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4:39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篇(1)

人性化管理指的就是通过对人性的关注,开展引导性的自我管理,进而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说,人性化管理的本质就是“把人当人”进行管理,进而保证企业员工可以得到满足,并且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工作,这样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有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强调其在企业建设中的重要性。人性化管理就是基于管理思想、科学管理制度,以理性契约、法规进行个人利益整合、协调,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具有顺畅的业务流程,科学的决策机制、合理的管理平台。同时,人性化管理也是在“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打破了制度约束人、控制人的被动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并且有效调动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人性化管理理念主要就是在四种人性假设基础上提出的。其一,本性假设。人与生俱来的具有一定的趋利避害、惰性等本性,在进行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可以顺其自然,展开正确的引导,进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其二,习惯假设。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塑造机制下能够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相应的习惯,就能够左右人的部分行为。其三,习俗假设。求生是人的本性,但是需要遵照人类群体的一些共同习俗与文化,以此来左右人的一些行为。其四,创新假设。人具有一定的创新、创造等能力,可以根据环境的改变予以相应的变化,进而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在开展人性化管理的时候,需要顺应这四个特性,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对策,尊重人的本性,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必然会提出人性化管理理念。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提出,使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人认识到,完全依靠简单、粗暴的指令很难让人屈服,并且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员工是具有一定人性规律的人力资源,有着自身的价值与尊严、思维方式与情感,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对其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考虑,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二)人性化管理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对人性化进行了初步的认识。最初对人性化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经纪人假设中: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最为关心的是怎样增加自己的收入,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人可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在古典经济管理理论发展后期,国外学者对管理中人的行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而美国企业家丹尼森与德国心理学家蒙特斯伯格的研究最有代表性。丹尼森研究的是可以通过调动员工积极性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认为关系员工及家属福利、地位,良好评价员工是激励员工的主要因素;蒙特斯伯格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因素、个人行为对工作效率、企业效益的影响。之后,霍桑、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员工是社会人,进而为管理思想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并且逐渐成为了现代管理研究的主要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体化发展,进而致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得到了融合,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人的心理也越来越复杂,行为不确定性也在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提出,要想促进企业的成功发展,一定要按照以人促产的原则开展管理工作。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企业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在劣势。实施人性化管理,可以为员工创设一种轻松、自在、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进而不断促进企业制度与技术的创新,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一般均是将人当成是机器进行管理,而人性化管理模式中,比较重视员工的自我管理。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员工只是将工作当成是一种任务,一切听从指令安排,员工也总是钻管理漏洞,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在人性化管理模式下,员工将自己当成是工作的主人,为了达到个人追求,员工会极大的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达到自身发展目标,还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竞争,优秀人才就是企业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在人性化管理模式下,需要创设信任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企业用人机制,为员工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通过轻松、自在环境的创设,可以有效促进人才的成长;另一方面,开展人性化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吸引人才,促进企业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除此之外,轻松、自在的人性化管理环境可以使企业具有家的温馨,进而吸引与留住人才。

(四)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使人性化管理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并且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高度统一。其对人才的关心与尊重,不仅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除此之外,通过人性化管理模式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创造力与凝聚力,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五)有利于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人性化管理模式主要突出的就是“柔性化”,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进而产生自主感,这样员工就可以积极开展工作,并且进行全身心的投入,不仅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完成,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实施人性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员工的和谐相处,创新企业管理氛围

在企业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将员工当成是一个平等的利益主体,尊重其人格发展,这是企业发展的和谐准则,也是激励员工发展的基础条件。通过相关调查显示,被调查人员中有78%的人员希望管理者在工作的时候像领导,而不工作的时候,可以像朋友。这样的工作、生活环境,才可以让员工更加开心、用心、安心,进而充分挖掘工作潜能。

(二)强化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的协调发展

在企业建设过程中,企业更加重视组织目标的实现,员工更加重视个人目标的实现。人性化管理的实施,就可以有效协调两者的关系,利用合作形式取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抗争。不要只是为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也不要将员工当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工具,而是重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与职业发展意愿,进而逐渐满足其合理需求,为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提供发展平台,形成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局面。

