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7:42

科学课堂论文

科学课堂论文篇(1)

研究型教学与学习是新世纪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创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教学各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专业教学是培养工科学生专业素质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学生的绝大部分专业知识及能力来源于专业教学课堂。通过对专业课堂教学要素的重组整合,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因此,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工程水文学》是水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应用水文知识于工程建设(主要是水利工程)的一门专业学科,它研究与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有关的水文问题,主要内容为水文计算、水利计算和水文预报等。其作用是使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能了解水利工程技术中的基础专业问题,以及对工程技术中水文分析中的概念和方法等,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近年来,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在《工程水文学》精品课程教学中,通过“面向2l世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省教改项目)和“《工程水文学》网络课件”(省网络课程)等项目的研究实施,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要,坚持“拓宽基础,突出特长,培养能力及强化素质”的基本思路,在探索工科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构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工作。

本文在分析工科专业课教学特点及教学策略的基础上,以《工程水文学》课为例,从备课、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探索。

一、工科专业课教学特点及课堂教学策略

工科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现代教学改革前提下,在缩短总学时的同时,要求拓宽基础,增加基础课学时,使得专业课学时比以前减少许多,因此,工科专业课不仅具有学时紧、实践性强、更新快等的特点,而且从教学内容上讲还具有基础内容与综合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能力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要求处理好5个关系,即系列专业课程内部之间的关系、基础知识与建模和实验的关系、与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学生为中心与教师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导引和课后练习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方面来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认识一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课堂则是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舞台,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构筑了采用多种教学包括“知识、氛围和情感”策略,明确课堂教学创新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摒弃课堂教学模式化、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创新教育思想。教师作为主体,立足于“导”,而不是“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则体现“动”,教学就是师生互动、共同作用于知识客体、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教学条件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课堂中也会出现一些估计不到的情况和教育良机,需要教师随时把握、随机调整。我们多年的《工程水文学》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逐渐形成了实现学生潜能的多级开发的教法革新,在教学手段上总结出了“宽范式、讨论式、问题式、立体式以及个性化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总结出“训练式、开放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法。

二、提高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备课。工科教学改革正在进行,一方面要求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要求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因此,备课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首要的途径。教师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选择适用教材,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吃透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制定详尽的教学日历,采用现代化手段积极进行备课。整个备课过程中重在教学内容的深度,深度是指基本教学内容深层次的内涵,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一是从基本理论方面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二是从工程实例分析中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三是从学科发展历史中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

1.选择适用教材,及时更新讲课内容。适用教材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尽量选用新出版的教材,以解决教材修订速度慢与知识更新快的矛盾;另一方面,所选教材的内容应与课时量大致相当。否则,内容多不能讲完,学生可能会认为教师不负责任,该门课程也不重要,从思想上轻视专业课。我们在《工程水文学》的教学中,根据我院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及课时要求,给排水专业选择了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2001年版的《水文学》,而水工专业和地信专业选择2008年版的全国高等院校水利水电类精品规划教材《工程水文学》,并及时收集国内外最新资料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知识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

2.挖掘书本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内容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深深感到学生在学习中花了大量的时间,但从其所学的教学内容总体来看最后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学的内容,不能把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作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着眼于高处,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挖掘书本知识,才能将课堂内容进行提炼,并在课堂教学中将概念和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提升,也能将不同概念进行比较和区别。专业课程实践性强这样的特点要求在保证教学内容严谨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以课程重点为主线,将课堂所涉及到的概念、理论、原理和方法以串联的方式组织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对于重点问题可以从工程事例出发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描述和讲清的问题,同时,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独立思维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

3.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立体化教学模式借助计算机生成包括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准确、形象、直观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技术还能省去教师课堂现场做图和时间,有助于解决课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借助网络技术,将多媒体课件网络化,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将单向的“教”与“学”变成了多向的“教学互动”,同时,通过教学服务系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全方位强化应用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开放性的课程教学系统为学习增添了新内容。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它是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自学指导法等。这些方法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对于不同的专业课程应因课而教,因人而教。笔者在多年的《工程水文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手段上总结出了“宽范式、讨论式、问题式、立体式以及个性化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总结出“训练式、开放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法。

1.课堂教学重在自主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教师教学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现代研究型教育需要坚持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结合。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研究型教育不仅仅地是简单告诉学生只能学或做什么,不能做或学什么,结论是什么,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学会去思考,学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么做及结果是什么。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悬念,就课本内容进行讲授,因而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兴趣不大,效果甚微。现在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概念性强的教学内容,要注重概念的讲解,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而对于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应用训练同时加大课堂信息量等。这样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

2.注重启发式教学,注意不同层次的需求。课堂教学需要活跃的课堂的学习氛嗣,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需要采用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需要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是带着耳朵和眼睛来上课,而且更重要的是带着大脑来上课。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其主要宗旨是活化课堂教学,使教与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师与生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其内涵包括巧妙创设问题,激发求知欲望,引导课堂讨论,鼓励求异思维,分层发展提高,尝试创造体验。这样的教学决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而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想不敢开小差。实施这样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怎样启发怎样引导。首先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其次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要适度给学生留一定的思维空间,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工程水文学》中“径流”部分内容中时,讲授正式内容前,先问了学生们一系列的问题,“当降雨结束了,河道里为什么还有比较大的水流,且维持一段时间?为什么久晴不雨河道中水流一直川流不息?城市化后河道中的水流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等这样能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随着讲课内容的进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回答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获得应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自学指导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专业课之间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有的内容在一些专业课中有所涉及,仅仅由于课程所关注的不同因而侧重点不同,或者对于叙述性内容较多的课,学生易于理解,而教师讲授难出新意,也容易落入照本宣科的误区,而授课学时又比较紧张,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自学内容,这样可以缓解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指导学生自学需做到以下几点:(1)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及可参考的教材;(2)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自学内容;(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回答,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教师帮忙总结回答;(4)教师对教学内容精讲。

