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理论依据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1 10:05:05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篇(1)

二、基本课型

我对阅读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其基本思路是:

1.重视每个单元的topic

从话题入手,训练学生的认知图式。一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扩展自己的认知图式。

2.每个单元中间的阅读是教学的重点

培养阅读素质应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同时,文化背景知识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地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语篇知识是培养阅读素质的重要手段。精读与泛读应相互结合。另外,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写作训练是培养阅读素质的必要补充。

在每个单元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讨论―限时自读―导读―复读―讨论”的基本模式。

(1)讨论

在对话及单元话题引导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标题、图片、配套的阅读训练,书后的完形填空等材料让学生讲行讨论。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及时调用其认知图式,有利于其自上而下,由整体到一般的感知、理解课文。

(2)限时自读

依据大纲规定的阅读速度,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自读,初步理解全文内容,对疑难问题做好记号。教师则准备一些检测学生整体理解的问题或讨论题。

(3)导读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着重训练学生的速读、略读等阅读技巧,重视语篇的宏观结构、作者的谋篇布局、体裁与风格、修辞方法、信息的分布规律、主题段落、主题词、语篇标记等等,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和关键词,把握全文,理清思路,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提高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篇(2)

鲁迅先生就鼓励学生要多看课本以外的收,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书,也要“浏览。”课外阅读可以起到扩大知识面,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行为,提高审美能力,养成自觉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老师和家长怕小学生看课外书耽误了学习,便加以制止,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相反,应当端正思想,改变认识,创造条件,鼓励小学生阅读课外书。

应当认识到,儿童在学校所进行的学习和生活与读课外读物所进行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并不矛盾。那种认为读课外书籍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这种观点也是由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的。如果孩子对书产生了浓厚兴趣,能挤时间多读书,对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大有好处。因为多读书,学生与各种字、词、句见面的机会多,对它们的掌握就能更巩固,同时还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式,掌握一些表达方法,有利于写作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另外,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说,儿童好奇心强,渴望学习新知识,捕捉新信息,明白新道理,课外阅读是满足孩子这方面需求的最好办法。限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仅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不利于孩子智能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依据年龄能力,帮助选择或推荐读物

适龄儿童入学后,学习成了他们的主导活动,而各种课内课外活动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他们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但是,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同,他们的智商和习惯会有一定的差异。此外,小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一般来说都表现出随着年龄增长的阶段性特征。

依据小学儿童所表现出的以上心理学特征,老师或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就应当依据每个学生或一部分学生能力水平的实际,帮助选择课外读物,或者经过精心筛选后向学生推荐必要的或一般的书目。

小学儿童的阅读兴趣,有显著的年龄差异。据调查,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带有学龄前儿童的特点,非常喜欢童话故事;从中年级起,对带有惊险情节的读物开始感兴趣;到了高年级,便对科普读物发生兴趣。但是,学海浩瀚,书林无边;书本身有深有浅,有好有坏,这就要求老师依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儿童看、有益于身心健康、专为儿童创作、改写、翻译的读物。老师还可以列出推荐的书目,让学生家长帮助解决图书。如《格林童话选》、《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革命故事等等,都不失为能扩大儿童的眼界、提高儿童的觉悟、美化儿童的心灵的好书。

三、正确指导,强化兴趣,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应该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硬件方面的条件。如丰富学校图书馆,开设阅读课等。老师在学校、家长在家庭都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同时,对他们的阅读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目的。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篇(3)

群文阅读源于日本的“群书阅读”,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07年就有了群文阅读的雏形,大陆江浙一带在2010年也有了相关探索。2012年11月底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标志着群文阅读在中国全面铺开。群文阅读教学是指以同议题为原则把几篇文章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进行阅读,通过对文本进行提炼、分析、比较、总结,把握文本的本质内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让教师在课堂中能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同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一个大限度开放、宽广度生成、充满活力的语文阅读课堂。这种阅读模式需要教师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而灵活的教学技巧。“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备儿童文学作品鉴赏、创编以及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适应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应用的需要,本课程教学应力求做到“知识、能力、应用”三位一体。于是,当新兴的群文阅读模式在小学全面铺开时,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和学生的儿童文学专业素养如何适应形势的需要,就成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面对的重要课题。现以群文阅读教学中童话教学议题选择为例,谈谈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增强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一般方法。童话是运用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来塑造不同于寻常人的形象,让他们在假设的环境中经历不平凡的事,从而间接地折射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故事。童话这种特殊文学样式深受儿童喜爱,对儿童的生活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经典的童话能让儿童学会分辨真假、善恶、美丑,帮助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对儿童的认知、道德教化、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思维能力培养等有着重要影响。在群文阅读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以一定的方式将部分课文或者是课外文本聚集在一起,以相同的议题为依据把它们组合为一组,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可以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童话教学中议题的选择:

