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统计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29 17:47:14

学校统计工作总结

学校统计工作总结篇(1)

一、设计背景

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由来已久,一般都是一所学校内部分析为校长作决策之用。当数据统计分析扩大范围,涉及几个学校较多班级时,纯手工的成绩统计分析工作就变得复杂而繁多了。成绩统计的内容可分为:分校分年级分班分科平均分及总分平均分、单校分班分科平均分及总分平均分、分校分数段人数统计、前百名学生情况等。为了方便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利用大家常见的办公软件Excel来实现,一个工作簿可以有多个工作表,默认为3个sheet,可以根据需要增减工作表。设计此工作簿的目的是为达到录入学生成绩后立即能得到所有的统计数据,可以减少重复而繁杂的统计工作,更能减少因为误操作引起的错误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本文以实现统计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及总分平均分和各分数段人数的统计为例,叙述了Excel软件的功能应用。

二、思路构建

假设甲校有七、八、九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乙校有七、八、九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三个班,丙校有七、八、九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四个班,以一校一年级段为单位(方便学校试场的安排以及成绩的录入),放在一个sheet中。制作工作表如下图1:

为实现统计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及总分平均分和各校各年级段分数段的分布情况,制作工作表如下图2:

“甲七”工作表结构如下图3-1、3-2:

图3说明:

假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四门,其他年级段工作表的设置依次类推。

字段设置:①学校,用于不同学校之间的对比;②班级,数字格式,用于实现分班成绩的统计;③考号,用于考试的编排和成绩的录入校对。

统计项设:①各科及总分的合计,为方便计算所有学校的平均分,以免减少误差;②各科及总分的平均分,即本校年级段平均分;③分班各科及总分的平均分;④学生总数,亦为方便计算所有学校的平均分,以免减少误差。

“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总分平均分”工作表设置如下图4:

八、九年级的统计依次类推。

“各校各年级总分的分数段”工作表设置如下图5-1、5-2:

各分数段的分数值设置可以根据各科总分值进行合理调整。

三、过程细化

1、常用函数

充分利用EXCEL公式函数的功能以实现各类数据的统计,是选择EXCEL软件的最初目的。常用函数有求和函数“SUM( )”、平均值函数“AVERAGE( )”、计数函数“COUNT( )”、最大值函数“MAX( )”等等。如“甲七”工作表中在计算每个学生总分时用到了求和函数,设置I3单元格的值为“=SUM(E3:H3)”,结果显示为431(见图3-1)。

2、函数嵌套

EXCEL单元格中很多默认的数字格式在实际应用中都需要进行适当处理。如“甲七”工作表中的E24单元格计算甲校七年级语文成绩的平均分,设置E24的值为“=ROUND(AVERAGE(E3:E22),2)”,结果显示为94.3(见图3-2),在用AVERAGE函数进行平均值计算时默认的小数位数不止2位,一般在统计成绩时计算到2位小数即可,因此利用函数“ROUND( )”按指定位数“2”对数值进行“四舍五入”。

3、巧用数组函数

在“甲七”工作表中记录着甲校七年级所有学生的成绩,现在要得到各班的各科平均分,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为了让计算机能自动筛选并统计出结果,字段设计时增加了“班级”这一项,数字格式,有两个目的,一是用来分班统计,二是用来进行学生人数的统计。在E25单元格中计算七1班语文成绩的平均分,设置E25的值为“=ROUND(SUMPRODUCT(($B$3:$B$22=1)*E$3:E$22)/COUNTIF($B$3:$B$22,1),2)”,结果显示为90.4(见图3-2),其中用到了数组函数“SUMPRODUCT()”,当参数“($B$3:$B$22=1)”为逻辑“真TRUE”时,对E3:E22区域的成绩累计求和,从而实现七1班语文成绩的求和统计,若是统计2班时则参数可修改为“($B$3:$B$22=2)”。

4、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

上述E25单元格公式中使用了“$”绝对引用,目的在于公式拖动时不产生变化,因为这些数据区域是固定的,在参数“E$3:E$22”(成绩区域)的E前没有使用“$”拖动公式时就会随公式位置变化相对引用。参数“COUNTIF($B$3:$B$22,1)”实现统计1班的学生人数时,区域是固定的,因此使用“$”;同理,统计2班的学生人数可改为“COUNTIF($B$3:$B$22,2)”。

5、表间关联

为了把三个学校的平均分以及各班的平均分情况汇总分析,在“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总分平均分”工作中关联各校各年段工作表计算好的数据,如“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总分平均分”工作表中B3单元格的值设为“=甲七!E24”,就可以同步关联“甲七”工作表E24单元格的数值94.3(见图4),C3、……、F3依次类推,同样将B6单元格的值关联“乙七”工作表中相应的单元格,其他单元格也依次类推,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图4所示的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及总分平均分的成绩汇总表。

6、综合应用

分数段人数的统计与对比能很好地反映不同学校之间的成绩差异,毋庸置疑也可对一个学校不同班级之间进行对比,这是众多学校领导分析教学质量情况时采用的一个数据量化的方法。文中“各校各年级总分的分数段”工作表要将三个学校三个年级各分数段的人数进行统计,作横向比较,将G3单元格中的值设置为“=COUNTIF(甲七!$I$3:$I$22,">=430")”,结果显示为5(见图5-1),表明甲校七年级学生中成绩达到430及以上的人数为5个,在G3单元格的公式中用到了统计函数、绝对引用和表间关联。

四、应用效果及注意事项

学校统计工作总结篇(2)

一、问题提出

新组建的吉林大学是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定,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6月12日成立的。新的吉林大学是由原隶属教育部、卫生部、国土资源部和信息产业部的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等5所高校合并而成的。合并后的新吉林大学成为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成立以后,新的吉林大学的会计核算模式的特点必须进行新的调整,以便适应新的吉林大学的实际特点:(1)多分部。由于新的吉林大学是由5所高校组成的,并且根据实际所处的地域可以分为8个管理行政区。(2)分布广。原5所高校分布在长春市不同的区域,跨多的行政管理区,如:朝阳区、南关区,彼此校区距离较远,分布的地域非常广。wWw.lw881.com第一个特点产生新吉林大学的会计信息系统多级要求,为实现实时进行会计核算提出了一个苛刻的要求。第二个特点要求新吉林大学的会计信息系统解决远距离的传输数据的问题,又为实现远距离会计核算出了一个艰巨的难题。

根据这两个特点,新的吉林大学的会计核算模式经历三个阶段,下面详细阐述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二、新吉林大学的会计核算模式的演变过程

(一)第一阶段:各自核算集中汇总的会计核算模式

2000年6-12月会计核算模式实行的是分灶吃饭。即所有的会计核算都是在各自校区完成,包括会计核算软件、会计科目、科研经费等都是按原学校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运行,各自执行原来学校编制的学校预算,会计报表也是由各校区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编制,总校进行归类汇总完成的。采取这种会计核算模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吉林大学的合并的规模在整个中国教育界,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界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几乎没有任何借鉴之下,为了更好的完成合校的任务,财务方面的实质合并成为合并的重头戏,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所以,会计核算的统一管理实质进入合并日程的时间在11月份,这又面临财务年度结算的任务。为了更好的解决结算和新的会计核算模式的实施,这个阶段一方面各校区按照原有的会计制度继续执行,完成年度结算;一方面学校的有关领导和人员积极加紧商讨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的问题。

