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2:37

情感教育论文

情感教育论文篇(1)

1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具体到对某一课程的学习,情感因素给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十分显著:挂科。父母及家庭社会的关注,会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浅薄;师生关系处理中缺乏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对抗或无所谓态度,造成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跟同学缺乏情感沟通,各种利益关系处理不周,会造成同学之间关系恶劣,相互拆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听课学习。严重的影响到了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2对生活习惯的影响

各种不良的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表现在:①个人的卫生习惯:宿舍、教室狼藉不堪;衣冠不整等。②行为举止:个性张扬,无论是否文明、礼貌。走路摇摇晃晃、勾肩搭背、东张西望、四处游烟。③言语习惯:开口便曝粗话、脏话。④对人、对事的态度: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没有感恩之心;事不关己,抱无所谓姿态。

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尽如人意,学会了耍小聪明、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人生观和与众不同的极端价值观。考虑问题,往往先从自身利益和角度出发,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影响,遇事讲朋友意气、江湖气习。

二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正面影响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关怀,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好的情感交流、正能量的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正面影响。

1对职业技能培养教育方式的影响

现阶段,国内各职业院校多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针对不同的群体,加大了感情方面的投入,学校全员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关怀少数人群(如高校开展的“三个一”工程),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育,效果显著。学生学有所成,就业率明显提高。加强企业、行业的交流接触,加深了产教融合,企业、行业的要求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共同开发教材,部分院校把企业办在学校或把部分课堂搬到企业的车间展开,使学生时时刻刻处于实际的生产环境中;企业、行业的专家走上讲台,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面对面地教授给学生,先进的技术、工艺手把手教与学生,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岗前培训的周期,为企业、行业培养了大批的合适的中高级技工和各类掌握高端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注重职业技术院校师生情感的交流与调节,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变,主要表现在:①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a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会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b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c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会更加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②有利于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有效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不仅是人格尊重还有对个性的尊重。培养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③有利于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了解学生是为以适当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教师要理智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④有利于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a严而有理;b严而有度;c严而有方;d严而有恒。从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2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

情感因素对学生学成就业的影响很大:首先,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其次,社会的关怀、亲人的关注,是一种社会化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成就业的成败,严重的会影响到学生就业后的发展与成长。

3对学生上岗后成长过程的影响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职业院校毕业后,大多成为了企业的一线骨干力量,充实了企业的技术工人队伍。因此,学生上岗后的情感因素或制约着,或拓展着学生的成长过程。

情感教育论文篇(2)

那么,如何进行呢?我的体会是:入画——导之入境;入情——动之以情;入理——寓情于理。

一、入画——导之入境

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沁园春·长沙》里的湘江秋色;《海燕》中海燕在乌云压着的大海上搏风击浪的雄姿;《荔枝蜜》中碧海似的荔枝树,满野嗡嗡嘤嘤、忙着采蜜的蜜蜂;《荷塘月色》中清幽寂静之夜出现的流水一般的月光,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果树园》中喧噪的鸟雀、乱闯的甲虫、浓密的树叶、累累硕果、闪光的露珠、金色的彩霞、翻身农民爽朗的笑声……这样的境界在我们的心中能不产生审美情感?

当我们欣赏《长江三峡》中长江三峡各具特色的美丽画面时,能不为作者抒发的催人奋发的宽阔胸怀而动情吗?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与婆婆诀别的悲壮画面,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其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火一般的语言、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谁又不为之心动?玩味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的《春望》,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谁不为诗人那种爱国、伤时、忧民、思家的真挚情感而震动心扉?……且不说这些,即使吟诵像《一月的哀思》那样令人悲痛的诗篇,我们也能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敬爱的寄以深切的悼念,从“江水沉凝,青山肃立,万木俯首,星月不移”的肃穆悲壮的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二、入情——动之以情

