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书育人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8:36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篇(1)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2014,(5)(第2版).

[3]卢芳国.在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教书育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1.

[4]王志宏.核心价值观是教书育人之基[J].中国民政,2014,(6):35.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篇(2)

个人的读书计划范文1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作为一名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

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结合个人课题我为自己定下了以下的读书计划:

一、我的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接触更广的课外知识,深化更多的学科内容

,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通过读书,培养自身好读书的习惯,提升内涵,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教育实践与改革,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3、通过读书,增加自身的课外阅读量,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4、通过学习名篇名著,丰富自身个人文化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5、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二、我的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每天要保证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

3、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

要能边读边想,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做到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

4、积极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并参与网络论坛交流。

借此,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使自己不断成长,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三、我的读书安排:

大量阅读书籍,做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

1、首读书目:《儿童心理学》《这样和孩子沟通最有效》《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

2、经典阅读:《教师培训读本》《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

3、选读书目:《读者》《了解你的中医体质》《赢》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不断增长专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人生,而且能促使自身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个人的读书计划范文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能够使我们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因此,为了使自己在本学期能够通过读书有所收获,我为自己定下了以下的读书计划:

一、我的读书目标:

1.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增加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传承文化经典,增强抵制外国腐朽文化的能力。

2.通过阅读外国名著,领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充分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以达到学习和借鉴的目的;

3.通过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参考书籍,加深自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4.通过阅读学习,丰富自身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我的读书口号: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三、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计划书目,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每天确保有时间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读书时要坚持以下要领:读书与反思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个人阅读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3、阅读时发现一些好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要及时摘抄下来,以便于吸收和借鉴。

4、读书时注意不要一目十行,只追求速度,而不追求阅读的质量,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查阅资料把它弄懂。

四、阅读书目和时间安排:

本学期计划阅读书目:《论语》《余秋雨散文集》《巴黎圣母院》《亲爱的安德烈》《遇见未知的自己》《外企女秘书职场日记》

时间安排:坚持每天晚上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用于读书(由于周末要辅修金

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锻炼一个人的心境,使人获得心灵上的陶冶和精神上的愉悦。因此,我一定要每天坚持读书,按计划完成读书任务,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并通过读书使自己不断提升和进步!

个人的读书计划范文3一.读书指导思想:

积极参与学校的读书活动,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满足学校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需要。

二.读书目标:

1.让自己成为更富内涵的老师.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丰富自己的人生,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通过品读美文,多沾书气,多闻书香,成为与书为友的“书虫”。在读书中成长,使自己融到我校学习型学校的建设之中。

三、读书内容:

1、经典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

2、推荐阅读(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3、一般阅读:

《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学》

四、我的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规划和教研组的计划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3.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边学习教育理论,边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4.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

利用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的时间,积极和其他老师交流好书,感悟读书心得。

5.每学期末认真撰写一份读书心得或经验总结。

认真贯彻落实制定的读书计划,完成相关书籍的阅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理论及实践能力。作好读书笔记,认真完成一份读书心得。通过读书活动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修养,逐步培养自身良好的阅读习惯。

个人的读书计划范文4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努力做家长满意的,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特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如下:

一、我的读书目标:

1、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更加适应景小发展的需要。

2、通过读书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修养,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3、提高自身学习的兴趣,让自己与好书作伴,与大师对话,在读书中成长,使自己融到我校学习型学校的建设之中。

二、我的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每天要保证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

3、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

要能边读边想,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做到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及时批注、摘录优秀语段,提出质疑,积极思考,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

4、将读书活动与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自己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5、积极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并参与网络论坛交流。

借此,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使自己不断成长,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6、每学期末认真撰写一份读书心得或经验总结。

三、我的读书内容和具体时间安排:

5月份:阅读《新课程怎样教》(历史)

6月份:阅读《史海拾珍》

7-8月份:阅读《三国演义》

9月份:阅读《爱的教育》

10月份:阅读《教育从爱开始》

11-12月份:阅读《一生的成功计划》,并且提交一份读书心得、一份读书笔记,并进行自我总结。

相信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书中的阳光会照亮我的心灵,指引我前进的道路。

个人的读书计划范文5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身,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译理可以养心。只有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写作,才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进而成为促进教师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的途径。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人生匮乏、贫瘠、苍白的状态。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一、读书目标

1、读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数学学科教育书籍,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浏览各类杂志,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

3、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颐养性情。

二、开展读书活动的主要措施: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读书活动。

2、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

3、每天确保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读书时间。

4、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

5、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心写好读书心得。

三、必读书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2、《数学思维方法》--郑毓信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篇(3)

现代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观点,而且要具备先进的教学方法、教育技能和教育实践等能力。这就要求高师图书馆能够为其提供与之相应的信息资源及服务平台的支持。但目前高师图书馆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重要性,未把教师教育改革这项重要工作列入图书馆重点服务项目,无论是在服务理念、资源建设上,还是在服务创新、硬件设施上都没有投入很大的力度。这样不仅削弱了高师院校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图书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教师教育文献资源匮乏

教师教育资源往往呈现出陈旧过时、专业水平低、更新速度慢、入藏比例不合理的特点。购置的文献资料跟不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1)教师教育类文献入藏比例偏低。以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的纸质资源约122.74万册,教育类图书约6.1万册,教师教育类资源仅占4.98%;2001年以来,入藏图书为37.94万册,而教育类图书为2.87万册,占入藏图书的7.56%。作为以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师资为主要目标,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图书馆,教育类资源入藏的比例是明显偏低的,尤其是教育技术及教育实践类文献更少,很难满足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需要。可喜的是教师教育资源入藏比例在逐步提高。

(2)教师教育类文献内容陈旧、过时。统计表明:在玉林师院图书馆收藏的61088册教育类文献资源中,2000年前入藏的为32351册,约占入藏教育类文献的53%;2001年以后入藏的教育类文献28737册,仅占47%。过时、陈旧的教育资源已很难适应教育改革以及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教育类文献的数量及质量都有待提高。

(3)教师教育文献资源分布不均衡。表1为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最近入藏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数据显示:教育科学理论和研究资料收藏比较丰富,而教育技术和方法、教育艺术创新资源、教学实践指导及具有鲜明职业指向性、操作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资料相对匮乏。但“教育技术类”资源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艺术资源的重要中介,是专业教师培养和提高专门职业特征、专业行为能力的主要资源,这方面文献资源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教育技术和方法的提高。

3.服务教师教育的手段落后且举措不多

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师图书馆的职责所在及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但目前一些图书馆并没有开展相应的服务,如:建设教师教育文献体系;建立专业的教师教育网站;开展个性化、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服务;与中小学图书馆建立业务联系,指导他们为中小学教师服务等。这些相应服务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借阅率。

二、完善高师图书馆教师教育文献体系的对策

(1)树立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的现念

首先,高师图书馆要确立为教师教育服务的现念,充分认识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及时了解我国教师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实际需求,围绕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目标,即教师的全面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为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过硬的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信息和技术资源保障。其次,高师图书馆应该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为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服务,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为不同的读者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和提供个性化服务。

(2)优化馆藏结构,构建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课程由三大块组成:普通教育课程(外语、高等数学、政治理论等)、学科专业课程(即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教育专业课程(即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又称通识教育课程,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普通教育课程本身呈现出较强的综合性,是培养教师全面发展公民素质的必备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具备所教学科知识的保证,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正相关的。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培养使得师范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而教育专业课程是解决“教师怎样教”的课程,即教师专业教育。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往往过于强调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教育教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如果只重视知识轻视技能,则不能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中小学教师。高师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育实践类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师图书馆必须顺应师范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在广泛收集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文献资源外,应努力构建教育科学、教育技术、教育艺术三位一体的具有教师教育专业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为高师院校的教师、学生、管理者和基础教育的教师提供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