针对吉林大学的特点,经过反复的论证和推敲,并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总结已经合并院校好的会计核算做法,并把原来吉林大学两区办公的经验和其他校区好的经验吸取过来,新的吉林大学的会计信息系统和远程传输数据主要是以原吉林大学的会计核算模式和远程传输数据为依托,进行拓宽,因为原吉林大学的会计信息系统和远程传输数据已经运行了4年多,在运行过程中非常的稳定和成熟,所以我们主要采用原吉林大学的经验和做法再结合合并院校的好的经验,设计新的吉林大学核算和数据传输模式的。

(二)第二阶段:初步网络化会计核算模式

根据合校后新的吉林大学的特点2001年首先设置总校会计科、前卫校区(南北)、南岭校区、新民校区、朝阳校区(东西)、南湖校区8个报账点,考虑到刚刚合校,新的会计核算软件的核算方式是前未有的,这是与我校的巨大的规模相适应。实现校区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是各自独立的,通过modem拨号实现二级传送,与上海科技发展公司合作,在各校区现在的机器设备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造和增添,来适应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需要,各校区都是各自独立的财务网和各自独立的财务账套,各自的服务器和会计信息系统,总校会计科服务器设置7个账套即会计科、前卫南北校区、南岭校区、新民校区、朝阳东西校区、南湖校区、统一处理,每天各校区结账后,通过modem将数据传送到会计科,会计科对当天的数据进行汇总,这样解决了总校、校区、分校之间的数据传送的问题。新的网络会计核算模式实现了数据的汇总和统一,实行统一会计核算软件系统、统一会计核算科目、统一会计核算内容、统一开支标准、统一会计报表、统一部门码设置原则,设置统一的往来号编制原则、科研经费由各校区管理和核算,具体的核算模式如下:

吉林大学数据通讯模式

根据吉林大学的分布,示图如下:(括号内为数据库名)

数据通讯由“生成传送数据”、“处理接收数据”、“汇总分校数据”三部分组成。

1、生成传送数据

由总校会计科、八个校区生成。先选日期段,一般为当天,也可选一段时间,总校会计科生成的是新增科目、新增部门控制模型、新增科研类别、下预算数等内容;分校生成的是新输凭证、新增部门等,月末结账及往来款核销后,可选上“包括月末往来款核销数据”选项,日期仍选当天即可。

2、处理接收数据

数据接收又分为四块,①各校区(八个)接收总校会计科下发的数据。汇总服务器中对应各分校的数据库也要做接收总校数据。②同一分校有二个校区的接收另一校区的数据。对某一校区若既要接收总校会计科下发数据,又要接收另一校区的数据,两部份工作可一次完成。③总校会计科接收各分校的新增部门。④汇总服务器中各校区(五个)数据库分别接收对应数据,总校会计科(xxcwo)由总校会计科服务器数据库直接导入。

3、汇总分校数据

汇总服务器中有一汇总数据库,总校会计科和五个分校数据合并生成汇总数据库。

吉林大学财务处财务管理模式

会计软件模式方面:

说明:

①前卫南北区之间互传数据,日终互传后数据相同。

②朝阳财务办与工程学校之间互传数据,日终互传后数据相同。

③前卫南区财务办、南岭校区财务办、朝阳校区财务办、新民校区财务办、南湖校区财务办、财务处会计科每日终了,向总校汇总服务器中传送当日数据,汇总服务器应在接收数据过程中同时完成记账,并与各校区数据同步、相同。另外,汇总服务器中内设前卫校区、南岭校区、朝阳校区、新民校区、南湖校区五个账套,各校区每日的数据也传达到各自的帐套中并同时完成记账。

④传送的数据因为是已经记账过的数据,所以在接收后直接统计入账。

⑤拨预算时,总校从单机中传送到各校区数据库中,只传部门和预算数的增减。

⑥总校负责科研类别、会计科目、预算科目、经费预算项目的增减,并能通过上传方式

传送到校区;校区负责其它项目的增减,并能通过上传方式传到总校服务器。

⑦在各种报表中,有各校区合计加总计,在表中既看出校区数据又看出汇总数据,并分类按校区随机汇总。

(三)第三阶段:实行实时控制和集中管理会计核算模式

在完成第二阶段的工作之后,2002年初为了进一步达到实时会计核算的要求,从第二阶段的各校区数据汇总再总校导入方式,转换成实时数据传输,在第三阶段,新吉林大学主要完成了校园宽带网的基础上的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在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配合下,新吉林大学建立了一个连贯各校区的光带宽带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整个新吉林大学内部各校区之间信息高速互通,为实现实时会计核算模式提供了可行的基础。然后,根据原有的吉林大学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在软件工程师、网络系统工程师以及会计部分相关人员的探讨、调试和实施工作,在新吉林大学网络中心的积极配合下,完成了统一实时会计核算模式系统。

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在校园宽带网的基础上实现了新吉林大学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控制,实现了会计核算管理的真正统一,打破校区界限,可以到各报账点办理会计核算业务,实行科研经费统一由会计科管理,部门码统一由会计科编制,往来号机器自动产生,限定核算范围,各校区只核算支出类和本专科、研究生学费的收取工作,其余的业务都集中到会计科核算,减少了核算内容不统一科目归属不规范、部门码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每一笔会计业务都是实时控制的可以随时查看每笔经济业务的指标和科目余额;及时的提供各种财务报表,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实现了支票财务系统管理和支票的打印,这样减少了差错和劳动强度;实现了收据财务系统管理做到预借收据、已经开出的收据可查日期收据号及凭证号解决了开出的收据不好查的局面,在实现财务内部实现实时控制的前提下,为了提高会计核算的透明度和便于监督,利用校园网技术,与网络中心合作开发了吉林大学网上财务查询系统,所有的财务数据都在校园网上,学校各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都可以在校园网上实时的及时了解自己的财务收支情况,实现了:第一、可以在网上查询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第二、每个人的在多个部门或项目的借款情况;第三、各项经费的到款情况的查询;第四、可而已查询项目负责人的多个项目;第五、人员经费的查询(工资、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

吉林大学财务处实时控制财务管理模式

三、结论

通过几年来的会计核算演变过程,新吉林大学的会计核算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新台阶,使财务人员从繁重复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会计核算质量,使财务人员逐步的从服务型向管理型转变;同时也极大的方便广大教职工办公,增加会计核算的通明度,便于监督;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报表,我校高质量的完成教育部的财务报表,使我校2002的财务决算名列前茅,受到教育部的高度好评。

新吉林大学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为建立分布式机构的统一会计核算管理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如何整合各自具有不同会计核算制度基础的原各自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如何解决冲突矛盾,如何协调步骤降低内耗等

学校统计工作总结篇(3)

调查统计范围为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及幼儿园经县级以上组织、人事、劳动、教育、编制等部门办理手续的在册正式人员、离退休人员。同时统计公办中小学代课人员数量。

二、调查统计工作程序

调查统计工作以县为主进行,主要了解全市中小学校教职工人数、编制、职务职称、工资收入等基本信息。

(一)学校信息采集与录入

1、各学校按照调查统计工作要求,对在册正式教职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务职称、编制状态、工资收入和离退休人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离退休前职务职称、离退休费等基本信息逐项采集,认真填写《**省中小学教职工基本信息登记表》。(表格请在省教育厅政务信息网下载,网址:**)

2、信息采集结束后,对拟录入的在册正式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姓名在校内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通过“**省中小学教职工统计分析系统”录入教职工信息,并通过系统打印纸质材料,经学校校长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后上报学校上级主管部门。

(二)学校信息的初审与汇总上报

1、各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的主管部门负责各校上报纸质材料的初审工作。其中义务教育学校、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部门主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的材料初审工作由县(市)、区级教育部门负责;技工学校的材料初审工作由县(市)、区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其他公办普通中专、幼儿园的材料初审工作由其主管部门负责。

