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2:41

中医诊断学论文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1)

1.2构建方法在以上思路的基础上,构建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教师由“教书”向“教学”转变,由单纯重视“课堂”到“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组织教学;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以自身为主体,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觉控制学习过程。(1)课前———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平台,指导学生熟悉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制定学习计划。课前通过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提前课程预习提纲,促使学生在课前围绕教学大纲自主预习相关知识、收集所需资料;课后对下一次预习提出具体要求,并发放案例卡片。鼓励同学们针对预习内容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及时反馈至教师。提问采取积分制,每月提问名列前十位、回答问题前十位的同学给予相应奖励,既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又能使教学更有的放矢。(2)课中———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我们充分运用中医诊断信息支持平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疑惑、新鲜感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教师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促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倍增。另一方面,我们采取小组式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讨论、交流、启发、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探索,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3)课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跟踪学习效果。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监控下的学习,及时了解学习效果,对于改进、调整教学计划非常重要。我们运用中医诊断学计算机无纸化学习考试训练系统,每次课后让学生及时登录该系统进行学习测试,对测试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通过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集中,引导学生在交流群里开展讨论,协作解答,教师做总结点评;对于个性问题,因材施教,采取“小组成员互帮-教师针对性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总之,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要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既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又要保证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学习。

2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以2013级中医七年制4班舌诊教学为例,介绍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2.1学情分析

2.1.1平台使用情况分析课程实施依托中医诊断信息技术支持下“舌诊训练考试系统”、“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中医诊断学数据信息库系统”进行;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利用平台上传作业,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但部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对舌诊基本理论掌握较好,但仍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在理论与临床的联系方面比较欠缺。

2.1.2学习风格分析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首先采用Reid感知学习风格问卷[4]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感知模式中:视觉型占41.5%,听觉型占16.3%,触觉型占10.7%,动觉型占19.6%,没有明显倾向的占11.9%。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该班学生倾向于视觉型学习风格,其次是动觉型。针对该班学习风格的特点,舌诊教学设计上以色彩鲜明的舌诊图片、视频等各种视觉刺激手段为主充实教学平台,完善舌诊训练考试系统;同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进入角色以提高学习效率。

2.2教学方法

采用“课前复习预习—多媒体讲解—提问互动(分组案例讨论)—点评小结—课后思考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工合作。

2.2.1教师促学模式(1)设置问题,运用“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引导学生课前复习及预习;(2)提供舌象观察记录表、案例卡片、图片、视频等教学材料,编制多媒体课件,调试舌诊训练考试系统;运用多元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3)结合临床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4)动静结合,运用舌诊训练考试系统请学生“看图辨舌”;结合临床案例,培养“舌症合参”辨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5)发放多媒体听课提纲,以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参与空间。

2.2.2“自主学习”操作程序(1)登陆“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在教师指导下课前自主复习、预习,完成舌象观察记录表,阅读案例卡片并按照问题思考;(2)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3)登录舌诊训练考试系统进行训练和考试;(4)课后把舌象观察、分析常规化,并做好记录;(5)遇到问题时,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师生互动,协作求解;(6)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课时单元结束,教师点评总结课程内容,学生及时反馈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难点,教师予以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

2.3教学流程(见图1)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2)

1 掌握中医学科的特点

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中医学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向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确切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确切含义,在对理解中医诊断、治疗始终以整体观念为纲,辨证论治为目,将相关知识统率在一起进行讲解。在具体中医诊断学的讲解中,因为时间有限,一定要教会学生运用中医学的特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中医诊断学,不管是那一系统的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无不体现中医学两大基本特点的具体运用。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西医认为感染是主要原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炎症”,从很多医生,特别是西医医生首先想到的是“抗感染”,如果开中药是也一定要选用一些据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有明确的抗感染类中药,尤其以大量中医认为寒凉药为主,其实这就非常有饽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我们知道,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很多病人表现为:张口抬肩,面色恍白,嘴唇紫绀,背心畏寒,少气,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按照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应该属于肺寒证,应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之类加减为宜。当然,我们不否认痰热雍肺等其它证型的存在。只有这样通过具体的实例,将中医的思维模式,运用到中医诊断学的学习中,才能将中医诊断学学好。

2 培养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

在西医院校开展中医课程课时较少,中医诊断学学时总共不到20学时,这么短的时间里,教师要讲好,学生要学好,加上西医院校学生本身中医理论不够扎实,中医诊断学条条框框较多,中西医思维方式、理论体系又不一样,要学好中医诊断学,兴趣就很重要。传统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多采用板书的教学模式,讲课内容枯燥,呆板,也不强调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容易造成学生困倦甚至厌倦的情绪。笔者认为,教学必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愿意主动去学,才能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1]。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务必要利用尽可能多的多种教学手段,突出特色,增强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 了解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

