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英语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7:44

学术英语论文

学术英语论文篇(1)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诸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呆板、枯燥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不能很好的配合和交流这样一些问题。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我们都知道教学计划的实施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位一体来进行的,如果在教学中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则教学就无从谈起。而我们却容易忽略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致使这两个环节彼此孤立,甚至是对立,结果教师费尽心机的授课不仅不能很好的感染学生,反而会使学生对英文的兴趣丧失殆尽。这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艺术形式是为了抒发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观点。而教学实际上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严格的说应该是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

    与真正的表演艺术不同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表演的实质是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与表演艺术的共性在于两者都要借助于表演去输出信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如果有了明确的说教味道,就会马上中断双方情感的交流。同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反复的说教和灌输只会给教学增加强制色彩,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理解力的发挥。

    教学的实施应该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外语教学亦是如此。

    这里的“科学”指的是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教学规律所制定的教学方法,而教学艺术则是要求教师有意识的通过声音、色彩、形象和活动的等一系列能使学生体验和感受到美的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去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进一步引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发学习的能力。因此,如何使教学过程富含艺术魅力,是外语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教学艺术归纳为三点,即创造性、表演性和审美性。

    一、创造性

教学规律基础上教师的创造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估等方面。例如,在讲解英语音标的发音、读法时,大多数初学英语的学生感到很头痛,如果教师能够把英文的48个音标和汉语拼音建立某种联系,告诉学生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发音器官都是一样的,只是鼻、唇、舌、喉以及口形变化的不同组合而已,这样创造性的把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可以使学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很轻松的掌握英语的音标;再如,与其枯燥乏味的讲解英文中语调及单词、句子重音问题,还不如放一曲《高山流水》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下音乐艺术领域中的节奏感,而英文中词的节奏感通过重读、次重读和非重读音节表现出来,句子以及篇章的节奏感就如同一首悠扬的曲子抑扬顿挫。用这样的方式能启发学生思考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所知、所感、所学,而且教师也享受于自己所组织的教学氛围中,从而产生一种良性循环,更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表演性

表演性主要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在教师表演式教学的感染下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参与教学、表现自我和相互交流,进而融入角色,产生一种师生间默契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感染人,从而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儿童对于母语的学习。儿童通过成人的手势、表情及具体的活动模式学到母语,这时他们的想象、情感、理解同时参与学习,并逐渐从语言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语言学习的这一规律,把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一条条僵化的公式或令人生畏的印刷符号,这就等于在教学与艺术的接壤带,人为的掘出了一道鸿沟,这正是缺乏表演性所产生的后果。教师的表演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例如在黑板上用简笔画来表现一个特定的人、物或场景要比语言更形象;教师根据课文情节进行带有表情色彩的朗读,会加速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再如,教师一个明快的手势会使全班同学立即明白“Close your books”的含义,亦或是含有微笑的表情会带给学生一种无言的亲切与鼓励。

    三、审美性

学术英语论文篇(2)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诸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呆板、枯燥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不能很好的配合和交流这样一些问题。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我们都知道教学计划的实施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位一体来进行的,如果在教学中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则教学就无从谈起。而我们却容易忽略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致使这两个环节彼此孤立,甚至是对立,结果教师费尽心机的授课不仅不能很好的感染学生,反而会使学生对英文的兴趣丧失殆尽。这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艺术形式是为了抒发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观点。而教学实际上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严格的说应该是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

与真正的表演艺术不同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表演的实质是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与表演艺术的共性在于两者都要借助于表演去输出信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如果有了明确的说教味道,就会马上中断双方情感的交流。同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反复的说教和灌输只会给教学增加强制色彩,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理解力的发挥。

教学的实施应该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外语教学亦是如此。

这里的“科学”指的是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教学规律所制定的教学方法,而教学艺术则是要求教师有意识的通过声音、色彩、形象和活动的等一系列能使学生体验和感受到美的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去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进一步引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发学习的能力。因此,如何使教学过程富含艺术魅力,是外语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教学艺术归纳为三点,即创造性、表演性和审美性。

一、创造性

教学规律基础上教师的创造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估等方面。例如,在讲解英语音标的发音、读法时,大多数初学英语的学生感到很头痛,如果教师能够把英文的48个音标和汉语拼音建立某种联系,告诉学生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发音器官都是一样的,只是鼻、唇、舌、喉以及口形变化的不同组合而已,这样创造性的把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可以使学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很轻松的掌握英语的音标;再如,与其枯燥乏味的讲解英文中语调及单词、句子重音问题,还不如放一曲《高山流水》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下音乐艺术领域中的节奏感,而英文中词的节奏感通过重读、次重读和非重读音节表现出来,句子以及篇章的节奏感就如同一首悠扬的曲子抑扬顿挫。用这样的方式能启发学生思考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所知、所感、所学,而且教师也享受于自己所组织的教学氛围中,从而产生一种良性循环,更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表演性

