式将理解内容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培养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7.综合组织法。民族文化游戏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布局,全面实施,将民族文化内容有机渗透于幼儿的游戏之中。

五、研究成果与收获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篇(4)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儿童及体现儿童自主性的需要,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在逐步落实,幼儿园课程设计及教师的教育行为无不在游戏性、活动性上下功夫,但是如何将游戏自如地运用到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本文就此浅谈一下幼儿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一、幼儿游戏与幼儿园课堂教学的关系

关于幼儿游戏与幼儿园课堂教学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分离平行的观点、同等的观点和相互融合的观点。其中相互融合的观点最提倡也最流行,它既看到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又看到了二者的区别,把游戏寓于教育中,把教育寓于游戏中。

因此,事实告诉我们,只研究游戏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游戏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游戏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出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让游戏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使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二、幼儿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互相渗透

1.游戏给幼儿园课程注入了活力

游戏和课程的渗透就好像血液和身体的关系,血液渗透在身体的每一部位,当血液的供应充足时,人的生命力会非常旺盛,当血液出现毛病时,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之相似,它渗透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之中。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分割的,它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目的。安排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课程选择的形式和内容要注意趣味性,强调在内容之中渗透游戏性特征。

2.幼儿需要相互渗透、彼此联系的经验

各种各样的学科把儿童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但是,学科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生活事件和现象是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智力游戏绝对不可能只发展智力,就像角色游戏也有智力的价值一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一定的方式与幼儿发生作用,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因此,幼儿园课程各个领域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有机联系、相互支持,关注幼儿的整体生活,抓住生活、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将游戏与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教育的形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帮助幼儿建构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

3.课程使游戏变得更有魅力

从某种意义来说,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就是设置一个丰富而相互联系的整体环境,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增加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这样,不仅用课程滋养了游戏,增加了游戏自身对幼儿的吸引力,而且使幼儿的经验在游戏中得以延续,不断为游戏注入新的内容,帮助幼儿学习和过滤经验,促进幼儿智力和道德的成长。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游戏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又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比如:一日生活主要围绕主题来开展,游戏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所有活动都在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下以游戏或游戏性的方式出现。师幼关系表现出较多的互动性,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关怀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认真努力地研究幼儿,与幼儿一起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把活动引向深入。

总之,幼儿园是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教学是由游戏活动与教学课程共同构成的。在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游戏活动绝不等同于自然游戏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也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儿童以及体现儿童自主性的需要,游戏被推崇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探讨游戏与课程的关系对开展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篇(5)

幼儿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幼儿园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幼儿园显性和隐性文化现象的总和。优秀幼儿园文化的构建是幼儿园办园理念成熟的重要标志。而诸多文化建设中又以精神文化为基础,以爱为核心。幼儿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弱小和不成熟,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爱”的教育。缺乏爱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幼儿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爱学生。”对于幼教工作者而言,其工作的成败在于是否始终忠诚并热爱幼教事业,是否对孩子有发自内心的爱,只有全身心地爱孩子,才能激情饱满地投身于幼教事业,并在幼教工作中自觉学习,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对儿童而言,只有生活在爱的环境中才能培育其健康情感,逐渐做到爱自己的老师,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家庭,爱生活的幼儿园, 爱美丽的大自然,爱社会,爱祖国。幼儿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才会产生积极愉快的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做到快乐成长, 这一切对幼儿时期各种基本素质的培养、健康个性的养成、身心潜能的开发,乃至于终身学习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幼儿教育应以“爱”为主线,把“爱”贯穿到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使教师和孩子都能感受到园内充满和洋溢着温暖的爱,促进教师、孩子和幼儿园和谐发展。可以说,爱是幼儿园文化的核心。这种爱,不仅指情感的投入,同时也包括幼儿园管理的多个方面。具体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爱:不虚伪,不做作,发自内心,排除物质或其他利益的干扰,园长对教工,教工对儿童,源于真诚,一举一动都有爱的影子;还应该是大爱:大爱无疆,由于有一种对国家、对教育、对儿童有强烈的责任感,幼教工作者能够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和伟大,不忘使命,把自身职业当成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最优质的幼教服务。