1.以高校儿童文学教材理论为参考

儿童文学教材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系统掌握儿童文学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初接触群文阅读的议题选择时,学生可以试着用所学教材的理论为参考来指导实践教学。就童话的议题选择而言,教师可以试着参考教材中概述的童话分类或是表现手法来学会选择议题、组合文本。比如,以“常人体”为议题来组合文本,则可以将《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本组合在一起。如以“科学知识”为议题,则可以选择《圆圆和方方》《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组合在一起。就参考童话分类或是表现手法来选择议题而言,可以分别以“民间童话”“童话故事”“童话诗”“童话剧”“超人体”“常人体”“拟人体”等为议题来选择组合文本。当然,除了参考教材中概述的童话分类或是表现手法来选择议题,还可以以别的元素为参考来选择议题,比如,以常见的“主题思想”“描写对象”等作为议题来选择古今中外的文本。教师不管以什么议题来组合文本,都得慎重地选择主题积极健康的文本,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和健康的阅读氛围。

2.以《课标》为依据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标》中课程总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学段目标的设计着眼于不同年龄段儿童语文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整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健康发展。就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而言,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不适合在小学低年段开展,仅适合于中年段与高年段。在选择议题和组合文本时,要结合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比如,在小学中年段进行群文阅读时,就要选择适合中年段学生特点的文本,如给《七颗钻石》(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组合一组群文阅读文本,则可以用“反复结构”为议题选择课外拓展的两篇童话《尾巴》(维塔利比安基)和《渔夫和他的妻子》(格林兄弟)为一组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在这组文本教学中,结合中年级学段目标和学情,可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①能将三篇童话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借助结构图,认识反复结构的含义;③掌握反复结构的基本特点;④能口头创编一则反复结构的童话。然后教师围绕本组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情设计出新颖而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以上拟定的这个目标,基本上符合《课标》中第二学段的学习目标,包含了对学生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总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拟定组合文本都要依据《课标》的目标要求,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实效。

3.以群文阅读常见整合模式为效法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目前教师们常以“同议题”为原则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整合教学资源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教材内多文本整合;二是教材内外多文本整合;三是教材外多文本整合。现效仿三种整合教学资源的模式,试着以“同议题”为原则组合文本,并试着拟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大概流程。以教材内多文本整合模式为例,如选择以“童话的人物形象”为议题,可把精读课文《巨人的花园》、略读课文《幸福是什么》和《小木偶的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三篇文本组合在一起。依据学情与中年级的学段目标,可把教学目标拟定为:①认识不同类型童话的特点;②把握人物形象,感受童话的魅力;③掌握编写童话的基本方法。然后设计几个具备可议论性、开放性特点的议题供学生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将本组课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探讨不同类型的童话的特点、人物的形象等。本组选取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童话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在此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首先,讲解精读课文《巨人的花》,让学生认识和掌握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其次,让学生依照方法自己学习、探究;再次,归纳总结两种课文的学习方法;最后,讨论不同类型的童话以及其特征。在教学中,尽量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再以教材外多文本整合模式为例,如选择以“拟人体童话”为议题,教师可把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三篇课外拟人体童话《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狮子和山羊》《穿靴子的猫》组合在一起,如以中年段学生为教学对象,依据中年级段的学段目标与学情则可将教学目标拟定为:①让学生了解拟人体童话含义及其特点;②学生能领悟三篇童话所蕴藏的道理并从中得到启示;③懂得正确的人生观。然后设计有效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提高阅读速度的、扩宽阅读量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本组童话的篇幅较长,所以,在进行教学前,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和提高课堂的效率,可以设计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因为本组选取的三篇拟人体童话的篇幅较长,教学流程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前的准备:首先,为了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预习文本,并完成相应的作业;其次,在课堂上,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抓住重点句段,在读中感悟三篇童话蕴含的一个共同道理;再次,将文本与现在的生活想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指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主人公的形象和心理描写等方面来把握拟人体童话的特点。《课标》提出对学生的目标要求之一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最大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所以,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们常采用“教材内外多文本整合”与“教材外多文本整合”的模式来整合教学资源选择文本。让学生通过“创造性阅读”,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所以,高校小教专业学生在尝试以“同议题”进行整合教学资源前,自己应该阅读大量的作品,才能高效地整合课外教学资源和选择适合学段学情的文本。综上所述,文章具体探究了群文阅读教学中童话教学“同议题”选择文本进行教学资源整合的一些方法。也是为顺应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而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堂实践中探寻的几点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方法。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依托教材传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阅读赏析创编时,也应该立足于小学语文实际需要而延展到《课标》,并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以培养出既有理论经验又有实践教学技能的未来的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当然,高校的儿童文课程的建设要更好地顺应《课标》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还需要担任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师以及研究人员的大力努力。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篇(4)

