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5 16:15:11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1)

其一、这次培训得到教育局领导和师训教研中心老师大力支持,为我们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我才有机会参加了这次学习。

其二、此次培训不仅使我领悟了新课程理念下对历史教师的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面临课改,历史教师如何落实高效课堂,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县师训中心教研员赵玉萍老师做了《新要求、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讲座,他从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出发,对我县初中历史教师从专业素养、教学思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追梦及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鼓励教师要博览群书、脚踏实地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2)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教师培训亟待改造与创新。那么,究竟如何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培训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培训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模式。比如反思教学、园本教研、经验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需要让初中历史与社会师资培训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教师培训模式将进一步创新,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育手段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更加细化,教育实践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良性互动,更能充分调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特别是职后教育,认识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初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著提高。

三、改革培训内容

一次教师培训难以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培训应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教师的思路,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刻。设置综合素养类内容,涵盖科技文化精神价值与教育功能、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心理研究、教师教学理念等主题。教学采用专题报告的授课方式,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地方教育部门领导等开展专题讲座,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培训中应当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调整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更具前瞻性。同时,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训中要积极创造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实践的机会,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努力满足教师使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需要,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再次,设置菜单式培训,由受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提出需求,根据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可扩大选课范围,县级市教师一起选课,根据选课,统一设置课表。这样可以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资金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四、明确培训目标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乡镇 初中历史 教学 有效措施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的稳步实施,乡镇初中历史课被各地列为毕业升学考试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地位得到了恢复,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和欢迎。然而在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初中历史教学尤其是乡镇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令人堪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进行深入地反思,寻找应对的措施。

一、乡镇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部分乡镇学校的领导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始终认为乡镇初中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语乡镇文、数学、英语等部分主要科目上,要在各个方面给予倾斜。至于历史等课程只要学校能够开设,有教师上就算不错了,更谈不上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的力度,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提高。

(二)师资力量薄弱

乡镇初中历史教师力量薄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曾经在2009年暑期初中历史乡镇教师的培训,全区参训的22名教师中只有3名乡镇教师是学习历史专业的,其余的19名教师均为非历史专业。由此可见乡镇初中历史的师资匮乏并非是一般性的问题了。

(三)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在许多乡镇初中,历史课教师在担任历史课教学前基本上是没有系统地学过历史专业的理论知识,很少接受其专业培训,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教,边教边学,沿袭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证。

(四)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够合理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各地从教材的选用到教学内容的设置有了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尤其是中考制度的改革,激活了初中历史教学,但也给教学内容的设置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样造成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浪费了教育资源,给高中历史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五)评价制度不完善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尽管许多学校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始终没有建立起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科学评价制度,甚至仍然采用的传统上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形式,过分的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

二、做好乡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观因素,而良好的学习环境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但凡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龙、成才。正是这种迫切的愿望和过分的关心,无形之中却在学生们心底压上了一块巨石,使他们的学习目的发生了偏移,好像学习完全是为了家长和教师,前途以及未来都是以后的事,更不要提什么报效祖国。这种压力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不胜负荷,疲于奔命,从而逐渐的形成了厌学心理。这种担心也导致了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管学生对知识是否已真正掌握,而只是一味的独占整个课堂时间,用“填鸭式”教学法将学生牢牢束缚。学生只是被迫性的被动来接受教师送到嘴边的“美食”,完全没有积极和主动性可言。事实证明,只有在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将历史知识变成一股股细流融入心田。而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视纪律,散漫无序,更不是让教师撒手不管,袖手旁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从引导性的目的出发,指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提高乡镇初中历史教师素质

要针对乡镇中学的具体教学实际,加快对现有历史教师的培训工作,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一是教育主管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乡镇历史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集中培训;二是乡镇中学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如:请名师授课;组织观看教学录像;开展校内公开课、示范课等。三是历史课教师要立足教学岗位苦练“内功”,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提升教学水平,以尽快适应历史教学。

