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师德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4:54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前言:课堂,是一个互动的场所。在初中语文课堂之上,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充足且合理的条件。在师生的互动之中,老师可以将德育观念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在进行课堂管理之时,老师可以利用规则的明确,使学生意识到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在进行课堂目标的实现之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责任这一意志品质。因此,将德育教学与语文教学整合在一起,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决定。笔者选择语文与德育教学结合的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理论基础的。

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入德育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教学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实践教学活动当中,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思想的发展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而周边环境的创造来自于课堂中的每一个互动行为。学生在面对他人的正确或者不正确的行为之时,会对自己的相同行为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堂当中,师生的互动,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与生活态度产生影响。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加以“爱”的元素,缺乏爱的教育只是空谈。一些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受到家长和同学的斥责与嘲笑,因此自尊心受到了摧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自闭。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用爱温暖学生,鼓励他,帮助他,拉近学生与老师心的距离,这样才能够完善课堂,真正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正确的课堂评价是规范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思维想法与行为,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而老师与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要人物,加强传统教学方式的转换,就在于老师与学生关系的转变。这一转变,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从老师来讲,老师的课堂授课行为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教学之时,老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老师要将自己视为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就是进行知识的传递,不能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活动中的发挥。另外,老师的个人素质还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从事教学工作之时,老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个人魅力与感染学生,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时,老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一个平等且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学生来讲,许多学生因为受到成绩的压迫,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学科成绩。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之时,不喜爱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味地进行固定答案的机械记忆。这就造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自主参与性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作为日常学习的目标。在课堂之上,学生将笔记作为工作重点,无视老师的提问,不能进行积极的思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诸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使学生的独立思考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才能促进当代初中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加强多媒体的应用,促进德育自然融入

在进行语文教学之时,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思,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多媒体的应用,则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被更好地激发出来,老师利用对话式与讨论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能够使德育教学内容自然地融入到语文课堂当中去。

比如在进行《背影》的讲解之时,父爱的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学内容。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父爱相关图片的展示,在展示过后,提出“你认为父爱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较为真实的思考环境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得到激发,联想到父亲在生活中为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更能讲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在交流的过程当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心中的故事,利用正确的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语气的变化以及课堂氛围的营造方面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染。另外,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德育教学之时,老师要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德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从文本出发,利用语文学习内容与德育间的结合点进行自我感受的发表。在这样的初中语文课堂当中,学生可以更多地感受到德育的温情,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3、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进行结合

德育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大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小到学生为人处世的技巧与方法等等。在语文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一些对其为人处世有所帮助的技巧。老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这一培养可以从课堂提问中得以实施。面对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老师要利用简单的问题对其进行提问,保证其答案的准确性,从而使其在回答问题中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功体验。这样,再次面对同样情况之时,学生就会有信心进行自我意见的发表。其次,老师也可以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在学习寓言《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时,教师就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学生明白偷偷摸摸的行为不可取,贪小便宜、不劳而获是会吃大亏的,学生应该从小就树立起杜绝不良行为的思想,在面对诱惑和选择时,要遵守思想品德认识,学会拒绝和分辨,以此来加强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对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有促进作用,语文教学与德育的结合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希望当代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篇(2)

一、故事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开学初,我们学区根据教研室的安排,收集和整理第八册品社的故事资源,各个学校分别接受了这个任务,认真收集了第八册每一课中跟课文有关的故事,经过精心选择与筛选,与各位老师共享故事资源,丰富了课外的故事链接,使品德老师可以拿来就用,非常方便。

二、学科指导小组菜单式服务

三月份,根据市教研室的安排,学科指导小组的成员进行城乡联手,组织携手农村大课堂活动如火如荼地举行,作为上虞中学学区,在全市起着骨干带头的作用,作为学科指导小组的一员,每位成员都进行了精彩的课堂展示和学科报告,如师范附小的马晓颖,实验小学的汤金华,百官小学的李可苹、吕凌燕,文澜小学的江海囡、丁淑珍等等,这样的菜单式服务,引领了农村品德课堂,为农村小学送去了一缕春风。

三、各校品德教研活动新颖有效

教研活动是各校活动的基点,每个学校都很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比如3月24日,百官小学的“百小讲坛”拉开了品德教研组工作的序幕,她们在阶梯教室开展了品德课的名师讲坛活动,下属小学、第三届师徒结对的徒弟和苍南县领雁工程的老师和百官小学的老师们一起参加了百小讲坛活动,教研室傅老师评价说:“百小讲坛,打开的坛坛都是好酒。”在这次活动中,吕凌燕老师的课堂展示《塑料和我们的生活》精彩纷呈,李可苹老师点评《合作探究感悟》客观灵动,经校长的主题报告《追求理想中的品德课堂》受益匪浅,这次教研活动可以说是百小品德教研组的一次精彩的展示,是百小品德教研组智慧的结晶。

阳光学校教师在本学期里除了坚持理论学习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扎扎实实的探索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手段的实效性”这一中心课题。她们还认真研究课程大目标、结合本册的单元目标以及学情精心设计每一次的活动目的,并在活动的过程设计中逐步分解目标,坚持从细节入手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让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滨江小学开出了三节品德教研课,街道级教研活动分别是陈林君老师的《争做清洁小卫士》和叶丹丹老师的《养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好习惯》,校级教研活动是范宇芳老师的《五十六个民族》。参与上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数次试教,改进教案,课后收获颇多,教研活动的开展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发展的平台。

四、课题引航——成就和谐、合作的教研团队。

学区内的教师都很重视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成就和谐、合作的教研团队。鹤琴小学针对品德教学说教为主,学生缺乏参与和体验的问题,提出了《品德教学树课模式的实践探索》的课题。主张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夯实“树课”之根,于大自然大社会中,建构“树课”之干,于生命的活力中,绽放“树课”之花,于幸福的课堂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体参与、全心参与、全情参与。本学期着重进行树课模式博客的充实。

华维文澜小学的教师根据品社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提出了以“让故事成为品德教学的好朋友”的课题研究。这则课题方案成为了绍兴市普通中小学2015年教改项目第一批立项项目之一。自从故事教学的课题方案理想以后,教研组马上以该项目研究实施为中心,推出了一系列的项目研究教研活动。

百官小学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结合《德育与心育课题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在德育课堂中融入心育教育,使德育课堂更加人文化,多元化,希望德育课堂和心育课堂能够齐头并进

