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7 19:32:22

语文说课论文

语文说课论文篇(1)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语文教学论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习目标 ⑴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通过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的主要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品味美句、主旨探究、课外拓展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三、说学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论文网站。(可以是视频、音乐、文本等等。) ⑵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D.《安塞腰鼓》wav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欣赏、了解中激发阅读的激情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绝活——安塞腰鼓表演短片,用一个词说说短片带给你的感受?。

(屏显介绍安塞腰的鼓配文图片)请同学们细看图片齐读文字,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安塞腰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又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它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它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语文教学论文,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整体感知:听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生命之劲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象安塞腰鼓表演带给我们的画面和鼓声。

2、听完老师的朗读,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屏显)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可以填词、短语或句子,最好用文中的语言。

3、课文中有一句话略有变化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它一共出现了几次?(四次) 这四句“好一个对安塞腰鼓”的反复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有新意,是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来,让我们一起饱含赞美之情的来读它们!(屏显:“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4、请同学们仔细跳读课文,看看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学生回答,屏显“安塞腰鼓之劲”资料: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2、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评点并加强朗读指导)

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四)、主旨探究: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

1、好一个刘成章!若不是你“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着地方”哪能写出如此激扬文字!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语文教学论文,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屏显)。

(学生回答,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2、齐读课文25至27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五)、课外拓展:借鉴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安塞腰鼓就是这样,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放之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旷达之美;想到人世间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壮观场面之美,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六、教师寄语

语文说课论文篇(2)

一、导入的重要性

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中自然、恰当、巧妙的导入,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

二、导入的方式

导入的方式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完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做到灵活变通,有所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1.提问式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提问。学生通过反复思考回答问题,然后把他们的答案进行对比,为下一步学习新课文打下伏笔。

例如,学习LearningToListeningBookI,Unit9PlanningYourDay一课时,可以这样进行。

(1)对有初学英语水平的学生可问:

Aretherewomen/meninthepicture?

Aretheysittingdown/eating/etc?

(2)对有中等英语水平的学生可问:

Howmanywomendoyouseeinthepicture?

Whataretheydoing?

(3)对有高级英语水平的学生可问:

Describewhatyouseeinthepicture.

Howmanyitemsinthepicturecanyouname?

Putthesewordsinasentence.

2.游戏式导入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爱说爱动,习惯于通过具体生动的实际事物来感知和理解新知识。因此在上新课之前适当地组织一些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学习LearningToListeningBookII,Unit3HappyBirthday一课时,可以首先请学生想出两种在他们生日时收到的礼物,然后写在小纸条上,把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学生把他们的纸条放进一个袋子里,第一组的一个学生从袋子拿出一张纸,递到另一组的一个同学手里,并嘴里说:“HappyBirthday!”,接到纸条的同学念出纸条上的内容,同时分别用激动或失望的语调来感谢对方。

Student1:Happybirthday!

Student2:AtriptoNewYork!Thankyou!(excitedvoice兴奋的声音)

Student3:Happybirthday!

Student4:Apieceofchewinggum.(一块口香糖)Youshouldn’thave.(disappointedvoice失望的声音)

3.做练习导入

要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加强口头练习是重要的一环,将课文设计成练习进行训练,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提高迁移知识的能力。

例如,LearningTolisteningBookII,Unit9,TrafficJam一课中,重点学习交通工具和形容词的比较级。首先把课文里一些形容词的比较级写在黑板上,例如morecomfortable,healthier,faster,drier,slower,等等,请学生帮忙再找一系列不同形式的交通工具,例如car,bus,motorcycle,truck,等等,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句子,Aisthana.让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进行填空或听写。

4.情景导入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到国内外时事,小到校内、班里发生的新事、新现象,都为一个活泼、灵活的英语课开头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如能在课的伊始就巧妙地运用这些素材,就能将学生引入到老师既定的目标,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例如,在学习LearningToListeningBookIIUnit16JobFair(招聘会)一课时,可先请几位学生扮演各个行业的招聘者并上讲台设点,举办招聘会,与其他学生扮演的求职者交流,为他们提供择业信息。这样学生们就会非常自然地加入到这个活动中了。

三、导入的教学效果

1.导入能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组织、引导、训练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努力创设语言情景,而不是强迫和代替。