(三)加强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灵活性管理的结合

人性化管理要和制度化结合应用,也就是“柔”、“刚”并济。人性化管理不是无原则的放松制度,而是在严格制度实施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管理,并且带有一定的原则性。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就是完善的制度建设,也就是将制度人性化。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根据制度,制定灵活的管理模式,尊重每一位员工的意愿。在制定相关制度的时候,管理人员一定要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尊重员工利益的基础上,制定有关制度,并且融入一定的人性化,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四、强化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建设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定要转变“重物轻人”的理念,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各项工作的实处。企业一定要及时了解员工的生活需求与心理需求,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以人为出发点,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转变员工的被管状态,使其可以进行自我管理,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二)营造尊重、开放、信任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对员工的行为起到约束、导向、凝聚的作用,还可以形成六种企业文化力: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辐射力,并且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相处。构建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经济和文化的融合、文化和管理的融合,建立新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否可以发挥作用,主要在于是否可以得到员工的认可。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完善者,而不是被动承受者,单是依靠企业规章制度是无法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的。企业只有具备了一流的企业文化与素质,才可以生产出一流的产品,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企业沟通机制的建设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员工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企业凝聚力与推动力主要就是领导与下属共同形成的系统动力,两者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具有交互性与双向性的特征。在企业建设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有效整合情感因素,融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员工的需求是,让员工可以在精神层面上进行广泛的交流,明确自身行为的地位与心态地位,进而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归属感与向心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企业文化环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企业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沟通机制,扩展沟通途径,实现企业文化软性管理的“硬着陆”,并且全面实施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沟通机制的建设,本质就是加强善解人意,尊重员工人格与个性,将员工看成是社会人,予以相应的管理和看待。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强化尊重,让员工参与管理过程,引导员工展开自我管理,增进与员工之间的感情,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全面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所以,尊重员工价值,通过目标与计划开展管理工作,是员工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而员工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在得到一定的关注与满足之后,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企业沟通机制具有一定的双向性,也就是企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过程,这样就可以确保企业沟通的准确性与正向性。但是一些企业只是重视自上而下的沟通,忽视了自下而上的沟通,经常出现企业内部沟通障碍或者误解的情况,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重视沟通机制双向性的实现,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构建学习制度与激励机制

学习不仅是得到知识,实现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竞争力。构建企业学习制度,引导员工进行积极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通过企业学习制度的建设,不仅可以引进一些先进文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转变管理模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还可以鼓励员工进行积极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并且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感,实现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全面落实。与此同时,科学的激励机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培训、激励、导向等作用,对企业与员工的发展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予以重视。在构建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保证人性化管理理念的落实。激励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表扬鼓励、薪资发放等。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将员工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融为一体,加强了企业与市场的接轨,制定了相应的薪酬制度,有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充分表达对员工的鼓励、欣赏,让员工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并且帮助每一位员工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展现企业的人性关怀。

(五)尊重员工的人性需求

只有充分尊重员工的私人身份,才可以让员工真正体会到被尊重、被重视,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才可以进行全身心的投入,并且从领导角度出发,主动和领导进行沟通,保证顺利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心甘情愿的为工作努力、付出。实施人性化管理理念,主要就是在规范制度与流程的条件下,利用管理人员的人格魅力、感染力、亲和力,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与关怀,进而得到基层人员的支持与信任,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与激励,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达成。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篇(2)

一、贯穿人本理念,营造宽松的人事环境人事环境对人的工作情绪、工作效率、创造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员工的个人尊严、人身权利得到充分尊重,也能经常感受到来自企业产生真切的认同感、安全感、归属感,并从内心爆发出强烈的“报效企业”的感情冲动,进而产生持久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当员工经常受到冷落排挤时,就会对企业产生失望、抵触、憎恶情绪,并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正如通用通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所说:“没有高度信任,你就不可能发挥最大的头脑潜力”。弗朗西斯•赫澎比女士更是认为、“一个没有愉悦的工作气氛的公司将一钱不值,这样的企业也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因此,许多成功企业都十分重视“人本”理念的倡导和内部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一些跨国公司更是把理念培养放在高的位置上,将其视之为企业和组织内部成员所共同遵守的最高行为准则,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比如,IBM公司始终贯穿的基本观念是:尊重个人、争取优势、提供优质服务;惠普公司的理念核心是: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等等。这些理念宣扬的共同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它的目的就是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相互以此约束,由此营造出比较融洽的文化氛围和人事环境。

