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实训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5:50

审计实训论文

审计实训论文篇(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审计中心工作,坚持从审计实践需要出发,以加强能力建设为核心,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方式渠道,合理选择培训内容,注重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审计干部职业胜任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立足审计工作实际,全面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全面提高审计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依法审计能力,以建设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干部队伍为目标,以提高审计干部依法审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三、主要任务

(一)知识技能补充和更新培训

1.夏、冬季集中培训。培训对象为局机关全体审计干部。7月和12月,采取网络视频、专家讲座、集中培训、交流经验与部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以交流工作经验、讲解优秀审计项目、审计案例介绍为主要内容。达到拓宽思路,交流经验,消除问题,规范工作的目的。(责任科室:综合科、各业务科室)

2.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按照审计署计算机考试安排,组织审计人员参加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并参加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通过对审计机关计算机中级人员培养,提高审计干部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开展审计和处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责任科室:办公室)

3.青年审计论坛。组织机关青年干部进行审计论文征集、论文评比、交流,为机关青年干部探索研究和交流审计理论与实务搭建平台,推动审计工作发展。(责任科室:综合科)

(二)法定培训。

4.党校培训。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年内计划和安排,及时报送审计干部参加党校集中调训和专项培训,充实政治理论、管理理论以及新知识、新方法,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责任科室:工会)

(三)初任培训

5.新录用人员培训。对2014年新招录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掌握相关制度和知识,了解机关有关要求,适应岗位要求。(责任科室:工会)

四、工作要求

审计实训论文篇(2)

坚持以xx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工作大局和我县审计工作中心,把握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以审计实践需要为出发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增强审计干部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提高“依法从审”能力为重点,推动学习型审计机关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熟悉审计业务、作风优良的审计干部队伍。

二、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度,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突出抓好政治理论培训、审计业务知识培训、公共基础知识培训和其他知识培训,形成多层次、分类别、多渠道、重实效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使全局审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使审计干部的依法审计能力显着增强。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教育培训为审计工作服务的原则。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县委政府工作部署,围绕构建和谐秭归,结合审计工作重点、热点和难点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审计干部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贯彻落实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的自觉性,提高审计干部的素质。

2、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培训为需求服务的原则。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审计干部的成长规律和需求,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对审计人员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培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坚持与时俱进,教育培训为创新服务的原则。围绕审计工作的新发展,遵循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和规律,更新培训理念,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大规模培训干部,将素质和能力培养贯穿于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审计干部适应市场经济的创新能力。

四、培训内容

1、政治理论培训。经常性地开展政治理论知识培训。对干部职工进行邓小平理论、党的xx大精神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使我县审计干部深入理解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学会用科学的理念去审视和研究审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进取意识,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修养。

2、审计业务知识。围绕审计工作重点,结合年度审计工作需要,结合本单位、本专业、本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组织开展审计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把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现场实施审计软件》、《审计干部法律知识》、《审计干部经济知识》、《国家审计准则》等相关内容等知识和岗位技能作为学习重点,围绕审计信息化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政务知识,以审计工作相关的办文办会办事方法与技巧、公文写作、表达能力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学习的补充,同时组织开展岗位技能比赛、优秀案例评比、职称晋升(审计师、造价师、计算机工程师)自考、读书征文评比,经常学、反复学、在实践中学,切实提高审计干部的业务技能。

3、公共基础知识。结合创建文明单位、“双迎双创”、“全民读书”等活动,按照审计文化体系的构建要求,在组织学习应知应会的知识的同时,根据个人喜好有选择性地开展其他知识的学习,以提升审计人员的人格魅力。

4、其他知识。将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相关会议精神、局内修订的各项制度等作为学习内容的补充,帮助干部职工准确把握县情、局情,更好地履行职责,保障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行,切实提高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培训方式

按照“学习一个专题,研究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提高一定素质,推动一项工作”的要求,采取“在岗与离岗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等方式,在干部教育培训的“深”字上下功夫,在“新”上做文章,在“实”字上出成效,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1、自主教育。自主教育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不同岗位、不同学历层次的审计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要按照“全民读书”实施方案的要求,提高自主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开展自学。

2、集中培训。通过分管领导组织学习、干部职工讲学、外请专家辅导讲座、电教片影视教学、问题研讨等方式,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专题知识教育培训,共同学习进步。

3、网络培训。要求50岁以下的公务员自觉参加县委党校组织的远程教学县委宣传部三峡秭归在线“在线学堂”的学习,自主选学感兴趣的专题和相关知识。

4、系统调训。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项培训。分期分批派员参加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组织的各类审计业务培训(如经济责任审计培训,法制培训,金融、行政事业、企业、投资培训、计算机技能培训等)、审计管理培训等,完成市上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技能培训。适时组织本级审计业务骨干赴外地学习、考察审计先进经验以及审计新技术。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县内组织的各种培训。

六、组织保障

审计实训论文篇(3)

坚持以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工作大局和我县审计工作中心,把握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以审计实践需要为出发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增强审计干部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提高“依法从审”能力为重点,推动学习型审计机关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熟悉审计业务、作风优良的审计干部队伍。

二、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度,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突出抓好政治理论培训、审计业务知识培训、公共基础知识培训和其他知识培训,形成多层次、分类别、多渠道、重实效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使全局审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使审计干部的依法审计能力显著增强。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教育培训为审计工作服务的原则。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县委政府工作部署,围绕构建和谐秭归,结合审计工作重点、热点和难点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审计干部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贯彻落实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的自觉性,提高审计干部的素质。

2、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培训为需求服务的原则。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审计干部的成长规律和需求,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对审计人员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培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坚持与时俱进,教育培训为创新服务的原则。围绕审计工作的新发展,遵循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和规律,更新培训理念,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大规模培训干部,将素质和能力培养贯穿于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审计干部适应市场经济的创新能力。

四、培训内容

1、政治理论培训。经常性地开展政治理论知识培训。对干部职工进行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使我县审计干部深入理解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学会用科学的理念去审视和研究审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进取意识,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修养。

2、审计业务知识。围绕审计工作重点,结合年度审计工作需要,结合本单位、本专业、本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组织开展审计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把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现场实施审计软件》、《审计干部法律知识》、《审计干部经济知识》、《国家审计准则》等相关内容等知识和岗位技能作为学习重点,围绕审计信息化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政务知识,以审计工作相关的办文办会办事方法与技巧、公文写作、表达能力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学习的补充,同时组织开展岗位技能比赛、优秀案例评比、职称晋升(审计师、造价师、计算机工程师)自考、读书征文评比,经常学、反复学、在实践中学,切实提高审计干部的业务技能。

