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3:08

幼儿美术教育

幼儿美术教育篇(1)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 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 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一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

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 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 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 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 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 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 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 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 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张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 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 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 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 恩海姆(Rudo If 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 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 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 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 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 、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 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 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 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 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 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 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 ,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 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 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 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 0fe8 锥朗跻胄词档哪J街小?/SPAN>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 )”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 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 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 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 要特征。另外,

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 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 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 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 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 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 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 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 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 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三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

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 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 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 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 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 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 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人的造形活动离不开实践,科学家为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和认识规律的研究表明,大脑与外界存在着某种 一致的关系,大脑皮层的活动取决于脑细胞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形成自身的代码(图式),用来译解和反映对 象世界,这样,经常接触某一事物的人就形成了对该事物的代码,例如,经常听音乐的人,就形成对音乐的代 码,而不接触音乐的人头脑中缺少编码,自然就难以解码,也就只能听见,而也是如此。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建立起创造性的代码,因此,尽管说造形活动有助于培 养创造力,但美术教育中模仿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在活动中对技术的追求已经束缚住了自主 性的探索性的表现的可能性,使其不能形成创造性的代码。

造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造型艺术,与美术互用。广义则泛指无论有无美的要素,凡人类利用一切 可视可触的材料在空间或平面上做出看得见,摸得到的形象或物体。如果我们从广义的意义上去看待幼儿美术 活动,则除了图画和手工以外,幼儿的很多游戏活动都是造形活动,例如,孩子在雪地上用脚踩出花样、用插 塑积木摆出各种形态,在下过雨的水沟上筑坝,在沙子堆里造城堡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创造性的造形都是具有 意/!/义的。因此,广义的造形应是我们对幼儿美术活动所持的态度。由此出发,也更为容易拓展幼儿美术活动的 内容并与其它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幼儿的造形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他们对随手搭合的树叶、纸片、小棍极感兴趣,对能够通过自己的主 观意志改变一种材料的形也极感兴趣,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是小小的原始人,就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对形式 多样的美术活动那样感兴趣了,他们的活动中不仅满足了游戏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关于物质世界的真实信息以 及自己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每一种新材料或新式样的接触和体验都会使他们形成深刻的记忆并影响久远,所以 增强幼儿对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造型材料的体验,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工作,从这种体验中就培养出造 型艺术的基础感觉。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意象表现”和“机能性表现”。这两种表现在活动中都是依赖视觉形 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幼儿在造形中的着眼点是美术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对“形”(形状、色彩、构 成要素等)以及由“形”引发的联想感兴趣。例如,当孩子在涂鸦期能画出圆形时,他并非要画什么东西,而 只对这种最简单的能把图与底区别开来的“形”感兴趣。在以后出现的象征性符号和各种各样的形象样式及组 织形式中也是以形的变化和关系为基础的。他们对手工活动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们对泥工、折纸等活动的兴趣 在于这些可变形的材料能够实现他们造形的意愿,从而体验到创造“形”的快乐。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情,他们对美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却是基 础的,因为美的内涵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造形艺术为幼儿对美的认识,尤其是视知觉对美的形式的认识提 供了条件。因此,美术教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内容。当然,美育不仅通过造形活动,它还需要其它教育活动才 能实现,但造形活动中的美育作用是重要的,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以现实化的视觉的美感表现形 式。

幼儿在造形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自主的活动,自由地表现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幼儿表现 出的创造性是幼儿主观欲望和想象的产物,如果在活动中是为了自己的表现而做或画,他们会自然地将心里的 美的情感流露出来,从而产生自然、诚实、大胆、朴实、直率、稚拙的特点,尽管这些作品在一些人眼里是幼 稚可笑的,但它所具有的个性和心意是明确的,而模仿成人的艺术的作品则失去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幼 儿美术活动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自生性,教育者的工作是为他们提供条件并启发诱导使其实现这种创造,而不是 简单地教他们照猫画虎。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以此为中心来考虑就容易展开其它教育功能。所以 应重视通过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来培养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幼儿美术教育篇(2)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4-0017-04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目标是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1〕艺术教育领域目标从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幼儿的学习状态、艺术学习与艺术表现的关系等方面明确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追求。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多年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经验,笔者拟详细谈谈幼儿园应该怎样开展美术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应该开展这样的美术教育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范畴,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的艺术启蒙教育。它是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学前儿童,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与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活动。〔2〕幼儿园美术教育虽包括技能教育,但不能被片面地归结为技能教育。确切地说,幼儿园美术教育应该为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融为一体,互相支持。或者说,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本质追求应该是使美术成为幼儿交流的一种方式,以促成幼儿创造性审美表现力、一般智慧〔3〕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幼儿提供个性表现与情绪表达的机会。只有这样,幼儿园美术教育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在情感和思想上与他人进行心灵沟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以审美的立场去创造环境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准备,以达成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社会性目的与幼儿个体发展目的的辩证统一。

二、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应该这样开展

在明确了要什么的前提下,幼儿园美术教育需要在教师、幼儿、学习内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心、教学与评价策略以及环境创设等方面准确定位,以提高美术教育质量。

1.幼儿园美术教师

幼儿园美术教师首先是教师,而后才是美术教师,但不是专业美术教师。他们事实上是借助美术促进幼儿发展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目前,幼儿园一般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比较常见的是教师身兼2~3个领域的教学工作。表面上看,这样的分工便于教师将各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但实际上教师学科本位的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的学科特点往往是至高无上的,教学活动一般都以美术学科为中心进行组织。教师在设计与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普遍存在忽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创造的主动性与差异性;教师讲解、示范,幼儿听从、模仿;教师评判作品优劣,幼儿服从评判;教师维持活动秩序,幼儿服从约束等问题。教师普遍将美术教学目标偏重甚至限定为传授美术学科知识,介绍美术学科的概念、方法,对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较少关注。

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重新审视幼儿园美术教师的角色身份,会发现教师有必要将规划教学与控制教学的主动权逐渐转移给幼儿。在实践中,教师必须让幼儿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建构积极、有效的多向互动。〔4〕在多向互动式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在观念上转型,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把幼儿看作是对象、主体,还要把幼儿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生成者。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建构超越美术学科的生态性知识结构,〔5〕协调美术学科与学前教育一般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强调美术活动在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创新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美术教学活动的研究力度,在设计活动时有鲜明的结构意识,能设计具有一定弹性的系统美术教学方案。作为幼儿园美术教师,其工作价值取向应该是致力于借助美术手段激活幼儿内在的表现与创作动机,促使幼儿从可能的主体转向现实的主体。

