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2:36

传染病教学论文

传染病教学论文篇(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我国的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患者对于医疗的需求也从简单的治病转变到生理心理的治疗、追求平等的医患关系。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对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更要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目前,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已经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等人文教育科目,但应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更有成效的人文教育。

1.2医学职业精神的要求

医学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其目的除了祛除病人身体的不适以外,还要通过关注其心理、社会的致病因素来进行综合调治。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对人的全面关怀是医学的目的,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因此,对于医学生,不仅要求其在医学专业学科范围内求真、求实,还要求其在医学人文学科范围内求真、求善。只注重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科学知识的补充,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是无法满足现代医学职业要求的。

1.3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

传统医学教育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疾病的认识、治疗与控制,这种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的医疗趋向,必然会导致医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少,造成医患关系疏远甚至冲突[4]。患者患病后,承受着生理、心理的痛苦和压力,对疾病治愈充满期望,渴望得到关心、关怀与尊重。医务人员面对患者时,必须具有同情、关心、帮助病人,尊重个人权利和把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医务人员不单要运用医学科学知识和方法对患者进行救治,更需要医学人文的关怀,使患者身体康复,实现心理慰藉,进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关注疾病,更关注人;读懂病,更读懂人。这就要求医学生除了具有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厚实的人文素质、关注人类价值与精神的能力和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的能力[5]。

1.4传染病学科的特点

传染病学作为医学生必修的医学临床专业课程之一,有着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首先,传染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易引起公众对传染病的恐惧,以及对病患的歧视和疏远,这往往会使传染病患者因自卑和恐慌而产生各种心理压力。虽然传染病的防治法早已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但这种歧视在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例如:我国明令禁止用人单位在就业体检时检测乙肝项目,但不少企业无视相关规定,在录用员工时以各种理由不接纳乙肝病毒携带者。不管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是艾滋病病人,都不得不隐瞒自身状况,否则连他们的家人都无法正常地生活。因此,传染病患者特别需要来自医疗人员以及社会的人文关怀和理解。另外,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包括新发传染病的涌现和经典传染病的回溯。近些年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经典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大多数寄生虫病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有些经典传染病如结核病,发病率持续不下,甚至某些地区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多重耐药结核菌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艾滋病、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也在不断涌现。随着国际间交流、交往的大量增加,传染病通过各种途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流行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也在不断增加。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不但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医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历史责任,树立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有以上因素可知,在传染病学教学中,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传染病教学融合人文教育的举措

2.1优化课程设置,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医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性,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在进行感染病专业课教学时,适当融入一些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相关人文课程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在临床专业技能训练课时,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可以将人文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人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在传染病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辅相成,不但使枯燥的传染病学专业知识生动、鲜活起来,又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人文知识,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和升华。

2.2加强人文师资建设,发挥教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开展人文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医学院校开展“以人为本”教育工作,必须同开展全面的师德、医德教育,提高医学教师的师德、医德意识相结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医德规范,让教师有章可循,自觉遵守。现有的医学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在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其本身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可以适当举办一些针对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人文教育培训班或讲座。通过学习和培训,使专业课教师认识到:人文精神教育不仅仅是人文课的任务,而是全部的医学教育课程的共同责任,要把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当中。

2.3挖掘传染病教学中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加强学生人文、法治教育

传染病学是医学临床专业课程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在完成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例如,在讲授SARS时,可以适当结合作者所在医院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涌现出的一批以感染科护士长朱伟平等医务人员为代表的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为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在讲授埃博拉病毒时,可以结合近期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我国向西非四国派出多只国际医疗援助团队参与指导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和救治工作,作者所在医院作为第一批医疗队,全院医务人员踊跃报名,自愿参加援助,这不但体现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展现出医务人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以及正确履行法律义务。在讲到传染病防治章节中传染病的报告时,结合我国2003年发生的非典流行,国家在防治非典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严格执法,严肃查处在非典防治中严重违反国家法规,或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教育学生作为医生,在传染病的报告中,是法定传染病报告人,若在诊疗病人的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疫情。这不仅是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更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法律责任。

传染病教学论文篇(2)

Think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 Internship Teaching in New Times

CHENG Ling, HUANG Fu-li, ZOU Yong-sheng, ZHONG Li

(Luzhou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Hospital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Luzhou Sichuan, 646000, China)

Abstract:Lemology is a synthetic science with prevention,treatment and health care to cultivate physician.Internship teach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furthermore,it is useful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have learnt.Therefore,the modes of clinical teaching should be improved with the discipline's development.This paper think of the present features of lemology,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internship teaching and the internship teaching mode.

Key words:Sci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ternship teaching; Mode

见习教学是在临床课程实施过程中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为主要目的的临床观察和初步操作实践的一种教学形式。传染病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培养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传染病见习教学是传染病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疾病特征的能力,对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时期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学见习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新时期传染病学学科特点

传染病有特异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及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国家经济、社会生活水平等密切相关[2]。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传染病的疾病谱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使许多经典传染病病例数急剧下降,并将逐年减少,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麻疹、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儿破伤风等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其中脊髓灰质炎已接近被消灭;自然条件的变化、社会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使一些新发传染病应运而生,如新发传染病艾滋病(AIDS)、疯牛病等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并使某些旧传染病死灰复燃,曾经有效控制的梅毒、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等再度泛滥,使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3-6]。新时期传染病特点致使我们面临着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此外,由于现代交通的便捷亦非常有利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快速传播。

目前,新时期我国传染病格局的特点是:①传染病总体发病率明显降低,经典传染病呈显著减少趋势;②部分传染病发生“回潮”,包括结核病(tuberculosis,TB)、伤寒、脊髓灰质炎等;③性传播疾病(sex transmitted disease,STD)呈增加趋势;④发现较多新传染病,如AIDS、军团病及莱姆病等;⑤由于儿童疫苗预防接种的普及,部分传染病如麻疹等发病年龄上移[7-9]。因此需根据新时期传染病的特点,重新认识传染病防治的具有重要意义。

2传染病见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许多传染病存在季节性和地区性等不同,如疯牛病、埃博拉出血热等疾病在我国尚未发现病例,而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等疾病在我国时有发生,一些经典的传染病以及地方疫源性疾病正在逐渐减少,部分疾病已属罕见[5],可用于临床教学的典型病例越来越少,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临床见习中未必能见到相应的患者。因此导致传染病教学存在不少内容属"纸上谈兵",在教学见习和实习期间能为学生提供的常见病例,除肝炎、结核、AIDS、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少数几种外,几乎见不到其他经典病种,致使有病难寻,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及主动性。

2.2学生重视不够 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传染性。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见习或实习时通常数个或更多的学生同时进入病房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学生们对相关的消毒隔离措施掌握不熟练,担心有被传染的风险,从而使学生对传染性疾病有了根深蒂固的恐惧感,不愿意参加此专业的见习或实习,更不愿主动选择该专业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传染病学习缺乏兴趣及重视。

2.3见习教学师资力量年轻化 由于传染病疾病谱的变迁,目前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的新一批教员真正诊治过的传染病病种受到限制,目前或今后亦不可能通过实践来积累临床经验,导致临床经验的相对不足;且传染病知识的日新月异,现有教科书甚至有关参考书籍很难全面反映传染病发展的实际情况等,亦是目前传染病见习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3传染病见习教学思考

3.1改变观念,提高重视 许多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也不会从事传染病方面的工作,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传染病的学习缺乏兴趣,不够重视。因此需改变观念,改变对传染病的认识。感染病在临床各科室中均常见且是一棘手的问题,"传染病"是"感染病"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中强调"感染病"但不排斥"经典传染病",包括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各种感染病,其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病原体和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把握感染的某些共性特征和某些感染病的特殊问题,就可以在临床工作中融会贯通。应当从学生今后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大胆地把"传染病学"和"感染病学"相互融合,使传染病学的教学更符合实际需要。