2.导入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兴趣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快而有效地掌握知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3.导入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导入时,通过课堂知识的辐射和延伸,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发现,敢于探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英语课的开头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其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只要在上课之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这就是成功的开头。

参考文献:

[1]顾远明.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语文说课论文篇(3)

2在高中听说课程中实施情景教学的必要性

2.1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在高中新课标中,对于学生英语知识学习的多个方面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标准制定,而其中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则正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来说,其需要拥有听、说、读、写这四类技能,而其中听与说的能力则是最为重要的。这就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在对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新课标中,更进一步地对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参与进行了提倡,并使学生能够在体验参与的过程中使自身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在开创思维与积极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听说课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英语语境,并使学生在感受实际的同时使听说课的教学内容同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而这就需要教学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并根据本堂课程的实际内容来有针对性地创设出合理、真实的情境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中积极地投入到其中。

2.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在目前的高中英语听说课程中,还存在着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全程被动听课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热情不高。对于英语听说课来说,其应当对此进行改变,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而这就少不了良好的课堂环境。对此,教师应当将以往完全以自身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进行及时的改进,并从教学方式以及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全面、彻底的变革,从而将学生真正地视为听说课程的中心,并在听说课堂中以良好的情景设置使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加强。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使教师的课堂组织作用得到体现,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以及学习兴趣得到加强,从而完成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标。

3高中英语听说课情景教学应用策略

3.1借助多媒体技术感受情景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来为学生创造出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听说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更为直观、真实的图片和影像向学生们进行展示,从而充分地调动其感官情绪,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其知识的记忆进行有效的加强。比如在新课程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播放一段同本课内容有所联系的影片,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相关训练。比如在课文“Gettingalongwithothers”中,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之前应当先准备一些同友谊有关的影片片段或者歌曲,并在实际课程开始之前使用计算机向学生播放,比如《友谊地久天长》等等。在播放完毕之后,再安排学生对素材进行讨论,从而有效地转入到本课程的主题。之后,当学生对本堂课程的问券调查回答完毕之后,教师则可以继续利用网络资源对问券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之后再以多媒体模拟的形式,对朋友之间各种情境进行多样式模拟,并向学生提问每一种情境中应当使用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则可以将朋友之间交际所用的词汇如Ithink、Astome、Inmyopinion等向学生讲解,并对学生的回答结果进行一定的评价比对。通过多媒体情境教学的引入,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在情境扮演交流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知识产生良好的理解和深刻的印象。

3.2用英文歌曲烘托情境

通过英语歌曲对课堂情境进行烘托也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歌曲是一门无国界的语言,而很多英文歌曲也受到了我国学生的喜爱。而在高中英语听说课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对音乐的有效使用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实际的听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英文歌曲对情境进行良好的创设,同时将英文歌曲同本堂内容进行良好的搭配,从而提高本堂课程的教学效果。当英文歌曲播放完毕之后,教师则可以歌曲为主题对学生展开相应的听说训练,并以“提问—回答—讨论”的形式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提高。比如在歌曲YesterdayOnceMore中,教师在实际听歌之前向学生提问“Whatmoodisexpressedinsong”,从而使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自身的英文听说能力以及知识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3.3贴近生活,巧设情境

在高中英语听说课程中,如果教师仅仅依靠单一讲解的方式,那么就会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其相关知识内容的记忆效果不佳。对于英语听说知识来说,其同简单的理论知识讲解有着较大的区别,其需要一定的背景、氛围才能够使学生在其中体验到更好的听说感受。而在设置的情境之中,越同学生自身背景知识联系紧密的知识就越会被学生接受与掌握。所以,教师应当针对此特点,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实际情况,设置出符合其生活特点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感受亲切的同时使自身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比如在课程“Othercountriesandothercultures”中,教师可以课程内容为根据,向学生逐步提问:Whatisyourfavoritecountry?Whatisyourfavoriteforeignculture?当学生对自身不同意见发表完毕之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Ifyourforeignclassmatesrequireyoutocomparewiththeirnationalcultures,howwouldyoudo?”并将学生安排为两组,分别持同意和不同意两种意见并展开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再将关于观点的相关知识向学生进行讲解,如Iagreewith、I’mafraidnot、Ithinksso等等,之后再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情境设置,学生乐于、敢于参与到其中,自身的语言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4通过表演体会情境

