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2 04:21:06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新课程背景下,若能合理、有效开展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这对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和培养科学素养是一条重要途径。

一、课外实验的功能

“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能面面俱到,所以,初中化学课外实验是将义务教育的化学课堂延伸的一种途径。

1、激趣功能――让学生学习化学始终兴趣盎然

初三化学作为启蒙式教学,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学习动机不够成熟,学习化学往往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一旦感到枯燥乏味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所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课外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课外实验可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实际、需要。从兴趣出发,让课外实验的开展,去激励他们不断的探索与求知。

2、教育功能――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的,但仍有许多课余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一切都感兴趣,充满好奇。但是,他们心智还不成熟,知识不足,分辨能力差,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感染。如果不用有意义的、健康的活动去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他们在课外有时就会无所事事,就可能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课外实验能够把他们旺盛的精力、浓厚的兴趣爱好,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通过课外实验去占领和引导他们的课外生活,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3、培养功能――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化学课外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这块天地里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学生、发展个性的极好形式。课外实验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充裕的课外时间得到全面发展,还有,化学学习的特点是探究,而探究的主要手段是实验。课外实验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实事求是、严瑾认真的科学态度、动手动脑、交流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以实验探究为载体,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化学课外实验开展的两种主要形式

1、小组课外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化学课外实验,是学生课外实验的主要形式。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远近,按照就近自愿组合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3―5人,并推选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召集、协调开展课外实验。小组课外实验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进行。每小组在课外实验前,教师应要求各小组制定出计划,在征得同意后方可开展实验。学生在课外实验时,要求是在:有组织、有纪律、条理性、科学性和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课外实验后,教师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各小组总结、交流、评价、反思,保证课外实验开展的效果。

2、个人课外实验

个人课外实验主要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家里单独进行的家庭小实验。其作用在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个人生活,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践、利用所学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独立能力。

三、课外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化学课外实验不单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学会 “准备――实验――记录――分析――交流――总结――反思”等探究过程。所以,开展化学课外实验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内容的选择要合理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实验的内容时,一要考虑趣味性,要让学生有兴趣去完成该实验;二要考虑科学性、渐进性、实用性、探究性、创造性,要让完成的课外实验有着价值;三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选择那些,仪器和药品能就地取材,简单易得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完成。四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尽可能同步,如探究蜡烛和蜡烛的燃烧、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电解水、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区分氮、磷、钾肥、自制酸碱指示剂等,都应在相应的知识学习后进行。

2、构建民主的探究性氛围

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化学课外实验顺利开展的前提。但不同的学生在能力、经验、思考问题等方面有着差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实验时,要注意让各小组营造宽松、民主、活泼、自由的气氛,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只是组内某个学生说了算,不能只是“尖子生”说了算。发扬民主,共同探讨,共同完成,是小组课外实验所必须的。要让他们团结协作,共同探讨、共同体验、取长补短、共享成功。

3、及时评价、总结、交流与反思

一次化学课外实验开展后,教师应根据实验的内容,及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对课外实验进行总结与评价,交流与反思。在评价与总结时,应充分肯定他们的劳动和成果,让学生在成果展示中获得喜悦与鼓舞,激励他们以后的学习。在交流与反思中,引导学生注意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共享探究成果的同时,注意找出自己在课外实验中的缺点和需要改进的问题,反思不足,交流所得,使每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课外实验中得以锻炼成长。

4、注意化学课外实验的安全

学生在课外实验中的安全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麻痹。对学生在课外实验中的安全问题,教师要有预见性、针对性。实验前,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提醒,如交通、用火、水电,不要打闹,遇事冷静、严格遵守实验规则和步骤等。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外实验的开展,应立足实际,以人为本,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天空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精心的引导下去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化学课外实验能让学生在快乐中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发展自我,提升科学素养。开展好化学课外实验,是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在化学学科教育中的一种具体体现。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篇(2)

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主要表现为:有好奇心,好问,好动,求知欲强,喜欢受表扬等。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不断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好习惯。结合科学教学实际,在课前或课后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摸索、探究、总结。例如,现行教材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课,教学“怎样使杯中的热水凉的慢些?”我让学生课后在家里做一个保温杯,第二天我们来检测谁的杯子最能保温。第二天各式各样的自制保温杯来了:有的精美好看、有的保温性能好、也有的粗制滥造……不管作品怎样,但都是学生亲手制作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课外拓展不仅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二、进一步促进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为主。演示实验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但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他的可见度和清晰度总是有限的,对学生理解概念、认识事物有一定的局限性。分组实验比演示实验有更大的优越性: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多了,对所研究的对象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增大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能得到较大的提高。但他仍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一桌多人,一两个人做,其他人看的现象存在。部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再则,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受时间限制,大多数只能一次性完成,而一次性实验很难使学生获得完整、清晰、深刻的感性认识,只有反复实验,多次感知,才能形成表象,进而抽象出科学概念。课外拓展,特别是在家庭开展小实验活动,可以弥补以上不足。比如,在讲《物体的运动》之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器材。根据教材提示提出以下要求:第一,在有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静相互变化。第二,要具备各种转动、滑动、滚动、摆动等运动形式的特点。任务布置后,学生都动起来了,经过几天时间,有的制作了小风车,有的制作了小秋千,有的用线轴和皮筋制成小汽车等等。上课时,同学们拿出自制的实验器材,在老师的点拨下,都能较好的理解力能使物体由静变动或由动变静这一难点,熟练掌握四种运动形式的各自特点。