各学校主管部门初审主要审核在册正式教职工的职务职称、岗位身份、编制情况、工资收入等方面的情况;审核离退休人员的退休前职务职称、离退休费等方面的情况。如审核不合格,则退回学校修改并重新上报。初审合格后,学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学校上报材料上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上报县(市)、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通知学校通过管理系统提交电子数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做好中小学校代课人员的调查统计工作,认真填写《**省中小学校代课人员统计表》(表格下载地址同上)。

(三)信息的审核与公示

1、学校主管部门负责汇总所属学校的在册正式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基本情况汇总表,初审合格并签字盖章后统一送县(市)、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相关单位进行审核。财政、人事部门在审核在册正式教职工基本信息的同时,根据离退休人员工资审批情况和财政供养情况,审核离退休人数和离退休费。

2、审核工作结束后,由县(市)、区编办对在册正式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姓名和工作单位进行公示。

3、市直中小学校(职业中专)、幼儿园、技工学校在册正式教职工与离退休人员的信息审核与公示工作,按照以上程序进行。

(四)信息上报

1、审核结束、公示无异议后,各县(市)、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打印好《**省中小学在册正式教职工基本情况表》、《**省中小学离退休教职工基本情况表》、《**省中小学教职工基本情况调查统计汇总表》,经机构编制、教育(或劳动保障或其他学校、幼儿园主管部门)、财政、人事部门确认并报当地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签字并加盖公章后,于**年4月5日前以政府名义报襄樊市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通过管理系统将本县(市)、区在册正式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电子数据上报(表格下载地址同上)。

2、报送的材料要求:《**省中小学教职工基本情况调查统计汇总表》、《**省中小学在册正式教职工基本情况表》和《**省中小学离退休教职工基本情况表》各一式二份。同时报送《**省中小学校代课人员统计表》一式二份(加盖教育部门公章)(表格下载地址同上)。

三、工作要求和工作纪律

开展全市中小学校教职工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工作,对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提高我市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要求,精心组织安排,按时按要求完成调查统计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的调查统计工作,切实加强我市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市政府成立襄樊市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附后),具体负责全市中小学校教职工基本情况调查统计的组织领导、协调指挥和检查督办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迅速成立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尽快落实办公地点,及时配备工作人员,集中办公。要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工作方案,认真布置工作,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县(市)、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人员名单于3月20日前报襄樊市市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一并报送办公室的联系电话和工作人员手机号码(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

(二)认真做好调查统计的培训工作。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有关人员参加全省中小学教师调查统计工作培训会。培训工作结束后,各地也要对学校调查统计人员进行培训。

(三)明确工作职责,抓住关键环节。此次调查统计工作,要坚持谁统计、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重点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信息采集填报环节。学校填报是此次调查统计工作的第一步,信息填报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调查统计质量的高低。各填报学校要选择能坚持原则、工作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同志担任调查统计员,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在册正式教职工与离退休人员的数据采集、录入、上报等工作,把好调查统计工作的“第一关”。二是信息审核环节。县(市)、区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汇总、初审基本情况时,要认真核对填报信息。县(市)、区教育、编制、人事、财政部门要对教职工的编制情况、人事关系和工资情况逐一审核,做到准确无误。三是公示环节。对在册正式人员实行县(市)、区和学校层层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学校和县(市)、区公示时间一般为3—5天,考虑到此次调查统计工作时间紧,各地可以将公示与填报、审核工作同时进行。襄樊市汇总后,将对上报的在册正式人员姓名和工作单位在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站和教育信息网上公示。对编制情况有异议的,由编制部门负责处理,对其他信息有异议的,由学校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四)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工作纪律。县(市)、区要加强对调查统计工作的检查监督,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统计质量。市教育、编制、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将组织人员对调查统计情况进行抽查。要严肃人事工作纪律,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职称聘用和工资政策。建立调查统计工作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要结合调查统计工作,认真清理“吃空饷”人员。各级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调查统计工作中出现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在教师调查统计工作中存在谎报、漏报、错报情况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在全市范围内通报。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省编办关于全省中小学教职工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电[**]53号)的要求,为全面系统掌握全市中小学校教职工人数和基本信息,正确分析我市教师队伍的现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市政府决定从3月中旬开始,利用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职工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调查统计范围

调查统计范围为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及幼儿园经县级以上组织、人事、劳动、教育、编制等部门办理手续的在册正式人员、离退休人员。同时统计公办中小学代课人员数量。

二、调查统计工作程序

调查统计工作以县为主进行,主要了解全市中小学校教职工人数、编制、职务职称、工资收入等基本信息。

(一)学校信息采集与录入

1、各学校按照调查统计工作要求,对在册正式教职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务职称、编制状态、工资收入和离退休人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离退休前职务职称、离退休费等基本信息逐项采集,认真填写《**省中小学教职工基本信息登记表》。(表格请在省教育厅政务信息网下载,网址:**)

2、信息采集结束后,对拟录入的在册正式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姓名在校内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通过“**省中小学教职工统计分析系统”录入教职工信息,并通过系统打印纸质材料,经学校校长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后上报学校上级主管部门。

(二)学校信息的初审与汇总上报

1、各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的主管部门负责各校上报纸质材料的初审工作。其中义务教育学校、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部门主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的材料初审工作由县(市)、区级教育部门负责;技工学校的材料初审工作由县(市)、区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其他公办普通中专、幼儿园的材料初审工作由其主管部门负责。

各学校主管部门初审主要审核在册正式教职工的职务职称、岗位身份、编制情况、工资收入等方面的情况;审核离退休人员的退休前职务职称、离退休费等方面的情况。如审核不合格,则退回学校修改并重新上报。初审合格后,学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学校上报材料上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上报县(市)、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通知学校通过管理系统提交电子数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做好中小学校代课人员的调查统计工作,认真填写《**省中小学校代课人员统计表》(表格下载地址同上)。

(三)信息的审核与公示

1、学校主管部门负责汇总所属学校的在册正式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基本情况汇总表,初审合格并签字盖章后统一送县(市)、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相关单位进行审核。财政、人事部门在审核在册正式教职工基本信息的同时,根据离退休人员工资审批情况和财政供养情况,审核离退休人数和离退休费。

2、审核工作结束后,由县(市)、区编办对在册正式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姓名和工作单位进行公示。

3、市直中小学校(职业中专)、幼儿园、技工学校在册正式教职工与离退休人员的信息审核与公示工作,按照以上程序进行。

(四)信息上报

1、审核结束、公示无异议后,各县(市)、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打印好《**省中小学在册正式教职工基本情况表》、《**省中小学离退休教职工基本情况表》、《**省中小学教职工基本情况调查统计汇总表》,经机构编制、教育(或劳动保障或其他学校、幼儿园主管部门)、财政、人事部门确认并报当地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签字并加盖公章后,于**年4月5日前以政府名义报襄樊市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通过管理系统将本县(市)、区在册正式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电子数据上报(表格下载地址同上)。

2、报送的材料要求:《**省中小学教职工基本情况调查统计汇总表》、《**省中小学在册正式教职工基本情况表》和《**省中小学离退休教职工基本情况表》各一式二份。同时报送《**省中小学校代课人员统计表》一式二份(加盖教育部门公章)(表格下载地址同上)。

三、工作要求和工作纪律

开展全市中小学校教职工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工作,对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提高我市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要求,精心组织安排,按时按要求完成调查统计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的调查统计工作,切实加强我市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市政府成立襄樊市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附后),具体负责全市中小学校教职工基本情况调查统计的组织领导、协调指挥和检查督办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迅速成立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尽快落实办公地点,及时配备工作人员,集中办公。要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工作方案,认真布置工作,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县(市)、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人员名单于3月20日前报襄樊市市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一并报送办公室的联系电话和工作人员手机号码(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