就是要用作品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情感是作品的生命。“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如教材展示了《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王贵与李香香》的夫妻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一面》的战友情;歌颂了《满江红》中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报国之情,《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之情,《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效国之情,《与妻书》中林觉民的“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殉国之情;《革命烈士诗三首》中、恽代英等革命先烈的为谋求祖国的自由和解放的爱国之情;表达了《雷雨》(第二幕第三场》)中作者对周朴园的虚伪、凶狠、随机应变的丑恶灵魂的厌恶之情,《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对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之情,《皇帝的新装》中作者对皇帝的腐朽愚蠢、虚伪自私的讽刺之情,《纪念白求恩》中作者对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的赞扬和崇敬之情,《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作者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讴歌之情,《两棵奇树》中作者对“舍己为人受人敬,劳动人民创财富”的赞美之情,《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赤诚忠贞之情,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景仰之情,对贤臣的爱慕渴求之情,对小人的鄙视厌恶之情,等等。可以说,课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三、入理——寓情于理

就是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

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kuí@①《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如何其芳在《生活是多么广阔》中对热气腾腾的色彩斑斓的生活画面的描绘,其实是为了揭示“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的伟大真理;叶圣陶在《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对那位“一阔脸就变”、最终的石像的刻画,旨在说明在社会生活中那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英雄”由于脱离群众,最终必然要的道理;柳宗元在《黔之驴》中通过对愚蠢的驴的讽刺,其实是表达对不学无术的权势者的蔑视;郑振铎在《猫》中对猫(活泼的猫、顽皮的猫、忧郁的猫)的自省,其实是表达一种待人接物的道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变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论”,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感情提高到“先忧后乐”,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在作者的说理中,有真诚的劝慰,有亲切的召唤,有热情的期待,一一从胸臆流出,处处拨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放怀“天下”的襟怀,像洞庭湖那样,开阔明朗;而“先忧后乐”的情感,又像洞庭湖水那样,激荡翻腾,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情感教育论文篇(3)

美国教育家、素质教育倡导者詹姆斯·多姆生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因而,我们的教育当下更要注重帮助学生确立自身的价值、学会互补技能、正视竞争、尊重原则以及学生体魄健康等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而健康的、能够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社会发展趋势证明:一切发展只有建立在人的发展之上,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符合"人性"的。人的发展是与环境协调一致、与人和谐相处、情感丰满的和谐过程。所以,教育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摆脱片面素质追求的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均衡、和谐的发展。完整的素质教育在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应变能力、生活能力、独立意识、竞争能力及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对于动机、兴趣、信念、内驱力、想象、思维、创造力等因素的影响与调节功能,也已为现代心理学,特别是人格理论的发展所证实。

据美国《时代》周刊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而是情感。因为只有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并做出成绩。有关研究也表明,孩子未来成功20%取决于孩子的智商,80%取决于他的有情商。据此,笔者认为,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优化。而非智力因素的实质就是情感的全部功能,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情感的发展是个体成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表征,情感智力是决定其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忽视或低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思想和行为,都难免会给教育实践带来极大的妨害。

来自新西兰的一个研究表明:如今孩子的智商是提高了,高于前半个世纪20个百分点。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情感和社会技能却在急剧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据美国近15年的统计,儿童和少年的忧郁症增加了近千倍,来自保护儿童基金会的一组统计数字呈现出:美国平均每天有3名25岁以下的青年死于爱滋病;平均每天有25人感染爱滋病;每天有6名儿童自杀;有342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暴利罪被捕;每天有1407个少年母亲生下婴儿;有2833名儿童退学;每天有6042个孩子犯非暴利罪被捕;有135000儿童携枪上学。……,鉴于年轻一代的道德面貌与科学文化发展相背离日益严重的现象,当代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家们,都在极力探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问题。他们强调指出:"发展智力绝不能以牺牲儿童的社会性情感为代价,一个健康的社会决不可能由缺乏良好社会情感的高智能群体组成。"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仅仅将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识(理性)发展的手段与工具,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师生间关系疏远,感情淡漠;另一方面,社会、家庭有意无意将升学作为教育和生活的目标,将结果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据一项全国22省市的调查也表明,近13%的儿童、青少年存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性方面的问题。清华学生硫酸伤熊、马家爵残杀数位同学……众多青少年暴力事件,不能不引发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是否存在情感教育的缺失?

