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6:01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篇(1)

一、小企业初恋数字化的八个步骤

回顾一下大多数企业的电脑化过程吧。

1.电脑扫盲办公

办公室中开始使电脑,

企业文字与图表处理电脑化,

拨号或宽带,上网收集信息,收发E-MAIL

2.财务管理信息化

单机应用

联网应用,报账与税务申报。

3.部门管理电脑化,内部数据共享

4.搭建企业局域网

5.开通外网的窗口网站

6.开始业务的集成应用

7.升级硬/软件系统

8.抛弃老系统,再投巨资,重新规划应用

从以上看,这种信息化过程是“第一次吃螃蟹”的原始方式,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企业投入大,效果差,隐蔽的成本高,信息化发展比较缓慢。

二、为什么管理软件应用是从财务会计开始的?

这个问题揭示了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区别:

信息是泛指,数字化也是电脑数据化。数字化的前提是具有“信息”的形式。

1.信息的形式的多元化。

2.信息作为独特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种管理方法。

3.信息的载体可以承载任何内容的质量特征。

首先,财务会计的方法,其本身在企业管理中早先应用了“信息”方法和技术,只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数字化”的信息形式来支持。信息化,首先就需要对管理对象(人/财/物/事件/无形资产等)的在各种情形下进行定义、分类、总括、检索和计算。这些分别体现为会计的科目、记账、立帐、核算与报表方法。这些原始的业务模型,可以被软件完全模拟。

其次,财会信息之间的规范对应与反映关系,也是“数字化”之前提,被约定成俗的东西。所以无论是对管理当局,还是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最先规范化的管理领域便是—财务管理。

最后,还因为,它与准确计算有天然的联系,数字之间互相反射和对应,又要求一定的实时性,固“财软”在中外企业界和纵向管理应用上都排在了前位。

三、中小企业成熟的信息化方法

而今,企业管理已从“清冷的珠算时代”步入了“散热式的计算机时代”,企业家们完全可以有“前车之鉴”,免去“趟河溺水之苦”。

信息化的工作可繁可简,但却是一项严肃的系统工程。

企业家们对自己的企业来说,就是父母与之孩儿。大人对小孩从小到大,从吃饭穿衣到职业选择都有一些计划、预测和安排。换成信息化来说,就是要使初始的和后续间断性的投资,互相兼容和促进,实现投资效益1+i>2的目标。

信息化工作又如“写文章”,不能想到哪就写到哪,必须要纲目清晰,统筹安排。因为投资工作不是“软件代码”,可删除、复制、插入、粘贴,失误就要付出代价。

因此,做信息化,就先要用“信息化”的方法来考虑问题。

1.全息决策。即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一个能覆盖多业务领域,最好也能跨越经营周期的一个“数字化计划”。

2.断点决策。由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企业实力和外部环境都要几经更新和升级,这些轨迹并非是“连续的函数”,适应于不同阶段的做法就是这类决策。减少一些“完成取代性”的决策内容是考虑的重点。

3.柔性化。在不同的发展期间,预留“接口”,保证在没开通“电梯”时,能走楼梯。

4.定义好基础信息。企管中的实证、记录、法律、交易、计量、过程、特征等信息都是构成将来“服务器”处理、保存和重用的重要资源,必须事先重视。

5.分布性与组件化。工作站点与应用领域,都应从可独立、可分拆、可组合的方式上进行设计。

四、首推IT规划

俗话说,人是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这说明,一些基因(包括性格)在起了长远的作用。IT规划,就是要找到你企业能够长期发展的“基因”。

一个站在“信息化”彼岸的企业,如何涉足信息化呢?

一个成熟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后来的企业在开始前都应该规划进去。

1.环境认知(内部与外部)

2.企业宪法

3.战略构思

4.发展要素

5.目标管理

6.管理变革

7.经营变革

8.IT要素(网络与融合、通讯、安全、技术架构、数据结构、平台与中间件、各种系统)

9.系统匹配

10.商业智能

上述基本的“十大纲要”,是一个企业信息的“基因工程”。无论如何,基因的抽取工作是前期的,全局性的,决定性的。

五、引入第三方咨询

不管是实施成熟软件系统,或是新开发自用系统,或是安排IT投资,都需要抽象需求、规范业务流程与控制,这时引入第三方的咨询是必要的。

1.中立的第三方既是参谋,也是医生。他们与企业项目组一起对企业进行事先的诊断和分析,开出性价比好的"药方",对今后的发展和实施是最为有利的。

2.企业若是自己充当咨询角色,由于专业和资源的限制,对信息化的规律性缺乏深刻理解,会出现知识、经验的盲点及失误,常导致多次的“否定之否定”或是前后矛盾的需求,到头来会得不偿失。

3.由“IT提供方”充当医生,他们常常由于利益驱动而做出有"倾向"的决定,误导企业多花钱或是"货不对路",以至于引出法律纠分。

4.一些"IT与咨询"联盟的咨询机构也多暗藏玄机,会增加企业的信息化成本。

六、导入数字化的时机

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企业,数字化可能对目前的经营管理还不能有明显的短期"疗效"。因为主要是一些基础性工作。但选择了正确的"入口",却能有"特效"。

1.优先数字化对当前经管有重大意义的业务。选择标准是---数据量和实时性要求。

2.产生原始数据,并对今后经营有基础性影响的业务领域。这些资料需要准确和连续性。

3.在导入一项新的计划或运营一项新的业务时。这时可一步到位,以免事后返工。

4.集成应用的项目,应及早统筹。防止"以新除旧"带来的浪费。

5.可以单点应用的业务环节,在可扩展和集成的条件下,亦可先行。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篇(2)

二、中小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中小企业为什么要实施会计信息化?管理大师戴夫费拉瑞曾说过:成长性企业中有95%是由于基础管理没有做好而失败的。目前,中小企业的管理工作薄弱,主要源于会计部门的制度、监督与管理薄弱。因此,完善基础管理,就要从会计信息化开始,这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核心问题。实施会计信息化,不仅可以理顺生产资源,集成会计信息,加强会计信息流通,又能不断积累经验,为以后实现企业信息化提供经验和基础。