表演性主要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在教师表演式教学的感染下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参与教学、表现自我和相互交流,进而融入角色,产生一种师生间默契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感染人,从而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儿童对于母语的学习。儿童通过成人的手势、表情及具体的活动模式学到母语,这时他们的想象、情感、理解同时参与学习,并逐渐从语言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语言学习的这一规律,把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一条条僵化的公式或令人生畏的印刷符号,这就等于在教学与艺术的接壤带,人为的掘出了一道鸿沟,这正是缺乏表演性所产生的后果。教师的表演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例如在黑板上用简笔画来表现一个特定的人、物或场景要比语言更形象;教师根据课文情节进行带有表情色彩的朗读,会加速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再如,教师一个明快的手势会使全班同学立即明白“Close your books”的含义,亦或是含有微笑的表情会带给学生一种无言的亲切与鼓励。

三、审美性

学术英语论文篇(3)

二、语言环境运用的意义

第一,语言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上下文的引导,可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含义进行剖析,体会英语从词汇到句子到语义再到篇章的连贯性。第二,情景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有意识营造的语篇产生环境,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并提高其口头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第三,文化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为学生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营造可直观感受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更为轻松、准确、敏感的对英语词汇、语法等进行学习。

三、多媒体技术对语言环境的优化

1.多媒体对“语言语境”的优化

英语教学中词汇、句子、语义、篇章间存在层层递进的连贯性,利用多媒体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强化语言语境,创设灵活的课堂语境。可通过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课文情景再现、词汇应用环境模拟、小组表演、知识竞赛等方式,为学生营造声、光、色、图相交互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对词汇“act”三种含义“角色扮演”、“起作用”、“行为”进行讲解时。可在用词造句的基础上进行依据如下三个句子的三组小视频片段的播放及模仿:例1:“SunLiactedthepartofZhenHuanin⁃thisTVplay.”例2:“Don’texpectthemedicinetoactim⁃mediately.”例3:“It’sanactofkindnesstohelpanold⁃manacrossthestreet.”。这样,不仅充分借助多媒体营造的情景记忆,加深了学生对于词汇应用语言环境的把握,而且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教学材料,还可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此外,在模拟既定场景后,调动学生自发列举相关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联想能力。

2.多媒体对“情景语境”的优化

“听”和“说”作为英语四大重要能力的组成要素,同时亦是英语口语交流的必备因素。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包括交际意图、话语基调、话语方式、话语范围在内的情景语境构建,可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性的“对话情景”,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提供优质的“语言意义”情景模拟,加深学生对于英语的准确把握。例如,在开展以“making⁃newfriends”为主题的英语课堂教学时,首先应明确自身教学目标为:①掌握问候语句;②开展自我介绍,确定自己的英文名字,并结交新朋友;③锻炼学生交际能力,及语言信息获取能力。然后通过多媒体中鲜亮、丰富且与学生相关的图片,如新生入学图片等,引导学生开展小对话。如“—What’sher/hisname?–Her/Hisnameis…”的对话。通过展示提前准备好的PPT,将学生带入自身入学的情境中,并适时提出“Introduceyourselftootherpeo⁃ple”的课堂主题。在介绍基本的问候语句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小组学生依次进行小组内的自我介绍,在反复加深相关语句记忆的同时,实现小组成员间的熟悉,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小组介绍结束后,大家一起整理整个小组成员的信息,进行汇总,并推荐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小组成员,实现学生信息获取与汇总能力的锻炼,以及逻辑性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学术英语论文篇(4)

2.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 

3.关于学术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4.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 

5.“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 

6.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7.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  

8.什么是学术英语? 如何教?——一项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英语”的课堂试验研究 

9.学业用途英语、学术用途英语及优质外语教育 

10.学术英语课程在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定位研究——网络环境下的EAP课程实践 

11.学术英语的语境化教学——欧洲CLIL模式与美国社区大学发展性课程的启示

12.高校学术英语写作能力评价体系建构  

13.从中外合作大学学术英语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 

14.大学英语转型背景下“学术英语”课程模块的构建

15.高校开展专门学术英语教学之瓶颈与对策刍议——以法律英语教学为视角

16.中国高校学术英语存在理论依据探索

17.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清华大学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设想

18.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学术英语

19.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 

20.以学术英语为新定位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型——问题和对策研究 

21.教师指导与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学术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的反思性教学研究 

22.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23.通用学术英语评估体系探索与研究 

24.论非英语专业学术英语写作课堂的构建——基于中美学术英语写作的研究

25.从体裁分析角度探索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培养 

26.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生学术英语语篇中外壳名词使用分析 

27.通用学术英语读写课程教学探索  

28.英国学术英语教学的发展及对我国开设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的启示

29.大学英语改革与学术英语教学初探 

30.学术英语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31.基于数字读写项目的学术英语模块化课程构建与实践

32.学术英语的课程设置——以部分上海高校为例 

3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34.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研究生英语教学转型刍议