关于情感教学就有如下一些研究结论:"(1)情感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和创新的突破口。情感不仅是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之一;(2)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应以人为中心,联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枢纽不仅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也包括人的情感;(3)教学活动需要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学习活动不仅促进人的认知发展,也促进人的情感发展;教学不仅是机械和枯燥的记忆,也是享乐和愉快的发现。(4)情感不仅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的情感发展植根于教学活动之中"。

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说明,情感教育不仅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全程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而且情感影响每个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离开情感层面,教育就不可能铸造个人的精神、个人的经验世界,不能发挥大脑的完整功能,不能保持道德的追求,也不能反映人类的人文文化世界。

当今时代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价值重估与重塑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正经受着全方位、深层次的震荡,)人们必须做出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适应生存方式的急剧嬗变。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必然冲击到各方面都尚未成熟的学生群体。据调查,目前在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经常受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严重的还发展成为心理障碍。2003年9月1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国家有关机构公布的数字另人触目惊心: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中国青少年自杀人数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尤其中国青少年女性的自杀率已为世界之冠。更令人担心的是,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呈逐年增长之势。由于素质教育在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分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已不能不令人担忧。

教育不仅是传递学科性知识的工具,教育也要追求人的发展与内在和谐,体现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期望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但能使人去充实、愉快地生活,而且还能使人充满激情地领略生活的乐趣。期望学生通过素质教育,学会一种健全、丰富、自主的生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期待"情感教育"能被更多的地方所重视,更期望"情感教育"能被列入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战略,这将给一代又一代的受教育者带来心灵的启蒙。

情感教育论文篇(4)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极具思想内涵的特殊工具。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如果不能以感情浸润学生的心田,则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知识训练,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去感受、体验、品味,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因此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灵魂。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含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心理现象就是情绪和情感。简单地说,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不同程度的内心体验。比如: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能使人轻松愉快;失去亲人会给人带来痛苦悲伤;面对别人的挑衅会引起激动或愤怒;美好的事物使人产生爱慕之情;丑恶的现象令人产生憎恶之感。所谓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去评判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语文情感教育,如同智育、体育、美育等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语文教学中用美文输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领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还应包括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指在语文教学情境中要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要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作者的感情,领悟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在于“知情并进”,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应将知识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归入情感教学的目标,而且应注重情感教学,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发展与提高,这和素质教育的总的原则是统一的。另外,情感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外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而且还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学是否有强大生命力、是否能与素质教育接轨的关键所在。

三、情感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学因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更具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修养,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情感,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持有积极、稳定、协调的情感,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情感调控力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努力运用美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体现在适时适度地把握、调控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上;再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还体现在自制力上,优秀的教师时时注重情绪的稳定协调,保持心态平稳。

情感教育论文篇(5)

情感才能的理论内涵

关于情感才能,戈尔曼在其《情感才能》一书中提出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核心观点,其理论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情感才能界定的问题上,萨洛维和戈尔曼等人员然提出这一概念,却未给“情感才能”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他们在描述这一概念时,一致认为“情感才能主要指那些基于社会阶层、神经系统等经历了漫长人类进化过程的因子。主要表现为对自我情感的理解、对他人的同情以及旨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心理调节机能。”按这种表述,情感才能因素多为先天的,并且是由种族文化积淀所造成的一种“获得性遗传”,而且情感才能是在对情绪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情绪的自我控制来实现对个人心理调节的才能综合。实际上,就其表现来说,就是曾被我们称之为“品质”的性格结构中的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以及部分的态度特征所组成的表现。