2.幼儿

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在活动中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但在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情况并不让人乐观。目前幼儿园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依然是班级授课制,大多数时候美术教学活动是以整个班级为教学单位开展的,幼儿的个性特征难以得到全面尊重。由于个体的需要、兴趣、能力、期望以及生活环境不同,这种集体化的教学活动很多时候事实上是在弱化幼儿的个性表现和创造冲动,幼儿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可能会受到阻碍。

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幼儿的起始能力、学习或表现风格以及年龄特征。这里所指的起始能力是指幼儿已有的美术表现技能和知识水平、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以及美术表现所需的生活体验。学习或表现风格是关于个体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信息的一些特征。由于幼儿存在着心理与生理上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在获取信息的速度以及对刺激的感知与反应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分析幼儿在美术表现中的风格是设计个别化美术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年龄特征则是指幼儿在各个年龄段所表现出的认知、动作、社会性、能力、情绪与情感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在以往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设计中,许多教师比较偏重考虑幼儿个体的审美表现,但对其他方面,特别是社会性与情感方面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对幼儿的主体性认识不全面,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值得我们警惕。对年龄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准确定位活动目标,在选择学习内容、设计评价方案等方面也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是对幼儿积极的内心状态的关注,积极的内心状态又是引发幼儿美术创作冲动的根本动因。关注幼儿的经验和体验,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这是促使幼儿产生和维持美术表现与创作的积极状态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时有必要关注师幼关系、幼幼关系、师幼与物之间的关系等细节内容,如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是否开放、幼儿是否拥有话语权、师幼之间有没有双向互动、提供的材料是否有效等。

3.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又称教学信息。教师与幼儿之间正是通过教学信息以某种方式进行联系的。教学信息既包括幼儿在课堂上以显性方式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内容,也包括通过隐性方式受到的价值影响。

幼儿园美术学了包括幼儿需要知道的必要的美术知识、技巧外,还应包括美术活动的智力技能与相关的认知策略、生活经验与体验、美术学习的态度(即对美术活动本身、美术活动中的人、美术活动材料与工具等的认识、喜好及选择的可能性等)、美术活动中可以展现出来的交往与合作技巧等。幼儿园美术学习内容的多维性是与艺术教育目标相匹配的。这样的美术学习内容既关注了美术学科的美,也关注了环境、生活中的美。借助美术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能力、态度、认知、社会性、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上述的幼儿园美术学习内容有以文本方式存在的,也有以非文本方式存在的。文本方式的美术学习内容主要以教学资料方式存在。在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中,幼儿可以获取文本中的显性与隐性信息,实现美术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教师要在活动主题的指引下,善于发现生活中适合幼儿学习、表现的和美术相关的学习内容,必要时可以将这些内容加工成便于幼儿理解的具象的文本,以便为幼儿的美术学习和表现提供方便。依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经验,将适合幼儿的非文本内容加工成文本,这是幼儿园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4.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心

如何依据幼儿发展的可能与个体需要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幼儿美术表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美术学习需要也有很大差异,需要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例如,2、3岁的幼儿对涂鸦感兴趣,但学与用的能力比较弱;4岁左右的幼儿对象征图形创造充满兴趣,但往往会出现表现冲动与表现技巧缺乏之间的矛盾;5、6岁的幼儿对情节画创作有兴趣,也具备较为丰富的经验与表现技巧作支持,等等。

对2、3岁的幼儿,应设计以涂鸦为主的美术游戏,“玩”应该是这个阶段美术教学活动的重心。在幼儿享受“玩”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教师可以逐步引导他们感受色彩、线条、图形等的美,再逐步发现、感受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美,激发幼儿的创作冲动与“学”的欲望。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涂鸦条件,鼓励幼儿涂鸦,倾听幼儿对涂鸦作品的解释,尊重幼儿的表达和创作成果。

对4、5岁的幼儿,教师应注重扩展他们象征符号的储存量并引导他们将象征符号与生活中具体的物象相联系,允许他们大胆命名自己创造的象征符号,为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美术表现技能支持等。“学”应该成为这个阶段美术教学活动的重心。

对6岁左右的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学习情节画构思与构图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大胆进行美术表现等。“用”应该是这个阶段的重心。教师要鼓励幼儿用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来表达思想情感、美化生活、开展游戏,并通过自己对艺术活动的参与和创造,进一步体会艺术、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玩”“学”“用”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但彼此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在教学实践中它们往往是相伴相随的。

5.教学与评价策略

结合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怎样教的问题需要着重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幼儿的发展阶段。美术教学如果与幼儿的需要和理解能力不匹配,很可能会导致教学低效,甚至会引起幼儿的反感。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认为,美术创作有三个阶段:创作者对社会、自然界的视觉获取阶段,创作者对视觉形象的转化阶段,创作者的创作阶段。创作者在不同的美术创作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视觉获取阶段需要了解如何获取表现信息,如观察的技巧等。转化阶段需要了解如何转化,如象征符号的创造与联结的技巧等。创作阶段则需要了解如何创作,如美术表达的技巧等。因此,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要有过程概念,要清楚幼儿处于美术创作的哪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二是讲究美术教学的效率,追求教、学、用合一。在关系中学习造型、构图、用色等美术技巧,注重幼儿美术学习经验的迁移,这是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将具体的技能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以帮助幼儿提高技能运用能力。

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可以理解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不应仅仅是关于“好”或“差”的认定,而是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特性。幼儿园美术教育在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追求决定了评价的多维性。儿童年龄与个体间的差异、美术表现过程与结果的差异、美术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差异等的存在决定了评价的复杂性。因此,形成统一的美术教育评价标准是不现实的。唯一有效的美术教育评价只能是依据幼儿的年龄、个体差异、经验背景等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幼儿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差异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教师应该欣赏幼儿的这些差异,教师对这些差异的欣赏会对幼儿自我形象的建立产生积极影响。〔6〕因此,认可幼儿在美术创作中的差异存在,应该成为评价的重要原则。

