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8:46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篇(1)

前言

语言是一门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学语文则是在语文教学体系中承担着基础的地位。在我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于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更需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即在此背景下,以基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为题,分三部分展开论述,以下为详细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或是教育理念,其强调的是在学生教育中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生活能力。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提升国民素质[1]。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对比,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同:其一,应试教育的目标为提升学生成绩,而素质教育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应试教育的重点为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而素质教育则是全体学生一致。其三,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而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多为情景式、引导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二、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价值

在个体的素质组成中,语文素质是最基础的素质之一,其作为一门基础性科学,接受良好的语文教学可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换言之,即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实施情况,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更需要从学生的启蒙阶段开始,在语文教学的实施中充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培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小学语文教育措施

(一)注重培养文化素质

文化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而文化素质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首先便应该重视对文化素质的培养,其核心便在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晨读》一课文为例,讲述了三个孩子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大声朗读文章的故事,其核心价值为教导学生珍惜宝贵的时间,努力自主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课文背后所传递思想作为教学的重点,而不应该将课文的阅读,生字的记忆作为重点,让学生学习课文所传递的文化信仰。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作为个体综合素质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从小潜移默化中养成的一种素质,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也有很多的课程涉及到了心理素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这些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爱迪生》一课文中,除了让学生记忆大量的生字之外,还要将爱迪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敢于面对挫折的心态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此外在《地震中的父子》中所传递的父子情深,面对地震而临危不惧的心理承受能力,则是可以作为重点教学的部分,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篇(2)

一.案例--《渭城曲》信息技术实验班教学过程

1、教师导读

设置教学重点、难点、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学习问题,指导分组,提供部分网站、网址、文本。以一组为例:

王喆、王皕:落实"浥"、"进"的音、义;查王维其它的作品及赏析、评论。

颜力、傅倩雯:查王维的生平及边塞诗派、田园派;查柳的有关生物知识。

严倩、叶好秋:查王维的画及《阳关三叠》音乐;查"阳关"、"渭城"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分头找资源(从网上、光盘上、词典等文本上),设计相应的测试试题,制成个人网页。

2、相互交流、讨论(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留在记事本上,求助老师、专家、网友或作为研究性课题留待日后解决)。同时,反馈、完善,提出新的问题,提供新的文本、电子资源。

3、以网页形式建立以《渭城曲》为主线的综合性资源库课案课件-超文本。包括课文导读、有关资料、自主测试、拓展学习、大综合、研究性课题、电子路径七大块。

4、资源放入相应的知识结构图中,构建语文资源库及王维资源库、边塞派资源库等。

二.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学习特点和办学意图

上述《渭城曲》的网络教学过程,是我校开设信息技术实验班的一次教学活动实录。

《渭城曲》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信息技术实验班学习的五个特点:

1、自主的学习;协作的学习;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电脑为工具开展交互式的学习

3、提出问题,搜寻材料,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4、注意各学科知识的整合。

通过以上五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五大素质:

1、自主能力;

2、协作能力;

3、信息素养;

4、研究能力;

5、综合素质。

这正是我校举办信息技术实验班的意图。

三、信息技术实验班开办的必要性

1、e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2、高考大综合的方向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大综合素质。

高考已经开展了"理化生"、"史地政"小综合的考试,正在向大综合的方向发展。"大综合"的理念,与技术、知识和通讯的大爆炸相适应,一场学习的革命也是一场考试的革命。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系统地基、详尽地学习掌握。人们更多的是以问题或课题为主线,运用相关的知识理论综合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的革命》告诉我们,终身学习成为必要。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又是终身学习的必要方式,也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

四.信息技术实验班理论依据

1、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学与教的转变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以课本为纲,进行自主学习,课本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师生充分互动,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媒体的作用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创建情景、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2、依据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过的两个著名心理实验。

根据这两个实验,教学应该尽量大限度的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学习,获取更多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获得最持久的记忆效果。

3、人们偏爱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学应同时满足多种学生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学习方式偏差对学习效率的负影响。

五。实验班的构建

包括学生、老师、学习空间、课程四个方面。

1、学生的构建

96人,分成2个班,每班8个小组,每小组6人,每人一部电脑,以圆桌式围坐,以利相互讨论,协作学习。

信息技术实验班学生的构建,充分考虑到自主、协作。学生自愿报名,自愿参加电脑夏令营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大综合素质、信息素养的检验和培养。

2、老师的构建

先在全校开展有关网络知识的讲座,学习有关理论,介绍学校信息技术实验班的构想。再由老师自愿报名,组成教师网络兴趣小组,开展进一步的培训学习。

老师的组成,我们同样注意到了信息素养这一点,特别强调了反主导式、反填鸭式教学,提倡自主式、协作式、研究式、大综合式的学习,从而保证实验班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3、学习空间的构建

信息技术实验班的主要教学都在多功能网络教室。

配备具有现代意义的多功能网络教室(附图),将液晶投影仪、实物展台、VCD等设备制作成多媒体小车,两间教室共用,教室的功能将由纯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功能网络教室转化。在教室中设置图书角(文本、电子图书),教室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布局:6人一小组,一人一部电脑,一小组围成一个圆,总共有8张圆桌坐48人,学生不再统一面向黑板。这种布局具有跨时间、空间的意义,便于学生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学生将真正体验到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交互式学习(网络画板、联机讨论、电子邮件)为辅的学习乐趣。

4、课程构建

㈠信息技术实验班的课程由校本教材、课外活动两部分组成。校本教材的建立是课程构建的重点。

我校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材由传统的文本教材和全新的电子校本教材组成。在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初期,决不排斥传统的文本教材,而且保持与文本教材即课本的对应。

㈡电子校本教材,利用网络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网页的形式将信息组织和管理制作成超文本(文本和图形、图像、声音等其他媒体信息)。主要由电子教材、课程资源库两部分组成。

