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26 23:22:42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篇(1)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使用一些软件工具和教学策略来进行知识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在传统发展观下,多以经济学或伦理学的理论为基础来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即便是效率兼顾公平的观点也明显带着“追求效率”的痕迹。

 

课堂教学管理的科学发展观把效率和公平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为我们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合理制度安排下,兼顾效率提升与实现公平之间可能的,即通过差异管理、小组合作管理和自主管理,它们之间能够协调与相互促进,这将有利于整个课堂教学管理活动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一、教学中的知识管理

 

有研究者从知识管理的目的、过程、要素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概括而言,知识管理是帮助个人和组织获取、存储、、共享以及创造知识的过程,它使得知识被最大限度的利用,并且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得到增值。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合适的时候将合适的内容分发到合适的人手中,并使之做出合适的决策。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图书馆、教育等领域也开始运用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对知识的分类,教学中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的显性知识主要指的是教材、教案、课堂记录、学生作业、学习成绩等信息;而教学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以及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关于教学情况的各种信息。

 

二、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常用软件

 

目前,许多教师常常使用一些工具软件来辅助教学,这些软件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知识管理的作用。

 

下面介绍一些在教学中常用的知识管理软件工具:

 

1、教学知识管理软件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收集、存储、整理和共享。搜集内容包括:教案、论文、课本、教研活动、计划总结、试题库、教学随笔、学生作品等,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办公、教学等活动。

 

2、思维导图工具可以帮助师生在计算机上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和学生可以用它整理头脑中的概念、思想,也可以记录下讨论过程中的思想火花。

 

3、电子教室是一种课堂教学管理工具。教师可以用它来进行课堂点名、分组、课堂演示、师生交流等活动,还可以创建教师素材库。

 

4、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网上教学、交流、协作的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教学资料、学习任务、学生成绩等内容,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网上辅导、组织网上讨论等。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下载资料、学习成果、进行网络协作学习、请求学习帮助等。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拥有个性化的界面和知识库。

 

5、博客,是一种网络日志。用户可以用它在网络上各种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它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可以不断地更新。师生可以在上面表达自己的思想,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和学习心得,并且可以在评论中看到他人的评价和反馈。

 

6、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可以为师生提供个人知识管理服务。师生可以用它来收集、整理、查阅自己的知识库,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

 

三、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常用策略

 

知识管理理论在企业、政府等机构的应用中总结了很多知识管理策略,把这些策略借鉴到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进行资料整理,对教学资料、学生档案袋、教学日志等显性知识进行分析、组织、归类,使之结构化。资料的整理可以按主题、班级、文件的名称、作者、创建日期等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

 

2、建立学生档案袋,保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计划、个人作品、平时成绩、期中、期末成绩等信息,当学生参加了小组协作学习时,档案袋中还应包括小组总体成绩、组员的分工和贡献、小组成果等。

 

3、组织小组协作学习,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发挥各自的特长。分组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分组,可以根据学号、座位随机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年龄等进行异构分组,还可以根据特定的任务和教学情景进行角色分组。

 

4、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口头表扬或者一些小的奖励,来促进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特长,督促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开阔学习思路。

 

5、让学生从做中学,给学生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景的学习帮助,使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隐性知识。

 

6、在教学中组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在自由平等的讨论氛围中,师生很容易激发出灵感,产生出独特而新颖的观点。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使用不同的讨论交流模式,设置开放式的问题,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组织讨论。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篇(2)

书法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今书法教育迅速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体制的态势,许多大学都开设书法必修和选修课,备受大学生的欢迎。然而,大学书法教育多年以来一直在相当低的水平徘徊,为了使我国的大学书法教育更有利地摆脱种种困惑和不利的发展局面,笔者试图从默会学习理论的角度提出对未来大学书法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大学书法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对目前全国高校而言,除了美术院校或部分高等院校的书法专业以外,大学书法课的开设,大都是以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课时一般都在30课时左右。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汉字的书写方法和书写规律。但是,大学书法课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我们对这门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过程等均缺乏科学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具体而言,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更多注意的是书法技法的讲授和训练,包括笔画、结构、章法和各种书体的特点及其把握,而忽略或缺乏对书法艺术美学品质的探研。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经常一味地机械地“抄贴”,死记硬背。这种只注重“应当如何写”,而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状态,影响了学习者主观能对性的发挥,使得书法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更谈不上到达书法艺术的彼岸。

实际上,在大学开设书法课,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固然很重要,但我们更应从美学、哲学等角度阐述书法艺术的深厚内涵,引导学生体验和汲取书法艺术中丰富的营养。要更好地体会书法的深厚内涵,除了单纯的理论讲授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默会认识,即默会知识的展现。

二、默会知识理论

1958年,英国著名思想家波兰尼在其著作《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默会知识”概念。何谓默会知识,简单地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感到确有许多东西“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种不能明言的知识就是默会知识。回顾中国书法艺术走过的历程,无论蜚声于世的“颠张狂素”,还是妇儒皆知的“颜柳欧赵”,或者“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王羲之,书法中个性与技巧的张扬都挥洒得淋漓尽致,而其中深藏的科学道理至今也无人能说得清道得明,只留下价值连城的“真迹”供人品味与“默会”。因此,中国书法堪称一种典型的默会知识。

