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5:54

小学语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1)

现在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 教材分析

《称赞》是一遍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称赞,相互肯定带来的愉快感受,小獾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小刺猬说;“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生活上,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与肯定,那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何尝不希望得到老师同学之间的称赞呢,在他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给他称赞给他肯定,也会增强他的自信心,争对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制约的特点,他们还缺少去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也不会懂得怎样才能真诚的去赞美、称赞别人,所以,通过这篇课文,我准备采用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称赞带来的神奇效果与学会真诚的去称赞别人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会认10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称赞带来的愉快

感受,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

2、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 教法与学法

在本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法,情感朗读法,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民主,活跃的学习气氛,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的学习局面。

四,教学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第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3分钟)

首先,我会随机表扬(你们坐得真端正),在此基础上我在以提问的方式,你们听了老师的称赞是什么感受呢?导入课题,(板书;称赞)看到这个题目 你们想问点什么呢?

1、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在这里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将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先认识“刺猬”“小獾”把他们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

第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首先,我会出示课件,明确具体要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去识字,结合课文初步了解生字的大意。

第三、游戏识字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2)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i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3)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会认10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称赞带来的愉快

感受,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

2、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3分钟)

首先,我会随机表扬(你们坐得真端正),在此基础上我在以提问的方式,你们听了老师的称赞是什么感受呢?导入课题,(板书;称赞)看到这个题目 你们想问点什么呢?

1、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在这里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将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先认识“刺猬”“小獾”把他们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首先,我会出示课件,明确具体要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去识字,结合课文初步了解生字的大意。

三、游戏识字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4)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懂得航天飞机的相关知识。

2、让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和合作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长大致力于用科学为人类造神福的志趣。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教学重点定在朗读课文,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习用自己个体语言介绍航天飞机,使读写相结合,培养交流的能力。难点为领悟“航天飞机能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等句子的意思。

二、学生分析:

我校从一年级便开设有电脑课,孩子到三年级已经会熟练运用google等搜索引擎上网查找资料,从网上复制资料存入文档,会运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的网页,个别学生会制作出水平相对精美的网页,这样对于航天飞机的学习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小组互助学习。

三、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为宗旨,在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设计了航天飞机的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

1、相关资料(包括学生前期准备制作的网页和教师资料,其中有航天器、神州5号等相关的各种资料以及链接的相关网址)、供学生主动探究

2、课文学习(主要用于情境引入、重难点突破、生字学习、学习方法指导等)、

3、展示舞台(学生学习中制作的作品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教学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学生的大量阅读与作业紧密地挂起钩来。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在站中展示,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小论坛(主要用于学生提出、上传各种问题为学生主题学习而开设的BBS论坛,是学生发表见解和交流的窗口。学生可以在讨论区提出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回复看到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

5、小小研究员(A提供研究小主题。B介绍一些适用的研究方法)这五个部分,教师、学生可以根据教和学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

四、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难点部分以教学网站相助,配合活动教学法及总结法,帮助学生分解教学难点,增强课堂的问题情境,促学生入境探究,学生可以在网络的背景下,通过扮演角色而主动地去浏览信息,扩大信息量,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前期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出多媒体网页式课件。

2)学生准备,分小组完成预习的资料查阅,并在第一课时后整理自己的资料,形成自己的网页。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背景呈现,情境导入,进行质疑

1)课件演示:浩邈宇宙中,飞船、航空站等航天器的活动显示厂人类对天宇的孜孜追求,当第一个航天飞机部出地球,人类了解宇宙的梦想就越来越近了。我国的神州5号冲入天宇,把中国带入了尖端航天科技的领域。在不久的未来,中国也一定会拥有自己的航天飞机,邀游太空。

宇宙是人类亘古的向往,对于孩子也一样。视频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兴趣,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2)学生活动:在课件的引导下,感受宇宙的广阔和神秘,并交流自己在前期的准备中所得到的信息。同时对自己想知道的进行质疑。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源,是探究的起步,面对神秘的太空,学生一定会充满好奇,这样利于调动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3)教师活动:帮助学生把问题分类,存疑。并引导学生进入航天飞机的学习。

2、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3、多边互动,读写结合,突破重难点

读写是三年级的两大支柱,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课标强调在学习写作的初期,给予学生写的材料和写的兴趣。运用站中的“相关资料”平台,使学生共享丰富教学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同时提供丰富的说话材料,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1)、视频演示,理解句子,朗读感悟(突破难点)