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希望我们在新的学期里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又到写总结的时候了,才觉得匆匆间时间又晃过去了,回首这个学期,我们学区的品德教研活动,主要是借市教研室组织活动来展开的。

一、以联谊为契机,发展品德队伍

从自己开始当这个学区组长以来,一直有个心愿,能在学区里组建起一支属于品德学科的教学队伍,也一直在作主要的努力。可往往努力去发现了,可下个学期人事调动就又不见了,队伍总是不稳定,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这个学期在市教研室的关心照顾下,我们学区引来了两次学科指导小组的联谊活动:在章镇镇小迎来了傅老师精彩的讲座,为章镇的品德教学点一盏明灯,省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实验小学的汤金华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教学艺术,让大家一睹了高手风范;在汤浦镇小华维文澜的江海囡老师以她的沉稳和大气又给大家展示了别样的风采。通过这次活动,让很多老师眼前一亮,得到或多或少的启示。在这两次活动中,才出现了很多新的面孔,每个乡镇都有那么一些喜欢品德老师,看见了品德学科的新的面孔,那是一种新的希望。相信只要的教研氛围可以让我们章镇品德这块贫瘠的土地有新的气象,新的发展。

二、以活动为台阶,促进个人发展

推出新人是一支可持续发展的队伍必不可少的一步,章镇学区特别重视这一点,凭借着与学科指导小组的亲密接触的良机,我们学区又推出了两个新人。朱婷婷老师以她日趋成熟的教学状态展示了——《我们是集体的一员》,图片中故事是“绿色”的,足见匠心独具;韩世玉老师虽然品德学科才起步,但是她的认真和课堂呈现的那种自若也值得一提。本人也参与了这次指导小组的活动,分别执教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以故事为载体,提高课题效率

故事是本学期我们学区的一个重头戏,从收集、整理,到使用都让一线老师有不同的感悟。故事联系习惯,故事联系课堂,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别人的故事。在品德学科相对薄弱的课堂里,我们主张添加合适的故事,让课堂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09年上半年又在我们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匆匆走过了。回首这个学期品德教研组的工作,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根据开学初制定的教研组工作计划,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一学期来有让人会心微笑的成绩,但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品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1、我们思品教研组非常重视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

我们具有良好的业务学习气氛,一学期来,我们利用教研时间,组织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深入分析并领会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材料的精神,统一认识,从教学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组内老师还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并认真领会和贯彻其精神,自觉加强业务学习,通过上网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交流教改动态、教学经验等信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2、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提高。

一学期来,组内教师积极完成进修和培训任务,不断补充新知识。并积极参加市级公开课的听课活动,学区内几所学校进行交流,积极听课、评课,学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通过观摩,听课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3、积极组织参加市、学区级公开课教学,组内教师认真参与听课、评课,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本学区,永和镇小的罗彩芳老师就为我们执教了市级公开课《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二、完善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有明确的教学计划。

为使各项教学活动有目的、按步骤地进行,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到计划在先,活动在后。本学期开学初,教师均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学期教学计划,然后再由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落实计划的实施,不让计划留于形式。

2、教学工作继续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师们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本学期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地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个学期,我们教研组的多数成员虽然都是担任了语文教学、数学教学,有的还兼班主任工作,但依然能在品德的教学中开创出一片美好的天地,有了一定的收获。4月3日,上虞市品德学科菜单式服务行动在丰惠学区永和镇小如期开展。学区各乡镇品德学科教研组长和品德骨干教师齐聚在永和镇小,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中,百官小学的吕凌燕老师和永和镇小的罗彩芳老师分别为我们执教了四下《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和五下《日新月异的交通》,百官小学科李可萍老师和教研室傅老师还为我们做了精彩讲座。在活动结束时,还有我学区的好多青年教师纷纷表示如有机会,将会积极参加这么有意义的教研活动。在参加09年的学科论文评比中,我教研组成员多人获市一、二、三等奖,如下管镇小的任芳芳老师所撰写的品德论文《孩子,让我们用真心交流——品德教学呼唤真诚的课堂对话》获市一等奖。

三、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不少的问题:

①教材方面。某些教学活动内容较多,对刚接触品德教学的教师难以正确把握,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处理,而学生就会因教师的理解水平、处理方式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②在教研活动方面。由于个别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未完全转变,对于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德育课程的教学就有所懈怠,对学生的思品知识与言行的统一也有所脱节,与家长、任课教师、班主任的沟通也不够,学生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品德。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小越中学学区品德教研组老师们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教育教学生动的乐章。一曲曲悠扬的旋律从心底溢出……

一、团结协作,练队伍

我们小越学区品德教研组全体组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每次活动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我们的教研活动从书本上某一副图的的分析到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的把握,从教学方法的应用到学生学法的研讨,点点滴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倾注着教师们的真知灼见,发挥着集体的力量,体现着团队的精神。我们组开设的教研课、调研课等,每一堂课都集中大家的智慧,从选题开始,一起备课、一起研讨。因为组员们都不是同一所学校的老师,聚集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所以为了能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钻研,我们学区品德教研组建立起了一个qq群。让每位教研组成员都把自己备好的课、想提的建议统一放在了qq群共享上,同时大家一起来群聊,各自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每一位成员都参与进来了,讨论之后,执教老师进行试教,再修改,再试教……让每一位成员都来重视我们的学科,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是品德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方法。

二、钻研教学,促教研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们教研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中国德育》、《小学德育》等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播放有关的名优教师优秀课例视频,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学习、扩展的学习空间;在本学期中,禹峰小学的郭芳老师在市级调研活动中执教的《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一课,两位老师参加了上虞市品德学科菜单式服务行动活动(均承担了上课任务),都得到了市教研员及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前认真地查阅读资料,共同商讨、集体备课,在品德教研组这个“练技场”上学习、研讨、跌滚摔打,洒下我们的汗水,流下我们的心血,只为了共同的目标“建设我们的品牌课堂”。

