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研修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13 05:54:47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篇(1)

(一)国外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亚、非、欧、美等各洲 60 个国家中,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 国家就占 76.7%,20 年后的今天,这个比例只会更高。由此看出,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已 成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外国母语选修课比中国课程改革时间早,创新性强,实施状况 良好,选修课分类明晰,有条不紊,代表国家有美、英、日,

详细情况如下: 美国实行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根据课程的内容,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有的称为 英语 ,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课程;文学类包括当代文 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对选修课设置不作统一规定,由各州和学校自行 安排,学校对此没有强行选课的规定;英国则是将组合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与语文有 关的有英语、古典语文、戏剧研究、艺术史、拉丁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英国文 学、希腊语、汉语、意大利语等,绝大多数学校都把选修科目分成 5~6 组,供学生选择; 日本于 20__ 年制订并于 20__ 全面实施的高中课程,实行普通教育的学科有 10 科,国语 科列在首位,包含 6 个科目:国语表达ⅰ(2 学分) 、国语表达ⅱ(4 学分) 、国语综合(4 学分) 、现代文(4 学分)、古典(4 学分)和古典讲读(2 学分) 。其中只有 国语表达ⅰ 为必修科目,其他均为选修。

(二)我国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我国高中选修课程设置及实施的时间较短,对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及实际教学已有的研究有:

1. 关于新课标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 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设置了 诗歌与散文 、 小说与戏剧 、 新闻与 传记 、 语言文字应用 、 文化论著研读 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开设若干模块,这些 选修课与大学开设的课程紧密联系,模块设置各具特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 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__ 年第 8 期上的《把握好高中选修课的 特点》,对高中选修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但新课标对选修课的一些概念阐述不清, 如 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 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 获得8学分 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 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 。进一步学习和进一 步深造的标准是什么_课标对此没有提出更详细的说明,造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开设选修 课的学校,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修满7个模块,没有因学生学习兴趣与想报考学校 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模块。 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旭东在硕士论文《高中选修课的历史比较与现实思考》中将现行选 修制度分为三类: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定向选修课。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的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这块也引起了国内学者、高中教师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主要体现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选取以及教学评价反思几个方面,具体阐释如下: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相关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20__ 年第 6 期上的《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有效推进高中选修课实验》提出了 信息共享在选修课中的重要性。 山东省XX市第八中学的教师孙晋诺发表在《语文建设》20__ 年第 2 期上的《高中选 修课教学的"三多"与"三少"》一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三点意见:多整合归纳 少逐篇讲析、多训练语言少依靠活动、多具体指导少空口说教。 江苏省XX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韩旭东发表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__ 年第 10 期上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对语文选修课授课方式进行了讨论。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徐才根和XX市乍浦中学的曹跃平、 孙晓峰在 《教学月刊 (中 学版)》20__ 年第 10 期上发表的《关于高中选修课中校长角色的思考》提出了校长角色 的转换问题。 江苏XX市季市中学的刘晓红发表在《考试周刊》20__ 年第 26 期上的《精准高考目 标,体悟审美愉悦 例证现代散文选修课的一种教法》将选修课与高考进行了联系,并 对散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看法。

(2)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

部分省市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学者针对部分学校选修课走过场,形同虚设的问题进行了 相关讨论: 安徽省XX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刘志胜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时间的思考》对必修课 与选修课开设时间进行了讨论。 广东XX市玉兰中学

的李园香发表在《中学语文(上旬 教学大参考)》20__ 年第 9 期上的《高中话文选修课"同质化"现象及对其的反思》对学校将选修课当作必修课上的问 题进行了分析。 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3)教学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王文娟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实施选修课(人教 版)的思考》中针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及评价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可行性比 较高的评价方式: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学生成长记录袋、问卷法等。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潘洪建、吕玉、邹双武发表在《调查与分析》上的《高中选 修课学习的成绩、问题与对策》中对选修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通 过调查发现现行考核制度无法体现选修课价值。

二、课堂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一)主要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通过 把握新课标对语文选修课的相关规定,参考国内外学者对选修课的设置及教学研究,在有 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到XX市重点高中语文教学中去,观察并记录一线语文教师 对于选修课的教学实况,采访一线语文教师、学校高层领导,了解这些基层教育者对人教 版语文选修教材的看法,听取他们对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问卷调 查的形式,了解目前学生对于选修课的学习状况,从中揭示出选修课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 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整理访谈资料,总结一线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的经 验教训,学校领导对选修课设置与教学的期望和预期,从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选修课 教学理论,为立志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师范生在选修课教学方面提供可行性意见和建 议。具体而言,关于XX市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分析研究主要包括:

1. 实践学校选修课的课程选择和教学进度(课时)安排;

2. 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表现记录和分析;

3. 教师、学生对选修课教材、教学等的看法;

4. 相对于必修课,学生在学习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5. 实践学校教师、领导对于选修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XX市部分高中选修课的教学状况上。昆明实施选修课是最 近两年的事,起步比其他省市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揭示 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另外,从一线教师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思考,开拓创新,试着结合教育学理论和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一些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理论,从而 为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教师选修课教学指明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教学问题原因分析、选修课理论与一线教师实施的内在联系总 结等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很多,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而是 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想要试图解决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本质的、固有的问题,是有难度的。另外,通过新课标选修课设置和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 之间的联系、差距,反观理论可能具有的缺陷或,在实际教学中对理论的灵活掌握,这些都是本次研究的难点。需要在实践学校认真观察,客观有效的记录,认真归纳总结所得的一手材料,从资料中得出理论,用事实说话。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采取非结构式观察法对教师教学进行观察,对一线语文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 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轶事记录,如新颖的导入、有创意的提 问等等,与必修课教学进行对比,总结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特点、问题等。

2.采取实况详录法,观察记录教师在选修课集体备课中的表现,从中总结教师选修 课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

3.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学生在选修课学习中的反应进行时间抽样,每十分钟记录 一次,看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积极听讲,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从而反观教师的选修课教学。

(二)问卷调查法:

1.对实践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选修课教学 的重视程度,对选修课教材的熟悉程度,对选修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等等。

2.对实践学校高二下学期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对选修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目前所选课程的感兴趣程度等等。

(三)访谈法:

1.对实践学校高层领导进行访谈; 结合该校现实情况,向相关领导了解该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过程,选修课实施过程中 遇到过哪些问题,现在该校选修课的实施状况等相关问题。并让学校领导对选修课的设置 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2.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访谈; 在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后,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对教师进行访谈。

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对该课有哪些新的教学理念,该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出彩的地方,要询问设计背后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询问教师对选修课设置的看法,对现行选修课教材 分析与讲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选修课的集体备课方式等等。

四、学术价值

(一)弥补相关课题研究的不足;

1.XX市高中选修课政策实行时间较短,相关课题研究较少。本课题的研究能起到 一个补充作用。

2.其他省市相关课题研究过于理论化、理想化。本课题深入一线教育,收集一手文 献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实际教学中获得理论,避免了主观推断造成的理想化。

(二)丰富和完善相关课题的研究;

1.进一步完善新课标的实施理论;

2.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效性的数据和结论,为其撰写相关论文提供条件, 有利于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科研调查。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对于语文选修课实施状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着眼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拓荒、原创价值。它所开发出的持续的、系列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教材和在实 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实施的有效机制,从而形成一线教学、在校免费 师范生的双赢局面。 首先,对于在职语文教师而言,可以监督其对新课标相关规定的贯彻落实,完成自身 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在校师范生是最大收益者。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使准教师们了解一线教师选 修课的教学概况,从中吸取经验教学,为将来的选修课教学奠定基础,争取在就业后能够 很快适应新课改,上好选修课,防止刚毕业生就培训的尴尬局面。 最后,对参与实践的学生来说,本次实践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整理、分析能力,提高了科研实践能力。

六、预期效益

(一)研究论文:

整理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分析调查问卷,针对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不同问题,选 取侧重点,写一至两篇研究论文,要求真实可信,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引起学术界、 教育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在校师范生未来选 修课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二)预期成果推广:

1.召开成果交流会,向更多的人介绍我们的课题研究。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修辞学和语法学是两门有着密切关联和显著区别的两门学科。两门学科都是以语言研究为对象,但是在研究方向和任务上有着显著区别。通常来说修辞被人们认为是对语言的加工,是作家写作功底的展示。修辞学是系统地研究如何适应语言活动定的情旨情景要求,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将语言的表达和接受效果提升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的科学。语法强调的不是对语言的加工和修饰,而是要让人们说出来的话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使语句通顺,简而言之,就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1对修辞学的界定

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看法是这样的,“ 修辞学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修辞学可以定义为在某一特定场合下寻求一切可利用的说服手段的功能。 修辞学是辩证法的一种分支,也是伦理学的一种分支。”从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尝试着把修辞学与哲学联系起来,并且修辞的目的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说服别人。20世纪美国修辞学家伯克指出:“修辞的基本功能是人用话语在他人身上形成观点和诱发行动……修辞是根基于语言本身的一个基本功能之上,……是用作于符号手段的的语言在那些本性上能对符号作出反应的动物身上诱发合作。”伯克的修辞学定义中修辞学的社会性较浓。也表明修辞学是诱发行动的一种学问。这个定义不仅包括口头语言也涉及了书面语言。以上各大家对修辞学的定义不尽相同。总的说来,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运用的科学,是研究怎样在特定情景下更贴切的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

2语法学的界定

一般说来,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规律结构,总结归纳语法规则,指导人们如何让语言更明白的表情达意。学界的看法并没有太大的出入。

由王渝光、王兴中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认为,语法是研究语言规律结构的科学,并从各种角度对语法进行了分类。

简单说来,若是语法教会人如何说话表达,那么修辞便是教会人如何更好的说话。从两者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修辞学和语法学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3修辞学和语法学的关系

3.1修辞和语法的区别

从宏观的大范围来看,修辞学和语法学的范畴不同。修辞学属于外部语言学,它是把语言放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研究语言放到一个特定环境中的表达方法或技巧。二语法学则是从语言内部对语言进行研究。

例如:真理总是躲在假象背后,等着智者发掘。

上面这个句子,从修辞学角度来看,是笔者对拟人这个修辞格的运用。将抽象的概念“真理”拟人化,使它具有了人的动作,使得句子更加生动活泼,形象鲜明。但是从语法的角度我们会发现这个句子并不适用于语法规范。“真理”仅仅是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能够“躲”?而“假象”也只是一个泛指,怎么能让“真理”躲在背后?由上我们可以得知,修辞学和语法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语言进行研究。修辞的运用主要是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赋予它人们感性认知的表达。从这里看出修辞和语法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3.2修辞和语法的联系

在汉语的句子结构中有一个常式“主语+谓语”,比如:“你怎么了?”“你”是主语,放于句首,“怎么了”是谓语放于主语之后。这种表达是符合汉语语法规律的。而在文学作品或者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句式“怎么了,你?”在这样的句子中就突破了汉语“主语+谓语”的汉语语法结构规则,变成了“谓语+主语”的结构形式。这个句式在结构上的改变具有普通句式所没有的特殊效果,能够凸显说话人想要急切知道事情愿意的,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现代汉语语法学只是研究普遍意义的句子结构,强调“主语+谓语”结构形式的表达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包括提高语言效果与句子结构之间适应关系等规律。

例如一款护肤品的广告词:补水就是温碧泉。

上面这个句子,语法学家可能的分析就是:这是一个主谓语句,谓语部分是个“主语+谓语”结构形式的句子,是汉语中一个很同尾数的句子类型,可以转换成一般的主谓句,即全句由“主语+谓语”构成,按的主谓句与数的主谓谓语句可以互相转换,在意义上题目是等值的。上面所列举的“补水就要温碧泉”的广告语,采用了汉语中一个特殊的句类――主谓谓语句来表达的。至于这样,从语法角度对句子的分析也就完成了。但是广告词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采用这个句式来表达,并不属于语法学的范畴。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修辞学来解决。这个句子也可以也可以写成“温碧泉就是补水。”但是在改过之后,虽然在意义上两个句子是等值的,却失去了对于补水效果的强调,也就是说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并不等值。广告词这样写把补水放在句首,这样就使补水成了句子的焦点,突出了产品的补水效果。

科学的说,修辞学和语法学之间是一种既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学科。从原则上讲,语法讲的是对和不对,修辞讲的是好和不好;前者研究的是有没有这种说法,后者研究的是哪种说法比较好。从修辞的角度看,没有绝对的好,倒可能有绝对的坏,例如使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词语。哪种说法最合适,要看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对谁说话,上一句是怎么说的,下一句打算怎么说。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有时候典雅点较好,有时候大白话最为相宜。总之是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篇(3)

研究翻译理论,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是在一定语言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语言学模式进行的。王东风先生说,“毫无疑问,翻译首先是一种语言活动。因此,要想对这一语言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就离不开分析语言的科学———语言学。

中西翻译研究的差距首先就发生在这一层面上。”目前我国的译学研究大都是在传统语言学理论或结构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研究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而等值翻译理论所依据的,则是一个新的语言学模式,称为立体语言学模式,该模式运用一般系统论对语言系统进行立体综合的考察和分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本人认为应当采用等值翻译模式来构建我们的翻译模式,本文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等值翻译的立体语言学模式

1. 普遍语法模式是翻译模式的基础

等值翻译理论为实施等值翻译提供了一个翻译模式,而翻译模式的提出是建立在普遍语法研究的基础上的。不同语言的言语形式的等值转换是可能的,这不仅是因为人类的思想感情内容是普遍的、相通的,而且是因为人类不同语言有共性存在,也就是有普遍语法存在。运用乔姆斯基生成语法总公式:PG= a·UG(PG是不同语言的结构,即特殊语法。a是特殊语言的特殊经验参数,是不同语言的个性。

UG是不同语言的共性,即普遍语法。) 于翻译学,翻译的本质就是出发语言(Source language) 与归宿语言(Target language) 之间参数的对比及其转换,而任何一种语言的参数体系(a) ,根据乔姆斯基生成语法总公式: PG = a·UG,是要由语言的普遍语法模式(UG) 来决定的。

2. 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的结构系统综合吸收当代语言学各派的语言模式(包括传统、结构、功能和生成各派的模式,其中还包括狄克的功能语言模式,韩礼德的系统语法模式和派克的法位学模式,最后还包括社会符号学( Social semi2otics) 的模式) 的合理内核,提出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简称立体语言学模式) 的初步设想,把语言符号系统的结构,按等级(音素、词素、词、词组、句、超句体、篇章) 和层次(表层、修辞层、深层) 纵横切分成具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 Syntagmatic andParadigmatic Relationship) 二十一个语言平面。根据翻译研究的需要,可以简化为十五个语言平面,其序列关系列表如下:

层次

等级A 词级B 词组级C 句级D 超句体级E 篇章级

1. 深层 A1 词级深层B1 词组级深层C1 句级深层D1 超句体级深层E1 篇章级深层

2. 修辞层A2 词级修辞层B2 词组级修辞层C2 句级修辞层D2 超句体级修辞层E2 篇章级修辞层3. 表层 A3 词级表层B3 词组级表层C3 句级表层D3 超句体级表层E3 篇章级表层

3. 语言是由人脑控制的社会交际信息符号系统从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看,语言是由人脑控制的社会交际的信息符号系统。语言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因为语言是由人脑控制的表达意思的发音功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工具。语言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语言是联结人类社会关系的韧带,是人类社会交际活动的工具。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信息符号系统,这种信息符号系统能够运用和反映人类最丰富的经验系统和知识系统。俄罗斯谜语:“不是蜜,能粘住一切。”其谜底就是语言。这就是说,语言之所以能够描述、记载人类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是因为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最复杂的信息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的符号工具。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差别在于人能制造物质文明的生产工具和创造精神文明的符号工具。这两种工具的制造和运用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完全符合系统论的观点,把语言看成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中各级语言因子的子系统(音素、词素、词、词组、句、超句体和篇章) 的组合关系,完全符合系统论的整体性规律:即系统整体功能产生新质,大于各个子系统部分功能的总和,这就是说:篇章系统大于超句体子系统功能的总和;超句体系统功能大于句子子系统功能的总和;句子系统功能大于词组子系统功能的总和;词组系统功能大于词子系统功能的总和。用符号逻辑公式来表示,这是一个体现内包关系( Inclusion) 的集合(Set) :A < B < C < D < E(读成: 词集合内包于词组,词组集合内包于句,句集合内包于超句体,超句体集合内包于篇章。) ,而语言的生成过程则是:词集合生成词组,词组集合生成句,句集合生成生成超句体,超句体集合生成篇章(或活语) 。因此语言系统不是语言因子的算术相加,而是语言因子的代数集合。

