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指导课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5 02:20:06

课外阅读指导课

课外阅读指导课篇(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界定语文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点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课外阅读是实现语文科人文性的重要途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上说明明确了课外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整个人生影响尤为深远。而此阶段思想的多变性、不稳定性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学校就必须利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教育。但是,纯粹课堂教育模式往往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收不到实在的效果;二是这种教育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升;三是这种教育是断续的、不连贯的;四是这种教育是形式上的,缺乏内在的动力。基于以上不足,我们必须找到另外一种形式,来更好地实现教育对人灵魂的塑造。在这里,“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终身阅读习惯”是一条重要途径。课外阅读具有以下优点:(一)通过课外阅读获取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是读者、作品、作者的心灵交互,必然产生共鸣,这种影响是内在的,也是有力量的。(二)课外阅读让我们的学习形式多样化,学生的阅读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里,充满着自主性、开发性。(三)课外阅读这种学习是长期的,如果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将受益终生。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课外阅读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堪忧

新课改的推行,给地方和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提供了自由,但是受到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课程的推行成为空中楼阁,多数学校放任自流,甚至语文课本推荐的名著也没有落到实处。

笔者对本校八年级共8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从阅读兴趣看,40%的学生基本不课外阅读,30%的学生偶尔课外阅读,只有30%的学生经常课外阅读,而这30%的学生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只占10%。

从课外阅读类型看,更是触目惊心:100%的学生首选教材辅导读物,80%的学生读报刊杂志,60%的学生读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30%的学生读文学名著。

从课外阅读方式看,有新的变化:学生网上阅读的比例不断增大。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不作论述,关键是这种现状阻断了学生健康成长的途径,让学生畸形发展。更令人揪心的是通俗小说等逐渐成为学生阅读主流,让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侵害,暴力化、庸俗化、成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少年强则国强”,面对现状,改变迫在眉睫。

三、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要改变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糟糕的现状,我们必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校与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构建校本课外阅读课程体系。

1.积极开发课外阅读课程

学校要积极开发语文课程下的子课程——校本课外阅读课程。明确目标,制定整体计划,组织好监督、评价。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阅读指导课,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整个课外阅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

2.帮助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品质、意志等的形成期,根据此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一是初中三年的长计划,二是每学期的短计划,三是月、周、日计划,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方向感。教师应督促学生落实阅读计划。

3.帮助学生选择有品位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提到教师应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就是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欣赏能力还未形成,而当前社会读物良莠不齐,受经济利益驱使,低俗文学、快餐文学泛滥,如不把好这一关,课外阅读不仅收效甚微,甚至会让学生误入歧途。语文教师应联系课本推荐的名著,给学生制定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经常与学生讨论“应该读什么书”等核心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集体订阅一些优秀期刊,作为学生的必读书目。

4.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好读书,读好书”还要加上“会读书”,正确的读书方法是确保课外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的阅读指导课“授之以渔”。(1)对经典文学名著宜采用精读法。经典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底蕴丰厚,学生应细读,从思想性、艺术性等多方面吸收营养。(2)对一般书籍、刊物宜采用浏览法和跳读法。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社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目的之一是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但学生不可能有很多时间用于课外阅读,因此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取舍,为我所用。(3)课外阅读应做笔记和写读后感。知识结构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好摘录,撰写读后感,定期接受教师检查,定期参加读书座谈会。

5.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要让学生经年累月保持旺盛的课外阅读兴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校和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办法。

(1)学校应定期组织活动,如读书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会、读书辩论会等,推进课外阅读的开展。(2)班级应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办墙报,组织文学社团,成立读书小组等,不断激发学生兴趣。(3)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开设网上读书交流平台,利用QQ空间、微博、微信与学生不定期交换读书心得。

课外阅读指导课篇(2)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方面。开展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课外阅读由于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心里尚不成熟,大部分未能形成自觉的阅读习惯。同时对课外阅读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需要教师作具体指导。

我多年来一直执教于农村小学,以下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一些指导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体会。

1.作好阅读指导,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端正阅读态度 农村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他们会踏踏实实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努力把课本知识学好,但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受到了太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并未对课外阅读引起重视。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缺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增加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小学第二阶段(3~4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5~6年级)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教师把这些阅读要求列给学生,使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自觉行为和主动要求,让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

