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保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7 14:05:18

校园环保论文

校园环保论文篇(1)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举措。

一、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以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等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很好地开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指南,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方向。校园文化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在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保障和强化功能。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现代化的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场地等,不仅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而且使属于意识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传承。

(二)约束和规范功能。校园文化是校园中主导价值观的体现,它外化为规章制度,内化为理想信念,通过高校的条例、准则、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划定了学生活动的范围,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使之符合学校和社会的要求。

(三)熏陶和感染功能。马克思与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微观社会环境,在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是无形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学生们置身于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提高了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就层次来说,不仅限于精神文化层面,而且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了物质文化的支撑和制度文化的保障,使得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得以彰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曾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因此,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政治方向,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弘扬传统美德,使尊师重教、热爱集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注重“两手抓”,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校园环境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也要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软件赋予其思想内涵,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净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规范,校园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满足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需求,保证课外文化活动顺利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寓教于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有声有色、有力有效,可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的、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变传统的理论教育为生动的文化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愉悦身心的同时接受先进的思想与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校园环保论文篇(2)

校园环境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而创建的各种环境的总称,是反映一所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总体水平的重要窗口。校园环境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也称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具体包括学校景观绿化环境、教育教学环境、文化氛围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等。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均努力探索、积极建设和谐校园氛围、绿色校园环境、环保节能校园等。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构建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这“五位一体”发展战略,高校在前期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校园,既是自我完善发展、创建美好和谐生态校园的需要,也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国家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和谐互融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系统是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目标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目前的高校校园均可算是集合了教学、工作、生活于一体的独立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高校校园,首先可从硬件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方面着手。在这方面,高校主要可以运用当代生态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校园环境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管理。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要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应具有适度的人口密度,充足的绿地系统和多样性的物种系统,科学的功能区结构的划分与合理的数量分配,建筑材料具备节能、环保、可再生的性质,能够有效处理校园内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废弃物能够得以回收及综合利用,具备一套完整、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机制等,这样才能够达到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和谐共生,生态系统各链条之间的密切配合,互为因果,以及校园本身与周边区域之间的自然融洽的目的。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由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复合而成,从人文学角度上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形式。生态文明以尊重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人类的未来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在这种文明观的指导下,生态文明校园建设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在校园建设和日常教育管理中,以有利于绿色环保、美化环境的教育管理措施,全面提高校园师生的生态意识和人文素养的教育。从而营造和谐文明的教学、工作、生活环境,学校师生树立节能环保的生活理念,养成崇尚生态自然观念和节约资源的文明习惯等。

2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深入解读,显示出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内涵和意义。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由于独特的社会批判视角和辨证方法,在促进生态危机的处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在理论建树上,生态马克思主义通过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分析阐释当代生态系统环境及其危机问题。它将生态危机的根源归因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技术、消费、阶级以及国际争端是造成当今世界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深刻地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本质。同时,生态马克思主义倡导生态保护和健康生活,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论证了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也倡导人们树立新的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为解决人类生存困境提供一种新途径。从实现手段看,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稳态”的社会生产模式是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出路。这种生产模式主要强调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改进上来,通过发展小规模、无污染的新技术和新企业,既要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个人对庞大规模的工业经济体系的依赖性,又要能促进非异化、创造性的劳动,使人们从过度消费中摆脱出来,让人类生活真正处于人与自然的完全和谐之中。要建立这种生态马克思主义所认可的社会生产模式,首先,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注重环境道德,要努力将资源消耗限制在可维持的限度之内,强调产品的耐用、简便和易于回收。其次,要在社会财富和资源分配上做到平等,节制人口增长,缩小贫富差距,在不损害自然环境、生态循环的前提下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再次,要调整生产结构,改组生产权力关系,为参与生产活动的人们提供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使人们在劳动中感到存在的意义,是生活的需要,真正实现劳动与生活的统一。由此看来,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生态马克思主义倡导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这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

3运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建设生态文明校园

3.1树牢生态文明观念,夯实校园生态建设基础

生态马克思主义解释了人类、自然与社会这三者的辩证关系,在当今社会面对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情况下,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国家和社会处理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高校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群社区和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试验地,在校园建设规划和管理上,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的客观规律,在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上树立尊重保护自然、促进生态循环发展的意识,建立全校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应该通过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法,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基础理论研究、师生正确生态文明观养成研究等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并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为更多类型的人文社区和生态系统提供科学的、可行性高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指导。