正如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研究东方文化,如果不研究中医,就只研究了一半。可见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学好中医诊断学,了解中国文化和其包含的哲学思想,就非常重要。中医之道, 根在中华传统文化。脱离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开始。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以《易经》为哲学基础,在长期的医药学实践中建立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及养生康复等科学理论体系[2]。它不仅具有哲学属性,充满朴素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而且蕴涵着自然科学属性。中华传统哲学是中医学体系的核心和灵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和源泉,它认为精气是宇宙与人类共同的构成本原,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精气学说是研究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只有站在中华文化和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角度理解和认识中医学,从而理解中医诊断学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接受和运用中医诊断学为人类健康服务。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3)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eaching Reform of Clinical Simulation Training in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NG Wen-na,LI Guan-hui,GAN Hui-jua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2):141-144

【Abstract】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s a quite practical course,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 is essential for the inspec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Aim at th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Diagnostics of TCM,we carried out the clinical diagnosis simulation training course,and constructed a team of TCM’s clinical diagnosis simulation training and reformed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and embodied the concept of training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 TCM diagnostic thought as the core.Through the long-term teaching practice,we have gained satisfactory effect and improved the teaching level and quality of TCM clinical diagnosis simulation training.Therefore,summariz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CM clinical simulation training is to explore the necessity of this course.It plays a key role that the course of TCM diagnostics links the basic theory with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imulation training cours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First-author’s address:Research B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2.036

中t诊断学的主体内容为四诊与辨证,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也是指导临床处方用药的基石,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能力[1]。中医诊断模拟训练教学是实现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四诊知识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分析判断病位病性,总结证型的辨证过程[2]。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中医诊断学教学的学时偏少,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教学,采取分小组教学,每个小组15人,由一个专业老师带教,逐一对学生的四诊操作进行指导,规范了四诊的基本操作,并开展了以案例式教学为主的临床模拟训练,分层次开展虚拟诊室的训练,从而完成了教学内容与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1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改革的思路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研究判断疾病、诊察病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科[3]。中医诊断学采用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病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获得病位与病性,并归纳总结出证型,用以指导临床治疗。中医诊断学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中医诊断的技能、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且中医诊断学中四诊部分知识点多而且零碎,内容描述抽象,不利学生掌握。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容易混淆,而辨证部分是需要综合分析四诊信息,然后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辨证结果,中医诊断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后期在临床上常常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准确、规范的收集病情资料,从而缺乏分析、判断疾病的基本思辨能力[4-6]。针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现状,改革了中医诊断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模拟训练教学,在模拟诊室、模拟病房进行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并开展临床实践操作[7-8]。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目的是突出中医诊断技能与临床辩证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以明确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针对性的学习[9-11]。为适应新时期以学生为本的教学需求,开展了40学时的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法,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能力为核心,重点突出中医诊断基本技能训练、规范实践教学内容、运用新技术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从而提高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效率。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指导下,在大一第二学期学习完中医诊断学之后,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从而使中医诊断教学内容在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中得以落实。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与学的特点是技能要求高、实践性强,实践教学是学好中医诊断学的关键环节,应在掌握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下,从而充分利用舌诊软件、脉象仪等教学设备,开展一系列中医四诊与辨证技能的训练,同时借助虚拟门诊,强化中医诊断临床技能的训练[12-14]。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加虚拟诊室的教学环节,从而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以中医诊断基本技能与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为重点,采用规范示教、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手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分层次开展临床模拟诊疗的实训,让学生在模拟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所以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是符合中医药传承模式与经验医学诊疗疾病的特点,值得广泛推广的教学模式。

2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改革的策略

2.1 建立教学示范中心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示范中心,提供了中医四诊基本技能实训、中医四诊综合应用实训、虚拟门诊辨证实训,是中医实践教学开展与教学改革的基础。中医四诊基本技能实训,配置了舌诊图片、脉诊仪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开展学生四诊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医四诊综合应用实训,配置了各种临床典型案例的教学系统,灵活多样的开展案例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辨证能力[15-16]。虚拟门诊辨证实训,配置证素辨证系统,按照门诊的实际情况,学生分组担任不同角色,进行自我训练,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能力[6-9]。中医学院中医证研究基地拥有1个福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中医健康辨识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1个福建省高校中医证研究重点实验室、3个二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舌苔脱落细胞实验室、四诊资料标准化采集实验室、证素辨证与数据挖掘技术实验室)、2个研究中心(辨证思维与证素辨证研究中心、证候客观化研究中心),为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 规范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内容 为了规范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在广泛开展学生调研的基础上,对于所选用的教学资源,如舌诊图片、辨证案例等,经过教研室反复多次的论证,确定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临床模拟训练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主要分为诊法模拟训练、辨证模拟训练、诊法与辨证综合运用模拟训练[17]。诊法模拟训练,以望诊、问诊、舌诊、脉诊等基本功的训练为主;辨证模拟训练,以各脏腑典型病案分析训练为主;诊法与辨证综合运用模拟训练,以模拟患者的病史采集、临床资料收集、辨证分析、住院病案书写与熟练使用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为主。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与现代医学模拟教学有一定的差别,但教育理念相同,教育效果是一致的,即通过相对真实的、可重复的、规范化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18-21]。