从默会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来看,书法更是拥有默会知识的主要特征。

(一)默会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方式获得。与其父共享“二王”美名的王献之,用练完十几缸水的勇气和恒心强化书法学习,终成一代大师,靠的就是这种方法。

(二)默会知识通过明言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自然遗忘而获得。古往今来有不少书法家都喜欢酒后创作,类似张旭的“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和怀素的“自言初不知”等,无不展现出自然遗忘明言知识而完全依靠“默会知识”来挥洒万丈豪情的典型特点。

(三)默会知识通过使他人默会知识外显化而获得。对他人的默会知识加以显性化、符号化,然后对它的合理性加以检验修正与利用。

(四)默会知识通过建立师徒学艺制或类师徒制的方式获得。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书法教学是以师徒传授式的方式进行的,而默会知识则可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实现着不同程度的转移,可超越师徒制的限制,如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便悟得草书用笔之妙,他于纸上提按顿挫、运笔如飞,体现出默会知识在不同实体之间的对比借鉴中转换而习得。

三、未来大学书法教育的几点反思

中国书法最能表现情感、表现自我,其文字也最富有情感内涵,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并且书法有益于培养人的多方面的素质,有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等等。书法,作为极具浓厚民族色彩的一种艺术,虽然教学无法照搬西方教学模式,但是迫切需要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必须敢于突破旧有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结合书法艺术自身诸多特点给予重新审视并进行大胆改革。默会知识就是一把焕发书法这门古老艺术魅力的重要钥匙。借鉴默会知识研究已经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作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大学书法教学进行思考。

(一)积极倡导师徒制教学方式,提高高校书法教师的全面素养。从大学书法教学的角度看,学徒制方式是传递默会知识的核心途径。正确的书法教学应该既抓住时代脉搏,具有时代特征和超前观念,又不至于为各种潮流所淹没,且遵循书法教育的基本规律,既重视书法独有的特色及规律性,又由易到难,循循善诱。这就要求书法教师必须具备综合过硬的专业素质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宏观地把握当今书法教育的发展趋向,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尊重个体体验,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水平。在书法学习中,单就笔画而言,从起笔、运笔到收笔这一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奥妙无穷。要超越就笔画论笔画,将视野开阔后去审视,在不同字体、不同书家、不同书法流派的比照中,启示学生对笔画的理解。大学书法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通过书法技艺、书法理论及相关人文知识的训练,以求掌握和运用书法知识,这对学生专业的学习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此举既适应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迫切需要,又可以培育独具学生个性特点的“通识人才”。

(三)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单从结构论结构,难免僵化机械,将字写死,教师的讲解既要符合字体结构的基本规律,又能将结构的审美特征和趣味传达给学生。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结合名家实例进行讲解。例如,王羲之在他的《兰亭序》中,同是一个“之”字,篇中出现十几个,却各有风姿,绝无雷同,亦无斧凿之痕。这种大师手笔或风范固然需要教师讲解,但是各种趣味更应该让学生在自我观察和反思种去体会,去“默会”。书法具有完整的知识系统与技法系统,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要想达到高水平的默会知识,需要长期的学识积累和反复的艺术锤炼。

(四)建立书法艺术观。就是“要在教学中强调书法的艺术特性,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从艺术的高度认识书法、理解书法,走出书法学习的误区”。书法创作是使心中之“意”化为“象’,而书法审美则是通过“象”生发和品味出“意”在书法审美过程中,通过我们主体情感的植入和参与,创造出不可言传的审美意象,从而获得创造的、审美的满足感和精神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李志平.漫谈大学书法教学中的审美体验[J].内蒙古师人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2]王梅,杨锦兴.论默会知识理论对教学的影响[J].广西教育,2005,(10).

[3]万瑞杰.大学书法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大连大学学报,2005,(1).

[4]综合大学美术教育展望――汕头大学美术学院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纪要[J].江苏画刊,2003.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篇(3)

在中学学科中,地理学科的无神论教育有其特殊重要的作用,因为地理学科能使学生对于自然界许多现象得到唯物主义的理解,而迷信的产生正是由于对自然界许多现象得不到唯物主义的理解,例如:雷电、水旱灾害、火山与地震、月亮圆缺等等,得不到科学解释的结果。

基于这些知识,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目的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对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

一、利用自然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简述这些现象有它自己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打破这些自然的神能观念,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失火,失火前,风平浪静;失火时,火势越大;风越大,大火熄灭后,风也逐渐停了。有人不理解,觉得这不是鬼神作怪是什么?我们可以用气压和风的知识来解释,风是由于各地气压不同而产生的空气流动。失火前,风平浪静,失火时由于局部气压差异产生了风,火势越大,气压差异越大,风也越大,大火熄灭后,气压差异逐渐消失了,风也停了,可见,用科学解释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可以破除迷信。

二、抓住每一次科学预见成功的实例,向学生宣传科学威力

列宁说:“神奇的预言是童话,但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台风、寒潮、降水等经常性的天气预报和日食、月食预报,人们根据已知的自然规律,就能准确预言未来会出现什么,对崇尚科学建立无神论观念有很大作用。例如:寒潮来的前几天,开展科学讲座,寒潮的确按照预定的时间出现和消失,学生相信了寒潮是自然界现象,而不是天神的威力。同时,再拿出地面天气图,由学生自己预报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又能让学生知道人们能够准确预报未来几天内的天气状况。说明只有科学才是最可信的。而这些预见,是任何迷信所根本无法做到的。与此同时,在讲有关人类利用自然的教材中,也可强调科学的巨大威力。如:关于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江三峡工程)、沙漠的改造、水土保持,人工降雨等。这些事实都雄辩地证明:只有科学才能真正具有无限的威力。

