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寄语给孩子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7 18:17:22

儿童节寄语给孩子

儿童节寄语给孩子篇(1)

我女儿现在读小学四年级,因为我的工作关系,我们先后多次搬家,她也前后转了两次学。我女儿生性开朗,所以每到一个学校都能交很多小朋友,特别是三年级转学后,她就不断收到好朋友的书信。刚开始我想回信也是在练写作,就很少管,可渐渐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她每周都要花大量时间在写各种信上――有电子邮件、有贺卡、还有普通信。这个六・一儿童节,她一口气就买了一百多张贺卡。

最近,我发现她对贺卡越来越着迷,整天都在摆弄她收到的和买来的贺卡,甚至爱卡成癖。她的书包里、抽屉里都装着花花绿绿的贺卡,床头也挂满了贺卡。她经常向我要钱买贺卡,同学生日、教师节、元旦、圣诞、母亲节、愚人节……所有的节日她都要买贺卡、寄贺卡、收贺卡。我真担心,她这样会耽误她的学习,请问,我该怎么办?

苦恼母亲 陈 红

2006年10月12日

陈红女士你好:

国庆节过后,有不少家长向戈飞提出了类似你这样的担忧,家长们不光担心孩子买贺卡要花掉许多钱,更多的怕孩子因迷贺卡而分散精力,耽误学习。

贺卡,在许多儿童和少年心中所占的份量,大概不亚于课本、复习资料。同样,每年孩子所需的购买贺卡的费用,也在少年儿童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其实贺卡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一种倍受人们喜欢的,用来传达信息的手段。

为友谊而“生”的贺卡

1843年,英国皇家科学院著名科学家约翰・霍斯利设计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张贺卡――祝贺圣诞节的纸卡片。由于当时技术比较落后,贺卡主要是利用平版印刷及手工着色技术,图案也很简单,只印刷了1000张。即便如此,这种贺卡也立刻成为抢手货,很快售空。

到了本世纪初,乔伊斯・霍尔又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贺卡,并赋予它们特殊的含义。这样,贺卡开始流行起来,并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给现代紧张的社会、淡漠的人际关系带来了丝丝春意。可见,作为庆贺节日、维系友谊的使者,作为人类感情的纽带,贺卡的确有着它特殊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作为儿童,内心里充满了对友谊的向往和憧憬,通过贺卡来向同学、朋友表达自己纯真的友谊,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商人们却以敏锐的经济眼光,看到了贺卡所蕴含的大量财富,于是便想尽一切办法使生产的贺卡愈来愈精美,花色品种与日俱增,价格从几毛钱到几块钱,十几块钱,甚至几十块钱。尽管价格昂贵,在每年的贺卡消费大军中,儿童和少年仍然是其中的主力军。

同样烦恼的父母

“爸爸,能不能把压岁钱先给我,我急着买贺卡送同学,好让他们明年选班干部的时候投我一票……”虽然离新年还有段时间,可王先生却已经收到了孩子预支压岁钱的申请,也意味着他将为这笔小学生间的“人情消费”付账。

“我儿子今年才上小学四年级,这两天已经买了近200元钱的贺卡送同学了。”去年戈飞在圣诞节前两夭收到一位姓何的妈妈的来电,她儿子自从最近收了一堆贺卡后,天天缠着要钱买卡回赠那些好友,现在市面上一张普通的贺卡要卖两元,而精致一些的要价十几元甚至几十元,“孩子还嫌便宜的卡送给同学会遭人笑话,专挑贵的买,真要命。”

有一个小学生在买了80多元钱的贺卡后还不满意,一个劲儿地埋怨他妈太小气,不肯再给他钱,让他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

陈红女士,你看,和你有一样忧虑的家长大有人在。

心理学认为,从幼儿园走向校园生活的儿童,对人际交往有一种新奇感,渴望友谊和朋友,渴望来自朋友的浪漫温馨的问候。因此,儿童迷贺卡是交往的需要,心理成熟的需要。孩子通过贺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家长应该理解。

然而,由于引导不当,许多儿童过分地迷恋贺卡,既影响学习,又使家长感到经济上无法承受。每逢圣诞、元旦,那些满载友谊和问候的贺卡便雪片般地飞舞起来,给远方的朋友带去春的信息,同时也给家长们带来了负担,给邮政职工带来了压力。

孩子们为什么会迷恋贺卡

大多数孩子买贺卡可以说是在“随大流”,也就是,赶时髦心理,每逢节日,看到别人买贺卡、寄贺卡,收贺卡,自己也忍不住要买一些、寄一些。既然买,就得买好的,太差了怕拿不出手。还有的孩子已经买了足够的贺卡,但看到五颜六色、设计精美的贺卡,仍忍不住又要买。这种心血来潮的购物心理,便是冲动心理在作怪。

有一位细心的班主任,在圣诞节来临前,对班里同学收到的贺卡做了一次统计,发现在飞来飞去的贺卡中,许多同学收到的贺卡数差不多相等。同时,一个爱寄贺卡的小同学也发现,自己寄出贺卡的张数和收到的数量大致相等。这是为什么?我们说,这其中是一种被动心理在作怪,因为许多人都在被迫消费,人家寄来了,不回不合适,面子上过不去。这样你给我寄来,我给你回去,来去的数量当然相差无几。

另外还有一种功利性心理:一些早熟的儿童或在大人的熏陶下,或受影视片的影响,认为“多个朋友多条路”,将来好办事。所以,明明关系不是很“磁”,却要互送贺卡套近乎,拉关系。

谈卡何必色变

然而,逢年过节寄张贺卡仍然是我们今天人际交往中一项常用、节俭、方便和有意义的方式。现代都市生活,快节奏、高效率,一方面要求人与人之间更多地交往与协作,另一方面,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因素,朋友之间又很容易产生距离感、疏远感,贺卡就像剂一样,补偿了这种不协调和不平衡。所以,对于这种正当的人际交往、人情消费,家长可以给予鼓励。所以,让孩子不要过分迷恋贺卡,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

陈红女士,这里给您介绍一些正确引导进行贺卡消费的方法:

每逢节日,帮孩子计划购买贺卡的数量和钱数。要完全不让孩子买贺卡,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无法把儿童和贺卡完全隔离开来,就帮孩子计划一下:该买多少,怎样买比较省钱,有些可买可不买的,就让孩子不要买……在与孩子共同计划的过程中,可教给儿童怎样节约地、科学地花钱。

给儿童讲讲什么是友谊。初涉人世的小学生,对友谊的理解还肤浅、表面,以为只要互寄了贺卡就是朋友,寄的贺卡越高档关系就越“磁”。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懂得:真正的友谊不取决于贺卡的档次高低,而在于是否互相理解、尊重、信任。

如果有时间的话,不妨和孩子一起做做贺卡。现在市面上卖的贺卡画面多雷同,祝福的话也多是些套话,儿童使用起来很不合适。如果家长能帮孩子剪几片绿叶、摘几片花瓣贴在孩子设计的卡片上,或教儿童在上面画上朋友喜爱的卡通画,写几句独特的问候语,既可以锻炼儿童的心智,又培养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同时还使所寄出去的贺卡独具一格。如此“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帮儿童安排好时间:儿童有时一玩起来就忘了时间。家长要帮助他们妥善安排好。让他们先完成功课再研究贺卡。

为环保请慎用贺卡:小小贺卡与森林资源、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一张贺卡从砍伐树木、造纸、印刷、美术加工、集中邮寄到最终作为废物扔掉,其中消耗的资源、排放的污染物和浪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十分惊人的。

儿童节寄语给孩子篇(2)

2004年10月24日,民政部出台《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次年1月1日正式实行。《办法》规定:“残疾的被寄养儿童,应当在具备医疗、特殊教育、康复训练条件的社区中为其选择寄养家庭。”“需要长期依靠技术性照料的重度残疾儿童,不宜安排家庭寄养。”“寄养年满十周岁以上儿童的,应当征得被寄养儿童的同意。”“安置在每个寄养家庭的被寄养儿童不能超过三名。”寄养儿童的生活、医疗和教育费用由民政部门列支。同时明确了寄养家庭的条件,如,要有寄养服务机构所在地的常住户口和固定住所;住房、收入等要处于当地中等水平以上;身体健康,无犯罪记录,无不良生活嗜好,等等。

家庭寄养最大的特点也是优点就是给孩子一个真正的、完整的,有爸爸妈妈的家,无论吃穿、心理、学习还是身体康复,都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照。“一家人照顾一个孩子,和两三个老师照顾一个班的孩子,那肯定是不一样的!”