由此可见,课外拓展(家庭小实验)既可以为课堂教学服务,又可以应用和升华课堂知识。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篇(3)

(二)实验步骤第一步,课堂布置阅读任务为明清几部重要著作:《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牡丹亭》《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长生殿》《桃花扇》。读书小组以“《××》读书小组”为名。第二步,学生根据兴趣到学习委处登记自己想参加哪个读书小组,后在各小组中选出组长及秘书长。本次实验最终组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牡丹亭》《聊斋志异》《红楼梦》(两组)《长生殿》与《桃花扇》7组。第三步,学生组成读书小组成员机构,撰写读书计划(包括成员机构、时间地点、读书活动安排、达到何种目标),经任课教师同意后实施,时间以学期停课考试为限。第四步,实施过程中的要求:一是选择某种版本为主要阅读文本;二是学生每周至少1次集体阅读时间;三是每次都要撰写集体阅读笔记,包括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及过程和疑问等;四是教师至少参加一次各小组的集体阅读活动。第五步,各小组就读书活动在课堂上做中期汇报,师生间互动答疑、各小组间互相答辩,对其中的困难提出解决的方案第六步,各组撰写读书活动总结报告,允许成员提交个人读书心得,集体交流读书心得与总结读书活动的经验得失。

(三)实验结果分析总体上来看,共收回7份读书计划、7份读书小组活动总结报告、8本读书活动记录(其中一组交了两本)、21份个人阅读心得。各小组基本上能把读书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感悟总结出来,对下一步实验的深化有直接的参考意义。读书总结包含了读书活动的本身、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对作品的质疑与回应、对今后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的建议等。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认真策划了一次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中期汇报及读书心得,文体较规范。对所阅读经典作品有了真实的接触,并有个人见解,又有集体研究讨论的结果。避免作业抄袭现象,杜绝不正之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计划、读书笔记和总结、心得等大部分为手写材料,工整而有实际内容,所有材料均为原创,有资料价值。在原定实验设置内容与方式之外,学生在实际读书活动中开辟了一条新的阅读指引途径,如有些小组通过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原著对读的方式来增强认知、加深印象,也是理解作品传播与接受的有效手段。又因一个机缘,请到一位国内著名的文学家、研究者来到本校,抽出半天时间跟各读书小组就阅读中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交流场面十分激烈与火爆,得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学生们普遍反映文学史课程应该多布置这样的作业,多组织这样的读书活动;读书活动不但让他们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有了直面的接触与真实的阅读,还让他们在组织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在交流、激烈的争辩与碰撞中学会兼容并包的态度。总的来说,其过程有些现象值得重视:一是学生作品的选择可见学生的畏难心态,同时也见名著的魅力。《水浒传》《儒林外史》无人选择,据学生反映是前一部难、后一部生,不愿意接受,《红楼梦》却因人多不得不分为两组,学生的说法是虽然难,但毕竟是名著。选择《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三部明清传奇的人数并不多,且多为女生,究其原因,对中国古代传统戏曲知之不多,且有畏难情绪。因这些女生多为岭南人,传统曲艺的习染较少。

虽然作了这样的选择,但是有个别小组的成员并不能读完全书。二是学生的读书计划不够具体,可操作性尚不强,其读书活动总结报告未能与读书计划对照其落实情况及落实程度,特别是无法定位阅读作品之后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如《聊斋志异》小组计划时只安排了时间、地点,落实了组长、秘书长等机构成员,但是读书内容的安排、专题的讨论、版本的选择均出现了问题。仅有《西游记》读书小组明确了阅读活动的目的:“加深对《西游记》的阅读和了解,探讨西游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增强小组各成员的交流意识。”这种目标的选择与教师指导思想的初衷相一致。《三国演义》读书小组“价值观定位”为:“旨在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塑造个人的忠义价值观,探讨书中的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及其指导作用与意义。”显然,这样的目标定位有失偏颇。三是学生普遍认为读书过程中的疑惑难以获得解答,集体阅读中无法深入讨论,甚至有些学生觉得读不下去,或者在集体阅读讨论时发生比较激烈的争执。不少学生说:“有时我们会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如关于经典作品的影视翻拍问题,各个小组均有涉及,但都认为有许多东西无法深入、具体地展开,各组成员的认识也仅限于常识性的判断,尚无学术思维。有些学生总结集体阅读开展之不足有如下几方面:一是主讲人准备材料不充分,无法为自己的论点进行证明;二是组员阅读的进度跟不上步伐,没有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与思考;三是对于讨论未果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地解决;四是读书会有时开展的时间安排不当,有时参与的人员少;五是没有组织与其他读书小组的交流活动。这个不足之处的总结比较到位。四是收获了读书之外的心灵体验。学生的读书心得认为不仅读书活动本身非常激荡人心,而且小组活动中常常产生心灵碰撞,收获超越了阅读的本身。有学生认为:“让我为之振奋的,首先是我所在的小组,组员算得上都是‘积极分子’类,相对我这种懒散不上进的,占了很大便宜,因为能够近距离接触她们,并了解她们,向她们学习。说实话,上大学这么久了,这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学习的氛围,读书小组活动真的很好很好。刚开始的读书活动,我们讨论的过程真的很激烈,思绪的迸发,思维的冲撞,天马行空的想象,不亚于吵架,最后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默契地哈哈大笑。顿时,我有种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的热情与动力,甚至是冲劲。往深的说,这才是大学,这才叫青春!”也有学生说:“因此,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社会,能将‘空’、‘炼’、‘礼’三种熔炼成一体,人的身心才会有可能获得自由,这也就是读《西游记》带给我的感悟。”还有学生说:“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一个活动,一个主题,并不都符合每个成员的兴趣,但是当我们加入了这一组织,我们就不要过于坚持自己的立场,学会退一步,对于你,对于大家都好。”这种心得确然超乎读书之外,同时也达到了课题组致力于的教书具备育人的教学思想,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存在的问题

