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01 06:14: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篇(1)

2我国古代佛教建筑的风格

在我国古代的佛教建筑中,飞天图案、莲花图、卷草图以及祥云图都是佛学殊的形象展现,具有特殊的历史建筑意义,将佛教的建筑设计按照佛学的理念进行全面的融合,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具体体现。

2.1佛教的布较石窟

通过相关历史资源的查阅,了解到佛教石窟起源于当时的古印度,一些相关资料中数据显示我国的佛教石窟数量非常庞大。甚至占到世界之首的位置。同时以佛学的理论来应证建筑物的装饰上有明显的体现,使整个佛教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目前在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是位于敦煌的莫高窟和大同的云冈石窟。在我国的佛教石窟建筑物中将各类事物都融入到建筑的结构中去,例如,石刻的花鸟异兽、奇珍异宝、湘云以及瑞草等图案来彰显佛家的贵族气派,将神佛形象表述成伟大、慈悲、庄重的大众形象,其中点化众生和普度众生是佛家思想的精髓部分。按照这样的思想理念来进行具体的建筑设计,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历史韵味,通过这样形式的展示来促进普通大众对佛学内容的传播的发展,进而对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生产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我国丝绸之路事件的发生更为佛教建筑增添了许多西方元素,

2.2中国佛教寺院的布教环境

在佛教建筑装饰中的“努斯”表达了特殊的含义,第一,大量的飞天图则主要象征着佛的自由和完美,祥云则向人们放映了世界中的第三极乐世界的快乐与和平,向人们述说了一个追求佛的曲折故事,同时对追求这种世界的人们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色、香、声、味、触、法六尘的戒除,以这些具体的要求来做到四大皆空,进而才能保证身体器官的干净和透明。通过这种思想的熏陶来促使人们放空心灵和追求极乐世界,呼唤世俗的人们放下心中的杂念和欲望共同走向安稳、和平的建设过程中去。第二,有关于莲花图案设计的表现意义,其中莲花的建筑设计应用反映着人世间的真善美,以纯洁和庄严的形象来展现神的圣洁和崇高。在人世间则要求人们展现美好的一面,做到不杀生、不盗窃、不妄言、不恶口、不邪见等高尚的情操,保证自身的纯洁和宁静。只有确保每一项要求都符合之后才能实现最后的目标。第三,牡丹花的建筑运用,用牡丹花作为高贵富丽的象征并且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牡丹的清香彰显出佛所特有的尊贵气息,预示着佛在人间传播的全满成功,同时牡丹化的特色体现出佛学中无我、纯净、慈善、绝尘等禅意佛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花都富有特殊的意义和思想。例如石榴花象征着功德圆满,葡萄象征着果实丰收,宝相花则象征着德与善的吉祥佛语等等,这些都是古代佛教建筑中的特色体现。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篇(2)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及其生产方式制约。它是历史的产物,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黑格尔说:“从客体或对象方面来看,艺术的起源与宗教的联系最为密切”,因为“只有艺术才是最早的对宗教观念的形象翻译”。宗教“往往需要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按照传统的艺术门类(绘画、建筑、雕刻、音乐、舞蹈)来分析宗教艺术是适宜的,因为它本身符合宗教以及宗教艺术的特征。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复杂的生态环境与各民族形态多样的物质生活及其生产方式,孕育了本土宗教也融合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成为别具特色的“世界宗教博物馆”。勐泐大佛寺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中至高无上的圣地。

1 建筑艺术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建筑是对一些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与人的心灵结成血肉姻缘,成为一种外部的艺术世界。因此,建筑艺术一向被看成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正是由于建筑艺术的象征性,而能够使它成为神的象征。所以,建筑一开始就受到宗教的青睐。可以说,宗教建筑是宗教观念、宗教情绪或宗教情感的物化形式,或者说,它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宗教观念、宗教情绪或宗教情感。对宗教的依恋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之上,而信仰需要对象。创造一个神的形象来供人膜拜,则是巩固信仰、激发宗教情感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宗教艺术的第一步,是人们为神建造了庙宇,并且把这个属于神的空间“净化”了。在这里,神将面对他的信士大众,所以,宗教艺术的“第二步就是神自己走进这座庙宇”。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佛教寺庙具有崇高的地位。不仅占有大量物质财富,而且是政治、文化及教

育的中心。佛教建筑内部均有意宣扬佛国的美好、佛的神圣,以及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宗教主题和艺术感染力。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有着数量较多而繁简不一的寺院佛塔。一些规模较大的寺院殿宇宽广、建筑结构精致巧妙;殿内佛龛、佛幡、僧座、佛伞、彩联、灯笼、鼓罄等陈设丰富华丽、佛像雕塑精真。

佛寺一般位于村寨中地位显要、风景优美之处,体现了南传佛教“世上一切皆空唯有法有”的意念。勐泐大佛寺建筑受缅甸、泰国佛寺的影响,吸收了国外建筑文化的内容,结合了云南傣族传统建筑的特点,多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顶。佛寺的屋顶庞大而陡峻,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中央部分突出,或分段举折,或重叠递升,覆盖红色长方形片瓦,屋面凹曲成弧形,其外形轮廓丰富而优美,加上变化多端、装饰华美的屋脊。西双版纳地区的佛寺无论在总体布置还是个体建筑形象上都没有严格的对称和对中要求,这构成了傣族地区建筑群体布局灵活自由和形象轻巧灵透的特殊造型艺术。

2 色彩艺术

在佛寺建筑中,壁画图案成为装色彩艺术的主角。中国吉祥图案的表象色彩是中国人内心深层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意识产物,驱邪祈福是它所传递信息的主要方面。图案的色彩表现是特别感性和表象的,不同的色彩象征着不同的吉祥含义,将色彩作为“礼”的象征,这同民族历史或地域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也成为中国人的审美标准。

这些图案秉承旧时特点:在构图上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把一个完整故事画下来,主次分明,疏密得当,使人一目了然;在人物造型上,既保持了结构的准确性,又进行了适当的夸张变形,显得干净洗炼;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中国画传统的表现技法,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色彩上,佛寺大量使用朱红、金色、绿色、白色等鲜亮色彩,使建筑和壁画图案看起来金碧辉煌或素洁雅致。图案的审美习惯和涵盖的范围形成了对色彩的吉祥象征意义的最终解释,这些充分显示出浓厚的傣族传统艺术风格,形成独特的傣式色彩搭配。同时,傣族佛寺有自身独特的装饰技巧――金水漏印,这种方法在设色上,采用了明亮的金色,饱和的石青、石绿、朱砂、黑色等矿物质原料填彩,并应用了黑白对比、冷暖对比、大块色与小块色对比等,使整个画面既鲜艳又和谐,富于节奏感;在边框装饰上,大量采用了傣族民间剪纸的造型纹样,使得画面民间气息浓郁,别具一格。在独特的色彩装饰中,不同的色彩象征着不同的吉祥含义,与傣族自身的审美价值和理想化追求是分不开的,也更能突出傣族佛寺图案与色彩的绝妙之处。

3 装饰艺术

“建筑是大工艺,工艺是小建筑”,小者是在手上使用、把玩;大者是人在其中活动。建筑创造了特定的空间,或者是在无边无际的大空间之中分隔出一个小空间,供人们使用。一般装饰的理解往往偏窄,多指其花纹,所谓“物既成而加以纹彩也”。这只能说是主要方面。在整个建筑中,形状、花纹、色彩三者同等重要,它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建筑上的壁画和雕刻之所以被突显出来,是由于这两者有相对的独立性。绘画和雕塑是两种独立的艺术,一旦同建筑结合,又变成了建筑的一部分,被归属于“建筑装饰”。通常艺术可以分作欣赏性和实用性两种,可是在建筑上这个界限往往是模糊地。建筑的使用功能是不言而喻的,而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既依附于建筑实体而存在,同时又超越了建筑的实用功能。

装饰纹样的吉祥主题,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众多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有密不可分的方式,它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镜子,在艺术设计的美学领域中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草木花卉装饰纹样,是自然而然的题材,是傣族佛寺建筑中常用的雕饰纹样,其历经千年锤炼,形成了一定傣式风格和别致的构成规律,它不但具有花的自然美属性,而且有再造的艺术美。

佛教艺术多采用“莲”作为装饰,可能是以“莲”寓意佛教的清净无染,超凡脱俗,而且莲“薏(莲心)藏生意,藕复萌芽”的生长规律也正符合佛教“辗转生花结带”为主。即以串碗状的花草构图,并饰以飘带。勐泐大佛寺是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最大的寺院,在装饰方面选取了本土文化的纹样,结合独特的色彩,使其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它的装饰色彩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云南地区艺术的一个缩影,它是融合了多元装饰元素的综合体。傣族佛寺的装饰造型颇有新意,外墙和内室各个地方在装饰上必见莲瓣纹,它是以一个莲瓣做二方连续的单位纹样,紧密排列而成,装饰效果明显且独具一格。由此可见,在傣族人的心目中,莲瓣纹象征超凡脱俗,荡涤着人的心灵,受人崇拜,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装饰功能,花纹的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4 小结

云南原始宗教复杂多样,其中蕴藏着云南多民族的哲学、艺术、文学、科学、伦理法规、风俗民情等丰富内容。宗教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了宗教文化的诞生。云南多民族的多样性原始宗教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成为具有云南多民族特色的原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