第一,教育科学理论特色资源。加大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教育理论文献的收藏力度。注意选藏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教育理论的论述,我国各级政府颁布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等文献;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著作;基础教育理论与改革的文献;以及有关教育研究方面的专著、文集、资料、杂志等。这些馆藏对高等师范学院师生了解古今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心和能力,都是必需的和无可替代的。

第二,教育教学技术特色资源。增加入藏教育技能包括一般教育技术、三笔字技能、普通话技能、教学应用文技能、电化教育技能、教育心理学知识技能、学科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育实践指导资源的建设,形成系统、全面的教育技术文献体系。

第三,教育教学实践和艺术特色文献。一项对优秀教师各种特殊能力的形成时间的研究表明:除了语言表达能力以外,教育教学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如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教学机智、与学生交往的能力等,有65%以上是在任职以后形成的。这意味着实践环节不足的教师教育很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强教育实践、教育能力训练类文献资源建设,包括教育艺术观摩资源、教学技术和艺术案例分析、教学技术和艺术实践;另外,入藏的资源要达到一定的阶梯深度,为学生能分阶段、由浅入深、反复尝试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强化教育能力训练,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提供文献支撑。

(3)整合教师教育信息网络,创新教师教育服务平台

第一,整合区域性教育信息资源。目前,高师院校图书馆具有设备完善、管理手段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而许多中学图书馆都有先进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但各学校校园网一般工作节点都设置在校区范围内,缺乏区域性(地方性)的服务功能。若在高校图工委的协调下,以高师院校图书馆为依托,充分利用高师院校的教育资源及技术设备等优势,整合区域性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形成区域性的教师教育信息中心,在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校设立工作节点,建立服务于各级各类教师,面向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并形成接入全国、覆盖区域的网络化服务平台,为区域性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提供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可以大大地减少区域内部不同学校之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促进区域内高校图书馆教师教育专业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建设教师教育特色数据库。高师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设有关教师教育的特色数据库。一是建设本校教育专家、学者学术成果数据库,将本校教师参加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专著、学术论文收集、整理建立数据库;二是建设本校毕业论文数据库,高师院校毕业生论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基础教育形成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一种文献资源,应予重视加以收藏;三是建设本馆教育资源特色数据库,诸如建立教育理论、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中小学教育资源等特色数据库;四是由高师图书馆和中小学校图书馆联合建立基础教育特色资源库,包括优秀的教案设计、课件素材、课程模版、视频教学等。把各个学科教育教学和学科发展的成果整合起来,形成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献信息系统。

第三,建立教师教育专题网站。为方便教师获取和充分利用教师教育资源,高师图书馆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为教师教育搭建一个收藏或揭示教师教育资源的网络服务平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过滤、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鉴定等工作,如将各级各类教育网站可查到的教育动态、政策法规、教学信息、教师个人网站、博客、论坛上涉及的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导入到自己的网站中,向用户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师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各科教育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教育实习案例、教学工作模版、优秀教学课件及其制作方法、重要教育数据库等,以及一些重要教育下载软件、阅读器的应用技巧和使用方法等,为用户提供即时、交互、动态、开放式的信息资源。

高师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馆藏特色和地方基础教育的情况,开发有关教师教育及基础教育的索引、目录、综述等二次、三次文献,主动开展在线参考咨询、文献传递和推送等方面的服务;根据教师教育的专业需求提供网络导航服务,推荐一些相关的国内外教育类网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广西教育信息网、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网、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让用户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网址和数据信息,以较快的速度了解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所在学科前沿动向和国际发展趋势,或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到相关站点进行查询。通过这些服务,帮助教师了解和使用教学资源环境,不断地从大量的教育信息中快速、有效地挖掘有用知识,合理构建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篇(4)

阅读滋润精神,思考孕育智慧。开展全员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在精神文化的支撑和引领下,必将促进学校的整体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人成长,营造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书香校园文化。

读书活动将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培训内容。通过读书构建教师个人的精神家园,是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专业素养的必经之路。

学校作为最基层的组织和管理单位,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卓有实效、形式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

二、实施“书香校园”读书工程的目标

1.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创设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思考习惯。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朝着“有哲学的头脑,有学者的风范,有精湛的教艺,有愉悦的心境”这一目标不断迈进。享受工作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

4.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营造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学校。

三、推荐阅读内容

读书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读书不仅要专,更要博。我们提倡教师读五种书:

一是名人传记。名人成长历程里的动人故事对教师的学习和生活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是教育理论书籍。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不断调整教育实践,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

三是学科专业书籍。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通过读书更新专业知识,引进时代的活水,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四是现代科技书籍。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读这些书有助于教师了解现代人的心理、感悟现代生活,开拓教师的视野。

五是美学、文学、史学和哲学书籍。通过阅读,思考人生,积淀精神文化,寻求心灵家园,提高生命质量。

四、实施“书香校园”读书工程的具体措施

(一)组织管理

1.教委人事科负责统筹安排,监督整个过程的组织管理。

2.进校师训部根据读书计划,协助督促学校按要求完成任务。

(二)具体安排

1、20xx年1月18日,召开动员大会。

组织部门:教委人事科、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

参加人员:各中小学幼儿园及直属单位教学主任、继教负责人。

具体内容:布置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具体方案;下发文件及材料。

2、20xx年1月—3月,教师利用寒假自主阅读。

A、20xx年1月,学校帮助教师利用多种途径确定所要阅读书籍,并填写“门头沟区‘书

香校园’读书活动登记表”(见附表一)一式三份。

B、20xx年2月,教师利用寒假时间认真阅读所选定的书籍。

C、20xx年3月1日前,各校将本校开展“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计划上传至读书活动专用邮箱。邮件题目为“xxxxx学校‘书香校园’读书活动计划”。

D、20xx年 3月20日前,各校继教负责人将本校教师填写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登记表”(附表一)上交至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各学段负责人处。(“‘书香校园’活动登记表”统一用A4 纸打印,内容部分为宋体四号字。)

3、20xx年3月—20xx年7月,在深入读书的基础上完成论文 或读书体会的撰写工作。

A、要求文章内容真实,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体验、感悟、尝试,将个人的独特实践或思考写成文章。若发现抄袭,取消继教学分。由继教负责人协同教研组长检查确认,确保文章的原创与真实。

B、各校要开展校内评选活动,所选优秀论文 或读书体会不少于总数的三分之一。

C、各校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活动,继教负责人协同教研组长进行检查指导。师训部随时指导学校的读书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的读书交流展示活动。

4、20xx年9月—20xx年12月,在组织全区检查、交流研讨的基础上,评选“书香校园”活动先进校。

A、 20xx年9月20日前,各校继教负责人完成“‘书香校园’教师读书活动情况统计表”(见附表二)的填写工作,用A4纸打印并上交到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各段负责人处,同时将全校教师论文 或读书体会刻成光盘一并上交。

B、各校将推荐的三分之一优秀稿件按统一格式打印后上交至师训部,准备参加区级的评选和交流展示活动。优秀稿件格式要求:首页格式(见附表三);正文字体为小四、宋体;字数20xx字以上3000字以内。

C、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将组织专人对论文 和读书

体会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将在门头沟区科研月活动中公布。各校获奖教师名单及奖励学分将在科研月中发回学校继教负责人处,以便学校进行继续教育学分登统。