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借鉴松散型的有差异评价方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指引的定性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如幼儿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还是教师帮助的结果;幼儿的作品是否更有创意了,对美术活动是否更有兴趣了,是否能接纳他人的作品;教师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效的帮助;课程计划是否符合不同年龄段美术教育的重心,等等。不同的问题可以考察幼儿不同层面的发展状态,也可以考察教师教育的有效程度。这种有差异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在知识、技能、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也可以了解阶段性教育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还可以为教学活动最终的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6.环境创设

美术教育的开展需要环境资源的支持,不同的环境会导致不同的美术教育结果。主题教育环境、墙面环境以及美工区域活动环境等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环境建构中需要考虑的三个重要元素。

在综合主题活动中考虑美术环境创设,有利于丰富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帮助幼儿积累各种基本经验,也有利于教师纠正以往偏重于当前学科本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弊端。

墙面环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文化氛围建构的重要阵地。好的墙面环境应该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审美刺激。功能区设置、色彩搭配、图案设计等都要考虑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幼儿园的墙面环境是幼儿的,幼儿应成为墙面文化建设的主体。

美工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延伸,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学、用相结合的实践场地。基于美术技巧运用的高自由度,美工区域活动可以着重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精神,是艺术教育目标落实的重要领地。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置美工区域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材料、工具和场所,这应该是幼儿园环境建设的常态工作。

总之,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立足于各个元素的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5.

〔2〕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

〔3〕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美术资料手册〔M〕.杭州:新时代出版社,2004:2.

〔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EB/OL〕.〔2009-05-09〕.mhedu.省略.

〔5〕陈卫和.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J〕.中国美术教育,2003,(7):12-14.

〔6〕鲁斯・斯特劳斯・盖纳.美术,另一种学习语言〔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49.

On Preschool Art Education

Lv Yaojian

幼儿美术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03-01

笔者在幼儿园观察时发现,现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已不像以前一样让孩子们“依样画葫芦”只知道临摹了,而是让孩子们按照自己所想的,所喜欢的去画自己想画的,不再束缚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样对于幼儿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同样,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让孩子们自己创作,对于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

董跃彩说:“幼儿美术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它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借画画来表现、舒展自己的内心的意愿和情感,培养美的情操,陶冶完美的人格。”由此可见,幼儿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的美术教育,它不以幼儿掌握扎实的艺术技能为目标,而是力求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美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喜欢美术,学会用美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幼儿美术教育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让孩子们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

1.以培养兴趣为主

帮助幼儿喜爱美术,让他们有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也就是说,成为未来的画家并不是其目的,让他们有生活和艺术的兴趣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2.以想象力丰富与否为判断优劣的标准

幼儿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并不是孩子们画得像不像,而是看他是否有拟人化的想象能力,是否有新奇的表现力,能否运用鲜艳的色彩进行多样搭配,是否有稚气十足的韵味,是否有丰富的画面表现等等。

3.教育场合无处不在

幼儿美术教育还影响着其他教育的发展,它不仅增强了幼儿的作画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还促进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像幼儿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我们应该把幼儿的美术教育贯穿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中去。

三、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忽视幼儿绘画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和性别差异

刘志红、李运萍说:“儿童绘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涂鸦阶段,图式阶段和写实阶段。”图式这个阶段的幼儿在绘画中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按照个人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另外,幼儿个性和性别的不同,对绘画对象的兴趣亦不同。一般而言,男孩子多喜欢画汽车、飞机、机器人等,女孩子则多喜欢画花、小鸟、房子等。我们有些教师不去分析研究幼儿绘画的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和性别差异,一味的强调统一,强调成人化,强调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灌输法,使儿童画失去了自然和童真。

2.忽视幼儿在美术教学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急于求成或顺应家长要求,强制幼儿学绘画,不管孩子的兴趣如何,也不管孩子是喜欢画小猫、小狗,还是愿意画汽车、飞机……张小红说:“大量运用‘简笔画’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它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或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创造意识的摧毁。”

3.忽视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的启发引导

有些教师按照幼儿要自主作画的教育模式来进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可是教育效果往往不理想,而且教育活动也不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幼儿毕竟还小,我们虽然要让孩子不按照一个磨子去作画,但是有些幼儿还不能直接进入状态去画画,或者说还不能独立去想自己到底该画些什么,这时老师就不能完全放任孩子,应该在旁进行引导,提供帮助来让孩子完成创作。

四、如何开展幼儿美术教育

分析了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后,接下来笔者主要侧重于探讨如何开展幼儿美术教育。

1.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苏次娥说:“兴趣往往是做事情的动力,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兴趣是幼儿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我们应该让幼儿感觉在涂涂画画中能获得乐趣,在玩泥巴或制作工艺品的过程中能获得成就感,在剪纸片、折纸条的时候能获得愉悦感。”孩子天生就具有好奇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培养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观察能力

幼儿对美术产生兴趣后,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因为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幼儿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之前,应该先调动全体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并对绘画的布局、颜色、明暗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幼儿观察。

3.独立思考,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美术教育不但是满足幼儿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而且是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发展的操作教育,更是一种以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因此,美术教学不只是教给幼儿绘画知识、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教学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其创造能力。

4.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时,要尽量注意循序渐进

在进行美术教育时,不可以急于求成,要按照步骤一步一步进行,先从简单的、容易的开始学起,逐渐过渡到难的、复杂的,若只顾完成教学活动,不管幼儿的能力,不按步骤,这样只会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对幼儿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五、总结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使幼儿的人格得以塑造,智慧和创造力得以培养。它还可以增强幼儿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幼儿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理性学科,它主要是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幼儿“创美”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要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启迪创造意识为目的,在此过程中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和主体性的培养,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志红、李运萍 《浅议幼儿美术教育》 幼教天地(基础教育研究) 2004年9月 第45-46页

幼儿美术教育篇(4)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延到内涵的 演变过程。随着我国10年来在幼教领域改革的加深,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 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 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不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幼儿 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问题,就是一个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 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 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 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 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 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 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 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 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 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 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 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 革命性的主张,提出不要给儿童强加成人的思路和方法,要按照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教育,并使儿童的创造性 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 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 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 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 恩海姆(Rudo If 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 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 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 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 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 、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 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 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 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 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 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 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 ,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 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 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 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将幼儿美术引入写实的模式之中。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 )”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 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 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 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 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 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转贴于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 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 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 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 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 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 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 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 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 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 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 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 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 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 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人的造形活动离不开实践,科学家为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和认识规律的研究表明,大脑与外界存在着某种 一致的关系,大脑皮层的活动取决于脑细胞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形成自身的代码(图式),用来译解和反映对 象世界,这样,经常接触某一事物的人就形成了对该事物的代码,例如,经常听音乐的人,就形成对音乐的代 码,而不接触音乐的人头脑中缺少编码,自然就难以解码,也就只能听见,而听不懂音乐。创造性的造形活动 也是如此。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建立起创造性的代码,因此,尽管说造形活动有助于培 养创造力,但美术教育中模仿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在活动中对技术的追求已经束缚住了自主 性的探索性的表现的可能性,使其不能形成创造性的代码。

