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会工作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7:24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篇(1)

一般情况下,学校党委会以行政名义制定并出台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实施基本方案,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奠定制度基础。同时,要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管理委员会和专项任务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和监督检查具体活动的落实情况。

1.2结构设置。

学校可根据具体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或者组织,主要将其挂靠在设有医药类、社会工作、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二级院系,或者直接挂靠于学生工作部。学校要严格执行三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规划,做到“校级设专门的教育咨询中心,二级院校设心理辅导员、班级内部委任心理委员”。

1.3活动内容。

活动涵盖面广,涉及多种形式,主要包括:新生入学为其办理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学校宣传部、学工部、大学生团体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等不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加大宣传力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内部网站为学生提供匿名咨询服务,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咨询人员在工作日轮流坐班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模式的实践困境

2.1主动性较为缺乏。

专家指出,我国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参与性不强。但是,就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而言,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闭锁性和独立性等心理特征,他们深受闭锁性心理的影响,且未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工作,所以他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或者困境,而有了心理困惑他们更愿意向朋友倾诉,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部分学生会为家庭矛盾、良性等较为私密的问题而困扰,但是他们很少向心理咨询教育机构征求意见或者寻求帮助。部分高校为了尽可能保护学生隐私,鼓励学生大胆咨询,开辟了专门的网络咨询渠道,但是学生不愿意主动倾吐心声,因此网络咨询也是收效甚微。假若心理教育咨询模式发展为等待式,那么其应有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2.2重咨询,轻介入。

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时,主要以团体心理咨询或者个体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咨询人员提供引导或者启发,会从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入手,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其克服或者摆脱焦虑情绪。对于一般情况而言,这为咨询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但是高校的轮流排班模式大大削减了工作效力。当天的咨询教师只负责当天的工作,轻度心理不适的学生当即即可收到显著效果,但对于严重心理不适的学生缺乏针对性,而且效果不明显。

2.3尚未建立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

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制的正常运转,对在校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和服务,就要构建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共同承担,但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负责监控和观察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员会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从而有效化解其心理危机。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不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难以有效预测学生心理动向,因而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

3、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学校社会工作合力作用模式

要预测学校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前景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科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但社会影响力不大,决策者和学术界尚未普遍接纳和认可学校社会工作的巨大价值。因此,部分学者大胆假设,提出可将学校社会工作模式穿大学生工作体系中,逐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教育能力。笔者认为,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就应该在坚持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模式的基础上,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全组织结构,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结合的有效模式,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1初级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逐步渗入学校社会工作。

首先,在制定和设计高校学生工作制度时,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和独特理念原则,有效弥补传统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时要坚持“人在环境”的理论基础,在选择学生心理问题的介入手段和分析问题根源时要以社会过程和社会结构为基本着眼点,有效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心理教育的缺陷,实现双向协调发展。其次,要大力充实学校社会工作内容,加强对干部、班主任以及辅导员的培训,建成一批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将学校社会工作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建立并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切实提高辅导员素质和能力,帮助其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熟练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手段、理论和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学校社会工作,不仅有利于完善学生工作模式,还能重塑学生工作者角色,实现学生工作功能的延伸,从而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健全人才。

3.2融合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交叉运行。

沈黎曾指出,当前的学生问题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学校现有的心理辅导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求,心理辅导老师要加强与学校社工的合作,建构起完善的社会工作制度,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要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其职能,就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在制定学校管理体系时明确规定社会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高校要理顺心理咨询机构、学生教育以及管理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以及相应的关系。倘若高校设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专业,那么就应将其引入社会工作模块中,组建专门针对学生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促使学生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投身到社工服务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交叉协调运行。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篇(2)

(二)群体规范与凝聚力。在社会心理的作用下,群体成员具有较强的整体意识,能够认识到个体是组织的一部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群体成员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并内化为行为的尺度。因此,良好的群体规范有助于成员行为的导向和矫正。同时,群体对于成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成员对群体忠诚,成员之间有“我们”的认识,有相互合作的愿望和动力。彼此间意见沟通畅通、信息传递较快,气氛民主,比较关注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群体凝聚力在社会心理的推动下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社会心理对教育教学的消极影响

社会心理除了能带来积极影响外,还存在着很大的负面性。勒庞认为在群体中,个人的独立性会完全丧失,“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2]这种反差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具体来讲,社会心理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消极影响有以下几种:

(一)从众与服从。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很多情况下,人们已经形成尽量不偏离群体的习惯,并为了使群体接受而不惜放弃自我,委屈服从。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因此,个人会从被排斥、被边缘化而导致的焦虑感出发,逐渐放弃个人立场。从众所产生的后果非常恶劣,加上法不责众的心理,个人的优越感和力量感急剧膨胀。“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全盘接受,或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正是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群体中的人们和独立的个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格,对差异和争执的容忍理解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独立的个人可以平心静气的接受异议和矛盾,可以进行讨论和辩解,但在群体中却很难做到这样,“在公众的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在一片嘘声和驱逐声中,演说者很快就会败下阵来。”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篇(3)

1.1学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要求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也要不断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学校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学校之间也需要通过竞争而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学校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而财务管理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校的财务工作制度也要不断的完善。学校在没有应用会计电算化时,学校的财务管理主要是依靠人工计算的方式。这样的会计工作模式带有很大的人为因素,学校的财务状况很难在根本上得到公平、公正、公开处理,影响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最终会影响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因此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务中的应用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