难点处需要教师的帮助,对于“航天飞机绕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等2处难点句子的理解航天飞机得快、飞得高的特点,通过点击句子,观看课件航天飞机在太空工作的实录,以形象的直观录相帮学生理解课文句子。促学生有理解地读,有感悟有想像地读。

2)网上浏览,拓展说话材料(落实重点)

课标中强调习作练习应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先以课文为例,感悟语言写话,再以课件中丰富的资料为辅,(课前学生和教师制作的网页已经在站中实现共享。学生可以在网上点击任何一个同学或教师的网页进行学习)拓宽说、写的内容,进行说、写训练,“我是航天飞机,我的本领可大了,我能______,我还能______”。(前一空可运用书中的资料,后一空拓展学生对航天飞机的课外认识。)达到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从而教会学生学习。

这样重、难点的突破在站的帮助和读写的过程中进行着。使语文成为一种实践,并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得到落实。

4、展示作品,辩论对比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5)

就近年高考语文而言,听说能力的考查有明显的加强的趋势。一是直接命题考查考生的语音、停顿、重音 、歧义、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结合作文试题,考查考生实际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 广播稿、演讲稿、讨论稿、节目主持人发言稿、通知等应用文体和谈话语体的写作及修改。

再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是娴于辞令 、口齿伶俐、善于社会交际的人才,必须是耳聪目明,“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要旨”(叶圣陶语)的人才 。

然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影响,仍然是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 训练而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的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听说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 高中部分)虽然有听说能力的专项训练,但指导性不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施,而且没有科学的系统,更 没有专门的教材;不少教师认识到口语训练的重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口才和听力的机会, 但毕竟无序;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又使得有识之士的“教改”实验只是“空中楼阁”;结果,学生读了十 几年书,学了十几年语文(且不说在生活中的学习),大多数听说能力却较差,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平 淡,语速不当,话不成句,表情难看……成了十足的“书呆子”。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听说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迅速地大面积 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中学语文听说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须走出困境。近十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而且一直与同仁一道努力探讨听说 教学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总结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组织形式,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在研读大量文献和各种语文教改资料的基础上,结 合本校(省属重点农村中学)实际,学生实际个人(自身)素质的实际,大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以 小组教学为主,以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地说,这种组织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成立语文学习中心小组。每班4-5人,由有语文特长和语文兴趣较浓的同学组成,语文学科代表兼组长。 中心小组的主要职能是:①参加教师备课,研究讨论教学的难点,分析落实教学重点,具体讨论确定教学要点 ,分析安排训练的知识能力点和训练方式;②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和考核本班学习小组(见第2点)的语文学习 ;③编选拟定语文课文练习和单元练习,组织进行单元检测;④帮助老师批阅修改评析部分作业;⑤在老师的 具体指导之下负责讲析(或安排组织其他同学讲析)部分课文。——总而言之,让中心小组成为老师的帮手, 成为小老师,负责组织、管理具体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

2.成立了语文学习小组,每组4个成员,各小组同学的语文素质大致相当,座位临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 是同桌,在语文课和语文活动课时自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和中心小组的组织引导下完成各项语文学 习任务(其中包括课内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3.组建了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之后,教师主要的职责是:①具体指导语文中心小组的工作,在各种语 文学习和语文活动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读,示范备课讲课,下水作文等等);②组织中心小组讨论制订单 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列出课文和单元教学的知识能力点;③重点指导学生学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 补充语文中心小组讲析课文时遗漏的知识点和未处理好的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文或单元有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理论;⑤编制单元练习,组织单元考试;⑥科学评价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提示补正方 法;⑦负责课文或单元或语文活动的重要的关键问题的小结或撰写相应的专题论文;⑧编印优秀作文集,组织 优秀作文稿;⑨指导各种重要的语文活动(如朗诵、征文、创作课本剧,等等);⑩精选印发课外练习并指导 课外阅读。

(二

)优化听说能力训练的方法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的听说训练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种:

1.朗读。这里所说的朗读主要包括:①早自声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和要求背诵的篇目;另外每学期补 充10篇古诗文,要求背诵。每周三节早自习,每节40分钟,一学期下来,诵读时间达40小时,三年初中或高中 ,诵读时间达120小时,课文背诵达60多篇;②名篇赏读,间周一节课(课外活动),主要从《中国青年报》、 《杂文报》、《散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纸杂志选择精短时文;③新闻会,间周一次,要 求全体同学写稿投稿(也可从报纸上荐稿,大量采用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拟的新闻稿,每天晚上7:00至 7:30是全校学生收看电视新闻的时间);中心小组选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普通话 脱稿播送。