D、各校继教继教负责人对本校教师参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的学分进行登统。填写完成附表四(教师参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学分统计表)。 总结和附表四(教师参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学分统计表),上传到读书活动专用邮箱。邮件题目为xxxxx学校“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总结及附表四。

F、20xx年12月师训部按学段进行继教分数的登统。

G、20xx年1月进行区级优秀“书香校园”的表彰活动。

(三)继教学分的获取

1、各校继教负责人检查确认教师基本阅读任务完成情况,并填写完成附表一、附表二的登记。4学分。

2、各校继教负责人检查并确认教师按要求完成了论文 或读书体会的撰写。2学分。

3、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将对各校推荐的优秀论文 或读书体会,以及参加区级读书活动大会交流展示或获奖的文章予以学分奖励。

(四)给学校的建议

1.挖掘资源,提供书籍。学校充分挖掘图书馆的资源,加大投入,保障读书。学校图书室建立科学合理的借阅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

2.搭建平台,观摩读书。

可在校园网上开辟“读书俱乐部”专栏,并开设相应的子栏目:读书

体会、精品书屋、读书笔记、读书活动、推荐文章、新书介绍等。为教师阅读交流提供便利。没有校园网的学校应开辟相应的读书专栏展示上述内容。

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学校活动时间组织灵活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开展校内读书论坛,为教师在全校范围的交流展示搭建平台。

3.开展研究,深入读书。

学校也可根据校本培训、校本研究的课题,指导教师要围绕专题进行重点阅读,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4.撰写体会,实践读书。

读书体会可多种多样,读书笔记,学习体会、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等。学校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对在实践中产生良好效果的范例,要大力表彰宣传。

5.评价导向,激励读书。

学校对教师的学习计划、读书笔记、读书体会、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进行评价考核,作为评优评先中考核工作业绩的一项内容。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论文 的评选;鼓励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奖励办法依据学校奖励制度。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20-02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培训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各个阶层的教师培训、新课程师资培训活动展开得有声有色,讲座、听课、考察……方式多样化,各级领导和老师们很重视,也很下功夫。这项耗钱耗时耗力的培训工程,到底成效如何?值得我们反思。一些教师通过培训转变了观念、锻炼了能力,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然而,也有一部分教师参加之后,教育观念更新了,课堂教学却是老样子;满口现代教育理论,实践操作却无从下手;即使采取一些新颖的做法,也只是停留在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层面上,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因为教师的培训主要形式是听报告、讨论和参观考察等。培训过程是紧张的、大容量的,大家忙于听、记、看、说。然而,读书研究――这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却被一些教师忽视了。不读书的培训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师培训工作一定要与读书同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最好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读书,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实实在在地花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上几本有用的书。既要读“理论书”,学习课程理论,品味专家对“课标”的解读;也要读“实践书”,研读教学案例、课堂实录,观摩名师课堂教学;还要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教育、科技、人文等方面的书。既要潜心阅读,掌握基本内容;细心揣摩,领会精妙之处;还要跳出书本,剖析、对照自己教学实践,加强反思,寻求新的独到的发展。

读好“理论书”就是通过研读教育理论专著,与教育专家对话。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教师如果没有经典打底子,就会造成对教育规律的浅薄理解,就会停留在机械模仿上,就会在实践中失去自我。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们贯彻这一理念,不再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体验,课堂上不再局限于统一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表阅读感受。这是可喜的进步。但是,一些教师为了遵循“个性化阅读”的原则,对学生独特的体验不论思想倾向是否正确、价值观是否存在偏差,都一概给予肯定。学习《狐狸和乌鸦》,有的学生赞扬狐狸足智多谋,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手段,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好”;学习《九色鹿》,有学生认为“调达告密是生活所迫,值得同情,不能说见利忘义”。对这些价值观错位的“独特体验”,教师或点头称是,或不置可否。这恰恰反映出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的浅薄。如果细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一项重要目标,它与“个性化阅读”是不矛盾的。

新课程的宗旨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各课程标准中,在教育专家的理论专著中,都在努力贯彻这种理念,对课程改革做出种种阐释,提出具体实施建议。因此,教师们实施新课标,必然要使自己的教学观念经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转变观念的有效措施,就是读书,就是研读教育理论,运用丰富的理论,用教育家的思想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解剖、诊断;主宰我教学的理念是什么?我的教学是不是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效果如何?从而不断摒弃旧思想,接受新观念。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因此,教师要以书为师,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教育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应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播者。

二、教师读书的选择范围参考

如今的教学辅材数不胜数,怎样慧眼识珠,在众多的精品图书中,选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体系图书,使学生受益更大呢?笔者认为,应该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上课积极反馈情况等综合方面,与学校的同系教师积极探讨,不断与时俱进摸索创新,同时可以组织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经验研讨会,互通有无积极学习,打开思路积极推荐适合的图书及方法。以下几点建议是笔者在实际中总结的几点,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反馈探讨。

第一,作为教师应该仔细读一读“课标”、中小学各种教科书。因为“课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系统阅读中小学教科书,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更系统、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内容,一旦发现不足之处,以便老师有能力并且及时更改教学方向,避免错误教学而不自知。

第二,要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如《教育学》、《心理学》、《苏霍姆林斯基文选》、第斯多惠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夏山学校》、《卡尔威特的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集》等,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质,为培训和自己的全面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师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三,多读一些翻译过来的经典有益的书籍。翻译过来的书籍简单的抄袭和剪接较少,这就保证了出版物一定的原创性和水准。另外,这些书籍中所渗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建立一个文明社会所需要的。像《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使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学会生存》等就是翻译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使我们对西方的文化、历史的认识上,发生一定的转变,打破一些陈旧思想,我们需要解放思想、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这本就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文化无国界,历史证明故步自封不可取,尤其是教书育人的一线教师工作者,更是体现创新的关键环节,虽然不能做到博览群书,但是至少要做到经常阅读经典书籍,教师的自我提升,这种提升会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产生无形的传递,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并带动学生的阅读乐趣,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扩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不再读枯燥的教材,那么教师的读书活动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第四,中小学教师可以多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书。读诗经、唐诗宋词、汉赋元曲;读庄老佛禅、魏晋风度;读钱塘余韵、姑苏斜阳;读屈原、李白、苏轼、曹雪芹;读歌德、泰戈尔、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读席慕蓉、余光中的诗,张晓风、刘庸、林清玄的散文等。读文笔和情怀优美的书籍,可以净化心灵、温润生命,也可以使我们用更积极、更乐观的心绪看待世界和人生。

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往只是机械般地背读古诗词,但是通过老师的读书活动带动学生自我自发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在课余时间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讨论,学生可以增加新知识并巩固已学基础知识,教师也能在讨论中发现学生的新奇观点,这样可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实现创新教学,并且教会和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心态看待每件事情的发生,使如今的“小王子”、“小公主”不再孤芳自赏以自我为中心,为学生的今后人生路铺垫正确的方向。

最后,中小学教师还要多读一些优秀的教育期刊。因为优秀的刊物上的文章比较精辟,也比较集中于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比较前沿和精锐。例如:《人民教育》、《明日教育论坛》、《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参考》、《教师博览》、《语文教学通讯》都是国内一流的教育期刊。不断地参考时代前沿的理论,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加以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才不会落后,才能走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最前端。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篇(6)

1、营造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读书氛围,提高自己的学习理论的热情,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努力提升理论和实践水平,增长教学智慧,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3、通过读书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念,开阔教师的视野,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在我的读书活动中我将遵循以下思路