西双版纳勐泐大佛寺是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颇具特色的建筑。虽然是在原址上重建并加以扩大的建筑群,但是从它现在的建筑上,依然能看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特点。建筑和装饰在佛寺建筑中要体现出独特之处,它是地位的象征也是区别其他宗教建筑的外在表现。通过对建筑和装饰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影响以及它与傣族地区文化融合一体而形成的特色宗教。

注释

黑格尔:《美学》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9,第24页。

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第105页。

马德邻等:《宗教,一种文化现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102、108页

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第106页。

杨美清 征鹏.西双版纳风物志,云南教育出版社

张道一 唐家路.中国古代建筑石雕,江苏美术出版社,P2

张道一 唐家路.中国古代建筑石雕,江苏美术出版社,P241

参考文献

[1]张道一 唐家路.中国古代建筑石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杨美清 征鹏.西双版纳风物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

[3] 马德邻等:《宗教,一种文化现象》[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篇(3)

笔者通过对陕北地方史志的梳理总结,初步核查了陕北地区清末民国时期教堂的数量和位置,统计出清末至民国时期陕北23县中有19县有教堂,其中天主教堂68座,基督新教教堂18座。,在陕北地区分布较广泛的主要是天主教,其次是基督'新教,地方史志内均无东正教的传教记载。天主教进人陕北地区后,首先集中在陕北的北部靠近蒙古一带的靖边、定边,建成的教堂共计35座,全部分布在乡村,形成一级区域;在陕北的靠近晋中的怀远、榆林、绥德、葭县,教堂共17座,其中11个位于乡村,4个位于集镇,2个位于县城,以乡村为主,镇及县为辅,形成二级区域;另外分布在陕北地区的榆林、中部县、延长县、安定县、鄺州、洛川,教堂共12座,其中5个位于乡村,5个位于县城,2个位于集镇,以乡村及县城为主、集镇为辅,形成了三级区域;其余分布在陕北的肤施县、延川、安塞、宜君县。教堂共4座,2个位于县城,2个位于集镇,以县城及集镇为主,乡村没有分布,形成四级区域。陕北天主教堂景观分布呈现北部边缘区向传统宗教集聚的中南部区域扩展趋势,由此归纳出天主教在陕北的传播空间特征为“边缘——中心型"’在总体分布上以村和集镇为主,早期由乡村起源?,随着教会势力及教徒规模的发展,逐渐向城镇扩散,这与天主教相对于基督新教的宗教历史渊源久远是相关的。基督新教在近代进人陕北地区后,首先集中在陕北的榆林及宜川县,9座均分布在县城;其次分布在陕北的绥德县、怀远县、中部县、府谷县、米脂县、清涧县共9座,6个位于县城,3个位于集镇,以县城为主集镇为辅分布。陕北基督新教教堂集中在传统宗教的核心区域,由此归纳出基督新教在陕北的传播空间特征为“中心型”,在总体分布上,以镇和县为主,在发展分布上形成了直接在县和集镇之间“跳跃式”的演进方式。

(二)基督宗教文化的扩散

陕西是我国东西部过渡地区的省域,陕北长久形成了粗矿敦厚中又见细腻生动的陕北文化。陕北民’间传统的,经过了其区域过渡融合特征的长期沉淀,近代时期主要集中在陕北的中南部地区,民间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天地神灵崇拜状况。③代表西方文化的基督宗教在清末民初进人陕北地区后,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碰撞,为了避免信仰冲突,基督宗教首先选择陕北的北部与内蒙古、山西相邻省的交界地区。清末民初,陕北的北部地区相对陕北中南部地区生产力低下,传统意识较薄弱,基督宗教教会通过购买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方式发展教民’在生存与信仰之间,百姓选择加人基督宗教,使得北部地区教民迅速增加。随着基督宗教在陕北的发展及扩散,逐步传播到中南部地区,由于该地区是传统的核心区域,因此教民发展缓慢,教堂数量较少,这与表1和表2的统计数据相符。陕北地区的基督宗教文化与传统宗教文化之间显现出“多交错,少重叠”的扩散分布特征。

二、教堂的建筑特征

民国后期由于社会动荡,陕北的基督宗教教堂建筑受到严重的破坏。据陕西省档案馆民国二十五年的档案以及当时陕北地区各府呈报的教堂调査表?数据,在民国二十五年基督宗教堂仅存15座,其中天主教堂8座,基督新教教堂7座。在作者数次对陕北区域的实地调研中,近代时期建造的陕北基督宗教教堂建筑目前仅存5座,而其余的近代时期教堂已经不复存在。现存的陕北近代时期的教堂,从建筑群选址布局看,呈现出沿山体及河道走势布局,符合当地窑洞建筑依山就势的原则,教堂朝向基本坐北朝南,据教堂在整个建筑群置不同,分为教堂位于建筑群中轴线,如佳县谭家坪教堂;教堂位于建筑群一侧,如延安桥儿沟教堂。从营造结构看,教堂建筑以砖石拱结构为主,砖木梁柱结构为辅,拱结构又分为两种:其中一种采用了西式的梁柱拱券结构,另一种采用了地域特色的窑洞拱形结构,两种结构相比,相同之处在于均采用了拱形曲线型结构,不同之处在于西式梁柱拱券结构较窑洞拱形结构,营造的内部空间更幽深多变。陕北延安桥儿沟教堂和甘谷驿教堂采用了西式梁柱砖石拱券结构,佳县谭家坪教堂则采用了地域特色的石拱窑结构,榆林基督新教老教堂为砖木梁柱结构。在建筑风格上,现存的陕北近代教堂有罗马风式、哥特式、中西结合式三种。的延安桥儿沟教堂为罗马式风格所示的甘谷驿教堂和图所示的原榆林天主教堂为哥特式风格,的榆林基督新教老教堂和的佳县谭家坪教堂为中西结合式风格。教堂建筑采用罗马风式或哥特式显示出了西式教堂的建筑风格,表明西方建筑手法在陕北基督宗教建筑景观上存在的烙印。陕北基督宗教教堂的建筑材料以当地石材和青砖为主,这些当地的材料形成了土黄色及青灰色为主的建筑色彩,这两种色调与当地窑洞建筑的基调一致,构成了陕北基督宗教建筑的基调特色。

三、教堂的艺术特征

(—)宗教仪式

宗教活动通过宗教仪式增强神圣意象,进人宗教境界。宗教仪式中采用空间、音乐等手法营造神圣气氛,祭坛和唱诗班成为最直接的营造方式。祭坛是基督宗教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空间,7JC平标高一般高于地平面,屋顶最好为圆形,象征“天”’祭坛供奉基督教信物及神像,表达对上帝的敬意。在祭坛设置上,延安桥儿沟教堂的中厅北端为祭坛’高出室内地平1米,两侧设台阶。祭坛上方覆盖着拱形屋顶,祭坛的墙壁有壁柱及内凹的圣龛,可放置圣像。延安甘谷驿教堂的中厅北端为半圆形祭坛,覆盖着圆形穹顶’弧形祭坛墙面有6个尖券高窗’使圣坛光线明亮。处理唱诗班是表达基督宗教音乐的重要形式,唱诗班的设置强化了教堂的神秘效果。延安桥儿沟教堂的唱诗班位于南端入口的二层柱廊’柱廊高4.46米’柱廊下有四个六边形柱子支撑。置身教堂大厅时’高处传来的声音与突出的祭坛浑然融为一体,灵肉在此升华为宗教精神,使建筑空间和宗教行为完美统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篇(4)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聚居着十三个主体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各个民族之间有着包括语言、宗教、信仰、性格、爱好、习惯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因此民居建筑的用材、结构、形式、工艺、装饰以及空间划分使用等,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传统和风格,其中以维吾尔族的民居建筑装饰最具特色。

一、新疆少数民族民居的造型特征

1.新疆伊犁民居的装饰造型特征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最早见于《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伊犁地处新疆的西部边陲,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接壤,这里资源充裕,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是新疆农、牧、林业和旅游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当地的居民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地创造了独特的民居造型装饰,其特点是:建筑大量采用木材、生土,辅以芦苇、麦草、砖块、石灰等土产材料。利用高台基、厚墙、平顶、厚门等形式,将各种用房并列地安排呈一字形,大多数民居建筑以一明一暗或一明两暗为基本单元。居住用房通常为三间,进门一间为明室,是过渡性空间,左边的暗室为主卧室,也承担着客厅的功能,右边的暗室为次卧。WWW.133229.cOM在三间之外还建有贮藏室和厨廊,也有的民居房间较多,各室分布于前后两列,并安排挡风的门厅,其内部各室或互相套门相连,或以内廊相连。虽有外廊但整个平面显示了较强的封闭性。

伊犁民居中的大墙面基本都朴实无华,偶尔将扶壁住线凸出以变化。但也平直挺拔无一装饰,但在窗眉、檐口、墙角柱、廊柱等地方都加以细雕精凿,借此显示自己的特色。

2.新疆吐鲁番民居装饰造型特征

吐鲁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东部,天山支脉博格达峰南麓,吐鲁番盆地中部。地势北高南低中间凹,火焰山自西而东横贯盆地中部,山前是戈壁、中部是低洼平原,南部山丘、戈壁、荒漠三种类型兼有。水资源有天山水系、火焰山水系、坎儿井水系等。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少雨,太阳辐射强,夏季高温多风,同时又处于格里木大沙漠之边缘,远离海洋,也是我国最热的地区,以“火洲”著称。在此居住的人们用坎儿井引水灌溉,创造了片片绿洲,并利用火焰山周围高强度微红色的粘土资源创建了土拱、土墙的半地下层、二层土民居建筑,有效地抵挡了烈日高温的侵袭,同时也形成了中国西部新疆特有的土建筑民居文化。