3、公共基础知识。结合创建文明单位、“双迎双创”、“全民读书”等活动,按照审计文化体系的构建要求,在组织学习应知应会的知识的同时,根据个人喜好有选择性地开展其他知识的学习,以提升审计人员的人格魅力。

4、其他知识。将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相关会议精神、局内修订的各项制度等作为学习内容的补充,帮助干部职工准确把握县情、局情,更好地履行职责,保障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行,切实提高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培训方式

按照“学习一个专题,研究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提高一定素质,推动一项工作”的要求,采取“在岗与离岗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等方式,在干部教育培训的“深”字上下功夫,在“新”上做文章,在“实”字上出成效,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1、自主教育。自主教育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不同岗位、不同学历层次的审计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要按照“全民读书”实施方案的要求,提高自主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开展自学。

2、集中培训。通过分管领导组织学习、干部职工讲学、外请专家辅导讲座、电教片影视教学、问题研讨等方式,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专题知识教育培训,共同学习进步。

3、网络培训。要求50岁以下的公务员自觉参加县委党校组织的远程教学县委宣传部三峡秭归在线“在线学堂”的学习,自主选学感兴趣的专题和相关知识。

4、系统调训。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项培训。分期分批派员参加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组织的各类审计业务培训(如经济责任审计培训,法制培训,金融、行政事业、企业、投资培训、计算机技能培训等)、审计管理培训等,完成市上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技能培训。适时组织本级审计业务骨干赴外地学习、考察审计先进经验以及审计新技术。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县内组织的各种培训。

六、组织保障

审计实训论文篇(4)

关键词 企业 审计培训 提升质量措施

由于受审计权限、审计手段局限及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不真实等因素的影响,审计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如果政策研究、审计取证、专业判断等错误也会导致最后的结果错误,给企业和审计带来风险,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支撑自己的工作。而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审计培训。本文主要对如何科学设置审计培训,从而提升企业审计培训质量的措施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如何科学设置审计培训

对于企业审计培训来说,要按照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求确定教育培训目标,既要注重审计人员自身的学习要求,也要考虑到开展审计工作的需要,更要兼顾审计人员未来长远的发展。在培训中不仅仅做到审计人员现在缺什么就补什么,而且要做到将来需要什么,现在就培训什么,使审计人员通过接受教育培训后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提升。围绕“提高综合素质,更新知识技能,提升执业能力”的培训目标,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审计人员的特点,结合参训审计人员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宜,因岗而宜,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既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共性要求,又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审计人员的个性需求,实现培训内容与参训对象的合理对接,调动参训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二、企业审计培训质量提升措施

(一)针对培训对象,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

培训最忌讳参训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这样很难有针对性的编制培训课程,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因此组织培训时应根据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层次和岗位分批培训,把握不同层次岗位审计人员的需求,结合参训人员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主题来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避免一刀切式的培训,从而提升培训质量。

(二)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是培训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在制定培训方式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来设计培训方式。

开展现场审计工作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那么审计培训时针对这部分培训内容可以采取互动性强的授课方式,设计一些有趣而又有启发的现场模拟情节进行互动,让参训人员更投入、更有收获。

另外针对一些理论性强的培训内容,可以采取一些研讨和案例分析的方式会更有成效。培训时可以根据审计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展开研讨,选题注重结合实际与实践性,采取讨论的形式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可分为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等,最终采用适宜的方法将讨论的结果对学员进行指导。 培训时依据培训内容进行一些案例分析也是一种有效的培训方式,

根据培训的目标、内容,引入典型的案例进行讲解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的案例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内容要与审计工作相关。

(三)授课者内外结合形成互补

在很多企业里都有内部讲师,这些内部讲师自身就是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他们能够了解行业情况,了解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真正的培训需求,甚至了解参训人员的性格特征,由内部讲师来担任授课者可以讲其最擅长的课程,用参训人员最喜欢的方式去传授知识技能。但是,内部讲师也有其局限性,他们往往权威性不够,由于和参训对象是同事或同级,所以说服力有时候略显不足。在培训中同时再聘请一些具有权威的资深专家讲师进行授课,可以保证其知识传播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培训中授课者的内外结合,对培训效果形成了互补,从而提高培训质量。

(四)加强培训考核

对参训学员进行检查考核,是评估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很多时候学员往往认为培训的重要意义在于获得证书,所以加强培训考核,让企业的培训证书变得具有权威性些,每次培训保持一定比例的不合格者,这样就会激励学员努力并认真地参与进来,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结语

审计实训论文篇(5)

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式,国内的高职院校纷纷不断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人才。针对高职类教育的特色,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各种课程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就高职类会计专业来说,在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基本上都包含内部审计人员岗位和事务所助理审计员岗位。在与之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一门或几门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审计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审计学、审计基础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这样的课程设置,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本科以上层次教育的改进,增加了专业技能训练的分量,尽管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次,是因为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中,到各级各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比例较大,且本专业面向的社会工作岗位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审计业务。如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近三年在会计事务所实习岗位的学生,其人数占本专业实习岗位总人数的37%。

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探索和总结,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在审计沟通技能上所暴露出的问题。即使部分专业知识非常扎实的学生,同样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沟通技能方面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岗位应对能力。有感于此,本文通过对强化审计沟通技能训练在课程设计中的必要性论述,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以及以本校审计课程设计的改进为例,探讨了如何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加强沟通技能的训练。

强化沟通技能训练在审计课程中的必要性

根据我们对实习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审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内,有近1/2的时间是在与被审单位的往来沟通上,有1/4的时间要花在文书处理上。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审计相关单位(如会计事务所)辞退的审计人员中,有近1/3的工作人员是由于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为此,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包括外聘专家)在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多次提出,应该加强在校学生的沟通技能,特别是加强专业沟通技能的培养。另外,许多审计行业的专家也常呼吁从事审计工作的学生,应该强化专业沟通技能的训练。而据我们近几年对进入审计岗位实习学生的跟踪调查,同样也发现他们专业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深感强化这方面训练的必要性。

