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生活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1:57

数学与生活论文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1)

数学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应该算得上是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完美阐述了吧!新课程标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而且还要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培养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从古时候的大马车,秦朝兵马俑中的战车,近代的木轮车,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火车、货车乃至豪华轿车,找到许多图片,让学生从外形上比较感知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等。但无论哪一个朝代、哪一种作用、哪一种形状的车,车轮都是永远没有改变的圆形。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圆性质的心理倾向,因而效果很好。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使之产生美感,培养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这些数学知识,而是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分析和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如:在进行“平面镶嵌”的概念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中所见到的“瓷砖铺设”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家庭铺的地板砖、街道上铺的彩砖、浴室里的墙砖……我又接着问学生:“你知道工人师傅在铺时是遵循什么规则吗?”从而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推出“平面镶嵌”的概念,这不仅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都大有裨益。

2、精心设计练习,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直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数学源于生活,更应应用于生活。如: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新知,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习题:一所学校在直线l上的A点处,在直线l上离学校A处180米的B处有一条公路m与直线l相交成30°,一拖拉机在公路上行驶,已知拖拉机行驶时周围100米的圆形区域内会受到噪音影响。⑴请问学校是否会受到该拖拉机噪音影响?并说明理由。⑵如果你是该学校中的一名学生,你会有何想法?这样一来,能使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拖拉机等的噪音对人们的危害,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如:“一次函数的应用”中有例题: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是20元/吨和25元/吨,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15元/吨和24元/吨,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用总运费最少?在教学时,我首先设计了几个问题:⑴影响总运费的变量有哪些?⑵由A、B城分别运往C、D两乡的肥料量共有几个量?⑶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解决这三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建立总运费与其中一条运输路线上的肥料运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从而利用函数的最值来解决问题。其实,在解应用题时,特别是解综合性比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建构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选编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保险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通过建模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4、拓展生活实践,为学生打造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实施了这样的实践活动——看一看,谁从生活中发现的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多。这样一来,汇报课上争先恐后的情形别提有多热闹了。再如,在教学“用扇形图描述数据”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请大家课后设法搜集一下我国2006年经济普查数据,制成一张扇形统计图,并读图分析一下我国新时期在发展经济上又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样一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的中间,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并自觉的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动性。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感;策略;数学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全面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跨学科素养,在各阶段教育目标制订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数感是一种促使人对数及数的运用产生主动、自觉、自动化理解的感悟意识,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着联系数学概念与现实问题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可视为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在《2011版数学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中,数感被列入数学教育核心素养关键词。作为学生激发学习意识、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阶段对培养学生数感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本文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针对如何培养小学学生数感提出建议。 

一、培养小学学生数感的实际意义 

学生们在接受小学数学教育前,经启蒙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影响一般会对数学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获得了一定的数感。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可能会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影响,而教师过于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运算知识,提升运算能力,而不重视引导学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以此虽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精算能力,但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数的感悟能力,无法培养其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从而不仅会对数学教学的开展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学生数学能力水平因缺乏良好数感而难以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通过培养小学学生数感,帮助其正确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意义、促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意识,引导其形成可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意识。 

二、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数感的影响作用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可受用于其终身发展,并促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详细说来,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拥有完善的知识基本技能、积极的情感态度、正面的价值观念,而其素养又属于可影响学生各个学科学习质量、学习思维、学习态度的跨学科素养,由此得知,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完善对学生来说具备较为关键的影响作用。而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感,则意味着应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正确意识,使其具备数学学习的必备品格,掌握感知数学的能力。并需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正确思考,确保能真正提升其数学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继而有效地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其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全面完善其数学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感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现阶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感首先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所谓“数学的思考”主要是要求学生感悟到数是通过对数量抽象转换得来,且明确数与其实施抽象的数量对象之间的关联性。在“数学的思考”中,则要求教师应重视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经历过的生活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借助对应的数学模型来进行生活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在此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活事物中包含数与数量关系的感悟能力,继而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生活现象中自觉地形成数与数量抽象转换的数学思想,并由此形成基本的数感。在感知数学、思考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培养起自身的数学意识,并在解决生活实例问题的基础上地锻炼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可见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可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学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可在黑板上画出5个糖果,首先请学生们数出现有糖果数,然后擦去一个糖果,询问学生们现在黑板上的糖果数可用几个来表示,当学生们纷纷说出4个以后,教师可再擦去一个,再询问学生现有糖果数。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们理解到减法便是在原有物品基础上去掉相应物品数量,以此可促使学生学会用数来表示数量。在《克和千克》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准备1分硬币、一袋糖、一些豆子等,指导学生掂量看哪个物体较重,学生们便指出一袋糖重,教师便可告诉学生硬币和糖均可用“1”来表示,但硬币是1“克”,而糖是1“千克”,让学生形成数与数量关系的正确把握意识,帮助其对生活实际数的感悟形成基本的数感。 