2.创造阅读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阅读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首要问题,就要求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2.1 争取家长支持。部分农村家长把课外书看着“闲书”,对看课外书的孩子横加指责,更不用说花钱给孩子买书了。学生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课外阅读在家中就无从开展。我利用家长会、家访的机会反复向家长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使家长在行动上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给予支持和肯定,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孩子购买、订阅一些书报。

2.2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开展阅读。学校图书室有一定数量的藏书,教师可经常到里面翻阅,了解书目,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每周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到图书室自由借阅书报。

2.3 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从家中带来暂时存放在班里,由班委造册登记后派专人管理。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为了介绍图书,我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选择图书提供了方便,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阅读效果的一个重要措施。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着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3.1 树立榜样,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对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就要给学生说一说读书的好处,让学生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读书能通情达理,读史明智,读诗聪慧。告诉学生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典范。老师经常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伟大领袖、大作家老舍、冰心、文学家高尔基;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从书籍中吸取到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量。

3.2 开展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例如开展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诗海拾贝》前,我让学生通过读报刊、杂志和书籍、询问等途径,搜集创作的诗歌或记录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等并加以分类整理,小组内相互欣赏。又如学生最怕写的就是写景作文,在指导学生写景作文前,让学生大量阅读写景散文,摘抄好词佳句,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减轻习作的压力,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还可以举办朗读比赛、成语接龙赛、手抄报展示、“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小小读书讨论会”、“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4.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巧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阅读质量。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作为指导者,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4.1 略读法。一般是根据学习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指导课篇(3)

我们知道,课外阅读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开阔视野等。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时间读、不知道读什么书、不知道如何读等,同时,由于部分语文教师忙于教学和班级管理事务等,无瑕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导致小学生阅读漫无目的,课外阅读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这势必会让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课外阅读指导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笔者认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关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古今中外因读书而成功的名人及名言,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感知读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特别是要呈现作品的故事梗概、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品的文学成就等要素,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学作品,以此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进一步走进阅读,做好心理准备。其次,语文学习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及时进行拓展延伸,促使学生去阅读。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选材于名篇名著的一个章节,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我能积极地进行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读整本书。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读《朝花夕拾》;学习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后,我会向学生推荐读课外读一读《史记》。当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还有许多,只要教师能积极发掘,用心去培养和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自信心,相信学生会喜欢上课外阅读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让学生感觉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认识到没有阅读的人生是平庸的、不健全的人生,因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进行对话。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切记不能单调,要让学生读大量的书,读多种多样的书。要指导学生首先做到阅读面要“广”,要从不同类型的书籍中汲取营养,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要增大阅读“量”,俗话说得好“开卷有益”,读书总是多多益善。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作为保障,学生的语文素养根基必然不牢。

三、明确阅读目标和任务

课标对各学段的阅读任务都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选择好阅读书籍后,要带着一定的任务去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消遣这一“语表层面”,要根据不同体裁的作品特点,去达成自己的阅读目标。如,读完一本书,要让学生读后能用简洁的言语去概括作品的的主要内容,能向同伴讲述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能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情境等做简单的评判,以此内化作品语言。这样,每读完一本书就达成一个目标或完成一项预定的阅读任务,如能长期坚持,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

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比阅读更多的书籍更重要。

1.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去读书

对于一些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鼓励学生去“精读”,即反复地读,做到熟读精思;但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略读”。当然精读和略读也不是完全割裂开的,有时它们也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这两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指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然而受学生阅读水平的限制,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在课外阅读时间,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去展示作品,采取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赏析品味作品。由于教师能较好地引领,加之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渐渐喜欢上四大名著的阅读。

2.指导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主要指导他们养成以下做记录的方法。

(1)做摘抄

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精致的摘抄本,指导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摘抄设计。同时,我还在班级定期举行摘抄展览,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加批注

加批注是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形式之一,有助于良好阅读品质的形成。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常常要求学生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定期和同学交流分享。

(3)画记号

在读书的时候,我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圈画,隔一段时间让他们再重读一遍画记号的地方,以此巩固记忆。

五、及时进行交流反馈,检查阅读效果

安排好学生的课外阅读任务后,教师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以此促进学生阅读。交流反馈的内容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谈谈书名、作者、作品的主要内容、好词佳句;也可以让学生谈篇章结构、人物性格特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读书所明白的道理等。在交流反馈阶段,教师要适时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阅读评价要体现多元化,力求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获得成就感。

课外阅读指导课篇(4)