3.2创新生态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文明意识行为

生态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的根基是人类的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在观念和意识养成方面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也是掌握科技知识主要群体,理应成为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接受者、传播者和实践者。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能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从自然生态的立场出发,处理好生态环境、个人主体与社会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一方面,高校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可分层次、分类别地制定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计划,发挥教学课堂主渠道的教育作用,向大学生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灌输生态文明观念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校园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途径,并借助新媒体等平台,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将生态文明意识自觉转化成实际的社会行动。

3.3促进生态实践研究,落实校园生态建设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生态学、环境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高等院校应密切关注国内外前沿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动向,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功模式,有条件的高校可通过成立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加强对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同时,高校可以通过教师带领学生的方式,开展相关实践课题研究,如针对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节能监督职能检测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的技术性、应用型研究,也可以在生态社会政策研究、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公民生态文明养成教育等方面开展政策性、制度性研究。另外,高校在校园建设方面,应该大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生态建设的试验,比如在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面,应注重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兼顾资源分配的平等;建筑材料和办公资料方面,注重环保节能和可回收的性能;生活劳动方面,通过校园管理的新措施、新规定,为师生提供创造性、自主性强的生活方式,使师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满足感和意义感。

作者:赵继伟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杰.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思考[J].安徽: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7-79.

校园环保论文篇(3)

大学校园景观是城市景观的精华体验,不仅为人们居住提供所需的物质产品,还提供具有可观赏的精神产品。由此,大学校园景观具有独特的美学特性、艺术规律,属于技术、艺术、实用及审美等的有机统一。

校园景观通过综合运用艺术语言表现其的审美特性,将学校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结合,具有抽象性与象征性的特点,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关系,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合。

大学校园景观为师生营造的使一个富有意义的场所,师生在这里通过自身的理解预知对话交流,大学校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精神氛围,促进学生更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提高个人修养。大学校园景观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以其丰富的富有时代特征与人文特性的场所精神,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应用

1.地域精神的发扬与延伸

在不同的地域中,文化也不同,从而所体现的地域场所精神也各不相同。校园景观作为场所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这个区域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根植于区域环境中的景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对场所精神的尊重,首先表现为对地域精神的尊重与发扬,对特有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具有地域精神的元素充分尊重。

地域精神也是对大学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大文化背景。在这个空间之中,师生交往能够通过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迅速的适应与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注重发扬和延伸地域精神,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合理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

2.校园文脉的保护与应用

校园文脉作为学校最基本的特征,其涵盖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教学特色,以及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人文、艺术以及文化底蕴。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强调校园文脉,就是加强学校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重视新老文化的传承与连续。校园景观的功能与意义,通过空间、时间的文脉表现,反之景观功能意义也支配着校园文脉。

景观追求的正是文脉的延续,强调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实现环境个别元素与整体在时间、空间方面的连续性,确保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同时对传统不断推陈创新。

3.校园景观与建筑物的协调统一

高等院校的建立与发展,与国家、民族、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校园建筑作为学校发展史的载体,生动的体现了这一点。由此,爱护与保护校园建筑,对其进行优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敬推崇,同时也是对校园文化的保护与延续。

当前大学校园在保护校园中心的同时,还要实现建筑形象的统一,突出整体特色,确保校园风貌的统一和谐。通过空间视觉的创设,使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的丰富内涵得以体现,对外形成明确清晰的建筑意象。

4.重视校园场所的可参观性与归属感

校园景观设计,不仅提供观赏,关键还是塑造一个具有功能特性的空间氛围,让师生生活在其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交往场所,促进师生交流、相互启发,并且锻炼沟通能力,这种场所的构建不应该只在课堂中,而且还应贯穿学校生活中,包括课外活动空间。良好的校园景观,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交往场所,并且逐步成为师生所信赖的环境空间。

5.创造绿色生态环境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对场所精神的应用,还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在保护校园原有自然环境的同时,加大力度创造绿色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是大自然赋予给校园最天然的场所精神,因此景观设计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环境形态,保护不场地原有的植被,确保生态平衡。

结论

校园环保论文篇(4)

二、高校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

校园环保论文篇(5)