在平常的自主阅读、课堂阅读及课外练习中,教师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是提高学生阅读效果的关键。

首先,快速阅读掌握大意。不管平时阅读还是考试做阅读理解题,学生们应带着问题快速浏览并从中寻找答案。把握关键词是必要的。通过关键词来推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态度。如果阅读速度太慢,就会出现看了下句忘了上句,对文章没有整体把握,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外,阅读时,特别是第一次阅读可以跳读。千万不要一字一句地读。阅读时,可以以词组或短语为单位。当然,仅读一遍难以全部领会文章的意思。必要时,可以多读几遍。第一次,要快读;第二次以后,可以仔细地读。

第二,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查词典,要学会猜词。如果一遇到生词就查词典,这样会影响阅读速度。另一方面,一个单词往往会有许多意思,有时不联系文章特定的情景,很难理解生词的确切含义。学生们可以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等规则去大胆地猜这个生词在文中可能是什么意思。如能猜中词意,那么学生会对阅读英文文章兴趣倍增,会有成就感,这样对提高英语水平非常有益。

第三,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需要找出主题句。主题句一般位于句首,有时会出现在句中或句末。把握好主题句能更好地理解全文。主题句是每段的关键内容,如能正确把握,对中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有着举足起轻重的作用。

第四,多读一些浅显易懂的英文文章,多多益善。刚开始,中学生可以尝试着读一些英文小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进入状态有了感觉。这时可以读一些有生词但可以通过上下文能推理出词义的原著简写本。这样通过扩大阅读量,学生们可以尽快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扩大词汇量,一举两得。

二、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

以上的几种阅读方法,可根据阅读的题型和问题进行选择,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平时多加练习。怎样在平时的训练中掌握以上的阅读方法呢?

1.语言的基本功

我们知道,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词汇量的问题,这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如果词汇量不大,阅读过程中势必遇到的生词很多,不仅影响阅读速度,也严重地影响阅读理解的质量。

2.让学生平时养成泛读的习惯

大多数中学生由于学业压力等种种问题,往往只注重完成课堂上或是课本里老师所强调的内容,而对于英语课外阅读,大多数学生觉得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殊不知课外的泛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大多数中国学生生活在没有英语语境的环境中,如果在课外还不加强阅读的话,光靠学校里的几个小时,则远远不能达到英语学习的效果。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大量及不同领域的书籍、报刊、文章,要求读得快并理解和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除此之外,每学期教师要帮助学生精选一本课外读物,并确定一个明确的读书定额,定额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实可行,可多可少。例如读一本小说,每天读4页,一个学期以20周计算,就可以读完一本中等厚度的书(每本书约80页)。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一些课外阅读。

3.教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一般的学生都是先阅读短文,再看问题,回头看短文,然后做选择答案。我指导学生的另一种做法是:先看问题,后读短文,再做选择答案,这样使学生的阅读速度大大地提高了。在平时的阅读课训练当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训练方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如果是记叙类的文章,学会了解故事的人物(who)、地点(where)、时间(when)、原因(why)以及如何解决问题(how)。如果是议论类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以及中心论点,然后据此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是科技或说明类的文章,要让学生注意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据此答题。有了这些问题的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依“题”而行,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4.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

在阅读教学中,也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一般都是教师根据课文或文段举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在我进行阅读教学中,我先示范提出一两个有关文章的问题,并阐述提出问题的依据和方法,说明这些题目的设置是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题,然后指导学生按此方法来相互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提问的方向和依据。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较为肤浅,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认可,让学生增强信心,为以后提出更加适合的问题打下基础。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朝不同的方向思考,用开阔的思路提出疑问,并能达到阅读效果,学生课堂上的阅读积极性也更高了。

5.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篇(5)