应届学生由于毫无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而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形势要求员工来了就能上岗,上岗能胜任。出于对新形势下的人员流动机制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考量,许多专业对口单位不愿意自身成为岗前培训机构。为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除了讲授已有专业知识技能外,实际岗位上重要的专业沟通训练应该在校内完成。

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

沟通技能主要包括内部沟通技能、外部沟通技能、文字沟通技能、演讲技能、面谈及会议组织技能等多个方面。如何在审计课程中培养、训练及提高学生的这些技能,是专业教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日常工作中所需的沟通,主要体现在口头和书面方式上。比较而言,现有的审计课程设计,比较重视对审计文书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的口头表达往往显得更加普遍和重要,譬如,向被审计对象了解基本情况,询问有关事项,就审计中的相关问题适时地对管理当局的不同层次开展调查、讨论等。

审计实质上是对各种具体经济业务活动所进行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行为和风险评估监督行为。审计的对象包括财会管理、税务监督、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其他形式的基本经济监督活动。就形式而言,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及独立审计。从具体的审计业务分类来看,审计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法纪审计及信息系统审计等。就具体的审计工作而言,审计人员所需的沟通是指审计人员与已有客户、潜在客户以及与客户相关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主管注册会计师以及其他方方面面之间就审计范畴有关事项进行商讨、询问、交流及答复。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使审计与接受审计双方明确任务目标,形成共识,减少误解和歧义,审计人员必须本着专业知识,利用简洁明了的、友好的以及准确的口头或书面表达,征询疑问和意见,阐述观点。口头上的沟通,如初期的审计业务接洽、意向,审计过程中的咨询、提醒、建议等;书面上的沟通包括:审计计划、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行政复议、审计行政诉讼、审计文告、验资与资产清查等文书、清单及表格等。

在教学中沟通技能训练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在审计课程标准里,我们重新进行了目标定位。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某一课程或科目的学习后,应该具备的学识或技能状态及其所达相应水平的描述性指标,它直接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直接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我们对审计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将沟通技能作为本课程要构建的核心能力之一,并按口头沟通能力与文书写作能力进行具体的训练分解。

在审计实训项目设计中明确沟通技能的构建与要求我们根据审计职业岗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及专业能力的要求,将沟通技能的训练与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里的教学项目、综合实践项目中,将相关的沟通技能以学习情境为载体来组织训练。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审计准备、审计业务承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课程项目上,针对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我们都设置了具体的学习情境。在审计准备项目中,我们设置了走访、开发客户子情境。要求学生模拟进行客户走访,学习事务所推介和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存在的困难,寻找客户接受委托的切入点,学习搭建同客户情感联系渠道,保持与客户的联系、沟通。如,就审计工作中首次接受委托进行年报审计,就期初余额对本期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且上期会计报表未经独立审计的情况,要求确定期初余额是否存在错报或漏报的事项。为此就需要增加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收费的情况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的模拟实训,要求学生通过沟通,使被审计单位理解增加程序与费用的必要性。在审计业务承接项目中,我们设置了审计业务洽谈、撰写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计划等子情境。学生模拟接受委托的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书中的审计目的、范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双方的权利义务、审计收费等事项进行沟通,以明确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审计文书行文应该遵循“依法、规范、简明、高效”的原则,培养学生严谨的行文习惯。编写审计计划时,还应当就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和最新变化,其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变更,新的法规或专业准则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等事项与客户沟通,以便为实施审计做好准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约谈法进行模拟。在审计实施阶段,我们设置了撰写审计日志、工作底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还设置了现场一般性调查与了解、有关质疑点的询查与沟通等子情境。这个阶段是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水平评价的关键时刻。在沟通上我们要求学生学会紧扣实质性问题,言简意赅,表述得当,积极争取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就这个阶段的具体口头沟通教学模拟,我们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设置了对存货盘工作和索取询证对象的通信地址的口头业务交流;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的会计报表的认定的咨询;对已发现的重大错误、舞弊或可能违反法规的行为的处理以及审计工作中受到的限制与障碍等环节的沟通。组织学生针对相应的模拟实际情境进行沟通讨论,以提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礼貌、有效及准确的表达能力。在审计调整和报告阶段,我们设置了调整事项,与管理当局沟通实训,撰写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进行陈述、汇报等子情境。就有关会计报表的分歧、重大审计调整事项、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可能危及其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风险、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审计报告措辞、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等内容与客户沟通。由于这部分要敲定最后的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沟通过程需要体现该职业庄重、严肃而不失友善的特点,内容上应突出重点,有根有据,既有结论的意见,又有建设性的提示。例如,我们在设计学生模拟审计人员就审计中比较重要的调整事项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学习就相关的调整如何与管理当局进行沟通。学生通过沟通学会让企业管理者了解审计中实施的必要的审计程序、问题所在及其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学会向企业管理者讲解调整所涉及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通过实训,学生意识到良好的沟通能引导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的专业判断能力的认可、接受,同时,也为出具满足真实性、合法性及公允性的恰当的审计报告提供了保障。

沟通技能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们采用了全过程、多方位的考核模式,并将沟通技能作为一项重要构成要素应用到考核标准的各方面。一是考核点设置中明确对沟通技能的考核点。如在考核点设计中,我们设置了小组项目,针对某一具体会计要素实施审计,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制定出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选用适当的审计程序,提出审计建议,并要求分别做出陈述。二是考核方式多样化,我们采用了笔试、口试、小组讨论式、提问回答式、学生汇报式。对于小组讨论的考核点,我们设置了学生、组长、教师三方共同评分的模式。三是明确考核标准,审计文书考核标准为行文格式、内容、文字、法规的应用准确无误。口头沟通要求能用专业语言正确流利地表达项目执行和完成情况。

高职教育改革重点在于坚持高职教育特色,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课程建设,突出高职课程特色。审计课程作为我校会计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始终坚持面向职业工作岗位,不断完善以审计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递进式学习情境库的建设,不断打造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特色。将沟通技能训练融入审计工作过程的教学,融入职业标准,是我们审计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对高职审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审计实训论文篇(6)

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式,国内的高职院校纷纷不断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人才。针对高职类教育的特色,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各种课程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就高职类会计专业来说,在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基本上都包含内部审计人员岗位和事务所助理审计员岗位。在与之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一门或几门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审计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审计学、审计基础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这样的课程设置,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本科以上层次教育的改进,增加了专业技能训练的分量,尽管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次,是因为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中,到各级各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比例较大,且本专业面向的社会工作岗位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审计业务。如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近三年在会计事务所实习岗位的学生,其人数占本专业实习岗位总人数的37%。