4.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有赖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赖于积累教学经验,也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在课堂教学继承粉笔和黑板优点,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导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过程。实践证明,(1)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能够引起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深刻变化。例如,利用动画技术可以将原来所采用的教学模型“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采用真实感很强的三维动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某些基本理论,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理论的局限性。(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引导学生从书本和教室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内容并不是枯燥的理论和繁琐的数学推导,而是具有丰富多彩的实际内涵。(3)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引导教育者采用更好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4)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基于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指导下的教学,促使现代教学成为立体化式的教学模式。

5.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研究型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就是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学习,要研究和掌握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而又略高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或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开阔学生视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和阅读文献的能力,逐步培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在课外作业中,本着基本训练的原则,鼓励学生研究一些没有标准和唯一答案的学习研究问题,这些学习研究问题可以是基本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可以是与工程实际有关的问题,还可以是一些专业课中的建模问题。也将创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了课程与教学环节上。

科学课堂论文篇(2)

2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课堂教学

2.1科技英语的特点及教学难点科技英语的内容大多涉及不同类型的科普文章,专业涉及面广,内容层次深浅不一。每篇课文课后的词汇量大、不乏生词、难词、长词,往往造成学生学习时的焦虑感。科技文体语篇内往往句式冗长、句型复杂,既不便于理解,又对英汉互译造成比较大的困难。科技文章往往涉及许多远离生活的抽象科学,学生缺乏背景知识很难理解,造成许多学生的排斥心理。

2.2科技英语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材的选择应难易适中,最好选择有针对性的、由浅入深、有层级性的专业教材。文章内容最好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包容性较强、且字数不宜过长、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可适用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科技文献的具体特征,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包括:专业术语、句型分析、英汉句式对比、英汉互译技巧等几个大的方面。课堂教学时,应科学分配几个部分的时间、合理安排教学步骤,通过讲授、实践、发现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应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增加练习、提问、活动等多个环节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3科技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

⑴利用讨论法和演示法来结合现实导入课文相关内容: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提炼易于学生接受的导入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先进的技术,通过图片、故事、视频、音频的介绍和展示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并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断对比课文与真实生活的重合性,从而发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这种发现学习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自我应用能力,而且转变了学生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⑵利用讲授法,对文章内的陈述性知识进行详细、生动的口头讲解,让学生了解学习重点、内化新知识。讲授内容应设计合理,应能够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发生关联,从而便于实现学生思维上的跃进和越级。科技英语的讲授内容主要包括:文内专业术语、长句难句解释、英汉句式对比、英汉互译技巧等。讲授时应注意运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且及富感染力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不间断的质疑发问,提出各种启发性较强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⑶利用练习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学以致用。课堂练习切忌单一、老套,不应只局限于书本上的课后练习。练习内容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包括:口头表达练习、英汉句子和语篇翻译练习、作文练习和听力练习等。布置练习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包括:选择、填空、问答、角色扮演、主题演讲与辩论等。

⑷利用自主学习法敦促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堂阅读任务,让学生找出文章的难词、难句,然后分别给予指导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也可通过提前给学生留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通过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收集和阅读相关参考书,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科学课堂论文篇(3)

在笔者看来,具有学科特点是评判语文课堂教学延伸有无价值的首要标准。语文学科教学的延伸不能离开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背离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能远离语文课程的基本要素,不能抛弃听、说、读、写中的任何一项。记得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月亮湾》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简单地回答了老师的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之后,就让学生闭眼想象月亮湾的美丽,紧接着又请学生把月亮湾的美丽景象摹画出来。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同学们专心致志地“作画”,然后就是“展画”,最后进行“评画”。虽然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但在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语文教学本质的背离,是语文学科延伸本末的倒置!

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固然有必要,能够拓展文本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但并不是所有的延伸都是必要的。我们的延伸必须建立在对课程内容的准确理解、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准确把握之上,这样的延伸才是必要的,才是有价值的!记得一位老师在介绍自己的课堂延伸经验时,曾列举其执教的《詹天佑》一文,大体的执教步骤为: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之’字铁路设计是否科学?你有什么别的方法让火车爬上山坡?”等两个问题;然后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开凿八达岭隧道时,到底找几口直井才能既增加工作面又缩短工期”的问题。据该老师讲,学生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但我想追问的是: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节工程学课?如果是语文课,那这样的延伸至少荒废了学生习得语言的最佳时期,文中那么准确描写建铁路全过程的词语,学生掌握了吗?詹天佑在建成举世震惊的“之”字形铁路时的民族自豪感,学生领悟到了吗?在遇到困难时不畏艰难的勇气与善于克服困难的智慧,学生体会到了吗?詹天佑那种“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爱国情怀,学生感受到了吗?恐怕都没有达成吧!这岂不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样的延伸有必要吗?

此外,课堂的延伸一定要在执教者的控制之中,可控制的课堂延伸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我们有些老师可能尝试过“意外”的延伸所带来 的精彩与难忘,但千万不要忘记,一切看似“意外”的延伸既“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挖掘,没有对学生的准确把握,一切“意外”都是不可能产生的。这样的延伸就毫无价值可言了!因此,我们的延伸一定要在执教者的控制之中,以执教者有效的引导去唤起、去预约延伸中的精彩!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否具备语文学科的特点,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所必要的,才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所必须的,这样的延伸才是构建在我们老师可控制、可引导的平台上,才会具备无可比拟的课程价值,才是我们课程改革引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所期待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精神。有了学科精神,教学就有了共同追寻的目标,有利于形成学科的“风骨”与特质。语文教学的学科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综合。

人文精神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道:“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自然的最高目的是文化的人。中国文化灿烂古老,博大精深,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人,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质的人。怎样履行这一神圣职责呢?

