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里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6:04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1)

二战以后,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同时,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军事实力强大。 世界格局分化为美苏两极,美国开始进入军备竞赛阶段,并触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将学校教育重心转向数学、物理等科学教育方面,忽视了道德和伦理等人文教育。到了 60 年代, 新的价值观还没有确立。 1966 年,价值澄清论开始风靡美国,代表人物拉思斯、哈明和西蒙,由他们共同创作的《价值与教学》掀起了美国德育的第二次浪潮。 价值澄清论理论的最大特点是过分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的价值的过程中去。学校老师以及家长在教授学生时,没有帮助他们解释你应该做什么? ,只是告诉他们你想做什么? ,没有明确的道德教育内容灌输,彻底将小孩的价值观成人化,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引导,告诉他们对错之分。 这直接造成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道德滑坡。 学校面临的问题,包括青少年早孕、吸毒、打架等等, 这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扰乱了社会秩序。 托马斯里克纳针对这种情况,在他的著书中反思价值澄清学派的教育思想价值中立。 在此基础上提出品格教育,认为要有明确的核心价值观。

二、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主张学校教育需要树立核心价值观,将品格教育作为重要教育内容, 以理论灌输为教育方式,通过教学课程和校园文化将品格教育融入其中。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以尊重和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品格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互相关联。 道德教育有两大目标:助人聪慧,助人善良,品格教育从微观教育环境出发,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提出教育策略,帮助学生达到道德教育的教育目标,促使学生成为聪慧、善良的人。同时,托马斯提出了关于品格教育的11 条 基本原则 , 这 11 条 基本原则基本上反映了新品格教育的主要思想,它既是学校和其他组织实施品格教育、策划品格教育活动的准则,又是一个评价品格教育方案、著作和课程等的标准。

1. 品 格教育把促进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作为良好品格的基础;

2. 必须对品格进行综合的界定,以便把思维、情感和行为都包括在内;

3. 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目的的综合的观点来促进学生在各阶段学校生活中形成核心价值观;

4. 学 校必须是一个充满关怀的社会群体;

5. 要发展品格,学生必须有进行道德行动的机会;

6. 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有意义的、充满挑战的学术课程,这种课程尊重所有的学习者, 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7. 品 格教育应当努力发展学生本身的动机;

8. 学 校的员工必须成为一个学习和道德的社会群体, 其中所有的人都负有品格教育的责任, 并且努力坚持同样的核心价值观, 用这种价值观来指导对学生的教育;

9. 品 格教育要求员工和学生都发挥道德的领导作用;

10. 学校必须召集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学校的品格教育建设;

11. 对品格教育的评价应包括评价学校的品格,作为品格教育者的学校员工的作用和学生表现出良好品格的程度。

将品格教育作为教育目标, 里克纳从施教者角度出发,提出了 12 条课堂和学校范围的策略。 他认为品格教育一定要在社会大环境中发挥作用, 家庭、社区, 尤其是学校一定要创造出良好的道德环境, 引导学生向善良乐善的方向发展。 这 12 条策略,从空间上来说,将学校、家庭、社区三者联结,合为一体;从人群上来说,凝聚了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等群体力量,从方法上来说,采用了榜样示范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 由不同层次、多种途径全面深化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品格思想。

三、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同时世界处于逐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不同性质和多种层次的思想观念相互交流冲撞。由于学生群体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极易接受新想法、新事物,但同时也难以明辨是非。 一旦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缺失,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学校教育亟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 当前我们要坚持核心价值教育,反对价值相对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青少年中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用社会核心价值占领我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阵地;把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其中, 进行重点规划;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动具体地融入到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2)

三甲街道普翁小学教师吴红说到,学校留守儿童在农村很普便,对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我是这样做的:我在学校一直任班主任,对留守儿童和问题生的转化问题,班主任老师要认真担负起“临时爸爸”、“临时妈妈”的责任 ,因为,只有你心里装着孩子们,孩子们心里才有你这个“临时妈妈”和“临时爸爸”。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上不够努力,二是不愿与人交流。怎样走进这群孩子的心里呢?爱心、耐心是一件法宝,过去的说教方式显然已不适应现代的教育了,如果仅仅只是说教,孩子能听吗?肯定不会听,怎么办?我的方式就是天天和留守孩子在一起,说说心里话,听听他们的想法,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他们帮助。班主任要有一颗真诚的心,长期坚持下来,成效出来了,班主任走进了留守孩子们的心里,留守孩子也就走进了你的心里,留守孩子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几年做下来,班主任工作重,责任大、花精力,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动力,虽然累,但心里感觉很甜。因为我看到了他们在慢慢成长…….。现在,我在做单亲孩子的调研课题,如何能把它做好,对这类孩子有一定的帮助,参加“千校万师”培训肯定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三甲街道沈国芳小学校长李诚说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是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如何把当地民俗文化与教育和德育工作有机结合,我想,参加“千校万师”培训,肯定会寻找到解答。他说,沈国芳希望小学是由港方捐资修建的一所小学,这是一所在布依族聚居区的乡村学校,当地民俗文化浓厚,多年来学校结合学生情况,实行双语教学,一方面让当地学生在学习各门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传承本民族语言,让民俗文化和民间语言代代相传。“道德讲堂”活动的实施,学校找到了抓手,参加新一轮“千校万师”培训,是让各个学科与当地语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通过“道德讲堂”这个平台,把教育工作、德育工作、民俗文化的传承巧妙结合。在省团校培训的日子里,省团校的团队精神给了我们参训学员启发。开班典礼当天,在照相这个环节,省团校老师着装整洁排成一字,给我们传递的是什么?是你们的精、气、神啊!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尤其是专家教授和一线老师的言传身教给了我们思考,这次培训,收获很多。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3)

好学校的校园要足够舒展,足够安静。城市化的脚步势不可挡,每一寸地皮都透着金贵,学校的占地面积很难扩展,以致很多学校学生数量虽多,活动场所却有限。过于狭窄、局促的空间一定很难养育出澄明宽阔的心灵。试看今天的城市学校,几乎都地处闹市,有的甚至直面街口,熙攘嘈杂,尤其是早晚接送时间,人声鼎沸,车水马龙,通行犹如战斗,稍有片刻停留即被厉声呼喝,这样的场所,每天搞得人心惶惶、步履匆匆,谈何人文气息,谈何诗情画意,谈何高贵精神?更有一些学校,班级人数趋近百人,很难想象,学生每天待在这样的教室里,是什么样的情绪,又是什么样的状态!

好的学校,它所坚持的立场必须是为了学生。学校是培育人的场所,是一种文化存在。但是在现代社会,它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高度组织化的教育机构,科层制的管理架构与文化似乎天然地难以兼容,学校很容易陷入行政化、机械化的泥淖,从而丧失掉文化追求,丧失掉人文立场,退化为以灌输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机构。当前种种教育乱象,都与学校的这种高度组织化有关。分数至上,诚然是因为好分数关系到学生的前途,更因为关系到组织中相关人员的利益。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出现给成绩差的学生脸上盖蓝印章、戴绿领巾等公然违背教育原则的咄咄怪事就不足为奇了。

好学校是为了学生的生长而存在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这里获得成全,无论是成绩、健康、心灵,还是兴趣,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对象,无论是学习好还是学习差的孩子,无论是长得丑还是长得美的孩子,都应该得到真诚的关怀。将每一个普通的学生教育成为精神上的健全人,培养成为社会上的独立人,应是我们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健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精神气质。当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全,学校就尽到了自己的使命,而不是相反――利用好学生优秀的表现和亮丽的风采,来成全学校的名誉和地位。

有人会说,时下功利主义横行,要想坚持这样的立场恐怕是艰难的。作为一个经常接触学校和经常读到专家学者和教师们探讨教育教学文章的编辑,我心里常常想:坐而论道总是容易的,一线的学校和教师要坚守自己的教育主张,何其难也!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4)

作为中国第一家正式注册的全民事业性质的教育集团—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举办的全国第一所改制高校—浙江万里学院,由于办学体制、办学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诸方面的突破与创新,给包括学生管理、德育工作、素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内的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经过全校师生员工三年多时间的努力实践与不懈探索,业已初步形成了德育工作领域的鲜明个性和与众不同的特色。

一、万里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1.独特的办学体制由国有省属高校—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改制而成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浙江万里学院是一种独特的办学形式,即学校的国有性质不变,上级主管部门不变(仍为浙江省教育厅),办学中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国有属性不变,举办者由浙江省人民政府转换为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转制后,省教育厅作为主管部门,加强对学院的宏观指导,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办学规模与层次等方面予以统筹管理;举办者自主投资办学,且全面负责校园基本建设,实行“交钥匙工程”;学院所需的发展经费,不再由政府财政划拨,而转由举办者筹措、投人;日常运行经费来自按教育成本核定收取的学费,部分来自于举办者的投入及浙江省、宁波市两级政府按学院改制前(1998年)的财政拨款基数。这种既不同于国立公办高校,又不同于私立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被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愚元教授称为“一种第三部门高等学校的范例”。