造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造型艺术,与美术互用。广义则泛指无论有无美的要素,凡人类利用一切 可视可触的材料在空间或平面上做出看得见,摸得到的形象或物体。如果我们从广义的意义上去看待幼儿美术 活动,则除了图画和手工以外,幼儿的很多游戏活动都是造形活动,例如,孩子在雪地上用脚踩出花样、用插 塑积木摆出各种形态,在下过雨的水沟上筑坝,在沙子堆里造城堡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创造性的造形都是具有 意义的。因此,广义的造形应是我们对幼儿美术活动所持的态度。由此出发,也更为容易拓展幼儿美术活动的 内容并与其它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幼儿的造形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他们对随手搭合的树叶、纸片、小棍极感兴趣,对能够通过自己的主 观意志改变一种材料的形也极感兴趣,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是小小的原始人,就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对形式 多样的美术活动那样感兴趣了,他们的活动中不仅满足了游戏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关于物质世界的真实信息以 及自己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每一种新材料或新式样的接触和体验都会使他们形成深刻的记忆并影响久远,所以 增强幼儿对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造型材料的体验,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工作,从这种体验中就培养出造 型艺术的基础感觉。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意象表现”和“机能性表现”。这两种表现在活动中都是依赖视觉形 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幼儿在造形中的着眼点是美术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对“形”(形状、色彩、构 成要素等)以及由“形”引发的联想感兴趣。例如,当孩子在涂鸦期能画出圆形时,他并非要画什么东西,而 只对这种最简单的能把图与底区别开来的“形”感兴趣。在以后出现的象征性符号和各种各样的形象样式及组 织形式中也是以形的变化和关系为基础的。他们对手工活动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们对泥工、折纸等活动的兴趣 在于这些可变形的材料能够实现他们造形的意愿,从而体验到创造“形”的快乐。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情,他们对美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却是基 础的,因为美的内涵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造形艺术为幼儿对美的认识,尤其是视知觉对美的形式的认识提 供了条件。因此,美术教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内容。当然,美育不仅通过造形活动,它还需要其它教育活动才 能实现,但造形活动中的美育作用是重要的,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以现实化的视觉的美感表现形 式。

幼儿在造形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自主的活动,自由地表现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幼儿表现 出的创造性是幼儿主观欲望和想象的产物,如果在活动中是为了自己的表现而做或画,他们会自然地将心里的 美的情感流露出来,从而产生自然、诚实、大胆、朴实、直率、稚拙的特点,尽管这些作品在一些人眼里是幼 稚可笑的,但它所具有的个性和心意是明确的,而模仿成人的艺术的作品则失去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幼 儿美术活动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自生性,教育者的工作是为他们提供条件并启发诱导使其实现这种创造,而不是 简单地教他们照猫画虎。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以此为中心来考虑就容易展开其它教育功能。所以 应重视通过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来培养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幼儿美术教育篇(5)

(一)美术题材丰富多彩,民俗特色和地方区域特色浓厚

幼儿民间美术大都是由劳动人民创作、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完善、改进、发展而积累下来的,这些民间美术作品有的是反映风土人情的,有的是反映地方风貌的,有的是反映思想观念的。题材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二)艺术风格单纯质朴、风趣幽默

幼儿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作的,不带任何官方色彩,没有经过刻意的加工,艺术风格单纯质朴、幽默性较强。民间美术不仅擅长大胆想象,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民间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一)民间美术教育能增强幼儿对民间美术的敏感性

民间美术教育渗透民族文化教育,是一种根基性的教育。民间美术教育可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民间美术的风格、形式和社会文化背景。开阔文化视野,增强对民间美术和民族文化的敏感性。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进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二)民间美术教育能赋予幼儿审美感受与体验

审美是民间美术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民间美术蕴涵着创造者对宇宙、自然、人类的认识和种种情感。传递着创造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幼儿在审美活动中常常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不自觉地把自身的情感灌注到审美对象上,在欣赏灌注自己情感的“人格化”的审美意象时,孩子们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因此开展民间美术教育能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开拓幼儿的审美心胸,增进幼儿对民间美术内容和形式要素的认识和使用。并潜移默化地引起幼儿在情感、态度的变化,让幼儿充分体验审美带来的喜悦。

三、中国幼儿民间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片面地开展教育 教师缺乏对民间美术的认识,认为让孩子学习一些日常所见的民间手工艺就是民间美术的教育范围,简单地把民间美术看成了美术技能的灌输,片面地加强了幼儿技能训练,认为孩子学习的技能性知识越多,教学的效果越好。而且,教师受到传统艺术教学观念的控制,把传统教学中的模仿化教学搬到了民间美术教育中,过分地强调技能训练和学习标准化以及幼儿作品的完美性,使幼儿在民间美术创造活动中表现为机械的训练、被动的模仿,并以老师的示范作品为追求目标。而老师则认为孩子能在自己的教育下掌握一些民间手工艺,自己的教育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了解

针对幼儿民间美术表现力较差、作品表现方式单一的现象,我们发现教师在开展活动时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熟能生巧。认为孩子只要掌握了操作技能就能自由的创作。但是,老师忽视了我们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与身心发展特征以及民间美术的创作来源,以致产生了错误的观点。就民间美术的起源来说,民间美术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体验和向往的结晶。可是孩子年龄较小,缺少生活经验,他们对事物的感性经验还很少,不懂得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情感是以自我感官为主,所以他们不会直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感受和已有的技能结合并运用到民间美术的创作中,需要老师加以引导,才能把已有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效果。

四、对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民间美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虽然民间美术形式资源丰富,但是可以在幼儿园使用的民间美术活动内容较少,而且比较零散。许多幼儿园也有一些涉及民间艺术的活动,但都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供幼儿园借鉴的资料也少之又少,更使人忧心的是,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用于发展幼儿健全人格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这些问题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开展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美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美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陶瓷艺术》这节课时,可以“美丽的陶艺”为主题活动,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陶艺品、交流与讨论有关陶艺的知识、参观并调查陶艺品的制作过程、尝试动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使幼儿对中国陶艺有较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幼儿美术教育篇(6)