2.3 改革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手段 在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方面,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确立以学生为本、以自我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临证能力为目的,探索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新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侧重于书面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处于被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2]。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课程特点,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制作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通过降低文字演板,增加形象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增加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机会。望诊中舌诊,在传统教学手段上配合舌诊多媒体课件,采用典型舌象图片与影像资料,诠释舌诊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舌诊的相关内容;舌诊的练习方法,在观察舌诊图片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组相互观察,从而可以理论联系实践,充分理解舌诊的临床意义。同时,要求学生观察具有典型舌象的同学,写好观察记录与分析结果,然后集体讨论,并由老师点评。这种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践机会,增强了实践意识,促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并从运用所学知识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23]。

开展模拟训练,模拟医院的医过程,既可培养学生理解患者、帮助患者、热爱患者的理念,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基本临床诊疗技能,真正掌握中医四诊技巧、辨C分析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诊断技能水平与辨证思维能力。通过模拟训练,既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又避免了学生直接上临床无所适从的现象。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熟练度与规范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如舌诊模拟训练,采用舌诊图片、典型图谱等开展训练,提高学生辨识舌象的准确性;脉诊模拟训练,采用分组同学之间互相诊脉,运用诊脉八要素:脉位、脉力、脉率、至数、脉长、脉宽、流利度、紧张度,将复杂的脉象分解成简单的要素,使得脉诊更具有操作性,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诊脉方法和操作步骤,并对常见脉象有感性认识,以体察不同脉象特征,通过反复模拟训练,提高学生诊察脉象的能力。

3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实施效果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锻炼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模拟训练,激发了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兴趣,促进理论学习,开拓学生的临床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技能训练,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开展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强化了技能培养与建立中医临床思维,增强了四诊操作技能与辨证分析能力,全面提升了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质量[13]。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是一门联系临床各科技能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四诊资料收集,运用中医理论与思维辨析病情数据的方法与技能,其过程中医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具体应用。因此,临床的反复训练,是学习与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知识的必经之路[24]。医案是临床反复实践的经验总结,学生以典型医案作为实践对象,是中医诊断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之一。中医临证特点是中医辨证思维的训练,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开展,理论研究主要是医案的规范化、辨证的标准化等,实践研究主要是启发式案例教学、虚拟诊室[25]。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并了解现代实验的新方法、新技术。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知识体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程凯,车志英,樊蔚虹.中医诊断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2):90-91.

[2]林雪娟,闵莉,甘慧娟,等.中医脉诊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143-145.

[3]闵莉,林雪娟,杜含光,等.中医诊断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J].中医杂志,2015,56(4):271-273.

[4]杜含光,李灿东.中医诊断学研究的瓶颈与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971-974.

[5]李甜,刘雪梅,陆小左.对《中医诊断学》现有教学方法的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3):136-137.

[6]张锁,郭静,郝海霞,等.临床模拟教学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体会[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35(1):159-161.

[7]高秀娟,马会霞,齐峰,等.临床模拟教学在《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31(4):360-361.

[8]胡志希,周小青,袁肇凯,等.中医诊断学临床技能实训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医学信息,2013,26(4):27-28.

[9]杜彩凤,赵勇, 李晶,等.中医诊断学临证思维训练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8):105-106.

[10]唐红,王秀薇,郝微微,等.强化问诊训练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3):16-17,31.

[11]王佳佳,刘文兰,杨铮,等.探索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运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69-71.

[12]潘丰满.《中医诊断学》问诊“四步”教学法实践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21):90-91,102.

[13]郝一鸣,李福凤,燕海霞,等.中医诊断学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和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6):1484-1485.

[14]洪芳,曹燕亚,张伟妃,等.中医四诊技能训练平台和PBL教学模式在中医诊法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5,34(2):40-42.

[15]祝美珍,刘燕平,马艳君,等.基于临床适应性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2):148-149.

[16]高秀娟,吴范武,齐峰,等.提高中医诊断技能培养中医诊断思维[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1):128-129.

[17]李晶,杜彩凤.中医诊断学临证思维训练模式初探[J].中医教育,2011,30(1):31-33.

[18]屠金莉,曹立娅.培养外向型中医人才创新对外临床实训课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49-151.

[19]李洪娟,王天芳,马文珠,等.中医诊断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2):35-37,44.

[20]祖强,金桂兰,陈荣明,等.中医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8-90,106.

[21]O雪莲,刘渊.《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光明中医,2012,27(11):2360-2362.

[22]黄桂成,金桂兰.部级中医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1):2061-2063.