二、内容依托式教学的基本理论

内容依托式教学(Content-basedInstruction,简称CBI)不同于以往围绕教学大纲从而展开的教学模式,而是围绕着学生即将学习的内容或信息组织教学(Richards&Rogers,2001:204)。由于用此种形式组织的课堂教学对于内容给予了充分关注,它容易激发学生通过目的语言思考、学习新知识,作为主导者的学生从而很自然的将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技能更好地融合起来。该方法不仅可使学生掌握多种语言技能,而且可帮助学生掌握未来所需的各项技能和知识(常俊跃,刘晓蕖,邓耀臣,2009:41)。内容依托式教学最早起源于第二语言教学,其倡导者认为学习者在学习地理、历史、文化、文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可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综合能力。Stryker和Leaver认为,内容依托教学法要贯彻三个重要的原则:(1)应以学科知识为核心;(2)选用真实可靠的语言材料;(3)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需求。而Crandall和Tucker等学者认为,内容依托式教学是一个既包括课程设计、教学项目、也包括语言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等众多内容的概念。总结下来,内容依托式教学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内容依托式教学中,内容主宰教学,内容在CBI课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内容依托式教学坚持用于语言教学的材料必须真实、系统,相互联系,因为语言是通过内容来习得的。第三,内容依托式教学的教学目的具有多重性。因此,内容依托式教学的支持者认为,现在许多语言习得类的教科书中,语言材料大多相互鼓励,缺乏关联和系统性。

三、内容依托式教学的利与弊

内容依托式教学具有自身的优势和长处。首先,由于内容在该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性,使得语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这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学习,同时听、说、读、写可以同时得到训练和提高。其次,学生在通过内容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语言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科知识,从而可以拓宽视野。再次,内容依托式教学过程中,真实、系统的内容材料可以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最直接的语境,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和学习目的语言。但内容依托式教学并非完美,笔者认为它也有一定的弊端。第一,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只是提出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选取的语言材料必须是真实的、系统的。但是,它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易于操作的选取语言材料的标准。第二,内容依托式教学强调内容,那么一旦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或兴趣减弱,就必然会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第三,某些课程的缺失。由于内容依托式教学主要围绕某些选定的“内容”,即所选取的语言材料进行,某些在第二语言学习体系中处于传统基础地位的课程则有可能被取代,比如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对英语专业课程所进行的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中,英语专业的传统阅读课程和语法课程被取消(常俊跃,刘晓蕖,邓耀臣,2009:42)。笔者认为,英语阅读的基本技巧和语法的系统性知识有必要通过开设专门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虽然在内容依托式教学过程中,阅读技巧和语法知识也能够被学习者习得,但在某种程度上会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可能不利于语言学习者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

四、内容依托式教学理论在《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的总结和分析,我们不能否认内容依托式教学的优势与长处,而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的现状也告诉我们:《英语阅读》课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那么,可不可以在不取消《英语阅读》课的基础上,合理、适当利用内容依托式教学理论,在该课程内部进行改革和借鉴。在英语专业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中,开设以阅读技巧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英语阅读课。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呈现基本阅读方法的相关知识,如:whatisskimming?Whyskim?Howtoskim?等,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清楚地呈现阅读方向。每一个基本阅读技巧的理论过后,通过“手把手”的示范性阅读,直观地向学生传达该阅读技巧的使用方法。在这一学期中,应借鉴内容依托式教学理论中“内容”的重要性,每一次阅读技巧基本知识讲解过后,都应该附上内容生动有趣,篇章长短适宜的语言材料来引导学生做阅读实践,为其日后能熟练应用各种阅读技巧打开一扇大门。第二学期可以设置充分且适量的基本阅读技巧实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和帮助。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学生做适量、有效的阅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好基本的阅读技巧。这一阶段学生所练习的阅读材料必须是严格挑选出来的、适合练习各类阅读技巧的文章材料,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地练习,以达到扎实掌握、熟练应用的教学目的。除此以外,阅读材料应保证多样化和趣味性,尽可能保证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则可以参照内容依托式教学理论,将《英语阅读》课设计成为以特定“内容”为依托的阅读实践。这里的“内容”应真实、连贯、并自成体系,可借鉴大连外国语学院在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中所开设的“美国历史文化”、“美国社会文化”、“英国历史文化”、“英国社会文化”等。除此以外,可以选取经典阅读类的文学作品,这里应注意区别于英美文学选读类的课程中文学作品的宽泛和零散,可以集中、连续地指导学生读完某一本或两本名著(包括课堂训练和课后阅读)。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托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在掌握扎实的阅读理论的基础上,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篇(6)

名著阅读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指导又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名著阅读教学模式构建既具有重要性,又具有必要性。

首先,名著阅读教学能大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修养。

古今中外的名著历经时间淘洗成为经典,常常具有以一当十的文学价值。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常读名著,最能提升学生文学修养;其文学价值和教化功能远非“快餐”式流行阅读,“军训”式应试阅读所能相提并论。