①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教材,包含教学多媒体素材如文本、影像、图片、课件、录音等、网络资源表、自制视频库、优秀的学生作品、学生自建资源库等内容。

②课程资源库,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材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库(含课件库)包括学科式、问题式两种课件资源:A课程资源库要求以单科为主线,其余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学科式综合性课件;B以研究问题为主线相关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以上两种合称为主线式综合性课件。所有资源(含课件)以网状结构互相关联。另外,还有各学科的知识结构图(即知识结构树)。

换个角度说,课程资源库由教师电子教案、学生超文本资源库两部分组成,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教件、学件。

同样,其他学科的知识树由相应学科的教师指导构建。值得提醒的是,这些学科的知识树与学科式综合性课件、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三方面组成一个丰富的资源库----超文本资源库,以网络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较之传统的知识树、资料、笔记,何止天壤之别。这是网络的优势,这一切将极大的改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自主能力、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综合素质、信息素养。

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5大素质

1、教师的备课决定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教师备课,要求各学科组织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每个学习单元至少安排两种信息源,教案由信息源和知识结构图组成,按搜索流程图编写;信息技术实验班采取集体备课制,目的是打通各学科知识间的界限。主线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写出知识结构图,标明知识要点及难点,同时制定大综合的内容,指出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让学生用各学科的知识帮助解决。

这种备课方式,决定了学生要开展自主学习、大综合的学习,必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综合能力。

2、学习过程必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质

由于信息技术实验班的班级构建及教学与普通班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任务和兴趣进行自主、自立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很专注,除讨论外他们需要安静的环境,长此以往将在课堂上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纪律性自然得到了加强。因而,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培养。

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Word、PowerPoint、电脑美术、电脑音乐、收发e-mail、网上浏览、网上查询资料、网上讨论、制作网页、参加读书活动、写读书心得并做成网页等等的学习活动中,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拓宽知识面,思维方式更加开阔,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尽情发挥,处理问题更有条理、有目的。可见,学生的信息素养、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由于整合课网页的学习和制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特别是音乐、美术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审美层次提高。这是学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给学生布置任务、提供资源素材和资源路径;随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不断增长,学生资源库中的材料将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其它地方自己搜寻完成,而教师只提供方法,不再提供材料,课程资源库特别是超文本资源库的建立工作将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或由小组协作完成。这一切必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协作能力、信息素养、研究能力、综合能力这五方面的素质。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库(课件库),课程资源库要求以单科为主线,其余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综合性课件。各学科每月至少完成一次综合课、安排综合课的公布以及对综合课的评价,让每一个学习小组在评价其它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全面掌握资源库中的知识,落实"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核心思想,落实信息化、大综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教育是未来5至10年内逐步推广的先进的教改方向,是不可逆转的教育发展潮流。

总之,我们的信息技术实验班对传统教育的观念、手段、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最富冲击的挑战,我们的实验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综合素质、信息素养5大方面的素质,切实实施素质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篇(3)

一.案例--《渭城曲》信息技术实验班教学过程

1、教师导读

设置教学重点、难点、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学习问题,指导分组,提供部分网站、网址、文本。以一组为例:

王喆、王皕:落实"浥"、"进"的音、义;查王维其它的作品及赏析、评论。

颜力、傅倩雯:查王维的生平及边塞诗派、田园派;查柳的有关生物知识。

严倩、叶好秋:查王维的画及《阳关三叠》音乐;查"阳关"、"渭城"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分头找资源(从网上、光盘上、词典等文本上),设计相应的测试试题,制成个人网页。

2、相互交流、讨论(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留在记事本上,求助老师、专家、网友或作为研究性课题留待日后解决)。同时,反馈、完善,提出新的问题,提供新的文本、电子资源。

3、以网页形式建立以《渭城曲》为主线的综合性资源库课案课件-超文本。包括课文导读、有关资料、自主测试、拓展学习、大综合、研究性课题、电子路径七大块。

4、资源放入相应的知识结构图中,构建语文资源库及王维资源库、边塞派资源库等。

二.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学习特点和办学意图

上述《渭城曲》的网络教学过程,是我校开设信息技术实验班的一次教学活动实录。

《渭城曲》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信息技术实验班学习的五个特点:

1、自主的学习;协作的学习;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电脑为工具开展交互式的学习

3、提出问题,搜寻材料,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4、注意各学科知识的整合。

通过以上五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五大素质:

1、自主能力;

2、协作能力;

3、信息素养;

4、研究能力;

5、综合素质。

这正是我校举办信息技术实验班的意图。

三、信息技术实验班开办的必要性

1、e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2、高考大综合的方向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大综合素质。

高考已经开展了"理化生"、"史地政"小综合的考试,正在向大综合的方向发展。"大综合"的理念,与技术、知识和通讯的大爆炸相适应,一场学习的革命也是一场考试的革命。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系统地基、详尽地学习掌握。人们更多的是以问题或课题为主线,运用相关的知识理论综合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的革命》告诉我们,终身学习成为必要。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又是终身学习的必要方式,也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

四.信息技术实验班理论依据

1、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学与教的转变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以课本为纲,进行自主学习,课本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师生充分互动,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媒体的作用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创建情景、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2、依据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过的两个著名心理实验。

根据这两个实验,教学应该尽量大限度的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学习,获取更多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获得最持久的记忆效果。

3、人们偏爱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学应同时满足多种学生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学习方式偏差对学习效率的负影响。

五。实验班的构建

包括学生、老师、学习空间、课程四个方面。

1、学生的构建

96人,分成2个班,每班8个小组,每小组6人,每人一部电脑,以圆桌式围坐,以利相互讨论,协作学习。

信息技术实验班学生的构建,充分考虑到自主、协作。学生自愿报名,自愿参加电脑夏令营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大综合素质、信息素养的检验和培养。

