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转正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8 14:53:42

教师转正工作计划

教师转正工作计划篇(1)

一、提高认识,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意义。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有效提升国民素质,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人口问题上出现失误将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我们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广大教师在维护、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必须提高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深层次认识,充分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继续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意义。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广大教师都要深刻认识人口问题的全局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以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为出发点,以让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用发展的理念、创新的机制、务实的精神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务求抓出实效,为构建和谐***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率先垂范,积极主动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到学习、生活乃至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广大教师有着为人师表的责任,宣传、遵守计划生育国策是责任、更是义务。不仅要带头学习计划生育政策,遵守计划生育相关规定,还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发展形势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计划生育政策深入民心,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维护计划生育政策。的在大武口区教体局和学校安排布置下,我校结合 “关爱女童” 学校家长联谊活动开展,各班还举行了家长会,让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努力营造家校合作育健康新人的氛围。在开展“关爱女童”行动和人口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们把青少年性与青春期教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合法权益保护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个性化教育的宣传服务活动,做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举办主题班会、小组讨论、同伴教育、知识讲座、才艺表演和女孩风采展,出版黑板报,开设知心信箱、热线电话、悄悄话室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千方百计解决学生青春期的困惑。同时,针对本校学生独生子女不断增多的实际,根据独生子女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生理教育,加强对独生子女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以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做好计划生育常规工作,开展了两期教育,关心育龄妇女的身体,做好避孕药具的发放工作和各类报表上报工作,并做好资料的积累。做好了关心女教师的身体健康,组织好一年一次的健康普查工作,对生病教师给予经济、精神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女教师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完成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各项任务做出表率作用。

三、强化管理,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体系之中。

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全面开创人口计生工作新局面。我校领导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强化领导责任,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负主要责任,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认真抓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真正实现齐抓共管。具体做法是:

1、各项优惠政策要优先向模范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和学校倾斜,同等条件下,独生子女户和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学校要优先考虑。

    2、教育系统的各类评先评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认定、特级教师评选推荐等工作,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度的意见》。推荐对象必须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在推荐时,必须要所在区域计生部门开具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行为的证明。 为了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我们大武口区教育局实行一票否决制并纳入年度考核运用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中。责任落实到位。切实把“一票否决”落到实处,做到“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同时要求本系统内各有关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门的工作人员,做到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已形成了一套执行一票否决的具体标准和操作规程,彻底扭转了计生工作抓好与抓坏一个样的局面,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干部做好计生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了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是巩固基本国策地位,强化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的非常举措,是我区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大法宝。

3、把遵守、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学校综合评估和教师德考评体系的内容之一,要把计划生育情况列入教师师德考评体系中,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人口质量。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从财政、基础设施、人力、科技等方面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口质量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变沉重的负担为宝贵人力资源的关键。必须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加大提高人口素质工作力度,着力做好“三优”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无须多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口质量已成为共识。在这样的大形势大背景下,我区顺势而为,提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积极行动,迅速出台政策,着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做好义务教育段学生的免杂费资金的预算,足额按时拨付,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教师转正工作计划篇(2)

一、提高认识,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意义。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有效提升国民素质,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人口问题上出现失误将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我们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广大教师在维护、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必须提高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深层次认识,充分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继续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意义。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广大教师都要深刻认识人口问题的全局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以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为出发点,以让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用发展的理念、创新的机制、务实的精神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务求抓出实效,为构建和谐***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率先垂范,积极主动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到学习、生活乃至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广大教师有着为人师表的责任,宣传、遵守计划生育国策是责任、更是义务。不仅要带头学习计划生育政策,遵守计划生育相关规定,还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发展形势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计划生育政策深入民心,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维护计划生育政策。的在大武口区教体局和学校安排布置下,我校结合 “关爱女童” 学校家长联谊活动开展,各班还举行了家长会,让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努力营造家校合作育健康新人的氛围。在开展“关爱女童”行动和人口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们把青少年性与青春期教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合法权益保护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个性化教育的宣传服务活动,做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举办主题班会、小组讨论、同伴教育、知识讲座、才艺表演和女孩风采展,出版黑板报,开设知心信箱、热线电话、悄悄话室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千方百计解决学生青春期的困惑。同时,针对本校学生独生子女不断增多的实际,根据独生子女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生理教育,加强对独生子女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以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做好计划生育常规工作,开展了两期教育,关心育龄妇女的身体,做好避孕药具的发放工作和各类报表上报工作,并做好资料的积累。做好了关心女教师的身体健康,组织好一年一次的健康普查工作,对生病教师给予经济、精神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女教师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完成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各项任务做出表率作用。

三、强化管理,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体系之中。

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全面开创人口计生工作新局面。我校领导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强化领导责任,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负主要责任,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认真抓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真正实现齐抓共管。具体做法是:

1、各项优惠政策要优先向模范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和学校倾斜,同等条件下,独生子女户和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学校要优先考虑。

    2、教育系统的各类评先评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认定、特级教师评选推荐等工作,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度的意见》。推荐对象必须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在推荐时,必须要所在区域计生部门开具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行为的证明。 为了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我们大武口区教育局实行一票否决制并纳入年度考核运用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中。责任落实到位。切实把“一票否决”落到实处,做到“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同时要求本系统内各有关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门的工作人员,做到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已形成了一套执行一票否决的具体标准和操作规程,彻底扭转了计生工作抓好与抓坏一个样的局面,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干部做好计生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了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是巩固基本国策地位,强化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的非常举措,是我区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大法宝。

3、把遵守、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学校综合评估和教师德考评体系的内容之一,要把计划生育情况列入教师师德考评体系中,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人口质量。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从财政、基础设施、人力、科技等方面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口质量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变沉重的负担为宝贵人力资源的关键。必须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加大提高人口素质工作力度,着力做好“三优”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无须多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口质量已成为共识。在这样的大形势大背景下,我区顺势而为,提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积极行动,迅速出台政策,着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做好义务教育段学生的免杂费资金的预算,足额按时拨付,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教师转正工作计划篇(3)

一、提高认识,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意义。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有效提升国民素质,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人口问题上出现失误将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我们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广大教师在维护、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必须提高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深层次认识,充分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继续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意义。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广大教师都要深刻认识人口问题的全局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以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为出发点,以让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用发展的理念、创新的机制、务实的精神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务求抓出实效,为构建和谐***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率先垂范,积极主动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到学习、生活乃至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广大教师有着为人师表的责任,宣传、遵守计划生育国策是责任、更是义务。不仅要带头学习计划生育政策,遵守计划生育相关规定,还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发展形势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计划生育政策深入民心,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维护计划生育政策。的在大武口区教体局和学校安排布置下,我校结合 “关爱女童” 学校家长联谊活动开展,各班还举行了家长会,让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努力营造家校合作育健康新人的氛围。在开展“关爱女童”行动和人口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们把青少年性与青春期教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合法权益保护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个性化教育的宣传服务活动,做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举办主题班会、小组讨论、同伴教育、知识讲座、才艺表演和女孩风采展,出版黑板报,开设知心信箱、热线电话、悄悄话室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千方百计解决学生青春期的困惑。同时,针对本校学生独生子女不断增多的实际,根据独生子女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生理教育,加强对独生子女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以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做好计划生育常规工作,开展了两期教育,关心育龄妇女的身体,做好避孕药具的发放工作和各类报表上报工作,并做好资料的积累。做好了关心女教师的身体健康,组织好一年一次的健康普查工作,对生病教师给予经济、精神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女教师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完成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各项任务做出表率作用。

三、强化管理,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体系之中。

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全面开创人口计生工作新局面。我校领导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强化领导责任,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负主要责任,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认真抓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真正实现齐抓共管。具体做法是:

1、各项优惠政策要优先向模范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和学校倾斜,同等条件下,独生子女户和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学校要优先考虑。

    2、教育系统的各类评先评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认定、特级教师评选推荐等工作,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度的意见》。推荐对象必须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在推荐时,必须要所在区域计生部门开具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行为的证明。 为了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我们大武口区教育局实行一票否决制并纳入年度考核运用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中。责任落实到位。切实把“一票否决”落到实处,做到“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同时要求本系统内各有关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门的工作人员,做到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已形成了一套执行一票否决的具体标准和操作规程,彻底扭转了计生工作抓好与抓坏一个样的局面,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干部做好计生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了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是巩固基本国策地位,强化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的非常举措,是我区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大法宝。

3、把遵守、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学校综合评估和教师德考评体系的内容之一,要把计划生育情况列入教师师德考评体系中,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人口质量。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从财政、基础设施、人力、科技等方面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口质量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变沉重的负担为宝贵人力资源的关键。必须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加大提高人口素质工作力度,着力做好“三优”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无须多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口质量已成为共识。在这样的大形势大背景下,我区顺势而为,提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积极行动,迅速出台政策,着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做好义务教育段学生的免杂费资金的预算,足额按时拨付,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教师转正工作计划篇(4)

2006 年,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 特岗计划” ),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这项计划旨在探索、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农村教师补充,提升农村学校师资水平。通过几年的试点,计划实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 、“特岗计划”政策出台背景:破解农村师资难题,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教育发展到提高质量的新阶段,有必要更加关注师资队伍水平

通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先后实施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及“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等硬件逐步得到了有效改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但在这些办学“硬件”条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师资队伍“软件”建设并没有齐头并进,相对滞后。从而,“有学上”的问题逐渐被“上好学”的问题替代,并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尤其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何为优质教育,在办学“硬件”条件基本达标的情况下,师资质量就成了决定因素。某种程度上说,优质师资就等同于优质教育。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小学“择校热”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择好教师的问题。在教育发展到追求高质量的新阶段,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工作的重心必然从关注办学“硬件”转向更加关注师资质量,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为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切实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

(二)农村师资质量偏低、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仍然突出,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作为中小学教师主体的农村教师队伍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新教师补充困难等突出问题。第一,城乡师资分布失衡,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紧缺。虽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从整体上看并不短缺,但城乡师资分布失衡,存在结构性超员、缺员的问题。城镇教师超编与农村教师缺编并存,尤其是条件更为艰苦的边远 贫困地区学校教师普遍短缺,教师严重不足。第二,部分农村教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需要。截至目前,农村教师中仍有 16.7万多人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有些教师虽然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水平不够,存在“有学历无水平”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在岗的农村教师是“民转公”和“顶班”教师,这些教师多数职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普遍存在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状况。而在教师进修提高中又普遍存在教非所学、学非所用的现象,达不到进修提高的目的。第三,农村学校合格新教师补充困难,现有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大量向城市、县镇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还有部分教师通过考研、转行等方式离开农村学校。另外,因受财政编制等因素影响,部分地方存在比较严重的“有编不补”、“有编难补”或“无编可补”的情况,毕业生下不去,合格教师进不来,连续多年不补充或者不按照正常渠道补充新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存在两难困境问题,在岗不合格的人员流不出,新教师又补充不进来。农村学校师资现状难以满足新阶段对高质量师资的需求。

(三)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实力来看,加强农村师资具备现实可行性

首先,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办好教育,最根本的是要依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思想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基本形成了关注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其次,具备了相应的经济实力。基础教育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众产品,是国家的事业。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众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当前,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2006 年,GDP 达20940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9373万亿元;2008年,GDP达30067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1330万亿元,国家基本具备了解决农村教师问题的财力基础。① 应该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有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阶段,加强农村师资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

二、“特岗计划”实施的成效

“特岗计划”自从实施以来对农村的教育事业和大学生的就业产生的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岗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破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困局。

我国中小学实行编制管理,而编制紧张是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工作的最大障碍。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6年间,全国约有10%的县连续3年未补充正式公办教师,有的学校甚至十多年未补进新教师,不少农村学校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仍然无法开齐、开足全部课程。尤其在税制改革后,许多中西部地区农业县的财政收入还不足以支付全县教师的工资。对此,一方面,多数地方为了减轻县级财政负担,尽量不补充或极少补充教师编制;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中小学因缺乏教师而停课或出现超大班现象,转而聘请大量廉价的代课教师。而“特岗计划”中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从而减轻了地方的财政压力,能够按所需教师进行编制。

(二)“特岗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

“特岗计划”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农村学校补充大批合格师资,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连续4年时间,“特岗计划”共招聘了12万名大学生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招聘的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从2006年的1.6万余人到2009年的6.5万多。特岗教师大多年轻活泼、思想新颖、富有朝气,他们的到来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在学科结构上,农村中小学缺少大量英语、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教师。而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大多是中师毕业,虽然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事实上并没有接受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所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真正学历结构还是偏低,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只占少部分。②特岗教师的加入,使得许多农村学校第一次来了正式的大学生,特岗教师成为所到学校有史以来具有最高学历的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很多学校多年没有补充新教师,在校的老师大多是中老年教师,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出的优秀大学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现状,对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更新教育理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公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特岗计划”为高校学生就业找到了新的渠道。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特岗计划”无疑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由于地理环境偏僻,环境条件差,过去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边远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工作,同时,受编制等因素的限制,毕业生们想去也去不了,或是去了也呆不长久。“特岗计划”的出台使得这些地方的学校有了空缺的岗位,解决了没有岗位去不了的问题。另外有了中央财政的支持,“特岗教师”的工资有了保障,并且可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参加应聘。③

三、“特岗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特岗教师”对环境不适,心理问题无人关注。

“特岗计划”招聘的条件是: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招少量应届专科毕生业;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由此可见,招聘对象都是年纪偏小的群体,他们都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少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而农村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匮乏使得年轻的“特岗教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却很少得到解决与关注。年轻教师的心理问题若长期得不到疏导与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而也使得他们无法专心于工作,渐渐失去对工作、生活的热情与兴趣,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到农村的选择是否正确,扎根服务于农村的决心将会动摇。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农村的教育事业将不会有大量扎根于农村的优秀教师。

第二、“特岗教师”的工资不能及时发放,而且工资待遇比较低。

政策规定“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收入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付,其程序是由下到上层层申报,即由县教育局上报到市教育局,再上报到省教育厅,最后上报给中央,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历经半年。如此兑现“特岗教师”的工资,使得部分“特岗教师”生活面临困境,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工资待遇方面,2006年,特岗教师中央补助的工资标准是15000元,后来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2007年及时进行了调整,补助标准为18960元,2009年底再次决定将工资补贴标准提高至 20540元。 但是,不少地方特岗教师的工资拖欠现象严重。并且他们工资水平没有在编教师的高,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特岗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西部农村教师资源匮乏是一个长久以来累积的问题,特岗计划实施这几年来所招聘的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需要。因师资匮乏,在农村学校教师都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而年轻特岗教师的到来,往往要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加上由于特岗教师都是本专业毕业,其专业性特点使得许多原本不是本专业的教师也把教学任务交给了新老师,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特岗教师上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课的现象,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可能要兼任其他非本专业课教师。紧张的教师资源及专业性特点使得年轻的特岗教师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使他们不能专心于自己专业学科的教学及研究。另外,超负荷的工作状况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精神与体力压力。