完善校园卫生环境的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是改善校园卫生环境重要的物质上的保障。资金的充足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校园卫生处理。通过调查发现校园的资金投入是不够的,所以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以改善校园的卫生环境。具体的做法是,合理规划和使用校园建设基金,在校园的卫生环境方面加以倾斜。也可以建立校园卫生环境治理专项基金,以提高学校对卫生管理的重视,及时有效地处理校园卫生。针对学生对校园垃圾处理的满意度较低,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大对垃圾处理这方面的自己投入。(二)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是校园卫生环境重要的制度上保障。校园的卫生管理只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才能保证卫生管理各项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首先,应该完善校园环境管理制度,尤其是填补在卫生管理制度上面的笼统规定,将卫生管理制度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细化。其次,明确卫生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卫生管理人员的职责和责任,对卫生管理人员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制度,以强化卫生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最后,完善卫生管理监督机制。对卫生管理人员的清洁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在卫生管理中的不足,及时改正这些问题。在对清洁人员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的同时,还应取缔校园内随处搭建的各类临时性经营摊点,严禁随地吐痰、乱扔脏物,以保持校园环境的清洁与美观。(三)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的重要举措。学生是校园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污染者。环保意识的强,则校园环境污染就少,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在对校园环境保护和我们有关么的调查中,发现100%的学生认为与我们相关,可见学生在思想上已经认识到校园环境保护与我们密切性,目前的任务主要是如何将思想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为。第一,定期开展校园扫除活动。从“是否愿意参加校园扫除”中也可以看出,有42.0%的学生愿意加入校园扫除活动。具体的做法是,可以发挥校园环保社团或是院系团委或是党支部在校园扫除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校园环境保护和清扫活动。第二,自学环保知识。从“我们应该如何做保护校园环境”中可以看出,有42.0%的学生认为通过自学环保知识来保护校园环境。

校园环保论文篇(6)

一、学校的创建工作

(一)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设定

1、指导思想

我校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主动参与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学校工作大局,以进一步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全面提高环境教育质量和努力打造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扩张学校品牌优势、提高办学效益为核心,以“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强化环保教育,开发隐蔽课程,浓郁育人氛围,增强教育效果”为主题,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基础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和绿色教育的典范。

2、工作目标

(1)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总体工作目标

以绿色教育为抓手,全面实施人文管理,实现和谐教育,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把学校建设成环境优美、文化高雅、质量优秀、素质全面的省级实验小学,高标准地通过省级绿色学校评估验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校创建工作的分期目标

到2002年6月,编制完成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意见,分解学校创建工作职责。

到2002年底,完成校园环境和文化整改,为创建省级绿色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2002年8月,完成学校厕所改造。

到2003年8月,完成学校食堂改造工程。

作好省级评估验收的所有准备工作,力争高标准通过省级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创建工作思路与行动规划

1、基本思路

创建绿色学校的总体思路是:负重自强,抓住机遇,创新思维,创新体制,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做精做强,持续发展。

2、行动规划

(1)统一全校认识,形成集体意志

通过全校大会、专题研讨等形式,进一步宣传、学习、讨论,提高对创建绿色学校重要性和急迫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创建绿色学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明智选择;是加快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是以改革、创新和发展为动力,促成学校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全面反思办学实践,总结经验的有效途径;绿色的灵魂是持续发展,绿色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的标志是人文化。要将创建省级绿色学校作为近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深入人心,成为集体的意志和行动的共同准则。

(2)落实德育首位,改善人际关系

以德育系统科研为先导,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育人模式,进一步拓展学生成才途径,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学校全员育人制度和运行机制,统合学校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加强和学生家庭及社区的联系,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分解学校德育目标,构建德育目标体系;提高“三自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凸现德育工作特色;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物投入,着力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夯实特色基础,增强学校个性

围绕“一主两翼”的办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打造一流的数字化校园,使信息技术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全员提高师生员工的信息素养;总结科技教育的成功经验,创造科技教育教育的新业绩。进一步开发科技教育和绿色教育的校本课程,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4)推进课程建设,提升办学档次

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新课程推进的一把手责任制;进一步充实学校课程改革研究力量,加强对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指导;走校本培训之路,开展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按照部颁标准开齐开足上好各门课程;主动参与地方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各种资源在地方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完成“小学科技教育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教育---做中学”课题研究,构建绿色教育研究体系,将人文教育和环境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凸现。

(5)挖掘社区资源,建设人文校园

我校低处国家优质种子基地、风景秀丽的省属练户农场,独特的地理优势、优越的环境资源、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我校开展环境教育,构建校园绿色文化,提供宝贵资源。学校积极参与农场绿色生态建设,以“爱我农场、美化家乡”为主题,参加农场生态林、观光林、经济林建设,并实施保护。通过参观生态农业基地,初步感受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和稻鸭共养技术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在学校管理中实施人文校园建设,学校既重视制度建设,更侧重人文关怀,既追求教育质量,更注重精神文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陶冶心情的花园、增长知识的乐园、事业发展的家园。