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探索和总结,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在审计沟通技能上所暴露出的问题。即使部分专业知识非常扎实的学生,同样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沟通技能方面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岗位应对能力。有感于此,本文通过对强化审计沟通技能训练在课程设计中的必要性论述,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以及以本校审计课程设计的改进为例,探讨了如何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加强沟通技能的训练。

强化沟通技能训练在审计课程中的必要性

根据我们对实习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审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内,有近1/2的时间是在与被审单位的往来沟通上,有1/4的时间要花在文书处理上。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审计相关单位(如会计事务所)辞退的审计人员中,有近1/3的工作人员是由于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为此,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包括外聘专家)在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多次提出,应该加强在校学生的沟通技能,特别是加强专业沟通技能的培养。另外,许多审计行业的专家也常呼吁从事审计工作的学生,应该强化专业沟通技能的训练。而据我们近几年对进入审计岗位实习学生的跟踪调查,同样也发现他们专业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深感强化这方面训练的必要性。

应届学生由于毫无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而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形势要求员工来了就能上岗,上岗能胜任。出于对新形势下的人员流动机制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考量,许多专业对口单位不愿意自身成为岗前培训机构。为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除了讲授已有专业知识技能外,实际岗位上重要的专业沟通训练应该在校内完成。

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

沟通技能主要包括内部沟通技能、外部沟通技能、文字沟通技能、演讲技能、面谈及会议组织技能等多个方面。如何在审计课程中培养、训练及提高学生的这些技能,是专业教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日常工作中所需的沟通,主要体现在口头和书面方式上。比较而言,现有的审计课程设计,比较重视对审计文书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的口头表达往往显得更加普遍和重要,譬如,向被审计对象了解基本情况,询问有关事项,就审计中的相关问题适时地对管理当局的不同层次开展调查、讨论等。

审计实质上是对各种具体经济业务活动所进行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行为和风险评估监督行为。审计的对象包括财会管理、税务监督、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其他形式的基本经济监督活动。就形式而言,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及独立审计。从具体的审计业务分类来看,审计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法纪审计及信息系统审计等。就具体的审计工作而言,审计人员所需的沟通是指审计人员与已有客户、潜在客户以及与客户相关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主管注册会计师以及其他方方面面之间就审计范畴有关事项进行商讨、询问、交流及答复。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使审计与接受审计双方明确任务目标,形成共识,减少误解和歧义,审计人员必须本着专业知识,利用简洁明了的、友好的以及准确的口头或书面表达,征询疑问和意见,阐述观点。口头上的沟通,如初期的审计业务接洽、意向,审计过程中的咨询、提醒、建议等;书面上的沟通包括:审计计划、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行政复议、审计行政诉讼、审计文告、验资与资产清查等文书、清单及表格等。

在教学中沟通技能训练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在审计课程标准里,我们重新进行了目标定位。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某一课程或科目的学习后,应该具备的学识或技能状态及其所达相应水平的描述性指标,它直接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直接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我们对审计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将沟通技能作为本课程要构建的核心能力之一,并按口头沟通能力与文书写作能力进行具体的训练分解。

在审计实训项目设计中明确沟通技能的构建与要求我们根据审计职业岗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及专业能力的要求,将沟通技能的训练与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里的教学项目、综合实践项目中,将相关的沟通技能以学习情境为载体来组织训练。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审计准备、审计业务承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课程项目上,针对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我们都设置了具体的学习情境。在审计准备项目中,我们设置了走访、开发客户子情境。要求学生模拟进行客户走访,学习事务所推介和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存在的困难,寻找客户接受委托的切入点,学习搭建同客户情感联系渠道,保持与客户的联系、沟通。如,就审计工作中首次接受委托进行年报审计,就期初余额对本期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且上期会计报表未经独立审计的情况,要求确定期初余额是否存在错报或漏报的事项。为此就需要增加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收费的情况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的模拟实训,要求学生通过沟通,使被审计单位理解增加程序与费用的必要性。在审计业务承接项目中,我们设置了审计业务洽谈、撰写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计划等子情境。学生模拟接受委托的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书中的审计目的、范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双方的权利义务、审计收费等事项进行沟通,以明确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审计文书行文应该遵循“依法、规范、简明、高效”的原则,培养学生严谨的行文习惯。编写审计计划时,还应当就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和最新变化,其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变更,新的法规或专业准则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等事项与客户沟通,以便为实施审计做好准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约谈法进行模拟。在审计实施阶段,我们设置了撰写审计日志、工作底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还设置了现场一般性调查与了解、有关质疑点的询查与沟通等子情境。这个阶段是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水平评价的关键时刻。在沟通上我们要求学生学会紧扣实质性问题,言简意赅,表述得当,积极争取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就这个阶段的具体口头沟通教学模拟,我们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设置了对存货盘工作和索取询证对象的通信地址的口头业务交流;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的会计报表的认定的咨询;对已发现的重大错误、舞弊或可能违反法规的行为的处理以及审计工作中受到的限制与障碍等环节的沟通。组织学生针对相应的模拟实际情境进行沟通讨论,以提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礼貌、有效及准确的表达能力。在审计调整和报告阶段,我们设置了调整事项,与管理当局沟通实训,撰写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进行陈述、汇报等子情境。就有关会计报表的分歧、重大审计调整事项、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可能危及其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风险、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审计报告措辞、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等内容与客户沟通。由于这部分要敲定最后的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沟通过程需要体现该职业庄重、严肃而不失友善的特点,内容上应突出重点,有根有据,既有结论的意见,又有建设性的提示。例如,我们在设计学生模拟审计人员就审计中比较重要的调整事项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学习就相关的调整如何与管理当局进行沟通。学生通过沟通学会让企业管理者了解审计中实施的必要的审计程序、问题所在及其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学会向企业管理者讲解调整所涉及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通过实训,学生意识到良好的沟通能引导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的专业判断能力的认可、接受,同时,也为出具满足真实性、合法性及公允性的恰当的审计报告提供了保障。