二、知人善任,构筑动态开放的员工岗位匹配体系当员工的工作岗位与他的心理素质、社交类型、能力特长等相匹配时,才能发挥他的最佳作用,也才合乎“人性”。所以,作为企业组织对员工“知人善任”显得非常重要。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英国,使用心理学技术招用员工及调配工作非常流行,许多在职经理经常被要求进行测试,当然这种侧试是自愿的、公平的,而且具有隐私性。对员工(包括经理人员)来说,对自己的心理素质、社交类型通过测试能有所认识,也有利于制定出更切实际的人生目标和个人发展计划。从人的社交类型看,一般可以通过对控制指标(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和情绪指标(外向行为与内向行为)的测评描述,作出分类,其中:外向行为与主动行为指标高的人,可归为开创型,适合担任销售人员、市场人员,他们最需要的是得到承认,惧怕被忽视;而外向行为与被动行为指标高的人属促进型,他们适合担任人事管理人员、用户服务人员,他们最需要的是关系和谐,惧怕被拒绝;内向行为指标与主动行为高的人属控制型,他们适合担任高层管理人员、生产经理,他们需要成就感,惧怕失败;内向行为指标与被动行为指标都较高者,属分析型,他们适合担任会计、程序设计人员、工程师等职。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位员工最适合安排在什么岗位,还应结合他们的专特长、工作能力、经验阅历、日常表现和业绩考评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在岗位面前也应体现人人平等,使每一位员工都有向更高、更理想的岗位进取的机会,让那些工作努力、表现出色、业绩优秀者能脱颖而出得到重用,给工作懒散、表现平平、业绩下滑者以降级、调离岗位等压力。以此建立起能上能下、动态开放、充满活力的员工岗位匹配体系,使岗位既能与员工的综合素质相匹配,又能充分体现岗位的竞争性、开放性。

三、强化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实砚企业与员工的互动双赢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人发展基础上的,而个人人生梦想的实现也离不开企业这块用武之地。所以企业组织与员工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不宣的默契,二者都是为了求得良好的发展而相互选择、相互认可、相互接纳。对一个理性的个人来说,大多都有自已比较明确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奋斗目标,作为企业组织应对员工个人的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综合能力、发展潜力、奋斗目标、人生追求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建立相应的员工个人档案,结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帮助员工设计制定出既符合员工个人发展需要,又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并帮助员工一步一步地去实施这一计划,包括提供培训机会、岗位晋升机会等。最终达到员工个人发展及自我实现与企业长远发展的互动双赢效果。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及相应的培训支持,在外企早已成为一项用人制度。现在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企业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样才能促进组织的变迁和创新,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

因此,现在一些规范化企业都十分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支持和鼓励员工继续深造、学习。相比之下,在我国除少数管理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做得还很差。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家能够重视员工个人对职业发展与自我现的需要,用更具“人性化”的行动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况且企业能为员工提供培训等职业发展支持,也表明企业是真心想重用员工,看重员工的潜能和价值,作为员工自然会“投桃报李”,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这样才会形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双赢关系。

四、建立与不同层次员工需要特征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由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其需要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员工的激励也应采取不同方式,以提高激励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在薪酬激励上,对一般生产性员工可采用计件工资或计时工资制;对销售人员来说采取底薪加销售提成或采取内部买断制更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对科研人员采用技术入股或以新技术新产品所增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进行奖励的方式,能较好地激发出他们的科研创新潜力;而对经理人员来说,采取职务薪水加年终绩效奖励的形式,可以使经营者的收入与其经营业绩和职务贡献相挂钩等等。企业在选择激励机制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员工的需要特点,有区别地运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职务晋升激励等手段,使之有机组合,并与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可能相适应,这样才能提高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才符合人性化管理的要求。超级秘书网

五、转变传统人才价值结构关系,提升员工的满意度目前,不少企业在人事管理模式上仍沿用着以官本位为人才价值坐标系的传统人事管理体系,整个人才价值构架以自上而下的逐级控制为链接方式,呈现为金字塔状。在这种人才价值体系下,人们往往有一种被管理制、被监视、被迫使的感觉,工作和劳动就变得被动而缺乏主动性,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自然也难以达到高水平。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我国企业应尽快革除陋习,转变观念,在人才价值体系上采取以“服务”为链接方式的倒金字塔式人才价值结构,形成“一线员工为顾客服务,中层主管为员工服务,高级主管为中层主管服务”的现代新型人才价值关系。企业各级主管应适时转变角色,由过去对下级的控制、指挥转为支持、协调和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员工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他们能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纵观现代成功的企业,他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顾客和职员身上,十分重视企业的内部营销,懂得如何运用服务链的关系提升员工和顾客的满意度,确保企业的竞争力。美国丽兹一一卡尔顿饭店有句成功的经营哲理:“照顾好顾客,首先就必须照顾好那些照顾顾客的人”。只有服务好员工,让员工感到满意,员工才会提供高质量的顾客服务和顾客价值,而高质量的顾客服务自然会让顾客满意,而满意的顾客便会给企业带来持续的销售收入和利润。