那么该如何在幼儿园中培育“爱”的文化?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办园理念中更多渗透“爱”的文化内涵。爱不是虚无缥缈的,一所充满人文关怀,与人为善,宽容友爱,团结协作,努力为他人服务; 守秩序,讲规矩,认真务实等理念的幼儿园才具备爱的前提,才具备播种爱,收获爱的可能。幼儿园在制度制定上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以“爱”为基点,让全园处处充满爱。在职业道德中,真正教师之爱是理智、高尚的。不因孩子的顽皮而厌烦、不因孩子接受能力差而急躁、不因孩子不听话而生气。学会用眼、用耳、用脑、用心,更用爱去教育每个孩子。

2.管理者要充满“仁爱”之心。园长是幼儿园发展的关键,是幼儿园文化的倡导者和主要力行者。因此,园长首先要有“仁爱”之心,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做一个有思想、有愿景、有个性、有创新精神,走特色之路,富有个性的园长,将爱的理念贯穿在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到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团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在形成和建设团队精神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每个成员既关怀又严格要求,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教职工队伍思想统一,管理认同,情感融洽,行动默契,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全局意识,成为幼儿园团队的精神领袖和力量核心。

另外管理者还要善于将观念物化成为可感可知的爱的行为细节,并逐步变成幼儿园全体员工的一种生活习惯。当爱变成一种至高无上的责任时,教职员工才会像“母不嫌子丑”那样,去为孩子洗净大小便在身的衣裤,用轻声柔语去安慰一颗紧张的惶恐的心;有了这种责任,当孩子有了过失,教师才会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有了这种责任,教师才会为每一个孩子点滴进步而高兴;有了这种责任,教师就会千方百计选择最好的教育活动形式,寻找最佳的教育方法,创设最能吸引孩子的环境,设计最令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这种爱的熏陶会使幼儿园全体师生受到激励,其影响巨大而深远。

3.以活动为载体,让“爱”有形可循。如以教师节和国庆节、重阳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作为平台,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幼儿热爱祖国、尊敬老师、孝顺长辈的高尚情感。如我园经常在重阳节、六一儿童节组织幼儿到红山乡和西工区敬老院看望老人、进行慰问演出,培养传承中华民族尊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七一建党节我园师生和洛阳市武警支队进行军民一家亲联欢,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绿色军营的神秘庄严神圣,不由自主心生崇敬之情;幼儿园组织献爱心教育活动,为开展嵩县旧县镇上川村小学捐赠了油画棒、乒乓球拍、跳绳、皮球、绘本图书、脚踏风琴等。通过这些有形的活动,原本抽象的爱在教工、儿童眼里变得可感可循,当这种爱内化为一种习惯后,我们育人的最高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以游戏为中心的行为文化

游戏是最适合于儿童,最能促进幼儿心理发展,也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所有活动都以儿童为中心,自然应该把游戏作为育人的主要行为方式。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主张“游戏性教育”。他认为,游戏有益于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要发展儿童活泼的精神,非让儿童游戏不可,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幼儿教育,尤其应当通过游戏来进行。[ 李淑贤,姚伟.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

幼儿园行为文化要以游戏为中心,从管理的角度上看,要求上级教育部门在导向上要予以引导,克服应试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和做法,幼儿园园长更应该明确自己的办园思路,“寓教于乐”,把教学进程和游戏项目有机结合,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从教师的角度上看,教师支持幼儿游戏的策略或路径有两个:游戏中的支持(内部介入)和游戏外的支持(外部介入)。内部介入,是指教师加入幼儿的游戏,扮演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教师根据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要,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角色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使幼儿得到暗示和启发。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介入方式既能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又能很好地体现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外部介入,是指教师不参与到游戏中去,而从游戏外部以教师真实的身份通过提示、提问、建议、评论或适时出示游戏材料等方式,鼓励游戏的进一步开展。对于外部介入指导策略,如果运用得法,可能会引发幼儿的思考,诱导出幼儿的已有经验,推进幼儿游戏的开展。但如果幼儿欠缺这一方面经验时则难以奏效,如果运用不得法,则可能破坏幼儿游戏的主体性的体验。教师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支持路径。