2.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浙江万里学院的创办,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一枝奇葩。她为薄弱高校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具有示范意义和先导作用。1999年3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同意,原浙江农技师专正式改由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举办。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不仅率先提出了教育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而且主动面向市场,实行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通过民办机制,完全利用社会资源,以教养教,滚动发展,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办学体系。浙江万里学院创办后,即按政府主管部门核定批准的教育成本收费。徐亚芬董事长等教育集团领导反复强调“三个中心”,即集团以学校为中心、学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学院确立了“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和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造精神的培育,突出传统道德教育和先进文化熏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实施了“绿色万里”(创建绿色大学)、“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举办英语文化节)、“人文万里”等创建活动。

3.全新的运行机制学院确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董事会根据《章程》对事关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聘任院长;院长职业化,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集中精力全权负责办学事务,包括向董事会提名副院长人选和聘任中层管理人员;学院建立党委和各级基层党组织,作为政治核心,起监督保证作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理顺关系,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全员聘任;根据有关政策,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离,打破一评定终身;分配制度按照优质优酬的原则,收入与业绩紧密挂钩,优质资源向教学科研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向贡献突出者倾斜。

4.后勤社会化服务学院改制后,教育集团领导就果断决定,扬长避短,轻装上阵,不再走传统高校的办学老路—学校办社会,自我封闭,小而全、校而全;强强联合,专业分工,后勤彻底实行社会化,以确保对教学科研的经费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新建的钱湖校区请实力雄厚的浙江耀江集团承办学校后勤服务,包括学生公寓、教工宿舍、食堂、邮电、超市和医院等各项配套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经营与管理。学校、师生与耀江后勤变成服务、被服务的关系。这种优化组合的新型协作体系,既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学校办学负担、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大了办学规模,又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校与后勤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专业分工,规模经营,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万里办学模式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1.思维定势与传统观念的束缚经过改制的洗礼和几年的超常规跨跃式发展,教职员工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除了没有后勤人员外,学校的服务与管理人员队伍高度精干,教师队伍表现为新老交替、快速增长,来源广泛、结构优化,高学历与高职称比例大幅度提高。然而,他们虽然踏人了“万里”这条新的河流,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传统观念的惰性、利益机制的刚性驱动等交织在一起,固有的一些观念仍未彻底转变,叶公好龙的现象时常发生。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不少人时不时地流露出怀故恋旧的情绪,有的甚至抱残守缺,成为新体制的羁绊。改制前的阴影与来自传统高校教职工的思维定势是学生德育工作创新中首先需要攻克的难题。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通过改革摆脱旧观念、旧模式、旧体制的各种束缚,创新学生德育工作,特别是教育集团要求的创新、创业、创造和全面素质教育。这既是万里模式的优势,也是万里模式的特定要求,如果连在这方面都无法突破,那万里模式就很难获得完全成功。著名科学家杨福家院士认为,一个学校的好坏关键看她给学生提供的机会的多少。如何让全体教职员工形成这样的共识,是学校德育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文化碰撞与潜在冲突应该说改制后留任或新加盟我校的教职工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有强烈的改革欲望、有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和以生为本的职业态度。但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个人经历与文化背景迥异,存在着产生碰撞和冲突的可能性。如何将优势整合,做到1+1大于2又是一个挑战和需要解决好的问题。从理论上说,相异的文化如果融合得好,便具有强大的张力,这种张力是发展的动力,创新的源泉。而在工作实践中如何做到同频共振,最大限度地避免异质文化之间可能产生碰撞与冲突,实现和谐发展与个体优势整合,收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实际上也是万里新的管理文化和新的德育工作机制培育与形成的过程。

3.减人不减事的工作要求浙江万里学院经过改制,精简了机构,裁减了冗员,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注人了生机与活力。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基本而又首要的前提,才发展形成了“万里模式”。实际上,这个模式的内在要求是减员增效,通过改革减少自耗,整合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绩效,实现减人不减事的理想目标,展示高效、精干、务实和领导就是服务的全新形象。如何在学生德育工作任务加重却人员相对减少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新路,又是一个必须面对和顺利过关的挑战。

4.不同的工作起点与相同终点的评判标准即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用精英化阶段的衡量、评判标准,特别是以传统核心高校作为参照系数来衡量包括我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这显然是一场十分不科学、绝对不合理的竞争,但这又是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段。尽管我们知道,我们录取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确实与别的高校有不可比性,但我们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万里模式”恰好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保证和非常充分的改革机会。不过,我们也冷静地看到,如果按照精英教育格局下的评判标准,我们学生入门时的文化成绩与学习品质等都与其他高校存在较大差距,而最终社会将以划一的标准不加区别地予以对待。这也是德育工作需要解决与回答的问题。

5.后勤社会化与德育空间的异动传统高校的后勤都由学校自己举办,这样做虽然成本较高,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梗阻。但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后勤毕竟是学校内部的事情,必要时学校完全可以通过实行行政干预来达到某种目的。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人,各个高校相继组建了后勤服务集团或总公司,原来意义上的关系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不再象以前那么紧密了,但隶属关系仍然没有改变。而我校作为按照全新的体制与机制运行的高校,没有也不能再走老路,所以实行的是彻底的后勤社会化。这是高校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要求,但是目前正处于摸索与完善阶段,许多工作尚不成熟,在推进的过程中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和考验。

三、万里办学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的初步实践

以上所论已经充分表明,在万里办学模式下,我校学生的德育工作除了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社会文明一体化、知识信息网络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共性因素外,还存在与学生德育工作相关联的主体对象、客观条件、软硬环境和目标任务等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及时作出科学的回答。我们的初步探索和主要体会是:置身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必须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市场经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尽快构建起大德育框架,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天候育人和人文精神育人。

1.实行全员育人实行全员育人不仅是由教育规律所决定,更由“万里模式”所要求。两者的一致性使全员育人和谐地统一了起来。众所周知,在传统的高校教书与育人是分离的,分别由两部分人员来完成。这样做的原因是大学教师要做别的事情,大学生不需要象中学生、小学生这样来管。而当事实并非如此时,就出现了专职做学生工作的人员,久而久之,出现了教书与育人两条线、两张皮。这种状况既不经济,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育人的规律,结果是:教学人员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学生工作人员由于不接触业务工作,往往与学生没有共同语言,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感召力,且有后顾之忧。如何使学生工作由分散走向集约,由人为分割变为有机统一,人们一直在思考与探索,万里的实践无疑是大胆而又成功的。学校一开始就注意到要改变旧有格局,必须脱胎换骨,建立新的体制与机制,将教书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江泽民总书记在《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总书记再一次寄语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同时,作为万里人,我们深知“万里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的量不仅没有减轻,相反更加艰巨,这个任务只有通过全员育人才能圆满完成。而真正要让每一位教职工履行这一使命,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克服不屑、不愿、不需要、不能做的问题,树立起有责任、有必要的意识,并使他们人人具备做学生工作的能力,实现要我做向我应做、我要做和我能做的转变。为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面上号召的同时.,辅之于明确的班主任工作规定和严格的考核,并逐渐使教职员工自觉以此为己任,乐育英才。现在,每一位教职工都懂得自己的天职是育人,学校工作的源头也是育人,不能因为高校的功能拓展了,而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在万里模式下,只有参与育人,教学科研和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效,才能最终成就与众不同的万里办学模式。

2.实行全程育人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进人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社会。无论是终身学习,抑或终身教育,都说明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务必注重连续性。在万里全新的办学理念下,学校培养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管好在校园内的教学这样单纯的事情,而应该做到全程育人,将学校的工作分别向教学的前后和内外延伸,循序渐进,前后衔接,强化过程管理与控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化解风险,避免一次算帐。道理很简单,学校毕竟不是工厂,教育作为一项塑魂、育人的特殊工作,是不能有任何次品的,因为次品实际上就是废品。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全程管理,做好每一道工序的工作,一丝不苟,避免任何可能出现的闪失。实行全程育人,就是要加强过程管理和控制,加强日常关心与指导,建立定期走访、谈话制度和OFFICETIME等。只要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免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才能提高自我纠错的意识和水平。而这就需要学校在人力方面比以前有更多的投人,这就必须是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另一个含义是,学校提出应加强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要求各教学单位象企业一样注重听取用户的意见,并推出类似于产品“终身包修”的承诺,增强用人单位对选用我校毕业生的信心,拓展就业渠道与门路,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扩大我校的人才市场份额。同时,也从中获取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更改培养计划,教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同步。