(三)精选习题,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从乡镇初中生的角度来说,所学的知识,大多数都还不会在课后自觉地巩固和应用,这就需要老师掌握恰当的难度,精编练习题目,在课堂上安排时间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对学生遗漏的知识随时进行订正和弥补,以求完全掌握重要的知识点。训练题目围绕大纲要求以选择、填空、填表、填图为主,口述简答为辅,目的是既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练习过程要体现“低、快”的原则:1.起点低。习题设置要做到让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过高会失去信心,过低则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习题设计要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历史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2.快反馈。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课堂上及时练习与反馈,正是为了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乡镇初中生的成就感较弱,通过练习,给予鼓励性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可以驱动他们的学习动力,使得他们乐于接受下一个学习任务。

三、总结

总而言之,乡镇初中历史教学只有立足于课堂,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探寻符合乡镇初中生心理和知识水平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尽可能在课内达到,才能真正改变乡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不学,成绩低下”的现状,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4)

汤坑镇第二中学 九年级历史备课组

3月21日,我们参加了2019年春季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网络培训,观摩优秀一线教师的高效课堂,聆听资深专家的精彩点评,感受新教材洋溢的时代气息。此次培训历历在目,令人耳目一新,使我们受益颇多。

一、此次培训解决了一些教学困惑。多年在初三岗位,对新的统编教材了解甚少,但对课标内容还是比较熟悉的。统编教材将新课标的许多新内容补充进去,给我们一线教师解决了很多困惑。因此这次培训给我们一线教师搭建了一个方便高效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聆听专家的指导。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5)

情感因素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学生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司马迁说:“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从这里可以看出,学习历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做人、明事理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养成,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操,不断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本文就初中历史情感意识培养面临的问题,阐述教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

一、情感意识概述

所谓情感意识,简言之,就是人潜意识的一种情绪感受,例如道德感、荣誉感等都属于情感意识的范畴。情感意识是人对社会各界各种现象的理解、评价和主观感受,是人对社会刺激所做出的主观反应。从情感意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历史是比较适合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教材,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典型事例、历史故事等,都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日趋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树立,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必要性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符合新课改的需要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深刻铭记历史教训,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用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诠释生活,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历史观,随时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教学模式。

2.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具有天然的优势

博古通今。学生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懂得爱国、懂得做人。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中具有天然优势。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文明,中国的发展变革历经波折,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具有诸多优势。例如,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励志,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让人敬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对于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青年具有积极意义。

三、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1.教师要重视情感意识的培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加强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重视情感意识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及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让历史课堂变得民主,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个性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师需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并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与情感因素相关的历史素材,加强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感和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选择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教师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教材上的很多典型案例,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和深思的。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等,都是比较具有冲击力的英雄事迹,教师加强这些英雄事迹的渲染,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冲击,从而让学生产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进而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让学生铭记历史教训,并时刻谨记,用历史教训指导日常生活,确保历史问题不再重现。

3.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强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融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中的音频视频可以给学生极大的视觉冲击,引发心理上的共鸣。此外,教师可以融入情境教学,让历史情境重现,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教育,让学生学做人、明事理,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田文红.论中学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

[2]袁阳.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探究[J].魅力中国,2010,3.

[3]李玲.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科技致富向导,2011,9.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6)

(一)教学方式的落后性

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但大多数老师依赖教学参考或多媒体课件,导致课堂教学呆滞、死板,使得学生认为历史便是冗繁,枯燥的学科,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的状态便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巍然不动”。再者,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内涵,只讲历史的表象问题,划考试重点,像是为了重点而去了解历史,明明具有历史非凡意义的秦王朝的统一,本是气势辉煌,凸显浓墨重彩的那一笔,却偏偏讲的平淡无奇,一张口就是记重点,让学生牢记其意义,长久以往,便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即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老师说的就是考试要点。

还有一些老师固步自封,使用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插图教学法,一大段文字对应一个图片,这种非动态且单一的模式并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这样是很难提升教学效果的。这些相对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完成教学目标,还会对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存在偏见,不利于个人发展。