相关人员经过长期的跟踪回访发现,进入家庭后的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认知及自信心方面都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变得活泼、外向,对别人的爱也有了回应,“就像花儿开放了一样”。

贵州省是我国开展家庭寄养较早、也是较成功的地区之一。在采访中,一名从事这项工作多年的社会工作者兴奋地讲起孩子与寄养家庭的变化:“我们寄养出去的多数是婴儿,还不怎么记事,没多久就能把寄养父母当亲生的。刚来时的那些心理阴影很快就能散去大半。和在福利院长起来的孩子比,这些孩子精神面貌绝对不一样。”“寄养父母也都特别高兴。他们未必有多么高的觉悟,但看着孩子一点点成长,哪有不高兴的。说起哪天孩子会叫妈妈了,哪天开始摇摇晃晃地走路了,哪天知道给大人拿拖鞋了,都特别自豪。跟说自己亲生的孩子似的。家庭凝聚力也强了。有的夫妻原来闹别扭,现在一起照顾孩子,感情不知不觉就好了。有的原来天天出去打麻将,现在不打了,就是别人叫,也有充足的理由不去――得看孩子啊!所以,我们这儿的寄养家庭大多数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介绍来的。”

农村的寄养父母很朴实,记者在大连附近某村采访中,听到有人这样夸奖自己的“孩子”:“他大便后自己会擦屁股了!”“他能靠在墙边站5分钟了!”他们确实有理由为此自豪,因为第一个孩子是弱智,第二个孩子是脑瘫,刚来时连最起码的生活能力都没有。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国福利院儿童的寄养工作都是阳光灿烂的。寄养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福利机构、寄养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哪个环节出纰漏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例如,给孩子,尤其是残疾或者智障孩子找合适的寄养家庭就很不容易。某市,寻找寄养家庭的消息一传出,福利院的咨询电话就响个不停,还有30多户市民亲自来申请,但其中20多户都在“争抢”仅有的两名健康女孩。工作人员说,只有5%的市民愿意和残疾儿童共同生活,“其实,每个小生命都是无辜的,真希望那些残疾孩子也能得到来自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农村人对残病儿童宽容一些,但他们的经济能力和康复知识有限,并不都能照顾好这些特殊的孩子。

被寄养儿童接受教育也是个大问题。孩子的户口仍在福利院,因此准备入托或者入学时,他们往往因为“户口不在本地”而被拒之门外,或者被要求缴纳高额的择校费,这是福利院与寄养家庭都很难承受的。有的地方干脆以他们有残疾,影响其他同学也加重老师负担为由一口回绝。

更可怕的是,少数地区的官员和福利院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把这些孩子当成累赘;有些寄养家庭缺乏爱心,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河南省濮阳市的张文选是个寄养大户,七年多接收了约百名孤残儿,多数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脑瘫儿,前后有30多人都死在这里。冬天,蜂窝煤炉是他家惟一的取暖工具,屋里比外面暖和不了多少;炒热的沙子盖住孩子的下半身,就算是尿布;自己吃什么给孩子吃什么,“有时10天吃一次肉,有时一个月才能吃上一回”。生病了,从村卫生室买点儿药凑合了事!张文选的条件与做法显然与国家规定相差甚远,但当地民政局的人却说:“如果按照规定去办,这些重度残疾的儿童根本很难找到合适的寄养家庭。”

陕西省安康市“福利院孤残儿童寄养农家变‘圈养’”的报道同样引起一片哗然。寄养在某村一户人家的四个孤残儿被关在肮脏、阴暗而潮湿的小屋子里,惟有通过一个铁栅栏门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孩子竟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四年!恶劣的环境严重损害着他们本就虚弱的身体,两人病情加重。这户人家根本不具备寄养条件,福利院负责人对此的解释是,也了解到寄养家庭情况不好,但福利院的房间和看护人员不够,所以一拖再拖。至于这户人家领到的孩子生活费中到底有多少真正用在孩子们身上,负责人说:“我们把孩子的生活费给老乡,但没有办法要求他们必须怎么做。”

家庭寄养虽然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它仍是目前除收养以外,最有利于孤残儿童身心与情感、智力发展的养育模式。被寄养孩子可以直接获得家庭生活的体验,能够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教育,有机会参加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锻炼,丰富社会环境的刺激,使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残障得到康复,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顺利融入社会主流,真正“回归社会”。

儿童节寄语给孩子篇(3)

农村寄养儿童问题是劳务输出较多的县区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G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近年来寄养儿童数量不断增长,寄养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利因素凸显,其寄养儿童现象在三四线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G县农村寄养儿童为例,阐述农村寄养儿童现象,并提出进一步的对策,为类似G县经济结构的地区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做法。

一、G县农村寄养儿童现象

为了解G县农村寄养儿童的状况,作者在2015年6月份对G县395所农村乡镇中小学学校4~9年级48373学生的状况做了问卷调查(考虑到1~3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调查中没有包括1~3年级学生)。共回收问卷45276份有效问卷,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现阶段G县农村寄养儿童有以下几个现象。

(一)农村寄养儿童人数多,且随年级在增长

在45276名学生中(其中小学27726人,中学17550人),一共有寄养儿童5777人(其中小学2382人,中学3395人),占到总人数的12.76%,其中小学寄养儿童占比为8.59%,而初中寄养儿童占比为19.34%。实际上农村寄养儿童的人数占比更高,这可以从学生人数随着年级变化看出,学生的人数锐减。这主要是因为,除小部分辍学儿童外,余下的到城区私立学校寻求更好的教育,这部分学生其实也是农村寄养儿童。随着年级的增长,寄养儿童的人数和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初中三年级寄养儿童数量甚至达到了总人数的21.86%。从对一些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孩子年纪增长,独立生活能力变强,更多的父母去外地打工,将孩子寄宿在学校变成寄养儿童,这种时候要特别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生活,完成心理转变。

(二)农村寄养儿童分布分散

在395所被调查的学校中,寄养儿童人数在10人以下的有341所,占农村中小学总数的86.3%。这些寄养儿童大多在偏远的小学校或者教学点就读,分散的就读现象既不利于为寄养儿童投入资源的有效利用,也给学校在管理带来困难。尤其是农村教学点是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而设置的以复式教学为主的小规模不完全学校,多数农村教学点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调查发现各乡镇中心学校(中学)和中心小校在寄养儿童教育上发力还不够,被调查学校中乡镇有中心学校23所,中心小学19所,其寄养儿童占比均低于平均寄养儿童占比(表1)。主要原因是农村寄养儿童中相当一部分为超生寄养儿童,由于没有户口无法进入公办学校读书。

(三)民办学校寄养儿童中考成绩相对优异

调查发现在农村寄养儿童的教育中,民办学校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G县某学校是一所寄宿制民办初中,这一所学校就有1872名寄养儿童(图1最右端的点)。从该学校与其他乡镇中心校寄养儿童在2015年中考成绩看,除语文和政治科目外,寄养儿童的成绩都比其他乡镇中心校的寄养儿童优异。从该民办学校的例子来看,寄养儿童集中简化了学校对寄养儿童的管理,寄养儿童和同学之间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关系,友情的替代作用对寄养儿童的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影响。

二、G县教育政策应对策略与展望

从G县的现实情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来看,农村寄养儿童仍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基于这种现状,还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这种情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区域结构

合理规划布局,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让资金投入更加集中,促使学校上规模上水平的同时,也充实学校的师资力量,既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又可以保证学校具备从事关爱寄养儿童工作的人力。而且只有学校汇集更多的寄养儿童,才有可能真正重视关爱寄养儿童工作,使关爱工作开展地更深入细致,从而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帮助寄养在学校的孩子得到科学合理的引导和教育。

(二)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调查显示,在各种寄养情况中,寄养在学校对于寄养儿童的成长相对有利,所以要更好地解决寄养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继续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让更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具备寄宿条件,提高寄宿制学校的覆盖率是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能够让更多寄养儿童能够就近寄宿在学校,创造相对有利的成长环境。

(三)落实帮扶措施

落实结对帮扶措施,尤其是对成绩相对较差的寄养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针对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一方面让学优生与寄养儿童中的学困生“一对一”帮扶,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另一方面把学困的寄养儿童分包给课任教师,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关注,并将帮扶的情况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学校和班主任要实时监测帮扶工作的效果,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的效果。