语文说课论文篇(4)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已使英语获得了国际通用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有关文件提出,21世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为母语、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和互联网的广泛利用,英语成为各种国际场合的主要工作语言,也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据统计,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同时也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

纵观各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强调语用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实践得到普遍认可。欧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13个国家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制定了纲领性的外语教学文件(EuropeanFramework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从理念、目标和评价等各个方面对外语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文件体现了国际上语言学、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强调以发展语言应用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交际性教学思想。我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和外语教学大纲设计中也基本采用了这种思路(如香港地区1999年版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2.在高中外语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日本将高中课程设置为英语一、英语二和口语一、口语二以及阅读与写作课程。其中英语一和口语一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而英语二和口语二为选修课程,阅读与写作也为选修课程。韩国也是同样,高中一年级英语为必修课程,从高中二年级起开设英语阅读、写作和会话等选修课程。一些欧洲国家则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开设出不同语种的第三外语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兴趣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重视外语教育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素养的培养作用,强调外语在加强各国人民理解和沟通中的作用;强调外语对于各国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4.教学资源的扩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使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

5.评价改革形成潮流,各个国家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价与检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重视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力求使评价更好地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全面和公正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一些新的评价和检测方法正在得到实验和推广。

二、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自1985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是高中英语课程得到了普及,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经过1993年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了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经济和科技建设对人才质量的要求。1999年,西南师范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基教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对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调查。此次参加调查和测量的重点与非重点中学共87所,学生达15,937人。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有了明显的进步,与1985年的全国英语教学测试调查相比,平均分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非重点中学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突出的,主要表现如下:

1.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多以教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语言输入量偏小。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993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为所有高中学生设计一个目标和要求。1996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设计了一级和二级两个不同的目标要求,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生都基本按照一种课本、一个进度、一个目标和一个要求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常常对有些地区和学校偏高、偏多、偏难,但对其它的地区和学校则又偏低、偏少、偏易。

3.高考外语科目虽然近年来逐步改革,从重语言知识转向重语言能力,加强了对学生听力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导向,但是同一标准的一次性考试无法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必然导致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步履艰难。

4.近年来,各地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有些地区和学校已经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转变。在条件较好的高中,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课程的资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已有明显的提高。现行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的需要。

三、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高中课程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潜力、个人的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高中英语课程在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同时,又按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设置相应的教学级别以及相应的语言水平测试级别,为学生提供相对客观的监测语言水平的标准。

四、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关系

2001年7月出版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按照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整体思路设计的,当时国家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尚未出台,因此,其高中部分的课程标准基本是按照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分级目标的课程模式进行设计的。虽然在高中阶段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是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因此,课程标准研制组根据教育部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这次又重新对高中课程进行设计,力求体现实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原则。以学分制的方式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又与英语语言的水平级别相联系,形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设置模式。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将以新制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准。

第二部分高中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及内容结构

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

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既立足于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的现状,又充分考虑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我国对外开放、综合国力增长的需求,力求使课程标准做到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体现时代性的要求。

2.第一次在高中英语教学指导文件中明确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提出:“外语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描述中,提出了对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级别要求,使语言学习目标的内涵更为全面和丰富。

3.既体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基础性,又适应高中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成长需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设计了必修和选修两大系列的课程,以学分制为基础、以模块为基本教学单元,使课程体现多样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

4.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5.根据英语学习的规律和社会对英语的要求,提出基础教育英语水平级别证书制度的设想。

二、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结构

1.基本框架

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分别由若干个模块组成。其基本框架图如下:

附图

高中英语课程基本框架图(详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正文中表1)

2.必修课程

原则上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英语必修课,共5个模块,计10个学分。高中英语必修课程的内容将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发展,注重语言的输入量,必修课程由综合英语和阅读与表达两个部分构成。两部分课程的课时比例为3:1。

3.选修课程

高中英语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若干模块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未来发展的设计进行选修,分为两个不同的系列课程,即B系列和C系列课程。B系列课程为顺序选修课程,应在完成A系列课程后顺序选修。B系列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与A系列基本相同,在继续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的同时,重点发展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选修课程共设6个模块,计12个学分。