学校统计工作总结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党委 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Top-Down)源于工程控制学研究领域,是一种工程设计理念,强调从最高端到最低端,从总体构想到具体实现,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顶层设计理念被逐渐引入教育学等研究领域,成为制定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理论界对顶层设计的研究方兴未艾,一些高职院校也有意识地运用顶层设计为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指引,但总体来说,顶层设计理念应有的理论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高职院校如何做好顶层设计,特别是担负着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学校党委如何在顶层设计中发挥主导作用,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一、高职院校实行顶层设计的重要意义

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逐渐从规模扩张转至加强内涵建设,学校发展总的指导思想的制定和设计越来越关键,包括如何形成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等,这些都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引入顶层设计,从全局的视角出发,通过系统梳理设计,整合资源,形成特色,对破解当前发展中的困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1 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清晰定位,明确目标。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在明确自身功能的前提下,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学校党委从了解和把握社会人才需求人手,结合学校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所处环境,汇聚集体智慧,对自身办学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最后形成指导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形成既具有高职教育特征又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

2 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顶层设计中,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决定并演绎出二级系统,二级系统包括两个基本架构:组织系统和非组织系统,组织系统包括学校各单位和队伍,非组织系统包括制度和文化。当前有些高职院校由中专校升格而成,规模扩大之后,仍沿袭原有的运营机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根据终极目标进行组织系统和制度体系的设计整合,促进组织系统中的各单位和各类人员形成各自细化的职能和目标,使学院的所有资源都集中到顶层目标的实现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创建学院文化,培育办学特色。学院文化是一个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办学特色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显性标志。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还未形成自身鲜明特色的学院文化,也未有意识地去总结、提炼、创建有核心价值的学院文化。在顶层设计的i级系统即实施阶段,顶层理念渗透到每一项具体T作中,融入到每一个参与者心中,通过实践一反馈一总结一实践的循环,最终会形成以理念决定思维,以思维养成习惯,以习惯培育传统,以传统积淀文化,以文化彰显特色的局面。

二、当前高职院校党委在实施顶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胡锦涛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上,高职院校党委拥有重大决策权,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中也应发挥强有力的主导作用。但顶层设计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准确定位、锁定目标,科学设计、系统整合,执行控制、实施反馈等多个环节,对组织者要求极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顶层设计的最终实施陷入困境。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党委在实施顶层设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有设计无顶层。当前,有部分高职院校党委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还不够清晰,发展定位上存在着“跟风式”“单线式”现象,把“创示范”“升格”作为发展方向和目标,发展规模上求大不求特,专业建设求全不求强,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重表面轻本质,功利化倾向明显。有些学校党委立意不高,眼光不远,对校内外形势变化、行业发展动态趋势缺乏深思熟虑和全面把握,未能很好总结和提炼本校的核心优势和办学经验,导致定位模糊,最终体现在学校发展特色不明显,发展后劲不足。

2 有顶层无设计。一些高职院校党委对顶层目标进行了建构,对学校发展定位、办学思路作了科学阐述,但未对实现顶层目标的步骤和环节作具体的统筹规划设计。如有些高职院校党委提出创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但没有考虑到“一流”的具体内涵和标准是什么,需要哪些二级子系统和分目标来支撑、衔接,各分目标如何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学校在制度层面如何设计完善以保障顶层设计的顺利实施。因此,顶层目标不进一步变成具体的“操作指南”,所谓的理念、目标就是空中楼阁。

3 有设计无实施。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在于落实。有的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的实施中阻力重重,虎头蛇尾,主要是执行力不强,忽视了党组织在实施中的保障作用发挥。在思想保障方面,党委未能有效统一全员思想,导致对顶层目标认识不清、领会不透;在组织保障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实施中的核心作用;在队伍保障方面,没有把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在机制保障方面,没有建立导向明确、运行有序的内部机制,顶层设计的实施缺乏良好环境和氛围。

4 有实施无反馈。顶层设计中的实施监控、目标反馈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它将顶层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经验以及师生员工的反映及时反馈给决策层,从而构成由上至下再由下向上的双向反馈,推动顶层目标和实施方案的不断完善。有些高职院校党委没有主动总结实施的经验和教训,挖掘和放大亮点,不注意把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提升,形成具有共识的理论性总结,从而大大降低了顶层设计的实际效果。

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说明部分高职院校党委在抓全局、抓思想、抓组织、抓队伍、抓执行方面能力不强,统筹和动员各方力量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水平不高。

三、高职院校党委做好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顶层设计在时间序列上按照“定位、设计、整合、实施、反馈”五个步骤进行,在空间组织上从顶层目标、系统整合、组织实施三个层面推进,体现了顶层设计理念的内在逻辑和科学体系。下面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高职院校党委如何做好顶层设计进行探讨。  1 办学思路与理念形成。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一直围绕“办什么样的高职教育,怎样办好高职教育”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总结、凝炼、升华并形成了“三个一,三个二”的总体办学思路,即贯穿一根红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凸显一根主线: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抓住一根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成人与成才双轮齐转,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双轮齐转,坚持继续教育与普专教育“双轮齐转”。。总体办学思路的提出科学地回答了两个根本问题,为学院发展提出了终极目标。在办学思路形成的基础上,学院党委根据高职教育内涵提升的新任务,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全国率先提出“大爱育人”办学理念,把“塑大爱精神之魂,举素质教育之旗,走工学结合之路,结‘成人“成才’之果”作为行动指南,抓住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源头动力。

2 设计与整合。思路与理念一旦形成,发展路径便成为关键。学院党委针对办学思路,提出了“六个必须”总体工作要求,围绕“大爱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下发了全面深化大爱育人工作实施意见,制定《2009-2011年学院发展规划》,提出了力争三年实现“六大变化”的具体措施,为顶层目标的实现,绘制了一张精确可控的“路径图”。同时,党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狠抓思想、组织、队伍建设,为顶层目标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通过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广大教师党员的先进性意识,为办学思路和理念的贯彻落实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 实施与推进。顶层设计的实施操作层面,既需要排除万难,大力推进,也需要高超的工作艺术和方法,精心搭建平台和载体,使实施更富成效。学院党委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实施与推进。一是狠抓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和教学技能大赛,狠抓课堂教学质量。高度重视督导工作,设立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强力推进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着力抓好院系两级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优化。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组建“校地校企合作委员会”,积极推动和建立“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的高职教育运行机制。二是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提高推进实施效果。学院党委不断创新实践载体,丰富实施内容和形式,通过推进“六大工程”,构建全面的育人工作体系。推进“师德工程”,广泛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推进“理想工程”,大力培养优秀学生;推进“学优工程”,引导学生向身边的典型学习;推进“三帮工程”,确保不让一名学生掉队;推进“文化工程”,积极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推进“实践工程”,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三是打造品牌,特色发展。顶层设计最终就是以不同的定位,寻求特色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学院全力打造育人品牌,以“大爱育人”理念统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育人特色。着力培育院(系)发展品牌——医学技术学院,加大投入力度,使医学技术学院成为本地区医学教育中心。大力创建服务地方品牌,学院开创的退役士兵培训“学历+技能+就业”的泰州模式,得到了各级军地领导的高度关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校统计工作总结篇(5)

1 引言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现在高校已经都配备了合适于学校自身管理的学生管理系统,并成为了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学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和管理工作的不断重置和细化。同时,由于学校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的党建工作室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故建立一个高效快捷的党建管理系统就显得不可或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对学生信息的管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和开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提高学校在各方面的工作效率。

本文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党建管理工作为例进行了管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2 研究综述