3.2优化见习内容 见习内容要求紧贴传染病见纲要求,力求尽可能包含全部大课内容,突出现阶段重点病种。①对一些经典传染病和多发传染病重点讲授,比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②淡化那些少见传染病,采用自学或集体讨论的方式,给学生一些基本概念及印象。③对新发传染病,将有关权威杂志的研究进展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④对临床少见的症状和体征以多媒体课件来补充等,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制作内容完整,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使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理论学说变得较为形象生动。

3.3探索见习教学模式 见习应贴近临床。临床上患者多以不同的症状就医,因此见习可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如发热、出疹、腹泻等为主线讲解感染病学的临床表现,采用串联的方式讲授,便于理解及更贴近于临床。同时在见习过程中复习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如诊断中的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以及鉴别诊断中的内、外、妇、儿科等内容。

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医师角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及理解。教师从病房中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知识面覆盖在教材内容内的病例,提出所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及要讨论的问题,运用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及查找的相关资料,在见习后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解释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诊断依据,并依据诊断的结论进行防治,让学生以医师的角色参与全过程。

见习教学需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由于教师的年轻化,对缺乏病例的经典或新发传染病临床经验不足,见习教师及学生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相关传染病文献,并以文献为导向,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交流、讨论等。在教给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追踪学科前沿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临床学习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使教师亦得到相应的提高。

面对新时期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学见习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对疾病的认知和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经过临床见习后,既加深了对传染病学理论的理解,又初步具备了运用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孙丽华,张韬.浅谈新时期传染病教学的问题及措施[J].新疆医学,2011,41:138-140.

[3]张世斌,郭新会,梁连春,等.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模式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211-213.

[4]戴虹,范晶华,李鲜丽,等.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传染病学教学质量[J].综合医学,2012,8:374.

[5]杨江华,杨进孙,侯为顺.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438.

[6]杨海红,曾文铤,朱科伦,等.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60-161.

传染病教学论文篇(3)

     首页   | 论文中心 | 应试中心 | 职业生涯 | 读书中心 | 心理健康 | 为人处世 | 留学路上 | 休闲中心 | 企业服务 | 本站论坛  

   付款方式 | 定做论文 |  | 注会考试 | 企业上网   

 

  最新公务员考试题库

全新的计算机论文中心

最新的面试资料文库 

论文中心 ∷ 哲学类 ∷ 经济学 ∷ 法学类 ∷ 教育学 ∷ 文学类 ∷ 艺术学 ∷ 理学类 ∷ 工学类 ∷ 医学类 ∷ 管理学 

 

 

 

当前位置:论文中心 > 医学 > 基础医学 

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我们的对策  编辑:丢oO丢oO

出处:学生大

[2003-4-3 11:14]  

作者:der  

der   提 要:传染病学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表现在病种、病例数逐年减少;年轻授课教员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教材内容落后;传染病科向感染病科转型期的纷乱,等诸多方面。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是改革,而能否保证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观念的改变,既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闯出一条新路,又要真正高度重视,踏踏实实地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关键词:传染病学 感染病学 教学改革 对策

    传染病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绝大多数医院的传染病科也处于病员不足、人才匮乏、学科萎缩、发展受限的尴尬局面。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路还将越走越窄。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传染病科及其配套的传染病学教研室更是困难重重。笔者任传染病科主任兼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时间不长,但在短短几年的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面临的困难,以及为抗衡这些压力和解决这些困难所付出的艰辛和劳动,时常让我产生一种无助的感觉。不改革,我们将无法生存!不改革,我们将误人子弟!不改革,我们将愧对后代!

困境之一:经典传染病的病例数急剧减少,并将逐年减少。教学医院的教研室,没有相应的病人,让学生看什么?让学生学什么?起码,在学员见习和实习期间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常见”病例。可是今天,除了每天和大量肝炎病人打交道外,我们能见到几个“常见”传染病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防疫、保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许多传染病的减少乃至绝迹,这本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是一件幸事,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追求目标。但是,传染病的发病有地区、季节、人种等差别,和受自然灾害、战乱以及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传染病没有绝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可能绝迹,何况还在出现更多的新的传染病种。因此,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传染病专科医生,医科大学也就不可能不设传染病学课程。目前尴尬的处境表现在不是无病可教和无病可学,而是有病难寻,教、学脱节。我们教研室每年都安排学员去上海郊县椖匣阆啬匣静∫皆杭吧觞a href=//shiti.7139.com/3035/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综合征出血热,并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刻意地靠近发病高峰季节?/FONT>10月份前后。今年我们从10月初开始等待,直到11月中旬,才被告之有5名出血热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而且大多没有典型的? 俅脖硐帧5?998年的9-11份之间,该院却曾收治过150余名出血热病人,两年的差别已如此明显,再过两年、五年、十年……,将是什么样的局面呢?传染病教学将成为典型的“纸上谈兵”。

困境之二:新一代教员无传染病的实践经验。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实践经验性很强的科学,名医、名教员一定是在长期的医疗和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目前年龄在40岁左右、从事传染病临床的新一代教员(包括本人)真正诊治过的传染病病种大概不会超出20种,与已经明确病因的、和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散在流行的数百个传染病病种相比,显然谈不上“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而年龄在30岁左右的教员更是无经验可谈。然而我们现在都是一线工作人员,或助教,或讲师,或教授,是承担大学本科学员教学的主要力量。今年我教研室承担着军、海医系两个班级250多名学员和50余名护理大专生的传染病学教学任务,其负担之重前所未有,我们不得不倾巢而出,老、中、青教员人人上阵。当然出此“下策”还不仅仅是因为教学任务重,让年轻教员上讲台也是培养后续师资队伍所作的必要举措。但是让这些既少有教学经验,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新一代年轻教员上讲台,难免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更严峻的是目前或今后已不可能通过实践来积累临床经验。

困境之三: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员无所适从。编写医学教材难,编写传染病学教材更难,难还是难在“尴尬”二字。一方面经典传染病发病率急剧减少,政府投资不足,研究人员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兴趣减弱,病原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其他疾病相比显得落后;另一方面新现传染病在不断增加,但成熟的东西不多。如何在一本负责任的教科书中既简明扼要又面面俱到;既介绍定性定论的学术问题又要兼顾当前发展动态,这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我们军医大学传染病学教材的最新版本出自1994年,按照编写著作的一般规律,所介绍的内容大概不会晚于1993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霍乱一章中,这本教材对霍乱弧菌O139只字未提,这样一本教材用于2000年的教学显然已经很不合适。我们在备课时不得不基本脱离原教材,大量参阅一些新的大型专著和学术资料,并尽量吸收一些重要的已定论的内容。但是,学员意见很大,他们不反对接受新的东西,但他们需要有与教员授课内容基本一致的教材。在应试教学模式下的医科大学的学员不仅负担重,而且十分看重考分,基本无暇看更多的课本外书籍,尤其是传染病学参考书。对教研室而言,新编教材或发放补充教材,不仅有一个工作量的问题,还牵涉到一些“规章 ”、“规矩”的问题。可谓“难”!