三、中小型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现状

在近二十年里,会计信息化虽着我国经济的腾飞而迅速普及。中小型企业普遍都实现了会计信息化。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小型企业的会计管理相对薄弱,如内部牵制制度、薪资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等等,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是不系统、不完善的,因此其会计信息化工作往往局限于替代手工会计核算,具体表现为以财务软件代替手工处理。市场上面向中小型企业的财务软件主要分成两类,一类属于小型财务软件,基本上是依据传统手工会计的处理流程来设计的,其出发点只是为了满足企业财务部门的需要,即从初始建账到录入凭证、审核、记账、期末处理,最后形成并输出会计报告另一类是在小型财务软件的基础上,整合了供应链系统,集成各个子公司的信息,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即ERP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实现了财务集中化,ERP系统如下图所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在目前是比较先进、比较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但是一些中小企业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又回到了以前的模式,财务软件仅在会计部门使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的普及,一方面,软件运算速度快,编制会计报告容易,存储方便,简化了财会人员的工作程序,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使财会人员的工作重心由基本财务核算向财务分析转移,从而还提高了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另一方面,财务软件对会计信息的管理更详细、全面、系统,更便于查询和统计,提高了对会计信息收集、整理、反馈的速度和准确度,使会计工作能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再者,财务软件将企业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集成,提高了企业对各基础环节的管理水平。

四、中小型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资金少、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人力、物力等方面都受到较大限制,中小型企业要实现会计信息化必然会受到种种阻碍,遇到种种困难,下面就这些阻碍与困难进行探讨。

(一)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领导认为,实现会计电算化,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就够了;有的则企业认为,花费较大的成本实施会计信息化,就是为了加强会计信息的流通,这对提升企业效益和发展壮大企业没有太大的帮助;有的领导听说了信息化的好处与风险,但不知道如何有效的实施,处于观望态度。因此,有的企业发展起来了,管理手段和方法任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滞后于企业的发展。

(二)员工业务水平不高。一般的中小企业会控制各方面的成本,在人力成本上的控制也不例外。用低成本聘请的员工往往工作经验不足,业务水平不高。即使企业花了大价钱购买会计信息系统,整合企业资源,但在具体实施后,却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

(三)财务与业务相脱节。一个企业实质上是资金、信息、人力、物力等一系列资源的融合。但实际上,中小企业的会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不能实现融合统一。购买的财务软件通常只限于会计部门使用,导致会计部门与业务部门产生的信息不能相互衔接。

五、方法与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培训。企业员工的素质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瓶颈。企业要走出对会计信息化认识的误区,就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会计人员及其他业务人员的培训,充分认识开展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学习新的工作规范和方法,提高业务水平。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篇(3)

首先,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继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资源。对中小企业来讲,信息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企业之间的差异实际上也是由信息和知识的差异所造成的。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其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应对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站在经济竞争最前沿,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加快信息化建设是中小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

其次,有利于推进中小企业发展。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传统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正在被打破,促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没有信息化,中小企业的改造、重构和工业化的进程就会大大减慢,其生存和发展就会面临越来越大的问题。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只有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及时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较快发展。

再次,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企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实现设计、生产、办公、决策辅助和电子商务等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其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它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因此,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第四,有利于实现国家信息化战略。据统计,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在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而且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有生力量。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国家信息化战略就难以实现。加快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早日实现。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具备加快推进的条件。但也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等问题。

首先,思想观念陈旧。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单纯在企业中运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对企业进行重组,以建立一套符合信息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从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结果是许多企业花大量资金购买了硬件,但最终未能获得理想效果。落后的思想,陈旧的理念、传统的模式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要素。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讲,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上的创新。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僵化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信息系统,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还挫伤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缺乏统一规划。我国企业信息化尚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的中文说明缺乏强制性措施,影响到企业的应用与管理,对计算机和网络犯罪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技术防范手段。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和设置专职领导。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之前必须进行系统的规划。有些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由于没有领导进行统一的指挥和领导,各个部门自行其是,仅从本部门出发,而不考虑其他部门是否已建立起与本部门相当的技术和能力,这就造成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不畅通,从而不利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再次,服务层次偏低。据调查,我国已有70%的企业接通互联网,但多数仅在网上建立了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今天,电子商务在全球得到高速发展。但我国,由于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差,资金拖欠严重,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制度保障,绝大部分企业对发展电子商务缺乏紧迫感。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一直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信息化的应用更是得不到普及。真正实现CAD、OA、MIS系统的企业在全国1000多万中小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系统,已实现的企业仅为2.9%,而且,还有近一半的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第四,建设成本过高。国产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力弱,建设成本高。现阶段,我国IT厂商主要能提供PC机、硬盘、显示器、终端等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而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能力明显不足。从国家重点企业调查结果看,这导致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难等,直接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五,信息人才匮乏。在我国从事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中,大部分是纯粹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他们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较欠缺,甚至有些员工对计算机的应用仍停留在较低层面。当前,我国信息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信息人才总量不足;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三是人才资源配置不科学。其结果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人才成本的加大,不能适应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三、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为了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理性地面对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趋势,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审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价值,将企业的管理技术、研发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应用,推动供应链协同商务模式、相互信任和双赢机制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从而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首先,增强企业主体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企业主体意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保证。企业主体意识主要包括环境意识、危机意识、管理意识、信息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企业主体意识,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与方法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只有增强自身主体意识,并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全过程,才能有效的提高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作用,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其次,认真做好发展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进行变革的一项系统工程。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是要通过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变革,达到学习、研究和应用国外先进管理思想、产品设计和信息技术,加快企业全面创新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努力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因此,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分期实施。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逐步实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一是适用性原则。企业信息化建设要结合实际,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选择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开发方法和策略,构造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二是经济性原则。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以及系统实现和维护等都要体现经济性;三是效益性原则。即一切以系统的目标为中心,一切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机理都是为实现系统的目标而服务的。

再次,推进管理体制创新。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管理模式的再造与创新。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为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引进和运用先进管理软件的同时,要注意从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出发,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而不是让先进的管理软件迁就落后的管理方式。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篇(4)

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1.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

从人才储备上来说,当前中小企业仍然不存在一批能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高级人才,专职的信息化建设人员期望获得较高的薪水,同时一般都需要更大的空间进行学习和交流应用,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不能很好的将这些人才留住。目前,专职的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匮乏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瓶颈,缺乏一批不仅懂生产管理而且又能熟练计算机操作的高素质信息人才,而且由于中小企业对于人才不能够合理利用也导致“招进来,留不住”的问题,不能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导致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非常困难。