C系列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的课程: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专项语用技能,发展特长与爱好,满足兴趣和需求而开设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或就业,特别是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各校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有目的和有选择地设置C系列课程。以下课程仅为建议性课程。

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可以包括: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等。

语言应用类课程可以包括:文秘英语、科技英语、社科英语、初级旅游英语、初级经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

欣赏类课程可以包括:英语文学欣赏入门、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英语歌曲欣赏。

第三部分原有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比较

说明: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是以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版本为基础修订的,其修订工作是在新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进行的,参加修订的人员同时是新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因此,2000年版的高中大纲吸收了一定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前该大纲尚未普遍实施;1996年供试验用的高中大纲到目前为止只在个别试验区使用,未在全国广大地区推广。因此,实际上全国广大地区的高中教学仍遵循1993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的理念和要求。

第四部分征求意见的重点

希望专家和学者就以下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英语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提出了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这一表述以及教学重点是否恰当?你对此有何看法?

附图

2.《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推行学分制,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您认为其意义如何?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

3.《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七至九级教学目标的描述是否恰当?

语文说课论文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59-02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其社会生活环境。小说按篇幅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一般都是小小说,即微型小说。本文研究的就是苏教版教材中的小小说教学。

一、“小说课型”的教学目标

(一)把握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是小说的主旨和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小说的主题或塑造一位人物形象,或揭示一种生活现象,或表达一种思想观点等。因此在教小说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究小说的主题。教师应借助小说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小说的背景,去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制度、社会的本质、社会中某阶层的人的精神风貌,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作品的教育意义。

(二)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小说,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中的人物成为典型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既可以通过正面描写,即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也可以通过侧面描写,即以他人的言行来反衬人物。故事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时也包括序幕和尾声。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依托,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三)初步了解小说的写作特点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有自己独特的写作特点:①视角独到,以小见大。小说往往选择一个很小的视角去细致刻画、描绘,但作者通过这个小小的视角反映的却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现象。②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所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特点,更要关注作者是运用哪些写作方法去刻画人物形象的。③情节安排,匠心独运。阅读小说,学生往往会被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的确,为了让小说精彩,作者对小说的情节进行了巧妙的构思,一波三折、设置悬念、矛盾冲突……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小说的主题而服务的,不能因为引人入胜的情节而忽视主题。④环境描写,烘云托月。学生阅读小说,一般关注的是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而对环境描写则往往会忽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绘对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烘托作用。

二、“小说课型”系列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我们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发现选入教材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是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如改编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改编自《水浒传》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改编自《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另一类就是单独成篇的小小说,如《爱之链》、《船长》、《半截蜡烛》。

因为阅读小说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才陆续出现改编自古典名著的小说。通过对课后习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各年级对阅读小说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阅读小说最主要是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到了五年级,则要求复述课文,可见此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到了六年级,不仅要求复述课文,而且要求体会词语对表达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和同学交流名著中其他的故事内容,可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要了解小说完整的情节外,还要体会表达人物形象的方法,并阅读整本名著。

直到六年级,教材中才出现完整独立的小小说。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初步体验,所以他们在学说时,不仅要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感悟人物的形象、了解故事完整的情节,而且要分析作者是通过哪些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学生在阅读时要关注小说的内容和形式,把小说的内容和表达方法有机融合。

三 “小说课型”的教学过程

(一)生活积累,奠定情感基础

每篇小说作者都要表达一个明确的观点,这观点也就是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所体现出来的,而这样的事情一般都是来自学生熟悉的生活,所以应该在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找到一个链接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入手,抛出与课文内容、主题相关的话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是缓和上课气氛,放松心情;二是让学生从交流中找到学习课文的情感基调,奠定基础。

(二)揭示课题,了解预习情况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课文题目。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所以他们进入课堂时对课文不是一无所知,而是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反馈,了解哪些内容他们理解了,哪些内容他们不理解,而这些不理解的内容恰恰就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这既为我们教学明确了方向,也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的效果也将更好。

(三)体悟细节,感受人物形象

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所在,所以要紧紧围绕人物形象来组织教学。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感悟人物的特点,同时也要关注作者是运用哪些写作方法去刻画人物形象的。一般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侧面描写则是通过对周围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四)总结提升,把握小说主旨