2.读书报告。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故事会,每学期2次,在期中考试后进行(因为本校每年春秋两期分别有 音乐之春和艺术节,在中期考试后第3周左右进行,故事会就安排在此间的课外活动之中),主要讲成语故事、 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等;②读书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讲所 读的书籍(以文学名著为主)的基本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诵其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断;宣读自己的“ 文学评论”(实际上是读书心得,往往既省“评”,又省“感”);③假期见闻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 ,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二三事。

3.讨论论辩。①讨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其具体方式包括个人钻研、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 师(或中心小组)总结发言。②论辩,即组织论辩会,不定期举行,从课本、影视、生活中去选择与语文学习 相关的重要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进行论辩。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认真准备材料,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写出书 面发言材料(或提纲),然后采用双方论争的形式进行辩论;同时组织好“评委会”进行裁判和评定。

4.讲课比赛。

我这里所说的“讲课比赛”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讲析课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的第一周进行(因为本校每期期中考试之后有一次运动会, 停课2至3天,学生相对较轻松,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备课),但必须在开学之初公布教学计划时就要安排各学 习小组具体的授课任务(我的教学计划和总结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组讨论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学生人手一份 )。作为教师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讲课”示范,二是具体指导如何备课、如何确定难点、如何设计练习 、如何讲课,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

②评讲试卷。这里所说的“评讲试卷”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其是语文复习中,让学习小组在分头准备认真 讨论的基础上对语文试卷进行评讲。要求学生必须讲清:“试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怎样考的(角度、 题型)——怎样解答(答题技巧)”;必须评准:“试题好不好(难度、信度)——好在何处(科学性)—— 有何启示(相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评讲时出现不足,教师要认真分析,予以补正。

(三)寻找检测听说能力的科学方法

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具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听写:从内容上说,包括听写词语、句子、句群、语段;从文体上说,主要是古诗文;从方式上说,可 以老师朗读学生听写,也可以是学生互相听写。

2.听话答问:通过同学老师诵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答问。问题不宜设置太多,问题的内容可以是记忆 性的,可以是筛选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6)

一、强调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与实验稿课标相比,修订版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更加全面、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即在“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等综合人文素养。

二、对基本理念顺序和表述的调整,更加体现英语的学科特点及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实验稿课标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是,经过10年课改的实践发现,这些排比句式的理念内容适用于包括英语在内的所有学科,而对于英语学科本身来说,针对性不够强,学科特点不是很明确。而修订版课标则在保留实验稿课标理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每一条都分别从教与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和诠释,突出了英语的学科特点,强调了语言学习的特有规律,反映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对一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三、修改文字表述,使之更加科学、精准

修订版课标对实验稿课标中的一些不够准确、科学的表述经过反复推敲、研讨,进行了修改,从而使语言表述更加客观、科学、准确、精练。如,对学习策略概念的表述,实验稿课标表述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修订版课标修改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同时对英语学习策略包括的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概念的表述也做了修改。又如,将实验稿课标中二级策略目标“能初步借助简单的学生英汉词典学习英语”中的“学生英汉词典”改为“工具书”;将实验稿课标中二级目标“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改为“对继续学习英语有兴趣”;将“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改为“能根据图片、词语或斜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描述”等等。

四、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修订版课标较实验稿课标,降低了语言教学的难度,这个难度的降低主要体现在词汇量的减少。比如,实验稿课标要求:二级(小学阶段)要学习700个单词;修订版课标要求:二级(小学阶段)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并能初步运用400个左右的单词表达二级规定的相应话题。同时还要求:可根据不同地方的教育条件水平自行调整,并在附录的词汇表中只列出了600~700个单词中的423个小学阶段必学的单词。

降低难度在具体的分级目标中也有体现。如,实验稿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修订版课标则降低难度要求: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演唱简单的英语歌曲和歌谣。又如,实验稿课标一级说唱标准要求:能唱英语儿童歌曲15~20首,说歌谣15~20首。修订版课标则降低难度要求:能学唱英语儿童歌曲和歌谣15首左右。