在建筑艺术方面主要分为两种造型与风格:土拱平房式和土木楼房高棚架式。土拱平房式装饰风格的主要房屋集中在一起布置,房间不受日照朝向的影响,也没有某种宗教、礼仪等方面对建筑房间布局的限制。庭院内的建筑因地制宜,随经济力量和生活习惯的需要而建造,布局十分灵活而合理。一般在院落的中部或后部布置主要房间,主要房屋前的室外空间常设一宽大的土高台,供人们日常的生活、聊天使用。入口大门沿街、巷设在庭院的一角或中间,杂务间设于庭院的一侧或一角。而葡萄晾房多设于杂务间或入口大门的上部。这类民居的主要建筑和次要房间常围合成封闭式庭院。

土木楼房高棚架式装饰风格是吐鲁番民居中独特的建筑组成之一。庭院呈内向性半开敞式,由围墙和建筑围合,院内建筑主次分明,它和主房的檐廊、室内空间共同融为一体,构成了吐鲁番民居里的独特的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高棚架棚盖一般架设在房屋之间的院子上空。单独设立于主体房屋的前檐部位。高棚架四面临空,既遮阳又通风,它高而宽敞,无论太阳在何方向,也都能留下一片阴凉的天地,高棚架给吐鲁番民居的建筑造型艺术增添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柱廊是吐鲁番民居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柱廊一般位于建筑的二层,是户外起居生活的重要场所。由于当地基本不下雨,屋面无需排水,居住建筑中大量的错层、半错层土阳台形成了千姿百态、此起彼伏的土建筑外廊空间。

吐鲁番的民居建筑是一种不受宗教礼仪限制的民居土建筑,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营造的一种氛围空间。这里的民居不但延袭了1500多年前交河、高昌古城的土建筑文化历史,而且经过长期的改造和修缮,使之成为了更符合现代人居住环境要求的建筑。

3.新疆喀什民居装饰造型特征

喀什位于新疆的西南部,西倚帕米尔高原,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淇。它历史悠久,古称“疏勒”,这里既是我国最早信仰佛教的地区之一。也是较早接受伊斯兰教的地区,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综合了中原汉族建筑和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按地形和宅基地形状自由灵活布局,不讲求对称和中轴线,以客厅为主在其一侧或两侧布置卧室、厨房等附属用房。由于喀什地区地形高低的变化,主次房间高度不一,形成了建筑体型轮廊的高低错落。当地居民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多把二、三层房间向外悬挑扩大,或在巷道上搭建过街楼,并在屋顶围立栏杆形成屋顶院落。民居的装饰重点是庭院的外廊和客厅室内,外廊是人们的室外活动空间,因此外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支撑外廊的柱子分为柱头、柱身、柱裙三部分,两柱中间为双拱,卷角部作透空花饰,双拱卷中间悬吊木雕石榴。以“阿以旺”“阿克赛”为中心的户外场所及外廊布局,形成宅院的内向性格。轻外部环境而重室内装饰,外廊、顶棚、门窗,多用木雕,饰以藻井和色彩艳丽的彩画。装饰手法细腻,内容丰富。

二、新疆少数民族民居装饰技巧特征

在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多元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新疆少数民族民居装饰特征在融合了其他民族装饰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逐步形成以木雕、石膏雕花、彩绘、刻花砖、拼花等多种元素的装饰习俗。装饰纹饰美观、结构精巧、变化无穷,以几何图形、植物、花卉以及维吾尔书法等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为主,如巴旦木、石榴、石榴花。体现出本民族在物质生产、精神生活需要和民族审美情趣上多层次、多元化的民居装饰艺术特征。

1.木雕装饰。木雕是喀什民居的重要装饰手段,构图、部位、刀法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木雕的处理手法有花带、组花、透雕、贴雕等。花带通常以二方、四方连续为多,以中断、交错等手法来取得构图上的韵律变化。其图案缜密,几何纹样严谨对称,植物花卉自由灵活,题材以杏、桃、葡萄、桑、石榴、荷花等为主。刀法的表现方式有阴线刻、浅浮雕、综合刀法。浅浮雕的特点是图案性强。透雕是将木板上的花纹图案以外的部分去掉,形成透空,以虚面烘托图案。花纹的表面可呈平面,可呈起伏,效果玲珑秀丽。贴雕有两种,一种是将花纹图案贴于平板上,形成浅浮雕状;另一种是将雕凿成的多种形体拼贴成立体或凹凸的装饰。木雕装饰多用材料本色或略加素色,也有用彩色装饰的。木雕装饰,应用广泛、装饰性强,构图、部位、刀法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它可以使建筑装饰凸现出来。

2.石膏雕花装饰。通常有石膏组花、石膏花带、镂空石膏花等形式。主要用于庭院前廊端部和室内外窗间墙壁等处。有圆形、拱券形、多边形。拱券纹饰是以明确的中轴线作对称性花纹或以铭文美术字为主题,由花卉、蔓藤、卷草等组成密集复杂重叠交错的对称图案。花卉、植物、几何纹饰等作边框陪衬,看上去像一幅完整的装饰图画。石膏花带是用各种几何图案、植物花卉或两者并用构成,按二方连续方式并列、重复、循环、交错等纹饰手法组合,造型完美、主次分明。镂空石膏花饰,不仅用在室外的装饰柱、外墙,也用于室内的窗眉、壁龛等处。石膏雕花使用的颜色大多是石膏本色,它玲珑空透、轻盈洁白、典雅绚丽。石膏组花和石膏花带,无论是几何图形、经文图案或是花卉草藤,都是以纹饰的形态表现。石膏雕花纹饰刀法细腻流畅、刚健清晰,高低、重叠、交错、起伏,有强烈的立体感、质感,在阴影下给人素雅明丽、清爽宜人的美感,更增添了纹饰艺术的感染力。彩画多用于客厅和外廊的顶棚边缘,外廊檐下。花纹题材多种多样,有时也和木雕一起使用。

3.砖饰。砖饰也就是所说的拼花砖工艺,是指经过锯、切、打磨后的黄色砖拼贴成各种图案,装饰门柱、门洞壁面和门斗的檐等部位。砖饰有拼砌砖花饰、异型砖、砖雕、透空雕花砖等几种,其中异型砖是拼花砖的主要构件,有方形、长方形、半圆、三角、梯形、平行四边形、梭形、s形等,多达数十种。拼砌的图案有上百种之多,常见的如:八角形、八瓣菱形、人字甲形等。维吾尔族工匠以高超的技艺,用砖相互穿插、交错、重叠、拼砌组合成各种平面和立体的几何图案和花饰,在光影衬托下,精致的砖花图案,显得十分雅致,富于层次性。过去拼花砖主要用在装饰清真寺等宗教公共建筑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工程序复杂的拼花砖也普遍成为民居的装饰,因为它不带宗教色彩,仅为一个拼花装饰,成为新疆民居装饰的普遍材料,这种装饰手法获得十分优异的艺术效果。南疆的米黄色砖制作的拼花砖饰和花带装饰效果是新疆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典范。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篇(5)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聚居着十三个主体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各个民族之间有着包括语言、宗教、信仰、性格、爱好、习惯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因此民居建筑的用材、结构、形式、工艺、装饰以及空间划分使用等,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传统和风格,其中以维吾尔族的民居建筑装饰最具特色。

一、新疆少数民族民居的造型特征

1.新疆伊犁民居的装饰造型特征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最早见于《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伊犁地处新疆的西部边陲,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接壤,这里资源充裕,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是新疆农、牧、林业和旅游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当地的居民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地创造了独特的民居造型装饰,其特点是:建筑大量采用木材、生土,辅以芦苇、麦草、砖块、石灰等土产材料。利用高台基、厚墙、平顶、厚门等形式,将各种用房并列地安排呈一字形,大多数民居建筑以一明一暗或一明两暗为基本单元。居住用房通常为三间,进门一间为明室,是过渡性空间,左边的暗室为主卧室,也承担着客厅的功能,右边的暗室为次卧。在三间之外还建有贮藏室和厨廊,也有的民居房间较多,各室分布于前后两列,并安排挡风的门厅,其内部各室或互相套门相连,或以内廊相连。虽有外廊但整个平面显示了较强的封闭性。

伊犁民居中的大墙面基本都朴实无华,偶尔将扶壁住线凸出以变化。但也平直挺拔无一装饰,但在窗眉、檐口、墙角柱、廊柱等地方都加以细雕精凿,借此显示自己的特色。

2.新疆吐鲁番民居装饰造型特征

吐鲁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东部,天山支脉博格达峰南麓,吐鲁番盆地中部。地势北高南低中间凹,火焰山自西而东横贯盆地中部,山前是戈壁、中部是低洼平原,南部山丘、戈壁、荒漠三种类型兼有。水资源有天山水系、火焰山水系、坎儿井水系等。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少雨,太阳辐射强,夏季高温多风,同时又处于格里木大沙漠之边缘,远离海洋,也是我国最热的地区,以“火洲”著称。在此居住的人们用坎儿井引水灌溉,创造了片片绿洲,并利用火焰山周围高强度微红色的粘土资源创建了土拱、土墙的半地下层、二层土民居建筑,有效地抵挡了烈日高温的侵袭,同时也形成了中国西部新疆特有的土建筑民居文化。