从实验结果来看,实验收效并不是很好,但至少发现了在文学史课程中以作品阅读为中心的作业模式有待在哪方面要得到改善。现总结出一些存在的问题,方便日后改进,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应用能力。

1.任课教师指导时间严重不足,也从反面说明教师富余力不多导致的教学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所参加作品阅读的7个小组进行过1次/组的实地指导,听取过1次/组的中期汇报,其他时间只有在课堂教学休息时进行零星的指导。

2.实验期所授课内容中的作品较长,说明时间不足对教学结果造成了影响。本学期授课内容为明清文学,明清文学除了数量巨大的诗、词、戏曲外,还有大量长篇幅的章回小说,动辄数十万字,要在一个学期内全部读完是相当困难的,即使是读完其中一部如《红楼梦》已经相当不错了。

3.配套课程严重缺乏,理论指导太少。除了作品篇幅长外,还有相应的原因就是作品阅读鉴赏课和相关的专题理论课程太少,学生普遍反映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多疑惑与困难,并不是光了解文学史就可以解决的。

三、对策及下一步的计划与设想

实验结果表明,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与提升。学生在总结中也提到:“活动的形式需要改变。我们的论题是动态的,哪位同学遇到了困难,或是有什么想法了,就在会上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的形式,并不适合我们知识匮乏的本科生。首先对于提问者,他遇到的困难,产生的想法过于浅显,又没有经过查找资料论证。所以提出的问题不具有典型性。对于参加讨论的同学,没有资料佐证,很难引发自己和同伴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段话提出了非常尖锐而具针对性的思考,讨论的随性,讨论前的准备欠缺,学生的层次水平,学生的态度,都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故课题组提出了以下对策,并就进一步实验与寻求更好的路径做了计划与设想。

1.在文学史课程内实行史理线索梳理结合分体裁作品鉴赏的教学手段,以减少教师富余力不足的问题。针对学生文学史不清、作品不熟的特点,应当在文学史中注意不同体裁的作品分类指导学生总结其共性与差异所在,以史带作品,以作品了解史的通性。教师即可以在下述的具体措施中比较简易地操作以作品阅读为中心的作业教学改革模式。

2.使用以作品证史或以史理解析作品的方法来具体实施史理线索梳理与分体裁作品鉴赏的方案,以解决作品过长、时间有限的问题。首先是作品阅读为中心来引导学生理清史的线索。即是每节课结束之时,布置下一节文学史中要阅读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认识。其次,以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的经典作品为例,验证文学史上所讲述的有关此类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等相关的观点,比较作品之间有差异但脱离不了共性的类型特征。反过来,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学史中某类文学作品的观点后,布置学生在课后阅读作品时,分析作品体现了哪些文学史观点。再次,让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注意分析了解这些经典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的表现在哪几方面,当代人还可以从哪方面开拓。如上完“先秦文学”绪论内容之后,布置学生阅读“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篇目,下一节课堂中以作品为例,说明中国古代神话的特性、思维、所反映的民族品格和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可以将以作品证史的教学方法如此推广到整个文学史的讲授。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一、 体验性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语言的体验性

语言的体验性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得感知而逐步形成,归根结底,认知、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语言符号也是这样,遵循着“现实—认知—语言”的进展程序,在很多情况下是有理可据的。[1]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强调认知主体的作用,不同民族、不同人识解世界的方式存在差异,认知结构及意义获得也就不同。

(二)建构与生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内部能动地生成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不断解释和理解,通过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建构主义在教学环节中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以此观照对外汉语教学,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1、 注重汉语学习的亲历性

这是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指学生主体必须在场,真实参与言语活动过程,体现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性。体验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亲自体验,以及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性理解和对自身的回顾与反思来建构汉语知识。

2、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对外汉语教学情境中的学生存在国别、民族、受教育背景、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程度上亦表现出了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主体方面寻找动力,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新理念。

3、 注重语言学习情境创设

语言具有隐喻表征,对汉语而言,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又是一种书写策略,呈现为一种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应注重语言学习情境的创设,包括课外真实的言语交际环境,也包括课堂上借助技术及戏剧化手段为学生提供的模拟的现实环境。

4、注重学生学习的互动性

体验性对外汉语教学摒弃传统的“独白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体验和学习行为的交互性,具体表现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以及学习小组间的协作互动和结对合作,呈现为教学要素的动态性和教学行为的多元对话性。

二、体验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 体验环节。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语境的创设,具体方式如下:

(1)实物展示。对实物感或画面感比较强的教学内容,诸如名词、实义动词等采用实物、动作、图片及影像展示等方法,使学习者置身于立体的语言环境中。

(2)角色表演。组织学生在课堂开展情景剧、戏剧小品、角色扮演等语言活动,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创设虚拟际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把握语言。