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往往要略高于他的日常行为水平,是其能力所及的最高水平。而在教学情境下,这种发展区是由成人论证了问题的难度,估计了儿童的能力后创设的,并且儿童是在成人的帮助下而不是独立运用规则的情况下得到发展的。“由于游戏是儿童在最近发展区里的活动,在游戏中,儿童总是试图超于他现有的水平。所以,游戏正如放大镜的焦点一样,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倾向"。[1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5年版第62页]1因此在游戏中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判断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还要判断出幼儿可能发展的空间,针对幼儿个体不同的特点有的放矢的选择支持条件,让幼儿在轻松的心力环境中超越自身的水平。

作为一所“示范园”、“实验园”,我园教师精心设计,巧手制作,创设了大量适合儿童的游戏玩教具:自制拉力器、高跷、铁环、软体球、飞盘、套环、沙包等,极大丰富了儿童的室内外游戏器材,以游戏为中心的行为文化落到了实处,真正发挥了示范、引领、辐射周边的作用。

三、以园长管理为中枢的组织文化

一个好园长就是一所好幼儿园。特别是作为公立、实验性、示范性幼儿园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园长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理想的幼儿园是一个温馨的、美丽的、充满爱的家园,要作为这样幼儿园的园长,首先自己应该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用崇高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全体教工。

1.构建机构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制度。幼儿园工作千头万绪,园长必须抓好机构设置,明确人员分工,在民主的基础上制定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制度,最大程度发挥幼教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以我园为例,教学、行政、后勤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教职工工作针对性强,积极性高,给园长很大的自由工作空间,让园长有时间在幼儿园发展方向等大的问题上想办法,要政策。

2.引领幼教人员专业成长,加强队伍建设。教育是发展的本钱,外在的浮华永远代替不了内在的质量。为了让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快速提升,多年来我们坚持开展了青年教师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业务技能大赛活动,通过说课和观摩教学,促使教师专业水平快速进步与提高;全园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周周有课后反思、书画练习,月月有教育随笔、课题、成长感悟,期期有公开课、论文、技能竞赛等,大家在反思总结、交流研讨、质疑释疑中使自己的观念、意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园里还拿出10多万元让员工外出学习培训,使教师们开阔了眼界,更新教育理念,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就有一百多人次荣获省、市级各类奖项。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篇(6)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儿童以及体现儿童自主性的需要,游戏被推崇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课程设计以及教师的教育行为,无不在游戏性、活动性上下功夫。这本是可喜的现象,因为要使教育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游戏理应受到重视,理应成为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幼儿园游戏与教学之间关系的淡化。

幼儿园是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活动是由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共同构成的。在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游戏活动绝不等同于游戏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也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教学活动。因此,探讨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对开展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家眼中游戏的地位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上有不少教育家对游戏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过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眼中游戏和教学的相互关系。其中,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1]同柏拉图一样,在理论上赋予游戏重要地位的还有福禄贝尔,他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是著名幼儿教育家的蒙台梭利,她关于游戏及其与教学的观点不同。蒙台梭利反对有想象活动的游戏和玩具,否定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儿童只有从事真实的活动,才能产生活动的目的性、责任感和其他社会性的品质”。[2]在她的“儿童之家”,教师们使用“教具”,而不是“玩具”进行教学活动。杜威摆脱了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等人将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对立起来的思维模式。他认为教学必须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教学中需特别注意“抓住儿童的自然冲动和本能,利用它们使儿童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提到更高的水平,使之养成更有效率的习惯;使他的自觉性得以扩大和加深,对行动能力的控制得以增长。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游戏就会成为单纯的娱乐,而不能导致教育意义的增长”。[3]在杜威看来,教学中应该渗透着游戏,并且借助游戏达到“教育意义的生长”。