35.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36.基于语料库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37.基于TED-Ed的通用学术英语听说翻转课堂研究

38.近年来国内学术英语(EAP)研究述评 

39.论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来自英国高校的启示

40.“通用英语”转向“学术英语”——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41.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过程、挑战与应对策略

42.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模式

43.大学英语分科教学背景下学术英语PBL教学模式研究

44.学术英语写作过程与认知研究述评

45.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多元思考

46.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 

47.理工科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培养途径——CBI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

48.基于内容依托教学理念的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49.论学术英语中的情态模糊限制语——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50.非重点院校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及课程构想——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51.学术英语写作多模态教学研究与应用 

52.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走向:通识教育抑或学术英语教育

53.研究生学术英语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54.近年来海外学术英语导向类教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55.从新托福考试看高校学术英语教学的教师问题 

56.通识教育还是学术英语——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方向探究

57.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实证研究 

58.学术英语写作中的文本借用研究

59.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术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60.语言与知识的互动关系——学术英语研究新视角 

61.《学术英语》课程的定位思考:研究型大学国际化之路 

62.地方本科院校增设学术英语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63.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术英语词块结构和功能特征研究

64.国外学术英语写作研究与教学(1990-2014)——基于SSCI和知识图谱的演化趋势分析

65.以“学术英语”为中心的林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66.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能力现状和习得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67.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发展——英语教师与研究生导师的作用 

68.学术英语抑或通识英语——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

69.基于问题式学习对学术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 

70.本科生学术英语素养课程的逆向设计

71.学术英语再思考:理论、路径与方法 

72.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73.理工专业本科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74.信息技术与学术英语翻译课程整合研究——以医学英语为例 

75.专用学术英语课程在大学英语阶段的教学研究:意义、途径和实践 

76.学术语篇体裁网络的构建与学术英语教学  

77.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及MD/MF模型与学术英语语体研究 

78.基于需求分析:软系统方法应用于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研究

79.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体系研究 

80.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学术英语语言技能需求分析

81.澳大利亚伍伦冈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82.工科大学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83.高校通用学术英语教材的出版与开发

84.学术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的教学情况调研——以上海四所院校为例 

85.学习者学术英语写作中的引用行为研究 

86.基于AWL的大学学术英语词汇与阅读教学 

87.专业学术英语词汇表编制及其在EAP教学中的应用

88.作为学术影响力提升战略实施手段的学术英语教学 

89.学术英语与通用英语之争——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重构

90.学术英语隐喻产出能力研究 

91.学术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综述 

92.“学术读写素养”范式与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设计

93.学术英语共享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 

94.软系统方法:大学学术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95.大学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社会文化探究——学习者身份建构视角

96.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97.云南大学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98.新理念 新模式 新实践——《新核心综合学术英语教程》述评

99.学术英语中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

100.普通院校学术英语教学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  

101.学术英语写作校读策略

102.研究生学术英语交流技能的培养

103.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104.学术英语写作语言特点的探讨

105.开设学术英语,完善课程体系——某211高校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性研究 

106.国外EAP教学与研究概览 

107.基于CBI理念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 

108.小组协作 项目驱动 任务分解——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培养的教改实践

109.学术英语中的半技术性词汇 

110.学术英语写作中名词化的运用策略探讨——基于学生学术英语写作中名词化使用缺陷的解决方案研究

111.体裁分析与非英语专业博士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

112.学术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反馈研究

113.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学和工科学术英语词块比较研究 

114.学术英语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转型探索 

115.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

116.基于需求分析的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117.医学院校分级模式下的学术英语教学——以南京医科大学硕士英语读写译课程改革为例

118.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之学术英语课程初探

119.基于语料库的学术英语语法的频率特征

120.CBI理念下的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探索——西部某工科院校《科技英语读写》课程个案研究

121.学术英语写作现状研究及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的启示

122.学术英语写作的专属性

123.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

124.财经院校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启示 

125.高校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与学术英语教学

学术英语论文篇(5)

听和说是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职场最常用的英语职业技能,但这种职业技能的获得需要有较为完整的语言环境做基础,这恰恰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所欠缺的。但是,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来培养学生的听说学习能力。很多英语教学研究都验证了英文原版影视材料对英语教学是有帮助的,有计划地呈现英文原版影视材料能够起到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模仿意愿的作用。在英语听说教学中,很多教师常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说多练,但是学生得到的练习模板往往只是音频材料。如果能够找到相应的视频材料,使学生感受到听说练习材料中的环境氛围,则学生的模仿练习会更有深度。久而久之,这种学习模式必然会使学生形成分析语言环境、选择口语方式和理解重点的学习习惯,这就是学生快速适应职场英语的能力的获得。