(四)注重心理辅导

心理状况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心理问题也是很多其他问题的根源。由于寄养儿童群体处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往往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学校要把寄养儿童的心理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寄养儿童成长心理档案,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为开展心理辅导和教育提供依据,保证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旦寄养儿童心理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偏差,确保学校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掌握、及时纠正。

儿童节寄语给孩子篇(4)

 

二十多年来,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先后获得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行知教学奖”、 高淳县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淳县幼教学科教学带头人、县“十五”“十一五”教科研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参加南京市五县幼儿园青年教师教育活动评比获一等奖,撰写多篇论文在省市县获奖。

 

【“六一”寄语】

六月,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希望的季节。

孩子们最喜爱的“六一”儿童节”,像一个顽皮可爱又美丽的小娃娃,乘着六月灿烂的阳光,踏着欢快的舞步,俏皮而来。她热情地向孩子们招手问好,把自己装满口袋的快乐送给所有的孩子。

 

在这个阳光灿烂、鲜花盛开的季节里,祝愿孩子们在自己的节日里过得快乐而充实;祝愿孩子们每一天都能在幸福和温馨中健康成长;祝愿孩子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拥有更多的快乐。

 

贾文芬,镇江市大港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镇江市骨干教师,镇江新区首批名园长。多篇论文在核心刊物发表或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先后荣获镇江市教科研先进个人、镇江市教科研先进工作者、镇江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六一”寄语】

欢歌笑语庆佳节,百态千姿展新颜。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载着欢笑、载着歌声来了……在此,我代表所有老师向小朋友和家长们送上最真挚的感谢和祝福!

感谢孩子,你们的童真给了老师最纯粹的快乐,你们的童趣给了老师最简单的幸福,你们的童心让年轻成为幼儿园教师的代名词。是你们,让老师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儿童”。因为有你们,所以老师从不敢懈怠学习,你们是老师的老师,你们让老师学会了与你们一起成长!

 

感谢家长,是您的信任,让我们有幸成为孩子童年的“玩伴”,陪伴孩子一起开始快乐的童年旅行!是您的托付,让我们感受到了神圣的使命,我们将捧着一颗真心,奉献一片亲情、真情、友情!

 

“六一”是快乐的,童年是美好的;“六一”是孩子的,快乐是大家的。让我们真心祝福每一个孩子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真心祝愿每一位教师和家长与孩子一起幸福快乐的成长!

 

出生于1971年的龚燕1989年毕业于苏州幼儿师范,张家港市塘市幼儿园园长,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历年来,本着探究、自主、创意的教育理念,分别走过了一线教师、年级组长、行政助理、副园长、园长几个台阶。热爱幼儿音乐教育的她是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研究协会会员,苏州市“双十佳”青年教师,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张家港市首批名教师,并获得了市级教科先进个人、苏州市级先进个人、省级“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曾多次对市级以上幼教同仁公开展示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有八十多篇研究论文及随笔发表于省级以上研究刊物。

 

【“六一”寄语】

幸福“六一”

清晨,当第一声鸟鸣婉转在树梢,

宝贝早已欢笑着在草坪奔跑。

奇怪,今天怎么起得这么早?

你猜,你猜,来不及告诉你,

因为我要赶紧整理好我的背包!

难道,难道,你要去到遥远的地方,

那里有你喜欢的彩色城堡?

不对,不对,你们大人哪里知道,

我们小孩的嬉闹!

其实,其实,我早已明了,

因为,“六一”已经来到。

那银铃般的欢笑,

很快就会响彻云霄;

那满心的欣喜,

会在每个角落引爆。

宝贝,我更希望你知道,

我喜欢,每天陪伴你阳光下拔高,

我愿意,每天跟随你快乐的奔跑!

那样,“六一”将不再稀少,

即便有短暂的风雨飘渺,

不怕,你能用彩虹化解烦恼!

那样,“六一”不会仅在童年留驻,

它会追随时光,

带着“彩虹糖”的甜蜜,

和你永远相拥相抱!

汪慧,盐城市滨海县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中学高级教师。近年来,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盐城市学前教育学科带头人、盐城市模范校长等光荣称号。

汪慧园长在带领全园教职工积极推进幼儿园发展进程中,积极走集团化办园道路,使幼儿园形成了目前一园四区的模式。幼儿园秉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办园理念,坚持“承中求新、爱中求融、做中求精、乐中求进”的办园目标,形成了以“美育”为核心,实施幼儿全面发展的办园特色。近年来,幼儿园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先后荣获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省和谐幼儿园、市幼儿教育先进集体、市模范学校、市美育特色幼儿园等称号。

 

【“六一”寄语】

儿童节寄语给孩子篇(5)

当提及给父母写信时,孩子们都流露出期待、羞涩的神情,然而,当问及“你想跟爸爸妈妈说什么”时,不少孩子面露难色,常常几句“妈妈,我想你!”“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便无话可说了。面对大半页空白的信纸,执笔的老师们有些尴尬。老师们分析:这些孩子由祖父母抚养,本身生活经验匮乏,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那么,让孩子们对父母说些什么,又该怎么说呢?

经过研讨,我们决定结合节日开展专题活动,让这些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丰富经验,学习表达。“暖暖端午节”“快乐儿童节”“激情中秋节”“我的新年愿望”等系列活动便由此产生了。“暖暖端午节”活动中,不善表达的瑞瑞小朋友画出了跟奶奶一起包粽子的过程,老师代为转述:“爸爸,我今天和奶奶一起包粽子,奶奶好害,包了8个,我只包了1个,还有米漏出来了,包粽子好难啊。我把我包的粽子留下来等你回来吃。”在“快乐儿童节”活动中,孩子们把自己学会的本领画了出来,向爸爸妈妈报告自己的进步:“我认识了路旁的花叫紫薇,可漂亮了!”“我折了个小钱包送给你。”稚嫩的画、可爱的手工作品、老师的话组成了一封封情深意重的信,飞向了远方,飞向了孩子日夜牵挂的地方。

二、石沉大海空期待,一片诚心终回信

虽然事先跟家长取得了联系,但寄出的信大多石沉大海,回信寥寥无几。看着孩子们失望的眼神,老师们拨通了家长的电话。“收到信的,蛮好的!忘记回信了。”“对不起,这阵子忙,没来得及回信。”怎么办?面对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亲情书信还要继续吗?

“老师,能不能再写一次信,我上次的画没画好!”一个孩子的嗫嚅让我们心酸。再写一次,不,再写很多次,总有一天,家长会有回应的。这次,信封里除了孩子精心准备的信,还悄悄藏着老师的信:“妞妞爸爸,您好!我是妞妞的老师,想跟您说说妞妞的情况,孩子不能生活在父母身边,对她的童年来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希望能和您一起帮助她。”老师情深意切的话语和孩子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让家长感动了,一封封回信陆续来到了孩子的手上。“宝宝,这是你长这么大,妈妈第一次给你写信。妈妈也想你,过两天就回去看你!”“宝贝,爸爸发工资了,给你买漂亮衣服。”关心的话语从老师的口中念出,思念父母的情绪在这一刻得到释放,开心的笑容在孩子脸上绽放。

儿童节寄语给孩子篇(6)

一、贵州农村留守儿童及寄宿制学校建设概况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上,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较为落后,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截止至2013年3月,贵州省就共有630万[1]左右外出务工人员。而外出的劳动力基本上以青壮年、中年人士为主,很大一部分已结婚生子。因为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抚养孩子、教育孩子的成本远高于乡村,因此,将孩子留在老家,交予其它监护人托管或直接交给学校管理的现象在贵州省农村地区极为普遍。

已有的诸多相关研究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在交给寄宿制学校管理以前由于缺少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正常管理和亲情呵护,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一度出现了严重断层和缺失,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的违法事件、犯罪程度越来越严重,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将留守儿童交给学校教育和管理是对外出务工人员来说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贵州省目前寄宿制学校开工建设150多万平方米学生宿舍,计划2012-2015年寄宿制攻坚工程学生宿舍规划总建筑面积375万平方米。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财政厅整合中央专项资金6.4亿元(80%用于宿舍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4.99亿元和省级寄宿制攻坚工程专项资金2.379亿元,共计约13.8亿元规划建设学生宿舍150万平方米以上,可解决50万农村中小学生寄宿问题,比年度建设目标任务超110余万平方米。按此进度,我省可提前完成学生宿舍建设任务,确保到2015年农村学校寄宿率初中生达到70%、小学生达到30%以上。[2]