困境之四:教员梯队不稳定,师资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文革造成了人才梯队断层,以及学科的萎缩使得传染病学学科缺乏吸引力,导致从事传染病教学和医疗的师资队伍趋于衰弱。教学医院的人员配备是一种双轨模式:医师兼教员。而求职者首先考虑的是做什么科的医生,真正乐于献身传染病医、教者为数不多。这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扩大和师资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否认这一点是不实事求是的。不仅如此,部分学员也或多或少地对传染病学的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有人在入学时就已经确定了毕业后的求职方向。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学员大多把做外科医师、心血管内科医师、肿瘤科医师作为首选,问津传染科者几乎为零。这必然影响到教员和学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面对学而无欲的学员,再加上前面谈到的种种困难和实际情况,教员感到“没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困境之五:教学手段混乱,学员好恶不一,影响教学效果。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冲击力和影响力都很大,其总体效果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不同教员、不同教研室、不同学校,在教学器材的配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一堂课上,板书、挂图、实物、幻灯、普通投影仪、多媒体投影仪、录像,要么五花八门,什么都用,令学员眼花缭乱;要么形式单一,使人乏味。但这些年来,争议颇多的,或可称之为焦点话题的仍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与多媒体教学相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作用,并提高它的使用效果,的确是一门艺术,对这个问题我们曾作过探讨。总体看来,多媒体手段使用不当是当前的主要问题,而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教员。要么完全依赖,要么使用不熟练,要么干脆不用,这种现象已经在学员中产生很大反响。我们对去年传染病教学效果做过调查,其中针对教学手段的问题,学员反映的几点意见值得重视:第一、用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不受欢迎;相反,Powerpoint下的多媒体幻灯却大受青睐;第二、个别教员用的手写薄膜视觉效果太差,令学员不满;第三、使用机械幻灯时明暗切换显得杂乱。

困境之六:医学院校所在地区的差别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别。第二军医大学地处上海市,本地区常见传染病以病毒性肝炎为主,伤寒、细菌性痢疾、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等均不多见。我科在近三年内只收治过一例恶性疟;没有诊治过一例乙脑。而其他三所军医大学分别在广州、重庆、西安,传染病谱和病种比例各不相同,与上海比较差异更大。比如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经常诊治到疟疾、立克次体感染等;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员经常接触到肾综合征出血热。同样是军医大学,由于地区差别,见到的病种不同,培养出来的学员所掌握的疾病知识肯定有差异或多寡之别。但对于部队医学院校的学员来说,为适应将来的工作,似应当在传染病学这门课程中见到更多病种。可是,就读于第二军医大学的学员怎么办?

困境之七:“感染”与“传染”的争论扩大到校园,教、学员均不知所措。迄今,国内没有感染病学教研室,但有感染病科,如我们科室就叫“感染科”,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也设感染科,而且都名副其实;也有大型著作名为“现代感染病学”、“感染病手册”。更有大型的、取名时采取折中方法的专著叫“现代感染病学和传染病学”。从事传染病专业的医、教人员,都明了“感染”与“传染”之争的原委,但绝大多数学员却不知争论的起因。问题是,“感染”与“传染”之争何时休止?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是否和何时干预这场争论?争论的结果将给教学产生什么影响?今后的课程设置向哪个方向发展?如果学术界能够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认为“感染病学”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那么,在当前转型期的“传染病学”或“感染病学”的教学计划如何制订和实施?可谓“惑”!

    传染病学教学的确困难重重。出路只有一条:改革。我校今年将吸取地方医科大学的经验和参照他们的一些成功做法,组建临床医学院。未雨绸缪,前两年为这一改革已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多次组织校内各教研室的教员座谈讨论。但是即将实施的这一重大改革措施还是在全校教员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最强烈的不是反对改革,而是害怕失败。无论是校、院领导,还是教员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教学改革牵涉到一代人的问题,不可简单化和粗线条,只许成功不能失败。针对传染病教学改革的问题,在教员中也产生过不少疑虑和争论,对有些问题的争论甚至是尖锐和针锋相对的,焦点问题是课程设置:教“感染病学”还是“传染病学”?

    走出困境,最关键的一步是改变观念,观念是问题的源头。第一,应该明确本专业的教学方向和授课目的是什么?要求学员在完成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后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标准?我们为什么要抱着“传染病”这个老框框不放?是不可为,还是不敢为?“感染病”不论是名称还是内涵,从来就不排斥“传染病”,“传染病”是小概念,是传播能力较强和具有流行特征的那一部分“感染性疾病”;第二,我们并不是试图通过有限的课时,培养从事感染病或传染病工作的专科医师,即使将来学员毕业后从事感染病专业,那么他必须在工作中逐步积累,没有必要在本科学习阶段全面掌握传染病所有病种的知识;第三,无论从事哪一个专业,“感染”这一问题都是十分棘手和常见的。包括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各种感染病,其共同特点就是有明确的病原体和有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把握感染的某些共同特征和某些感染病的特殊问题,就可以在临床工作中融会贯通,至于是否见过某一个具体传染病可能不成为理解和处理疾病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从学生今后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应当大胆地把“传染病学”改为“感染病学”,并对课程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

    走出困境的第二步就是教材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观念变了,改革的具体问题就容易解决。建设临床医学院有这样一个整体思路:学员尽早深入病房、接触病人,实现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的医学教学策略。要大幅度减少课堂授课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员自学和接触临床。但是,“放羊”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引路的过程。据此,我校给各教研室安排了临床前期的总论课程和进入医院后的有限的大班课程。课程内容由各教研室自行商定,但总体方针是少而精,并体现一个“引”字。

    传染病学的课程内容如何设置?有人提出把绝大多数经典传染病按发病率高低和所谓重要性分别在总论、大班课、小班课依次排列。这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没有改革的实质性动作,不符合临床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思路。经过激烈讨论和充分酝酿之后,最后形成的课程设计方案不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比较符合改革方向。具体思路是:①强调感染病但不排斥经典传染病,因此总论部分以“感染病总论”为题,内容包括经典传染病的共性问题。②以症状为主线讲解感染病学的临床问题,比如发热、出疹、腹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是许多病原体感染的共性问题,采取串联的方式讲授,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也更贴近临床。③用典型的病例和教员的实践经验去引导学员进入医生的角色,这是最需要的也肯定是最受欢迎的授课方式。④授课的侧重点放在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正确处理上;强调横向联系,启发学员的主动思考;不同的授课方式突出不同的侧重面,例如:临床综合课和大班课侧重于某些重要的系统性疾病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大组课侧重于一些常见的、危害较大的感染性疾病;小组课及床边教学则主要是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一些少见病则主要由学生自学,教员辅导。⑤对临床少见的症状和体征以多媒体课件来补偿。

    我们在2000年本科传染病教学中,在课程设置上作了一次初步尝试,即增设了“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这一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学员极高的评价。本课程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课堂上教员讲解得如何出色,更重要的是这一教学模式更易被学生接受;更贴近学员们的需要。课后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今后多开类似的课程。他们表示这样的程课才真正是为培养临床医生而开设的,“听完课之后有一种马上就想做医生的冲动”。

    我们要高度重视传染病教学,要认真地下一番功夫,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具体工作,才能使传染病学教学真正告别困境。其中,临床上改“传染”为“感染”是最艰难的工作,涉及的问题包括如何取得上级医疗管理部门对传染科转型的正面干预;其他学科对感染病科的理解、认可和支持;原传染病科医师如何提高诊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疑难感染病的水平;怎样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的感染病分病区管理;如何让老百姓和病员了解感染病科在医院中的职能和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去感染病科就诊,等等。只有在完全理顺或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感染科的地位才能得以确立;感染病学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取代传染病学。我科更名为感染科已有10余年的历史,其间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实现了科名与内涵的真正统一,形成了目前的局面:除了有肝炎门诊和肠道感染门诊外,还有一个“感染与发热门诊”;病区划分为肝病病区和感染病病区(收治非传染性的感染病);承担院内和部分院外各种难治性感染和长期发热的会诊;主治医师以上者具有独立处理、住院医师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处理各种常见内科急、重症的能力。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临床工作基础,我们对感染病学教学模式在今后教学中的顺利运行充满了信心。

传染病教学论文篇(4)

一、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学习传染病流行病学必须掌握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两因素”。然而很多学生反映概念抽像难以理解。虽然课堂上可以通过模拟传染病暴发帮助学生学习,但虚拟的现实却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实际工作中遇到疾病流行时往往手足无措。针对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5],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传染病流行有关的影视素材,通过组织学生看电影与论电影,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二、利用影视素材辅助教学的模式

与一般教学方式不同,本模式采用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教学分为理论课前自主观看影片、课堂理论学习与影片内容讨论、理论课后再次观看影片并撰写评述性短文的三段式教学模式(附图)。第一阶段一般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由于没有相应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这阶段学生对影片的认识多集中于感性方面。第二阶段相当重要,教师需结合理论学习,将知识点与影片内容有机融合,通过与学生互动帮助其理解知识点,启发学生对电影相关信息的思考、辨析,使学生掌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相关知识。有了理论基础再次观看影片会有深层次的理解。针对某一主题的评述能够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践案例