2.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学习能力

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最适合于进行学习能力培养的内容,教材和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受学校教育的惯性限制,往往是那些与职业要求相关性极强的比较枯涩的商业型文章,这些阅读材料虽然能够直接强化学生在某一领域上的英语能力,但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完成关于产品介绍的资料的阅读,却不一定能够对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深刻的理解。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动阅读。我采用的方法是组织自由阅读课堂。例如,在学习英语国家概况时,请学生主动寻找一些与英语国家最新发展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互相交流阅读材料,最后通过小组报告的形式展示各组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涉及的单词用法和语法等。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学习需要,还能够使学生在准备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进行完全的自主学习,而小组学习的方式也能够使学生同时接触到多种阅读材料,直接提高他们对不同文章的理解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英语社团

英语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练习和不断的巩固。但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学生原本的素质就不高,年龄也较小,还不能形成一定的主动学习的习惯;更有些学生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将上课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打游戏或者上网聊天,根本不再进行与英语职业能力获得相关的活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花费很多心思,结果却不一定尽如人意。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英语社团,使学生通过多样的社团活动不断地去应用英语,则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速度会更快;另外,英语社团的成立能够带动那些根本无心学习的学生,使他们的学业步入正轨。英语教师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下,通过集合那些能够主动学习英语的学生开始,使学生们能够主动在学校里进行一些英语演讲赛、英语话剧演出等活动,以此扩大社团的影响力,逐渐形成以英语学习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生社团。

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要注意的问题

1.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制订学习能力培养计划

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分布、不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不了解学生获取知识通道的特征,一厢情愿地进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无论教学多么精彩,学生的反馈也是无力的,因为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充分的调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英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职业意愿、对英语知识的感兴趣的角度、对不同英语学习内容(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的接受程度入手进行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

学术英语论文篇(6)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内容发生了重要变化,研究者们将其研究重点从“教学方法”转到了“学习过程”,逐渐认识到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中心。作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遗憾的是,国内对中介语的研究大多都以学习者对普通英语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而忽视了中国科技工作者所使用的专业英语中的中介语现象。

2. 中介语简介

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Selinker还提出了制约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所表征的五个心理因素:(1)语言迁移,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会试图借助于母语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母语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称之为正迁移,它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消极的影响称之为负迁移,它会阻碍学习者获取目的语知识。(2)训练迁移,指学习者由于教师的教学不当或采用错误的学习材料,或训练方法不得当而产生的中介语。(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指语言学习者掌握、理解单词、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项目的含义和用法时所采用的方法。(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知识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表达意思的方法。(5)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把一些语言规则当成普遍性的规则套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系统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了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

根据Selinker的定义,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撰写英文论文时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一种中介语,带有汉语的痕迹。笔者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博士用英文所撰学术论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英文学术论文中的常见错误。

3. 中介语在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体现

学术论文中的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在词汇层面,学习者会受到新项的干扰。例如,英语有冠词(a、an、the)而汉语没有,冠词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即是新项。汉语中名词即可表示一类事物,而在英语中,要通过正确使用冠词或变名词为复数形式来表达“类”这一概念。学习者经常因忽略汉英的这种差异而忽略对冠词的使用。词汇内涵的不对应也是产生中介语的原因之一。汉英词汇中有众多内涵不对应的现象,需在翻译时作区别处理,如:“对”不仅可以表示对象,翻译为“to”,还可以表示逻辑的动宾关系,需翻译为“of”;“同时”不仅可以表示同一时间,翻译为“at the same time”,还可表示“也”,需翻译为“also”;“首先”并不是“刚开始的时候”,因此不应翻译为“at first”;“最后”既可表示“终于”,翻译为“at last”,也可表示最终的时间,需翻译为“finally”等;“下”不仅可以表示位置低,翻译为“under”或“below”,也可以和“温度”、“频率”等搭配使用,表示一个抽象的地点,需翻译为“at”。词性的干扰也会产生中介语。汉语的词性划分标准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而不是词的形态变化或词的语法意义。英语有比较丰富发达的形态变化,有构词形态。译者往往忽略汉英的这一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对词性不加区分,例如:“with the flourish development of economy”。习惯用法的干扰也是中介语的来源之一。汉语中经常会出现像“情况”、“现象”、“问题”、“使”、“有”、“种”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学习者往往按照汉语习惯,在写作时把这些词都翻译出来,使得译文冗长,也不符合英语习惯。如:“the phenomenon of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and the theoretical result”。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语态负迁移、时态负迁移和句型结构负迁移三方面。在汉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形式上并无严格差异,句子可以无主语,在主语位置出现的名词也可能是动词的逻辑宾语,或者句子以“据……”开始。学习者受汉语影响,往往将这类句子误译为无主语句子或主动语态。在时态方面,汉语的时态不具备具体形式,而英语中不同的时态有不同的形式,作者在写作时要么忽略时态,要么错误使用时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似乎对过去时态有偏好。在句型结构方面,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合,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连淑能,2006:46)。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往往不从句子结构上作调整,而是按照汉语的习惯仅将各分句简单堆砌,甚至在同一句话中出现多个动词。

训练迁移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语法规则、语言技巧等按照章节孤立讲解,使学习者进入了某些误区。如:教师过分强调句子结构应灵活多变,以至于学生为此而忽略了连贯性;或者教师过分强调被动语态的重要性,以至于学生对主动语态望而生怯;更为严重的是,教师不能识别学生作文中的错误,甚或使用了错误的语言,从而误导了学生。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不当体现为:很多学习者期望通过对词汇和语法规则“死记硬背”来提高语言熟练程度。这种错误的学习策略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记住了语法规则但不会使用,认识单词但不知道其具体用法,如:“As a result, users could access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t anytime.”