2.1 系统概念及内容

保中医专学生党建管理系统是采用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eb来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总体成本。B/S架构管理系统方便、快捷、高效。他的主要特点是: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成本低、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

2.2 系统建设的原则[1]

(1)面向用户的原则。(2)使用模块化设计。(3)此系统的设计主要使用快速原型法。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管理部门及管理角色分析

(1)管理部门。保中医专学生党建工作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由学生工作部(处)来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和具体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有: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党委组织部、学生党总支、各系党支部。(2)管理角色。根据保中医专党建工作开展的业务需求,学生党建管理的主要用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系统管理员、校党委管理员、党委组织部管理员、学生党总支管理员、系党支部管理员、系年级管理员、班级管理员、学生。

3.2 系统主要业务流程分析

(1)学生党建管理介绍。根据保中医专学生党建工作分析,本系统业务流程包含:学生对本人入党申报相关信息的录入查看;各级管理员对申报入党学生信息的添加和修改审核。(2)学生入党流程。[2]学生入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和校党委制定的相关流程进行。对学生进行入党前的启蒙教育,接受学生的入党申请书,系党支部为申请人指定或学生自己联系入党介绍人并同申请人谈话教育,系部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积极份子考核期满后报送学生党总支进行审核,学生党总支报送校党委审核公示确定为发展对象,对发展对象进行培训考核,学生个人写书入党志愿书审核确定为预备党员公示,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观察审核为正式党员。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按照用户的需求来进行分模块设计,通过使用系统使大量繁杂、重复的工作快捷、有序、规范同时提高管理效益和质量,实时动态、准确、完整地提供学生党员团员信息,保证我校在学生党建工作管理的质量,为学校提供数字化、合理化的学生党建工作管理信息及处理平台。

4 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1)系统总体设计原则。稳定性、实用性、可靠性、经济性、扩充性、安全性。(2)系统功能模块划分。保中医专学生党建管理系统是在充分分析党建工作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此系统预期达到的目的确定了系统由以下六个子系统构成。设置管理模块;查询使用管理模块;入党管理模块;数据统计模块;信息模块;关系接转模块。

4.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给定的硬件、软件环境,针对现应用问题,设计一个较优的数据模型,依据此模型建立数据库中表、视图等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数据库信息管理应用系统。

(1)概念设计。概念结构设计是将需求分析得到的用户需求抽象为信息结构即概念模型的过程就是概念结构设计。概念数据模型,主要在系统开发的数据库设计阶段使用,是按照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建模,利用实体关系图来实现。它描述系统中的各个实体以及相关实体之间的关系,是系统特性和静态描述。数据字典也将是系统进一步开发的基础。概念模型一般先画出组织的局部E-R图,然后将其合并来进行表现[3]。(2)逻辑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产生的概念数据库模式变换为逻辑结构的数据库模式。即把E-R图转换为数据模型,这里以关系模型和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基础来进一步讨论逻辑结构设计方法,逻辑结构设计一般包含两个步骤:将E-R图转换为初始的关系数据库模式;对关系模式进行规范化处理。再对其进行数据库表设计。

5 结语

通过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情况做了大量的调查与分析,在功能分析、系统需求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文献,权衡与考虑多方面因素上进行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并通过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效的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学校统计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育统计;科教管理

高校教育统计是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高校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以取得科学、直观的教育基础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的整个过程[1]。高校教育统计是认识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并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是高校自身及教育主管部门掌握教育本底数据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科教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2]。本文主要分析高校教育统计在高校科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教育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1教育统计的主要内容

凡涉及教育相关内容的统计都可以认定为教育统计,教育统计外延较大,内容丰富,没有统一且标准的统计指标与统计内容,目的不同,统计内容不尽相同。2015年8月,教育部了新修订的《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修订后的指标体系共102项,分为综合教育程度、国民接受学校教育状况、学校办学条件、教育经费、科学研究5大类,其中涉及高校的指标达54项。此外,一些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也可以作为教育统计的内容,如《QS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为学术同行评价、教师人均论文引用率、生师比、全球雇主评价、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共6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则有指标12项。教育统计者须从自身需要出发来确定指标以及统计的主要内容。

2教育统计在高校科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1教育统计是科教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教育统计是全校基本数据和信息获得的主要途径,涉及学校科教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硬件条件、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等。教育管理者可以及时采集、更新数据,通过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有效整理和描述,并进行综合评价。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发现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科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危机,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短板,提升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倒逼教育管理者有针对性地积累相关数据,使教育统计工作为科教管理工作服务。

2.2教育统计是高校事业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高校科教水平的提高及自身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离不开准确、及时、全面、有效的教育统计。教育统计针对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的调查,搜集相关原始数据资料,运用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作出符合规律的判断和评价,得到高校事业发展活动的真实情况,揭示发展现状、问题和规律,进行科学的预测,并提出建议,便于高校决策层采取导向措施,制定政策和规划,有助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3]。如通过对学校人力资源情况进行统计,可以分析师资的职称结构、学历学位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生师比情况、高层次人才情况等诸多数据,为培养和引进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供基础信息[4];通过对校舍、实验室、图书、教学仪器设备、信息化建设等办学条件的统计,对比《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积极改善学校硬件,为师生提供较好的校园环境;通过对科研论文、项目、专利等科学研究情况统计,可以了解高校科教项目的研究类别、分布规律、经费收支,为高校制定科教项目管理政策提供数据服务和反馈信息[5]。

2.3教育统计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各项事业全面开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对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做合理的调整,对未来的高等教育做全面的规划和预测,对高等教育质量作科学的评估和评价,对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和办学效益作积极的探讨,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统计[3]。教育统计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宏观管理、监控及进行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

3教育统计提高高校科教管理的实证分析

教育统计涉及高校全方位数据,学生情况和专任教师情况是最基础且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以天津市某高校为例对学生情况和专任教师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教育统计对科教管理的作用。

3.1专任教师情况的统计分析2014年,天津市某高校专任教师职称学位及年龄 结构的情况如图1至图3所示。从图1至图3可以看出,该校副高以上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硕士以上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75%以上,说明该校师资水平总体较高,尤其重视专任教师的学位情况,通过引进或培养等方式,使专任教师学位达到了较高层次。但该校年轻教师较多,39岁以下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49岁以下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85%以上,年轻教师已然成为该校发展的主力军,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年轻教师进行培养、教育和激励,为学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2学生情况的统计分析天津市某高校学生规模分布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2014年该校在校生11400人,其中本科生7850人,博硕研究生2598人,留学生952人,分别占学生总数的68.9%、22.8%和8.3%,说明该校办学层次齐全,总体发展较为均衡;2012—2014年间,该校学生规模总体变化不大,略有增长,学生的快速增长期已过,学校要加快提升内涵,在学生培养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校博硕研究生增长较快,说明该校正在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应该积极配套相应的师资及办学条件。以上2个实例仅从教师和学生角度进行研究,事实上,高校是复杂的组织体系,涉及的数据千千万万,可以从多个不同视角开展统计分析。如可以围绕办学条件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掌握学校生师比、师资、校舍、图书及教学仪器配备等情况,对比办学条件的指标,查缺补漏,有的放矢去提高办学条件;也可以进行科技统计,从科技项目、学术论文、知识产权等方面,综合全面分析学校的科技实力,有的放矢地通过政策引导提高科技水平[6]。有的高校责成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公司进行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用大量详实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总之,教育统计作为科教管理的基础工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做好顶层设计,不断挖掘其内涵和外延,提升科教管理水平。