可见,建立以服务为链接方式的倒字塔人才价值结构,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各级人力资源的潜力,而且也是确保员工满意,进而赢得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实现企业长盛不衰的有效手段。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的因素很多。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人们对“人”本身及“人与事”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必将会有更科学、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当然这需要各方面的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篇(3)

(Xingtai Coal Mine of Jizhong Energy Resources Co.,Ltd.,Xingtai 054000,China)

摘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企业需要将自身的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融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区别,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一定差别,通过将二者进行融合,可以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竞争力。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own development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enterprise needs to integrate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o improve its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a certain extent. There are some contact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can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关键词 : 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

Key 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enterprise culture;human resource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156-02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企业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以此希望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员工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通过绩效考核与评估等,进一步激发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企业组织内部的人,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逐渐成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对象,通过对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进行管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在企业组织内部,人一方面是企业文化的来源,另一方面是企业文化的承载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企业文化规范的对象依然是人。在共同的经营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全体员工通过共同的实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形成共同的信念。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其工作重点是研究、分析、解决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人与企业、人与岗位是否适应、是否匹配的问题。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其目的就是不断挖掘员工的潜力,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同时调动职工劳动的积极性,进而确保企业获得相应的收益。建设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通过对两者进行统筹安排,有机融合,共同开发,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企业高效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 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

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文化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正确的指导,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式,同时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企业的使命与文化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在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方面,例如,在人员招聘、选拔、奖惩等方面,企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把人视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尊重个人价值,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对全体员工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时强调,通过劳动员工不仅可以享有获得报酬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享有参与管理、施展才干、得到尊重并获得荣誉的自我实现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正确的管理理念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引导,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企业文化发挥自身的支撑作用。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企业的诞生,在经过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提炼出来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指导。同时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精髓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得以充分的体现,企业文化一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和精神支柱。通常情况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进而便于组织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实现的手段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是积极向上的,符合人们心愿的,另一方面是消极落后、不尽如人意的,或者是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兼而有之。在执行过程中,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文化是否优秀进行检验,同时对管理理念的正确性进行核实,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做出相应的调整,进一步使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通过对企业的使命、精神、目标和价值观等进行提炼,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产生影响,在一定的管理思想指导下,人力资源对员工的行为通过制度进行规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企业中,员工的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了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求员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并通过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员工的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越来越多的企业普遍采用这种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管理模式,并将其作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关键。借助企业文化活动,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在工作过程中,工作的着眼点一方面需要掌握某种技能,另一方面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同时积极构建和谐关系。“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员工的才能,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帮助企业员工健康成长。由于企业员工之间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模式。

3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相互结合,强化竞争力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全体职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通常情况下需要将企业的经营宗旨、经营理念等企业形象不断地向员工、社会公开,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围绕企业中人的因素建立相应的价值体系,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引导、凝聚作用,以及规范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氛围,用何种文字、通过何种方式表述不重要,重要的是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调动职工工作的创造性,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职工与企业建立成利益共同体,甚至命运共同体。

对于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有位企业家曾说:“人们不会做你提倡的事,只会做你考核的事情”。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异同点,应给予正确的认识,对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提炼,同时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结合,进一步发挥各自的优势,彼此之间通过互为依托,通过优势互补,巩固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通过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建设企业文化需要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提升企业的品位,强化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篇(4)

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是时代的大趋势,2001年初,美国福氏咨询公司在对《财富》500强评选的总结中指出:“公司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文化。”可以说,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也是文化致胜的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凸显了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根本变革。

一、企业管理文化的发展演变

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经营实施组织管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实施前提是“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泰罗制的实施,推动了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过渡。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同时也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中期,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着重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作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则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这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性化,管理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进行控制监督,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看做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素。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企业文化管理的特征

企业文化往往表现为一种现象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象、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主动负责。企业培养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薰陶、习惯养成,即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培育。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置身于其中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第一,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长久深厚的发展动力。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信仰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第二,企业文化是创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每个企业,客观上均具有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衰败。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第三,企业文化能有效地放大管理效能。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篇(5)