第二,在情感产生的机制问题上,戈尔曼等人引用了传统心理学关于情感机制的理论,认为情感活动产生于脑内的边缘系统区域,并在与大脑皮层中枢协同活动下形成的。欲望产生于边缘系统,而爱则产生于大脑皮层。两者联系的越多,情绪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戈尔曼等人还认为情感才能是依赖成熟的,虽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在他们脑内就有一扇“神经病学意义上通向机遇的窗口”,即脑内的额前通路,它控制我们对情绪的意识。而这一额前通路需要到青春期才能充分发展起来,这也说明了产生于大脑皮层的自我意识实现着对情绪的控制作用。

第三,自我意识是情感才能的重要基石。该理论认为情感才能对人成功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就是,人能否通过自己的情感才能实现对自己情绪的有效控制,而这些控制得以实现又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们能否对情绪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要能够敏锐地领悟到自己的“感觉”。这里的“感觉”也就是我们的情绪反应。戈尔曼等入延袭了阿德勒和萨特关于意识对情感作用的观点,认为一旦情感反应进入了意识领域,或从生理角度讲,通过大脑皮层的处理,那么恰当处置情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因为当人能从消极情绪状态中恢复过来,首先就要对这一消极情绪有充分的自我意识,进而才能产生妥善处理问题的心理讥制。如可以采劝转换到另一种心态,打破主导情绪的消极循环”的心理机制来改变自己的消极情绪。

第四,情感才能的突出表现是对情感机能的自我控制。一个人情感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消极情绪进行有效控制。因为人们控制自己情绪的水平决定他们发挥自己智力能力的效度。如果一个人能随情境的变化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而非自我压抑,并且能在有适宜对象的情况下,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被人所接受的恰当情绪反应。那么,这样的表现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被人所爱戴,敬仰,也更易从逆境中昂起头,充满乐观,自信,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无疑成功的机率就大大增加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果汁软糖效应,其结果证明,那些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情感非凡控制力的儿童,长大后往往显得较能适应环境,受大家欢迎,有冒险精神、自信、可靠。相反,缺乏控制能力的孩子成人后,易受挫折、固执、孤僻、受不了压力、逃避挑战,当然也就多半与成功无缘了。

情感才能理论的意义

戈尔曼等人不仅详尽地阐述了情感才能理论的中心主旨,而且还列举了大量的成功人士来验证他的理论,其中有科学巨人、商业领袖、政府要员,以及各行各业小有成就的人士等等,发现他们都具有明显的自我意识、易情感共鸣,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控制冲动以及其它一些品质。换句话说,这些人都具有高度的情感智商(EQ)。如果说高度的情感才能是取得杰出成就的先决条件,那么智力(IQ)是否对成功就毫无作用呢?实际上,情感才能理论认为EQ并不是IQ的对立面,EQ与IQ在决定一个人成功的过程中是互补的。同时认为在获得成功的诸因素中,IQ仅占20%,取决于社会阶层、运气和情感因素,其中大多数是情感才能因素。在处理问题情境时,人们运用“情感才能”判断事情,调解心态,同时能运用智力来聚精会神地处理事情。而智力在处理问题时效能如何,又受到情感才能的控制调解。

情感才能与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情感智商的高低与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们必须注意这样一个关键因素,如同智商一样,“EQ”也是个中性词,不存在绝对正确的评判标准。

一个高智商的天才能够运用其才华为他入治好绝症,同样他也可以制造出某种致人死命的病毒;一个具有非凡领导才能的人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成为世界的罪人。由于缺乏必要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情感才能就可以不加选择地应用于正邪两方面,这就使得我们在培养学生情感才能的同时,不能忽视道德教育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我们知道,人们之所以非常重视孩子的情感才能的培养,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使之成为祖国的栋梁,能用其才华造福于人类,而不是成为人民的敌人。因此,如何在情感才能培养中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那么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呢?我国心理学家李伯黍等人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模式,为我们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