在建筑艺术方面主要分为两种造型与风格:土拱平房式和土木楼房高棚架式。土拱平房式装饰风格的主要房屋集中在一起布置,房间不受日照朝向的影响,也没有某种宗教、礼仪等方面对建筑房间布局的限制。庭院内的建筑因地制宜,随经济力量和生活习惯的需要而建造,布局十分灵活而合理。一般在院落的中部或后部布置主要房间,主要房屋前的室外空间常设一宽大的土高台,供人们日常的生活、聊天使用。入口大门沿街、巷设在庭院的一角或中间,杂务间设于庭院的一侧或一角。而葡萄晾房多设于杂务间或入口大门的上部。这类民居的主要建筑和次要房间常围合成封闭式庭院。

土木楼房高棚架式装饰风格是吐鲁番民居中独特的建筑组成之一。庭院呈内向性半开敞式,由围墙和建筑围合,院内建筑主次分明,它和主房的檐廊、室内空间共同融为一体,构成了吐鲁番民居里的独特的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高棚架棚盖一般架设在房屋之间的院子上空。单独设立于主体房屋的前檐部位。高棚架四面临空,既遮阳又通风,它高而宽敞,无论太阳在何方向,也都能留下一片阴凉的天地,高棚架给吐鲁番民居的建筑造型艺术增添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柱廊是吐鲁番民居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柱廊一般位于建筑的二层,是户外起居生活的重要场所。由于当地基本不下雨,屋面无需排水,居住建筑中大量的错层、半错层土阳台形成了千姿百态、此起彼伏的土建筑外廊空间。

吐鲁番的民居建筑是一种不受宗教礼仪限制的民居土建筑,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营造的一种氛围空间。这里的民居不但延袭了1500多年前交河、高昌古城的土建筑文化历史,而且经过长期的改造和修缮,使之成为了更符合现代人居住环境要求的建筑。

3.新疆喀什民居装饰造型特征

喀什位于新疆的西南部,西倚帕米尔高原,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淇。它历史悠久,古称“疏勒”,这里既是我国最早信仰佛教的地区之一。也是较早接受伊斯兰教的地区,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综合了中原汉族建筑和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按地形和宅基地形状自由灵活布局,不讲求对称和中轴线,以客厅为主在其一侧或两侧布置卧室、厨房等附属用房。由于喀什地区地形高低的变化,主次房间高度不一,形成了建筑体型轮廊的高低错落。当地居民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多把二、三层房间向外悬挑扩大,或在巷道上搭建过街楼,并在屋顶围立栏杆形成屋顶院落。民居的装饰重点是庭院的外廊和客厅室内,外廊是人们的室外活动空间,因此外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支撑外廊的柱子分为柱头、柱身、柱裙三部分,两柱中间为双拱,卷角部作透空花饰,双拱卷中间悬吊木雕石榴。以“阿以旺”“阿克赛”为中心的户外场所及外廊布局,形成宅院的内向性格。轻外部环境而重室内装饰,外廊、顶棚、门窗,多用木雕,饰以藻井和色彩艳丽的彩画。装饰手法细腻,内容丰富。

二、新疆少数民族民居装饰技巧特征

在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多元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新疆少数民族民居装饰特征在融合了其他民族装饰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逐步形成以木雕、石膏雕花、彩绘、刻花砖、拼花等多种元素的装饰习俗。装饰纹饰美观、结构精巧、变化无穷,以几何图形、植物、花卉以及维吾尔书法等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为主,如巴旦木、石榴、石榴花。体现出本民族在物质生产、精神生活需要和民族审美情趣上多层次、多元化的民居装饰艺术特征。

1.木雕装饰。木雕是喀什民居的重要装饰手段,构图、部位、刀法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木雕的处理手法有花带、组花、透雕、贴雕等。花带通常以二方、四方连续为多,以中断、交错等手法来取得构图上的韵律变化。其图案缜密,几何纹样严谨对称,植物花卉自由灵活,题材以杏、桃、葡萄、桑、石榴、荷花等为主。刀法的表现方式有阴线刻、浅浮雕、综合刀法。浅浮雕的特点是图案性强。透雕是将木板上的花纹图案以外的部分去掉,形成透空,以虚面烘托图案。花纹的表面可呈平面,可呈起伏,效果玲珑秀丽。贴雕有两种,一种是将花纹图案贴于平板上,形成浅浮雕状;另一种是将雕凿成的多种形体拼贴成立体或凹凸的装饰。木雕装饰多用材料本色或略加素色,也有用彩色装饰的。木雕装饰,应用广泛、装饰性强,构图、部位、刀法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它可以使建筑装饰凸现出来。

2.石膏雕花装饰。通常有石膏组花、石膏花带、镂空石膏花等形式。主要用于庭院前廊端部和室内外窗间墙壁等处。有圆形、拱券形、多边形。拱券纹饰是以明确的中轴线作对称性花纹或以铭文美术字为主题,由花卉、蔓藤、卷草等组成密集复杂重叠交错的对称图案。花卉、植物、几何纹饰等作边框陪衬,看上去像一幅完整的装饰图画。石膏花带是用各种几何图案、植物花卉或两者并用构成,按二方连续方式并列、重复、循环、交错等纹饰手法组合,造型完美、主次分明。镂空石膏花饰,不仅用在室外的装饰柱、外墙,也用于室内的窗眉、壁龛等处。石膏雕花使用的颜色大多是石膏本色,它玲珑空透、轻盈洁白、典雅绚丽。石膏组花和石膏花带,无论是几何图形、经文图案或是花卉草藤,都是以纹饰的形态表现。石膏雕花纹饰刀法细腻流畅、刚健清晰,高低、重叠、交错、起伏,有强烈的立体感、质感,在阴影下给人素雅明丽、清爽宜人的美感,更增添了纹饰艺术的感染力。彩画多用于客厅和外廊的顶棚边缘,外廊檐下。花纹题材多种多样,有时也和木雕一起使用。

3.砖饰。砖饰也就是所说的拼花砖工艺,是指经过锯、切、打磨后的黄色砖拼贴成各种图案,装饰门柱、门洞壁面和门斗的檐等部位。砖饰有拼砌砖花饰、异型砖、砖雕、透空雕花砖等几种,其中异型砖是拼花砖的主要构件,有方形、长方形、半圆、三角、梯形、平行四边形、梭形、s形等,多达数十种。拼砌的图案有上百种之多,常见的如:八角形、八瓣菱形、人字甲形等。维吾尔族工匠以高超的技艺,用砖相互穿插、交错、重叠、拼砌组合成各种平面和立体的几何图案和花饰,在光影衬托下,精致的砖花图案,显得十分雅致,富于层次性。过去拼花砖主要用在装饰清真寺等宗教公共建筑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工程序复杂的拼花砖也普遍成为民居的装饰,因为它不带宗教色彩,仅为一个拼花装饰,成为新疆民居装饰的普遍材料,这种装饰手法获得十分优异的艺术效果。南疆的米黄色砖制作的拼花砖饰和花带装饰效果是新疆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典范。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篇(6)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聚居着十三个主体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各个民族之间有着包括语言、宗教、信仰、性格、爱好、习惯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因此民居建筑的用材、结构、形式、工艺、装饰以及空间划分使用等,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传统和风格,其中以维吾尔族的民居建筑装饰最具特色。

一、新疆少数民族民居的造型特征

1.新疆伊犁民居的装饰造型特征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最早见于《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伊犁地处新疆的西部边陲,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接壤,这里资源充裕,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是新疆农、牧、林业和旅游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当地的居民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地创造了独特的民居造型装饰,其特点是:建筑大量采用木材、生土,辅以芦苇、麦草、砖块、石灰等土产材料。利用高台基、厚墙、平顶、厚门等形式,将各种用房并列地安排呈一字形,大多数民居建筑以一明一暗或一明两暗为基本单元。居住用房通常为三间,进门一间为明室,是过渡性空间,左边的暗室为主卧室,也承担着客厅的功能,右边的暗室为次卧。在三间之外还建有贮藏室和厨廊,也有的民居房间较多,各室分布于前后两列,并安排挡风的门厅,其内部各室或互相套门相连,或以内廊相连。虽有外廊但整个平面显示了较强的封闭性。

伊犁民居中的大墙面基本都朴实无华,偶尔将扶壁住线凸出以变化。但也平直挺拔无一装饰,但在窗眉、檐口、墙角柱、廊柱等地方都加以细雕精凿,借此显示自己的特色。

2.新疆吐鲁番民居装饰造型特征

吐鲁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东部,天山支脉博格达峰南麓,吐鲁番盆地中部。地势北高南低中间凹,火焰山自西而东横贯盆地中部,山前是戈壁、中部是低洼平原,南部山丘、戈壁、荒漠三种类型兼有。水资源有天山水系、火焰山水系、坎儿井水系等。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少雨,太阳辐射强,夏季高温多风,同时又处于格里木大沙漠之边缘,远离海洋,也是我国最热的地区,以“火洲”著称。在此居住的人们用坎儿井引水灌溉,创造了片片绿洲,并利用火焰山周围高强度微红色的粘土资源创建了土拱、土墙的半地下层、二层土民居建筑,有效地抵挡了烈日高温的侵袭,同时也形成了中国西部新疆特有的土建筑民居文化。