(二)利用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培养数感 

在2011版数学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中表明,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令学生感受到数应用的真正意义,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感受当中切实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并通过思考以寻找探究答案的不同方式,以此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同样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让学生在真正地参与至数学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切实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活动问题的过程中,令其逐渐增强自身数感。且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操作过程中,可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挖掘不同问题解决方式,使其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有着高度的契合感。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3)

在指导学生写“数学作文”的实践中,我发现写“数学作文”有以下好处:

一、能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毕竟有限,所以很多学生认为数学难学。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老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一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二可以避免学与用的脱节。让学生写“数学作文”能增强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方法来分析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我有一个学生在日记中提到在商场买洗衣粉时看到有不同的牌子,同一个牌子又有几种不同的包装,价格都不相同,从而想:买哪一种最划算?她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一番计算后作出决定,心里非常高兴,因为学过的知识派上了用场,很有成就感。如果学生能坚持这样记日记,经常去观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逐渐改变“数学既枯燥又难学”的看法,还能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实践能力。

我经常让学生写小论文,有时让学生自己找课题,有时提供一些课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学生反复做实验、做调查,反复与他人讨论,实践能力得到极好的锻炼。比如写《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家距学校有多远》、《请拧紧水龙头》(以水龙头漏水为起因谈节水)这样的论文,首先要做一些实验,得出相关数据才能写好。而要写《买哪种最划算》、《警惕白色污染》这类论文,则需要事先做一些调查,收集很多数据才能写好。写这些小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也就是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

三、是渗透德育的一个极好途径。

写《请拧紧水龙头》、《警惕白色污染》这类小论文,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计算,得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要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学生将这些数据、感受写进小论文,公布出来,就起到了宣传环保的作用。这些通过自身参与感受到的东西,对孩子们的教育功效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420;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70-0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再次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作为数学教师,要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进行研究,更好地实施生活化教学方式,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双重促进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含如下几个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于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生活教育即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它是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原有以及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对于生活教育和传统教育方式有哪些区别,陶行知(1934)在其发表的《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进行这样的论述:传统教育是一种吃人的教育方式:教学生自己吃自己,教学生吃别人。而生活教育与之恰巧相反,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别人。陶行知之所以会提出上述观点,是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发展至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则拥有了全新的意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让教育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更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下,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必要在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方式。

二、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呼唤生活化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对于生活化教学方式的需求现状,于2015年4月期间对3~6年级的40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400份,回收400份,有效问卷398份,问卷有效率为99.5%。具体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部分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远离生活。调查表明:在398名被调查的学生当中,23.1%的人表示数学授课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34.2%的人表示数学授课教师偶尔会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42.7%的人表示数学授课教师从不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总体来看,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的频率并不高,很多数学教师从不会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2)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目前数学教师采用的是一种混合式教学方式,在这种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呢?调查表明:在398名被调查的学生当中,31.4%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对数学学习感兴趣,24.9%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程度一般,43.7%的学生表示对数学学习并不感兴趣。总体来看,在当前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程度并不是很高,且有待提高。