情感才能培养中的道德教育

具体讲,我们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目的在于使学生将获得的道德观念系统化,确立道德信念,成为一个自己所向往的具有道德理想的人。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只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对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起到指导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教育,可以从查询学生对社会道德问题的看法入手,因为在他们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并非完全相同的,而且与成人的想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只有弄清楚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还可以通过学生反醒自己的道德经验,使之能把当前的道德情境与自己已有的道德经验相联系。道德教育工作不可能超越学生道德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只有在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基础上进行辨析与内省,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把自我观念的各个方面抽象概括成为一个内部一致性的整合系统时期,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善于洞察他们的价值观念发展的特征,采用适合的价值观辨析策略,通过典型人物的人生历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其中道德价值观的作用尤为突出,有人发现学校中的许多问题行为,绝大多数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所致。因此,了解学生有一些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冲突的,以及如何去辨析它们,将有利于学生在面临矛盾冲突的道德情境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人们不难看到,人的行为确实是受他的价值观念所支配的,人总是在价值判断和价值决策中行动,这样情感才能的表现也就是在价值观支配下来实现的,从而使情感才能的表现符合正常道德行为规范。

情感教育论文篇(6)

1、净化美化校园。很显然,在一个整洁优雅、情趣横溢的环境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显得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而在一个纷乱嘈杂的氛围里大讲爱国主义,则显得苍白无力、格格不入。可见,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即是校园的美丽和宁静。

2、布置环境。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占领各种宣传阵地(宣传栏、黑板报、走廊、教室墙壁等),张贴国旗、国徽图案、革命领袖和历史杰出人物的肖像、爱国名言等。应充分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用直观鲜明的艺术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如油画、壁画、连环画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造爱国人士纪念亭和塑像等。

3、发挥环境作用。让学生留下对美好环境的“感性印象”固然重要,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积极参与建设也不可忽视。因为这些活动中,包含着许多陶冶学生性情的契机。

二、情境感染法。

勿庸置疑,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在各科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素材,犹如粒粒闪光的珍珠,但要串成带有强烈感彩的美丽项链,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地喊几声令学生坠云入雾的“伟大、崇高、优秀”之类的言辞可以办到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硬性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这要求教师必须饱含真情,用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种氛围,如和风细雨地感染学生的情绪。无论是语文课中讲到人物形象的美丑、正义与邪恶的交锋、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还是历史学科中谈到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卑躬屈膝的屈辱史、忠臣英烈的悲壮和奸险小人的可耻;亦或政治学科中提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现实中人心不古的缺憾,教师都应用一种如江流般深沉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潮起潮落,使学生如临其境,深感其情。

教师要做到这点就应当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文道结合,水融,情境自生。如语文课运用诗词进行爱国情感激发就是一例:时代散曲乃诗人赞颂祖国,高扬时代主旋律之心声;烈士心曲是革命烈士鲜血铸就的诗章;古国恋曲为民族英雄魂去来兮的感召等,这些均是教材中的“闪光点”。

三、活动激情法。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在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其中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因此,学校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外活动。

1、开展爱国文艺作品赏析活动。如“读百部爱国故事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优秀影视片”,“赏百首爱国诗词”等,借五彩缤纷的镜头银屏和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文字旋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凭吊先烈、远足寻根、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入团宣誓、书画展、征文等。

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耳濡目染,动心动情。

3、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革命故居、历史遗迹、中外合资企业、访问老红军老将军;还可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同志来校作乡情和形势报告;开展一些爱国实践活动,如“我为残疾人事业献爱心”,“我与灾区小朋友心连心”“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这引起贴近现实的活动更富真情实感。

四、按需施教法。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应”,即一个东西的价值与它满足需要的程度成正比。用通俗的话来说即: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好。如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中,也就是说,教育如能触及学生内心世界最敏感迷惑最需要答案的部位,所留下的痕迹是最深的,在情感上所产生的磁化效应也最强烈。

情感教育论文篇(7)