4. 各派语言学模式合理内核的大综合

传统,结构和生成语言学对语言的微观领域

———句以下(包括句) 的语言规律研究得较有成效。

立体语言学运用系统论的整体性规律和综合性规律,把语言的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辩证地结合起来,把语言看作微观和宏观统一的系统。当代各派语言学的各种语言模式反映了语言系统中某一等级某一层次范围内的客观实际。例如格语法(Case Gram2mar) 根据句子的语义,以谓语动词为中心,按施事格、受事格、目的格、工具格的线性序列来研究句子,反映了语言系统中句级深层的语义功能。系统语法和话语言学根据句子的实义表达切分为主位(Theme) ———已知信息和述位(Rheme) ———未知信息,按主位和述位、话题(Topic ) 和评述(Comment) ,对此信息焦点(Contrastive focus) 和末尾信息焦点(end —focus ) 这样的线性序列来研究句子和超句体,反映了语言系统中句级和超句体修辞层次的语用功能。传统、结构语言学的主语、谓语、宾语的线性序列反映了语言系统中句级表层的句法(即句子成分的符号关系) 功能。生成语言学按深层、表层这样的序列,动态地研究句子怎样从深层按转换规则转换到表层,揭示了人脑的语言机制,揭示了人脑语言微观的心理运算,揭示了人类思维系统与语言系统的辩证关系。社会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宏观领域, 研究语言与社会交际活动的关系,反映了人类语言系统中超句体和话语篇章的实际。当代科学正进入大分析、大综合时期,语言科学也不例外。

各派语言学的兴起,反映了对复杂的语言系统从各级、各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在这同时,对各派语言学成果进行综合的工作也在进行。例如夸克(Quirk) 等人的新著A Grammar of ComtemporaryEnglish ,立足于传统、结构语法,对功能、生成语法进行一定吸收,这是企图综合各派的初步尝试。而立体语言学采取跟他们完全不同的方法,不是采用立足于某一派吸收其它派别成果的方法,而是用辩证法和系统论,对各派语言学成果进行系统综合,把各种语言线性序列的研究,看作是反映语言系统各级、各层次范围内的相对真理,对各线性序列进行立体综合,把语言系统纵横切分为十五个语言平面。这样就不再单纯按语言的自然线性序列来研究语言,而是按十五个互相管辖( Goverment ) 、互相制约(Binding) 、互相转换(Transtormation) 的语言平面,立体地研究语言。

5.“语言形式是三个层次”的假说

立体语言学吸收生成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把语言的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结合起来,把语言的思维性与交际性、结构性与生成性、模仿性与创造性结合起来。立体语言学还吸取美国科学哲学家皮尔斯(Charles Peirce 1839~1914) 关于“一切人类经验可以由符号(sign) ,所指(Referent) 和所释( Interoretant) 的三角形关系来表达”的学说,并且吸收莫里斯(C.W. Morris) 根据这个语言哲学学说建立起来的社会符号学(Social semiotics) 的三大组成部分(即语义学semantics 语用学Pragmatics 和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的学说,从语言系统的全部实际出发,提出由思想内容决定的语言形式有三个层次的假说。与生成语言学主张“语言有深层、表层两个层次”不同,立体语言学主张语言形式有三个层次: (1) 语言的内在形式,是与思维直接联系的语义结构层次,即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皮尔斯符号三角形关系中的(Referent) ,也是生成语言学中语义深层。

(2) 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语用修辞层次,即人们怎样运用语言符号达到交际最佳效果的层次,相当于皮尔斯符号三角形中的( Interpretant) 。立体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中在深层(即语义层) 与表层(即语符层) 之间,客观上还有一个修辞层存在。修辞层是最广义的语用层次,是在语言深层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情境和题旨,输入言语个性特征(包括文体特征和风格特征) 的层次。(3) 语言的外在形式,是语符表层,即表现语言符号约定俗成关系的层次,相当于皮尔斯符号三角形关系中的(sign) ,也是生成语言学中的语符表层。

二、立体语言学模式的三大特点

立体语言学吸收了生成语言学关于语言系统层次转换的研究成果,同时具有与生成语言学不同的三大特点:

1. 立体语言学认为在语言深层(即语义层) 与表层(即语符层) 之间有修辞层(即语用层) 存在,没有这个层次,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言语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就无法得到解释。生成语言学只管造句通不通,合不合语法(即符合不符合语言符号约定俗成的法则) 的问题,但语言交际的实际还要管实际交际效果好不好,得体不得体(即话语对交际场合和语言环境的适切性Appropriatenens) 的问题。语法问题和语用问题在实际语言交际活动中是不可分割的,只是为了研究方便才孤立起来加以分析罢了。乔姆斯基一方面提出要研究人类的语言机制———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又排斥研究个别人的言语行为,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通过个别人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的。个别人的言语行为的个性特征,表现在特定情境、特定题旨下用词造句的个性风格上。这种个性风格是因人而异的,世界上没有用词造句完全相同的人,这是语言的个性。修辞层(即语用层) 就是体现语言的个性特征的层次,而人类语言系统的实质是语言的共性(语言能力) 和个性(言语行为) 的统一。

这样,立体语言学模式就成为综合语言能力和言语行为的模式,既可以用来分析共时性的(Syn2chronic) 语言体系,又可以用来分析历时性的(Di2achronic) 言语行为,是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言语辩证统一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Tytler ) 的翻译原则(出自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Translation) 和中国严复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实际上已经接触到语言系统的语义、语用、语符三个层次的本质了。如泰氏第一原则, “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和严氏的“信”,都涉及语义层次(深层) 问题。泰氏第二原则,“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和严氏的“雅”都涉及语用层次(修辞层) 问题。泰氏第三原则, “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和严氏的“达”,都涉及语符层次(表层) 问题。

严氏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认识到信达雅(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即语义语符语用三个层次) 是人类语言系统的共同本质(共性)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也就是说,三者不但是单语交际(如写文章) 的本质,而且也是双语交际(如译事) 的本质。“信、达、雅”标准提出以来,从者如流,经久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它抓住了语言三个层次的本质。

2. 生成语法的深层、表层概念只适用于句子,而立体语言学认为五个(或七个) 语言因子却有三个层次的转换问题。例如:从立体语言学的观点看,词汇学(Lexilogy) 不再单纯研究词的表层(音位学和形态学) 和深层(词义学) ,而且还要研究词的修辞层(修辞学) ,更要研究三个层次的动态转换关系,例如研究词义通过语用修辞而发生变化,从指称意义(De2notation) 转化为内涵意义(Connotation) 等。从立体语言学的观点出发,词组(包括短语) 的研究也将从词汇学分离而独立成为词组学,惯用词组(包括成语、惯用语和俗语等) 不但要研究其结构(表层) 和语义(深层) ,还要研究其修辞功能(即语法词组的总体修辞效果) 。句法学要综合研究句义、句用、句法三位一体的规律,要充分吸取生成语法关于生成转换规则和原则的研究成果,研究句子三个层次的相互转换的规律。立体语言学还要扩大话语语言学的成果,除研究超句体的语义结构(深层) 和句群结构(表层) 外,还要研究超句体的修辞结构(修辞层) ,更要研究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

在词、词组、句、超句体四个语言因子等级三个层次十二个语言平面的基础上,吸取文艺学(特别是文艺符号学) 和美学的成果,研究篇章的深层结构、修辞结构和表层结构,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系统。

篇章深层的语义结构包括篇章的主题思想形象和思维模式;篇章修辞层的语义结构包括言语的表现风格和文体;篇章表层的语符结构包括篇章的音韵、节奏、格调和布局。

由此可见,对作品篇章语言系统的分析,是语言学与文艺学的结合部。从欣赏理解作品的角度看,从作品的语言系统入手,理解分析作品反映的审美心理系统和社会生活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对作品篇章语言三个层次转换的分析,是语言学的终点和文艺学的起点。从创作(在翻译上是表达) 作品的角度看,从社会生活系统和作者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心理系统出发,生成作品(或译作) 的语言符号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对作品篇章语言三个层次转换的构思,是文艺学的终点和语言学的起点。文学语言学是语言学与文艺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也为描述文学语言系统提供了较科学的模式。