他们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理论基础等,造成他们在具体的教育观、儿童观的许多差异。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使得幼儿教育变得“多元化”、“多样化”,直接影响后世的人们对游戏和教学关系的不同观点。

二、关于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三种不同观点

1.“分离平行”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分离平行”的状态下,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无关,教学主要在课堂中以让幼儿直接接受的方式进行,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教为中心,学依从于教”。[4]主张把游戏排斥在“教学”范围之外,认为游戏仅仅是儿童在学习之后的一种放松和调剂,它可以满足幼儿自发活动的需要,因此可用作“奖励”的方式,以鼓励幼儿的表现和学习。这种观点只看到游戏与教学的区别,没有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视二者为平行的关系,没有交汇的可能。持这种观点的教育者常出现的一种问题是“游戏功能手段化”。因为游戏和教学是无关的,游戏仅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功能就是加深和巩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知识技能。

2.“游戏和教学等同”的观点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篇(7)

G613.7

地域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教育的立足点。当前,随着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普及,众多国内幼儿园都在着手开发园本课程。园本课程的理论根据在于教育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才能发挥显著的效果。幼儿园在园本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牢牢立足于本园实际,将各种民间游戏资源巧妙地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对幼儿园和幼儿的发展都具有积极地价值和意义。

一、地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构建中的作用

(一)是对幼儿进行地域文化教育的需要

幼儿园地域文化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处于一种明显的未成熟状态,待发展空间大,对环境的易感性更强,环境的浸染和熏陶往往对幼儿后天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2]而将地域文化资源与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有机结合,可以激发儿童对家乡生活乃至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增强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幼儿园课程,是对幼儿进行早期地方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二)是幼儿园拓展教育资源的需要

有效挖掘与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能有效解决幼儿园经费紧张、拓展可利用教育资源、为儿童提供优质学前教育环境。目前幼儿园的教育经费普遍比较紧缺,而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的富有生命力的民间游戏课程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民间游戏课程大多利用的是可以再生的、自然地、原始的乡土游戏资源和材料。如固原本地的玉米芯、麦秸、石头、泥巴等易得的自然材料,有效降低了幼儿园的办园成本,拓展了教育资源。使得教育由此与儿童鲜活的生命、鲜活的生活状态紧密相连。

(三)是幼儿园内涵化特色化发展的需要

体现地域的特色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课程地域化要求挖掘地域蕴含的教育资源,从地域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特点出发,开发适合幼儿学习的地域素材和活动,以加深幼儿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幼儿对地域的感情。课程地域化的过程也就是课程民族化和地方化的过程。

二、地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中的应用

(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的应用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主要蕴含于各民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固原自古就是文化名城,有许多自然文化景观。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的六盘山曾以气壮山河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而驰名中外;奇特的山中峡谷地貌和漫山遍野的野荷,汇集了北国风光之雄浑、江南水乡之靓丽。须弥山石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它特有的丹霞自然景观和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以及它具有的浪漫神奇色彩,使人流连忘返,其雕像之美,让人称奇。固原市幼儿园就分别从“红色六盘、萧关古道、丝路古城、花儿家乡”的四大文化元素入手,深度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影响和熏陶。

(二)地方各类艺术资源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的应用。

固原市幼儿园地处宁夏六盘山下,悠久的历史积淀及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为进行民间游戏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民间流传着大量丰富的游戏资源,如回族的拔腰、踏脚、跳房子、踩草垛等传统体育游戏;民间剪纸、泥塑、草编等美术游戏;喜闻乐见的《马兰开花二十一》、《拍花花手》等童谣说唱游戏;以及舞龙、旱船、高跷、抬轿子等观赏游戏,这些游戏都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创作、流传下来,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和浓厚趣味性的游戏,它曾经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百玩不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幼儿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留下了属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挖掘民间音乐和地域音乐资源,引导幼儿体验和感知民间音乐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情趣,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三、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民间游戏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民间游戏课程包含着特定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且经历了多年的历史检验,无论是游戏内容还是游戏形式上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都具有相当的适宜性。因此,对于教育者而言,重要的是要选取那些适宜的教育资源进行筛选和创编,选取不同儿童操作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对之进行适当的改造,以更好地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4]