在将人物形象分析得深入透彻后,进行总结提升,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也是文本的价值所在。理解评价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恰如其分,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而任何对小说的再创造或是续写,都要围绕小说的主题去进行,而不能违背主题,随意创作。

四、“小说课型”的教学建议

(一)正确理解“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

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一说到虚构,学生很容易片面地理解为编造,虚构和编造有本质的区别。小说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但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虚构,它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而非编造。

(二)提倡速读

语文说课论文篇(6)

一、教学原则的研究

教学原则是进行科学的语文教学的依据,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80年代以来,我国已出版的40多本有关语文教学的专著以及许多文章,对此都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和阐述,提出了许多教学原则。但比较、总结这些教学原则,我们发现有些表述不同,但内容实质相同,如“知识、能力、智力兼顾原则”、“语文双基并重与开发智力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相结合原则”等,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即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而这一原则又与另一教学原则“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容上是交叉关系。“语言训练”应该包含在上一原则“语文双基训练”之内,“思维训练”也应包含在上一原则“开发智力”之中,因思维是智力中主要的因素。所以这两条原则应归并为一个原则。如此内容重复交叉的原则还有许多。同时,许多教学原则不能反映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把语文教学的原则混同为一般教学原则,即也可以成为指导其他学科的教学原则。如“双基并重的原则”、“精讲多练的原则”、“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原则”等。对语文教学原则的讨论,到了90年代有人开始进行总结,将前述讨论的各种观点用语文教学原则体系的特点,即必须能揭示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的最基本的规律,能反映语文教学特殊性,有一定的概括性的要求,进行检测衡量,认为最重要的有五条,即“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的原则”、“文道统一的原则”、“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原则”、“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的原则”等。但对此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并没有也不可能就此结束,还在继续深入。

二、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论探讨

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观念问题,如果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不明确,语文教学就漫无方向,左右摇摆,飘忽不定。在这方面,我们深有教训。但目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仍然众说纷纭。“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研究人员的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它是语文课最基本的属性,围绕这一属性和这一观点,经过多年讨论,引申出了许多其他属性和其他观点。如“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这两性之后,又有人提出“基础性”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之一。有人又认为除此外还有“实践性”和“综合性”。一直发展到它是多重性质构成的综合体。即工具性与思想性、知识性与技能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等等。本质属性之外,还有从属性质: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这些认识基本都是建立在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的依据上。即教材有什么内容,它就有什么性质,如文学性与知识性就是如此,教学实践强调什么就有什么性质,如思想性与技能性就是如此。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人们同样意识到以上所认为的语文学科的属性并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所独具的,其他学科同样具有,如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基础性,知识性等,不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刘国盈先生在《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等级的模糊性——语文学科特点辨析》一文中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认为“语文是一门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等级的模糊性相结合的学科”,所谓“应用的广泛性”,就是“不管是国家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教授,还是一般的老百姓,没有不使用语文的。这是就人而言。就事而言,军事、政治、外交、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也都离不开语文”。所谓“层次、等级的模糊性”,如“鲁迅先生的《祝福》,既可以作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高中、初中的教材……”,语文“谁说得清楚何谓基础语文,何谓初级语文,何谓高级语文”。至于听说读写能力,也很难划清层次和等级。这种层次、等级模糊性的观点,确实新颖独特,但语文学科的性质,人们之所以对它进行讨论,而且非常重视,是因为它直接指导着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如果认为它具有工具性,那么就要侧重语言训练,如果认为它具有文学性,那么就要突出文学教育,如果认为它具有实践性,那么就要加强包括语言、写作在内的各种训练。而刘国盈先生的这一观点,特别是“层次、等级的模糊性”在指导课堂教学上又具有新的模糊性,他自己也说:“语文科的特点——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等级的模糊性是造成语文教学的任意性、摇摆性的重要原因。如何针对这样的一个特点,提出一整套办法,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由此可见,这一特点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病灶,语文教学就是要想尽办法来医治这个病灶,解决这个问题。况且广泛的应用性,也是其他学科所具有的特性,如数学,应该说除了傻子不能用外,其余人都要用。