[23]甘慧娟,许克祥,杨朝阳,等.注重中医思维,以学科建设推动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4(2):62-63.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76-01

超声诊断是临床四大影像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具有微创、方便、快捷等多种优点,且诊断效果非常显著,诊断率极高,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1],基于此种特点,目前超声诊断方法已成为医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因此,加强超声诊断的临床实习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笔者就简单分析我院接收的50例超声诊断临床带教的临床资料及效果,旨在探究科学、系统、完善的超声诊断临床带教方法,以期为提高医学生的超声诊断学习效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5月接收的50例超声诊断医学实习生,均为本科学历,其中男性22例,占44%,年龄在22-28岁之间,平均(24.6±1.3)岁,女性28例,占56%,年龄在23-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1±0.5)岁。

1.2超声诊断基本知识掌握情况50例医学实习生中,超声诊断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的为21例,占42%,掌握一般的为17例,占34%,掌握较差的为11例,占22%;超声诊断操作能力较好地为13例,占26%,一般的为24例,占48%,较差的为13例,占26%。

1.3研究方法我院将50例实习生的性别、年龄、学历、超声诊断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分析,从而总结超声诊断的临床带教方法。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6.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且50例医学实习生信息中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不具有临床统计意义。2结果

通过分析总结发现,超声诊断临床带教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实习生超声诊断基本知识匮乏、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带教学习课时不足等。

2.1实习生超声诊断基本知识匮乏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无论是大专学历、本科学历或硕士研究生,对超声诊断的基本知识都比较薄弱,超声诊断理论专业知识非常匮乏,50例实习生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掌握较好的仅有21例,还达不到一半的比例,为超声诊断临床带教增加了难度。

2.2超声诊断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可能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学习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部分实习生对超声诊断的基本操作都不能完全掌握,对于探头的型号、频率如何选择搞不清。50例实习生中,实际操作能力较高的仅有13例,只占了26%的比例。

2.3带教学习课时不足除了实习生本身因素外,我院超声诊断临床带教也存在课时不足的缺点,一般每天超声科学习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导致实习生对超声诊断仪器、使用方法等的认识不全面,降低了实习生超声诊断的实习效率。

3讨论

3.1重视超声诊断理论知识教学超声诊断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学生超声诊断学习的基础,一味的忽略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会使学生对超声诊断基本原理、基本知识认识不足,不利于学生超声诊断的临床学习,因此,为了提高医学生的超声诊断技能,必须加强理论教学,比如,在每天的带教学习中,带教教师可以花一个小时进行超声诊断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熟悉超声诊断的原理、方法,并抽查医学生掌握情况。

3.2运用PBL教学模式引导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因此,在超声诊断临床带教中,带教教师应该就某典型超声诊断案例采用PBL教学[2],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超声诊断学习效率,比如,带教教师可以以“乳腺疾病超声诊断”为例,为学生提供乳腺疾病超声诊断方法、声像图、治疗效果等,并与学生探讨其他疾病的超声诊断方法,促进学生超声诊断的学习。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5)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2.1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实践工作整体性

在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工作是紧密连接的整体,患者通过影像技术的医疗设备进行影响诊断疾病,然后反馈给医生进行治疗,这是医院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流程。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工作的开展需要影像技术的支持,患者以及医院对高水平影像诊断的需求,反馈到影像技术的拓展与发展中,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创新,影像诊断标准亦会逐渐上升,如此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互为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双方共同制约以及促进对方的发展。实际工作中纵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专业性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现,无论是超声、SPECT、ECT、PET、MRI还是计算机X线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体的共性,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惠、方便以及影响最小原则进行选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观性和互补性进行综合利用,确保现代医疗技术促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融合,满足医疗体制改革下临床治疗融合整体的形成,提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诊断效率,实现医疗诊断技术整体的共同发展。

2.2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

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影像诊断中需要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与损伤,软组织鉴别中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利用影像技术的先进行以及患者诊断的需求,针对性影像技术的使用。(1)CT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重视系统以及寄生虫等等疾病而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而常用鼻窦疾病、鼻咽早期肿瘤疾病。(2)CR技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数临床诊断中都会采用这类工具,因为鉴别能力较高,及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却可以有效发现软组织中的疾病,所以常用与骨骼或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3)磁共振技术,对直肠的检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检查低于CT与CR,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多用于人体创伤情况、炎症情况、肿瘤情况、子宫情况,肝脏与胰腺检查中不推荐使用。

3展望

总体而言在影响技术临床诊断应用中,需要根据各技术的使用优势,合理分配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区域,才能够实现高校的综合性影像技术应用,不仅全面提高了诊断范围以及诊断内容,其诊断效果以及诊断技术得到改善,提高临床对患者身体生态指标的掌握,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开展提高影像诊断效果与准确率,便于现代化医疗体制改革下医疗治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03):171-172.

[2]杨东奇.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55-156.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6)

1 引言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 研制方法

2.1 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 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 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 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 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 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 应用情况

3.1 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 讨论

4.1 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 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 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 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 结语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7)

Key wor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dical diagnostic image;relationship

引言

医学影像是涵盖X 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的一门新兴医学技术,自1895年伦琴发现X 线片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医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了解患者体内情况,但解剖与触诊均具有一定风险。毕业生论文网因影像成像原理及采用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区别,检查范围也各不相同,且还突出了检查技术。因此,影像技术对于影像诊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逐渐从根据某一形态变化而诊断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方向演变。

一、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心。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 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在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中,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较高,主要包括:第一,要求了解与掌握CT、核磁共振、超声医学及常规放射学等方面的专业操作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第二,了解并掌握有关电子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对各类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情况及主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在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应用方面,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第二,在对临床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熟练应用;第三,能够深入了解并熟悉与医学影像方面相关的临床技术及知识;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为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帮助专业医师获得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与知识,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极为关键的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则主要是为了对医学影像技术中提供的各方面信息作出观察与分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得出最为客观、公正的影像学诊断结论。