三、直接揭露有神论反科学的本质,坚定无神论信念

结合地理知识教学,对有神论进行理论分析,直接揭露其反科学的本质,对建立无神论观念有重要意义。如批驳有神论中的“天堂”,就可以结合宇宙的天体知识进行讲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从而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目前能被人类准确观测到的太阳系,只有地球具备适合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那么所谓的“天堂”在哪里?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篇(4)

1森林培育学教学过程中系统科学理论知识的不足

森林培育学是以生态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核心,但是生态学科已广泛采用的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并未引入到森林培育学中,大多数森林培育学科的研究人员对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仍然感到陌生。目前大多数森林培育学教材或著作,仍以个体生态学或群落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尚未充分体现系统科学理论的思想。现在生产上已普遍认识到,造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科技知识集成,需要多方面人才的通力协作,只有在系统思想指导下,才能合理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才能正确处理农、林、牧之间的关系[2]。森林培育从采种、育苗、造林到抚育采伐,涉及一系列各个方面的技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适用于造林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如何将这些新成果进行优化、组合、配套,在生产实际中发挥更大作用,更是迫切需要系统思想的指导。目前,生产实际需要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距离。由于林学专业本科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关于系统科学的课程,这就使得从林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没有形成扎实、完整的系统思想,这对于他们即将面对的造林这一越来越复杂的系统工程,并未做好知识结构和思想上的准备[3]。所以,缺乏系统思想和理论的全面指导便是森林培育学理论基础的不足之处。同时,在森林培育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理论的支撑,整个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优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分配比、时间安排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教学方式单一,没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效果较差,缺乏师生间的良好反馈;实践教学单一,难以适应林业生产实践的需求;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配置不太合理。即使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也都是不系统、相互割裂、片面的、无序的,没有把整个森林培育过程和森林培育学的授课环节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因而,急需采用系统科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优化森林培育学的教学过程,从而形成一套高效、系统、合理的教学体系。

2系统科学指导和丰富森林培育学是大势所趋

系统科学是20世纪中叶形成、近几十年来发展十分迅猛的一个大门类新兴学科。它把事物看作系统,从系统结构和功能,从系统的演化,研究各学科的共性规律,是各门学科的方法论和基础[4]。系统科学理论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它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从系统科学来认识森林培育学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把森林培育学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研究,统筹全局,立足整体,对森林培育学教学过程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思维方式和重要手段。三论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从它归纳总结出的三大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是森林培育学取得优化教育效果的重要理论基础。信息论是研究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教学关系系统,是关系教育信息如何传递,变换和反馈的理论,教育控制论是在教育系统中,运用信息反馈来控制和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教育系统论是把教育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教育目的、内容、媒体、方法、设施及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多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它是一个整体,整体与各部分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从而使得在整体层次上会涌现出各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新特性。由于森林的多目标和多种效益,森林培育从来就不是林业专业和林业部门所能独自完成的事情,它还涉及社会、经济、土地资源、农业、水利、畜牧、环保、旅游等诸多方面。因此,森林培育学涉及的不仅是森林生态系统,还涉及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系统。对于这样一个需要处理多个系统相互关系的学科,仅仅以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就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必要用系统科学来指导和丰富森林培育学的有关理论,使森林培育学建立在更加宽广、稳固的基础之上。

3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森林培育学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3.1基于整体性原理的森林培育课程体系优化设计为了配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策略,应对课程理论教学时间的压缩、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课程知识要求发生转变,基于系统科学中的整体性原理,探讨森林培育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模式:①合理优化森林培育学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数量配置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平衡理论课教学学时数量、提高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时间、增加课堂讨论和课程阶段性专题论文等。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对课程核心内容的掌握、理解能力。②融入系统思想到森林培育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考虑专门用2~3章节来论述营建森林生态系统的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把森林培育作为一项真正的系统工程。③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中,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以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实例为核心,通过解析讲授课程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尤其是突出目前生产中形成的、推广辐射面较大的新技术解析,使理论教学向突出重点、辐射全面方向努力尝试。通过课堂问答、课堂讨论和专题论文交流,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性,进一步活跃教学气氛,从而在相对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了大纲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并促进学生课后复习并自觉补充教材内的其他内容。④优化森林培育学的实践环节。在教学实习中增加森林培育学中的新技术和新理论,如天然林和人工林抚育间伐设计、造林和营林各环节的实地考察、造林和抚育工作的质量检查验收等实习内容。聘请生产中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技术员现场教学,从而在现场把课程理论和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效果良好的生产实践第二课堂。

3.2基于反馈性原理的森林培育学课程反馈信息平台的建立构建森林培育学课程反馈平台体系,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学生将自己对任课教师授课的总体评价(包括讲授方式适宜性、举止言谈的示范性、讲授内容可接受性、教学互动性、课件可利用性、讲授语言表达准确性等等)反映在平台中,通过教师在平台中查看结果和教务处、学院的具体反馈意见,使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并克服问题,改正错误,及时修正课程体系中的具体措施。同时,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将教学课件、复习思考题等在教学平台上公布,并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答疑辅导,使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获得更多感兴趣的课程知识,也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学生与教师接触时间较少的问题。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篇(5)