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是时代的大趋势,2001年初,美国福氏咨询公司在对《财富》500强评选的总结中指出:“公司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文化。”可以说,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也是文化致胜的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凸显了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根本变革。

一、企业管理文化的发展演变

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经营实施组织管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实施前提是“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泰罗制的实施,推动了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过渡。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同时也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中期,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着重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作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则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这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性化,管理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进行控制监督,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看做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素。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转贴于

二、企业文化管理的特征

企业文化往往表现为一种现象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象、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主动负责。企业培养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薰陶、习惯养成,即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培育。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置身于其中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第一,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长久深厚的发展动力。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信仰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第二,企业文化是创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每个企业,客观上均具有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衰败。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第三,企业文化能有效地放大管理效能。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篇(6)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诞生以来,便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众多的知名管理学者对其不断进行研究、完善,并应用于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末该理论介绍到我国以后,研究这一理论的学者越来越多,有着远见卓识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有了充分深刻的认识后,很快就在自己的企业开始应用、实践并身体力行。但也有很多的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理论层面,或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有误区,致使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收效甚微。

一、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定义

1.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

二战以后,美国企业在行为科学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新技术发明不断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致使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但在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的企业竞争力大大削弱,而日本的经济却得到长足进展,速度十分惊人。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美国,对其经济活动形成了强大的威胁。为了寻求日本企业成功的秘密,许多美国专家学者到日本企业考察,在调查、比较、研究两个国家企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从1981年到1982年,美国管理学界连续推出了四部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企业文化》、《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经营艺术》和《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这四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其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伦斯·狄尔和麦肯齐咨询公司顾问爱伦·肯尼迪于1981年7月出版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他们在对近80家企业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提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这一著名论断。可以说,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以及以应用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客观存在于每个企业之中,有些积极的文化促进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长盛不衰,但有些消极落后的文化却极大地阻碍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提出,它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自企业文化理论诞生以来,中外许许多多管理学者对企业文化给出了一些不尽相同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是企业的传统和氛围产生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而且企业文化表明企业的风格,如激进、保守、迅猛等,这些风格是企业中行为、言语、活动的固定模式,管理人员以自己为榜样把这个固定模式传输给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员工。二是企业文化还是企业中人们做事的方式,是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和象征的凝聚。三是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可见企业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不是社会文化的简单的分解,不是企业中自然形成的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中的文化,它有着严格的内涵和外延。它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管理思想。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企业文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按普遍认同的结构层次说法,企业文化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三个层次构成的。企业的精神文化的构成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伦理、企业道德等,企业精神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一直是航天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构成了各个企业在管理上的文化个性特征。物质文化的构成包括:企业环境、企业标识、文化设施、文化传播网络等。企业精神层为企业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精神层、物质层的建设;而物质层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只是有强有弱有优有劣之别。如:是企业精神文化占主导地位还是亚文化占主导地位,制度是否完善、政令是否畅通,生产环境是否遵循人性化原则等等。企业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对原企业文化的不断扬弃、吐故纳新,使得新的企业文化更能与企业战略相适应,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让弱势文化变强大,让零散的文化变系统,让病态文化变健康,让优秀的文化变卓越。根据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结构内容和形成过程,企业文化建设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对现有的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进行诊断;二是通过整理、提炼和创新,形成新的企业文化体系;三是企业文化的实施,包括制定落实方案、设立企业文化运行机制(企业信息网络、企业文化手册的制作建立等)、宣传培训等。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1.完善的制度管理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不断发展的成果,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是从两方面得以实现的,其一,通过体现并承载员工共同信奉并付诸实施的价值理念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度的实施,是硬性的管理部分;其二,企业价值理念的文化道德约束作用。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常常被忽视,其结果,一方面,只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因此,产生了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代替企业文化建设,宣传教育和灌输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成为主要手段的现象;另一方面,不考虑本企业管理的实际,想通过照搬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完成企业落后管理的兑变;这都是对企业文化的片面认识所致。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关系,完善的制度管理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完善的基础管理,文化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张瑞敏在总结海尔成功经验时曾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制度约束是基本保证,只有实现从无序管理向严格制度管理迈进,并逐渐向自主管理过渡,才能使企业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在塑造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必须把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企业制度中,在制度的执行中,强化企业的价值观念,规范企业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行为(包含员工行为)规范。