1.2学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学校应用会计电算化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财务工作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在此情况下,学校对财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提出了改革的迫切要求。传统的会计工作是以手工模式为主,会计的核算以及会计统计等工作都要依靠会计人员手工完成,这样就不可避免会计处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导致会计数据的不准确,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同时强大的会计工作量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这样必然会增加学校的资金支出。因此学校应用会计电算化是为了适应与满足学习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是为了降低学校成本支出的迫切要求,是为了提高学校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的主要手段。

1.3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学校财务信息的网络共享

数字化时代的学校建设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信息化建设也是体现学校的管理效率的一个方面。而学校会计电算化及财务公用信息的内部共享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学生的缴费,时间跨度大,交费标准不一,在核算时相当繁琐,又有多个使用人进行信息查询。只有会计电算化,才能实现财务数据信息的高效使用。公用财务信息的共享对学校的整体信息化管理起到了基础的作用,甚至是处于中心地位。运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已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内容。

2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2.1会计电算化在学校收费核算中的应用

学校收费核算工作是学校财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校财务工作的重点,学校通过会计电算化可以实现收费的自动化管理目标,学校应用会计电算化收费系统主要包括:收费系统、收费管理系统以及自动查询系统。收费系统是对学校收费项目以及收费数量等内容的数据保存,其主要包括初始信息、应收费用和实收费用三个方面,通过电算化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学校的收费情况;收费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的变化情况调整学生的收费变化,比如通过电算化可以改变对已经休学的学生的费用管理;自动查询系统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它满足了不同的人群对学校收费情况的了解需求,比如学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自动查询系统了解学校的财务情况,而学生、家长可以通过自动查询了解学生的缴费情况。

2.2会计电算化在学校部门管理中的运用

学校由不同的部门所构成,因此学校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对各个部门的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就可以帮助学校实现部门管理的目标。学校要建立部门账目模型,根据相关的科目的具体类别来对各个部门实施管理,学校要建立针对部门的科目,这样能够实现各个部门的自动成账模型的建立,这样在各个部门发生的账目变化都能够自动的在计算机系统中显示,实现了学校对各个部门的动态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学校资金使用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

2.3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产管理中的应用

学校的财产管理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如教材的征订发放、教学用设备的购置管理等。会计电算化的购销存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相关模块能够科学地对学校的财产进行管理,进行实时的查询,并为决策系统提供有效的信息。

2.4会计电算化在工资管理中的应用

学校工资管理应用会计电算化可以实现学校工资信息的永久保存,方便学校的管理者随时查阅学校的工资支出情况,同时也便于学校的管理者监管会计人员的工作,避免出现工资冒领,或者虚开的事情发生。同时工资电算化管理也可以为学校的管理者提供工资管理与调整的依据。

3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3.1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务应用中的问题

3.1.1学校的财务制度还比较落后,与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虽然会计电算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是学校的财务制度却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手工预算和核算阶段。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上,而忽视了为会计电算化营造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建设上,导致会计人员在使用会计电算化时,不能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整体功效;二是学校一些现存的会计制度本身就不够完善,学校过分重视会计电算化在财务上的作用,只看到了会计电算化对财务核算工作的作用,而对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职能没有清晰的认识,结果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整体发展。

3.1.2学校财务管理会计系统更新速度慢。

虽然会计电算化已经在学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学校的财务管理会计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势必会影响会计电算化职能的发挥。首先,学校对于会计电算化的硬件设备投入不足,学校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可能已经落后于市场技术,导致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其次,会计电算化系统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需要学校及时根据最新的技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更新。有的学校则是没有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就引进会计电算化系统,导致引进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与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发生了职能的冲突,影响学校的正常财务管理工作;最后,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之间的通用性不高,使得学校在选择某个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后,就不能再使用其他企业的软件,这样就会造成会计电算化软件价格偏高,影响学校应用最新技术的及时性。

3.1.3学校缺乏专业的会计电算化应用人才。

虽然会计电算化在学校已经应用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能够全面应用会计电算化的人才非常少,因为会计电算化的复杂功能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会计人员需要掌握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以及与会计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等,还要具有操作计算机技能的能力,尤其是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维修技能,因为计算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些故障,而在发生故障后,有时需要会计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以便会计数据的不丢失,但是学校的会计人员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表现的不足,而且这种缺陷在年纪较大的教师身上更为突出,有的教师甚至连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都不会。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篇(4)

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肩负着服务首都基础教育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深感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党的十以来,学校积极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思政工作和师德建设,2014年对学校用心用情培养新疆学员作了重要批示。这既是对学校思政工作干部的极大鼓舞,更是对今后工作的莫大鞭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为全面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就要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谋划宣传思想工作,奋力实现好“五个一”工作目标,使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

落实好一项任务―思想理论武装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他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加强全党的理论武装”。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加强理论武装,要着眼于提升师生思想政治素质,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确实增强教师“四个自信”。理论上“信仰高”,行动上“有目标”。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同样,没有理论武装的高校教师不可能具备优秀教师的素养。

高校思想理论武装工作要在三个层面上实现“三个抓”。一是面向领导干部,抓好校院系两级理论中心组的学习。按照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示范和带动作用。领导干部作为关键的少数,他们的理论素养、政治意识以及思想水平,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二是面向哲学社科和青年教师,抓好重点人群的理论学习。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中有着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将会直接倾注于学生心田;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共同语言多,其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引领尤为显著。三是面向各个院系单位,抓好全体人员的理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保障机制,大兴学习之风,以学习提升师生思想作风和能力素养。学校有着重视理论学习的良好传统,如“四个一”教职工学习日制度早已形成,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班每年如期举办等。这些都必将在积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中得以光大。