二、学校自查情况

(一)自查得分和结论

根据《江苏省绿色学校评估验收标准》,比照我校创建工作实际,自评最后得分为97分。

自评结论为基本达到了市级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标准。

(二)自评要点

1、学校加强对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干部和学科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为成员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在学校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和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中对环境教育都有明确的表述或具体的工作安排,学校以创建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等作为校园建设及学校其他工作的目标。学校制定并严格实施了《练湖中心小学绿色教育工作意见》,配套制定和实施了环境教育的检查、督导制度,学年初有计划,学年末有总结。加强对分管领导和骨干教师绿色教育的专题培训,他们先后参加了2002年—2004年由省环保局组织的环境教育专题培训。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就环境教育学科渗透、学生环保社团活动开展等进行学习研讨和教学研究。学校有包括环境教育在内的专题教育宣传橱窗,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少先队每学年配合环保纪念日等至少安排两期环境教育专题黑板报。学校在宽敞、醒目的位置设置了激励师生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等内涵的警示语,配合环境教育活动,阶段性地张贴或悬挂主题标语,学校干道旁、大楼上均布置有绿色环保警示语和教育用语。学校在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纪念日、植树节等环境节日以倡议书、国旗下的讲话、手抄小报、环保征文等形式开展了全校性的主题宣传活动。学校环境教育的资料较为齐全。学校购置有开展环境教育的报刊、图书若干册和一批音像资料。

2、大力加强课内教育

学校2002年制定和实施的《绿色教育工作意见》对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有明确的规定,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较好,各学科做到每学年有1—2次环境教育研究课,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贴切、自然,教育效果好,普遍受到学生喜欢,学科考试试题有环境保护的内容。少先队、学校兴趣小组的各项活动中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充分。每学年各班至少有环境教育主题班会。环境教研组及其教师的教学计划、讲义或教案详实。

3、形式多样地开展课外环境教育活动

学校有“环保志愿小队”和“班级环保小组”等学生环保组织,均配有指导教师。学校“环保志愿小队”和“班级环保小组”常年有计划地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学校近三年来坚持实施“学生全员管理校园”办法,校园内辟有班级绿化区和卫生包干区,全校师生参与了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活动。学校“环保志愿小队”参与社区环境状况的调查,多次参加市、区和学校组织的环保宣传活动。学生通过环保手抄小报、环境征文、环保黑板报等形式参与环境教育活动的普及率98%以上。学校环境教育层次丰富,形式多样,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各级组织的环境教育活动,组织全校性环保活动,有全校性师生郊游性活动,有学科环境教育的渗透,有环保主题班会等,均有活动方案,活动效果良好。

4、不断加强校园建设

学校可绿化地段均得到了绿化,绿色生态校园初步建成,学校有植物一百余种,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初步开发出切合学校课程理念的校本教材。学校校园绿化率达45%以上,校园的净化、美化不断加强,教学楼窗明几净,学生食堂一级食堂,厕所干净,无异味。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符合环保要求。学校实行了生活垃圾和教学垃圾等的分类处理,全面实施了袋装垃圾处置办法,对垃圾及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对校园和周边环境不产生污染。

5、环境教育成果显著

学校对教师有系统的环境教育内容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教师的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长年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学生环保知识教全面,环保意识强,环保行动坚决,学生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师生环保意识强,行为习惯好,学校是无烟学校,公共场所无吸烟现象,校园整洁,学生无乱丢、乱吐、乱写、乱画等不良行为。师生消费观念科学合理,学校对食堂的食品、用具、用品均有明确的环保要求,学校实行严格的门岗制度,严禁师生将严重污染环境、不易降解和能耗高的商品带入学校。学校师生环保参与意识强,通过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家长会议等形式对社区、家庭改善环境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有近几年参加环保小论文、环保手抄小报、教学论文、绘画等均有获奖。近三年,教师论文、教案、经验总结等受到各级表彰、奖励。

校园环保论文篇(7)

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对高职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德育环境的营造(德育环境的优化)同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深入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环境营造过程中的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高职院校德育环境

是指高职院校内与德育对象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事物的总和。高职院校德育环境作为教育因素的一部分,在高职生品德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特征

1.1.1作用对象的针对性。德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作用力始终指向学校的培养对象——高职生,并以影响和提高高职生的思想品德为宗旨。