我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1、大部分初中生经常看课外书,43%的同学平均每二周去一次书店,29%的同学每周去一次。只有6%的同学很少去书店,在被调查人中,占了小部分。说明在当今社会里,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许多学生都积极地从课外书中汲取新知识。但是,有些学生不经常看课外书,认为忙于学业、游戏,没有时间。

2、现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面很广。体裁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小说,因为小说贴近生活,但对诗歌、散文等也有一定的阅读量;内容上,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包罗万象。另外,外国名著对农村初中生吸引力较小。对中国名著、名家精品的阅读还不够一定的数量。学生接触名著的机会比较多的是在暑假中的电视剧场,阅读整部名著的人较少。

3、大部分学生是自己挑选课外书。可见,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读书比较理解、支持,也不会干涉孩子选书的自由。但有一部分学生的书是由家长、老师挑选,排除师长“参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对读书缺乏主动性。学生挑选的课外书主要集中在辅导书上,否则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二、总结原因

首先,大语文教育观尚未确立。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改革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建立一个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真正确立这一点,对课外阅读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课内灌输,轻课外阅读。

其次,有些学生家长往往认为课外书是“闲书”,读“闲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考试分数,因而对学生看“闲书”也大多持否定态度(当然,这也有唯恐学生缺乏分辨能力而误入歧途的考虑),也给课外阅读设置了障碍。即使“通情达理”的家长,这也往往局限于让学生读“作文选”之类,岂不知这不仅无益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一些学校忽视语文环境建设,没有一定的图书配备,加之社会上公共图书馆的开放率低以及影视作品的冲击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阅读的开展。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切实开展好课外阅读呢?

三、解决方案

首先,要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1、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作用

一方面,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自己的阅读天地,可以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见解,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从而既拓展学习的空间,积累写作的素材;同时又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加以实践应用--印证、对照、比较、揣摩,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形成,达到“不待老师教”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学习一些阅读的方法、技能等,寻求一把开启阅读天地的金钥匙,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做到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2、有助于落实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

语文课外阅读以其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带来的不足,同时又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健全的人格,从而使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目标共同指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因此,应多读课外书籍,以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他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记住的多数倍……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读,那么他就连教科书都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而博览群书也正是一个人汲取文化知识,丰富人生经验的手段。课外读物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探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获得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阅历,还可以被引导着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和求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的源泉。其次,要加大考试评估制度改革的力度。

考试内容、命题方法对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制约和导向作用。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工作。这首先应从拓宽考试内容上突破,要对听说读写进行全面考核,将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经典篇目纳入考评内容,以利于课外阅读的引导;同时要从改革评估手段上深化,用知识、能力的综合考评结果取代唯学科分数的结论,可着重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课外阅读的开展提供正确的导向,从而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最后,要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

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既具有内在联系又各自独立。因此,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的组织与科学的指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制定计划,统筹安排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

2、加强引导,激发兴趣

初中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侠、言情小说,或迷恋于情节离奇的卡通读物,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读书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多选择一些健康有益、切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当然,教师也应通过课堂教学或举办讲座、专题介绍等形式,对有关的文章、作品等进行精当的点评,留下一些思考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以寻求答案的兴趣。同时,对读过这些作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使其他同学产生向往之心,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3、配合教材,推荐书目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目,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学习节选的课文可推荐全文让学生去阅读,通过阅读全文,能加深理解课文,如果是小说,则更能够完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如学了《分马》可读读《暴风骤雨》,学了《杨修之死》可读读《三国演义》等等。这样配合教材,与课本内容对接,从而带动学生广泛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更能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学期或年度书目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系统的清单,不能仅局限于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内容,仅局限于书籍、报刊,应注意“杂一点”,广播、影视作品等不妨也列入一些,以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尤其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科普读物。4、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浏览、精读、略读、读书笔记,必须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方法的指导既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也可开设专题阅读方法指导课。

课外阅读指导课篇(5)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内动力”。在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生兴趣,比习本身更为重要。而大量阅读所培养的阅读兴趣,则可迁移为习兴趣。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及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者等,无不是从童年大量阅读引起的阅读兴趣,迁移为强烈的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生课外阅读总量,语文教师应重视激发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根据小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生听故事录音,经常让生上台讲故事。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会对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要告诉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生便会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不仅可用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可采用游戏、表演等方式,以帮助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二、重视指导,培养生的阅读能力

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的阅读方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是单纯地做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它涉及语文教的全面改革,必须转变阅读教的指导思想,优化阅读教的过程,改革阅读教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要使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要给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在激发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改革阅读教,教给生阅读的方法,是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之中,指导生掌握科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这样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注重养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生“读思结合”的习惯

