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题目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01 21:27:08

心得体会题目

心得体会题目篇(1)

我辖区的外来人口数量增多,流动加快,跨度加大,成分趋杂,外来人口违法犯罪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而我作为社区民警,对外来人口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的现状,我把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列入今年"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外来暂住人口主要集中的几个工地,力争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为解决排查登记工作面临的困难,认真制订排查登记方案全面推进我所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

宣传发动到位。针对以往抓暂住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工作中,广大房屋出租户、用工单位、暂住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配合职能部门依法管理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的现象。我所从三个方面强化宣传发动,努力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出租房主的守法经营意识,营造浓厚的排查整治氛围。一是强化社会面宣传。利用主动上门服务等形式,大力宣传暂住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明确规定对拒绝、阻碍排查登记的人和事要依法严肃处理。

心得体会题目篇(2)

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具体目标心得体会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把问题找实、把根源挖深,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确保在主题教育中取得扎扎实实的收获和成效。

聚焦理论学习有收获,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仰者。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坚持在学习中提高理论素养,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培植精神家园,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尤其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切实掌握用好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信仰者、践行者、传播者。

聚焦思想政治受洗礼,做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的坚定捍卫者。通过理论武装,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把维护核心变成思想自觉、变成党性观念、变成实际行动,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依赖核心、政治上维护核心、组织上服从核心、行动上对标核心,坚定不移围绕核心聚焦、聚神、聚力,做到思想上同心、政治上同向、行动上同步,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心得体会题目篇(3)

【正文】

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取得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夺取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党中央在谋划“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始终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在部署“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中,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明晰党员身份,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以理论学习的新提升,不断开创投资评审工作的新局面。

一、要全面系统学。五中全会精神是博大精深、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学习贯彻好会议精神,一定要突出整体性、系统性,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把握其内在逻辑、内在联系。要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学,认认真真逐字硏读、深入领会。要结合学习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融会贯通,学深悟透。只有通过系统的学,才能提高我们干工作时全盘谋划的能力。对于我而言,在投资评审中心这个工作岗位,直接与民生项目打交道,面临的工作非常繁杂琐碎,与民生息息相关,必须提高自身的统筹、协调和沟通能力,才能为局、中心增光添彩和不辜负党员身份。

心得体会题目篇(4)

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是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确定一个辅导主题,学生以自身期望达成的目标为先导,以寻找达成目标的途径、方法为焦点,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活动课课程类型。

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基于人本主义的学生观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的主观建构论。学生观来源于人本主义哲学对人性的认识:人本主义哲学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相信人的潜能,认为个体具有强大的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人是一个努力寻求健全发展的人。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可以认为,学生个体设定的目标是正向的、积极的,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心灵的成长。因此,学生个体的目标与学校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此外,后现代建构主义强调真实的主观建构论,相信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重要信念去建构其主观世界,这些重要信念会通过故事叙说或与人对话的过程而存在,亦即人们会以个人叙述故事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经验,并获得控制感及持续的生活方式。后现代建构主义坚信没有任何一个人对真理具有独占权,因此教师不能将“真理”或“客观性”强加在学生身上,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经验和观点。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课型设计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诠释。

二、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课型之优势

首先,问题导向的心理活动课上,我们通常先提出问题,再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这一设计理念是假设学生一定存在着某些问题,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如在高中生人际交往方面,许多高中生适应良好,并不存在人际交往困惑或问题。所以,问题导向的心理活动课并不适用于全体学生,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辅导课程。其次,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找到了问题发生的原因就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然而问题产生的原因与问题解决的方法之间并不都存在必然的联系。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是相对于问题导向的心理活动课而言的。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假设每个学生在各个领域都存在一个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具体目标,虽然每个个体的目标不尽相同,但在实现目标的方法措施上却能够相互启发借鉴。这种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形式,较好地弥补了问题导向的心理活动课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定的优势。

1.关注学生全体

人的身心发展固然有其一般规律可循,但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高中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和问题也千差万别。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按需利导,可以较好地兼顾团体中每一位学生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学生们构建的目标通常优于自身现有的发展水平:对于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个体,他们的目标设定往往是问题解决后的状况;而对于现阶段不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个体,他们的目标设定可以是比现状更为理想的情况。无论如何,根据各自的需求,学生们或能回答该如何做以缓解问题,或能明确怎么做可以得到更加理想的发展……团体中每个成员的需要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因而,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问题导向的心理活动课因其在问题的选择上难以兼顾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常无法实现既定目标。