按照这个立体语言学模式,修辞学的本质和内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修辞的本质是语言因子从深层和表层转换过程中输入言语个性特征(文体和风格) 的中间层次。这个中间层次实质上就是语用层。这个层次的功能是:根据情景和题旨,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选择最合适的语言符号,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用最经济的语言符号传达最大信息量) 。立体语言学认为修辞学是广义的语用学,这样把古老的修辞学与语言学的新兴学科语用学从本质上联系起来了。用语用学对口语(会话和话语) 修辞的研究成果武装修辞学,纠正了古老修辞学注重研究书面资料的偏颇。运用交际功能语言理论和生成转换语言理论研究修辞学,对修辞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对修辞学的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同时,把修辞学看成语用现象,就是把人类一切书面创作活动(包括文学创作和科学写作活动)都看成是一种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信息的社会交际活动,这样就必然把口语交际活动和书面交际活动统一起来,大大扩大了语用学的视野,丰富了语用学的内容。从局部到全局,语言因子每一个等级都有修辞层存在。因此,修辞学的内容将由词汇修辞学(修词学) 、词组修辞学、句子修辞学(修句学) 、超句体修辞学和篇章修辞学五个有机部分组成。篇章言语表现风格不是词汇修辞、词组修辞、句修辞和超句体修辞的算术相加,而是这些组合因素的代数集合,也表现为层层内包关系的集合:A2< B2< C2< D2< E2 ,读成:词汇修辞内包于词组修辞,词组修辞内包于句修辞,句修辞内包于超句体修辞,超句体修辞内包于篇章言语表现风格。

31 生成语法强调语言系统内部的人脑的语言机制是语言结构从深层到表层转换的动力。这个人脑的语言机制在管约论中是作为七个互相制约原则系统表现出来的,这七个原则系统包括X———阶标理论X———bar theory 、题元理论θ———theory 、格理论case theory、管辖理论government theory 、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 、界限理论bounding theory 和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 ,这个原则系统决定语言层次之间转换规则系统(按管约论主要a ———移位规则) 。当然,这些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需用各种特殊语言系统的实践(如英语、汉语、俄语等) 来加以证实或证伪,并进一步加以修正。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系统互相转换的实践,也能对这个原则系统和转换系统加以验证。

立体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层次之间转换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语言系统的外部,是为社会交际系统决定的人脑的心理系统(包括思想系统) ;另一方面就是来自语言系统的内部即生成语法所强调的人脑的语言机制。这种由七个原则系统表现出来的语言机制,实质上体现了语言的思维逻辑关系,不过有的是有语音形式的显性关系(如格语法表现的关系) ,有的是没有语音形式的隐性关系(如空语类表现的关系) 。第一种动力是超语言系统的外部动力,是社会交际的特定情况下的特定的语言意图。说话人(言语行为的实施者) 根据说话的情境(场合和对象) 和题旨(目的和宗旨) ,从大脑库中选择词项,插入X 阶标结构中,反映述谓成分与参与者的关系,形成表达事物运动关系的语义结构。再进一步根据情境和题旨,运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运用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方法,调整词汇、词序、句式,创新运用修辞格和辞格,输入言语交际的文体特征和风格特征,转换成语用结构。

至于第二种语言机制,它是语言系统固有的内部动力,依靠这个动力,按照由七个原则系统驾驭的移位———a 等转换规则,使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转换成约定俗成的语符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的信息通过转换映射到语符结构中来。立体语言学在语言层次转换的动力问题上,坚持外部语言因素的动力和内部语言机制因素的动力的综合,坚持交际情境与题旨和语言机制的原则系统的统一。

立体语言学认为在层次转换中除了生成语法重点研究的由语言机制内部动力决定的语法移位以外,还存在由情境与题旨外部动力决定的语用移位。

语法移位是强制移位,不移位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习惯(如英语中的NP ———移位和汉语中带被动记号的NP ———移位) 。移位后留下的语(trace) 不能补上语音式,否则不合语法。语用移位是选择移位,是根据交际情景和题旨,按主位(已知信息) 和述位(未知信息) 、话题和评述、对结比信息点和未尾信息焦点进行移位调整,这属于消极修辞范畴,对词序、句式进行修辞调整,达到“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均、安排隐密”(《修辞学发凡》) 的目的。强制移位的限制条件是句法条件,包括语迹条件、约束条件和领属(Subjacency) 条件,语用移位的限制条件是语用交际条件。立体语言学的层次转换的动力观,可以全面地解释语言系统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可以较好地揭示语义、语用、语符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等值翻译理论的翻译模式

这个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也为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翻译模式,使翻译成为立体地研究原作与译作在十五个语言平面上等值转换关系的科学、技巧和艺术。

1. 等值转换的序列等值翻译要求做到译作与原作等值,就是要争取做到译作与原作中有各级语言因子之间,以及各级语言因子内部的各个层次之间的等值转换。出发语言与归宿语言之间在十五个平面中的等值转换的关系,根据立体语言学语言系统序列,也可以列表如下:

等级

层次 AE 词级等值BE 词组等值CE 句级等值DE 超句体等值EE 篇章等值1. 深层AE1 词级深层等值BE1 词组深层等值CE1 句级深层等值DE1 超句体深层等值EE1 篇章深层等值2. 修辞层AE2 词级修辞层等值BE2 词组修辞层等值CE2 句级修辞层等值DE2 超句体修辞层等值EE2 篇章修辞层等值3. 表层AE3 词级表层等值BE3 词组表层等值CE3 句级表层等值DE3 超句体表层等值EE3 篇章表层等值

这种等值转换的序列纵横两种类型的关系。

第一种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用集合公式表示是AE

第二种关系是层次间的映射(Mapping) 关系。生成语言学把句子深层、表层的层次转换看成按转换规则的映射,即层次转换了,深层的语义要映射到表层结构,表现为表层的逻辑式(参加Katz ———Postal假说,即语言层次转换不改变语义。) 。立体语言学认为深层语义结构,通过修辞层语用结构,映射到表层语符结构,是使表层结构丰富多彩的关键。在翻译等值转换中,这种层次映射关系。可以用映射公式表示为:fA :A1E —vA2E —vA3E ,fB :B1E —vB2E —vB3E ,fC :C1E —v C2E —v C3E ,fD :D1E —vD2E —vD3E ,fE :D1E —vD2E —vD3E。读作:各级语言子系统的语义集的等值转换,按转换规则映射到语用集的等值转换,再从语用集的等值转换映射到语符集的等值转换。这个等值翻译基本公式Ⅱ是等值翻译原则的基础,是实现形似神似辩证统一的科学基础。

等值翻译基本公式Ⅰ与基本公式Ⅱ可以合并为:A1E —A2E vA3E < B1E —B2E vB3E < C1E —C2E vC3E

2. 等值翻译的本质应用

乔氏总公式PG= a·UG于翻译学。则出发语言( Source Language ) 系统的总公式是:PGs =αs·UG,即出发语言系统等于出发语言的参数系统乘普遍语法系统。归宿语言( Target Language)系统的总公式是:PGT =αTUG,即归宿语言系统等于归宿语言的参数系统乘普遍语法系统。出发语言系统集合PGs 和归宿语言系统集合PGT 具有共性———普遍语法UG。按照符号逻辑的公式,出发语言系统与归宿语言系统的交集为普遍语法系统。用公式表示为PGs ∩PGt = UG。∩交集(intersection) 的含义是某些成分同时属于两种不同的集合。用图形表示为:

PGs = asUG aT = PGs这个公式的含义在于,它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就是通过出发语言的言语系统和归宿语言的言语系统的参数对比和转换,达到两种语言的言语系统的翻译转换。这个公式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当PGs ] PGT时,则as·UG ] aT·UG,所以as ] aT。这个等值翻译基本公式Ⅲ,是实施等值翻译技巧的科学基础。在等值翻译模式中,参数系统的对比和转换,也同样体现在下列序表中。