三、课题领先,显特色

一位专家曾讲过“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是在于思想的彻底改变,只有将思想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在实处”!是啊,思想的不到位课程改革的实践则为夸夸其谈、蜻蜓点水,仅在于局面的方位上进行着。因此本学期我们继续鼓励老师们采取“多阅读、多反思、多执笔”的方法,不断促进对课程改革实质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利用好学校的网络资源,经常上网浏览、查阅相关的材料,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服务于课改实践。当然最能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是从自身的实际问题出发,针对这点再结合我组思品老师的实际情况,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以改进教学提升教师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任务目标,根据品社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我们提出了以《叙事德育运用于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小学品德教学质量监测实践与研究》、《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活动》的课题,在10年度市级及以上立项。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组的品德老师通过不断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谢林燕老师的《落花有情马蹄留香》和邵璐老师的《莫让“情境图”留在暗房》两篇论文获市一等奖;徐益锋老师的《让教材中的活性因子充分激活》和张瑾老师的《被品德课遗忘的角落》两篇论文获上虞市二等奖;其中三篇已送绍兴市参评。谢林燕老师被评为上虞市第九届教坛新秀。并组织开展了一次菜单式服务行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沐浴着春风,和着时代的节拍,在市教研员和学校领导多方面的关心支持下,不懈地努力,去构建一道品德教育教学的亮丽风景线。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学区品德与社会(生活)教研组结合课例开展校本教研研究,立足课堂,以品德实验教师为基本研究主体,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教学研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教师团结协作、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就一学期来我们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1、认真制订教学计划

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教师坚持学校有关教育教学计划,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地在教导处的领导下完成各项任务。开学初,大家就一起根据本学期的各项要求认真制订了教学计划。以使每位老师在开展教学时能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而不至于开“无轨电车”。

2、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继续加强健全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由于有几位老师今年刚接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为了更快地使大家了解《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性质与特点,更顺利地投入到品德的教学中去,本学期我们全组教师继续以学习新课标为主要的学习内容,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们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教学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已经接触过品德课程的老师,在交流活动中,能以自己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与大家一起交流,避免大家多走一些弯路。

3、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本学期我们仍旧采用了集体备课的方式,集合大家的智慧,力求备出优质的教案,备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重视教学过程的复备与反思,每节课后教师都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由于我们几位品德任课老师的办公室比较近,所以,我们可以及时交流在上课过程中的好的经验,做法;碰到了困难,大家也能及时地进行交流,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

4、走出去请进来,以课例为载体,提高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篇(3)

把道德和情感结合起来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家、教育家研究的重点,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乏杰出贡献者,很多专家都有独特的解释,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研究成果,这里也就不再一一列举。以下总结了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教条死板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教学方式完全可以很多元化,老师也可以借助更多的媒介来进行教学。但是很多老师对其重视不足,教学时往往照本宣科,所谓照本宣科,也就是照着书本上所写的来念,念完之后就宣告这门课程的结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学怎么可能有效果,倒不如让学生自学。换言之,就算学生可以认真地听,但这样的讲课方式死板,把一些道德约束如规矩条例般罩在学生头上,他们又如何能够接受?根据科学研究调查发现,一个人主动接受知识和被动接受知识的效率是完全不一样的。以背诵圆周率为例,如果学生被动记忆,一般记了几十位数就没了兴趣,而如果学生主动去学习,一般人都可以记忆到百位数以上。道德教育也是这样的道理,学生被动学习,掌握量就很少,甚至会有抵触情绪。

2.理论式教学

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光是看其名字就知道是包括两个部分的,一是品德,一是社会,即可以把这门学科看成是学生通过道德的学习了解这个社会的媒介,也可以看成是学生学习了道德之后走入社会的一块垫脚石。但无论怎么理解,这门学科与社会都是无法脱离的,道德与社会本来也就是合在一起,道德体现在社会中,社会中出现道德,两者相互依存。老师教学时如果将道德脱离了实际,让学生教条化地学习,又如何能够让道德触碰到学生的内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3.课堂缺乏互动

所谓道德情感,简单来讲,也就是与人的内心相关,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读懂学生的情感,也就是读懂学生的内心。老师若无从知晓学生内心所想,也就无法得知学生学习的情况如何,学生心理活动是什么,这对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二、对策分析

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往小了说是关乎一个人一辈子的发展,往大了说有可能影响社会秩序。这没有丝毫的夸张成分,一个人的道德如果有所欠缺,就会影响他个人的心性,从而间接影响到他身边的人,很有可能因此就对社会造成危害。所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1.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

(1)复合型课堂。上文在对教学问题进行总结时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老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照本宣科,泛泛而谈,其效果还不如学生自学。其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老师教学时若纯理论教学,嘴里谈的都是仁义道德,学生往往会听不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智还未得到充分的发育,以他们的能力还无法领会这样的观点。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进行教学时引用大量的案例辅助教学。举个例子,老师在进行教育时可以播放一两个关于“扶不扶”的小品,这样的小品有很多,很多喜剧团队都演绎过,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往往会爆笑,但不能笑过了就完了,毕竟不是小品赏析课,老师还要在一旁分析。看完之后可以提问,如果学生遇到类似的情景会如何选择;如果学生选择了扶,老师可以紧接着出一些难题干扰等。

(2)增加交流互动环节。道德情感的培养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务必真实有效。所以老师需要经常和学生交流,要么以提问的方式,要么以私下交流的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一旦发现学生的想法有偏激,立即纠正。就上文提到的“扶不扶”的小品为例,老师在课堂上播放小品之后的一段时间就是了解学生内心的最佳时刻。老师可以提问学生,看见老人摔倒愿不愿意搀扶。这时候学生一般都会回答愿意扶,老师就继续提问,如果对方是在进行诈骗怎么办,一来可以让学生锻炼思维,二来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2.有趣生动的课外游戏

(1)教学活动的组织。品德与社会要想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包括其他的内容,比如说举办各类教学活动。老师如果想不出来好的点子,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一般而言,几乎每个教学活动都会对学生有帮助,只是看老师如何进行。以上文提到的“扶不扶”这个话题为例,老师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正方是“扶”,反方是“不扶”,双方就以这个为话题来进行辩论。辩论的过程中,老师尽量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加,仔细去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属于教学活动的范畴,但这个活动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就以“扶不扶”为话题,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两到四个人,一个人扮演需要帮助的人,其余几个扮演路人,当路人发现有人摔倒时,他们的做法是什么。这样不仅增添了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到道德在生活中的运用。老师在活动之后要进行总结,要告诉学生们,拥有帮助他人的美德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篇(4)

2000 年春节, 我调来南方工作还不到10 年。有一天, 突然接到中学闺蜜的电话, 她用低沉的语调告诉我, 初中教我们数学的黄老师患胃癌于上个月去世了。我愣了几秒, 忙问: 是教我们代数的黄老师吗? 闺蜜说: 是的。你忘了吗? 当初代数你学得最好, 每次都考100 分, 黄老师经常表扬你。 听到这,我的鼻子不由自主地酸起来, 一时间满脑子涌现出黄老师当初教我们代数的一幕幕情景, 却也还是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不可能, 不可能, 黄老师那么好的人怎么会说走就走了呢?