3.实行全方位育人如果说全程育人主要着眼于纵相衔接的话,那么,全方位育人则侧重于空间上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与引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自由度越来越大,高等学校也不例外,特别是学分制的实行、后勤彻底社会化、缴费上学等,学生在学校里的自由度也已大大增强,这给我们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与要求。这方面我们主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将学生工作从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变到在加强管理教育的同时强化服务的新格局上来。注重做好学生社区工作,不留盲区和死角。为此,我们率先成立了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下辖学生服务中心、综合咨询中心、素质拓展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习援助中心等,以加强学生工作的协同,强化服务,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指导。我想我们的学生工作如果试图真正想从与学生对立的情绪中走出来,首先必须做好服务,赢得学生的信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努力做到宽严相济,加强管理,疏而不漏,既不管死,也不放任自流。这样,学生一定能健康、快速地成长。同时,根据开放办学的特点,建立大教育的观念,树立全社会育人的观念。即必须树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依靠整个社会力量培育人才,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整体环境。为此,我们成立了家长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学校与家长的定期座谈制度,创办了摘登学生家长来信来访情况的内部刊物《情系万里》,等等。

4.实行全天候育人与全员、全程、全方位相联系的是全天候育人。特别是我们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和党员教师更应该为人表率。在学生工作队伍人数减少的情况下,要做到不削弱学生工作,无非两条途径:一是更新观念,著名作家张洁曾说过:实际上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横在眼前的高山大川,而是我们脚上的鞋子太小,走不动。确实如此,有时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比别的其他条件还重要。二是更新工作手段,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过去到银行提款时费神还费力,效率低下,推出自动取款机后方便安全又省时省力。这对我们学生工作是很有启迪的,标明减人不减事,提供全天候服务是完全可以的,关键要更新观念、更新手段。我们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指导,建立行政管理、学生工作、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四条线长年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全天候育人。

5.培育校园精神.创建先进文化,实行人文精神育人育人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包括社会共同的和学校特有的;要注重文化力在育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置身万里办学模式之中,使我们的这一想法更加坚定。因为“万里精神”和“万里文化”是得天独厚的一种涵育英才的资源。我们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和可能收集到的资源,组织了“万里精神”大讨论、报告会,开展了“绿色万里”、“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人文万里”等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继续在作这种尝试。因为“万里精神”很感召、激励人,万里文化很启迪、鞭策人。如用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力争一流的万里精神与万里学子共勉,激发他们勇气。我们坚信,用“万里精神”和“万里文化”熏陶出来的一代代万里人一定会饱含人文精神,一定具有高强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一定能成为立得起、站得牢,拉得出、走得远,吃得开、叫得响的新世纪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亚芬.论万里模式[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2):l-3.

[2]潘惫元.浙江万里学院—一种第三部门高等学校的范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2,(4):59-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5)

    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让我有机会在教育处接受锻炼。谈起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在座的各位是行家里手,更有发言权。回顾这一学年,学校德育工作稳定、有序,主要得益于秦校长、吴校长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体班主任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同时大家也给予了我本人许多帮助,使我顺利开展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我把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职责

   就是服务。学校对处室职能的定位是“督导、服务、评估、协调”8个字,就我个人理解,我认为其核心就是服务。作为教育处副主任,就是要竭尽所能为学生服务,为班主任服务,为领导服务。为此,我给自己和部门工作人员提出了6字工作要求:热心、齐心、用心。制定了与班主任一起共同实践的工作准则:投入、艺术、高效;确立的培养目标是:规范、创新、全面。

二、主要工作     1.完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制度建设上我们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即在沿用过去好做法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修改与补充。一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下发了近10个规章制度,如《学部、班级德育常规管理十要》、《学生纪律十四条》、《班主任工作日程》、《日常行为规范优秀达标班级指标》、《自主管理示范班标准》、《卫生、纪律分担区的划分及管理规定》、《学生进出校门管理规定》、《活动课管理规定》、《小周六、周日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午休管理规定》等,这些规章制度,确保了日常德育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目前,我们根据高中部席小宇、张晓爽等班主任的建议,正在拟订《学生德育积分条例》,以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2.紧抓常规。学校常规往往能直观反映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经常抓,反复抓,抓反复。总体看,一年来学校卫生、纪律和其它常规工作状况良好,这得益于各学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值周工作体系和各班主任的鼎力相助。为配合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处尝试从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加强教育和引导。拿“六不规定”来说,我们在处理个案中重视从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在要求学生“做什么”之前,给学生讲清“为什么”,杜绝简单硬性处理,用“这是集团规定”或某种权威来强迫学生被动接受。正确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思想指导。执行之前,理念先行。学生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他对我们的要求提出异议说明他们很有头脑。堵、压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而且我知道,我们的堵、压会引起学生心理烦恼和逆反心理,这一来必会给班主任带来很多麻烦,所以我们尽量作到引导到位,讲清为什么不能带零食,为什么要求不留长发,为什么要穿校服等,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难度。

认真检查,做好反馈。吴校长要求我们工作中腿要勤、眼要尖。一年来,我们往返于东、西两个校区,对午休、小班课、电视校会、周六晚、放学后等常规管理中的重点、盲点、难点实行走动管理,经常性地巡视检查,对每周确立的常规重点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引入竞争机制,常抓常新。常规工作最怕做的疲沓、拖拉,看起来是小事情,却老是做不好。为此,我们听取了班主任的意见和建议,引入竞争机制,让各班在争优申报过程中提升班级常规管理水平,对优秀班级实行挂牌制,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激励别的班级争向靠拢。如除每周评选红旗班外,本学年我们开展了日常行为规范优秀达标班级、自主管理示范班、优秀值周班的申报评比活动。目前,我校共有日常行为规范优秀达标班级19个,自主管理示范班9个,优秀值周班17个。许多班级均实行了全员、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构建了本班常规管理机构,人人有岗,岗岗有人,富有推广价值。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我们全体班主任在不简单和不容易中牢牢抓住常规管理不放松,取得良好成效。

    3.抓好培训。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人人都需要充电。在培训方面,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班主任培训,一手抓学生干部培训。教育处在学部抓好培训工作的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培训。如本学年共开展了4次班主任培训,其中2次是新班主任培训,主题分别为“学校德育管理理念、德育管理制度培训”和“如何有效开展家校联系”;2次是全体班主任培训:一为自主管理示范班经验交流,潭菊清、徐春梅、郑晓刚、丁玉玲、李绪坤等老师做经验介绍;一为班级管理心理教育专题讲座,通过“伤熊事件”引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话题。开展了4次学生干部培训,如“老带新”传经送宝会、卫生、纪律委员工作培训会、“自主管理中的苦与乐”交流会、新一届学生会干部工作动员培训会等,帮助学生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除定期开展培训会外,我们还积极编印《德育文萃》,将一些好文章及时推荐给班主任,让处在繁忙中的班主任能快捷地捕捉到新信息,武装头脑,促进工作。针对家长、班主任反映的学生上网影响学业问题,我们专门推出“网络教育”专刊,供大家参考。

    4.抓活思想教育。今天的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广,思维活跃,单一、空洞、权威式的说教很难说服他们,触动他们的心灵,这就要求教育者采用多途径、多渠道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A.加强阵地建设。学生在校园里,如果我们不用积极的东西占领他们的心灵空间,消极的事物就会乘虚而入,并逐渐占上风。本学年,我们充分利用校会、橱窗、宣传板、广播、电视等舆论宣传工具,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让我们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就说学生看电视问题,禁止看或禁止看港台电视连续剧,效果甚微,关键引导学生看。我们在本学年录播了《对话》《东方时空》《动物世界》《科技博览》等节目,定时播放,渐渐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并从中受到了不少教育。郑华玉、黄启领等老师还积极向我们推荐好的节目。我们也开展了“每周一歌”活动,把学生爱唱歌的热情与唱好歌的导向有机结合,取得良好成效。