2、老师的构建

先在全校开展有关网络知识的讲座,学习有关理论,介绍学校信息技术实验班的构想。再由老师自愿报名,组成教师网络兴趣小组,开展进一步的培训学习。

老师的组成,我们同样注意到了信息素养这一点,特别强调了反主导式、反填鸭式教学,提倡自主式、协作式、研究式、大综合式的学习,从而保证实验班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3、学习空间的构建

信息技术实验班的主要教学都在多功能网络教室。

配备具有现代意义的多功能网络教室(附图),将液晶投影仪、实物展台、vcd等设备制作成多媒体小车,两间教室共用,教室的功能将由纯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功能网络教室转化。在教室中设置图书角(文本、电子图书),教室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布局:6人一小组,一人一部电脑,一小组围成一个圆,总共有8张圆桌坐48人,学生不再统一面向黑板。这种布局具有跨时间、空间的意义,便于学生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学生将真正体验到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交互式学习(网络画板、联机讨论、电子邮件)为辅的学习乐趣。

4、课程构建

㈠信息技术实验班的课程由校本教材、课外活动两部分组成。校本教材的建立是课程构建的重点。

我校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材由传统的文本教材和全新的电子校本教材组成。在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初期,决不排斥传统的文本教材,而且保持与文本教材即课本的对应。

㈡电子校本教材,利用网络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网页的形式将信息组织和管理制作成超文本(文本和图形、图像、声音等其他媒体信息)。主要由电子教材、课程资源库两部分组成。

①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教材,包含教学多媒体素材如文本、影像、图片、课件、录音等、网络资源表、自制视频库、优秀的学生作品、学生自建资源库等内容。

②课程资源库,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材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库(含课件库)包括学科式、问题式两种课件资源:a课程资源库要求以单科为主线,其余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学科式综合性课件;b以研究问题为主线相关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以上两种合称为主线式综合性课件。所有资源(含课件)以网状结构互相关联。另外,还有各学科的知识结构图(即知识结构树)。

换个角度说,课程资源库由教师电子教案、学生超文本资源库两部分组成,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教件、学件。

同样,其他学科的知识树由相应学科的教师指导构建。值得提醒的是,这些学科的知识树与学科式综合性课件、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三方面组成一个丰富的资源库----超文本资源库,以网络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较之传统的知识树、资料、笔记,何止天壤之别。这是网络的优势,这一切将极大的改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自主能力、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综合素质、信息素养。

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5大素质

1、教师的备课决定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教师备课,要求各学科组织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每个学习单元至少安排两种信息源,教案由信息源和知识结构图组成,按搜索流程图编写;信息技术实验班采取集体备课制,目的是打通各学科知识间的界限。主线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写出知识结构图,标明知识要点及难点,同时制定大综合的内容,指出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让学生用各学科的知识帮助解决。

这种备课方式,决定了学生要开展自主学习、大综合的学习,必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综合能力。

2、学习过程必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质

由于信息技术实验班的班级构建及教学与普通班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任务和兴趣进行自主、自立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很专注,除讨论外他们需要安静的环境,长此以往将在课堂上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纪律性自然得到了加强。因而,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培养。

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word、powerpoint、电脑美术、电脑音乐、收发e-mail、网上浏览、网上查询资料、网上讨论、制作网页、参加读书活动、写读书心得并做成网页等等的学习活动中,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拓宽知识面,思维方式更加开阔,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尽情发挥,处理问题更有条理、有目的。可见,学生的信息素养、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由于整合课网页的学习和制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特别是音乐、美术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审美层次提高。这是学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给学生布置任务、提供资源素材和资源路径;随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不断增长,学生资源库中的材料将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其它地方自己搜寻完成,而教师只提供方法,不再提供材料,课程资源库特别是超文本资源库的建立工作将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或由小组协作完成。这一切必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协作能力、信息素养、研究能力、综合能力这五方面的素质。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库(课件库),课程资源库要求以单科为主线,其余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综合性课件。各学科每月至少完成一次综合课、安排综合课的公布以及对综合课的评价,让每一个学习小组在评价其它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全面掌握资源库中的知识,落实"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核心思想,落实信息化、大综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教育是未来5至10年内逐步推广的先进的教改方向,是不可逆转的教育发展潮流。

总之,我们的信息技术实验班对传统教育的观念、手段、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最富冲击的挑战,我们的实验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综合素质、信息素养5大方面的素质,切实实施素质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篇(4)

[作者简介]湖南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组成员:彭时代、刘创、徐振祥,湖南岳阳414000

[中圈分类号]G65;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138―0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培养全部由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的做法正逐步打破,一个相对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地方性师范院校通过更名、升格或合并共建等形式,纷纷向综合性院校发展,这些地方院校原有的师范专业还很大程度上作为办学特色予以保留。这种地方性综合院校主办师范专业的体制成为新时期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地方综合性院校办学模式复杂化和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背景下,师范专业学生素质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的重视。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今天师范专业学生的素质就是明天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有知识、有能力、能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包括地方综合性院校在内的师范教育主办者的共识。