多读勤思才能有所收获。在阅读教过程中,应注意培养生边读边思的习惯,主要是启发引导生在阅读中善于抓重点,深入钻研,独立思考,达到弄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会写作技巧。这种阅读习惯的培养一般在课内阅读教中进行。

2.培养生“读说结合”“读议结合”的习惯

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生看了许多书报,习了丰富多彩的知识。为了防止生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使生有所得,有目的地举办故事会、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向家人汇报收获等活动,让生把所看的内容,通过归纳总结,提取精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开展“读书评书”“好书推荐”等活动,让生议一议、评一评所读之书籍的优劣,从而达到互荐好书、评议中提高欣赏水平的目的。

3.培养生“读写结合”的习惯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培养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生在读书时,可边读边画,把书中的锦句佳词、精彩片断摘录下来,以便重点习,还可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为了让生积累写作材料,提高生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求生大量写读书笔记,做到每读必写。读书笔记的写作应从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二、三年级以摘抄型为主,可写简单的读后感;四年级以提纲型和感想型为主,可旁及其它;五、六年级以感想型为主,鼓励创造型写作兼顾其它,从而促进生的有效阅读。另外,还应指导生办好手抄报,增加生读写结合的机会,激发生的阅读兴趣,提高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课外阅读指导课篇(6)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最根本的应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使其产生强烈的读书愿望,变被动被迫的阅读,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自发自觉的行为。

首先,阅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都可以在读书中逐步养成。“知书达礼”就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问题。“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通过读书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其次,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懂得: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迅捷,要想跟上社会发展,必须学会终身学习。而学校毕业后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为了学会终身学习,为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必须养成读书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高写作能力,读书是根本、是前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抱怨写作没有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的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在浩如烟渺的知识海洋中学会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无疑对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是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提高阅读能力水平的效率,关键在于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时,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指导。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和略读是两种阅读方式。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方法。“书海无涯”,如何从繁杂的书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就需要学会略读。因此,要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之后,就需要采用精读的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精读需要对重点章节,重点段落、精彩词句进行口味、研读。可以边读边思、边读边划、边读边记。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摘录与随感相结合。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摘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交际中使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求学生具有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的能力。特别是完成阅读之后,要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而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写好读后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可以从作者介绍、文笔精华、读后感悟等内容对学生提出要求。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交流与讨论相结合。

在学生阅读一定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专门抽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分享阅读的快乐与收获,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在讨论中升华。互相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

三、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这句话表明阅读材料的选择的重要性。选择阅读材料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在选择阅读材料上我们可以遵照以下三个原则:

1、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原则。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我们课本当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巧妙构思,让课堂成为一个灵动的阅读场所,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中。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介绍,会使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趣味性,而要获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与课文相关的书。这些书可以进一步充实课文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不同程度的迁移拓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

2、优选古今中外名著的原则。

这类作品主要是指新课标推荐的读物。《课程标准》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等内容。读这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许多优秀名著都已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学生在视觉审美之后,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易懂,更有趣。学生在一个学期能读一两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再适当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讲讲这类故事,一定能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3、阅读优秀期刊的原则。

课外阅读指导课篇(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78―0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项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其终身学习,终身受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适当的课外阅读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十分有益。

就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多集中在课内阅读上,课外阅读指导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几乎无人问津。但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面来讲,课外阅读又显得异乎寻常地重要。那么,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呢?

一、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为什么要对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进行指导呢?这是因为: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书籍已浩如烟海,而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用在读书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极其有限的。此外,在我们能够阅读的范围内,也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有价值,都值得一读。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最有价值的书,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对书籍进行选择。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涉世未深,理性判断能力,特别是批判性的鉴别能力尚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古人讲“开卷有益”,但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里,显然并非“开”所有的“卷”都能“有益”。前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也有人说:“读一本好的书籍,就好像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由此可见,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指导和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书籍才算得上是好的书籍或值得一读的书籍呢?一般来讲,好的书籍即使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依然会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好书就是那些从问世以来人们就反复诵读、研读的作品。当然,一些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虽然在某个研究领域被奉为经典,但并不一定适合学生阅读。

课外阅读指导课篇(8)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就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我们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经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戛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古语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予,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了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地为孩子的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是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2.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了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课外阅读指导课篇(9)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作为一种艺术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科目,课内阅读不可或缺,但真正源泉来自于课外。而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和基本阅读能力的形成,除了得法于课内,更应得益于课外。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十分的重要了,为了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