第四、“特岗计划”的服务年限偏短。

“特岗计划”的服务年限偏短。这决定了特岗教师难以迅速改善农村教师队伍中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和教学质量低的问题。根据国内外大量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新手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段为职后1-3年,其特点是适应新的环境和教师工作,形成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职后五年以后才能进入成熟期。虽然在“特岗计划”实施的五年内,每年都会有新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但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起来的,随着“特岗计划”的结束,将有一大批“特岗教师”陆续离开农村中小学,这样农村师资短缺的问题依然都不到解决。

第五、“特岗教师”期满留任,地方的安置能力面临重大的考验

设“特岗教师”的县(市)都是比较贫困的地区,因地方财政困难而难以补充教师的县(市),在“特岗教师”服务的三年内,由中央财政支付他们的工资性收入。但是三年后留任教师的工资发放将纳入地方财政统发,不少县(市)财政原本就十分薄弱,“特岗教师”有关支出结转以后将形成巨大的压力。

四、发挥“特岗计划”长久效力的措施

(一)创造良好氛围,加强人关怀。

针对“特岗教师”对环境不适应及心理问题,学校方面首先应该是努力改善校舍,饮食及各方面硬件条件,争取给“特岗教师”白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通过各种活动丰富“特岗教师”业余生活,并且为他们的创新活动给予各种支持,帮助“特岗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上遭到的问题,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工作上给予积极配合,做到人尽其才,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使其在三年聘期满后尽量留下来继续从教,保证在农村最需要的教学岗位上有高素质的教师坚守④。

(二)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提高工资待遇。

对于特岗教师的工资,各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特岗教师”工资能按时发放。如中央要预先将“特岗教师”的工资按所报名额拨付给各省、各省在“特岗教师”到岗之后,根据各个县(市、区)的实际“特岗教师”人数发放工资,之后再由各个省将“特岗教师”人数上报中央,对于特岗教师工资收入比在编教师低的情况,学校可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按照规定的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将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对于特岗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学校首先应该根据这些教师在大学的所学专业,安排其讲授与其专业相一致的课程,减少其他副科的教学,使年轻的教师们有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其专业学科,在注重量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质的提高,让这些特岗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最大发挥,争取创造出精品课,使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

(三) 延长“特岗计划”实施期限,分担因“特岗计划”所形成的地方财政压力

一是将中央“特岗计划”的实施期限延长,“特岗计划”只有多坚持几年,才能形成一定的思维和操作惯性,只有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和操作惯性,才能形成一套新的教师补充管理和运行机制。⑤二是制定相关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弥补县级财政因期满留任教师工资结转后刚性支出迅速增加所造成的资金缺口,特别是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特岗计划”实施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它的实施成效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使农村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为部分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一个平台。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为“特岗计划”这项政策的实施不继创造一个亲和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它的长久效力便能更好的发挥出来,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服务于这项事业,使更多农村和农村孩子受益。

[注释]

① 邬 跃:《教育政策分析—以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

② 廖其发;《打造西部基础教育新高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期。

③ 魏建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的回顾与展望》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9期

教师转正工作计划篇(5)

我省实施“特岗计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改善农村教师结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宗旨,按照“统筹规划、创新机制、科学配置、严格管理”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我省实施“特岗计划”工作。

1、与中小学编制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有机衔接。纳入“特岗计划”的县(市),应该是教师总体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结构性矛盾突出,且能够保证3年聘任期“特岗计划”实施结束后,能有空编用于特设岗位教师(以下简称“特岗教师”)正式聘用的县(市),计划实施期内不得再以其他方式补充新教师。城市、县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聘用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

2、与中小学教师补充、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统筹考虑,有机结合。通过实施“特岗计划”,逐步改善和解决贫困地区和边境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3、与教师资源的科学配置有机结合。特岗教师的安排要充分考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统筹考虑学科、学段等因素,科学配置,发挥实效。原则上“特岗计划”安排在县以下初中,适当兼顾乡镇中心学校,人口较少的边境县也可安排在农村生源占60%左右的县城学校。

4、地方“特岗计划”与国家“特岗计划”统筹规划,一并实施,招聘对象及条件、招聘办法及程序、招聘人员的相关待遇和有关政策等保持一致。

5、严格执行政策,坚持规范操作。各市(地)、县(市、区)要充分认识实施“特岗计划”的重要意义,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政策规定,强化管理机制,严密工作程序,确保招聘工作质量和管理的规范化。

二、设岗计划和实施范围

我省在今年继续实施国家“特岗计划”的同时,启动实施地方“特岗计划”,共拟招聘特岗教师808人。其中,按照国家规定,实施国家“特岗计划”的范围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即“部级贫困县”)、边境县(市)、原“两基”攻坚县,包括泰来县、东宁县、抚远县、桦南县、汤原县、鸡东县、饶河县、爱辉区、孙吴县、逊克县、兰西县、漠河县等12个县(市、区),拟招聘特岗教师308人;实施地方“特岗计划”的范围为“省级贫困县”、“十弱县”以及有特殊需求的县(市),包括通河县、龙江县、克东县、富锦市、青冈县、明水县、望奎县、庆安县等8个县(市),拟招聘特岗教师500人。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特岗计划”与国家“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结合实施。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应届毕业生中,已被2010年“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正式录取人员,若其签订服务协议的服务区域为“特岗计划”实施县(市、区),且本人符合特岗教师招聘条件,可不参加公开招聘考试,直接聘为特岗教师。这部分人数为11名,其所用岗位不列入公开招聘计划。因此,列入公开招聘“特岗教师”的设岗计划总数为797人。

三、招聘对象和条件

招聘对象以本科为主,专科为辅;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往届毕业生为辅;以师范类专业为主,非师范类为辅。2009年已招聘的在岗特岗教师以及录取后未到岗或离岗的不能报考。

(一)招聘对象

1、取得教师资格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以上毕业生;

2、取得教师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师范类专业专科(含小教五年制专科)毕业生(限报小学岗位);

3、取得教师资格、具有半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截至2010年9月1日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

(二)招聘条件

报名者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思想品德条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学历条件。申报初中教师特设岗位人员,其学历要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及其以上程度(含同类应届毕业生,下同);申报小学教师特设岗位人员,学历要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专科(含初中起点五年制小学教育专科)毕业及其以上程度。

2010年服务期满的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村大学生选派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从教人员,按2010年应届毕业生对待。

申报人员所学专业要求与报考岗位学科和本人取得的教师资格证书学科对口或相近。

3、普通话条件。申报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及其以上标准,并取得《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4、身体条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5、教育教学能力条件。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初步掌握和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基本胜任招聘岗位所要求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各部门职责及分工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编办等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推进。

省教育厅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国家要求,认真做好教师公开招聘、岗前培训、跟踪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加强对实施县(市、区)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省财政厅要负责统筹协调“特岗计划”的经费保障,落实资金,规范管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要协同省教育厅做好教师招聘工作及聘后管理工作;各市(地)、县(市、区)要根据省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事业编制总量,在“特岗计划”实施期满后可用空编数额安置特设岗位教师,省编办要加强中小学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

设置特设岗位县(市、区)的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要成立实施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实施“特岗计划”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加强实施工作的管理。设岗县(市、区)的县级有关部门要为特岗教师提供周转宿舍及其他生活必要条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设岗的学校要加强对特岗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五、实施办法和步骤

(一)前期准备

包括进行调查摸底、审核各设岗县(市、区)的设岗计划并提出设岗方案、制定“特岗计划”实施方案和特岗教师招聘办法、建立特岗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和开通招聘报名网站、组织宣传发动工作、召开启动工作会议等。

(二)招聘

招聘工作要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和“三定”(定县、定校、定岗)原则,按照公布需求、自愿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核、集中培训、资格认定、签订合同、上岗任教的程序进行。招聘的具体办法详见附件1。