1.2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资金

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高科技需要高投入,缺乏强大的资金支撑一直是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进行信息化建设动辄需要上千万资金,中小企业自筹资金少,融资困难,多数无法承担。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购买一些昂贵的硬件设施和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造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的局面。

2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议和策略

2.1变革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

做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只是购买计算机、使用现代化设施和建设企业网站这么简单的事情,尤其引起重视的是应该树立新型的管理理念,对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实践证明,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不是信息化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而是由于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与企业信息化要求不适应,使信息系统潜力的有效发挥受到阻碍。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企业必须进行流程再造,对企业的流程进行分析,保留那些与信息化要求基本相符的流程,要舍弃那些与企业信息化要求相悖的流程。要随着信息化进程,对企业没有的流程进行完善。

2.2强调企业的主导地位,加大集成投入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是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当前企业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企业应成为企业信息化工程的主要投资者、主要实施者和主要受益者。中小企业应通过,进一步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资产重组、国内外招商引资等资本运作,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为实施企业信息化提供资金保障。

2.3以集成技术为支撑,联合进行关键共性应用技术攻关

在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信息化技术、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关系管理(SCM)等技术集成,提升企业设计、管理能力。逐步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和在网络环境基础下的企业数字化。同时,突出基于知识、面向过程的产品设计软件、CASE、信息安全、快速原型、企业资源管理软件等单元、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对关键性应用技术要采取联合技术攻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信息化进程奠定技术基础。

2.4积极培育民族工业,扩大开放交流渠道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封闭的“民族工业”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但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性、战略性工业领域,应当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发展民族工业。民族工业的新内涵应指建立在中国领土上、国内资本(包括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为主,国家具有控制力,关键技术掌握在国人手中,具有中国品牌的工业。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国情、先进、成熟、实用的企业信息化软件,加快产业化,培育和发展民族企业信息化软件产业群,形成拳头产品和规模效应;大力促进企业内的产业联盟与合作,创出具有国内著名品牌的企业信息化企业及相关咨询机构。同时,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引进国外企业信息化先进技术、人力智力、设备与资金的力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企业信息化技术研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2.5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

充分结合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快速原型中心、信息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中心、软件公司、系统集成服务公司和技术产权交易所等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中心,构筑企业信息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的市场化,形成布局合理、发展平衡、协调一致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促进相关技术服务产业。

2.6大力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实现企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在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中,人才在价值创造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要建立企业信息化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体系。积极开展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多层次的培训、培养工作,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积极引进人才,包括海外留学人员,共同参与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也要注重从本企业中培养一批拔尖人才,从本单位员工中培养一批真正创新成果的人才。建立起人才使用的创新机制,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来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2.7中小企业要合理使用有限资金

作为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对于新技术不能盲目追求,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必须合理制定,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滚动式”的投资方法,对于当前中小企业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采取合适的实施方案,对实施计划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中小企业必须脱离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同时重视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由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内部关系到多种业务流程,在进行信息化选型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

3结束语

中国信息化浪潮正在来临,激烈市场竞争的产生首先是建立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崛起的基础之上。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企业肩负起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而企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信息化建设,既是自身的发展问题,由可以作为推广的依据,因此,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引起了诸多兴趣,引来了诸多关注的眼光。从考察收集资料到发展的角度来看,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信息化浪潮,认识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对应的挑战。面对企业的发展的诸多问题,应该在分析中得到合理解决,为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培亮.有效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0年07期.

[2]姚驹杰.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5).

[3]王庆春.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7.(04).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篇(5)

1.2中小企业因为规模的问题,所以对自身的发展在投入上总是很谨慎

1.3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信息化管理对其来说,并不是一定就是好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不同,大企业因为人员多、部门多,整个运行比较复杂,所以为了便于管理,就会采取信息化管理,以便于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

2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遵循的基本原则

2.1.1要建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首先要对整个系统在整体上做出初步的规划,然后在整个规划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细致的安排,然后按照这个具体的规划,进行一步步的落实。只有有了整体的规划,对企业的整个系统的运行才会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对其可能遇到的问题就行预测,并对其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应对的措施。这样才不至于到出现问题时,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耽误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2.1.2中小企业在整个过程的运行中,要合理的安排顺序。顺序对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2.1.3我们都知道,在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把握住了事情的重点,整个事情的解决就会变得很容易,因为重要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其他的琐碎的小事情的解决也就会很容易。这个道理在这同样适用。中小企业在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时候,要对整个系统的建立的核心问题进行明确和把握,只有这样在进行的时候才会有重点有方向,才会时整个过程顺利的进行。

2.2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2.2.1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之前,应该对该系统的真实价值和作用有明确的了解。信息化的管理主要是为了规范企业的管理而进行,因为领导者不可能对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情况都有所掌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的领导人应选择在企业内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篇(6)

在当前形势下,云计算还存在诸多问题,单纯依赖SaaS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中小型企业的个性化拓展管理功能需要,在云计算环境下利用PaaS平台采用业务化定制的模式,是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发展一种很好的可开拓模式。

1.1.1PaaS业务化定制模式参与者

该平台模式(PaaS)的服务人员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用户与业务人员,负责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设计,这项工作群体所占的比例应当超过大概70%;另一类人员为项目专家,维护平台质量,保证平台运行平稳,构建平台运行模式。

1.1.2PaaS业务化制定的过程

第一,业务化的定制。由专业知识性较强的业务人员负责,依据云计算的整体背景重新规划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这两项流程包括构建结构模型、规划页面结构、设置规则等。第二,技术定制。该项目由系统管理人员与业务专家共同来完成,确定未来PaaS权限的配置工作,处理好数据的备份、复杂流程与规则设置工作。这些工作可通过PaaS可视化操作界面的组件拖放与参数设置功能完成,不过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第三,传统编程的开发。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业务流程个性化需求较大,但功能相对简单,通过上面两个步骤基本就可以完成。但如果想满足复杂的商业需求,就需要在PaaS提供的开发平台上进行编程开发,能够满足更加复杂的业务需要。主要包括扩展空间的开发、通过脚本实现复杂的流程设计等。