(3)即兴语境。教师根据需要随机取境进行即兴教学,如讲解“才”、“就”的语法功能时,以学生的早到和迟到为例设计语境,让学生说出句子:“我们8点上课,某某8点20分才来。”“今天某某同学7点45分就来了。”

(4)游戏活动。课堂教学采用游戏的方法,把学过的词语或语法作为游戏项目,准备一些简单易于执行的指令,让学生分组或个体轮流完成。如学习“把”字句,可让一个学生出指令并由另一学生完成动作,如此循环,既活跃了课堂又使每人得到了句型的练习。

2、活动环节。在学生主体体验基础上,强调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理解并建构意义。小组活动是体验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常见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是利用多种方法给两个或多个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学生们通过相互协作、使用自然产生的语言完成被赋予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

这一环节中交际任务的选择与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因素。Pica,Kanangy和Falodun按照互动方式把任务分为以下五类:信息差型任务;拼图式任务;解决问题型任务;选择决定型任务;交换观点型任务。以此为参照,我们可以根据汉语的语法特点设计相应的小组活动,还是“把”字句,可采用拼图式任务进行操练,将学生分成两组并把事先准备好的写有物品和地点的若干卡片分发下去,要求持有物品卡的学生用“把”字句询问放到哪里,持有地点卡的学生用“把”字句回答,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3、反思环节。这一步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学生通过先前的体验进行反思,并在一定范围内讨论交流经验和失误,进而重组新经验,这是一个学习者向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转化的过程,包含练习巩固、总结归纳、成果展示等几个方面。

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设置真实的语境,以便学生能通过练习验证所学知识的正确或恰切与否,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表演、采访、汇报等等。例如在学完“问路”一课后,学生理解并掌握了问路所需的词汇、句法表达,随后就可以采用课堂模拟表演的方式练习巩固,或扮演问路者、路人,或暂时观看他人表演,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表现加以总结,也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自己总结,然后采用向全班汇报的形式,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活动经验等诸方面进行总结归纳,以保证学生完成经验重组的同时,达成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建构。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篇(5)

物理实验教学总的效果并不等于各个要素效果的机械总和。物理实验教学的各个要素分为由课内到课外,由演示实验到学生自制教具和学具等六 个方面。在实验中,我们把这六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课堂教学、学生实验、教具学具的制做、小发明和小创造、实验竞赛、专题讲座六个要素组成的实验教学系统的总功能不是各个部门各自直接地、单独地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特殊联系间接地、综合地表现出来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系统各部分能否协调运转,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那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兴趣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综合进行。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把中学物理的42个学生实验,700多个演示实验,逐一研究,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每一个实验都做一些趣味性改进。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演示实验时,我们吸收少数学生参加演示实验,为做学生实验时培养了一批骨干。这样在演示实验时,同学们观察十分认真,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跃跃欲试,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只能吸收少数参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生实验就非常重视了。我们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还通过制做教具、学具,把许多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如演示浮力的大小,电流强度跟电压的关系等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求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实验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是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理解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认真设计步骤,详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一些实验出现了误差后,要求学生认真讨论,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一 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按统一计划,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两课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一 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建立活动小组,安排好辅导老师,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此外,利用课外活动这块阵地,我们还举行了许多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科技信息讲座、小制作、小发明等,对促进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篇(6)

由于农村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条件较差、信息闭塞,加上课业负担繁重,学习时间紧张等因素,以往几乎没有进行过一次物理课堂以外的实践探究活动。从教师到学生对怎样进行课外实践探究活动,从方式到方法几乎没有经验可谈。但为了配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学研究课题实施;为了通过物理课外的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精神和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将生产、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更好的融入物理学习中。我们课题组教师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尝试,初步形成了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构想和思路,下面就谈谈具体的想法和做法。

一、课外实践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意义

1、物理知识的应用

如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可以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潜望镜,也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学校或家庭所在区域的光的利用、污染问题,写一份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和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课内物理学习内容的延伸

在学习了重力之后,可探究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心。在学习了质量知识后,可让学生调查成年人大脑的质量、成年人血液的质量、自行车的质量、摩托车的质量、一个鸡蛋的质量等等。

3、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的应用

如环保方面的问题、能源方面的问题、保温性能的问题等。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所探究的题目不宜过大,针对性要强,使学生易于操作。

在选择课外探究内容时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自己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定时向学生公布,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确定探究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探究的课题,自行组建小组,进行探究。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二、课外实践探究活动课的具体形式、内容

1、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

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是我们初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外实践活动,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为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必须保证充足的时间,以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出科技制作方案或实验方案。各小组在完成方案后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再次讨论修改方案,拿出可行的活动方案,在形成可行的活动方案后,学生便可以分工准备材料进行实验或制作。另外,教师平时要及时收集和评价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的活动成果。

2、网络学习和电脑制作

处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与物理学习的整合,这已经是探究性学习不可忽略的问题。为了紧跟时代的脚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内容还应该包括网络学习和电脑制作。为此,我们和计算机教师协商组织了计算机课外实践探究活动。如在学习了超声波后,让学生分组在网络上收集或下载了相关超声波知识和应用的大量资料;在计算机课上学习了电子报、网页制作后,让学生以物理学习中某一方面的知识为主线,分组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利用word、PowerPoint、FrontPage等软件制作主题显明的电子报和网页、网站。