一、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利弊因素

(一)地方综合性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利因素。一是可发挥地方综合性院校相对而言在学科门类、办学规模、学术层次上的优势。依托综合性院校中占优势的学术资源和师资条件,为师范专业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地方综合性院校中的师范教育专业从原来比较单纯的教育性专业融入现在的学术水平较高、学科空间较大、师资力量较强的学科群之中,师范专业的学生有条件参与非师范专业的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学习,打破了传统师范教育中封闭性的教学体系,提高了师范教育的教学层次。特别是地方综合性院校较为显著的学术性发展目标能够开阔师范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师范生研究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增加他们的学习实验和社会实践机会,有利于促进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三是由于地方综合性院校具有多学科、高水平、强师资的优势和长处,容易实现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学科互补、交叉影响和有机融合,有利于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的调整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二)地方综合性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一是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办学目标,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办学目标相对师范院校而言,更注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被忽视,师范教育被综合性院校多元的发展目标所淡化,师范教育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给素质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二是地方综合性院校的管理统一化与师范教育专业化目标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分散在许多专业性学院或系部中,各个学院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条件来安排和组织师范教育活动,全校没有一个统一的负责组织和管理师范教育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部门或单位,师范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比较分散。再加之综合性院校重视学术上的成就与科研成果,很难对师范教育的专业化要求予以特别的重视或保证。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运作,都可能难以照顾到师范教育的特点。师范教育的特点难以在学校的宏观管理制度中得到体现。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三是一些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师队伍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地方综合性院校中,课程建设的重点转向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内容上,师范性课程被相对淡化,师范性教育类课程无论开设门类还是课程时数都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许多综合性院校的领导和教师,从来都没有从事过师范教育,有许多人甚至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对于师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比较模糊,造成了其在办学思想、教育目标、学生培养标准和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忽视师范专业学生和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差别,不加区别地同等对待,使师范专业特点被湮灭,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师担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影响着人类的未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特别是地方综合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一)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是克服地方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教育弊端的现实需要。如同上文分析,地方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教育在推进师范教育由封闭性向开放性发展,发挥综合性院校学术资源和师资优势,促进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融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给师范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明远曾多次参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相关政策的修订,他对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教育给教师素质培养带来的一些问题表示了深切关注。他曾撰文指出,“本来国家提倡开放型培养师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质量,让一些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也来培养师资”,但是事实上综合性大学没有做好准备,也还没有提出培养师资的要求;“师范院校转为综合大学是历史必然,但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应该说,这三个条件在我国基本具备,但还不充分”。这些都说明在当前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专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体制中,必须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以克服现实体制中的弊端,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师培养需要。

(二)当前师范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随着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院校转型,收费并轨、自主择业,师范专业的保障措施被逐步取消或者有名无实;再加之教育岗位待遇不高,直接导致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不高和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普遍在二本学生中招生,一般仅达到当地最低录取控制线。“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坦言:种种因素导致师范生生源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源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有的学生考入师范专业后,因为个人素质基础等原因,根本无法适应师范教育的专业化需求,在基本技能、师范素养等方面根本无法满足教师职业的需要。教育专家顾明远也对此颇有同感,

“总以为现在不包分配、就业困难,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会多起来。事实并非如此,许多青年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当教师”。

(三)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现状迫切要求地方综合性院校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关于目前所培养出的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顾明远教授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现在的师专生,却是高考队伍中较差的一部分学生,只达到专科的录取分数线。师专的专业分科较窄,学习的课程缺乏小学教育应有的科目。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而且他们最好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会唱善跳,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但是师专的学生都来自高中毕业生,可塑性就不如中师生,艺术素养和技能都不如中师生。再加上高等学校那种专业的导向作用,不利于培养小学教师。不论专科学校还是本科院校,强大的导向是报考研究生。在这种导向下,教师教育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由于现在综合性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师范专业学生师范能力的弱化,很多师范专业学生受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影响,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语、计算机等过级考试上,忽视了对基本师范技能的提高,相当多的毕业生表现出对基础教育现实的不适应。“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需要对学生有热情,需要有点奉献精神,这种勉强为之的人怎么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

(四)基层教育的改革需要地方综合院校师范专业不断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为伟大时代赋予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现代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课程观、课程意识、课程技术以及专业知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科技时代对人文精神的呼唤,有赖于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这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要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地方综合性院校作为地方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必须不断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

三、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

知识、能力、素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三要素。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出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要求地方综合性院校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构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和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发展现状,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构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师范人格训练。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师范专业学生严谨求实、依法从教、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培养他们“爱教育”的情感,使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以积极的情感献身教师职业。

(二)师范技能训练。适应基层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强化师范专业学生对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课程设计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使他们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师范业务能力。

(三)人文素质训练。充分发挥地方综合院校人文底蕴丰厚、学科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学生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素质培养,形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兼容并蓄的知识结构。

(四)艺术素质训练。了解国内外优秀艺术文化传统,形成师范专业学生的良好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掌握基本艺术技能,培养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能力训练。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耐得清贫、甘于奉献的思想,善于调整、勇于经受挫折的意志,与学生、学生家长、领导及同志友好协作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完善自我个性修养。

四、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改革课程体系。优化素质教育课程结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课程结构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素质的培养。在师范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应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五大模块: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人文艺术素养课程、其他自修课程。(1)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心理学、教育史等。(2)教育技能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教学方法和基本教育技能,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教学技能、微机教学、教育科学方法等。(3)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是依托地方综合性院校教学中实践面广、实践教学体系较为完整的优势,把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课程纳入学校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从教职业道德、师范实战技能,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校内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模拟、中小学生活动组织等;校外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教育实习、送教下乡、义务家教等。(4)人文艺术素养课程主要是扩大师范专业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课程主要包括:大学音乐基础、大学美术基础、电影艺术鉴赏、戏曲艺术欣赏等。(5)其他专业课程主要是充分发挥地方综合院校学科资源的优势,师范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非师范专业课程的选修学习。完成相关课程学习考核,可获得相应课程选修学分。以上五类课程的实施形式分成三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指定选修课。必修课力求精益求精,选修课力求面广,指定选修课力求实用。这些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全过程。

(二)强化实践教育,提高师范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实践指根据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需要,从学生入校起安排实践训练,做到专业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并重,学生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齐头并进。一年级主要是观摩性的专业教育见习,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明确教师职业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了解、感染学生施教情绪。二年级主要是学科性教育实践,如结合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参观、考察、调研等,学生边进行课程理论学习,边进行专业实践。三年级主要进行岗位模拟实践。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期,学生以小组形式自我组织临时教学队伍,学校安排带队教师,以送教下乡等形式进驻学校,组织假期学生教育辅导,学生进行试讲、自我评课活动,强调学生自我教育、相互启发;另一方面,在三年级学期