(3)学生期待生活化教学方式。调查表明:在398名被调查的学生当中,91.9%的学生表示自己非常希望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8.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希望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总体来说,绝大部分学生非常希望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在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如果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那就太有趣了,我相信自己也会越来越喜欢数学学习。”有学生表示:“我已经习惯了数学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方式我并不是很能接受。”虽然有部分学生并不赞同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但是这部分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学生非常期待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课堂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从上述问卷调查,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不高,他们非常希望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下,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如下生活化教学方式。

(1)基于谈话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运用。用谈话的方式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运用方式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也不谋而合。【案例】执教“认识方向”的时候,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一定有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生活经验,哪位同学可以说说你们是如何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问题提出之后,很快就有同学举手回答说:“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太阳落山的地方是西方。明确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本常识进行方向判断。”听到这名同学的回答,其他同学也纷纷称是。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同学们不仅增添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当中,何乐而不为呢?基于谈话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实施起来较为简单,只要数学教师精心预设,课上有的放矢地执行即可以。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基于谈话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基于多媒体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的出现似乎天生就是为生活化教学服务的,有了多媒体之后,原本无法实现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也可以轻易实现。【案例】执教“认识人民币”的时候,课堂导入阶段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生活化教学。视频呈现内容:过年了,长辈们开始发红包,小朋友们都非常开心。但打开红包之后,却没有人认识红包里到底有多少钱,这可难住小朋友们。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我微笑着问:“同学们,你们认识人民币吗?”问题提出之后,很多同学都表示认识。基于同学们的这种积极表现,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要求学生辨认。看到多媒体上熟悉的人民币,同学们集集体之智慧快速认完了所有人民币。看到学生的表现,我也感到非常开心。于是说:“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但我发现仍然有部分同学不认识人民币。接下来学习的新课内容就是认识人民币,我会在本课中教授一些大家还没有掌握的知识――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听到这样说,同学们的学习兴致似乎更高。基于多媒体进行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它的运用可以给同学们营造一个更好的、更加直观的生活化情境,同学们可以在这个生活化情境的影响下高效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3)基于角色扮演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运用。角色扮演是同学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利用角色扮演也可以很好地实现生活化教学。数学教材中可以有效利用角色扮演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如果可以科学、合理、适时地运用,同样可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成效。【案例】执教“千克和克”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与一名同学一起进行这样一个角色扮演:一名顾客去菜场买菜,不料却和摊主发生争执。原来,摊主错将白菜的价格写成1千克0.3元。而事实是,白菜的价格是500克0.3元。在结账时摊主发现了错误,想向顾客多收钱,但是顾客却不干了,指着牌子说:“明明标好的价格,为什么现在要变卦呢?”角色扮演结束之后,同学们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生活情境中。此时,我说道:“同学们,通过刚才这一生活事件,你们觉得搞清楚千克与克是不是非常重要呢?”问题抛出之后,很容易激发同学们学习新课的兴趣。除了在新课导入阶段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践行生活化教学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中、课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生活化角色扮演活动,让同学们边表演、边体验,更好地体验生活中所蕴含的各种数学知识。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很有帮助。

(4)基于儿歌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运用。儿歌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为了激发学生生活的体验,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结合儿歌在数学课堂中践行生活化教学方式。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是别致新颖的,也是同学们所普遍喜爱的。【案例】执教“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我说道:“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喜欢唱儿歌吧?老师今天和你们一起唱一首儿歌,看你们会不会。”话毕之后,我唱道:“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在唱的同时,同学们也大声跟唱。唱完之后,我说道:“你们谁可以用字母将这首儿歌中的数字进行替换呢?”听到我这样说,同学们经过短暂的思考,很快就有同学回答说:“可以这样用字母进行替换:A只蛤蟆一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2A只蛤蟆两张嘴,4A只眼睛,8A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受到这名同学的启发,很多同学成功地完成了字母替换。基于儿歌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儿歌的同时,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做法,不仅有效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也有效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四种,本文所述只是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在数学课堂中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还需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问题。第一,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应灵活变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论,但是该理论中的有些知识与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并未完全契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取其精华,让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教学。第二,数学教师应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观点,是数学教师在课堂中最应该吸取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学之余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生活素材,进而将这些生活素材有效运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第三,数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方式并未真正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在数学课堂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数学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尽量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这不仅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践行,对于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也是非常有利的。