二、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经过组内分工,本次关于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调查是针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对遵义、黔南,铜仁、毕节地区一些寄宿制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儿童在家生活习惯了,刚进入寄宿制学校,有的儿童在家没有什么玩伴,有的儿童在家还得帮家长干些家活,感到辛苦,但有的儿童在学校中时间长了,感觉到寂寞无聊或不习惯。

在收回的留守儿童问卷中,关于留守儿童在难过或生病时,他们对外出父母的想念程度,十分想念的达到62%,比较想念的有28%,仅有6%不怎么想,4%没想过。

其次,在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调查过程中,我们和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谈到留守儿童进入学校寄宿之后的心理变化,其调查结果如下:

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学校后的心理变化情况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儿童在进入寄宿制学校寄宿之后,心理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在调查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上,我们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进行如下比较:

在学习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出现困难的情况是大致相同的。是否遇到困难跟他们本身的学习程度、智力水平关系比较大,跟父母是否外出打工的关系不大。

寄宿制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贵州省教育厅为保贵州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不留空白点,将再建3404个农村学生食堂,保障学生人人都能吃上营养餐,到2015年农村学校寄宿率初中生达到70%、小学生达到30%以上[3]。这对于发展好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和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是相当大的进步。然而,在深入到寄宿制学校中进行调研中,从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们那里也了解到不少问题,寄宿制学校相关制度的硬件实施虽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但问题仍然比较严峻。

三、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现在广大农村地区在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主导下采取了集中办学,成立寄宿制校,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使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发挥最大效益。寄宿制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优势确实是留守儿童非寄宿的情况无法比拟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管理经验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

寄宿制学校是随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而留守儿童出现以来采用一种新型教育和管理模式,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是初次探索,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大量留守儿童整天住在学校,生活问题、学习问题、课余时间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等全部甩给学校,谁来负责学生的生活,谁来负责学生的学习,谁又来组织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些工作怎样监督、怎样评价等对很多学校来说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针对寄宿制的特点,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较低。

3.2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生活管理极其艰难

2011年,我省共投入资金5.8亿元,已建成9961个学生食堂,基本实现了除教学点外“校校有食堂”的目标。2012年,贵州省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针对全省现存的3404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投入一万元左右,共投入资金3404万元左右,为所有教学点建设简易食堂,添置必要的食堂设备,确保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不留空白点,为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的“贵州模式”顺利实施提供保障。[4]但是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小学要求的硬件配备之间差异的矛盾。撤并学校的学生涌入完小或中心校就读,使原来就不充裕的校舍更加捉襟见肘。根据相关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有一张床铺,以一间宿舍容纳12名学生计算,那么现有宿舍远不能满足要求。这里还不包括学生的盥洗室、餐厅、食堂等其他配套用房。校舍改造成宿舍,还需要添置床铺、衣柜、鞋架、纱门、纱窗等设施,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寄宿制的硬件投资是令许多农村学校头疼的事。相当多的学校五六十个学生挤一个宿舍,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同学挤一张床铺,宿舍的拥挤造成晚间空气污浊,严重的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一些学校没有餐厅,学生露天排队打饭,雨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苦不堪言。

3.3学生的安全管理新问题突出

安全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应该把安全问题作为首要考虑的中心问题。留守儿童寄宿以后,安全成为家长思考最多的问题。多数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是否会被同学欺负,东西是否会丢失等。虽然学校专门雇有负责学生宿舍安全的生活老师,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加之儿童自控能力差,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最常见的问题是宿舍被盗案件,由于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差,再加上管理不善,所以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除此之外,女生宿舍面临更多的问题,最令人担忧的就是晚上的安全问题。

3.4教学管理水平落后

第一是教学质量下降。上级政府集中办学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事实又怎样呢?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约束力差,在家的时候,有监护人督促,学习的时间有保证。而在学校,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那些原本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就会沉迷于其他事情,忽视学业。

第二是传统观念与素质教育目标错位。教师的传统观念: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轻视甚至鄙视寄宿制办学中的服务育人功能。家长的传统观念: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意味着用钱替孩子买来了时间,用寄宿可以“矫治”孩子,他们认为寄宿制管得严,时间多,孩子学习就会好,孩子学习好就行。一部分教师拼命抓成绩,对学生的生活管理淡薄,学生间的一些不良倾向不能消灭在萌芽状态,以至于出现校内黑社会。部分家长认为生活教师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不大,不配合生活教师管理,更有甚者对生活教师的管理吹毛求疵,横加指责,造成生活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下降,学生不服从生活教师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3.5教师队伍不稳定

部分教师悲哀地形容寄宿制学校的老师是“吃人饭,干牛活”。确实对于在寄宿制学校来说,教师的角色就不仅仅是一名教师,而是教师、父母、保姆的混合,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是要照料学生的饮食起居。对于现行的教师工资体制而言,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没有额外的补贴,仅仅讲奉献,靠道德的标准来维持教师的积极性,确实难以保证教师安心工作,因此部分教师拼命往城区调动工作,致使山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极不稳定。另外,部分家长认为把学生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动不动就把责任推给教师,吵闹、上访、告状司空见惯,近似于民谣“学生祖宗化,家长上帝化,教师孙子化”的复杂教育形式下,学生24小时留在学校,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职业风险。

四、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管理策略建议

留守儿童寄宿到学校后,学校成为他们教育生活的摇篮,教师成为开启儿童智慧的主要实施者,对此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应加强管理和认真研究管理和教育方法。

4.1校长及管理者应提高管理素养

学校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实践表明,管理低效的学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校长及其领导班子的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所致。目前,从走读学校转向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学校管理难度加大,也对学校校长及其领导班子提出了专业化管理学校的要求。

一是提升校长专业管理素养。我国现行中小学的学校领导制度是校长负责制,即校长承担学校管理的全面责任。对于贵州农村中小学的校长来说,提升专业化的管理素养须从办学思想、管理能力、管理知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几方面着手。

二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素养。对于校长领导下的行政管理人员而言,在学校管理中,他们对于学校制度作用发挥的好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执行、落实、监督等方面来看,他们自始至终都在担负执行者的角色。很多学校制度发挥作用不好的主要原因与执行者对制度重要性认识不足和执行力不强有至关重要的关系。因此,提高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素养是学校制度建设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学校管理者自身也要经常通过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来提高自己对制度的认识、理解,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4.2学校应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和其他普通中小学学生相比,既有其共性,更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一是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主要来自贫困民族地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虽然父母外出打工,但挣的都是“劳力钱”,所以家庭经济仍然困难,教育程度偏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难度相对较大,要求较高;二是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主要来自居住分散,山高谷深,交通困难的山区,远离家和父母,儿童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不合群现象甚至独自出走的现象发生,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难度大,责任重;三是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大多数的吃、住、学、玩都在学校,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因此,寄宿管理工作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工作要从细微之处着眼,从小事着手,对学生的饮食、住宿、交通、学习和活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这就要求学校让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紧紧围绕寄宿管理工作这个中心,调整各方面工作管理的方法,修订规章制度和明确工作职责,把寄宿管理工作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管理过程之中。

4.3教师应该用赏识树起留守儿童的自信

儿童需要赏识,赏识是一种包容,是一种欣赏,是师爱的表现,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教育,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 扰乱课堂秩序,课后不完成作业,成绩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有自卑感,这时他们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就会无所适从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对这些留守学生更应该真诚地赞美和鼓励,以此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4.3.1通过赏识教育 培养留守儿童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首先,教育者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儿童的“闪光点”, “东方不亮西方亮”。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挖掘留守儿童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赞扬,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看上去几句普通的话语,却能激起学生心灵上的感应,使他们产生一股向上的动力,对他们的成长起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4.3.2 实施赏识教育 主要渠道在课堂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关爱,产生了孤独、寂寞、焦虑、自卑、敏感等诸多心理,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学习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学会宽容、真诚的善待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厉声地训斥,不要“唐僧”式的说教,有的只是灿烂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真正触动儿童的心灵,错误得以改正、障碍得以扫除、方法得以改进成绩得到提高、自信得以增强。

4.3.3深化赏识教育 培养留守儿童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师应注重留守儿童兴趣的培养。有的学生常说对某类活动没有兴趣,也不爱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尝试和练习的结果。对某项活动缺乏兴趣的人,一般是怀疑自己缺乏某种能力,怕做不好,惹人笑话,干脆说没兴趣,不爱好。事实上,只要肯练习,慢慢尝到甜头,兴趣爱好也就有了。因此教师要耐心教育学生,人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尝试多练习,促进孩子兴趣生成 。孩子兴趣一旦形成,教师就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让留守儿童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可以从自己的身上而不仅仅是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

总之,实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是实现贵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贵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障贵州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重要手段。对加强我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路、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协作和配合,以此来促进我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

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kgzx2012013;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广播网贵州2012年6月12日消息,苏梦园报道.