4教育统计存在的问题

4.1微观统计缺乏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解教育行业总体情况,便从宏观层面进行指标设计,从管理者的角度采集高校教育数据,高校被动式完成上级交予的统计任务。宏观统计固然重要,但微观统计却更为适合高校,它能实实在在地为高校服务,为高校决策提供数据参考[3]。然而,实际情况是高校微观统计缺乏,显有学校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发展、课程完善、就业与学生培养等自身内涵发展视角主动开展数据整理和综合分析。目前的教育统计满足不了教育管理的需要,滞后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丧失了最基本的为教育管理服务的功能。

4.2统计数据割裂,形式单一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教育统计任务,有的是常规的,包括高等教育统计、科技统计、设备统计等,有的是临时性统计。教育主管部门内部未进行顶层设计,导致各统计任务之间缺乏联系,数据割裂,成为数据“孤岛”。学校被动式完成上级任务,对数据一报了之,缺少数据的联系整合。目前,教育统计仍以报表为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统计任务,高校采用单机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审核后打印上报,缺乏动态的网络版数据库管理系统[3]。

4.3重统计、轻分析统计工作不是为了统计而统计,关键在于要对统计资料作出符合规律的判断和评价,通过分析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然而,统计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统计、轻分析,教育统计亦如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将教育数据进行联系整合,综合分析,研究适合地方发展的教育策略、支持计划和专项投入等。高校应积极主动开展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的教育统计,同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应用。但实际情况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统计数据仍以采集和整理为主,对数据只是简单描述或说明,分析利用严重不足,使教育统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3]。

4.4指标体系存在缺陷目前我国教育指标体系以师资情况、校舍及占地、图书及教学仪器配备、信息化建设、教育经费等办学条件为主。但从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角度去采集数据信息为教育决策服务,难以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学科建设、办学效益和活力等自身情况,呈现出硬数据有余,软指标不足[7]。教育统计是为管理者服务的,更是为高校服务的,教育统计要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才显得有意义。因此,教育统计指标要体现高校内涵及核心问题,包括从学科建设到科研实力,从师资水平到生源质量,从教学质量到就业状况等。教育主管部门要联合高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进行教育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体现管理者的意志,又要反映高校的基本状态。

5对策与建议

5.1加强组织建设,提高队伍工作水平加强组织建设是做好教育统计的基础和前提,应建立“统一领导、二级负责”的教育统计管理体制。“统一领导”是指设置专职统计人员,负责综合、统筹和指导;“二级负责”是指各二级部门配备二级统计人员,负责所辖区域的统计和数据整理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统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统计意识和业务素质,让统计人员能主动将教育管理与教育统计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挖掘信息资源,以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科教管理工作。

5.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统计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对教育统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要建立与高校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数据管理信息中心,搭建统计信息化平台,对学校数据资源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和整合,进行实时管理和动态管理,提高统计工作水平,使科教管理工作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迈进[8-9]。

5.3开展相关研究,加强指标体系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联合开展研究,借鉴学习发达国家教育指标体系及知名的社会评价指标,如《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和《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4大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学排名指标。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双方的需求出发,加强指标体系建设,内容要涉及基本的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等硬指标,同时兼顾反映教学质量、教学成果、办学效益、办学活力等无形因素,注重反映学校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点领域[8,10]。

5.4进行顶层设计,加强数据联系整合在大数据时代,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都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改变以往各自为战的局面,建立数据平台,以模块化方式进行协同统计,防止数据孤岛,重视数据之间联系整合,进行相关、可比和预测,有助于减少重复劳动,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为制定政策、规划,进行教育投入及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结束语

高校教育统计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事业发展和领导决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但其在研究和实践层面还有诸多不足,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高校要高度重视教育统计,主动且有目的地进行相关研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发挥教育统计的数据支持作用,助力高校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生,赵雪曼.高校科技统计实践与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5):503-505.

[2]刘亚超,王玥,辛彦军.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37-40.

[3]戴世英.教育统计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的探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47-49.

[4]吕晨阳.浅析教育统计在教育决策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4):274.

[5]张宁,孙勇,曹福毅.高校科技统计工作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39-41.

[6]于江平.浅析科技统计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5(2):283.

[7]任晓辉.美国教育统计和指标体系探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1):172-175.

[8]苏光靖.当前高校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3(3):13-14.

学校统计工作总结篇(7)

高校科研统计就是用数字来反映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便对科研信息实行计量化管理,是一种对科技现象数量方面的调查研究活动,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制度和方法之一[4]。因此,高校科研统计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一是认识高校科研活动规律的有力工具。通过大量综合的统计数字与统计分析,用数字来说话,清楚地认识科研活动的规律性。二是开展科研业务工作的客观依据。从科研课题立项到完成、成果的社会影响及其转化效益等情况,都离不开科研统计提供的数据,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分析都需要可靠的数据[5]。三是学校科研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科研统计在管理科研的过程中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功能———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统计服务就是学校科研统计为学校科研管理决策服务;统计监督就是科研统计要及时地为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全面准确地反映学校科研这一“车轮”运转的情况,以便管理者制定新的决策,排除运转过程中的故障。另外,统计监督也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学术腐败、避免重复研究的作用。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高校科研统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既是高校科研日常管理和管理集成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科研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和服务学校科研的需要,更是高校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6]。为了解和掌握国内高校的科研信息统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情况,推进高校科研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本文通过对江苏高校科研统计管理现状的调查,总结分析目前高校科研统计信息数字化管理的经验和不足,具体研究大数据时代适合于高校科研统计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为国内高校科研统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2高校科研统计信息资源数字化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2.1江苏高校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于2014年12月—2015年1月,采用网络调查方式,以江苏的各类普通高校为调查对象。截止到2014年底,分布在江苏全省各地的普通高校总数为134所,其中本科院校51所(部委属10所,省属30所,市属5所,民办4所,中外合作办学2所),高职高专院校83所(省属38所,市属22所,民办22所,中外合作办学1所)[7]。在实际调查中,从被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15所本科院校、20所高职高专院校作为调查样本,所取样本兼顾“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地方普通本科及专科院校和民办院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专家信息、企业需求等科研统计信息和科研管理系统设置情况等。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总体状况上述调查样本分布在江苏省的不同地区。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3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是江苏省经济发达地区,苏中地区(包括扬州、南通、泰州)次之,苏北地区(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的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因而,本课题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能够反映全国高校的科研统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现状与水平。表1、表2显示,除1所院校的网页不可访问外,其他25个单位在其科研管理部门的网页有科研信息的统计管理栏目,占样本总数的71.4%;9个单位没有科研信息统计栏目,仅涉及学校立项课题、获奖等信息的简单报道,占样本总数的25.7%。各院校统计的科研信息主要涉及各级各类立项科研项目、、获奖成果、授权专利、制定标准、企业需求信息、内部专家信息等科研信息。在校内科研管理系统建设上,有20个院校已建立内部科研管理平台,占样本总数的57.1%;14个单位尚未设立,占样本总数的40%。部分院校的科研统计信息不仅体现校内科技信息,还关注社会需求信息。另外,本科院校的科研信息统计数字化管理工作总体整体水平好于高职高专院校,涉及的信息内容也较为详细而丰富。2.2.2主要成绩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看出,高校科研信息统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发挥作用。已建立的校内科研管理平善了内部科研管理功能,高校科研信息统计工作逐步走向自动化、集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科研信息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二是信息统计内容较为丰富。各个学校的数字化科研信息既有校内立项课题、纵横向科研项目,又有获奖成果信息、授权专利转让和专家学者信息等。三是科研信息统计公开化程度较高。众多高校在校园网站或其科研管理部门网页设置“科研成果”专栏,以分类统计的形式向校内外展示科研成果。四是科研信息统计管理工作重视产学研用的结合。一些学校(本科院校居多)专门搭建了成果转化系统平台或技术转移中心平台,以有效的信息统计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纵观全国高校科研信息统计管理数字化建设发展的原因,主要归结于:(1)信息化建设促进科研信息管理的数字化。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8]。科研信息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数字化建设成为必然。(2)数字校园建设加速科研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是由学校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图书馆等各业务部门共同驱动、共同完成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科研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为学校科研管理和服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并已成为高校师生教学、科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9]。(3)产学研政的结合需要高校提供全面而丰富的科技信息。全国多个地区正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这对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服务提出了新的高要求。为此,各级政府依托所在地高校的技术力量,并把高校纳入到本地区的数字化、智能化行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为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地方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加大科研管理力度,科研信息统计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2.3存在问题通过对调查统计结果的剖析,结合日常与省内外同行的工作交流,本文研究发现,目前高校科研信息统计数字化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科研管理系统利用率低。虽然大部分院校搭建了科研管理平台,但目前仅限于内部统计科研工作使用,校内外其他科研人员无访问权限,这阻碍了本校、本地区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导致同类项目重复申报、重复研究。二是信息统计管理意识不强。一些学校缺少科研信息的统计管理理念,仅利用单位网页,对立项课题、获奖成果和成果转化等情况进行新闻报道,尚未开展科研信息的专项统计和网上管理。三是信息统计内容有待完善。由于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各单位网站上公布的统计信息涉及的年度信息不齐全,自然科学成果信息多、社会科学类成果信息少,学校产生的很多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政府提供的决策咨询报告等成果信息被忽视,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信息还没有列入科研统计范围。四是信息开放共享程度较低。学校承担完成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以及过去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大多数仍搁置在资料堆、档案柜乃至流散在个人手中,没能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面向社会的科研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科研用户、企业用户对所需的数据无从查找。