在第二语言知识有限情况下,学习者不得不采取一些交际策略以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回避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策略。在写作过程中,若表达受挫,作者往往会折中地选用一种能表达自己大意的方式,从而回避了能够确切表达自己意思的方式。求助权威是另一种常用的交际策略。目前市面上所出现的汉英科技字典,无论是电子类的还是传统的,都极少介绍词的具体用法。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过分依赖工具书,导致论文中词的误用现象时有出现,如:“This method remains to be perfected.”

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在学术论文中也很常出现,如:学习者根据动名词的定义,简单推断出所有动词均可通过加后缀“-ing”变为名词,如:“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Internet”;学习者根据比较级的相关语法规则,简单推断出“越来越”均可翻译为“more and more”,如:“People more and mor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olar energy.”;学习者根据定语从句的定义,简单推断出所有定语从句用关系代词引导即可,而忽略了介词的使用,如:“The temperature that the machine operates normally is 28℃.”

4. 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学生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对专业英语进行系统学习,而硕士学术论文和博士学术论文中的中介语现象并无本质区别,这可以用石化现象解释。Selinker对石化现象进行了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倾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转引自赵萱,2006:18)既然到达某一特定学习阶段后,学习者并不能通过自身的作用消除石化现象(defossilization),显然外界因素至关重要,而教师这一外界因素因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紧密相关,其作用不言而喻。因受交际法的影响,有学者主张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任务和话题本身内容,注重交流,不过多纠正错误,让他们敢说、敢写,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机会练习英语的应用能力,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事实上,在学习者语言能力已经石化的阶段,教师便有必要对学生纠错。认知心理学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Ellis, 1994)。语言的输入是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基础(丁双红、张学辉,2005:115)。教师的纠错过程也是一种语言的输入。教师还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提供目的语模式。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以自然进化的方式非常迅速地变化着。在这一过程中,可供学生模仿和对照的目的语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目的语语言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且能够对学生正确的语言运用给予巩固和强化。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专业教师承担”,各校“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英语课教师队伍,成立由学校领导和专业英语教师组成的专业英语教学指导小组,统筹、协调、检查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事实上,目前我国的专业英语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据韩萍、朱万忠等调查,由于ESP对教师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要求,许多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自身语言底子不足又缺乏语言教学经验,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翻译+阅读”,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2003:24-33);同样,由语言教师担任ESP课程教学,若其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也难以胜任。各专家、学者都曾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刘润清建议给大学英语教师举办师资培训班(1999:7-12);蔡基刚也提出鼓励年轻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外语教师攻读其他专业的博士学位(2004:22-28)。笔者认为,有必要培养稳定的ESP师资队伍,培养对象最好是有理工科基础的英语爱好者,他们有理工科学生的思维习惯,易于接受专业知识;同时,他们爱好英语,容易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此外,他们应该有机会进行专业英语翻译或编辑工作,以便能将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有效结合起来。

5. 结语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研究中介语可以有效了解学习者出错的类型及其成因,提炼出语言学习的一般性规律,最终达到缩短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距离、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从中介语的角度研究学术论文中的常见错误能够帮助学习者有效消除母语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引出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反思。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Selinker, 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72.

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 外语界,2004(2):22-28.

丁双红、张学辉. 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6):115.

韩萍、朱万忠、魏红. 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 外语界,2003(2):24-3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学术英语论文篇(7)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重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我们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在笔者所在省内的几所普通高校做了与大学英语相关的问卷调查和口语测试后,发现在艺术类专业学生中,68%的学生所学的英语是哑巴英语,他们的口头交流能力较差。不少学生很难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虽然能讲几句英语,但由于语音差,他们讲的英语别人很难听懂。这种状况很难达到社会需求的英语人才的标准,同时也违背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的规定。

全球著名的语言教学专家克拉申(StephenD.Krashen),在其第二语言习得“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理论中指出:外语学习要取得成功,必须有丰富的、自然的目标语语料及其有关知识的输入,没有大量的输入,外语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源头则无法进行信息输出,只有大量输入语言信息,在目标语语料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习者才能输出信息,形成自然、流利的语言表达。根据克拉申(StephenD.Krashen)的“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理论,对照当前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不难发现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没有丰富的适合自己学习的英语学习资料;二是学生缺乏对于学好英语的相关知识的了解。这样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外语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他们就不可能输出自然、流利的语言信息。那么针对这种状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为学生提供充足、合适的英语学习资料