1.影片选择。选择作为教学片的影片应该有丰富的内涵,要让学生通过看影片获取大量的与流行病学有关的知识。最近美国发行了一部影片《Contagion》,我们认为极适合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影片讲述了一种新的高传染性、高病死率的病毒性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社会各阶层人士面临的考验和抉择。首个病例是一个叫贝丝的女职员,从香港出差返家后很快出现身体不适,两天之后死在急诊室,且死因不明。很快,类似病例相继出现:剧烈的咳嗽、高烧,接着昏迷、脑出血,最终死亡。更可怕的是这种疾病正在全球范围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并以极可怕的速度传播与蔓延,全球性恐慌开始……

2.组织观看。在“传染病流行病学”章节学习之前,先推荐学生观看这部影片,让学生对传染病的重要性和疾病流行背景有一初步认识。受课堂时间限制,初次观赏在课外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行。

3.课堂理论学习与讨论。传染病流行病学理论主要包括什么是暴发(流行)?什么是三环节两因素?如何应对疾病暴发流行等?学完理论知识后我们在课堂上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讨论,及时将书本理论与影片情节结合。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再来看影片就会容易得多。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不能将影片全部放映,教师应事先选好需要放映的重要片段。

4.课外任务。讨论结束后可以适时布置课外任务。如利用业余时间再次欣赏整部影片,撰写观后感和评述性论文,可以利用实习课时间请学生从不同角度针对影片进行发言。学生在调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材料时,会有一种自我诱发、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我补充的过程,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明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撰写的评述性论文或PPT,教师应结合流行病学理论进行指导与评阅。

四、影片赏析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案例

1.对疾病流行强度的理解。流行强度是指疾病在某地区一定时期内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各病例间的联系程度。结合影片中所描述的传染病发病数量变化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散发、暴发及流行的含义。此外,教师应进一步指出,如果传染病迅速蔓延跨越省界、国界或洲界,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就称为大流行,并可引用历史上出现的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2.对三环节的理解。谁是影片中传染病暴发的最初传染源呢?有学生认为是贝丝,因为她是第一个发病的人。也有学生提出“病毒是谁传染给贝丝的呢”?影片结尾给出了线索:一名中餐馆厨师宰杀一头被感染的猪后,没有洗手与贝丝握手而导致病原体从猪传给了人,最终酿成一场全球性惨剧。通过影片,我们知道传染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受感染的动物。患者无疑是重要的传染源,隔离和治疗传染源是控制流行的一个重要手段。影片采用生动的手法描述了超级病毒可以通过空气、接触、血液等多种途径传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进一步指出切断传播途径能控制传染病流行。影片中的超级病毒为一种新型病毒,人类对其基本无免疫力,易感性高,从而引起该病的广泛流行。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贝丝的丈夫没有被感染”?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个体易感性存在差异、感染后的转归也存在差异这些知识点。影片中疾病最后被控制也正是依赖疫苗接种提高了人群免疫力而产生的效果。

3.对两因素的理解。针对这部影片,有学生指出人类砍伐森林,破坏环境,导致蝙蝠这类野生动物失去了生活和栖息的场所,增加了与猪等家禽、家畜甚至人类接触的机会,不同来源的病毒发生重组,导致新型病毒产生;也有学生认为人口密度大、交通发达、流动频繁是导致疾病在短时间内传播至世界各地的社会因素。通过讨论,学生对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感性和理性认识。

传染病教学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61-03

多元性教学是以多元性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其针对学生智力多元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采用灵活性、多样性、应变性教学,使得学生认知过程的思维多样性、教学评价多样性。多元性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在多元性教学过程中,不但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而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这个过程体现学生之间合作,教学相长。传染病学是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也是许多专业医学院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传染病护理学是传染病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是研究传染病病人发病后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健康问题的发展规律,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使病人恢复健康的一门学科,也属于临床护理学中的专业课程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预防接种面积扩大,卫生宣教得到推广,传染病总体发病水平降低,但是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30 多年来,增加了 40 多种新发传染病,如禽流感、非典、甲型 H1N1 流感;而肺结核、艾滋病等传染病呈扩散趋势,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传染病疾病谱的改变对传染病护理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2 年开始,广西医科大学与玉林市卫生学校进行联合办学,实行“2 + 3”中高职分段教学,即学生在玉林市卫生学校完成 2 年学业,成绩达到广西医科大学规定者可进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 3 年,学习成绩合格者毕业时将获得广西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及玉林市卫生学校毕业证。笔者长期担任中职卫生传染病护理的教学工作,2016 年担任玉林市卫生学校第一届“2+3”护理专业的传染病护理教学。该届学生入学时成绩并未经过筛选,多数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惰性较强。为了提高高职传染病护理教学的效果,也为了让护生在今后的传染病护理实践工作中更快适应岗位,笔者在传染病护理实践教学中进行多元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趣味,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现将方法与结果介绍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选取广西医科大学 2014 级“2+3”高职护理专科护生 236 名,实验组为 2014 级高护 1、3 班护生共 142 名,对照组为 2014 级高护 2 班护生共 94 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年龄、基本能力、教材、教学进度、教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选用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出版,曾志励、石海兰主编的《传染病护理》(第三版)。

(二)方法。具体包括教学方法、问卷调查、统计学方法三个方面。

1.教学方法。传染病护理理论教学 36 学时,实验学时 6学时。所学章节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护士资格考试要求等选学:总论、传染病护理的内容和要求、艾滋病患者的护理、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狂犬病患者的护理、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患者的护理、禽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痢疾的护理、蛔虫病患者的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实验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情况采用多元性教学法教学。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创立的,是指学习者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照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思维导图把中心概念与各层概念,用图形的关联表现出来,能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点的联系,有利于记忆。传染病护理总论部分是传染病护理的重要章节,需要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病程发展的基本规律、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在这部分知识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思维导图能体现重点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其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魅驹础⒋播途径、易感人群尤其重要,将这三个概念讲解清楚、讲透,从而强调学生自学或复习传染病护理的具体疾病时把握这三个环节,通过思维导图从三个环节展开学习和记忆,既能把握该病的三个重要环节,也不容易遗漏需要记忆的关键点。

传染病教学论文篇(6)

传染病曾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由于现代人交流频繁,交通工具便利,出行方便,人口流动性大,因此很可能将一些传染病四处传播,使一些本没有的地方性传染病扩散,不利于诊治。甚至有可能将新发传染病很快传播,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非典、H1N1流感的流行更让人担心。因此要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控,更要从基层做起,做到尽早发现,以减少损失。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毕业学生主要是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用人单位的效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水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H1N1流感和H7N9等的发生和流行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传染病的具大危害和可怕,也使我们对传统的和新型的传染病的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类型的传染病的认识和诊断识别水平,常常对传染病的流行情况起到关键作用,只有尽可能早发现和识别传染病,及时上报主管部门,才能及早的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扩散,减少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作为将来基层的一线医生,掌握基本的传染病相关知识及正确识别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很多同学将来实习时都不会进入传染科,只有极少数同学才会接受传染科的实习,这对其将来的工作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不利于传染病的防控,因而传染病的教学及见习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如何提高传染病的教学水平及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是值得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探讨的问题。

一、 重视总论的学习,认真上好第一次课

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等。这些内容有时显得很枯燥乏味,因此应当列举大量例子及数据,重点介绍传染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及取得的成就,让同学们被吸引,并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根据第一印象理论,教师在上第一次课时,应当注重仪表,精心准备,努力将第一堂课上得生动形象,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其积极性,这对以后的学习很是重要。

二、 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及调动同学积极性,激发热情而采用的各种措施,因此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可以采用。很多时候我们应当灵活的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趣味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团队教学法、PBL教学法及临床病例讨论等。如果只用传统的一种填鸭式教学,不能充分学生学习调动积极性。传染病与其它疾病很重要一个区别在于其有流行病学特征,也就是有地方性和季节性,另外由于我们一般没有较好的见习条件,很多传染病的教学,我们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见到病例,这无疑增加