3对策建议

在高校管理工作逐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变革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强化信息统计数字化管理意识,增强科研管理责任意识。以科研管理系统建设为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梳理学校科学研究活动各环节产生的科技信息,推动学校科研信息统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3.1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科研管理系统

为完善科研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尚未建立科研管理系统的高校应尽快搭建科研管理平台;已使用科研管理系统的院校,还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系统平台的功能模块,增加科研成果信息分类统计和分类查询子系统,建立科研项目与经费库、论文库、著作教材库、获奖成果库、专利与标准库、科技成果转让库、专家信息库等专题信息统计数据库[10]。比如,南京大学的科研管理系统平台在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方面分别设立了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信息检索子系统,可以从项目名称、负责人等途径进行检索。一些学校已建或正在建设的OA系统应充分考虑科研管理子系统的校内功用和社会化服务功能,把目前相对独立的产学研平台作为一个子系统,整合到学校科研管理的大系统中,以满足校内科研信息的统计管理和查询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科技人员、企业研发人员、企业管理决策者等用户的科技信息需求。

3.2充实科研统计指标的信息内容

目前高校科研统计的基本指标是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科研成果),科研投入主要是科研经费,即当年实到科研经费(指当年拨入的科技和社科经费总和);科研产出的3个统计指标是论文论著(科技类、社科类)、鉴定与登记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11]。在各个单位网站能够看到的科研统计信息很少涉及学校的科研投入或到账科研经费,涉及经费内容的至多是获批横向项目的资助费用。为有效发挥科研统计在科研投入与产出效益核算方面的作用,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把立项研究项目的资助费用和单位配套费用在公众可访问的项目管理模块予以公开,一方面发挥公众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鼓励本单位职工合理使用经费,多出科研成果。对于科研产出即科研成果的信息统计,必须对科研产出的各类成果进行科学的汇总分析,既有按类按年的详实统计,也要有成果变化的动态统计,同时兼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的统计。比如可转化成果的统计信息,一定要在单位网站的相应统计公告栏有详细的反映;已转让的专利等技术,要有转让时间和受让单位等信息,以便于企业用户引入新技术成果进行新产品开发,切实推进校企合作;研究与咨询报告的统计既要包括正式提交给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也要有相关成果被采纳的信息统计,这是高校科技智库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对于学校专家信息,目前仅有部分高校从事这方面的统计工作,众多高校可以把校内专家信息提交到数字化管理平台或网站专家信息专栏,因为技术专家对地方科技创新驱动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专家信息统计具体以学校有名望的学科专家为基础,整合其他各方面专家资源,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专业、高质量的“专家库”,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校外研发机构、企业管理者等与校内专家联系的枢纽,利用学校专家学者的特长服务于社会[12]。

学校统计工作总结篇(8)

1.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

构建数字化应用管理环境,将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部门间和部门内的数据、资料、文件等的交互,可通过数字化校园环境准确、迅速的获取到,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将减少教职工的工作量。以我校学工处、教务处为例、两部门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关于学生信息的共享,导致信息滞后,或者采用原始的文件共享方式(采用QQ群共享信息)。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学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是学校改革与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将为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从2000年开始,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如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等就开始有步骤地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一般已建立了公共数据库平台、网上办公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多个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而大专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最近几年才刚刚起步,并且可以投入的经费数量、技术力量与这些本科院校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2.1 应用系统现状

我校信息化起步较晚, 目前运行的信息系统比较少,主要有:数字图书馆系统、教师评测系统、网上选课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

2.2 基础设施现状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是高带宽、高性能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目前,我校基本可以满足在校内的任何合法用户在任何时间使用任何一种计算机系统都可以进行互联网应用,这也为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规划设计原则与总体建设目标

3.1 规划设计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制定,涉及多个设计细节和执行环节,需要从学校整体的高度全盘考虑,并经历一个酝酿、启动、发展的过程。系统规划既要从时间上、发展上进行纵向的考虑,又要从全校各个部门以及其它校外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的横向关系上考虑;既要考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支持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运维体系建设等建设项目的实施步骤,又要考虑这些建设项目的协调发展。

因此,要全面的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目前我校的发展状况显然不适合这种全面的数字化建设。这里从我校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根据学校各个部门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分步实施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做到满足现有需求,并在5年之内不落后。

3.2 总体规划建设目标

从应用层面上看,数字化校园是一个集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应用于一体的应用系统。为此,可以结合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将应用系统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化校园总体框架结构设计如图1 所示。

图1  数字化校园总体框架

(1)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是一种组织网络办公、协同办公,从而提高组织内部协作效率、信息效率的软件。学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要完成以下功能:1)信息通讯:公告、通知的与管理并具有办公论坛和网络投票功能;2)公文流转:满足学校领导高效率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需要,提供邮件服务、会议组织、日程安排、公文发送等功能,有效协助学校领导顺利完成各项事务;3)归档处理:系统管理员或具有权限的用户可对已经处理完毕的公文进行归档操作,归档后相关用户可进行查询、借阅等操作。对己归档的文件可以定期进行销毁,放弃归档、删除等操作。

(2)综合管理系统

综合管理系统根据我校情况,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补充以下应用系统:

1)学生管理系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生管理系统必须收集与维护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籍变动信息、奖惩信息等,使全校各管理部门共享学生信息;

2)教务管理系统:学校教务工作是在教务处等部门的统一协调下进行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修订并完善教学规章制度,负责学生考试和教学管理,编制课表,落实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监督,教学事故的核实和处理;

3)人事管理系统:一个完整的人事管理系统必须收集与维护教职工的基本信息,以及职称、行政职务、绩效考核、科研学术、表彰奖励、学习培训、家庭信息等信息,使全校各教职工管理部门统一共享教职工信息 并提供教职工自身信息的查询服务;

4)资产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以固定资产的卡片管理为基本手段,建立固定资产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保证固定资产的帐、卡、物相一致;

