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通信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4:53

电话通信技术论文

电话通信技术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TN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7-0114-01

随着辉县供电公司城网光纤综合业务通信网的建成,各变电站、供电所的通信可靠性大幅提高,为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由于行政和调度电话采用光传输PCM延伸的方式实现,而吴村变、洪州变、北郊变、冀屯变等变电站离中波发射台较近,这几个站点的办公电话存在不同程度广播干扰,电话耳机中广播声较大,严重影响正常通话,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便。降低PCM二线话路的广播干扰成为电力通信维护工作的重要课题。

1 选题理由与技术小组的确立

根据《调度通信专业管理制度汇编》,电网通信系统话路干扰率不得高于10%,吴村变等4站由于距中波发射台较劲,电话耳机广播声较大,严重影响正常通话。技术小组应以通信专业方向人才或领导担任协调和指导的组长,总领小组研究事物,制定研究方向。确立总的活动时间,确保人均接受TQM教育的时间大于60小时。根据组内人员专业水平,将人员职责分为总策划、组织策划、实施、检测、资料整理等,各岗位应有专人担任,其中检测与实施均应有两人以上担任,其他岗位可兼任。

2 现状调查及目标可行性分析

我们于2012年2月至3月对冀屯变电站、吴村变电站、北郊变电站和洪州变电站4个站点的电话话路进行主观通话测试。我们将干扰现象分为严重干扰与轻微干扰。前者指用户拿起电话听筒不拨号时,广播声比拨号音声音大;通话时,广播声比通话声音大,通话比较困难。后者指用户拿起电话听筒不拨号时,听不到广播声;通话时,广播声比通话声音小,能通话但有影响。话路干扰测试统计中,吴村变干扰率62.5%,冀屯变56.25%,北郊变81.25%,洪州变75%。

按照相关规整要求,将目标定为PCM二线话路的广播总干扰率由68.75%降低到10%,从而实现用户运行要求(通信系统的话路运行不受影响),其余变电站干扰率均不超过10%。经过相关技术资料与典型案例对比,可以确立这一目标。

3 因果分析及要因确认

为了找出干扰原因,小组成员通过现场调查、测试,认真分析仔细查找,从设备本身、施工材料和施工工艺三个方面进行查找干扰原因,查找到的原因为对策分别为:音频电缆没有屏蔽,将音频电缆在配线架一端做屏蔽层接地;用户线未使用屏蔽线,用户线更换为屏蔽线;用户线没使用五类双绞,将用户线更换为五类双绞线;音频电缆屏蔽层接地没有处理好,将音频电缆的两端屏蔽层在配线架和分线盒分别接地;用户布线不规范,我们针对性地对干扰比较大的变电站布线进行了规范施工,仍然存在干扰;用户话机抗干扰能力差,在用户端用四种品牌的话机轮流测试,没有明显差异;PCM部分元器件老化,在用户A、B线上各并一个4700pf电容到地。

对于情况1,音频电缆没有屏蔽,在吴村变电站进行测试。测试方法为将音频电缆在配线架一端做屏蔽层接地,结论非主要原因;对于情况2,用户线未使用屏蔽线,在吴村变电站进行测试。测试方法用户线更换为屏蔽线,结论非主要原因;对于情况3,在北郊变电站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将用户线更换为五类双绞线,结论非主要原因;对于情况4,音频电缆屏蔽层接地没有处理好,在北郊变电站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将音频电缆的两端屏蔽层在配线架和分线盒分别接地,结论非主要原因;对于情况5,用户布线不规范,在冀屯变电站进行测试。测试方法针对性地对一家干扰比较大的用户布线进行了规范施工,结论非主要原因;对于情况6,用户话机抗干扰能力差,在吴村变电站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在用户端用四种品牌的话机轮流测试,结论非主要原因;对于情况7,PCM部分元器件老化,在北郊变电站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在用户A、B线上各并一个4700pf电容到地,话路干扰声音明显减小,结论为主要原因。

4 制定对策

针对找出的主要原因,利用电容滤波特性,当电容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容抗的大小与信号频率成反比。经分析中波发射信号干扰频率为639 kHz和1604 kHz两个频点,而PCM本身音频信号频率取上限为4000HZ,由此可见中波发射信号干扰频点频率是音频频率的160倍和400倍,也就是说旁路电容对音频信号的阻力是对干扰信号阻力的160倍和400倍,由此可见在广播高频信号进入PCM电路前用电容将它旁路到地,可以消除二线话路广播干扰。

试验过程如下:在配线架上做实验,先在用户A、B线上各并一个4700pf电容到地,发现干扰的声音减小了。说明并电容的方法对解决这种高频串音是有效的。尝试加大电容的容值,在A、B线处各并两个0.1μF的电容到地,广播干扰基本消失,几乎听不到,通话正常。考虑到在配线架加装电容不好固定,而且不美观,我们将旁路电容移到PCM的二线用户板上,在用户板的背面找到每路用户AB线的相应焊点就近和地线之间焊上旁路电容。由上试验总结出我们的对策是:在PCM二线用户板上的16个用户AB线出口各接0.1μF/200V高频电容到地,旁路广播高频信号,不让广播高频信号进入PCM电路,避免电路解调出广播音频信号,从而消除广播干扰。

5 结束语

本次技术活动有效解决了PCM话路干扰,提高了光纤系统运行效率,将此项措施列入《辉县电力通信网现场运行规程》。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分工与配合井然有序。使每一位技术人员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也增强了大家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今后的工作中,应当继续加强业务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学习,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去分析、研究、改进,使得技术活动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廖晓滨,赵熙.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系统技术.应用及演进[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电话通信技术论文篇(2)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电信产业的魅力在于它处于网络产业规制改革的前沿,因此,它也是所有网络型产业中较早实行规制的行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经历了由政府的严格规制到逐步放松规制、由低强度的成本加成机制到目前逐步实施的价格上限规制一系列的规制政策的变化,对电信产业逐年来的效率研究最能充分反映规制政策实施的效果。本文主要侧重于从技术效率的角度考察电信产业规制效率变化。

一、文献综述

对电信产业规制政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大多数经济学家将A-J效应视为成本加成规制下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缺乏的反映,认为ROR规制是低强度的规制,这不利于促进电信产业的发展。价格上限之所以具有潜在的激励作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激励长期固定价格契约的特征,可以使企业在合同期限内获得成本降低的全部收益[1]。

但是,1992年Sherman在对电信行业的研究中认为,在ROR规制下,如果规制者不对被规制企业施加额外的价格限制,被规制企业不会经营缺乏需求弹性的业务,并且即使所从事的业务缺乏需求弹性,规制者和消费者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也不会允许价格上升。因此,在ROR规制下的企业也会发展增加需求的业务并会降低运营成本,并且也会规避风险[2]。在高强度规制政策下,电信产业主要致力于降低运营成本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加速网络现代化[3]。

Shin和Ying以及Ai和Sappington发现运营成本的增加将会引发总投入成本的增加,同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网络现代化的发展则会降低总投入成本[4-3]。既然网络现代化也意味着资本密集,那么,此发现也是对ROR规制下存在A-J效应的暗示。Cabral和Riordan在1989年比较了在收益率规制和价格上限规制下的创新,他们的结论证明了价格上限规制的优势。Vogelsang认为在不变成本和需求条件下的规制会导致有效价格(包括接入价格和使用价格)。Kridel等在1996年通过调查发现高强度规制会提高生产率、促进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利润水平和促进新服务的提供。Noel通过对美国主要电信本地交换运营商1988—1998年的数据分析,认为价格上限规制的实施似乎没有对生产效率的增长产生很大的影响[7-8-9]。高强度规制政策能否实现其理论上的优势是一个需要实践检验的主题。