在建筑艺术方面主要分为两种造型与风格:土拱平房式和土木楼房高棚架式。土拱平房式装饰风格的主要房屋集中在一起布置,房间不受日照朝向的影响,也没有某种宗教、礼仪等方面对建筑房间布局的限制。庭院内的建筑因地制宜,随经济力量和生活习惯的需要而建造,布局十分灵活而合理。一般在院落的中部或后部布置主要房间,主要房屋前的室外空间常设一宽大的土高台,供人们日常的生活、聊天使用。入口大门沿街、巷设在庭院的一角或中间,杂务间设于庭院的一侧或一角。而葡萄晾房多设于杂务间或入口大门的上部。这类民居的主要建筑和次要房间常围合成封闭式庭院。

土木楼房高棚架式装饰风格是吐鲁番民居中独特的建筑组成之一。庭院呈内向性半开敞式,由围墙和建筑围合,院内建筑主次分明,它和主房的檐廊、室内空间共同融为一体,构成了吐鲁番民居里的独特的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高棚架棚盖一般架设在房屋之间的院子上空。单独设立于主体房屋的前檐部位。高棚架四面临空,既遮阳又通风,它高而宽敞,无论太阳在何方向,也都能留下一片阴凉的天地,高棚架给吐鲁番民居的建筑造型艺术增添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柱廊是吐鲁番民居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柱廊一般位于建筑的二层,是户外起居生活的重要场所。由于当地基本不下雨,屋面无需排水,居住建筑中大量的错层、半错层土阳台形成了千姿百态、此起彼伏的土建筑外廊空间。

吐鲁番的民居建筑是一种不受宗教礼仪限制的民居土建筑,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营造的一种氛围空间。这里的民居不但延袭了1500多年前交河、高昌古城的土建筑文化历史,而且经过长期的改造和修缮,使之成为了更符合现代人居住环境要求的建筑。

3.新疆喀什民居装饰造型特征

喀什位于新疆的西南部,西倚帕米尔高原,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淇。它历史悠久,古称“疏勒”,这里既是我国最早信仰佛教的地区之一。也是较早接受伊斯兰教的地区,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综合了中原汉族建筑和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按地形和宅基地形状自由灵活布局,不讲求对称和中轴线,以客厅为主在其一侧或两侧布置卧室、厨房等附属用房。由于喀什地区地形高低的变化,主次房间高度不一,形成了建筑体型轮廊的高低错落。当地居民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多把二、三层房间向外悬挑扩大,或在巷道上搭建过街楼,并在屋顶围立栏杆形成屋顶院落。民居的装饰重点是庭院的外廊和客厅室内,外廊是人们的室外活动空间,因此外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支撑外廊的柱子分为柱头、柱身、柱裙三部分,两柱中间为双拱,卷角部作透空花饰,双拱卷中间悬吊木雕石榴。以“阿以旺”“阿克赛”为中心的户外场所及外廊布局,形成宅院的内向性格。轻外部环境而重室内装饰,外廊、顶棚、门窗,多用木雕,饰以藻井和色彩艳丽的彩画。装饰手法细腻,内容丰富。

二、新疆少数民族民居装饰技巧特征

在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多元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新疆少数民族民居装饰特征在融合了其他民族装饰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逐步形成以木雕、石膏雕花、彩绘、刻花砖、拼花等多种元素的装饰习俗。装饰纹饰美观、结构精巧、变化无穷,以几何图形、植物、花卉以及维吾尔书法等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为主,如巴旦木、石榴、石榴花。体现出本民族在物质生产、精神生活需要和民族审美情趣上多层次、多元化的民居装饰艺术特征。

1.木雕装饰。木雕是喀什民居的重要装饰手段,构图、部位、刀法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木雕的处理手法有花带、组花、透雕、贴雕等。花带通常以二方、四方连续为多,以中断、交错等手法来取得构图上的韵律变化。其图案缜密,几何纹样严谨对称,植物花卉自由灵活,题材以杏、桃、葡萄、桑、石榴、荷花等为主。刀法的表现方式有阴线刻、浅浮雕、综合刀法。浅浮雕的特点是图案性强。透雕是将木板上的花纹图案以外的部分去掉,形成透空,以虚面烘托图案。花纹的表面可呈平面,可呈起伏,效果玲珑秀丽。贴雕有两种,一种是将花纹图案贴于平板上,形成浅浮雕状;另一种是将雕凿成的多种形体拼贴成立体或凹凸的装饰。木雕装饰多用材料本色或略加素色,也有用彩色装饰的。木雕装饰,应用广泛、装饰性强,构图、部位、刀法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它可以使建筑装饰凸现出来。

2.石膏雕花装饰。通常有石膏组花、石膏花带、镂空石膏花等形式。主要用于庭院前廊端部和室内外窗间墙壁等处。有圆形、拱券形、多边形。拱券纹饰是以明确的中轴线作对称性花纹或以铭文美术字为主题,由花卉、蔓藤、卷草等组成密集复杂重叠交错的对称图案。花卉、植物、几何纹饰等作边框陪衬,看上去像一幅完整的装饰图画。石膏花带是用各种几何图案、植物花卉或两者并用构成,按二方连续方式并列、重复、循环、交错等纹饰手法组合,造型完美、主次分明。镂空石膏花饰,不仅用在室外的装饰柱、外墙,也用于室内的窗眉、壁龛等处。石膏雕花使用的颜色大多是石膏本色,它玲珑空透、轻盈洁白、典雅绚丽。石膏组花和石膏花带,无论是几何图形、经文图案或是花卉草藤,都是以纹饰的形态表现。石膏雕花纹饰刀法细腻流畅、刚健清晰,高低、重叠、交错、起伏,有强烈的立体感、质感,在阴影下给人素雅明丽、清爽宜人的美感,更增添了纹饰艺术的感染力。彩画多用于客厅和外廊的顶棚边缘,外廊檐下。花纹题材多种多样,有时也和木雕一起使用。

3.砖饰。砖饰也就是所说的拼花砖工艺,是指经过锯、切、打磨后的黄色砖拼贴成各种图案,装饰门柱、门洞壁面和门斗的檐等部位。砖饰有拼砌砖花饰、异型砖、砖雕、透空雕花砖等几种,其中异型砖是拼花砖的主要构件,有方形、长方形、半圆、三角、梯形、平行四边形、梭形、S形等,多达数十种。拼砌的图案有上百种之多,常见的如:八角形、八瓣菱形、人字甲形等。维吾尔族工匠以高超的技艺,用砖相互穿插、交错、重叠、拼砌组合成各种平面和立体的几何图案和花饰,在光影衬托下,精致的砖花图案,显得十分雅致,富于层次性。过去拼花砖主要用在装饰清真寺等宗教公共建筑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工程序复杂的拼花砖也普遍成为民居的装饰,因为它不带宗教色彩,仅为一个拼花装饰,成为新疆民居装饰的普遍材料,这种装饰手法获得十分优异的艺术效果。南疆的米黄色砖制作的拼花砖饰和花带装饰效果是新疆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典范。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篇(7)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国务院新闻会上指出,建筑节能产品对房屋成本提高有限,建筑的节能性和节能改造与房价没有直接关系,节能成本最快5年就能收回。仇保兴表示,2007年10月1日,建筑节能施工验收标准开始颁布执行。今年的重点将在施工、验收阶段加大检查的力度。

哈尔滨市发现最完整最古老的砖木结构水塔

2月26日,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香坊火车站进行调查测绘时,香坊区卫生二胡同56号发现一座曾经为火车站供水的百年水塔,该水塔为哈市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砖木结构水塔。据了解,这座水塔高度约15m,直径约3m,水塔底座为岩石,塔身为红砖,塔身上面带有1915字样,塔顶端为木制16角结构。紧连着水塔是一座砖木结构,具有集仿式建筑风格的平房。平房的建筑结构与特点和香坊火车站的建筑风格完全一样。据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站长刘云才介绍,该水塔是哈市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砖木结构并具有集仿式建筑风格的水塔。

第七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将在重庆召开

由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城市住宅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将于9月26日至27日在重庆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绿色建筑与人文环境。据了解,本届研讨会将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对住宅与居住区建设和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营建绿色建筑,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人居环境等进行广泛讨论。由于本届研讨会将在重庆这一山地城市召开,对此,研讨会还将对地理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在山地等特殊资源背景下的城镇住宅发展给予特殊的关注。目前,会议论文的征集工作已全面展开,主要议题包括:住宅发展与地理及环境资源,生态城市与人居环境及住宅发展,城乡居住区规划与人居环境建设,旧区更新与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住宅建设、开发和管理,绿色建筑科技与住宅的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

注册建筑师考试合格有效期将延长

一级注册建筑师科目考试合格有效期由5年延长至8年,二级注册建筑师科目考试合格有效期由两年延长至4年。建设部日前颁布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建设部令第167号),对注册建筑师考试合格有效期作了重新规定,旨在保证考试质量,进一步维护一线设计人员利益。新《细则》自2008年3月15日起施行。1996年7月1日建设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建设部令第52号)同时废止。

中国政府援外建筑物标识征集结果公告

为彰显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形象,进一步扩大对外援助效果,商务部曾于2007年3月14日了《中国政府援外建筑物标识征集公告》,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援外建筑物标识设计方案。公告后,社会各界反应热烈,积极参与,在征集期限内,共收到设计作品700多件。经按相关程序评定并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政府援外建筑物标识中选方案最终确定。该方案已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备案。今后,商务部将在中国政府援建的各类建筑物上及相关工作中使用这一标识。