1.2转移服务的方案

云计算需将现有业务数据和已有企业内部系统全部转移到云计算平台上。这个过程中需要区分企业现有业务系统,确定企业系统中的核心业务系统与辅助支持系统。通过分析企业IT环境,明确企业核心业务系统与辅助支持系统的构成。核心系统的稳定性影响企业的运行,需要企业严控转移过程;辅助系统可以依靠第三方来完成转移。(1)对于核心业务系统,因其涉及系统专有性和关键的特点,包含核心业务数据,具有一定风险。因此,这些系统设计、开发及运营都是由企业IT部门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主要起监督、监管作用。(2)对于次关键性的核心系统,可以将系统的开发外包,逐步转移到云计算平台上。但设计和运营维护由本企业IT部门完成,就是将IT的开发平台转移到云计算平台。(3)辅助支持的非核心系统,一般具有标准功能和统一的接口,可外包给能提供合适SLA协议的云计算供应商。这主要以SaaS的形式提供包括电子邮件、OA系统、日历以及内容管理系统等在内的软件服务。如果中小型企业没有能力自行建立系统平台的能力,可以选择信用度较高的云计算服务商进行外包。如果企业已经构建了IT系统,只需要将原有系统转移到云计算平台之中,在实现IT系统与云计算无缝集成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1)首先明确制定一个长远的云计算战略,理清云计算与其业务之间的关系,明确企业需要调用何种资源,使进行实施和维护云计算达成共识。(2)信息化建设模式中的系统集成需要组织一个对基础系统框架和流程有深入了解的IT专家团队去实施。而系统的最终使用者是对系统内部基础并非很了解的管理人员,云计算集成通过减少开发过程以及实施维护过程的资源弥补这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中小企业发展离不开云计算

有了云计算之后,企业将能够更好处理不确定的因数。如果投资很多钱在IT上,那么公司将接触到更大的风险。由于不断增长的需求,很多企业在TI上过度投资,最终导致成本的增加、TI管理/维护的不确定性变大。云计算供应商降低企业对内部IT系统如IT支持、安全、备份以及硬件的不确定性与成本。因此,企业的老板不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TI设备的采购、管理及升级上面,可以将精力投入研究一些增长机会,而不用承受重要的资本支出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云计算也降低了能源消耗,因为企业拥有的IT设备更少。IT服务器需要在特定的温度下运行。当一家企业决定使用云计算服务时,能源消耗将会减少,账单上的数据也将变小。因为那些昂贵的IT设备会移到一个安全、监控、防救灾的IT中心。当现场IT出现问题时,员工的效率将会受到影响。而采用云计算之后,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工作。他们可以在家里工作,通过互联网的连接访问。出行的时间和成本明显降低,甚至提高了员工的士气。那些获准访问软件的员工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向云计算供应商团队寻求支持。管理层可以通过供应商提供的管理控制台远程监控每个员工的活动。大型的跨国公司已经转移到云计算,因为它与传统的IT系统相比更低成本、高效、灵活。因此,中小型企业必须效仿。如果云计算能够满足这些大企业,它也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云计算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云计算时代已经不远。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2-0073-05

从中小企业经营的情况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但他们数量众多,经营方式也更加灵活,是经济转型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活力的主体。而中小企业由于不具备完整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管理机制也并不健全,存在着巨大的信用风险,这是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重要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困扰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根据现有的国际经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从金融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建设多层次的银行体系也需要实现多层次的信贷投放。现阶段的信贷投放主要集中于信息透明度高的大型企业和房地产等行业,过于集中的信贷资产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无论是从银行信贷投资需求的角度还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角度来看,实现对中小企业融资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一、相关文献综述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现有的理论文献主要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角度来讨论。Stiglitz和Weiss(1980)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不容易获得银行信贷配给的现象,他们认为银行的信贷配给原因是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当利率水平高于低风险企业收益率水平的时候,对银行来说低风险的企业就会退出信贷市场,只剩下高风险的企业参与信贷,银行如果预期到了该逆向选择问题,那么就会对中小企业惜贷。这就是信贷配给的原因。后续的相关研究都是以这篇文献为基础,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进行讨论。Sharpe(1990)也讨论了类似的问题,指出了信贷总额、银行体系的结构与中小企业贷款可获得程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随着信贷总量的上升,中小企业贷款可获得性会提升,但是信贷总量进一步上升的时候,银行业会表现出惜贷的特征,无论中小企业支付多高的利率水平。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实证的文献研究除了讨论上述惜贷现象之外,还进一步讨论了银行体系与中小企业信贷可获得性的关系,Berger等(2001)发现英格兰银行兼并重组之后中小企业信贷获得性减少,提出的小银行的比较优势假说。这一假说获得了Berger和Udell(1998)、Berger,Klapper和Udell(2001)、Berger和Udell(2002)等文献的支持。文献中在讨论小银行优势的时候,主要从规范分析的方法指出小银行优势来源于小银行组织结构、小银行信息可获得性和关系积累。

现有文献在理论研究上缺乏相应的深度,没有从银行的角度采用理论方法来仔细讨论这个问题。本文的目标就是要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完善上述问题以弥补现阶段研究相应的不足。

二、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比较分析

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路径来看,我国的银行体系是一家独大逐步走向大中小银行并存的银行体系。因此,本文在分析过程中也从现实出发,城市商业银行以后进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信贷市场的竞争,比较城市商业银行“跟随策略”和“差异化策略”的优劣。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1. 企业类型的设定。假定经济中存在两类企业,第一类企业是大型企业,大型企业的特征是具有完整的财务信息和生产信息,并且信息透明度较高。它的生产函数为:

Y=G with p0 with 1-p(1)

其中,Y表示生产的产出,产出是一个带有风险的随机变量。如果生产获得成功,将获得收入为G,但是成功的概率为p。如果生产失败,那么收入将为0,并且失败的概率为1-p。大企业需要投入资本I才能进行生产。由于企业自身的资本不足,必须向银行贷款进行生产。

除了大企业之外,经济中还存着大量的小企业,这类企业的分为两类,第一类企业记为H,占比为?棕,它的生产函数为:

Y=GH with pH0 with 1-pH(2)

第二类企业记为L,占比为1-?棕,它的生产函数为:

Y=GL with pL0 with 1-pL(3)

在(2)式和(3)式中,GH和GL同样表示生产成功后可以获得的收益,pH和pL同样表示成功的概率。小企业同样需要资本投入才能进行生产。我们假定每一类企业所需要的总资本投入同样为I,并且也需要从银行借贷才能获得。