国内学者在分析规制政策对电信产业不同环节效率的影响中,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电信产业目前的生产效率不高,网络效应较低,应该继续引入竞争并加强互联互通。刘戒骄通过对电信产业20多年来数据的比较分析认为,电信产业的总体经济效益没有多大变化,许多企业一直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其原因虽然复杂多样,但肯定与以个别成本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很大关系[11]。在受规制的电信产业中,企业利润主要不是来自成本节省,而是来自凭借垄断力量提高价格的能力,规制带来的X非效率会扼杀生产效率。干春晖、李雪运用圆周城市模型(Spatialcompetitionincircularcitymodel)分析电信产业中存在网络效应下的两阶段选址定价模型,证明了在存在弱网络效应时,网络效应增加了消费者剩余和社会净福利水平;而在强网络效应下,厂商数量越少则社会净福利越大,最优市场结构为独家垄断[12]。他们认为我国电信行业网络效应较低,产权结构仍比较单一,电信行业整体国际竞争力低下。孟庆国和陈剑利用博弈论分析了激励机制对电信网络运营商互联互通的利益分配的影响[14]。2004年,梅洁在对我国电信产业互联互通的绩效分析中认为,互联互通不仅是电信产业绩效提高的关键,也是电信运营企业的一项新业务,中国电信产业互联互通的不畅主要是经济利益问题。董保民、冯陶陶[13]在Laffont和Tirole[5]框架内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福利效应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存在网际价格歧视和呼出方付费时,如果需求弹性较大,则非对称价格规制会导致福利损失,认为保护竞争者而不是保护竞争过程的政策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仁慈的”规制者的目标。

国内学者对电信产业的规制效率大多是从理论模型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主要侧重于规范分析方法的应用,对于电信产业的规制效率究竟如何的实证分析文献较少,本文利用DEA方法,对电信产业的规制效率进行分析。

二、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对生产效率的分析可以看出规制政策是否可以促进被规制的电信产业引进新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效率水平。规制对电信运营商效率影响的测定主要是基于运营商被规制服务的生产率的测定,由于对电信产业的规制主要是以通话业务为规制对象,这样需要测定的业务包括本地网服务、长途通话服务和本地接入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

1·模型的选取

由于对企业进行效率分析所涉及到的企业投入产出数据很多,都属于企业自身的保密数据,除非有一些合作项目,一般很难得到。本文在研究规制对电信产业效率的影响时考虑到所获得数据的单位并不统一,并且各个电信运营商的数据较难获取,同时还要排除非技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时选用了DEA分析模型,主要采用C2R模型来分析电信产业的技术效率:

其中,hk是一个标量。λ是每一个n*1向量的系数。hk的值即为每一个时期的效率值,它满足hk≤1。1为边界点所以也是最大效率值。因此对每一个时期而言都要求得一个hk值。采用BC2模型来分析电信产业的规模效率和纯粹技术效率问题,也就是分析规模报酬可变时的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技术效率是规模效率与纯粹技术效率的乘积,因此,各DMU的规模效率即为(1)式与(2)式相除。

2·样本与数据

本研究以电信产业历年来的数据为研究对象,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信息产业部的数据①,数据来源可靠,但这些数据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本文的研究也会产生一些影响。电信产业原属邮电部管理,后邮电部取消又归信息产业部管理,管理部门的转换使得部分统计数据的管理有些混乱,没有统一性。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使得在统计中增加了不少新的统计项目,合并或分开或取消原来的一些统计项目,这些都使得统计数据选取的难度加大,并且对效率的分析也会产生影响。虽然这些数据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但仍不失其准确性,具有分析的价值。

(1)产出数据

产出数据包括三项:本地服务、本地接入服务和长途服务。本地服务可由本地固定网通话次数和移动本地通话时长表示;由于主要考察政府规制对国内电信的效率影响,所以长途通话服务方面不考虑国外长途服务的问题,用国内长途通话次数表示;本地接入服务主要是指用户线和接入交换机(或称本地交换机)连接而形成本地接入,本地用户可直接通过本地交换完成相互通信,当本地用户和非本地用户建立通信连接时,就要通过汇接局交换机完成和目的地交换机的连接,因此,本地接入服务的产出也被计入本地通话次数和长途通话次数中。综上,产出共包括三项:本地网通话次数(包括本地网内区内通话次数和本地网内区间通话次数)、移动本地通话时长和国内长途通话次数。

(2)投入数据

在对电信企业的投入分析指标选择上,考虑以下因素:劳动、资本和原材料。

劳动即劳动力,也就是电信行业的职工人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劳动统计年报》,由于2003年以前电信业和邮政业的数据合并在一起,所以无法得到单独的相关数据,并且2003年以后的职工人数也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综合数据,因此,在职工人数上为保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所使用的数据是电信和邮政的合并数据。同时,因为DEA分析法所得到的效率是一种相对效率,所以只需历年的数据统计口径一致即可,因此采用总的职工人数对最终结果的影响不大。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对我国电信主要通信能力的分析指标以及有关文献的实践分析参数,在投入的资本方面选用的数据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数据,包括局用交换机容量、长途交换机容量、用户交换机容量、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光缆总长度②等方面的数据指标。

对于电信产业所使用的原材料的相关数据较难获取,再加上设备的折旧和摊销费用等方面的费用,因此以主营业务成本代替计算这方面的数据。

三、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投入产出数据,运用matlab软件进行资料包络分析,先以C2R模型求出技术效率,而后以BC2模型求得纯粹技术效率,技术效率除以纯粹技术效率即可求出规模效率。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经过DEA分析显示,我国电信产业所实施的规制政策对电信产业的效率提高没有显著影响,而技术非效率主要来源于规模非效率。利用DEA方法对电信产业的技术效率、纯粹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种效率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不论是对本地服务业务的效率计算还是对长途服务业务的效率计算,都没有明显数据显示我国对电信产业所实施的收益率规制确实提高了电信产业的效率。同时对电信产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总体的计算分析,所得结果也基本一致,亦支持目前所采用的激励规制对电信产业的效率影响不大的结论。我国目前的规制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规制政策对中国电信产业效率提高的影响并不显著,电信产业存在着生产非效率。这主要是由于电信产业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对国内电信产业的规制强度不够从而导致规制效率变化不大。这说明我国电信产业应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其规制政策的激励强度。

四、结论

我国目前电信产业的规制效率变化并不显著,这主要源于目前所采取的规制政策。2005年9月之前,我国在对电信行业的规制是采取收益率规制和价格上限规制同时并存的规制,这导致价格上限规制中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无法发生作用,收益率规制中产品(服务)的质量保障机制也无法发生作用。因此,这种规制政策对电信产业的技术效率影响也不会很大。2005年9月2日,信息产业部的《关于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尽管说明电信规制正向着高强度的价格上限规制转变,但对电信产业的低强度规制政策并没有产生本质影响。在我国电信企业即将面临国外强大对手挑战的今天,如何快速提升企业的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我国电信业最紧迫的问题,因此,采取高强度的激励规制政策,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的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是目前电信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P·LyonandH·Huang·LegalRemediesforBreachoftheRegulatory“Contract”[J]·Journalofregulationeconomics,2002,(2):107-132·

[2]L·R·Blank,V·W·DavisandC·E·Reed·TelecommunicationInfrastructureInvestmentsandStateRegulatoryReform:APrelmiinaryLookattheData[C]·PapersfortheNationalRegulatoryResearchInstitute,1994·12·

[3]C·AiandD·E·M·Sappington·TheImpactofStateIncentiveRegulationontheU·S·TelecommunicationsIndustry[J]·JournalofRegulatoryEconomics·2002,(20):133-59·

[4]R·T·Shin,andJ·Ying·Costlygainstobreakingup:LECsandtheBabyBells[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3,(98):357-361·

[5]J·J·LaffontandJ·Tirole·CreatingCompetitionthroughInterconnection:TheoryandPractice[J]·JournalofRegulatoryEconomics,1996,(10):227-256·

[6]D·E·M·Sappington·TheEffectRegulationonRetailTelephoneServiceQualityintheUnitedStates[J]·ReviewofNetworkEconomics,2003,(4):355-375·

[7]NoelD·Uri·Technicalefficiency,Aallocativeefficiency,andtheimpactofincentiveregulationintelecommuni-cationsintheUnitedStates[J]·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2001,(8):59-73·

[8]NoelD·Uri·Theeffectofincentiveregulationonproductiveefficiencyintelecommunications[J]·JournalofPolicyModeling,2001,(23):825-846·

[9]NoelD·Uri·IncentiveRegulationandthechangeinProductiveEfficiencyofLocalExchangeCarriers[J]·AppliedMathematicalModeling,2001,(25):335-345·