末最后两个月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试教活动,师范专业拟定模拟教案、班级活动模拟方案、课堂模拟讲课,教师指导,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各个具体环节的职业要求,形成职业理性认识。四年级主要开展顶岗实践,撰写毕业论文。四年级一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为期约四周的教育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带队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双方指导,让学生处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职业体验。顶岗实习完成后,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职业体验,再组织学生开展毕业生教育论文写作,形成教育反思和心得体会。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篇(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就成为改革的推动力。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社会方面,人们用考分和升学率衡量学生的素质水平,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考分是最靠的素质;在学校方面,有些学校教学设施简陋,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师方面,当前小学教师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队伍。这些问题,与素质教育的评价不合理有关。笔者尝试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和策略解决这些问题。

一、模糊评价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模糊评价是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的事物按照一定的评判标准,给出事物获得某个评语的可能性,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多因素决策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首先,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一种多因素的评价。一个学生的素质或能力体现在许多方面,在对学生评价时,仅考察少数几个方面是难以做到公平、公正的,必须同时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要先确立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而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数学模型,最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客观评价。例如学校对其学生进行年终考核,就需要了解每个学生这一年中的考勤情况、学习情况、劳动情况、道德品行等,然后再进行综合考虑,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结果。

其次,小学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模糊评价的问题。除了需要对小学生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评价外,还需要对小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以及平时表现进行评价。因此,小学素质教育更需要根据小学生目前的情况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效果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最后,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模糊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使素质教育评价有章可循,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二、模糊评价理论在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中的运用思路

1.确定评价因素集U

小学生综合素质主要有德育素质(身心健康、集体观念、诚实守信和文明举止)、能力素质(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和学习成绩(每学期各科的平均成绩)。

2.确定评价因素权重A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判时,不同的情况对各因素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对每一个因素要有一个相应的权重。它可由专家评议组评议决定,同时权重分配集必须满足归一性和非负性的条件。可利用层次分析法将人们对复杂系统的思维过程数学化,将人的主观判断为主的定性分析定量化,将各种判断要素之间的差异数值化。我们可以得到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本研究确定的分配权重如下:

一级指标的评价权重值为:A={A1,A2,A3}={德育素质的权重值,能力素质的权重值,学习成绩的权重值}={0.26,0.23,0.51};

二级指标的各项评价权重值为:A1={A11,A12,A13,A14}={身心健康的权重值,集体观念的权重值,诚实守信的权重值,文明举止的权重值}={0.33,0.25,0.22,0.20};A2={A21,A22,A23,A24}={组织能力的权重值,实践能力的权重值,团结协作的权重值,创新能力的权重值}={0.22,0.31,0.18,0.29}。

3.确定评价集W

德育素质、能力素质的得分由教师打评语,本模型设定的评语为优、良、中、较差、差,即评价等级W={w1,w2,w3,w4,w5}={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95,80,70,60,50}。

4.一级评价矩阵

以第一个评价指标德育素质U1为例,设其单因素评级矩阵为R1,即

R1=r1,1 r1,2 r1,3 r1,4 r1,5r2,1 r2,2 r2,3 r2,4 r2,5r3,1 r3,2 r3,3 r3,4 r3,5r4,1 r4,2 r4,3 r4,4 r4,5r5,1 r5,2 r5,3 r5,4 r5,5■

其中ri,j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隶属于第j个评价等级的程度,以此类推可得到“能力素质”R2模糊评价矩阵。因为不同评委的权威性及其认识具有差异性,因此除了考虑微课程的指标权重外,还需要综合不同评委的表决权重,此时可采用加权平均分进行计算考虑评价专家组的认识差异,以建立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得出最后的综合评价结果。

三、结论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待确定客观事物的分析与评价,模糊评价应用于小学素质教育作为一种较新的评价模式,将模糊评价方法用于小学素质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将小学素质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并求出评价矩阵,最后进行归一量化处理,这样可以客观、全面地获得准确的评价结论。

参考文献: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篇(6)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们党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因而,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素质教育体系中是起着核心、骨干和主导的作用,它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自觉坚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统一,把思想道德素质与学习科学文化素质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转变学习风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转化为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智力开发,从而促使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大素质的培养观

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学科化偏向,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使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懂得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懂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由于理解的狭窄,造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局限于把书本的有关原理、观点简单地在课堂表述,形成照本宣科、呆板的教学模式,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功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的思想道德这一核心素质与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素质教育的核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的核心是一致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通过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实施,突出高职特色,紧密围绕生产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生产环境下,以真实的身份亲身经历,学习、体验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在职业生活中体验职业道德的真谛,并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使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事,学会明辨是非,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构筑精神支柱,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素质内容贯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应有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这样一个理念,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想结合的教学理念。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提高为基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另一方面要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的所富含的人文知识优势,达到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增强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意识。

二、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个性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要有互动意识,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大胆发言和讨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推进探究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制定如下具体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行动体验—学习小结。

1.自主学习。教师在进行专题教学之前提供案例提要与问题给学生,积极鼓励学生依据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参加某项具体活动等形式,在实践中寻求解答,使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提高自身课堂内外的自主参与能力。

2.合作探究。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发言、辩论演讲、团队游戏、情景短剧等参与形式把自身感受和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教师针对个别学生疑难问题,在备课中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做到课堂上解答疑难。

3.行动体验。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理论。而学生掌握理论程度如何,需要再次走出课堂,通过行动体验,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4.学习小结。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教学过程,最后由学生来做本专题的学习小结。包括在自主学习中你的成果是什么?在合作学习中你的贡献是什么?在实践学习中你的收获是什么?在本专题学习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学习此专题,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再做补充,或者更好的意见和建议等等。

通过这些环节的具体实施,使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不仅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这一核心素质,而且也使学生的人际交往、动手操作、组织管理等素质得以提高。