在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来看,我们假定如下关系成立:

pH>p>pL,GH

(4)式的含义是说类型为H的企业在成功的条件下,获得的期望收益会低于类型为L的企业,但是类型为H的企业获得成功的概率更大。这也对应着金融学中高风险高收益的基本假设。从pHGH=pLGL来看,类型为H的企业期望收益水平和类型为L的企业期望收益水平相同。但是对于银行来说,H型的企业由于活动成功的概率更高,还款的概率也更大,对银行来说是优质企业。我们将类型为H的企业记为优质中小企业(High Quanlity Firm),他们的比例为?棕;类型为L的企业记为劣质中小企业(Low Quanlity Firm),他们的比例为1-?棕。因为对银行来说,贷款给优质中小企业更加安全。

从中小企业整体与大企业的关系来看,它们的期望产出水平关系如下:

pG=?棕pHGH+(1-?棕)pLGL(5)

从概率关系来看:

?棕pH+(1-?棕)pL=p(6)

(5)式的含义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期望产出与大企业的期望产出是相当的,如果信息完全对称,优质中小企业应该优于大型企业获得贷款。(6)式是为了方便进行比较设定的条件。

2. 银行类型设定。本文假定社会资本总额为I,银行都只能以利率rf的利率吸收存款,然后通过贷款贷给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贷款利率为rL,其中rL>rf。为了计算的方便,我们假定银行不需要资本金,吸收的存款都能够参与放贷。在本节中,同样为了方便,我们假定企业都采用信用进行借款,不采用抵押借款的方式。

如果经济中存在着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大企业具有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都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在本文中体现为能够知道生产函数。但是对于中小企业,大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只了解中小银行作为一个整体的生产经营状况,了解优质企业和劣质企业的比例以及他们的生产函数,但是并不知道每一家中小企业具体的生产函数。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具有信息优势,他们是能够充分识别每一家中小企业,能够知道每一家企业的生产函数。

(二)银行经营策略的比较研究

银行的信贷经营行为集中体现为银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本文假定银行通过选择贷款利率rL来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1. 大银行独家经营时的经营策略分析。首先本文分析在城市商业银行出现以前的情况,这种情况也适用于某个地区并没有其他相应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进入,形成的大型银行垄断的情况。本文将这种情况作为分析的起点和比较的基准。

大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它首先需要比较贷款给不同类型的企业的收益状况。为了进一步突出本文的重点,我们假定银行只能选择贷款给某一类企业,而不能将资金I在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进行分配。

如果大银行将资金全部贷给大企业,那么,对大银行来说期望的利润水平∏1b的表达式为:

银行和企业参与信贷行为的激励相容条件为:

那么,我们假定商业银行具有完全的议价能力,企业被动接受银行的信贷利率rL。在这种条件下,银行确定的利率水平为rL=■,利润水平∏1b(max)为pG-(1-p)I-rfI。

如果大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由于不知道具体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只能通过对中小企业进行随机挑选,那么,大银行获得的期望利润∏1S的表达式为:

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过程中,我们同样假定银行具有绝对的议价能力。但是,根据Stigilize和Weiss(1980)论文中的定理二:当银行利率高于某个水平的时候,会导致优质的中小企业推出信贷市场,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本文中,如果银行将利率提升至■之上后,优质企业会退出市场,只剩下劣质企业参与信贷活动。因此,此时银行的激励相容条件转变为:

与前面类似,我们假定大银行具有绝对的议价能力,会将贷款利率设定为rL=■,最优利润水平∏1S(max)为?棕[pHGH-(1-pH)I]+(1-?棕)[pLGH-(1-pL)I]-rfI。

银行需要在两种不同利润水平之间进行比较:

∏1S(max)=?棕[pHGH-(1-pH)I]+(1-?棕)[pLGH-(1-pL)I]-rfI

=?棕pHGH-?棕(1-pH)I+(1-?棕)GLpH-(1-?棕)(1-pL)I-rfI

=pG+(1-p)I-I-rfI

=∏1b(max)(11)

(11)式中倒数第二个等号成立的原因是我们利用(5)式和(6)式中小企业产出函数与大企业产出函数的关系。

从(11)式的结果可以发现,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期望利润低于贷款给大企业的利润。因此,在大型商业银行垄断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最优策略是贷款给大企业,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此时,社会总福利水平W1为:

W1=∏1b(max)+rfI(12)

2. 城市商业银行参与竞争时的经营策略分析。如果经济中加入了城市商业银行,并且城市商业银行更加了解当地的经济情况,更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那么我们假定城市商业银行能够识别具体每一家企业,并且充分了解他们的生产函数。除此之外,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以同样的利率rf吸收存款,对社会资金I具有分流的作用,假定大银行能够吸收到资金?准I,城市商业银行能够吸收到(1-?准)I。

从上一节分析可以知道,此时大银行的最优贷款策略仍然是给大企业贷款。此时获得的最大利润水平∏2b(max)为:

∏2b(max)=?准[pG-(1-p)I-rfI](13)

(1)城市商业银行采用跟随策略。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存在着贷款给大企业和贷款给小企业两种策略。如果贷款给大企业,由于大银行已经具有先行一步的优势,剩余资金需求量正好是小银行吸收到的存款量,所以小银行的最大利润水平:

∏2b(max)=(1-?准)[pG-(1-p)I-rfI]

(2)城市商业银行采用差异化策略。如果城市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具备信息优势,能够进一步识别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如果它会贷款给优质的中小企业。那么它的问题转变为:

银行和企业参与信贷行为的激励相容条件为:

rf≤r≤GH∏2S≥0(15)

最大化的利润水平∏2S(max)此时为:

∏2S(max)=PHGH(1-?准)I-(1-pH)(1-?准)I-rf(1-?准)I(16)

类似的,如果贷款给劣质的中小企业,那么最大收益水平∏2S(max)为:

∏2S(max)=PLGL(1-?准)I-(1-pL)(1-?准)I-rf(1-?准)I(17)

显然,根据(5)式PHGH=pLGL=pG可知:

∏2S(max)>∏2b(max)>∏2S(max)(18)

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实现差异化的发展,获得更高的利润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福利水平W2为:

W2=∏2S(max,LowRisk)+∏2b(max)+rfI

>∏2S(max,follow)+∏2b(max)+rfI

=∏2b(max)+rfI

=W1(19)