此外,修订版课标附录中的话题以及功能意念项目较实验稿课标也进行了调整或缩减,从而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如,功能意念项目表中的态度(Attitudes)一栏中,去掉了原有的两项:责备和抱怨(blame and complaint),冷淡(Indifference)。

五、目标更系统、清晰,对教师教学更具指导性

修订版课标在对原有五维目标微调的基础上,特别对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提出具体的分级要求,使每一项分级目标之间相辅相成、循序渐进,形成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符合学生外语学习阶段发展规律的梯度能力递增指标。

同时,修订版课标对词汇量、语法项目目标进行了明确设定,在附录的词汇表中明确给出了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423个二级核心单词。在语法的问题上,明确规定了小学英语语法知识的范围,避免了一线教师由于实验稿课标未明确说明语法教学而造成的完全忽视语法教学或者盲目地把语法讲得过细、过深等极端的做法,使他们能够更好、更清晰地把握教学目标。

六、方法更具体、实用,体现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这一特点突出体现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上。修订版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结合参加征求意见、反馈意见的老师、修订专家的意见和经验,对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课程标准以及如何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加具体、明确的要求。

在评价建议部分,较实验稿课标,修订版课标特别强调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评价要有利于学生不断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评价要有利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及时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评价的过程和评价结果还应有利于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的目标和教育的发展方向,共同推进课程实施”。这为广大一线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明确了评价方向、意义及策略。

同时,修订版课标对小学阶段的评价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除了八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和小学的评价建议外,还专门用一条来说明小学的评价:“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为主要目的,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评价形式。小学阶段的评价应以形成性为主,重点评价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终结性评价的成绩评定可采用等级制或选标的方法,不宜采用百分制。”从而规范了小学阶段的英语评价行为,使得小学阶段的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系统更为科学、合理,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评价更加有效。

另外,在附录中增加了课堂教学实例和评价方法与案例,评析也更加具体详尽。修订版课标对评价案例进行了重新整合和调整,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借鉴性、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更符合我国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其指导性也明显增强。

此外,实验稿课标附录的技能教学参考表没有小学、初中之分,内容则更偏重于初中。而修订版课标则增加了一至二级(小学阶段)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技能教学目的、基本技能、主要教学活动举例等方面的教学参考建议,教师看起来一目了然,易于把握,从而对小学技能教学的指导更加具体、明确。

七、倡导任务型教学法,鼓励其他教学法

实验稿课标明确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并要求教师“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修订稿课标则对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表述做了一些调整:“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即建议广大教师要积极尝试和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注重语言学习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除了任务型教学法外,也鼓励教师们开动脑筋、学习钻研其他一些好的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法。

八、照顾不同层次的需求,增强按需处理的灵活性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7)

虽然讲学稿教学模式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当中,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下面就这个问题说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讲学稿的设计要渗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仍存在着“高耗低效”现象,我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的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教师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做到“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做到讲学稿课前准备要充分

课前准备不但是老师准备,学生也要准备。现在使用讲学稿上课,有现成的教学案,很多东西我们不用再写在备课笔记上了,但并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备课了,课前备课依然很重要,要对知识进行一次二次备课,教师的工夫主要在课外,要通过精心的备课、备学生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课前也得要求学生准备,不光是准备文具,还得准备新知识和自己的疑惑。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与教学无关的活动,或是教学导语、过渡语、小结费时太多。也只有课前充分准备,才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试卷课、习题课。

三、讲学稿在课堂上的使用要到位

新课程改革大胆改进教材,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过动手、合作、交流等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发现的快乐,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让四十分钟悄然而去。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严格按讲学稿的内容和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一道学习课堂内容。课堂上我们可以把讲学稿上的内容变成一个个小问题,学生通过这一个个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总之,在课堂上我们应充分利用讲学稿牵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讲学稿使用要到位,不能偏离了讲学稿。

四、讲学稿的课后检查、反馈要及时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8)

一、平衡性: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中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描述进一步清晰了语文课程的定位,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是知识性课程,也不是理论性课程,而是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在于掌握静态的语文知识,获得知识的“带宽”。语文也不是单一性课程,或语言学、或文字学、或文章学、或文学,而是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只顾及一方。语文学习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密不可分,高度融合。

因此,我们绝不能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随意曲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观点。工具性一旦和思想文化绝缘,语文教育必是死的,最终将只剩下躯壳;人文性一旦和语言文字脱钩,语文教育必是虚的,最终只能使语文不像语文。