其次,名著阅读还是写作教学的重要依托。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名著阅读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更是巨大的。古今中外的文坛大家都是在博览群书、遍阅经典、大量写作的长期实践中磨砺出来的,而绝对不可能是靠“做题”做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构建一定的名著阅读教学模式有利于推进名著阅读的开展,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精神修养。

第三、构建名著阅读模式,推进名著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然而,只要正视现实,就可以发现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不尽如人意:“快餐式”的流行阅读大行其道,网络阅读异军突起,备受青睐;虽然课改已经推行近十年,但当前语文学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像理科一样,做题,训练,竞赛,考试……语文一旦异化为应试的工具,名著阅读必定首当其冲的遭受厄运;“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使命。然而历年中考试卷上的名著阅读试题基本上还是一种浅层次阅读考查,学生即使不读名著也同样可以应考,就让不少师生产生侥幸心理,不会再去实实在在的实施名著阅读教学。当然也有很多教师充分认识到名著阅读的巨大价值,也想认真开展名著阅读,但不得其法,基本上是“放羊式”粗放、随意的低效阅读,在无形中降低了名著的价值,消减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基于以上认识和现状,名著阅读教学的开展既有重要性,更有必要性。它需要一种相对固定的活动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活动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 构建活动模式的依据

名著导读教学模式构建既有其理论依据,也有实践操作借鉴的依据。

首先,在理论上,要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论阐述――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以上有关名著阅读教学的全新论述强调了名著阅读的意义,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实施建议,既是实施名著阅读教学的行动指南,也是名著阅读教学应该达成的目标,更是构建导读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

其次,在实践上,名著导读教学可以借鉴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

名著导读活动以强化阅读效果,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从学习内容上看,仍然是阅读教学,但从形式上应该类属于语文实践活动领域。既然如此,就完全可以适当借鉴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是构建名著导读活动模式的实践依据。

三 构建活动模式的目标

名著阅读教学不同于单篇课文教学,但是也有属于自己的显性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指定的名著篇目阅读,达到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

名著阅读教学也有与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殊途同归的终极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构建活动模式的基本环节

名著阅读既是教学,也是活动。阅读贯穿活动过程,又不同于单篇阅读教学,故名著导读应该采用活动的模式,而不仅仅是教学的模式。笔者借鉴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模式加以适当改造,尝试以“两课型五环节”(简称“两课五环”)来概括其基本特征。

“两课型”即作为起始课的“阅读指导课”和作为总结课的“成果展示课”,“五环节”即“阅读指导――阅读交流――成果展示――总结评价――二次阅读”。导读启动关键在“导”,落实过程关键在“读”,检测效果关键在“展”,强化效果关键在“评”,更在“二次阅读”。

(一)阅读指导

这个环节是名著阅读的起始阶段,任务落实在一次阅读指导课上。主要教学任务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学内容应该有:1,名著资料简介。相关资料即名著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对作品的评价等。2,精彩片段欣赏。这是“点”上的深入了解。3,阅读方法指导。名著阅读主要有下列方法。(1)先读前言、目录、后记。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名著全貌。(2)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即在通读全书,整体把握的同时,对精彩部分和难点反复阅读,务求透彻理解。

(3)作好读书笔记。如摘录精彩片段,作圈点批注,写读书心得等。4,展示任务分配。在阅读起始课上,在完成了阅读指导环节的激趣导法任务后,就要及时安排成果展示任务,保证“自主阅读”环节的有效性,为成果展示课做好准备。要通过与学生商量,把全班按照展示任务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出组长,合理分配相应的展示任务。

(二)阅读交流

这是阅读正式实施阶段。教师应该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读完名著,并利用课余时间反馈阅读情况。检查读书笔记,动态掌控阅读进度,解决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疑难。

一般来说,阅读较长的名著,在初期学生的兴趣还是浓厚的,但是到了一定时候,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有所减退,甚至读不下去。针对种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

适当交流,以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如让阅读进度快的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师生共同欣赏精彩片段、专家讲座、被改编的影视;针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作出解答等等。通过努力,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限内读完名著,并指导各小组按照分配的任务准备好展示成果。

(三)成果展示

这个环节是名著阅读的成果展示,任务落实在一次成果展示课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落实阅读指导课上布置的成果展示任务。

在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成果展示课教学流程,让学生推选出活动主持人,并指导主持人写好串词。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片段朗读、小品表演、心得交流、观点辩论、读书报告、成果展览、知识抢答等丰富多彩的文艺、学术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展示的流程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逻辑顺序设计。