2.开发学生资源

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从每个学生固有的资源中找到行动的线索,这是对个体的肯定和赞美,暗示学生有足够的力量和能力达到理想的状态,使得学生更有信心、也更愿意承担责任、展开行动。当课程进行到“该如何做”环节时,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从以往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发,使以往有效的举措得到肯定和强化;有用但仅偶然为之的行为得到重视;从未尝试但可能有效的行为有机会被列入行动清单。而问题导向的心理活动课课型设计,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不知不觉地将焦点集中于个体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对此,人们常常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进行自我辩护或反抗,例如:当提及“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时,讨论的方向很容易指向独生子女家庭的教养方式等,使问题解决的责任人发生了转移,从学生自身变成了父母、家庭、学校甚至社会。

3.激发学生潜能

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使焦点更多地指向现在和未来,激发潜能,激励学生向着目标行动。过去无论如何无法改变,只有关注当下、寄希望于未来,我们才能更积极地采取行动,让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课型之优势在于“目标实现的美好愿望”能给予个体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励着他们持续付出努力。由于课型设计更加关注个体身上积极的因素,因此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增强行动力,将课堂活动之所得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取得实效。而问题导向的心理活动课总是引导着我们去关注过去存在的问题,纠结于过去的生活、学习,不能看到未来发展的良好趋势。

心得体会题目篇(5)

一般而言,对口高考语文常见的作文类型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当然也存在有命题兼材料的现象。命题作文则不能自行拟题目,半命题作文则必须补充完整题目后以其为题,这两种情况下的作文标题都不可以自由发挥。而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都会给材料,但材料作文必须从材料内容入题,且于文中引用材料内容不少于3次。而话题作文却不可引用材料。这一区别,往往很多学生都会忽略。再者,若是复合型的类型,即既有命题又有材料的或其他两者并存的现象,审题要求就得兼而有之了。

这一审题要求可以说是语文作文切入审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学生第一步就必须认真审清作文的类型,不同类型不同写法。

二、符合文体要求

自新考纲颁发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对口高考作文要求比较宽松,对作文文体几乎没有限定,常常是“文体不限”。但这并不是说学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任意创作。“文体不限”是给你选择权,学生必须在真正运笔前确定好此次作文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都具有各自不同特色,一旦选择了某一种,就必须严格按照其文体要求来写,切不可出现“四不像”的现象,对口高考语文作文中,“四不像”是严重丢分的原因。

此外,学生很可能出现惯性错误。目前,作文文体要求都是文体不限。但若是命题者规定了文体,那学生就不可出于平时文体不限的惯性思维,仍然自选文体。否则,那将是严重的审题错误。

三、符合作文立意

“符合作文立意”就是要求对作文题目或材料进行准确的、全面的分析,从而准确地提炼出作文的中心。这是《语文考试大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要求。不管作文题目以哪种类型出现,亦不管其字面要求如何宽泛或严格,每一年对口高考语文作文的立意都是固定的。学生必须在运笔之前认真审题,正确提炼好此次作文的中心。一般而言,作文的材料会是一则故事、一个社会现象或几句名人名言,其中心就孕于其中。通常情况下,作文的中心会是一个或深或浅的哲理,或正面或反面,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学生可以在抓住关键语句的同时透过现象看本质,由个性去寻找共性。以此法思考,作文的中心自然会慢慢浮出水面。

高考作文虽采取多人分项分等评分法,但若不符合作文题意,则一票否决。所以,中心的准确提炼极为重要,它是一个学生能否得到高分的首要衡量标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不偏不倚、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哪一项审读错了,理解错了,都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生们要舍得在运笔前花时间认真思考,正确准确提炼作文中心,做到这一点,作文的高分也就相差不远了。

四、题目字数

相对于前面三点而言,这一点仅是补充提醒。众所周知,作文无论是哪种类型、哪种文体、哪种主题,题目总是必须要有的。所以,学生在审清是固定标题还是自拟标题的情况下,先写出题目。作文的题目就犹如人的眼睛,用得好可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眼睛”如何动人、如何的前提是存在。部分学生总喜欢先写作文后写题目,最终忘写题目,进而被扣分。所以,建议学生在写正文之前先写好题目,以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另外,对口高考语文作文一般要求600字,且于相应部位有明显标志,但仍有部分学生由于仓促或紧张而“视而不见”。或字数不足或严重超字,这些都是不好的现象。只要有心,这一问题在高考作文操作时完全可以避免。

综上所述,我分析了对口高考语文作文切入审题的基础要求。它具体表现在:审好作文类型、定好作文文体、正确提炼好作文中心、写好题目、看好字数这四个方面。建议学生在运笔前先在草稿纸上写下这四个要求,然后再按照这些要求来谋篇布局,运笔成文。如此,何愁作文得不到高分呢?