1.选用合适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慎重选择合适的英语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所选教材应富有时代感,体裁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材的内容应涉及科技、文化、教育、历史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教材的编排上应具有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可行性等特点。语言结构和交际功能的结合应很紧密,应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交际、实践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尤其艺术类的高年级学生所用教材内容应同所学专业相关,使学生更多地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词汇,以利于学生用英语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知识的交流。

2.合理设置课程,适当增加课时

在中学,由于英语是主干课程,教师和学生花费在英语这门课上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多。而在大学里,大学英语成为公修课程,课时量相比中学大大减少了,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却大大增加了。而且,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与中学也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学生习惯于那种中学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没能很好地建立起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一些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据我们对笔者所在院校2005级800名学生的调查,仅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套学好英语的方法,而75%的学生承认自己只是听从教师的安排。我国普通高校公修英语的周课时数一般安排为4节,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学生负担重。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这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此阶段所学的英语知识。英语课程设置也不够合理,多数普通高校只在一二年级开设英语课,到三四年级就不开设了,这就出现了从大二到大四,一些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英语水而下降的现象。甚至有些学生在通过英语四级的考试后,认为英语学习目的已达到,就放弃了英语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英语课程时应有所兼顾,不能只重视低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还要重视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大学一二年级的英语学习中,可以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基本的语言技能。到大学高年级阶段,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有目的地让学生掌握一些与他们专业相关知识的英语词汇。如外贸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外贸英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开设计算机英语等。总之,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选用不同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1.丰富课堂活动,重视知识运用

教师要摒弃过去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应着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师生间建立一种民主合作、相互尊重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营造出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的热情,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交际氛围和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具体的方法可采用:两人互问互答(pairwork)、小组讨论(groupdiscussion)、角色表演(roleplay)、辩论(debate)、案例研究(casestudy)等。在做词汇训练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下列活动,如猜单词、猜谜语、故事接龙比赛等。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录音、录像、投影、广播、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公修英语上课班大、课时少等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合作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开展课堂学习和讨论,每组可选一位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任组长。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面对面进行更自然的对话,使课堂具有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语言活动的热情,尤其能消除那些性格胆怯或有自卑感的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其自信心。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较为贴近、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情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意识,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电化教学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与模式。电化教学的应用,能增加授课的趣味性,拓宽授课的知识范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并有利于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充分利用听音室与校园广播电台等设备对学生进行强化听说训练,以此缓解英语师资紧张,弥补学生英语课学时少、学生听力差的缺陷。

②利用多媒体实验室进行教学,并为学生定时开放,以此突出学生学习个性化,协助解决大学英语教学班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以及教学资料单一的问题。

③建立校园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英语的场所,协助解决教学方式单一,大学英语学习环境欠佳的问题。

④上好英语视听课,充分利用声像资料,解决目前英语教学设备差、学习资料短缺的问题。

3.打破课内外学习的界限

在对学生的交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单词记了也不少,但忘得很快。追其根源就是由于他们所学的英语词汇在其大脑中出现的重复率太低,不少学生除了课内对书本的学习外,课外很少学习。为增加所学单词的重复率,除了课内的学习还应注意课外语言环境的创设,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英语学习活动。这样才可有助于学生英语词汇的记忆,才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下列活动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后,发现能够产生良好效果的方法。

①进行英语听说强化训练

大多数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在第一二年级时开设英语课,当他们进入了第三四学年,由于师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英语课不再开设。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不间断地学习英语,学校的各个院系可想办法对学生进行英语听说强化训练。比如,聘用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优等生每周对其他专业的学生组织两次听说训练课,促使学生英语听说水平的提高。

②组织英语学习兴趣小组

英语学习兴趣小组可以有“WTO”新闻组、“幽默故事组”“风土人情组”“体育节目组”等,学校应为小组的学生提供录像片、录音带。新闻组和体育组也可录制学生喜欢的英语节目。在学习兴趣小组中,学生们有问有答,各抒己见,给口语学习者创设了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

③建立英语助学组

每班可选一些英语学习优秀者组成助学组,助学组成员可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差生巩固所学英语知识,或组织不同形式的英语口语训练。每周举办一期英语课外知识问答黑板报,帮助全班学生了解英语知识,并督促学生课余大量阅读英文书籍、报纸、杂志。

除以上活动外,还应不间断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学习活动。比如,开办“英语俱乐部”“英语角”“英语沙龙”;组织英语演讲赛、英语朗诵或课前即兴演讲;还可定期举办英语小品晚会等。

三、重视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

凡是担任过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的老师,都会发现一些学生的英语语音较差,这直接影响到他们与别人的语言交流。所以在大学一年级,教师一开始就应抓好学生的英语语音过关训练,为学生补充讲解英语语音知识,比如,讲解连读、不完全爆破、语句重音、语调等一些基础知识,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音训练材料。这种语音训练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错误的发音不但影响到他们的语言表达,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听力。如果读的某个单词是错音的话,那么当听到单词的正确发音时,就不能马上听懂此单词。