三、利用专题教学优化课程信息内涵,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坚持面向第一线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向,也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参照的路向标。一线化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把学生锁定为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社会人,把教学内容定向在第一线,即结合第一线的特点、发展趋势及人才素质的要求,选择并突出那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学内容定向第一线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具有丰富的信息内涵。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覆盖面广,采取专题讲座可以就一个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具有资料全面、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论证深刻、逻辑性强、观点明确等特点,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因此,运用专题教学进行内容整合,培养高职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条理性、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它课提供了一般方法论的指导,是拓展学生素质的有效模式。

四、强化实践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延伸,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需要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职专业课教学一线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遵循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依据这一原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形式上,可以相对划分为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两块:一是课内理论教学,二是课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组织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实习有机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实践,学会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实施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和学生校园活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主动参与、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活动,不仅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思想交流,充分挖掘和施展学生的才能,创新培养,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而且使学生在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会友爱、学会帮助、学会生活,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为学生素质的培养提高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氛围。

总之,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不仅把它的教育教学定位于思想道德这一核心素质,更要定位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上。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气象,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篇(7)

一、引言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受到极大束缚,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从主观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对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模式以及目标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基于此,本文在此基于素质教育背景探究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与进一步建设。

二、制定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主要目标,教师以完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导致教师指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创新。换言之,教师需要充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具体地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但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按照教材内容和考纲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还要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只有在新的教学目标的导向下,教师才会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才会以完成新的教学目标为主要动力,进而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三、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理念的一种隐射。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主观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长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与传授。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填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能够使用小组交流法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条件或标准分为不同的小组,并要求学生在小组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得出文章的主旨,并探究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职能,要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引导学生在小组之间开展自由的讨论与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与交流的结果进行汇总与总结,针对学生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提高教学的效率,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通过小组交流学习法,教师就是在引导学生在小组中间进行自主的阅读与探究,这就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能够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小组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与讨论,在发表自身的观点与看法,同时也在吸收与借鉴他人的思维和意识。这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的选择自主探究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更有针对性与指向性的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进行教学评价

最后,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只针对学生的语文成绩进行评价。换言之,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却从主观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导致学生受到忽视,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引导学生发扬自己的优点,提高学生的某项能力。

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对教学评价进行有效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改变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一方面,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的表现进行评价,例如学生的交流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才能够发现学生独特的能力,才能够对学生突出的能力进行肯定与认可,使学生获得信心,最终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更真实的提高。

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只通过语文考试对学生进行衡量与评价,应该从多个方面、利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来衡量与评价学生,也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从掌握的信息方面评价学生。

只有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与创新,教师才能够敏感的发现学生的能力与优势,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能力的突出与不足之处,并肯定与认可学生,使学生获得激励,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玉梅.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探究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2013(30)

[2]文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策略研究报告[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2(03)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

小学艺术师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艺术教育的主体部分。小学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点,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小学艺术师资建设的改革与创新,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社会需要综合艺术素养高的艺术教师。因此,当今的高师院校培养出高素养的综合艺术人才是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尤其是小学艺术教师,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滞后于现代社会的需求,目前,全球多数国家的小学艺术师资培养在进行课改,朝着综合性艺术方向发展将成为了当代教育发展中的一种趋势。

一、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界定及其特征

综合艺术素养人才是指在其专业领域内有着较深的造诣,又表现艺术多方面的才能和见解,具备丰厚的知识基础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内涵的有思想,有创新力的多能型艺术人才。这种人才能够站在本专业的学术前沿探索和创新艺术,对姊妹艺术能科学地吸收与借鉴,从而秉承艺术,发展艺术,而且还来自于其广泛涉猎的其他学科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甚至数学、物理和化学等。正是由于其对这些知识的综合掌握,进而进行转化、加工和处理,迸发出艺术灵感与思想碰撞的火花,才使艺术得到更好的升华。这类高素养的综合艺术人才应该是我们高师院校培养的重要目标。

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的基本特征。

1、多才多艺:表现在艺术上多方面的才能和见解,能够在很多与艺术有关的领域中大显身手。

2、知识综合:一是基础宽厚,知识面广。综合艺术素养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二是知识的交融。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轻易的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的重要标志。

3、能力综合:一是能力的综合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又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拓宽知识面和形成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发挥其综合功能。二是能力的创新性。综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碰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这也是人的创造力的迸发,是人的智能的飞跃。

二、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的研究意义

1、进行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的研究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许多家长迫切要求教育界为其子女提供更优质的小学教育,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突出培养孩子艺术素质和潜能开发的小学艺术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小孩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任,只有建立科学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前瞻性的艺术型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大批急需的应用型、艺术型小学教育师资,才能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小学艺术师资的客观需要,才能为社会提供小学教育人才的有力支持,才能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

2、进行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的研究是目前我国小学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市场经济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用人单位需求,培养高素养的综合艺术人才是高等师范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问题。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艺术教育新道路,首要问题在于建立科学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直接制约着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国内高师院校艺术教育专业多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艺术型小学教育人才“特色化”发展道路为主。而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小学艺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小学艺术教育,将艺术与科学和人文知识融合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培养模式,立足当代教育与艺术实践,建构科学可行的高等综合艺术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高素养的综合艺术人才,就是通过有关的艺术专业基本理论、艺术专业方法、专业技能的训练.达到多学科融会贯通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是一种建立于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人格教育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创造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的教育。

三、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思路

小学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在整个小学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当前各地区小学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需要,确立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竞争能力的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小学艺术师资。采用“综合+特长”课程培养模式。前两年(以本科学习为例)以专业基础必修课学习为主,专业技能学习为辅。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体现涵盖小学教学各艺术学科的综合性教育为主,同时注重体现艺术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以适应“以综合性艺术课程为主”的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课程改革需要。后两年着重进行“特长”培养,开设专业方向必修课与选修课,即在综合学习各艺术学科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同时侧重音乐、美术、舞蹈三个主干艺术学科(课程模块)的技能学习,并再此基础上选择一门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或舞蹈)作为主攻方向,选修一些与艺术有关的基础课程和人文社会类课程,提升专业发展基础,成为该学科的综合型小学艺术教师。