我清晰地记得, 当时黄老师才40来岁, 她身材娇小, 但却非常有魅力。黄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好, 课堂的设计也非常巧妙: 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总结本节课重点、最后10 分钟测验, 四个环节紧紧相扣。每天下午放学前, 黄老师必定会抽出10 分钟时间到班上公布并讲解当天课堂测验的结果。因为黄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 同学们的代数学习问题基本做到了堂堂清、堂堂会,学习的积极性也似乎比学其它科目要高很多, 以至于后来大家在同学会上一起回忆黄老师时, 不少男同学表示自己中学数学学得一般, 但代数还不错。

其实在我心里, 黄老师对我的影响远不止教我学好代数, 更多地是让我懂得了即使是拿了满分, 也仍有可以改进之处。黄老师经常在我的作业本上留下很多充满期待和鼓励的话语, 那些用心写下的字句给我年少的心灵注入了滋润的雨露, 让我在开阔解题思路的同时,也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崇高的敬意。是黄老师让我明白: 师德, 有时其实就是一种螺丝钉精神, 严谨、周密、一丝不苟, 不断将真理的光芒照射到学生心灵深处。

(二)

2007 年春节的大年初三, 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电话那头的声音似曾熟悉, 但就是猜不出。等对方说出姓名后,一种强烈的内疚感油然而生, 并久久不能平抑打电话给我的竟是自己 20 多年前的高中班主任谢老师。我和谢老师聊了半个多小时, 年逾古稀的她在嘘寒问暖间传达的全是对远游学生的挂念,以及盼望有生之年还能师生共聚的愿望。那一刻, 我的眼睛潮湿了, 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

说实在, 高中那时, 谢老师就是同学眼里的女神, 她不仅形象气质好,教学能力也非常出众。谢老师身材曼妙,皮肤白皙, 仪态端庄, 也非常懂得装扮自己, 总是一副洋气十足, 自信满满的样子。但是, 谢老师不是人们眼中的花瓶, 相反, 她的教学能力非常突出。谢老师是责任心极强的语文老师。每次上课前, 谢老师都会提前充分备课。她的案头除了课本, 还堆放着不少厚厚的参考书; 她的教案总是写得密密麻麻,重点句子还常用红笔勾勒。因此, 谢老师对课文中心思想的归纳总结都非常准确、全面。在课堂上讲解课文时, 谢老师都会引经据典, 丰富教学内容, 开阔我们的视野。因此, 在谢老师的语文课上, 我们丝毫不会感觉到沉闷, 反而是非常享受。

除此之外, 谢老师的过人之处, 还在于她的班级管理能力。谢老师经常组织班级开展各类活动, 并开展得有声有色。尤其是每周的主题班会上, 谢老师总能通过各种别具新颖的主题思想和方法形式让同学们产生心灵成长的动力。同时, 谢老师还特别善于利用每天的零碎时间进入班级给我们补点语文课, 这种行为虽曾遭到少数贪玩男生的反感,但她总会想出办法让他们规规矩矩配合补课。是谢老师让我明白: 师德, 有时其实就是一种奉献, 是一种执着, 是一种对教师职业的忠诚。

(三)

2003 年春节前夕的某一天, 我正在超市购买年货, 突然我的硕士导师李老师来电询问我的硕士论文进展情况。当我还支支吾吾不能明确回复她时, 她又问: 你现在干什么呢? 我说: 在超市购买年货呢。 她停顿了一会说: 你能否年后把论文初稿就写出来发我, 争取6 月底能够完成论文答辩? 我一听就急了: 可能不行, 我原本就打算下半年才答辩的。 没想到导师为此在电话里用了10 分钟和我讲了当年自己完成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做法, 目的只有一个建议我不要因为过年耽误自己的论文写作, 赶快找个清静地方好好把论文初稿写出来。最后, 李老师还嘱咐说: 需要老师帮助就来个信息, 我会打电话和你交流。 放下电话, 我也无心购物了,速速赶回家中, 和家人交换了导师的想法和建议。家人听后一致赞同, 愿意配合并创造安静的环境让我能够独立开展自己的论文写作。

就这样, 我难得经历了一个忘记过年 的寒假。更难得的是, 整个寒假里, 导师主动给我打了四次电话和我探讨我论文中的一些观点和细节问题, 甚至其中有两次通话的时间都超过了一个小时。最后, 因为导师的督促和指导,我的硕士论文如期顺利通过答辩。李老师不仅学问做得好, 而且为人特别亲和; 不仅人长得漂亮, 而且还非常能干。在我眼里, 她就是一位极富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女强人。在她的身上, 我感受最多的就是大爱, 凡是和她有过交往的人都会对她交口称赞。她身上少有矫揉造作, 少有贪婪和虚荣, 更多的是真情流露, 淡泊名利, 虚怀若谷。在我心目中, 她就是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的楷模。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篇(5)

其次,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必须有反思改造精神,虽然我们常提终身学习,但知识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知识对道德的作用并不是绝对正向的。所以,一个人要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或一般的道德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在学习政治理论和社会伦理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改造”,反思改造就是表现为新的道德要求和新的环境条件中能动地作出评价与选择,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反映用于外部环境,主动的接受或排斥。表现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能动地进行控制和调节,即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鼓舞、自我分析、自我誓约、自我禁止和自我监督,例如:有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觉得教书这一职业太清贫,就撒手教学去从商、跑摩的,或课外家教增资源等五花八门的第二职业,回到教学岗位,就论资排辈,懒懒散散,对学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站足40分钟为己任,什么转化差生,辅导后进生,那是学生们自己的事。这些行为,难道不违背我们“甘为人梯育桃李,愿做红烛照人寰”的信念吗?我认为,人之间应学会换位思考,一个既为家长,同时又是老师的你,你的孩子遇到有上述状况的老师,你一定会以家长的身份指责孩子的老师,对这个老师充满了不满和憎恨,但是,就没想到,正谋第二职业的你同孩子的老师相比,只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罢了,所以,我们要在这种经济市场化的环境中学会自我分析,自我批评,自我禁止,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能动地控制和调节,时时不忘自己角色地位,面对功名利禄,必须有抵触诱惑的毅力。有淡泊明志,甘于清贫的奉献精神,做一个称职的“人类文明大厦的构建者”。