三、结束语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8)

基金项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2067)

作者单位: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系

通讯作者:李峰 Email: lifeng95@vip.省略

随着中医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进入各中医院校学习的留学生人数逐步增长,由于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其在中医学的学习中有特定的难点,对此当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为依据,将留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及可行性教学手段总结如下:

1 教学手段突出形象直观

留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多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是在中国工作或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中医的疗效来学习,这部分学生年龄较大、汉语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而大部分学生是国外高中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汉语水平明显较低,在听、说方面还存在着障碍,因此,汉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成为留学生教学的突出难题,而有效的解决该问题,使两部分学生都能坐得住、听得懂,是学好中医诊断学的前提和基础,其他教育工作者对此也有所认知[1,2]。实践表明,语言速度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语速较快会使语言水平低的学生听不懂,而语速较慢则让语言水平高的学生坐不住,难以认真听讲,而且还发现即使语速很慢,语言水平低者还是在很多教学点上难以理解。而采用多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则效果显著,可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

1.1 采用贴近生活实践的形容与比喻 中医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中医诊断学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等都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中医的这一优势,以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进行讲解,例如“盗汗”可以解释为,“盗”即强盗,强盗的特点是睡觉时出来,因此,盗汗的意思即为入睡时汗出,醒来出汗停止,患者经常说“睡醒了发现枕头、被子是湿的”,这种情况就是“盗汗”;又如“潮热”,“潮”即潮水,潮水的特点是有一定规律的涨落,所以潮热的特点也是有规律的发热,患者会这样形容“某个时候,比如说下午就开始发热或者下午的时候就热得难受”,这样解释形象易懂,实践表明对于留学生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容与比喻效果颇佳。

1.2 图片、音频、视频结合运用 虽然留学生在语言的听说上存在着一定障碍,而图片、音频、视频、flas这些形式则不受语言的限制,学生理解起来也更直观、更清晰,同时也使教学风格更为生动活泼。中医诊断各层次的教学中,将图片、视频运用于望诊、将声频运用于闻诊教学已经非常普遍,在留学生教学中,还拓展性的将图片运用于脉诊教学,将flas、视频运用于辨证部分的教学,如“表证”是留学生特别难理解的一个证型,在这个证型的讲解时,做出一个表现“六淫、疫疠邪气从口鼻或者皮毛侵袭人体,卫气随之出表抗邪,邪正交争于表,人体出现发热、恶寒、喷嚏等系列症状”的2 min的flas,并配以讲解,留学生反响良好。

2 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是联系临床各科与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有基础理论,还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3,4],简单枯燥的讲授是本课程教学的大忌,对于非中国文化背景、非中国哲学思想的留学生而言尤其值得注意,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分析认为,在注意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师生互动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1 注重前后联系,既往知识多设问 中医诊断所运用的理论是在中医基础里面已经学习过的,另外,中医诊断教学主要分为诊法和辨证两大部分,在辨证部分,各个证型所涉及到的症状都是四诊中讲授内容的归纳,而诊法部分,望诊、闻诊、问诊等各部分的内容又有交叉重复之处,在运用既往理论或知识时,要多设问,可以给留学生复习及思考的空间。

2.2 借助四诊技能平台,技能训练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望、闻、问、切基本技能是中医诊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为使留学生更好的掌握四诊技能,本校中医诊断教学建立了四诊实训室,实验室内配置了舌象模型、舌诊仪、脉诊仪、按诊仪等多项设备,留学生的教学当在讲授理论、方法之后,及时安排技能训练,以讲授的理论、方法指导四诊技能操作,同时也以技能训练促进理论、方法的掌握。

2.3 角色扮演行临床模拟实训,语言交流、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共培养 四诊是实践的技能,辨证是实践的思维,其真正的掌握既需要理论知识,又需要实践训练,在借助实训室的技能平台进行四诊练习之后,在学生进行临床实践之前,本课程组安排留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学生4~5人分为一组,一人扮演医生,一人扮演患者,其余三人扮演实习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四诊模拟和辨证模拟,综合全组意见后,由医生进行病案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全班同学可以提问、补充,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留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运用中医理论收集病情资料并进行辨证分析的能力显著提高。

2.4 分组跟师接触临床,以实践推动学习兴趣与知识理解 各组学生在模拟实训之后,及时安排跟师接触临床,实践表明,留学生对临床跟师兴趣更浓,跟师之后在课堂上会提出很多有针对性地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中医诊断的知识点,对很多内容的理解深度也明显提高。