沟通技能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们采用了全过程、多方位的考核模式,并将沟通技能作为一项重要构成要素应用到考核标准的各方面。一是考核点设置中明确对沟通技能的考核点。如在考核点设计中,我们设置了小组项目,针对某一具体会计要素实施审计,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制定出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选用适当的审计程序,提出审计建议,并要求分别做出陈述。二是考核方式多样化,我们采用了笔试、口试、小组讨论式、提问回答式、学生汇报式。对于小组讨论的考核点,我们设置了学生、组长、教师三方共同评分的模式。三是明确考核标准,审计文书考核标准为行文格式、内容、文字、法规的应用准确无误。口头沟通要求能用专业语言正确流利地表达项目执行和完成情况。

高职教育改革重点在于坚持高职教育特色,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课程建设,突出高职课程特色。审计课程作为我校会计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始终坚持面向职业工作岗位,不断完善以审计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递进式学习情境库的建设,不断打造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特色。将沟通技能训练融入审计工作过程的教学,融入职业标准,是我们审计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对高职审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审计实训论文篇(7)

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培养理论精通、专业技术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人才是关键。审计学专业理论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实务具有较强的应用操作性。但当前一些高校的审计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很难满足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因此,对传统规范式审计教学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为目的的体验式教学,是当前审计教育改革的热点。本文试图构建审计体验式教学模式,为高校普遍应用审计体验式教学提供参考。

一、体验式教学的涵义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相关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领悟体会,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的实现方式包括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课程实训、校外实习、项目作业等方式。

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以知识传播者、教学评估者的身份存在,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多为单向沟通。体验式教学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和团队协作;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而教师以引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两种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要求也更高。

二、体验式教学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行业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且有又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在教学上以行业需求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注重学科的交叉复合与行业应用,突出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审计学理论具备较强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透彻,因此模拟审计情景开展审计学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理解审计理论、拓展审计技术能力有较大帮助。体验式教学在审计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案例讨论、课程实训、校外实习、课题研究等方式等。

(一)案例讨论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的学生大多高中毕业就直接本科进行学习,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审计思维尚未建立。案例讨论则通过模拟某种审计实务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了解审计情景;并将之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理解学习,运用审计理论对审计工作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升学生在实务中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案例讨论可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在小组研讨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看法,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批判性思维是审计实务工作中十分重要的职业素养之一,因此其对提高学生给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审计学课程与实务工作结合紧密,大部分内容都可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情景的真实性、趣味性、互动性能增加学生学习审计学的兴趣、满足学生成为模拟审计师心理成就感,促进学生融入学习环境,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教学可利用已披露审计失败案例、审计相关影视作品资料、审计模拟案例等协作完成。审计案例教学已成为当前审计学体验式教学应用最广泛的形式之一。

(二)课程实训

课堂案例讨论通常是针对某一个审计场景运用审计理论进行分析,对审计整体把握不足。课程实训则将学生假想为审计人员,分角色、分岗位全面实施审计工作。课程实训将经过业务简化、重点突出的模拟企业作为被审计对象,有助于全面、精准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结合实际的水平。课程实训可采用手工实训、电算化实训等方式进行。随着审计软件的普及,电算化的审计实训应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崇,与时俱进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储备的先进性。目前教学用审计软件逐渐增多,数据库也在增加逐渐丰富;这对体验式教学在审计教学的应用有很大帮助。

(三)校外实习

课程实训所使用的样本公司通常经过特殊处理,其与审计实务工作中的公司仍有一定差距。校外实习则是使学生进入真实审计环境中进行学习,其可以通过学生参加会计师事务所、机关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见习等方式进行。实际审计工作审计人员不但需要具备应有的职业胜任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校外实习可能使得学生面临被审计单位对其审计职业道德的挑战,如何合理处理审计职业道德事件是校外实习对比案例分析、课程实训而言独具的优势。校外实习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深入了解审计行业现状;这避免了应用型本科审计人才与实务脱节问题的出现。

(四)课题研究

应用型本科审计人才的培养,不仅注重其业务能力,还关注其创新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培养;课题研究可由教师带领下进行或自行申报展开。教师可利用其自身或者与学校合作培养单位资源获得相应的审计课题,让学生以此作为审计对象应用审计知识解决审计工作的实际问题。课题研究以其信息的真实性、理论性著称,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合理组织、耐心指导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行申报课题,对其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审计工作难题。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较多且信息公开程度逐步增大,学生自设课题研究逐渐成为被业界所接受的一种形式。

三、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审计教学需注意的事项

第一,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其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冲突。体验式教学可以应用教学中与实务相关知识点的教授、但一些纯审计理论定义、推导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此,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建立须以传统课堂教学为基础,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教学。

第二,体验式教学是否成功受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水平高低影响。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组织、引导学生思考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准备恰当的情景配合教学、关注学生在体验中的反映并及时解决体验中出现特殊状况。

审计实训论文篇(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9. 003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 0005 -03

0 前 言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9年7月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把建设一支高素质队伍作为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来抓。2011年6月审计署制定出台的《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也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夯实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审计环境越来越复杂,审计的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迫在眉睫,而培训是快速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培训效果。

由于我国政府审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政府审计职业培训也必须有不同于普通职业培训甚至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培训的地方。本文主要从我国政府审计发展趋势分析展开,对我国政府审计培训体系的完善提出适当建议。

1 政府审计发展趋势与培训重点分析

1.1 政府审计发展趋势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随着国家政治生活民主程度的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审计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政治地位日益得到巩固。与此同时,社会对于政府审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审计正在不断努力。

1.1.1 目标导向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实行全程跟踪审计;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构建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创新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这些都是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同时也指明了我国政府审计未来的工作方向。

根据上述目标定位可以推断出,在审计工作手段上,我国政府审计正在致力于全面推行和实施审计信息化;在审计工作方式上,政府绩效审计的强劲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经济责任审计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审计工作内容上,政府审计职能将进一步扩展,审计重点呈现多元化格局,审计结果将为国家决策提供更多更重要的支持,审计人员业务范围将随之扩大。

1.1.2 环境导向

根据《审计法》第十六条至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我国政府审计的对象除了中央政府的专门机构、专业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外,还包括数以万计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时期,国有企业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首先,国有企业跨国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政府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财会专业知识,还需要熟悉被审单位涉足国家的语言以及当地的经济、社会、政治、法律、金融背景。其次,国有企业运营规模往往较大,分公司、子公司数量众多,股权结构复杂,涉足经营领域较广,实施信息化程度较高较复杂。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政府审计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既有目标要求,又有环境推动,政府审计需要提高自身能力,以应对新的挑战。但我国政府审计的成熟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稍显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政府审计队伍素质的改善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1.2 培训重点和目标分析

