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3:53

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篇(1)

关键词:

教学策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是一门以欣赏、鉴赏为主的学科,主要锻炼与培养的是学生性情与情感,激活其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音乐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育下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缺乏艺术性与创造性。可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选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将提出以下几个教学策略,以期帮助广大音乐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1转变课堂形式,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管理不仅只是简单地管理课堂纪律,而应当有效地将其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教师教学态度以及与音乐管理技巧等相关因素进行结合。有机地将这些因素进行结合,并巧妙地运用到音乐课堂管理教学中来,以更好地优化音乐课堂管理。大部分教师认为音乐这门学科在小学教学中隶属副科,认为没有教学的必要,在其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认为音乐课可以随心所欲,学习态度也就不端正。教师每每走进课堂,都需要较长时间去管理班级纪律,甚至连吼带叫,整堂课下来,难免身心力疲,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瞬间化为乌有。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单一死板,应当随时跟随学生以及教学进度灵动进行变化,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与管理技巧。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当成一场比赛;一场秀;一档节目,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注意力也得到集中,学生学习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此以往,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还有助于教师操控课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纪律,优化教学管理的目的。

2创设音乐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正常交流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心理认知能力有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语言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话语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引导他们深入感受与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2.1语言表达准确有序

教师在运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时需要紧绕课堂教学内容而展开,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如果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未能合理地组织语言,模糊不清或者语无伦次,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与想象,从而是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中,更别提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教师要确保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有序性。

2.2语调语速以及课堂节奏应当与音乐情境相一致

通常而言音乐作品会在旋律、速度以及节奏等方面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创设不同的音乐教学情境。在音乐情境创设过程中,为了能真实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情感,需要借助语调语速与节奏来进行表现。例如,《七个小兄弟》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并体验音乐,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减缓语速,运用轻松的话语引导学生进行歌唱,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3贴近学生生活,加强学生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随处可见音乐的存在,如鸟的歌唱、风的呼啸。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作品带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鉴赏,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有效注意力。小学音乐课堂要善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音乐课堂教学具有多元化与灵活性,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些心理特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合理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实例来诱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其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轻松、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并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学生的表现提供舞台,让学生勇于参与,勇于表达。例如,在教学《我的朋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找朋友”这首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引起他们的注意,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实践中来,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门以鉴赏为主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从而有助于实现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作者:王晓会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孙巷小学

参考文献:

[1]范培.探究巧用教学策略激活小学音乐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213.

音乐课堂教学篇(2)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音乐课堂教学篇(3)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1课程改革使音乐课堂焕发着活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领悟到: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应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在音乐课中把认识乐谱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识谱作为学生懂不懂音乐的标准,不但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 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唱,死板的讲述乐理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重新反思了以往的教学。根据 新课标 的要求,我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小练习:在课始与课末,进行 骑着毛驴进教室 的小游戏,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个游戏中,我让每个学生都有三个自己创想的动作。首先,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动物的外形模仿。让学自主的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学生自编的动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动作各不相同。其次,让学生随着音乐把这三个动作串联起来,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发挥创编律动,让学生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那么到了下一课,我便要求学生尽量不要重复自己上节课的动作,学生们相互模仿,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动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动物了,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2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以,凡是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只有课程设置节次的多少之别,并无正副课之分。只要是学校分配的课程,都得无条件的完成任务。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五、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新课程标准上的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 !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3【编者按】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

前段时间,我们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倾向”的抽样调查,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在他们的答卷反馈里,我们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乐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音乐老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那种感动,相反的却是冷漠与排斥;他们热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恁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 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靠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学生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有劲?

四、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音乐课堂教学篇(4)

二、借助媒体重复,强化音乐记忆功能

多媒体进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展示。音乐作品声情并茂,反复聆听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音乐感知,丰富的画面色彩,也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特别是那些经典音乐作品,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品味、消化音乐元素。音乐学习需要强化学生记忆,因为音乐有流动性,唱过听过就会消失。采用反复聆听的方法,能够将音乐符号深刻地记忆下来,这对提升学生音乐感知有重要帮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视频可以进行歌曲分解,原来教师领唱教唱,有了多媒体就可以动手不动口了,让多媒体反复播放功能教唱歌曲。如学习《鹅大哥》时,歌曲中有强弱之分,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进行反复比对,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歌唱技术。多媒体可以反复播放音乐作品,为教学带来更多便利,通过教师针对性讲解,还能够让学生在比对中形成更细致音乐感知。这对丰富音乐积累有积极影响。