[10]NoelD·Uri·TheadoptionofincentiveregulationanditseffectontechnicalefficiencyintelecommunicationintheUnitedStat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3,(86):21-34·

[11]刘戒骄,赫从喜·重新认识网络产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2,(2)·

电话通信技术论文篇(3)

 

交换设备是人类信息交互中的重要实施,在相互通信中起着立交桥的作用。交换技术的发展总是依赖于人类的信息需求、传送信息的格式和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而螺旋型发展。从电话交换一直到当今数据交换、综合业务数字交换,交换技术经历了人工交换到自动交换的过程。人们对可视电话、可视图文、图象通信和多媒体等宽带业务的需求,也将大大地推动异步传输技术(ATM)和同步数字系列技术(SDH)及宽带用户接入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

从交换技术的发展历史看,数据交换经历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综合业务数字交换的发展过程。

一、电路交换

自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以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电路交换技术从最初的人工接续方式,经历了机电与电子式自动交换、存储程序控制的模拟和数字交换、第三方可编程交换等技术的变革,当前正在发展中的融合多媒体格式相互通信的软交换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尤其是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交换机内引入电子技术,这类交换机称作电子交换机。最初是在交换机的控制部分引入电子技术,话路部分仍采用机械接点,出现了“半电子交换机”、“准电子交换机”。只有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后,才开始了全电子交换机的迅速发展。

1 9 4 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对交换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成功地应用在通信传输系统中,对通话质量和节约线路设备成本都产生了很大好处。随着数字通信与P C M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于是产生了将P C M信息直接交换的思想,各国开始研制程控数字交换机。1970年法国首先在拉尼翁(Lanion)成功地开通了世界上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系统,标志着交换技术从传统的模拟交换进入到了数字交换时代。程控数字交换技术采用PCM数字传输和数字交换,非常适合信息数字化应用,除应用于普通电话通信以外,并且为开通用户电报、数据传送等非话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在电信网中使用的电路交换机全部为程控数字交换机,可向用户提供电路方式的固定电话业务、移动电话业务和窄带ISDN业务。

二、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报文就是站点一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其长度不限且可变。当一个站要发送报文时,它将一个目的地址附加到报文上,网络节点根据报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把报文发送到下一个节点,一直逐个节点地转送到目的节点。

每个节点在收到整个报文并检查无误后,就暂存这个报文,然后利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再把整个报文传送给下一个节点。因此,端与端之间无需先通过呼叫建立连接。报文在每个节点的延迟时间,等于接收报文所需的时间加上向下一个节点转发所需的排队延迟时间之和。

三、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交换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代表着网络未来演进的方向。分组交换方式兼有报文交换和线路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技术使用统计复用,与电路交换相比大大提高了带宽利用率。这要求在交换节点使用存储转发,从而导致掉队现象的发生。因此,分组交换全引入不固定的延迟的概念。分组交换网络主要有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方式.分组网络包含3个功能面,分别是数据面、控制面和管理面。数据面负责分组转发,因此需要高性能的实现。目前主要的分组交换网包括面向连接的X.25、帧中继、ATM、MPLS以及无连接的以太网、CP/IP网络。

分组交换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对于分组交换技术来说,面向连接的网络与电路交换类似,也需要通过连接建立过程在交换机中分配资源;但由于它采用统计复用,所分配的资源是用逻辑标号来表示的。自分组交换技术出现以来,已经有多种分组交换网投人运行。电信领域最早提出的是X.2 5网络,但由于它协议复杂,速度有限,逐渐被性能更好的网络如帧中继代替。帧中继网络可以认为是X.2 5的改进版本,它简化了协议以提高处理效率。

计算机领域的一个侧重点是局域网,即小范围、小规模的网络,用于互连办公室内的计算机。目前以太网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局域网技术。

在2 0世纪9 0年代中后期,因特网获得较大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对核心路由器吞吐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路由器对I P分组进行转发时路由表的查找比较复杂,转发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前面指出,面向连接网络使用逻辑子信道标号进行转发表查找,速度是很快的。人们结合ATM技术在这方面的优点,提出将核心网络改为使用类似于A T M的交换机,而只在边缘网络使用路由器的I P交换技术,最终发展为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然而,在随后的几年中,提出了多种实用的高速路由查找方法,使其不再成为瓶颈。此时,MPLS最大的优点就是流量工程(Tramc En小needng)能力,即人为控制分组流向。但是由于目前高速路由器还能够很好地工作,MPLS技术并没有被广泛使用。 

四、综合业务数字交换

电话通信技术论文篇(4)

但是,1992年Sherman在对电信行业的研究中认为,在ROR规制下,如果规制者不对被规制企业施加额外的价格限制,被规制企业不会经营缺乏需求弹性的业务,并且即使所从事的业务缺乏需求弹性,规制者和消费者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也不会允许价格上升。因此,在ROR规制下的企业也会发展增加需求的业务并会降低运营成本,并且也会规避风险[2]。在高强度规制政策下,电信产业主要致力于降低运营成本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加速网络现代化[3]。

Shin和Ying以及Ai和Sappington发现运营成本的增加将会引发总投入成本的增加,同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网络现代化的发展则会降低总投入成本[4-3]。既然网络现代化也意味着资本密集,那么,此发现也是对ROR规制下存在A-J效应的暗示。Cabral和Riordan在1989年比较了在收益率规制和价格上限规制下的创新,他们的结论证明了价格上限规制的优势。Vogelsang认为在不变成本和需求条件下的规制会导致有效价格(包括接入价格和使用价格)。Kridel等在1996年通过调查发现高强度规制会提高生产率、促进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利润水平和促进新服务的提供。Noel通过对美国主要电信本地交换运营商1988—1998年的数据分析,认为价格上限规制的实施似乎没有对生产效率的增长产生很大的影响[7-8-9]。高强度规制政策能否实现其理论上的优势是一个需要实践检验的主题。

国内学者在分析规制政策对电信产业不同环节效率的影响中,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电信产业目前的生产效率不高,网络效应较低,应该继续引入竞争并加强互联互通。刘戒骄通过对电信产业20多年来数据的比较分析认为,电信产业的总体经济效益没有多大变化,许多企业一直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其原因虽然复杂多样,但肯定与以个别成本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很大关系[11]。在受规制的电信产业中,企业利润主要不是来自成本节省,而是来自凭借垄断力量提高价格的能力,规制带来的X非效率会扼杀生产效率。干春晖、李雪运用圆周城市模型(Spatialcompetitionincircularcitymodel)分析电信产业中存在网络效应下的两阶段选址定价模型,证明了在存在弱网络效应时,网络效应增加了消费者剩余和社会净福利水平;而在强网络效应下,厂商数量越少则社会净福利越大,最优市场结构为独家垄断[12]。他们认为我国电信行业网络效应较低,产权结构仍比较单一,电信行业整体国际竞争力低下。孟庆国和陈剑利用博弈论分析了激励机制对电信网络运营商互联互通的利益分配的影响[14]。2004年,梅洁在对我国电信产业互联互通的绩效分析中认为,互联互通不仅是电信产业绩效提高的关键,也是电信运营企业的一项新业务,中国电信产业互联互通的不畅主要是经济利益问题。董保民、冯陶陶[13]在Laffont和Tirole[5]框架内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福利效应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存在网际价格歧视和呼出方付费时,如果需求弹性较大,则非对称价格规制会导致福利损失,认为保护竞争者而不是保护竞争过程的政策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仁慈的”规制者的目标。

国内学者对电信产业的规制效率大多是从理论模型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主要侧重于规范分析方法的应用,对于电信产业的规制效率究竟如何的实证分析文献较少,本文利用DEA方法,对电信产业的规制效率进行分析。

二、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对生产效率的分析可以看出规制政策是否可以促进被规制的电信产业引进新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效率水平。规制对电信运营商效率影响的测定主要是基于运营商被规制服务的生产率的测定,由于对电信产业的规制主要是以通话业务为规制对象,这样需要测定的业务包括本地网服务、长途通话服务和本地接入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

1·模型的选取

由于对企业进行效率分析所涉及到的企业投入产出数据很多,都属于企业自身的保密数据,除非有一些合作项目,一般很难得到。本文在研究规制对电信产业效率的影响时考虑到所获得数据的单位并不统一,并且各个电信运营商的数据较难获取,同时还要排除非技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时选用了DEA分析模型,主要采用C2R模型来分析电信产业的技术效率:

其中,hk是一个标量。λ是每一个n*1向量的系数。hk的值即为每一个时期的效率值,它满足hk≤1。1为边界点所以也是最大效率值。因此对每一个时期而言都要求得一个hk值。采用BC2模型来分析电信产业的规模效率和纯粹技术效率问题,也就是分析规模报酬可变时的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技术效率是规模效率与纯粹技术效率的乘积,因此,各DMU的规模效率即为(1)式与(2)式相除。

2·样本与数据

本研究以电信产业历年来的数据为研究对象,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信息产业部的数据①,数据来源可靠,但这些数据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本文的研究也会产生一些影响。电信产业原属邮电部管理,后邮电部取消又归信息产业部管理,管理部门的转换使得部分统计数据的管理有些混乱,没有统一性。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使得在统计中增加了不少新的统计项目,合并或分开或取消原来的一些统计项目,这些都使得统计数据选取的难度加大,并且对效率的分析也会产生影响。虽然这些数据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但仍不失其准确性,具有分析的价值。

(1)产出数据

产出数据包括三项:本地服务、本地接入服务和长途服务。本地服务可由本地固定网通话次数和移动本地通话时长表示;由于主要考察政府规制对国内电信的效率影响,所以长途通话服务方面不考虑国外长途服务的问题,用国内长途通话次数表示;本地接入服务主要是指用户线和接入交换机(或称本地交换机)连接而形成本地接入,本地用户可直接通过本地交换完成相互通信,当本地用户和非本地用户建立通信连接时,就要通过汇接局交换机完成和目的地交换机的连接,因此,本地接入服务的产出也被计入本地通话次数和长途通话次数中。综上,产出共包括三项:本地网通话次数(包括本地网内区内通话次数和本地网内区间通话次数)、移动本地通话时长和国内长途通话次数。

(2)投入数据

在对电信企业的投入分析指标选择上,考虑以下因素:劳动、资本和原材料。

劳动即劳动力,也就是电信行业的职工人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劳动统计年报》,由于2003年以前电信业和邮政业的数据合并在一起,所以无法得到单独的相关数据,并且2003年以后的职工人数也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综合数据,因此,在职工人数上为保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所使用的数据是电信和邮政的合并数据。同时,因为DEA分析法所得到的效率是一种相对效率,所以只需历年的数据统计口径一致即可,因此采用总的职工人数对最终结果的影响不大。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对我国电信主要通信能力的分析指标以及有关文献的实践分析参数,在投入的资本方面选用的数据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数据,包括局用交换机容量、长途交换机容量、用户交换机容量、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光缆总长度②等方面的数据指标。

对于电信产业所使用的原材料的相关数据较难获取,再加上设备的折旧和摊销费用等方面的费用,因此以主营业务成本代替计算这方面的数据。

三、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投入产出数据,运用matlab软件进行资料包络分析,先以C2R模型求出技术效率,而后以BC2模型求得纯粹技术效率,技术效率除以纯粹技术效率即可求出规模效率。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经过DEA分析显示,我国电信产业所实施的规制政策对电信产业的效率提高没有显著影响,而技术非效率主要来源于规模非效率。利用DEA方法对电信产业的技术效率、纯粹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种效率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不论是对本地服务业务的效率计算还是对长途服务业务的效率计算,都没有明显数据显示我国对电信产业所实施的收益率规制确实提高了电信产业的效率。同时对电信产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总体的计算分析,所得结果也基本一致,亦支持目前所采用的激励规制对电信产业的效率影响不大的结论。我国目前的规制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规制政策对中国电信产业效率提高的影响并不显著,电信产业存在着生产非效率。这主要是由于电信产业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对国内电信产业的规制强度不够从而导致规制效率变化不大。这说明我国电信产业应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其规制政策的激励强度。

四、结论

我国目前电信产业的规制效率变化并不显著,这主要源于目前所采取的规制政策。2005年9月之前,我国在对电信行业的规制是采取收益率规制和价格上限规制同时并存的规制,这导致价格上限规制中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无法发生作用,收益率规制中产品(服务)的质量保障机制也无法发生作用。因此,这种规制政策对电信产业的技术效率影响也不会很大。2005年9月2日,信息产业部的《关于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尽管说明电信规制正向着高强度的价格上限规制转变,但对电信产业的低强度规制政策并没有产生本质影响。在我国电信企业即将面临国外强大对手挑战的今天,如何快速提升企业的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我国电信业最紧迫的问题,因此,采取高强度的激励规制政策,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的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是目前电信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中国电信产业规制

论文摘要:基于规制理论的分析表明,规制政策对电信产业效率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利用DEA方法对电信产业的规制效率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目前的政府规制对电信产业的效率影响并不显著,并指明规制影响不显著的原因。

参考文献:

[1]T·P·LyonandH·Huang·LegalRemediesforBreachoftheRegulatory“Contract”[J]·Journalofregulationeconomics,2002,(2):107-132·

[2]L·R·Blank,V·W·DavisandC·E·Reed·TelecommunicationInfrastructureInvestmentsandStateRegulatoryReform:APrelmiinaryLookattheData[C]·PapersfortheNationalRegulatoryResearchInstitute,1994·12·

[3]C·AiandD·E·M·Sappington·TheImpactofStateIncentiveRegulationontheU·S·TelecommunicationsIndustry[J]·JournalofRegulatoryEconomics·2002,(20):133-59·

[4]R·T·Shin,andJ·Ying·Costlygainstobreakingup:LECsandtheBabyBells[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3,(98):357-361·

[5]J·J·LaffontandJ·Tirole·CreatingCompetitionthroughInterconnection:TheoryandPractice[J]·JournalofRegulatoryEconomics,1996,(10):227-256·

[6]D·E·M·Sappington·TheEffectRegulationonRetailTelephoneServiceQualityintheUnitedStates[J]·ReviewofNetworkEconomics,2003,(4):355-375·

[7]NoelD·Uri·Technicalefficiency,Aallocativeefficiency,andtheimpactofincentiveregulationintelecommuni-cationsintheUnitedStates[J]·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2001,(8):59-73·

电话通信技术论文篇(5)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是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的革新和延续,即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较传统电话通信来说,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数据量传输量更大。网络资源利用率也大大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和推广空间,目前,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

1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设计思路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的一种新型信号信号传播模式。通过usb接口,将电话电话终端与网络设备相连接,并在电话终端连接上用户电话,实现网络语音及数据的接收和传播,最终实现网络电话通信功能。一般来说,电话终端设备由脉冲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实现,所谓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就是一种能够模拟通信信号的数字化变化方式,相较于其他信号通信技术而言,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的信道利用率更高、数据损失更小、通信效果也更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调制技术。WwW.133229.Com

为实现电话终端的pcm码流,往往需要借助usb数据接口,能够有效将计算机设备同电话终端进行连接,实现通话信号的告诉传输,从而快速传递到计算机节点当中。usb接口的有效利用,实现了计算机外设同计算机设备的有效连接,实现了将计算机外的数据信息有效的导入计算机网络当中,从而解决了传输问题,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有效实现,usb技术同pcm技术的有效结合,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有效实现。

1.1电话终端的硬件实现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需要电话终端硬件来实现最后的数据解码和通话活动,电话终端硬件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单片机控制电路

单片机控制电路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中电话终端硬件的一部分,是电话终端设备的电路核心,主要由存储电路、cpu、输入接口以及输出接口电路四部分组成,单片机控制电路实现了对电话信号控制音的发生,实现电话信号的输送,并能够对dtmf的双音多频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完成对电路的接受,并能够有效控制usb接口,读取用户在电路中的通话状态,以及对系统参数的读取。

1.3用户电路

用户电路,是一种厚膜集成电路,由mitel工作研制,能够为用户提供稳定的26ma恒流馈电,用以验证网络电话用户的电话使用状态、电话的拨号脉冲等等数据,从而确保网络电话的正常使用效果。用户电路是确保网络电话终端通过效果的重要组成单元,目前能够有效支持2-4线的交换,属于计算机网络电话系统的基础模拟接口。