1、根据幼儿的兴趣随机教育教师应及时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抓住幼儿的兴奋点,因势利导。教师要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来吸引幼儿进行活动,并在操作中练习基本技能。

2、开发工具和材料,刺激幼儿的创作欲望,所有的工具,都应放在较矮的架子上,幼儿可按需要随意取用。此外,还要收集种类繁多,可以用于美术作品制作的材料,让幼儿能发挥想象,尽情的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构图和塑造。教师应对幼儿做积极的肯定,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意愿。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与幼儿的交流,找出幼儿的兴趣点,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从幼儿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生活和大自然的美。

4、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应加强游戏性,以培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兴趣,减少绘画过程中的枯燥、乏味,让绘画真正成为幼儿喜欢的游戏,让游戏成为幼儿不可缺少的生活。例如,布置一些幼儿喜欢的情境,放一些幼儿喜欢的玩具,多种美术材料以及幼儿喜爱的美术作品等等。

5、采用多种形式,如涂色、粘贴、印画、泥塑、折纸、雕塑、编织等加强幼儿的兴趣,不断地提高幼儿的作画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用美术

6、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让幼儿通过看看、想想、做做进行知识技能的自我学习。让幼儿边观察边对比边操作,自我思考、自我纠正。在这种自我学习过程中,幼儿既有探索体验的机会,又不至于因尝试失败而丧失信心。在这些探索过程中,孩子不仅掌握了一定技能,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知识。

7、美术活动的延伸,可以培养幼儿大胆参与的精神,幼儿看到自己创造的价值,有成就感。幼儿通过画画、剪贴而制成的手指木偶,可以在语言活动中讲故事。幼儿的美术作品极大的美化生活环境。它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使幼儿自由地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对于言语能力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幼儿来说,动作是他们思维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幼儿美术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57-01

美术教育可以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使之富于同情心和帮助别人,并为同伴的进步和成就而感到愉快。这些品质,如自信、热情、顽强、富于同情心和勤奋好学、爱创造等,还是创造型个性的性格特征。因此,幼儿美术活动是对幼儿实施创造性教育的最佳手段。

1 引导幼儿学会观察,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儿童认识世界,感知美的事物有赖于感官的发展,而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从而使幼儿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只有产生兴趣才能主动去观察。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尽量找一些有特点、感兴趣并比较新奇的对象,对司空见惯的事物也要尽量让他们看到其中新奇的一面。

例如:在观察小鸡时,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小鸡的外形特征,所提的问题既要符合幼儿的理解力,简单明确,又要给幼儿以一定的思考余地,多提一些引导性的、启发性的有助于幼儿的深入观察,使之在感知的基础上能大胆描述。若不能进行准确的描述。可以问得再细致一些:“你看看这只小鸡的眼睛是什么形状的?眼睛下面有什么?身上的毛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幼儿就可以观察得更完整些。此外,教师在活动还应注重个别教育,对观察较弱的幼儿给予及时指导,引导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于观察力较强的幼儿适当并逐渐提高观察要求,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 鼓励幼儿,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儿童的想象和创造,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激发幼儿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示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作为教师,万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左右并要求幼儿盲目模仿,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长期以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不少妨碍幼儿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做法。比如教师一般先出示示范画,再示范画画方法,然后幼儿照葫芦画瓢画出与教师示范画的内容、形式和色彩雷同的画。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儿童画画模式化、概念化,阻碍幼儿的思维和想像力的发展,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据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孩子思考的起点,使其展开想像,大胆创作。例如:“在大马路上”活动中,其教学的目的是让幼儿画出大马路上的一些景物。为了便于幼儿观察,我们把幼儿带到户外一起“欣赏”大马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喜爱去创作。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画出了恐龙汽车、飞船车、面包状的房子及各种花草树木等。一些幼儿利用提供的“红、黄、绿”三种彩纸进行撕贴,与“斑马线”遥遥相对。幼儿的自由的表现及自由创造,激发了幼儿的灵感及突发奇想,让幼儿在美的天空中展展翅飞翔。

3 丰富绘画表现形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求异、好奇是儿童的重要的特点,枯燥单一的临摹绘画,会抑制幼儿的创造思维,使之渐渐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而运用形式多样的手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思维,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在“房子”的教学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美术材料,让幼儿采取撕、剪、贴的方法来画房子,幼儿不但剪贴出了各种各样的房子,并在房子周围画上了小草、小花、树等。形式也非常多样,有的剪,有的撕,还有的画。这样,幼儿更容易对绘画产生兴趣。

又如,泥工及折纸活动也是手工活动的内容,将一张纸、一团泥在幼儿的小手中反复的折、不停地捏、团、压,就会变出幼儿“眼”中的“苹果”、“水饺”、“飞机”、“小鱼”等等,幼儿对此就象变魔术一样,产生了无穷的好奇与兴趣,同时还锻炼了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及协调性。

4 遵循幼儿成长规律,理解和尊重幼儿作品

幼儿美术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57-01

一、陶冶良好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幼儿期是人类艺术才能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情操陶冶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其中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美,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其一生的文化修养和精神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所创作的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敏感,而有的则表现得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幼儿的心理倾向和个体素质的差异,做到因人施教,促使其个性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走进心灵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科目,它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幼儿心灵的大门,不能有任何的强制性。首先,走进童心世界,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要使幼儿对所画的内容、形象有强烈的兴趣,观察并明了幼儿的所见所思所闻,让他们在头脑中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有鲜明、清晰的形象,内心产生创作的欲望,并使之呼之欲出。如:小班的绘画“小脚丫”,通过了解小鸡的脚丫像青竹叶,小鸭的脚丫像芭蕉扇等形象的比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讨自已的脚丫像什么,使幼儿在欢快的议论中发挥想象力。其次,结合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认知活动。如让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使其逐浙从感知美到理解美,从表象美过渡到内在美,提高审美能力。与此同时,随着幼儿对艺术兴趣的浓厚,这时候就要抓住时机将幼儿头脑中丰富的美感知觉引入到美感体验的表现阶段,激发幼儿的表现欲、创作欲。可以将幼儿带入大自然,启发幼儿用眼睛观察大自然中各种具体事物的形象,并用画笔画出自已的所见所想。这样他们在创造过程中会表现得想象力充分,情感丰富,思维积极性高,操作能力强。第三,寓教于乐,配合教学开展游戏活动。对幼儿来说,那些美的素材、剌激是幼儿满足安全、生理等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新需要,是激活思维的触点,是激发其造型操作、实际行为动机的主因。在幼儿心中,美术活动也是一种游戏活动。所以,针对这种特点,应该让幼儿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在玩中观察事物,在情境中产生对绘画的兴趣,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如:大班在美术活动中的“小老鼠上灯台”,可以先组织幼儿玩游戏,通过游戏知道小老鼠想偷吃油才上灯台,并观察周围环境,然后提出问题,激发幼儿作画的愿望,接着在作画过程中紧紧围绕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大胆想象:怎样上灯台,怎样偷油吃。最后让幼儿说说自已的作品并让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三、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创新精神