世界佛教论坛接待中心修建规划获批准

一个结合山水地形的特色建筑――世界佛教论坛接待中心将为马山增添新标志。2月19日,从有关方面得到证实,该建筑修建性详细规划已获批准。据介绍,该建筑将成为今年下半年在无锡举办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的重要场所。接待中心位于灵山景区西南,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规划以高标准的接待中心为载体,以自然、健康养生为主要内容,打造集旅游、度假、休闲、会议为一体的世界佛教会议接待胜地。规划方案把A、B两个接待中心分别布置于南北两山坳之中,停车场地集中在,内部形成尺度宜人的步行空间。景观方面,强调“山”、“水”特色,有效地把太湖的水体元素带进整个街区。

大学生可为首座“绿色希望小学”设计建筑方案

2月25日起,凯德置地将面向全国多所高校学子征集绿色小学建筑设计方案。经过各高校稿件征集、初审、评选等程序后,其中评出的一等奖设计方案,将成为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新凡乡新街中心小学的建筑蓝图。据悉,2月25日到3月7日,此次活动将从北京建工学院开始,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进行校园路演和现场报名。

华裔贝聿铭设计银塔建筑群或许成为纽约新地标

纽约市地标保存委员会(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定于2月12日举行听证会,研讨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I M Pei)设计的银塔(Silver Towers)建筑群是否应定为纽约市历史地标。银塔建筑群位于纽约大学的格林威治村边缘,建于1966年,包括三栋混凝土建成的公寓楼,住客包括纽约大学的学生、教员以及当地居民。地标保存人士主张把该建筑群定为地标,然后加以保护。他们声称纽约大学的校园扩展计划,可能危及该建筑群的存在。格林威治村历史保存协会执行长柏曼(Andrew Berman)表示,尽管银塔在这个公园住宅区中的模式并不成功,但它是一个非常敏感、精心设计的建筑群,与四周环境融为一体,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在美国设计的几栋住宅楼之一,得过许多建筑奖。建筑群的中心还摆了一座毕加索雕塑,它是北美仅有两座毕加索户外雕塑之一。但也有人士认为,银塔破坏了街区建筑风格,因而反对把银塔定为纽约市地标。

浦东设计院在浦东干部学院举办迎新春客户联谊会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篇(8)

佛教建筑景观中的吉祥图案

受佛教文化影响,中国佛教建筑景观吉祥图案,精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宣传佛教,维护佛教尊严寓意的吉祥图案,也有寓意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吉祥图案,这些吉祥图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国佛教建筑景观吉祥图案存在于建筑景观的各个部位,如佛教建筑门环铺首常有避祸求福兽面纹样的吉祥图案,它既能作为敲门物件,当作门拉手,又可以美化大门门面,增强佛教建筑景观装饰艺术效果。作为一种装饰艺术,佛教建筑景观中的吉祥图案,早在汉代就已经盛行。如汉代装饰“祥云纹”就是这种风格,“祥云纹” 装饰形态可实可虚、可动可静,既能够纵横铺排,又可以自由布置。即可以是单色的,也可以是五彩的。“祥云纹” 装饰可以称之为中国佛教比较早的吉祥图案。唐代时期,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日益丰富,武则天当政时期,更加注重吉祥图案。d原本不是汉字,而是梵文,是一种宗教标志,意为“胸部的吉祥标志”,这种标志旧时译为“吉祥海云相”。武则天当政时,佛经便将之写作“万”字,尽管d字纹被用作汉字,但更多还是以图案形式出现。唐朝时期,“卷草纹”吉祥图案也比较盛行,很难说“卷草纹”吉祥图案取材于哪一种自然界植物或饰物,它那回旋盘曲的花叶枝蔓,既不是印度佛教的具体对象,也不是中国传统的造型题材,但是,它却有祥云之神气,佛物之情态,仿佛有一种曲线缭绕的空灵。中国佛教建筑景观吉祥图案,还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莲花”图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莲花” 代表贞洁与高尚之品性,在佛教中“莲花” 本来是佛之台座,但在中国的佛教建筑景观吉祥图案中,“莲花”被人们赋予了以柔美坚韧的形象寓意。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山西五台山显通寺佛教建筑中的应用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始建于公元 68 年(东汉永平十一年),因酷似印度佛祖说法的灵驾山,山势奇伟,气概非凡,也被称之为“大孚灵鹫寺”。 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座佛教寺院,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与洛阳白马寺齐名。显通寺发展历史,不仅见证了五台山佛教发展史的历程,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佛教发展变化。因此,五台山显通寺佛教建筑景观吉祥图案分布广泛,几乎每个建筑角落,我们都能够找到吉祥图案的踪影。比如,建筑中极重要的保护神狮纹图案,就在正门口或台阶两端。护宅的保护神类似面具的兽头图案,在寺庙中有许多,还有在门窗部位或者建筑的屋顶中央,我们还可以看到佛教中的法器“八宝”;门窗等处,还有代表佛教的神圣意义的传统莲花纹图案。建筑的边饰和底纹,我们还会发现具有富贵寓意的“宝相花”图案。五台山显通寺大雄宝殿的屋顶,还有长、宽各为 0.5米的龙凤图案。这些屋顶的龙凤图案姿态不一,不尽相同,每个凤凰都有特色,体现出不同情境下的凤凰。有朝太阳站立,有朝太阳飞翔,这些图案对比强烈,色彩鲜艳浓郁,通过颜色增强寺庙的威严,同时,也寓意着祈盼国泰民安。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佛教建筑中的传统吉祥图案,还有许多植物图案。如左门下的高约 0.1 米,宽约 0.18 米的“牡丹”图案,牡丹雍容大度,艳丽华贵,自古以来就有富贵的象征。五台山显通寺建筑中的牡丹图案比较写实、具象,从图案中,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世人所赋予的“富贵”的内涵。大雄宝殿反面正门楣上配以繁复求变,乱中有序的“梅花”图案,表示“十年寒窗”。 梅花图案的寓意又象征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顽强的精神品质。梅花以它高洁、坚强的品格,激励人们敢于与困难作斗争,自立自强。在建筑的岔脊上,还装饰着许多平均高为0.25米的小兽图案。有象征着畅达四方、威德通天入海的天马,有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海中异兽狎鱼。有与狮子同类的猛兽狻猊,有神羊之称,象征勇猛、公正的古代传说中的猛兽獬豸,有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传说中是一种虬龙等等,这些小兽依次排列,都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消灾灭祸,逢凶化吉等寓意。五台山显通寺佛教建筑装饰上的这些走兽,充满了艺术魅力,使建筑更加雄伟壮观,显得屋角上翘,直上云霄。

结语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篇(9)

建筑项目启动阶段的

工作环境

项目筹备

民国南京时期由政府部门兴建的大型建筑及公共建筑通常具有严密的筹建计划、论证过程及实施流程。以下案例可反映此类项目启动时的特点。

1.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被公认为近代最重要的建筑作品之一。中山陵的建造也是近代建筑界操作最规范、程序最严谨、多方位合作的案例之一。

1925年4月,中央成立“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负责陵墓工程和奉安大殿事宜。随后在上海成立了葬事筹备处。遵循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宋庆龄、孙科及葬事筹备委员会代表多次上紫金山勘察,宋庆龄建议将墓址选在南坡平阳处。最后葬事筹备委员会选定紫金山中茅山南坡为建陵地点。

同年5月13日,葬事筹备处在上海召开第五次葬事筹备会议,会议决议公开刊登陵墓图案征求条例,进行国际性建筑图案竞赛。5月15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公布《孙中山先生陵墓建筑悬奖征求图案条例》,要求祭堂“须采用中国古式而含有特殊与纪念之性质”,并应采用坚固石料及钢筋混凝土建成,不用易碎的传统砖木;应征者除了建筑师外,美术家也可交表现图概念图参加;竞标形式“一切应征图案须注明应征者之暗号,另以信封藏应征者之姓名、通讯址与暗号”;截止时间为8月31日,后因海外应征者要求延期至9月15日。至截止之日共收到中外建筑师应征方案40多个。评判顾问团包括“葬事筹备委员会及家属代表为当然委员”,另外包括土木工程师凌鸿勋、雕刻家李金发、画家王一亭、德国建筑师朴士(Emil Busch,朴士是中山陵国际竞赛评委中唯一的建筑专家,他是上海宝昌洋行的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据称选择这样一位名声并不显赫的国外建筑师,首先是出于国际信誉的关系)。

2.中央博物院

1933年4月,应蔡元培为首的知识界人士的呼吁,为建造一座部级博览建筑,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7月成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成员有包括梁思成在内的9人,行使保管建筑基金、选择建筑地址、审定建筑计划、监察建筑工作等作用。1934年7月26日,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商讨征地与选址问题,并呈请南京市政府征收中山门内路北旧旗地为院址。1935年4月,市政府批复半山园旗地一百亩为院址。项目经费由中央研究院补助5万,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补助150万。方案的征选工作选择了邀请招标的方式。作为“工程顾问”的梁思成审议起草了相关章程和契约。1935年6月5日《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征选建筑图案章程》,该《章程》规定方案竞赛组织机构、邀请建筑师、奖项设置、联系方式、评委组成、评审程序、基地状况、建筑投资、预算方法、图纸要求、合同签订、专门委员职责、营造商投标及管理、设备工程、建筑师费、建筑形式、建筑面积分配等,并要求建筑采取“中国式”,“聘中华民国国籍之建筑师十三人参加”