3 教学内容应层次明晰、重点突出

在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留学生即进入了中医诊断学的学习,相较中医基础理论而言,本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纷繁复杂,加之语言障碍,让留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部掌握的确比较困难,经调查发现,留学生提出最多的建议即是,“希望重点突出”“希望老师在一点儿上讲透彻,不要讲的内容太泛泛”,因此在给留学生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辨证内容中的“其他辨证方法”,留学生听起来难度的确很大,在中医诊断部分也不是重要的知识点,此类内容一点即可,起到引导学生下一步学习四大经典的作用即可,不必详细介绍。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形成树状知识结构图,如望诊,纵向分为“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小儿食指络脉”,横向分为“形、色、神、态”,每一部分从神、色、形、态分类进行介绍,在具体介绍时还要注意归纳,运用表格等形式,比较等方法使教学层次更为清晰明了。

4 多形式提兴趣、促学习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总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互动教学的同时,不要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名师的讲座,为学生推荐书目、教学录像等,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另外,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督促学习,如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不同形式的督促形式可以交叉运用,对最终学习效果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 考 文 献

[1] 崔立斌.谈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97101.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9)

作者简介:白万胜(1956-),男,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兽医学。;王永(1979-),男,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临床兽医学。

“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均属于动物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是“兽医内科学”的基础,“兽医内科学”是“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具体应用。掌握了“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理论与技能,能够有效地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但是当前“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的发展与实际需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具体表现为:(1)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际与课程的教学目标脱节;(2)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脱节,未能实现融合与统一,从而难于实现知识的快速更新;(3)部分教师缺乏独特而先进的教学思想,没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普遍重视科学研究,忽视教学研究,缺乏系统的课程培养体系和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5)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坚守着较为单一的考核方式,未能构建综合、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未能很好地继承,同时缺乏发展的战略眼光。为此,“回归与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课程和学科协调发展,为动物医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回归

所谓“回归”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在技术进步的今天有选择地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服务理念,使“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回归到兽医实践的“正途”,而非仅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的存在。回归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而是立足现在的深刻反思。

(一)回归临床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

动物医学(兽医)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中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是体现实践技能的典型代表。目前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课程,理论易讲,实验难开。其中“兽医临床诊断学”多以健康动物为检查对象,仅能从方法学上得到锻炼,而无法在症状学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论上得到提升。至于“兽医内科学”,实验更为困难,健康动物不能满足实验要求,而病例复制又存在着诸多限制。因此,借助动物医院等平台,回归临床实践,才能实现课程的最终目标。能否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动物健康问题,是衡量一名兽医的起码标准,而目前我国培养的兽医人才恰恰是输在临床实践这一起跑线上。

(二)回归现场教学,培养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兽医人才

目前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以大班为单位在大教室内完成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理论学习尚可,对于病例的具体处理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回归以前的现场教学,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过去能够有效进行现场教学,一是因为大学精英化,招生人数少;二是因为我国当时尚未实现机械化农耕和集约化养殖,家畜及病例数量多。目前,现场教学极为少见,其原因一是因为招生数量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二是因为我国实现了集约化养殖,生产单位距离学校远,且病例有限;三是因为教师忙于科研,实践经验明显不足,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所谓回归现场教学,就是要加大教学投入,实现课程教学“临床化”,以临床病例为切入点,全面传授诊疗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这里所说的“临床化”就是让广大师生多接触临床,实现临床课程教学在动物医院、兽医站、奶牛场等临床诊疗一线单位内完成。塔里木大学集中在牛场等生产单位集中完成“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和“兽医产科学”课程就是回归现场教学的有益尝试,值得进一步推广。

(三)回归教师本色,努力研究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其中传授知识(即教学)是其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兽医教师,不仅要精研专业知识,而且要研究本专业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理论,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教师只懂专业,不懂教育,未能推动兽医教育向深层次发展。即便是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也仅是依靠过人的天赋摸着石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其本身并不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要想使兽医教育实现质的飞跃,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沉淀是根本,然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非常有限,至今未见本科兽医教育教学专著问世,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广大兽医教师要回归教育、教学本色,探索兽医教育规律,摸索兽医教学方法,总结兽医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理论,从而指导兽医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兽医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四)回归病例讨论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病例讨论与分析能够充分调动方法学、症状学和方法论三方面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疾病诊疗能力。病例讨论与分析在有限的课堂上难以充分展示,因此需利用第二课堂有组织地开展,或定期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分析与讨论时尽可能搜集病例的所有资料,如问诊内容、临床检查所见、病理剖解结果及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同时应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予以充分展示。此外,对于典型病例,在诊疗结束后即可组织师生开展讨论与分析。讨论需有序展开,尽量引导学生去思考,做出自己的诊断。最后由教师分析各方面可能的原因,给出权威的、有理有据的解释。

病例的讨论与分析,是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诊疗思维锻炼的最佳途径,是密切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通过讨论与分析,可以突破思维局限,提高诊疗水平,积累诊疗经验。目前,国内重点农业院校均设有病例分析课程。但是,要想使学生诊疗水平有较大提升,使欲致力于临床诊疗工作的学生学有所成,必须将病例讨论与分析常态化,且实现定期深入分析和随时(典型病例诊疗之后)展开讨论的有机结合。