幼儿美术教育篇(9)

亲子教育活动是学前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亲子美术教育活动则在亲子教育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园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家长、教师、同伴)的互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有益的知识技能经验。但是,我们经常看到:在亲子美术活动中,家长只是陪衬,又或者是家长包办而孩子在活动中则成了闲人。那么在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们可以如何更好的开展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使活动真正发挥亲子美术教育的作用而不仅仅只是走个形式呢?现结合园所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经验,浅谈如何开展好亲子美术教育活动。

【关键词】亲子美术 教育

学前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越发凸显其重要性,而亲子美术教育是其一种最能体现家园共育的活动形式,旨在幼儿在与家长、教师、美术材料的互动中,掌握美术技能,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因为亲子美术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亲子美术活动深受许多幼儿园教师的喜爱,在幼儿园的美术展示活动中,经常看到亲子美术教育活动,幼儿园的环境当中,也处处都可以看到亲子美术作品的展示。然而我们发现,许多亲子美术教育活动都只是打着亲子的幌子,走形式,事实上名不符其实,例如,在亲子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

镜头一:活动中家长只是陪衬,回答问题的是孩子,动手操作的是孩子,而家长在活动中默不作声,顶多只是帮孩子拿拿工具,填涂颜色,而且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缺少交流,没有合作,两者完全的剥离开来,只是为了亲子而把家长和幼儿硬凑在一起开展美术活动,其实活动中有没有家长都无所谓。

镜头二:家长乐此不疲地盲目包办,孩子在活动中则成了闲人,或者是家长指挥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则毫无思考,也就没有得到任何发展。

那么在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们可以如何更好的开展亲子美术教育活动,让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不仅仅只是走个形式,而是真正实现亲子美术教育的作用呢?那么以下将根据我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浅谈一些关于如何开展好亲子美术教育活动的看法。

一、选择生活中的主题激发兴趣、适合亲子。

1.俗话说:艺术源自于生活!所以选择的主题内容,首选来自于家庭生活的内容,最好是家长和孩子都熟悉都感兴趣的,这样更容易引起幼儿和家长的共鸣。

2.其次,内容选择要照顾到家长和孩子的水平,要有家长发展的空间,也要有孩子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弹性大,有家长和孩子合作的可能。我们特别强调合作这个词,只有难度有梯度了,家长和孩子才有合作的可能和兴趣,否则太简单了,家长觉得没意思,孩子也都能自己完成,根本不需要家长参与,也就失去了亲子美术的意义;太难了,孩子做不了,必然出现都是家长指挥幼儿去做的现象,忙坏了家长,孩子却只是扮演木偶的角色,没有思考,没有体验,没有从中获得有有益的经验。

二、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积累丰富的相关经验。

我们会经常发现,在亲子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爱发言,而家长普遍都是聆听者,又或者当家长发言时,说得内容孩子们都听不懂,大人和孩子都各自说各自的,没有共鸣点。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家长和孩子在活动前期没有共同的情感体验,没有共同的知识经验做支撑。

我们在活动中总结出来一个经验:亲子美术不仅仅只是一次集中教育活动的亲子美术,而应当是基于开展了一系列围绕活动主题的亲子活动为前提的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也就是说,通过这些系列的亲子活动,把孩子和家长的生活、情感、技能以及幼儿原有的美术以外的其他领域的学习都很好的发生一个关联,整合多领域的经验,这不仅为幼儿和家长提供了许多交流的机会,满足了他们感受美、发现美、了解美、探索美的欲望,也为孩子在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中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更新教育观念,三者有效互动。

1.清晰的角色定位

教师、家长、孩子形成教育的共同体,不要过度去强调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因为不一定都是老师和家长教孩子,孩子也一样可以成为家长的老师。我们总希望大手拉小手,可有的时候小手也可以拉大手,老师和家长都要学会往后退。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孩子也会启发你,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表现技法甚至比有的家长懂得更多,很多材料家长不知道怎么用,而孩子都能当家长的老师;有的时候孩子们凭直觉思维所搭配出的颜色、构成的图案,往往比成人的想法更稚趣、更具有创意。

2.互动的活动过程

老师和家长总是怕孩子做不好,活动中一看到孩子的线条不够美、色彩不够好就直接打断孩子的创作,试问:在活动中总是被打断、被纠错,孩子们会开心吗?老师和家长总是充当检察官的角色,会享受到亲子绘画的快乐吗?肯定不会!其实只要不过度关注技能,同时多关注美术活动的人文性和愉悦性,意识到这不仅是完成一个美术活动,更是通过这个活动创造出很多家长和孩子的接触机会,一起来当探索者,一起去感受美、发现美,一起商量如何更好的表现美,然后一起找材料,一起创作,这样才是亲子美术的真正乐趣。所以,请家长和老师都要更加有耐心一些,掌握一些方法,学会启发孩子,学会给孩子建议,不漏痕迹地给孩子指导,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相信孩子会做得更好。

四、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幼儿和家长的情感体验。

1.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根据活动的内容设置相关的活动场景,多渠道让幼儿和家长感受美,从而激发幼儿和家长兴趣,调动幼儿和家长的已有体验。例如:布置主题场景;展示幼儿与家长收集来的与该主题相关的图片、物品;展示之前相关的作品做分享,最好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完成的作品等。

2.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在与幼儿和家长的互动中,围绕活动目标准确的抓住困惑点和矛盾点,抛出问题让幼儿和家长都来思考,启发幼儿和家长利用已有的美术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特别强调在引导时,要注重幼儿和家长相互交流。