除了语音知识之外,语法知识的补充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作业或测试中经常出现一些语法错误,教师应重视进行错误实例分析讲解,以减少类似错误的发生。为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关注语法知识的同时,绝不可忽略对表达类错误的分析讲解,比如,修饰词语的错位、赘述,平行结构或代词的错用等这些常见的错误表达形式,必须提醒学生高度重视,才能使他们避免类似的语言表述。

为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应适当补充一些英美文学、修辞学、词汇学、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因为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读物的内涵,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其阅读理解速度,增添其语言表述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另外,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绝不可忽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如果不了解这种差异,不但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可能在与西方人交流时闹出笑话,或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要想使学生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表现得很得体,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让学生分析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利于更好地培养他们英语交流的能力。

克拉申(StephenD.Krashen)在其第二语言习得“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理论中告诉我们,要学好外语首先必须重视语言材料的大量输入,而一些高校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却忽略了这一点,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以致于多数学生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故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将学生真正培养成听、说、读、写、译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母语包围之中学习外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和条件,提供大量的合适的外语学习语料,补充讲解必要的外语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Benson.P.TeachingandResearchingAutonomyinLanguageLearning[M].Harlow,England:Longman,2001.

[2]陈冬纯.试论自主学习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J].外语界,2006(3).

[3]郭茜,杨志强.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

[4]胡道远.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华东师大教科院.新技术革命与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

学术英语论文篇(8)

2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2.1有效地缓解了英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带来了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也造成了高中阶段招生人数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在高中不断扩招的形势下,一些高中出现了英语教师短缺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英语课教师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的情况,严重地影响了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的高中学校通过扩充班级容量的方式来弥补教师短缺的困境,由此作为主要课程的英语,却出现了大班上课的现象,这不仅导致了学生回答问题机会的减少,还降低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位于后排的学生也常常难以获得良好的上课效果。而在多媒体环境下,这一现象将会大为改善,借助大屏幕和语音视频系统,能够使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同样的教学体验,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缓解了师资力量短缺的难题。

2.2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写作、词汇、语法、听力是组成教学内容的五大部分。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阅读、写作、语法、词汇常常占据着大量的课时,而在听力上的课时安排十分有限。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所导致的,由于听力学习需要丰富的听力素材和音响耳机等硬件设施作为支撑,而许多高中在硬件设施上投入不足,导致了教学资源匮乏,最终影响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整体提升。而在多媒体环境下,不论是阅读、写作、词汇,还是语法、听力,都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视听优势,来向学生进行演示教学。此外,英语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设备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学习和讨论,有助于英语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新。

2.3有利于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大多依靠板书来向学生进行疑难点讲解,许多难题需要列举很多的例子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但由于受到教学工具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举例讲解的空间十分有限,由此就造成了学生对个别问题只能达到一知半解效果。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投影和数字化的多媒体课件,引入多个例子,甚至可以插入短片和影音来辅助疑难点的讲解。可以说,多媒体技术给高中英语教学课堂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以往课程中的许多教学难点,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迎刃而解。

2.4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优势在于它能够通过声、画、字、图这一系统化的教学感受,带给学生直观立体的印象,进而提高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大多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展现出了更多的兴趣,而多媒体教学所来这种新颖的感受体验,恰恰迎合了学生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在这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们更容易在课堂上投入学习,并保持较高的注意力。

3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3.1过于注重感官效果,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渗透

在英语备课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制作英语多媒体课件时,太过追求华丽的视觉效果,由此将过多的动画、图片和声音素材插入到了课件之中,这不仅导致了整个英语课的教学看上去像是在看动画片,还容易造成学生们上课过程中出现审美疲劳。此外,由于在多媒体课件中添加了过多的视听素材,这势必导致了理论知识所占的比例减少,使得多媒体难以发挥出其原本辅助教学的根本作用,导致了舍本逐末和适得其反的问题,阻碍了正常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

3.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忽略了以学生为本

高中英语是门极为重要的课程,英语教师往往承担着较多的教学任务,因此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十分有限。由此,许多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往往难以根据自己讲课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制作出针对性的课件,甚至有些教师随意在网上下载通用教学课件,忽视了以学生为本而敷衍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发挥,英语课堂教学也常常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难以有效地调动起来。

3.3对多媒体过于依赖,难以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多媒体技术虽然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便利的演示工具,但从现实运用情况来看,高中英语课中的许多知识点的学习仍然需要学生去亲身动手去练习,张口去说英语才掌握其中的规律。而目前许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表现出了对多媒体过于依赖的现象,出现了没有多媒体课件,英语课就难以进行下去的现象。此外,教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时,很少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结合,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一知识未理解透彻时,更需要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向学生们进行讲解。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缺乏结合,长而久之,则会使学生们的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影响了整个英语课程的学习。