(三)聘后管理

1、省教育厅建立特岗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对特岗教师实行聘后全程跟踪管理和评估。各设岗县(市、区)教育局也要建立信息数据库,及时将特岗教师的有关情况向省教育厅报告。

2、特岗教师聘用期间,其户口根据本人自愿,可留在原籍,也可迁至工作学校所在地或工作学校所在地的县城;党(团)组织关系转至工作单位,并应积极主动参加工作单位的党(团)组织活动;人事档案由服务县政府教师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管理。服务期满后,被国家机关、国有事业、企业单位正式录(聘)用的,在服务期间建立的工作档案和党团关系按规定转到具有人事管理权限的相关单位管理或由政府人保部门人才服务机构;未被录(聘)用人员的工作档案和党团组织关系按照有关规定,直接转到原生源所在地政府人保部门人才服务机构。

3、特岗教师聘用后的日常管理与考核主要由设岗学校和设岗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每年度结束,各设岗学校要对本校特岗教师的各方面表现和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定考核等次,并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存入其工作档案。新晨

六、有关政策保障

1、为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对具备以下条件的报名者在笔试成绩中给予适当加分:

(1)少数民族学生加2分。

(2)省级优秀毕业生、在学期间获省级及以上“三好学生”(含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团员,下同)加5分,校级“三好学生”加2分。

(3)报考原籍所在县所设岗位的,加10分。

(4)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村大学生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支教项目且服务期满的志愿者,笔试加10分,面试考核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同时具备以上几个加分条件的考生,取最高加分项目,不累计加分。

2、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52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黑政发〔2009〕30号)的有关精神,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乡镇机关公务员和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城市、县镇学校招聘教师时,应优先聘用特岗教师。

3、黑龙江大学、哈师大两所高校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与“特岗计划”的实施结合进行。已被正式录取攻读教育硕士并符合“特岗计划”招聘条件的人员可直接聘为特岗教师。特岗教师3年聘期视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要求的3年基层教学实践。

4、特岗教师聘期计算工龄、教龄。聘期内在评职、晋级、评优、参加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享受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相同待遇,并纳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范围。

5、特岗教师在聘期内,由所在学校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要求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对不按合同要求履行义务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改正;对不适合在教师岗位工作的,应按合同条款解除聘用合同。

6、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经考核合格,且本人愿意留在当地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要在省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事业编制总量内正式聘用并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范围,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

服务期满不留基层学校工作的,由其自主择业,当地政府应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必要帮助。对已落实工作单位的,及时给予办理相关手续;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提供必要和可能的就业服务。

教师转正工作计划篇(6)

2转衔计划的定义及步骤

2.1转衔计划的定义

1997年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IDEA)的修订案认为,为残疾儿童和残疾青少年提供免费的、合适的公共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他们的就业和独立生活”做好预备。因此,它要求:为所有年满14周岁的残疾学生制定个人转衔计划,并将它作为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中的重要部分,其目的是为他们走向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具体地说,就是对于每位年满14周岁的残疾学生(如果IEP团队觉得合适的话,可以更早),学生IEP中的关于转衔服务的需要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之中并且每年更新(例如,参加大学预修课程或者职业教育课程)。对于年满16周岁的残疾学生(如果IEP团队觉得合适,可以更早),其转衔服务还应包括对社会相关机构责任的规定以及如何建立必要的联系[9]。在2004年,《残疾人教育法案》进一步强调了转衔计划的要求,并对转衔服务做出了新的规定:转衔服务是为残疾儿童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的协调性活动,活动过程的重点是提高残疾儿童的学业和功能(如社会适应)上的进步,以帮助他们顺利地从学校生活过渡到学校后的社会活动,这些学校后的社会活动包括中学后教育、职业培训、融合式就业(包括支持式就业)、成人继续教育、成人服务、独立生活和社区参与[10]。

2.2制定转衔计划的步骤

制定残疾学生个人的转衔计划分为四个步骤(如图1所示),这四个步骤依次是实施适宜年龄的转衔评估;残疾学生目前学业表现水平的评定;制定可评价的中学后目标和年度目标以及最终制定相关的转衔服务[11]。制定转衔计划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残疾学生进行转衔的评估。实施转衔评估有助于学生的老师、家庭成员有机会去了解并确定这名学生的优势、爱好以及需求。美国残疾儿童委员会职业发展与转衔部(TheDivi-siononCareerDevelopmentandTransition)定义转衔评估为一种对于残疾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爱好等数据的采集,这些要素会影响残疾学生未来的工作、教育与生活。与此同时,这些评估数据会为残疾学生转衔服务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当对残疾学生进行评估后,学校专业人员会对残疾学生个人目前在学业上的优势与弱势、学习成绩以及功能能力(FunctionalPerformance)进行评定,在该生的IEP会议中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讨论。这些专业人员包括:普通教师、特殊教师、言语治疗师以及学校心理师。通过上述对于学生优势、爱好和需求的评估以及对学生目前学业表现的评定,学校IEP团队就可以为残疾学生制定个别化的转衔目标了。这些目标包括了学生中学后的教育与培训目标以及独立生活和就业目标。在设定残疾学生个人的转衔目标后,IEP团队中的专业人员就会根据这些目标制定针对残疾学生的相关转衔服务,这些转衔服务可能会包括学习指导、课堂环境外的社区体验、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以及相关的服务等。

3学习障碍学生转衔遇到的问题

3.1缺乏职业成熟度和自我倡议的能力

与没有学习障碍的同伴相比,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常常表现出较低水平的职业成熟度(CareerMaturity)和自我倡议(Self-Advocacy)。职业成熟度是一种始于儿童早期对于未来就业的意识。因为缺少职业成熟度,有学习障碍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常常持有不切实际的工作期待。他们缺少合适的个人就业目标,不去考虑他们的优势与弱势,同时无法意识到这些优势和弱势如何影响就业的成功。与此同时,自我倡议(Self-Advocacy)是一种个体能够做出有效的交流、表达、商议或维护自身利益、要求以及权力等的能力。它同时意味着应对做出的正式决定负责。学习障碍学生没能形成自我倡议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个人的优势和局限性,不能与人有效沟通,而且也不知道他们的优势和局限性会影响到学业和就业。因为缺少自我倡议的能力,许多学习障碍学生不能够有效参与到为他们设计的合适的转衔服务中[12]。最终,与非残疾伙伴相比,学习障碍学生常常经历失败,并将这些失败归咎于他们自己,而且会认为所有的成功是因为幸运或者是外界力量帮助的结果[13]。久而久之,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差。学习障碍学生在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能力。Michaels指出这些必要的能力是:对自己负起责任;离开父母的控制和重视;离开学校体系的控制以及发展一种内在控制力[14]。

3.2中学课程与中学后活动要求不对等

虽然IDEA要求转衔服务包含学业在内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但很多为学习障碍学生提供的中学课程几乎完全集中于针对这些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果是,针对这些学生转衔设计的就业课程很少,主要集中在就业咨询,独立生活的支持或娱乐与休闲活动上[17]。对学习障碍学生过分强调学业的重要性是不正确的,因为真正进入到普通课程中的学习障碍学生可能很少;这些课程对于他们中学后的社会适应的影响也很小。Blackorby和Wagner发现,虽然有80%的学习障碍学生在普通教室学习,但这些课堂恰恰是会造成他们学业失败的环境[15]。中学课程过分地强调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学习障碍学生因为自身的障碍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常常遭遇困难,这使得他们对学业心灰意冷。另外,针对他们未来就业技能的课程开设的很少,以上都是他们转衔失败的主要原因。与非残疾同伴相比,学习障碍学生很少能进入到中学后的就业或学业中去,同时离开高中后缺乏竞争力。