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认识理解并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运用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紧跟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否则就会文不对题,使学生产生错觉,影响教学效果或者落后于时代。运用现代科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将给体育教学带来“质”的飞跃。

一、科学理论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双重作用

科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有着显著的双重作用。其一,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体育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体育科学同所教的体育运动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弄懂弄通,使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其二,学生在不断接受这种教学过程中,逐渐地学会利用自身具备的科学知识,独立的解决遇到的体育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双重作用产生的多方效应

1.在教师方面,促使教师不断丰富体育理论知识,有利于于提高教师“教”的质量。

(1)教师除了学习体育学科中的理论知识,如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并且要系统学习与掌握现代科技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用现代科学来管理学校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学习物理、数学等相关知识,将各门知识融汇贯通,以适应新时期的体育教学工作。这样“教”的水平也就相应提高。

(2)教师不仅要在教学的技术动作难点、关键点和易犯错误中找出内在的规律和科学原理,还应通过理论指导,总结规律,再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3)教师讲述科学理论,并不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为了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

2.在学生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的质量。

(1)探索未知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以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会使学生产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的欲望。大大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2)对体育的再认识,了解体育运动的因果关系、消除思想顾虑,变被动为主动,并且把爱好升华到意向愿望的更高层次,转变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了学生“学”的自觉性。

(3)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加快了对动作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的目的性。

3.在教育职能方面: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职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中有非常深奥的科学理论。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能保持体育上的优势,才能广泛地去理论联系实际。

(2)使学生明确体育也是一门科学,有规律可循。懂得了生理上出现的“极点”是必然规律,要用思想上的“热点”去战胜与克服。在不断克服的过程中,锻炼了意志、培养了优良品质。

三、科学理论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采用现代体育科学理论和方法来指导体育教学势在必行。因此要把科学知识合理运用到教学之中,而不能再延续传统的方法,如讲解动作要领一示范一学生模仿一学生进行练习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他们所熟悉的经验提高到理论上去认识,使他们感到自己掌握的知识同实践相比较还存在着差距,同样要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掌握体育科学的好处,让他们相信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动作,让他们明白掌握这些知识对课外锻炼也有很大帮助。把科学知识运用于体育教学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发展学生的肩带肌和背肌的力量。

在体育课上学习投掷实心球技术,讲解这种投掷方法的优点或用图片展示其技术细节,并提出在掌握规定动作方面的要求和任务。然后让学生排成一列横队。开始按着教师的要求去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并重复练习。在教的过程中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给每人做评论,学生们准确地按照教师的口令和指示完成全部动作。在上述例子中,不难看出,学生主要是再现教师示范给他们的投掷实心球的动作。实际上教师在课堂上基本采用了“再现方法”。学生虽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换一个教学方法效果就会更好。先让学生练习、当发现学生做得不好,背肌没有用上劲时,就采用下面方法来克服这个缺点,在这个动作中背肌参加工作的重要性,方法是让学生先背对投掷方向投几次,要求学生只用手臂的力量,(先教学生在投球时,低头将下领紧贴胸部)把投的速度记下来。为了清楚地表明背肌在下几次投时所起的作用,教学生们在投球时头使劲往后仰,看着投出去的实心球,这一次一定会比前几次投得远得多(指低头,领部贴胸那几次)。这样,实心球飞行速度的增加,很容易使学生相信他们如果正确地做动作,将会有多么大潜力。教师还根据这个例子讲明“颈紧张反射”的知识,告诉学生急剧地向后仰头,反射地引起背肌积极地收缩。相反,向前低头只能导致背肌放松,使投掷时的力量减弱,手的动作幅度变小,实心球投的距离也就随之缩短了。在掌握双杠前摆上和后摆上以及在支撑跳跃和许多技巧动作中,运用学生们所获得的这些知识,对掌握动作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科学知识运用于体育时,便逐渐形成了以体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自成体系的体育科学。以体育科学为先导,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体育教学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篇(6)

在新的时期,远程教育的定位已不限于学历补偿教育、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还包括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最终成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在这一转型与变革的过程中,远程教育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更新与模式转型,更体现了远程教育当下的新的历史使命:满足学习的多样化、不断延续的专业更新、技能提升等学习需求,并通过“学分积累”的“立交桥”建构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共建共享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完善共建机制。在新的知识经济背景下,远程学习者(学员)无论何时何地都面临一个不断学习的问题,都有不断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即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个体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其竞争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分互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丰富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但在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比“学习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其竞争力”这一问题更紧迫、更深刻的问题是,学习者更需要在其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其学习力。这种学习力,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也可以说是信息时代有效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说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二是远程教育的教学、学习、管理的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参与其中的教师、学员都需要进行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获取、储存、交流、分享、运用、创新等教或学的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管理的行为。三是远程教育在建设其资源库的同时,要参与社会(公共)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这种共建共享活动可以看作是远程教育要进行社会的(教育教学类)知识管理库的建设。从这一意义来说,新时期的远程教育、开放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个体与远程教育机构共同进行的知识管理活动。因此,开展远程教育,需要有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理论来指导,这是时代赋予远程教育的使命。