这也意味着城市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能够有效的增进社会的产出水平和福利水平。这个结论从理论上论证了林毅夫(2001)等文献中提出发展多层次的银行金融体系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观点。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来源分析

我们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具有信息优势应该选择优质中小企业作为贷款对象,采取与大型商业银行不同的贷款策略。但是,这种信息优势产生的原因仍然值得进一步的分析。在现有文献中,Berger和Udell(1998)、张捷(2002)等文献都相继猜想: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内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具有决策处理的优势,并且这一点在相应的实证文献中得到了证明,而对应的理论分析却仍然停留在猜想阶段。

笔者认为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表现为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从对外的方面来看,由于具有对当地中小企业地理关系近,对优质企业的搜索成本和监督成本都低于大型商业银行;从对内的方面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甚至采用事业部的组织形式使得信息传递更加通畅,对于信息的处理更加有效率,这一点与Berger和Udell(1998)等文献的观点一致。与传统文献不同,本文采用更加严格的理论分析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进行论证。

(一)城市商业银行扁平化的结构是产生信息优势的原因

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对城市商业银行信息优势的比较,我们假定无论是大型商业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的时候都是有最高决策层来进行决策的,关于中小企业生产函数的信息是通过逐层传递来实现的。为了简便,假定大银行的组织层次为n层(n>1),小银行的组织层次为1层。信息每传递一次,会受到噪声?浊i的干扰,其中?浊i的分布如下:

?浊i=1 with q0 with 1-q(20)

如果是优质企业H,大银行的决策层将他判定为YHobs,或者劣质企业为L,大银行的决策层将他判定为YLobs,那么我们称这种决策为正确判定。反之,如果是优质企业H,大银行的决策层将他判定为YLobs,或者劣质企业为L,大银行的决策层将他判定为YHobs,那么我们称这种决策为错误判定。我们需要分析不同类型的银行决策层贯彻到的YHobs和YLobs的分布情况,以便分析城市商业银行信息优势的来源。

根据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y)证明YHobs和YLobs都依分布收敛的,具体证明过程如下:

也就是说,决策者看到的经过传递的两类企业的极限分布是相同的。那么决策者就不能在这两类企业中进行判别,最终导致大银行决策层没有任何判别能力。这就是大银行在局部地区上不具有信息上的比较优势的原因。

从上述论述可以知道,造成本文第二节中大型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决策方面缺乏信息的主要原因是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多层的组织结构,这种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的噪声对信息的干扰,导致最终决策层决策失真。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较小的层级关系形成了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的比较优势。

在现实经济中,城市商业银行采用事业部制度代替了传统的分支行制度,实现了贷款的专业化调研、审批和监督,减少了信息传递的环节,实现了上下层的有效沟通。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在城市商业银行所在的城市和区域内能够保持足够的信息优势,但是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和跨区经营,城市商业银行也应该密切注意信息专递中的效率损失问题。

(二)城市商业银行信息优势是成本优势的基础

城市商业银行除了具有信息传递优势之外,在信贷资产投放过成中,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就可以降低贷款前的搜索成本和贷后监督成本。因为在实际贷款的过程中,贷款包括贷前调查、贷中检查和贷后审查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中都存在着信息在不同决策层之间的沟通问题。

从上可以看出,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收到噪声干扰,决策层在极限状态下并不具备判断能力。如果从贷款动态的角度来看,反复地请示和沟通会存在着贻误商业时机、决策不准确、事后监督无力等问题,这也是大型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造成不可操作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在鲁丹和肖华荣(2008)中有明确的比较。他们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信息处理的成本函数是不同的,可以用图1表示出来。

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在信用分析技术和数据收集方面更具备优势,当企业的信息透明度更高的时候,大型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发挥信用分析等技术方面的优势,信贷成本比较低。但是,随着信息不透明升高,城市商业银行随着对当地经济的了解程度更深、与当地关系更加紧密,在搜寻成本和监督成本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因此,在信息不透明的时候表现出比较优势,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成本函数比大银行的信息成本函数更加平坦,形成了信息不透明的比较优势。这也是城市商业银行立足于本地经济、服务本地经济进行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启示与建议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跟随策略”和“差异化策略”,结果发现城市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比较优势,应当采用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形成与大型商业银行在不同市场分层次发展的战略。

(一)研究启示

第一,本文的核心结论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应当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定位于本地区的经营活动。第二,本文认为形成信息比较优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扁平化的管理体系,使得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更加通畅,受到噪音的干扰更少。第三,从外部关系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在搜寻成本和监督成本方面更加具有优势。

本文的结论,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可验证的素材。第一,从核心结论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选择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Berger和Udell(2001,2002)认为中小银行的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但是在现实中也出现了德国和日本的全能银行。从结论来看,我们可以首先对比分析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采用策略的比较,分析这种策略在经营效率、资产收益水平、资本回报水平以及不良资产贷款率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验证本文的结论。第二,本文的议题是银行的组织结构与信息传递的关系。这一点可以参考Berger(2004)针对中小银行在并购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验证:如果本文的结论成立,那么并购之后,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和层级的增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数量逐步减少,比重逐步降低。与此相类似,我们还可以比较银行在拆分、剥离之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重。第三,本文还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在搜寻成本和监督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笔者认为,从搜寻成本方面来看,搜寻时间是成本的重要表现方面,如果时间越长,搜寻成本越高,可以根据银行资产周转率来间接度量这个问题。监督成本越高的银行,通常对抵押品的要求也越高,从抵押的比率可以来衡量监督成本的大小。我们推断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周转的速度更高,抵押的比率更低。

(二)政策和实践建议

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来看,本文建议城市商业银行需要服务本地企业,与大型商业银行寻求差异化发展,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中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差异化。从银行体系的构建上来看,不同层次的银行会定位于不同的市场,竞争的效率使得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从全社会的福利水平来看,当城市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进入银行市场之后,资源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对我国发展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的进一步分析了信息优势的来源,我们发现,城市商业银行较少层级的信息传递是形成信息优势的主要原因。在现实中,城市商业银行一般立足于本地经济,服务本地企业,即使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这类逐步开始跨区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都也是伴随它所在当地企业跨区拓展业务展开的。这一点更加类似于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海外扩张情况,也是伴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大量的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而逐步在海外布局的。

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来看,随着信息技术提高,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噪音就越小。城市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也会不断的减弱,这也是为什么大型商业银行也开始向中小企业市场渗透的原因。当然,从城市商业银行的架构上来看,事业部制度能够更好的保持这种信息优势和专业优势,这也是战略转型过程中城市商业银行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Berger Allen N., Miller N. H.,Petersen M. A.,Rajan R. G., Stein J. C. 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 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2):237-269.