(二)游戏性原则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而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地与空间、玩伴等相互作用的情境性活樱所以游戏环境就成为影响幼儿游戏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它诱发、支撑和发展着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期是最富有艺术创造的阶段,幼儿在民间艺术活动中的活动就是快乐地玩游戏,游戏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愉快的情感体验,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着艺术的变化,快乐地想象着、创造着。

(三)生活性原则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由于幼儿的认识水平有限,我们在选择地域文化教育内容时,应充分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题材,使幼儿在熟悉的生活天地里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感悟。

(四)艺术融合原则

把地方民间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资源融合在一起,这是对艺术文化的再创造,幼儿在与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典的音乐的对话中,用美术和身体动作等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些文化进行诠释,尽情地释放着自己潜在的能量。艺术与童心相碰撞,产生的是最浅白最直接又是最高深最抽象的艺术。

总之,加强地域文化教育是当前时展对幼儿园提出的新要求。为促进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培养幼儿的民族气质与世界胸怀,我们遵循适宜性、游戏性、生活性、艺术性、启蒙性等原则,创设一种兼具传统与现代、民俗与时尚相融共生的地域文化特色环境;构建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本土文化教育园本课程,同时为幼儿提供以游戏为主的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以促使幼儿的认知、情感、意志与个性品质等得到全面和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54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途径;教师素养;家园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2;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73-01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幼儿园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化教学已成为幼儿园教学的基本形式,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可。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提升教师游戏化教学的专业素养

游戏化教学的重点在于“玩”中有“学”,“学”中有“玩”,通过游戏让学生达到“学”的目的。首先,教师对游戏化教学要有正确认识。传统观念认为“游戏”就是“玩”,对教学有妨碍作用。但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游戏和学习可以相互促进。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真正的世界。在游戏中学习,就是让幼儿回归到自己本来的世界。其次,教师要提升游戏化教学技能。教师对游戏化教学有了正确认识后,更重要的是提升游戏化教学技能。比如,创设游戏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对游戏资源的整合能力、对游戏活动的组织能力及对教学目标的拓展能力等。创设游戏化教学环境时,要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教育为宗旨,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把教学内容通过具体、形象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再次,教师要有游戏资源整合能力。本文作者所在的幼儿园,对园区环境有很多规划和创设,基本上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教学活动,但依然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比如,环境区域的设置初期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但时间久了,幼儿就失去了兴趣,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及时调整教学资源。除了园区配发的实物教学资源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资源,如网络热点问题、个人生活趣闻等。最后,教师要有游戏化教学组织能力。游戏化教学不但要有素材和设备作为支撑,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教师对每个幼儿都比较了解,可以通过组织游戏化教学引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游戏化教学组织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调动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思维、语言特点出发,激发幼儿的参与动机。另外,教师组织游戏时要适当地参与其中,与幼儿打成一片,给幼儿做模仿对象,纠正幼儿不合理的表现。

二、通过家园合作开展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需要家长的合作与支持,学校要与家庭建立联动机制,让家长也参与到游戏中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让家长理解游戏化教学的意义。一些家长认识不到游戏化教学的意义,认为幼儿园教学就是要传授孩子知识,让孩子学习计算、拼音、汉字等。对此,教师应该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游戏化教学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意义,帮助家长转变过分看中知识教授的传统观念。这需要幼儿园建设家园互动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如QQ群、微信群、幼儿园博客等)与家长进行沟通。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成果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展现出来,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掌握孩子的动向,让家长放心、理解并支持游戏化教学。其次,要让家长参与游戏化教学。荷兰文化学家胡伊青加(John Huizinga)说,人在本质上是以“游戏者”身份存在的。幼儿园教育应该把家长纳入游戏化教学中,让家长也参与到游戏中,与幼儿、教师一起制作教学素材,进行角色扮演。幼儿和父母在一起做游戏会更加轻松愉快,家长也能更好地理解游戏化教学的意义。通过参与,家长可以加深对游戏化教学的理解,能更好地支持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活动。