(倪明、李海清《可贵的尝试――原中央博物院建筑缘起与评析》),成立的建筑图案审查委员会委员包括张道藩、杭立武、梁思成、刘敦桢和李济。

3.紫金山天文台

1915年,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向政府当局请示建设中国自己的天文台,并选址北京西山打鹰岩附近,经过多次实地选择勘察,勘定台址,绘制建筑蓝图,并已做出经费预算。当时民国政府成立不久,政局动荡,因没有建设经费而告终。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蔡元培应邀组建大学院,任命高鲁为大学院观象台筹备委员会主任。11月20日,国民政府召开“国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大会”,高鲁向筹备大会提交议案《建国立第一天文台在紫金山第一峰》,获得通过。不久国民政府向中央研究院下达293号训令,指示立即筹建紫金山天文台。不过在台址选择上,仍经历了诸多周折。当时紫金山属于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管辖范围,由于紫金山第一峰过于靠近中山陵,在山南坡开盘山公路露出黄土“有碍国际观瞻”,陵园管委会要求按中国固有式形式设计天文台建筑方案,与陵园保持一致。第一峰北麓陡峭,建设花费巨大,而中国固有式与天文台圆形球顶建筑形式又不符,且面临着经费困难。因此继任天文台长余青松另外勘测地形,重新绘制盘山公路,最后将台址选在紫金山第三峰。由此才得以开展招标道路营造公司,并于1931年聘请基泰工程司杨廷宝设计建筑单体。

相比较而言,一般民用建筑筹划过程则相对宽松,时间较短,但规划或单体建造有时因经费、时局等原因拖延较长时间。

项目承接的方式

1920年代始,首都南京开始聚集众多建筑师,当时业主选择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的方式包括竞标和委托两种。

委托是建筑项目承接的重要形式之一。

建筑师的业务水平是近代建筑师是能否承接到项目的主要因素。1919年金陵女子大学校筹备建设新校区。校董德本康夫人聘请在国内已有良好声誉、设计过长沙雅礼大学的亨利・墨菲。墨菲对于商业效率的重视,赢得了那些时刻关注自己财务状况的传教士们的青睐,同时他对在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特色的强烈意识,又让那些追求“本土化”传教理念的传教士们感到满意。除此之外,据称德本康夫人选择墨菲和其曾合作过的司徒雷登与德本康夫妇的旧交也有一定关系(德本康夫人和她丈夫劳伦斯・瑟斯顿曾于1903年辅助过长沙雅礼大学的选址,对墨菲的建筑造诣有较高的评价。同时墨菲在设计燕京大学时与司徒雷登的弟子爱德华L・史密斯交往密切,司徒雷登又是金陵女子大学建设的出资人之一)。

与业主的良好关系是建筑事务所承接大型且利润丰厚项目的因素之一。如“基泰”工程司合伙人关颂声出生贵族家庭,其父曾是北洋西医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光绪帝御医,其夫人是宋美龄在美国韦尔斯里女子学院同班同学,他与高官私交甚好,事务所社交活动、项目承接由他主持。基泰在南京承

接不少大中型项目多少与之有关,如由倡议的首都中央体育场为全国运动会建设场地的工程中,就“约聘”基泰工程公司建筑师关颂声担任绘图设计、监督工作。

此外南京很多建筑师被政府部门聘为技师,为接触政府工程提供直接便利。如1930年国民政府考试院(今南京市政府所在地)起建时,由于政府人才选拔迫在眉睫,苦于没有考试场地,为及时满足1931年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考场需要,没有采用竞赛方式而由当时南京特别市市政府工务局技正科员、建筑课课长卢毓骏进行第一期建筑设计,建成中国民族样式的政府建筑。又如小红山美龄宫的建设亦可见到相似情形,1929年6月,宋美龄随参加孙中山的奉安大典,见明孝陵四方城东小红山一带林海浩瀚,环境清幽,就要求在此建造别墅,供谒陵途中休息。1930年向总理陵园提出“拟借陵园小红山建筑别墅”,这道犹如“圣旨”的提议受到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南京市政府工务局局长赵志游亲自设计,技师陈品善负责主办,新金记康号营造厂负责承造。

采取委托方式在南京的私人住宅建造中最为常见。大批政府官员随着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建造私宅蔚然成风。部分事务所因成功设计项目后,收到高官频频委托,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果。如华盖事务所在南京得到私宅的委托数量繁多,占其在南京工程总数的约60%。一半集中在兰园合作社、新住宅区(颐和路一带)和陵园新村,委托人包括政界何键、何应钦、黄仁霖、李迪俊、邵力子、沈克非、沈士华、吴保丰、肖同兹、张治中、朱一成,还有来自建筑界卢树森的委托,商界有程觉民、戴自牧、陆法曾、王恩东等,文教界有陈俊时、程孝刚、傅汝霖、顾毓珠、伍叔镜、吴震修、赵士卿、邹树文等(范文照《建筑师应有之认识》)。

投标征求图样来遴选建筑师是政府建筑较常用的办法。

投标方式从公平竞争出发选择建筑师,以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为目的。政府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在选用建筑师时,业主有时公开征求图样或者展开设计竞赛,能有效防止“请托之嫌”。1929年中山陵国际竞赛中,吕彦直的方案在中外40多份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得到葬事筹备委员会一致认可获得第一。1935年公开征集设计南京国民大会会场方案和营造商,公利工程司奚福泉的方案被评为第一,关颂声第二,赵深第三。1934年中央博物院筹建工作中,建筑委员会举行邀请竞标,徐敬直方案以其最具修改可能性获得竞标第一名。其余建筑师照章应征,无论是否得到设计工程,都有一定的酬劳。

当然执行过程中也时有弊端,首先召开公开竞标需要的时间、经费均比其他工程多,尤其在国民政府刚迁都南京时,建设需求大,且南京财政收入年年倒挂,因此只有大型重要工程才采用这种方式。同时招投标审查制度不健全,也导致有“善于营运者,能以他人所绘之图,冒充而得标”的现象。此外,即使这种为建筑师提供公平展示平台的投标制度,也有建筑师不为所动,范文照就曾说过,“用投标式征求图样为选任建筑师之法,最为不智”,他认为建筑师选用应像选律师医生一样要选有所专长的,专门设计银行工程的建筑师就不愿承接乡村住宅类的项目,大工程应该选用著名建筑师,小建筑师力量有限而幼稚。建筑师以专长承接业务有一定合理性,但在职业建筑师制度形成之初,要求建筑师有更细致划分只是理想状态,即使是当代的建筑行业也没有真正实现。

民国时期南京建筑师执业

过程中面临的三种关系

建筑师与业主的关系

建筑方案的成型往往是设计人员与业主相互合作、互相沟通、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央博物院方案甄选工作结束后,院建筑委员会邀请的13位建筑师中12位提交了参评方案,但有的超出预算,有的面积不符,尽管没有能够和建委会的章程完全符合的方案,审查委员会还是选出了有修改可能性的方案,徐敬直作品为第一,陆谦受第二,杨廷宝第三,奚福泉第四,童第五。院建筑委员会聘请徐敬直为本院建筑师,随后在梁思成、刘敦桢的亲自把关之下,徐敬直、李惠伯将方案从仿清式宫殿建筑改成仿辽代建筑,并且绘制施工图,编制工程预算和招标文件。

金陵女子大学建校过程中,建筑师墨菲与校董德本康夫人的良好沟通是方案最终得以中国民族形式实施的基础。1918年9月,墨菲会见了德本康夫人并一起视察大学新校址,勘察地形。对大学建筑采用的风格和希望达到的质量,德本康夫人与墨菲通过书信的形式进行了密切交流。德本康夫人希望看到除了中式大屋顶外更中国化的建筑形式。1918年7月25日,她写信给墨菲说:“就我个人来说,我希望它们在屋顶之下的东西也是中国化的,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去追求它的话。我认为你为雅礼大学所做的设计草图,就比其他所有我见过的建筑更接近真正的中国式样。”8月3日,墨菲对此回复:“您认为建筑在屋顶以下的部分也应该保持中国式样,我亦深有同感。的确,屋顶是整个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但是中国建筑的特色是贯穿整个建筑的,它的开窗,实体与虚体的关系,整体表现与细部处理等等,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想在现代建筑上获得这些精彩的中国建筑特征,是一点也不可能的,除非我们能在模仿屋顶之外再做点什么”。

整个工程进行非常顺利,墨菲与德本康夫人在上海南京两地保持联系,墨菲事务所在纽约的合伙人达纳(Richard Henry Dana)与纽约的金陵女大建筑委员会保持沟通,商讨关于筹措建筑经费的问题。上海和纽约的事务所展开合作,墨菲将设计图纸寄回美国,达纳安排人员进行细化。1919年3月,墨菲基本完成了大学规划意向回到美国,4月10日与建筑委员会成员召开会议,会上协商讨论了六大问题,包括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合理性、造价升高带来经费来源问题、分期建设问题以及相应的工作计划,最后是工程监理的问题。最后墨菲说服建筑委员会同意采用彻底的中国风格,带来的造价增加10%的问题通过分期建设以及美金兑换成当时汇率较好的墨西哥币的方式解决。墨菲为此安排了详细的计划表。项目1922年开工建设,由陈明记营造厂承建,1923年完工。

建筑师与工程师的关系

民国时期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业已分开,成为完整独立又互相联系两个阶段,建筑施工图包括总图、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节点详图等,而涉及结构施工图中专业化程度高的部分如结构设计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做法等是建筑师无法完成的工作,因此需要结构工程师进行配合。

据推测,结构工程师的来源主要是近代教育下的土木工程师。近代建筑工程领域,土木工程师及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建筑师在早期占据绝对优势。1933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只55人,而早在1924年