科学课堂论文篇(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从事医疗事业专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来各大医学院校都在大量的扩招,多数的医学专科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参与的方式,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因此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已经渐渐的不适应目前的医疗环境。总结当今医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大大落后于当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当前的医疗模式不能同步;不能达到培养当前所需的医疗人才的标准。因此医学教育需要寻找更多更新更好的教育方法来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当前的医疗环境。

2.传统妇产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妇产科学是涉及到女性生殖系统的专业学科,不仅要求医护人员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技能,更要具备专业的人文素养,因而对于妇产科学这种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学科仅靠教师讲解教材的内容是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的讲授更加需要创新型教学方式的引入。随着社会法治的不断健全,患者的自我隐私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对于见习生、实习生参与他们诊疗过程很多患者抱着一种排斥的心理,尤其对于妇产科学这种涉及到了女私部位的专科,大多数的患者及家属对于实习生的观摩或者检查都是有抵触情绪的,这使得初出茅庐的妇产科临床见习及实习医生很难得到锻炼的机会,能否通过理论课的教学帮助医学生缓解这些问题也将是教师在妇产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

二、微课堂简介及其优势

1.微课堂的产生背景。

新的时期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要致力于建设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更加广泛的应用探究式、讨论式及参与式教学,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及能力的趋向下,为他们创造更适合其发展的个性空间。这为我们的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提出新的适应当代医学教育的模式方法。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时代”,由于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一些“小”而“微”的东西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譬如微小说、微电影、微故事、微评论等,它们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因此教育也逐渐烙上“微时代”的印迹,微课堂正逐渐走入当代教学当中。

2.微课堂的简介。

微课堂是当今教育方法中的一个比较热门的一个新生事物,2009年起源于美国,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而闻名。在国内微课堂的概念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微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程”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堂即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传统课程一般为45分钟,讲一个课时的内容,而微课则是5~10分钟左右,只围绕一个知识点重点突破的讲解。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课堂中穿插使用微课堂,也可以将微课堂上传到网站上供学生下载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在微课堂下面设置留言板,让同学们将不理解或有疑问的部分进行留言,方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在医学教育中使用微课堂教学可以更加完善教学内容,将重点难点疑点制作成微视频的形式不仅可以避免过多的重复教学,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身不足的地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于微课堂的重复利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微课堂可以进行时时更新,方便授课内容与当今医学医疗最新进展相同步。

三、微课堂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

1.在传统妇产科课堂教育中使用微课堂。

在传统的妇产科教学中教师一般按照疾病定义、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这样固定模式授课,教材内容的顺序是从疾病到症状,这使得学生容易形成一种固定思维,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首先面对的并不是已知的疾病而是患者所描述的症状,因而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分析与鉴别能力。通过使用微课堂,可以点对点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将要学习的疾病制作成一个临床案例或者视频的形式:由一名患者对医生描述她所患的疾病产生的症状,医生与患者相互交流该疾病所表现的内容,在授课开始的时候先播放该案例,让学生们对可能产生该症状的疾病进行探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及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们讨论的内容进行点评总结,进而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这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且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所学内容。通过使用微课堂可以让传统妇产科课堂变得生动,更利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准确掌握。

2.使用微课堂解决妇产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对于妇产科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仅靠教师单纯对课本内容的描述是很难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的,我们可以利用临床微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重点内容异位妊娠的教学中将异位妊娠可能发生的部位及其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制作成Flash的形式并配以语音阐述,这种以声像形式的动画教学更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难点内容例如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这样的疾病,设置相应病变的图文介绍的简短微课程不仅短小精悍逐点击破难点也利于学生对该疾病的掌握,而且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重复微课堂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写在课堂下面的留言板上,方便老师与学生的及时交流沟通。教师在微课堂的制作中注意联系临床实际应用,与时俱进,使基础教学不脱离实际临床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埋好伏笔。

3.微课堂在妇产科教学中应用的其他意义。

妇产科学理论的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通过将临床工作中的一些理论方式方法融入到微课堂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行程中逐渐培养临床思维。微课堂密切了教材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的联系,凸显培养有能力的未来临床医生的意义,微型课程既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到好处“补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与时俱进地学习目前最新的临床理论、技能知识。微课堂的使用打破传统的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死板备课形式,提升教师的主动开发课程的能力。微课堂易于设计与实施,迅速可见成效,增强教师对课程开发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不断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微课堂的使用不仅带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并且能够提升授课教师的临床工作能力。微课堂其实也是对一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一种培训方法,通过对最新医学进展的查找备课,可以帮助教师加强、改进教学及临床的技能和方法,减少失误,对教师教学能力工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课堂论文篇(5)