坚守好一份责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十以来有关意识形态工作论述,是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宝库的一个重要内容。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论述。随后他又多次就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发表讲话。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会被思想战胜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从娃娃抓起,灌输国家价值观。前苏联解体中一个血的教训就是自动放弃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正如网友所说:那些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不讲意识形态的人,不是天真,就是别有所图。

高校是社会精神文化高地,处在意识形态最前沿,首都高校各种思想交流、交锋、交融更加激烈。高校党委和宣传部门要切实把意识形态当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高校是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和首善意R,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确保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地生根。三是考核问责到位。意识形态阵地是“思想领地”,要未雨绸缪,要敢于亮剑,确保万无一失, 否则一失万无,法定职责必须为。做好定期督查,为推动落实提供有效抓手和指挥棒;做到问责追究,对于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要坚决追责问责。

学校为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细落实,明确了26个职能部门和32个院系单位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职责,明确了13条底线要求。党委宣传部门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负责指导、组织、协调督查各项意识形态工作。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一切有益思想文化的涓涓细流,汇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浩瀚大海。

形成好一套机制―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铸就一流教师队伍,是推进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早在2014年教师节,就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为师”“为范”,教师队伍是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要求上强调教书育人,而必须建立确保教书育人的体制机制。为此,教育部和北京市先后制定了“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确保每一位教师既当经师、更为人师。

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意见,应在“六个着力”上下功夫、见成效。一是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师德建设有规可循;二是着力深化师德教育,坚持将“师德”作为教师的必修课、入门课,加强政治理论和师德有关文件精神的学习,筑牢为学为师的思想根基;三是着力选树宣传典型,定期开展师德评选表彰,用身边人教育、感染身边人,营造学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四是着力开展社会实践,今天的教师更要以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强化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五是着力加强文化涵养,充分发挥文化涵养师德功能,增强教师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荣誉感;六是着力关心关爱教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统一,使广大教师在履行职责中有更多获得感。

学校以培养首都基础教育优秀师资为己任,师德建设无疑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已经形成了涵盖制度建设、思想教育、评选表彰、社会实践、文化涵养以及关心保障等“六个着力”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的师德建设水平必将在全国高校思政会的徐徐春风里不断得以加强和提升。

实施好一项规划―大学文化建设规划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4年,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继上述重要论述之后,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文化建设做出了更加具体详细的要求,这无疑是推M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一所大学的内涵发展总是以其文化特色为支撑的。文化(狭义上)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大学文化就是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属于精神产品,是宣传思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意。积极贯彻落实文化理念和文化观,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需要下硬功夫、出实招,要以制定和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规划为有效手段和重要抓手。

高校应当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文化规划格局,即精神文化为引领,制度文化为保障,行为文化为体现,环境文化为氛围。一是精神文化为引领。说:事实上,很多高校的校训和传统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这就如同古代思想家朱熹所说的“月映万川”。例如:学校“为学为师、求实求新”的校训精神,“厚德、笃学、敬业、自强”的优良校风,已经浸润于首师人心中,成为了首师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二是制度文化为保障。要大力宣传《大学章程》,努力营造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以及依法治学等现代大学制度氛围,从而进一步提升师生对学校制度文化的认同感。三是行为文化为体现。要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敬畏学术、学术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严谨治学、诚实做人,打造教师文化品牌。四是环境文化为氛围,建设好校园规划、楼宇建筑、形象标识等积聚而成的文化生态,着力打造寓意深刻、品位高雅的文化景观,润物无声、陶冶情操。学校在景观文化建设上,正着力打造一主(校区)六辅(校区)校园文化格局,实现以学校精神思想文化为统领、各校区彰显特色的景观文化建设目标。

汇聚好一个声音―做大做强正面声音

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以来责任更大、任务更重。高度关注新闻舆论工作,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为做好高校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掀开了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新篇章。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篇(5)

随后,我校全体教职工针对宣传思想工作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大家对宣传工作形成以下认识:做好新时期我校的宣传思想工作,一要增强政治意识,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导向,把校内因素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把宣传思想工作与党的各项事业贯通起来,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的大局服务。二要增强中心意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全局中找准位置,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向心力。三要增强品牌意识,强化宣传工作的亮点和突出点,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四要增强创新意识,认真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五要增强大宣传意识,盘活校内外宣传资源,通盘考虑,形成合力。六要增强作为意识,把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视为一种精神追求,把干成事、创一流作为一种工作目标,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七要增强梯队培养意识,早发现、早选苗、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战斗力。 

会议的最后,系领导强调在接下来的宣传思想工作中,要始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要求全体教职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先进理论的学习,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先进理论是做好宣传工作的理论前提,要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进”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 

2、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抓住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时机,认真落实学校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大力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党组织。全校上下都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政治责任,一种良好习惯。        

3、深入发掘宣传形式,强化舆论引导作用。要以校园文化栏、学校公众号、新闻网站、校园广播站等新闻传播平台建设为抓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推动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舆论的形成。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篇(6)