2思想品德课的启蒙教育培养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应该肩负起责任,大力推行启蒙教育。初中三年级教材第一单元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主题篇章,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细致深入地讲解现代国家、社会与公民的定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他们对国家的义务以及相应的权利,让他们基于对家园天然眷恋而生的初级爱国情感升华和落实到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之间的关系上来。在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比如“假如我成为镇人大代表”的主题班会,比如班级委员会的选举,让他们养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此外,要多多引导学生阅读青少年古今中外启蒙著作,让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现代意识。

3思想品德课的启蒙教育应强调情感体验化,提升道德素质

有学者说过,过有道德的生活,在方法上强调体验。哲学家狄尔泰说,人们生活在体验中,生活表达在体验中,并通过体验而生活。所以,道德的生活必须注重道德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情感,也就是说道德的学习是一种情感的学习,是入“心”的,必须以体验为基础。而体验不是凭空发生的,也不是在书本的学习和理性的推理中完成的,体验是一种移情和理解,它使他人、他物融入我心,浸染生命,撼动心灵。在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在与外部世界的多方接触中,得到大量的信息,受到大量的刺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他们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价值等因素加以碰撞、组合,把从外界获得的所有的概念、知识、印象等因素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价值、能力和习惯,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正确理解体验教育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为了发掘同学们对弱者或者社会底层人士的同情心,教师可以对网络上的海量资源进行筛选,获取相关文字和图片信息,让同学切身体会弱者的生活不易,从不同视角去了解社会和民情;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心,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院的义工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各个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把体验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文明修身。

4让青少年了解世界,了解时事,跟上时代潮流

同志指出:“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为发展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指引正确的方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在当今经济、政治和生态环境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的壁垒越来越弱,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只有让学生了解世界,关心时事,才可能让我们的青少年有胸怀和眼光去面对未来,才可能去肩负祖国和时代交付的使命。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把下一代送出国门留学培养或者短期考察,以扩大孩子的视野。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开阔视野,了解世界,把现代的先进文明成果和信息教授给国家的下一代。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案例,介绍各科思维方式和习惯。令人遗憾的是,笔者发现作为当今思想品德课启蒙教育的一章重要内容,“让青少年了解世界,了解时事”的教育方向上教材涉及得少,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生世界意识薄弱,应该成为今后一个重要的教改方向。思想品德课的启蒙教育是新时期提高德育水平的重要措施,更是德育体现其本来的价值功能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形成及实现其人生终极目标的重要途径。

情感教育论文篇(8)

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抗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情感沟通能力和美德。因此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情感教育,重视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高情商的形成和高素质的培养。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上课的兴趣很难提高。以往的语文教学方式很枯燥,教师只是一味地读课文,古诗也只是生硬地解释,文言文部分更是生硬地翻译,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兴趣渐渐减退了,只是机械地背诵课文,对于文章、诗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学生只是学到一定知识,没有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通过采用情感教育,将情感渗透到文章当中,能让学生在学习绕口的文言文时,更加理解当时的语言环境和作者的情感,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记忆深刻。

2.能够营造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主要是语言和情感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加强情感的渗透,能够使学生的情绪都达到最佳的状态,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真诚互动,这样不仅使课堂的气氛很融洽,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3.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陶冶情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准确地情感表达,能将对文章的理解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很好地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情感得到升华。

二、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要想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处于比较叛逆的青春期,这个关键时期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如果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用情去打动学生,教育学生,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就容易接受。相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采取高压的政策,以凶神恶煞的面孔对待学生,必然会造成师生之间不和谐,矛盾升级。这样不但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引导和情感再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例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谢了》,因为这片文章选自《城南旧事》,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将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播放出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这样一种悲情浓郁的视听氛围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当中。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结组讨论交流关于爸爸的形象,重点对相关短论进行研读,力求以人物的言行举止及相关的事件作为依据,说说爸爸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学生就会进入角色,认真思考问题。

此外,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情感课外活动,这样可以弥补学生在课堂上的缺憾。

三、采用情感教育教学内容的情感渗透

目前,语文教学主要是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因此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情感渗透。