五、结束语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的本土教育理论,对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角下的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展开相关的探索。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更多的生活化特征,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宽明,刘静.关于数学生活化价值取向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02).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5)

1.中职数学教学的现实情况

现在的诸多中职学生存在数学基础薄弱,并且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存在差异,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基础没有打好,导致中职的数学学习难度较大,对中职数学的内容理解程度也是参差不齐。对中职数学的数学定义、定理的接受程度普遍显示较差,与此同时,大部分中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无从谈及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所以,随着数学深度的不断加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越吃紧,学生就越反感、厌恶学习数学课程。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出现疲于应付考试,以求按时毕业,老师疲于应对学校的教学要求,以求教学任务的完成。目前,在中职学校,教学上以传统教学、讲授式教学、填鸭式教学为主,重视数学定义与定理的讲授,与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案例等很少出现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本就薄弱的基础,加之教学方法的传统,自然课堂内容对学生而言无任何新意而言,无任何吸引力。综上,中职数学的课堂如何吸引学生、如何让学生对中职数学感兴趣,文章所谈的故事教学法成为一种新的尝试而成为一种可能。

2.故事教学法的理论根源

2.1大脑功能分工理论。现代的科学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脑与右脑,并且左脑与右脑各有不同的分工。大脑功能分工理论认为左脑善于处于处理抽象的事物、逻辑的推理、语言的辨析与学习、文字的处理、数字的分析、次序的整理等,右脑善于处理对颜色的感知、音乐的享受、想象能力的提升、多维度的空间感觉、平面的直觉、图形的处理等。人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或者处理一件事情时,若想追求效率的提高,那就需要全脑的配合。数学学习中的"数形结合"的方法,强调"数"与"形"相结合就是这个道理。

大脑功能分工理论结合到中职数学就是在数学课堂中引入一些发展右脑的平面直觉的材料,如故事情节和故事情境,进而引起相关兴趣的讨论与研究,引发学生的想象,这样就可以到达"数形"想结合的效果。有助于数学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2.2情景模拟教学理论。情景模拟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场景、人物、事件,让学生进入情景,扮演其中各种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学者布朗曾这样讲到:"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处在情境中并在行为中得到进步与发展的。"根据这样理论,理想的教学应是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工具的应用、角色的扮演来真正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本领。

在中职数学的课堂上,引入故事教学法,可使学生感到趣味性、实践性、身临其境,把抽象的逻辑定理变为具体的平面感知,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到达理性的思维和顿悟。

2.3新叙事理论。新叙事理论是文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经典与后现代叙事理论,是对结构主义的叙事学的反思,创新与超越。叙事理论是关于叙事的理论和系统的研究,它以不同形式存在。叙事不仅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作用重要,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可以引用。一般认为那些重要科学理论从根本上说也是类似于故事的。

2.4教育文化理论。布鲁纳晚期的教育文化理论,阐释了布鲁纳早期"认知主义"的教育思想,布鲁纳晚期"文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其核心以三个最重要的概念为基础,它们是:文化、心灵、教育。三者共同构成了布鲁纳教育文化观的基本框架。中职数学教师在数学的授课中可以以"故事"为媒介、操作手段来实施教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学中故事教学法必须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依据数学教学内容,从生活、数学史、文学作品等方面中取材,适当地进行创作,经过有效的编写与组织,然后由教师或同学声情并茂地、极富渲染地展现在课堂上。

3.故事教学法符合中职数学的教学大纲要求

"教材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素材的选取,要便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内容的表述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科学性与可读性。"这是中职数学大纲对中职数学教学进行的阐述。

故事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学生对于中职数学的学习是人脑负责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中职数学教师辛苦的讲授,也不是学生被动的"题海战术"完成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故事可以提供情境认识,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感知,进而吸引学生参与对中职数学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中职数学的兴趣,让中职数学课堂中的沉闷、呆板远离我们。只有学生的兴趣被调动,数学中的抽象逻辑、定义、定理才有可能真正被学生所掌握。