这属于本体论范畴,它应当是语文教师的思考基础与认知背景,如果缺少对这一点的正确认识与基本理解,就会影响日常教学行为。但前些年,不少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性,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感悟,注重拓展延伸,注重旁征博引,忽略了对语言的含英咀华,忽略了文本形式。很多时候,语文课偏向了文学课。而近些年,在强调“语文味”的背景下,有的教师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仅要求学生体会主人公答辩的机巧睿智和文章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字里行间弘扬的民族志气、民族自尊和对文化认同的坚持,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只成为一种点缀和装饰。还有的教师上公开课不愿教《清贫》,即使勉强教之,也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上,不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去感受其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以为这样的教学会缺失“语文味”。可以说,在今日的部分语文课堂上,人文精神枯萎、终极关怀泯灭、工具理性泛滥的情况又开始占上风。①

修订稿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当前,社会上时有人批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道德教育,怀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对欧美的母语教育也羡慕不已。其实,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化、思想的陶铸,当前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也都极其重视德育因素。修订稿的价值取向是继承了传统的,也符合全球教育趋势。修订稿进一步理清了语言文字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兼有,必须统一,万不可偏废于一方。任何改革,最怕的就是走极端,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语文课程的“双性统一”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逐渐靠拢的大趋势。

二、时代性: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未来公民素养培养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这一“新的课题”,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作了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在实验稿中已被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理念,体现出语文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与和谐发展,体现了语文水平高低是学生多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思想。

修订稿中的“语文素养”,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其内涵和外延比实验稿中有所扩展,涵盖了科学技术普及所带来的新要求。如修订稿“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十条明确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要求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有更具体的描述,此处不作引用。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修订稿中新增的内容,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技术素养,使他们成为跟得上时代节拍的21世纪合格公民。

就媒体素养看,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早就把媒体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台湾、香港也已在21世纪到来之时,在语文课程中纳入了媒体素养。美国基础教育界于2007年推出了“21世纪技能”计划,该计划期望以核心学科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还有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②

当今时代,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已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所特有的素养,而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这些素养,语文课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一点,修订稿已发挥了风向标的功能。如何让生活在数字化信息世界中的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客观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

修订稿还有一处新的表述,同样是一盏导航灯。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2009“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中,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64分,位列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韩国高出26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分别为3.6%和20.1%。但是,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9%和12.8%。可见,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高达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说明上海在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上分布不均衡。③尽管这只是上海学生的表现,尽管非连续文本不仅仅出现在语文课程的阅读中,但随着非连续文本,如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在生活中日益重要,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已成为未来公民的素养之一。

此外,修订稿对综合性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

三、累积性:学段目标、内容的设置与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之间的进一步关注

修订稿和实验稿一样,仍是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呈现“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相比实验稿,各学段中各板块的目标与内容,梯度更明显,层次更清晰,内部一致性更强,学段间的衔接更紧密,更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例如,关于“现代文阅读”,第一学段针对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提出相应阅读要求:“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能“复述……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针对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针对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针对文学作品,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简单议论文,提出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对新闻和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对科技作品,还提出“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可见,每个学段的阅读要求,都建立在该学段学生的阅读基础、认知规律、思维特征之上,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阅读的内容随着学段的增高而呈现出多样化,阅读的要求也随着学段的增高逐步提升。譬如,同样是叙事性作品,第三学段的要求就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同样是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等,第四学段的要求明显高于第三学段。

写作同样如此。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三学段定位于“习作”,第四学段定位于“写作”。概念的变化,带来的是理念的变化、目标的变化和要求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呈现了不同学段的特色和差异,也体现了对写作过程的重视。而有些要求则在不同的学段反复强调,并螺旋式上升。如对想象力的培养,第一学段明确“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第四学段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泰勒曾提出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项基本原则,强调每一个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加涅看来,人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是不一样的,是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推进的,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④

修订稿的目标与要求以累积性的方式组织安排,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有利于提醒教师去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切不可不顾学生实际,一味拔高教学要求。只有避免了这样的“好心办坏事”,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此外,修订稿适当降低了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降低要求,也许是更多地考虑到全国各省市教育的均衡,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科课程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低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高标准,就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看,则是基本标准。如果课程标准要求过高,且偏重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的话,会造成教育方针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因此,类似识字量这样的调整,体现了对每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关注。