3.3高中与大学学业要求的不一致

Mull等人(2001)提到自从1997年以来,进入大学的学习障碍学生的人数有了十倍的增长。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实属不易,更何况是有学习障碍的学生[16]。然而,虽然学习障碍大学生的数量在增长,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经历的困难常常与高中和大学间对于学业要求的不对等有关。这些不对等体现在班会时间、班级规模、学习要求、评级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

3.4转衔计划开展太晚

IDEA授权在IEP包含个人转衔计划的学生年龄应不晚于16周岁,同时纳入到IEP中的与个人转衔计划相关的课程的学生年龄应不晚于14周岁。然而,即使个人转衔计划开始于14周岁,也可能太晚了。职业发展理论显示:就业意识(CareerAwareness)与就业兴趣随着时间而发展,应尽早从幼儿园开始培养。与此同时,人们的职业兴趣源于他们的生活史及个性。学习障碍学生一般都会缺少就业意识。例如,有学习障碍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常常有着不切实际的工作期望和不适当的就业目标。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个人的优势和弱势将如何影响他们的教育,社交与就业。因此,针对就业的预备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应该开始得早一些。早期的转衔计划对于学习障碍的学生来说更加关键,因为他们在学业上的障碍会阻碍他们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应更早地融入转衔计划来帮助他们发展就业意识。最后,在中学后教育和就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能力需要多年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进行有效人际关系的交流能力;提升自我意识的能力;独立实施自我倡议的能力;对多样化就业机会的意识等。这些能力需要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即开始培养。

4美国义务教育阶段(K-12)学习障碍学生转衔计划的实施

鉴于早期干预对残疾学生教育与未来职业、生活发展的重要性,美国在残疾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即K-12)即启动转衔计划。针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转衔计划始于小学,跨越初中和高中阶段并与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持续的评估手段相结合进行。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计划应该包含三个阶段的计划:小学阶段、初中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转衔计划。

4.1小学阶段的转衔计划

根据转衔计划实施的步骤,转衔计划应始于一种对于残疾学生的评估。因此,小学阶段转衔计划的评估鉴定学生的需要和价值、兴趣、能力、人际交往技能以及做出决定的能力[17]。虽然一些学生的学习障碍直到小学中段甚至更晚才被鉴定出来,但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或小学入学前已经通过学习障碍的筛查评估。一旦学生的需要、价值、兴趣等能力被评估确定后,转衔目标就应该被包含在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中。评估结果与转衔目标相联系,这种目标集中于学习障碍学生的职业探索活动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实施评估并同时设定转衔目标后,学校将会提供与学生转衔目标相联系的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教育指导。这种教育指导引导学生进入到各种各样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有机会与处于这些环境中的工作者们见面与交流[18]。与此同时,这些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录像和影片,阅读各行各业成功者的故事来了解这些工作。教师和家长们设计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来帮助学习障碍学生想象自己变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来模拟不同的工作情景[19]。

4.2初中阶段的转衔计划

学习障碍学生初中阶段的转衔评估测量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工作习惯以及职业成熟(CareerMa-turity)。评估策略法包括有访谈,观察以及标准化的常模参照性评估工具(Norm-referencedAssessment)[20]。然而,一些学习障碍的初中生可能因为发育迟缓而需要等到高中才能进行正式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的评估。评估的结果继续集中在对于学习障碍学生未来职业的探索方面。学生有很多的机会去练习实践与未来工作相关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严守时间,获取同事的信任以及对于工作制度的理解。这些技能的训练不仅仅在普通课堂或资源教室中进行,而且还可以从夏季志愿者工作或兼职工作中获取[21]。初中阶段的转衔计划同时有必要建立与多种成人服务机构的联系。这些机构包括职业康复机构、独立生活设施、工商业界以及高等教育机构,机构的代表们被邀请与学习障碍学生进行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会面,向学生推荐可适用范围内的社区以及地区的指导服务。初中阶段的转衔服务同样集中在就业指导活动上。这些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学习障碍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身份认同(VocationalIdentity)[22]。一旦这些学生在即将进入高中时已经形成了一种职业身份认同,他们就可能在高中阶段决定哪些课程与他们将来的工作相关。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确保这些学生从学校到成人生活的有效转衔。为了促使职业身份认同的发展,学生接受来自教师和转衔顾问的直接指导:他们给予学生有关学习障碍的真实信息,教会他们如何发挥优势,弥补弱势。有了这些知识,学习障碍学生将学会如何得到教师和未来雇主的支持并做出适当的转衔调整。就业指导还教会这些学生如何与家长、教师以及同伴互动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育他们如何建立短期学业及工作的目标(例如建立有效的学习日程表或者寻找做志愿者的机会等)。学生同样有机会参与到学业外的活动中,例如各种俱乐部和体育活动等。最后,在此阶段中应让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参加自己的IEP会议,并且鼓励他们在与他们相关的转衔目标讨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23]。

4.3高中阶段的转衔计划

高中阶段的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评估使用基于经验的测量工具,例如工作样本和情境评量(WorkSam-plesandSituationalAssessment)[24]。这一阶段对于学习障碍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态度的评估应更能反映学生实际需求与发展的可能性。评估结果关注具体技能的鉴定或者学业的调整,这种调整对于学习障碍学生的就业或者获得更高层次教育机会来说是必要的[25]。当学习障碍高中生获得高中文凭后,他们就不再受到IDEA法案的保护,而是受另两部法案的保护,即:1973年的《职业康复法案》(VocationalRehabilitationAct,又称93-112公法)的504款条例和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mericanDisabilityAct)[26]。面对计划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工作的学习障碍学生,他们的高中课程灵活性地反映就业与学业的双重需求[27]。转衔活动应完全融入到他们的高中课程中;这些活动强调对于职业的自我意识、有关工作领域的知识以及适当的就业行为指导。例如严守时间、取得同事信任、遵守工作日程等。在学习障碍学生与中学后(postsecondary)各机构专业人员见面的正式会议中提供与他们未来工作相关的转衔服务。这些机构的专业人员可能包括有职业康复顾问、职业资源教育者、职业顾问以及人力资源专家等[28]。虽然大多数的有学习障碍的高中学生将会在毕业后进入到工作中,但有些有轻、中度学习障碍的学生可能会选择进入2年制到4年制的社区学院甚至大学中进行深造[27]。针对这些学生,职业辅导服务(CareerCounselingServices)十分重要,这些职业辅导服务包括人际交往中的社会技能训练,自我意识以及自我倡议。同样,职业辅导顾问为准大学生提供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包括:课堂花费的时间、班级的规模、测试和评分方法、教学策略、自由空间和独立性等[29]。最后,职业辅导顾问帮助学生安排学业性向测验(ScholasticAp-titudeTest,SAT)和美国大学测验(AmericanCollegeTest,ACT),提供必要的调整,如预约测试时间、延长考试时间或者安排辅助人员帮助记录答案等[30]。需要这些帮助的学习障碍学生需要提供相关的评估文件。一旦他们需要特别的帮助时,他们应该提前通知测试服务的负责人员[31]。另外,为了能够使学习障碍学生为学业性向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可以参加学业性向考试预备测试(PreliminaryScholasticAptitudeTest,PSAT)以熟悉问题的类型并发现他们在学业性向考试中的弱势[32]。