(二)学生学习的被动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讲的淋漓尽致,自我陶醉其中,而学生却是千姿百态,有做其他科作业的,有看课外书的,还有走神的、睡觉的,还有剩下的那部分学生勉强听着老师讲课,随口回应老师的问题,甚至伙同其他同学起哄,学习效率低下,这样久久发展下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更加依赖老师的讲授,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起很大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的局限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的不完善性和局限性成?榻淌?和学生沟通的主要障碍。虽然一再强调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但很多都是停留在表面,即使用将多媒体搬上讲台,但也仅仅是将书本内容复制到多媒体,其实质还是传统的讲授教育方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装备拓宽教学空间,丰富历史教学中的知识含量。或者是过度创新,直接将课堂交给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脱轨,一片混乱,使得学生很难掌握获得重点知识能力。还有,教师本身历史学识有限,知识层面窄,教学能力不足,且不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不能带领学生超出课堂,融入生活,不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和完成课业目标,难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有一些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忽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夸夸其谈,使得教学当时听起来很精彩,但课后却一片空白,没有学到精髓,影响了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使得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由于老师和同学们对历史知识的不看重,再加上语数英等其他科目的压力,使得学生放弃学习历史,也就导致了历史课上学生做别科作业的现象。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针对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时抓住问题关键所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的放矢,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对历史教师的能力培训

教师的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注重历史教师的多媒体设备使用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设备丰富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首先设定长期有效的考核机制,丰富“历史教学培训”的内容及形式。其次培养教师放宽眼界,不要钻牛角尖,造成课堂的枯燥无味,古板无趣,要着眼于大局,寓教于乐,培训形式要多样化,丰富且精彩,使培训教师从中受到启发,使灵活风趣的课堂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模式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还有培训教师对多媒体使用的能力,从技术上来指导和内容上的多样性进行培训,相关的影视视频和宣传视频等绚丽多彩的画面和丰富的知识紧密结合,既满足视觉上的观感,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增强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皆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知识。首先,注重课堂的导入形式,以生动有趣或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注重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秦的统一》中,可以和语文中学过的“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相结合,还可以和地理中秦国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秦始皇统一的主战场在哪,其他六个国家又分别在哪些地方,调动学生的思维,结合常识进行思考,再者,中国国代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时期又和扫六和的关系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引入,让学生既丰富了课外知识,又巩固了其他学科知识。历史课导入法其实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文提到的设问导入法以外,还有复习导入法、谈话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插图直观导入法、故事典故导入法、对比导入法、新闻时事导入法、乡土历史导入法以及综合媒体导入法等都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使其积极主动的从课文中寻求知识,增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运用自身魅力,引导课堂进度,使课堂进行按照既定主线行进,不脱轨,有效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帮助学生总结历史学习规律,如对秦始皇扫六和对古代中国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贡献和对本人的评价,同时结合社会实际,学习其可借鉴意义。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7)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学习得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故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另外,我还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

三、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

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同时又可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第一、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第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另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上课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8)

初中历史教师运用语言艺术,可以创设出非常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通过教师语言艺术表达出来之后,为讲解增添了趣味性和幽默性,这就使历史教学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得到大幅度的增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内容,培养其历史思维和提高其历史素养。

具体来说,在《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这一小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新课导入:“在西欧强盗不断的穷追猛打之后,中国腐朽的大门终于轰然倒塌……在极浓的火药味里面,从门外吹入一股强劲清新的风,将弥漫在整个大门里面的腐败气息驱散开来。因此,在肥沃的土壤中萌生了新的生命:这一新的生命尽管稚嫩,但是活力四射;尽管她曾经受到旧肌体的阻抑,然而,现在已经以崭新的生命来呈现,将历史的时空占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入地把握新生产关系和旧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复杂的历史概念的掌握。

二、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画面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插入电影电视片断、历史革命歌曲等等,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开展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都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对历史的氛围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的角色。