1、“拓展读”,即从课内向课外的衔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等角度指导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学完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可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

2、“迁移读”,即在学习某课后,运用学习该课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学习某单元后,用在该单元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与该教材相配套的课外自读课本中相对应的单元课文,这样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不仅能便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避免阅读的盲目性,还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帮助学生制定好阅读计划

学生平时的功课较多,学习任务较紧张繁重,有些学生除了接触一些课文外,平时很少主动去阅读。因此,就需要老师帮助指导他们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对他们提出一些指导性的要求,如规定每天的阅读次数、字数、时间、篇幅等。制定好计划后就要督促学生,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

三、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

毕竟学生的年龄还小,他们喜欢以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读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拓展自由的阅读空间,告诉他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他们喜欢上阅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形式可以多样,目的只有一个,不必强求一致。在学生读了一段时间后,结合阅读的内容,再有目的的开展形式多样读书活动,如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览会等,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让学生玩中学,学中乐,阅读兴趣提高的即快又浓。

四、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可取的。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联。深入领会作品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作品的精髓。通常运用的阅读方法有:

1、圈点法。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圈点出来,以便于考查和理解。

2、批注法。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要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批注的文字可以是解说式、析因式、联系式、归类式、判断式、分解式、心得式等。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有关阅读的方法以后,才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进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和阅读的能力。

五、倡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坚持写读书笔记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强思想积累,丰富情感积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加强技巧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最好方法。

1、簿本式,即用笔记本、活页本、日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好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

2、剪贴式,即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种方法最便于剪贴报纸。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过多,搀杂不清。

3、卡片式,即购买或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

课外阅读指导课篇(10)

教会阅读是现代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教育一个重要立足点就是培养孩子"最终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成为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立,而且在性格上、意志上,乃至整个人格上都能够真正独立的人。"教会学法是一种高层次面向整体与未来的教育观。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基础阶段,随着知识的积累、年龄的增长,幼儿课外阅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幼儿的课外阅读,对其知识水平的提高,乃至一生的发展都要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并扎实加强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基于上述认识,工作以来,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孩子才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1.提升学生对文本学习的趣味。

要想孩子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首先得提升对文本的兴趣。苏教版幼儿教材,图文并茂,集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为一体。我们在教学时只要善于挖掘课本中的趣味性,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说"插图",编"故事",演"篇章"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提升文本学习的趣味,进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2.创设自由的阅读时空,让学生快乐阅读。

每天下午上课前的15分钟,是我园校学生静心读书的好时光。孩子们在书海中尽情地畅游,一个个手捧书卷,如沐春风,如饮甘霖。

3.老师积极参与,共享快乐阅读。

(1)共同感悟。这学期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皮皮鲁传》《木偶奇遇记》等,一起聊故事中的人物,一起赏精彩的片段,一起悟作品中蕴涵的人生哲理,从而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又进一步激起孩子们的阅读期待。

(2)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校"读书节"的相关活动。"我读书,我快乐"读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美文诵读比赛,成长报比赛等。我自己也积极参加学校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备课、上课比赛。孩子在积极参与中投身活动,体会到阅读不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还可能获得阅读之外的尊重和快乐!

二、选择合适读物

孩子的情感、思维、想象力的发展都处在一种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因而对阅读教材的选择从深度、广度及趣味性方面都必须符合其心理发展特征。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才能既提高其阅读兴趣,又提高其知识水平。在教材选择方面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满乐趣的教材才能引发他们发自内心的稳定、持久的学习动力。为此我们介绍了一些民族英雄故事、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山川名胜以及动物趣话等方面的书籍,通过阅读、感知,引起情绪上的体验与共鸣,进而产生情感那理性的升华。

2.注意教材的美育。孩子身心发展应该是健康、向上的,自然也应该是美的,因而教材的选择应该注意美的特点。为此我们在选择教材时注意了教材内容的思想美,人物精神的人格美,叙述描写的语言美,借以使儿童得到美的陶冶与健康发展。

3.注意"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幼儿教育的要求,阅读教材的选择注意了"课内、课外"的相结合的原则,课内注意指导阅读方法,课外结合辅导,使课内学习成为课外发展的基础,课外阅读成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运用。

上一篇: 影像医师述职报告 下一篇: 行为习惯主题班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