[2]同上.

[3]数据来源:中国广播网贵州2012年6月12日消息,苏梦园报道.

参考文献:

[1]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调查[N].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 (3).

[2]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M].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M].上海教育科研,2002(9).

[4]龚建平.浅淡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N].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

[5]张剑鸣. 贵州40万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N]. 经济日报,2008-01-03(9).

儿童节寄语给孩子篇(7)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77-02

据权威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达到了5 800万人,也就是说每四个中国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根据相关解决策略研究,寄宿制学校是解决时下问题的一种途径。它集学习和生活为一体,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针对当前我国的生产生活现状来说,这种模式是合理的,但就我国现阶段寄宿制学校的状况来看,寄宿制学校教育依然存在着多种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方面的问题。

一、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又能促进生活的发展,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的生活主要为课堂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但据观察来看,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的生活除了学习生活外,课余生活极为单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但就目前寄宿制学校的现状来看,学校未能充分发挥此种功能。首先,教育在实用主义和功利性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判断事情的标准都靠向了眼前的利益,教育使人异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学校的教育以抓学生的成绩为主,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极为机械化。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被扼杀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价值也就被抹杀了。过于繁重的课业,侵占了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学生沦为了分数的奴隶。其次,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缺乏系统的生活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实践课上,不能给予学生很好的指导。教师除了分派劳动、命令似的要求学生打扫校园、打扫寝室外,就无其他生活方面的知识教育。再次,学校供学生活动的场地和设施远远达不到要求。篮球场、足球场、阅览室等场所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来说是奢侈品。面对如此情形,寄宿制学校的儿童只能呆在教室、寝室和食堂里,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

2.家长方面

和常规“核心家庭”中的孩子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子女面对面交谈的机会少,很少给予子女必要的生活知识教育。目前,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的父母也只能通过电话的方式了解其子女的成长状况。但通话的时间有限,父母往往只能关注子女在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孩子听不听话、在学校有没有打架、成绩如何等一些常规话题,很少问及孩子在学校的课余生活内容、校园生活是否有趣、是否喜欢校园生活等。家长这样的态度,容易使子女形成一种心态:我只要学习成绩好父母就会高兴。于是慢慢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学校也在家长的压力下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所以培养出的学生只是学习方面的能手,生活的能力极度匮乏。

3.学生自身方面

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的原因,在身体的发育期,没有成年人的正确引导,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往往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埋头学习,缺乏与同伴良好沟通的能力,长此以往,此类儿童极易形成心理问题,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性格外向的留守儿童则表现得极度活泼好动,不听管教。他们为逃脱学校枯燥的学习生活,便在课余时间到镇上网吧、游戏厅打发时间,极易导致成绩下降、逃学厌学。

二、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罗素曾指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不仅要有吸取知识的满足感,而且还要能体验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事情。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亲情,在其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没有至亲的亲人给他生活上以指导,所以极易形成不健康的生活观,影响到整个人生。所以寄宿制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中责任重大。寄宿制学校的任务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还应教会孩子如何生活。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组织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农村寄宿制学校要把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作为学校的首要目标。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合理安排,从方方面面渗透生活教育。杜威曾指出,教育要融入儿童的生活当中去,只有生活中的教育才是儿童真正需要的教育。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要结合自身的特色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

(1)校外生活教育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要使儿童更好地发展个性,形成创造力,就必须构建符合儿童特征的教育环境。因此,必要的校外活动场所,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身处农村,自然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熟悉的环境极易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学校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环境优势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丽,借此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比如季节性校外活动的开展,组织校外春游活动等。寄宿制学校要把计划落实到每班级,在班级老师的带领下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如农忙季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劳动实践课,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生活的价值。校外活动是学生生活的真实体验,组织好该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2)校园生活教育

寄宿制学校由于受条件的制约,没有足够的场地开展大型校园活动,但是寄宿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开展学生活动。比如在操场兴建一个较为合理的篮球场地,再利用小片地方放上乒乓球桌,并在每个年级组之间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比赛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此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学生摆脱了校园枯燥乏味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在活动中学习社会经验。这也是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的体现。但学校生活教育切忌流于形式,要在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寄宿制学校生活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2.培养教师树立生活教育知识观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学校生活与日常生活相比,带有一种明显的人为性,是一种“为了教育的生活”。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面对着的大部分是缺乏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其教育的复杂性更为突出。因而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除了教育儿童学习知识外,还应该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让儿童了解生活的真正内涵。所以寄宿制学校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生活教育知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目前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教育思想依旧流于传统化、形式化,他们考虑的往往只是自己所认为的儿童的好的将来,总是把“考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当作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的指导语。殊不知,他们这种“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理念存在着严重缺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培养教师正确的生活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未来生活是不可限定、不可全盘计划的。学校教育必须以儿童生活的特性为基础,帮助学生构建有意义的生活。而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沦为成年人为实现自己意志和生活观念的场所。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不能限定其生活,不能只是让学生从书本、从成人的经验里去被告知生活的样子。教师真正要做的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让他们参与到现实生活中,逐渐积累生活经验。

其次,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可以把课堂搬到教室外,结合场景讲解知识。让儿童切身体会到书本知识源于生活的感悟和发现。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儿童真正需要的知识,才能真正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2)把时间还给学生

儿童节寄语给孩子篇(8)

作者简介:贺连成,大连海洋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王乙竹,大连海洋大学法学院。

一、现实背景及研究意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被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儿童。留守儿童的现象大多出现在中国,也是中国最近几年愈发严重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因是由于现代化的发展而导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中国留守家庭中,父母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生活条件艰苦,因为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所以不能接孩子进城或留在自己身边。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凸显。

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呈现上升趋势。在我们亲自调研的小学中有120余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有80余人,约占总数的66.6%。这只是中国农村普遍现象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中需要大量劳动力,加之农村传统耕作收入低,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但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高,工作忙且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父母迫不得已把孩子留在家中。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保守量越来越多。

这些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由农村家庭、学校、社会、经济体制与人口制度等多方面原因所导致的。所以关注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变化和更广泛的情景性因素,对于深入、真实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提供针对性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将会十分有用。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现在及将来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将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一)课题研究方法

(二)课题选定对象

三、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背景情况类型

据调查,该校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

1.单亲型。父母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家庭称之为单亲教育型。由表1可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留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占50%,而且爸爸外出打工的比例远远高于妈妈外出的比例。爸爸长期外出打工,妈妈在家料理琐事,照顾孩子。所以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与妈妈为伴的,很少与爸爸在一起生活学习,对爸爸很是生疏。留守儿童集体缺乏父亲的关爱,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祖辈型。父母双方全部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让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家庭我们称作隔代教育型。同时,这样的孩子我们也称之为全留守儿童。由表可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占总数的44%。父母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让父母照顾,虽然父母也知道让他们带孩子的弊端,但也只能这样做。这种情况在留守儿童中大面积存在,属于最普遍的一种类型。

3.寄托型。父母双方全部外出打工,把孩子寄拖在亲戚或朋友家的我们称之为寄养教育型。由表格可知,把孩子寄宿在亲戚朋友家中的家庭占调查总人数的6%。走访时我们得知,当孩子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或已经去世时,父母不得不把孩子寄托在亲戚家抚养。而且,在与父母电话沟通时我们也了解到把孩子寄托在亲戚朋友家抚养实属无奈之举,孩子一般都会被“另眼相待”。