[2]Berger,Allen N, Gregory F Udell.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8,(6)::613-673.

[3]Berger,Allen N.,Leora F. Klapper, Gregory F. Udell. The ability of banks to lend to informationally opaque small businesse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1,(12):2127-2167.

[4]Berger,Allen N., Gregory F. Udell.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J]. The Economic Journal,2002,(12):F32-F53.

[5]Durrett,Rick. Probability:theory and exampl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6]Sharpe,Steven A. Asymmetric information,bank lending,and implicit contracts:A stylized model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0,(4):1069-1087.

[7]Stiglitz,Joseph E.,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3):393-410.

[8]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0):1.

[9]王兆宁.商业银行市场利率风险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管理人员 信息化 信息素养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目前政府和企业的关注热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多次提出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2007年,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2012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会议将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作为“十二五”的工作重点。但是目前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为:认识不足、人员准备不足、信息化制度不完善、软件市场混乱、政府引导不足等。本文期望通过研究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内涵及结构,找出改变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的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政策指导作用。

 

一、信息化素养研究综述

在信息化素养研究方面,目前还没有对信息化素养的统一的概念。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了信息化素养,其内容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其后,Burnhein·Robert认为作为具备信息素养是指备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Lenox等提出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获取和理解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

 

在国内,王吉庆教授在1999年出版的《信息素养论》一书中,首次将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社会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陈维维、李艺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方面。李艺等认为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个部分组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随着不同发展阶段与时代要求而动态发展变化的多元化、有层次的综合性概念。

二、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研究的必要性

理论研究表明,管理层的信息化素养是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陈皓指出,经营管理层信息化素养的缺乏,导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被动进行的,效率较低。《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也明确指出企业信息化要发挥领导的领导、组织作用。万建香也发现,企业管理者应该把“两化”融合作为有效的管理工具和管理平台,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

 

诸多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层的信息化素养会制约企业信息化进程。王晰巍等在研究吉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时指出,吉林省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没有摆在其应有的位置,企业管理者信息化意识不足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进程。张戈等研究发现,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意识等对“两化”融合绩效的贡献率均为正值,其中信息化意识属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范畴。

 

综上所述,研究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问题,有利于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助于完成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三、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构成

对于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共分为六大部分49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70份,有效问卷242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得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素养的主要构成如下:

 

四、总结

本文中笔者针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进行了研究,期望能够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减少主观障碍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分析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差距,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为设计信息化素养提升方案奠定基础;这有利于形成信息化素养提升机制和评价模型,以便为完善相关政策和考核标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皓.论企业的信息化素养[J].科技与经济,2006(23):66-67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篇(9)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信息化不仅包括人、终端设备、系统平台、网络硬件、通用软件、应用软件以及数据库平台等内容,而且也包括先进的电力企业管理方式和业务操作流程。在当前的环境下,电力企业都在进行着快速的发展和变化,管理方式和组织架构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多的难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协调,更快、更好的实现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大部分电力企业都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企业架构的基础理论

目前,电力企业的经营离不开现代信息化手段的支持。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信息化规划是否合理、是否正确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问题。由于信息化规划涉及多方面的技术性、专业性问题,不容易掌控。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需要建立企业架构,来明确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指导和解释信息化建设规划。企业信息化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或称企业架构,它是有效平衡业务战略和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指导并管理IT规划、设计和实施的一套理论、标准、方法和工具。企业信息化架构是在业务战略和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平衡点,它主要具有协调性、前瞻性、动态性、全局性和规范性的特征,主要的框架包含Zacheman企业架构框架、TOGAF框架、IAF框架等。其中,TOGAF框架代表了架构发展的最佳实践,已经逐渐成为企业信息化的行业标准,在放开性、认可度及使用率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本文选取TOGAF框架理论作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TOGAF模型如图1所示。

2 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EA)模型的建立

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合适的企业架构模型可以为信息化的规划、审批、实施等环节提供可靠的标准。针对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模型建设的先进性、实用性、易用性的原则,以TOGAF模型的形式,结合当前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现状,构建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以TOGAF的ADM方法为基础,结合企业架构的思想与电力企业的管理实际,重新定义ADM方法的八个步骤,与此同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对每个步骤进行扩展,明确模型的含义,满足模型的实用性和易用性。

3 电力企业EA模型应用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电力企业管理层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障EA模型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具体的保障措施有如下:

(1)与企业所有人员进行沟通,达成共识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所有员工的支持与维护。因此,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模型必须得到所有员工的认可,特别是管理层人员的认可。在此过程中,管理层可以以自己的权威积极调动所有员工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共同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

(2)组织相应的团队来监控EA模型的应用

信息化建设的团队可以由信息化领导小组、实施小组及执行小组三个部分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局,实施小组负责统筹EA模型的实施步骤以及实施路径,执行小组负责执行EA模型的每一个步骤。执行小组是EA模型的实施基础,是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执行力度及执行效果直接关系着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3)建立制度体系,规范架构模型的应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体系有利于保证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正常运行,即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来保证EA模型的实施,促进员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少犯错误。同时,该制度体系必须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4 结论

本文基于TOGAF框架设计了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模型,并给出了模型实现的保障措施。本文所构建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模型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的业务创新和发展。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7-0055-05

一、引言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1月颁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两化融合的目标是推动企业围绕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随着企业信息化过程的推进,信息化的绩效愈来愈受人关注,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评估其绩效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然而由于信息化绩效具有长期性、无形性、间接性的特点,在短期内给企业经营带来的效果很难显现并且很难全面衡量,因此,在理论界尚未形成评价信息化绩效的统一标准。本文围绕上述目标,应用价值链理论构建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在评价企业信息化绩效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价值链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是由资源和能力组成的,具体而又相互分离的价值活动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源泉,这些具体的价值活动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分为内部后勤、生产运作、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和外部后勤,辅助活动分为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开发、采购,这些活动相互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共同促进企业价值的产生。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标是希望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管理和流程运行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以使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以支持设计、生产、管理集成一体化的企业运作。因此,将价值链理论应用到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当中,不仅可以评价企业实施信息化以后内部业务的协同能力、各种内部资源的共享能力和使用效率,还可以评价企业与外部的协作效率,使企业认识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到提升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正确途径。