1.1.2作用要素的系统性。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由各种与高职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有关的外部事物所构成,诸种构成要素并非机械的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的,并共同对高职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表现出一种系统整体效应。

1.1.3教育方式的隐含性。这是环境育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它不像课堂教学那样具有外在的明确要求,而是设置一种场景或氛围,让教育对象置身其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与环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将环境中隐含的教育目的在人与环境的交流互动中得到认同,自觉修正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1.1.4教育作用的双向性。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人工创设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果对德育对象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就可以成为优化环境的主要力量,使环境反过来对德育对象施加更为积极的影响,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1.2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有效影响与德育对象的能动选择

为了强化学校德育环境的有效影响,高职院校环境的营造必须符合德育目标的要求,这是强化环境有效影响的关键所在。在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对高职生发挥影响作用的同时,高职生对于来自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影响具有能动选择性,这种能动的选择表现为积极的接受、或消极的抵触,甚至有意识地摆脱些环境的影响,转而主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1.3校园文化与德育环境的关系

1.3.1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德育环境作为培养高职生品德的重要外部条件,其构成要素是高标准的,即只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才能作为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构成要素。这种高品位既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从内容上来讲,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用正面的、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来影响学生;从形式上来讲,要与德育内容相适应,既保证内容的实施,又易于高职生接受,即要有可控性与系统性。

1.3.2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重要途径。德育环境对高职生的教育主要体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以其对高职生特有的影响力存在于校园之中,是构成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是形成良好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2努力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2.1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含义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是由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设施设备、活动绿地、绿化美化和景点设置等所构成的。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部分和物化表现形式。只有当一定的实物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观念时,这些实物才能成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并由它们构成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对高职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

2.2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

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高职院校特有的培养目标为指导,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主要是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的要求)的关系。

3努力营建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

3.1必须确立几个重要的思想认识

3.1.1必须牢固确立党对宣传舆论的领导。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是营造良好宣传舆论环境的关键。

3.1.2必须牢固确立育人意识。宣传舆论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服务,从而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使高职生真正处在学习成才的宣传舆论阵地,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宣传舆论工作,以高尚的精神弘扬宣传舆论的主旋律,以优秀的作品充实宣传舆论的内容。

3.1.3必须认识宣传舆论环境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视对宣传舆论环境的营建,要以建设为重点,把宣传舆论工作列入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中,正确处理宣传舆论与其它工作的关系,常抓不懈。

3.2加强理论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要加强对宣传理论研究,主要是重视对宣传主体、宣传内容、宣传环节、宣传客体,宣传效应的研究,改进和加强宣传舆论工作。

3.3树立学生典型

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培养和树立优秀典型,从而为营造宣传舆论环境增添光彩。

3.4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重视对传播渠道的监控。加强对大众传媒尤其是现代传媒的管理,是营造良好宣传舆论环境的时代要求,是实现党和政府对宣传舆论工作领导的必要保证。

4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4.1和谐人际关系环境的特征

和谐人际关系环境具有真诚性、情感性、愉悦性和熏陶性四个特征,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能起到某些课堂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

4.2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措施

4.2.1坚持以人为本。

4.2.2理顺各种关系。

4.2.3重视情感的培育和投入。

4.2.4继承传统文化。

4.2.5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

作者:宋晶晶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校园环保论文篇(8)

一、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意义

高校的舆论环境是指社会大众,包括政府、教师、家长、学生、用人单位、媒体、理论界等社会各界对高校政策、行为各方面的评价意见的总和,这种舆论环境是和高校的自身形象建设分不开的,高校的社会形象正体现了它的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的总和。舆论环境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这种间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可以积极化解网络舆论危机,将校园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对树立大学文化品牌具有新表征意义。网络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块新型阵地,网络文化已构成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强化校园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必须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着力点,提升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高校舆论环境现状

高校网络舆论存在许多不足,由于国内高校在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高校舆论环境的建设任务还很艰巨。

(一)网络舆情管理主体模糊

目前,在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中,管理部门的主要单位是学生工作部门,网络管理部门主要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管理学生言论等安全保卫问题的部门是学校保卫和宣传部门,由此可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每一部门都在管,实际上每一部门的管理都不全面。

(二)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

高校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对于在校园网的注册要求、信息的条件、信息的审核和监控、传播消极甚至错误言论引发舆情危机的处罚等问题,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和监管,学生在匿名状态下对自己的言论危害性缺乏自律,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所以,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既满足学生交流信息、反映问题的需要,又要保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舆论建设的思考和启示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媒介素养