一、“双主体学习论”概念及其对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阐释

知识管理理论是一种关于学习知识的方法论。它既可以指导企业、组织的知识管理,也可以指导个体的知识管理。正是这一方法论,人们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关系的认识才得以更加真切,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活动中。长期以来,远程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更多的被定位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推送功能,这就弱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知识管理),远程教育理论的发展也长期桎梏于传统教育的樊篱。在远程教育中,为什么要进行教学交互,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交互,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课程资源,如何保证、评价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远程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由于缺乏对知识管理这一方法论的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也使远程教育疲于“技术更新”,把远程教育的发展变革重点集中在教学资源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与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同时,远程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教育投入导致基层教学支持的弱化,理念的不足与支持的不到位等使得远程教育中的自主学习效果欠佳,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也存在着重学历轻“学习力”的应试现象,等等。正是源于对远程教育发展危机的深刻认识,笔者才有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的“双主体学习论”思考和诉求。“双主体学习论”是笔者在借鉴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远程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在《远程教育的新视角:双主体学习论》(2012)一文中提出来的:“在远程教育中,教师、学生都是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先学’与‘后学’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学习目标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习力的过程。”对此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习力,是“双主体学习论”的核心概念,也是“双主体学习论”对师生的共同要求:教师的学,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并完成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学生的学,是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并完成学习的任务,实现顺利完成学业的目标。第二,与传统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不同的是,“双主体学习论”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管理活动的主体,而不是教的主导与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活动有一个教与学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而“双主体学习论”则把教学活动构建为知识的获取、传播、共享、创新与应用的交互的知识管理过程,师生是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的主体;传统教学活动强调“教”的权威、知识的权威,“双主体学习论”强调的是平等交互(共享、传播)下的创新与应用,尊重知识的权威,更看重基于知识与信息交互的知识管理与创新。第三,“双主体学习论”把教学活动阐释为师生共同进行的知识管理活动,而不是简单的个人知识管理活动,因此,它的基点是师生这个教学组织系统的知识管理活动。“双主体学习论”的提出,首先解决了人们对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认识与定位问题,即教师、学生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来进行学习和知识管理的,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其知识管理的能力,即学习力。它认为远程教育不是简单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资源推送与学习支持(交互);它强调教师与学生要培养一种具有“知识管理”方法论意义的学习力,达到具有教学相长意义的互生共进效果,实现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同时也完成其各自的学习任务。其次,它对教师在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新的角色定位———学习者(先行的),这就为教师的工作提出了知识管理的要求。即教师在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既需要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与巩固,科研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还需要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方法论的认识深化。再次,“双主体学习论”既是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审视,包括教学认识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创新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的一种尝试。交互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习支持服务,然而对交互本身的认识还局限于传统教学过程的有限认识,如知识答疑、资源与方法支持、情感支持等。因此,在“双主体学习论”的视域下,远程教学的交互包括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内容与信息渠道的交互,以主体为中心的背景信息与学习的策略、方法的交互,以远程教学平台为中心的资源数据的存储与分析的交互,并共同构成师生知识管理活动的生态圈。最后,它把教师的教学行为,看作是一种先行的知识管理行为,虽然其理论、知识是显性的,但具体到教师个体,因其知识内化与外显的方式不一样而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特色),但通过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分解,就在内容与方法上都易于让学生理解、接受,这种突出知识内化过程的教学方法也是“可汗学院”课程(微课)的成功之处。当下许多大学的网上课程,不过是把教授上课的过程摄制下来,强调“教”的引导,而可汗的教学视频,则突出知识的转换与管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学习先行者的“分享模式”比传统的主客体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学习后行者)学习活动的内化理解。如果说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那么大学、继续教育阶段的远程教育,其重点则是培养师生掌握、管理、创新与应用知识的知识管理意识与方法。