譬如一则材料,首先分析这种作文类型是材料作文,那么就要注意材料作文的要求。其次要选定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再次就是关键一步了,即正确提炼中心并以句子形式写出来。

心得体会题目篇(6)

1.先进课程理念和指导理论的探讨,如积极心理学、建构主义思想、行动研究等指导下的课程建构;

2.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体验、互动式教学方式“、翻转课堂”等的探索“,慕课”、微课等网络辅助教学手段的引入尝试,团体辅导、实践活动课教学试验和效果验证等;

3.特色课程及教学模式设计,如生命教育、情商教育特色的心理健康课程、全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等。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大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越来越重视,教学内容契合学生心理需求,课程设计趋于优化,师资、教材质量逐步提升。但仍然存在诸如大班教学、课时局限等课程设置安排、教学资源方面的不足,以及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够,整体课程体系科学、规范、标准化建设不足等问题。如何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和课程科学实用性,是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这些方面美国已经在中小学成熟运行的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二、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及其启示

(一)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概述

社会情绪学习是美国学者应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和儿童心理问题,旨在开发积极有效的课程学习,教授学生情感、社会和生活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项新兴研究,是情商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成功应用案例。“它是指发展技能、态度、价值观以获得社会与情绪能力的过程,教导学生学会认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别人的关心及照顾,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学习过程。1994年,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等人成立了社会情绪学习组织,并且建立了专门的学习网站。”他们致力于推动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在学校教育中的全面应用,并不断推进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在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者列出了5种核心的社会情绪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能力,旨在提升个体的情绪管理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社会情绪学习在具体应用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标准体系,课程教学也已经比较成熟。”“对于提高学生情商、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态度、降低他们问题行为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140个国家的教育部了社会情绪学习的十大基本原则。2007年,社会情绪学习组织在纽约召开了第一个社会情绪学习论坛,之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其中2011的主题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社会情绪学习———让我们出发吧。”越来越多国家重视社会情绪学习。目前,英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数10个国家都已经引入了社会与情绪学习项目,并积极进行推广。2006年,新加坡教育部将社会情绪能力纳入21世纪人才优胜力框架的核心,全面启动社会情绪学习并纳入学校必修课程。

(二)美国社会情绪学习成功的启示

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提出缘于社会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社会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不断增长的暴力、吸毒、酗酒等问题行为。而目前,我国社会也处在改革发展深水期,社会转型、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青少年学生也面临学业、就业、创业和社会交往等多重压力及由此而生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压力,其中与情绪困扰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对于即将踏上社会的大学生,单纯专业知识的培养、简单的课堂心理健康知识和应急技能已无法满足他们未来日益严峻的各方面挑战。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完善课程体系,开发优质特色课程项目势在必行。以下三方面是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有益启示。

1.以情商教育为切入点解决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视角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提出是基于现实社会问题背景,但项目的设计并非纯粹问题干预模式,而是从全体学生的情绪素养和实用社会技能出发开发普适性、预防性的情商教育课程,着眼发展,为学生未来生活适应和幸福人生打基础。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成功实践证明,这样的理念和模式是科学、可行的。国外相关研究利用巴昂情绪智力测量量表,在对学生进行社会情绪学习干预之前和之后,分别测量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结果表明,社会情绪学习计划能够显著地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情绪智力,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压力管理、适应能力、情绪认知和表达等方面的发展,减少青少年学生问题行为(打架、酗酒、暴力犯罪等)的发生,帮助青少年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与学习环境中。情商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紧密相连。潘明军的研究也表明,情绪智力中的情绪自控能力和运用情绪能力强的个体其心理健康的质量更高。因此,社会与情绪能力更能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决定他们未来生活的成功与幸福。情商教育内容契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突出社会适应性和实用性。它的内容着眼于社会、情绪、学业、问题解决等社会性发展课题,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契合度高,相比传统心理问题视角,情商教育接受度更高、适用性更强,实施社会情绪学习计划,对于提高青少年学生情绪、认知、行为等各个领域的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情商校本课程开发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的有益尝试。