3、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上的一些关于物理现象、物理资源等一系列问题的走访、调查。污染(废物品、废水、噪声)的产生、危害以及环保措施方面,如校内噪声的来源、污水的处理;水、电两种能源的利用,浪费及节能方面的知识,如设计家庭节水实验方案等。这种调查要求不能太高,只要学生总结出这些现象写出调查报告即可。

另外,还可以借助科普讲座、观看科技片等多种形式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总之,初中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联系,发挥学生的潜力有重要意义。

三、课外实践探究活动合作小组分组原则

在校内进行课外实践探究活时,教师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按4人至6人分成各个小组,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使全班各组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防止出现组内同质的现象,这一分组的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优良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合作中小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如:小组长,负责填写小组活动内容的记录员。而且小组角色还应该经常互相轮换,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任务,都能在自己充当的角色中得到锻炼。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角色意识,又能使个人的努力得以充分的展现。

在校外进行如小制作、社会调查研究等课外实践探究活动时,为了便于组织和有效合作。活动小组的组成可以根据地域、学生的意愿、动手活动的技能等因素,自由灵活地组成活动小组进行课外实践探究活动。

四、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方法和一般过程

学生探究活动是一种创新教育,实质上学生的创造性是无法教育的,要靠熏陶和培养,培养创造性需要信赖和宽松的环境。进行活动探究,就是给学生创设一种空间,给出一定的时间,把教学重点逐渐向情商方面转移,当然方法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1、实践探究活动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某一个或一个方面的物理知识,在课内外或在生活中进行观察研究,找出自然界中的有些现象、生产中的有些工具、实物及生活中的有些过程中存在着什么物理规律或应用了什么物理知识。

调查法:调查法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法,它通过问卷、谈话、实地查看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有关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存在的现实情况。

实验法:实验法是观察的一个重要补充,是更精确的有组织的观察。实验法的核心是如何控制所要研究的因素发外的其它各种影响因素和变化因素。

创新性制作:为了方便达到某种应用的目的;为了探究某个物理过程中存在的规律;为了搭建一个共同进行学习交流的平台。这样有目的地进行一些工具制作、实验器材制作、电脑制作,这也是实践探究活动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和方法。

2、提供给学生实践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

为了便于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对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实施程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对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组织和过程控制有据可循,也能使学生对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具体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下面是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

确定活动目标──设计方案──活动过程──成果-──活动报告

教师通过活动前的指导,将活动模式和程序推荐给学生,并提一个示范和参考资料,把研究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

五、注重实践探究活动中的指导和督察

1、活动内容的选择。首先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系列的活动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活动内容,上报教师。然后,教师根据所选的活动内容分组建档。教师所选的课题,应以社会的热点问题、与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切入口小的问题为主。还应注意两个定位,一是学生定位,所选的课题要与学生的基本状况相吻合;二是方法定位,在校学生所具有的研究条件有很大的局限性,所用的方法要切合实际。

2、方案设计。为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必须保证充足的时间,以便讨论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设计步骤如下:(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2)各小组在完成实验方案后进行交流;(3)取长补短,再次讨论修改实验方案;(4)教师参与各小组,启发、诱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拿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3、方案的实施。在探究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坚持把指导重点放在“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上,不要干预和指挥学生的探究,只有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生明显偏差和问题时,教师才作适当点拨。一定要教育学生摒弃习惯了的依赖思想,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当然指导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督促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好阶段性探究任务,督促他们根据事实认真填写探究活动记录表中的有关内容,当学生在实际探究活动中难以实施时,指导教师必须及时参与探究活动,成为他们小组的一员,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以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4、课外实践探究活动总结的撰写。在活动结束前,教师参与各小组,指导学生总结探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写出有价值的科技小论文或者实验报告。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篇(7)

化学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下述五类:

第一类,以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入门为主。例如介绍有趣的化学事物、化学及其周边学科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举办趣味实验表演、化学晚会,组织学生解决不太复杂的化学问题、进行化学探索活动等。

第二类,以配合课堂教学、适当拓宽加深为主。例如组织配合课堂教学的课外阅读活动;配合《溶解和结晶》的教学,组织制作硫酸铜或明矾大晶体;配合《配合物》教学,举办《奇妙的配合物》讲座;配合《气体摩尔体积》教学,组织“气体摩尔体积测定”实验;以及配合化工生产教学组织参观活动等。

第三类,以开发智力、培养拔尖人才为主。例如组织化学竞赛和化学竞赛辅导;组织小论文、小制作活动等。

第四类,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手脑并用为主。例如组织化学实验活动、联系生产生活的化学制作活动和实践活动等。

第五类,以科普宣传和社区服务为主。例如举办《真的有鬼火吗?》、《温室气体CO2》、《金属与人体健康》等讲座;出版化学小报(板报、墙报);举行塑料制品修补、化学除渍等社区服务活动等。

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常常兼顾各个方面。

二、化学课外活动的形式

(一)课外阅读活动

组织学生搜集并阅读化学科普读物、化学学习辅导读物、化学发展史和化学家故事、化学趣闻轶事等,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写好读书笔记,还可以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览,或者跟出版化学版(墙)报等活动配合。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要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帮助学生选好读物、掌握阅读重点和解答疑难。

(二)化学制作活动

(1)组织学生制作化学标本。例如合金标本、铁的合金标本、石油分馏产品标本、石油化工产品标本、煤的标本、煤化工产品标本、合成高分子材料标本等等。

(2)组织学生收集图片,制作模型、图表幻灯片,摄制录像片等等。例如收集炼铁厂(车间)、炼钢厂(车间)的图片,制作原子结构模型、分子结构模型、食盐水电解槽模型、热交换器模型、绘制课堂教学用的图表等等。