二、远程教育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分析

“双主体学习论”是基于人们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的一种继续教育的理念,其核心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力”。如何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来分析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管理呢?笔者主要从三个层面来探讨:一是教师层面,即学习先行者的学习;二是师生交互的层面,即对知识的“分享模式”;三是学生层面,即学习后行者的学习。1远程教育中教师的知识管理远程教育的教师同样面临教师专业化建设、学科建设的问题。不同的是,远程教育的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由教育技术支撑的特殊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能力就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种能力的认识只限于其工具性层面,还没有达到方法论的层面,没有把这种利用工具的能力作为其学习工作的能力进行认真对待。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本质上也是知识分子,那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关键的生存能力的就是知识管理的学习力,即“双主体学习论”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首先是学习者,继而才是分享者。而教师这种学习力的培养,则涉及到其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教学工作的管理过程,见表1。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需要掌握的有新的知识点(包括在层次与范围上的突破),新个案的实践方式,或者是新的知识组合方式,新的信息技术,新的知识渠道,等等。不可否认,长期的教学实践会不断夯实其专业知识的基础,但要有一个质的提升往往需要一个新认识、新方法、新结构等的突破,而新时期知识的不断推陈出新,也是其学习的压力所在。教师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如教学内容的新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大纲的新要求、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情况反馈出来的新的教学需求等。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研过程是一个合作活动,而了解合作者的研究背景信息则是开展项目研究合作的重要前提;科研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前提就是要把握问题研究的现状与不足,通过理论借鉴、新方法实验寻求新的突破口。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过程:教师分为专业教师和管理岗位的兼职教师,因此其管理活动包括一般的课程教学管理和管理岗位的管理职责。管理效率的高低在于其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是否适合其管理任务,提高管理效率就主要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以上对教师四个活动类别知识管理内容主要分析的是显性知识的学习,而其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中的隐性知识,则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合作交流、研究讨论等社会化活动进行强化。2远程教育中师生交互的“分享模式”知识管理并非单纯的关于知识学习的方法论,而是包括学习中的获取、储存、分享、交流、运用、创新的方法论,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方法论。通常我们认为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互,就是教学活动中的答疑互动、讨论互动、研究互动、信息互动等显互。而“双主体学习论”把师生放在学习的同一起点,通过对知识点的分享、讨论、创新来进行理解、掌握与发展应用知识。在这个分享的交互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双方的知识背景、理解角度和把握程度会有一个更深的理解,这个理解基础就是双方共识所在,只要双方共同达到了这一平衡点,关于知识的师生对话就更具建构性、创新性和持续性。在远程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分享、交互除了专业课程的内容,还需要有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就涉及到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信息的认识与把握方法,知识管理的原理与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电脑、互联网、手机移动网络不断普及,使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有相当的信息技术能力,但这些能力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的整合与指导下,才能转化、培养成进行知识管理的学习力。具体来说,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交互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分享交流、基于专业课程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分享交流,与学习相关的重要信息及信息渠道的分享和学员的反馈(学习需求、学习效果、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甚至还包括师生共同开展课程教学资源的交互式建构。3远程教育中学生的知识管理在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管理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动分享及其引导下进行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是远程教育的第一目标。因此学生知识管理的内容,首先就是学习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模式。知识管理的知识,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首要部分,因此它既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信息的学以致用,也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也是远程学习的工具性知识。而当下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甚至没有专门的关于指导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课程,或者只有一般的针对远程学习平台的应用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所能获得的远程教学支持弱化了很多。再次,专业课程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不是所有的专业知识都需要进行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学生主要向学习的“先行者”学习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效果检验与选择,最终确定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法,形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力。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主要通过向教师的学习模式进行模仿借鉴、讨论交流,与同学的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等交互活动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其学习力的培养。

三、远程教育知识管理模型的建构与思考

1建构

“双主体学习论”为我们明晰了远程教育活动的性质———知识管理,主体———教师与学生。即这两类学习主体之间存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三个层面的知识管理活动。通过对远程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三个方面的知识管理论述,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双主体学习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远程教育的认识论基础,笔者提出了远程教育知识管理的模型,见图1。在这一模型中,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交互、传播、共享、创新与应用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的知识与信息的分享交互活动中:A.教师知识管理平台、B.教学交互平台、C.学生交互平台(学生知识管理的实践平台)。这三个层面,两个学习群体(教师与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并以其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学习任务与研究活动为实践载体来开展的。通过这一模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活动本质,及其内在的方法策略。在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双主体学习论”中知识与方法的同一性关系:在学习知识中掌握知识管理的方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培养其学习力,以学习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开放教育的真正本质:远程教育的目的超越了继续教育的阶段性目标。而这种超越就彰显在学习力的培养上,彰显在学习者的培养上,彰显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学习者”所做出的贡献上。

2思考

在远程教育的知识管理模型框架下,我们对开展远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教学管理平台和教学资源等提出以下四点思考:(1)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促进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远程教育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也是其发展的优势,因为相对传统教育的教师,远程教育的教师更具有知识管理的技术环境、工作环境。因此,无论是时展的需要,还是职业发展的需要,远程教育的教师首先就需要普及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强化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及其学习能力。(2)强化远程教育中知识管理的方法论教学。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管理理论一般有知识管理基础、个人知识管理,同时,对知识管理工具的运用也要进行重点指导,如知识管理的MindManager、PKM2.0,知识获取的百度文库、百科、新浪共享,知识保存的Evernote、麦库、有道笔记本,知识分享的Blog、Twitter、微博、豆瓣、wiki,文件检索整理的Everything、Totalcommander。通过对知识管理的理论学习、方法指导与实践练习,在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同时,利用这些理念、方法,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引导,形成专业课程教学的由信息渠道、知识库、分享交流渠道等构成的知识管理分享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以知识管理的方法论为基础,以知识管理的工具为技术支撑,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最终达到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培养、提升其学习力,真正实现继续教育的目的。(3)对传统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平台进行系统的结构性调整。结构性调整的内容包括教师知识管理平台、教学交互平台,这两个平台以下面两个信息库为基础:教师信息库(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背景、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继续学习等信息)、学生信息库(包括学历背景、就业背景、专业课程背景、学习条件、学习时间等信息)。教师知识管理平台除了一般意义的知识管理,因为其涉及到教师最新的基本信息、学习信息、研究信息等,也可以增加人事管理、科研管理的功能;教学交互平台也可以增加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的功能。当前,教学交互平台资源的丰富性(内容建设)已经不是什么瓶颈问题,关键在于平台功能拓展、交互延伸与数据的储存分析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因此,这两个平台最重要的还应有一个知识库建设和分享交流的功能:教师知识管理平台的知识库包括专业理论前沿与热点、教学课件、教学模式与经验、典型或优秀案例分享,科研论文、科研模式与经验、典型或优秀案例分享,管理模式与经验、教学管理的程序性知识,以及教学管理的政策性文件分享等;教学交互平台的知识库包括知识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分享,教师的重难点解析与学生的疑难点解答、课程案例分享,还有代表性的教学指导日志等。其中,平台应具有开放性、建构,可以根据实践需要进行再建构。(4)利用知识管理理论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双主体学习论”强调在分享知识中交互、创新,我们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就需要有分享的主题、解构的方法、创新的方向等。“双主体学习论”强调知识与方法的统一,这就为我们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提出了要求:一是要保证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独立性,即保持专业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不能因为分享交互而杂乱无章、毫无体系;二是以重难点知识的分享交互为载体,在分享、传播、创新的过程中融合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三是把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统一为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过程,只有融合了师生“分享认识”的教学资源(知识素材)才更具有储存分享传播的价值,才更具有创新的潜质。