(五)回归应用研究,为提高兽医临床诊疗水平服务

目前的研究,普遍偏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对于临床上的应用研究则少有人问津。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成果难以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而这又与高校普遍存在的考核、晋升方式相左。为此,即便是兽医临床系的教师,若想有出路,仍然要一头扎进基础研究的狭缝,为发表高水平论文而苦苦挣扎。回归应用研究,是从事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学科工作人员的立足之本,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兽医诊疗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里所指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诊断技术的革新,治疗手段的提升以及防治方案的优化等。

二、“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发展”

回归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和继承,而发展则是放眼未来,把握方向,时刻保持学科发展能够与时俱进。回归是重新坚固基础,发展是在坚固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必需在新的形势下,展现其独特魅力,使兽医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推进。

(一)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执业兽医是指具备兽医相关技能,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取得兽医执业资格,依法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而各高校的动物医学专业肩负着培养执业兽医的重任,为此必需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方式,以执业兽医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在毕业后能够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兽医考试。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关键要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1)以执业兽医考试科目为主干课程,并且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渗透;(2)各课程在考核时应有一定比例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题型,以强化意识,巩固知识;(3)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广泛开展病例讨论与分析,努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思维;(4)专业知识要全面,基本技能要熟练,实习范围要广;(5)注重职业道德培养,让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止于兽医。

(二)以诊疗技能和诊疗思维为培养目标

目前,兽医诊疗技能和临床诊疗思维是兽医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原因如下:(1)招生人数过多,实践教学资源相对有限;(2)课程学时压缩较大,用于实践的学时更少;(3)多数高校用于实验的动物种类较为单一,且数量有限;(4)部分学生对兽医这个行业仍心存芥蒂,嫌脏怕累,不愿动手;(5)部分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过关,不能全面示范和传授;(6)缺乏诊疗思维培养的意识、方法和手段。诊疗思维的培养既可以单独训练,也可以渗透于诊疗技能的培训之中。有熟练的诊疗技能,才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才能利用缜密的诊疗思维做出正确诊断和预后。

诊疗技能的培训可通过专项训练予以实现,如动物保定训练、注射训练、穿刺训练和听诊训练等;也可分散于临床诊疗的实习之中,碰到什么技术,教师示范并讲解,学生练习并领会。在诊疗思维锻炼方面,很多高校开设的病例分析课程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塔里木大学一直推崇的“悬疑讲堂”[1]也是训练学生诊疗思维的有效手段。此外,兽医推理小说[2]的创作与发行,很可能会开启诊疗技能与治疗思维全面推广的新局面,但目前尚未实施,有待于相关人员进一步努力。

(三)拓宽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

教学的目的就是传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能达到此目的,任何方法和手段皆可应用。如“兽医内科学”可以开展“以发病机理为中心的授课模式”[3],“兽医临床诊断学”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遵循“四个符合度”[4]。此外,尚可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采用“乱序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和病例贯穿式教学等;在“兽医临床诊断学”可采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法”(像《围城》一样的比喻,像推理小说一样的结构、像“孔门问答”一样的互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原则”(设疑、答疑、留悬念)以及开放的问答式教学等。教学思路的拓展是无极限的,但要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数代人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值得肯定的是,只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总结,新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层出不穷,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发生质的改变。

科研是知识的创新,也是兽医教育所必需的。通过科研,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能满足兽医诊疗对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科研可解决诊疗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是广大兽医教师必需要坚持的。科研思路的拓展可以瞄准学科前沿,也可以致力于技术更新,还可以坚持疾病监测和新药开发等。总之,一切利于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研究均可着手去做,只有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的充分拓展,才有兽医人才的知识广博。

(四)建立独特而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教学思想是一生教育事业的行动指南,因此必需独特而先进,唯有如此才能彰显特色,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兽医人才。从2006年始,塔里木大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就提出了立足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复孔门问答,做当代名师(教师);勤生产实践,为今世名医(兽医)”[5]。该指导思想有力地支撑了“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建设和“临床兽医学”学科建设,接下来它还将进一步发挥其巨大的辐射作用,继续支撑动物医学专业建设。

教育教学思想的提出需依据自身条件,所处环境,生源质量及学校的发展目标等而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具有强大动力,能够指引广大教师为培养合格兽医人才而努力奋斗,反之,则毫无方向可言,再多的成绩也难以建立有序的系统。

(五)发展兽医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10)

Comparison and think deeply of the current TCM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Abstract】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iagnostic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both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faults. We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hope to upgrade th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echnical leve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diagnostics of TCM; comparison betwee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在科学技术处于革命性变革的今天,中医诊断学面临很大的困惑和矛盾。近现代以来,西医的引入给中医诊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大量引进和运用现代诊断技术与设备,而另一方面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又几乎无需任何现代设备检查得出的结果。中医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点,但也有落后不足之处,是中医领域值得重点研究、急需现代化的方面。通过对中西医诊断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医诊断的缺点和长处,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精华。

1 中西医诊断理论的差异

1.1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中医学所吸收的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哲学思辨。其基础理论是在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元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诊断的原理是司外揣内,以表知里,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内脏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等方面反映出来。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诊察外在的症状和体征,据此推测病因、病位、病机、病性,从而诊断病症。