4.4小结

从美国义务教育阶段(K-12)学习障碍学生转衔计划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些特征。首先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是贯穿了这些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这种转衔从小学开始,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继续,直至义务教育阶段后。这种持续性的教育转衔可以帮助学生在最初的教育阶段就确立好转衔目标,在随后的教育阶段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衔的调整。其次,设立转衔目标后,会聘请与转衔相关的人员共同参与到这些学生的转衔服务中来,不仅学校教师向学习障碍学生传授实践的知识,还有就业机构的代表到学校直接传授实践知识并将学生带到工作环境中传授工作知识和技能。另外,让学生家长、教师、校外机构的代表共同参与到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计划中来,通过合作促进学生的成功转衔。再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兴趣、就业能力等进行及时的评估。最后,为学习障碍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为他们的顺利转衔提供帮助。

5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启示意义

美国学习障碍学生转衔计划的实践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如下启示。

5.1结合学习障碍的实践,加强转衔理论的研究

国内对于学习障碍儿童转衔的研究目前还很欠缺,有关残疾儿童转衔计划的文献也十分缺乏。我国最早关注转衔的研究始于台湾。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林宏炽、陈静江、林幸台等学者就非常重视残疾学生的转衔问题,开始介绍美国的转衔模式和理念[33]。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研究应基于对于残疾学生的整体转衔的基础之上,还应借鉴国外以及台湾学者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转衔研究,弥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不足。

5.2推进特殊教育的立法,保障学习障碍学生转衔的实施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这一部特殊教育法律和《残疾人教育条例》这一部有关特殊教育的行政法规,其余都是大量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立法数量少,层次不高,并且法律条款用词空泛,原则性表述较多,可操作性不强。赋予了残疾人一定权力,但却没有写明保障此权力的措施,责任不明确[34]。因此,应加强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将残疾儿童转衔的内容纳入其中。这项任务也可为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提供法律的保障。

5.3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促进学习障碍学生的职业教育

据统计,我国政府对于特殊教育的投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来,投入的力度加大。但仅仅对于文化教育上的投入是不够的,还应将资金投入到与残疾学生(当然也包括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未来工作相联系的职业教育中,以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就业。与此同时,政府应该鼓励企业雇佣有技能的学习障碍学生,并给予他们例如减免税收等的政策,同时政府应大力扶持能够促进残疾学生就业的企业。

5.4开展机构之间的合作,增强机构之间的交流

美国十分重视学习障碍学生与各式各样的机构进行互动交流,并让这些机构的代表和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到学习障碍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和个别化转衔计划(ITP)中,这样做更加有利于制定符合学习障碍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规划。我国也须发动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学习障碍学生的就业以及继续教育中来。

教师转正工作计划篇(7)

二、继续教育“卓越计划”可行性研究

1.继续教育对象的需要

企业在职人员是继续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的学习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历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职业能力的需要。但是,继续教育却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教材为基础,以知识为要素,以讲授为方式,导致学生所知甚多、所会甚少,能说会道、无力能行。因此,众多在职人员需要“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的实施。继续教育的学生具有先天的职业工程师的需求倾向与素质定位。“卓越计划”的实施目的是培养造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兼优的各类型高素质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工程人才的目标可以说与“卓越计划”的培养方针不谋而合。

2.继续教育性质的需要

继续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持两者的教育目的一致。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工程教育有明确的教学任务,要求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主动满足各行业的需求,树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发展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在国际化环境中也有竞争优势。要想构建结构合理、类型多样、适应动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继续教育要更加重视与各行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更加重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加重视国际大环境下的综合能力培养。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需求,继续教育可实施“卓越计划”进行适应性调整。

3.“卓越计划”的需要

“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中开展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卓越计划”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培养标准来自通用与行业两个方面以及着重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则要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培养造价工程师、研发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等各种类型的工程人才。“卓越计划”需要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联合教学是培养计划的重点。[6]目前,我国工程师的在校培养基本上还是沿用本科的基础教育模式,在职业培训方面严重不足。继续教育有实现“卓越计划”的先天性的在职实践条件,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三、继续教育“卓越计划”路径选择

继续教育“卓越计划”的路径应从转变观念入手,通过转变教育方式、转变师资队伍、转变教育手段,实现“四个转变”,最终达到继续教育为高等工程教育服务的目的。

1.转变观念,树立职业教育意识

(1)学校需要转变观念。我国要想培养出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人才,首先得思考卓越工程师在现在乃至未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大量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的“卓越”体现在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强调有多丰富的专业知识或有多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人才尚不能称为卓越工程师,这就需要继续教育思考“卓越计划”培养的是“什么人才”的问题,并且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思考。高校要想真正迎合“卓越计划”的需要,不仅仅是在原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几门专业课程就可以的,而是要把大纲的基本要求变成基本任务,包括提升品行、强化能力与优化知识结构,还要构建完成由这三个任务形成的一整套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2)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企业要转变观念,首先应该明晰自己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中就包含参与人才的培养与推动教育的发展。[7]总理也曾多次提起,企业与企业家身体中不仅要长流着道德、诚信的血液,更重要的是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支持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就是企业和企业家应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同时,在校企联合教学过程中,企业可选择适合深造的员工到合作高校培训,大幅减少新晋员工的培训时间和成本。高校也可优先提供研发的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给合作企业,加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校企密切合作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也对教育的成果进行了综合的检验。可以说,校企联合能够真正形成双方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达到二者双赢的目标。(3)政府需要给予支持。陈希(男,中国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在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报告中强调,“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的重大改革项目,是我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研究制定出能顺利推动“卓越计划”实施的政治举措,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卓越计划”涉及经济、劳动人事、知识产权、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推动和保障其健康全面发展。[8]

2.转变手段,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1)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实践的过程。[9]学生是创新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创新实践活动,这是创新性实践教育的本质要求。其次,在整个创新实践教育过程中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学前选题、学中实施到学后评价等教育活动中都应重视学员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综合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应该系统地构建创新实践活动体系。(2)多功能适应性能力培养。“卓越计划”培养的目标是多类型的卓越工程人才。继续学院需要从自身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各行业发展要求,培训学员在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都能以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胜任要求,使每个学员都能成为多功能适应性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学院可以借鉴戴毅[10]提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套餐式”教学,在设计继续教育部门的工作职能时,有针对性的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方向与学院特色制定培养计划。(3)国际化能力培养。“卓越计划”需要面向世界,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为我国从工业大国转变成工业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卓越工程人才、开拓国际市场。概括来说,对国际工程师的要求有:拥有国际视野、易于在跨文化环境中沟通交流、善于组织团队并能够建立竞争优势。在培养卓越工程师时要注意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重视和注入“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工程师定位所需的教学内容和国际规则,同时要从工程教育和工程学历国际化互认的角度,参考发达国家对毕业生规定的能力要求。

3.转变教师,抓紧新型师资建设

(1)提高校内教师的能力。基于“卓越计划”的需要,只有专业性的理论知识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这就要求学院教师拥有较丰富的教学能力。鉴于当下教师疏离社会实践,学校可以定期安排一部分教师到合作企业参与工程项目,并要求教师记录工作笔记、实践心得,这些都会是很好的教学材料。只有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综合实践经验,才能高效的引导学生吸收内化专业知识,并能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再现到实践当中。[11]学院也可以出台包括职称评定、任期考核、实践补贴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倡导教师通过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出国考察等方式强化工程背景与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与“卓越计划”相符合的师资队伍。[12](2)聘请企业工程师兼职授课。由于学院实践教学方面比较薄弱,可以从合作企业中聘请一线工作人员负责实践课程。这部分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工程经验,最好是具有工程师或以上职称。他们在工程第一线积累的实践经验是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的教学材料,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就业方面的注意事项和规则。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联合教学,由专职教师主导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教学,由企业工程师兼职教授工程实践操作和就业形势指导。这样由兼职工程师与专职在校教师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根本上满足学员的在学需求和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3)改革教师授课模式。“卓越计划”需要教师从知识信息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者,从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信息的验证式教学向注重从问题出发的师生互动型的研究式教学转变。[13]学院教师要在学前提出学习任务、研究目标和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在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他们指明研究方法和路径;在学后给出综合评价,既给出客观的评价结果,又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乐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师转正工作计划篇(8)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尽快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无房住、住危房、校外租房的现状,切实改善教师住房条件,促进城乡教师交流和合理流动,保障“教者从优”,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从年起,计划用五年时间,基本解决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困难问题,按照学校规模及教师实际需求程度,逐步实施。