1.4编解码电路

编解码电路也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pcm编解码电路是该电路系统中的重要功能单元,该系统主要组成单元有数据接收滤波器、数据发送滤波器、基准电压源、输入电路、输出电路、逻辑控制单元以及pcm编解码电路等等,用以对数据信号的编解码,确保网络通信信号的有效性。

1.5电话终端的软件实现

电话终端数据通信的实现,不光需要硬件的支持,同样需要软件的支持,终端软件功能的实现,才能够使终端硬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达到信息的传输、信号的编解码,最终实现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正常运作。

2终端主程序

网络电话终端的出程序,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计算机电话通信系统的初始化,包括了单片机定时器、时钟。usb等设备的复位即初始化,对于网络电话终端的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网络电话主程序软件应用过程中,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即在程序中设置队列性任务表,按照先后顺序履行相关工作任务要求。电话终端主程序其实一种无限循环的数据查询系统,不断更新和制定查询任务表内容,并获知需要处理的相关任务,并以此进行相关任务的实现。在主程序运行过程中检测到了需要执行的相关任务,就会根据程序中已经安排好的子程序序列,进行任务工作的处理和解决,逐一进行任务标准的处理。主程序主要采用“先进先出”的工作原理,如果任务的子程序到最后的工作单元,并实行重复循环。

2.1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服务程序,就是实现信号传输的开启和关闭,一般采用的是计数的形式,其定时器由0开始,最大值为65535,并且以16.384mhz的脉冲进行计数,持续时间约为4ms,如果电话终端设备采用ambe芯片,则每个接收即发送数据包的周期更变为20ms;当终端服务程序的计数达到5120次之后,就能够实现20ms的数据终端,完成数据包的接收机发送工作。

2.2任务子程序

任务子程序,主要负责对电话终端设备的摘机及断机实现判断,根据用户的主叫和被叫等不同信号接收形式,完成相应的操作及工作的执行。当电话终端设备处于主叫摘机状态时,电话终端设备将会向ambe程序发送拨号音控制数据;当电话终端设备处于摘机状态时,子程序将会向usb接口发送被叫的应答信号,从而判断电话终端的相关状态。

2.3电话终端设备的工作过程

当通话数据传输到电话终端设备时,用户做出摘机动作,然后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传输摘机信号,同时,计算机电话通信网络就会向主叫发送拨号音,并做出信息传输反应,使用户电话重点设备接收数据信号并进行语音通话。当网络电话系统呼叫本电话终端的相关用户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就会直接做出内部处理,接通被叫用户;如果呼叫的是其他其他电话终端的用户,则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就会直接栓送被叫用户号码,并等待对方的应答。当usb接口发回信息表明用户电话终端被叫忙信号时,计算机网络电话系统机会发送语音提示信息告知用户被叫用户繁忙并发送忙音。

如果是外部用户对本网络电话终端用户进行呼叫时,usb接口接收到被叫信号后就会进行数据解码,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如果用户繁忙,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反馈相关信息,并向呼叫用户反馈机主繁忙的信息,并发出电话忙音。如果机主处于离开状态,即用户闲时,usb接口就会向向用户发出相关提示信息,以及用户振铃提示,以提示用户进行电话信息的接收。当被叫用户听到振铃并做出摘机反应后,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反馈相关信息,并随机开展数据信息的传送,网络电话终端就会开启语音传送功能。

3总结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应用,是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的一种革新和延续,能够有效提高电话数据的传输效率和传输速度,使电话通讯信号更加清晰,是未来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发展方向。在计算机哦电话通信系统当中,电话终端无需购买其他电话网络设备,经过usb接口同计算机设备向连接,很有效避免了繁琐的电话线路,使电话通信技术设备的成本大大降低,优化了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效率,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的增长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先进的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来逐渐替代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确保电话传输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促进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磊.论网络电话类证据.中国政法大学, 2011

[2]郭峰江.网络电话服务质量保证机制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1

[3]李正贤.韩国网络电话进入中国的营销战略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电话通信技术论文篇(6)

3.IP与ATM结合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MPLS张宝鹏,张宁

4.移动IPv6罗琳

5.CDMA2000前向链路信道估计及跟踪算法的研究沈盟,孙庆发,蒋良成,尤肖虎

6.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CDMA的分组数据传输陶乃勇,王振玉,傅海阳

7.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CDMA的业务信道支持李翠然,李承恕

8.《四川通信技术》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科技期刊

9.邮政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研究与思考四川通信技术 罗先文

10.邮政企业的软性竞争及其策略范鹏飞

11.均匀传输线路的基本方程及其在施工中的应用戴世贵

12.管道光缆吹放技术张代忠

13.重庆轻轨较新线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探讨弋建强

14.四川成都至雅安、成都至乐山高速公路通信系统工程宋暐

15.攀钢寻呼营销系统方案设计倪晓明

16.一种DWM光缆传输性能自动监测系统胡庆,鲍江英

17.CRM在中国电信的应用王涛

18.试论中国电信业广告业务的开发黄秋英,陈进

19.浅议电信用户投诉胥学跃

20.浅谈竞争环境下铁通窄带网发展策略王晶晶

21.中兴新一代交换机ZXJ10(V10)王泼

22.《四川通信技术》2001年(总第133~138期)总目次

1.努力实现四川省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四川省IT产业代表团赴美考察报告会上的讲话

2.庆祝《四川通信技术》创刊30周年

3.信息技术发展动态--赴美考察报告孙康敏

4.无线扩频技术的比较研究肖尚辉,徐继麟

5.第三代卫星移动通信发展前景分析李献明,李兴

6.利用无线对讲机实现数据传输王华,王汝传

7.GPRS的技术与应用徐济仁,崔剑,董红星

8.ATM-PON自愈环--保护结构与生存能力全弘林

9.浅议网络宽带交换技术的演进韦泽训

10.有线电视网络与宽带通信网的发展王德秀

11.防雷中几个值得重视的接地问题周良忠

12.混合邮件系统及其发展陈方雄

13.邮政运输巡检系统成剑林

14.小型电话语音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赵晓虹,叶建明

15.数字签名和数字签名标准于增贵

16.数据仓库在保险业中的开发与应用卓明强,黄兴文

17.SYBASE数据库的自动管理胡雪梅

18.利用DEBUG挽救丢失的文档黎星

19.推荐一种电信新业务:固定电话漫游刘平,黄允祺

20.拆分中国电信之我见徐亮

21.完善对国有电信企业经营者监督机制的思考王学人

22.第二届哈尔滨国际通信及网络技术博览会

23.第八届海峡两岸无线电技术研讨会

24.四川通信技术 华为集团用户网解决方案面向各行各业

25.中兴通信W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现代网络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新技术应用李蓉,倪甦华,唐宝民