等级

层次 A 词级B 词组级C 句级D 超句体级E 篇章级1. 深层asA1] aT A1 asB1] aT B1 asC1] aT C1 asD1] aT D1 asE1] aT E12. 修辞层asA2] aT A2 asB2] aT B2 asC2] aT C2 asD2] aT D2 asE2] aT E23. 表层asA3] aT A3 asB3] aT B3 asC3] aT C3 asD3] aT D3 asE3] aT E3

参数体系也表现两种的关系:第一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A

< aB< aC< aD< aE 即词级参数内包于词组级参数,词组级参数内包于句级参数,句级参数内包于超句体参数,超句体参数内包于篇章参数;第二种是层次之间的映射关系aA1 —vaA2 —vaA3 ,aB1 —v aB3 , aC1 —v aC3 , aD1 —v aD2 —v aD3 , aE1 —vaE2 —vaE3 ,即各级语言系统的语义参数,按转换规则映射到语用参数,再映射到语符参数。应该指出的是:在一般情况下,从语言层次来看,表层参数最大,修辞层较小,深层最小;从语言等级来看,词级参数差别最大,词组次之,句级再次之,超句体更次之,篇章最小;篇章深层参数差别趋于零。(因为aSE1-aTE1= 0 ,所以,aSE1= aTE1) 出发语言的参数系统和归宿

系统的参数系统的对比是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Linguistics) 的研究对象,也是翻译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对比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后者着重比较语系相同或接近的各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前者则着重对比互译语言之间的特征。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出发语言的言语信息通过语法控制装置等值地转换成归宿语言的言语信息。这个语法控制装置就是语言学黑箱,通过黑箱两端输入信息(原文) 与输出信息(译文) 的对比,通过黑箱入口输入语言的参数系统与黑箱出口输出语言的参数系统的对比,可以揭示出语言学黑箱中直接观察不到的语言规律,即人脑的语言机制,也就是普通语法模型。把上述交集公式PGS ∩PGT= UG代入语言学黑箱得出:

输入信息出发语言参数入口语言学黑箱归缩语言参数出口输出信息

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型正是在吸取当代语言学各派的合理内核,通过翻译实践,大量对比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以及出发语言参数和归宿语言参数的基础上,得出的假说。这个假说要通过语言习得、言语交际和翻译的大量实践的证实或证伪来加以检验和修正。更要通过人工智能(计算机、机器翻译和人机对话) 的应用来加以验证。

总之,翻译的本质就是研究出发语言和归宿语言之间十五个语言平面中十五对参数的对比及其转换规律。翻译这种言语活动就是具体研究调整原作与译作言语各级、各层次之间的等值转换关系,以达到全篇章等值转换的最佳效果。

3. 等值翻译模式的渊源

立体语言学等值翻译模式也吸取了国外各种翻译理论的部分。例如这个模式吸取了J ·C·Catford在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中提出的把语言分成各级研究等值转换的思想。该书把语言分成语法、词汇、语音和词形等层次,分成句、短语(意群) 、词、词素等等级,来研究出发语言与归宿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规律。此外,还吸取了如下观点:“翻译的等值关系是经常变化的。意译直译和逐字译与语言等级有关。一般说来,某级缺乏等值成份,就在较高一级确定等值关系。”这个模式还吸取M·A ·Halli2day 的系统语法(Systematic Crammer) 关于翻译理论要研究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思想。这个模式还吸取了Eugene A·Nida 关于翻译四种研究方法(即语文学研究方法Philological Approach , 语言学研究方法Lin2guistic Approach , 交际理论研究方法CommunicativeApproach 以及社会符号学研究方法Social semioticApproach) 的思想,以及运用生成语法于翻译过程,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过渡翻译的设想。这个模式还吸取了前苏联Л·с·вархуπров在《语言与翻译》中提出的翻译要突出微观语言学(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 领域进入宏观语言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交际功能语言学和话语语言学) 的思想。此外还吸取了关于较小语言单位的等值服从较大语言单位等值以争取尽可能大的等值思想,以及翻译理论要考虑超语言因素的思想。

这个翻译模式还估计到前苏联翻译界中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之间的分歧,并吸收了我国翻译界中的传统的文艺学派(包括语文学派) 与语言学派所作出的宝贵贡献。长期以来,翻译界中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各执一端,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原因之一是语言学派提不出一种语言符号模式,能够包括文艺作品语言符号系统微观和宏观的全部结构因素:等级、层次和功能。同时也是因为文艺学派也不能提出一个文学语言模式,来分析作品的全部艺术内容。

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和文艺学研究成果的发展,在客观上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立体语言学等值翻译模式揭示了出发语言的言语系统转换为归宿语言的言语系统的全部语言因素体系,把宏观的语言因素和微观的语言因素动态地辩证地综合起来,把语言符号系统同心理系统(包括审美心理) ,心理系统与现实系统辩证地综合起来,把思想艺术内容同语言符号各个层次的转换关系系统地结合起来,揭示出在文学翻译中艺术对比领域的终点就是语言对比领域的起点,艺术等值转换同言语等值转换可以在这个翻译模式中得到统一。这个模式为综合翻译中文艺学派的成果和语言学派的成果,提供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模式。

总之,这个翻译模式不是一个封闭性体系,而是一个开放性体系,揭示了人类语言最普遍的共性,比较全面地反映翻译语言活动的全部复杂性。这个模式对语言系统的结构、等级、层次的分析可以随认识的深化和应用领域的不同而发展,能够继续不断地吸取今后对语言现象和翻译现象的各种新发现。21世纪的中国翻译研究需要科学,需要系统的方法论,需要多学科的横向联系。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1985 ,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Edward Arnold.

[2 ]Nida ,Eugen A ,1969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3 ]Chomsky ,N. 1981 ,Lecture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4 ]Halliday ,M. A. K(1973)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 5 ]Catford ,J . 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Uni2

versity Press.

[6 ]巴尔胡达罗夫,蔡毅等译. 语言与翻译[M] .

[7 ]贾德霖. 思维模式与线性序列[J ] . 外国语,1990.

[8 ]王东风. 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J ] . 中国翻译,1999 ,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篇(4)

习作评改:习作评改应该是习作前提出的训练要求,虽然每次习作的目的和训练重点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离不开“中心、内容、表达、语言、文字”五个方面,中年级学生一般要求学生写完后能自己修改,把句子改通顺,点好标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修改自己习作的好习惯,还会欣赏和评价别人的习作,学会和同学分享自己习作的进步和快乐!

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特多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习作评改策略:是以习作为载体,从习作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习作评改”的训练,使阅读、写作、评改,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同学自评自改,和同学之间互相评讲互相修改,师生之间沟通交流评价。这样以评带改、以评促改的评改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触动和发展,习作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因此习作评改的训练在整个语文习作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

二、研究主要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从习作评改中学会规范语言,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谋篇布局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语言,并且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所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听取同学的评价,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会欣赏同学的习作,评价同学的习作,给同学良好的修改建议。学会和同学分享习作的快乐,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2. 认真把握年级习作要求,充分挖掘习作评改的训练点,选择恰当的训练时机,激发孩子写话兴趣。

3. 结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构建习作评改的训练体系,探索小学中年级习作评改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前①采用“综合调查法”,深入实际,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通过考察、问卷等形式,准确了解三年级习作能力很作文评改水平的现状,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以便进行实验研究;②文献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③综合实践法:在习作评改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学习,不断改正提高!