4.故事教学法对中职数学教学的影响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6)

 

纵观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章节,笔者始终感觉用键盘问题做数学模拟实验的教学载体,学生探究热情低调,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农村学生数学生活化的体验。通过几年尝试教学与改进,我们发现初中数学模拟实验求概率的设计与应用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和探索。

一、初中数学模拟实验设计原则。

1、生活性。试验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景化与知识化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1]

2、广泛性。避免以点代面,全盘考虑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分点试验。让抽样结果尽可能反映是按研究对象的共性特征。

3、随意性。每次实验方案的实施不提前预设,围绕方案任意活动,并直接获得需要的数据。

4、活动性。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通过活动“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才能还学习真正动机――因活动而快乐,因快乐而学习.[2]

二、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适用条件。

由于随机事件的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往往解决相关实际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把握。分清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适用条件,是进行有效设计和准确应用的关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期刊网。

通过对模拟实验相关事件的综合分析,以及与列举法求概率相关事件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模拟实验求事件的概率适用条件包括每次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每次实验的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3]

三、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设计程序[4]与过程

1、确定设计方案(如投飞镖、做记号、数数量、抛硬币、掷骰子、转转盘、等)。

2、拟定统计栏目(总数、频数、频率)。

3、统计相关数据, 计算频率与数据规律分析。

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可事先根据概率要达到的精确度确定数据表中频率保留的数位。计算频率一般保留两位或三位小数。

4、估计事件概率,获得最有价值的数据(用频率估计概率)。

通常用频率估计出来的概率要比数据表中的频率保留的数位要少,一般要求的概率精度达到一位小数就可以了。

四、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应用拓展(举例)

例1求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投飞镖)

设计方案:小明在操场上做游戏,他发现地上有一个不规则的封闭图形ABC,为了知道它的面积,小明在封闭图形内画出了一个半径为1米的圆,在不远处向圈内掷飞标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5]且记录如下:

统计图表:

 

投飞镖总次数

50

100

150

200

300

投中物体次数

 

 

 

 

 

  投中物体频率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7)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校长期以来积淀的办学特色。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引入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数学建模,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校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动手、积极探索和综合运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数学素养。

问题的研究

我校申请科研课题,组织数学组教师结合密云二中学情,编写校本教材《数学知识应用与数学建模》。

我们从以下角度梳理校本教材的内容:

在结合现行教材的基础上,按章节、单元适当切入数学知识应用及建模的素材。

为方便开展中学数学知识应用和建模竞赛等相关活动,补充相关知识。

搜集对中学生数学建模启发较大的典型问题(论文素材),并进行分析,启发学生初步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

搜集本校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的优秀论文,并作适当点评。

将整理的内容按每节课1课时编写教学目标和实施过程设计。

课程组教师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从网上搜索信息,翻阅图书,并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校本教材,以数学选修课为载体,反复实践修改。

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我校教师逐步完善了校本教材《数学知识应用和数学建模》,共计30讲,分为30课时进行教学。书中涉及数学的作用、分段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工程管理问题、线性规划、数据拟合、研究性学习中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方法,科研报告和论文的撰写方法,典型数学建模论文赏析等内容,为数学教师开展数学知识应用和数学建模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数学教师开展选修课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十五国家课题《素质教育实施中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研究》中,校本教材《数学知识应用和数学建模》被课题组评为二等奖。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8)

纵观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章节,笔者始终感觉用键盘问题做数学模拟实验的教学载体,学生探究热情低调,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农村学生数学生活化的体验。通过几年尝试教学与改进,我们发现初中数学模拟实验求概率的设计与应用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和探索。

一、初中数学模拟实验设计原则。

1、生活性。试验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景化与知识化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1]

2、广泛性。避免以点代面,全盘考虑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分点试验。让抽样结果尽可能反映是按研究对象的共性特征。