修订稿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明确了“先认先写”的300个字。同时,在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中强调,“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强调,“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去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也强调了这样的理念与要求。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义就在于它的非物质性,在于书法所积淀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所以,这样的要求不为过,完全符合书法的价值取向。我们要通过教学彰显这样的价值取向,让写字的过程,让整个语文教育的过程,成为育人的过程。

除上文所涉及的各方面体现出了修订稿在实验稿基础上的改善之外,修订稿在“实施建议”部分也作了相应调整,尤其是针对近些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强化了某些要求,如“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等。可以说,修订稿在对课程静态结构的设计和对课程动态教学的引领之间也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

就目前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来看,有些国家提供了“内容标准”,有些国家提供了“学习水平分类”,修订稿中尚未有这方面内容,这恐有修订组专家们的立场。确实,标准不是圣诞树,不必什么东西都往上挂,一切都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基于标准的教学,亦应如是。

注释:

①谭轶斌《语文:须立“现代文明人”》,《语文学习》2010年第10期。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9)

现代语文教学理论也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只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应着眼于语文素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课前演讲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被大量地运用在课堂之中,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形式单一、过程随意、目标孤立、热闹有余,收获却不大的现象,如何提高课前演讲的有效性,笔者经过三年的有效实践和不断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通过这三分钟,让学生爱上了语文课,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现就这几年的探索,初探一下开展课前小演讲的有效性。

课前小演讲即每节课课前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通过演讲的形式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探索语文教学的新途径,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锻炼胆魄,增长知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探索一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2]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课前小演讲实施的有效性呢?

一、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课前小演讲

本人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发展水平分年级制定了三年的演讲计划。

七年级:自由演讲训练

学生刚迈进中学的校园,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面对科目的增多难免有紧张,不知所措与羞涩之感,加之心智也尚未成熟,所以课前演讲只要求学生能站在讲台上,流利地演讲。形式上以自由演讲为主,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演讲,可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或是讲述典故、成语故事等,内容上在保证宣扬正能量,弘扬积极乐观情绪的基础上不加以限制。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在这一时期允许学生带稿上台,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敢于走上讲台,敢于表现自己。但不能任由学生低头念稿,敷衍了事。

八年级:鉴赏与品评训练

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此时已能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不畏惧,不怯场。在演讲的要求上,就应有所提升,要求每一位学生不仅做到有话可说,还得会说,能说,敢说。因此这一时期的演讲以鉴赏和品评训练为主。鉴赏可以是名言警句鉴赏,可以古诗文鉴赏,或是美文鉴赏。品评可评时事热点,也可就精彩片断进行赏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带稿或是脱稿,稿子须是自己整理而成的框架或是简略提纲。实践证明,这样既保证了演讲的质量,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归纳和概括能力。

九年级:链接中考训练

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毕业班的课前演讲可采用与中考考点相链接,既是演讲活动,又可备战中考,一举两得。形式上要求学生做到完全脱稿。在内容上,可让学生选择一些名言警句或是名人驿事进行讲述,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或是推荐优秀中考作文,点评习作中的亮点,学习他人之长,提高中考的写作能力。

二、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地开展课前小演讲

1.自由式:每天按号数安排一名学生进行演讲,内容自由选择,学生提前一天准备好演讲稿,教师提前进行审阅及修改。

2.话题式:由教师确定一个核心话题(如“诚信”“感恩”“宽容”等话题),让三两个学生围绕这一话题自由展开辩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求学生能做到自圆其说,观点鲜明。

3.辩论式:围绕社会热点(如见义勇为,你认同吗?),让学生自由选材,组稿,并分组进行辩论。教师提前一周做好布置工作,并进行有效地评价。锻炼学生口才的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4.鉴赏式: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经典文章,或是经典文章中的精彩语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位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5.即兴式:让学生即兴选择演讲内容,天南地北地讲述,既调节了课堂气氛,也使演讲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三、勤于总结,鼓励赞赏地开展课前小演讲

教师可在演讲活动前下发评价标准(仅作参考)主要从演讲内容、演讲技巧、演讲效果、时间掌握及脱稿要求五部分对演讲选手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