(二)留守儿童情感存在的问题

1.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缺少亲情沟通。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很多留守儿童每年只有一次机会见到远方的父母,大多是春节阖家团圆之时。在外打工的父母一般骑摩托车长途跋涉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在春节时回家,而且他们往往在家呆不上几天就急忙返回工作地。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真正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就这几天。但是,由于节日假期的特殊客观原因,家长往往忙于互相走访,喝酒吃饭,并没有把宝贵的时间用在与孩子沟通交流上。对于一直渴望与父母交流的孩子来说很是失望。而且我们也发现当提到父母时,很多孩子眼睛里表现出木讷的眼神,脸上几乎没有任何表情。在他们心中,父母早已是那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形象。很多孩子甚至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他们有限的记忆中,父母就一直不在身边。所以,在潜意识中,他们就认为父母就是不在身边的。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对于父母的感情呈现两极化分布。很是想念父母的孩子与根本不想念父母的孩子占绝大多数。这个调查结果令我们很是吃惊。在深入调查后,我们发现了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儿童在父母刚离家后不久都是极其想念父母的,这种情况在很是想念父母的孩子中占据绝大多数。但当父母离家时间过长,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他们已经对这种感情失望,习以为常。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怎么想念也是没有结果的。有这种想法的人在根本不想念父母的孩子中占据大多数。 2.祖辈给予的不恰当关爱。由调查可知,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后是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对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说,孩子是他们的掌上明珠,几乎所有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深深的溺爱着孩子。而且由于他们大多数未受过教育,在关爱孩子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走访时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放学回家以后并不做家庭作业,而他们的爷爷奶奶也会顺从孩子,不会向父母一样严格管教孩子。有些孩子在学校表现的很是乖巧,但放学回家以后就成为家里的“小霸王”。而且,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龄偏高,行动不便,孩子们就悄然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一些重体力活就等到他们放学去完成。这也是留守儿童无法完成家庭作业的另一个原因。

3.父母的亲戚朋友不尽责的关爱。由于家中老人已经过世或居住偏远,疾病缠身,无法负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父母迫不得已只能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沟通时我们也了解到,把孩子寄托在亲戚朋友家中实属无奈之举。因为他们知道亲戚朋友不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在走访中,孩子们说他们在亲戚朋友家中的待遇不太好。特别是亲戚朋友家中有同龄孩子时,很多资源最优先给他们自己的孩子,而寄养在他们家中的留守儿童得到的少之又少。被寄养的家庭也表示,他们基本不怎么管这些孩子,只要他们不惹祸就行。至于学习方面,他们几乎没有问过。

4.情感无处发泄,对心理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与之在一起生活的抚养人又不会恰当的沟通交流,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使孩子的很多想法只能埋藏在心底,无法表达出来。在我们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不爱说话,不喜欢与人交流,害怕陌生人。他们的内心极其渴望有一个发泄的渠道,但如果方法不得当的话,就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很多孩子的思想已经扭曲,世界观已经不正常,更严重的孩子对身边所有人都抱有敌意,久而久之使他远离人群,恶性循环,今后难以适应社会。

(三)留守儿童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1.抚养人没有督促孩子学习的意识。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朋友等都很少受过教育,他们大多是文盲。而且受农村传统思想影响,家长们认为孩子读书无用,他们更愿意让孩子早早学会耕田农作,娶妻生子。特别是对女孩子的歧视更为严重,认为她们读书没有未来,家长们会在女孩子刚刚成年或还没有成年时就托媒人把自家孩子嫁出去,很少有女孩子会一直读书下去。

2.抚养人缺少抚养孩子学习的能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在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对孩子起到的影响独一无二。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人文化素质低,甚至不识字。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没有能力给孩子进行解答,回答孩子在学习上的疑惑,不能给孩子适当的帮助。

3.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条件很是艰苦。他们的教室大多是老式的砖瓦房,很多都年久失修。南方阴雨天频繁,孩子们大多在漏雨的教室上课。窗户几乎都没玻璃,孩子冻得瑟瑟发抖。而且学校的位置一般都建在平处,而南方很多家庭住房选址在山脚下,所以孩子们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在我们调查的山村小学中,很多孩子天还没有亮就起来爬山路上学。山区的山路泥泞非常难走,而且大都临崖而建,路面湿滑,十分的危险。很多孩子要走一到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同时,学校的教学科目设置稀少,只有语文数学自然体育。缺少图书也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难题。很多书本孩子们都用了好几年,书本都翻烂了。而且,一个教室才配一本新华字典,同学们都排队轮流查阅。文具用品的短缺使孩子们学习更加的艰难,孩子们舍不得用铅笔,就用小石头在石板上练字,只有在做作业或考试时才小心翼翼的使用铅笔,然后像宝贝一样把它保存起来。学校几乎没有课外读物,孩子们只能听老师讲解。

4.老师资源奇缺。山区留守儿童学校条件艰苦,一般人难以接受,再加上生活单调,资源短缺,使得人们都不愿来这工作。在我们调查的小学一共有两位老师,一个是年近半百的老师,另一位是从当地考出上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义务支教的毕业大学生。两位老师负责120名同学6个班。据老师们讲,他们在学校很是繁忙,每位老师负责三个班,再给一个班上课时另外两个班就自习。老师几乎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同时,每位老师教授所有科目。所以,对于山区留守儿童来说,老师就是他们知识的源泉,老师们也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师加入他们,共同服务于留守的山区孩子们。

5.孩子伙食质量差。孩子们大清早就从家里出发,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吃早饭。而到了中午时,他们拿着从家里带的饭进食。学校没有食堂,学生只能自己从家中带。但这些饭菜质量很差,馒头、咸菜、馍是他们最习以为常的饭菜。有的学生甚至早上中午不吃饭,等到晚上回家才吃。孩子们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饭菜质量差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成长。

6.高级教育难。孩子们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学习条件不好。由于客观条件所致,同学们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很多同学在小升初时成绩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对于已经考入的同学,由于小学时知识基础薄弱,并不能很好的跟上初中甚至高中的学习进度,他们要比城镇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一些城镇学校也不愿意接受山区的孩子,因为他们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不能给学校争取更多荣誉,而且学校还要照顾他们,减免学费生活费等。所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迈向更高一级的求学路是艰难坎坷的。

四、解决对策

(一)政府的责任

1.政府要全面调查弄清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做到对每个县每个乡每个村的留守儿童情况都了如指掌,为日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做好准备。

2.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比如“西部支教”类型的活动。吸引更多的老师学生去偏远地区给留守儿童传授知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偏远山区支教,给平凡的岗位带来新鲜的活力。

3.政府应适当给予留守儿童特殊关怀。在财政上多给这些学校一些经费;在政策上帮助这些山村学校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完善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努力改善学生老师的生活条件。优化硬件设施,创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老师加入支教队伍。 4.政府应联系社会上有爱心的企业集团来帮扶农村学校的建设发展。给予这些企业政策上的优惠,刺激企业主动愿意做好事,积极帮助留守儿童改善他们的学习条件。建立长远帮扶机制,让大学毕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到公司去实习,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

5.政府教育部门要给予从农村山区小学及中学的学生政策上的扶持;给城镇中学设定名额规定,给孩子创造公平的学习条件和机会。

(二)社会的责任

1.关爱留守儿童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每位公民所要做的。如果我们身边有留守儿童,请关爱爱护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行动上一点一滴的帮助留守儿童摆脱学习生活上的烦恼;友好和平的与他们相处,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们。

2.企业也应为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企业应在政府的引导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助山村学校校舍的建设,帮助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长期不间断回访帮扶对象,了解他们所需,并给予适当帮助。

3.主流媒体、报社期刊也应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利用行业上的优势,定期持续的关注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现状,并通过新闻媒介向大众传达事实,引导社会舆论焦点,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现状,让更多的人、企业、社会团体了解真实的留守儿童,了解他们的生存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引导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风气。

儿童节寄语给孩子篇(9)

一心要做孤残孩子的妈妈

1961年出生在南非第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的阿曼达,1988年到美国犹他州杨百翰大学上学。在美国求学期间,她被深邃古老的中国历史文化所吸引,于1997年9月前往台湾教授英语。

2004年8月的一天,她的好伙伴弗兰斯对她说:“你的英文名字里有中国熊猫的象征,难道你不想去熊猫的故乡看看?”这话说到了阿曼达的心上。

于是,阿曼达辞去了在台湾收入不菲的工作,于2004年9月来到陕西,在西安南郊高新区一所国际学校担任外籍教师。

工作之余,她让在西安市高新区第一中学外教办工作的尚青芳带她去位于北郊的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从高新区到福利院,路程比较远,最少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每当阿曼达在福利院抱起那些孤残孩子时,眼圈就泛红。

2005年5月的一天,尚青芳对她说:“我看你这么喜爱孩子,还不如办个寄养点,把孩子接到你的家里,省得你整天跑来跑去。”

阿曼达听后急声问道:“我是外国人,中国政府能让我当她们的妈妈吗?”尚青芳说:“这个我不太清楚,我认为你做的是善事,能替政府分忧,应该不会有啥问题吧。”

三天后,尚青芳把她打听到的消息告诉阿曼达,说是只要你写出申请,具备符合寄养孤残儿童的条件,政府是允许的。性格爽朗率真的阿曼达听后一蹦老高,抱住尚青芳就给了她一个大吻。