五、投放种类丰富的材料,给幼儿和家长想象创造的空间。

在中国,大部分家长都比较少接触美术活动,可能很多材料孩子知道而家长却叫不出名字,可能材料的使用方法孩子会而家长却不懂,这是一个很棒的契机,我们可以投放丰富的材料,一来既可以让孩子从弱势走向强势,给孩子们当小老师的机会,促进家长和幼儿的互动,同时,丰富的材料意味着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在材料利用上,可以引导家长和幼儿发挥想象,做足材料的文章,给幼儿和家长无限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六、提供多样化的范例,促幼儿和家长表达交流。

家长和幼儿欣赏的水平和层次是有很大差别的,可能大人喜欢的东西,孩子不喜欢,孩子喜欢的东西,大人看不上。所以,在活动中需要多提供一些多样化的范例供幼儿和家长欣赏,让幼儿和家长都有得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大胆表达交流,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让家长和孩子互相了解需求,了解喜好,了解创作的想法。反之,如果范例品种太单一,或是太少了,孩子和家长没得选择,表达的也就是那几句话,活动的氛围自然就显得压抑苍白。虽然有的时候会担心范例局限了幼儿和家长的思维,但是任何创造都是基于模仿的为基础的,退一步说,即使是模仿,也不可能做出一模一样的作品,多少都会有创新,所以提供多样化的范例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要特别注意,活动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和家长欣赏和交流。

七、营造交流平台,引导幼儿和家长正确评价。

大部分人会认为,有了家长的参与,美术作品的视觉效果一定会很好。其实,一旦这么认为,那么家长和老师在看作品的时候,大家又会同样用画得好不好、像不像来评价作品,我们的孩子们习惯了这样的方式,也就只会麻木的用这样贫乏的词汇来分享自己的体验,模式化的去评价作品了。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出现,建议在展示交流环节,先不急于对作品的视觉效果作出评价,可以先从人文性、愉悦性等方面来评价,关注亲子美术活动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注重孩子和家长情感的抒发,例如:让每一个家庭来介绍自己的作品,讲解作品名字的意义,分享在创作过程中和爸爸妈妈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充分挖掘美术活动中所隐藏的人文教育价值。这样每一幅作品都因为有了幼儿和家长所赋予的情感和思考,变得有灵性、有思想、有感情,作品也就生动起来了,然后再从作品的视觉性和实践性方面来交流,幼儿、家长和老师一起从色彩、线条、构图、材料使用等方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通过交流共同获得有益的知识技能。

八、关注美术亲子教育活动价值的延展。

在一次美术亲子教育活动结束后,不要急着就此画上句号,其实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可以做,例如:可以把交流评价中的问题带回家思考,一家人共同商讨,继续创作,循环分享;可以亲子共同通过上网、实践操作、阅读等方式丰富相关的知识技能经验,探索新方法、新材料,创新表现;可以将活动中的作品作为礼物向亲朋好友表达心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总之,我们可以采用很多方法延伸亲子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

综上所述,亲子美术教育活动只有充分意识到亲子美术教育的意义、作用,并且做到幼儿、家长、教师三位一体共同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交流美、挖掘材料创造美,最后一起分享美,那么我们的亲子美术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论文【二】

思维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而想象和幻想则是这朵绚丽花朵的花蕾。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走在抽象思维的前面,想象和幻想则走在理性的前面。人类在“幼稚”期肯定是充满想象和幻想的。从遍布世界各地的远古时代人类的出土文物中,从那些图腾、神灵中,无处不见早期人类的神奇幻想和想象。

想象和创造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是艺术的灵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则更注重对幼儿艺术情感的熏陶。主要渗透于文学活动、美术、音乐、科学、数学等一系列领域中。让幼儿欣赏美的语言,画一幅合情而不合理的画,感受一段音乐表现的情景,提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些都是幼儿想象发展的良好途径。

瑞吉欧教育经验中的“一百种儿童语言”特别强调了美术这一特殊语言。它是人脑思维的外在表现,而且最能反映儿童想象创造的结果。因此应充分利用好美术活动的契机,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专家认为:美术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确实比较有利,但要看什么人去上,怎么上。由此可见,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方式方法,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 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带领幼儿迈开想象的第一步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求知成材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和左手工都有一定的兴趣,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调动、培养和运用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取材于幼儿生活经验。

人的想象力,包括艺术想象力,是从生活中来。现实生活为想象提供了基础。而幼儿感兴趣的也是周围熟悉的事物。幼儿园的一草一木,老师和小朋友,我的爸爸和妈妈,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爱吃的水果、喜欢的游戏,《过年了》、《运动会》等都是幼儿经历过的感兴趣的话题。当然幼儿积累一定的绘画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2、运用于幼儿的所好。

活动前,经常有幼儿这样问:“老师,今天画什么呀?”说明幼儿对绘画的内容十分感兴趣,急切想知道。这时教师不妨试问:“你想画什么呀?”幼儿将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讲述。有的说画大狮子,有的想画童话世界……。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幼儿的这种情感体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想象空间。教师可根据幼儿提供的题材作一些范画,满足他们想象愿望,更进一步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的灵感。

3、借助于语言的功能。

语言能激起人遐想,调动人的思绪积极向上地遨游在想象情境中。它是培养想象力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平时多给幼儿讲述童话故事,让幼儿创编故事情节,围绕一个素材编一段完整的情节,如拎着篮子的小猪画面让幼儿展开讨论:今天小猪阿姨要去干什么?她到哪里去?路上会遇到什么事情呢?幼儿各持己见,答案各不相同。教师及时鼓励他们发散思维。一方面幼儿受到情绪感染,另一方面,通过想象,头脑中再现故事的画面并且反映在画纸上,使幼儿的语言绘画能力同时得到发展,让幼儿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二、注重幼儿美术活动的成果,激励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美术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方面首先要超越自我认识,提高创新意识。

1、正确看待幼儿的自我体现。

儿童往往比成人更赋予想象。大人和孩子看同一幅画,大人看了就认为这是一幅画,他不会去想什么太多的事情。而孩子呢,看着看着,就会想:旁边是大海,还有别的什么。成人看孩子的画,觉得杂乱无章,会用不理解的态度点评它。但不妨静心听听孩子是怎样给自己的作品加以语言描述,赋予它生命的。有一只自动笔上画了两根线,他说:我设计这样一种笔,两根导线插在人的大脑上,人想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人就不累了。再有一个小女孩画一个在飞的人,画面简单而且也看不出什么。她说:“我想着人飞到天上去,相小鸟一样,看着山和水。”多么美妙的想象!这时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也许艺术之花就从这里绽开了。