    B.活动育人。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体验中提高思想认识,获取一份认同。在具体操作中,不为活动而活动,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与渗透。本学年,主要协助策划开展了下列大型活动:校第六届田径运动会;东校区的“小制作、小发明、小科技”评比活动;东、西校区元旦迎新晚会;迎接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工作;开展“家庭礼仪”作业和“四个一”活动评选活动,评出“家庭礼仪”文明生195名,“四个一”活动优秀生234名,并予以表彰;开展市级、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推荐评选活动,推出“身边的榜样、学习的楷模”专刊,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树正气、促学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开展“每班一支歌”比赛活动(612、803、702、701等班级),展现班级风采,增强班级凝聚力,(文章來源:ws126.net)丰富班级文化;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开展“中学生校服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和“学生校服设计展示活动”(预科部、104、810);举办国防教育报告会等;开展中小学生联谊活动;承办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恳谈会等。活动前,认真做好调研、动员、协调;活动中,给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唱主角,比如,学生导游的兴起(预科部、一部)、学生的校服学生自己设计和展示等就是例证;活动后,做好追踪调查和总结反馈,以利改进工作,像中小学生联谊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把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总结,并有针对性地改进。

    C.抓住重点,突出特色。针对我校实际,我们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即以“六不规定”为主要内容的平民化教育,以爱校教育为先导的爱国主义教育,以万里精神为灵魂的万里文化渗透教育,以育人在于育心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教育学生爱国首先就应从爱校、爱家乡做起,为此,我们启动了“发扬万里精神、建构人文万里”活动计划,组织学生唱校歌、读万里创业史、听董事长专题报告、讨论“如何学万里精神,如何做一名优秀万里学子”等,增强学生自豪感、自信心和爱校、创新、拼搏等意识,提升学生精神面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

    5.加强德育研究。本学年共召开10次德育研究会,把问题当课题,研究讨论。努力办好《德育简报》,力争使之成为具有万里国际学校中学班主任特色的简报。目前,我们共编印5期,报道学校德育工作动态,开辟班主任工作论坛,介绍德育管理新理论、新观点,武装德育工作者头脑。本学期本着“发现典型、推广经验”的目的进行了一次班主任工作调研,对一些好的做法予以推广。非常高兴的是我们的班主任正在努力从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促进了德育科研氛围的形成。我们也开展了班主任工作论文的小型征集和推荐活动,彭林虹、周艺、程东文、倪志成等老师的教育论文纷纷获奖。本学期我们还启动了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课题的研究。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加之经验不足,所以工作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漏和不尽人意之处。一年来,我始终处于探寻、摸索中,竭力想为班主任服好务,但事实上服务不够,敬请原谅。

2.常规管理中,说教痕迹重,教育方法、模式上仍显陈旧。

3.学生管理上,表扬的少,批评的多,没有做到两手都硬。

4.工作中,本想抓两头,促中间(调研、布置、服务、总结、反馈),但总觉布置任务多,关心了解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难度不够。

5.在发挥学生会作用,调动学生干部积极性,参与学校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有待加强

6.工作预见性、前瞻性有待加强

四、下学年工作设想

    1.总体要求:艰辛的劳动和科学的艺术(举例:教育学生不穿拖鞋的不同处理办法)。

    2.学生管理上,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在同学中大力树立典型,弘扬正气,营造比学赶帮超氛围;一是对同学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对影响恶劣的给予劝退,绝不姑息迁就,促进校风、学风上台阶。我们将在高中部试行《学生德育积分条例》。

    3.班级管理上,坚持规范与特色并重。规范即要达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底线,特色即班级管理的个性化,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主管理也好,躬亲型管理也好,严管型管理也好,只要利于学生成长,家长满意,就是可行的管理模式。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促进各班高效发展。

    4.校园文化建设上,重点抓好三块:学生社团、学校舆论宣传工具和校园活动。内容上将更加具有层次性、连续性、丰富性、开放性,学生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6)

2.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浙江万里学院的创办,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一枝奇葩。她为薄弱高校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具有示范意义和先导作用。1999年3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同意,原浙江农技师专正式改由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举办。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不仅率先提出了教育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而且主动面向市场,实行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通过民办机制,完全利用社会资源,以教养教,滚动发展,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办学体系。浙江万里学院创办后,即按政府主管部门核定批准的教育成本收费。徐亚芬董事长等教育集团领导反复强调“三个中心”,即集团以学校为中心、学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学院确立了“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和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造精神的培育,突出传统道德教育和先进文化熏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实施了“绿色万里”(创建绿色大学)、“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举办英语文化节)、“人文万里”等创建活动。

3.全新的运行机制学院确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董事会根据《章程》对事关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聘任院长;院长职业化,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集中精力全权负责办学事务,包括向董事会提名副院长人选和聘任中层管理人员;学院建立党委和各级基层党组织,作为政治核心,起监督保证作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理顺关系,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全员聘任;根据有关政策,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离,打破一评定终身;分配制度按照优质优酬的原则,收入与业绩紧密挂钩,优质资源向教学科研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向贡献突出者倾斜。

4.后勤社会化服务学院改制后,教育集团领导就果断决定,扬长避短,轻装上阵,不再走传统高校的办学老路—学校办社会,自我封闭,小而全、校而全;强强联合,专业分工,后勤彻底实行社会化,以确保对教学科研的经费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新建的钱湖校区请实力雄厚的浙江耀江集团承办学校后勤服务,包括学生公寓、教工宿舍、食堂、邮电、超市和医院等各项配套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经营与管理。学校、师生与耀江后勤变成服务、被服务的关系。这种优化组合的新型协作体系,既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学校办学负担、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大了办学规模,又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校与后勤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专业分工,规模经营,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万里办学模式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1.思维定势与传统观念的束缚经过改制的洗礼和几年的超常规跨跃式发展,教职员工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除了没有后勤人员外,学校的服务与管理人员队伍高度精干,教师队伍表现为新老交替、快速增长,来源广泛、结构优化,高学历与高职称比例大幅度提高。然而,他们虽然踏人了“万里”这条新的河流,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传统观念的惰性、利益机制的刚性驱动等交织在一起,固有的一些观念仍未彻底转变,叶公好龙的现象时常发生。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不少人时不时地流露出怀故恋旧的情绪,有的甚至抱残守缺,成为新体制的羁绊。改制前的阴影与来自传统高校教职工的思维定势是学生德育工作创新中首先需要攻克的难题。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通过改革摆脱旧观念、旧模式、旧体制的各种束缚,创新学生德育工作,特别是教育集团要求的创新、创业、创造和全面素质教育。这既是万里模式的优势,也是万里模式的特定要求,如果连在这方面都无法突破,那万里模式就很难获得完全成功。著名科学家杨福家院士认为,一个学校的好坏关键看她给学生提供的机会的多少。如何让全体教职员工形成这样的共识,是学校德育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文化碰撞与潜在冲突应该说改制后留任或新加盟我校的教职工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有强烈的改革欲望、有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和以生为本的职业态度。但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个人经历与文化背景迥异,存在着产生碰撞和冲突的可能性。如何将优势整合,做到1+1大于2又是一个挑战和需要解决好的问题。从理论上说,相异的文化如果融合得好,便具有强大的张力,这种张力是发展的动力,创新的源泉。而在工作实践中如何做到同频共振,最大限度地避免异质文化之间可能产生碰撞与冲突,实现和谐发展与个体优势整合,收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实际上也是万里新的管理文化和新的德育工作机制培育与形成的过程。

3.减人不减事的工作要求浙江万里学院经过改制,精简了机构,裁减了冗员,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注人了生机与活力。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基本而又首要的前提,才发展形成了“万里模式”。实际上,这个模式的内在要求是减员增效,通过改革减少自耗,整合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绩效,实现减人不减事的理想目标,展示高效、精干、务实和领导就是服务的全新形象。如何在学生德育工作任务加重却人员相对减少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新路,又是一个必须面对和顺利过关的挑战。

4.不同的工作起点与相同终点的评判标准即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用精英化阶段的衡量、评判标准,特别是以传统核心高校作为参照系数来衡量包括我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这显然是一场十分不科学、绝对不合理的竞争,但这又是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段。尽管我们知道,我们录取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确实与别的高校有不可比性,但我们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万里模式”恰好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保证和非常充分的改革机会。不过,我们也冷静地看到,如果按照精英教育格局下的评判标准,我们学生入门时的文化成绩与学习品质等都与其他高校存在较大差距,而最终社会将以划一的标准不加区别地予以对待。这也是德育工作需要解决与回答的问题。

5.后勤社会化与德育空间的异动传统高校的后勤都由学校自己举办,这样做虽然成本较高,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梗阻。但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后勤毕竟是学校内部的事情,必要时学校完全可以通过实行行政干预来达到某种目的。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人,各个高校相继组建了后勤服务集团或总公司,原来意义上的关系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不再象以前那么紧密了,但隶属关系仍然没有改变。而我校作为按照全新的体制与机制运行的高校,没有也不能再走老路,所以实行的是彻底的后勤社会化。这是高校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要求,但是目前正处于摸索与完善阶段,许多工作尚不成熟,在推进的过程中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和考验。