借助此标准,让学生基本了解一次成功的演讲须具备哪些综合的要素。在每次演讲后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照此表客观地对每一个演讲者进行评分或点评。中学生自尊心强,渴望受到鼓励,赞赏式的评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良好作用。教师适时进行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多用赞赏的眼光及语言去点评,发现每一个学生演讲中的亮点,或是精彩的题目,或是流畅的语言表达,或是愉悦的演讲气氛,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学生的自信心得到肯定,必将在以后的演讲中把闪光点发扬光大,不断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

“课前三分钟,语文十年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每位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每天课前的小演讲,日积月累,就一定能够激活沉闷的语文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除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外,语文教师还可通过课堂上诵读,课后开展绕口令比赛,加强口头复述训练,举行“记者招待会”,倡导口头作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初中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有多彩的语言,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丰厚的人文,[3]有效地开展及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用语言艺术将学生带入语文的世界,相信,只需3分钟,一定能让您的学生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10)

一、中职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有些学生的英语成绩非常的优秀,可是却没有办法张口说英语。英语是一门语言,不仅用于书写,更多的是用于交流和沟通。我们过去的英语教学重视学生单词的记忆和语法知识的掌握,并没有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也导致很多学生的英语是所谓的“哑巴英语”,只能阅读,无法听说。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综合的英语水平,必须重视英语课堂中的听说教学。

二、加强中职英语听说教学的策略

1.创设情境,活跃课堂

传统的英语课堂由于理念落后、认知不足等原因,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彼此都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但都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所以,这种现状必须要纠正,英语课堂应该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围绕学生去设计思路,努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创设情境活跃课堂非常的重要。英语教师应该抓住中职学生的心理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许多学生都非常想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非常害羞,害怕和别人交谈,害怕出错。所以,在中职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课堂当中,将课堂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句型进行情境模拟表演。让学生自己设计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运用英语进行对话和叙述,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2.创建英语语言环境

学习语言环境很重要,一个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益处多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民主、和谐的英语语言环境,这样他们就能融入课堂,产生兴趣。所以,想让学生喜欢英语这门课,任课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英语教师应做到表率作用,和学生的交流均运用英语。学生一时可能无法接受,但是只要英语老师坚持创建一个有声的英语环境,就能够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让学生抛掉包袱,用英语和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运用英语交流的机会。比如,遇到外国的节日,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按照节日的习俗度过。学生不仅能了解外国节日的具体内容,并且能培养英语口语能力。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讲一些英语的小故事,让学生听英语歌曲并且学唱,让学生光看引文电影,并且从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段用英语进行演绎。

教师可以请外国朋友走进英语课堂,和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与外国人有面对面的机会,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3.听说结合

英语的听说是密不可分的。很多英语教师喜欢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英文歌曲和看英文电影,但是未达到预先的听说效果。久而久之,一些教师就放弃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英文歌曲和观看英文电影来学习英语。究其原因,先是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教材,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中职生的英语水平不高,在选择教材上,应该选择语速较慢,表达清楚且背景音乐噪音较小,选择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电影。让学生坚持听,如果听不懂,就反复的听,一直听到能够听懂为止。

学生通过反复的听,对电影的台词已有一定的记忆,此时应该让学生把台词背诵下来,并且根据台词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短剧的编排,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英语词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4.强化英语演讲训练

英语教师可以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进行英语演讲。可以运用每节课的开头十分钟,让学生上台进行英语演讲。上台演讲的学生的演讲稿必须要自己独立完成,由英语教师进行审核修改过后,把演讲稿背下来,在讲台上进行脱稿演讲。这对学生的要求非常得高,不仅考察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而且考察学生的口语能力。

例如,在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演讲的内容,然后先用汉语把演讲的大意写下来,再进行逐句的翻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生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进行填补。完成演讲稿的写作,把演讲稿给任课的英语老师进行审核和修改。学生把修改好的演讲稿和未修改的演讲稿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背诵演讲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由于演讲稿是学生自己写的,对于演讲稿的思路和大致脉络比较清楚,所以有利于整体的背诵。最后的演讲过程,是学生对演讲稿的升华。

强化学生英语演讲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反复的背诵过程中积累词汇和掌握句型,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

当然,教师应该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进行英语演讲的训练。让学生从害怕演讲到喜欢用英语演讲,让学生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冲破英语听说的障碍,更好的学习英语。

中职生没有升学压力,但是有就业压力。中职生毕业以后,面对的是社会,所以,把英语当成一种技能来学习非常有必要。作为中职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听说教学,让学生敢说乐说。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导购员销售总结 下一篇: 指导实习教师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