“中华工程师会”就有会员387人,到1931年会员共2169人(李海清《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土木工程师分布广泛,主要从事勘察测绘、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及施工监理等工作。他们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有些独立开业自营建筑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活动,有些则成立顾问事务所与建筑事务所合作。

建筑师自营设计机构与结构工程师合作的方式包括三类。第一类大型设计机构具有工程师专业工种,结构工程师成为建筑设计机构的成员,如早期“基泰”有主任结构工程师杨宽麟,其他成员包括北洋大学郑瀚西和初毓梅;第二类大型设计机构具有较固定的工程师合作对象,如“华盖”主要合作对象是“华启顾问工程师”,南京首都饭店等作品均是两个事务所合作的成果。后期“华盖”与“蔡显裕顾问工程师”合作设计有南京美军顾问团公寓等;

第三类是中小型设计机构采用的随机委托工程师合作的方式,背后是一种自由选择和契约雇佣关系。无论哪种合作关系,结构工程师相对而言都处在被动位置。

建筑师与营造厂的关系

建筑工程中,建筑师凭专业知识及对近代建筑制度、工程相关运作方式的了解可以负责起草招标文件、评估投标项目估价,为业主提供选择应征投标营造厂的专业意见。因此建筑师对营造厂的看法有可能直接决定营造商的工程得标与否。尤其在工程投标实行“软标”时,建筑师的意见极为重要。南京中山陵一期工程,吕彦直建筑师对口碑较好的上海“姚新记”营造厂情有独钟,在他的努力下,最终无意参与招标的“姚新记”以44.3万两造价承包了中山陵营造(刘凡《吕彦直及中山陵建造经过》)。受雇于业主又能决定营造厂的工程接洽,处于双重身份中的设计师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所谓的“灰色收入”。著名建筑师范文照主持工程招标时更直接表达“你为建筑师准备好10%的好处了吗?”(张铸《我的建筑创作道路》)

施工过程中,建筑师对设计和材料的选用保留自,“业主既雇佣建筑师为顾问,即应将理想中之房屋需要,详细告之,由其估算并核断造价多少,材料贵贱,房屋大小,但不能强定房屋需要如何造,材料如何好,而造价则须如何廉”(杜彦耿《营造厂之自觉》)。营造厂须按照建筑师的要求和监督进行施工,工程一切材料都需经过建筑师审查,随时检查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如果有必要进行材料试验,营造商也需要配合,事实上营造商受建筑师直接领导或指示。在建造中山陵过程中,吕彦直主持施工管理十分严格,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对用料和施工程序都一一过问,材料不合适宁可返工,1926年11月因祭堂用砖质量不好而拆除改用钢筋混凝土。砂石混凝土的强度试验和钢筋混凝土竹钢的拉力试验由南洋大学著名土木工程师凌鸿勋和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徐佩璜等亲自主持,“姚新记”承包商曾评价他“吕建筑师欲成其千载一时艺术之名,处处以试验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篇(10)

中国古建筑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0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记载古人曾用丹粉涂刷在木构部分。《论语•公冶长》一书中提到管仲家的装饰———“山节藻”,刻着山岳的斗拱即为山节,而绘制着水藻的梁外的柱子则是藻。秦汉时期多用龙纹、绵纹和云纹作为建筑彩画常用图案形式。佛教在我国兴起之后,影响了南北朝时期的彩画,其绘制的图案吸收了佛教元素,增加了卷草、宝珠、字、莲花等图案。汉代的建筑彩画已非常发达,其彩画主要绘制于门楣、藻井及柱壁之上,色彩多用对比色,常用的色彩是石绿色和朱红色,利用两者冷暖关系、明暗关系以及对比色关系相互映衬,绘制手法上色彩多均匀涂色,“文以朱绿,饰以碧丹,光明熠熠,色彩斑斓”,正是对汉代宫廷装饰彩画的真实描写。西晋的彩画受当时新兴佛教的影响,佛教常见的象征元素如宝瓶、双鱼、法螺等被彩画艺术所吸收,并作为新兴的图案纹样,在此之后,秦汉以来的建筑彩画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建筑彩画色彩选用上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隋唐期间的彩画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彩画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图案绚丽多彩,色彩极其丰富,绘制技巧空前精湛,各种多彩的纹样相应而生。著名的“五彩间金装”的精致纹样就是在隋唐期间绘制而成的,该作品呈现出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美好景象,同一时期,栩栩如生、活泼形象的鸟图案、兽图案纹样显现在了建筑彩画内容之上。建筑彩画进入成熟期是在宋代,当时的彩画颜色分九种,其中以红、绿、蓝三色为主,用退晕的方法表达颜色的深浅,图案也高度程式化,此时的彩画施色上常用的是六种形式,六种彩画形式代表的是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在构图上弱化了写实性题材,更注重的是纹样的装饰效果,从而也使施工的进度加快了,彩画的纹样更加绚丽多彩。元代多发战争,但短短的一百年,我国古建筑彩画发展在此期间与宋代彩画相比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创造除了梁枋彩画的基本格局,其彩画色彩使用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调为青绿色相间,以黑色和白色两种颜色对图案进行边线勾勒处理,在此工艺描绘下的彩画形式带给人们的是清丽的、素美的、强烈视觉冲击的艺术享受。另有雕刻装饰艺术融入了建筑彩画之中,成为一种新的绘制元素也首创于元代。

进入了明代、清代,绘制于建筑之上的图案形式更加精致,绘制技巧更加成熟、进步,其装饰艺术效果更加突出。明代建筑彩画逐渐开始规范,并进入成熟期,同时进行了严格的等级划分。清代彩画技术继承并延续了明代技术工艺,但在技术上进行了提升和改革,并形成了整套施工规范,规范对彩画绘制前期及过程诸多方面进行了严格要求,包括整体用金多少、整体基调、施工工艺、绘制内容等各个方面。由此可见,明代、清代的建筑彩绘特点就是更加制度化、标准化、程式化。清代宫殿、楼阁中绿色、青色的冷色调为基调的彩画形式,描绘出了古宫殿建筑的光彩夺目、美不胜收。这种基调的彩画也成了清代宫廷建筑的典型代表。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代表着清代彩画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分别象征着富丽堂皇的、清丽的、灵活可爱的三种基调,从而用以区分不同建筑的等级。同时,到清代时期,建筑彩绘发展到顶峰,绘画内容上开始将山水和楼阁结合在一起,突出磅礴的气势。

彩画中蕴涵的中国文化

(一)“礼”观念的体现

古代的中国,人们崇尚的是儒家推崇的“礼”,“礼”作为最高精神意念指导影响着人们的一切行为。建筑的规划、建造,无疑也要听从“礼”的安排。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彩画,就其色彩、装饰方面都体现着严格的等级观念。各朝代相关书籍、文献中都可翻阅到对用色的严格限制,对建筑细节雕工工艺也有明文的规范,周代时,统治阶层就已利用色彩限制礼法,把青色、红色、白色、黄色及黑色五种颜色称之为“正色”,并以此五种颜色象征尊贵。战国时的帝王宫殿运用鲜艳的色彩彰显统治阶层的显著地位。彩画到了明代、清代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色彩的等级划分及彩画绘制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彩画的发展反映出中国建筑艺术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颇深。

(二)彩画中的象征意义

中华民族的象征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六书”中就有记载,“六书”中将造字方法进行了归纳,“指事”造字法就是运用各种象征性的符号来代表不同的汉字。也就是说,象征文化已深深渗透在我国的古建筑艺术之中。从整体构造到细节描写,从建筑方位到色彩描绘,各种象征意义蕴涵在我国古建筑的多个方面,而彩画中蕴涵的象征含义,更多的体现在不同内容和绘制图案形式、选材之上:

1.象征权利与地位。龙凤作为权利、地位的象征,常被用来作为统治阶层的各种装饰用题材,而宫殿中建筑彩画的主体内容也是龙与凤。龙的权力、富贵的象征地位早在周代就有了,代表的是帝王。后来,龙被民间想象成了神,认为龙是万虫之首。佛教也将龙奉为尊位,用以护法。龙在唐代、宋代用以象征风调雨顺、祥和福瑞,到了明代、清代则用以象征皇权。几千年来龙常常成为中国奴隶、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独家专利”,是皇权的代名词,因此,皇帝自比为“真龙天子”,凡是与他们生活起居相关的事物均冠以“龙”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权。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寓意,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常和龙一起使用,凤从属于龙,用于象征皇后嫔妃。

2.象征喜庆、安康。自古以来,人们都有追求祯祥、平安的美好愿景,我国民间善于用各种纹样来预示美好的生活和吉祥太平的景象,这也包含着绘制于建筑之上的图案。灯笼锦的纹样出现在宋代,其图案纹样为灯笼,用以象征年谷顺成,风调雨顺。这些预示着年谷顺成的吉庆纹样,成熟发展于宋代,明代、清代时,发展成“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构思设计。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万事如意的期待。寓意的多用方法:葡萄图案寓意子孙多多,仙鹤多指长命百岁,牡丹多指多福多贵,鸳鸯多用来比喻夫妻白头偕老等。谐音常用手法:用蝙蝠、梅花鹿、寿桃的谐音表达福禄寿的含义;梅花枝头之上的喜鹊用以形容喜上眉梢;而“金玉满堂”则用数尾金鱼来象征等。图案纹样也有其象征意义:回纹代表连绵不断,子孙万代,吉利深长,富贵不断,此外还有寿字、福字、喜字等常用于吉祥图案中的文字,用于表示对幸福、富有、长寿和喜庆之向往。

上一篇: 庆典活动方案 下一篇: 科学方法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