由于历史上我们对泰勒制和科学管理原理的片面理解和简单化批判,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又被发达国家那些表面的最为时尚和现代的管理思想所吸引,从而忽略和没有真正认识支撑现代工业体系的标准化的流程管理。在本单位经营管理、产品设计与生产管理中,存在管理不规范、制度执行不利、缺乏指导员工的标准工作流程、没有形成规范的员工行为准则等管理薄弱现象,必须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建立完善的基础管理体制。

2.在继承基础上要不断创新企业文化

基于企业文化理论,继承性和创新性同属于企业文化的属性,在企业文化建设务实中,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继承基础上要创新企业文化。继承就是对现有的企业文化应该采取批判与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要善于挖掘和提炼本企业的精神文化。创新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借鉴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并融入到本企业文化之中,塑造出新的企业文化。也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就是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就十分注重荟萃世界优秀企业文化,它规定在国外的子公司有研究各国企业文化的使命,子公司领导人回国述职或参加培训,首先要报告所在国家和地区企业文化的特点。对于外来的企业文化,也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而应持认真鉴别、分析研究、选择吸收的态度。要搞清楚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适用于自己的。同时,汲取别人的长处、精华,还必须进行一番改造,才能适用于自己的企业。

3.在共性的基础上要塑造本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企业哲学,强调以人为中心,激发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实现企业的目标,同时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企业文化的实质决定了企业文化基础的一致性。但是,在外部,因国家、民族、地域、行业的不同,在内部,因发展历史、类型、性质、规模、心理背景、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差异,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经营准则、工作作风、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因此,即便在企业文化理论基础上具有一致性,在管理实践中,它的独特性仍然会保留,在一定条件下独特性越明显,其内聚力越强。所以,文化建设重点是在共性的基础上要塑造本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

4.在灌输的基础上要身体力行

企业的核心理念只有从倡导到践行再到形成习惯,最后溶入到员工的血液以至成为信仰,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从企业文化实践看,领导的身体力行尤为重要。领导的带头作用体现在带头灌输企业理念和带头执行企业制度。联想集团有定期的高层文化布道会,灌输联想理念,海尔总裁张瑞敏在谈到自己的角色时说:“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可见,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来说,如何让员工认同公司的文化,灌输是重要手段之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认同,认同的关键在于参与,实效在于执行。海尔的质量观念是“砸冰箱”砸出来的,对收购企业的文化移植是制度执行出来的。郭为在联想因工作的失误曾在全体职工大会上做检查,柳传志、杨元庆都曾因上班迟到在楼门前罚站,联想的作风是领导带头执行出来的。新的企业理念和企业行为方式,只有经过灌输——执行——再灌输——再执行这样多次反复过程,才能被员工所接受。领导带头,身体力行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徐国华.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篇(7)

 

前言

2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是时代的大趋势,2001年初,美国福氏咨询公司在对《财富》500强评选的总结中指出:“公司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文化”。可以说,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也是“文化致胜”的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基于现代管理方式的企业文化的发展演变

追根溯源,人类早期的管理行为,多产生于生产和军事行动之中。一场稍具规模的生产或军事行动,涉及到很多的环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部署,因此,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管理行为。很多被认为较早涉及管理文化的论述和观点,都散见于人类早期的著作中,比较典型的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常常借用和移植其中的管理理论、组织方法、领导艺术。

到近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实施组织管理,其管理思想并不具备理论形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于泰罗制的实施,企业管理开始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阶段。亨利·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导致了整个社会感情匾乏,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研究,关心职工的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后期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研究,关心职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自我实现,有无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的目标追求。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多学科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类,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清晰地推知和直截了当地加以选择。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而后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管理不是制造一件产品,但管理比制造产品更难;人也远比机器复杂得多,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性化。所谓人性,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很适用的知识,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的操作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为追求效率而把人当作机器附属来驱使,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视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内涵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从内涵上看,文化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外宣传口号和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

所以,企业文化是一种现象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像、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的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企业现象层面的活动,更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当然就属于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

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从实践上看,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思想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名副其实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更加凸显出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变革

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时时刻刻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无形的、却又客观存在着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充实的动力

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500年的企业和做500强的企业等同重要。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二)企业文化必须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

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畸形。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信息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经营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从而造就出不同的竞争态势。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三)企业文化成为推进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发动机”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推行iso9000、iso14000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诫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二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企业文化成为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变革

当今人力资源开发被视为组织投人产出比最大的开发,人力资源被视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包括了体能、智能、技能和文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体能、智能、技能,首先就要使员工与企业产生文化认同,依靠建立优良的文化体系来引导人力资源开发。一旦员工对企业的目标、愿景、战略、精神、价值观都认同,其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使命就会自觉结合起来,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会和企业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个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奉献企业。