三、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对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科学制定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划,按照我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所有项目统一安排在永久保留的义务教育学校,其中优先安排边远艰苦地区学校、交流资教教师多的学校、寄宿制学校和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

(二)科学选址,经济适用。按照上级有关要求,根据城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及学校实际情况,在校内选择不影响校园整体规划的适当场址,严格控制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面积,每套建筑面积不得超过35平方米,具备基本生活功能(一室一厅一厨一卫)。

(三)合理分配,优先安排。所有教师周转宿舍优先解决在职在岗特岗教师、资教交流教师、边远艰苦山区教师、寄宿制学校管理教师的住房问题。

(四)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教师周转宿舍管理严格按照《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管理办法》实行。

四、建设主体和享受对象

(一)建设主体。全县农村中小学。

(二)享受对象。所有农村中小学校的在职在岗特岗教师、资教和城乡交流教师。

五、项目工程过程管理

(一)严格执行项目批复计划。严禁随意变更批复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项目工程原则上不得调整,因特殊原因不得不调整的,必须先报批后调整。

(二)确保工程质量。一是按照“七统一”标准施工,严格要求管理项目。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严格实行统一招标、统一规划、统一地质勘察、统一图纸设计、统一监理、统一组织验收、统一资金拨付等“七统一”,认真把好工程建设“三关”,坚持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原则,按照步骤规范施工。二是按照施工程序,落实制度管理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四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监理制。特别在制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项目工程的施工环境、地质特征、用材价格,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科学管理计算出各项工程费用,保证让项目学校满意,承建商满意。三是成立项目监理会,负责监督管理。实施的每一个建设项目,不仅要接受职能部门的监督和项目学校的监督,还要接受教职工的监督。每一个项目学校都由校委会推荐成立项目监理会,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进行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学校和职能部门予以解决,严格要求承建商遵守施工程序。四是严格资金监管,加强项目审计管理。教育局将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资金进行专项审计,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

(三)加强资金管理。各单位要密切配合财政部门,严格按照专项资金拨付、管理、使用的程序和办法,管好用好资金。项目资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各单位不得更改、截留、挪用,做到项目资金不留缺口,不增加新的负债,真正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建一个成一个”。

(四)严格建后管理

1、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产权公有,项目学校为教师周转宿舍的管理方,负责对教师周转宿舍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2、各项目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按照《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管理办法》制定出教师周转宿舍的分配方案和具体管理细则。周转宿舍实行租住制度,承租周转宿舍的教职工只有居住使用权。周转宿舍的租金按月收取,专项用于周转宿舍的建设、维修管理。承租周转宿舍的教职工在调离本单位或退休、或自已解决住房后,应在一个月内主动退出承租的周转宿舍,学校收回后另行安排给其他符合租住条件的在职教职工租住。周转宿舍分配时,学校应把拟分配名单在本单位公示7天,并设立监督举报电话。项目学校将分配管理办法报教育局计划财务科备案。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财政、教育、发改、国土、建设、审计、监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教师转正工作计划篇(9)

一、基本情况

__*市位于__*自治区东部,博格达山南麓,____中心,是____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全市行政区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辖七乡、两镇、两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景区管委会,56个行政村,20个社区;聚居维、汉、回等29个民族,总人口26.5889万人。

20__—20__学年,全市中小学校共有教学班976个;在校学生35094人,其中小学生22609人,初中生9986人,高中生2499人;教师总数3244人,其中:幼儿园教师83人,小学教师1804人,初中教师1060人,高中教师297人;民语教师1866人,“双语”教师544人,汉语教师844人;农村教师2037人,城镇教师1207人。

二、工程进展情况

截止20__年12月24日,__*市农村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已全部完成竣工验收。按照自治区下达的“试点项目”建设总面积5058平方米,总投资708万元,分别在____镇中学、____中学、____中学、____中学、____中学等五所乡镇中学建起了148套教师周转宿舍,每套教师周转宿舍按照35平方米标准设计了“一室一厨一卫”,力争保障入住教师学习、生活需求。

20__年,因施工原材料、人工费涨幅过高,上级下达资金中设备配套资金缺口较大,在市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按照每套教师周转宿舍约一万元标准,共拨付设备配套资金148万元,配备了床、液晶电视、电热水器、橱柜、抽油烟机、煤气灶、煤气桶、窗帘等设施设备,目前这些设备正在加紧安装调试当中。

三、采取主要措施

为顺利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工程项目建设,我市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有关会议精神,把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建设作为一项基本的民生工程,抓组织、抓落实,并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具体负责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和质量监督等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定期不定期地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督查指导,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工程项目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并定期向上级汇报工程进展情况。

二是部门全力协调配合,保障工程顺利实施。为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市委、政府定期召开各成员单位、监理及施工单位碰头会,了解工程进度情况。并成立了联合督查组,市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地亲临施工现场进行督查,对工程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尤其是用水、用电、用地方面的困难,予以及时协调解决。

三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了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周转宿舍工程的效益,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____市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中小学的地理位置和服务区域以及生源状况、教师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坚持以项目投资目标准确、建设内容合理、工程效益明显为原则,将周转房工程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认真做好项目规划和项目申报工作。同时,完成了每个申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设初步设计、项目建设环保评估、工程建设节能评估等环节工作,确保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四是严格资金管理,规范审批使用。严格按照上级有关专项资金管理的规定,实行专款专用,对“工程”项目资金单项建账,封闭运行;严格执行财经管理制度,严禁截留和挪用工程专款。坚持按进度拨付工程款,并实行严格的审批审签制度。

五是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工程质量。与施工监理、施工单位签订了《校舍工程安全责任书》、《校舍工程质量责任书》,进一步规范了各自职责。切实加强工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对于改造和新建工程,严格按照先排查、后设计、再施工的程序进行。严把工程质量关,所有工程施工都实行“七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勘察设计、统一招标、统一组织工程质量监理 ,统一申请项目资金拨付、统一组织项目竣工验收、统一审计项目资金;同时执行“四不准”,即未经城建部门实地勘测认可不准开工,不是甲级资质设计院设计的图纸不准使用,建筑等级未达到三级以上的施工队伍不准承建项目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的阶段工程不准进入下一工序。通过采取以上有力措施,确保了我市教育工程健康有序的进行。

六是按照原定实施方案,圆满完成建设任务,最大限度发挥效应。我市按照教师周转宿舍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步骤,力争“安全、节约、实用、美观”原则,不断规范监督检查措施,全力推进了工程建设。与此同时,通过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暖民心、顺民意的惠民政策,努力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人人关心学校周转宿舍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建立完善的教师周转宿舍使用、管理细则和办法,按照“谁使用、谁负责”原则,定期开展周转房设施使用情况检查监督、评估活动,形成规范的入住、使用、管理模式。

七是做好配套设施规划,保障项目及时投入使用。

目前20__年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或待投入使用,市领导非常关心教师周转房配套设施建设,多次亲临建设点,现场安排部署供暖、上下水、地面硬化、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工作,要求立刻抓紧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尽快解决居住在农户家、办公室的支教、特岗教师入住到崭新的周转房。以“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解决最需要住房的特岗、支教教师住宿问题,让各民族教师感受到党中央惠民政策的好处。