为顺应政府审计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审计的现有人力资源质量与结构亟待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审计信息化的推进要求政府审计人员具备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知识,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将审计业务与政府治理结合起来,政府审计职能的扩展和审计对象的多样化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领域更为广泛。

政府审计的培训重点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审计信息化的培训;二是审计专业化的培训。这里的专业化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专业领域审计的经验和知识。这同时也是政府审计培训的目标,即要实现政府审计工作手段的信息化和政府审计工作的专业化。

1.2.1 审计信息化培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各种先进财务软件在被审单位广泛应用,其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业务管理逐步实现电子化。审计机关作为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其审计信息化建设,即金审工程已经初步建立了五大应用系统和信息化相关设施,为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审计人员整体上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相对于政府审计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1.2.2 审计专业化培训

审计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于2011年11月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贯彻加强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意见实施办法的通知》中提到,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的专业结构要适应审计工作需要。到2013年,各级审计机关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经济类、管理类以及法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公务员比例应达到80%以上。其中法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公务员比例,应在2010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也提到,要加大在实践中发现、培养和使用审计专业人才力度。

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应在某一领域具有很高的理论造诣和素养,成为复合型人才中的专才。美国审计总署的审计项目大多是由内部不同部门的各方面专业人员合作完成。其内部设有顾问委员会和专家组,成员包括经济学家、管理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等,必要时还聘请有关专门人才协助工作,审计组成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能够保证其较高审计目标的实现。而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中审计业务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对较为单一,绝大部分是会计、审计等专业人员,工程技术、计算机、环保、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较少,降低了审计机关的整体运行效率,这是制约我国政府审计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总之,随着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对政府审计的需求逐渐强烈。尤其为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政府审计职能必将进一步拓展,不断地改善和调整审计的作用点。政府审计要做出变革,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2 思考与建议

一般来讲,政府审计职业培训一般包括政治理论培训、审计业务知识培训、公共基础知识培训、其他知识培训等内容。要完善政府审计培训体系建设,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应在现有培训内容基础上,一方面必须重视审计信息化的培训,另一方面需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并引导部分审计人才朝“专才”方向发展,为我国审计事业储备力量。为此,提出如下具体措施和建议。

2.1 搞好审计业务信息化培训

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已成为审计基础理论中最活跃、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我国政府审计培训应该既把审计业务信息化作为培训重点,也把追求审计业务信息化的最佳效果作为培训目标之一。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审计信息化的优势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在培训中除注重审计基本业务知识和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知识外,还应辅以技能型的内容培训。

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加强审计分析手段的运用培训。当被审对象规模庞大、关系复杂时,政府审计若是仅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可能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的情况下完成大量的审计任务,而且可能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分析程序的引入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分析性程序可用作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这样可以使得政府审计人员将有限的工作时间和精力用在风险较高的领域,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

另一方面,借助审计技术与方法的智能化作出审计判断培训。社会公众对于政府审计的期望值在提高,人们期待政府审计能够不断揭露政府工作中深层次的问题。然而,存在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的舞弊现象相比普通企业可能更为隐蔽。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政府审计工作人员利用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技能来对审计项目进行试探、分析和断定。但是一方面,舞弊行为是一类带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动机复杂;另一方面,政府审计的职能进一步扩展,涉及的许多审计活动都是近年来引入的,并且超越了传统的审计工作范畴。总之,仅仅靠已有的历史经验和知识可能不足以做出合理的判断。这就需要有新的技术来“智能地”和“自动地”分析原始数据,为审计人员的决策提供参考,引导审计人员将历史经验总结、科学规律推导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结合起来从而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

2.2 构建分层级、分区域培训体系

我国政府审计职业培训的对象是政府审计人员。政府审计人员接受国家委托,以审计机关的名义,代表国家行使审计监督权。政府审计人员包括政府审计署的审计长、副审计长,地方各级审计厅长、局长,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人员和非领导职务的一般工作人员。

由于高层与基层之间、不同地区审计人员之间业务素质差距较大,层级间、地区间资源占有相差较为悬殊,因此培训也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审计人员培训应更多关注基层、关注欠发达地区,构建分层级、分区域培训体系,提高政府审计培训的针对性。

例如,审计署工作人员的工作层次分为业务司、特派办及派出审计局。业务司是审计项目的组织者,具体包括审计计划、工作方案制订,审计报告汇总;而特派办及派出审计局是审计项目的具体实施和执行者。就工作内容而言,署业务司需要的是知识储备既广博又精深,对于事物的把握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宏观性的审计人员,相应地,审计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一是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对涉及的业务领域有比较深的研究,能及时发现和把握本领域的发展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创新该领域的理论。二是具有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地解决审计实践中的问题。三是具有创新性的审计职业思维。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决定了审计署业务司审计培训的内容和重点。而特派办及派出审计局的审计培训则应着重培训审计执行力、对政策的解析能力等。

2.3 定期开展专门领域案例培训

世界审计组织一直将“经验分享,人人共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成立50多年来,秉承这种精神为建立高效的政府审计体系做出了卓越贡献。它建立了知识分享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设10个工作组,就社会关心的问题(如公债、反腐败、金融危机、最高审计机关的职责和作用等)开展研究。我国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来开展政府审计人员培训。面对政府审计对象的多样化以及企业经营领域的多样化,若政府审计人员仅仅依靠以往的经验而不加以适时的学习则难以应对。但是,对于审计而言,同一业务和领域需要的执业能力是相近甚至是相同的,这时先行者的经验便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建立政府审计案例分享委员会,形成典型的审计案例库,定期以新业务或新领域的审计案例为内容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为政府审计机关提供参考。

2.4 开展心理素质培训

审计人员的心理培训,有利于审计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其个性特点的形成与发展,使其具备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心理素质,保证其在各种复杂、困难条件下能迅速、妥善处理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审计人员的心理状况对于审计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2.4.1 审计工作心理素质培训

在审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审计人员心理活动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项目开始阶段的冲动和畏难心理,项目实施阶段的速成心理和拖延心理,项目终结阶段的摆脱和懈怠心理。这些心理变化是审计人员的正常心理反应,但是,如果我国政府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无法做好自身的心理状况调整,必将给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带来负面和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政府审计人员培训中应当引入审计人员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并引导政府审计人员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系质。

2.4.2 审计职业心理素质培训

由于政府审计的特殊性,相比社会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政府审计人员可能面临更大的责任和压力,他们坚守的是国家的资产,监督他们的是人民大众。对于政府审计而言,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只是改善审计绩效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政府审计人员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包括工作绩效的压力、家庭生活的压力、社会人际关系的压力等。由于政府审计工作涉及诸多单位的利益,面临的诱惑也很多。尤其在中国几千年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化背景下,政府审计人员独立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政府审计人员培训应当吸纳相关心理培训,积极正向引导审计人员的心理行为,从而保证政府审计质量,真正发挥政府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美国审计署质量控制手册[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关于当前国家审计实践的若干问题分析与建议[N]. 审计研究报, 2010-05-17(1).