一、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圆满完成校庆宣传

(一)组织完成校庆网站的设计、维护和更新工作。校庆网站于5月23日正式开通,截至目前,共登载各类信息115条,点击率超过5万人次。

(二)建立校庆vi系统。完成校庆标识、校歌、校庆宣传画的征集、审定、制作、使用等工作。

(三)完成校庆宣传专题片dvd的拍摄、制作及包装任务,并将其刻录了中文版5000盒、英文版500盒。该宣传片采用现代媒体手段,回顾了建校50年的光辉历程,较全面地展示了学校教学、科研、育人的巨大成就和学子校友的风采,获得广大师生和校友的好评。

(四)编辑出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50周年画册》(珍藏版)。完成了画册的整体策划、画面挑选、文字说明、整体风格设计、封面设计、英文翻译等各个环节,共出版画册5000本,被誉为建校以来页码最多、图片最翔实、整体设计最精美、印刷质量最好的画册。

(五)编辑出版《50周年校庆简报》3期。

(六)主办校庆文化周活动。举行“大行德广·伴你成长”暨佛科院50周年校庆大型音乐会一场。主办“岭南木棉火样红”校庆文艺晚会一场。为办校庆文艺晚会,宣传部先后到11次到各校区、各学院审查、遴选节目,3次赴三水荷花世界磋商外请节目事宜,多次组织演出单位进行连排、彩排,最后确定17个节目参演。为节省经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宣传部与多家知名企业商谈赞助校庆活动,得到了广东省六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行银行佛山市分行、佛山市三水荷花世界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解决了宣传经费紧张的问题。晚会现场挤满了热情的观众,精彩的节目引起阵阵掌声,欢庆的气氛将校庆活动推向了高潮。

(七)营造祥和、喜庆、热烈、欢快的校庆氛围。

(八)利用媒体进行宣传。

二、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一)协助学校党委在全校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起草了《关于我校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的通知》,对学校的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进行部署安排。认真撰写每个阶段的工作总结,剖析制约学校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努力探索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二)承担学校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文秘工作,积极协助学校党委中心组开展理论学习。指定专人负责资料准备、学习记录、学习情况及时上报和其它服务工作,保障了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顺利开展。至今为止,党委中心组2009年共开展了6期专题学习。

(三)认真组织、实施全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组织全校党员2600多人参加市机关工委的“双学”(学习十七大精神、新)知识测验。

2、组织动员教职工参加全国法制宣传公益征集、广东省“改革开放与我的生活”征文、佛山市的“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推动我市组织工作”征文、征集广东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3、组织观看“汶川地震情牵佛山”大型摄影巡展、向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学习活动等。

(四)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认真组织实施每月一次“主题班会”,一次“党团活动”,一次“影视教育”、一次“形势教育”的“四个一工程”。

2、圆满完成学生第十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讨活动。共举办学习辅导会和座谈会47场次,收集学习研讨论文2102篇,经专家组评审,评出一等奖论文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0篇并进行了表彰。

(五)完成教职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课题立项工作。

(六)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校党委做好维稳工作。

三、积极发挥媒体作用,努力拓展对外宣传

(一)做好重大节庆日和学校重大活动悬挂标语、横幅等环境布置工作,展现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育人效果。一年来,共制作并悬挂横幅200多条,欢迎牌100多个,此外还有充气拱门、空飘气球、彩旗、大型喷画、海报等。

(二)加强校园宣传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校园宣传品张贴悬挂的管理规定》,做好校园宣传环境的检查、监督工作,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和提高校园文化品味。

(三)充分发挥宣传橱窗在宣传阵地中的重要作用,在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前制作相关专题橱窗。今年已制作庆祝“五一”的专题宣传图片、庆祝建党87周年专题图片、50周年校庆专栏、50周年校庆活动集锦等四期宣传橱窗。

(四)做好学校重大活动的摄影、摄像工作,收集和保管好影像资料,为学校的各项重大活动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并及时以简讯形式作宣传报道。

(五)加强学校广播台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广播台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上半年,完成了对各校区广播台的检查及检修,并指导广播台学生干部进行换届选举,对新任学生干部进行培训。

(六)以50周年校庆活动为契机,加强与省、市新闻媒体的联系,努力提高学校知名度,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四、紧扣学校中心工作,加大校报深度报道

(一)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做专题报道。为增加校报的可读性、贴近性,编辑部在校报的报道内容方面,进行整体策划,以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基点,当下发生的新闻为突破口,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事件,如本报在短短的两个月,4期报纸中开设了七个专题报道:50周年校庆专栏、记忆、创业成人、30年如歌的岁月、改革开放30年思想大解放、80后与90后、超越梦想——我的奥运等。

(二)抓校报学生记者队伍建设。学生记者是校报重要的采写骨干,编辑部利用周一下午,学生课时不多的时段,对学生记者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的培训。并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安排适合的采访任务,尽量让学生多跑多写,使他们在校报这一平台上发挥最大潜能,得到最好的锻炼。

五、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存在问题和主要差距

(一)人员配备不齐,宣传报道难免不到位。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是我国高校工作中一项根本性的、政治性极强的工作。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颁布实施;2005年、教育部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印发;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颁布;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印发。这一系列重要的文件成为指导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理论来源。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项文件和要求,积极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育人工作,为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持续推进,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这些都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入创新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截至2015年5月,我省共有本、专科高校共计131所。各高校严格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扎实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组织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省各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整体上可以分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大路径。理论教育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来承担,实践教育主要由高校党务和政工干部、高校辅导员来组织开展。