三、借助语言重复,实现音乐文字转化

音乐是有声艺术,而文字是无声表达。在音乐重复教学中,将音乐学习用文字表达来传播,体现的正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元性。为让学生对音乐有到位理解,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换一种表达方式。用诗歌、散文的形式来描述音乐内涵,学生获得的感知将是别样的,对音乐概念的认知也会呈现多元属性。文字介入音乐课堂教学,不仅给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丰富性,也为学生认知建立提供更多信息来源。教师在音乐欣赏中穿插文字解读,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立体的音乐感知。在音乐欣赏中加入诗朗诵,音乐学习必定会顺利实现升级。语言文字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利用文字对音乐作品进行别样解读,可以极大丰富学生认知。《好孩子要诚实》这首歌曲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唱这首歌时,教师将其中的几句歌词让学生抄写在卡片上,让一部分学生演唱歌曲,一部分学生朗读歌词,班级内呈现热闹景象。“爸爸没看见,妈妈不知道“”好孩子要诚实,有错要改掉”,这些歌词在学生演唱中反复穿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学生轮流进行朗读,对歌曲的理解当然更深刻。

音乐课堂教学篇(5)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在对教材的钻研和音乐情感内涵的挖掘还不够,不善于利用音乐作品的内涵

升华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对艺术体验与实践要求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在音乐基本技能、音乐人文与音乐创作活动的开展方面,还不够紧密;音乐知识拓展方面尚嫌不足,有时缺乏音乐性和艺术性;在对音乐情景、欣赏材料的分析过程中,教师还缺乏深入、全面的归纳与提炼。

(二)教师音乐教学基本功缺乏。教师不能充分地利用自身的伴奏,范唱,形体表演启发学生审美,以至于有的音乐课音乐性不强,学生没有在教师示范下的活动,因此学生的情绪体验十分苍白。

(三)学生活动留于一般,缺乏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现。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缺乏引导学生聆听、体验、品味、模仿、表现、创造音乐的方法。例如,有些音乐、艺术作品,需要反复的聆听、观察,通过教师引导,促使学生发现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蕴涵的审美意蕴、体验艺术的表现形式,并逐步获得艺术的感受提高鉴赏力和创造力。

(四)教师在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在教学资源与知识点的结合上把握不够,没有深入地、多角度地挖掘教学资源的教育内涵,在联系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比较牵强生硬,有的在利用学生资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顾及不够。因此教师在利用资源的适切性和有效性方面需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缺乏审美感。尽管教师在课前做了精心的设计,运用多媒体,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节奏平缓,缺乏起伏变化,有的过多的使用媒体,使音乐教学缺少了生动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六)抛开音乐讲人文,是教师常犯的问题。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还并不真正理解音乐人文的价值、学习的目的。殊不知,音乐、艺术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审美,对音乐人文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人群(音乐人)的生活、学习、思考、创造、奋斗、追求的心理路程,体验作品蕴含的人文思想,感悟作者生活的时代、创作的背景,探寻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与贡献,学会在音乐欣赏中思索、联想,让学生透过心理去审美,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境界。

(七)教师取代学生思考和发言,也是常有的现象。尽管教师们一致认为,传统的一言堂不可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脱离不了传统的羁绊。当代教育实践的研究认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发言次数比例应大于5:1,教师的发言着重发挥引导和梳理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而不要让学生对着教师讲。如果教师的发言过多,学生就会有选择地说出某些观点去迎合老师,这样就会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

二、小学音乐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励教师更新音乐教育理念

(二)推动教师努力研究媒体手段

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教学信息量大,审美感观上,视觉刺激较强。运用网络,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更高的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实践。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音乐的范围就有多大。充分利用广阔的音乐环境,凭借网络创设音乐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欣赏音乐。

(三)励教师把创作与活动走进音乐课堂鼓

根据教学主题发散出去的创作与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亮点。教学设计是否把这一理念贯穿在教学中,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师生的创作活动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伴随自制的音乐效果,生动地表现了学生所思、所想以及学生身上蕴涵着的创造力和表演才能。注重学生创作过程中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作,通过体验创作过程及分享成果的喜悦,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教室里上演出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四)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课堂气氛的改善,对培养学生互、社会性情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同学之间的友情,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了解,接受,信任,鼓励和帮助,学生的情感在活动中得以培养和释放。

(五)音乐的综合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

1.培养想象力:在教学中设计的个性化选择,扮演音乐家、音乐竞赛;

音乐课堂教学篇(6)

小学音乐科目一直得不到重视,大部分的小学音乐课堂都流于形式,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便是单纯唱歌,不管是在培养学生乐感还是发掘学生音乐天赋上都存在着严重不足。在小学生群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小学生自身都很喜欢音乐,但奇怪的是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对音乐课不太热衷,甚至觉得上音乐课很无聊,这样的现象使我们反思,我们的音乐教学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改变?