内容摘要:课堂是对学生实施知识教育及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主要教学阵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神圣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三点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以求探讨。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艺术2006年秋我有幸获得了湖北师范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我的获奖感言很短:作为一名教师,我最大的幸运是得到学生的批评,因为在学生的批评声中我能看清自身的不足,从而努力改正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作为一名教师,我最大的幸福是得到学生的赞美,因为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我能读懂自己生存的价值,从而使我在教师这一岗位上干得更加出色。十几年来,我在学生不断地批评和赞美声中前进着、进步着、幸福着!同时也在不断地探询着最佳的教育方法。一、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首先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一定要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热爱的,这是一切教学工作成功的前提。如果自己都不喜欢、不擅长,就很难让学生喜欢,就很难向学生传授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除了喜欢、擅长之外,还要认真备课,精心准备。知识是融会贯通的,除了对自己所教课程内容要熟背于心外,还要给自己留下时间去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拿陈旧的教案上陈旧的课,同样一门课面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案,同时,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讲授历史学类课程要能与现实发生链接,使之具有现实的生动性和实用性。教师进入课堂之后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要以身作则,不迟到、不提前下课,要情绪饱满、言谈健康、教书育人。热爱教育事业一定要热爱学生。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一个真正充满爱心的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学生顿时就会感受到关怀和温暖。你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感动的记忆。爱学生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上。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老师,从外在的仪表气质到内在的知识素养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这样做不仅是对自身职业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走上讲台后,面对的是大学生,所以首先要从仪表上让学生感觉到你是一个大学老师。我们有些老师把不修边幅看作是大学问家的独特气质,认为大学老师只要穿出风格特点怎么穿都行,于是冬天有老师戴着耳套、手套,夏天有老师穿着短裤、拖鞋上课也不足为奇。认真备课也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老师只有在课前认真准备了内心才会感到塌实,讲起课来才会表现出一种驾轻就熟的大将风范,学生也才能听有所获,学有所得。老师要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时间。我们有些老师上课时喜欢东扯西拉,很难进入正题,表面上夸夸其谈、声势浩大,实际上是废话连篇、不知所云,其结果不仅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长此以往还使学生沾染上了说空话、大话的恶习。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要言不烦、条理清晰、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表述到位。爱学生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强本科课堂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当学生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玩手机、说话、打瞌睡等不良行为时教师应及时制止。大学课堂是一个大课堂,因为学生多,教室大,有少数不认真的同学认为自己开开小差无所谓,老师是不会管他们的。的确有很多老师对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一次一次的放纵其结果会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这个不健康的行为群体中来,直到有一天老师站在课堂上成了一种摆设。我们都有最深切的感受,在我们成长的岁月中对我们约束管制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恰好是最爱我们的父母,大学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多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而很多大学生是离开父母在异地求学,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和管制因距离的遥远而失去了实际效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能主动地肩负起教育他们的责任。在他们的心灵遭遇重创时能及时地带给他们以亲人般的安慰;在他们的行为出现偏差时能及时地指出来并帮助他们尽快改正。学生好比老师手中放飞的风筝,我们要允许他们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同时要经常地为他们指引正确的飞翔方向。爱学生要学会与学生做朋友。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除了让学生尊敬你之外,还要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学生尊敬一位老师往往源于这位老师的学识和人品,而学识丰富、人格高尚的老师并非都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喜爱的是朋友式的老师,大学老师一定要注意转换角色:在课堂上做学生的良师,在课堂外做学生的益友。不仅在课堂上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快乐点、成功点、挫折点、失败点上都要有老师的扶持、老师的祝贺、老师的教诲和老师的安慰。不管老师的年龄与学生相差多远,如果在人格地位上能追求平等,在兴趣爱好上能一拍即合,在人生目标信仰上能志同道合,就一定能成为挚友。其实教师与学生在课下有许多值得沟通的信息,比如学生能听懂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吗?学生能否跟上老师讲课的速度?学生上课为何要讲话、打瞌睡?学生的课余时间如何安排?学生有哪些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老师和学生在课后交流的话题,通过交流能使老师和学生拉近距离,也为以后上课时需改进的方面提供了相关的信息。二、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要愿意“取人之长”,要敢于“现己之短”任何一位能站在大学课堂上给学生上课的教师应该都有他的过人之处,作为大学老师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应该学会“取人之长”。在自己的课堂上兢兢业业的作好一名教师,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的作好一名学生。作为一名学生你更多接受的不是某位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他传授知识的方法,在接受其他老师优秀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你还可以发现他教学中的不足。这样,在自己的教学中,面对长处,就努力学之,面对短处,就努力避之。经验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积累经验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坚持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只要虚心求教,总有一天你会战胜自己也战胜他人。[1][2][][]我们要学会站在前辈的肩膀上飞翔。有很多老教授,他们用几十年的心血所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是我们后辈学之不尽的。一个喜欢孤芳自赏,喜欢闭门造车的青年教师是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我们青年教师常常感叹:为什么自己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教学态度来面对教学却始终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承认?如果你愿意走进有经验的老教授们的课堂,你就会马上找到答案。他们广博的知识、娴熟而幽雅的谈吐、自信沉稳的气质、挥洒自如的板书、亲切和蔼的眼神会令你顿生仰慕之情,你也会顿时感觉到自己曾经的肤浅和无知,你也才会彻悟:短暂的勤奋是不能与几十年的付出相提并论的。而这种差距我们是可以人为缩短的。一方面你要多听老教授的课,把他们已有的教学经验在你的课堂上进行正确的实施。我们应该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飞翔,这样在教学中不仅本身可以避免少走弯路,而且可以给学生赢得良好成长的时间。另一方面,我们要请教学主管部门派专家或自己请专家来听自己讲课,虚心的要求他们毫不保留的指出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和不足并希望他们诚恳的给予自己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作为教师,我们还可以回忆以前曾给我上过课的所有老师,从他们当中筛选出最受同学欢迎和最有风格的老师,把他们作为典型拿出来分析、比较,归纳众家之长,然后根据自身的特点借鉴他们的讲课风格,集中、吸收他们的所有优点。