三、万里办学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的初步实践

以上所论已经充分表明,在万里办学模式下,我校学生的德育工作除了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社会文明一体化、知识信息网络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共性因素外,还存在与学生德育工作相关联的主体对象、客观条件、软硬环境和目标任务等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及时作出科学的回答。我们的初步探索和主要体会是:置身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必须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市场经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尽快构建起大德育框架,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天候育人和人文精神育人。

1.实行全员育人实行全员育人不仅是由教育规律所决定,更由“万里模式”所要求。两者的一致性使全员育人和谐地统一了起来。众所周知,在传统的高校教书与育人是分离的,分别由两部分人员来完成。这样做的原因是大学教师要做别的事情,大学生不需要象中学生、小学生这样来管。而当事实并非如此时,就出现了专职做学生工作的人员,久而久之,出现了教书与育人两条线、两张皮。这种状况既不经济,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育人的规律,结果是:教学人员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学生工作人员由于不接触业务工作,往往与学生没有共同语言,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感召力,且有后顾之忧。如何使学生工作由分散走向集约,由人为分割变为有机统一,人们一直在思考与探索,万里的实践无疑是大胆而又成功的。学校一开始就注意到要改变旧有格局,必须脱胎换骨,建立新的体制与机制,将教书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总书记在《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总书记再一次寄语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同时,作为万里人,我们深知“万里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的量不仅没有减轻,相反更加艰巨,这个任务只有通过全员育人才能圆满完成。而真正要让每一位教职工履行这一使命,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克服不屑、不愿、不需要、不能做的问题,树立起有责任、有必要的意识,并使他们人人具备做学生工作的能力,实现要我做向我应做、我要做和我能做的转变。为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面上号召的同时.,辅之于明确的班主任工作规定和严格的考核,并逐渐使教职员工自觉以此为己任,乐育英才。现在,每一位教职工都懂得自己的天职是育人,学校工作的源头也是育人,不能因为高校的功能拓展了,而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在万里模式下,只有参与育人,教学科研和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效,才能最终成就与众不同的万里办学模式。

2.实行全程育人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进人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社会。无论是终身学习,抑或终身教育,都说明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务必注重连续性。在万里全新的办学理念下,学校培养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管好在校园内的教学这样单纯的事情,而应该做到全程育人,将学校的工作分别向教学的前后和内外延伸,循序渐进,前后衔接,强化过程管理与控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化解风险,避免一次算帐。道理很简单,学校毕竟不是工厂,教育作为一项塑魂、育人的特殊工作,是不能有任何次品的,因为次品实际上就是废品。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全程管理,做好每一道工序的工作,一丝不苟,避免任何可能出现的闪失。实行全程育人,就是要加强过程管理和控制,加强日常关心与指导,建立定期走访、谈话制度和OFFICETIME等。只要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免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才能提高自我纠错的意识和水平。而这就需要学校在人力方面比以前有更多的投人,这就必须是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另一个含义是,学校提出应加强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要求各教学单位象企业一样注重听取用户的意见,并推出类似于产品“终身包修”的承诺,增强用人单位对选用我校毕业生的信心,拓展就业渠道与门路,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扩大我校的人才市场份额。同时,也从中获取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更改培养计划,教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同步。

3.实行全方位育人如果说全程育人主要着眼于纵相衔接的话,那么,全方位育人则侧重于空间上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与引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自由度越来越大,高等学校也不例外,特别是学分制的实行、后勤彻底社会化、缴费上学等,学生在学校里的自由度也已大大增强,这给我们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与要求。这方面我们主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将学生工作从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变到在加强管理教育的同时强化服务的新格局上来。注重做好学生社区工作,不留盲区和死角。为此,我们率先成立了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下辖学生服务中心、综合咨询中心、素质拓展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习援助中心等,以加强学生工作的协同,强化服务,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指导。我想我们的学生工作如果试图真正想从与学生对立的情绪中走出来,首先必须做好服务,赢得学生的信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努力做到宽严相济,加强管理,疏而不漏,既不管死,也不放任自流。这样,学生一定能健康、快速地成长。同时,根据开放办学的特点,建立大教育的观念,树立全社会育人的观念。即必须树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依靠整个社会力量培育人才,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整体环境。为此,我们成立了家长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学校与家长的定期座谈制度,创办了摘登学生家长来信来访情况的内部刊物《情系万里》,等等。

4.实行全天候育人与全员、全程、全方位相联系的是全天候育人。特别是我们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和党员教师更应该为人表率。在学生工作队伍人数减少的情况下,要做到不削弱学生工作,无非两条途径:一是更新观念,著名作家张洁曾说过:实际上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横在眼前的高山大川,而是我们脚上的鞋子太小,走不动。确实如此,有时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比别的其他条件还重要。二是更新工作手段,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过去到银行提款时费神还费力,效率低下,推出自动取款机后方便安全又省时省力。这对我们学生工作是很有启迪的,标明减人不减事,提供全天候服务是完全可以的,关键要更新观念、更新手段。我们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指导,建立行政管理、学生工作、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四条线长年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全天候育人。

5.培育校园精神.创建先进文化,实行人文精神育人育人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包括社会共同的和学校特有的;要注重文化力在育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置身万里办学模式之中,使我们的这一想法更加坚定。因为“万里精神”和“万里文化”是得天独厚的一种涵育英才的资源。我们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和可能收集到的资源,组织了“万里精神”大讨论、报告会,开展了“绿色万里”、“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人文万里”等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继续在作这种尝试。因为“万里精神”很感召、激励人,万里文化很启迪、鞭策人。如用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力争一流的万里精神与万里学子共勉,激发他们勇气。我们坚信,用“万里精神”和“万里文化”熏陶出来的一代代万里人一定会饱含人文精神,一定具有高强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一定能成为立得起、站得牢,拉得出、走得远,吃得开、叫得响的新世纪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亚芬.论万里模式[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2):l-3.

[2]潘惫元.浙江万里学院—一种第三部门高等学校的范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2,(4):59-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质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杨福家.博学笃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7)

一、前言

人类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无数可供开采利用的宝藏。同样,人们通过对15世纪以来古希腊、罗马体育这个巨大的历史宝库研究,才有了日臻完善的现代奥运会和学校体育。当今,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方新未艾,体育教学改革何去何从,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纵横两方面对前人的教育成果研究,对于借鉴或批判性继承体育文化遗产,把握体育教育发展规律,更好地指导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代希腊的体育教育

1.斯巴达的体育教育

斯巴达人口较少,为了强化国家机器,斯巴达教育只注重军事体育训练,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勇敢、服从、坚忍、强健。他们实行彻底的全民皆兵,不重视文化教育。每个儿童都属于国家,被元老视为孱弱畸形的新生儿被弃于荒野,合格者7岁前由母亲抚育,7岁男孩儿被送到公育机构,分成小组在青年指导员的指导下过集体生活。学习五项运动(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游泳、球戏、游戏和音乐舞蹈。

斯巴达的妇女与男子一样受教育,不同的是她们不离家过军营生活,女孩和男孩一样在运动场上练习五项竞技,她们跑步、角力、投标枪、掷铁饼、舞蹈、唱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以期生育健康的后代。

2.雅典的体育教育

公元前338年,希腊被马其顿征服之前,雅典是当时教育和体育最发达的城邦。雅典公民既是军人,又是社会和文化活动家,因而雅典教育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身体教育既着眼于军事准备,也很重视身体的健美匀称。7岁以后,除上音乐学校外,学生还要入体育学校,男孩儿学习体操、玩球和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进行斯巴达式的五项运动和拳斗、游泳、竞走等较正规的体育训练。通过体育,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肌肉发达,形态优美,具有顽强、坚忍的品质。

古希腊体育和古奥运会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世界体育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例如,关于体育的功能问题,德、智、体、美育的关系问题,运动生理学和解剖学基础问题,锻炼原理和方法问题,体育与优生问题,体育道德问题等,都可以在古希腊哲人的言论中找到它们的萌芽形式。如德漠克里特认为:“人是自己健康的主人”。苏格拉底认为:“保持身体健康,随时准备入伍是公民的天职,不能表现出身体的力量和美是一种耻辱!”柏拉图继承了“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教育理想,把体育视为精神健全和道德完善的途径。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多方面和谐发展和分段教育的思想,主张在少年儿童阶段应特别重视体育,体育规程只能是一些“轻便体操”,训练儿童身体养成正常的习惯,避免过度训练。