二、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有关企业信息化绩效的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晶、黄京华根据资源理论,将企业的资源划分为IT基础设施、IT人力资源、IT关系能力和IT战略能力,提出了IT价值综合模型;张军玲(2013)结合平衡计分卡和绩效棱柱思想构建了包括财务、客户、内部过程、发展潜力、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信息化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陈宪宇(2010)以平衡计分卡为原则构建了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网络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法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后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程翠凤(2010)根据平衡计分卡的思想构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王玉红(2014)以平衡计分卡理论为基础,从信息化战略、信息化客户、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发展四个角度来构建信息化指标模型;游南海(2005)依据价值链理论,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物流、研究与开发、生产、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七个方面构建了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胥洪娥等(2013)以企业信息化能力和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括基础建设、人力资源、战略、应用状况、安全、效益指数等在内的信息化绩效基本指标;刘荣坤(2011)从信息化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建立企业信息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并结合实例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

综上,目前的研究多基于资源理论角度、平衡计分卡角度和价值链角度来评价企业信息化绩效。但是,这些角度都有自身的缺点,资源理论注重资源的投入和产出而忽略了过程指标;平衡计分卡包含了过程指标,却不能反映需改进的生产运营环节;以价值链角度评价企业信息化绩效可以弥补以上两种方法的缺陷,但已有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大多注重企业信息建设水平,而不是信息化的实际绩效,也没有系统地根据波特价值链理论从价值链上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的角度来研究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文基于价值链上九种活动来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基于价值链的信息化绩效产生机理分析

(一)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内涵和特征

企业信息化绩效是指企业在应用信息资源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效益。实行信息化可以优化企业价值链上的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的流程,降低成本;优化企业的管理活动,提升管理水平;企业各种能力的提升也会形成协同效应,改进企业的绩效。信息化绩效与一般绩效相比有显著的特点:

1.间接性。信息化为企业价值链搭建基础平台,通过对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辅活动的支持和改造而增加企业价值。

2.长期性。信息化在企业内的价值增值转化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企业实施信息化之后,它的绩效在短时期内很难发挥出来。

3.广泛性和无形性。信息化在企业中影响很大,涉及到价值链的各个方面,同时它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多是无形的,例如管理能力的提升、竞争力的增强等,因此不能仅仅用财务指标对其进行评价。

(二)信息化绩效产生机理分析

首先,企业投资于信息基础设施,使企业内部注入信息化要素,之后再经过企业信息部门的加工处理后,形成不同的信息系统,转化为企业的信息化资产,完成信息化的第一次增值;其次,这些企业信息化资产作用于企业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对这些活动进行合理优化并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实现信息化的第二次增值;最后,信息化要素转化为生产力要素,通过价值链的分解、重构、整合和集成,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生产率,增强竞争力,实现价值增加。参照丁新超(2008)的观点,结合一般企业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链上的九种活动,本文提出企业信息化绩效产生的过程,如图1所示。

信息化会影响企业价值链中的九种活动,同时这些价值活动也在创造和使用信息,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提高价值链的效率,增强价值链的适应性

信息化使价值活动各环节的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节约,从而降低成本,使企业以低成本提供更高的价值。同时,信息技术使企业的信息渠道更加顺畅,能够对客户需求、市场信息、宏观环境等外部因素作出及时的应对,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2.延伸企业的价值链

信息技术的实施使企业内部价值链各活动之间以及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得到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也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协同合作的伙伴关系,使企业内部价值链向其上、下游企业延伸,形成产业价值链。

3.优化价值链上的各项价值活动

企业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价值链的各环节中,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了各环节效率,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对各具体价值活动优化如表1所示。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分析,应用价值链理论,以价值链上九种活动为基础,同时考虑企业价值链与企业外部之间的联系以及各具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构建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总的来说,依据价值链的思想,以价值链上九种活动为框架进行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能够较完整地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信息化绩效,这也是价值链理论的优越性所决定的。这一评价体系既衡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注重评价信息化对企业产生多少实实在在的价值。

五、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在建立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之后,为了使评价更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还必须对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即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由于评价指标中既有定量评价指标也有定性评价指标,而层次分析法对于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评价较为适合,因此本文对专家进行调查问卷,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

(一)指标权重的计算

首先,把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划分成三层,包括目标层(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准则层(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开发和采购);指标层(具体评价指标)。根据专家打分结果,采用9级标度法对判断矩阵进行赋值,得到以下两个矩阵。

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A:

A=■

指标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B: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在此基础上利用yaahp软件计算各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二)一致性检验

利用yaahp软件检验一致性,得到准则层一致性指标C.R.=0.0093,指标层的一致性指标C.R.分别为0、0.0039、0.0088、0.0088、0、0.0817、0.0176、0、0.0176,均符合一致性检验的要求。

结 论

本文基于价值链的思想,从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影响机理的角度构建了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价值增值和信息化结合在一起。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从权重分析可知自动控制柔性程度、产品成本降低率、准时交货率、客户满意度和内部信息共享能力是影响企业信息化绩效的重要指标,权重都超过了0.05,因此企业想要提高信息化绩效,就要从这几个方面努力。目前,信息化绩效的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学术界尚未形成普遍认可的成熟体系,在实践中的成果也很少见,因此本文也只是一种研究尝试,提出的指标体系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企业所在行业、所处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对指标体系的内容进行分解提炼,对指标的权重进行适当的修改。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S].2014.

[2] Tom McGuffog.The Obligation to keep Value Chain Management Simple and Standard[J].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7,2(4):124-133.

[3] 杨定泉.信息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J].会计之友,2011(6):45-47.

[4] 张晶,黄京华,高皓.基于资源观的企业IT价值综合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130-136.

[5] 张军玲.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3(3):86-88.

[6] 陈宪宇.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与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6):90-92.

[7] 程翠凤.基于BSC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0(7):23-26.

[8] 王玉红,赵斌.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构建与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4(10):43-46.

[9] 游南海.基于价值链模型的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上一篇: 仓储物流工作计划书 下一篇: 安保消防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