总之,只要我们敢于“现己之短”,并愿意“取人之长”,就一定能站稳三尺讲台,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三、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要重视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大学课堂绝不仅仅是常识性的灌输知识,因为老师不可能在大学四年里教会学生将来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学生也不可能全部记住老师传授的各种门类的知识,大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的更多的是社会经验、人生态度、思维方法等一些启发性的东西。教师要通过知识和人格的双重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不仅是具体知识的表述,更是内在人格魅力的流露。实施互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双向活动的过程,大学老师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组织者和监督者,在上课时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一些探讨的话题,同时给予积极的引导,而不是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手把手地教。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从他们的语言、姿态、表情、眼神中及时判断他们对这节课的欢迎程度以及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最佳的课堂应该达到最佳的师生关系,最佳的师生关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建立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开放内心,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教师能引导但并非权威,真正体现教学相长;可以培养聆听别人发言,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这样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留一些让他们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是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一个有效途径。善于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肢体语言。这里特别强调要善于使用,使用不当,看似先进的教学手段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如就使用多媒体教学来说,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不是一门课的所有章节、知识点都适宜。现在大多数大学老师在上课时还没有携带手提电脑的习惯,在使用多媒体教室时,由于板书太多,就只能坐在讲台旁边的大电脑桌前讲课,学生只能看到老师的头顶和屏幕上的文字,在这种课堂上老师仅仅充当了一个放幕员的角色,自然不会受学生欢迎。多媒体教学的板书内容不宜太多,一般板书出来的都应是些纲要性的东西,这样老师在讲课时才有发挥和引申的余地,如果什么都在屏幕上展现出来了,学生就会失去听讲的兴趣,甚至会丧失听课的能力,上课仅仅为了做笔记。当然这样做,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老师不仅要把所要教授的内容熟记于心,还要具备临场发挥和应变的能力。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也应该站起来讲,应该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反应,而不应该把目光盯在屏幕上或教案上。同时,多媒体教学也要结合板书进行,特别是理科教学,比如图形的制作,多媒体的展示往往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来得直观、具体。在教学中有些需要突出的重、难点,老师讲到这个地方顺手往黑板上一写就比多媒体的展示要印象深刻的多。老师上课时还要善用肢体语言。小动作往往包含着大学问。肢体语言被许多人看作是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师的外在特征对教学信息传达的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而老师的衣着、手势、语言和表情等,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肢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可以揭示了许多思想,教师通过积极的肢体语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老师在上课时姿态非常重要,站要站直,走要走稳。老师在上课时表情要与授课内容相适宜,一般情况下老师应保持自信微笑的表情。老师应该注意与学生的目光交流,在讲课时应满怀热情地看着学生的眼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原则上是和每个学生都要有目光交流,并且时间在两秒至三秒之间,不宜太长。老师在讲课时在没有情境的需要下手势不能太多更不能夸张表现,因为课堂不是演讲台。老师在讲课时应该适当移动位置。因为这样你可以接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热情,使你在课堂上更具亲和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善于设置悬念,用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而设置教学悬念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教学悬念,让悬念使课堂引人入胜,让悬念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悬念的设计要力求新颖、巧妙,新奇的悬念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在悬念的设置上是十分出色的,他们能够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的问题来设置悬念,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满以为是“理直气壮的正确答案”中暴露问题,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讲解和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使教学生动、有趣、富有成效。这样的教学设置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永生难忘。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也不能随意使用。悬念的设计要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服务,不能让可有可无的悬念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在讲课过程中尽量巧妙的穿插实例。如果一堂课下来教师完全讲书上的理论,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能够联系一些实例,不但能解决课程单调的问题,也能帮助同学们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当同学们听到教师讲的正是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他们一定会立刻兴奋起来,竖起耳朵来听。穿插实例时要有技巧,讲课时要注意把握课堂上的节奏,抓住时机,灵活穿插实例。比如每节课的前20-30分钟学生往往可以集中注意力,再往后,就有同学开小差,干其他事情了,这时候就需要活跃气氛,需要讲实例来“提神”,但不要讲起来漫无边际,要注意与授课内容的衔接性,要注意通过实例传达有价值的现实信息。要抓住“特别时期”来巧妙的穿插实例。比如每天上午第4节课是学生最饿的时候,每天下午第1节课是学生最困的时候,这时候要让学生爱上你的课,最好在开头讲实例振奋一下学生的精神,如果能够让学生拍手欢呼起来效果会更好。让科研带动教学。国家在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任务”,“担负着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任务”,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科学研究。高等院校搞科研,不仅能得到技术领先的成果,更能培养锻炼出高级专业人才。教师教学工作与科研具有一致性。唯有经常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探索新知,更新自己的知识,建立新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学术水平;才能在教学中避免出现呆板、枯燥和乏味的现象;才能讲得轻车熟路,有声有色;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照本宣科的根本原因恐怕是没有进行科研,对本行业、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把握不好发展的大趋势,因而讲起课来就缺乏自信,也缺乏自身鲜明的特点,对某一观点某一问题总是一知半解,讲不深谈不透,自然就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于是就只好死读书、读死书。老师的科研成果往往是他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的积累,当老师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毫不保留的向学生展示时,学生就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领域,而且可以激发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的兴趣,为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培养出大量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世纪人才,高等院校必须要在科研上下功夫,并用科研来带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科学课堂论文篇(6)