三、近代西方体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教育的产生

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产生了对体育的新需要。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十分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并尝试着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体育体系。学校教育冲破了那种视肉体为灵魂监狱的天主教教义的束缚,把游戏、体育看作是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用以实现身心的健全发展,近代体育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第一个表达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是帕多瓦大学逻辑学教授弗吉里奥,他认为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青少年施以通才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他重视体育,强调健全的身体是将来从事任何事业的前提,建议根据个人特点“恰当地选择运动”,并要注意“缓和而有节制”。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者拉伯雷主张身心并行发展,他所列的体育活动的名目非常多,骑马、击剑、角力、跑步、游泳、射箭、登山、攀树等。而蒙田在教育、教学方面,则提出反对强制压迫,主张自然发展,提倡身心并进,重能力培养,求实际效用,尚行动实践。认为“一切运动和锻炼,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他重视体育,重视质朴的生活习惯和严格的身体锻炼,他的思想对洛克和卢梭都有一定影响。

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1423年,他创办的贵族学校,第一个实现了“自然学校”的理想。这所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发展,把身体锻炼和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发展个性,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

夸美纽斯是文艺复兴以来伟大的教育家,他所著的《大教学论》,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某些西方学者称他为“学校体育之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品德、体力和智力的缺陷都可以由教育而得到发展。他提出了“适应自然”的原则,主张“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指导”,“人人都应该祈求自己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存在于一个健康的身体里面”。在他的教学计划中,体育首次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文艺复兴以后体育教育的形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以后,欧洲的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人文主义思想获得广泛传播。从洛克、卢梭到斯宾塞初步形成了近代体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开启了一个新的体育时代。

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在体育方面,洛克第一次明确地把学校教育的任务区别为德育、智育和体育三部分。他十分重视体育,认为健康的身体是满足个人幸福,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让・雅克・卢梭继承了夸美纽斯和洛克服从自然的思想,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他主张直观教学,要求教育者在讲解知识时揭示知识的用途,重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不要教儿童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可见,卢梭早已经主张“发现法”教学法了。在他的体育观中,认为体育是教育里最重要的部分,“不仅是为儿童健康强壮,尤其是为了对道德的影响。”教学内容应授予儿童足够的运动技能和娱乐活动的知识,并给他利用自然环境和与同学一起游戏的本领。

3.近代学校体育的确定

洛克和卢梭等人的体育思想大都限于对个别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继承他们的思想并立足于学校教育的角度加以实施,则是以巴塞多为代表的博爱派教育。1774年,巴塞多按照夸美纽斯和卢梭的学说,在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最早体育课的内容为击剑、舞蹈、骑马、腾越等,以后的教师又相继增加了所谓“希腊体操”,如跑跳、投掷、摔跤、德国民间游戏,以及滑冰、射箭、园艺、木工、远足等多项内容。

德意志各地先后办起了许多类似的学校,这些学校改变了传统的学校体育模式,使体育教学摆脱了旧的课外活动和游戏的方式,采取了根据学生年龄选用不同体育手段分组教学方式;各种身体活动开始在教育的意义上组成统一的体育手段。正是在这些学校里出现了近代意义上最早的体育教师。

使学校体育彻底摆脱只为极少数人服务的贵族性质,是古茨穆茨和裴斯泰洛齐的功绩。古茨穆茨在长达50多年体育实践中,在发表的最著名的《青年体操》体育著作中,把体操方法分为体操运动、手工劳动和游戏三大类,其核心是体操运动,包括8类基本运动。

裴斯泰洛齐继承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认为体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体力,增进儿童的健康。同时可以促进儿童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培养儿童勇敢、求实的精神。这里裴斯泰洛齐就将体育与德育、智育联系起来。主张体育要遵循人的力量自然发展规律,体育的要素是“关节活动”,关节活动是一切体操、游戏与身体练习的基本动作。儿童的体育训练就是要从这些基本动作的训练开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进行较复杂的动作训练,以发展他们身体的力量和各种技能,促使儿童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裴斯泰洛齐比古茨穆茨更强调体操的基本化,他制定的“要素体操”(或自然体操)体系,把体操分为三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古茨穆茨和裴斯泰洛齐解决了体育手段的体系化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问题,实际上也就创造了普遍实施学校体育所必需的前提。因此,他们的实验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注意。

4.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和牛顿力学等科学的提出,提供了体育科学形成的基础,体育分科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体育科学既是教育科学和近代医学等学科分化的产物,也是体育师资教育发展的要求。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19世纪初,各国陆续开办了一些体育师范学校,促进了体育师资培养的正规化、系统化,体育教学内容的整体化与合理化。各种更加符合医学和教育原理的新体操流派大量涌现,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和医疗体操开始分化。球类、田径、游戏以及民间舞蹈等体育项目,逐渐和传统的体操一起被用为学校体育的教材。以伍德、郝塞林顿和威廉姆斯为代表的自然体育和新体育思想发展成为影响最大的学说,他们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是为了通过体育教育形成全面发展的人。在体育方法和手段上,主张采用更自然、自愿、活跃的运动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地位上升,新体育思想对美国学校体育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奥地利自然体育学说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霍夫尔和斯特蕾西,他们在批判德国体操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奥地利教育改革原则,在更加明确强调体育应以生物学和教育学原则为指导的基础上,提出体育要以人对运动的需要为基础,建立起“合自然性”的,能促进人体发育成长的身体锻炼体系。在教学中,则强调充分适应儿童的智力和身体发育状况。

四、结语

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学校体育,体育教育经历了从产生到飞速发展时期,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概括。随着近代教育科学的进步与体育本身的发展,学校体育理论的研究日趋丰富与完善,学校体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自然体育和新体育思想对欧洲乃至世界体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内容、方法与手段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当前学校体育改革深入发展中,研究西方体育教育历史发展过程,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找出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有所启迪和借鉴的东西,以期更理性地指导我们的体育教育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初立光.东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高等体育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139.

[2]张旭.中西方体育教育思想的比较[J].西北大学学报,2004,(4):132-134.

[3]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5-38.

[4]潘绍伟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8)

我自一九七八年四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掐指一算,已有36年了,这几十年里,我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以校为家、无私奉献、为人师表、任劳任怨、管教管导、边教边学、一如既往。具体体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 不怕困难, 勇于承担教育重担

党的“三中全会”鼓舞人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可是远隔云龙县漕涧镇二十多公里,与保山瓦马民族乡接壤的鹿山村,是一个人居分散、少数民族杂居(白、苗、彝、阿昌等)。信息闭塞,交通落后的偏僻山区。师资紧缺,人们思想落后。并且在一九七八年前,这里的校点大多是简易危房为教室,土砖、木板为课桌,办学时断时续,学龄儿童难以保障正常的学习生活,几乎成了文盲半文盲的山村。在这种情况下,我悻然接受了群众的重托,放弃了担任乡村干部的机会,从此步入了我所热爱而充满艰辛的教育教学生涯。打那以后,偏僻山村的教育得到了保障,朗朗的书声给群众带来兴奋的呼声:“党的政策暖人心,新任教师有信心,知识青年爱教育,放弃良机入教门,学龄儿童有希望,山村教育换一新”。

二、 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人的宝贵价值在于贡献”,任教以来,我积极投身于排危和校舍建设,曾调过五个校点工作,其中三个属于一师一校危房校舍点,由于自身的努力,不论到哪里都受到群众的热忱欢迎和支持。在认真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一贯积极投身于排危、修建校舍、绿化、美化校园。如1978年5月,我在硝水坛校点组织群众、献工献料,建盖了一间50平方米的教室和20套课桌凳;1988年,因地质变形而威胁校点,我又一次重新选址建盖了55平方米的教室和20平方米的教师宿舍;1998年我调到水磨坊校点工作,这里的教室原是破烂不堪的危房,我利用寒假期间组织群众重新起底建盖,因材料不足面临影响开学时间,我并将自己的木料和瓦贡献给校点,保障了教育教学。又如老寿山校点和鸡嘴山校点都是我一手组织群众献工献料排危修补的。

三、 树立安全理念 做好安全工作

几十年如一日,安全工作一如既往、持之以恒,我一贯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本着“预防为主、措施到位、安全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学校安全和教育教学的关系,不仅利用班会、集队时进行安全教育,(如季节性的安全宣传,道路交通、森林防火、用电用水、饮食卫生、疾病防控、教学设施等。而且每逢雨季密切配合家长,亲自接送小学生。校内随时排查安全隐患,做到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被家长称为“良师益友慈母心”;“修善之师全之星”。我为我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为我的投入,为我与学生之间所产生的胜似“母爱”的关系而受之无愧。