1、整合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艺术素养人才培养方针。专业特长生的选修课程,应尽量体现综合性教育,同时注重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以适应“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专业方向选修课是在学生学习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选择一门学科(音乐、美术或舞蹈)作为主攻方向,侧重艺术专业基础教学,为将来成为该学科的综合性艺术教师,逐步发展为综合型艺术教师奠定基础;专业特长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爱好,选修一些课程,在某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或比较熟练的技能,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某个方面的工作能力;注重教育实践课程,是培养综合艺术素养人才成长的重要课程,教育实践为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真实环境,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在教育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在教育实践中理解艺术教育、研究艺术教育、逐步形成专业化的艺术教育能力和艺术情境。

2、艺术学科交叉学习

艺术学科交叉是指两门以上不同艺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互渗透,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过程的证实,形成了更为有效的学科群。学科群的应用过程也就是新学科产生的过程。综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同于通才教育培养模式,也不同于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它是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对综合型艺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出现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通过修读第二学历(学位)或辅修跨学科的其他专业等途径,使本科生获得本专业以外的第二(甚至第三)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能适应跨专业、跨学科工作和研究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

3、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倡导理论艺术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走产学研道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操作能力,不能仅仅几次演出、画展就能解决什么问题,要系统性的实践,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各种实践强的专业操作能独立完成,多参加观摩演出、画展和讲座等。再就是利用专业教育信息化技术,采取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思维开放。选取教材侧重视野开阔,民主科学,采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全国统编教材、规划教材。这样培养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才能与时俱进。

4、整合资源,逐步形成特色的专业学科群

学科群是若干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或重大的科研项目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群体。学科群的建设与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科间的综合优势,并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为了克服综合艺素养术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经验不足等局限,学科建设应注重发展相关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技术渗透为前提,组建跨系、跨学科的学术团队,建设以科研攻关为任务的跨系、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积极引进优秀教育资源、科研资源,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如师资、教学条件等),以此为依托,探索以音乐、舞蹈和美术相结合为背景的学科群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科群的师资队伍与学术团队。

5、建立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了解教学问题、发现教学问题,并提出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措施并跟踪验证,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检查有效保障与监督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手段。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效果、教学信息员收集反馈教学信息等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可以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并且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6、加强高师队伍建设

当前,一些高师院校师资队伍编配和师资薄弱对培养高素养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还存在一些差距,培养高素养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需要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有扎实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支撑,因此高师院校要建立一种使用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制,使相近学科的教师能更好地交流合作,以共同立题研究、共谋学科发展方式逐步形成学科群,同时重视教师个体业务水平的提升,开展教研活动,实行帮扶政策,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年轻教师,最终建设一支富有教学经验、高素质、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高师艺术队伍。

四、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1、实践对艺术教育的作用

在小学艺术师资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对培养艺术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艺术实践是小学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本专业学生获得个体直接经验的源泉,艺术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实际的操作和教学体验,学生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将已有的理论知识得到理解、升华,自觉转化为行为,真正成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综合型和研究型的小学艺术教师。

2、艺术教育实践的内涵

艺术教育实践的内涵包括:教师艺术专业技能练习,艺术教育见习,艺术教育实习,艺术教育研究。

3、实习学校为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实践提供平台

艺术实践离不开学校和相关演出、教育等机构的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是艺术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前提。为此,实习学校帮助艺术学生转化为艺术教师的角度出发,帮助艺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供师德素养,发展对学生的爱心和专业献身精神,以树立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使命感。通过见习和实践,能使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提高艺术学科交叉实践和教学能力,把专业实践和高师所学知识加以融合。

结语

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是时展的需要,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小学教育迫切需要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宽广、综合艺术素质高和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艺术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当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困难,如师资压力、学科整合困难、课程开设可行性等,但相信能克服困难,在实践中摸索,在反思中成长,今天,教育界的同仁们遇上了一个好时代,一个富有挑战又充满机遇的时代,相信高师院校完全有能力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的精英人才和“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去开辟新的教育领域、新的世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求繁荣,努力探索和构建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的培养,完成时代所赋予我们光荣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关文信.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运行模式初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8

[2]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全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8

[3]王瑾.高职教育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6

[4]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篇(9)

综合实践课程是符合教育部门、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期望的。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仍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落实的学校还不多。并且由于配套的教材、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所以改革进程缓慢。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及要求

1.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对于新时代所有学生提出的一个最终目标,它不再以单一的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而是要求学生达到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社会公共素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部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特点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一项战略性计划,它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传统的应试教育大大提高,需要教师和学生有全面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况。

2.实行素质教育有什么意义

笔者认为,我国提出实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符合时展趋势的,其长期意义大于短期效果。

首先,从学生层面来讲,素质教育在授课过程中常常穿插课堂小游戏、师生互动等情境教学,在课堂发言和表达方面也有着更大的自由,十分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但专注力不够的学习特点。在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学生就会主动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目前我国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优质岗位的欠缺和高校生的不断增加导致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严酷的就业压力。因此从小学开始实施素质化的综合实践课程教育,有利于他们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多才多艺的特长,能够在今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其次,从教师层面来讲,其实许多小学教师是想进行素质教育的,无奈由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而被压制了热情。如今教育部门倡导素质教育,有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教师能把他们对学生的关爱和热情倾注到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来。

二、素质教育实施现状

1.学校推行力度不够

尽管目前的舆论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以中考、高考为首的应试体系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许多学校想实行素质教育,但又害怕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不够好而在严峻的学习竞争中败阵,所以对是否推行素质教育犹豫不定,改革决心不够坚定。学校这种犹豫的推行力度使教师无法确立教学方式,教师不得不在应试教学和素质教学中时常变换,这种教学过程往往事倍功半,最后导致学生成绩不佳,且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2.教师观念没有彻底转变