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有经验的教师也感觉到: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因为提问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过程转换的“关节”,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重要“激活”因素。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都曾成功地使用调M来引导学生学习,并被发展成为今天启发创造原则的典范。1912年,美国学者史蒂文斯(R.Stevensa)第一次对教师提问做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普通学日的50%的时间。至此,美国的教育研究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诸多实验,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国内较少有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探讨,而在现行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提问,有些课甚至是“满堂问”。但是提问并非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水平是其教学理念和素质的体现,也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本文力图对教师设问的一些技术模式等问题作些探讨。

一、关于设问的功能

德加默(C.Deganno)主张,“提问得好即教得好”(toques-tionwelisteachwel)。因为交流与对话是教学过程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教学交流与对话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何谓提问,即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引起学生回答反应的主要是“语言刺激”,当然“语言”不是唯一的刺激,还有其他的发问信号,如手势、面部表情等,其主要的目的则是激发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同时,提问还有其他功能,主要表现为:

(一)引起学习动机。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智力调控行为,而且是启动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手段,如通过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等等。

(二)帮助学生学习。提问不能当做教师对学生的考问,而应该能帮助学生学习。如通过提问可以给学生提示重点内容,哪些知识是重要的,怎样掌握知识等;还可以通过提问促进学生记忆品质的增长,同时通过提问还可以诊断学生学习的障碍以及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三)提问能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锻炼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及品质。提问应能唤起每个学生的潜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愿意表现自己的机会,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创造良好的机会。

(四)提问有组织管理功能。通过提问可以组织课堂教学的秩序,使教学顺利进行。如教师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往往通过提问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五)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究欲望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可以把学生带人探索未知的境地,能够激励学生去发现和捕捉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

(六)提问能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提问意味着教学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中解脱出来,使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对话与合作中促使了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学中设问的意义在于追求学生的创造品质的养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提问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关于提问的功能很多,但最为重要的功能还在于它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设问的水平模式及设问的技术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关于教师设问模式的构建

笔者通过对部分课堂调查和分析可见,教师在设问时,往往重知识型、检查型、封闭型的问题,忽视思考型、鼓励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教师的设问往往要求学生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单向思考,较少关注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更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因此,我们应该构建一种较为科学的设问模式,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高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对教育目标作过较系统的分类,特别是他在认知领域的分类对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按照从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顺序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6类: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与其相适应,也可以将教师的课堂设问分为6种水平,使每个水平的设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活动相适应。

(一)知识水平的设问即对事实性问题的设问,这类知识的设问是指要求学生对所学习过的知识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概念、方法、过程以及原理等,其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记住了先前学过的知识。这种设问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具体,二是答案是惟一的。对于这类问题的设问教师最常用的关键词是“什么是,··…”、“谁·,·…”、“是什么”、“有什么”、“什么时候”、“哪里”、“写出”、“说出”等。知识水平的设问是最低层次、最低水平的,老师好问好评,学生好答,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回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较多地使用这一水平的设问。教学中过多地使用这一水平的设问不但不会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而且会阻碍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如前不久上海静安区有一项有关调查,在一个初中二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上,教师共提了98个问题,其中关于个别生词的解释就问了20多个问题:某个词在哪儿,念什么,第二个词在哪儿,念什么,你们还有没有不识的字,能看懂吗,此类问题占了整堂课的三分之一以上时间。

(二)理解水平的设问即是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析、比较、归纳所学的知识,从而把握知识的意义、本质和规律。能比较和对照知识的异同,将知识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含义。教学中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有“比较”、“说明”、“用自己的话叙述……”、“解释”等等。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水平的设问也较多。如:用自己的话叙述质量守恒定律或勾股定律;试比较many和much两词的不同用法等都属于这一水平的设问,这类问题的答案是考查学生能否真正掌握概念或定理的内涵。这一水平的设问考查的仍然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

(三)应用水平的设问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已经习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即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到充实、丰富和检验,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概念教学、方法、原理教学等常用这一水平的设问。它常常要求学生正确分辨事实或物质结构的不同类型等。如物理或化学中的一些简单的计算等就属于这一水平的设问。这一水平的设问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有:“运用……”、“应用……”、“举例……”、“分类”、“选择”等。如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计算一堆粮食的重量就属于这一水平的设问。这一级认知提问较前两种水平的设问而言,有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属于低级水平的设问,其答案仍然是固定的或者说是“惟一的”。

(四)分析水平的设问即要求学生能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没有现成答案,属于较高级水平的设问。学生仅靠课本或记住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无法完成回答的。这就要求学生能自己组织自己的思想,找出依据进行解释。这一级水平的设问要求学生进行的是较高级的思维活动,需要学生分析知识的结构,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作出回答较为困难,必要时教师可以提示和鼓励学生作出回答。这一级水平常用的关键词有:“为什么”、“什么因素”、“证明”、“分析”等。如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对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因后果有较清楚地了解。现实课堂教学中,这一水平的设问教师较少涉及到。

(五)综合水平的设问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以一种新的或创造性的方法组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模式结构或是一种新的整体。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水平的设问能够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适合讨论课教学或书面作业。一般而言综合水平设问的答案不止一个,可能有若干个,这也是它与应用水平的区别所在,应用水平的设问答案通常只有一个,往往弄清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就能推导出答案,而综合水平设问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而且答案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出人。其常用的关键词有:“如果……”、“假如··,一”、“根据”、“预测”等。如假如红军不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你推测会出现些什么情况,根据……你能想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吗等,都属于综合水平的设问。

(六)评价水平的设问这类水平的设问在于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材料的价值。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对评价水平设问的回答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设问前,必须先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评价的原则等。这一级水平的设问常用的关键词有:“判断”、“评价”、“证明”、“你认为……为什么,”、“你同意……为什么”、“你对·一有什么看法”等等。如你对实验室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二氧化碳有何看法,这一水平的设问要求学生对一些问题有独特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属于一种较高级的设问。