再次,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必须做到知行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教师道德修养不仅要与实践相结合,而要从现在、从小做起,一个教师的真正完善的道德品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由于人的思想意识的复杂性,旧习惯的顽固性,新习惯培养的艰巨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多变性,使得师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一个不断陶冶道德情操和磨练道德意志的过程,一个不断修正偏见,改正错误观念,训练良好习惯的再实践过程。

然而,放眼现在,有些教师虽然热爱教育,有如何育人的理论,但在实践中,却不愿意从小的善事做起,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错位,抱负与责任的分离。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不严,不拘小节,不负责任,心胸狭隘,甚至以社会上“缺德行为多的是”为由,原谅自己不文明行为。结果必然使自己的道德水平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这与教师应有的素质和修养相去甚远。例如:有部分老师利用社会裙带关系,或拍马逢迎之功,不经教学实践,爬上一个小小的领导位置,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对下层教师作威作福,目中无人,心胸狭隘,不分公私,会上老师提出意见,视为刁难自己,于是,工作上有意责难,表现出“”作风,实施“党同伐异”之举,谋“暗箱操作”之策,给老师们营造一个尔虞我诈的工作氛围,搞的人际上名争暗斗,无心从教。有的老师呢,课堂时间不足,不是提前下课,就是拖堂,有的呢,板凳一坐,二郎腿一跷,布置作业,自己在讲台上玩手机、发短信,不时还发出诡媚的自笑,学生看他,还大肆玄耀,自品自足。最为严重的是,学生不随老师的意愿,老师就惩戒,恶语相向,伤及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以生为敌,势不两立。其实,我们应想,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好的人也有自己的薄弱环节,再不好的人也有他的闪光之点,如果学生能意识自己的缺点、错误,明白世事伦理,那他就不会去范,也就不用你去管,你也只能做一名“经师”而已,你就无法体现“人师”价值。我认为,一个有育人成就的教师不正是在一个刁钻、淘气、恶习特重,品行不端的学生身上取得的吗?那么,我们又何必用学生的错误惩戒自己,何不用宽容之心待之,用友善来感化他们,让他们看到你的平凡和伟大,即使此时不能体会,至少到他们为人之父母或有功成名就之时,就能深刻的体会到您对他的错误持宽容的伟大。并将自己的体会作为教育下一代训理,那时,不正是你教师道德品质高尚的见证吗?

总之,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除了多元化知识的终身学习、行为上自我反思、实践中知行统一三方面外,还应有居安思危之感,随时给自己注入危机四伏的紧迫感,不要认为教师职业是铁饭碗、铁交桥、终身制,一但教育体制一再改造,由学生、社会、家长选择教师,到时,我们还能端上满满的这碗饭吗?坐上这不生锈的铁交椅吗?参考文献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篇(6)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德育教育的要求而开设,具有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开展好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有利于国家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 德育课程 构建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38-03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是国家统一从农村招收的免费师范生,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来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从2010年秋季开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有了第一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本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着重研究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一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历史方面,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形势与政策是每个学期集中开设的课程。

1.课程开设时序方面:遵循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

从德育课开设的时间上来说,遵循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刚入学时才十五六岁,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与逐渐成熟的阶段,所以,最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然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读史才能鉴今,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学习,因此,接下来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课程被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这样的安排容易给人造成错觉:“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很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其重要性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一样的毫不例外,为什么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主要是依据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而确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与理解力,若太早开设,则学生理解不了,老师讲起来也很费力。考虑到这一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课程放到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与经验积累后再学习,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2.德育教学内容方面: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年龄小,可塑性较强,也正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这一人生转折时期,会觉得很迷惘、很困惑,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如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影响,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冲击。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离开父母走进大学独立生活,需要单独面对生活学习中的许多难题,遇到疑惑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更多的是寻求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但同学的认知能力也有限,因此,更需要老师的引导,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老师能在思想上解开学生的心结,拨开云雾,引导学生走上正道。

怎样“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真正将德育课的学习作为改造自己的工具,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德育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进取。初中起点六

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德育课程,重在育人,而不能光强调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在应用德育理论的过程当中,努力避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时代、脱离社会的倾向,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客观实际当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工具,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来探讨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而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而只是要求学生背诵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的课堂上,同学们到课率高,精神饱满,学习态度认真,期末考核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还有一些同学成绩优异。平时,都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堂讨论也很积极。我们继续深入调查,有一部分同学确实是因为德育课有吸引力、有说服力,引起了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因为学分机制,由于德育课所占的学分很重要,为了拿学分而认真学习,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德育课程的学习。前一种学习是值得提倡的,能让学生收获更大。后一种为拿学分而学习的,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认真学习,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帮助不大。

第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外活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与所学课程的内容非常吻合。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例,可以布置学生看《建党伟业》《伟人》等红色影片,看后请学生写影评与感想。也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请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围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为主题,请学生课后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并写出实践调查报告。也可以布置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旅游景点,自拍照片,并做出课件,将成果上交老师,优秀的还可以请同学们在全班同学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在玩中学,接受良好的熏陶与教育。

3.德育教材方面:编写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专门教材

至今为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针对性教材,只有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程,他们是为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量身定制、专门编写的教材;而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则是国家统一的教材,六年制与四年制同学一起使用,德育课任课老师必须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把握好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4.教学手段方面: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都能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学生也很乐意接受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进入高校时都未成年,思维活跃、可塑性较强,他们在课堂学习上思维非常活跃,爱问问题、好答问题以及讨论热烈等。所以,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好好引导,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造机会多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若教学手段死板则会产生反面效果,造成学生好冲动、爱感情用事,课堂上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理论知识等不良习惯。

二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

从上面所述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构建来说,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也体现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总结起来,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目的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目的明确,就是要为广大农村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才能真正扎根于农村,真正喜欢自己的教师职业,才能待得住、留得下,并且干得好。