具体来说,在进行《鸦片战争》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一些镜头:许多官员和士兵大量吸食鸦片,导致清朝整体的战斗力下降;清政府的白银大量流失,导致清朝实力衰退;许多人由于吸食鸦片而骨瘦如柴。通过这些镜头,学生可以对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氛围有一个亲身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真正了解到吸食鸦片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灾难,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现在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面认真学习的来之不易,同时为祖国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感到自豪。

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这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第一,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了一节课或者是一单元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将前面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整理出来,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学的内容对整个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可以采取小组内进行相互点评、讨论和修正的方式来使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可以较为准确全面地将课本内容进行重组、整理、分析和归纳。第二,跨学科结合的能力。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要能够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将初中历史的本质揭示出来,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对重要的历史人物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对历史经验有一个恰当的总结,积极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说,对于怎样评价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事实着手,将秦始皇的功与过一步一步地总结评价出来,让学生深入理解秦始皇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和过失,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恰当合理地评价历史人物。

四、重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

历史和现实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来解决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常见的现实问题。初中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对社会现实比较关心。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社会热点问题,要密切联系现实,分析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

比如说,在《美国1787年宪法》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美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来分析美国当前的国际地位。在《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来进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四项基本原则结合来进行。在中共十三大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学生的思想实际,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讲解: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但是,通常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是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在革命之后建立的,它们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昨天。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要将发展生产力作为整个工作的中心。另外,也可以从下面的角度,对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仅仅通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国取得了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三百年的历史所能够获取的成绩,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因此,现在仍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初中学生应该将这一巨大的历史矛盾进行深刻的把握,正确对待历史,让初中学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

五、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创新性做法更加关注初中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真正走出低谷和困境,真正引导学生接受历史教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传承文明,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范慧舫.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新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

[2]雷静.浅谈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反思[J].新课程(教研版),2010(6).

[3]杨永久.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新课程(中学版),2009(8).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9)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11-0016-03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所设计课程的总体理解,也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课程目标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是教学运作的方向和灵魂。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都应围绕课程目标的要求展开。课程目标被课程学者称为课程活动的“第一要素”。因此,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理应成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简称2011版)研读学习的关键。

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课标实验稿》)相比,在要求和表述上均作出了较大修改。首先,增加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二是产生认知兴趣,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和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三是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方向。其次,在具体目标方面,在保留《课标实验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对这三个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进行了调整和重新表述。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将“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界定为五项具体要求,其中,第1、2条突出知识目标,包括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第3、4、5条突出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历史情境想象能力、处理历史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样界定为五条,第1、2、3条突出“过程”目标,包括感知历史、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反思历史等过程。第4、5条突出“方法”目标,提出了历史学习的具体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见解的方法等。这些具体的方法,使教师在教学中有迹可循,增强了教学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其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2011版则增加了“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不仅呼应了课程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的要求,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实验稿在“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这一部分内容较为薄弱的不足。

2011版这些调整,体现出两大特色:

一、重视历史思维,突出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什么是历史思维?不同的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但大多主张从历史学科特殊的思维角度去理解。较为通俗的一种解释是:历史思维是以历史现象和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一定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活动,主要指思维的观念和方法。历史思维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复杂的历史现象与丰富的历史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因此,以历史思维为核心的历史学习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是历史课程培养“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

2011版在“三维目标”中对历史思维能力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如,“知识与能力”维度要求“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实验稿也提出了“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这一要求,但是没有进行具体的阐释,而2011版则把它单列为一点,并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释,凸显出对时序思维能力的重视。对于时序思维能力,许多国家的历史课程标准也较为重视,如美国历史思维能力标准中,就把时序思维能力列为第一条,其内容包括:“A.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B.明确某一历史叙述或历史故事的时间结构;C.学生在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时,设定时间顺序;D.测量和计算日历时间;E.解释时间表所呈现的内容;F.创制时间表;G.解释历史的嬗变与延续”。在“知识与能力”维度还增加了“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不仅凸显了历史学科重证据意识的特性,也适应了信息时代对处理历史信息能力的要求。