一般地,高级水平认知的设问更能激起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易于教师多用,但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却恰恰偏爱低级水平的设问。设问中过多地关注学生记忆水平的思维活动,从理论上讲,这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习惯于提出高水平的问题。

三、关于设问的技术

了解了课堂设问的模式和各级水平的问题对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是不是高水平的问题就一定有高质量的教学,这还有一个设问技术的问题。

关于设问的技术性问题,国外早就有人作过研究,如古德(T.L.Good)、布罗斐(J.E.Brophy)和韦伦(W.W.wilen)都对“设问的技术”作过研究,其中金滋莱特(R.Kinstratter)和韦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专为教师编制了一套实际有效的ICI方案,即改进课堂教学方案。这种方案注意到了各种教学技巧领域,包括设问的认知水平和表述,通过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本人对现有课堂教学的观察,我认为掌握设问技术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教师要了解设问的不同认知水平对学生思维的影响。如前所述,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提问内容一般是较重视前两类,即回忆描述性问题的设问,后几类设问较少。据调查百分之八十的教师在提问时最关心的是对事实的记忆,而对创造性问题,需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去创造的提问较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认知水平较低的问题好提好答,答案是教材里现成的知识;同时对于创造性问题的准备、设计等要花大量的精力,且不易把握,不易考核。加上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设问的模式,往往提问一些认知水平较低的知识。

(二)教师设问时应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述问题,避免含糊不清的问题。比如“中国与美国的区别何在,”“森林里有什么”等,使学生无从回答而受到不必要的挫折。

(三)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了解,善于把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体现出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智力活动达到教学目标。避免缺乏明确目的的随便设问,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效果。

(四)教师设问时应注意设计各种认知水平的问题,即问题要有层次性。各种水平的问题能够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够为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提供较好的训练机会。

科学课堂论文篇(7)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7年山东省开始考“基本能力”,其中信息技术首次纳入高考科目。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探索更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为:“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反馈纠正-----教师总结”六个环节,这一教学模式与赫尔巴特的理论相一致的,但仍然无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只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相当于齐步走,教学任务落实得比较好,但学生只是模仿,动脑的地方少,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难实现分层教学,这样导致基础差的有点累,基础好的吃不饱,而且学的东西有点死。

由此我校提出了“基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网站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二、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1]

网络课堂,从教学实践的视角来看,定义网络课堂要从学习方式入手,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环境的有机因素,以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

三、理论依据

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论文服务,弥补了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不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者指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一定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徒式学习者”。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在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心理论、新成果。因此我校提出了“基于中学信息技术网站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确定任务----网上学习(自主探究、组内合作交流)----展示与点拨----巩固练习”四个环节。

四、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

1.确定任务

任务导引是该方法的关键所在。在此阶段,教师要进行任务设计。一个好的任务设计至少要符合以下原则:任务大小要适当。一个问题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这些任务可能是在同一时间内由不同的角色去分别完成,因此,各个任务的大小要适当,不宜出现任务过大或者任务过小的情况。任务覆盖的知识点要适当。在设计任务时,不能孤立地去设计某一任务,而要考虑各个任务之间的有机联系,任务和任务之间应该呈现“正互赖性”的特点。任务表述要明确。任务的完成最终要落实到具体、可操作的层面上,任务完成要达到什么目标,符合什么标准,采用什么表现形式等等,都要作出详细说明。角色分配要合理。角色是与任务直接联系的。从合作小组的形成到组内各成员担任角色,都需要从任务出发,作出全面考虑。这种角色分配既可以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特征而替代学生去组合和选择。任务导引的目的在于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网上学习

已建成的信息技术学科网站,包括学习专题、网络课程、相关资源、在线测试、在线聊天室、作品展示、互动评价等。根据学习任务和老师的点拨,选择合适的课程,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由简到难,逐步提高,从而实现了分层教学的目标。网上学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自主探究

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提供给学生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最初教师的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的差异性,我们注重分层教学。在网站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学生基础的层次选择自主学习,以突破信息技术的难关。我们按照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方法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的思路进行信息技术网站的设计开发和施教。[2]

(2)组内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利用任务驱动学习,同一小组内各成员或者各小组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探索,担任不同角色,合作交流,最终完成任务,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实现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直接对话或通过论坛、聊天室等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论文服务,从而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效果,以期获得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3.展示与点拨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根据学习的具体摘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

4.巩固练习

要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必须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一节课的最后至少留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即平时所说的课后作业),题目不能偏、怪,要适度,同时题目分层次,即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同时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绝对不能抄袭。

五、反思

教学模式即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框架和技术方法与范式,是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实验研究的总结和概念化,也是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的技术保障。灵活运用和善于总结教学模式特别是课堂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工作,既是一个教师的成功保障,也是一个教师成熟的体现。在今后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完善优化我校提出的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模式,希望它能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李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科学课堂论文篇(8)

二、引导课堂研讨,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课堂是科学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学成效要重抓课堂。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自主地位体现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分析、研究思考。为了保证这一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笔者要求学生组成6人合作小组,大家一起来分析研究,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也有助于辨析真伪。例如在《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一课教学中,笔者针对教学内容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冷和热对物体有哪些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影响,并在自己生活中寻找一些案例来验证这一结论。这一方面的研讨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拓展开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互为验证,学生在寻找身边事例时,讲述了许多热胀冷缩的案例,整个课堂非常活跃。许多学生在听了这样的探讨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冷热对物体的影响是这么一回事,原来有些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可见,引导学生在课堂进行民主讨论,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而且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更加深刻。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模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有效掌握了知识点,而且锻炼了综合能力。学生对于这样的探讨活动兴趣也很高,他们有了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机会,有了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的载体,也有了相互辨析的平台,科学课堂学习活动不再枯燥乏味,而成为了师生互动的良好过程,这对于提高学生掌握效果帮助较大。