(四)总结评价

这个环节是名著阅读的成果展示课的小结部分,是整个名著导读的阶段总结。教师不仅应对成果展示课的课堂效果作出终结性评价,而且要对整个名著导读过程作出总体评价;不仅要充分肯定在每个环节的成功之处,更要指出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以利于后期再次阅读的进步和阅读能力的迁移。加强阅读活动总结评价,可以促进名著阅读的长期开展,使之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中。

(五)二次阅读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篇(7)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来看,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的要求差距颇大,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

(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目前多数高中英语教学中,相关的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没有利用成熟的阅读教学理论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也只是把阅读分析当作课文逐句分析,而不是对阅读进行综合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关注自己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再加上大部分老师对于英语阅读教学没有真正深入的研究,因此目前为止还未有完善的英语阅读体系能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指导。

(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缺乏相关背景的介绍

在教学中,部分英语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不会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介绍。而英语阅读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学生要想全面真正理解英语阅读材料的内容,不仅需要掌握足够扎实的语言、词汇、语法、技巧等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一些英语语言国家的政治社会、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情况,只有如此,才能够充分进行理解分析。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不给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学生就很难理解阅读材料中可能涉及到一些富有内涵的英语词汇和知识,更不要说去完成英语阅读理解了。

2.学生方面的问题

(1)高中学生英语阅读习惯不好。

高中学生在做英语阅读理解时,习惯性的借助一些工具逐字逐句的指着一行一行,对其进行翻译,希望能够完全读懂文章。这样做下来虽然逐字逐句的分析了,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难以放在全文的背景中去理解,也容易造成对前文知识的遗漏。同时,由于英语阅读的综合复杂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做题积极性,一旦遇到自己不会的单词就易产生烦躁放弃的心理,而不会根据文章上下文来推测、分析理解某段话或某个词的含义,而过分的依赖老师的讲解和标准答案。这些习惯都会影响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

(2)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有效阅读量不足

英语阅读不仅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知识的积累。高中学生单纯的依赖老师讲解来学习英语阅读是不够的,更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练习和体验。但是据调查,目前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有效阅读量明显达不到要求,一方面英语阅读扩展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因为繁重的课业压力,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这些都造成了高中学生有效阅读量的匮乏。

二、加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1.建立完善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指导体系,改进教学模式。

加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首先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英语教学理论指导体系,并且能够通过这个体系的管理与改进,增强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教育的发展。这是由于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网络时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已经和传统社会有了很大的区别,因此,必须要对高中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以便于老师确定合适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案,并且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活跃英语教学的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提升其英语阅读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2.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应用多媒体技术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阅读能力。高中英语老师在讲课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以及相关资料进行一些PPT制作,介绍文章的文化背景;或者直接在网上查询一些相关的视频、电影等,来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其英语阅读综合理解能力。

英语阅读需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理解文章,使学生融入到文章的环境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而适当的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能够引领学生更加容易的进入文章的意境,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并且根据文章含义分析理解个别词汇、句子含义的能力,使英语阅读不再如天书一样那么难理解,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改善学生英语阅读习惯,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扩展

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在各种考试以及应用中逐渐体现出来,而要提升英语阅能力,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朝科学化、有效化的发展。在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目标,有针对性的去进行训练学习。而且平时就要注重词汇的积累,避免在英语阅读中因个别词汇不理解而导致心绪烦乱,影响英语阅读水平的发挥。除此之外,就是要尽量自己独立完成英语阅读理解,不要过分的依赖老师或者手中的标准答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英语阅读材料,测试自己的能力,发现不足以便于及时改进。

其次,基于英语阅读能力是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积累而得到提升与加强的,因此,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对课本内的阅读材料进行分析理解,还应适当的增加课外的阅读量,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学到更多的文化,加强其英语阅读能力。通过增加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而能力越强,学生便更加喜欢英语阅读,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丰富学生的英语语感和知识内涵,提高其理解表达能力,从而使英语阅读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改善与发展。

三、结束语

英语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因为英语阅读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还因为英语阅读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成绩。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虽然在其教学方法与模式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最终确定的方案会使英语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改善,加强英语阅读技巧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灵活的进行理解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海波.新课标下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06)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篇(8)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高中英语课堂中,由于分数指向趋势,大多数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对阅读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致分析。这类的课堂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主体性被忽略,师生之间极少交流和沟通。学生真正做的不是“读”而是“听”,学生是通过“听”来理解文本的。这不但有悖于阅读的初衷,同时由于很多英语教师并没有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读前活动并利用读前活动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从而导致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仅停留在简单的书面信息的获取,而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能了解文本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寓意,更无法真正体会语言之美。