2.源于问题高于问题的发展性、预防性课程设计思路和理念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着眼与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预防性和实际问题解决。社会情绪学习的提出开始关注全体学生的情绪认知与调控、关心他人、与人交往、问题解决及责任心等方面的需要。学生的这些需要是进行社会情绪学习的核心目标与任务,也是学生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从关注问题,关注少数,零星、零散的问题干预模式转向心理发展、指向适应和问题解决,适合全体学生,不仅关注部分问题学生或存在问题倾向学生的需要,更关注到所有学生情绪管理与社会适应技能。旨在通过一种系统的、可操作的实施体系,促使学生能够建立和维持积极人际关系以及具备获得幸福感的能力。美国中小学将社会与情绪学习的目标定位为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学生取得学业和终身的成就而发展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技能;第二个目标是学生运用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技能,建立和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第三个目标是学生在学校和社区环境中具备决策能力和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它着眼预防,知识而外,为其一生幸福奠定基础。致力于培养正处于发展期的全体学生的社会情绪技能,预防和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标本兼治,更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社会情绪学习项目面向全体、着眼预防和发展的设计理念值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借鉴,需要契合学生心理成长需求设计人人受用、人人受益的科学、实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兼具科学全局性和灵活实践性的体系设计创新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到评价具备完整指导体系和标准化模式,既有科学理论指导,又兼顾实践操作。既有科学标准的总体参照实施体系,又鼓励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特色子项目。从1994年,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等人成立社会情绪学习组织,到2003年,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ofIllinoisatChicago)制定“社会情绪学习标准”,再到2004年,美国伊利诺斯州成为全美国第一个通过立法将社会情绪学习列人学校必修课程的州,社会情绪学习在具体应用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标准体系。还有社会情绪学习联盟和论坛,一起推动项目的推广实施。项目是以系统的形式开展,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社会情绪基本技能,预防并消除问题行为的产生,而不是直接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社会情绪核心技能也整合了学生学习和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它主要以系统项目运行,会整合先前的有效经验或成果,即整合课堂教学、组织活动、联系家长与社区力量等有效措施,给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营造,安全、建设性环境,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等,促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社会情绪技能。但同时不同的具体实施项目又有丰富灵活的设计内容,其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如PATHS项目侧重强调问题冲突的解决、促进有效情绪控制;CDP侧重对全校学生的社会技能、道德、学习学习等进行培训,以创建学习共同体;ECL致力于情感文学的阅读等。所有子项目都在大框架范围内灵活运作,接受科学、标准化的理论指导、进行小范围实践验证,再反哺充实理论框架,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下涌现出丰富的创新实践子项目和理论验证成果。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课程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有框架性和标准化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体系,也要鼓励整合资源、开发实效特色课程子项目,理论研究和实践实证探索互为促进。

三、优化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课程目标设定应“走脑更走心”

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中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丰满个体,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应注重知识的内化和融会贯通应用,更加注重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注重心与心的沟通与影响,立足全人发展理念,课程必须包含明确的能力和情感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光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和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及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热爱生活、学习、工作,热爱自然、社会,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等人生态度。总而言之,情绪情感能力作为提升个体心理社会适应、幸福生活品质的基础素养,应该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和重要目标。

(二)课程内容设计应实用、有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计应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接学生实际心理需求。教学内容应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源于学生实际案例。作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不外乎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能力两大块,前者是日常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常识及心理问题救助意识和途径、技巧等,后者包括适应当前和未来生活工作所需的心理品质养成和心理能力学习内容,均为实用生活适应常识和人生发展技能,关键要实用、有用。1999年,美国劳工部的2份报告总结胜任工作所需要的不同能力与性格特征,主要为:人际交往、决策与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力与沟通、个人承担责任、自尊、倾听、自我管理技能等,大部分都涉及到实用社会情绪技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情绪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挫折承受能力差、认知、智力日趋完善,但自我控制、管理能力弱,学习、恋爱、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诸多心理困扰和问题。这些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与期待、大学生实际心理困惑和需求,正是课程内容设计的落脚点,需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设计社会情绪能力方面的指导性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实用和有效性。

(三)课程教学方式应灵活、丰富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中众多成功教育案例给我们的启示,课程实施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尝试丰富的教学形式、方法和载体。总体,课程教学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体验和实践、注重资源开发。其中如小组合作学习、如“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作为主人翁参与,在合作探讨中促进知识内化和感悟;教学方式上,案例讨论、情景表演、文学、影视赏析等是都是很好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思考;活动课程、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社会实践等也是有效的课程形式和载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拓展传统课堂的时空,借助实践作业的安排、网络互动平台的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等,实现第一课堂和课外第二课堂衔接,课上内容和课后实践体验衔接,借助丰富的形式和载体打造“无边界心理课堂”,实现学习和生活的融合。

心得体会题目篇(7)