了我们教学的难度,因此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多媒体的教学更应重视,它可以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教学,再利用动画特效等就更能吸引同学了,但有一点要指出,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的优点,更不能一堂课完全照着课件读下来,必要的板书是不能省略的,否则同学会很易产生疲劳感,影响教学效果。

三、 鼓励同学利用网络学习

高职院校学制短,理论教学课堂教学课时少,老师讲授的内容有限,那就应该鼓励同学们自学,特别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学习,可以了解更多更新的内容。老师可以给同学们提供一些专业的医学网站作为,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检索查找资料的能力,甚至可以搞些评比看谁查找资料更好。可以在周末时给同学留下要查找的内容,在下次课时请同学主动发言,作读书心得报告。

四、 加强与大医院合作,培训临床思维

在综合性医院由于传染科是专科,将来实习的时间短,而且大多数同学也不能到传染科实习,因此对传染病的临床思维培训只能在上课时完成,那么就必须很好的利用见习和病例教学才能达成。然而高职院校往往自身的附院医疗条件有限,特别是传染科更可能是没有的,那就没办法见习了,因此加强与附近较大医院的合作显得更为重要。一是教师可以在空闭时到临床工作,以提高临床工作水平;二是有利于同学到科室见习,真正体会传染病的诊疗过程及病房管理等;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要注意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病例,让同学们先自已讨论,提出诊治方案,然后再由教师讲解,这也能达到一定目的。

五、 加强与疾控中心联系,了解当地疫情及工作流程

传播学认为,人有就近心理,特别关心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也非常容易接受。专门对一类疾病作出法律法规,并有不同机构对其管理,也只有是对传染病了。可见其对我们的影响是何其重大。为了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和注意,有必要宣讲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这可以与当地疾控中心或卫生监督所联系,请他们来作几次讲座,宣讲当地疾病防控情况及有关案例,讲讲当地的一些疾病流行情况,这更能加强效果。

总之,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涉及到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如何作好新时期传染病的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和任务。我们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对传染病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正确的临床思维,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传染病,以利于将来在工作中更好的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卫芳,陈枚.新形势下改进《传染病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6):983.

传染病教学论文篇(7)

  传染病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绝大多数医院的传染病科也处于病员不足、人才匮乏、学科萎缩、发展受限的尴尬局面。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路还将越走越窄。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传染病科及其配套的传染病学教研室更是困难重重。笔者任传染病科主任兼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时间不长,但在短短几年的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面临的困难,以及为抗衡这些压力和解决这些困难所付出的艰辛和劳动,时常让我产生一种无助的感觉。不改革,我们将无法生存!不改革,我们将误人子弟!不改革,我们将愧对后代!

困境之一:经典传染病的病例数急剧减少,并将逐年减少。教学医院的教研室,没有相应的病人,让学生看什么?让学生学什么?起码,在学员见习和实习期间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常见”病例。可是今天,除了每天和大量肝炎病人打交道外,我们能见到几个“常见”传染病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防疫、保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许多传染病的减少乃至绝迹,这本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是一件幸事,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追求目标。但是,传染病的发病有地区、季节、人种等差别,和受自然灾害、战乱以及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传染病没有绝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可能绝迹,何况还在出现更多的新的传染病种。因此,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传染病专科医生,医科大学也就不可能不设传染病学课程。目前尴尬的处境表现在不是无病可教和无病可学,而是有病难寻,教、学脱节。我们教研室每年都安排学员去上海郊县椖匣阆啬匣静∫皆杭吧鲎酆险鞒鲅龋⒃诮萄奔涞陌才派峡桃獾乜拷⒉「叻寮窘诘?/font>10月份前后。今年我们从10月初开始等待,直到11月中旬,才被告之有5名出血热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而且大多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但在1998年的9-11份之间,该院却曾收治过150余名出血热病人,两年的差别已如此明显,再过两年、五年、十年……,将是什么样的局面呢?传染病教学将成为典型的“纸上谈兵”。

困境之二:新一代教员无传染病的实践经验。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实践经验性很强的科学,名医、名教员一定是在长期的医疗和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目前年龄在40岁左右、从事传染病临床的新一代教员(包括本人)真正诊治过的传染病病种大概不会超出20种,与已经明确病因的、和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散在流行的数百个传染病病种相比,显然谈不上“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而年龄在30岁左右的教员更是无经验可谈。然而我们现在都是一线工作人员,或助教,或讲师,或教授,是承担大学本科学员教学的主要力量。今年我教研室承担着军、海医系两个班级250多名学员和50余名护理大专生的传染病学教学任务,其负担之重前所未有,我们不得不倾巢而出,老、中、青教员人人上阵。当然出此“下策”还不仅仅是因为教学任务重,让年轻教员上讲台也是培养后续师资队伍所作的必要举措。但是让这些既少有教学经验,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新一代年轻教员上讲台,难免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更严峻的是目前或今后已不可能通过实践来积累临床经验。

困境之三: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员无所适从。编写医学教材难,编写传染病学教材更难,难还是难在“尴尬”二字。一方面经典传染病发病率急剧减少,政府投资不足,研究人员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兴趣减弱,病原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其他疾病相比显得落后;另一方面新现传染病在不断增加,但成熟的东西不多。如何在一本负责任的教科书中既简明扼要又面面俱到;既介绍定性定论的学术问题又要兼顾当前发展动态,这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我们军医大学传染病学教材的最新版本出自1994年,按照编写著作的一般规律,所介绍的内容大概不会晚于1993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霍乱一章中,这本教材对霍乱弧菌o139只字未提,这样一本教材用于2000年的教学显然已经很不合适。我们在备课时不得不基本脱离原教材,大量参阅一些新的大型专著和学术资料,并尽量吸收一些重要的已定论的内容。但是,学员意见很大,他们不反对接受新的东西,但他们需要有与教员授课内容基本一致的教材。在应试教学模式下的医科大学的学员不仅负担重,而且十分看重考分,基本无暇看更多的课本外书籍,尤其是传染病学参考书。对教研室而言,新编教材或发放补充教材,不仅有一个工作量的问题,还牵涉到一些“规章”、“规矩”的问题。可谓“难”!

困境之四:教员梯队不稳定,师资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文革造成了人才梯队断层,以及学科的萎缩

使得传染病学学科缺乏吸引力,导致从事传染病教学和医疗的师资队伍趋于衰弱。教学医院的人员配备是一种双轨模式:医师兼教员。而求职者首先考虑的是做什么科的医生,真正乐于献身传染病医、教者为数不多。这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扩大和师资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否认这一点是不实事求是的。不仅如此,部分学员也或多或少地对传染病学的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有人在入学时就已经确定了毕业后的求职方向。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学员大多把做外科医师、心血管内科医师、肿瘤科医师作为首选,问津传染科者几乎为零。这必然影响到教员和学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面对学而无欲的学员,再加上前面谈到的种种困难和实际情况,教员感到“没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困境之五:教学手段混乱,学员好恶不一,影响教学效果。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冲击力和影响力都很大,其总体效果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不同教员、不同教研室、不同学校,在教学器材的配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一堂课上,板书、挂图、实物、幻灯、普通投影仪、多媒体投影仪、录像,要么五花八门,什么都用,令学员眼花缭乱;要么形式单一,使人乏味。但这些年来,争议颇多的,或可称之为焦点话题的仍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与多媒体教学相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作用,并提高它的使用效果,的确是一门艺术,对这个问题我们曾作过探讨。总体看来,多媒体手段使用不当是当前的主要问题,而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教员。要么完全依赖,要么使用不熟练,要么干脆不用,这种现象已经在学员中产生很大反响。我们对去年传染病教学效果做过调查,其中针对教学手段的问题,学员反映的几点意见值得重视:第一、用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不受欢迎;相反,powerpoint下的多媒体幻灯却大受青睐;第二、个别教员用的手写薄膜视觉效果太差,令学员不满;第三、使用机械幻灯时明暗切换显得杂乱。

困境之六:医学院校所在地区的差别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别。第二军医大学地处上海市,本地区常见传染病以病毒性肝炎为主,伤寒、细菌性痢疾、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等均不多见。我科在近三年内只收治过一例恶性疟;没有诊治过一例乙脑。而其他三所军医大学分别在广州、重庆、西安,传染病谱和病种比例各不相同,与上海比较差异更大。比如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经常诊治到疟疾、立克次体感染等;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员经常接触到肾综合征出血热。同样是军医大学,由于地区差别,见到的病种不同,培养出来的学员所掌握的疾病知识肯定有差异或多寡之别。但对于部队医学院校的学员来说,为适应将来的工作,似应当在传染病学这门课程中见到更多病种。可是,就读于第二军医大学的学员怎么办?