在考虑到学生日后不得不进入应试考试体系中接受严酷的挑战,小学教师往往怀着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理念来完成教学任务。小学数学、语文和英语教学过程本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在日后学习生活中能够快乐地学习,然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是教师把过于繁重的学习任务丢给了还在义务教育初期阶段的小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之初就丧失了兴趣。

三、加快素质教育进程

1.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想要加快素质教育在小学综合课程中的进展,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要从长远目标出发,增加情境教学次数。例如,对于语文、英语这类注重实际运用的课程,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演讲竞赛、朗诵比赛、影视作品角色扮演等富有趣味性的小游戏;对于数学这类需要较强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作为引题点,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得以增强,学生才能主动自觉地到学习和实践中,他们的素质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

2.学校加大扶持力度

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必须做好相应的后勤保障。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第一,对小学综合课程中的情形教学成分占比有明确规定;第二,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这有利于学生尽早形成正确的三观,在日后复杂的生活环境中能保持稳定的心态。除了制度上的保障,学校还需要投入资金用来编订校本教材、培养教师等。比如,选派优秀教师去欧美先进小学参观进修等等,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从而加快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课程的进程。

总之,素质教育和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是一门新兴的小学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国内小学对此经验不足,这门课程的实施还处在发展初期。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将是今后我国小学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尤其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笔者相信,只要做足准备,落实工作,成果是可以期待的。

参考文献: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3791(2015)08(c)-0205-03

要提升地方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首先要明确毕业论文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但迄今为止,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仅停留在静态质量方面,对静态质量与动态质量相结合的综合质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相关及通径分析鲜有研究。为明确各因素对本科毕业论文综合质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针对菏泽学院2013届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33份),对综合质量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从而为综合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

抽取菏泽学院2013届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共33份,论文成绩为静态质量与动态质量相结合的综合质量评价结果,影响因素分别选取影响静态质量的7个因素:论文字数、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篇数、错别字、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论,以及影响动态质量的7个因素:答辩陈述、答辩过程、教师指导态度、教师指导效率、教师指导细节、学生撰写态度、学生撰写效率。

1.2 方法

采用分别对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得到影响动态质量的7个因素。

1.3 数据处理

数据运用Excel 2010、SPSS 22和matlab2013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灰色关联度分析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1,2]对本科毕业论文综合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其作用的主次和依存关系,旨在从量的角度揭示各因素对毕业论文综合质量的影响,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综合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中,各因素的影响以论文选题、学生撰写效率、答辩过程为最大,可知,影响毕业论文综合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于学生选题的敏锐、撰写的高效和论文的透彻以及答辩的机智;其次为论文结论、研究方法、答辩陈述、论文字数、学生撰写态度、教师指导效率、教师指导态度、教师指导细节,可知,影响毕业论文综合质量的次要因素在于学生的具体撰写内容以及指导教师是否负责;最后是错别字、参考文献篇数、参考文献格式,可知,影响毕业论文综合质量的基本要素在于学生是否按照规范撰写论文。因此,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应着重提高论文选题的质量,培养学生高效撰写论文的能力和对论文的透彻、深入理解,同时对于指导教师的严格把关给予奖励。

2.2 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3,4]结果表明:研究方法、论文选题、论文结论与论文成绩呈极显著正相关;论文字数、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篇数、错别字、学生撰写效率、学生撰写态度、答辩过程、答辩陈述、教师指导态度、教师指导效率与论文成绩呈显著相关关系;教师指导细节与论文成绩相关但显著性比前面因素低。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不一致,可能与影响因素相互之间的相关有关。

相关分析说明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从各影响因素与论文成绩的相关性来看,应该更注重论文本身静态的效应,即研究方法、论文选题和论文结论。从相关系数上看,研究方法与论文成绩的相关系数最大(r=0.957),其次依次为论文选题、论文结论、论文字数、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篇数、错别字等。论文成绩与教师指导细节相关性没有别的影响因素大,说明学生论文成绩主要是由研究方法、论文选题、论文结论这些主要的静态质量指标决定,即论文成绩显在的表现形式,而与教师指导细节等隐含的动态质量指标关系不是很显著。各影响因素之间除个别之外,几乎均相互相关,故既应高度重视论文本身的静态质量,还要结合动态的过程质量,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水平。

2.3 通径分析[5,6]

由表1可看出论文成绩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排列,即各影响因素对论文成绩直接贡献的大小依次为:研究方法(0.184) > 论文选题(0.177) > 论文结论(0.170) > 答辩陈述(0.094) > 学生撰写态度(0.089) > 学生撰写效率(0.086) > 教师指导效率(0.080) > 参考文献篇数(0.076)=答辩过程(0.076) > 参考文献格式(0.071) > 论文字数(0.069) > 错别字(0.057) > 教师指导态度(0.056) > 教师指导细节(0.033)。

3 结语

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论文成绩和1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常规论文质量评价的三要素: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论,与论文成绩的相关程度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除均直接影响论文成绩外,三者之间相互间接影响效应也较大。论文格式方面的论文字数、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篇数和错别字,与论文成绩的相关程度均大,但主要通过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论间接影响论文成绩。

影响论文动态质量的学生撰写效率、学生撰写态度、答辩过程、答辩陈述、教师指导态度和教师指导效率均主要通过自身直接,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论间接影响论文成绩。教师指导细节与论文成绩的相关程度不大,与学生撰写态度容易产生对立,故在论文质量评价过程中,不考虑其影响。

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应加强对学生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论的指导,并注重论文格式的规范和撰写论文过程中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彭再德,杨凯,王云. 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高教探索,1996,16(1):6-10.

[2] 谭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54-57.

[3] 邱莉萍,刘军,权,等.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3):277-280.

上一篇: 日本便当文化论文 下一篇: 保护消费者权益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