教师转正工作计划篇(10)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1-0019-04

国培计划是指专门为基础教育教师设计的部级培训计划,包括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该计划于2009年提出,2010年正式实施,中央财政配套投入专项资金作为保障。国培计划是我国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首个出台实施的重大项目,〔1〕为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四川幼专)2011年通过竞标承担了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国培”工作,共培训了来自四川绵阳、德阳、广元、遂宁、巴中五地的320名教师。笔者是项目申报和培训成员,对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实施部级培训有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培训方案制订前的调研

参加四川省2011年转岗培训的教师来自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小学附设学前班或幼儿园和当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这里所指的转岗教师是指农村幼儿园新入职的尚未从事过学前教育的教师和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转岗教师的特点,设计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培训方案极其重要。为此,四川幼专成立了相应的专家团队,并专程到所在辖区江油市的3所乡镇民办幼儿园和3所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进行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办园规模、师资条件、职后培训、教学管理、经费来源等几个方面,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办园不规范,运营不合理

1.园所条件简陋

本次调研对象中有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公办园的经费靠政府供给,条件尚可;民办园的经费自筹,条件相当简陋。这些民办园的园舍都是租借的廉价民房,普遍低矮潮湿,采光和通风条件极差,连幼儿专用的饮水和洗手、入厕等基本设施都缺乏,更别提玩具、图书和多媒体设备了。很多转岗教师正是来自于这样的幼儿园的。

2.运营不合理

当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资源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导致了相关资源的极大浪费,例如,由于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幼儿园收费较低,生源也较少,因此大多为村办园,规模普遍较小。但有一所小学附设的幼儿园有一幢四层楼房,却只有66名幼儿就读。一方面资源浪费极大,另一方面办园者收益甚微,因此办园者在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能减则减,久而久之,幼儿园运营越来越不合理,当地的学前教育发展也因此整体滞后。

(二)师资条件差,缺乏专业性

1.教师学历层次偏低,专业不对口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某民办园有近200名幼儿,却只有5名专职教师。就这5名教师而言,2名是中师毕业的,2名是本地职高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剩下1名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可见,该园没有一位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这些教师不但专业不对口,学历水平也较低,平时更缺乏学习培训机会,保教质量可想而知。

2.办学不规范,“小学化”倾向严重

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园,都因缺乏合格的师资和专业的管理,出现了明显的市场化特征和“小学化”倾向。有的幼儿园直接以赢利为目的,教学内容根据家长的需求设置。在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日渐增多,作为主要照看人的祖辈父母基本不懂学前教育,大多希望孩子上幼儿园能学写字、做算术。为了迎合这样的要求,当地多数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即以小学的授课方式教孩子学拼音和数学,有的幼儿园还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完全违背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的幼儿教育规律。

二、培训方案的制订

培训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转岗教师的培训质量。在充分总结分析调研的前提下,四川幼专培训团成员与本地省级示范园园长一起讨论制定了转岗教师的培训方案。

(一)科学确定培训目标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和实施国培计划的要求以及转岗教师的特点,我们确定的项目培训总体目标是:对从事农村幼儿园教育的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型的15天培训,以增强这类幼儿园教师的岗位适应性,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认同幼儿园教师职业并尽可能掌握科学的幼儿保教方法,从而提高其保教能力和水平。

(二)合理设置培训课程

转岗教师培训课程的设置严格遵循以下原则:以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发展需求、幼儿园的发展规划以及四川幼专可以利用的资源为依据;在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强调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重要性、常用性。〔2〕

重要性是指有些知识和技能虽然不一定是常用的,但非懂不可。如有关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幼儿的安全防卫知识和技能等。

常用性是指这些知识和技能会经常用到,并且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日后的继续学习有积极意义,如农村幼儿园游戏的组织及其材料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为此,我们设置的课程内容涉及师德及人文修养、基础理论、专业能力、教学实践等四个方面。

1.师德及人文修养课程

转岗教师大多是非师范专业毕业,基本没有学习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相应的人文修养也很欠缺,因此,与此相关的内容就成为培训的首要内容。鉴于此,相关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幼教法规、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内容,以期提高转岗教师的师德及人文修养。〔3〕

2.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

转岗教师大多缺乏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为此,我们采取必修课形式,要求这些教师参加有关幼儿心理及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以保证他们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包括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方面内容。为了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将上述学科内容细化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幼儿园工作规程》解读、农村幼儿园游戏的组织及其材料的开发利用、农村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整合、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留守幼儿的家庭教养、农村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艺术、农村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等。

3.专业能力课程

专业能力具体包括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4〕是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转岗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为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将培训对象分为师范生(以前从事过小学、初中教学的转岗教师)与非师范生(初高中学历、非师范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两类。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两类培训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各有侧重地确定课程与课时。对于“师范生”,主要加强其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训;对于“非师范生”,则侧重于帮助其获得理解幼儿教育课程、设计活动等方面能力的培训。

4.教学实践课程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本然的统一,教师唯有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因此,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来看,国培计划最终的价值就在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5〕

为提高转岗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设计的相关培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与家长沟通的策略、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创设、教玩具制作、乡土游戏开发、专题学习与案例研讨、领域教学实践、在岗实践等。此外,我们在培训中还设置了一日生活活动组织、五大领域活动组织、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一日游戏、户外活动组织等内容。

(三)灵活选取培训方式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村转岗教师由于专业素养较低,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对课堂讲授式培训较难接受。为此,我们尽可能避免程式化培训方式,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建立学习共同体。为此,我们灵活采取问题研讨、案例剖析、现场观摩、实践操作、经验分享、专家讲座、学员论坛等培训方式,以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提高培训质量。

三、培训方案的实施与评估

(一)培训方案的实施

1.打造具有宽广视野的省内外培训专家团队

为确保培训团队的学术水准,有效促进转岗教师的专业成长,拓展他们的知识与学科视野,我们特聘请了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多位知名教授为客座教授,指导我校培训方案的制订,并为学员开设专题讲座。

2.组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本地培训专家团队

为有效提升培训对象的教育实践能力,确保培训质量,我们精心打造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本地培训专家团队。该团队包括两部分成员:一是四川幼专多年来担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二是本地省级示范幼儿园的园长(均为幼教高级教师)。这支队伍既参与培训方案的讨论制订,也参与对转岗教师的培训。

3.较为有效的教学管理

为提高学员自主学习与管理的能力,我们在培训班建立了班委会,由班长、学习委员和生活文艺委员组成。我们还以组为常规活动单位,每组选出愿为大家服务的教师作为组长,与班委会一起组织和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培训任务。

在班务管理方面,培训班实行双班主任制,即一个培训班配备一名学科专家为教学班主任,重点指导学员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另配一名工作人员为生活班主任,重点为学员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并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另外,为切实提高转岗教师的专业技能,我们推出了“小导师制”管理模式,即选拨本校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大专班的优秀学生担任每个小组的小导师,负责组织和指导该组学员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以帮助转岗教师提高相应的教学技能水平。〔6〕

(二)培训评估

为考察培训效果,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评估。如:即时评估,让学员现场展示基本技能;结业总结设计,在培训结束时,让每位学员写一份1000字左右的反思性总结报告;成效评估,通过调查问卷或访谈等对培训成效进行跟踪了解。

对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事关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事关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国培计划”刚刚开始,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我们需要建设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这将有助于切实促进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专业发展。〔7〕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6):3-8.

〔2〕高闰青.“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体系的构建〔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11,(3):75-79.

〔3〕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32-36.

〔4〕王攀峰.论教师的专业素养〔J〕.成人高等教育,2007,(4):24-26.

上一篇: 找春天教案 下一篇: 非正式金融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