2.基于Web的三层C/S模型在本地网网管系统中的应用许文波,唐红

3.三层C/S结构及其应用开发倪晓明,付碧丹

4.VPN的安全于增贵

5.发展电子邮政的前瞻范鹏飞

6.试论中国邮政发展的新契机张映泉,王良元,范鹏飞

7.ATM发展趋势及邮政金融应注意的问题江浩

8.接入网技术的发展与展望杨静

9.部队指挥调度系统的功能与实现罗红

10.一种提高S1240程控电话交换机利用率的方法易冰

11.SDH设备维护中开销字节的应用杨劲

12.ERICSSONCME20中塔顶放大器使用刁枫

13.公司化改组后乐山电信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芦涛

14.我国电信企业推行内部营销的思考王学人

15.ZTESoftswitch对网络演进策略的思考(一)严华

16.ZTESoftswitch对网络演进策略的思考(二)严华

17.构筑宽带智能网-电信级IPPhone解决方案陆纪文,周爱东,吴晓春

18.众“网”所归

19.第二届哈尔滨国际通信及网络技术博览会

1.互联网:挑战、机遇与前景——隆重纪念第33届世界电信日四川省通信学会秘书处

2.IPoverWDM网络结构和生存性研究王烨,李乐民,王晟

3.MPLS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唐红芳,李乐民

4.一种新型智能IP电话系统设计与实现寇治海,范平志

5.IP电话与移动IP技术综述徐济仁,陈家松

6.移动IP技术吕锋锋,常衡

7.面对市场挑战勇闯报刊发行新路罗先文

8.无源光网络的工程特点与实用设计:PON均值查图法全弘林

9.双调制解调系统热切换功能的实现李朝海,李在铭

10.组建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四川通信技术 吴明军

11.电信网络话务流量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鲁才,唐红,罗玉洋

12.电子设备机房各类接地同一地网共母线与不共母线的对比分析李良福

13.对防雷接地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周良忠

14.微波站雷击事故的原因调查及防护肖明华

15.联通新时空无线智能网工程建设初探罗仕林hTtP://

16.中兴SmartNetwork智能IP城域网解决方案中兴通讯

1.最新卫星信道容量倍增技术苏劲,黄建华

2.小卫星存储/转发数据通信系统设计钱敬华,张春宇,蒋峙,胡剑浩,吴诗其

3.21世纪全球卫星通信市场与业务发展趋势李献明

4.基于IPNP协议的高速无线电寻呼网络应用优化的实现徐青

5.中国邮政人力资源战略浅探王平章,高斌

6.对邮政在西部大开发中采取何种对策的几点建议刘俐

7.近期光纤接入网的规划建设杨波

8.利用ISDN远端用户模块建设攀西铁路本地通信网张宪国

9.Linux下网络路由器的实现付炜

10.群集环境下的直接文件系统访问符碧丹,倪晓明

11.电源系统割接方案的制定任瑞方

12.移动通信企业资源协同性分析张映泉,王良元

13.中兴IP城域网解决方案朱缨,孙昕

14.中兴光传输发展理念及产品适应性袁飞

1.四川省通信学会隆重召开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0年学术年会四川省通信学会秘书处

2.电信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展望朝跃军,唐伟文,张红雨,杨锐

3.关于电信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意见刘贤清

4.移动电话自动开关机系统的实现曾为民

5.GSM网络优化方法的探讨张勋,查光明

6.浅议GSM网络优化中的干扰协调王莹,汪杰堂

7.用户用邮行为分析及其对策范鹏飞

8.市场经济条件下邮政计量管理工作初探徐永强

9.无线接入设备在临时通信组网中的应用叶益民,陈宏光

10.ELTRAIN700无线列车调度系统在成昆线的运用和施工曾文弟

11.方法论在S12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顾建荣,田立新

12.利用OTDR进行精确的测试成晓林

13.CDMA多用户检测技术黎海涛

14.GSM数字蜂窝移动交换系统测试孙燚

15.四川通信技术 攀枝花市发展卡式公用电话之浅见胡新蓉

16.试论变动成本计算法及其应用唐晓红

17.村通工程集约经营好

18.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孙公航

电话通信技术论文篇(7)

交换设备是人类信息交互中的重要实施,在相互通信中起着立交桥的作用。交换技术的发展总是依赖于人类的信息需求、传送信息的格式和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而螺旋型发展。从电话交换一直到当今数据交换、综合业务数字交换,交换技术经历了人工交换到自动交换的过程。人们对可视电话、可视图文、图象通信和多媒体等宽带业务的需求,也将大大地推动异步传输技术(ATM)和同步数字系列技术(SDH)及宽带用户接入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

从交换技术的发展历史看,数据交换经历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综合业务数字交换的发展过程。

一、电路交换

自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以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电路交换技术从最初的人工接续方式,经历了机电与电子式自动交换、存储程序控制的模拟和数字交换、第三方可编程交换等技术的变革,当前正在发展中的融合多媒体格式相互通信的软交换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尤其是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交换机内引入电子技术,这类交换机称作电子交换机。最初是在交换机的控制部分引入电子技术,话路部分仍采用机械接点,出现了“半电子交换机”、“准电子交换机”。只有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后,才开始了全电子交换机的迅速发展。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对交换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成功地应用在通信传输系统中,对通话质量和节约线路设备成本都产生了很大好处。随着数字通信与PCM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于是产生了将PCM信息直接交换的思想,各国开始研制程控数字交换机。1970年法国首先在拉尼翁(Lanion)成功地开通了世界上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系统,标志着交换技术从传统的模拟交换进入到了数字交换时代。程控数字交换技术采用PCM数字传输和数字交换,非常适合信息数字化应用,除应用于普通电话通信以外,并且为开通用户电报、数据传送等非话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在电信网中使用的电路交换机全部为程控数字交换机,可向用户提供电路方式的固定电话业务、移动电话业务和窄带ISDN业务。

二、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报文就是站点一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其长度不限且可变。当一个站要发送报文时,它将一个目的地址附加到报文上,网络节点根据报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把报文发送到下一个节点,一直逐个节点地转送到目的节点。

每个节点在收到整个报文并检查无误后,就暂存这个报文,然后利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再把整个报文传送给下一个节点。因此,端与端之间无需先通过呼叫建立连接。报文在每个节点的延迟时间,等于接收报文所需的时间加上向下一个节点转发所需的排队延迟时间之和。

三、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交换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代表着网络未来演进的方向。分组交换方式兼有报文交换和线路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技术使用统计复用,与电路交换相比大大提高了带宽利用率。这要求在交换节点使用存储转发,从而导致掉队现象的发生。因此,分组交换全引入不固定的延迟的概念。分组交换网络主要有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方式.分组网络包含3个功能面,分别是数据面、控制面和管理面。数据面负责分组转发,因此需要高性能的实现。目前主要的分组交换网包括面向连接的X.25、帧中继、ATM、MPLS以及无连接的以太网、CP/IP网络。

分组交换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对于分组交换技术来说,面向连接的网络与电路交换类似,也需要通过连接建立过程在交换机中分配资源;但由于它采用统计复用,所分配的资源是用逻辑标号来表示的。自分组交换技术出现以来,已经有多种分组交换网投人运行。电信领域最早提出的是X.25网络,但由于它协议复杂,速度有限,逐渐被性能更好的网络如帧中继代替。帧中继网络可以认为是X.25的改进版本,它简化了协议以提高处理效率。

计算机领域的一个侧重点是局域网,即小范围、小规模的网络,用于互连办公室内的计算机。目前以太网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局域网技术。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特网获得较大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对核心路由器吞吐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路由器对IP分组进行转发时路由表的查找比较复杂,转发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前面指出,面向连接网络使用逻辑子信道标号进行转发表查找,速度是很快的。人们结合ATM技术在这方面的优点,提出将核心网络改为使用类似于ATM的交换机,而只在边缘网络使用路由器的IP交换技术,最终发展为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然而,在随后的几年中,提出了多种实用的高速路由查找方法,使其不再成为瓶颈。此时,MPLS最大的优点就是流量工程(TramcEn小needng)能力,即人为控制分组流向。但是由于目前高速路由器还能够很好地工作,MPLS技术并没有被广泛使用。

四、综合业务数字交换

综合业务数字网是集语音、数据、图文传真、可视电话等各种业务为一体的网络,适用于不同的带宽要求和多样的业务要求。异步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TransferMode)就是用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一种交换技术。ATM是在分组交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使用固定长度分组,并使用空闲信元来填充信道,从而使信道被等长的时间小段。由于光纤通信提供了低误码率的传输通道,因而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便可移到用户终端,网络只负责信息的交换和传送,从而使传输时延减小。所以ATM适用于高速数据交换业务。

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发展,迫使电信网络必须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方向发展。这要求通信网络和交换设备既要容纳非实时的数据业务,又要容纳实时性的电话和电视信号业务,还要考虑到满足突发性强、瞬时业务量大的要求,提高通信效率和经济性。在这样的通信业务条件下,传统的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都不能够胜任。电路交换的主要缺点是信道带宽(速率)分配缺乏灵活性,以及在处理突发业务情况下效率低。而分组交换则由于处理操作带来的时延而不适宜于实时通信。因此,在研究新的传送模式时需要找出两全的办法,既能达到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使各种通信业务获得高质量的传送水平。这种新的传送模式就是后来出现的“异步转移模式”(ATM)。ATM是在光纤大容量传输媒体的环境中分组交换技术的新发展。在大量使用光缆之前,数字通信网中的中继线路是最紧张也是质量最差的资源,提高线路利用率和减少误码是最着重考虑的事情。光缆的大量使用不仅大大增加了通信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传输质量。这使得人们逐渐倾向于宁可牺牲部分线路利用率来减少节点的处理负担。