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进行。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方案,当前本科生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研究》五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科大学生开设了以上五门课程的前三门课程。针对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也已经形成专门的设置方案。 同时,在我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已有13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学科支持和人才保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各高校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标准化建设的各项要求,在组织保障和教师配备上加强落实,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随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的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1.2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主要是以高校辅导员、高校党务和政工干部为主体来组织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工作。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我省各高校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从大学生来到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起就担负着光荣的教育、指引、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光荣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强、事务性强、工作领域广,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方方面面的整体性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形势的深刻发展变化,也对高校辅导员、党务和政工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

2提升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路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内容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问题洞察力、积极研究和开展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我们认为,当前我们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2.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能力建设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能力建设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基础性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要求各高校必须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当前,我省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由党务和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等构成。近年来,随着我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迅速扩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体年轻化趋势显著,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一些青年教师的成长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标准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些专职辅导员还缺乏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这些都对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当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训学习力度。(1)依托省级党校和教育部设置在我省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资源,建立制度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轮训制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使培训工作常态化。(2)依托我省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和大别山干部学院,及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规范化学习轮训。(3)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政工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制度,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向基层实践学习的能力,提升知识和能力储备。

2.2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通常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种形式,我们发现,我省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中,课内实践教学多于课外实践教学,而且课外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很难有效的开展。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课外实践教学开展起来需要解决大量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从而使课外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在学习完理论课的基层之上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开展的是否成功,直接会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和学习效果。因此,各高校应当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1)充分利用我省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积极开展实践教学;(2)将大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建立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担任实习阶段指导老师的教学制度,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应当积极和本校团委、院系密切联系,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联合运行机制,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2.3引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互联网在他们的生活世界里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领域。网络在带给大学生们便捷的资讯信息和生活服务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良信息,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开发、建设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网络建设,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热点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答,牢牢把握网络宣传思想的主阵地。

2.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成长全过程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是应对当代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应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现实要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光荣任务。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自身的成长、社会的需求、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生导航,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绝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点一滴,积极引导,更需要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社会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殷切希望。

2.5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性,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新要求,它不仅包括高校内部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创新,还要求高校间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创新。对于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性,应当在现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党务和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协同性,互为合力,形成互补机制,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发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路径,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整体理论和实践水平。对于高校间的协同性,则要求处于同一地区间或者同类型院校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积极加强沟通、学习、交流,共同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交流新经验,以达到高校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共同提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性,有助于高校内部和高校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3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项根本性的政治工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础性工作,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理论素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篇(8)

(一)以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点,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推进

1、精心安排。我们始终坚持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师生员工作为首要任务。全年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并结合学校实际,列出8个专题,组织广大师生员工深入学习。在学习安排上,注重系统掌握和深入学习的统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每个专题都列出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并及时购买学习材料,全年共购发材料5种890本,印发时政教育材料2期1000多份。购置、中央党校、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制作的音像辅导报告计60余盘供学习用。针对学校改革发展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列出思考题,组织座谈讨论,增强了理论学习的效果。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我们及时组织师生员工收听收看十六大的盛况,迅速开展学习宣传。全校共组织了20多个收听收看点,并明确专人负责。与党委组织部、校团委、人文社科学院共同召开了老干部代表、学生代表、“两课”教师等座谈会,座谈交流学习体会。拟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安排意见》,对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

2、突出重点。坚持以中心组和副处以上干部的学习为重点。按照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点的要求,校党委中心组成员在平时自学的基础上,共集中学习讨论16次。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中心组根据校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全校理论学习做到重点突出,计划落实,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联系实际。学习中我们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主题,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讨论活动。利用校报、广播台等宣传媒体播发了大量文章,广泛开展宣传,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注意力引导到谋求学校发展上来,引导到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上来。并以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契机,组织了处级干部、学生、教师代表等5个座谈会,结合我校实际,就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开展了广泛的讨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4、加强对“两课”的指导,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狠抓形势政策教育和两个“三进”工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若干意见》,成立了“两课”建设领导组,理顺了关系,健全了机制。并积极配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做好“两课”评估工作。

(二)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深化

1、对2002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进一步健全了机制,明确了责任。下发了《关于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意见》和《安徽农业大学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并及时开展了学习教育宣传活动。

2、联合学工部、团委、工会等组织开展了历时1个月的“我与道德建设”系列活动,如公民道德建设签名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向老教授、老教师献爱心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爱我家园,从点滴做起”的宣传教育活动等。

3、广泛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从5月中旬开始,到9月底结束。整个活动分为学习思考、对照检查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每个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对照《教育法》、《教师法》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的要求,认真对照检查、撰写自我剖析材料。各单位通过个别谈心、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从七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议,并以不记名的方式把意见反馈给本人。每个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对照自我剖析材料和评议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整改意见,填写“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评议表。收回评议表600多份。