要引导全体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形成“掌握网络”而不是“被网络所掌握”的意识。增强大学生提高在网上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利用网络资源、选择网络信息、创造网络信息。实现网络行为的底线文明标准:“于己无害,于人无损,于私有得,于公有益”,使高校网络论坛成为既宽松自由,又严格理性的校园社区。要吸引更多学生学会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树立能够创造性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典型,引导更多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二)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树立现代公民意识

要引导学生体验自我教育乐趣,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树立现代公民意识。从组织少数学生骨干自愿参与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开始,逐渐使骨干产生示范和带动效应,吸引全体学生有序参与社会和校园社区公共生活,以公民素质提高和价值提升来推动校园网络环境文明建设。要探索校园网络论坛舆论引导策略建议及长期对策思路。鼓励骨干成员在社会主流网站“灌水”发帖,发挥影响,历练成才,为社会输送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

(三)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学校相关部门与学生的网上沟通机制,让与校园有关的网络空间声音更准确、更权威、更真实、更客观、更理性、更全面、更文明、更和谐。针对高校网络舆论研究缺乏实证分析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选择高校网络的典型案例,运用传播学和舆论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利用调查问卷分析法,对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进行细化研究,分析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高校制定科学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自身的努力,全面系统地塑造良好形象,不断解决和克服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才能进一步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理解,才能真正优化舆论环境,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雷.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促进论坛健康发展[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5).

[2]余惠琼.大学生舆论的特点与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

[3]何海翔.高校校园网络论坛的引导原则及其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4]胡忠青.浅谈高校的舆论引导[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校园环保论文篇(9)

自20**年,我校另择新址建校以来,校领导极其重视学校的环境建设,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校外知名人士、校内有关职能部门成员、师生员工组成主要成员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并由教导主任直接分管该项工作,积极组织指导师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学校特意聘请绿化行家到校实地考察、规划,把环境教育纳入教育和工作计划之中,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平时有检查、有督促、整改措施、有总结,促进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把环境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共同搞好我校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同时,学校领导和教师能积极参加各类环保培训,并采取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多渠道地搜集有关资料,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知识水平,积极探讨研究环境教育理论,撰写经验总结,效果良好。学校还设有环境教育宣传栏,各班黑板报增设环保专栏,定期向师生进行环保教育。校园里存有永久性的醒目环保宣传标语,图书室、阅览室添置了许多有关环保宣传教育的书刊,指定专人负责,让师生方便查阅。另外,学校重视各类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有关环境教育的文件、计划与总结、论文、学科渗透教案等资料,指定责任心强又具有环保基础知识的教师专人管理且管理有序。

二、积极筹措资金,抓好学校校园环境建设。

我校地处永春县最西部的山区乡镇,占地面积12亩,全校现有学生453人,教职员工26人,由于镇财、村财比较拮据,几年来,赵校长等领导班子成员四处奔波,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教学楼、教学综合大楼和学生宿舍楼以及学生食堂、值班室、厕所、自来水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校舍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整洁美观,既解决了师生的工作生活需要,又确保了校园环境的优美、生活质量的提高。

同时,校领导极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先后筹集资金十几万元,投入学校绿化、美化建设工作。修建了庄严大方的校门和标准美观的国旗台;砌起了长达150米的溪砛和300米的围墙;校园内的伟人、科学家塑像栩栩如生;别具一格的假山、喷池,还有那别致的花灯柱以及向行人行队礼的少先队员塑像更令人赏心悦目。学校的绿化工作切实做到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交,树木与花卉并存,盆栽与地栽互补,大片绿化与小景布置结合,使校园成为四季长青、月月飘香的花园。同时,学校醒目的标语、校训、名人名言、专栏板报布局得当,美观大方,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到目前为止,学校购买并培育盆花4000多盆,种植各类树木300多株,草坪1000多平方米,绿篱310米,园林小品8处,绿地布局合理,乔、灌木、花草配置得当,学校绿化面积5亩,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学校已成为一所远近闻名的花园式学校,受到了各级领导、村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我校不仅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学校环境建设,而且加强对师生的规范养成教育,添置了大批垃圾箱、垃圾桶,并实行垃圾分类,创设环境教育宣传栏;张贴了“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人人有礼貌、个个爱学校”、“保护环境、爱我校园”等宣传标语,教育学生做到净化校园、美化校园、绿化校园,自觉主动保护校园清洁优美,校园可绿化地均能得到绿化,师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讲究卫生,爱护花草树木,无折枝毁木现象。学校能清除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污染源,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加以治理,杜绝一切污染源、噪声源;师生食堂美观整洁,符合卫生标准;厕所干净、无臭味。师生养成了节水、节电的好习惯,再生资源能够得到回收并加以利用,校园育人环境优美如画、清新怡人,学生在花园里健康成长。