“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推进了企业文化建设及现代管理方式的变革。一个企业,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就会形成反差,进而会给企业造成深重的创伤。企业有知识有技术,却缺少共同崇尚的价值准则,没有共同奉行的行为规范,知识和技术就无法有效利用,甚至会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人才流失、技术泄密,反映出企业文化的缺陷。没有共同的追求愿景,没有凝聚人心的事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和员工的联系就会简单化为雇佣关系,谁都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就会从心理上行为上斤斤计较,与企业讨价还价甚至对抗。企业文化坚持把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同化,把建立共享的价值观当成管理上的首要任务,通过多种途径对员工的理想追求进行引导。这种同化作用,使企业不再是一个单纯因为利益互惠而聚集的群体,而是一个由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的成员凝聚起来的组织。所以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打造优秀员工队伍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篇(8)

    追根溯源,人类早期的管理行为,多产生于生产和军事行动之中。一场稍具规模的生产或军事行动,涉及到很多的环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部署,因此,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管理行为。很多被认为较早涉及管理文化的论述和观点,都散见于人类早期的着作中,比较典型的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常常借用和移植其中的管理理论、组织方法、领导艺术。

    到近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实施组织管理,其管理思想并不具备理论形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于泰罗制的实施,企业管理开始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阶段。亨利·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导致了整个社会感情匾乏,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研究,关心职工的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后期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研究,关心职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自我实现,有无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的目标追求。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多学科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类,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清晰地推知和直截了当地加以选择。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而后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管理不是制造一件产品,但管理比制造产品更难;人也远比机器复杂得多,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性化。所谓人性,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很适用的知识,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的操作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为追求效率而把人当作机器附属来驱使,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视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内涵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从内涵上看,文化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外宣传口号和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

    所以,企业文化是一种现象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像、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的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企业现象层面的活动,更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当然就属于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从实践上看,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思想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名副其实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更加凸显出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变革

    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时时刻刻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无形的、却又客观存在着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企业文化必须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

    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畸形。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信息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经营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从而造就出不同的竞争态势。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文化成为推进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发动机”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推行ISO9000、ISO14000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诫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二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企业文化成为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充实的动力

    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500年的企业和做500强的企业等同重要。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篇(9)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诞生以来,便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众多的知名管理学者对其不断进行研究、完善,并应用于管理实践。20 世纪80 年代末该理论介绍到我国以后,研究这一理论的学者越来越多,有着远见卓识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有了充分深刻的认识后,很快就在自己的企业开始应用、实践并身体力行。但也有很多的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理论层面,或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有误区,致使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收效甚微。