困境之七:“感染”与“传染”的争论扩大到校园,教、学员均不知所措。迄今,国内没有感染病学教研室,但有感染病科,如我们科室就叫“感染科”,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也设感染科,而且都名副其实;也有大型著作名为“现代感染病学”、“感染病手册”。更有大型的、取名时采取折中方法的专著叫“现代感染病学和传染病学”。从事传染病专业的医、教人员,都明了“感染”与“传染”之争的原委,但绝大多数学员却不知争论的起因。问题是,“感染”与“传染”之争何时休止?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是否和何时干预这场争论?争论的结果将给教学产生什么影响?今后的课程设置向哪个方向发展?如果学术界能够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认为“感染病学”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那么,在当前转型期的“传染病学”或“感染病学”的教学计划如何制订和实施?可谓“惑”!

  传染病学教学的确困难重重。出路只有一条:改革。我校今年将吸取地方医科大学的经验和参照他们的一些成功做法,组建临床医学院。未雨绸缪,前两年为这一改革已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多次组织校内各教研室的教员座谈讨论。但是即将实施的这一重大改革措施还是在全校教员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最强烈的不是反对改革,而是害怕失败。无论是校、院领导,还是教员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教学改革牵涉到一代人的问题,不可简单化和粗线条,只许成功不能失败。针对传染病教学改革的问题,在教员中也产生过不少疑虑和争论,对有些问题的争论甚至是尖锐和针锋相对的,焦点问题是课程设置:教“感染病学”还是“传染病学”?

  走出困境,最关键的一步是改变观念,观念是问题的源头。第一,应该明确本专业的教学方向和授课目的是什么?要求学员在完成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后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标准?我们为什么要抱着“传染病”这个老框框不放?是不可为,还是不敢为?“感染病”不论是名称还是内涵,从来就不排斥“传染病”,“传染病”是小概念,是传播能力较强和具有流行特征的那一部分“感染性疾病”;第二,我们并不是试图通过有限的课时,培养从事感染病或传染病工作的专科医师,即使将来学员毕业后从事感染病专业,那么他必须在工作中逐步积累,没有必要在

本科学习阶段全面掌握传染病所有病种的知识;第三,无论从事哪一个专业,“感染”这一问题都是十分棘手和常见的。包括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各种感染病,其共同特点就是有明确的病原体和有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把握感染的某些共同特征和某些感染病的特殊问题,就可以在临床工作中融会贯通,至于是否见过某一个具体传染病可能不成为理解和处理疾病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从学生今后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应当大胆地把“传染病学”改为“感染病学”,并对课程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

  走出困境的第二步就是教材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观念变了,改革的具体问题就容易解决。建设临床医学院有这样一个整体思路:学员尽早深入病房、接触病人,实现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的医学教学策略。要大幅度减少课堂授课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员自学和接触临床。但是,“放羊”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引路的过程。据此,我校给各教研室安排了临床前期的总论课程和进入医院后的有限的大班课程。课程内容由各教研室自行商定,但总体方针是少而精,并体现一个“引”字。

  传染病学的课程内容如何设置?有人提出把绝大多数经典传染病按发病率高低和所谓重要性分别在总论、大班课、小班课依次排列。这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没有改革的实质性动作,不符合临床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思路。经过激烈讨论和充分酝酿之后,最后形成的课程设计方案不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比较符合改革方向。具体思路是:①强调感染病但不排斥经典传染病,因此总论部分以“感染病总论”为题,内容包括经典传染病的共性问题。②以症状为主线讲解感染病学的临床问题,比如发热、出疹、腹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是许多病原体感染的共性问题,采取串联的方式讲授,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也更贴近临床。③用典型的病例和教员的实践经验去引导学员进入医生的角色,这是最需要的也肯定是最受欢迎的授课方式。④授课的侧重点放在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正确处理上;强调横向联系,启发学员的主动思考;不同的授课方式突出不同的侧重面,例如:临床综合课和大班课侧重于某些重要的系统性疾病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大组课侧重于一些常见的、危害较大的感染性疾病;小组课及床边教学则主要是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一些少见病则主要由学生自学,教员辅导。⑤对临床少见的症状和体征以多媒体课件来补偿。

  我们在2000年本科传染病教学中,在课程设置上作了一次初步尝试,即增设了“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这一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学员极高的评价。本课程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课堂上教员讲解得如何出色,更重要的是这一教学模式更易被学生接受;更贴近学员们的需要。课后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今后多开类似的课程。他们表示这样的程课才真正是为培养临床医生而开设的,“听完课之后有一种马上就想做医生的冲动”。

  我们要高度重视传染病教学,要认真地下一番功夫,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具体工作,才能使传染病学教学真正告别困境。其中,临床上改“传染”为“感染”是最艰难的工作,涉及的问题包括如何取得上级医疗管理部门对传染科转型的正面干预;其他学科对感染病科的理解、认可和支持;原传染病科医师如何提高诊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疑难感染病的水平;怎样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的感染病分病区管理;如何让老百姓和病员了解感染病科在医院中的职能和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去感染病科就诊,等等。只有在完全理顺或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感染科的地位才能得以确立;感染病学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取代传染病学。我科更名为感染科已有10余年的历史,其间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实现了科名与内涵的真正统一,形成了目前的局面:除了有肝炎门诊和肠道感染门诊外,还有一个“感染与发热门诊”;病区划分为肝病病区和感染病病区(收治非传染性的感染病);承担院内和部分院外各种难治性感染和长期发热的会诊;主治医师以上者具有独立处理、住院医师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处理各种常见内科急、重症的能力。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临床工作基础,我们对感染病学教学模式在今后教学中的顺利运行充满了信心。

  某些经典传染病尽管已经少见或罕见,但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我们还不能不在教学中介绍,采取的方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但我们仍然有可能做得更好。去年,我们教研室为配合教学改革,也为解决缺乏示范病例的困难,用了近一年时间,构建了“感染病症状体征多媒体资料库”。该库通过翻拍、网上下载、现症病人拍照,收集了近600幅各种病原体感染后的症状体征、部分病原体的形态、部分感染病的病理照片等。教员备课时可以根据需要调用库中的任何一幅照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员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料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还请具有丰富传染病学临床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串联地讲解资料库的内容,得到了学员的极高评价。该资料库还获得了学校的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代伟人

毛泽东有这样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向全体传染病学界的同仁呼吁:大家一定要改变观念,从现在开始,不要等待,要行动!无论是改革传染病教学模式,还是改变或丰富传染病科的内涵,只要我们能够舍得付出并大胆地实践,必定能克服困难,拓宽道路。

                   

传染病教学论文篇(8)

当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对于流行病学等公共卫生核心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尚不完善[1]。为适应当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对核心课程的知识需求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中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依托辽宁省精品课程平台和辽宁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平台,构建了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本文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的课程模块建设及应用策略的实践过程进行梳理,进而完善一流本科课程的品牌建设,并为同行开展公共卫生专业相关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1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的课程特色

1.1注重多元知识融会贯通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方法学课程。医学领域的诸多问题都需要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流行病学因在医学科学领域的最高视野处被称作“医学之母”[2]。但流行病学专业性强,相应课程复杂枯燥、数学化、难理解,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全景性的知识架构。传染病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理论在传染病中的应用,其教学内容需要融合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两大学科的知识点,既要关注传染病学的理论和方法,更强调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在传染病病因研究中的交叉应用。因此在设计系列微课程时,教师组以核心知识点为主干,不断寻求与其他章节知识点的结合点,实现多元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围绕流行曲线知识点为核心,融合疾病三间分布、潜伏期、流行病学观点等其他单元的知识点形成全景性、条理化的知识架构,引导学生宏观流行病学思维的构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也是系列微课程高阶性的体现。