阿曼达一边向政府有关部门递交申请,一边寻找合适的安家地方。

9月8日,阿曼达辞去国际学校的外教工作,正式与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签订了孤残儿童的寄养协议,又上超市购买了洗衣机和婴幼儿必须的生活用品。

9月13日,一面闪闪发亮的“西安市儿童福利院枫叶新都市寄养点”的牌子,挂在了她租住的房门上。就这样,阿曼达的家就成了我国第一个由在中国的外国人设立的“家庭寄养点”,阿曼达把它叫做“海星寄养之家”。

这天,阿曼达从福利院一次就抱回6个孩子,最大的4个月,最小的出生仅6天。那天,她非常兴奋,逢人就说,“我要当妈妈了,我有孩子了……”

一个人管护6个婴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阿曼达没有带孩子的经验,也没有家人的帮忙。一开始,只要一个孩子哭了,其她孩子跟着都哭。这时,手忙脚乱的阿曼达不知道怎么办。她最多只能同时怀抱两个孩子。她放下这个又抱起那个,这边的哭声还没止住,那边孩子的尿布又湿了。那一段,阿曼达是几乎24小时连轴转,用她的话来讲,简直是忙疯了……

异国母爱,

她对孩子的爱比亲生母亲还炽热

管理孩子这些琐碎繁忙的事在阿曼达的眼里算不了什么,最让她揪心的是孩子的健康。6个孩子,个个都有病,有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有的肺部有问题。有的患有唇腭裂。

2006年2月中旬,阿曼达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安雯霞满头大汗,吸几口奶就要停一下。开始她以为孩子可能玩累了,没有在意。可当她再次检查时,发现安雯霞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突然昏厥了过去。这一下可把阿曼达吓坏了,她赶紧对安雯霞进行急救处理。还好,处理方法得当,安雯霞临时性“转危为安”……

阿曼达立即找来帮工看护其他孩子,她带着安雯霞跑了好多家医院去看病。可是,各家医院都说安雯雯“心脏病非常严重,错过了最佳手术期……”并让阿曼达随时做好孩子会死去的准备。听到他们对安雯霞病情判处“死刑”的消息,向来乐观豁达的阿曼达一反常态,失声痛哭。

阿曼达说她属相是中国的“牛”,身上有中国“牛”的那种犟劲,她不甘心就此放弃。通过网络,她向国外朋友发出求救信息,让他们帮忙寻找治疗幼儿心脏病顶尖的医院和医生。

2月15日深夜,身在美国的朋友阿莱基打来电话,说有一位中国杭州的李姓医生,和美国一个爱心机构多次合作,曾先后为25个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成功做过手术,在美国很有影响,眼下就在中国。

按照阿莱基提供的信息,阿曼达拨通了浙江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专家李建华的电话。李建华听完介绍,不无遗憾地告诉阿曼达:“很遗憾,这孩子错过了最佳手术期,病情这么严重,就是立即做手术,希望也不大……”

“希望不大,说明还是有希望啊!”阿曼达听后对李医生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绝不会放弃对孩子的治疗……”于是,阿曼达抱着8个月大的安雯霞连夜就乘飞机赶到了杭州。

下飞机后,阿曼达直奔浙江省儿童医院,直接去找心胸外科的专家、“爱无国界”的医学顾问李建华。李建华根本想不到,一个与孩子不沾亲不带故的外国女子,竟然为了孩子连夜从西安飞到杭州,他被这种真挚的异国母爱深深地打动了……

2月17日上午,李建华为安雯霞实施了浙江省首例也是在全国罕见的“右心双出口完全性房室共同通道”加“重度的肺动脉高压”等“复杂性先天心脏病”手术。

当李建华走出手术室,轻声地告诉阿曼达“手术很成功,你不用担心了”时,一直为孩子担心过度的阿曼达,“啪”地一声就重重地摔倒在走廊里……

放弃深造,

她不让“海星宝宝”搁浅在沙滩

2007年7月15日,阿曼达的好友弗兰斯从韩国来到西安,说是她在韩国为阿曼达找了一份待遇相当不错的工作,那里的周薪比她在中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还要多,还可获得两年制硕士学位。

阿曼达听后真诚地对弗兰斯说:“谢谢你的好意,我不能去了,我现在是‘海星宝宝’的妈妈,如果妈妈走了,‘海星’就会搁浅在沙滩上。”

弗兰斯听后用汉语奚落她:“你真是疯了,你在中国到底想干啥?”阿曼达依然笑着说:“干啥?我是为了中国的孩子……不!是为了我的孩子疯了。你别管我,就让我一个人在中国继续疯吧!”

其实,弗兰斯根本就不理解,阿曼达自办起“海星寄养之家”后,就把全部心血倾注在这些孤残孩子身上。她一直呆在中国,哪儿也没去,为这事家人还和她闹出了好多风波。

2008年9月25日,阿曼达的父母轮番打电话,气冲冲地训斥她:“你一走这么多年,在中国真的就那么忙啊?是不是把家给忘了?把你婚姻的大事也给忘了?”那天,任凭阿曼达百般解释,父母还是气咻咻地挂断了电话。父母生了气,生性开朗乐观的阿曼达心里十分酸楚。

第二天,阿曼达怀着愧疚的心情把电话打回家里,她继续重复着前一天的解释。正在她绞尽脑汁寻找最能体现当时心情的语言时,一个爬到她脚上的孩子“嘻嘻嘻”地笑了起来。

阿曼达灵机一动,她抱起孩子,让这个孩子对着话筒“咯咯咯”地笑了起来,然后又抱起另一个小孩,让她用稚嫩的童声“呀呀”地喊叫。没想到这招真灵,很快就就化解了父母的抱怨。父母不仅赞扬阿曼达,还鼓励她把这个寄养孤残儿的“家”办得更好。特别是她的父亲,说如果有必要的话,他可在海外帮助寻找好的医生和医院。挂了电话,阿曼达的泪水扑簌簌地落了下来。

2009年8月的一天上午,在其他国家发展的阿曼达的妹妹,急需一笔资金,她打电话求阿曼达帮忙。阿曼达当时只顾忙着照顾孩子,只简单地说了句“我没有钱”就挂了电话。下午,她的妹妹在电话里火气非常大,“你是不是我的姐姐呀?你在国外这么多年,对亲妹妹连这个忙都不愿帮,是不是攒钱养男人啊?”阿曼达听后很生气地回敬了一句:“是啊是啊,我有钱,我不但养了好多好多小男人,还养了不少小女人……”当阿曼达的妹妹把她与姐姐不快的事告诉父母后,才知道姐姐在中国养了许多孤残儿,很快冰释前嫌。

其实阿曼达也是性情中人,也想她的祖国和亲人,可一年365天,她整天跟着孩子转,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如今,她熟悉了中国的风俗,每到除夕和中秋节,就会静静地伫立在空旷的广场中央,面朝南非方向,默默地向她的祖国和父母送去真诚的祝福……

痛并快乐,

她的爱心感动了整座古城

7年来,阿曼达由于“家大人多”,花销也格外大。时间不长她就把在美国、台湾工作时的积蓄花光了,在为孩子看病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阿曼达的爱心感染了古城西安人,大家无不被她的爱心所感动,所震撼。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纷纷走进她的“海星寄养之家”。

每逢周末,每天都会有几十个人为这些孤残孩子服务。许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组成了西安“海星之家”志愿者小组,主动到“海星之家”当义工。

在国外度过16个春秋,年过六旬的长安大学海归教授、国际志愿者李滔,利用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自愿做“海星寄养之家”的顾问,并让他的学子,到“海星之家”当义工,除了帮助阿曼达翻译整理一些资料外,还主动承担了阿曼达因语言交流产生的障碍,去一些部门帮助办理一些因语言不畅办起来不利索的琐事。

西安音乐学院一位姓马的女孩,每周都要去“海星之家”管护孩子,现在已整整坚持了四年。一些企业家闻讯也给予“海星之家”很大的支持,恒安集团西安分公司一位姓刘的经理,为海星之家的孩子们提供了整整4大箱,近500片纸尿裤和湿纸巾。咸阳市供电局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送去奶粉、零食、玩具等生活用品……

2010年6月,陕西省红十字会下发了46号文件,专门为“海星之家”组建了“海星红十字志愿者队”。组建当天,就有许多高校和社会其他行业的451名志愿者报名参加。

阿曼达非常清楚,尽管社会各界给予她极大的帮助和支持,但养育孩子和给孩子治病必须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行。于是,她利用海内外友人的关系,在国外筹集资金。在她的积极鼓动和游说下,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海外朋友纷纷为“海星寄养之家”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