(3)制作常用的简单实验仪器或代用仪器。例如用墨水瓶制作酒精灯、切割大玻璃瓶制作玻璃水槽和钟罩、用小塑料瓶改制滴管、制作水电解仪、溶液导电性试验仪、丁达尔现象演示仪等。

(4)自制化学试剂。例如用废铜制取硫酸铜、氧化铜,用废铁屑制取硫酸亚铁、氧化铁,从废电池中提取二氧化锰等等。自制仪器和自制试剂可以跟开展家庭实验活动结合,向全体学生进行示范。

(5)化学工艺制作。例如,用阳极氧化和茜素染料着色法制作铝质“金”星、电镀法制“银”质奖章和“金”质奖章、化学晴雨计、制作银镜、化学刻字、自制蓝黑墨水、冲印照片等等。

(三)化学实验活动

(1)实验基本操作练习。在课内培养实验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玻璃管的加工、分析天平的使用、溶液的配制、仪器装置的连接和设计、化学器皿的洗涤等。

(2)配合课堂教学的实验。例如水的合成、氯气在氢气中的燃烧、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测定、同分异构体化学性质的比较等等。

(3)关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验。例如电镀笔的制作和涂镀、电解加工、电铸、塑料电镀、纸版电池制作等。

(4)结合资源利用的实验。例如从海带灰中提取碘、从废定影液中提取银、从薄荷叶中提取薄荷脑、用头发制取胱氨酸、用米泔水制葡萄糖等。

(5)定量分析实验。例如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黄铜中含铜量的测定、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小苏打纯度的测定、化肥有效成分的测定等。

(6)跟生活和卫生保健有关的实验。例如CO毒性原因的演示实验、吸烟有害的演示实验、化学去渍、自制豆腐花、照片调色等等。

转贴于 (四)专题报告或讲座

可以由学生做读书报告、交流心得,也可以请科技人员和教师做化学化工方面的专题报告,介绍化学化工的新成就和新发展、介绍化学知识的应用或者做化学知识科普讲座。例如“火与燃烧”、“什么是臭氧”、“化学与能源”、“彩色照片”的冲洗和光化学反应原理”等等。

(五)参观活动

参观跟化学有关的生产和科研单位,组织观看有关的科普电影、电视、幻灯、录像、展览会、博物馆等。

(六)化学竞赛

既可以组织学生普遍参加的化学知识竞赛、化学用语竞赛、化学计算竞赛、基本操作竞赛、化学智力竞赛,又可以组织难度较大的、水平较高的选手赛,分多种层次进行,广泛吸引学生参加或参观。

(七)化学表演和化学展览

例如专题实验表演、趣味实验表演、化学实验展览、化学复习展览、我国化学化工发展成就等专题展览、化学课外活动成果展览等,要发动广大学生参加筹备和参观。

(八)在校内出版化学墙报、板报或者化学小报

(九)组织化学晚会、化学活动日(周)、化学夏(冬)令营等活动

这类活动通常综合多种活动内容和方式。例如在化学晚会上可以安排化学相声、化学猜谜、化学魔术、趣味化学表演和化学讲座等;在化学活动日(周)、化学夏(冬)令营里可以组织专题报告、讲座、化学竞赛、化学游艺活动、化学展览、参观、专题研讨、跟化学家见面等活动。

(十)化学小论文活动

组织学生对化学学习或课外活动中的某个问题比较系统和深入地进行思考、实验、调查、讨论,得出科学的、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或者形成新的发现、改进、创新,在此基础上撰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教师要做好选择课题的指导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三、化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要做到“二有”,即

“有组织”:要成立课外活动组织,其形式既可是固定的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又可是临时的专题活动小组;既可是分年级的,又可是跨年级或者是跨年级合作的;既可是少数人参加的,又可是全体学生都参加的大型集体活动或者个人活动。其中,要以分年级组织、少数人参加、固定性的课外活动小组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骨干。

参加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视指导力量和活动场所而定,通常以每班4~6人为宜。参加条件应包括思想好、遵守纪律、各科成绩都在中等以上、化学成绩优良、对化学有兴趣等。要公开动员、公布条件和名额,形成气氛,让学生自愿报名并由指导教师、化学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研究确定人选。成员确定后可在校内红榜公布,扩大影响并促进成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课外活动小组成员每年调整一次,但要保持相对稳定。

“有计划”:要统筹兼顾,按学期(或学年)订好化学课外活动计划。活动的内容应具有系统性,避免杂乱,既不受(课内)教学大纲限制,又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拓展;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力求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多样性、实用性与可行性统一。

由于各年级学生特点和学习准备状态不同,各年级的内容应有区别。根据一些学校的经验,初中化学课外活动宜以培养化学学习兴趣为重点;高一、高二的化学课外活动以配合课堂教学为主,兼顾其他方面,注意联系实际和发现、培养好“苗子”;高三则注重化学知识技能的系统总结和适当拓宽加深,以及应用化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确定化学课外活动内容要注意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为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例如,农村中学可以组织跟农副产品深度开发利用、破除迷信、土壤资源调查与改良、化肥和农药的科学使用等有关的化学课外活动;城市中学可以组织参观化工厂、进行社会调查、三“废”回收利用研究以及与保护环境等有关的其他化学课外活动;矿区中学可以组织采集矿石标本、进行化学分析、资源和环境保护;沿海中学可以让学生学习海洋资源的化学开发利用等等。