2.研究中①采用“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以研究提高课堂习作评改效果,将研究成果直接注入课堂之中。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着重实践层面上方法与策略的研究;②集众家之长法。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利用互联网进行相关内容研究,集众家之长,结合本年段实际进行研究;③个案研究法:针对具体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理论,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记录和研究。

3.研究后采用“经验总结法”,将小学语文中年段作文评改的事实材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分析,总结经验,并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来指导小学语文中年段的作文评改策略研究的开展,并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

四、研究措施

1. 现状调查。在实施研究过程中,我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以研究提高课堂仿写效果,将研究成果直接注入课堂之中。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着重实践层面上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篇(5)

1.研究背景

“反馈是读者向作者的输入,它的功能是向作者提供修改作文的信息”(Keh,1990)[2]。反馈按内容分有微观的语言形式和宏观的语篇层面两类;按方式分主要有教师反馈(主要包括会谈式反馈和批语式反馈)和同级反馈两种。本文构建的写作反馈整合模式,即将教师批语式反馈、会谈反馈及同级反馈,依据其不同作用融入写作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使其能配合师生的认知规律,动态地顺应写作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写作过程中各阶段的不同要求。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开始对写作反馈进行研究,主要涉及教师反馈、同级反馈,以及两者的对比研究。关于教师反馈的研究结果,有肯定教师反馈总体是有效的;也有认为批语式反馈费时低效(Truscott,1996)[3]。关于同级反馈的研究,有认为同级反馈能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但也指出了受学生水平限制等问题(Tsui & Ng,2000)[4]。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学生更重视教师反馈(Ferris,1997)[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有学者进行写作反馈研究,主要包括:对国内传统教师批改式反馈的研究(叶绿青,1999)[8];EFL背景下运用同级反馈的实践研究(邓鹂鸣,岑粤,2010)[5];以及教师、同级反馈的对比研究(纪小凌,2010)[6],研究结论基本印证了国外的研究结果。

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普适的写作反馈方式存在弊端,有学者已提出“可采取一种兼收并聚的反馈方式(冷文彦,2006)[7]”。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将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结合的相关研究(杨丽娟,杨曼君,2013)[9],但是这些研究或仅将两种反馈简单结合,或需依托于教学团队的支持。因此,本研究将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整合同级、会谈、教师反馈三种方式,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探讨此模式的有效性。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1)学生对整合反馈模式的反应如何?(2)相比单一的教师反馈模式,整合反馈模式的有效性如何?

2.2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江西某大学2011级软件工程专业技术1班和2班,共151人;其中技术1班(77人)为实验班,技术2班(74人)为对照班。两个班的实验前测作文成绩无显著差异(见表1),表明学生初始水平基本一致。

2.3研究过程

本实验持续16周,两个班均由笔者授课,教学过程一致,期间两个班均完成了6篇作文;不同的是实验班采用整合反馈模式,对照班沿用传统的教师评改模式。

在实验班上,笔者对学生进行了整合反馈模式的培训之后,将全班分成11个学习小组,7人一组,确保小组成员英语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每次写作过程如下:①学生在课后完成初稿;②同级与会谈反馈,下一周课堂上,小组成员间互相评阅初稿,在30分钟内根据互评表作出反馈,接着展开20分钟的小组讨论以交流问题,期间教师依次加入各小组提供帮助,返还初稿;③课后学生根据反馈修改初稿后上交第二稿;④教师反馈,教师评阅第二稿后,学生根据教师反馈再次修改完成第三稿;⑤教师反馈,教师选择几篇有代表性问题的文稿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对照班的写作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师评改模式:教师评阅学生初稿;学生根据教师反馈修改后上交第二稿;教师对二稿做出反馈,学生再次修改后完成第三稿,最后教师在课堂上点评几篇学生习作。两个班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修改作文次数相同;不同的是在对照班上自始至终都只有教师反馈,而在实验班上融入了同级和会谈反馈。

2.4数据收集与分析

(1)实验前测与后测。在学期初与结束后,笔者以英语四级作文考试形式对两个班做了前测与后测,题目分别为2011年6月与12月的四级作文题。评分标准以四级考试作文15分制的总体评分法为基础,其中分出语言形式(7.5分)和语篇层面(7.5分)两个分项。每份试卷由两位教师评分,评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8和0.875,一致性较高,取其平均值为最后成绩。使用SPSS17.0对前测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数据均值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说明两班学生起始水平相当。

(2)问卷调查。实验结束后,笔者在实验班展开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他们对整合反馈模式的反应。问卷共发放77份,回收77份,回收率为100%。

3.结果与讨论

3.1学生对整合反馈模式的反应

问卷分为两部分,10道客观选择题和3道开放式问题。客观题涉及学生对整合模式中三种反馈方式的反应;问题是关于对整合模式的评价和建议方面的。

针对同级反馈,73%的学生反映反馈内容主要是语言形式的反馈(如词汇、语法);38%的学生认为同级反馈有很大帮助,41%的学生认为同级反馈有一些帮助;40%的学生会根据反馈修改作文;80%的学生认为评阅他人作文对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很有帮助。针对会谈式反馈,62%的学生认为会谈式反馈有帮助;就其作用,54%的学生选择了“集思广益、开拓思维”,30%的学生选择了“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对于教师反馈,76%的学生反映反馈主要内容是有关篇章层面的反馈(如内容、结构);81%的学生都能认真阅读教师反馈并修改作文;90%的学生都认为教师反馈很有帮助。

3道开放式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对整合反馈模式作出评价”:76%的学生是积极评价,内容包括“能(较)全面指出作文中的问题”(52%),“能(较)明显提高写作水平”(70%),“能使自己更加注重对作文的修改”(80%);21%的学生评价涉及消极词语,如“增加工作量”(32%),“作用不大”(10%),“同级反馈有错误,不赞同其反馈内容”(69%)。第二个问题是询问学生:“下学期要不要继续这种整合反馈模式的做法?”91%的学生赞同下学期继续此反馈模式的教学方法。第三个问题是“对此模式的建议”:78%的学生提出“反馈中应给出相应的修改建议”的要求。

由此可见,实验班中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反馈与讨论,及时修改作文,从而提高写作兴趣和能力。

3.2整合反馈模式的有效性

前后测的评分标准依据反馈内容的分类,被划分成语言形式(7.5分)和语篇层面(7.5分)两个分项;语言形式包括拼写、标点符号、词汇、语法、句子结构问题,语篇层面指文章构思、内容和组织结构类问题。使用SPSS17.0对两班前后测各分项成绩和总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推断性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下表。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前后测各分项及总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表

如表1所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各分项及总分的前测成绩平均值差异不大,均值差分别为0.0021,0.0407和0.0298,独立样本T检验Sig.值=0.984,0.708和0.842,均>0.05,显示两个班的作文基础水平无明显差异,表明实验前两个班的写作水平相当。分别对比两个班前后测各项成绩均值发现,实验班两个分项和总分的前后测均值差分别为0.9416,1.0552和1.9838,对照班各项前后测均值差分别为0.2635,0.4628和0.7264,表明两个班学生作文水平在语言、语篇及总体上都有所提高,其中语篇层面进步更快。对比两个班的后测成绩发现,各项均值差分别为0.6759,0.5516和1.2276,独立样本T检验Sig.值=0.000

3.3讨论

整合反馈模式下实验班学生各项写作能力提升效果更为明显的原因有以下两大方面。

(1)整合反馈模式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增加反馈量

整合反馈模式中的同级反馈使学生从读者角度发掘他人作文中的错误和长处,并反思自己作文中的问题;会谈反馈使学生通过交流而拓宽写作思路和视野。整合起来能促使学生参与互动,消除他们在以往单一教师反馈方式中形成的依赖心理,促使他们从不愿动脑发现问题转变到现在积极的反馈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写作兴趣。

整合三种反馈的模式能涵盖作文中语言与语篇层面的大部分问题;而单一教师反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仅指出语言层面的错误就要花费教师大量时间。因此,相比单一教师反馈的有限内容,整合模式大大增加了反馈量,使每篇作文都能得到多角度的即时反馈,这种及时全面的反馈能使学生更快地提高写作能力。

(2)整合反馈模式能提升反馈利用率

教师均要求两个班学生对文稿做两次修改,但结果迥异:在对照班,第二稿中能根据反馈进行修改的学生不到1/3,第三稿中能按反馈做修改的学生更少,大部分学生只看不改;在实验班,大部分学生能按照反馈做出相应修改,第二稿、第三稿中都有较大的改动。通过访谈学生得知:对照班学生反应“老师批改时间过长,返还作文时已没有兴趣修改”,不少学生还反应“不知道怎么修改老师指出的问题”;而实验班学生反应“及时反馈能使自己趁热打铁修改作文”,而且都认为通过生生、师生交流,“使得修改作文容易了些”。因此,在对照班中,教师反馈不能引起有效的修改,当然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实验班中的整合模式能促使学生有效利用反馈,使其写作水平在一次次的修改中得以提升。

4.结语

一学期的实验研究结果说明,两种反馈模式都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且在语篇层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整合反馈模式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各项能力的提高。不同的反馈方式各有利弊:教师反馈专业、权威,但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级反馈能提高学生兴趣,但会受到学生的质疑;会谈反馈能加强互动交流,但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将多种反馈方式整合、互补,产生协同作用,能有效避免单一模式带来的弊端。本研究能启发教师将单一反馈方式朝多角度多次反馈模式方向改革,帮助学生在多次修改作文中逐步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当然,本次实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提高同级反馈的质量?如何满足学生提出的“反馈中应给出相应的修改建议”的要求?教师能否利用逐渐兴起的电子反馈来解决“反馈质量”和“修改建议”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erris,D.R.The influence of teacher commentary on student revision[J].TESOL Quarterly,1997(31):315-339.