(三)以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为重点,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1、加强了宣传栏、阅报栏、广告栏的管理,切实抓好环境宣传。进一步明确了宣传栏、阅报栏、广告栏和校园主干道环境宣传的管理体制,实行了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围绕重大节庆日和学校中心工作,宣传栏共展出了各类主题图片共10余期。如配合“我与道德建设”教育活动,展出了以“公民道德规范”为主题的图片展;为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展出了“十五大以来的辉煌成就”、“农大教授风采”、党的十六大新闻图片展;为配合教学工作会议、“两课”评估和迎新工作,对学校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开展了专题宣传,极大地振奋了广大师生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围绕学校的各项工作和重大节庆日主动做好环境宣传。全年共制作并悬挂横幅100余条,彩旗1200多面,很好地烘托了环境气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2、加强校报和广播台建设,切实抓好舆论引导。校报全年共出版14期,做到了按时出报,并加强了对分发的管理,保证了广大读者方便、快捷的看到校报,了解学校大事。对学校的重大活动,校报采取了专栏、专版、专刊等形式予以全方位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做好舆论引导。广播台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已于10月份试播,并完善了广播台的管理体制,加强了内部管理,实行了每周7天播音,广播台的节目正向“高质量、高品位”迈进。校大学生宣传社全体成员团结一心,积极开展活动,为学校宣传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扎实推进外宣工作,树立学校良好形象。今年我们围绕学校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弘扬“大别山道路”精神,加强了外宣工作。共在省级以上报纸发表有关稿件10余篇,其中《安徽日报》2篇;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整体性宣传学校4次。安徽电视台还就我校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省市电视台还专题采访我校专家教授10余人次,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展现了我校师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展示了学校良好的形象。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6001306

21世纪以来,我国学校社会工作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探索性发展。2002年5月,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浦东38所学校开始试行“一校一社工”制度,由学校教职人员承担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与职责,并将学校社工纳入到德育工作体系中。[1]深圳市自2007年在“1+7”文件的推动下也开始试点探索不同于上海的驻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派驻一名社会工作者进入学校开展工作。[2]然而,无论是上海的内生型发展模式还是深圳的派驻型发展模式,学校社会工作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入场困境,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效用的发挥。本研究主要是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学校社会工作者进入到学校系统后遭遇到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入场困境

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出现了学业负担过重、人际交往日趋淡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学校社会工作者则可以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同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心理咨询师等人员一起,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并非取学校教育而代之,相反却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功能拓展,是创新学校现有工作体制以及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3-5]西方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也表明,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在预防、补救青少年问题和促进青少年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内地学校社会工作者在进入到自成体系的学校教育系统开展服务时,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角色模糊不清,地位边缘化

虽然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内地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许多地区也已经开启了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探索,但是社会工作并未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他们对于“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是做什么的”等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这就导致学校社会工作者处于何种角色地位,是在他们进入到学校后才被赋予的,取决于他们在学校中所承担的工作与所发挥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者会被安排承担德育处、团委的学生工作或者教务和后勤等行政性工作,扮演与专业角色相冲突的其他工作角色。[6]社会工作者角色的模糊不清,不仅使校方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还造成了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原有体系中的德育老师、心理咨询老师之间的角色混淆,面临着是否属于重复设置、是否会取而代之等尴尬境地。[7]此外,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社区、学校老师以及学生与家长等不同主体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并不一致,他们对此都有着各自的认知与期待。[8]而在实践中,学校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角色冲突、角色混淆以及角色定位不统一等困境,又进一步导致他们在学校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即学校并未将其视作学校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难以融入学校原有的圈子;甚至有的学校还会认为社会工作者只能作为学校原有教师的帮手,配合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专业作用无法发挥,专业性遭受质疑

学校社会工作实务在我国内地起步较晚,社会工作者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其自身具备的专业技能水平难以满足广大中小学生日益发展的需求。[9]与此同时,学校的主体工作是教育教学,“应试教育、升学为本”是当前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饱受诟病却又难以改变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抓教学、抓分数、抓考试、抓升学自然就构成了校园生活的主流,而对于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否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是否善于与人共处等深层次发展内涵,学校则无暇给予更多关注。[10]而学校社会工作旨在减少管理、增加服务,锻炼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等,以刺激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挥。[11]两者在工作重心上的差别势必导致社会工作者难以进入学校工作中的重点领域,其专业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限制。在实践中,他们往往从较为容易开展服务的领域入手,服务形式也多限于简单欢快的活动。这虽然有利于拉近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打开社会工作服务的局面;但是,游戏化、表面化、轻松化的活动形式难以体现服务的专业性,造成服务对象及相关群体对社会工作的负面认知。而且,在面对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如学生矛盾、学生自杀,或者因学生伤亡引起的家属与校方冲突时,又常常由于专业技能不足及相关制度的限制,使社会工作者介入其中的效果难以得到凸显。

(三)实践资源难以获取,自主性缺乏

资源的整合与运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工作的重要过程与技术,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有赖于各种类型的资源。然而,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推进却在资源获取上受到了多种制约,其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获得服务对象与服务时间方面,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必须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这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学校又有着沉重的教学任务,不会轻易地让渡时间给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服务。同时,学校的教学时间安排里都有寒暑假,社会工作者作为机构员工却不可能同时放假;而如果他们在假期内依然召集学生开展活动,则不仅需要获得校方同意,还必须负责学生的安全问题。其次,在获得活动场地与其他物质资源方面,社会工作者作为独自面对学校教育系统的个体,常常面临着难以调度场地、物资、经费等资源的困难;当他们在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借用学校的场地与物资时,“寄人篱下”和“欠人情”等负面心理愈加严重,使得他们感觉无力与学校系统抗衡,被迫接受学校方面行政性事务的安排。最后,在获得实践的自主性方面,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的时间、场地、方案和经费预算等都需要事先通过校方的审核;然而,由于校方的观念不同,就可能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自主性受损。