3、随意性。每次实验方案的实施不提前预设,围绕方案任意活动,并直接获得需要的数据。

4、活动性。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通过活动“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才能还学习真正动机――因活动而快乐,因快乐而学习.[2]

二、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适用条件。

由于随机事件的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往往解决相关实际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把握。分清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适用条件,是进行有效设计和准确应用的关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期刊网。

通过对模拟实验相关事件的综合分析,以及与列举法求概率相关事件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模拟实验求事件的概率适用条件包括每次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每次实验的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3]

三、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设计程序[4]与过程

1、确定设计方案(如投飞镖、做记号、数数量、抛硬币、掷骰子、转转盘、等)。

2、拟定统计栏目(总数、频数、频率)。

3、统计相关数据, 计算频率与数据规律分析。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55-02

数学,不仅是一门理性与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与艺术性学科一样,也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加强数学文化教育,是促进数学学科长久发展的必然之计。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想的启蒙阶段。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意义。因此,笔者选择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之所以成为许多小学数学教育者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因为数学学科的发展与当代小学生的发展对其有很大的需求。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1 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兴盛,人们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没有其专有文化的支持,其发展就缺少必要的基础与动力。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发展来讲也是一样,凭空进行数学理论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成效的提高都极为不利。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的内容得到充实,数学理论的出处得到明确,数学学科发展会更加迅速。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发展。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1.2 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低。许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在课堂上不愿意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得不到体现。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数学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学生找到除了数学理论之外的关注点,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学习热情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分析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对于数学学科与小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这就使得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成当代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2.1 对课本中的数学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文化因素。正是这些数学文化,使得小学课本内容更具有趣味性与生活性,使得小学生愿意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与学习。一般来讲,课本上的数学文化经常是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是为了引出数学知识而存在的。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一起,为小学生打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也正是数学文化使得学生认清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更立体地对待与观察数学学科,产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知识对数学文化进行介绍。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小数的进制方面对十进制及十进制的由来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对我国引出十进制的数学家刘徽进行介绍,提出我国早在17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十进制计数法。这样,学生在学习小数知识的同时,也可对我国的数学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数学文化的了解与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数学课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使数学文化服务于数学知识的讲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认识到数学的文化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2.2 凸显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一些小学生认为数学与语文这类文化类的科目是相互对立的,数学与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这就要求当代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之时,突出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存在。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对于一些数学定义与规则都要进行死记硬背,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也有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社会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在进行《圆》的讲解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圆形,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另外,教师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圆形进行分析,中国人之所以喜欢圆,是因为圆无棱无角,象征着圆满与安全,等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学生会对数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数学文化的支撑,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学生会摆脱对于数学的刻板枯燥的印象,认识与学习数学文化。

2.3 丰富数学活动形式。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游戏与竞赛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类型,老师可以利用竞赛小游戏引导学生对数学文化进行学习。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就与学习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当有学生回答出时,教师给予奖励。并告诉学生,在下节课,教师还要就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在第二节课,教师可以利用抢答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数学文化问题进行回答,抢答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小红花一枚。在这样的活动之下,学生的数学文化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学习热情也会随之高涨。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10)

引 言

本论选题以网络问卷为主要载体,利用微信,微博,QQ等平台问卷。实时共收集问卷数据640份。并与江汉大学关注人数最多影响面最大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江大微助手”达成合作,在此微信公众号上了我们的调研问卷,实时阅读量为708人次。本论从选题意义上来说,意在通过研究江汉大学学生对日本娱乐文化的接受程度来分析日本娱乐文化对江汉大学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有着怎样的影响和导向作用。换而言之也是希望通过研究‘日本娱乐文化对江汉大学学生学习、生活、兴趣的导向作用’为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提供指导性的意义。娱乐文化对大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针对性的文化。年轻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最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影响的时段,日本娱乐文化毫无疑问是这些事物中的一种。但日本娱乐文化是如何影响,影响的方面以及影响的的结果这是本选题探索的重点。而江汉大学则是本论文研究对象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对“日本娱乐文化对江汉大学学生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到江汉大学的学生们对娱乐文化的接受方向和被影响的程度。由部分推及到整体本论也可以粗略判断出当代大学生所追求的精神方面的粮食――什么样的娱乐文化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