三、狠抓落实,再创佳绩。

几年来,我校一直大力宣传环境教育,不仅把环境教育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而且要求思想品德、语文、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科任老师在具体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内容正确,结合贴切,学生反映良好。学校每学期都能组织2次以上的环境教育教研活动和环境专题教育;学校团队活动、少先队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都能适当安排环境保护内容;学校、班级经常组织学生徒步到龙湾风景区、桃园以及家乡其他风光秀丽的景点游览,有机结合环境教育,感受环境保护的意义。每学期,学校还积极组织不少于2次的环保选修课和讲座,指定专人负责,切实做到课内教育有计划、有安排、有课时、有教案、有成效。

学校环境教育课内、课外“两手抓”,成立了花卉培育兴趣小组,环保督查小分队、义务植树小分队,树木修剪小组等环保活动小组,在责任心强且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辅导老师指导下,积极参加社区环保宣传、调查、监督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带动全校师生、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环保。学校每学期都能结合“6.5”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纪念日,由少先队总辅导员组织开展大型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环保讲座,开展“保持生态环境,拯救地球家园”等班队活动。学校环境教育活动有方案、活动形式新颖、效果良好,深受各级领导及村民的高度评价。学校绿化养管责任明确,有专人负责,责任落实到班级。学校积极开展“爱护绿地”、“爱护一草一木”、“为校园绿化献爱心”等活动,组织学生动手参与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劳动,草坪、绿篱定期修剪,树木、花卉保持优美状态,学校环境优美,花香怡人。

校园环保论文篇(10)

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反映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办学特色、教育理念等。校园文化主要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院传统、领导作风道德风尚和校园广大师生的精神风貌,精神文化层面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软文化范畴。物质文化层面是校园文化的表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物质设施、校园景观、校园景观、教学手段等。校园制度文化层面处于校园文化的中间层面,是建立和规范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规章制度、学校的校纪校训、管理机制、行为方式等。不论哪一种形态或哪一个层次的校园文化,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塑造着学生的内在品格,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其独特的育人作用。

1.2高职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但必须强调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它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要以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高职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

1.2.1文化主导性

党的十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战略要求,并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有所作为的特殊群体,他们年轻、朝气蓬勃、有个性,他们的价值取向是整个社会人群价值观发展的“风向标”。高职校园文化的主导性就是要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发挥广大师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宣传作用,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2.2独特性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由广大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不同于普通大学本科文化,由于职业院校办校时间短,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直接从中职学校发展起来,因此学校办学质量提高的速度比较缓慢,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特色。有的高职文化建设直接照搬照抄大学本科文化建设模式,而忽略了自身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高职校园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发展的文化底蕴,建立蕴含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1.2.3职业性

根据教高[2006]16号文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应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同时,除了培养师生的爱岗敬业、诚信品质、团队精神等精神文化外,更要立足学校实际,着力塑造反映办学理念、体现职业特性的大学精神,比如我们环院,在加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公民素养、爱国情操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职业学院学校正面临着重大转型,如职业学院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职业学院能否在与本科院校不断扩招的前提下保障学校有足够的生源促进学校的发展?职业学院在学生素质、能力有限的条件下能否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等问题?能否在社会挑战中成功转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成为不可回避和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和面对这些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和治理,促进校园和谐和健康发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偏移

校园主导文化价值取向反映的是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形势中,高职学院应积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也存在一些亚文化价值观偏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首先,商业文化色彩浓厚。走在校园路上,你随处可见林林总总的商业广告。一些企业明目张胆地在校园内推销自己的商品,商业化气息的浓厚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其次,不健康的恋爱观,随着心理年龄的成熟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明,学生谈恋爱不仅是正常的现象,而且形单影只者反而被视为异类或者心理不健康者。他们所谓的新恋爱观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种不健康的恋爱观导致了校园内分手和不负责任的现象屡见不鲜。最后,网络负面文化。暴力、商业化、性已经成为网络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逻辑已经成为网络的主宰,一些软件开发商为了追求暴利,制造出大量的“不健康”的产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这些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以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为个案,以2010级高职学生为样本依据年级和专业以随机样本为基础组织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65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采用自编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其中问卷共30道题。题目分别针对学校校园文化认知度、存在问题、建设障碍、如何建设方面进行调查。对于当前学校校园文化主要存在问题,学生比较一致观点认为缺乏系统规划,文化档次不高(40%),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上比较枯燥(35.4%),内容上比较肤浅(36.9%)。在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障碍上普遍认为是观念落后(36.9%)和组织不力(33.8%)。学院在建校初期对校园文化建设滞后导致文化建设需求跟不上学生的需要。