4高中英语教学中改善多媒体技术应用效果的对策

4.1强化知识理解,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英语语境

在高中英语中,英语情景教学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指的是通过创设特定的情景,来使学生们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学习并运用知识。因此,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这一教学理念为根本,将英语词汇、语法和句型的学习融入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多媒体的原声朗读放映,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英语学习的语境。需要注意的是,在英语语境中学习英语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当持之以恒,经过长期这样的教学,学生们将潜移默化地形成英语语感,为听、说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4.2以学生为本,利用多媒体开展主题性教学

如前文所述,在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难题仅仅依靠教师传统的板书是很难使学生门透彻地掌握的,而如果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而忽视学生实际,则又难以获得良好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首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而后利用多媒体来将这些问题集中式的向学生们进行专题讲学。此外,对于某些教学疑难点,教师可以通过主题课堂的形式来与学生们开展讨论,如进行角色扮演,来跟随多媒体课件进行跟读,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围绕疑点难点积极地开展课堂讨论等等,通过这样多种形式地教学,来使学生们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4.3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多开口,提高其英语综合能力

高中英语习题课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而口语能力向来是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短板。因此,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来促进学生对口语的练习。为此,教师要在多媒体课件中增设口语练习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将课本中的素材作为练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加入与高中英语同等难度的口语对话主题,鼓励学生们多开口,进行发散式的口语交流。只有学生们的英语口语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才会得到全面的提升。

学术英语论文篇(9)

二、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通过四级为目标,对《要求》所规定的分类多样化要求则较少重视。这一现象已引起部分高校和学者的重视,且已经就体育、艺术大学生英语教学展开相应研究和实践,并已取得部分理论成果。如王严,田慧(2011)等则提出了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的目标、重点及相关措施,探讨了大学英语大班课的主要弊端并提出一些对策;我们利用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并提出其对三级后英语教学有关师资、课程设置及教材等问题的观点;建立科学的、有新意的大学英语课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教学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实事求是的,着眼于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学生是否达掌握知识、了解文化、是否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评价上,要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三级成绩、四级成绩为标准,以检测、考试、竞赛为方式的局限性评价。建立以大学英语基础知识、技能、、人文素质、课堂表现、考勤等综合评价的标准,形成教学过程、成绩测试、竞赛和学生自评、互评同步进行的综合性和形成性评价体系。

三、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学术英语论文篇(10)

1、利用多媒体培养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目前,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缺少利于学习第二语言的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只能听老师讲述外面的世界,自己真正得到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而现代化多媒体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让我们在领略信息时代的同时有机会听到标准的美式读音,而且还向学生展现了与中国教学不同的西方教学文化。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还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看到外面的世界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教授课文时用幻灯片进行展示,在人教版初一英语上册Unit12《Myfavoritesubjectisscience》课文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个学科,让学生自由的谈论自己所喜欢的学科,并给出相应的造句句型。例如:“What’sherfavoritesubject?”,“WhydoyoulikeEnglish?”等等。英语的学习注重听、说、读、写。所以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听英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和电视在校园内播放,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使教学活动不单单拘泥于课堂,让英语存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多听有关英语的广播,感受标准的语音,正常的语速,这样可以对学生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开口练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磁带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模仿,开口练习。教师也可以充分的利用投影仪,根据课程设计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可以设计几种与课程有关的情景剧让学生进行英语式表演。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其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现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课程。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老师也可以掌控课堂的一切对学生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2、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文化信息

对于大部分初中生而言,接受英语知识的地方只局限于课堂,虽然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了英语,但是却没有结合外国英语国家真实的社会生活,不能把知识真正的运用到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当中,从而无法锻炼学生的口语和表达能力。因此一旦教师只是依靠声音进行英语知识的讲解,那么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只是有限的,枯燥的。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依靠影像和图片对学生渗透英语文化,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国外英语国家的真实状态。初中英语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技巧。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谨记把英语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了解到相关的西方文化背景,从而在与外国朋友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会因为缺少相关文化知识而产生误解。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相关的英语文化作为知识点导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习的语言,提高运用英语的水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影像让学生知道一般外国的学生之间是如何打招呼的,如何问好的。例如:国外的学生在打招呼的过程中会问“Howisweathertoday?”而不是“Hi,haveyoueaten?”而中国的学生在问候的时候一般会问“吃了吗?”这种问题在西方国家看来是对人不礼貌的是比较私密的问题。这就是文化的不同。教师也可以用课件展示中国和国外学生在面对伤心或者难过时不一样的表情。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比自己产生这些情绪时的表情和一些动作,用这种方法区别东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的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总之,教学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帮助学习的一种手段,并不能成为学生“投机取巧”的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认识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创造良好语言的同时,也需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达到真正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茜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二中

上一篇: 职业素养论文 下一篇: 大学护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