2、激发幼儿体验想象的乐趣。

想象的内容反映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他想什么就画什么。有些孩子缺乏这种情感流露,无法在他的作品里宣泄情感。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幼儿渐渐产生幻想的动机,赋予他们想象的能力。让孩子欣赏一幅同年龄具有创造水平的画,一支带导线的笔两根导线插在人的大脑上。我借助于画面利用情境语言来引导想象力缺乏的孩子:闭上眼睛,现在你好象戴上了这支笔,写了很多很多字,累吗?一点儿也不累。让幼儿感受笔的神奇功能,起到幻觉的作用,从而激发想象的愿望。

三、提供幼儿美术活动的渠道,帮助幼儿拓宽想象的思路。

艺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就像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在重视其它美术活动对幼儿想象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欣赏活动也不可忽视。

1、合理利用抽象作品的幻想功能。

抽象作品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天空。如西班牙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幼儿欣赏时创造性地表述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孩子说:“我感觉一个人在变魔术。他把自己的一只眼睛、脚变没了,把沙滩变成了一条直线。”又如英国画家戴维帮伯格的“阳光下的树”同样是一幅极赋想象的作品。有的幼儿说:“火山爆发了,石头都被烧化了,红红的,像张开大口的老虎冲下山冈。”还有的说:“这是一床金色的被子,躺在被窝里甜甜地睡,梦见我在花丛里跳舞。”在欣赏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绘画活动。让幼儿自己设计“鞋子车”、“我喜欢的房子”、有的设计的房子是水果型的,有的房子挂在大树上,是为小动物准备的。让幼儿设计京剧人物发型,幼儿可以不受常规的约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2、积极评价名家作品的艺术效果。

选择著名画家典型的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明快的色彩变化给幼儿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像一团火在燃烧,暖洋洋的。毕加索的自画像,幼儿通过讨论、猜测画家的心境和个性特点,并用“我认为……”“我觉得……”“我有一个看法……”等等积极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想象和幻想是创造性的基础。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大脑中产生许多新的形象。它离不开人的现实生活经验。而幻想大多和自己的希望联系在一起。幻想是指向未来的。科学的、积极的幻想就是理想。幻想的内容更多的是头脑中想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事情。根据幼儿的想象和学习的特点,我认为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现状还存在着这样两种弊端:

(一)创造性匮乏

现在的美术教育活动大部分还没有走出误区。老师画一个苹果,孩子都照着画一个苹果;老师画两片叶子,孩子也跟着画两片叶子。老师让孩子仔细观察范画中动物的外型特征,区分五官和四肢的位置,然后一点一点临摹。教师过于重视所画物的比例关系,根本就没有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幼儿美术教育篇(10)

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应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标出发,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并且教会幼儿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一、绘画教学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让幼儿对绘画感兴趣。

1、用灵活的方法导趣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绘画特点,涂鸦期幼儿有明确的绘画目的,给他们一张纸、一只笔,就会涂涂画画,这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的乱涂乱画,教师不但不能随便责怪,还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幼儿听到赞扬后越画越带劲儿,真的按照妈妈绕线团的样子画起来,这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教师只有按照幼儿年龄,绘画特点施教,才能使幼儿的绘画技能得到提高。

2、用生动的语言兴趣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用生动灵活的语言更能激起幼儿的绘画兴趣,比如:大雨下了一夜。天亮了,鸡妈妈要送孩子们上幼儿园,开门一看,周围都是水,它的家变成了小岛。孩子们出不了门,鸡妈妈急得直打转。乌龟妈妈知道了,赶紧爬回家。不一会儿,水面上冒出了一排圆圆的“石头”,一直排到对岸。“多奇怪的桥呀!”鸡妈妈高兴得叫起来。鸡妈妈和孩子们一个跟着一个小心地过了“桥”。等它们回头看的时候,“桥”不见了,一只只乌龟正从水中伸出头来向它们招手呢!老师边讲边画,最后老师说:“小朋友想不想也画出一座奇怪的桥呀?”小朋友们齐声说:“想。”说完都赶快拿起画笔专心的画起来,不一会儿,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在我的眼前,不少幼儿都帮助小鸡们画了桥。在绘画课上教师多运用生动的语言,不但能激起幼儿的绘画兴趣,还能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3、用鼓励的方法引趣

幼儿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画的好坏,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评讲孩子的作品时,对不满意的作品绝不能简单粗暴地说:“你画的是什么?撕掉重画。”如果这样批评孩子,孩子对绘画不但没了兴趣,还会失去信心,相反,如果换个方法,说不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践使我认识到,指导幼儿画画,关键在于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手段对幼儿进行导趣,激趣,引导幼儿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幼儿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自愿地去探讨,去学习,在他们自愿求知时,方可传授知识,方法及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各种能力。

二、幼儿时期是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萌芽期,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1、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创造的欲望。

创造激情来源于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幼儿的好奇心重,对有趣的物体,有意思的事物,出于好奇常引发兴趣,好奇心驱使他们喜欢寻找奇异的、有刺激的事物,引起探索兴趣,激发创造的激情,促进创造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巧妙地抓住儿童纯洁稚拙的童心和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依据兴趣和绘画技巧特点进行有计划、有成效的挖掘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绘画活动对他们来说,这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儿童感到需要时,教给他们一些美术的知识和技能,这将会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进行创造活动。

2、 调动幼儿的感性认识,培养幼儿创造的潜力

人的创造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创造活动的源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家罗恩、菲尔德认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其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皮亚杰说:“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去使现实被他同化。这里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的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幼儿进行的游戏很多,绘画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方式。”

3、 动手动脑,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

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手脑并用。当幼儿产生了创造意识后,就会迫不及待地通过自己的双手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在验证过程中,他们会一次次地改进自己原有的思路,通过再思考再动手,最终达到完美的结果。教师启发幼儿进行创意设计。每个幼儿都积极思维,

这一过程,训练了幼儿的横向思维,创造精神得以体现。

4、保护幼儿个性发展,开发创造潜能

上一篇: 班组长竞聘演讲稿 下一篇: 乡镇党建工作思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