2.2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文化建设,重在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上的落后,投入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校门、宣传橱窗,教育方针、校训校风、报刊宣传等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物质文化建设影响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的形成和办学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从文化设施、文化网络、校园形象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应注重文化设施(33.8%)和校园环境(35.4%)建设,而且认为此类建设对学习生活很有帮助。这反映出这两类建设是学校目前最缺失的。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现在正处于学院由外延建设到学院内涵建设的转型期。由于新学院的扩建,资金短缺造成学校不能完全配备各项设施。突出表现在图书馆、艺术馆和网络建设不完善。所以,依据现有条件,学生在选择校园文化传播媒介上偏向选择广播电台(30.8%)和校报、宣传栏(26.2%)。在选择增加宣传栏公告栏放在何处,大部分学生选择教学楼(43.1%)和食堂(29.2%)。缺乏专门的文化宣传阵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由此可以看出学院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3思想道德方面

首先从高职学生现状来看:由于目前高职生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温室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进进出出、吃东西,碰到老师熟视无睹、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给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其次社会价值选择的多样化,诚信价值体系受到威胁。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负效应,学生人际关系淡漠,诚信行为缺失,现在无论用人单位还是社会都呼吁学生讲究诚信原则,重塑诚信价值体系,建立和谐校风。最后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现代学生,心理问题尤其严重。现在,高职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有:抑郁症,人际交往中的自卑和孤僻心理,情感焦虑和学习焦虑等心理问题。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高职学生这一群体特殊性给高职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3高职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3.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德育教育主渠道,多渠道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学,发挥其宣传的主阵地作用。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教师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主要包括:首先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把一些社会问题吃透,讲解透彻;其次,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高。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同时,高职学院要注重多渠道开展实践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班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和方法,与学生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最后,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专业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更是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参与的工作。高职院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学生的专业实训课和学生的顶岗实习中,应该在具体的专业操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针对学校商业文化、低俗文化、网络文化的负效应对校园主导文化的影响,我们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针对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由学院领导牵头,开展多渠道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受师生的好评。比如学院举办了切合时代主题的朗诵比赛和辩论赛:“革命英雄在我心中”红色经典诗歌朗诵比赛、“心绣未来”演讲比赛等,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和参与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了让学生明确的认识自己,找到人生的航向,学校每年针对新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之,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有助于学生用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陶冶了学生情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逐步树立“成功者”的心态,激发了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明显提升,也促使学生对学校校训“厚德、精业、创新、有为”有了深刻的了解,立志成才,学会感恩,回报社会。

3.3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文化殿堂,加强校园学风、校风建设

我们要建设校园文化必须:首先要美好学校自然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鸟语花香的自然公园,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现代生态文明意识,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学校图书馆建设、校园宣传栏建设,要拒绝商业文化对干净、纯真校园文化的侵蚀,保证校园环境的宁静。其次要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高职人际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领导关系等关系的融洽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只有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才能共同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才有和谐的人文气息。学校应加强高职学校校风、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是学生校园文化最宝贵的财富,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以校风建设为前提,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作为知识荟萃的阵地。为了落实校园校风、学风建设,学院陆续了相关制度文件,如《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督导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营造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育人环境,增强全院师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院学风、教风、校风建设深入开展。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要有如诗如画的校园环境和整齐美观的校园设施,而且还要有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使校园每一个角落洋溢着自然美和文化美,提高广大师生的审美观和净化师生心灵。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文化的沉淀和时代精神的指引,它需要全校师生,乃至整个社会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建设。我们应利用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企业、社区、媒体全方位努力,形成学校社会的全方位网络,借助社会的力量,真正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反映时代气息,立足民族精神,丰富多彩的品位高雅的精神共同体。

作者:丁艳 单位: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上一篇: 心跳源计划 下一篇: 针对业务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