李维鼎在《越出雷池,轻装前进》一文中,认为语文科除了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之外,还有深刻的移情性和全面的基础性。他说这两点才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如“全面的基础性”,是说语文学科所培养的能力是规范的、基础的,“就是这种能力的规范性和基础性,使之成为自身向高层发展的基础,也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能力,更是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能力。这样,中学语文科要培养的语文能力便成为个体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完全意义上的‘基础’”。对这一解释作深刻的思考就会发现它确有独到之处,即,语文科培养的能力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能力,也是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能力,更主要的是自身向高层次发展有了基础能力。目前语文教学提出素质教育的观点应该说是与李维鼎这个观点相吻合的。

三、课堂教学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原则对教学结构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十几年来,形成较大影响,有代表性的教学结构模式有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结构模式,钱梦龙

老师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课堂教学结构模式,黎世法副教授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结构模式,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六步法”的结构模式。 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讨论,集中在科学性与艺术性上。有人主张教学的科学性要削弱艺术性,认为“学习是科学,教学是艺术”,较多的人认为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我们认为无论是哪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它首先要具有科学性,就是要有一定的程序或规格,要有相对稳定的形态,要有明确判断完成目标的标准。要有程序,这个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所以从一堂课整体结构上看,层次清楚,周到严密未必是科学的,因为它的结构过程未必符合认识论。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之所以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就因为它是认识论指导下的科学程序。首先是“读”,了解教材,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议”,理解教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一步是“练”,运用知识,巩固知识,“讲”是教师的点拨和解惑。这种按照学生认知结构安排的程序,自然是科学的,合理的。钱梦龙老师根据他的语文导读的“三主”原则,设计的四种基本课型,其理论基础也是认识论。其核心是“自读”,由此分解成的四种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析能力,是阅读能力由低到高的纵向分解,是一个具有科学序列的训练过程。

以上我们说的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一个要求,即科学性。它还有另一个要求,即艺术性。我们说课堂教学结>!

课堂教学结构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探讨。于余的《系列化 网络化 多样化——现代语文课课堂教学结构探索》一文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理论概括。系列化就是要重视认识过程的完整性,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去组织教学。网络化,就是重视组成部分的综合性。他以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为课堂教学结构纵向发展的“主轴”,以五个方面为“横向”的组成部分:①摆正教师、学生、课本三者的关系;②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③畅通“反馈”渠道,变教师信息的单向“输出”为师生共同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传递;④注意课内外的结合,即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课外“引进”知识或让学生的视野向课外扩展;⑤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围绕“主轴”将这五个组成部分有机地“搭配”和“排列”在一起,就有可能形成有主有辅、纵横交错的“立体”的“网络”。他将语文课课堂教学结构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承接型”,二“螺旋型”,三“辐射型”。他说:“这也只是大致的格局,在使用时,它们往往是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这实际就是稳定中的变化,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的一定的艺术性。

语文说课论文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说教学;重要意义

小学生是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个群体。他们对新鲜的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传统的教学告诉我们,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打压学生的积极性,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丧失积极求索的欲望。而小说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有效地运用小说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下面我围绕小说教学在课程中的重要意义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见解。

一、小说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思维的起点。”我们知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整个课堂的是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中。而小说教学更是很好地迎合了这一点,小说类的文章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小说中反映的往往是现实生活,它鲜活逼真地从各个方面体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教学中,小说那简单、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叙事手法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的描述也很通俗易懂,而其中丰富的知识内容也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供他们学习。小说中引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情感性因素、趣味性因素、实用性因素等。同时,小说中还具有很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多彩的生活现象、丰富的情感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这些不仅给学生塑造了一个多样的世界,还能引发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真谛,启发他们的各项思维。除此之外,小说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它表现出的生活现象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很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由此可见,小说本身充满的吸引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小说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也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让他们更热爱语文课。

二、小说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

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语文课本,语文课本中含有很多的小说类文章,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让学生能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多种情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小说中,作者笔下所表达的对生活、大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都能深深地影响学生,并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从小说中各式各样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分辨善恶,赋予可怜之人于同情,对可恶之人心生憎恨。在小说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会这么说:“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道理,其中某人身上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将来应该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小说中常常表达着作者要告诉世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小说能表达出不同人物的人生哲理,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把这种哲理教给学生,鼓励他们做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实现小说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高尚的行为》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身体残疾、忍气吞声、胆小的科罗西,直到他忍受不了同学们的欺辱才奋起反抗扔出了墨水瓶,这时在老师的责问下,卡罗纳站了出来说是自己干的,文中卡罗纳不仅替科罗西承认错误,还告诉老师要原谅“肇事者”的行为,他这种高尚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去赞扬的。小说中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发扬并去学习。