二、从场域理论看学校社会工作入场困境的生成逻辑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是其反思社会学的重要分析模式,该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即为场域、惯习和资本。[12]借鉴其核心概念,构成了分析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所遭遇困境及其成因的概念工具。

(一)场域的空间性与学校社会工作入场困境的生成

场域作为行动者的“实践空间”,布迪厄将其定义为“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构型”[12]。这表明,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不同主体对空间中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是植根于他在空间中的位置。在我国内地,社会工作进入学校场域是政府应对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问题而快速、强力推动的结果。快速,意味着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并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一项空降的制度安排;强力,则意味着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推进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忽视了校方的意愿,在被动接受的情况下他们并不能及时对自上而下强势进入的社会工作形成全面的认识。同时,布迪厄还指出,“每个场域都是具备一定自主性和规定性的客观关系空间,能够发挥相应的制约作用。” [13]学校空间作为一个独立自主、拥有自身规范性的场域,占据不同位置和资本的主体,往往会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或者实现自身的利益而展开对社会工作介入及其实践效用的争议;他们都希望社会工作者能为己所用,或者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和工作要求来开展相关工作。

(二)场域的时间性与学校社会工作入场困境的生成

场域的时间性是对场域的历时性分析,在布迪厄的理论框架内,正是“惯习”使得不同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成为可能。所谓惯习,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结构长期内在化的结果,尤其是特定社会中教育制度在个人意识中积淀下来的生存经验,从而形成稳固持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14]据此,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惯习主要是指他们在个人成长经历尤其是接受专业教育或培训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对象和实践环境等的知觉与评价,以及由此指导下的实践行动。然而,我国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本土实践场域与他们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之间却存在着很大差别:一方面,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本身就存在很多不可跨越的鸿沟,[15]尤其是在我国内地,社会工作教学内容缺乏对本土实践经验的总结,教育与实践成为两个分割的领域;[16]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与学校原有教育体制的核心追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惯习与新的场域遭遇,新的场域与惯习最初被内化的环境之间的“配套”程度,决定了惯习能否顺利适应现实环境。[17]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往往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他们心中有着与现实相冲突的关于“何为专业”的情怀,期待所学专业知识与理论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但是,当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学校系统时,专业惯习与实践场域之间出现严重“脱节”,使得他们在专业教育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工作的期望难以实现。

(三)场域的内部权力关系与学校社会工作入场困境的生成

布迪厄认为,资本是一种生成性的劳动,并以物质化和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主要可以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形态。[18]这三种资本形成了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场域中赖以凭借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拥有资本的总量以及运用资本进行再生产能力的不足造成了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一种资本总是在既定的具体场域中灵验有效,既是斗争的武器,又是争夺的关键,使它的所有者能够在所考察的场域中对他人施加权力。” [12]具体到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场域,政府在其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专业社会工作不仅是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种新的方式与手段,其在我国能够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政府在资金、资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权力场域从纵向上对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行为产生着各种影响,例如,政府在对服务效果量化强调以及期待在短期内看到显著改变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话语权,这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及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选择。而校方主体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场域中占据着“守门员”的地位,他们的认可与支持成为专业服务顺利开展的前提。[19]学校社会工作者要独自一个人面对学校系统内的所有组织部门,通过与学校领导、老师搞好关系获得开展服务的许可令,制度化的社会资本积累尚未形成;同时还面临着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充分的自我怀疑,文化资本的“缺场”现象也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这使得社会工作者容易被行政化,被迫接受学校方面行政性事务的安排;行政影响渗透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过程之中,导致服务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应对学生个人的问题层面,对环境和结构层面所进行的干预并不常见。

三、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21世纪以来,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有了鼓舞人心的发展,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会工作制度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学校社会工作所遭遇的入场困境却表明,我国社会工作者普遍面临着具体的专业实践场域中结构与资源的限制,需要想办法获得掌握外在资源和话语权的相关利益群体的认可与支持;同时,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教育或培训累积内化而成的专业惯习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践行为,他们需要努力地对自身专业惯习进行调适以使之符合现实工作所需。在双重作用的限制之下,社会工作者既没有完全自主的实践空间,也不具备足够的能力进行专业服务上的探索;这些都阻碍了他们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取得更多的成效。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成效和作用发挥成为摆在社会工作者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限制之下,学校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帮助学校解决“重注生”(重点关注学生)的辅导工作、筹备和主持大型晚会等展示个人能力的策略,或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协助班主任将班会课、考前减压等教学任务做得有特色、有效果,以此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同时添加理念、方法与技巧等专业元素,致力于寻求校方需求与专业服务目标之间的结合点,获得更广泛的实践权和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关系。这一实践策略不同于排斥学校体系一切工作要求的盲目构造专业壁垒,也不同于在日常经验、传统方法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间出现张力时选择原有工作方式的本土社会工作实务方式,[20]更不同于完全缺乏专业自主性和专业追求的“被行政化”;而是在我国社会工作仍然处于专业弱自主嵌入的背景下,获得广泛认可和拓展专业服务空间的有效途径,这恰恰是社会工作者的策略性调适。

(二)讨论

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本土实践场域中普遍遭遇入场困境,社会工作的专业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既有体制结构的制约因素,也与我国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形态密切相关,对此我们可以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1.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结构制约问题