与此同时,人类对于通信带宽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传送图像信息和海量数据,已经使人们对于数据通信的速率由过去的几千比特/秒增加到几兆比特/秒。这样,节点的处理能力成了数据通信网中的“瓶颈”。ATM对于节点处理能力的要求远低于分组转送方式,更能适应现代的这种环境。

ATM方式中,采用了分组交换中的虚电路形式,同时在呼叫建立过程中向网络提出传输所希望使用的资源,网络根据当前的状态决定是否接受这个呼叫。可以说,ATM方式既兼顾了网络运营效率,又能够满足接入网络的连接进行快速数据传送的需要。

五、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发展的展望

近年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电信观念和体系架构,并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这导致了人类社会对网络业务需求急剧增长,并且对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供话音、数据、视频业务,也要同时支持实时多媒体流的传送,并且要求网络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性能。下一代网络应是—个能够屏蔽底层通信基础设施多样性,并能提供一个统一开放的、可伸缩的、安全稳定和高性能的融合服务平台,能够支持快速灵活地开发、集成、定制和部署新的网络业务。

下一代网络将是—一个以软交换为核心、光网络为基础、分组型传送技术的开放式的融合网。软交换的出现,可通过一个融合的网络为用户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实现国际电联提出的“通过互联互通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等网路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率网路,使人类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一种可以接受的费用和质量,安全的享受多种方式的信息应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电话通信技术论文篇(8)

交换设备是人类信息交互中的重要实施,在相互通信中起着立交桥的作用。交换技术的发展总是依赖于人类的信息需求、传送信息的格式和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而螺旋型发展。从电话交换一直到当今数据交换、综合业务数字交换,交换技术经历了人工交换到自动交换的过程。人们对可视电话、可视图文、图象通信和多媒体等宽带业务的需求,也将大大地推动异步传输技术(ATM)和同步数字系列技术(SDH)及宽带用户接入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

从交换技术的发展历史看,数据交换经历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综合业务数字交换的发展过程。

一、电路交换

自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以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电路交换技术从最初的人工接续方式,经历了机电与电子式自动交换、存储程序控制的模拟和数字交换、第三方可编程交换等技术的变革,当前正在发展中的融合多媒体格式相互通信的软交换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尤其是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交换机内引入电子技术,这类交换机称作电子交换机。最初是在交换机的控制部分引入电子技术,话路部分仍采用机械接点,出现了“半电子交换机”、“准电子交换机”。只有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后,才开始了全电子交换机的迅速发展。

1 9 4 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对交换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成功地应用在通信传输系统中,对通话质量和节约线路设备成本都产生了很大好处。随着数字通信与P C M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于是产生了将P C M信息直接交换的思想,各国开始研制程控数字交换机。1970年法国首先在拉尼翁(Lanion)成功地开通了世界上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系统,标志着交换技术从传统的模拟交换进入到了数字交换时代。程控数字交换技术采用PCM数字传输和数字交换,非常适合信息数字化应用,除应用于普通电话通信以外,并且为开通用户电报、数据传送等非话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在电信网中使用的电路交换机全部为程控数字交换机,可向用户提供电路方式的固定电话业务、移动电话业务和窄带ISDN业务。

二、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报文就是站点一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其长度不限且可变。当一个站要发送报文时,它将一个目的地址附加到报文上,网络节点根据报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把报文发送到下一个节点,一直逐个节点地转送到目的节点。

每个节点在收到整个报文并检查无误后,就暂存这个报文,然后利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再把整个报文传送给下一个节点。因此,端与端之间无需先通过呼叫建立连接。报文在每个节点的延迟时间,等于接收报文所需的时间加上向下一个节点转发所需的排队延迟时间之和。

三、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交换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代表着网络未来演进的方向。分组交换方式兼有报文交换和线路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技术使用统计复用,与电路交换相比大大提高了带宽利用率。这要求在交换节点使用存储转发,从而导致掉队现象的发生。因此,分组交换全引入不固定的延迟的概念。分组交换网络主要有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方式.分组网络包含3个功能面,分别是数据面、控制面和管理面。数据面负责分组转发,因此需要高性能的实现。目前主要的分组交换网包括面向连接的X.25、帧中继、ATM、MPLS以及无连接的以太网、CP/IP网络。

分组交换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对于分组交换技术来说,面向连接的网络与电路交换类似,也需要通过连接建立过程在交换机中分配资源;但由于它采用统计复用,所分配的资源是用逻辑标号来表示的。自分组交换技术出现以来,已经有多种分组交换网投人运行。电信领域最早提出的是X.2 5网络,但由于它协议复杂,速度有限,逐渐被性能更好的网络如帧中继代替。帧中继网络可以认为是X.2 5的改进版本,它简化了协议以提高处理效率。

计算机领域的一个侧重点是局域网,即小范围、小规模的网络,用于互连办公室内的计算机。目前以太网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局域网技术。

在2 0世纪9 0年代中后期,因特网获得较大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对核心路由器吞吐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路由器对I P分组进行转发时路由表的查找比较复杂,转发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前面指出,面向连接网络使用逻辑子信道标号进行转发表查找,速度是很快的。人们结合ATM技术在这方面的优点,提出将核心网络改为使用类似于A T M的交换机,而只在边缘网络使用路由器的I P交换技术,最终发展为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然而,在随后的几年中,提出了多种实用的高速路由查找方法,使其不再成为瓶颈。此时,MPLS最大的优点就是流量工程(Tramc En小needng)能力,即人为控制分组流向。但是由于目前高速路由器还能够很好地工作,MPLS技术并没有被广泛使用。

四、综合业务数字交换

综合业务数字网是集语音、数据、图文传真、可视电话等各种业务为一体的网络,适用于不同的带宽要求和多样的业务要求。异步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就是用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一种交换技术。A T M是在分组交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使用固定长度分组,并使用空闲信元来填充信道,从而使信道被等长的时间小段。由于光纤通信提供了低误码率的传输通道,因而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便可移到用户终端,网络只负责信息的交换和传送,从而使传输时延减小。所以A T M适用于高速数据交换业务。

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发展,迫使电信网络必须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方向发展。这要求通信网络和交换设备既要容纳非实时的数据业务,又要容纳实时性的电话和电视信号业务,还要考虑到满足突发性强、瞬时业务量大的要求,提高通信效率和经济性。在这样的通信业务条件下,传统的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都不能够胜任。电路交换的主要缺点是信道带宽(速率)分配缺乏灵活性,以及在处理突发业务情况下效率低。而分组交换则由于处理操作带来的时延而不适宜于实时通信。因此,在研究新的传送模式时需要找出两全的办法,既能达到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使各种通信业务获得高质量的传送水平。这种新的传送模式就是后来出现的“异步转移模式”(ATM)。

A T M是在光纤大容量传输媒体的环境中分组交换技术的新发展。在大量使用光缆之前,数字通信网中的中继线路是最紧张也是质量最差的资源,提高线路利用率和减少误码是最着重考虑的事情。光缆的大量使用不仅大大增加了通信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传输质量。这使得人们逐渐倾向于宁可牺牲部分线路利用率来减少节点的处理负担。

与此同时,人类对于通信带宽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传送图像信息和海量数据,已经使人们对于数据通信的速率由过去的几千比特/秒增加到几兆比特/秒。这样,节点的处理能力成了数据通信网中的“瓶颈”。A T M对于节点处理能力的要求远低于分组转送方式,更能适应现代的这种环境。

A T M方式中,采用了分组交换中的虚电路形式,同时在呼叫建立过程中向网络提出传输所希望使用的资源,网络根据当前的状态决定是否接受这个呼叫。可以说,A T M方式既兼顾了网络运营效率,又能够满足接入网络的连接进行快速数据传送的需要。

五、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发展的展望

近年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电信观念和体系架构,并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这导致了人类社会对网络业务需求急剧增长,并且对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供话音、数据、视频业务,也要同时支持实时多媒体流的传送,并且要求网络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性能。下一代网络应是—个能够屏蔽底层通信基础设施多样性,并能提供一个统一开放的、可伸缩的、安全稳定和高性能的融合服务平台,能够支持快速灵活地开发、集成、定制和部署新的网络业务。