四、一如既往 情系教育

历经三十五年的教育生涯,担任了三十五年的班主任工作,似乎“爱”是构筑教育的生命线。“严”是对孩子高度负责的责任感。我一直把“爱”和“严”倾注在学生身上。过去有些学生因家庭困难面临失学,我就从自己微博的收入中无声地资助书杂费和给予适当的生活救济,如硝水坛校点的孤儿何秀梅和何利兰两学生因失孤而家庭困难无法上学,在我的资助下圆满完成义务学业。我的资助既保证了孤儿的学习,也保障了“两基两全”的落实。

有了“爱”和“严”,我一直坚持“三勤”,即勤为人:以言行感染和号召学生;勤家访:更多地与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沟通,全方位了解学生,特别是理解和转变后进生,形成齐抓共管的活力;勤解决:大小问题及时帮助处理,以至消化。

正是“爱”和“严”,我一直尊重后进生,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我首先对他们倾注爱心,用宽容的胸怀原谅他们的差距和过失,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坚持做到“五不”和“五多”,即: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变相体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实践证明“师爱是后进生转化的催化剂”。

正是有了“爱”和“严”,今天,我在家长和社会眼中是一个被尊敬的长者,在学生眼中是一个无话不说的大朋友,在同事眼中是一个谦虚和谐的老前辈。

我所教过的学生人才辈出,他们当中有的是今天的国家干部,有的是今天的学生家长。经常听到他们喜悦之音,“老师啊!是您给了我人生的基础”!“是您培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成长”。我为我的付出能有满意的回音而感到自豪。

五、积极参加业务学习 努力提高教育水平

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积极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中国梦”。积极参加有关业务进修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撰写了19篇有关教学论文,有13篇获部级“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坛”、“烛光—教育改革前沿”、“当代中国教育文萃”等“优秀论文奖”,有6 篇获省级“云南教育成果”,“走进新课程”等论文奖,其中“学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巧设课堂悬念 优化阅读教学”教案“庐山的云雾”、等八篇以在《烛光—教育改革前沿》、《中华教育科研文丛》、《当代中国教育文萃》等上出版。

工作中,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如“两基两全”和安全工作、校园文明建设工作等。认真执行校本建设和考核制度,认真组织少先队工作和班委工作,形成团结有爱的少先队组织和奋发向上的良好班风,不论各种活动和水评测试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一直在人居分散,民族杂居的偏僻山区工作,但始终将教育发展作为己任,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努力奋斗学习,积极向上。积极探索,努力尝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分层教学法”、“目标激励教学法”、“愉快课堂教学法”等,营造出“自学点拨式”教学模式,大幅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联系《走进新课程》,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体现知识、技能与情感价值的统一,构设积极主动,促进思考探究,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沟通与发展力度,形成了新型的教学模式。

认真执行学校目标管理方案,做到每学期有“教育教学反思和教学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并认真按计划开展工作,学期末认真总结得失,一丝不苟、取长补短。教学中做到认真备课(备学生)、精心设计教案,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虚心辅导后进生。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9)

绪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个高校必不可少的工作,根据所查阅资料了解到它的背景和发展基础,对于实践和借鉴西方经验方面进一步论述。在学校生活中,调查了学生思想学习情况,对于在学校师生间和学校风气几个方面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最后,尝试提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师生共同努力进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做越好。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基础

1.1以文化为奠基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教育,更是以文化为奠基的教育。主席说过这些优秀文化传统集中呈现出高尚的民族精神:“我们说的高尚的精神,就是指我们党崇高理想和信念,优良传统和作风,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传统文化向现实文化过度和转化,在当今中国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有传统文化的特质,还有现实文化的创新。把这些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结合起来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1.2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立足于社会实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使人们自觉地行动。并且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人民群众才是力量源泉。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还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相互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注重人和实践的发展,人与人在实践中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相互交流进步,也是最根本的发展。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弘扬主旋律发展,体现在爱国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团结进步基础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重要的主题。

1.3借鉴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杜绝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这些在思想上不利于我们的教育,不利于指导学生健康发展。但是要借鉴西方学习上的方法和心理方面知识,及个人创造能力的培养。更重要要磨练学生艰苦奋斗的毅力,还要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员采取教育辅导的方法,可以通过隐蔽性的课程设计进行感化教育。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2.1对于学生自身的积极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是最为重要的。这种思想上的教育会渗透到校园每个角落。从新生入学开始,我们进行的入学教育。新生本就对新鲜的校园生活懵懵懂懂,这时给予正确的指导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如何适应校园的同时遵守校规,我们如何学习的同时养成良好习惯,如何学习知识同时塑造自己性格和良好品德。我们可以开展的党课学习活动,使大家积极的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学校的思想政治活动,不仅动员着大家,还动员着每个人的思想,这样一个人积极就带动全寝全班的积极性,像是一个传一个的接力赛。这对于我们学生学习和思想上无疑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再拿我们学生考前教育及心理辅导举例。我们学生考试都会有侥幸心理,不过那种“打小抄”的想法会第一时间让老师扼杀在“摇篮里”。老师指导着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该严肃的严肃,该严格的严格,就像军人必须有“铁的纪律”。学生们会严格的遵守,这样也会给学生带来积极作用,不让抄就得下功夫学习,使我们积极投入学习中,当然学校老师不是“不讲人情的”,他们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辅导,严格但却不能造成学生恐慌和紧张。所以,老师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又会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考试生活中。

2.2对于学生自身及他人的积极作用:

我们谈学生自身思想教育,也要谈到与他人之间的积极作用。既然是高等教育,我们学生在思想就要提高一个层次,提到一个台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学生自身同时重要的是与他人如何相处。我们要团结友善的对待他人,具体从三方面说起:第一,我们学生自身受到学校的教育,自然会尊敬师长,这也是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对于长辈,师长,我们学生通过思想的教育会知道尊敬爱戴老师们,不会目无师长没有尊卑。第二,我们受到学校通过思想的教育可以让我们学生有素质的,怀有尊敬态度的对待他人。像那些在学校工作的人员,例如食堂阿姨,寝室阿姨,学校工人等等,在不是自己老师,师长的情况下还依然能够给予别人尊重。第三,我们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更要友善对待同学,团结同学们。我们不仅知道自己要受教育做好自己更要帮助他人,在生活中形成一个团体,并逐渐的扩大,这种积极作用不仅在自身,也积极作用于他人。

2.3对学校师生和校园风气的积极作用:

我们学校对于学生自身和他人教育,自然也不能忽视传播的力量。根据提出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高校已经让师生认真的进行了学习和践行。例如,我们把这24字做成宣传单贴到学校教室里,学生宿舍里,让我们时刻想学习,学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我们在校生都会熟记这个内容,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熟记之后就会做到并做好,真正践行了价值观内容,也成为了别人的榜样,积极的带动他人。可以看到,同学们不仅在学习上帮助彼此,在食堂都懂得谦让,友善的和学生教工相处;在社会里,公交车上常见到学生给老人让座,小巫见大巫,这样才能为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做贡献。这种教育对于我们学校师生来说都充满着正能量,起着积极。例如我们高校组织的的寝室文化节,女生节,举办的各种名师讲座等等,都对我们学生产生良好教育和积极影响。学校对于学生学习上给予了高等的教育,对于学生个人生活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教育。校内校外的学生都为了讲座奔赴而来,他们需要这种“精神食粮”,需要这种精神上的支柱,学校便给予我们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也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很好的进行了校与校之间的文化的交流。

3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3.1做好宣传和带头作用:

我认为大力的宣传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在思想上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学习论语中的名言,就像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把名言打印成宣传单发放各个寝室,由辅导员老师时常进行考核。宣传就要有领头人,辅导员便是很好的人选,我们可以让辅导员以身作则,学习传统文化并带领学生学习,和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最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也可以让每个寝室一周做一件好事,等到期末进行优秀寝室评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考察,还可以从学生中找出品学兼优的模范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学生之间更容易切磋与交流,在学习生活中也可以积极影响周围人进步,自己成为榜样也是对自身的一种约束。自己学习也帮助他人学习,从校内传播到校外,发挥积极的作用。

3.2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高校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校规校训,会唱校歌;而且跟进时事政治教育,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党中央的各项教育政策第一时间渗透在高校师生生活中。要求我们学生学习的同时,多加关注中央的新闻,社会动态和时事政治教育内容。多了解,多学习,从校园中学出来,进入到社会里,融入到社会里才是学习的目的。在列宁的《共青团任务》里,我们学习到青年人要学习还有如何学习的方法,最终还是要进行自觉地劳动,青年人起到团结带头作用,带领大家自觉地劳动。主席的《实践论》也充分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高校里学习就是为了实践,做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落实到行动上。比如我们学习上,学习自己专业课知识并多读书,然后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在知识上求真求实,努力让自己学的更多,学的更深入,把口号落实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要有学习的样子和学习的态度,就要产生自己的价值,就要作出自己小小的贡献。在生活上,学生会可以组织去敬老院献爱心,来关爱老人,敬老,爱老。哪怕只是半年去一次,也能使老人开心高兴,根据社会力量,还有学生们的热情,让老人有老可依。假期可以组织学生给残疾人讲课,同学们应该平等的看待和尊重每一个人,并能自己进步时带领他人,和他人共同进步。这样自己在完成学业同时,真正受到高校的素质教育,并把这种素质带到社会中去,能让我们大家更好提高自身修养,使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结论