四、结束语

教与学的最高境界都是乐在其中。在“双主体学习论”视域下的远程教学,由于知识管理理念与方法的介入,就会出现:当教师发现自己的学习理念、方法与学习模式可以供学生分享,平常的工作日志、经验总结、研究论文可被同事借鉴分享引用,或者从其他同事那共享来的日志、经验等也非常受用时,当学生发现自己有了学习方法的认识和学习目的,与老师同学间的交流、分享如此受益,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建设了不小的知识库,还有不断建设积累下去的欲望时,基于对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认识与应用,师生就会把学习与交互的每一个环节转换成了对于知识的理解转换、存储编码、显性化分享和创新应用等可视化、可操作、充满惊奇与快乐的旅程,并乐此不疲。

作者:李兵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兵.远程教育的新视角:双主体学习论[J].继续教育,2012,(8).

[2]田志刚.你的知识需要管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篇(7)

自20世纪末以来,教育学改革成为社会各界人士争相关注的重要课题,教育学理论发展历程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由全国十二所师范大学合编的《教育学基础》中明确指出:教育即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推动社会个体化和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实践性活动,并系统化地归纳了教育的各要素及要素特征,明确了各要素之间相互规定、相互独立的实质性联系。

纵观我国已有的关于教育学理论的文献资料,极少部分提出了对发展历程的回顾,为教育改革的合法性做铺垫。然而,对教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不仅可让研究人员充分认识到不足,还可为现代知识型背景下教育学理论的转向提供理论基础。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一切实践的最终涵义均超越实践本身。,教育学理论未来转向的适用性也需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进行论证,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20世纪70年代,非学校化社会这一概念被纳入整个教育改革的思想浪潮中,批判了制度化、组织化、仪式化的教育体系,称其阻碍了人类责任感的培养和自我发展,应由倡导自主学习之教育网彻底取代现代学校教育及学校化社会,构建人人自律、人人平等、团结友爱的非学校化社会。

二、教育学研究历程分析

与后现代教育学相比,现代知识型背景下的教育学倡导结合客观规律和必然规律,提出综合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理论,使其与教育学有机结合,强调个人理解的重要性。

后现代史学的兴起对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使人类用变化甚至冷静的态度看待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思潮。此外,虽然后现代史学无论是在视角,还是研究方法都风格迥异,但其与人类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对社会学的继承性,灵活运用多种学科教学方法渗入到社会发展理论中,主动构建出一种全新的教学体系。

纵观我国教育学研究历程,始终倾向于通过外部视角,充分关注行政管理、政治在教育学研究中出现的重大事件。教育肩负着阐述事实、维持行动的重要职责,是教学制度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导致教育研究中存在大量的潜在因素不被重视。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研究者缺乏对教育学发展历程的认识,难以实现教育学研究的目的。

由此可知,历史为教育学研究带来了过去,为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设定了初步的框架,其是现代知识型背景的先决条件。只有以教育学发展历程为研究主体,才能让现代知识型背景下教育学理论获得稳步、有序的发展。

三、现代知识型背景下教育学理论的转向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主张打破传统、落后的思维模式,换一个角度来看待教育问题,教育学理论也必然会发生转向。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内容:

1.教育研究转向本土化、民族化

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教育研究内容遍布全球,逐渐成为国外教育研究的附庸,脱离了本土特征,导致教育体系变革的设想与实际之间产生巨大的落差,使我国教育学理论研究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教育学理论研究应综合考量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未来发展,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小,居住面积却占总面积的3/5,且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有着独特的关联性。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该区域开展特色教育,结合该地域特殊的文化传统,实现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民族化发展,杜绝因笼统的教育体系带来了我国地域文化的缺失。

相关研究人员对教育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我国教育事业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载体,各国教育均应具有该国的民族特色,中国也不例外。广大教育研究者忽视了教育学本土性、民族性等特征,缺乏反复的教学实践,不利于教育理论的全面发展。

2.教育学理论研究转向多元化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篇(8)

高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而且学生更需要强健的身体素质作为学习的本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体育教学,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在体育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都很重要,实践是学生体育锻炼的落实,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和身体的健康。同时,体育理论是学生体育实践的基础,只有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学生才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防止在体育锻炼中受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出发将实践和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体育教学。

一、引导学生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在教学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认为理论知识对于体育锻炼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所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先让学生明白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地跟随教师去学习理论知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拔河,选出实力相当的两组,然后一组交给学生理论知识,另一组则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拔河,这样学生就会在自己的实践中领悟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二、在实践中穿插理论

如果在体育课堂上单纯地给学生讲理论知识,学生会感觉到很枯燥,不想去学习,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锻炼的过程中给学生指导,让学生边锻炼边学习理论知识。例如,在教学生打排球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练习,然后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觉得理论知识很有用,还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达到利用理论知识更好地实践的目的。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81-0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社会对于大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技能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要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还得提高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性,使得心理学知识真正运用及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中。