1、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等活动原则,以原理掌握、方法习得为基础,以专业拓展、学科纵深为发展,引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从而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2、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重视科学性的基础上,彰显人文性;

3、在经典读物中汲取营养的同时,用时代的眼光去衡量,把真正优秀的读物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内化为自己的经典;放眼世界,增进国际了解,尊重各国、各族文化,以继承传统文化和光大中华民族精神为主流。

在我的读书活动中,要把读书活动作为教师“行动研究”或者“校本教学研究”的一个部分。在“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新问题—新设计??”的过程中,将读书活动融入到我的行动研究或校本教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不断是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教育的眼光”和“教育的心情”。

三、开展读书活动的主要措施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读书活动。 教师读书之后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转化为“做法”,将教师个人化的教育想法称为“教师的信念”。有了“教师的信念”之后,“教师的行动”将随之发生改变。我希望通过近期以及以后的读书实践,能大面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优秀教师。

2、以自学为主,在课外和休息日主动学习、摘录。 “读书活动计划”分三个“领域”:“教育新理念”、“课程改革”和“教育随笔类”。在日常的读书活动中可以从三个领域中各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构成自己的“三本书”。在某个阶段(如每学期),可以重点阅读自己选择的“三本书”。也可以在某个阶段任意选择一本书重点阅读,同时随意泛读剩下的其他推荐书。

3、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

读书内容将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先读、精读,政治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略读、速读。

4、每天确保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读书时间。

5、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

6、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心写好读书心得。坚持读书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充分理解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

四、必读书目

1、《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2、《赏识你的孩子》———周泓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篇(7)

历史学科体系、历史课程知识体系、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层次,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到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层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得以最终确立必须以它前面四个层次体系的完整建立为依托。所以,这其中任何一个体系的建立都至关重要。

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即历史教师知识体系。它是中学历史教师把握课程教学理念,依据课程标准,钻研历史教科书,并应用其他课程资源,从教学的实际倩况(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水平与能力、学习兴趣等)出发,自己所构建起的、具体的在日常教学中所应用的历史知识体系。历史教师知识体系,上承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下接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得以建立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其对建立历史学习知识体系的重要性,笔者在此仅就如何构建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历史教师知识体系)做一论述。

一、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是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建立的理论先导

理论引导实践。历史教师自身教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的教学知识体系往往取决于其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历史教师只有接受现代的、符合社会现实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吸取历史知识,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采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各种知识内化为符合教育教学的历史教学知识。

然而,纵观教育史,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纷繁,莫衷一是。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惫识,明辨的思维能力,对这些理论去伪存真,去繁就简,去粗取精。在学习教育学理论时,能明确教育的最本质功能。如自1978年以来的20年间我国教育学术界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教育功能的界说与分类、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以及教育功能的发挥等;从纵的方面看,关于教育功能间题的研讨经历了“从阶级斗争工具职能到生产斗争工具职能,从工具功能到教育多种功能的综合”的发展过程。以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要清楚地知道教育的作用是要使受教育者成“材”成“人”,发展学生个性,即牢牢把握住“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强调的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而非学科内容;是课程过程本身而非课程目标、计划;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而非单一的教材因素;是显性课程(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的课程)与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到的非预期性和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的有效结合而非只是显性课程;是“实际课程”(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中选择的课程)与“空无课程”(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中排除学校课程之外的课程)的并重而非只强调“实际课程”;是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而非只是学校课程。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教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学主要是学生的行为,教不同于学。不过,教与学又是相互依赖的,它们互为基础,互为方向,不存在没有教的学,也不存在没有学的教,教师的教就意味,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内含着教师的教。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单向的教为中心的“教师中心论”和以学生为主体而放弃教师的教学组织、指导、咨询的“学生中心论”都是片面以至错误的。教学论界长期存在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教师要认识教学既是科学义是艺术,才不会认为教学是科学而忽视教学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情感价值及创造性,也不会以为教学是艺术而使教学不能量化、不能理性、无规律准则可循。

教师对这些理论的准确解读与把握,结合历史教科书,就能创造出自己的教学知识体系。当然,这种知识体系不是教育理论加教科书知识的简单结合,它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其内容是开放的、丰富的,其方法是灵活的、多样的。不熟悉课程教学理论,就不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也就难以正确理解历史教育的目标,拿握历史教育内容,把握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其教育思想会迷途,其教学行为会盲动,其历史教学知识体系会窄化、甚至异化。教师对课程教学理论的不同理解,拥有不同的课程教学观,教师对历史教科书各知识内容取舍将会有所轻重,教师历史知识构成必然有所差异。教师只有熟知教育理论,具备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才能做到高屋建辘,充分级取各种教学资源为自己的历史教学服务,建构起完普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

二、教师对裸程改革文本、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的解读能力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抓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理念。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育行政都门领布了一系列课改纲要、文件;此外还有一些教育教学专家有关课程改革方面内容的著作、译著等也相继面众。解读这些文本,教师能对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的形势、课程改革的目标、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有一个清趁明确的认识,也是教师能胜任新课程的必要前提。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家质橄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攀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精神,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建构符合索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课堂改革的促进与实施等内容做了纲要性的规定,在新课改下每个教师必须要领会其内容与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只是有关课程改革内容的纲要性文本,它以离度浓缩的语词涵盖了新课程改革的全部要领,对教师充分把握这次课改显然存在课程改革资料信息源上的不足。因此,教师还可读阅《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议》、《面向素质教育、墓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及((墓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等关于课程改革的文本、洽楚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任务、使命、方向、方法、目标以及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墓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该书以详实的资料、生动的文笔对《纲要》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理念先进,视野开阔。此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及《方案》导读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做了具体规定,是高中历史教师了解高中新课程的必读文本。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学改革、历史教学评估和历史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教育意志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标准一般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具体包含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历史课程的墓本理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等。从中可以看出,标准对历史课程的学科功能、学科结构、培养学生的目标、历史教科书的编排、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及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做了纲要性规定。因此,历史教师梅建自身教学知识体系,就要认真研究历史课穆标准,把握课程标准中趁涵的历史教育塞本理念,逐步提高执行历史课程标准的水平。

作为执行历史课程的最主要载体的历史教科书是依据《课程计划》与《历史课标》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选择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的、为学生学习发展所浦的最墓本最重要的历史内容编侧而成的。教师掌握并内化教科书内容知识是对其起码要求。不过,教师把教科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知识,不能仅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内容,还要认识与理解教科书的功能、结构、体系,拓展教科书上知识内容。做到教科书上有我有,教科书上无我亦有〔实现历史三维日标教学为准则),以丰富的史学知识为基石,以深刻理解教科书功能、结构、体系为支柱,把丰富的史学知识、教科书功能、结构、体系各自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然与脚,在教学时运用自如,构筑起坚实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大厦。

三、历史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家都是课程资佩。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能否充分利用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历史教学知识。历史教科书只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虽然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但它毕竟是固定化文本,它所承载的历史资料与历史信息是有限的,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如果历史教师在应用课程资源时仅限于此,教师的教学知识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教师的教学也会因此陷人绝境。可见,历史教师充分利用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对充实和完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多么重要。历史教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可做到:

(一)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核心。我们知道,历史教科书是历史学科专家、学者、历史教科书编辑依据历史教学大纲(或历史课程标准),选取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需要,能理解并且是学习其他学科以及学生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它的趣味性、形象性、可读性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欲,它也具有历史学习指南的性质、带有读书笔记的功能,充当史料选集的作用。能拓展学生视野,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形成并发展一定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分阶段地指导学生阅读与学习历史教科书,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师要以教科书提供的历史内容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来拓展、充实教学内容,讲述历史,发掘教科书蕊涵的各种教育因素,启迪学生思维,力求全面落实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