1.2着力有效教学不落窠臼

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难以克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固化等问题,而在网络视域下的线上教学面临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两大挑战。因此系列微课程对导课和知识布局都做了精心设计。一方面在进行系列微课程教学设计时,主动顺应网络碎片化信息环境,积极探索益于教、利于学的知识布局和教学方式。如探索了教学引导语的设计策略,确定教学引导语的设计原则,从熟悉当下大学生的观念形态、思想潮流入手,积累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知识媒介,从中找到有助于开展师生对话、有助于传播教育教学理念的碎片化知识素材,并形成一系列课程推广文案和教学引导语,提高了在线课堂出勤率[3,4]。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也充分发挥知识碎片化的即时、新鲜的优点,对知识架构进行模块化处理,以核心知识为主干设计知识架构,并进一步填充包括碎片化知识信息在内的教学素材,客观上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5]。如以当前热点新闻事件充实知识框架,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突出教师作为信息引导者的角色开展浸入式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主动分析,努力实现教学优势最大化。

1.3重组经典案例旁征博引

流行病学是一门现场的科学,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史上有许多经典的现场流行病学案例。这些案例体现了学者们的流行病学思维和智慧,也是教学实践中宝贵的案例素材。尽管案例教学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已广为应用,但案例内容在整体设计上仍缺乏统一的逻辑思维。如果仅孤立地按照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匹配案例,则极易忽视知识体系间的内在关联。因此在系列微课程设计时,我们对流行病学经典案例进行系统整理,梳理每个案例蕴含的流行病学思维和方法与对应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更宏观的思维和更广阔的视角进行案例重组,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带来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进行课堂渲染。此外,教师团队在重温经典案例时也注重开展引入文科元素的探索和实践,在利用鼠疫防控案例时从地缘文化中提炼文科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国士无双伍连德在东北地区防控鼠疫的精神和智慧。通过介绍我国学者何观清教授利用黑热病分布与白蛉分布的空间联系以及婴儿发病时间特点,进而明确黑热病只有白蛉叮咬一种传播途径的科学论证的全局思维策略[6],一方面实现了对于三间分布、流行过程和虫媒传染病等知识点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系列微课程在传递“新医科”的时代内涵、逐步培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的积极探索。

2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流行病学》第8版[7],传染病流行病学课程内容包括概述、传染过程、流行过程、预防策略与措施、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五个部分。以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传染病预防策略及措施、免疫规划的内容为知识点的重点难点。为实现更好的课堂效果,系列微课程打破原有章节顺序,对知识点进行了重新排布,同时引入思维导图教学策略,使知识点的梳理、提炼和扩展更加高效。

2.1传染病流行过程

核心知识点为传染病流行过程。以“人类的历史就是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作引导语引出历史上几次大瘟疫,用震撼的图片和惊人的数字激发学生对传染病的主动认知。以典型疾病传播途径调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展开暴发调查,利用疾病三间分布(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的分布)的信息,追踪传染源探寻传播途径,即使在病原体和状况不明时,也能够利用传染病防控的“眼镜”模式为迅速准确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线索。

2.2传染病暴发调查中的流行曲线应用

核心知识点为流行曲线的应用。流行曲线是传染病暴发调查中描述疾病时间分布的主要形式。课程以《孙膑兵法·月战》中“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做开篇,引导学生理解与传染病斗争中三间分布的重要意义。进而以典型的流行曲线为主线展开对比性教学,并自创顺口溜“一点一峰一来源,同源传染山连山,环境因素多变换,周期增殖人人传”,形象生动地总结流行曲线所能揭示的疾病传播特征,进一步引导学生模拟现场展开追踪传染源探寻传播途径的实操训练。

2.3舌尖上的危机-粪口传播模式

核心知识点为粪口传播模式。以此为载体展开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接触传播等)及流行特征的讲解。微课内容从《舌尖上的中国》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台词-“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出发,引出加工不当导致食源性传染病的暴发案例,以医院人满为患的图片和感染的大数据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借助不同途径的同一疾病爆发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三间分布的剖析。

2.4舌灿莲花-危险的唾沫星子

核心知识点为空气传播方式及流行特征。以高速相机下拍摄的喷嚏飞沫图片开场,围绕传染病空气传播方式展开讲解。分别以典型传播案例中的病例三间分布数据说明飞沫、飞沫核/气溶胶、尘埃传播方式在流行病学特征上的差别,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多元化数据信息开展研判练习。利用热点新闻传播事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传染病传播模式、防护措施建议、健康提示、媒体沟通等方面展开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头脑风暴。

2.5疫苗的前世今生

核心知识点为疫苗的种类及效果评价,并以此展开对人群易感性、免疫屏障、疾病预防控制策略等知识点的讲解。在知识架构上,同时融合疾病分布频率测量指标、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知识点。以1700多年前东晋葛洪编写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原始疫苗开篇,以爱德华医生为自己的儿子接种牛痘测试疫苗效果的案例介绍大医精诚,以天花的控制案例介绍免疫屏障的构建和群体预防策略的实施条件,并结合当前疫苗的研制和接种展开对疫苗种类、临床试验和防治效果的介绍。

3系列微课程的应用策略

3.1基于思维导图视域下提高微课程传达率

思维导图是围绕某一主题,逐步向外发散思路的一种工具,是大脑进行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外部表现形式。利用思维导图能够聚焦课程中的核心问题激发创意,进行头脑风暴,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进而与知识框架产生互动。为引导学生对于微课程多元知识点的理解,教师组将流行病学课程内容进行整体分解,打破原有总论分论内容框架的局限,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各知识点之间内在逻辑关系,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8]。

3.2基于微课程进行课内翻转教学提高课堂参与度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改革模式[9]。在流行病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利用系列微课程进行学科知识预习,进而参与课内的翻转教学活动。一方面微课程短小精悍,学生可以从微课程中迅速获取课程内容的核心知识,无需教师占用课内时间进行讲授,使学生能够更专注于高阶认知的主动学习,使教师能够更专注于师生互动中的发散引导。另一方面,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有利于使教师从知识灌输者的身份中解脱出来,变成课堂的管理者,而学生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更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

3.3利用微课程导学模拟现场实践提升思维能力

我国目前公共卫生本科专业的流行病学课程设置往往过多注重理论而缺少实践,导致公共卫生岗位能力需要与公共卫生人才教育匹配度不高[10]。因此,系列微课程在设计时一方面突出核心知识点教学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与重组;另一方面,也务实于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培养,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与操作。利用微课程进行导学,利用实习课模拟传染病的发生现场,将微课程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包装复现,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对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以微课程为载体践行师者之传道

授业解惑在微课程中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是流行病学课程团队所有教师的共同任务。系列微课程在设计时精心选择那些既能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传染病流行时的社会背景,又能体现微观情境下具体细节的典型案例,让故事中既有传染病流行病学概念、理论等高辨识度的角色,又有简短、精彩、连贯的故事情节,实现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陪伴学生在不同的时代空间和学科体系内体会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连接,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国家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传染病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领域的核心课程之一,积极开展针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的教学创新改革,对于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教师团队开发了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将其投入教学实践。微课程内的部分模块不仅获得了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也入选了首批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即学堂在线,积极推动中国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课程团队将继续充分利用微课程的教学优势,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志趣和潜能,旨在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问题,补齐短板,培养与现代化疾病防控体系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人才。同时,传染病流行的防控需要全民参与,后续课程团队也将积极梳理系列微课程中的健康科普资源,积极开发并对公众开放预防传染病相关的健康教育视频资源,切实履行高等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冯安萍,詹岳伟,梁博文,等.公共卫生相关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和高校培养方案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42(3):555-561.