摘      要     本文讨论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性质、开课意义和辅导原则。对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读者可参照文中介绍的几种基本要素来评价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本文认为,要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选题是关键,课前理论分析不可少,辅导目标有序列,活动形式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以及课堂提问等等,都要根据辅导目标来确定,教师言行要符合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和技术,活动体验要有实效,课后反思要深刻。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课   基本结构引言: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全员参与,这也是我们的理想。但面对目前学校没有专职心理辅导员,教师理论水平、技术手段欠缺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将哪一点作为工作的切入口,这是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所应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1998年,我涉足心理辅导活动课,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上课、听课、评课和指导,逐渐发现和明白,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正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因为心理辅导活动课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我曾对试点班作过调查,结果发现,100%的学生都要求继续开设下去。同时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他们都在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师生关系变得融洽,为学校创设了民主、开放、和谐、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      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安排随意,缺乏序列性;与相关学科协调不够;课前理论分析欠缺,如教师对ABC理论理解不够,没有注意到“当现实问题无法解决时,要改变自己对现实的看法”这一句中的前半部分,致使学生对于一些完全可以用自身能力解决的事,没有用实际方法解决,而是马上提出改变自己的想法。提问缺乏目的性,如,对于“当你自行车轮胎破了,”这样一个现实情境,教师可以提“你怎么办?”的问题,也可以提“你怎么想?你有什么感觉,你会有什么情绪反应?”等等。根据不同的目的,我们要提针对性的问题,对于不同的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活动形式单调,以讨论为主,很少情境体验;小组讨论走过场,代表小组发言的同学一般仍只是谈自己,很少代表本组意向;教师对学生不够尊重,对学生说话没有使用礼貌用语,还是没有放下自己的参照架构去看待学生的发言,缺乏有效的引导;此外还有课后评价表面化等现象。      就我本人而言,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关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现着重将自己对如下几个问题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作如下表述,与同行交流,以期获得专家的批评指正。   一、意义与性质1、开课意义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发现,教师在探讨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他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改观,因为他们已将心理辅导的理念贯穿于辅导过程中,如他们懂得了如何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懂得如何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并学会如何鼓励学生大胆开放自己,说出真情实感;他们也懂得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包括学生和自己。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受教育者有所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理念的感悟,情感的宣泄,技能的掌握。而活动是体验的载体,只有通过活动,才会有深刻的体验。而且对于同样的实践,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领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团体动力的暗示性作用,学生一般都会有积极意义上的领悟。因此,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非常必要的。    2、性质      所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而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帮助学生开发自身发展潜能的活动。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的角色地位是,学生心灵表白的倾听者、自我探讨的促进者,而不是评论者或劝告者。教师对学生必须真诚、接纳、尊重、理解,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因此,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的用语,不再含有评价的成份,而是通过真诚的同感的表达与学生取得沟通,或者通过质疑引导学生,使学生改变一些固有的不合理的想法。 二、辅导原则       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依照心理辅导的原则,又要符合活动课的要求。因此,要遵循如下原则。1、学生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心理辅导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教师在确定主题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或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的共性问题。二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活动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唱主角,尽量在课堂中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活动。2、发展前瞻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三大功能──发展功能、预防功能、矫治功能,发展前瞻性原则强调以发挥预防和发展功能为主。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以人本主义的辅导理念为辅导的基本理念,看到每个学生积极向善的一面,看到学生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力的方面,看到学生中自助互助的潜力,充分挖掘学生个体自身和学生集体中的教育资源。二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材素质的要求。3、活动体验性原则      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有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能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理念的感悟。它需要通过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理念上的感悟、情绪上的宣泄和技能上的掌握。4、民主开放性原则      教师要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心理氛围,首先自身要有民主开放的意识,要学会尊重学生、懂得如何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不同于别人的独立的观点和独立的个性。理解,则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去了解、去体会学生的感受,真正与学生取得心灵上的沟通。5、整体发展性原则      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从社会价值取向看,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6、保密性原则      对于学生不愿意公开或公开后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如测试结果、师生个别谈心的内容都必须经过技术处理,才可以在课堂内作为话题进行讨论。活动课中师生已经协议保密的内容也不能在课后向其他人反映。 三、活动设计的准备:选题—── 确定具体目标—──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形式1、选题:        由于学科教学任务繁重,学校一般难以有充裕的课时用于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在非常有限的几堂课内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因此,选题要有针对性。一要根据当前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普遍的问题,如,考试之前的考前辅导等等;二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共性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如,初一学生的学校适应的问题,初二学生的情绪调节问题;三要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而现有学科教学薄弱的教育内容,如,选择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独立意识的辅导等等;四要选择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的主题,如,许多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如意导致自信心不足,对此可选择提高学生自信的主题“欣赏我自己”,或直接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五要配合学校的工作计划;六要参考教材的编排。2、确定辅导目标:1)  按心理辅导的内容分类,确定一个系列的子目标。      虽然活动课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课,也要求尽量不提理论,强调活动体验、情境体验。但我认为,要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必须作课前理论分析,理论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弄懂本单元所涉及的有关理论,明确一个系列的子目标。明了通过本堂课的活动要让学生领悟到什么。只有作好理论分析,才会有目的地去创设有关情景和设计有关活动,才能从容回应学生的发言,从而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   2) 从理性角度来考虑、分析,分析有关概念,明确每一堂课的辅导目的。以心理辅导活动课《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例。    主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目的:通过一系列有关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领悟到生活中许多事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答案;别人的看法有其正确之处,不必太钻牛角尖等等。 基本概念及其处理方法:    • 对发散性思维这一概念的解释:“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个问题获得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来很自然地引出这一概念。如,让学生讨论2000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四个图。    • 发散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对于这些特征,教师课堂上不必一一罗列,但应在回应学生的发言时很自然地提到。    • 技能:给一个要求,学生能按要求 a、讲出很多结果,b、讲得与别人不一样                   c、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讲,d、如上三者兼具,且讲得快, e、能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选择活动内容4、确定活动形式     活动的设计要有创意,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主要有如下三大类。    (1)操作法:     • 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较快地发现自己的某方面特点,学会自我调节,学会理解别人,同时感受集体的温暖,增进团队精神。游戏辅导也为辅导员发现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线索。      例如,在一堂有关“时间管理”的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做了一个“撕纸条”游戏,以一张纸条的长度代表人一生拥有的时间,让学生逐渐撕去已经过去的、休息的、娱乐的和他事业成功以后的时间,在纸条被撕得越来越短的过程中,学生对时间紧迫感的体会越来越深刻——在人的一生中真正用来学习,并使事业取得成功的时间并不多。这样的游戏确实达到了辅导的效果。     • 做测验或填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并学会自我反省。     • 讲演:针对主题即席讲演。     讲(听)故事、故事接力、演讲接力、抢答(“友谊小辞典”)、经验分享、采访、展示、自我暴露、自我激励等。         (2) 集体讨论法:      讨论的内容要来源于学生自身、身边的事或当前社会热点。在讨论前,必须先确定讨论形式;提出一个讨论主题时,必须让学生静思几分钟,以使讨论达到实际效果。讨论的形式主要有:      • 分组式:每组2─8人,可针对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开展专题讨论,也可采用“拆信封讨论”的方式,即每人将问题写好装进信封交给辅导老师,再由辅导老师随机抽取,将信封拆开,并组织同学们针对信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 对半式:此方式主要用于辩论,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各派代表就争论性的问题进行辩论,提出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根据和