下一代网络将是—一个以软交换为核心、光网络为基础、分组型传送技术的开放式的融合网。软交换的出现,可通过一个融合的网络为用户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实现国际电联提出的“通过互联互通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等网路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率网路,使人类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一种可以接受的费用和质量,安全的享受多种方式的信息应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电话通信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166-02

目前,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技术与媒体传播理论与实践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舆情分析技术还处于兴起期,专门针对电视台关心信息的解决方案还没有,已有研究人员提出的多种分析技术还有待改进。

本文针对电视传媒热点,进行了基于电视传媒热点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获取技术的研究,保障信息获取的快捷性和准确性,从而适应网络舆情监测的分析和需要;二是进行了话题层次上进行互联网舆情信息监控的发现模型的研究改进,该模型应能高效获取电视台所关心的网络信息,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性、较高的效率和较高的智能化程度,能将热点话题进行自动分类,使得对网络新闻、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及时的跟踪和关注十分方便。

本文的研究实验基于以下框架进行(图1)。

本文以红网、华声论坛等为监测对象,2013年7-9月期间进行了关于电视传媒热点相关信息的监测与分析。

1 数据采集阶段

在数据采集阶段,采用垂直搜索引擎,使用WEB挖掘技术,利用主题爬虫对网站进行监控和采集,采集得到的网页存入数据库中。本文分别根据不同网站和论坛的特点,以栏目为出发点,递归向下获取文章列表、子栏目列表,再获取相应的回复。本文利用论坛在主帖列表页面中提供的回复数与点击数,结合Web信息提取模块的功能,将回复信息数进行提取,与曾经提取过的信息数量进行比对,通过差值可以获得上次的采集断点所在的页数,然后直接转移至含有未采集新数据的页面,对主帖与回帖进行增量的采集。这种智能更新策略避免了带宽与计算资源的浪费(表1)。

在信息提取功能模块,本文对爬取的网站数据,随机抽取300条信息,分别提取标题、内容、回复数、点击数、作者、日期等信息,并经过人工查看提取字段内容的正确性。Web信息提取功能测试结果见(表2)。

在本次测试过程中,论坛采集部分可以做到100%的采集率,新闻部分,有部分提取失败。主要因为网页和数据本身错误,导致页面无法访问。

本系统的爬虫模块与一些全自动识别与提取Web信息的爬虫系统相比,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本文通过人工识别网站结构,灵活的增加或减少提取种类,使得本系统的提取程序较自动识别的提取方式准确度更高。缺点是不能智能解析未知结构网站,需要首先进行爬取网站的人工分析,因此不适合所有网站的网络爬取。

2 分析处理阶段

在分析处理阶段,系统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并送入分析流水线进行分析。本文根据文章、话题、词汇之间的关系(文本选择话题服从Dirichlet分布,话题选择词汇服从多项分布)建立潜在语义模型,再通过辩分推断,结合吉布斯推断技术手段,确定语义模型参数,将模型参数学习出来,从而确定文章所讨论的话题,以及话题所包含的词汇,从而实现在话题层面对文章的分类分析,分析结果将存入Oracle数据库,并传递给下一个分析引擎(或人工判读),直至全部处理,得到归类舆情与监控信息。

其中,为发现舆情热点,本文基于信息指纹提取功能计算文章转载的情况。信息指纹功能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对事件文章在各个媒体中转载次数的对比观察,我们能非常直观了解该信息内容的热度。通过运行测试的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系统的功能是令人满意的。系统以电视台关心的节目、主持人、新闻事件等信息内容为中心而设计,能够达到平均80%的准确率,满足用户的要求。

电话通信技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3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tudy

Jiang Xiaojie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Sun Campus,Wuhan 43001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finition of 3G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analysis of the 3G wireless network technology,3G video phone technology,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rious types of 3G technology standards.

Keywords:3G;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Wireless network;Terminal technology;Video Phone

前言: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一、3G无线网络技术

由于移动通信用户数量的迅速增加和不断推出新的业务要求,现有频率资源、网络容量已经无法支撑未来业务饿发展,必须在空中接口中改变调制方式和技术体制,提升移动通信网络的负载能力。目前3G无限接入将采用新一代的CDMA技术,主要有3种体制:CDMA2000、WCDMA、TD-SCDMA。

(一)CDMA无线接入能力

CDMA2000是由2G的IS-95发展而来的,标准由3GPP2组织制订,版本包括Release0/A、EV-DO和EV-DV。到2.5G时,IS-95/A/B都发展为CDMA20001X技术,对应有CDMA2000的Release0/A版本,在继续发展为符合3G要求的标准时,出现了两个分支:CDMA2000 1XEV-DO和CDMA2000 1XEV-DV。

CDMA2000 EV-DO可以在1.25MHz标准载波中支持平均速率为600kbit/s、峰值速率为2.4Mbit/s的高速数据业务,是在单独的载波上提供分组数据业务而不支持话音。所以它必须与CDMA2000 1X互为补充,为用户提供分组数据业务和话音业务。当1X/DO双模终端工作在DO网上,可以通过监听1X网的寻呼信道避免错过话音呼叫。因此,这种技术体系要求与原有2.5G提供话音业务的网络叠加,实现话音和分组数据业务。

CDMA2000EV-DV可以在一个1.25Mhz的标准载波中,同时提供话音和高速分组数据业务,最高速率可达3.1Mbit/s,并兼容IS-95和CDMA2000 1X终端。这种技术体系能够在同一网络上完整的提供话音业务和分组数据业务,支持话音与分组数据业务的并发功能。

(二)WCDMA无线接入能力

WCDMA标准由2G的GSM发展而来,由3GPP组织制订,目前已经有五个版本,即R99、R4、R5、R6、R7,其中R99版本已经稳定,目前处于完善过程中。它的主要特点是空口采用WCDMA技术,核心网分为电路域和分组域,分别支持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并提出了开放业务接入(OSA)的概念,最高下行速率可以达到384kbit/s。

(三)TD-SCDMA无限接入能力

TD-SCDMA标准也由3GPP组织制订,目前采用的是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组织制订的TSM标准,基于TSM标准的系统其实就是在GSM网络支持下的TD-SCDMA系统。TSM系统的核心思想就是在GSM的核心网上使用TD-SCDMA的基站设备,其A接口和Gb接口与GSM完全相同,只需要对GSM的基站控制器进行升级。一方面利用3G的频谱来解决GSM系统容量不足,特别是在搞密度用户区容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初期最高达384kbit/s的各类数据业务,所以基于TSM标准的TD-SCDMA系统对已有GSM网的运营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TD-SCDMA已经融入3GPP的R4及后续标准中。

二、3G可视电话技术

H.324M标准指的是H.324标准的“移动部分”扩展。H.324协议指定了如何用同步V.34Modem来进行基于POTS的多媒体通信。H.223移动部分附件在错误保护和控制方面做了一些功能定义,这些都有效的使多路复用器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增强了抗数据通信错误的能力。H.324中使用了ITUH.245建议构成其命令、控制和指示的组件。H.245为H.223总移动扩展部分提供了附加饿命令和控制流程。3GPP采纳H.324建议,为3G网络传统视频电话定了一个标准,并命名为3G-324M,且针对话音、视频和多路复用操作提出了如下要求:GM-AMR称为音频编码的可选编码标准之一;强制规定ITUH.263为视频编码标准;添加H.223附件B用来保护复用数据。

三、3G技术的比较

三种标准均采用了CDMA技术,但是WCDMA与TD-SCDMA在系统容量的关键技术方面源于CDMA2000,从某种意义上说,WCDMA与TD-SCDMA是为了应对美国在CDMA技术的垄断地位,由分别欧盟于国内的电信设备提供商通过技术创新发展而来的3G标准。WCDMA和CDMA2000则采用频分双工(FDD)方式;而TD-SCDMA采用时分双工(TDD)方式。

四、结论

尽管3G技术的标准不同,但是3G通信中采用的3G网络技术、3G可视电话技术都具有通用性,而TD-SCDMA、WCDMA、CDMA2000等不同3G通信标准的竞争,必将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3G通信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智江.3G业务技术及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

上一篇: 生产经营论文 下一篇: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