1.2 西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西医接受的是欧洲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原子论和还原论为代表,其基础理论则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解剖学和生物化学。西医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在于本原粒子,只有分解、还原到微观的物质颗粒,才能说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1]。从欧洲科技革命开始,西医走上应用近代科技革命成果的发展道路,对于疾病以实验为依据,定量的做出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解释和诊断。

2 中西医诊断方法的比较

2.1 中医诊断的方法与特色 中医诊断是以病人自身症状和临床体征为依据的综合判断与分类。依据所见病象,与体质、心理、社会、自然等方面一起综合考察,从而区分出不同的疾病与证候。中医诊断方法可以概括为四诊合参,综合判断。研究的具体对象,是以整体状态的人为中心而扩展的,用望、闻、问、切四诊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检查和收集自然流露于外的机体反应状态,最终得出对病和证的诊断[2]。

2.2 西医诊断的方法与特色 西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等,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做出完整的诊断。西医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问诊的内容除主诉外与中医差异很大,其体格检查中的内容大多是中医没有的。西医把症状视为“诊断疾病的向导”,至于体征,则视为组织器官病变在体外的特异反应。

3 中西医诊断各自的优势

3.1 中医诊断的优势 中医注重于整体恒动的观察,研究自然、社会与身心一体化的人,从整体上把握生命与疾病的运动,又从运动中诊察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3]。中医诊断还有超前诊断的特点,能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预测疾病的发生演变规律和特点,对未发疾病进行预测。中医察舌、切脉、望神、问诊等诊察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长处和优势。舌诊、脉诊简便易行,无创获取信息,舌象和脉象反映出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生物信息,对病证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

3.2 西医诊断的优势 西医对人体的认识已进入到细胞分子结构的水平,对于疾病可以在细胞甚至分子的水平进行阐述。西医诊断利用现代的先进仪器设备,探究无法被人类感官直接感受的深层次现象。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以及局部结构和功能变化情况有精确的认识[4]。由于技术的先进和方法的严谨,西医对疾病分类和对各种病理过程的观察研究要比中医精细、客观的多。西医的研究方法和过程都是看得到摸得着的,非常具有质感和实观认识,因而易于接受,容易学习。

4 中西医诊断各自的不足

4.1 中医诊断的不足 中医诊断学对疾病现象的认识面广而不精深。中医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等,但都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指标上,造成了现代的中医没有自己的客观化、具体化的诊断体系和指标。诊断方法与现代科技脱节,有的疾病实验室检查异常,但临床缺少主观症状,导致无症可辨,无法做出中医诊断。传统的四诊虽简便易用,但操作运用起来却显得模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不利于学术争鸣。而且由于个体差异,感官灵敏度等限制,存在主观性强、缺乏量化等缺陷。

4.2 西医诊断的不足 西医在诊断上很少考虑环境气候和情志等致病因素,而仅限于用实验检测的各类指标来判断疾病和程度。其检测结果常常忽视气候及情绪变化等影响。同一个病体,其环境和情绪发生变化,其生化检测的指数往往也会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因此其检测结果不能动态地、整体地反映疾病的本质,可能会造成误诊。如果遇到没有明确检测依据的功能性疾病,西医则不知所措了[5]。

5 思考与展望

5.1 中西医双重诊断的必然性 中医与西医具有不同的诊断标准和方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共同的切入点,只能相互补充、相互辅助,不能相互取代。西医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在诊断疾病方面的作用不可缺少,因此中西医双重诊断有其重要意义。对于一些疑难、危重病症,如果仅中医辨证,不能满足患者了解病情的基本要求。部分患者主动去西医院就诊,目的就是对病情的所以然和转归“讨个明白”。辨证施治的体系有自身固有的局限性,需要与其他有效手段相互配合。

5.2 中医诊断的规范化与客观化 规范化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研究并制定严密的规范化的中医理论是中医发展的关键。中医诊断规范研究包括“证”、“症”、“病”、“病案”的规范化研究,及明确证、型、期观念,统一判断标准[6]。但目前中医学的证候标准主要由软指标及定性指标组成,难以有像西医如组织活检之类的“金标准”,如何使中医证候标准成为具有相对意义的“金标准”,是中医学具有挑战性的命题[7]。

目前“四诊”的客观化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开发了脉诊仪、舌诊仪等量化诊断系统,但是这些仅能检测和量化某些体征信息,不能实现对机体功能状态的整体把握[5]。中医的诊断客观化存在很大难度,大多数客观化研究未取得正常的生理标准,达不到理想的意义。因此,如何利用现代诊断技术与设备,以建立更精确、更具体的中医诊断指标和模型,可能是解决中医诊断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祝世讷.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的文化特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268-269.

2 郭小青,孙长清,韩丽萍.“症”、“证”、“病”等中医诊断基本概念的研究进展.现代中医药,2005,25(6):58.

3 朱文峰,吴润秋,瞿岳云.中医诊断的特色和优势.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3):41-42.

4 张玉清,张飞驰.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诊断学.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1):4-6.

上一篇: 大学健美操社团活动 下一篇: 物流新年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