追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文化和实践基础上的良好发展,本文浅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们高校师生间,学校风气里的积极作用。这些作用在我们高校里相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思想和行动上引领高校师生学习进步。在阅读相关书籍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除了学习和宣传基础上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自觉有效的学习,开展进行思想政治活动,在实践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10)

网络时代,办公自动化了,教学用多媒体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方式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在绍兴越城区的各个学校里,都越来越重视通过学校网站的建设来增进家校互动,提高办公效率,宣传学校文化,尤其认识到“教育博客”的推广使用,对于帮助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助推作用。

写随笔、开博客、上论坛,成了近年来许多青年教师课堂以外的一个“精神家园”;“今天你上博客了吗?”、“这个月你在教研网上了发几篇?”成了教师们课余日常聊起的一个主题;“这个月的博客心路主要记载了什么?”更成了每一个青年教师审度自己的标尺。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这种借助网络教研、教学博客来促使自己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

一、教育博客,让教师成长学习空间多元化

1.搭建一个交流的博客平台

打开百年老校――塔山小学的网站,你一眼就会看到蓝色界面下的学校各项活动历历在目。我们可以看到新闻中心、教师频道、学生频道、家教在线、资源共享几个栏目,浏览网站的想搜索学校的相关信息,只要点击相应的栏目进去就可以一览无余,如学校各项重大活动、获奖信息第一时间就在新闻中心和大家见面了,大家可以进一步了解学校的现状;如各个部门的工作重点和要点规划,你也可以先睹为快……在鼠标的刷刷点击中,你会觉得塔小的每一天都是那样多姿多彩,每一个塔小人都是这么充实快乐。学校校园网站曾连续两年获得“浙江省优秀校园网”称号,精湛的信息技术团队力量、优秀的校园网络平台为学校推行“教育博客”搭建起了一个稳定、丰富的交流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论坛中心、民族文化频道,这里的内容更是充满了塔小的教育特色。家长、学生和老师、同行等都可以在这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畅所欲言;教师们静心钻研着前人优秀的教育思想,一边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论坛中和大家交流自己在教学教育工作中的所感所惑,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提高教研工作效率。大家开博见客,在这里养心、交流、学习、提高。

2.形成一套可行的促进制度

入门培训:我们塔山小学教师结构以25~35周岁的青年教师为主体,还有一部分是中老年优秀教师,为了让博客教研的概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个老师都能真正掌握这项现代化的工具,学校专门请相关技术人员为老师们提供了培训,要求35周岁以下的必须参加,35周岁以上的自愿参加。如首次培训,根据越城区教育局内网提供的“曲水流觞”博群,要求我们老师都能在这一平台里建博,指导教师如何日志,如何更改资料(如模板、头像等),如何阅读、评论别人的文章等等,大胆跟优秀教师进行交流。老师们对这新事物很感兴趣,通过阅读名师们的博文日志,大胆跟他们交流,并且把阅读后的感受、教学中遇到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不少日志还被评为精华推荐到博群里。

确立专题:大部分教师博客都只停留在记录个人的教学经验、生活经历的感悟上,缺少组织者和有效的引导。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未形成浓厚的网络教研氛围,不利于学校老师的整体发展。想要让老师们能够专业成长,必须在某个时段对某个课题有所钻研。学校以一个月为一个时段,给老师们设立专题进行研究、探讨,现在教研论坛上的主要专题有 “如何转化学困生?”,“怎样使班主任工作更有效?”,“怎样让自己真正做个爱阅读的人?”、“怎样开展读书活动?”、“怎样开展小课题研究”等,这样促使老师们在课堂上、生活中、课余时间留心观察,用心体会,精心总结,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形成一个体系,利于老师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定时考核:为促进教师使用教学博客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制定系列的考核制度。如要求每学期在“教研栏目”必须上传自己的读书计划、总结、好书推荐等,学科老师必须对本学科内的公开课进行客观的评价,也就是要求必须上传评课内容……每月统计发博篇数,文教局每月评定发贴前10名和最活跃的群组,学校根据上级的考核和本校博客网上的统计,在期末对教师实行相应的奖励制度。这样一来,教师和教师之间有了互相竞争的原动力,在相对的时间段内利于每一位教师查漏补缺、扬长避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开创一片独秀的自我天地

教学博客使得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便能获得各种丰富的知识,避免了学习时间的冲突,减少了人力、物力等压力,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成长”模式,学会在网上探索、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网络平台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随时获得知识,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一些年轻上进的老师,更是把这个现代化工具使用得如鱼得水,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个人主页精彩纷呈。打开几位年轻教师的个人主页,你会如同走进一片水草丰美的牧场,那里水草丰满,有着无穷无尽的学习源泉。一路走来,学习着,汲取着,就会感动,就会感动那是多么熟悉的页面,是多么温暖的文字,是一个多么广阔的快乐天地。通过他们精彩的博文日志,不仅让大家学到了专家们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领略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也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同时引导教师们也能阅读专家、名师们的博文日志,让教师们通过阅读,明白知识就是营养,“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欲罢不能。学生也是热情参与的主体,他们的文字更纯真,书海畅游,常有淋漓之乐;沙滩拾贝,时得意外之喜。

班级博客丰富多彩。这里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地方。五(5)班的成长快乐、四(1)班的阳光雨露、六(2)班的希望的田野……随着鼠标的点击,你会惊喜地走进一个童心而快乐的世界,这里有他们的旅游日记,有他们的书法作品,有他们在运动场上的飒爽英姿,有他们惆怅的少年心事,更有他们对学校对老师的真实感言。孩子们在这个特别的属于自己集体的空间里抒情达意,畅快无比。

家校结合亲密无间。这里更是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十分便捷的交流平台。校园网上的教师留言薄、家校之间、家长论坛等,加上教师的个人主页,进一步加强了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相互交流,便于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使老师能够更好地实施教育,家长能够更好地教育子女成材,最大程度地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教育博客,使教师成长添砖加瓦更有效

1.提倡终身学习

有句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作为教师,现代的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教师要发展,就必须保持一种学习的态度。作为教师,学习的知识应该包括很多的方面,而从现在网络教研的角度去考虑、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去考虑,应该包括: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新课程课改知识的学习、心理学知识、各种关于课程改革的书籍的学习,甚至有条件者,可以学习国外的教育教学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2.加强教学反思

反思,是进步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教师成长的有效办法,反思可以促进教师尽快成长。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就曾说过,一个善于反思并愿意记录成文持之以恒的教师,一定会成为一名特别优秀的教师。在反思中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点和问题、困惑,在反思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哪怕是点滴的一点东西,只要把它写出来,你就记录下了自己的一次心路旅程。而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3.敢于提出问题

反思中必定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必定会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视野不够开阔,往往会让一个人进入自己的那狭隘的思维中去。所以,我们因为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把自己的寻找到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给其他的教师去思考。多方位的思考,将给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4.乐于发表观点

可能你的观点不正确、有偏差,但是这个观点是你经过实践而反思后得来的,可能你的观点有着个人的狭隘思想,但是那也是你独立思维的结果,所以我们的思维要得到拓展,敢于发表你的观点,是很有效的方法。在别人的观点中可以发现自己观点的偏差,可以找到别人观点的优点,可以找到观点的共鸣点等等。

5.擅于自我总结

参与网络教研,总结是有效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学校“草根论坛”里,已经组织多次的教研活动,也许我们不是专业的研究者,但是在参与者“你一言我一语”中,很多个人没有思考到的东西,往往会蹦跳出来,激发我们再去深思。总结网络教研,可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以便促进自己的实践中的运用。

我们认为,博客的规范、发展和提高离不开三个结合,即:教育博客要与学校群组相结合、教育博客要与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教育博客要与教师生活相结合。简而言之,博客即教师的心灵港湾、成长摇篮、交流平台、思想的地平线。要通过吸收(多读书,真读书;多讨论,真讨论;“踩”要有深度,“顶”要有高度)、取舍和制度引领来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教育博客水平,使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最有效的助推器。

上一篇: 数据库教学论文 下一篇: 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