5)档案管理系统:负责全校各类档案的管理,尤其是对纸质档案的管理并负责档案的信息化处理。主要包括学生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固定资产备案等。

(3)数字化图书馆系统

数字图书馆是面向校园、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拥有海量的知识资源,强大的资源管理和个性化阅读管理的网络图书馆。它将资源管理、阅读管理、海量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为师生创建一个自主、轻松和高效的学习环境。

(4)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定位于为学校创建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网络教学空间,为教师消除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所需面对的技术障碍。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并自主进行课程内容学习。不同学习者之间以及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讨论交流。

3.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根据本校情况总体框架分成四个层次, 即系统基础设施层、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层、应用系统层和信息门户层。总体应用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化校园总体应用框架

1) 系统基础设施层由数字化校园系统硬件平台( 网络、服务器等) 和系统软件平台( 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组成。它们是数字化校园 的基础设施, 并提供数字化校园系统运行的基本环境。目前我校仅有一台接入网通公司的Windows Server 2003服务器正在使用。

2) 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层作为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承载平台, 提供跨平台应用框架和底层通用服务, 并为各个应用系统的运行、开发与部署提供支撑作用。

3) 应用系统层利用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的环境与服务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处理和信息服务, 如提供办公自动化、数字化图书馆、综合管理、网络教学等业务功能与信息服务。

4) 信息门户层为各类用户提供统一的数字化校园系统信息访问入口, 获得与其身份相应的信息服务和应用访问权限。信息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呈现、应用表示集成、单点登录访问、信息授权访问以及负载均衡服务等功能。

4.实施计划及方案

按照“分期实施”的原则,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先实施重点系统,再逐步深化推广。2011年首先完成我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及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搭建一个稳固、可扩展的标准体系和底层技术框架,构造能够满足我校数字化校园应用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平台框架。

4.1 实施思路

(1)分阶段实施:先实施重点子系统,再逐步深化推广。项目的实施统筹考虑,首先完成学校最急需、最重要的应用,根据学校现行业务运作周期的规律,确定实施的时间,同时考虑应用实施的各种内部、外部因素,制定分阶段实施计划加以实施。

(2) 技术部门和学院其他部门共同参与:项目由计算机教研室组织开发,由学院其他部门提供并确认需求,确保项目的实施结果能满足学校需要。

4.2 实施计划

具体实施计划(2011.03-2012.6)分项目立案、制定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收尾四个阶段。项目实施的简要进程如表1所示。

表1  项目进程

序号项目阶段关键事项起始时间~完成时间阶段1项目立案,项目组成立项目组结构和成员组织结构,沟通方式工作机制,工作方法项目启动会阶段2制定项目计划同学校各部门沟通了解各部门现有流程了解项目实施流程分析各部门在项目实施中的分工及角色提出建议流程流程会审并建立文件确定数字化校园平台关键技术实现方案制作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基准计划制作项目交付物管理计划制作项目进度管理总计划制作项目质量管理总计划制作项目人员管理计划制作项目沟通管理计划确认学校各部门对项目计划的认可和配合阶段3项目执行阶段开发设计文档管理项目测试项目验收阶段4项目收尾阶段整理项目文档资料并保存项目组内部总结各部门反馈调查项目内部交接项目维护5. 预期实施效果

5.1 实施效果

学校统计工作总结篇(9)

二、正确认识高校教育统计在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教育统计工作也越来越显得重要,这是我国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学术地位、经费等情况的监测仪。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确定教育评估标准的重要参考,高水平的教育统计是影响主管部门进行教育评估的重要因素。主管部门可以从统计资料的分析总结中发现高等教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确定管理和监督的方向。从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总结中,制定监督、检查、评估的条件,重点监督和评估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从而能够明确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并予以增加投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及教学环境的改善,增强办学的实力。现代化的统计手段,可以进行多种数据的分析,进而总结出数据之中隐含的规律对高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高校统计是把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融为一体,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把脉,有效地发挥了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管理和决策的监督作用,统计信息以报告的形式上交,也是学校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

三、正确认识教育统计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发挥的作用

学校统计工作总结篇(10)

2、加强教职工严格考勤管理,认真统计,落实奖惩,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把出勤与有效工作相结合。

3、树立服务意识,公正公平地做好各项人事工作,配合校长室做好教职工绩效考核、、继续教育、日常考核、教职工工资增加、职评等工作。

4、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使用工作,科学管理档案,提高档案利用率。进一步完善档案、人事、劳资工作的管理。

5、做好文秘工作,规范来往文件的接收、发放、传阅及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并按校领导要求做好文件起草及总结、汇报和计划等撰写工作。

6、做好各种会议和活动的通知和组织和记录等工作。

7、认真做好学校XX年大事记整理工作。

8、保管和使用好学校印章、介绍信和证明等管理工作。

9、做好来信、来访、外调及校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性工作,做好各类统计报表工作。

10、拓展渠道,加强对学校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淮上教育和报刊、杂志、网络宣传学校,努力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提高学校知名度,促进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了解,增强办学的信誉度。

11、当好校长的行政助手。协调各处室、年级组工作,及时向校长反馈;重视加强对外联系与接待工作,搞做好校务公开工作;搞好信访工作及时处理家长群众来信;关心离退休教师,做好相应工作。

12、与各部门协调做好其它各项工作。

二、党务工作:

1.加强学习,协助学校党支部开展党员思想教育学习活动,进一步强化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2.协助党支部做好党员管理与党费收缴工作,做好XX年党员发展工作。

3.继续做好校务公开工作,并坚持做好公示制度。

三、具体工作安排:

元月份:

1.教师年度考核及结果上报。

2.收齐学校各部门工作总结。

3.文档及材料整理。

4、制定结束工作安排。

5、增加薪级工资、教龄进档办理。

6、召开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动员会。

7、召开新年茶话会。

2月份:

1.拟定工作计划。

2.行政值周安排。

3.教师基本情况信息收集、整理,输入电脑。

4.督促、收齐学校各部门工作计划。

5.工资变动办理,教职工工资档案填写。

6、开展师德教育主题活动,收缴资料。

7、制定、公布XX年度学校工作计划。

8、制定落实各部门目标责任书。

3月份:

1.教职工通讯录打印。

2.建立教职工专项人事档案。

3、师德教育活动评比。

4、制定读书计划。

4月份:

1、开展系列读书活动。

2、学校档案材料系统整理

3、法人年审。

5月份:

1、读书活动评比总结。

2、劳动年审。

3、制定结束工作安排。

4、师生意见反馈及测评工作。

6月份:

1、上半年出勤统计。

2、本年度职评教师统计。

3、编写上半年大事记。

4、配合做好中考工作。

5、督促、收缴各部门工作总结。

6、撰写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谋划。

7、收缴、审验校本培训报告册。

7-8月份:

1、送审校本培训报告册。

2、教师半年度绩效考核。

3、文档及材料整理。

4、安排继续教育工作。

5.督促、收齐学校各部门工作计划

9月份:

1.制定工作计划

2.行政值周安排。

3.教师基本情况信息收集、整理,输入电脑。

4.组织开学相关工作。

5、教职工调入、调出手续办理。

10月份:

1.整理各项资料。

2.教师职称材料学校初审。

3、职评材料上交。

11月份:

1.人事年报准备工作

2.工资年报准备工作

3、学校档案材料系统整理

12月份:

1.人事材料,工资信息材料处理上报。

2.师生意见反馈及测评工作。

3、督促各部门撰写XX年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计划。

4、撰写XX年度学校工作总结和XX年度工作计划。

上一篇: 钢铁工业论文 下一篇: 餐馆活动营销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