计划的实施要做到“三落实”:落实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落实活动的经费和设备材料;落实指导教师和具体准备工作。每一个活动小组都应有教师负责指导。指导教师可以专任也可以由任课教师兼任,但要提倡化学教师全体参与,把课外活动作为化学教研组的一项重要工作经常进行检查、研究,实行集体备课、分头负责。要注意发挥教师特长,可以实行跨年级指导。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篇(8)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良好的方法,并努力积累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发展}生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主动、生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并具有丰厚文学素养。

(三)愉悦性原则:在阅读活动中,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主动阅读,勤于积累,灵活运用。

(四)激励性原则:运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积累语言,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为学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打好基础。

(五)差异性原则:坚持因材(人)施教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六)轻负担原则:实验在减轻学生负担,不加重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实施,寻求轻负担高效率的经典阅读指导途径。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经典阅读的培养目标。

(二)探索经典阅读的模式,探究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提高教师指导经典阅读的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推进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架的建设,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形成学校的阅读特色,使得我校学生的阅读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依托课堂主阵地开展经典诵读课的教学策略研究。我们将课题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经典诵读,为全体学生的必修内容;另一部分为兴趣阅读,为学生选修内容。侧重探索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探究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提出设定以下4个子课题:《经典诗词吟诵教学策略研究》《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经典现代美文吟诵教学策略研究》《经典中外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和成果总结法为主,辅之以行为观察、文献研究、师生访谈、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主要作法

(一)学习发动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学习理论是搞好课题工作的前提。在校总课题组的指引下,我们分设低段、中段、高段三个子课题组,形成了总课题>子课题>研究个体三级网络。

(二)实践研究阶段(2012年4月-2013年9月)。在课题管理上,成立专题研究组,做到组织落实;在阅读书目上,拓展“经典诵读”和“兴趣阅读”,做到内容落实。

(三)总结经验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8月)。写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研究案例,论文,撰写最终课题报告。

七、总结与反思

(一)时间落实。一是统一指导的时间要落实,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专时专用: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

(二)活动落实。开展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生活就是一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三)检查落实。对经典诵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篇(9)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求了解初中物理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着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到底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否联系实际问题并让所学知识得以应用呢?学了《光的色彩 颜色》一节后,笔者问学生:蔬菜大棚的塑料膜做成什么颜色,能让光透进大棚,有利于植物生长?就是我们这些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也在为用红色塑料膜还是绿色塑料膜争论不休呢?由此笔者想到,如果学生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来应付考试,而忽略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1.2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即物理课堂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各种物理教学活动.科学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除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2.1.1国外研究现状

书本知识简单易懂、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教育思想在国外早已成为主流,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物理教学可以这样简单地加以形容:知识浅、应用强、学科渗透广.综合实践活动和小制作活动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国内研究现状

本课题为新课标下推广素质教育的前沿课题.曾经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无法理解,对此课题持怀疑态度.但是随着课改精神的逐步贯彻,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一线物理教师也对此课题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如江苏省茶高级中学的丛旭老师在《对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思考》一文中阐述了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普及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较好地激发青少年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加强各种知识的联系,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大有促进作用.江苏省句容市郭庄中学的罗卫平老师在《初中物理课外实践探索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由于农村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条件较差、信息闭塞,加上课业负担繁重,学习时间紧张等因素,以往几乎没有进行过一次物理课堂以外的实践探究活动.从教师到学生对怎样进行课外实践探究活动,从方式到方法几乎没有经验可谈.

但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将生产、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更好地融入物理学习中,课题组教师不断地进行了探索.

2.2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课外实践活动追求的核心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等.课外实践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所持的课程价值取向是强调自然、社会与他人对个体存在的意义,更加关注农村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与“体验世界”,在自然、社会、他者与自我的融合统一中探求知识的情境化意义.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是以学生为核心,实现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因此,本课题将对目前农村初中物理课外教学的内容和模式作出一些好的建议和尝试.

3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3.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对我校各班级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部分城区学校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明确实践研究方向.

(2)通过分步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探讨一些针对本课题的实际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并逐步增强学生把书本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理念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

(3)通过一些合适的课题的开展,积极创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通过研究,提升我校物理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教师科研团队建设,形成校内有生命力的科研共同体.

3.2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

(1)教师、学生对于课外实践活动认识的调查研究.制定问卷调查表,对我市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2)为顺利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构建的理论研究.构建以“专家决策组”、“实践决策组”、“学校决策组”为核心要素的决策平台,初步确定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实践的基本原则、构建实践活动的模型框架、运行机制和评估机制.

(3)结合农村实际确定活动课题的实践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选择课外实践内容时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自己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定期向学生公布,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确定实践活动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实践活动的课题,自行组建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4)优化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建议研究.成立课外实践活动兴趣小组,在全校造出声势.通过评比、展览,表扬一批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分子,调动起更多学生的积极性,以促进今后学校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建议.