2.针对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针对性很强。德育教育不能老是唱高调、放空炮,老师骗学生,学生骗老师,到头来是自欺欺人,谁也骗不了谁,谁也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能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做一名新时代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特别是在六年的本科学习中,能够在政治上过硬,业务上合格,学到本领,为今后走上农村教师岗位,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农村小学老师。

3.实践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实践性很强,一方面,体现在对任课老师的要求上,“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自身的行为与信条比老师在讲台上所讲的理论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老师若在台上高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实际生活中奉行的却是享乐主义的腐朽人生观,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教育是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的。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要求上,要把他们培养成面向农村的优质教师资源,而“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历偏低、数量不足、优质师资流失严重及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应运而生的。我们经常说培养与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教育就是着重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与崇高职业操守的农村小学老师。

三 启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育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有的教育方式方法没有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也不符合时代的变化,表现在:一方面,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一味地迎合时代而放弃了原则。这两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篇(7)

何老师激动地说:“的确,我算是‘三进宫’了,我分别参加了‘少辅班’培训、‘千校万师’培训、和这次的‘道德讲堂’培训,贵校校长黄文和我沟通时我就说每次培训带给我的都是全新的感觉,都是全新的收获。谢萍老师教会了我要有一颗空杯的心态,所以让我感到每次来学习都是头一回。但是,让我唯一感到不变的是团校老师的一如既往的严谨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和家人般的温暖!……

问:谢谢你对我们的认可,我们会继续努力,何老师,你说每次都有新感受,有哪些新感受能给我分享一下吗?

何老师:“我感受到团校的服务和培训课程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第一次参加第九期少先队辅导员培训时,宿舍里还没有水果,但第二次来参加贵州省‘千校万师’第95期的培训时,我们的床头已摆上了鲜美的水果、大厅里放上为学员准备的雨伞;这次‘道德讲堂’培训,又发现为我们准备了精美的喝水杯……团校细致入微的服务令我感动!而课堂设计上,有理论、有实战、有参观讨论,还为我们请来了重量级的专家――的戴木才教授,让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有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问:谢谢你对我校培训工作的认可,你能谈谈这几次培训的具体收获吗?

何老师:“2011年暑假,第一次我走进了贵州省团校,参加全省第九期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在此次培训之前,我虽然有过几年的团支部书记以及2年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作经历,但由于同时兼任班主任以及主学科的教学任务,所以几乎没有系统地接触相关理论的学习。在一周的培训中,我们的感情随着讲课老师的引导,喜怒哀乐都尝试过,心灵被老师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地震撼。包括李志东老师的礼仪教育,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少先队工作开展有了很深的感受。回去以后,结合我校的实际,重新拟定工作计划,从少先队队伍的建设抓起,让我校少先队工作再上了一个台阶。我校少先队大队每年都荣获县市级优秀少先大队荣誉称号。2012年荣获省表彰的优秀少先队大队荣誉称号,我本人也荣获省级优秀辅导员称号。并且于2012年8月通过考察,被县委组织部、教育局党委任命为学校副校长,工作分工协助校长管理学校德育、后勤、安全等工作。同时继续兼任辅导员,学校德育工作(包含少先队工作)在我们团队的协作下,学生在努力学习,朴素节俭,讲究卫生,文明大方,礼貌谦让,遵纪守法,生活自理,坚持锻炼各方面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好评。”

问:何老师,你能把培训的收获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在短期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真是了不起!

何老师:“是的,每次培训,都给我不少启迪。2013年7月,我又受学校委派,第二次进团校,参加贵州省“千校万师”第95期的培训,在此次培训中,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谌贻琴同志的讲话对我们提出的希望,老师们精彩而深刻的讲座,让我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理论以及相关的案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回到单位,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有了很清晰的思路,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当年秋季学期,学校接受了市妇联关于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情况的调研,接受了团省委关于少先队活动开展情况的调研。我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从细小处抓起。提出了“好习惯成就大未来”的校园文化主题。学校针对性的对学生提出了养成教育的8条,其内容有:努力学习,朴素节俭,讲究卫生,文明大方,礼貌谦让,遵纪守法,生活自理,坚持锻炼。同时,对这8条我们进行细化,归纳出小学阶段应逐步培养学生养成60种良好行为习惯。对老师我们提出了经常抓,抓到位,耐心教育,逐项引导等要求。在落实的过程中,学校规定,班主任严格要求,班干部督促,学生身体力行。通过近年来的严抓实管,我校的学生素质明显提高,不良行为有了很大转变。由此,6月13日,我校承办了金沙县教育局“2014年全县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交流推进会。”

问:何老师,你能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第开展德育工作,难怪能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你们学校还有其它老师参加过“千校万师”培训吗?

何老师:“有的,我校办公室主任丁友华等7位老师也都来过,他们也认为经过“千校万师”培训,不但理论知识得到提高,而且通过教授的讲授及和其他学员的讨论交流,学到了许多实战经验,丁友华老师回去后还进行了二级培训,所以我决定第三次走进省团校的课堂,再次进行充电,参加这次贵州省教育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讲堂’教师培训行动。我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讲堂’教育宣讲已经于2014年3月就正式启动了,学校开展‘道德讲堂’宣讲教育工作以来,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得到了许多家长的好评,有的家长说,小孩在家不听话,作业完成得不好,自从‘道德讲堂’宣讲教育工作开展后,我们就注意观察孩子的变化,学习自觉性提高了,原来顽皮的习惯慢慢在改了,逐渐变得有礼貌了,能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活了,这些变化,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娃娃确实改变了…。

通过学习省文明办连立梅处长对‘道德讲堂’的建设的详细讲解,我们知道了怎样去操作。贵州大学谢萍教授对‘道德讲堂・仁爱篇’的讲解,通过三个故事,让我再一次更深刻的领会到‘仁者,爱也’在传统文化中的定义。戴木才教授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析’讲座,对‘传统美德’与‘传统道德’的辩证分析,让我知道,我们应该批判性的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接下来钟老师、钟海燕校长、牛贵军会长的精彩报告,再次对我们培训学员的心灵产生了很大的震撼。”

问:何老师,看来你经过这次培训对“道德讲堂”的建设与活动开展有了明晰的思路了?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07-01

随着我国初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启动,初中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教改中老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讨论者,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做教学课堂的主人,能够独立探究和获取新知识,把学习当成兴趣爱好来培养。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学的目的偏向学生的体验性,让主动学习成为他们掌握未来命运的一把“金钥匙”。但是,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老师厌讲、学生厌学的情况。思想品德教学改革要不断地推进,最终成为我国初中教学课程改革的点睛之笔。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现状