[2]Keh,C.L.Feedback in the writing process:a model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ation[J].ELT Journal,1990(44):294-304.

[3]Truscott,J.The Case against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J].Language Learning,1996(46).

[4]Tsui,A.&M.Ng.Do secondary L2 writers benefit from peer comments[J].Journal of Secondary Language Writing,2000(9/2):147-172.

[5]邓鹂鸣,岑粤.同伴互评反馈机制对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功效研究[J].外语教学,2010(1):59-63.

[6]纪小凌.同侪互评与教师评阅在英语专业写作课中的对比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5):60-65.

[7]冷文彦.关于大学英语写作评改反馈机制有效性的研究调查[J].山东外语教学,2006(1):80-82.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5-8337-02

1 绪论

目前,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固定短语语法研究已经获得了阶段性成果后正在进行蒙古语固定短语的语义研究。德.青格乐图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蒙古语固定短语语法信息词典的建立及调试项目顺利完成,为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固定短语的研究开了先河。近年来蒙古语固定短语语义研究已经开始被重视,德.青格乐图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面向信息处理的关于蒙古语复合词语义研究正在进行。显然蒙古文信息处理基础研究中蒙古语固定短语的语法和语义知识的提取越来越重要,满足这些需求的蒙古语固定短语数据库的建设及其管理平台的研制成为当前的重要工程。在此,我们着重介绍蒙古语固定短语语法数据库和语义数据库建设及其管理系统。

该文语法数据库数据来源是有7000余条常用固定短语的《现代蒙古语固定短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该词典的数据从26000余条蒙古语固定短语中选取了部分词条,该词典是由171项语法属性字段及其属性值组成的基于语料库的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方法,对固定短语的结构、类型和语法、语义等信息从蒙古文自然语言处理角度分析和研究,更加形式化的描述了蒙古语固定短语的语法特点和规律[1] 。目前,虽然固定短语语法数据库已经建设完毕,但是固定短语的语义数据正在建设中,还不够完善,只完成了复合名词的语义数据库的建设。

复合名词语义数据库数据资源是以前期的复合词语义分类研究为基础并借鉴了汉语和日语的语义分类体系,并计算机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建立起能够满足信息处理所需求的蒙古文复合名词的语义分类体系[2]。在以后的研究中还要实现剩余的复合词以及习用词、成语、固定词、名词术语等固定短语的语义体系。

任何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文理论研究和相关知识库的建设都是研制蒙古文应用系统的基础。为了提升蒙古语固定短语在自然语言处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建立一个蒙古语固定短语数据库管理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2 数据库建设

我们对固定短语数据库中收录的词条进行语法分析、语义分析等详细描述。即首先要创建蒙古语固定短语语法数据库、语义数据库等两大类,然后建立管理系统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和管理。

2.1 转换语法数据库

蒙古语语法的形式化描述是与其它自然语言处理一样,是自动分析、自动生成和机器翻译的基础,因此蒙古语固定短语的语法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的蒙古语信息处理研究工作。

我们对已有的蒙古语固定短语数据库是数据库由总库和子库两个部分组成。本库主要对固定短语的分类、名称、界限、范围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定性和定位,并详细描述了固定短语语法属性。由于本库是visual FoxPro数据库,因此不支持多线程编程,而且 FoxPro数据库在大量客户端的网络环境中对数据处理能力不够强。因此把已有的数据库转换成SQL Serve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数据库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中性数据库管理系统,因此该转换使得数据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

2.2 建立语义分类数据库

根据以类别层次进行标注的蒙古语固定短语语义体系框架,建立蒙古语固定短语语义分类系统的数据库,然后对所选取的词条逐一填进数据库中。语义分类时以前期研究作为基础对选取的词条进行分类;目前,在语义分类系统中只输入了复合名词,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完成其余的部分的输入。

首先,对已有的蒙古语固定短语语义数据库,建立语义分类标注集,接着对选用的词条进行语义分类标注,在标注过程中遵守规范化、准确性和一致性的原则。数据库信息主要包括词条、词条编码、词条的实例。词条的编码信息作为该数据库的关键词,利用词条编码的唯一性特征,建立词语之间语义关系的关联。

3 管理平台的建设

3.1系统结构设计

主要根据蒙古语固定短语的复合词、习用词、成语、固定短语、名词术语等五大类,建立本身的意义分类。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

3.2系统功能设计

蒙古语固定短语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总库管理、分库管理两个大模块,每个模块主要有添加信息、修改信息、删除信息、查询信息和查询信息等功能组成。

3.2.1添加功能

在任一个库中添加词条时,首先根据对应的数据库结构,填写该词的属性值。在网页中设计添加信息的功能,便于录入和维护。添加时,先添加到总库,然后再添加到相应的分库中。每个表的主键是“词语”和“词类”两个属性的值,“词语”是固定短语的拉丁读音,因此拉丁读音和词类是必须添加的字段[3]。若将添加词条的属性是固定值,就不需要从键盘录入,直接选择列表框的值就即可。每次添加时,先判断词条的唯一性,如果该词条已经存在,不允许重复添加。

3.2.2 修改功能

词条的修改是指对总库和分库的词条属性值的修改。修改词条时,根据总库和分库的关联做相应的修改,这样才能保持总库和分库的数据完整性。修改时,先找到词条的相关信息后对词条的属性做修改。不允许修改“词语”和“词类”两个属性,因为它们是组合主键。主键以外的其它属性的值必须通过点击 “修改”按钮来修改。修改操作结束后,需要点击“保存”按钮把修改后信息存入到数据库中。

3.2.3删除功能

删除功能是指把词条从某个库中删除,即添加的逆过程。先进入查询页面,找到将要删除的词条信息,然后单击“确定”按钮把词条信息从数据库中删除。删除时,与修改功能页面类似一定要保持数据完整性。从总库删除某个词条记录时,先要删除总库中的记录,然后根据词条的组合主键“词语”和“词类”的值,从分库中删除相应的词条记录。

3.2.4 查询功能

在网页中设计查询功,通过词条的相关信息实现各种查询操作。查询时,可以通过词条的“词语”、“词类”、“蒙文”等属性的一个或多个不同组合进行查询,系统将返回满足查询条件的所有记录,并网页中显示结果。

4 结束语

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固定短语研究是蒙古语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工程。因此把蒙古语固定短语数据库的建设、管理、应用溶为一体,满足直接用户和管理者的综合性要求,搭建一个可靠的管理平台,是我们急需的工作。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篇(7)

【关键词】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内容;途径;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看,目前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指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第二类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第三类则是以上两种涵义兼而有之。我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尽管本土化的发展趋势还不具备,通过对庞杂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还是能总结出一些粗略的发展态势。本文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及途径等视角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希望为推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一、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研究

1、语言和文化知识

语言和文化知识是一种专业素质能力,指英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和理论,同时具有过硬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功底并娴熟地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1]。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它不可避免地会传承英语国家的人文现象。因而英语教师应具有充分的跨文化意识,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现象、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向学生传授更多的文化知识,以提高他们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张宜等人[2]的调查显示,37.5%的学生认为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外国文学文化知识,开阔的眼界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专业的融合[3]。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和相关的专业知识都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4]。

2、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在教师职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阻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我国师范课程设置中,教育理论课占总学分的比例小;第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高校扩招造成英语教师严重缺少,只能用缺乏教学理论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填补师资空缺。张宜等人[5]发现,42.9%的教师希望有机会进修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理论。这充分显示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教师对教学理论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念并不能真正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如根据张宜等人的调查显示,只有10.9%的教师认为教师应是“课堂的主角”,而在夏纪梅[6]的调查中,9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主要角色是“语言讲解者和语言示范者”。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差距,但从整体和长远看,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提高必然会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3、科研水平