审计实训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E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军队审计职业化的科学内涵

军队审计职业化,即军队审计人员以行使宪法赋予的审计监督权为专门职业,并具备与其职业相匹配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享有确保其依法履行职责所需的职业地位和职业保障。

二、军队审计职业化的必要性

(一)军队审计职业化是提高军队审计队伍素质的需要

人是社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军队审计队伍建设是推进军队审计事业发展的关键。军队审计职业化的目的在于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优、能打硬仗的“审计铁军”,确保军队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从而保障审计部门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实行军队审计职业化是提高军队审计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审计监督工作具有政策性、技术性和道德性的职业特点,在法律政策的熟知、专业技术的掌握和职业道德的具备等方面对审计人员有着较高层次的要求。

(二)军队审计职业化是提升军队审计工作质量的需要

由于我们审计专业知识的缺乏,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无重点、难下手、低效率的现象,致使军队审计工作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审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军队审计职业化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

缺乏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不利于保证军队审计工作的职业胜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一直实行的是军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不存在专门的军队审计从业资格认证考试,更不用说以军队审计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为核心的相关职业准入制度。当前,军队审计职业资格认证尚处于论证阶段,并未付诸实践。不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军队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

(二)缺乏健全的继续教育机制

缺乏健全的继续教育机制,不利于提高军队审计人员的素质。当前,我军审计人员培训目标过于笼统,并未制定针对不同级别、程度的审计人员的阶段性目标;培训内容不够完善,存在重复培训、重点不突出、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培训效果评估手段较不全面,仅以考试为主,缺少专门跟踪评估制度。不健全的培训机制无法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背景下对军队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依照相关条例,美军审计部门构建了严格的职务等级制度。以美陆军审计局为例,其审计人员共划分为8个等级,分别为一级审计员(见习)、二级审计员(见习)、三级审计员、四级审计员、审计师、高级审计师、审计项目经理、审计项目主管。职务晋升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从一级审计员到审计师属于“顺调”阶段,审计人员只需按职责要求完成规定任务,一年后即可晋升一级,其福利待遇和工作权限相应调整;高级审计师到审计项目主管属于“补缺”阶段,该阶段的岗位均属于管理层位置,审计人员需根据职位空缺,按照对应的资质要求互相之间进行竞争,以获得相应职务任命。此外,美军审计部门对每个等级审计人员的职责要求都进行了详细规定。

四、军队审计职业化路径建议

(一)建立健全军队审计职业准入及退出制度

军队审计职业化首先是一个军队审计人员遴选机制的问题。军队审计工作者担负着监督评价军费使用是否具有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重任,必然要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在军队建立类似于注册会计师考试和司法考试的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应是确定这一“门槛”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规范军队审计人员选任程序,统一军队审计人员选任标准,同时,通过建立退出和惩戒机制,对于发生不符合职业资格要求行为的军队审计人员,淘汰出军队审计队伍,有利于在军队审计队伍内部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保C军队审计人员的专业性。

(二)完善职业保障及激励制度

其一,强化审计人员职业权力的保障,审计人员应当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监督权,排除机关、个人的干预,排除被审计单位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其二,强化审计人员职业地位的保障,审计人员一经任用,除正常工作变动外,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各级审计部门特别是上级审计部门要坚决支持审计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支持他们依法履行职责。其三,健全审计人员职业激励机制,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待遇,增强审计职业的吸引力,提升审计职业竞争力,也能从根源上防范审计人员的腐败,做到以薪养廉。

(三)建立终身职业培训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军队审计队伍的现状,当务之急是建立在职审计人员培训机制,活化“存量”。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伴随军队审计人员职业生命始终的审计培训机制。在培训目标方面,应该使审计业务执行部门高度参与培训目标和计划的编制,构建基于业务实践的审计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审计人员培训的规章制度,设置强制性的课程和对照审计人员自身职业规划的自选课程;在培训方式方面,应较多采用实地审计培训方式,由培训部门安排被培训人员前往实际工作现场进行审计工作,在相应岗位工作的过程中穿插讲授理论知识,使审计培训和业务操作相辅相成;在培训效果评估方面,应制定专门跟踪评估制度,评估审计人员在培训后进行审计工作的相关资料,以此来保证培训应用于审计实践的最终目的的实现。此外,我军审计部门还应加强审计人员培训管理,制定合理的审计培训管理程序,建立培训管理办法,使培训工作适应新时期我军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审计实训论文篇(10)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外语能力是国际化审计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提升审计人员的外语能力有助于国家审计署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推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开展双边或多边协同审计。本文就如何提升我国审计人员的外语能力略谈浅见。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协同审计及审计准则趋同

中国政府提出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 “一带一路”战略,其目标是中国与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共同实现国家良好治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现必须依靠方向正确、合理有效的政策来贯彻落实。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这些重大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能有效预防、揭示和抵御“一带一路”中可能出现的障碍、矛盾和风险,这也是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该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三者之间的整合协同以及沿线国家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审计合作与协同为基础。

国家之间的协同审计以各国之间遵守共同的审计准则和国际合作机制为前提,即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尽管我国目前实施的审计准则中的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分析性程序、审计报告的结构等重要内容基本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审计准则的趋同,但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遵循国际审计技术标准困难重重,需要我国在审计协同实践中克服困难、逐步推行。审计署2008~2014年间开展的联合国审计成效显著,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国际审计标准趋同以及沿线各国之间的协同审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战略实施过程中,审计署应发挥主导角色,协调沿线各国审计机关、整合审计资源、领导和协调沿线各国政府审计开展协同审计监督,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保驾护航,协同促进沿线各国国家或地区良治。