三、小说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给他们学习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通过小说的教学,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作者是如何将不同的事件关联起来,如何对文章中的人物特点进行各有特色的描述,如何把故事情节和人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如何形容曲折的人物命运等,学生也会发现这些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小说同时也有了另一种色彩。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更倾向于阅读小说类文章,他们往往会对小说中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可见,小说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进行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语文说课论文篇(8)

二、悬念诱思式。即教师通过先讲述故事或者列举实例,然后从中巧妙地设置一、二个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因此,安排这种悬念诱思式教学导语,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内心世界里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设法破释教师设置的悬念,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

例如,在《哲学常识》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目的教学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先给学生简要地讲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皇宫里宣讲哲学的故事,然后设置悬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是他又说‘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能回答吗?(短暂停顿,观察学生表情)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如此一 段简短的导语,可以诱导、“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

三、情境切入式。即教师从课前班级的某种具体情境入手,则某个(些)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班级刚开展过的某种活动等等,或者教师有意识地对某种情境稍作加工处理,随机应变,灵活自然地加以简要的概括、总结、点拨,然后迅速地切入该节课的教学主题。例如,在一次上《师德常识》中“个人离不开集体”一目时,刚上课,一支横卧在讲台上的粉笔被风一吹,顺着桌面掉到地上,跌断了。我们没有忽视这个细节,觉得它是切入这节课教学主题的一 个很好的情境。于是,就将跌断的粉笔从地上捡起来,又拿了一盒粉笔(纸包的),沿着刚才那支粉笔下滑跌落的路线,把它轻轻推下讲台,拾起来让同学们仔细查看,竟无一支跌断。这时候,便说了如下一段导语:“同学们,刚才的情形大家都看到了,可是你们思考过它说明了什么吗?能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有限的,而由多个乃至无数个个人所组成的集体的力量则是强大的、无限的!你们说呢?(学生们会意地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一个方面‘个人离不开集体’----”。这种由具体情境切入教学主题的教学导语,因势利导,生动活泼,其效果当然也比较好。

语文说课论文篇(9)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刻划人物的方法

刻划人物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们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人手,据情论人。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是人物诞生、成长和活动的场景。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如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自然环境即人物活动的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

社会环境主要由主要人物和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代表,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透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作家总是通过具体的人物体现某种社会势力或观念,分析时必须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行来认识其社会历史内涵。《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此,在欣赏中,我们就得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领悟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从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对社会、历史,我们的认识越深刻,那么,对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环境的认识也就越深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阅读分析作品时,应该自觉地将作品描写的社会环境与我们的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进而认识社会环境。

4.品味作品的语言

语言是小说中最能体现作家风格的地方之一。杰出的小说家多为语言大帅,如鲁迅凝练深刻,契诃夫幽默简练,孙犁清新明丽,沈从文则古朴而典雅。分析人物语言时,应注意人物的身份、地位,因为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应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5.领悟作品的创作主旨,即作品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的主题和中心,是作家经过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也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思想的表现。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在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认识典型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问题,即把握小说的主题。如小说《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陈奂生上城》中的主人公陈奂生和《守财奴》中的主人公葛朗台,人物的形象都极为鲜明,个性非常突出。只要从这些艺术形象出发,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写作意图,就不难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通过塑造有血有肉,性格各异、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作家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并反映他所处的时代,寄托自己的审美感受,揭示时代特征,读者则通过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去理解创作意图,了解时代特点,把握人物赖以生活的环境、体会人物形象、抓住时代特点在人物形象上的反映,把握主题思想,抓住生活的本质,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那么该怎样去欣赏人物形象呢?一般来说,要明白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同时,每个人也都对环境起一定的作用。人物身上标记着时代的特征和风貌,把握住了人物,时代的特点也就基本上了解了。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人物形象就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血有肉人的集合体,人物的每一个侧面都是生活原型的高度概括。而人物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情节,离不开与周围人的联系,因此,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刻画性格是作家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我们在阅读小说时,要从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人手,分析故事情节特点和矛盾冲突,把握人物在众多矛盾冲突中的动作、内心,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还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多侧面全方位立体感强的人物。

具体怎样欣赏人物形象呢?