心得体会题目篇(8)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课程内容为媒介,有目的的双边活动过程,它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有价值的人际关系和持续发展的因素。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和教学的延续性。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教学要把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重视教学主题的设计,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学生存在着年龄,心理、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感受,因此在选择主题时要从师生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主题。主题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发生发现的事情和行为,可以是模仿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姿态和动作,可以是造型性物体和形态,可以是故事中的人物和事物,也可以是学生的思维展和创编的情节。主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是他们身边发生的事物和行为,是他们能够感受到的自然界的变化。学生有了这些主题思维敏捷,兴致盎然,学习起来也就更加主动和投入了,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想象创编,将自己的智慧融于体育课堂之中,令教学更加完美。

二、紧扣教学主题引导学生主动练习

有了一个好的主题,体育教学就变成教师精心导演和编排的一幕戏剧,让所有的学生在演练中完成导演布置的任务,代之以一种合理、和谐的身体活动环境,使每一位老师和学生能在其中选用适合自己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来实现自己即定的目标,使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能利用体育教学的舞台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形成,体育课堂才能成为学生体育锻炼可持续发展的起点站。如在编排设计“小小运动会”时,教师用入场式,健身操拉开运动会的序幕,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兴趣爱好特长选择参赛的项目,并参与到练习和比赛中去,教师将田径比赛的知识融在身体活动实践之中,使学生通过实践过程学习和理解有关知识,让学生充分进行身体活动,在不断的身体活动过程中,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欢呼声,老师的鼓励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使自己的运动意识得到提高,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每一个主题都能引出一个故事,在进行主题教学时,我们应紧扣主题,制定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水平目标和领域目标,根据目标的达成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儿童化趣味强的教学内容和运动项目,创编出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放手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自觉主动地选择或创设练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身体练习中去,只有这样整节体育课才显得流畅而完美。