1.任课教师对思想品德教材的掌握不精

近几年,我国初中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不断更新,造成许多老师很难全面掌握初中思想品德整体教学内容,很多老师只能熟悉一两个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导致老师很难对教学体系进行全面的把握,三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相互独立,没有太大的联系,从纵向上增加了教学体系建立的难度。

2.教学手段单一滞后

思想品德学科的学科属性偏理论性,大多数老师都采取授课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一本书、一支笔”的讲授方式,枯燥无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在考试之前,按照老师划出的考试范围进行背诵,客观题都背得烂熟于心,答题时得心应手,而一些稍微灵活的题目,学生们答题时不知所措,导致教学失败。

3.对思想品德学科缺乏重视

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授课老师,对思想品德学科都不重视,学生和家长认为,思想品德是小学科,重要性与语文、英语、数理化相差甚远,思想品德学科只是学生们在认知上的一门基础课,对升入重点高中影响不大,在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时,重点还是评估数学、英语等,这些情况体现了对思想品德学科的不重视。

二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师生观念

目前,学校老师把精力和优质资源集中在语文、数学、外语等中考科目上,根本没有意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中考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社会道德的培养。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判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处事原则,思想品德课程能够很好地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我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上好第一课。学校不应该把“应试教育”当作最终目的,从观念上端正教好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

2.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

转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早已让学生们深受其害,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热情。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展现出热情、幽默、敬业的形象,结合课程联系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成为一个充满乐趣和活力的殿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摒弃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在讨论中学习知识,深刻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精髓所在。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工作,采用举例论证、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自学,再进行小组合作,互助学习,最后进行师生互动,深化理解教学内容。

3.注重教学和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教学的社会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实例融入教学内容当中,生动形象的实例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能更好地理解,让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现象中了解到思想品德课程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间接地让学生们明白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篇(9)

一、经营工作论坛,为“培基”指引方向

在“培基”工作中,各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有些非常好的经验需要论证、共享。“培基”工作论坛成为大家非常欢迎的一种沟通、分享、研讨方式。

经过调查摸底,德育处掌握了一线老师在“培基”时存在的误区:有些老师认为,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学生基础性品德培养是多余的。有的老师缺乏全面观,想着“立竿见影、马到成功”,急于求成,反受其害。有的老师的行事风格是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致使学生锻炼机会少,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培养。部分科任老师的缺乏参与“培基”的积极性,往往是班主任一人孤身作战,难以得到其他老师的配合和协作。

对症下药,我们开展了多次主题论坛,围绕“谈谈好习惯的形成与巩固”、“众人拾柴火焰高”、“沟通从心开始”等主题进行了研讨和分享。黄老师用《班规,助我打造自主管理的班集体》告诉大家如何运用班级制度培养高度自主管理的班集体;袁老师以《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从一个后进生的转化谈基础性品德形成》告诉大家如何利用教育的力量唤醒后进生;《别错过,一份成长中的快乐》――沈老师作为一名副班主任积极参与培基活动,感受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陆老师这位英语课任老师积极主动地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营造班级的特色文化氛围。“培基”论坛的形式根据内容而定:有时是年段班主任之间的小组活动,有时是全校班主任的大型论坛,有时是以网络论坛的形式各家争鸣,有时是以通讯的方式将各自的经验汇编分享……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段段成功的经历,工作论坛帮助大家逐步统一思想,引领大家走出误区。

二、培育特色文化,为“培基”提供土壤

引导班级形成特色文化,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学生的品行成长提供良好环境,也是“培基”工作的关键之一。学校德育处对品牌班级建设加强过程调研与管理引导,全校班级都挖掘了班级特色,以特色行为表现给自己的班级命名、设计班徽与名班名言,创出自己的品牌。现在“品牌班级建设”已成为我校工作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当你来到我校,临近教室,相信您的目光会被门口张贴的一块绚丽夺目的“特色班级名片”吸引。在这小小的天地中,记录着每一张灿烂的笑脸,记录着每一个班级的缩影和憧憬――班徽、名言与班级奋斗目标。学生以集体为荣,向集体奉献,为集体争光。这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鼓励师生你追我赶,不断向自己的目标靠拢。

陆老师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熏陶,积极开展生活教育。“蜜蜂班”里的孩子通过健体、耕作、采摘、分享等活动,获得了无穷的创造能力。丁老师深受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启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小主人班”里的学生真了不得,王老师带领孩子们徜徉于书的海洋,“书香班”有着浓浓的文化底蕴。黄老师以书法教学为突破口,让“翰墨班”文香四溢。李老师善于营造包容互助的班级氛围,发掘后进生潜力,“阳光班”让后进生倍感温暖。郭老师等一群具有爱心的老师,培养孩子们高度的责任心。“小荷”班的孩子们热心为低年级做事,服务于学校的众多岗位……特色班如雨后春笋,这样一个个有奋斗目标、有个性特色的班级一路阳光相随,成为孩子们精神成长的乐园。

三、策划精彩活动,为“培基”注入活力

以德育处牵头,各班积极响应。通过各项活动,促进“培基”工作的有效开展。

1.升旗仪式“不一样”

每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德育主题活动。我校的升旗仪式一改由校长、骨干老师做国旗下讲话的传统模式,由各个班级展示其在“培基”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在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孩子们根据不同的主题,自己编排朗诵、小品、快板、歌舞、故事等,展示班级里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变得丰富多彩,各班在这个大舞台上充分展示风采。有的班级全班总动员,一个都不少。有的班级把进步最大的同学推到台前,帮他们树立自信,获得成功。这不一样的升旗仪式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2.重大活动锻炼多

重大纪念日和重要的大型活动都是开展学校“培基”工作的良好契机。逢此良机,德育处总是提前策划总体方案,要求各班结合本班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活动方案。国庆前夕,“爱我中华”文化艺术周活动轰轰烈烈;法制宣传月,“青少年模拟法庭”像模像样;元旦前夕,“迎新年生活自理运动会”别开生面;感恩节走进社区,开展“为社区贫困家庭捐助爱心罐头”的活动,为白血病患儿募捐活动打动人心……这些大型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同时提升了综合能力。