二、图示理论及其在高中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图示(schema)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内,后经不断发展成为图示理论。该理论认为阅读并不是传统“从下而上”被动的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信息相互交流的过程。利用该理论,我们可以对英语阅读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说。图示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其本身都是无意义的,它仅指导读者根据自己原有意志,恢复或构成意思。图示理论还认为在阅读时要正确理解篇章内容,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读者脑中具备与文章相应的图式,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成功激活该图式。

在篇章的理解过程中,读者一般会根据自己习惯的信息处理方式和思维方式,将呈现在眼前的文字信息与自身的经验相连,而从激活自身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等原有图示,以此来为预测和理解篇章打下基础,逐步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相连。图示理论也据此强调了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理解中的作用。在实际高中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大脑中其实已经具备了能与文本的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语言、结构和内容等图示,教师只要正确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已有图示就可以使阅读达到真正的理解。所以图示理论在阅读理解教学中进行运用是完全可行的。

三、图示理论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

根据图示理论,高中英语教师要不断充实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主动有意识地去扩展野,开扩思维,培养他们不断地去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业压力较重,很难完全依靠课堂内的有限时间去扩充图示,所以需要依靠课堂教学和课外扩展两种途径共同实现。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配备的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互动白板、广播等媒介,尽可能多的利用丰富的图片、书籍、幻灯片、辅助教参等来在阅读前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关于阅读文本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比如在阅读关于中国和英语高中生活差异的文章时,教师应该先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真实学校生活相关的背景信息,以让学生首先对自己不熟悉的外国学校生活方式得到基本的了解,在学生有了相应的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文本的阅读就会相对较为简单,学生也就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课外接触中掌握文化背景知识。由于现今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尽可能多使用现代化资源手段,比如各种网络资源、网上课程、英语学习软件等来接触一些原汁原味的阅读材料,也可以适时的举办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讲座,小规模的英语论坛和英语知识竞赛等活动,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英语国家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更多的文化背景图示。

总而言之,图示理论是值得借鉴的指导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科学理论。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图示,并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去激活适用于本情境的图示,才能够将阅读信息与背后的文化知识联系起来,真正发挥图示理论的教学指导作用,从而最终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水品。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篇(9)

一、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阅读课的模式单一。

2. 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语言知识,因此,翻译句子、讲解语法知识和句子结构成为阅读课的主要内容。

3. 只抓课文主旨大意和段落大意,弱化对语言知识和语篇知识的有效学习,过早地进行讲解后的运用,比如小组讨论、调查采访、写作任务等,只把课文作为一节课导入的载体,阅读课上reading的行为不突出,阅读课定位模糊。

4. 阅读后的练多针对表层信息的检测,而且练习的形式比较单一。由于练习的深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形成阅读能力。

5. 教师对练习题的处理只是简单的对答案,没有解释,没有重点的点拨和指导。

二、充分运用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

1. 猜词悟义的能力

猜测词义是一种阅读技能。阅读中常出现生词:一种是学生的语言知识欠缺产生的生词;一种是阅读任务设置的生词,考查学生推测词义的能力。猜测词义要依据上下文,篇章是最大的上下文。学习中,培养学生通过定义、解释、描述、因果、比较、反义、构词法等手段依据上下文推测词义。

2. 分析性阅读能力

分析性阅读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理清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快速地理解篇章的大意。分析性阅读重点抓文体判断和关联词寻读的训练。

① 判断文章类型,指导阅读重点

记叙文:突出细节的阅读和基本内容的理解。重点注意主要人物的言行,事件的起因、时间、地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事情的经过去理解人或事物的意义。

描写文:阅读注意力集中在人或物的特点或特征描写。

说明文:说明文旨在说明或解释事物的性质、特征和内在的联系。阅读重点为寻找和归纳主题句或结论。

议论文:阐明事物的性质,表明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指导学生重点捕捉作者的观点。阅读注意力集中在首尾段,注意分清主要段落和次要段落。

② 寻读关联词,弄清文章的语言层次

训练学生以关联词为路标,明晰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力。常见的关联词可分为以下五类:增补型(also,in addition,whats more等),转折型(but, although,however等),概括型(therefore,finally,in short,above all等),因果型(because,so,for this reason等),时间型(first,second,then,next,last等)。