这次课程改革,历史教材实行的是“多纲多本”,新高中历史教科书有供全国选用的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以及供上海使用的上海版等,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版本更有十几种之多。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材。

(二)开发自身资源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与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影响历史教师的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如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人格魅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知识储备、历史专业知识量、业务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离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独特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过硬的业务本领及不断的创新能力。

(三)开发其他资源

如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等。图书馆中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历史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中历史资源,对历史教学有积极作用。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 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以及人力资%}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动脑与参与社会实践能力。还有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利用好这些历史资源,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历史教学资源。

四、把历史教科书上的知识转化为历史教师自己的知识

在众多的历史教育资源中,历史教科书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载体,也是众多的历史教育资源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最重要课程资源。所以,在对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理论、这次课改的理念及历史课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后,在明白其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与方法后,构建历史教师知识体系,关键在于把历史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历史教师自己的知识。对教材开发,新课程提倡“多纲多本”,目前,初中段有十几种历史教科书,高中有五种。这些教科书虽然都是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但在教科书具体内容与结构安排上又不尽相同,有的还相差甚远。那么,教师怎样使用历史教科书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呢?

(一)明晰教科书意图

历史教科书是教科书编者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制而成,《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唯一依据。《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规定教科书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这就保证了在目标教育一致的基础上能使教科书表现出一些个性。当然,由于教科书编者的史学兴趣、史学方法、价值观念及编制方式的不尽相同,就是在同一内容段不同版本教科书在呈现方式上也有差异。如有的概括,有的描述;有的叙事详细,有的较简略;有的说明,有的议论;有的配图,有的则作表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所使用教科书的风格,明晰教科书意图,做到使用时得心应手,讲解时条条是道。

(二)把握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

《历史课标(北师大版)》(初中)规定,“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科书编写者不必囿于《标准》所建构的内容体系,可以对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建构,编写不同体例的教科书”。《历史课标(人教社)》(高中)中的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指出:“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和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在这样编写教科书思想的指导下,教科书体例与结构可呈现多样化,如编年史、专题史、中外合编史等。

在前面讲到为适应这次历史课程改革,出现了许多新版的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在编写体例与内容呈现上就各不相同,多种多样。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对专题进行重组,把标准中的九个专题整合成教科书中的七大单元,教科书单元的排列顺序也按时间先后把中国史内容与世界史内容统整成一体加似编排。

新课程下这种教科书的开发模式改变了过去“千人一书”、“万人一面”的局面,有利于丰富历史教与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多样化教材给教师施教带来了挑战。体系多样的、内容灵活的各版本新教科书已不同于过去程式化的教科书,除了模块—专题式的教科书结构不同于过去教科书结构,课文内容呈现方式比过去更多样、更活泼。如人教版课文内插栏目“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测评部分的“本课测评”、“学习延伸”、“重要概念解释”、“归纳与总结”及“历史感悟”等;人民版高中的“学习建议”、“重点归纳”、“收获与存疑”、“学习评价”、‘一学习活动记录”等。这些栏目及内容的设置,有的补充、说明或延伸了正文,有的拓展了自由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迎合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彰显“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这对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教材,教师应以手中使用的教科书为“本”,熟练、灵活应用;以其他教科书为“末”,参照使用,切莫因怕遗漏知识点而把其他教材的内容寒来一概使用,本末不分,甚至本末倒置,违背教材改革的初衷。

(三)广采博取、深化与拓展教科书知识

历史教科书内容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的包容性,它涉及汉语言、地理历史风情、民族风貌甚至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史学功底,还应对语言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种学、等社会学科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理科学科有所涉猎。当然,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这就有一个学习的指导思想与方法问题:要以服务于历史教学为指导思想,以与教科书上有的或者可能涉及的知识为学习对象。现代教学论提倡教学资源共享、交流与合作。历史教师可与其他教师交流合作,如与历史组其他老师相互探讨、互相切磋;向其他学科老师请教等。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与精力,深化与拓展教科书知识,也能开阔视野,获得差异教学方式方法,这对教师形成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也很有益处。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篇(8)

历史学科体系、历史课程知识体系、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层次,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到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层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得以最终确立必须以它前面四个层次体系的完整建立为依托。所以,这其中任何一个体系的建立都至关重要。

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即历史教师知识体系。它是中学历史教师把握课程教学理念,依据课程标准,钻研历史教科书,并应用其他课程资源,从教学的实际倩况(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水平与能力、学习兴趣等)出发,自己所构建起的、具体的在日常教学中所应用的历史知识体系。历史教师知识体系,上承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下接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得以建立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其对建立历史学习知识体系的重要性,笔者在此仅就如何构建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历史教师知识体系)做一论述。

一、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是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建立的理论先导

理论引导实践。历史教师自身教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的教学知识体系往往取决于其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历史教师只有接受现代的、符合社会现实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吸取历史知识,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采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各种知识内化为符合教育教学的历史教学知识。

然而,纵观教育史,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纷繁,莫衷一是。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惫识,明辨的思维能力,对这些理论去伪存真,去繁就简,去粗取精。在学习教育学理论时,能明确教育的最本质功能。如自1978年以来的20年间我国教育学术界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教育功能的界说与分类、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以及教育功能的发挥等;从纵的方面看,关于教育功能间题的研讨经历了“从阶级斗争工具职能到生产斗争工具职能,从工具功能到教育多种功能的综合”的发展过程。以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要清楚地知道教育的作用是要使受教育者成“材”成“人”,发展学生个性,即牢牢把握住“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强调的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而非学科内容;是课程过程本身而非课程目标、计划;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而非单一的教材因素;是显性课程(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的课程)与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到的非预期性和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的有效结合而非只是显性课程;是“实际课程”(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中选择的课程)与“空无课程”(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中排除学校课程之外的课程)的并重而非只强调“实际课程”;是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而非只是学校课程。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教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学主要是学生的行为,教不同于学。不过,教与学又是相互依赖的,它们互为基础,互为方向,不存在没有教的学,也不存在没有学的教,教师的教就意味,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内含着教师的教。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单向的教为中心的“教师中心论”和以学生为主体而放弃教师的教学组织、指导、咨询的“学生中心论”都是片面以至错误的。教学论界长期存在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教师要认识教学既是科学义是艺术,才不会认为教学是科学而忽视教学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情感价值及创造性,也不会以为教学是艺术而使教学不能量化、不能理性、无规律准则可循。

教师对这些理论的准确解读与把握,结合历史教科书,就能创造出自己的教学知识体系。当然,这种知识体系不是教育理论加教科书知识的简单结合,它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其内容是开放的、丰富的,其方法是灵活的、多样的。不熟悉课程教学理论,就不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也就难以正确理解历史教育的目标,拿握历史教育内容,把握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其教育思想会迷途,其教学行为会盲动,其历史教学知识体系会窄化、甚至异化。教师对课程教学理论的不同理解,拥有不同的课程教学观,教师对历史教科书各知识内容取舍将会有所轻重,教师历史知识构成必然有所差异。教师只有熟知教育理论,具备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才能做到高屋建辘,充分级取各种教学资源为自己的历史教学服务,建构起完普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