[2]曾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1.

[3]李范,关鹏,周宝森,等.网络视域下流行病学教学引导语的设计原则和技巧[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5):465-469.

[4]薛晓霞,任仰武,李雪莲,等.流行病学线上直播授课前的课程推广文案创作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6):436-438.

[5]汪注.网络信息碎片化环境中高校教师信息运用观念与实践革新刍议[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4):31-34,42.

[6]廖苏苏.何观清:新中国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不可忘却的先生[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9):1161-1164.

[7]詹思延.流行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90.

[8]王宁,郭娜,胡志芳,等.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法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6):432-434.

传染病教学论文篇(9)

目前,各医学院校的传染病教学内容较陈旧并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给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医学人才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是医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传染病学》教学工作,总结出一些认识,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故事、历史资料导入法

在每一轮《传染病学》课程教学的第一次课时,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与传染病有关的小故事或历史事件,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传染病的兴趣、热情和欲望,从而为该课程的后期教学做好铺垫。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收集素材,并将这些故事和历史事件有机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本人在教学中收集的素材有:1812年春天,拿破仑率领的60万法军东征俄国以惨败而告终,出征时的60万大军仅剩20万人返回法国,这场失败,宣告了拿破仑帝国的灭亡,搞垮这40万大军的罪魁祸首,就是因为军队中流行虱子传播的斑疹伤寒;世界名著《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和我国名著《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患肺结核而香消玉殒;清朝皇帝中因患天花而死亡的有顺治、同治皇帝,有幸从天花魔掌中捡回性命的有康熙和咸丰皇帝;历史上鼠疫、霍乱、流感的几次大流行及死亡人数等。通过这些故事和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萌发要进一步学习了解传染病学的欲望。

二、诗词、谚语导入法

诗词谚语可陶冶文学情操,又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医学知识。在血吸虫病的教学中,吟诵主席的诗词《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并作出解析:这首诗词描述了解放前血吸虫病在我国猖獗流行的状况,以及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的领导下,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使血吸虫病的流行得到了控制,甚至有些地区还消灭了血吸虫病,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赤诚之心和爱国爱民之情。在疟疾(当地俗称摆子)授课前,引入解放前当地人常说的顺口溜、谚语:秋后谷子黄,闷头摆子似虎狼,十人得病九人死,一人逃居到山岗;芒果开花,汉人搬家;到了芒市坝,先把老婆嫁;只见娘怀胎,不见儿上街等。通过诗词谚语的引入,让学生体会血吸虫病和疟疾流行的的悲惨景象,从而产生学习并战胜传染病的兴趣、激情和冲动。

三、案例综合教学法

案例综合教学法注重临床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教学实践模式。此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问题+讨论教学,教师要精心收集整理和编写典型病例,提出需要掌握的问题,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应用临床思维方式诊断分析疾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开提问、分析讨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常将此种教学方法应用于病毒性肝炎、麻疹、水痘、乙脑、狂犬病、伤寒、副伤寒、菌痢、流脑、细菌性食物中毒、疟疾、旋毛虫病、肠绦虫病与囊虫病等传染病的教学中。相关调查显示,此种教学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理解记忆、启发和培养临床诊断思维。

四、情景教学法

医学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医疗卫生工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各种常见传染病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传染病的临床表现特征、诊治要点,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疾病知识后,让学生在课堂中分别扮演门诊医生和患者角色。此种教学法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临床实践,是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点。通过医院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够较快实现从学生向临床医生角色的转变,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牢记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诊治要点,学会如何对患者进行卫生宣教,掌握接诊患者和医患沟通的技巧,将所学的《诊断学》问诊、体格检查、检验诊断知识有机整合到《传染病学》教学中,加强医学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培养临床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法

在《传染病学》教学过程中,对疾病症状、体征、发病机理的讲述,学生总感觉抽象而难以理解和记忆,我们就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直观逼真、声像一致,动静结合的优势,用多媒体课件来充分展示病毒性肝炎的黄疸;肝炎后肝硬化的腹水征;伤寒、血吸虫病的肝脾肿大;恙虫病的焦痂和溃疡;脊髓灰质炎的病变部位;艾滋病毒在人体辅T淋巴细胞内增殖复制的动态过程,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表现;霍乱、菌痢、阿米巴痢疾的大便特征;麻疹、水痘、带状疱疹、猩红热等出疹性疾病的典型疹子;流行性腮腺炎的腮腺肿大特征等。此种教学方法直观、具体、生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贯穿其它多种教学方法的动态教学法,避免了教学活动单一枯燥,这样才能增强感官刺激,强化学习和记忆。

六、PBL教学法与参与式教学法融会贯通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地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如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菌痢、麻疹、水痘、带状疱疹、伤寒和副伤寒、肠绦虫病和囊虫病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和想学习的知识,再将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5~6个组,每组8~10人,然后将问题分到各组,由各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去查阅资料,最后再集中讨论,鼓励每一位同学都充分发言,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作出评价。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查阅资料、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取知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使多种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在《传染病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鲜活生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为医疗卫生战线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传染病教学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R7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53-01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体系中具有特征性的一门学科。目前仍然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类疾病,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典传染病的发病明显减少乃至绝迹,有些传染病已在世界范围内消灭,如:天花。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能很快得到有效控制,使其传染的危险性减小到最低,如霍乱、鼠疫等。但由于环境污染、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病原体出现变异,又涌现了一些新发的传染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很容易造成社会大流行,甚至突破国界造成世界范围的流行,对人类造成危害。针对传染病预防为主的理念,就需要普及传染病学知识,特别是医学生要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以适应本世纪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以后的岗位需求。但教师与学生主要交流的平台仍是课堂,单纯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此教学要求。要想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了解较多的相关知识,就要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

1 宣传学习传染病学的必要性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1]。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常造成传染病流行,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经济建设有极大危害性。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其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治病救人、防治结合的目的[1]。虽然目前传染病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位疾病,但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疾病仍然广泛存在,发病率依然较高。已消灭的传染病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新发现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近年给人类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传染病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2 改革教学内容

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增长,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疾病谱的变化, 以经典传染病为主线进行授课,已与社会的新形势不相符。况且有些传染病很少见或已经被消灭,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发传染病的疫情,故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去除已经消灭或极少见病种,如脊髓灰质炎和一些寄生虫病等,加入新发传染病以及经国务院批准近年列入传染病防治法的疾病,如手足口病等,体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增加了与感染相关的院内感染、耐药微生物感染、抗菌素应用等内容,避免学生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所需与所学内容相脱节的情况,以适应行业技术发展。

3 改进教学方法

以人为本已成为国际流行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毋庸置疑,改变单纯平铺直叙的理论灌输,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已达到共识。对于传染病学,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更要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为以后的临床诊治打下基础。要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建立,就必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病案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PBL教学法以及自主学习法等,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且把积累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更好地满足了时代对教育和人才的要求。

4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不可阻挡的态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教师通过播放录像或利用自身的形体、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局限性。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学习到更为丰富的医学知识,增加教学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在文字的基础上大量利用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信息载体,运用到传染病教学中去。对于发疹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风疹等,给予图片展示的方式,更直观,并且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更有利于以后临床工作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另外,还可以在课件中穿插视频,如躁狂期的狂犬病病人,让学生亲眼看到了具体的病人及其发病时的特点,印象深刻。艾滋病毒侵入淋巴细胞的过程,演示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的杀伤力,避免枯燥的讲述,形象而生动,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因特网上有丰富的医学资源,可作为教材的补充,鼓励学生上网去自学或查相关资料,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

5 模拟病房练习及增加见习课

一方面可以通过播放录像或利用多媒体技术讲述传染病房不同于其它病房的构造及设置,加深对传染病的传染与隔离的理解,也可以利用模拟病房,演示感染科医生工作流程,形象而直观,增加学习的乐趣。同时增加见习课,多和临床岗位相接轨,巩固课堂所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总之,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及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后,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增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且掌握了更多的传染病相关知识,为以后进入临床岗位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 损害赔偿制度论文 下一篇: 农村税费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