1 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由小学生的大脑发育所决定的。学生在小学时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这个时候要能够抓住时机进行大脑音乐开发,那么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要是等到学生大脑发育基本成型的时候再进行音乐教育,那么不仅费时费事,而且效果不会很理想。纵观大多数在音乐领域上取得一定建树的人,他们绝大部分在小时候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音乐天赋在小时候就得到良好开发,一般而言小时候没有展现音乐天赋但是长大后大放异彩的人实在寥寥无几。众所周知,人的左右脑分管不同的领域,右脑要比左脑发达很多,而且右脑又是音乐与艺术的领域,学生进行音乐学习也有利于右脑的智力开发。音乐教学如此重要,但是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学却一直停滞不前,我们需要引入一些教学手段来使音乐课堂焕发活力,提高小学音乐教育水平。

2 律动教学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般的小学音乐课程内容都是学生端坐于座位上,进行歌曲的学习和演唱,但是律动教学却不同,律动教学主张释放学生的天性,并用旋律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与音乐共舞。小学阶段这个年龄的学生大多都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正是天性得到释放的时候,但是传统的教学一直束缚着学生,压抑了他们的天性,尤其是在音乐课这样强调感受与艺术的课堂上,学生更加应该获得自由权。在律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培养协作能力,也学会更加开放地去表达展示自己,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律动教学打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传统学习方法,提倡鼓励学生离开座位,随着音乐旋律而进行律动学习,注重节拍与乐感。众所周知,当人的大脑与身体协同工作的时候,大脑思维会更加敏捷,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当学生用身体动作诠释音乐的时候,大脑对于音乐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不仅是理解,还体现在对音乐旋律的记忆上,在各个方面都能够达到高效学习。

3、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多进行律动教学能够增加课堂活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而且小学生生动,律动教学正适合他们的成长规律。生动有趣的律动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徜徉于音乐的世界,感受到音乐旋律的美妙奇特。音肥侨死嗟牡诙语言,音乐不分国界,只要用心聆听感受,便能够体会到音乐旋律中包含的悲喜情绪,孩子是敏感的,只要鼓励他们用心体会音乐旋律,他们便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真谛。律动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音乐的体会和表达,在实施律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任由自己的思想驰骋,进行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音乐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3 如何实施律动教学

律动教学强调的是对旋律的感受与掌握,所以在音乐课堂上需要开展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学习音乐的第一步是掌握七音符,这就需要考验学生对音的高低进行辨别,教师可以使学生离开座位,安排他们按照自己对音的理解进行蹲站,如果感觉音高则站立,音低则蹲下,进而循序渐进,使他们按照对音的理解来改变自己的站立高度,一开始教师可以做适当引导,到后来便需要考验学生的音感了。再比如,歌曲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歌曲演绎一段小小的情景剧,用肢体与歌声诠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律动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主要前提就是使学生参与到音乐理解中,使教学不断深入,不能停留于表面,以挖掘学生的音乐天赋为主要宗旨。我国的小学音乐律动教学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律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所以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适当探索,不断完善律动教学,改变中国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提高小学音乐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4 学生自学音乐背景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根本,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在音乐的教学课堂上,要给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了解音乐的背景,这样在自我空间范围可以调动自身的能动性。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欢腾的边寨》时,这是一首民族风情的歌曲,学生对音乐背景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欢腾的边寨》的创作背景、民族特点,学生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通过小组进行分工整理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力量。这种自我学习的方式同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对于音乐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还会与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了解音乐背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的《鼓乐传情》时,为了让学生体验鼓乐的特点,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现场以敲打大鼓、小鼓的方式了解鼓乐器,更加全面地掌握音乐。