4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4.1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以班级为单位,首先是对教师、学生对于课外实践活动认识的调查研究,对干扰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其次是制定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计划,那就是通过三年的努力,让学生和教师(尤其是教师)认识到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该课题的研究是以物理学科为知识背景,研究和活动应同步展开,通过各种各样的综合活动调动学生,不断地收集实践活动的证据,调整活动的方法,活动中课题小组成员全体参与,随时注意学生的表现,教师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平等对待学生,始终把自己置身与学生之中,积极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关注活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要经常开碰头会,了解研究的进展情况,联系活动地点,安排活动时间,解决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阶段的写出各项研究活动的分析报告.设计活动时,教师可适当地安排一些多人合作型的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为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时要爱护不同类型的学生,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最后针对研究目标,进行反思、归纳,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

4.2课题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确立和准备阶段

(1)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2)学习了解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1)建立课题组网页,将课题组网页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上传到课题组网页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网页成为课题组成员活动之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

(2)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购买相关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研究本课题现状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协商研究具体计划,明确各自分工,自主制定计划,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总结交流研究的心得.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

(1)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研究论文.

(2)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

4.3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采取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

(1)文献分析法:针对选题,以“物理课外实践活动”为核心词,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整理分析.

(2)比较研究法:比较我市“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与上海、北京等地的发展差异,比较我校与靖江外国语学校、靖江实验学校等学校的发展差异,寻求缩小差异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大多数教师、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影响学习的片面的认识,一边研究一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研究法:以我校中初二、初三14个班级和周边学校为实验点,分别用半年时间,重点跟踪一个学校,从制定方案到具体实施到总结评估,充分验证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5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5.1主要观点

本课题的切入点为探索如何在物理课堂之外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感知到物理和生活的密不可分,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刻下物理为生活服务的烙印,并通过课题探索活动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5.2课题的创新点

(1)具有农村初中教学特色,我校大多数学生来源于农村.针对农村学生的物理教学现状进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特征.

课外活动小组经验总结篇(10)

1.1课前预习与小组讨论:

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时以教材为主,以网络资料和图书馆课外书为补充。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报告内容分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问题、可改进操作,引导学生尤其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问题的收集。在课前两天,自由组合的几个小组一起进行探讨,尤其是实验注意事项、实验问题和可改进操作的讨论。对照组学生只需参考实验教材写出普通实验预习报告。

1.2课堂学生讲解和教师补充相结合,教师演示和学生体验相结合:

为了督促学生养成主动预习习惯,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每次课堂开始时叫1名学生上台讲解实验,讲解完后,先由学生自愿主动补充。然后再由教师补充讲解学生未讲到位的部分。同时教师进行关键操作的演示,可以叫学生上台配合体验实验操作过程。特别强调让学生提出对实验部分操作过程的改进,对可行的部分将允许学生按照新操作过程进行实验。对照组学生不需上台进行实验讲解。

1.3学生实验:

生按照讲解和演示的过程完成实验内容。对于部分小组提出设计的可行的部分操作的改进方案,鼓励引导学生按照新方案进行实验。如果实验课堂不能够满足新方案的要求,将给学生提供教师药物化学科研实验室和相应实验条件,在课后时间完成。对照组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方案进行实验。第四,讨论总结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改进方案:实验完成后,在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后撰写实验报告,对于部分实验,鼓励引导学生提出并上交实验改进方案。在下次实验课堂前,教师将针对实验报告和实验改进方案进行评述。对照组学生只需递交普通实验报告,而实验组的实验报告形式和内容形式自由。上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未参与改革组相比,实验改革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要好,学习积极性也要高,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明显要强,同时也让部分学生体验到了自行设计实验的成就感,激发了其对科研的兴趣爱好。

2以有机化学实验为起点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

从以上参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学生中,组建本科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长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实验、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学生课题申请、论文撰写、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考研辅导等一系列的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在笔者所进行教改的2个实验班中,实验组有多达18名同学主动强烈要求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由于学生的课余科研活性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因此笔者随后挑选了14名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分成了2组,在一年二期的时候分别进入了两个不同实验室。与笔者以往通过其它途径所带的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思想动机总体相对较端正,除了5个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功利思想较强等原因而中途流失外,其它学生一直踏踏实实,完成了多个环节的课外科研活性内容,坚持到大四完成毕业论文。在进入实验室初期,这些学生跟着老师或不同研究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参与研究生的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汇报等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后,尽管有专业知识的限制,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积极进取学习,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所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技能,熟悉了所在实验室专业中文期刊的检索,也初步懂得了简单实验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的设计。经过一年的培养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并进行了独立的科研实验。在二年二期的时候,利用前期实验结果,指导学生撰写并积极申报省、校级大学生创新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完成时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学术论文,利用取得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等竞赛。以上完成的学生科研课题同时可以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由于科研课题在大三基本完成,因此,在大四时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考研或者其它与就业相关的个性化活动中。通过三年多的课外科研活动及组队参与挑战杯作品竞赛,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培养增强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科研能力,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制力、毅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整体综合素质较高。例如,首先组队的两组学生中先后申请并完成了三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2010R413019,2011R413025,12R413020)和多项校学生科研项目;同时也发表了学生第一作者的论文或会议论文3篇;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获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由于毕业论文是几年积累的结晶,这些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较高,避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本科毕业论文来自于教师科研成果的“拿来主义”。其次由于小团队有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至始至终坚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充电,其中有3个同学从大学一年二期到三年二期暑假,每个寒暑假都能留在实验室做实验,每个寒暑假只休息两周时间。再次,在所带教的学生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不是特别好,只有一人次拿过一等奖学金,但由于综合素质强,在研究生考试中脱颖而出,有5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各一名(整个学院当年考取985学校研究生仅仅3名)。

上一篇: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 下一篇: 后期工作安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