三、创设和谐有趣的游戏化教学环境

幼儿园是一个融合了空间、制度、文化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要着力构建培养幼儿能力、促进幼儿情感发展的背景,给幼儿创设一种具体、形象、直观的感知环境。首先,空间布置要舒适,区域设置要协调。幼儿园物理环境的舒适,一要考虑安全性,对幼儿的人身安全负责是幼儿园管理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才能给幼儿创设更舒适的环境,让幼儿乐在其中,教师才能集中精力对游戏化教学进行设计。二是区域设置要协调,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比如,阅读、故事、手工、绘画等区域的设置要考虑环境的安静性,要考虑与玩沙子、唱歌跳舞、角色扮演等区域不能相互干扰。其次,健全环境制度,确保游戏化教学顺利开展。除了空间布置要舒适外,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保障。这一方面是保证教师基本权利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对教师行为规范的一种约束。游戏化教学比传授知识花费的精力要多,如果让教师单打独斗地开展游戏化教学,其精力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鼓励教师开展合作教学,共同设计。幼儿园要给教师多提供一些进修机会,让教师有机会、有条件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投入教学中。

四、Y束语

总之,文章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幼儿园实施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从提升教师游戏化教学的专业素养、采取家园合作、创设和谐有趣的区域环境等三个方面入手,对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现途径进行研究,以促使游戏化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篇(9)

为了有效推进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相关工作,江苏省出台了“六个支架”的框架文件,主要精神包括:树立正确的幼汗郏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指导文件;明晰幼儿园课程的特性和对幼儿学习发展的促进作用;一切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园一日活动要转变观念。其用意是使幼儿园教师树立科学的幼儿观和教学观,科学有效地设计实施幼儿园课程,通过契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化课程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围绕《指南》,基于“六个支架”,从四个方面入手,让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更加契合幼儿的发展需求。

一、相信幼儿,专注观察

江苏省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六个支架”框架文件指出,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幼儿先学,教师后教”的理念,要求教师要理解儿童,鼓励幼儿放手去做。但是,在教师让位、放手之后,教师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站在幼儿身后做好观察和指导。教师的观察不是毫无目的、漫无边际,要带着要求和问题,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参与,一边感悟,真实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然后相机进行相关智力支持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园教师不能只进行浮于表面的浅层次观察,而应该伫立在儿童的身后,专注而有思考地观察。比如,在实施幼儿“愉快的播种节”游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幼儿掌握关于植物的相关基础知识,然后还要给幼儿留下充分的自主游戏的时间和空间,长时间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动作行为,并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幼儿能够认真观察植物的成长,但因为缺少相关生活常识,在看到植物上的小虫子后不晓得怎么办。教师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儿童展开讨论,征求伙伴们的看法,引起注意和兴趣。有的儿童说:“虫子是害虫,应该除掉。”教师趁热打铁:“怎么除掉?”有幼儿说:“可以用手捏,把虫子捏死。”在经过多方争论之后,大家一致决定帮小虫子搬家。经过这样长时观察,教师就能够发现并培养幼儿的交往和探究能力,并初步懂得如何解决问题。

在幼儿游戏时,教师可以拿着一个本子或手机等数码产品,随时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亮点和问题,留下第一手幼儿游戏活动过程的音视频资料,做真实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参与者,不断分析和反思,促进幼儿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学法迁移,指导就餐

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把幼儿游戏化课程和儿童就餐融合起来,指导幼儿在自主就餐的游戏活动中,从小事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儿童从事不同的工作,比如分发餐具、分饭菜、整理打扫等。但是,幼儿在实际就餐过程中,由于年龄小,肢体动作控制不好,会出现把汤洒在地上,或者把餐具碰到地上等安全隐患。教师这时千万不能仅仅出于安全因素考虑,剥夺幼儿自主就餐的活动权利。不妨进行一次自主就餐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先讨论自己就餐时会遇到哪些问题,思考怎么杜绝这样的问题。比如,有儿童在活动中出现了调羹碰到其他伙伴的情况,教师就可以相机诱导:“我们可以怎样做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在教师的启发和同伴的讨论之后,儿童逐渐悟出了这样的生活经验:东西要轻拿轻放,排队不能拥挤,餐具要放在桌子中间等等。有了自主就餐游戏活动的铺垫,孩子们在正式就餐时就能相对有序安全地进行了。