5 结合学生特长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篇(7)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很长一段时间,常听同行谈到:音乐教学很难搞,同学们喜欢音乐,但对音乐课不感兴趣,上课捣乱,讲音乐知识不听,教材上的歌曲不喜欢唱,同学们认为是副科,学不学无所谓。于是,个别教师干脆不管他们,想听流行歌曲,就让他们听,上课省心不用讲。随便让他们听歌也会乱,有的同学喜欢听这样的歌曲,有的同学喜欢听其他的歌曲,总之面对每周的音乐课个别班可以说是煎熬,更别说提高音乐修养。近两年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上好中学音乐课呢?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针对中学学生,他们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课程标准提出7-9 年级的学段目标为:a增进对音乐的兴趣;b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c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d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e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集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我认为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把情感和思维转到课堂,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中学的音乐教学,主要是获取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素质的提高,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上培养学生就显得更加重要。创造性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将主体的艺术思维特点和艺术的本质属性包含于其中。教学的艺术性是教学活动整体体现出来的创造精神,是一项教学创造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师自我形象的创造、教学机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的创造等方面。所以,下面所谈到的中学阶段音乐学科创造性教学的一些浅见,仅仅是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

1 音乐的“即兴”创造,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

“即兴”创作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对音乐充满创造性的愉悦,在教师正确的启蒙指导下,对较简单的乐谱,初一年级的学生可逐步地进行“口头”性的创作,初二年级以上可逐步地进行一些即兴填词、填写节奏、谱写旋律,并做一些即兴表演、演奏,个别同学可用较为完整的一首乐曲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的。

2 用音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

“求异”是寻求不同的方法,“求”主要来源于思维的活跃,是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所以,在上音乐课时,就要用求异的方法进行授课。比如,教授歌曲《给未来留下一片绿色》,可通过教师准备的画面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的看法,抒发人与自然和谐的情怀以及我们在美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的幸福生活感受,并通过同学们对乐曲的讨论,感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然后再反复播放歌曲演唱录音,进一步探索怎样唱好这首歌,怎样有效地表现这首歌曲的内涵,再由同学们用各自不同的理解去变化演唱形式,或用其他表演形式表现歌曲。通过这样求异的思维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根据音乐课特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巴尔扎克说:“打开发掘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将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后说:“中国留学生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因此,我们在学音乐课时,可采用一些新的上课形式:用先不点歌曲的名称,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听一首乐曲,并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该曲的情绪和特点;同时,也让学生对歌曲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将课堂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中获得知识。这样,学生可把自己对音乐的看法、理解及相应的独创进行充分的发挥,从而形成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

4 根据音乐课特点,让学生去感受、去认识,创造新型的课堂模式

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堂教学形式。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必须是师生之间密切沟通配合。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给予他们创新的机会,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如,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认识音乐、认识音乐学科的特点、方法及内容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认识,每人写出关于音乐课的需求和建议。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建议进行必要整理、综合后,形成师生共同创设出来的课堂模式。

采用上述办法,将学生提出的建议综合后,形成了“三三制”的上课模式,即欣赏阶段 (课前播放音乐),探索音乐内容的阶段 (师生共同探索音乐教材为主要内容),表现个性阶段(由学生自己轮流上讲台当“小老师”或“小演员”)。这样的结果,学生在充分民主的前提下自主、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的探索和学习。

5 根据音乐课特点,重在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

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正确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传统的音乐考试受到其它科目的影响,采用的模式是笔试和口试两种,即考乐理常识;口试:唱一首歌曲或者唱 8小节乐谱。这种方式不能正确地反映出学生之间的差别和个性特点,尤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音乐考试的目的,不仅在于考查学生的成绩,更主要的是让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展示,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如,可以办班级为单位的小型“音乐会”,并由此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音乐会”的内容不限,可以有唱、奏、跳、讲、说等,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6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课堂教学篇(8)

首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的角色要求,要清楚在现代音乐课堂中,教师是唤醒者,是整节课的导演而不是演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编排课堂的各个环节,要敢于去营造音乐氛围创设情境,只有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兴趣激发出来,后面的“戏”才好演。教师不要总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其实在音乐课堂中,老师更是引领者唤醒者,是伙伴和朋友,是伴随孩子音乐梦想一起成长的同路人。例如:初中13册中第5单元要求演唱《军民大生产》,我就打破常规给学生准备了红绸学习秧歌,让学生体会感受大生产时的快乐,以音乐抒发感情,通过让学生听取《军民大生产》的节奏,指导学生感受当时的氛围,集体生产时人们那高亢的生产热情被表达了出来。通过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肢体去感受音乐,拓宽了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

其次,音乐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应该增加合唱排练的比率。众所周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竞争日趋激烈,单靠个人的力量解决复杂的问题并采取高效行动变得困难重重,这就需要组成团队,共同协调应对方能可持续创新发展。音乐课堂中的合唱练习就注重协作配合能力的培养,多做和声练习,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和声的美好从而升华为个性的完善。合作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的,良好的互动教学为音乐课的合作教学开启了成功的大门,只有老师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和谐愉快的音乐氛围,也才能有高效的音乐课堂。