二、教师对裸程改革文本、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的解读能力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抓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理念。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育行政都门领布了一系列课改纲要、文件;此外还有一些教育教学专家有关课程改革方面内容的著作、译著等也相继面众。解读这些文本,教师能对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的形势、课程改革的目标、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有一个清趁明确的认识,也是教师能胜任新课程的必要前提。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家质橄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攀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精神,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建构符合索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课堂改革的促进与实施等内容做了纲要性的规定,在新课改下每个教师必须要领会其内容与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只是有关课程改革内容的纲要性文本,它以离度浓缩的语词涵盖了新课程改革的全部要领,对教师充分把握这次课改显然存在课程改革资料信息源上的不足。因此,教师还可读阅《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议》、《面向素质教育、墓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及((墓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等关于课程改革的文本、洽楚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任务、使命、方向、方法、目标以及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墓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该书以详实的资料、生动的文笔对《纲要》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理念先进,视野开阔。此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及《方案》导读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做了具体规定,是高中历史教师了解高中新课程的必读文本。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学改革、历史教学评估和历史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教育意志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标准一般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具体包含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历史课程的墓本理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等。从中可以看出,标准对历史课程的学科功能、学科结构、培养学生的目标、历史教科书的编排、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及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做了纲要性规定。因此,历史教师梅建自身教学知识体系,就要认真研究历史课穆标准,把握课程标准中趁涵的历史教育塞本理念,逐步提高执行历史课程标准的水平。

作为执行历史课程的最主要载体的历史教科书是依据《课程计划》与《历史课标》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选择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的、为学生学习发展所浦的最墓本最重要的历史内容编侧而成的。教师掌握并内化教科书内容知识是对其起码要求。不过,教师把教科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知识,不能仅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内容,还要认识与理解教科书的功能、结构、体系,拓展教科书上知识内容。做到教科书上有我有,教科书上无我亦有〔实现历史三维日标教学为准则),以丰富的史学知识为基石,以深刻理解教科书功能、结构、体系为支柱,把丰富的史学知识、教科书功能、结构、体系各自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然与脚,在教学时运用自如,构筑起坚实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大厦。

三、历史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家都是课程资佩。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能否充分利用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历史教学知识。历史教科书只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虽然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但它毕竟是固定化文本,它所承载的历史资料与历史信息是有限的,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如果历史教师在应用课程资源时仅限于此,教师的教学知识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教师的教学也会因此陷人绝境。可见,历史教师充分利用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对充实和完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多么重要。历史教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可做到:

(一)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核心。我们知道,历史教科书是历史学科专家、学者、历史教科书编辑依据历史教学大纲(或历史课程标准),选取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需要,能理解并且是学习其他学科以及学生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它的趣味性、形象性、可读性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欲,它也具有历史学习指南的性质、带有读书笔记的功能,充当史料选集的作用。能拓展学生视野,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形成并发展一定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分阶段地指导学生阅读与学习历史教科书,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师要以教科书提供的历史内容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来拓展、充实教学内容,讲述历史,发掘教科书蕊涵的各种教育因素,启迪学生思维,力求全面落实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

这次课程改革,历史教材实行的是“多纲多本”,新高中历史教科书有供全国选用的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以及供上海使用的上海版等,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版本更有十几种之多。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材。

(二)开发自身资源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与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影响历史教师的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如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人格魅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知识储备、历史专业知识量、业务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离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独特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过硬的业务本领及不断的创新能力。

(三)开发其他资源

如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等。图书馆中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历史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中历史资源,对历史教学有积极作用。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

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以及人力资%}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动脑与参与社会实践能力。还有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利用好这些历史资源,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历史教学资源。

四、把历史教科书上的知识转化为历史教师自己的知识

在众多的历史教育资源中,历史教科书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载体,也是众多的历史教育资源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最重要课程资源。所以,在对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理论、这次课改的理念及历史课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后,在明白其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与方法后,构建历史教师知识体系,关键在于把历史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历史教师自己的知识。对教材开发,新课程提倡“多纲多本”,目前,初中段有十几种历史教科书,高中有五种。这些教科书虽然都是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但在教科书具体内容与结构安排上又不尽相同,有的还相差甚远。那么,教师怎样使用历史教科书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呢?

(一)明晰教科书意图

历史教科书是教科书编者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制而成,《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唯一依据。《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规定教科书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这就保证了在目标教育一致的基础上能使教科书表现出一些个性。当然,由于教科书编者的史学兴趣、史学方法、价值观念及编制方式的不尽相同,就是在同一内容段不同版本教科书在呈现方式上也有差异。如有的概括,有的描述;有的叙事详细,有的较简略;有的说明,有的议论;有的配图,有的则作表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所使用教科书的风格,明晰教科书意图,做到使用时得心应手,讲解时条条是道。

(二)把握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

《历史课标(北师大版)》(初中)规定,“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科书编写者不必囿于《标准》所建构的内容体系,可以对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建构,编写不同体例的教科书”。《历史课标(人教社)》(高中)中的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指出:“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和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在这样编写教科书思想的指导下,教科书体例与结构可呈现多样化,如编年史、专题史、中外合编史等。

在前面讲到为适应这次历史课程改革,出现了许多新版的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在编写体例与内容呈现上就各不相同,多种多样。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对专题进行重组,把标准中的九个专题整合成教科书中的七大单元,教科书单元的排列顺序也按时间先后把中国史内容与世界史内容统整成一体加似编排。

新课程下这种教科书的开发模式改变了过去“千人一书”、“万人一面”的局面,有利于丰富历史教与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多样化教材给教师施教带来了挑战。体系多样的、内容灵活的各版本新教科书已不同于过去程式化的教科书,除了模块—专题式的教科书结构不同于过去教科书结构,课文内容呈现方式比过去更多样、更活泼。如人教版课文内插栏目“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测评部分的“本课测评”、“学习延伸”、“重要概念解释”、“归纳与总结”及“历史感悟”等;人民版高中的“学习建议”、“重点归纳”、“收获与存疑”、“学习评价”、‘一学习活动记录”等。这些栏目及内容的设置,有的补充、说明或延伸了正文,有的拓展了自由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迎合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彰显“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这对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教材,教师应以手中使用的教科书为“本”,熟练、灵活应用;以其他教科书为“末”,参照使用,切莫因怕遗漏知识点而把其他教材的内容寒来一概使用,本末不分,甚至本末倒置,违背教材改革的初衷。

(三)广采博取、深化与拓展教科书知识

历史教科书内容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的包容性,它涉及汉语言、地理历史风情、民族风貌甚至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史学功底,还应对语言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种学、等社会学科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理科学科有所涉猎。当然,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这就有一个学习的指导思想与方法问题:要以服务于历史教学为指导思想,以与教科书上有的或者可能涉及的知识为学习对象。现代教学论提倡教学资源共享、交流与合作。历史教师可与其他教师交流合作,如与历史组其他老师相互探讨、互相切磋;向其他学科老师请教等。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与精力,深化与拓展教科书知识,也能开阔视野,获得差异教学方式方法,这对教师形成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也很有益处。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篇(9)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文学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204;本文系湖北大学2014年教研项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文学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27。

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集人才培养和学术研讨、传播为一体的教育组织机构。虽然书院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借鉴古代书院教育的某些理念与做法,对推进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促进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仍是大有裨益的。一般认为,书院初步成型于唐代,成熟鼎盛于宋元,普及壮大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具有一定的民间色彩,不同于完全以应试为目的的一般官办学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传统。古代书院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教育机制,在择生、教学、文化出版及学术争鸣等多方面均有可取之处。尤其是在教学方面,书院式教学颇具现代通识教育的色彩。本文简要谈三个问题,并求教于方家。