三、转换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进行“主题教学”时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互动的,教师要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使他们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养成健全的人格。在进行主题教学时,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指挥者”“命令者”,而应是一位好的“向导”优秀的“服务者”。如在一些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严紧的课堂组织结构,学生努力锻炼的场景,然而总觉得心理并不轻松,细想起来是由于课堂气氛比较严肃,师生的心理差距很大,教师认为好的东西,在学生心里却没有得到认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所致。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环境的温馨,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运动参与、情感表现、身体健康、技能展示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体育教学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只有教师的不断创新,才会有学生思维的开拓想象和创造;只有教师的耐心引导,才会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和参与;只有教师的勇于开拓,才会有学生不断进取的意识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只有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才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我们的体育教学也将成为师生共享成功与欢乐的舞台。

四、全方位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题教学”所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主题教学”不仅仅是某些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身体练习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乐趣,并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取得进步,得到发展。由于三年级学生身体基本运动能力还很欠缺,因此合作练习过障碍具有较高的难度,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征服欲望,以及学会自我保护方式方法,通过交流合作,互相探索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路的体现提供条件。本课的创新设计,学生真情的流露,使整节课异彩分层。体育教学中也能教他们追求纯洁与高尚,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使他们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呀!“主题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同的主题可以针对性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影响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完美的社会道德。体育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热爱体育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设计和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需要、情感、意志、心态等非理性因素的动力。在“主题教学”所特有的一种气氛和谐的情景中,教师通过不同的声调,优美的语言,规范的演示,耐心的引导;学生通过活跃的思维,积极的练习,真情的投入,学习的成功;使师生关系融为一体,心理相容。“主题教学”以一种合理的和谐的教学活动环境,让每个学生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方法和手段,主动地投入到身体练习中来实现自己拟定的健康目标,并在一个个目标实现中不断积累运动的能力和感受,体验体育的乐趣产生运动的情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参考文献:

心得体会题目篇(9)

提起咬文嚼字,总让人觉得是做文章时才要做的事情,学习物理也需要反复推敲,对于一些相反的或是相近的物理过程,总听到有些学生说记混了,物理过程不能靠死记硬背,否则就算记清楚了,题目做对了,终究不是学习物理的上乘之法。那么怎样推敲物理过程呢?我们举例分析。

我们知道,在平抛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不相同,题目中出现的角度与速度有关呢还是与位移有关?看例1和例2。

例1:如图所示,在倾角θ=300的斜坡顶端A处,沿水平方向以初速度V0¬¬¬¬¬=10m/s抛出一小球,恰好落在斜面上的B点,求小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该题中的θ角与速度有关呢还是与位移有关呢?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叙述,题目交代落

在斜面上的B点,很清楚,怎样落得呢?题目没有说明,那就有很多种可能,可以与斜面成任意角度落在斜面上。做了这样的简单对比对题目的理解就很清楚了:物体从A点出发到B点结束,从A点到B点的有向线段即为位移,就是说位移沿斜面方向,题目中的θ角是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由此可以根据运动过程及特点分解位移,设位移为L

Lcosθ=V0t

Lsinθ=gt2/2

解得

例2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一小球以初速度V水平抛出(空气阻力不计),垂直的撞在斜面上,求小球飞行的时间。

该题中我们要推敲“撞”,怎样撞呢?很清楚是垂直斜面的撞,落在那里呢,就不得而知了。显然θ角与速度有关,有几何关系知速度与竖直方向成θ角。

Vy=V0cotθ=gt

t=V0cotθ/g

我们在讲解圆周运动时有这样的结论:

提供的向心力>需要的向心力,物体做向心运动;

提供的向心力=需要的向心力,物体做圆周运动;

提供的向心力<需要的向心力,物体做离心运动;

老师往往觉得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可是学生不能理解,我仔细分析了其的原因,原来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提供的向心力,什么是需要的向心力。提供是外界的行为,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实际受到的力,而需要是自身的行为,由于自己的原因决定,对于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而言,就是与物体的质量和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半径有关,据公式F向=mV2/R计算。下面以轻绳作用的物体在竖直面做圆周运动时最高点的情况进一步说明。

物体经过最高点时,如果轻绳对物体的作用力为0,则小球的速度为

此时地球提供的重力恰好充向心力,如果到达最高点时低与这个速度则物体自身需要的向心力变小,而地球提供的力没有改变,这样提供的向心力>需要的向心力,物体做向心运动,事实上是到达最高点之前就已经做了向心运动。

心得体会题目篇(10)

(1)求卫星B的运行周期。

(2)如卫星B绕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某时刻A、B两卫星相距最近(O、B、A在同一直线上),则至少经过多长时间,它们再一次相距最近?