(1)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矛盾的两个方面,那个时代,一方面有专制主义的潮流,一方面有民主自由的潮流,反动潮流和进步潮流矛盾冲突着。而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既有人心冷漠问题,又有社会观念落后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2)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的性格才得以展现。阅读小说必须掌握小说情节结构,分析其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如在《项链》一文中,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境遇的大起大落,使人物的性格得到充分展现。又如《陈奂生上城》中也有许多巧妙的情节和耐人寻味的伏笔,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巧合,作者成功的刻画了某来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

(3)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祝福》描写祥林嫂重复叙说“狼吃阿毛”的故事,读者会从中感受到祥林嫂失去爱子的悲痛;祥林嫂的眼神变化更让人感受到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变化。超级秘书网

(4)从典型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在听说水生要到大部队的消息后,手指的震动,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的细节,读者会感受到水生嫂内心的震动与镇静的心理变化。

语文说课论文篇(10)

新教材的实施与课题研究的巧妙结合,使我校语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人才倍出。县课改专家组成员、校教务主任王功政先后为全县语文教师上了《老王》、《荷叶-母亲》等示范课,多次参加课改协作区会议及全县优质课、说课并进行评课, 被评为县“自修-反思课题实验先进个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反思》获全国“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对误读〈背影〉的思考》、《本色语文课堂的细节艺术》分别杂在《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第1期和2010年第3期发表,《新课程背景下说课说什么》获全国说课论文二等奖,《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探微》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老王〉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一等奖,《爱,创造美好的境界》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县课改专家组成员王翠芳老师获众多殊荣:XX年3月,被茅坪镇评为第一届初中语文骨干教师; XX年5月,被秭归县文联授予优秀作文指导教师;XX年2月,被九里中学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XX年1月,被宜昌室教研中心评为中学语文优秀教师; XX年年2月,被茅坪中学评为优秀班主任;XX年1月,被县教育局聘为县语文课改专家组成员;被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其教研教改硕果累累:XX年12月,《孤独之旅》获市说课三等奖;XX年3月,《综合性学习中的主体张扬》市双优评比一等奖;XX年9月,《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获市初中校本教研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12月,《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获四优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4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体会》发表于《宜昌教研》;XX年1月,《走进屈原——综合性学习案例》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4月,《孤独之旅》说课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研组长郑家芹老师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XX年参加县“走进新课程”语文优质课竞赛《绿色蝈蝈》获得二等奖, XX年10月辅导的学生作文在省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第三届“童之趣”杯大赛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XX年 年11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部级刊物《文学教育》发表;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评为二等奖,并被推荐到省电教馆参加决赛获一等奖;2010年1月撰写的《积累成语,读写添翼》在湖北教育第一期发表;2010年8月撰写的《按〈课标〉要求指导学生作文,培养能力》获市级论文二等奖;XX-2010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三年被学校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在我校语文课题组承担的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及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研究中,承担了课题的资料整理、结题报告的撰写、总结验收等主要工作,都顺利通过了验收结题,被县教科研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陈英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的叔叔于勒》被评为示范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三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向春江老师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春酒》被评为二等奖,获省一等奖;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紫藤罗瀑布》获县优胜奖;《〈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赵应菊老师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获县一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在县教学研究发表;论文《课堂提问也是艺术》〉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宋华兰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吆喝》获一等奖;说课稿《让世界充满爱》获全国说课二等奖;《〈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实践语文个性化阅读浅探》在县教学研究发表。王诚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斑羚飞渡》获三等奖;论文《念不完的无字天书》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记叙文教学改进之我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浅谈》、《教育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分别获县论文评比二等、三等奖。梅云铜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备考会上的《雨说》被认定为县级示范课;论文《一张凭证的启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之我见》都在《新教育参考》发表;论文《一张欠条的魅力》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雨说》教学设计〉获县论文评比二等奖;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获县评比三等奖。另我校多位语文老师写了多篇教学案例、论文在县教育网上发表。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同伴互助活动开展不多,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对话反思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上一篇: 创建卫生乡镇申报材料 下一篇: 讲规矩心得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