一、古代书院弟子的慕名求学与当下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形象塑造

书院的发展历时千年,品流亦很复杂。尽管历史上有不少书院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历代统治者也有不少属意将书院纳入官办教育体系,但总体来说,书院属于私学,其创办和运作多源于民间力量。书院在学生招收上没有一般官学的诸多严格限制,可以“自主招生”,显得自由灵活。不过这种灵活自由也可能导致生源的不足,为了确保书院不会因生源不足而陷于关门大吉的窘境,由当时德才兼备的名师授课,乃是书院作为私立教育机构保证生源的不二法门。青年学子慕大师之名虔诚求学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其实,中国古代的私学得以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学子慕大师之名虔诚求学。《后汉书》记载,东汉名士马融、檀敷、姜肱等人,因德行高超学问博洽,各地学子求教于门下者成百上千。清代湖南人罗典担任岳麓书院山长27年,四方从游之士纷至沓来,声名隆盛。当时岳麓书院每届招收生童的定额是60名,在罗典掌教期间,每届都是超额招生。

上述例子均说明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更要注意自身良好形象的塑造。目前各高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全校性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基本上都会有学生网上选课的环节。根据笔者调查,虽然有些学生是为了修满学分随机任选课程,但更多的学生还是会关注任课教师的情况,有些学生甚至会在网上搜索关于授课教师的相关介绍资料。通识选修课程,并非学生必选,因而开课教师往往面临学生们更为挑剔的目光。加强教师德行修养,从而塑造出教师个人的软实力,目的并非只是吸引学生选择自己的课程。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完成知识传授的关键环节。《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有云:“疾学在于尊师。”要想很快学到知识,尊重老师是开头的一步。脍炙人口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解。只有尊重老师,才能更好得到知识。而作为教师来讲,要学生喜爱一门课程,真正抱着收获知识的目的去学习通识教育课程,也要加强自己各个方面的修养,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尊敬自己。所以说,打造教师形象是做好课程教学的第一步,应该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二、古代书院的大师讲学与当下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内容编排

通识教育课程往往不是学生的专业必修内容,学时安排往往少于必修课。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在给本专业学生授课时循着教材一章一章地讲下去,不会有多大问题。但是这样的常规做法却不适用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尤其是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也就是俗称的“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课时一般少于专业课程,授课内容自然也不能c专业课程等量齐观,照本宣科地一章一章宣讲,对非专业的学生而言,往往存在吸引力不足或者是不易理解等方面的问题,容易使学生游离于课程教学内容之外,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上课讲小话、玩手机、做其他课程的作业甚至中途开溜及干脆缺席等情况也随之增多。面对如此学情,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被动局面,需要积极想办法找对策。古代书院经常采用的大师讲学式的教学方式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古代书院的教学是以大师讲学为辅而学生自行研读为主,而大师的讲学也不会将教材从头至尾完整讲解,而是就某些关键性的论点、论题、章句等进行阐释生发,其余内容则由学生自学。例如,淳熙七年(1180),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曾围绕《中庸》首章宣讲儒家心性修养之学,重点阐发“性”“道”“教”“理”四个方面的内容。次年,陆九渊应朱熹之邀在白鹿洞书院讲说《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书院此类讲会,其实接近现在的讲座。这种“讲座”式教学正是书院教学有别于一般以应付科举考试为目的官办学校的特色所在。老师并不照本宣科逐个解说,往往是阐明经典别有会心,学生也往往如沐春风有所启迪。

受此启发,无论有无专门编写的教材,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都可以按讲座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加以编排。将授课内容按学时排列为若干讲座,每一次授课便是一次讲座。每一讲则围绕一两个具体问题,按引导、阐发、总结的授课思路组织材料,力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而一学期的所有讲座合起来则能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首尾呼应。如此这般既能引人入胜,将该门课程最精华最重要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消极懈怠或对教学内容的艰深繁难之感。而且,如此讲座式的安排,还能便于不同的教师合力承担一门课程,或者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名师为学生做专场讲座,灵活机动,形式多元,更是与古代书院的大师讲学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讲座式授课实际上就是一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既能以问题导引学生进入教学内容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又能以紧凑的编排,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锁定在课堂之上,重难点突出避免了泛泛而谈,通俗易懂又避免了曲高和寡。当然,讲座式的教学内容编排的确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也比较考验教师在语言表达、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功力和水平。所以说,上好通识教育课程是不容易的,不能简单地把这类课程看成专业课程的普及版,而应将其视为专科课程的升级版和加强版。

三、古代书院的质疑答惑与当下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组织

古代书院不仅重视大师讲学,也更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老师对弟子的答疑解惑。重视学生的问和先生的答,本就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及其弟子就很注意学习中的“问”,《论语》中关于“问”的讨论比比皆是。唐代的韩愈则把“解惑”作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之一,其《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书院教学中,引导学生发问质疑并认真给予解答更被大力提倡。宋代的陈埴曾求学于叶适、朱熹,后于明道书院讲学。在陈埴看来“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问者如撞钟。朋友讲习,不可以无问也,问则不可以无复”(《宋元学案・木钟学案》)。重视师生问答切磋的陈埴还把回答弟子之问的话语编入自己的文集,并将集子命名为《木钟集》。明代汤来贺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亦云:“学海无涯,不集众思,无以广益也。故非惟师长可问,行辈亦可问也。非惟行辈可问,即年少于我者亦可问也。”这就不仅仅强调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教学相长,也提倡了学生之间的互相诘难切磋。这样的学风传统,是中国书院教育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著名的“天泉证道”便是经典例子。明代“心学”大师王守仁门下弟子甚多,而绍兴阳明书院则是其讲学的大本营。嘉靖六年(1527),朝廷重召王守仁为官。在王守仁离开阳明书院的前一晚,弟子王畿和钱德洪对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理解上产生了分歧争论。王畿从本体论的角度执着于“无善无恶心之体”,而钱德洪则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强调“为善去恶是格物”。两个弟子连夜请王守仁评判高下。王守仁对弟子夤夜求学十分高兴,和他们漫步天泉桥上,云:“正要二君有此一问……二君之见正好相取,不可相病。汝中(王畿)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老师善于启发,学生自觉求索,互相砥砺,兼收并蓄。俗话说,理不辩不明,但在等级严密的封建社会中,却不一定在任何学堂都能看到这样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古代书院以其开放自由的学风形成了学术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不仅为中国教育史、学术史贡献了一段段佳话,更为我们今天的通识教育提供了借鉴。

通识教育课程授课形式可以设计成讲座式,但是,讲座式绝不能搞成教师的“满堂灌”。不要认为非本专业的学生必然基础薄弱、言无可采,而要充分认识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要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发问,要预设足够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推动学生之间产生热烈的论辩争鸣。因此,在课堂教学组织上,通识教育课程应多安排教学讨论,给学生提供自我发表的契机。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讨论中进来,教学讨论的主题内容和组织形式就需要精心设计、灵活安排。在内容上,可以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体会之类的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就一个问题的正反两个角度进行辩论,也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一个项目,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而其他同学则对此进行评价或问难。就讨论形式而言,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见解当然是最有效的讨论方式,也是最能激励学生⒂敫泻捅硐钟的一种讨论方式。但是目前不少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多为大班授课,人数动辄逾百,倘使经常让全班学生一个不落地轮流发言,无疑耗时过长,影响教学进度。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一方面要控制班级规模,同时也可以多采用分组讨论、团队合作、集体答辩、书面发言等形式,保证学生的参与率。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课堂讨论延伸到课下,在课后也需要尽量和学生保持顺畅的联系和交流,尽管这种跨专业的交流相比教师与本专业学生的课后交流来说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无论如何,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思想为本。为此目的,在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大力推广并细致进行讨论式教学是完全有必要的。

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书院是中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那些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对于推进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仍然颇有裨益。本文仅就此做了一些浮泛的讨论。应该说,书院的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和教学特色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2.