三、联系生活内容,进一步深化掌握效果

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将一些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深化掌握效果。例如在《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推动一个物体什么时候比较吃力,什么时候比较轻松,从生活中的案例着手引入摩擦力的学习,掌握摩擦力的相关要点。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小组讨论,很快找出许多这一方面的内容,如在平滑的地面移动物体较为容易,在粗糙的地面移动物体要费力一些,圆形物体在滚动时较为轻松,其他物体在推动时极为吃力。有了这样的生活内容为基础,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摩擦力大小影响的因素、克服摩擦力的措施,以及怎样将摩擦力的规律运用到生活之中方便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帮助学生形象记忆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许多学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建议,例如在家具底部安装可拆卸滑轮,便于在家庭内部改变摆设,这就是非常好的创意,这不仅表现了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点的掌握效果,而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科学课堂论文篇(9)

(1)广博性。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普遍觉得知识浩瀚如海,他们渴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2)专精性。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社会活动,围绕着如何使大学生尽快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而进行。(3)自主性。大学生的学习虽然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但是不像中学生那样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大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这就决定了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计划能力。(4)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结论之外新观点的寻求和钻研。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 最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贸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外贸公司、跨国公司及各类企业的相关部门,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业务管理、市场推广和营销策划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除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二、生本教育的方法 鉴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弊端、大学生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我们提出了生本教育观。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好具体环节,把教转化为学,以学定教,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一)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此法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预学、尝试练习等途径,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内、外部联系产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认识或疑惑,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达到对知识感悟深刻、易于内化、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如“国际商务英语口语”课的教学,在课前先给学生设置一些商务情景,学生在课下准备。在课堂上采取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通过学生讲解、角色表演、作业互改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口讲英语,提高英语会话水平[ 1 ] 。

为了避免学生准备不充分、课堂气氛不活跃,老师还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例如,在《公司及产品介绍》一章中,教师先讲授一些常用句型、接待礼仪等理论,然后,通过幻灯片给出一条英语新闻———2008年欧盟对中国贸易出口配额增加,并补充过去欧盟对中国贸易出口政策。学生通读后,给出讨论话题, Do the trade between EUand China’s Import & Export corporations have a p ros2perous future? (中国与欧盟外贸公司之间的贸易有好的前景吗?) ,用20min时间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老师讲授,结合课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至少一个理由。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各组中进行引导及答疑。最后每组找1~2位同学将各组观点陈述,教师对其发音、观点等给予纠正和点评。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给学生做出示范。这样,在课堂上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多,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其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尝试解决—师生合作—引导学生小结。又如“外贸单证”课的教学,教师利用外贸单证系统,给学生在课堂上布置作业,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制作单证的理论知识在模拟机上检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单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当场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真正掌握了外贸制单的技能,为成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 。

教研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加强实践性教学,比如:在教授“报关实务”、“国际货运”课程时,授课教师与西安海关联系,安排学生去西安海关观摩,并邀请西安海关报关科科长就报关程序和海关法规等知识进行专题辅导。活动过后让学生对此次活动进行小结,并就学生认为的实践和理论脱节的部分进行讨论,以增学生生的操作能力。

(二)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各组之间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个人解决;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教师起着启发、引导、帮助的作用,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思维互启,创新灵感增强。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自学得到的知识是无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时间。(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3)组织课外学生学习互助组, 如“一帮一”等。

三、结果分析 开展“生本教育下教学方式研究”1年余,体会如下:

(一)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实践表明:实施生本教育下的学生普遍要求老师继续举行生本教学,要求教师多布置任务。

科学课堂论文篇(10)

首先,为了很好地选择和实施课堂教学方法,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以及学生熟悉的生物环境。其次,要备学生知道的生物基础知识。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跟教师有关系,一个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对生物的学习乐趣。

3.生物课堂要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在讲课本内容时,把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生活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这些图片,进行思考,联系生物知识,解释出现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让学生在课堂中做自己的主人,学生自行安排自己的时间,发挥主观能动性。

4.生物课堂多样化

根据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它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去野外观察、学习来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成功。

二、发散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光合作用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这就促进学习、思考。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生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即地图,包括地图册、生物挂图、生物插图等,还可以用幻灯片、电视、录相、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下面我们以光合作用这一节课进行具体的分析。植物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即光合作用。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师要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人有没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一种能量转化,即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进行反应,最后生成氧气和有机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可以供给人和动物的呼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晚上能不能把很多植物房子屋子里面呢?学生通过思考,晚上植物没有光合作用,主要是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就要吸收氧气,与人争夺氧气。所以,在晚上,最好将植物放在室外。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

(一)课堂教学先学后教的方法

教师在讲这一节的内容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等上课的时候,让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代表发言,将你们搜集到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其他组内针对这一组同学的汇报,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写到黑板上,分条进行解释。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体会最后获得真理的感动。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师展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原理。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更加明白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真理性的知识结论,从而学会了光合作用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在通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将学会这部分内容。总之,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去探究,这样对光合作用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认识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还有对创新能力的思维的培养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通过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举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事情,这样,学生在面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遇到的事情时,就会觉得很熟悉,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从而打开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式的转变,防止固定在一种思维上去思考问题,这样就造成了思维定势了。

上一篇: 古代建筑论文 下一篇: 本科金融专业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