关键是教师不要怕出现问题,不能只是单向地灌输安全知识,可以和游戏化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相似的游戏情境中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建构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幼儿的自主合作能力。

三、因地制宜,开发资源

资源是开展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基础,“六个支架”文件启示幼儿园教师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效依托幼儿园周边教育资源,运用课程游戏化的视角,开发具有校本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围绕交通安全,针对红绿灯和过马路,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幼儿园周边交通环境,开展一个系列的关于交通安全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时,教师可以创设过马路的游戏情境,指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安全通过红绿灯。第一步,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幼儿扮演交警、汽车、行人等不同角色,自主活动于马路上应该所处的位置。第二步,让幼儿懂得自己的角色和职责。第三步,指导幼儿辨认红绿灯,安全通过交叉路口。这个游戏活动来源于生活,深受幼儿的喜爱。

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 比如社区资源、文化民俗等等,设计幼儿喜爱的游戏化课程。

四、形成合力,融入活动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48-01

游戏伴随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近年来,游戏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幼儿教育领域对游戏的研究更是成果卓著。

政府颁布的幼儿教育领域的政策法规保持了对游戏的一贯重视: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对游戏的指导要领、创设游戏条件、游戏材料的提供及教师的作用等做出具体指示。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再次指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

经过多年的强调和倡导,“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逐步获得幼教界的广泛认同,但对幼儿园教育“为何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指什么”和“如何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问题却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因此,笔者拟从“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三个维度来解读“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本质内涵。

一 为什么“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对该问题的解答有三条路径(游戏的角度、儿童的角度和幼儿园教育的角度)可供尝试,但不同路径最终会汇聚到一个核心问题,即游戏与儿童的关系。

游戏与儿童是什么关系?

首先,游戏是人的存在方式。胡伊青加的“人是游戏者”大胆宣告了游戏作为人以及人类文明的存在方式有无可替代的本体价值。游戏是文明的母体,人类所有活动无一不是从游戏的胚胎发育而来的。人在世界中以游戏者的身份存在,游戏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影响着所有生活和思想领域。其次,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游戏与儿童是紧密联系的,儿童的游戏一直被认为是最纯粹的游戏形式。我们允许和鼓励儿童游戏,不仅因为游戏在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化、身体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基于游戏是儿童内心的需求,是儿童作为个体生命的基本权利。最后,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幼儿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幼儿、服务幼儿的社会活动,根植于对幼儿天性特点的理解和尊重。鉴于儿童与游戏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主要方式。

二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什么

要准确解答“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什么,我们首先要明确“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是什么。

首先,“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是以单一游戏形式贯穿一日活动与单纯地增加游戏活动在一日活动中的比重。这些误解根源混淆了游戏和游戏活动的内涵。其次,“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是刻意追求游戏活动的热闹场面与外在形式。应该更注重其内在精神。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究竟是指什么?何为基本活动?即本质性的活动。“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即指幼儿园所开展的活动本质上应具有游戏的性质。人们习惯把游戏和游戏活动相互替代使用,致使两者混为一谈。游戏和游戏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非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活动。幼儿园追求的是游戏轻松愉悦的感受、关注游戏性的精神体验,而不是表面上的游戏活动。

三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如何实现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幼儿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幼儿教师能科学合理地给幼儿提供游戏机会,还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发现、分析、指导幼儿游戏的意识和能力,变幼儿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需要。这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具体做法,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使活动都融入游戏精神,加强教育教学和活动的游戏性,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强调教育教学手段的游戏化与教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实现游戏过程即教育教学过程。

上一篇: 电子信息教学论文 下一篇: 质量工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