一、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定义

1. 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

二战以后,美国企业在行为科学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新技术发明不断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致使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但在20 世纪70 年代初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的企业竞争力大大削弱,而日本的经济却得到长足进展,速度十分惊人。20 世纪80 年代初,日本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美国,对其经济活动形成了强大的威胁。为了寻求日本企业成功的秘密,许多美国专家学者到日本企业考察,在调查、比较、研究两个国家企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从1981年到1982 年,美国管理学界连续推出了四部著作:《Z 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企业文化》、《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经营艺术》和《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这四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其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伦斯·狄尔和麦肯齐咨询公司顾问爱伦·肯尼迪于1981 年7 月出版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他们在对近80 家企业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提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这一著名论断。可以说,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以及以应用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 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客观存在于每个企业之中,有些积极的文化促进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长盛不衰,但有些消极落后的文化却极大地阻碍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提出,它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自企业文化理论诞生以来,中外许许多多管理学者对企业文化给出了一些不尽相同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是企业的传统和氛围产生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而且企业文化表明企业的风格,如激进、保守、迅猛等,这些风格是企业中行为、言语、活动的固定模式,管理人员以自己为榜样把这个固定模式传输给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员工。二是企业文化还是企业中人们做事的方式,是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和象征的凝聚。三是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可见企业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不是社会文化的简单的分解,不是企业中自然形成的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中的文化,它有着严格的内涵和外延。它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管理思想。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企业文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按普遍认同的结构层次说法,企业文化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三个层次构成的。企业的精神文化的构成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伦理、企业道德等,企业精神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一直是航天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构成了各个企业在管理上的文化个性特征。物质文化的构成包括:企业环境、企业标识、文化设施、文化传播网络等。企业精神层为企业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精神层、物质层的建设;而物质层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只是有强有弱有优有劣之别。如:是企业精神文化占主导地位还是亚文化占主导地位,制度是否完善、政令是否畅通,生产环境是否遵循人性化原则等等。企业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对原企业文化的不断扬弃、吐故纳新,使得新的企业文化更能与企业战略相适应,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让弱势文化变强大,让零散的文化变系统,让病态文化变健康,让优秀的文化变卓越。根据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结构内容和形成过程,企业文化建设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对现有的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进行诊断;二是通过整理、提炼和创新,形成新的企业文化体系;三是企业文化的实施,包括制定落实方案、设立企业文化运行机制(企业信息网络、企业文化手册的制作建立等)、宣传培训等。[ hi138\Com]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1. 完善的制度管理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不断发展的成果,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是从两方面得以实现的,其一,通过体现并承载员工共同信奉并付诸实施的价值理念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度的实施,是硬性的管理部分;其二,企业价值理念的文化道德约束作用。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常常被忽视,其结果,一方面,只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因此,产生了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代替企业文化建设,宣传教育和灌输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成为主要手段的现象;另一方面,不考虑本企业管理的实际,想通过照搬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完成企业落后管理的兑变;这都是对企业文化的片面认识所致。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关系,完善的制度管理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完善的基础管理,文化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张瑞敏在总结海尔成功经验时曾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制度约束是基本保证,只有实现从无序管理向严格制度管理迈进,并逐渐向自主管理过渡,才能使企业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在塑造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必须把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企业制度中,在制度的执行中,强化企业的价值观念,规范企业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行为(包含员工行为)规范。

由于历史上我们对泰勒制和科学管理原理的片面理解和简单化批判,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又被发达国家那些表面的最为时尚和现代的管理思想所吸引,从而忽略和没有真正认识支撑现代工业体系的标准化的流程管理。在本单位经营管理、产品设计与生产管理中,存在管理不规范、制度执行不利、缺乏指导员工的标准工作流程、没有形成规范的员工行为准则等管理薄弱现象,必须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建立完善的基础管理体制。

2. 在继承基础上要不断创新企业文化

基于企业文化理论,继承性和创新性同属于企业文化的属性,在企业文化建设务实中,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继承基础上要创新企业文化。继承就是对现有的企业文化应该采取批判与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要善于挖掘和提炼本企业的精神文化。创新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借鉴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并融入到本企业文化之中,塑造出新的企业文化。也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就是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就十分注重荟萃世界优秀企业文化,它规定在国外的子公司有研究各国企业文化的使命,子公司领导人回国述职或参加培训,首先要报告所在国家和地区企业文化的特点。对于外来的企业文化,也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而应持认真鉴别、分析研究、选择吸收的态度。要搞清楚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适用于自己的。同时,汲取别人的长处、精华,还必须进行一番改造,才能适用于自己的企业。

3. 在共性的基础上要塑造本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篇(10)

追根溯源,人类早期的管理行为,多产生于生产和军事行动之中。一场稍具规模的生产或军事行动,涉及到很多的环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部署,因此,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管理行为。很多被认为较早涉及管理文化的论述和观点,都散见于人类早期的著作中,比较典型的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常常借用和移植其中的管理理论、组织方法、领导艺术。

到近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实施组织管理,其管理思想并不具备理论形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于泰罗制的实施,企业管理开始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阶段。wwW.133229.COm亨利·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导致了整个社会感情匾乏,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研究,关心职工的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后期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研究,关心职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自我实现,有无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的目标追求。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多学科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类,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清晰地推知和直截了当地加以选择。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而后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管理不是制造一件产品,但管理比制造产品更难;人也远比机器复杂得多,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性化。所谓人性,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很适用的知识,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的操作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为追求效率而把人当作机器附属来驱使,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视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内涵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从内涵上看,文化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外宣传口号和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

所以,企业文化是一种现象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像、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的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企业现象层面的活动,更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当然就属于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从实践上看,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思想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名副其实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更加凸显出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变革

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时时刻刻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无形的、却又客观存在着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企业文化必须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

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畸形。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信息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经营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从而造就出不同的竞争态势。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文化成为推进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发动机”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推行iso9000、iso14000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诫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二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企业文化成为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充实的动力

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500年的企业和做500强的企业等同重要。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上一篇: 轻工业论文 下一篇: 诗歌创作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