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与社会体制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除了提供直接服务,还经常需要处理与用人单位领导之间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行政性工作及相应的关系处理往往占据了社会工作者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他们需要懂得如何获取关键人物的认可,从而进一步取得更为广泛的专业实践空间。这表明,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但这种支持主要还是停留在宏观方面,其他相关配套制度的支持相对较少;这种发展现状并不利于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场域中相对位置的提升和相关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工作专业作用的发挥。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配套制度,在社会工作实践场域中争取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清晰界定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以及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和功能,并在具体服务过程中增加伙伴关系的支持、减少行政管理层面的限制。

2.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对本土实践智慧的忽视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性不够、实务技能不强,但同时他们又都对自己有一定的专业要求,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往往容易出现生搬硬套西方专业理论的问题,缺乏基于服务对象问题本身的反思。此外,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独自应对自成体系的学校教育系统,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与校领导、老师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行政性工作对于专业服务的顺利开展非常关键,却是产生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无法应对的。因此,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过程中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本土性社会工作理论缺乏所导致的“反理论”倾向[21]非常明显;社会工作者并不知道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服务的提供相应地也就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和支撑。因此,只有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现实的本土理论和服务模式,才能够减小专业教育场域与社会工作实践场域之间的差异,增进专业理论知识在本土现实处境中的适应性。

3.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对文化因素的忽视

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而言,学校社会工作者嵌入到学校系统复杂的组织架构中,与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协调共存,需要其自身能够回应本土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以及学校背景所提出的需求。[22]然而,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践却由于专业教育过程中对理论运用有主观上的强调,并且专业实践过程中对理论运用有客观上的要求,因此过于信守和抱持专业知识而导致了“文化识盲”问题[23]普遍存在,反倒忽略了服务对象本身及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同时,在处理校方需求与专业服务目标之间的冲突时,很容易就产生对前者的排斥心理,不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实际上也阻碍了专业服务目标的实现。因此,推进学校社会工作进入到我国学校教育体制中提供服务,还需要社会工作者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教育制度的现实处境保持敏感。

[1]蔡屹.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9.

[2]葛俊,施碧钰.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开展中面临的困境初探――以深圳市学校社工试点为例[J].传承,2010(21):93-95.

[3]方礼刚.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海南省为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2):8.

[4]易钢.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辅导员功能拓展与角色重塑[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63-66.

[5]陈爱如,张洁.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社会工作视角[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4):14.

[6]胡艳红.角色冲突下的学校社会工作者[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1):42-43.

[7]苗艳梅,杨倩.浅析当前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5):129-131.

[8]陈天柱,苏祥.灾后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15):76-77.

[9]刘宏森.上海市驻校、联校社会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122-123.

[10]田国秀,李冬卉.两种学校团体辅导方式的整合探索――基于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

[11]张书明,李莉丽,徐法寅.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7(5):79.

[12]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5.

[13]刘拥华.布迪厄的终生问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69.

[14]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21-122.

[15]陈高凌,陈丽云.中国文化及研究:在社会工作教育及实践中的应用[M]//曾家达,王思斌,殷妙仲. 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5-47.

[16]梁祖彬.中国社会福利的发展对于社会工作教育的影响[M]//曾家达,王思斌,殷妙仲. 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

[17]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159.

[18]吴立保.论对教育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3.

[19]洪佩,费梅苹.“场域―惯习”视角下我国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策略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23-24.

[20]张昱.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的实践逻辑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2008(5):81-84.

[21]文军,何威.从“反理论”到理论自觉:重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社会科学,2014(7):65-78.

学校工会工作论文篇(10)

一、科学论证,明确目标,合理规划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对此学校管理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我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和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确定了学校教师教育的总体目标:建立一支师德修养高尚、专业结构合理、数量规模适度、专业素质优良、管理系统高效的德才兼备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不断提升幼儿教师培养规格和质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总体目标,我校通过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广大教师意见,经过反复论证,制定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五年规划和十年规划,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以学校文件的形式予以颁布,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并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和了解,让教师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作出合理规划。

 

二、实施四项工程,稳步推进,全面提升

 

为落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我校在教师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抓好四项工程,稳步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1.实施“师表工程”,提升教师师德水平

 

《教师专业标准》确立的首要理念即“师德为先”。在师德建设方面,我校努力规范和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三、进一步做好基层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的对策

 

1.加强成人教育阵地和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研究。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河南省要致力于建设中原经济区,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这就需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城市社区教育学校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当前,我省农村成人教育和城市社区教育阵地薄弱、人员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这种状况,无法满足成人教育教学需要,与构建学习型社会、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要求不适应。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薄弱的现状,推动成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加强基层成人学校阵地和成人教育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各类成人教育活动,实现成人教育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服务的光荣使命。

 

2.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从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看,提高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单靠每年一次的全省成人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是难以实现的。要推动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上台阶,就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理论研究部门的作用,加大成人教育课题立项、论文评选、理论研讨等活动,营造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浓厚范围;二是充分发挥《河南教育》(职成教)的作用,对每

 

年获奖的河南省成人教育优秀论文择优发表,定期或不定期开办“农村成人教育”、“职工教育社区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等专栏,集中发表_批有影响力的、有地方特色的文章,推动成人教育专项理论研讨;三是将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定期举办成人教育培训班,邀请专家讲座,提高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水平;四是基层成人学校要建立科研奖惩机制,将科研

 

上一篇: 外国文学论文 下一篇: 中考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