在“过程与方法”维度,2011版则在实验稿提出的注重探究式学习、同他人合作学习等较为笼统要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等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有助于学生“习得一套观察世界、审视过去与现在的方式。不但眼界为之拓宽,思考事物的角度也随之而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视,突出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需要强调的是,历史思维不仅包括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操作方法与能力,还蕴含着思维观念、原则、方法等,即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历史的观念和方法思考问题、观察和认识历史。由于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战线对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忽视,2011版的规定更体现出其特殊的价值,值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深入理解,并将对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付诸教学实践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清历史思维能力的类别,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比较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的具体内容,突出不同的思维能力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训练。以历史比较思维能力训练为例,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比较的地位和本质。比较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一,又是历史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比较思维能力是发散思维和聚散思维的综合,既要做到“同中求异”,又要做到“异中求同”。其次,明确比较的作用和意义。明确在时空上有一定距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是进行比较思维的客观基础。通过比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历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而认识历史的本质,从而拓展历史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再次,明确具体的比较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比较点,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比较点,如从历史内容方面,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民族领域、外交领域等,从历史事件的要素分,则包括背景、原因、目的、过程、结果、作用、影响、意义、性质等。按照比较的类型分,还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等。最后,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思维能力训练,如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的异同。

二、关注时展,凸显了公民教育的价值追求

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是当代各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世界上很多国家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对公民教育的关注较低,对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的意识淡漠,导致中学历史教育没有发挥出在公民教育方面的应有作用。

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但是,在课程“三维目标”中却未明确提出公民教育的具体要求,更没有对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公民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因此,没有能够引起一线教师足够的重视。2011版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目标”中将“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明确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目标,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从民族意识、历史认同、国际视野、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人生观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10)

一座炼钢熔炉,如果长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没有达到足够的温度,就锻造不出好钢来。为了重新点燃我们的思想熔炉,前三天,学校给我们安排了课堂专题教学。通过专题学习校领导和各位专家讲的以政治建设统领党校教学工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的人格风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等内容,重新回顾老一代革命家的高贵人格,重新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重温每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定了理想信念。

在学校的专题培训结束之后,我们开始了为期七天的井冈山学习培训。我们带着满满的期待和激动踏上了 “天下第一山”——井冈山。开学第一天,培训中心领导对我们说:“《昔日井冈,今为课堂。继往开来,当仁不让!》今天,您作为一名信仰者、朝拜者来到了井冈山,明天,您将成为井冈山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这句话震撼了我们,也让我们对即将开始的理论学习与参观考察相结合的井冈山培训更加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我怀着无比崇敬和缅怀之情,认真聆听、用心记录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了解江西文化,感觉江西魅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专题教学;参加了加强团队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的红色拓展训练;循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接受了体验式教育;与红军后代座谈互动、感受老一辈老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感人事迹;参观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茨坪毛泽东旧居、井冈山斗争全景画声光电演示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黄洋界哨口、毛主席故居、龙江书院、八角楼、小井红军医院等史地,在心灵一次又一次接受洗礼、情感一次又 一次受到震憾中,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亲身感受到了风雨洗尽了这片泥土上的斑斑血迹,给我们后人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但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却是伟大而永恒的,不但不会被岁月的风尘所遮蔽,而且会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红军后代袁建芳为爷爷袁文才写的书中写到:历史是悲壮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社会贤达,他们或为了改变落后现状、推动社会前进,或为了拯世救民、民族生存,谱写下不掘不挠、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历史是无情的。有多少英雄豪杰、革命志士,他们或战死疆场、杀身成仁。伴随着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无数人为之付出了牺牲,沧桑岁月里积淀着太多沉重;历史又是公正的。它不为人的一时尊贵或卑微、顺境或逆转、成功或失败、光荣或耻辱而定论。人之功过是非、成败得失,最终将在历史长河的惊涛骇浪之中得到验证。

上一篇: 共享工程论文 下一篇: 医院安保工作意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