科研水平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刘润清[7]认为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能够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教学给教师灵感,发现课题、验证理论、开展实验;科研又能保证教师对教学的兴趣和教学的科学性、前沿性及时代感。目前国内普遍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制约其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人均科研成果数量少、优秀科研成果缺乏及创新性研究匮乏等问题[8]。原因主要在于: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全面、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教学工作量繁重、科研时间少、科研环境欠佳等。周燕[9]提出创建以教学科研项目为基础、由不同经历的教师构成的教师实践集体,是促使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科研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从大学英语教师科研长期和整体发展来看,其科研水平已经在不断提高。

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

1、反思性教学

近年来,反思性教学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外语课堂。吴一安[10]强调外语教师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教师应该既是实践者又是自身教学行动的研究者;反思型教师应该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反思、研究、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等教育问题的探究、处理能力,学生的反馈也应该是反思的重要方面。孟春国[11]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对反思教学的理解仅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课堂教学是教师反思的主要内容,和同事谈论则是教师普遍使用的反思方式。教师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不断积累和总结。正确地认识和更好地践行反思教学,将会有效促进教学和自我的专业发展,两者形成良性循环。

2、进修培训

夏纪梅[12]调查得出:84%的教师没有出国进修或参加国外外语教学研讨会的经历,35%―4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国内外语教学研讨会或进修。周燕[13]对全国6大区域49所不同类型的院校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发现47%的大学英语教师认为“没有进修的机会是影响自己提高英语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张雁玲对山西财经大学外语教师所作的调查得出:90%的教师希望有机会重新充电。其他学者也认为大学英语教师现有的进修提高机会仍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13]。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篇(8)

执笔人:张爱敏

回首语文教研组工作,感触颇深,收获颇丰。

我校语文教研组在贯彻执行县级教研活动的同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工作计划,并督促落实。其教研工作特色及工作业绩总结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学无止境",通过学习才有提高。学习形式多样化,有讨论学习材料,观看专家讲座,观看教学录像,开展"读书论坛"活动,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活动等。学习,让我们教研组每一位成员幸福地走在成长的路上。

2、研修活动扎实,富有成效。我校语文组研修活动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凭借承办"语文论坛"这一契机,积极推动我校校本研修活动,激发教研组成员参与研修的热情和责任感。

第二步:重视校内教研课的进行,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同年级教师共备一节课,同课异构,同上展示课,人人听我,我听人人,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做到课前有说课,精心施教,课后评课、及时上传教案、反思。活动实效好,锻炼了青年老师的成长,促进了老教师的提高,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步:通过校外研修推动校内研修,实现"内外兼修":参加校外研修的老师介绍所得所思,大家进行讨论交流,借鉴学习,这样也很好的提高了研修的质量。

3、精心筹办"星河"广播站,初见成效。我校"星河广播站"的成立是语文教研组工作的另一大特色。从筹备成立,组织活动,开始广播等一系列工作凝聚了王雪萍老师的心血和辛劳。

4、隆重举行"樊相镇中心学校首届汉字听写大赛",通过书写选拔、模拟赛场等激烈的角逐,王雨琪、王晨焕、王亚如三位同学摘取桂冠,并在我县第二届汉字听写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5、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园因我而精彩"活动,语文教研组的老师各个真情演绎,以自己的生花妙笔,创新设计,在展示中脱颖而出,张爱敏、崔瑞玲、刘卫东、孙欢欢、于巧言等老师被评为"风采教师".

6."星河文学社"各项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成果迭出。圆满完成本年度"星河"四期的出版发行,成为"意林漂流"活动中的一员,并举行了"意林杯·迎国庆"征文比赛,还辅导学生作文10多篇在"矿山杯"作文竞赛中获奖,其中,高天宇、李双获一等奖。这都源于文学社老师们的不计报酬,无私奉献。

7.临近期末,初三语文组的教师外出参加"中考备考会",学习归来,在语文组又召开了新一轮的学习研修,即把握中考动态,依托中考考点,在日常教学中如何立足课堂,实施点、线、面的全程训练,在培养学生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篇(9)

此次大由天津外国语大学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主办,国际交流学院承办,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单位协办。大前后,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陆俭明先生发来贺信、华中师范大学邢福义先生发来题词、中国社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发来贺文,语文报刊协长李行健教授、天津市语用修辞分长谭汝为教授等分别打来祝贺电话、发来贺信。中央民族大学985基地主任戴庆厦教授,中国语言学常务理事、暨南大学邵敬敏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沈阳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铭玉教授,中国社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主任张伯江教授,商务印书馆副总编兼汉语出版社中心主任周洪波教授等著名语言学家应邀出席并做主旨报告。大期间,校党委书记李虹、校长修刚、副校长王铭玉分别见了做主旨报告的专家和大主持专家,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感谢和热忱问候。

研讨的主要特点

(一)意义重大而深远

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习《语法修辞讲话》的学术,学习吕叔湘、熙先生的学术精神、学术思想、学术风范和学术道路,密切结合表达,语义、语用和语法相联系,密切结合应用,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联系,对于促进中国语文的现代化即汉语的规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规模大、层次高、水平高

首先,此次议规模大。参的正式代表达170多人,来自包括社科院、北大、复旦、人大、南开等名牌院所在内的8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有来自日本、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地的学者3人。

其次,此次议层次高、水平高。参的主旨报告专家、主持专家和小组长等都是国内顶级学者和知名学者,其中担任国家一级学副长以上的有6人以上,博士生导师暨博士后合作导师30余人。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给与者高质量的赠书和光盘超过600册(份)。讨论的议题广涉及《语法修辞讲话》的研究、语法研究、修辞研究、语用研究、语义研究、话语分析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主旨报告的水平高,代表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提交的论文摘要和全文,内容充实,见解深刻,表述畅达;小组报告井然有序,细致而清晰,讨论中相互切磋,热烈而深入。

(三)严谨求实、创新包容、充满活力

首先,严谨求实。从议手册的制作到议主旨报告、分组讨论、组长汇报等各个环节都严谨求实,考虑细致周全,务求没有失误,没有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东西,讲求高效、实用。

其次,创新包容。从选题立意到理论方法,从材料选取到分析解释,从内容含量到表述形式,都体现了多元包容和锐意创新的特色。

再次,充满活力。既有老一辈专家学者莅临,中青年学者到,也有不少研究生同学参,主旨报告多达8场,贺信贺文和题词4封,戴庆厦先生和邵敬敏先生还参加了小组讨论,李宇明教授在百忙之中做了两场学术报告,大共收到150余篇论文提要和全文。

研讨的主要收获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篇(10)

    (一)、 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

    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着,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简述如下:

    1、 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

    2、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 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事件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中国翻译》,1998,(5)此文已被美国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 Culture收录,网上转载。)

    4、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认知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作用,各种普遍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认知图式越具体、越丰富,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就越强,是译者形成图式文本的基础。

    5、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是个斡旋推理过程,因果链是逻辑推理的基本结构,利用已知信息,对非语言要素(如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修辞功能进行判断,产生正确的推时结论。(《英汉功能翻译》,1999)

    (二)、 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论

    我们用修辞功能等值的原则来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自然有正确理解原文、翻译表达的一整套与此相应的方法论。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最突出的地方。由于功能翻译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

    1、概念段的主题认知法

    首先,把原文文本划分成概念段,研究概念段的主题思想,找出连接标志,抓住概念段的因果链(《科技英语修辞》),把握语言的功能取向和对概念段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

    2、功能分类法

    根据功能分类语言学(Functional Typological Linguistics)把英语分为五大类修辞功能:描述功能、陈述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和指令功能,每大类功能又划分出若干小功能,然后与汉语进行分类功能对比研究,探索译的规律。例如,英语陈述功能(陈述部分)总是放在句首,而汉语则置于句末。(张梅岗:《中国翻译》,1999,(5);2000,(5);《中国科技翻译》,1998,(1、4))

    3、图式研究法

    根据图式理论,研究和比较原语和目标语的各种结构的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例如,英语的SVO句、SvoO句、SVOC句和被动句等各种句子的结构图式。与目标语的结构图式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翻译规律和方法。(张梅岗:《中国翻译》,1994,(1、5);《英汉功能翻译》1999)值得指出的是,用认知理论去研究结构图式尤为重要。请看下面两句:

上一篇: 企业安全管理 下一篇: 市场营销工作思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