1.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入阅读文章的意境中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作者本人,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情感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那么,情感也就渗透到阅读中,情感教育也就水到渠成。

2.写作教学中情感渗透

首先,文章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达,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应该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其次,学生的写作训练应该强调个性的发挥,因为个性的发挥是情感的释然和真实表达。再次,在布置写作任务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仅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而且应该将民族大义、爱国情感等融入到文章当中。这样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就渗透了情感因素。因此,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文章理解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情感教育模式将会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因为情感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情感教学和情感渗透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十分有好处。

情感教育论文篇(9)

随着现代教育模式在高中校园的普及,情感教育作为新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应重视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方式中的一种新思路,其特点是以心灵感应为基础,教学主要手段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情感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绪以及情感问题,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总之,情感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全能型复合型人才,将学生的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式教育方式。

二情感教育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高中阶段树立正确三观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其中文学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当代青年肩负着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责任,这就要求青年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而高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将情感教育应用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情感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观念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感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领略文学的魅力,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情感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还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发展。教师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及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认真学习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地为了促进自身全方面的发展而努力学习,积极主动地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三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的情感进行深度挖掘

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基础资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桥梁,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无论是古代诗词曲赋,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经过时代的检验沉淀下来的文学经典,无论是从文字、语言或者结构任何一方面,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内容,是实现高中语文情感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该对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度剖析,从中获得情感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内容进行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韵味,加深学生对课文中情感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积极主动地将热情和自身情感融入语文的学习中。例如,在进行《行路难》的教学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体现了李白终于摆脱歧路的迷惑和彷徨,重新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终有一天,他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表现了诗人虽然身处黑暗却依然对未来充满了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由此可见,教材中情感教育无处不在,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促进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通过诗歌的有感情朗读实现情感教育

朗读是实现情感传递的最佳途径之一,教师在朗读时给诗歌注入了真情实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会被深深打动,自觉融入诗歌的情感中,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从而实现情感的传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也能得到有效提高,而学生情感的融入也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情感教育的教学目的也得以实现。例如,屈原的《离骚》,这首诗歌表达了屈原对于国家危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担忧,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带着凄凉、忧愁的感情,使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为了实现高中语文的情感教学,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情感的传递。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并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要想办法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争取与学生做朋友,以此来奠定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基础。同时,教师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细心捕捉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能够培养一定的情感素养,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把实际生活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真情实感融入教学内容中,这样,就能进一步实现学生文学素养和情感素养的提高,达到将情感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时,要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提高文学素养,进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

(四)教师精心设计,创设多样化教学情景,实现情感共鸣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单纯地将本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告诉学生,学生做笔记背诵以应付考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字词句的分析冗长而乏味,学生很快就会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根本无法将情感投入到课堂中。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为教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引进新媒体教学,为以往的传统课堂增添了新鲜元素,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文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或者其他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理解,并将自身情感融入课文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文学修养,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小结

将情感教育应用到高中语文科目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接受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还能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途径有:对教材内容的情感进行深度挖掘;通过诗歌的有感情朗读实现情感教育;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多样化教学情景,实现情感共鸣等。

参考文献

[1]李存银.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7(7):46.

情感教育论文篇(10)

首先,对于情感,我们不能简单地看着一种一般的心理品质。作为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其次,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迷茫状态从初中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便十分明显。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或称饥饿)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从课程的本质特征来说,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的课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想象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绝不等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的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在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与政治思想及美育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这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无疑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和教学方法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进行情感教育,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学内容方面

高中的1至6册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土地》、《荷花淀》、《故乡的榕树》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项脊轩志》、《祭妹文》等。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与妻书》、《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还有其它的如表现气节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篇目,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我们想着重谈谈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作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明了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当然也不回避早恋成功的实例,但一定要强调它们的比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进行两次关于早恋的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教学方法方面

上一篇: 医生与患者论文 下一篇: 民生证券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