再次,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多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文化的传承、兴趣的养成、情感的生成、能力的形成远比传授知识技能重要千百倍。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揣摩学生的兴趣所在,在音乐课堂的中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理论的讲解尽可能少,情感的体验尽可能多。例如欣赏课堂中要带着学生去想象,发挥创造力去任思绪驰骋,捕捉最细腻的感受。通过不懈的训练和感知,学生的鉴赏能力会有大的提升。能力得到提升后,他能从音乐体验中获得美感,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创造性的发挥。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音乐课堂还给孩子们。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中,为了实现学会乐曲歌曲的教学目标,孩子们要做大量的技术练习。由于大量、重复的枯燥训练,练习者必然会感到乏味,原本歌曲乐曲的美感都被麻木覆盖,为了学会而对学习将使学生最终对音乐失去兴趣,这样的代价实在太大了。现代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活动代替练习,通过各种游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音阶练习可以加入柯尔文手势音高训练,既直观又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节奏训练加入语言节奏训练,肢体节奏训练、奥尔夫节奏训练。但是无论怎样训练都要从兴趣入手,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的探索为我们研究音乐基础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学生在音乐课堂应该得到什么,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去思索的。如何给孩子们提供优质的音乐课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音乐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孩子们也有符合自己身心发展的认知规律,所以音乐课堂教学除了重视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之外更要找寻音乐教育规律,引导孩子们健康发展的同时每一天都拥有阳光积极的笑容。让我们共同努力!(本文作者:韩娜 单位:内蒙古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音乐组)

音乐课堂教学篇(9)

二、采用互动式音乐教学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互动的方式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例如,采用游戏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到音乐教学中,与同学、老师共同欣赏音乐。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更加的投入,更加敢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见解。

三、注意课堂教学的超越性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主渠道,有的人还提出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但教师课前课后的工作并未按规定的深入,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就学生而言课堂确实是主阵地,主渠道,但教师的工作的真正重点应该放在课外,对此分析就不难理解,教师对教学知识的分析,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与水平的论断及教学活动设计,是一项细致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大量分析、调研。这样主动地在该环节上让学生当主角,自己导演,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下,养成良好的分析、研究问题的兴趣形成富于个性的特质。因此,注重课堂教学的超越性,也是注重课堂教学的前提。

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增加情感投入

人类的情感有调节、感染、迁移等多种功能。现在的音乐教学中强调通过熏陶感染成形,潜移默化以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论是唱歌教学还是欣赏教学,都离不开一个“情”字,离不开情感功能的运用。课堂教学只是“授业”只是信息上的交流,而没有“传道”没有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注重发挥情感的重要作用,就不能完成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使命。六、注重拓展自身教学能力

(一)转换角色,彰显学生个性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教材为工具,对学生进行传授式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教学方法会大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而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这样,学生才能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扩展自身知识的储备

随着课改的深入不仅对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样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知课本内容,还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更灵活的处理教材,扩展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

音乐课堂教学篇(10)

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是师生心与心交融,情与感的共振过程,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平台,让教师与学生在坦诚、率真、互相尊重的环境里一起教学,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氛围。

音乐课的学习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感情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改变角色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或求新求异的思维。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知活动的源泉和“发动机”。一个好的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创论教学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音乐交融在一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如勃拉姆斯的作品摇蓝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摇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情感亲切,温柔恬静,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以亲切对话的语气,催眠的轻唱,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祥的爱,使我们感受到和平幸福和温馨的生活气息,达到审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对于同一音乐作品,也可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思考。师生一起讨论,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共欢乐,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教育合力,融洽师生关系。

2 营造多彩的音乐课堂,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欣赏课教学是学生体验,想象的过程。在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受,呵护学生智慧的灵光,把课堂变成学生想象力和感受力得到发展的港湾。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给学生自由的时空,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存在疑问各持己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激发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知识学习的主动构建者,这样有机地把师与生融合地一起。

在传统音乐课堂教学,老师是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设计的主观指令,很少留出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和发挥,老师单向传授知识独自主宰课堂,没有让学生互动起来。而师生的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活跃音乐课堂。要把一些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如发动学生课前收集阅读与教学有关的材料或相关的文化知识,历史知识等。在课堂中探索交流 ,发言增强学生的自豪感,结合乐曲自创节奏,自编动作,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愉悦心情。

上一篇: 大学生生活总结 下一篇: 有没有日常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