[2][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 1986.

[3]杨布生,彭定国.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篇(10)

定制个人读书计划模板1一、指导思想

促成教师坚实的精神基础,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发展目标

积极落实教育理论学习,把读书活动和理论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学习“务实高效、生动活泼”。通过三年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推进学校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校教育不断发展。丰富自己的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三、自我规划

1.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学科特点,教的最优化要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继续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创设方法,掌握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风格。

3.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应具备五种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今后我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我们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尤其,教师自我发展的信念、自我调控的科学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与严谨的品行,将影响学生的终生。所以,为实现以上目标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

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

2、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

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持之以恒。

四、阅读以下著作

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朱智贤和林崇德的《思维发展心理学》、美国的莫里斯?比格著的《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研读专著:《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多元智能》教学刊物如《人民教育》、《教学设计》、《班主任》等。

五、自我目标的达成

1、争取坚持记教育教学日记,养成及时反思和勤于积累的习惯。

2、多渠道地学。

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3、广泛地学。

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4、认真阅读每月的教育期刊杂志,及时积累专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5、通过和学生谈心、座谈、开干部会议等形式增加对学生的了解,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加深对学生家长及家庭的了解。

6、每天至少挤出1小时的阅读时间。

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爱好读书,善于从中外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教师,能成为一个有人文精神、有良好品德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喜欢读书、擅长思考、富有爱心、诲人不倦的人成长为优秀教师或教育大师的可能性,比不爱阅读、不爱读书的人要大得多,因为他具有与生俱来的内生式的教师素质——这样的人具有一种强烈的、稳定的热爱读书的激情和习惯,擅长传播或交流人类创造的智慧,并具有巨大的热情和兴趣,即具有读书人格。因此,在广大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和理论素质,培养出完美的读书人格。

定制个人读书计划模板2我曾经给自己设计的人生是读书、教书、写书。如今教书成了我生活的主题,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写书却已成为未来的梦。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无论如何,能与书为伍都再好不过。

首要,读书使我在教学工作中有了自信并赢得尊重。

要做一名能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真诚的赞美与认同的教师,我认为不是青春,也不是容貌,而是人品、学识、气度、胸襟和才华。只有这些东西,才会如同珍宝,越来越绽放出迷人的光彩。教师应该“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应该“读书,读书,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如果不读书,则如无本之朽木,无源之死水。只有不断地“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改变我们匮乏、贫弱、苍白的精神面貌,才能改善无奈、孤苦、彷徨的生活状态。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的独特与灵动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更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圣洁的人文情怀。

教师之于学生始终应该是一个理想中的社会人,是一个举止端正、气质脱俗、情感丰富、才气横溢、澄怀旷达、亲切敦厚的智者和师者。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走近学生,进入学生的思想世界,并以自己的爱和智慧启迪滋润学生的心灵。“如果一个教师的灵魂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形象感动过,被海德格尔、泰戈尔的诗意浸润过,被巴金、余秋雨、周国平的哲理美文熨服过,被孔子、洛克、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滋润过,被多元智力、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充实过……”那么他的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光芒。教师的讲授才能“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一点就明,一触即通。正可谓“居高”才能“临下”,“深入”才能“浅出”。这样一来,教师就已经不止是用书本知识去教育学生,而是在用自己对人生的顿悟,用自己对事理的洞见,用自己饱满的激情,用自己灵动的生命在唤醒并引导着另一个灵魂。

其二,读书让我获得生活上的宁静。

书从来就是一种神奇的工具。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在阅读中,“我们感悟生命,体验生活,调适心情,放飞思维,构筑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当读书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读书于是变成了一种休闲,一种时尚,成为一种精神生活的必需。那么读书可以远离浮华和喧嚣,回归自己平静而真实的内心,远离鸡虫得失的无谓争斗;放眼历史,善待人生,你就不会为功名所累,为潮流所裹挟;你就会在独处时不感到孤单和寂寞,在热闹处保留一份清醒和冷静,体味平凡是福、平淡是真的生活况味和人生境界。

第三、读书可以让我们典藏心灵、温润生命。

有一些书能够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悯心,扩大智慧和见识,把目光投送到更远大的天地,关注更根本性的、深沉久远的事物。尤其是每逢入寐,静卧床上把读几刻,那必是人生一大乐事。有时,我浏览时尚杂志,感受时代的脉搏。有时,我精读哲人的书,与伟人进行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理性的书是蓝色的,让你浮躁的心情镇静下来;感性的书是绿色的,让你倍感清新舒快;激情的书是红色的,激起你生命的活力。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实自己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

读书,让我获得思想上的自由,精神上的独立,生活因读书而丰富安静。

定制个人读书计划模板3一、我的读书目标:

1、知识提高:让自己成为更富内涵的教师。

2、思想提高: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在我的读书活动中我将遵循以下思路:

1、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等活动原则,以原理掌握、方法习得为基础,以专业拓展、学科纵深为发展,引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从而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2、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重视科学性的基础上,彰显人文性;

3、在经典读物中汲取营养的同时,用时代的眼光去衡量,把真正优秀的读物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内化为自己的经典;

放眼世界,增进国际了解,尊重各国、各族文化,以继承传统文化和光大中华民族精神为主流。我的读书活动中,要把读书活动作为教师“行动研究”或者“校本教学研究”的一个部分。在“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新问题—新设计……”的过程中,将读书活动融入到我的行动研究或校本教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不断是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教育的眼光”和“教育的心情”。

三、开展读书活动的主要措施: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读书活动。

教师读书之后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转化为“做法”,将教师个人化的教育想法称为“教师的信念”。有了“教师的信念”之后,“教师的行动”将随之发生改变。我希望通过三年的读书实践,能大面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优秀教师。

2、以自学为主,在课外和休息日主动学习、摘录。

“读书活动计划”分三个“领域”:“教育新理念”、“课程改革”和“教育随笔类”。在日常的读书活动中可以从三个领域中各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构成自己的“三本书”。在某个阶段(如每学期),可以重点阅读自己选择的“三本书”。也可以在某个阶段任意选择一本书重点阅读,同时随意泛读剩下的其他推荐书。

3、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

读书内容将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先读、精读,政治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略读、速读。

四、必读书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2、《赏识你的孩子》——————周泓

3、《教师培训读本》

五、选读书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

2、《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等。

定制个人读书计划模板4作为一名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我为自己定下了以下的读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二、读书目标:

1、通过阅读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通过阅读使自己业务精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念,开阔教师的视野,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通过阅读学习,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三、主要措施:

1、个人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每天确保一小时的读书时间,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

抓住培训、听课、等机会,努力向专家、名师、优秀教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功。

四、读书安排:

1、经典阅读:《教师培训读本》《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

2、每月必读:《小学科学》、《吉林教育》、《动植物百科大全》等。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定制个人读书计划模板5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学识,要把读书作为头等的大事。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不断充实自己的才能,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多次的实践与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

一、读书目标

1、通过阅读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通过阅读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与一本好书作伴,就像是与高尚的人交往,在读书中开拓视野,启迪智慧,收获成长。

3、通过阅读使自己业务精良,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教学,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计划阅读书目:

三、计划与安排

1、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培养平和的心态。

阅读内容尽量广泛,涵盖教学教育、文学、心理等。

2、做好笔记,记好随笔。

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跳出书籍,获得更多。勤读、勤思、勤做、勤写,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上一篇: 建筑项目工程管理论文 下一篇: cbl教学法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