经过调查,我国大学生虽不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但是几乎每年都有不少高校学生因为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而走向极端道路。每年有不少大学生的负面新闻频频报道,说明心理健康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是因为感情问题而患上心理疾病,或者是因为家庭因素,或者是因为社会的原因导致的。但无论是什么问题导致,我们首先要找到原因,经过分析比较,才能得出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教育者如何重视运用心理学知识为其解决问题,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二、相关对策

(一)心理学知识在思想教育中的运用方法

1.在高校开设心理咨询办公室

在高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以后还要在学校里面贴上宣传的广告,鼓励遇到问题的大学生到咨询室对心理辅导员进行咨询。宣传广告最好附上心理辅导员的联系电话,告知学生前来辅导之前打电话或者短信预约,与辅导员约定好咨询时间,以免出现同一时段很多人出现在咨询室门口,学生一旦看到人多,便会选择不去咨询,从而延误辅导员为其及时解决问题的时间。开设心理咨询办公室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求辅导员在心理学方面有更加专业的知识,这需要我们的高校辅导员自身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和心态面对出现问题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专业的心理知识为有需要的大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和开导,使其真正走出目前面临的困境。

2.对特殊情况下学生谈话的保密性原则

如果学生遇到了生活上的、感情上的或者精神上的挫折,心理辅导员要做到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保密,这也是对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基本职业道德的要求。只有要让来访者充分信任辅导员。才有利于辅导员与来访者之间的谈话。

交谈以后,辅导员要为出现的问题建立一个案例归档,但是档案中不得出现患者的真实名字,这样做是为了积累经验,方便以后发现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

3.对来访学生的理解与支持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辅导员作为倾听者要能根据来访者独特的性格进行分析问题,不能排斥来访者,要根据其独特的性格进行分析,最后找到方法来解决来访者遇到的问题。辅导员要特别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因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很脆弱的。辅导员的表情、声调、谈话的方式都会影响其心理变化。正确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及其技巧与来访者进行交谈能够促进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疏通和开导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所以辅导员应该不定期地参加专业学习和培训,以增加专业方面的知识及技巧。

4.与学生保持距离的情感限定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为两种,一种距离是实际距离,实际距离指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实际上的尺寸距离。而另一种距离则是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指的是两个人心理感情的亲疏远近。而实际距离与心理距离是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的。我们从两个人的实际的距离大概可以看出两个人心理距离的亲疏。例如甲与乙是好朋友,那我们从外表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两人经常走到一起,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两个人走得很近。但若甲与乙不是好朋友,而是敌对或者是陌生人的关系的话,两个人就会出现疏远或者根本不来往的现象。所以心理辅导员就要把握好与来访者的实际距离,与学生挨得太近则会让学生有反感,让辅导员失去权威;离得太远,会让来访者觉得自己不受到重视,距离的最高境界就是若即若离。要让来访者感到辅导员对其的关心与诚意,辅导员不仅仅是一个方向标,更要做到和来访者平起平坐,要能与学生成为朋友,减轻来访者的心理负担,让辅导员与来访者之间的谈话变得更加自然和流畅。

5.遇到重大决定要延期的原则

当辅导员遇到情绪波动很大,情绪不是很稳定的来访者的时候,要实施延长咨询的时间的原则,心理辅导员首先要先稳定住来访者的情绪。欲速则不达,如果辅导员过于心急,还没稳定其情绪就开始进行心理咨询,那来访者很有可能会反悔,然后选择放弃咨询求助的机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此次咨询不成功,在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辅导员与来访者互相约定下次咨询的时间,以延长咨询的时间。另外咨询室内最好准备饮水机,可以在来访者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给来访者递上一杯茶水,用来稳定其情绪。让来访者放松情绪也是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一个咨询技巧。

6.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原则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篇(10)

一、体育运动能提高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和工作能力。体育运动有激活脑细胞的功能,可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注意力的集中,而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人的大脑的潜力是很大的。一个人的大脑拥有几百亿个神经细胞,但现在一般人的脑细胞只用了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有待开发。美国生理学家对幼鼠的实验证明:运动能有效地增加动物大脑的重量和皮质的厚度。运动生理又证明,从事体育运动,掌握各种体育技术和技能,能促进大脑相应部位神经中枢的发达,改善和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如思维敏捷、判断能力增强等。同时学生学习的过程大脑皮层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会引起一系列神经和心理紧张,这样长时间学习会造成大脑疲劳和脑缺氧等状态。体育活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大脑的供氧状态,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二、进行积极性休息能消除大脑疲劳,恢复和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人的大脑不能像电脑那样,无休止地储存知识。当大脑工作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疲劳,适当地消极地休息当然是必要的。但采用参加体育活动方式进行积极性休息效果会更好。这是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负诱导规律,运动中枢的兴奋可以使思维、记忆中枢得到更完全的休息,从而很快地消除大脑的疲劳,恢复大脑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去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会使学生感到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记忆力增强。

你知道8-1>8的道理吗?就是从每天的8小时的工作或学习的时间里,抽出1小时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其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要大于8小时连续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虽然是古人对大自然现象的一个精确的总结,可他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激发人们愉快的情绪,使人生机勃勃,提高人的生命力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上一篇: 社团会议总结 下一篇: 营销主管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