儿童节寄语给孩子篇(10)

1961年,阿曼达出生在南非一个普通家庭。十几岁时,因家庭变故,母亲在和父亲离婚后毅然承担起抚养三个儿女的重任。作为长女,阿曼达体会到太多生活的艰辛。她继承了母亲身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淳朴善良的品质。在美国一所大学完成学业后,阿曼达没有回南非。在中国台湾生活了7年后,2004年,在古城西安,她停下流浪的脚步。“我跟这个城市非常投缘,一来到这里,就知道这是我要待的地方。”在西安高新国际学校,她谋到一份稳定工作,教授英语。

工作之余,阿曼达最常去的地方是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的过程,唤起这位异国女藏在心底的母爱。刚来西安时的阿曼达中国话说得不流利,但和孩子交流不需要过多语言,有爱便足够。阿曼达在孩童世界找到了快乐,也寻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福利院里的孩子相对是幸福的,但社会上还有多少得不到救助的孩子啊!特别是那些身患先天性疾病的孩子,他们惨遭亲人的遗弃,有的裹着襁褓被丢在路旁,有的甚至刚出生,脐带还没有脱落,便被狠心(或无奈)的父母遗弃在公厕或某个垃圾站旁;有的写着名字及出生日期,有的什么都没有……每每听到弃儿的悲惨故事,阿曼达都忍不住流下眼泪。2005年,阿曼达做出一个在常人看来异乎寻常的“疯狂”举动,她辞去月薪三万元的外教工作,决定用积攒的十几万元人民币成立孤残救助机构,她要通过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让被遗弃的残孤儿童得到救治,并给他们一个暖暖的家。当年9月,“海星寄养之家”正式成立。

168个孩子的妈妈

“海星寄养之家”成立之初,只有6个残疾孩子,那是怎样的六个孩子啊!他们是阿曼达从西安市儿童福利院领养的重残儿,病情最轻的是一名早产儿,缩在襁褓里像一只猫儿:最重的是一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功能差,供血不足产生缺氧,孩子吃奶困难,吸吮数口就停歇,稍不注意就呕吐、哭闹不止,不小心就会昏厥过去。喂养一段时间后,阿曼达联系好医院,给孩子做了手术。

阿曼达有善心、有善行,却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面对吱哇乱叫的小娃娃,阿曼达忙乱成一团。她请教医生,请教朋友,半夜上网查资料,在网上和育有两个女儿的弟弟交流。问怎么做才能让婴儿好好睡觉。因两地时差,每次交流完毕,弟弟那边日落黄昏,而西安的拂晓正悄悄来临。阿曼达经常为了孩子通宵达旦的工作。

6个孩子的康复,使阿曼达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给孩子找到收养家庭后,她又陆续从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和榆林市儿童福利院领养了几十个孩子,其中也有被遗弃后直接转送到“海星寄养之家”的。他们多是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无肛或智障患儿。

尽管社会各界给予阿曼达极大的帮助和支持,但养育孩子和给孩子治病必须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于是,阿曼达利用海外友人的关系,在国外筹集资金。在她的积极鼓励和游说下,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朋友捐款捐物,一些国际组织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7年,在阿曼达的努力下,“海星儿童基金会”在美国成立,这个基金会专门为寄养点筹集资金。有了基金会的帮助,源源不断的善款支撑了“海星寄养之家”孩子们的生活、医疗及护理人员费用。

但花销实在是太大了,义工张老师形容每天从“海星寄养之家”花出去的钱“像流水一样”。每月包括房租、阿姨的工资、孩子的日常花销所需的费用,大概要15万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残疾孩子看病治疗的费用。即使这样,阿曼达还是给每个孩子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进口奶粉,而她对自己却极其苛刻,身上的衣服,大多是从文艺路市场淘来的便宜货,有一件T恤,破了洞还舍不得扔,最后在大家的劝说下,才在地摊上花了十几元钱买了一件新的。

每天怀里抱着,腿上坐着,身前身后爬来爬去的小孩子,给阿曼达带来无穷的乐趣,孩子们在她怀里打滚、撒娇,身上、脸上经常被淘气的小家伙抹得花里胡哨,阿曼达从不气恼。

从2005年至今,阿曼达先后收养了168个孩子,安排手术190多例,孩子的身体达到健康标准后,便通过国家收养中心,为他们在美国、法国、荷兰、挪威、西班牙、芬兰、丹麦、瑞典、加拿大等国家寻找新家。每送走一个孩子,阿曼达的心情都很复杂,“我们爱孩子,给孩子们帮助,这是快乐的。但是当孩子离开时又总是不舍,心中有一种痛。”那些被领养到国外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养父母会经常寄照片过来,看着照片上孩子和新家庭成员其乐融融,阿曼达心里总是暖意融融。“我的幸福感是孩子给的”

阿曼达病了。早春二月,古城西安依然寒风料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报道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南非妈妈阿曼达因长期积劳成疾,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

每天都有素不相识的人到医院探望阿曼达,被南非妈妈大爱所感动的西安人说,谢谢你给了这些孩子温暖的母爱!阿曼达苍白的脸上露出些许红晕:“不,不,我感谢西安,是西安给了我照顾孩子的机会,只要能让我照顾孩子,我就会觉得很幸福,我的幸福感是孩子们给的。”阿曼达的病房里摆满了鲜花,“早日康复”的卡片端端正正地别在鲜花丛中,这是古城人民对这位南非友人的深切祝福。躺在病床上。阿曼达的头发梳理得很整齐,她努力对每一位来探视她的人报以微笑,并不断询问孩子们的情况——她最惦记的还是她的孩子。

“我不可能救所有的孩子,但我会尽一切可能去改变海星之家每个孩子的命运。”病床上,虚弱的阿曼达说出这段话时,脸上再次表现出她的坚强。

阿曼达有很多朋友,都是在工作中结识的,他们对这位国际友人都表示出崇高的敬意。李建华是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在过去几年间,因救治阿曼达送来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这位可亲可敬的南非大姐结下了深厚友谊,他时刻都在关注着阿曼达和她的“海星寄养之家”。

“每个孩子都是她的宝贝,孩子是她的全部。阿曼达有爱心,即使不是自己寄养之家的孩子,她也非常关心。”李建华还记得收治过一个特殊的小病人,这个小病人是阿曼达在一家医院“捡来”的。那天阿曼达带了十多个孩子到西安一家医院做整形手术,在走廊等待的时候,她听到哭声,循声找去。她看到一对年轻夫妇。这对夫妇说,孩子刚出生就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家里没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阿曼达劝慰他们不要难过,介绍自己是“海星寄养之家”的院长。和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有联系,可以不花钱把孩子的病治好。这对夫妻不相信自己有这么好的运气,直到孩子手术成功,他们才相信世界上真的有“活菩萨”。

八年来。阿曼达的事迹感动了古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义工群体,每天都有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志愿者来到“海星寄养之家”帮忙照顾孩子,洗衣服、喂饭、陪孩子玩耍。退休教师张曼巧便是其中一位。在张老师眼中,阿曼达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一个外国人都能为我们的孩子奉献一切,我们只是伸伸手,用我们的怀抱去暖暖这些可怜的孩子,有啥难的呢!”26岁的小袁是西安市出租车司机,通过义工联盟。他成为阿曼达的助手,一直跟随至今,没有领取过任何报酬。徐医生在浙江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工作,通过工作关系认识了阿曼达,受阿曼达的影响,他也走上了公益之路。春节前,徐医生参加了“温暖中国杭州合唱团”,通过义演,为全国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筹集到3000多万元善款,此外他还担任好几个民间公益组织的爱心顾问。

在“海星寄养之家”,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听的外国名字,且名字里都带一个“安”,这是阿曼达在孩子们身上寄予的祝福——平安,并希望他们长大后要感恩获取新生的福地——西安。

“她被一座城市怀念着”

北京时间2012年7月14日,阿曼达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不幸病逝。

7月21日,天空阴沉,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却让古城西安为之悲伤。“南非妈妈”阿曼达的追思会在“海星寄养之家”举行,200多名市民自发赶来,含泪送上一束非洲菊——非洲菊是阿曼达生前最喜欢的花。

“海星寄养之家”摆满了阿曼达的照片,一幅幅照片记录着阿曼达走过的爱的历程。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看着照片上的妈妈,仍期待着阿曼达妈妈那温暖的怀抱。

上一篇: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论文 下一篇: 定点扶贫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