3.“毛遂自荐”做主人

学校是个大家庭,每个学生都是小主人。充分调动和发挥小主人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是“培基”工作的一件大事。我校增设了“环保大使”、“爱心大使”、“礼仪大使”、“小邮递员”等许多志愿者社团,以便更多学生“毛遂自荐”,为大家服务。学校提供平台,班级积极响应。班主任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学校志愿者队伍,体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各班也都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岗位,让孩子们在奉献中锻炼。如力气大的担任班级“送水员”;做事细致的担任班级“节水员”、“节电员”、“书报分发员”、“饮水提醒员”等,各个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小岗位上都活跃着孩子们的身影,形成一种乐于奉献的服务文化。

四、注重全面评价,为“培基”汇聚动力

如何提升班级管理实效,为“培基”注入动力?全面评价、及时反馈调整非常重要。为此,我们设立了“我有好习惯”学生基础性品德六项常规评比。每月考核评估各班学生品行表现,具体评比内容、奖项设置和获奖要求见下表:

通过每月进行的考核、公布、宣传及表彰,“我有好习惯”常规评比深入人心。广播喇叭里宣传的生动事例、教室门口悬挂的一排漂亮奖牌,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孩子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悄然发生改变。期末,由各班组织孩子们进行好习惯养成的自评和互评。根据每个孩子的基础性品德达成度,我们颁发设计精美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我有好习惯”七色星级证书,每个孩子都能获得相应的肯定和成长的建议。

以“培基”工作为主线,整合学校德育工作,既提升了“培基”工作的实效,又为孩子们播下了良好习惯的种子,更为孩子的美好未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篇(10)

一、德国教师见习制度的历史沿革

 

德国的教师教育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改革最终形成了德国教师教育的一大亮点。见习制度最早开始于19世纪初期,此时的德国正面临着重大的民族危机,为了唤醒人们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教育大臣洪堡提出应该进行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来培养优秀的人才,缓解国家危机。同时,国家重视教育事业,将教师与教会分离,使教师成为独立的群体,提高了教师的地位。《1810年法令》规定,师范生必须经过教学训练才能成为正式老师,由此开始建立严密教师教育制度。见习制度开始于1892年,正式设置见习期,并在1908年制定了见习运作条例,对见习期的目的、持续时间、见习阶段管理、见习教师承担的职责、考核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见习期的考核制度随后逐渐演变为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德国教师教育见习制度也不断改革,逐步形成了当前较为系统和稳定的见习制度。

 

二、德国教师见习制度的几大特点

 

1、见习生应的准入条件非常严格

 

德国师范见习生准入制度改革,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已经不再是师范生进入见习期的唯一条件,新型硕士学位的获得也成为其准入条件之一,这样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德国政府减少了对教育的干预性,同时给予高等教育机构更多的自主权和办学权利,来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德国除了为本州的师范生提供见习条件,也接受来自其他州的师范生的见习申请。这样的开放政策有利于师资的流动和均衡,也便于实现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更加尊重教师的选择。

 

2、见习的运作方式具有严格的程序性

 

师范生要成为见习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首先必须获得见习准入资格即通过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或者获取了硕士学位。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向、兴趣爱好和学习成绩等情况向州文教部主管见习期事物的办公室申请,提交书面文件和材料。主管部门根据申请人的综合条件进行客观的评估,结合本州各地区的师资需求现状,挑选合格的实习生进入本州实习。见习生分配到哪个学校,其从教学科、从教阶段,都是由文教办公室综合权衡后安排,接收见习生的学校也会安排专门的导师对见习生的见习活动进行指导,包括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小组研讨等。见习生也不必担心生存问题,德国政府规定,见习教师享有正式教师一半的工资和津贴,保证了见习教师的生活来源,全心全意投入见习活动。

 

3、见习期限较长且见习时间统一

 

当前,德国教师教育见习时间为12—24个月。相比去其他国家,德国的见习时间非常充分,见习生可以用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与从教学科的磨合,对在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也会有很明显的感知。对于教学中的特殊问题的解决也有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在见习生走上岗位的时候便能很快融入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减少因新手老师经验不足引起的问题。

 

4、不同的见习阶段需完成不同的任务

 

德国的见习教师在见习过程中除了教学实践,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培训。见习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见习教师的职业初感受,导师帮助他们适应教师的角色,树立他们的岗位意识,培养职业素养。第二阶段是教师的教学实践,学校提供给见习生独立教学的机会,让他们锻炼教学能力,为将来的优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见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检查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在见习期间的水平。这样丰富的见习任务使得德国的见习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胜人一筹。

 

5、见习阶段的理论学习非常丰富

 

理论学习是德国见习教师在见习阶段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学科、专业学科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及学校法等的学习,部分州还提供本州教育基本问题、教育政治学、学校发展、小组活动等学习内容。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见习学校也会邀请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大学教师或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以及富有教育管理经验的教育管理人员来校开展教学和研讨等活动。

 

三、对我国的启示

 

1、延长实习的期限

 

我国本科师范院校的实习时间一般为大四第二学期,也就是3—4个月时间,相比德国的12—24个月的见习服务时间,明显少很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习生只能粗浅的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独立教学的时间很少,有些实习生几乎没有独立教学的机会,实习内容仅限于辅助指导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实习生也就很难得到真正的锻炼,将来走上正式的教师岗位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因此,我国的师范学校应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并且借鉴德国的平时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即在大学前三年时间每年都安排一定的实习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推动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大四的时候组织集中的长时间的实习,这时师范生已经系统的学完了所有的课程,在对教育教学理论非常熟悉的情况下进入实习环境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结合之前的实习经验,实习生可以最大效率的提高教学水平。

 

2、建立双导师制

 

我国师范生在进入学校实习的时候,没有专门的实习生指导老师,而是学校的任课老师指导其实习活动,任课老师本身承担着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并不能全力指导实习生的实践和学习。德国的带教老师都具有双重身份,是从中小学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在学校承担一半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是大学教育学的老师,这样的带课老师既了解实习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又有一线的教学经验,在指导实习生时便能游刃有余。

 

根据我国目前的师范院校情况,可以为师范生建立双导师制度,即在师范学校有课程导师,在中小学也有一个相应的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指导老师也要有相应的培训,减轻其在学校的教学任务,更好的指导实习生,确保师范生实习过程切实有效,提高我国师范生素质。

 

3、制定严格的实习评价制度

 

上一篇: 电话通信技术论文 下一篇: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