③ 推断性阅读能力

在客观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判断发现作者公开或暗示的意思,了解作者的真实思想。在分析和推断的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分析作者使用的材料和表达内容所使用语言的字面意义(denotation)和隐含意义(connotation)。

3. 抓文章结构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维和逻辑的外在表现。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作者写作的一种还原过程。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追寻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抓住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

① 归纳法:一种常见的推理方式,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或得出一个结论,即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② 演绎法:和归纳法相对的一种思维过程,由一般原理或普遍现象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事例,即从一般到个别。

③ 比较对比法:辨别论证两种或多种同类的人或事,阐明其异同。

201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有效阅读策略的研究第3期④ 因果法: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常常会依据某物的原因推导其结果,或依据某种结果分析其原因。在推敲因果关系时,要求学生推断要立足于事实,合乎逻辑和常理,避免脱离材料,主观臆断。

⑤ 列举法:作者一般首先摆出一个观点或问题,然后列举一系列论据对其陈述或解释。

⑥ 举例法:作者在主题句中直接阐明观点,然后举出具体事例对其进行说明。引导学生阅读首尾段,判断文章主题句。阅读段落首尾句寻找作者支持观点的具体事例。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

要提高阅读速度,一方面要求学生眼脑直映阅读材料,克服不良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要掌握快速阅读技巧。

① 略读。粗略地阅读语言材料的面式读法。通过略读获取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和大意。快速阅读时,训练学生略读文章标题判断预测主要内容。略读首尾段、首尾句,了解文章大意。

② 跳读。带着明确目的寻找特定信息,忽略无关内容的点式阅读。跳读适用于细节检索式问题。

③ 组读。以意群为单位,一组一组视读。边读边理解。减少眼停次数,缩短“眼脑直映”时间。

④ 记忆。阅读语言材料时,熟记文中的重要事实,情节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的重要手段。边读边忘,便无法深入全面理解材料。回视、重读等不良阅读习惯会随之出现。加强记忆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背诵重点句型、段落主题句、课文主要段落、结论,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要求学生阅读一段文章,然后复述该段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注重通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词汇学习能力

著名的语言学家David指出:“没有语法几乎不能交流思想,没有词汇根本不能交流思想。”由此可见,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学习十分重要,它是阅读训练的前提条件。同时,阅读又是提高词汇能力、扩充词汇量最有效的途径。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理解词汇的技巧。主要有:

① 运用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如运用标点符号、辅词汇、反义词、定义、举例等线索进行猜测和理解。

② 运用直观线索。例如:文章中的图片、图画、标志、标牌等。

③ 运用构词法。研究词根、词缀、合成、转化等构词方法。

④ 理解词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

⑤ 注意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篇(10)

1.巧妙导入文学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有鉴于英语阅读课程内容的不同,导入文学的模式也多种多样。以初一上学期第一章《What’sthematter?》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问题导入阅读法。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生过病的,定好了以这个为阅读主题,我先后向学生抛出了以下问题:(1)Whatistheflu?(2)Whatshouldwedowhenthefluisspreading?(3)Whatshouldwedotokeephealthy?例如:在“SuperChickenSandwich”教学时,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先要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找出组成一个小组阅读,接着可以让学生对文学知识进行理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学圈阅读模式或是小组讨论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提高阅读积极性与兴趣。

2.探讨文学细节,深入理解文学内容

文学圈的阅读模式应以整体篇章为基本单位,首先分析篇章结构,其次分析逻辑语义的连贯及阅读材料中涉及的语法问题,以帮助学生从细节上把握全篇,理解文学内容[1]。例如:《I’mmoreoutgoingthanmysister》教学中,教师先要选取一段有趣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并且5-6人一组的阅读模式,让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与分享知识。当学生沉醉于用刚学的文学进行探讨时,再根据文学细节设定,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这样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学生们表现得乐于接受,愿意阅读和学习。

3.合理拓展阅读知识,拓宽学生视野与见识

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英语教材中有很多经典而优美的文学阅读材料,这都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阅读机会。而作为初中教育者在为学生进行阅读讲解的时候还应适时对材料进行拓展外延,给他们介绍一些与文学相关的课外事物,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了解这些文章,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的同时进一步体悟作者情感及写作技法[2]。例如:在《Teenagersshouldbeallowedtochoosetheirownclothes》教学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对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文学内容,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体验文学情感。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扩大课外阅读量,然后利用课余时间通过Talkingshow等轻松愉快的方式检查课外阅读效果。这样能让学生在积极展示自己阅读收获的同时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起英语阅读的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4.在课中开展文学圈活动,提高阅读兴趣

上一篇: 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下一篇: 金融监管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