本 论

本论的问卷一开始便针对调查对象接触的日本娱乐文化的广度做了一个粗略的调查。从问卷结果的分析来看,江汉大学的学生虽然对日影、日剧、日漫均有涉猎,但涉猎都有一定的偏向性。比如日剧的问卷数据就会整体偏向于《一吻定情》、《朝九晚五,帅气和尚爱上我》等偶像言情类型,分别达到了46.29%和45.37%,其他数据虽然分布不均但基本低于18%。日影则偏向于《名侦探柯南――业火的向日葵》《起风了》等知名度较大的动画电影,数据分别是51.97%和47.16%,其他则基本处于11%以下。日漫比较广泛,日常类、竞技类、奇幻类等各种类型的数据除了大热的动漫《进击的巨人》达到41.92%,《网球王子》达到54.15%之外,其他基本平衡在20%-30%之间。由此可见大家最为关注并且熟知的还是日本的各种动漫。且对知名的大热动漫尤为关注。

接下来本论会对问卷结果从生活、学习、兴趣三个方面依次分析。

首先是大学生活方面。相信每一个大学生进入大学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大学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社团的选择。本论文的问卷也涉及到了社团选择的问题,而问卷结果显示,43.67%的学生选择加入或是期待加入和日本动漫相关的社团,本论认为这样的结果和他们对日本娱乐文化中的动漫文化的偏向性是息息相关的。除此之外在日语相关的课外阅读上,江汉大学的学生们的兴趣也大部分集中表现在了漫画上,数据达到了35.81%。其他日语相关的课外阅读选项,诸如小说、杂志、某偶像周边等读物的数据都维持在了5%-20%之间。而问卷中的更进一步关于对动漫制作是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的调查问题中,已经很了解或是有意向了解的人数的数据高达71.18%。因此就大学生的兴趣这一方面而言,本论初步可得到这一方面与日本娱乐文化具有较大的相关度。

就大学的学习方面来说,公共选修课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环节。学生的一些精神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在自由选课的结果中。而从问卷中笔者得知,有意愿选择与日本相关课程的学生达到了66.81%,其中语言类达到了33.19%,甚至超过了动漫类的30.57%。这也是本论中一个很让人意外的结果。比起英语,日语一直都是比较小众的语言,但是问卷的数据却显示学生对日语学习抱有较大的热忱。除了上面的数据之外,以下数据也能体现这一点。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23.14%的学生期待加入日语相关社团。这个数据虽然不是太高,但另外两个数据却很能说明问题。在观看日剧日影日漫的人中,88.21%的人选择看原版,虽然不排除有些比较喜欢原版配音的数据,但是如此高的数据还是很能够说明调查对象对日语的接受程度和态度。在已经学习或者有意向学习的第二学位的选择中,日语也以22.27%的数据遥遥领先,而其他科目的数据均在6%以下。因此就大学学习这一方面而言,本论初步可得到这一方面与日本娱乐文化具有一定的相关度,但此相关度低于大学生的兴趣方面。

就大学的生活方面来说,相较于以上相关度较大的两类数据,包括购物、旅游、交友等的大学生活方面的数据则表现出了较小的相关性。这主要体现在了旅游、购物、交友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旅游方面大家虽然普遍表示有意向去日本旅游,但是都比较偏向比较有名的城市或是历史景点,数据在40%-60%之间,对一些影视基地则表现出的兴趣较小,数据主要只在20%-30%之间。旅游中购物则是从数码类到美妆类、手办类、美食类等各有所好,数据较为零散,对日本娱乐文化而言并不具备太大的参考价值。交友方面,与学校中日本留学生结识的学生仅仅只有11.79%,大多数学生的交友还是通过寝室和课堂。并且像是漫展,日本主题餐厅,女仆咖啡厅之类的与日本娱乐文化相关度较大的地方61.14%的数据显示没有去过。

上一篇: 文化语境论文 下一篇: 融资风险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