从改卷情况反馈来看,出现了以下几类问题。

(一)概念不清,套用公式。

1.mωr=m()r,对F=F理解不清,式子左右两边都是圆周运动向心力的公式,并未涉及万有引力。

2.G=mω(R+h),乱用ω(地球自转角速度),在高度h处的角速度不等于ω。

3.G=mg,未能理解公式的适用条件,在天体表面附近飞行时,才能成立。

(二)规范不强,错用公式。

4.G=m()R,轨道半径和万有引力两物体距离不对等。

(三)信心不足,“巧”用公式。

5.G=m=mω(R+h)=m()(R+h),由于题意不清和信心不足,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巧”在能得到步骤分,但对于问题,学生其实是不甚理解的。

(四)审题不严,乱用符号。

6.G=m()R,R为题中给出的明确物理量――地球半径,被学生用作B的轨道半径,对题中提供的物理量,胡乱使用,造成失分。

7.T=2π,题目提供条件g,意味着可以用GM=gR进行替换。学生却熟视无睹,将题目未给出的物理量表示在最后的结果中,造成失分。

这样的结果,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复习这两方面的工作,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改进之处。纵观2009、2010、2011三年的高考中,都出现了天体的问题,结合“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的社会背景,预测2012年天体问题不仅会出现,而且分值不会低。至于出卷老师会从哪个方面入手?侧重点会放在哪里?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等等。在进入考场之前,谁也不得而知。只有做足准备,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具体到实践的过程,主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入手,加以实施。

体现在教师方面,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一)指明考题的范畴。

高考物理题有一个特点――题干长、阅读量大。如能快速定位题目所属范畴,将有效提高解题的效率。天体问题中,经常使用牛顿运动定律、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及功能关系等知识。针对“神舟”八号升空这一事件,还可以提出飞船的发射、回收问题;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的追赶、碰撞问题;飞船姿态调整问题。明确这些问题,需要应用的知识范畴,将对解题效率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教师需要同考生一起明确天体问题的所属范畴。

(二)指明考试的方向。

1.估算中心天体的质量m和密度ρ;

2.求解环绕天体的周期T及所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

3.多解问题;

4.与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平抛运动结合问题。

(三)指导解题的方法。

1.估算中心天体的质量M和密度ρ

应用F=F来求解,具体看题目提供的条件。如:

已知T、r?陴G=mr得出M=;若再知R?陴ρ=

已知g、R?陴mg=G得出M=g;ρ=

2.求解所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

行星表面运行时:mg=G

h高度轨道上运行时:mg=G

3.变轨问题及追赶问题

rv、ω、T;同轨道追赶时,需先减速,降低轨道,提高运行速度,再提高轨道。

取消保姆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讲解应突出问题的引导,避免问题的详细解答,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给出应用公式,接下来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字的计算过程,只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一些学生独立完成时,仍旧不清楚到底使用哪个公式解答,根本就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只是在老师的指导、提示下,才可以勉强应付。离开教师的点拨,又会手足无措。其实,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好心办坏事,导致学生低能。天体的教学中,面对众多的公式,可以不要求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而是要求学生阐述选择该项公式的依据是什么?师生可以共同总结:所处位置在哪里?天体表面、一定高度;对应位置有哪些公式可以应用?位置离中心天体的距离是否变动?各物理量v、ω、T、E、E,如何变化?布置作业,也可以将练习改为学生间的说题――以小组为单位,一位同学说题,其他几位同学补充,或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反映在学生层面,学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公式的准确理解、正确记忆。

1.在知识点复习中,准确理解公式的适用条件。

2.平时通过题目的训练,达到正确记忆公式的目的。

3.及时回顾、小结,使各个公式联系、区别等问题,做到了然于胸,从更高层次上,理解、记忆公式。

(二)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碰到题目时,能快速定位题目,需要学生平时加快解题的速度,速度的提高取决于解题的熟练程度。可以融合到读题中,如题目已知量、未知量的确定,根据这些物理量搜索相关的物理公式,通过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解题的惯性,提高解题的熟练程度。

上一篇: 候选人考察报告 下一篇: 当地文化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