由此可见,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既产生了国际化协同审计的实际需要,也对国际审计趋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战略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审计服务的国际化趋势,使审计人才流动由单向的“引进来”为主导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发展新常态。该态势导致了我国审计需求的升级、目标的移位、内容的拓展,进而对我国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语言素养、人文与国际视野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的国际化审计人才。“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化审计人才应在深入理解我国和国际审计准则的基础上,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等口径、无缝隙”地阐述中国特色的审计实践,同时不断汲取世界各国审计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进而促进沿线各国的审计实践和理论发展,使其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协同审计。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审计人员的外语能力结构和现状

外语能力是国际化审计人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国际化和趋同化趋势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带一路”战略下,尽管有学者提出推进我国国家外语战略转型、建设多元化的国家外语资源种类的长远规划建议,以满足“一带一路”多元化语言格局的现实需求。但面对国际审计协同的迫切需求和当前审计趋同的语言载体主要为英语的实际情况,除加强高校国际化和双语化审计人才的培养之外,当务之急是提高审计人员的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具体而言,审计人员的外语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般通用性外语交流能力、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掌握和使用审计及相关行业专业外语词汇的能力。

为了解我国审计人员的外语能力现状,我们在国家审计署及部分特派办(主要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开展了小规模调查。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外语能力离国际化审计人才的要求尚有差距,并表示外语能力的限制使得他们难以参与国际化审计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审计等专业外语知识匮乏。所有被调查对象表示:审计工作中最主要的困难在于不熟悉审计及相关领域专业术语对应的外语表达,导致工作实践中无法熟练进行审计专业术语的听、说、读、写、译双语活动。

2.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尽管绝大部分受访对象拥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英语水平已四级及以上水平,已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大多数人表示:读和听的接受性能力优于写和说的产出性能力;加上开口说外语的自信不足,大多数人仍难以运用流利外语进行日常口头交流。

3.跨文化沟通能力不强。缺乏该语言所在国的经济政策、法律制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入了解,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较弱,缺少独立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活动能力,不利于国际审计业务的开展。

三、审计人员外语能力提升途径

为满足审计客体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需求,我国审计系统人员的专业背景较为多元,包括会计、计算机、环保、法律、中文等。目前,为弥补审计人员财务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欠缺,审计署主要采取离岗集训的形式进行培训,要求参培人员在短期内完成数十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考试,时间紧、任务重,学员的接受效果也不尽相同,并且开展的与外语能力相关的培训项目也较少。为有效提升审计人员的外语能力,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对国际化审计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开展审计人员的外语需求分析。在人员能力提升中,培训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对培训供、需双方的共同作用。只有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激活审计人员的外语能力提升需求,同时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培训的供给侧改革,才能实现培训的供需平衡、提升培训的适切性和有效性。因此,审计干部培训机构应开展“一带一路”背景下审计人员的外语需求分析,从审计人员中挑选典型对象进行非结构性访谈,再设计问卷进行广泛的调查,了解他们的外语能力现状和主观需求。同时结合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计划及其对审计人员外语能力的客观需求,形成 “一带一路”背景下审计人员的外语需求报告,依此进行审计人员外语培训目标、内容、计划、方法的制定。

2.开展基于慕课的审计人员在线培训。尽管审计署已经构建了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但从目标和内容方面根据审计人员的级别、专业、岗位和任职年限仍未实现精准培训,也难以实现培训资源的全员覆盖。此外审计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传统的线下培训耗时费力,导致审计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新形势下审计干部能力的提升。在当前基于慕课的在线教育方兴未艾的情形下,我们应变革传统的培训形式,大力推广基于慕课的在线培训形式。为此,审计干部培训机构应与相关在线教育平台合作,或选择已有的慕课课程;或组成包括相关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具有涉外经历或海外背景的审计工作人员的课程开发团队,开发审计人员国家化职业发展慕课课程群。除中文授课的慕课专业课程外,课程群还应包括一般通用英语课程(尤其是国际英语交流课程)、审计及相关专业英语课程,以及专门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和语情的跨文化课程。

在课程管理方面,审计干部培训机构应对慕课课程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引导审计人员根据组织需要、岗位安排和自身的学习需求,从易到难、从通用到专业,弥补在审计专业基础知识、国际审计会计准则、国际资本市场及国际营销和管理等专业方面素养的不足,同时提高自身的外语素养及人文与国际视野素养。

在教学模式方面,针对审计人员的慕课课程教学应紧密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将讲授式教学与案例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务有效嫁接。同时,各单位还应建立基于QQ群、微信群的慕课学习小组,并通过学分银行和微学历等方式推广对审计人员慕课学习经历的认可,同时通过年终考核加分等措施鼓励他们选修慕课课程。

3.开发多模态审计英语语料库。鉴于审计人员在审计专业外语词汇储备方面的不足,审计干部培训机构应与相关部门合作,结合“一带一路”审计业务的内容,利用现有的语料库,如上海交通大学的JDEST语料库,或开发审计及相关行业的双语或多语平行语料库。语料库是由大量真实文本集成的、可供计算机检索的大型电子资料库,语料库所拥有的机构词检索、语境共现、词频统计、词块提取等功能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为准确、迅速地获取和掌握相关的高频核心专业词汇及其搭配、熟悉相关专业的文本特征和专业知识,以帮助他们迅速在各种工作环境中在两种语言间进行切换,进而大大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审计人员外语能力培训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导向,树立“以语言能力培养为载体,以专业知识和能力拓展为目标,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手段”的培训理念,力求培养“宽知识、重能力、懂应用”的国际化审计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的外语能力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有助于我们汲取西方审计精华,体现西方英美语言表述的全球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共性”,洋为中用,更有助于体现中国审计的历史传承,将中国业已成熟的审计理论和方法,用双语的方法与国际的审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宣传中国审计、突出“中国元素”。通过审计国际化彰显中国特色,帮助中国在“一带一路”国际行走,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服务,为“一带一路”新格局架设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通过审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家义.深入学习贯彻审计法实施条例 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J].审计研究,2010,(3):3-4.

[2]沈琦.“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9):9-13.

[3]杨明月.国家审计机关能力提升视角下的审计干部培训研究[J].审计研究,2015,(3):49-55.

上一篇: 餐厅礼仪 下一篇: 十二月的美好祝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